搜尋結果:張玉純

共找到 189 筆結果(第 101-110 筆)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字第699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迴避事件(本院113年度抗字第338號),聲請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同法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 項事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 規定,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 關於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 之事由釋明之。 二、聲請人對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聲再字第75號裁定提起 抗告(本院113年度抗字第338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 訴訟代理人。經核聲請人未提出任何可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 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其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或提出保證書以代之,俾供本院審酌,是聲請人並 未釋明其無資力支出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又經本院 依職權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查詢結果,亦無聲請人以 無資力為由申請法律扶助而經准許情事,有該會民國113年1 2月23日法扶總字第1130002653號函附卷可稽。是以,聲請 人就無資力部分,既未能盡釋明之責,其訴訟救助聲請自無 從准許,並因本件不符訴訟救助之要件,依首開規定及說明 ,聲請人聲請本院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無從准許,均應駁回 。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胡 方 新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李 玉 卿 法官 張 國 勳 法官 林 欣 蓉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5-01-15

TPAA-113-聲-699-20250115-1

最高行政法院

廢止開發許可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2年度上字第304號 上 訴 人 陽明山泉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趙品鈞 訴訟代理人 沈明達 律師 陳鴻基 律師 被 上訴 人 南投縣政府 代 表 人 許淑華 上列當事人間廢止開發許可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3月 30日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256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代表人由蔡雅雯變更為趙品鈞,茲據新任代表人具狀 聲明承受訴訟,核無不合,合先敘明。 二、訴外人楊聰吉(下稱楊君)依據九二一震災鄉村區重建及審 議作業規範(下稱系爭作業規範)規定,於民國92年11月12 日向被上訴人申請「南投縣○○市○○段○○○等地號九二一震災 鄉村區重建開發計畫」案(下稱系爭開發案),該開發案經 被上訴人災區重建非都市土地變更審議小組審議通過,被上 訴人以92年11月26日府建管字第09202098140號函(下稱92 年11月26日函)同意在案。嗣楊君於92年11月28日與被上訴 人簽訂協議書(下稱系爭協議),楊君並於92年12月1日立 切結書,表示願遵守系爭協議內容辦理,如未遵守,無條件 註銷開發許可。系爭開發案取得被上訴人建設局92年12月31 日(092)投縣建管(造)字第1404號等建造執照(下稱系 爭建造執照)。依系爭協議第4條約定,受災戶住宅應於開 發案件經南投縣地政機關辦理分區變更及使用地變更編定後 1年6個月內申領建物之使用執照,系爭開發案應取得使用執 照之期限為94年6月30日前。嗣經被上訴人94年9月5日府建 管字第09401767650號函同意建築物使用執照取得期限展延1 2個月,至95年6月30日前應取得建物使用執照,屆時未於期 限內取得建物使用執照,將依規註銷系爭開發案開發許可。 其後,系爭開發案於95年5月25日移轉給上訴人,並經臺灣 臺中地方法院(下稱臺中地院)所屬民間公證人認證,上訴 人並以新權利人承諾證明書承諾概括承受系爭開發案,被上 訴人以95年6月7日府建管字第09501045740號函(下稱95年6 月7日函)同意系爭開發案申請人變更為上訴人,並由上訴 人概括承受系爭開發案執行應盡之所有承諾及義務,且於該 函說明三載明系爭開發案使用執照取得之期限(95年6月30 日前)將到期,屆時未於期限內取得建築物使用執照,將依 規註銷系爭開發案開發許可,並回復原用地編定,請確實依 規辦理。然上訴人未於95年6月30日前申請使用執照,經內 政部營建署以111年2月7日營署綜字第1100100339號函復被 上訴人:有關依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下稱暫行條例) (95年2月4日廢止)取得開發許可之社區開發案執行疑義,系 爭開發案未能依期限申領使用執照,應由被上訴人廢止開發 許可。被上訴人遂以111年2月23日府建都字第1110040096號 函(下稱111年2月23日函)請上訴人於文到10日內陳述意見 ,逾期視為放棄陳述意見。上訴人逾期未陳述意見,被上訴 人乃依系爭協議約定,以111年5月11日府建都字第11101014 96號函(下稱111年5月11日函或原處分)函知上訴人:廢止 開發許可。上訴人不服,提起訴願,遭訴願決定不受理後, 提起行政訴訟,並聲明:訴願決定及被上訴人111年5月11日 函撤銷。案經臺中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111年度訴字 第256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後,上訴人遂提起本件上 訴,並聲明:原判決廢棄,發回原審。   三、上訴人起訴主張、被上訴人在原審之答辯,均引用原判決之 記載。 四、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  ㈠被上訴人基於其法定職權,為達成特定之行政上目的,於不 違反法律規定之前提下,與楊君約定,楊君提供震災災後重 建受災戶住宅給付,被上訴人提供系爭開發案之開發許可之 公法上對待給付義務而成立行政契約關係,故系爭協議性質 為行政契約。被上訴人與系爭開發案申請人楊君於92年11月 28日訂立系爭協議,楊君並於92年12月立切結書,其內容略 以「……茲當遵守協議書內容辦理,如未遵守,無條件註銷開 發許可,……」,嗣於92年12月31日發給楊君(起造人)系爭 開發案建造執照。系爭開發案於95年5月25日移轉給上訴人 ,上訴人並以新權利人承諾證明書承諾概括承受系爭開發案 ,上開承諾證明書內容略以「本人承諾概括承受……,於審議 過程及計畫中所作之承諾及義務,若有違反應負之承諾及義 務願依規處理,絕無異議,……。」。嗣被上訴人以95年6月7 日函同意系爭開發案申請人變更為上訴人,並由上訴人概括 承受系爭開發案執行應盡之所有承諾及義務。以上證據足證 上訴人充分了解其所概括承受之承諾及義務之範圍及內容, 為系爭協議契約當事人間的約定,用以督促契約當事人按契 約本旨履行契約,契約當事人之兩造自應受其拘束。  ㈡依系爭協議第4條約定,系爭開發案本應於94年6月30日前取 得使用執照,後經楊君申請展延至95年6月30日前應取得使 用執照,上訴人亦概括承受楊君於系爭協議之權利義務,又 依被上訴人95年6月7日函說明三:「另本案建築物使用執照 取得之期限(95年6月30日前)將到期,屆時未於期限內取 得建築物使用執照,將依規註銷本案開發許可,並回復原用 地編定,已完成移轉登記之公共設施用地不予歸還,請確實 依規辦理。」並通知上訴人,則上訴人依系爭協議約定對應 取得使用執照之期限應已知悉,並受被上訴人通知限期改善 ,俾使上訴人於95年6月30日前取得使用執照,以履行系爭 協議之給付義務,是被上訴人已依系爭協議第8條約定通知 上訴人限期改善。被上訴人依系爭協議約定,以111年5月11 日函向上訴人為系爭協議解除權之行使,而於系爭協議解除 時,當事人雙方互負回復之義務,故上訴人由被上訴人所受 領之給付物即系爭開發案之開發許可之公法上對待給付,應 返還,故被上訴人為系爭開發案之開發許可廢止,係其行使 解除權之結果。上訴人未於期限內取得建築物使用執照,其 未履行取得建築物使用執照負擔義務仍持續發生中,則被上 訴人以111年5月11日函行使其解除權廢止系爭開發案之開發 許可,並未逾越行政程序法第124條規定行使廢止權之2年除 斥期間。上訴人未履行系爭協議承諾及義務之事實明確,且 未履行取得建築物使用執照負擔義務之廢止原因仍持續發生 中,被上訴人行使解除權以111年5月11日函廢止系爭開發案 之開發許可核屬有據,訴願決定雖不受理,惟結論則無二致 ,上訴人訴請撤銷為無理由,爰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 五、本院按:  ㈠行政程序法第123條規定:「授予利益之合法行政處分,有下 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由原處分機關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 廢止:……三、附負擔之行政處分,受益人未履行該負擔者。 ……」第124條規定:「前條之廢止,應自廢止原因發生後2年 內為之。」行政機關作成授益處分時,課予處分相對人(受 益人)額外之作為義務,即所謂附負擔之行政處分,倘受益 人不履行負擔所課予之義務時,主管機關得以負擔不履行為 由,廢止該授益處分。依暫行條例第20條第1項、第2項、第 4項規定:「災區鄉村區、農村聚落及原住民聚落重建,應 配合其風貌及居民意願,並得以土地重劃、區段徵收等方式 辦理。其重建作業規定,得分別由內政部、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及原住民委員會定之。」「配合前項重建需要,須辦理非 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及使用地變更時,其面積在5公頃以下者 ,應由申請人擬具相關文件,向該管縣 (市) 政府申請,經 審查同意後據以核發許可,並辦理土地使用分區及使用地異 動登記,不受區域計畫法第15條之1、第15條之3及農業發展 條例第10條、第12條規定之限制。」「前2項之申請程序、 審議作業規範、審議小組之組成,由內政部會商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原住民委員會及災區縣 (市) 政府定之。」系爭作 業規範第7點規定:「(第1項)開發案件經審議同意後,縣 (市) 政府應核發許可,並於開發區內之公共設施用地移轉 登記為各該縣 (市) 有或鄉 (鎮、市) 有後,通知地政主管 機關,逕行辦理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為鄉村區及依核定 之計畫內容變更編定為適當使用地。免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 制規則繳交變更編定規費,並於土地登記簿標示部加註核定 事業計畫項目。(第2項)前項許可核發前,民間申請人應 與縣 (市) 政府簽訂協議書。(第3項)開發案件經縣 (市) 政府核發許可後,其土地屬公有、公法人或公營事業所有 者,得即通知地政主管機關,逕行辦理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 變更為鄉村區及依核定之計畫內容變更編定為適當使用地; 土地範圍內之公共設施用地仍應依第9點規定之期限於公共 設施興建完成後併同移轉登記為各該縣 (市) 有或鄉 (鎮、 市) 有。」、第11點規定:「(第1項)第7點第2項之協議 書內容,應載明下列事項:(一) 具結保證依核准之開發計 畫實施。(二) 申請雜項執照前應完成受災戶安置出售對象 、安置受災戶比例、銷售時程、銷售方式及價格等資料之確 認。(三) 第7點、第9點及第10點之規定事項。(四) 違反前 3款規定之效力。(第2項)前項第4款所定之效力包括:(一 ) 縣 (市) 政府許可廢止。(二) 土地回復為原使用分區及 使用地編定。(三) 已依規定移轉予縣 (市) 有或鄉 (鎮、 市、區) 有之公共設施與用地不予發還。」準此,就災區鄉 村區重建需要,須辦理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及使用地變 更編定時,由申請人擬具相關文件,向該管縣(市)政府申請 ,經審查同意後據以核發許可,許可核發前,民間申請人應 與縣(市)政府簽訂協議書,倘未依協議書內容辦理,縣( 市)政府應廢止開發之許可。 ㈡本件訴外人楊君於92年11月12日向被上訴人申請系爭開發案 ,經被上訴人92年11月26日函同意在案,楊君並於92年11月 28日與被上訴人簽訂系爭協議,且於92年12月1日立切結書 ,表示願遵守系爭協議內容辦理,如未遵守,無條件註銷開 發許可,依系爭協議第4條約定,系爭開發案本應於94年6月 30日前取得使用執照,後經楊君申請展延至95年6月30日前 應取得使用執照,其後系爭開發案於95年5月25日移轉給上 訴人,上訴人並以新權利人承諾證明書承諾概括承受系爭開 發案,被上訴人以95年6月7日函同意系爭開發案申請人變更 為上訴人,並由上訴人概括承受系爭開發案執行應盡之所有 承諾及義務,被上訴人並依系爭協議第8條約定通知上訴人 限期改善(應取得使用執照),未於期限內取得建物使用執照 ,將依規註銷系爭開發案開發許可等情,為原審依法確定之 事實,核與卷內證據相符。依前揭說明,被上訴人核准楊君 系爭開發案之開發許可時,約定應於期限內取得使用執照, 否則應註銷(廢止)開發許可,核係被上訴人作成系爭核准開 發許可之授益處分,同時結合訴外人楊君之作為義務,以之 作為決定「核准開發許可」之前提要件,在訴外人楊君違反 此作為義務時,被上訴人得廢止該授益處分,此授益處分應 認為附負擔之行政處分(本院103年2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 席會議決議意旨參照)。又系爭開發案於95年5月25日移轉 給上訴人,上訴人並以新權利人承諾證明書承諾概括承受系 爭開發案,被上訴人於111年2月23日函知上訴人再次重申系 爭開發案,未於期限申領使用執照,即將予以廢止之意思表 示,上訴人仍未於期限內取得建物使用執照,此亦為原判決 認定之事實,是以上訴人確有未履行系爭核准開發許可之負 擔情形(未取得建物使用執照),其所生系爭開發案廢止之 原因事實仍處於持續發生之狀態,則被上訴人於111年5月11 日以原處分廢止系爭開發案之開發許可,並未逾越行政程序 法第124條規定行使廢止權之2年除斥期間,原處分於法並無 不合。原判決以被上訴人為系爭協議解除權之行使而廢止系 爭開發案之開發許可,而維持原處分,其理由雖有未洽,惟 其駁回上訴人之訴的結論則無二致,仍應予維持。上訴意旨 主張被上訴人111年5月11日函並非向上訴人為系爭協議解除 權之行使,原判決認原處分是向上訴人為解除契約之行使, 上訴人由被上訴人所受領之給付物應返還之結果,有判決適 用法規不當之違法,上訴人未於95年6月30日取得系爭開發 案使用執照,除斥期間算至97年6月30日止,原處分已逾2年 除斥期間,原判決認系爭行政處分並未逾行政程序法第124 條規定行使廢止權之2年除斥期間,有判決不適用法規之違 法云云,並不可採。  ㈢依建築法第53條第2項規定,已逾展期期限仍未完工者,其建 造執照自規定得展期之期限屆滿之日起,失其效力。因建造 執照為當然失效,主管機關毋須另行發函通知,自亦無法依 法核發使用執照,本件上訴人既未能於95年6月30日前取得 系爭開發案公共建設之使用執照,依系爭協議第4條、第7條 第1項、第8條第1項約定,因上訴人違反授益處分所結合系 爭協議約定之作為義務,經被上訴人通知限期改善,上訴人 逾期仍未改善,被上訴人自得以原處分廢止系爭開發案之開 發許可。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未就符合設計圖部分核發使用 執照,不符合設計部分亦不通知上訴人修改,此非可歸責於 上訴人之事由不能取得使用執照,原判決對此有不適用法規 之違法云云,核屬其主觀一己之見解,就業經原判決論述不 採之事由再予爭執,自無可採。  ㈣依系爭協議第5條約定:「受災戶住宅興建完成取得建築物之 使用執照前,不得為土地所有權及其他權利之移轉,乙方應 配合甲方辦理於取得建築物之使用執照前不得移轉土地所有 權之預告登記。但屬第2條捐贈之土地不在此限。如需移轉 與後續開發人,應經甲方同意,並於買賣契約書或其他契約 書面載明買方或相對人概括承受乙方於開發許可計畫所作之 承諾及義務,始得為之。」系爭開發案於95年5月25日移轉 給上訴人,被上訴人以95年6月7日函同意系爭開發案申請人 變更為上訴人等情,為原審依法確定之事實,從而依系爭協 議第5條約定,上訴人概括承受系爭開發案執行應盡之所有 承諾及義務,不因上訴人與被上訴人未重新簽訂協議書而有 異,上訴人自應履行系爭核准開發許可授益處分所結合之作 為義務,上訴人違反此作為義務時,未履行該負擔,被上訴 人廢止核准開發許可之授益處分,於法並無不合,原判決予 以維持原處分,駁回上訴人之訴,並無違誤。上訴意旨主張 系爭協議、切結書係楊君簽立,基於債之相對性,對上訴人 不生效力,原判決有不適用行政訴訟法第189條第1項規定之 違法云云,自無足採。   ㈤依行政程序法第73條第1項規定:「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 受送達人時,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 人或應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因此,應受送達人之送 達處所倘僱有負責接收郵件之人員,其所服勞務既包括為在 該處所工作或居住人員接收郵件,即屬上開條文所定之接收 郵件人員。對於此種僱有接收郵件人員之應受送達人為文書 送達者,原則上即屬「郵務人員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受 送達人」之情形,將文書付與應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 即生合法送達之效力。是受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僱用之管理 員,其所服勞務包括為公寓大廈住戶接收文件者,性質上即 屬行政程序法第73條第1項所稱應送達處所「接收郵件人員 」,郵務機構之送達人員送達文書於應受送達處所,不獲會 晤應受送達人,而將文書付與上開公寓大廈管理員,即生合 法送達效力。經查,被上訴人95年6月7日函已依系爭協議第 8條之約定對上訴人通知限期改善,逾期仍未改善時得廢止 系爭開發案之開發許可,被上訴人111年2月23日函知上訴人 再次重申系爭開發案,未於期限申領使用執照,即將予以廢 止之意思表示,被上訴人111年2月23日函係於同年月25日郵 寄送達上訴人地址即新北市○○區○○○路00號0樓,經該地址之 ○○○○○○管理委員會代為收受,其上已蓋有管理委員會戳章及 管理員章,有送達證書影本1份附卷(原審卷第163頁)可稽 ,故應認定於上訴人大樓管理員代收時,已對上訴人發生送 達效力,上訴人逾期仍未改善,未履行系爭核准開發許可之 負擔(未取得建物使用執照),被上訴人以原處分廢止系爭開 發案之開發許可,核屬有據,原判決予以維持原處分,並無 違誤。上訴意旨主張被上訴人111年2月23日函之送達證書上 並無受僱人簽名或蓋章,其上所蓋「○○○○○○管理委員會」並 非上訴人之受僱人,其未收受被上訴人111年2月23日函,被 上訴人111年2月23日函並非限期通知上訴人改善,逾期完工 顯非可歸責於上訴人,原判決就上開主張皆未予敘明,有理 由不備之違法云云,並無足採。   ㈥綜上所述,上訴人之主張均無可採,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 審之訴,結論核無違誤。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 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2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秀 圓 法官 王 俊 雄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5-01-09

TPAA-112-上-304-20250109-1

最高行政法院

商標評定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上字第548號 上 訴 人 慕康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沈國榮 訴訟代理人 潘正雄 律師 李郁芬 律師 被 上訴 人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參 加 人 Se-cure Pharmaceuticals Ltd. (以色列商安全製藥公司) 代 表 人 Ron Gutterman 訴訟代理人 黃律陶 律師 林伯榮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商標評定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7月11日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12年度行商訴字第60號行政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69條規定對行政判決提起上訴者, 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依同法第2條規定,應適用行政訴訟 法關於上訴審程序相關規定。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之上訴 ,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行政訴訟法第242條 定有明文。依同法第243條第1項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 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有同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 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是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上訴,如依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高等行政法院 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 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 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大法官解 釋或憲法法庭之裁判,則應揭示該解釋或該裁判之字號或其 內容。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 ,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上訴 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 規定不合時,即難認為已對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之違背法令有 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之前手艾麗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艾麗雅公司) 於民國105年8月12日以「芙多寶」商標,指定使用於當時商 標法施行細則第19條所定商品及服務分類表第5類之「營養 補充品」商品申請註冊,經被上訴人核准列為註冊第018342 33號商標(如原判決附圖1所示,下稱系爭商標),系爭商 標於108年6月16日經公告移轉登記予上訴人。參加人於110 年9月29日以系爭商標之註冊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 及第12款規定情形,對其申請評定。經被上訴人審認系爭商 標之註冊違反上開條項第10款本文規定,以112年5月30日中 台評字第H01100114號商標評定書為系爭商標之註冊應予撤 銷之處分(下稱原處分)。上訴人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 ,並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經原審判決駁回,乃 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人對原判決提起上訴,雖以該判決違背法令為由,主張 略以:系爭商標與據以評定商標,主要識別部分為系爭商標 之「多」與據以評定商標之「婷」,此二者不論是讀音、字 面外觀或文字意義上,均有明顯不同。系爭商標登記使用之 商品雖同為第5類營養補充品,然與據以評定商標使用商品 完全不同,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上以及商品服務提供者等因 素上,不具有共同或關聯之處,自不構成類似,原判決未說 明任何理由,逕認二者在外觀、讀音有相仿之處,且二者應 屬構成高度類似之商品云云,顯然違反一般經驗法則及論理 法則。參加人僅販售「Femarelle」「Brizo」兩系列分別針 對熟齡女性與熟齡男性之保健食品,全無多角化經營之情形 ,據以評定商標之保護範圍自應予以限縮,然原判決未加考 量,逕自認定二者有混淆誤認之虞,亦違背論理法則。系爭 商標為艾麗雅公司於105年間依經銷合約第3.2條、第3.3條 、第7.1條約款註冊,合約存續期間,參加人亦從未主張艾 麗雅公司係違約註冊系爭商標並持續供貨,客觀上自得認定 參加人允許系爭商標併存於市場,而排除商標法第30條 第1 項第10款本文規定之適用。參加人提起本件評定案之目的, 顯係專為損害他人為其目的,為濫用權利之行為,而有判決 違背法令情形等語。 四、惟查,原判決已論明:㈠系爭商標、據以評定商標分別係由 未經設計之橫書中文「芙多寶」、「芙婷寶」所構成,二者 相較,字首及字尾均為「芙」、「寶」,僅中間中文分別為 「多」、「婷」之些微差異,整體外觀及讀音有相仿之處, 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消費者於購買時施以普通之注意,可能 會誤認二者商標來自同一來源或誤認不同來源間有所關聯, 二者商標構成近似,且近似程度不低。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 「營養補充品」商品,與據以評定商標指定使用之「為緩解 更年期症狀及提升骨礦物質密度之以植物為主之營養補充膠 囊」商品相較,二者均與營養補充相關,提供人體保健、營 養補充之用,應構成高度類似之商品。據以評定商標之中文 「芙婷寶」,與其指定使用之商品並無直接明顯之關聯,應 具有相當識別性。衡酌系爭商標與據以評定商標之圖樣近似 程度不低,雖參加人無多角化經營之情形,系爭商標之申請 係為經銷參加人之商品而無惡意,然二者商標指定商品高度 類似,據以評定商標具有相當識別性,相關消費者可能誤認 二者商標之前揭商品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 源,或誤認二者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 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有混淆誤認之虞,故系爭商標 之註冊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本文規定不得註冊之情 形。㈡上訴人與參加人就經銷合約第3.2條、第3.3條、第7.1 條約款是否包含商標申請及註冊之認知顯有差異,且上開約 款未就系爭商標之申請權或權利歸屬為明文約定,尚難認艾 麗雅公司依上開約款有權以自己名義申請系爭商標之註冊。 又上訴人就參加人知悉並同意系爭商標之註冊乙情,並未提 出具體事證,尚難認以參加人依經銷合約及增補條款而有持 續供貨之事實,推斷系爭商標之註冊已獲參加人同意,而有 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但書規定之適用。又參加人係為 維護據以評定商標之商標權,並避免相關消費者將二者商標 誤認為相同或關聯之商品來源,而依前揭商標法第30條第1 項第10款、第57條規定提起本件評定,難認有上訴人所謂專 為損害他人為目的之權利濫用情事等語甚詳。經核上訴意旨 無非重述其在原審提出而為原審所不採之主張,就原審取捨 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指摘其為不當,並就原審已論 斷及指駁不採者,泛言原判決不備理由及違背法令,而非具 體表明原判決究竟有如何合於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或有 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其已合法表 明上訴理由。依前揭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 條、行政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前段、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胡 方 新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李 玉 卿 法官 張 國 勳                法官 林 欣 蓉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5-01-08

TPAA-113-上-548-20250108-1

最高行政法院

建築法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3年度上字第332號 上 訴 人 張玉葉 訴訟代理人 王聰明 律師 被 上訴 人 桃園市政府建築管理處 代 表 人 莊敬權 訴訟代理人 鄭華合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建築法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3月14日臺 北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訴字第822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為○○市○○區○○○段(下同)2172地號土地(下稱2172 地號土地)之所有權人,其委任代理人以民國112年1月3日1 12瑋明字第111201-1號函(被上訴人收文日112年1月5日, 下稱112年1月5日函)向被上訴人主張以訴外人徐璧月(下 逕稱其名)為起造人所興建坐落同段2216地號土地之自用農 舍(門牌號碼為○○市○○區○○路1502之86號,下稱系爭建物) 違反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下稱設計施工編)第16 4條之1規定,且建築基地占用同段2217地號國有土地,應不 予核發使用執照,惟改制前桃園縣政府工務局於89年11月16 日違法核發(89)桃縣工建使字第龜1744號使用執照(下稱 系爭使用執照),為維護山坡地安全,乃以利害關係人之身 分,依行政程序法第128條規定申請被上訴人重開行政程序 撤銷系爭使用執照及命徐璧月拆除系爭建物。被上訴人以11 2年2月2日桃建施字第0000000000號函(下稱112年2月2日函 )復上訴人,表明查無上訴人所稱不應核發使用執照之情形 ,且其所稱系爭建物違法占用屬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所有之自 然山溝部分,請上訴人查明占用之土地地號後逕向土地管理 機關申訴。上訴人不服112年2月2日函,循序提起行政訴訟 ,並聲明:⒈訴願決定及112年2月2日函均撤銷。⒉被上訴人 應依上訴人112年1月3日之申請,就系爭使用執照處分作成 准予行政程序重開,及限期命所有人徐璧月拆除系爭建物之 行政處分。⒊被上訴人應作成撤銷系爭使用執照之行政處分 。經原審判決駁回,乃提起本件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與被上訴人在原審之答辯,均引用原判決之 記載。 三、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判決駁回上訴人在 原審之訴,係以:  ㈠使用執照係准許起造人使用已竣工建築物之授益處分,規制 效力顯未及於第三人,上訴人所指摘系爭建物違反有關樓層 高度之法令限制、設計圖與現況施工位置不符及非法占用財 政部國有財產署所管領土地等節,均與系爭使用執照之規制 效力無涉,上訴人並無因此致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有受侵害 之可能。至上訴人主張因系爭建物起造人徐璧月開立隧道, 迫使山溝水流集中改道,沖刷到山溝旁上訴人所有2172地號 土地,致所有權被侵害云云,未見上訴人敘明與其主張系爭 使用執照之違法間有何關連,自難認上訴人之權利或法律上 之利益因系爭使用執照受到任何影響,其依行政程序法第12 8條規定請求被上訴人重開行政程序及撤銷系爭使用執照之 處分,屬當事人不適格,應予駁回。  ㈡系爭使用執照係於89年11月16日核發予徐璧月,該處分業因 法定期間經過,未據徐璧月或上訴人提起行政救濟而確定, 已發生形式確定之效力。上訴人遲至112年1月5日始向被上 訴人申請重開行政程序,已逾越行政程序法第128條第2項但 書「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已逾5年」規定之法定申請期限 。又上訴人於本件申請固提出系爭使用執照卷宗影本為憑, 主張有行政程序法第128條第1項程序重開之事由,然觀諸該 等卷證資料均係改制前桃園縣政府工務局核發系爭使用執照 之原始卷宗資料,上訴人係就系爭使用執照發照過程被上訴 人已調查及斟酌之事項再事爭執,自非屬新證據,亦無從推 認系爭使用執照處分所依據之事實事後是否發生有利於上訴 人之變更,縱經斟酌無從使上訴人受較有利益之處分,亦不 足動搖、影響系爭使用執照之處分,顯非合於行政程序法第 128條第1項規定申請行政程序重開之要件。  ㈢上訴人申請被上訴人作成限期命徐璧月拆除系爭建物之行政 處分部分,依112年2月2日函復內容係就上訴人指陳事項所 為單純事實之敘述及理由之說明,並未直接發生任何法律效 果。上訴人依法並無請求被上訴人對徐璧月作成命拆除建物 處分之申請權利,自非「人民依法申請之案件」,112年2月 2日函就此部分事項之回復不具行政處分性質,訴願決定予 以不受理,核無違誤,上訴人提起課予義務訴訟,依行政訴 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自屬不備起訴合法要件,且 其情形無從補正等語,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四、本院經核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並無違誤,茲就上 訴意旨補充論斷如下:      ㈠有關上訴人依行政程序法第128條第1項規定請求重開行政程 序,撤銷系爭使用執照部分:   ⒈按行政程序法第128條規定:「(第1項)行政處分於法定救 濟期間經過後,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相對人或利害關 係人得向行政機關申請撤銷、廢止或變更之。但相對人或利 害關係人因重大過失而未能在行政程序或救濟程序中主張其 事由者,不在此限:一、具有持續效力之行政處分所依據之 事實事後發生有利於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之變更者。二、發 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者,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處 分者為限。三、其他具有相當於行政訴訟法所定再審事由且 足以影響行政處分者。(第2項)前項申請,應自法定救濟 期間經過後3個月內為之;其事由發生在後或知悉在後者, 自發生或知悉時起算。但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已逾5年者 ,不得申請。……」第129條規定:「行政機關認前條之申請 為有理由者,應撤銷、廢止或變更原處分;認申請為無理由 或雖有重新開始程序之原因,如認為原處分為正當者,應駁 回之。」準此,行政處分經過法定救濟期間後,必須具有行 政程序法第128條第1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相對人或利害關 係人始得申請行政程序重開。又申請人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 (事由發生在後或知悉在後者,自發生或知悉時起算)已逾 3個月,或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已逾5年者,即不許再提起行 政程序重開之申請。    ⒉行政處分之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行使行政程序法第128條規定 之權利,目的在使行政處分全部或一部失效,其功能與行政 爭訟之訴請法院或申請訴願機關撤銷(變更)行政處分之功能 相似。因而,此處所稱之利害關係人係指法律上之利害關係 人,即指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因行政處分而直接受損害之人 。經查,系爭使用執照乃被上訴人依徐璧月之申請,依據建 築法第70條規定所爲之授益行政處分,上訴人並非系爭使用 執照之相對人,其申請程序重開,雖指摘系爭使用執照違反 設計施工編第9章容積設計第164條之1第4項有關樓層高度之 規定,惟經原審向上訴人訴訟代理人闡明上訴人主張其為系 爭使用執照處分之利害關係人理由及依據為何,業據其陳稱 係因徐璧月之系爭建物違法占用國有土地之山溝,迫使山溝 水流改道,沖刷山溝旁上訴人所有2172地號土地,致上訴人 受有損害(原審卷第329頁),是依上訴人之主張,尚難認 有何因系爭使用執照是否違法而直接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利 益之可能,自非法律上利害關係人,而與行政程序法第128 條規定要件不合。況系爭使用執照係被上訴人於89年11月16 日所核發,上訴人於112年1月5日始依行政程序法第128條規 定,向被上訴人申請程序重開,並請求撤銷系爭使用執照等 情,為原審依法確定之事實,是上訴人申請程序重開請求撤 銷之標的為系爭使用執照之處分,惟系爭使用執照之處分已 因法定救濟期間經過而發生形式確定力,則上訴人於112年1 月5日依行政程序法第128條規定為本件請求,顯逾行政程序 法第128條第2項但書「自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已逾5年」之 申請期限,被上訴人否准其程序重開之申請,並無違法。又 申請行政程序重開如已逾法定期間,行政機關無從開啟已終 結之行政程序,自無續行審究原處分是否具有應予撤銷、廢 止或變更之情事,本件程序重開之申請既已逾法定期間,行 政機關既無從開啟已終結之行政程序,原審自毋須依當事人 聲請調查證據,並就系爭使用執照是否違法為審究。上訴意 旨主張被上訴人違法核發系爭使用執照之事實至為明顯,原 審未依行政訴訟法第42條規定命徐璧月參加訴訟,亦未實質 審酌上訴人所提出系爭使用執照全卷資料,復未調查上訴人 聲請之證據即辯論終結,原判決亦未敘明其不為調查之理由 ;另原審未命兩造提出爭點,有關上訴人是否因系爭使用執 照受有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之損害,原審並未向當事人闡明, 上訴人並無機會就該爭點攻擊或防禦,而屬突襲性裁判,對 兩造權益之保障並非周全;況上訴人已主張因行政處分違法 而權利受侵害,應為利害關係人,故原判決有適用法規不當 及不備理由之違背法令云云,即非可採。   ㈡有關上訴人請求限期命徐璧月拆除系爭建物之行政處分部分 :   ⒈按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對其依法申請之案件,予以駁回, 認為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違法損害者,經依訴願程序後, 得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請求該機關應為行政處分或應為特定 內容之行政處分之訴訟,行政訴訟法第5條第2項固定有明文 。然所謂「依法申請之案件」,係指人民依據法令之規定, 有向機關請求就某一特定具體之事件,為一定處分之權利者 而言;所謂「應作為而不作為」,係指行政機關對於人民之 申請負有法定作為義務,卻違反此一作為義務而言。是法令 如僅係規定行政機關之職權行使,因其並非賦予人民有公法 上請求行政機關為行政處分之權利,人民之請求行政機關作 成行政處分,性質上僅是促使行政機關發動職權,並非屬於 「依法申請之案件」,即不得據以提起訴願及課予義務訴訟 。在此情形,人民以行政機關對其請求,於法定期間內應作 為而不作為,或予以駁回而提起課予義務訴訟,因無「依法 申請之案件」存在,其訴訟即不備起訴要件,而不合法,應 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予以駁回。  ⒉依建築法第25條第1項規定:「建築物非經申請直轄市、縣( 市)(局)主管建築機關之審查許可並發給執照,不得擅自 建造或使用或拆除。但合於第78條及第98條規定者,不在此 限。」第86條規定:「違反第25條之規定者,依左列規定, 分別處罰:一、擅自建造者,處以建築物造價千分之50以下 罰鍰,並勒令停工補辦手續;必要時得強制拆除其建築物。 二、擅自使用者,處以建築物造價千分之50以下罰鍰,並勒 令停止使用補辦手續;其有第58條情事之一者,並得封閉其 建築物,限期修改或強制拆除之。三、擅自拆除者,處1萬 元以下罰鍰,並勒令停止拆除補辦手續。」經查,上訴人係 以112年1月5日函主張被上訴人違法核發系爭使用執照,請 求被上訴人應命徐璧月拆除系爭建物,惟上開規定並未賦予 上訴人申請行政機關作成拆除他人建築處分之公法上請求權 ,上訴人據以提起課予義務訴訟,即不備起訴要件,且其情 形無從補正,其訴不合法。原判決表明上訴人此部分請求依 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予以駁回,於法無違, 至原判決就此部分以判決方式駁回,雖有未洽,然駁回結論 並無不合,仍應予維持。   ㈢綜上所述,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核無違誤。上訴 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胡 方 新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李 玉 卿 法官 張 國 勳                法官 林 欣 蓉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5-01-08

TPAA-113-上-332-20250108-1

最高行政法院

教師升等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3年度上字第330號 上 訴 人 黃芳玫 訴訟代理人 蕭元亮 律師 被 上訴 人 國立臺灣大學 代 表 人 陳文章 訴訟代理人 陳琬渝 律師 施懿容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教師升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4月25日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訴字第833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原係被上訴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下稱生農學院)農 業經濟學系(下稱農經系)副教授,其以專門著作申請於111 學年度升等為教授(下稱系爭升等案)。經農經系教師評審 委員會(下稱系教評會)民國111年2月8日110學年度第2學 期第1次會議,依行為時(即110年7月6日修正通過,下同) 被上訴人生農學院教師升等審查細則(下稱院升等審查細則 )第21條規定,審查上訴人最近7年內學術性著作:包括代 表著作1篇、參考著作1至6及系爭著作A(即「基本工資調升 對台灣勞工就業之影響」),決議累計分數為27分,已達升 等教授之學術性著作累計分數25分以上之門檻,依院升等審 查細則第7條規定,將送審升等資料及外審委員名單送生農 學院複審。嗣生農學院教師升等遴薦委員會(下稱院遴薦委 員會)111年2月14日111學年度(原判決誤載為110年學年度 )第1次會議(下稱111年2月14日會議)依院升等審查細則 第8條第2款規定審查,決議系爭著作A於111年1月31日申請 升等送審資料截止日時,仍未取得期刊之正式接受函,不予 採計,故上訴人之學術性著作累計分數未達25分以上,決議 上訴人不符合升等資格,並由生農學院以111年2月15日生農 秘字第33號書函(下稱111年2月15日函)通知上訴人。其後 ,上訴人之系爭著作A及B(即「臺灣基本工資調升對薪資不 均之影響」),於111年2月21日分別取得人文及社會科學集 刊、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期刊之接受函。上訴人不服111年2 月15日函,提起申覆,經院遴薦委員會111年3月15日111學 年度第2次會議決議維持111年2月14日會議決議,由生農學 院以111年3月15日生農秘字第065號書函通知上訴人(下稱 前處分)。上訴人不服,提起訴願,經教育部於111年11月2 5日作成訴願決定,以前處分未經生農學院教師評審委員會 (下稱院教評會)審議通過,而撤銷前處分。院教評會旋於 111年12月21日111學年度第3次會議,決議上訴人申請升等 之學術性著作分數合計為23分,不具升等教授資格,由生農 學院以111年12月26日生農秘字第370號書函通知上訴人(下 稱原處分)。上訴人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並聲明:訴 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被上訴人應依上訴人111年1月27日 申請,作成准許上訴人111學年度升等為教授之處分。經原 審判決駁回,乃提起本件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與被上訴人在原審之答辯,均引用原判決之 記載。 三、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  ㈠上訴人原為被上訴人生農學院農經系副教授,主張依教育人 員任用條例第18條、院升等審查細則第2條第2款規定,於11 1年1月27日向農經系提出系爭升等案,申請於111學年度升 等為教授,嗣經被上訴人以原處分通知上訴人審定結果為不 具申請升等資格,而予以否准,經訴願遭駁回後,提起本件 行政訴訟,上訴人依法申請升等教授既未獲滿足,應認上訴 人提起本件課予義務訴訟,具備訴訟權能。  ㈡依大學法第20條第1項、院升等審查細則第7條及第20條第2項 及行為時(即109年11月3日發布,下同)被上訴人專任教師 升等作業要點(下稱校升等作業要點)第2點可知,被上訴 人教師升等係由系、院、校各級教評會辦理,初審工作由系 辦理,審查及格者,提院複審。又依行為時(即109年6月28 日修正發布,下同)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下稱 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第21條第2項規定,專門著作應為已出 版公開發行或經出版社出具證明將出版公開發行。再者,依 被上訴人100年1月5日校人字第0000000000號函(下稱100年 1月5日函)說明五及被上訴人辦理111學年度教師升等作業 相關規定(下稱111年升等作業規定)「五、送審著作」出 版規定第2項,教師升等案之送審著作,應於系級教評會開 會日前出版或接受出版者,始得列入採計。  ㈢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14條第2項、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第21條 第1項第4款及第2項第2款、院升等審查細則第20條第2項、 第21條第1項、111年升等作業規定及生農學院110年11月16 日生農秘字第317號書函(下稱110年11月16日函)可知,申 請升等教師之送審著作應限於送審人取得前一等級教師資格 後7年內(以升等生效日往前推算),以擔任被上訴人現職 後之職稱所發表,或具正式審查程序,並得公開及利用之電 子期刊,或已為接受且出具證明將定期發表,或經出版公開 發行之著作論文。上訴人送審著作當於系教評會初審升等教 師資格門檻之審查會議開會日前,已符合經期刊出版或接受 出版要件,且於預計升等生效日111年8月1日往前推算5年( 代表作)或7年(參考著作)內,即於104年8月1日後發表者 ,始得列入學術性著作累計分數,若送審著作於系教評會初 審升等教師資格門檻之審查會議開會時,不符合「經期刊出 版或接受出版」要件者,即無從採計。  ㈣農經系於111年2月8日召開審查教師升等資格之系教評會,係 採計上訴人於三審中尚未出版或接受出版之系爭著作A,故 學術性著作累計分數為27分,而認上訴人已達升等教授之門 檻,並提交院遴薦委員會複審。惟系教評會初審審查上訴人 提交之學術著作時,即已認定送審之參考著作7、8,均為10 4年8月1日前所發表,不符合院升等審查細則第21條第1項規 定,不列入計分,上訴人學術性著作累計分數僅23分,未達 同條第4項規定25分門檻,卻參採上訴人於開會日前,尚未 出版或接受出版之系爭著作A,並同意上訴人抽換原送審之 參考著作7、8,致院遴薦委員會及院教評會審查之資料,與 系教評會審查之資料不同,且送生農學院審查之「教師升等 學術分數預審表」及「送審著作清單」所列參考著作,並不 一致,其程序有重大瑕疵。系爭著作A及B於系教評會111年2 月8日開會前,尚未出版或接受出版,依前述規定及說明, 自不得採計算分,則上訴人學術性著作累計分數合計應僅23 分,並不符合院升等審查細則第21條規定升等教授之規定。  ㈤教師升等案於升等資格審查通過後,後續尚須經外審委員及 系、院及校教評會審查,故申請升等教師之送審著作範圍及 資格,自須於教師升等案審查程序開啟之時,亦即系教評會 初審申請升等教師之申請資格時,即告確定。上訴人主張依 院升等審查細則第21條第1項及111年升等作業規定關於送審 著作、期限、參考著作之規定,其升等生效日往前推算7年 (即104年8月1日至111年7月31日)之學術性著作均可作為 參考著作使用,且送審著作為生農學院於111年4月底送外審 初審時,始應審查之事項,系爭著作A及B於111年2月21日取 得期刊接受函,應列入評分範圍內云云,尚難採取。  ㈥上訴人之系爭著作A及B於系教評會111年2月8日開會前,尚未 出版或接受出版,自不得採計算分,則上訴人學術性著作累 計分數,並不符合院升等審查細則第21條規定,原處分認上 訴人學術分數合計為23分,不具申請升等教授資格,核無違 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等語,判決駁回上訴人在 原審之訴。 四、本院按:  ㈠憲法第11條於講學自由規定,係對學術自由之制度性保障, 大學自治亦屬該條保障範圍,大學對研究、教學與學習之事 項,包括大學內部組織、教師聘任及資格評量,享有自治權 (司法院釋字第380號解釋、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1號判 決理由段號12等意旨參照)。大學就所屬教師升等資格審查 ,亦屬大學內部組織、教師聘任及資格評量之一環,而為大 學自治所保障範圍。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14條規定:「(第 1項)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教師分為教授、副教授、 助理教授、講師。(第2項)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教 師應具有專門著作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或專業刊物發表,或已 為接受且出具證明將定期發表,或經出版公開發行,並經教 育部審查其著作合格者,始得升等;必要時,教育部得授權 學校辦理審查。……(第4項)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教 師之聘任、升等均應辦理資格審查;其審查辦法由教育部定 之。」第18條規定:「教授應具有左列資格之一……二、曾任 副教授3年以上,成績優良,並有重要專門著作者。」又依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14條第4項及教師法第8條規定授權訂定 之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第11條規定:「依本條例第18條規定申 請教授資格審定者,應填具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並繳交下 列書件:……二、依本條例第18條第2款規定送審者:副教授 證書、相關服務年資與成績證明及重要之專門著作。」第14 條規定:「教師在該學術領域之研究成果有具體貢獻者,得 以專門著作送審。」第21條規定:「(第1項)本條例第14 條第2項及第3項所定專門著作、作品、成就證明及技術報告 ,應符合下列規定:……三、由送審人擇定至多5件,並自行 擇一為代表作,其餘列為參考作;其屬系列之相關研究者, 得合併為代表作。曾為代表作送審者,不得再作升等時之代 表作。四、為送審人取得前一等級教師資格後所出版或發表 者……(第2項)前項專門著作,應符合下列各款規定之一:… …二、於國內外學術或專業刊物發表,或具正式審查程序, 並得公開及利用之電子期刊,或經前開刊物,出具證明將定 期發表。……」第40條規定:「(第1項)認可學校得就下列 事項,自行訂定規定,不適用本辦法之規定:……三、第21條 第1項第3款有關送審著作件數及第2項有關專門著作之出版 方式。……(第2項)認可學校(包括部分認可學校)得自行 訂定較本辦法更嚴格之審查程序及基準。」另為辦理專科以 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作業,教育部訂定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 格送審作業須知,依行為時即102年1月1日生效之上開須知 第2點規定:「送審教師資格者應繳交之表件:(二)著作 、作品、成就證明或技術報告送審: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 第18條規定送審者,應繳交下列文件:……2.送審著作、成就 證明或技術報告一式三份,……,並擇定代表作及參考作。相 關表件填寫要領:…… 13.送審代表著作:……(3)字數、出 版處所或期刊名稱、期刊卷期、出版時間等,應詳實填寫。 」第3點規定:「學校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三)著作 送審部分:……5.在學術性刊物發表之論文抽印本,如已載明 發表之學術性刊物名稱、卷期及時間者,送審時無需附原刊 ;如未載明者,應附送原刊封面及目錄之影印本,以利審核 。如已為接受將定期發表者,應附接受函之證明。」由上可 知,大學教師應具有專門著作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或專業刊物 發表,或已為接受且出具證明將定期發表,或經出版公開發 行,並經教育部審查其著作合格者,始得升等,以提高大學 教師素質,且教師送審升等資格時,應繳交專門著作,如專 門著作係已發表之學術性刊物之論文,則視論文抽印本有無 載明發表之學術性刊物名稱、卷期及時間,而決定是否附送 原刊封面及目錄之影印本,倘論文尚未發表,而係已為接受 將定期發表者,則應附接受函之證明。此外,為促進大學自 主及發展學校特色(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第40條第2項修正意 旨參照),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第40條第1項第3款及第2項明 文授權認可學校得自行訂定送審著作件數及專門著作出版方 式,以及更嚴格之審查程序及基準,而排除該辦法相關規定 之適用,以尊重各認可學校維持其教師素質,提升教學及研 究水準,係符合憲法第11條為保障大學學術自由,而尊重大 學自治之具體化規定。準此,大學院校得依大學教師升等評 審之法令規範,訂定有關大學教師升等資格之審查要件,以 維持各大學教師素質與大學教學、研究水準,並使未符合一 定標準之教師不予升等。    ㈡大學法第20條規定:「(第1項)大學教師之聘任、升等、停 聘、解聘、不續聘及資遣原因之認定等事項,應經教師評審 委員會審議。……」行為時(即109年2月27日發布)被上訴人 組織規程第49條規定:「(第1項)本大學設校、院、系(科 、所、學位學程及非屬學院單位)等各級教師評審委員會。 (第2項)本大學教師之聘任、升等、停聘、解聘、不續聘 及資遣原因認定等事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第3 項)本大學各級教師評審委員會之組成方式及運作規定,經 校務會議通過後施行。……」校升等作業要點第2點亦規定: 「教師申請升等,由佔缺系(科、所、學位學程、室、中心 )辦理,校内合聘教師由主聘系(科、所、學位學程、室、 中心)及所屬學院(中心)辦理。升等案應經系(科、所、學位 學程、室、中心)、院(中心)、校三級教師評審委員會(以 下簡稱教評會)審查通過後,報教育部核定。」可知,教師 升等資格及升等評量(含送審著作之學術評量)均須經系、 院、校教評會審查通過。又被上訴人111年升等作業規定第5 點有關「送審著作」之「期限」規定:「參考作應為取得前 一等級教師資格後及最近7年內(以升等生效日往前推算) 。各學院(中心)、系(科、所、學位學程、室、中心)另 有規定者,從其規定,並請加以註明規定或決議。」有關「 送審著作」之「出版規定」則載明:「1.已出版公開發行或 經出版社出具證明將出版公開發行之專書,或於國內外學術 或專業刊物發表(含具正式審查程序,並得公開及利用之電 子期刊),或經前開刊物出具證明將定期發表,或在國內外 具有正式審查程序研討會發表且集結成冊出版公開發行(含 以光碟發行或於網路公開發行)之著作。但各學院(中心) 、系(科、所、學位學程、室、中心)另有規定者,從其規 定。2.年度教師升等案之送審著作,應於系級教評會開會日 前出版或接受出版者,始得列入處理。」足見被上訴人已就 教師升等之送審著作為更嚴格之規範,且為該校各學院系所 辦理教師升等作業之一致標準,系爭升等案自應循此辦理, 以符該校辦理教師升等審查之公正性及公平性,故上訴人送 審著作應於系教評會開會日前出版或接受出版者,始得列入 審查及計分,原判決雖贅引重申上述規定之被上訴人100年1 月5日函為論述,惟不影響判決結論。上訴意旨主張依被上 訴人組織規程第40條第1項第2款、第42條第1項、第43條第2 項、第44條第2項規定,被上訴人之校、院、系(所)相關 審議事項,係由各級教師組成之教評會運作,各級教評會所 訂之相關審議規則具有法效性,被上訴人所訂定之111年升 等作業規定,不得牴觸各級教評會所制定之規定。原判決依 被上訴人100年1月5日函及111年升等作業規定,認系爭升等 案之送審著作應於系教評會初審升等資格門檻之審查會議開 會日前所出版或接受出版者,方得列入處理,然該函文及11 1年升等作業規定,並不具有法規範之效力,原判決有不適 用法規之違誤云云,並非可採。  ㈢行為時(即110年3月29日發布,下同)被上訴人各學院(中 心)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準則第5條規定:「(第1項)各學 院(中心)教評會職掌如下:……二、教師 (研究人員)升 等、改聘之審議。(第6項)系(科、所、學位學程、室、 中心)教評會之決議如事證明確與法令規定顯然不合或顯有 不當時,各學院(中心)教評會得依規定審議變更之,……。 」第6條規定:「(第1項)教師升等之評審應包括教學、研 究及服務三項,其審查細則各學院(中心)應自行研訂。( 第2項)各學院(中心)教評會於審議升等案件時,應依下 列方式辦理:一、評審標準:㈠對於教學、研究、服務之評 審應訂定客觀之標準。㈡送審之著作應以經嚴謹之學術審查 而發表者為原則。……」生農學院乃據此訂定院升等審查細則 ,第3條規定:「提請升等之教師須經過審查,其項目如下 :一、教學與服務。二、研究。」第7條規定:「初審工作 由各系所辦理之,審查及格者,提院複審。複審工作分兩階 段進行。第一階段由院長推薦本院教師評審委員會(以下簡 稱院教評會)委員若干人組成遴薦委員會。院長擔任遴薦委 員會召集人,按本細則辦理教師升等審查,並提出評審結果 報告;第二階段由院教評會行使審核權後向校方推薦。」第 8條規定:「遴薦委員會之權責如下:一、參考系所校外審 查人建議名單,決定審查人人選及推薦順序,請系所協助送 審。二、組成教學服務評鑑小組及學術成就審查小組,分別 針對升等評分表中之教學服務、研究(含送審著作)進行綜合 審查,必要時得對系所自評分數做適當之增減,並將評審結 果彙整後送院教評會複審。」是以教師升等之審查,其初審 雖由各系辦理,然經各系審查及格者,須提院複審,並由院 教評會委員若干人組成遴薦委員會進行綜合審查,必要時得 對系自評分數做適當增減後,提出評審結果報告送院教評會 複審,經院教評會複審及格者,始向校方推薦升等,以維持 其教師素質,足見院教評會有權對教師升等之系自評分數予 以增減,並據以審查是否符合升等資格,不受系教評會初審 結果之拘束。上訴意旨主張依被上訴人各學院(中心)教師 評審委員會設置準則第5條第6項規定,系教評會之決議如與 法令規定顯然不符時,始得由院教評會審議變更,顯見就涉 及教學及研究自由之升等事項,係屬系教評會之大學自治範 圍,院教評會不得以審查為由,任意干預,院教評會對系教 評會自治範圍內決議事項,在無違法或不當之情形下,任意 變更,已屬違法,原判決以院教評會及校教評會不受系教評 會決議所拘束,已破壞大學自治之規範,自有判決不適用法 規及違反論理法則、理由矛盾之違背法令云云,亦屬無據。       ㈣再則,依院升等審查細則第20條規定:「(第1項)送審之代 表著作1篇應以發表在SCI(SSCI、A&HCI)期刊內之論文, 且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如有數位作者時),並限為最近 5年內(以升等生效日往前推算)完成並刊出者,或已被接 受未出版者依本校教師升等作業未出版代表作規定辦理。…… 」第21條規定:「(第1項)申請人最近7年內(以升等生效日 往前推算)學術性著作(含已被接受者)中,其發表於國內外 具審查制度學術期刊者,每篇計分方式如下表。      (第3項)前項學術性著作累計分數,升教授者需達25分以 上,……。」行為時(即110年12月20日修正通過,下同)生農 學院農經系(所)教師升等審查作業要點第14點規定:「送 審代表著作限為最近5年內(以升等生效日往前推算)完成 並刊印者,或已被接受未出版者依本校教師升等作業未出版 代表作規定辦理,並應為發表在SCI(SSCI、A&HCI)期刊內 之論文,且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如有數位作者時),『 送審代表著作』之審查,依據『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 院教師升等審查細則』之第3章第20條辦理。」第15點規定: 「學術性著作及國際學術參與評分認定,準用『國立臺灣大 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教師升等審查細則』之第3章第21及22條 。」可知,系爭升等案之送審代表著作1篇限於升等生效日 往前推算5年內完成並發表刊出於SCI(SSCI、A&HCI)期刊 内之論文或已被接受未出版者,學術性著作則須為升等生效 日往前推算7年內完成並發表刊出於國內外具審查制度學術 期刊或已被接受未出版者,且依前開㈡說明,系爭升等案之 送審著作應於系教評會開會日前出版或接受出版者,始得納 入計分。  ㈤查上訴人原係被上訴人生農學院農經系副教授,其於申請升 等送審資料截止日即111年1月31日前,以專門著作申請於11 1學年度升等為教授,預計升等生效日為111年8月1日(往前 推算7年為104年8月1日)。上訴人所提出之代表著作係刊出 於SSCI期刊(分數為5分),參考著作1係刊出於SSCI期刊, 且排名前73%(分數為4分),參考著作2係刊出於TSSCI第1級 期刊(分數為4分),參考著作3係刊出於TSSCI第2級期刊( 分數為3分),參考著作4係刊出於TSSCI第2級期刊(分數為3 分),參考著作5係刊出於其他經專業審查之學術論文期刊( 分數為2分),參考著作6係刊出於其他經專業審查之學術論 文期刊(分數為2分),以上著作均係於升等生效日往前推 算7年內完成並發表刊出於國內外具審查制度學術期刊,學 術性著作累計分數為23分。原送審參考著作7即「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2 Emiss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by a Relaxed Two-Stage DEA Model」(原判 決誤載為「The Effect of Hight School Adolescents’Dep ressive Look at Gender Differences」)、參考著作8即 「臺灣勞動市場變遷對家庭勞動供給之影響」(原判決誤載 為「臺灣公營事業民營化對受僱員工薪資與就業之影響長期 追縱資料分析」) 均係於104年8月1日前發表,故不列入計 分,嗣經上訴人抽換為系爭著作A及B,惟系爭著作A及B於系 教評會111年2月8日作成決議時,均尚未發表刊出於國內外 具審查制度學術期刊,亦未被接受出版,而係於111年2月21 日始接受出版等情,為原審確定之事實,經核與卷內證據資 料相符。原判決據此論明系爭升等案之送審著作應於系教評 會開會日前出版或接受出版,系爭著作A及B於系教評會111 年2月8日開會前,尚未出版或被接受出版,不得採計算分, 則上訴人學術性著作之累計分數合計僅23分,不符合院升等 審查細則第21條規定升等教授之學術性著作累計分數25分之 門檻,而不具申請升等教授資格,經核於法並無違誤。上訴 意旨主張依院升等審查細則第21條及111年升等作業規定關 於送審著作、期限、參考著作之規定,其升等生效日往前推 算7年(即104年8月1日至111年7月31日)之學術著作均可作 為參考著作使用,系爭著作A、B分別於110年7月6日、110年 10月21日已投稿,且於111年2月21日已接受刊出,應納入系 爭升等案之參考著作計分,原判決未說明理由即認定系教評 會初審升等資料門檻之審查會議開會日前所出版或已被接受 出版者,方得列入處理,顯與上開規定相牴觸,並增加法令 所無之限制,有判決不備理由、理由矛盾及判決不適用法規 之情形等語,即非可採。  ㈥生農學院為辦理111學年度教師升等複審事宜,業以110年11 月16日函通知各系所於辦理教師升等作業時,須依院升等審 查細則第20條及第21條規定,先行詳審升等教師之代表著作 規定及學術著作分數門檻,符合規定及門檻者,再送院審查 ,並請各系所於收件後,除審查教師著作分數外,並先預審 教學與服務輔導成果、任教年資等事項為綜合評量,於111 年1月31日前,將教師升等學術性著作分數系所預審表等資 料送院,並將升等應繳送資料及檢核表送人事室協助形式檢 核,相關文件務請使用校方最新版本,以免校方要求補正, 且送人事室之代表著作及參考作,須提供論文首頁及足資證 明出版時間年月之頁面,以利審查。另依111年升等作業規 定第1點有關「辦理程序」係規定:「1.系(科、所、學位 學程、室、中心)收件後,先預審教學與服務輔導成果、任 教年資等事項為綜合評量。2.由各學院(中心)彙整,於系或 院送外審2週前,先將升等預審通過案件及資料送人事室協 助形式檢核,符合規定者始得外審;未符規定者,應予補正 。3.外審結果及升等資料送系級、院級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 通過。4.院級單位於校教評會6週前,將升等名單及資料送 人事室辦理審查、陳覽。5.校教評會審查通過後,由人事室 報教育部辦理升等後教師證書。」由上足見,各系所收受教 師升等申請文件後,應先預審教學與服務輔導成果(院升等 審查細則第15條至第18條規定)、任教年資(院升等審查細 則第2條規定)等事項,並須審查其代表著作及學術性著作 是否符合院升等審查細則第20條、第21條有關研究成績之要 件及門檻規定,包含著作是否出版、出版時間、出版期刊、 累計分數等,如符合規定及分數門檻,再送院審查及人事室 形式檢核通過後,始得辦理送審著作之外審,於外審審查結 果及格後,再送系所據以辦理升等教師推薦初審,初審通過 後,送院教評會複審。易言之,於送審著作辦理外審前,系 所及院均須就升等申請文件是否符合上開院升等審查細則規 定進行初審,如不符上開規定,即不具申請升等資格,毋須 送外審。又教師升等資格及升等評量(含送審著作之學術評 量)均應經系、院、校教評會審查通過,已如前述,則111 年升等作業規定有關「送審著作」之「出版規定」:「2.年 度教師升等案之送審著作,應於系級教評會開會日前出版或 接受出版者,始得列入處理。」係指送審著作須於系教評會 開會初審升等資格前出版或接受出版,始得列入計分。抑有 進者,縱依110年11月16日函及111年升等作業規定,升等資 料未符合規定者得予補正,惟有關送審著作之補正,係指補 正已出版之論文首頁、足資證明出版時間年月之頁面或已被 接受刊出證明等文件資料,並不影響送審著作應於系教評會 開會審查升等資格時已出版或已被接受出版之時點認定。況 系教評會於111年2月8日係依110年11月16日函開會審查上訴 人之升等資格,則原判決認系爭著作A、B須於111年2月8日 前符合已出版或接受出版之要件,方可納入計分,上訴人送 審學術性著作之積分未達升等門檻,並無依111年升等作業 規定補正資料之適用,自無違誤。至生農學院農經系(所) 教師升等審查作業要點縱未明定升等資格審查應由系教評會 為之,然第16點已載明,該要點未規定者,準用院升等審查 細則或其他相關規定,依前開說明,尚難認原判決有何違背 法令。上訴意旨主張生農學院農經系(所)教師升等審查作 業要點,僅第6點屬教評會應開會決議事項,預審非須經系 教評會決議,故送審著作應於系教評會開會日前出版或接受 出版之開會日,應係指外審審查送回系所辦理初審推薦之系 教評會開會日,且依111年升等作業規定於送外審前均得隨 時補正資料,原審傳喚證人之證述,亦認此為農經系及生農 學院之一貫做法,原審未調查預審事項是否須由系教評會辦 理,逕認111年2月8日為系爭升等案送審論文是否經同意出 版之判斷時點,原判決並認定系爭升等案無111年升等作業 規定補正資料之適用,有判決不備理由、違反論理法則及理 由矛盾之違背法令云云,均非可採。     ㈦綜上所述,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核無違誤。上訴 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胡 方 新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玉 卿 法官 林 欣 蓉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4-12-30

TPAA-113-上-330-20241230-1

最高行政法院

有關行政執行事務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2年度上字第811號 上 訴 人 陳學良 訴訟代理人 楊閔翔 律師 王晨忠 律師 被 上訴 人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新北分署 代 表 人 黃立維 上列當事人間有關行政執行事務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 年8月10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訴字第1178號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財政部北區國稅局(下稱移送機關)於民國90年6月7日(原 判決誤載為90年4月20日)以義務人陳國銓滯納86年贈與稅 新臺幣(下同)40,509,911元(下稱系爭贈與稅),依法移 送執行。嗣陳國銓於109年8月31日過世,其繼承人除上訴人 及鄭美蘭外,已依法辦理拋棄繼承,並經公告准予備查在案 。被上訴人於110年4月15日以新北執仁90年贈稅執特專字第 43560號命令(下稱系爭執行命令1)依據行政執行法第14條 、第15條、第24條第5款規定,載明陳國銓截至同年月13日 止尚滯欠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40,056,435元(原判決誤載為 40,055,875元),限期命上訴人至該署陳報義務人遺產清冊 及欠稅清償方案。復於110年4月27日以新北執仁90年贈稅執 特專字第43560號命令(下稱系爭執行命令2,與系爭執行命 令1,合稱系爭執行命令),依據行政執行法第14條、第15 條、第17條第1項第5、6款、第3項、第24條第5款規定,載 明陳國銓截至同年月23日止尚滯欠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26,0 18,569元,限期命上訴人至該署說明如何清繳應納金額、報 告義務人遺產狀況並交付文件及有價證券,如無正當理由不 到場、不為報告或為虛偽之報告,將依法限制住居並聲請拘 提等語,上訴人不服系爭執行命令,聲明異議,被上訴人先 後以110年6月16日及同年月23日新北執仁90年贈稅執特專字 第43560號函,更正系爭執行命令1、2之金額為26,032,548 元、26,032,996元(含滯納金及利息)後,經異議決定駁回 ,遂提起行政訴訟,並聲明:㈠先位聲明:撤銷系爭執行命 令、異議決定及99年11月25日以後之執行程序(含111年2月 10日核發之執行憑證);㈡備位聲明:確認系爭贈與稅執行 案件核發之執行憑證,其中1,983,398元債權不存在。經原 審判決駁回後,乃提起本件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與被上訴人在原審之答辯,均引用原判決之 記載。 三、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係以:  ㈠系爭贈與稅因申請復查改定繳納期間屆滿日為88年12月15日 ,徵收期間應自88年12月16日起算5年,迄93年12月15日屆 滿,惟移送機關於徵收期間屆滿前之90年6月7日即移送執行 ,且迄至106年3月4日止滯欠金額為25,944,745元,縱扣除 上訴人所主張已遭司法院釋字第746號解釋宣告違憲之滯納 金利息1,983,398元,依106年1月18日、110年12月17日修正 公布之稅捐稽徵法第23條第5項規定,截至106年3月4日,欠 繳稅捐金額仍達1千萬元,執行期間可至121年3月4日,故被 上訴人99年11月25日以後之執行程序(包括於111年2月10日 核發執行憑證),並未逾執行期間。系爭贈與稅之滯納金利 息雖經司法院釋字第746號解釋宣告違憲,惟其他執行期間 加計應納稅額利息及滯納金之法律規定,則未被宣告違憲, 亦未違反比例原則,其先位聲明請求撤銷系爭執行命令、異 議決定及99年11月25日以後之執行程序(含111年2月10日核 發之執行憑證),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㈡聲明異議係對於違法執行程序所為之救濟,在執行程序中, 如當事人就執行名義所載實體權利存否有爭執時,應另行提 起訴訟以為救濟,非聲明異議所能解決。執行名義成立後, 如有債權不成立或消滅、妨礙之事由,債務人於執行程序終 結前,得以債權人為被告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或確認債權 不存在之訴,用以消滅執行力。上訴人以被上訴人為被告, 而未以移送機關即債權人為被告,備位聲明訴請確認系爭贈 與稅執行案件核發執行憑證之1,983,398元債權不存在,其 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等語,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四、本院經核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結論並無違誤,茲 就上訴意旨補充論斷如下:  ㈠按「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 務經通知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年內未經 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5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行者,仍 得繼續執行。但自5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 者,不得再執行。」固為行政執行法第7條第1項所明定,惟 同條第2項規定:「前項規定,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不適用 之。」其立法理由為:「其他法律基於事件之特性,對於行 政執行之時效期間或其起算日有特別規定者,例如稅捐稽徵 法第23條……,宜依其規定,爰訂定第2項規定。」則有關稅 捐之行政執行期間,自應優先適用稅捐稽徵法第23條之規定 。  ㈡次按96年3月21日修正公布之稅捐稽徵法第23條規定:「(第 1項)稅捐之徵收期間為5年,自繳納期間屆滿之翌日起算; 應徵之稅捐未於徵收期間徵起者,不得再行徵收。但於徵收 期間屆滿前,已移送執行,或已依強制執行法規定聲明參與 分配,或已依破產法規定申報債權尚未結案者,不在此限。 ……(第4項)稅捐之徵收,於徵收期間屆滿前已移送執行者 ,自徵收期間屆滿之翌日起,5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 ,其於5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行,仍得繼續執行;但自5年 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第5項)本法中華民國96年3月5日修正前已移送執行尚未終 結之案件,自修正之日起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再執行 。」嗣上開第5項規定迭經修正,於100年11月23日修正為: 「本法中華民國96年3月5日修正前已移送執行尚未終結之案 件,自修正之日起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再執行。但有 下列情形之一,自96年3月5日起逾10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 再執行:一、截至101年3月4日,納稅義務人欠繳稅捐金額 達新臺幣50萬元以上者。……」106年1月18日修正為:「本法 中華民國96年3月5日修正前已移送執行尚未終結之案件,自 修正之日起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再執行。但截至106年 3月4日納稅義務人欠繳稅捐金額達新臺幣1千萬元或執行期 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仍得繼續執行,其執行期間不得逾11 1年3月4日:……」110年12月17日修正為:「本法中華民國96 年3月5日修正前已移送執行尚未終結之案件,自修正之日起 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再執行。但截至106年3月4日納稅 義務人欠繳稅捐金額達新臺幣1千萬元或或執行期間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得繼續執行,其執行期間不得逾121年3月4 日……」可知,稅捐之執行事件於96年3月5日稅捐稽徵法修正 前已移送執行尚未終結,自修正之日起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 者,不再執行;惟如截至106年3月4日,納稅義務人欠繳稅 捐金額達1千萬元以上者,其執行期間係延至121年3月4日。 又稅捐稽徵法第49條第1項本文規定:「滯納金、利息、滯 報金、怠報金及罰鍰等,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準用本法有 關稅捐之規定。」其立法理由載明:「為免文字累贅,前此 各章均僅就稅捐為規定,但其適用對象應包括滯納金、利息 等在內,故明定本法稱稅捐之範圍,惟有關稅捐優先、加計 利息等條文中所稱之稅捐,應不包括罰鍰在內。」是以上開 納稅義務人欠繳稅捐金額,除本稅外,尚應包括滯納金、利 息、滯報金、怠報金及已確定之罰鍰。    ㈢稅捐收入係為滿足公共財政,實現公共任務所需之用。憲法 第19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人民是否依法繳納稅 捐,攸關國家財政稅收之實現,進而影響國家施政措施之完 善與否,社會秩序非僅據以維護,公共利益且賴以增進,所 關極為重大(司法院釋字第588號解釋參照)。又租稅規定 涉及國家財政收入之整體規畫及預估,較適合由代表民意之 立法機關及擁有財政專業能力之相關行政機關決定(司法院 釋字第745號解釋參照)。是其決定如有正當目的,且手段 與目的之達成間具有合理關聯,即與憲法比例原則無違(司 法院釋字第746號解釋參照)。稽之稅捐稽徵法第23條第5項 規定於106年1月18日修正理由載明:「96年3月5日前已移送 執行尚未終結之欠稅案件,其徵收期間與執行期間合計未達 15年之件數及金額占全部是類欠稅案件半數以上,為與第4 項規定,96年3月6日以後移送執行欠稅案件之徵收期間與執 行期間合計最長近15年衡平,並考量追回國家租稅債權手段 之適當性與必要性及權衡稽徵成本,參酌財政部公告欠稅人 資料之範圍、與法務部訂定欠稅執行案件合作追查之選案標 準,及限制出境條件之金額級距等規定,均以納稅義務人累 積欠稅達新臺幣(下同)1千萬元以上為重大欠稅案件,嚴 重侵害國家租稅債權,爰修正本項但書規定,將96年3月5日 起逾10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再執行,延長為15年(至111年3 月4日),另修正原第1款規定,將欠稅金額……調高為1千萬 元,並移列至序文規範。」另110年12月17日修正理由則載 明:「據統計100年11月23日及106年1月18日兩次延長符合 規定要件之96年3月5日前已移送執行尚未終結欠稅案件執行 期間,分別徵起欠稅金額約新臺幣14億元及新臺幣7億元, 顯示再延長是類案件執行期間仍具實益。為符合租稅公平正 義及社會期待,並遏止欠繳稅捐納稅義務人規避執行及維護 國家租稅債權,爰修正再次延長欠稅案件之執行期間10年至 121年3月4日。」足見立法者已考量租稅義務人欠稅額度、 稽徵成本及公平課稅,為確保國家財政收入及增進公共利益 ,而就重大欠稅案件延長執行期間,其目的正當,亦非顯然 過苛,且所採取手段與目的之達成間具有合理關聯,尚無違 反憲法第23條之比例原則而侵害人民受憲法第15條保障之財 產權。又上開規定之立法目的係為追求重要公共利益,縱與 欠稅額度較低之納稅義務人之執行期間有所不同,然所為差 別待遇之手段,與目的之達成間具實質關聯,亦與憲法平等 權保障之意旨無違。  ㈣經查,系爭贈與稅之徵收期間係於93年12月間屆滿,移送機 關於徵收期間屆滿前(即90年6月7日)即移送執行,且迄106 年3月4日止,滯欠金額為25,944,745元(含本稅、利息、滯 納金及滯納金利息)等情,為原審依法確定之事實,經核亦 與卷內證據相符,則系爭贈與稅之徵收即屬96年3月5日稅捐 稽徵法修正前已移送執行尚未終結之事件,縱扣除上訴人所 主張之滯納金利息1,983,398元,迄106年3月4日滯欠繳稅捐 金額顯逾1千萬元以上,被上訴人自得依法執行至121年3月4 日。又系爭贈與稅經移送執行後,稅捐稽徵法第23條第5項 規定雖迭經修正,惟於歷次修法生效前,其執行期間均未屆 滿,自屬新法施行後繼續存在之事實或法律關係,而屬於不 真正溯及之情形,即應適用新法規定(即現行法:執行期間 不得逾121年3月4日),被上訴人執行系爭贈與稅亦無違反 禁止法律溯及既往原則。從而,被上訴人以系爭執行命令限 期命上訴人陳報遺產清冊、欠稅清償方案及交付有價證券、 文件等,於法並無不合,系爭執行命令並無違法侵害上訴人 利益之情事。上訴意旨主張系爭贈與稅之繳納期間於86年12 月5日屆滿,徵收期間於91年12月4日屆滿,移送機關於90年 6月7日移送執行,依96年3月5日修正之稅捐稽徵法第23條第 5項規定,倘本件於101年3月4日未執行終結,應不再執行, 系爭執行命令顯屬逾越執行期間所為之執行行為。96年3月5 日修正之稅捐稽徵法第23條第5項規定,並未考量於修正前 已執行之系爭贈與稅事件是否已符合修正後同條第4項之規 定,即徵收期間加計執行期間逾10年不得再執行,卻一律依 同條第5項規定自修正日起再延長5年執行期間,無異於加重 該等事件之執行期間,且執行機關未於例外延長之執行期間 儘速完成執行行為,而計算義務人長達20餘年稅捐利息,其 所為執行行為均屬違法應予撤銷,且對於人民之財產權保障 不周,亦違反憲法保障人民之平等權,原判決應予廢棄云云 ,即非可採。  ㈤行政執行法第9條第1項規定:「義務人或利害關係人對執行 命令、執行方法、應遵守之程序或其他侵害利益之情事,得 於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機關聲明異議。」聲明異議係義 務人或利害關係人對於執行程序中之執行命令、執行方法、 應遵守之程序有違法不當,或其他執行行為有侵害其利益情 事,於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機關尋求救濟之方法,旨在 撤銷、更正或停止執行行為,不涉及行政執行名義成立後, 有無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事由發生之救濟。查上訴人係以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51條第2項有關滯納金自滯納期限屆滿之 翌日起加徵滯納利息之規定,業經司法院釋字第746號解釋 於106年2月24日宣告違憲,而以備位聲明請求確認系爭贈與 稅執行事件所核發執行憑證之1,983,398元債權不存在,經 核與執行程序之執行命令、執行方法、應遵守之程序有何違 法不當無涉。倘係就執行名義成立後,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 請求之事由發生所為爭執,固得提起確認訴訟或於強制執行 程序終結前許債務人提起異議之訴,以排除強制執行,然應 以申請行政執行之債權人即移送機關為被告,始為當事人適 格。上訴人於本件訴訟係以執行機關之被上訴人為被告,經 原審於言詞辯論期日行使闡明權(原審卷第363頁)後,上 訴人仍以被上訴人為被告,自屬當事人不適格,原判決因而 駁回備位聲明之請求,於法亦無不合。  ㈥綜上所述,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結論並無違誤, 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胡 方 新  法官 高 愈 杰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李 玉 卿 法官 林 欣 蓉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4-12-30

TPAA-112-上-811-20241230-1

最高行政法院

地方制度法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2年度上字第243號 113年12月10日辯論終結 上 訴 人 臺中市 代 表 人 盧秀燕 訴訟代理人 李永裕 律師 被 上訴 人 行政院 代 表 人 卓榮泰 訴訟代理人 李荃和 律師 謝怡宣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地方制度法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1月16 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更一字第74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被上訴人代表人由陳建仁變更為卓榮泰,茲據新任代表人具 狀聲明承受訴訟,核無不合,合先敘明。   二、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以民國109年9月17日衛授食字第 1091303002號令修正發布動物用藥殘留標準,定自110年1月 1日起施行,並以109年9月30日衛授食字第1091302954號函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自治法規如有與動物用藥殘留標 準牴觸情形,應配合修正。嗣被上訴人依衛福部109年10月1 3日衛授食字第1099904934號函所陳報有關直轄市自治法規 有無牴觸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之研提意見,並檢視臺中市政府 主管之臺中市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自治條例第6條之1及第13條 之1規定(下稱系爭食安自治條例),認有牴觸中央法規疑 慮,經臺中市政府提出意見說明後,被上訴人於109年12月3 1日以院臺食安字第1090203692號函告(下稱原處分):系 爭食安自治條例自110年1月1日起應屬無效。上訴人不服以 臺中市政府名義,提起訴願,遭決定不受理後,提起行政訴 訟,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110年度訴字第628號 裁定(下稱前裁定)駁回,復經本院111年度抗字第6號裁定 (下稱發回裁定)廢棄原審前裁定,發回原審更為裁判。嗣 原審以111年度訴更一字第74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後 ,上訴人仍以臺中市政府名義,提起本件上訴,於本院審理 時補正為「臺中市」,並聲明:原判決廢棄;原處分及訴願 決定均撤銷。 三、上訴人起訴主張、被上訴人在原審的答辯,均引用原判決 的記載。 四、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  ㈠原處分係對於臺中市地方自治團體之立法機關所議決之自治 條例而為函告無效,性質上對臺中市而言屬負擔處分。倘臺 中市認其自治權之立法權受侵害,應由臺中市之立法機關( 市議會)代表臺中市行使其權限,而以當事人身分,依訴願 法第1條第2項、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定,提起救濟請求撤銷 ,臺中市政府乃是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非自治團體之立法 機關,自未因系爭食安自治條例規定經被上訴人以原處分函 告無效而受有直接侵害,其對原處分提起行政訴訟屬當事人 不適格。  ㈡本件係經本院發回更審之案件,依行政訴訟法第260條第3項 規定,原審在此個案中應受本院發回裁定所表示個案法律意 見之拘束,並依其提示之法律意見,據以為解釋法律之指針 。又原審110年度訴字第695號案件係本院發回裁定作成前之 判決,該案未經上訴而逕確定,本院無從就該案審理並表示 意見,故縱原審110年度訴字第695號判決就「自治監督團體 函告地方自治團體之自治條例無效案件中,應由行政機關或 立法機關代表地方自治團體提起行政爭訟」爭議另有見解, 本件仍應以本院發回裁定為據。綜上,本件臺中市政府乃是 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非自治團體之立法機關,其並未因系 爭食安自治條例經被上訴人以原處分函告無效而受有直接侵 害,其對原處分提起本件行政訴訟,不具適格之當事人身分 ,而無權利保護必要,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上訴 人之訴。 五、本院按:    ㈠依行政訴訟法第4條第1項規定:「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之 違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經依訴願 法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訴願逾3個月不為決定, 或延長訴願決定期間逾2個月不為決定者,得向行政法院提 起撤銷訴訟。」原告適格乃屬行政訴訟狹義之訴的利益,撤 銷訴訟之程序標的若為侵益處分,原告是否具備此要件,須 審酌當事人之實體上法律關係始能判斷。換言之,於侵益處 分而言,原告之適格係指其在實體法上確為其主張受到侵害 之權利歸屬者,本於「有權利即有救濟」之主觀訴訟旨意, 原告必須確為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之歸屬者,始有權利或法律 上利益遭受到被告侵害之可能,從而才有提起訴訟,尋求法 律救濟之利益。  ㈡依地方制度法第2條第2款規定:「二、自治事項:指地方自 治團體依憲法或本法規定,得自為立法並執行,或法律規定 應由該團體辦理之事務,而負其政策規劃及行政執行責任之 事項。」準此,地方自治之內涵係包含自治立法權及自治行 政權,而地方自治權限之歸屬者,則為「地方自治團體」此 一具公法人資格之行政主體。地方自治團體受憲法制度性保 障乃在其「權限法上的制度性保障」,以資與其他層級政府 組織─尤其是中央政府或是上級地方政府之權限相界分。行 政院基於中央監督機關的立場,依地方制度法第30條第4項 規定函告直轄市議會所通過的自治條例無效,係自治監督機 關針對地方自治團體之特定對象,就其議決通過的自治條例 有無牴觸憲法、法律或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的具體事件,所 為對外直接發生使自治條例無效之法律效果的單方行政決定 ,應屬行政處分,且屬對地方自治團體自治立法權限予以限 制的負擔處分,其所歸屬之權利主體為地方自治團體。倘若 直轄市認為行政院函告其自治條例無效,係不法侵害其受憲 法制度性保障之自治立法權限,應以被侵害人「地方自治團 體」公法人本身即直轄市為原告,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 ,始屬適格。此亦可與憲法訴訟法第83條第1項第1款規定, 「地方自治團體」須依法定程序用盡審級救濟而仍受不利之 確定終局裁判,始得聲請憲法法庭為宣告裁判違憲之判決, 而相呼應,即可使地方自治立法權遭受侵害爭議事件之行政 訴訟原告與憲法訴訟聲請人具同一性,利於地方自治制度性 保障下主觀法律地位保障之有效貫澈。  ㈢經查,原處分係對於臺中市地方自治團體之立法機關所議決 之系爭食安自治條例而為函告無效,性質上對臺中市而言屬 負擔處分。倘臺中市認其自治權之立法權受侵害,依前揭說 明,即應以臺中市此一地方自治團體公法人本身作為原告( 臺中市長為代表人),或由地方自治立法權受侵害之臺中市 議會代表臺中市作為原告,始屬適格。本件原審訴訟雖係由 臺中市政府提起,而屬當事人不適格,然因被上訴人之函告 無效函係以臺中市政府為受文者,致臺中市政府對於當事人 適格之訴訟要件是否欠缺,不易於判斷。復依內政部所訂地 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第10條第1項前段及地方制度法第55條 第1項前段規定:「直轄市政府置市長一人,對外代表該市 ,綜理市政」臺中市長既係代表臺中市,又係臺中市政府之 代表人,因此為保障臺中市公法人其訴訟權及維持訴訟經濟 ,於受有起訴期限之撤銷訴訟,應予臺中市補正為當事人之 機會,上訴人業於本院行言詞辯論時,經本院行使闡明權後 ,具狀補正為原審原告,本件於實體判決之要件已無欠 缺 。又被上訴人於作成原處分前,即於109年10月26日以院臺 食安字第1090194264B號函請臺中市政府說明系爭食安自治 條例自110年1月1日起有牴觸中央法規疑慮,請依衛福部意 見說明,並於1個月內見復(原審前審卷第57頁至第60頁), 嗣臺中市政府於109年11月25日以函文回復(原審前審卷第6 1頁至第63頁),被上訴人始於109年12月31日作成原處分, 足見被上訴人已依行政程序法第102條規定,於作成原處分 前,給予上訴人陳述意見之機會,自難認被上訴人有違反行 政程序法第102條規定之情事。上訴人主張原處分之作成有 違反行政程序法第102條規定云云,自無足採。  ㈣憲法訴訟法第38條第1項規定:「判決,有拘束各機關及人民 之效力;各機關並有實現判決內容之義務。」地方制度法第 30條第1項、第4項規定:「自治條例與憲法、法律或基於法 律授權之法規或上級自治團體自治條例牴觸者,無效。」「 第1項及第2項發生牴觸無效者,分別由行政院、中央各該主 管機關、縣政府予以函告。第3項發生牴觸無效者,由委辦 機關予以函告無效。」進口肉品及其產製品殘留乙型受體素 之安全容許量標準,屬中央立法事項,地方不得另訂牴觸中 央法定標準之自治法規,行政院(即被上訴人)就臺中市議 會所通過之系爭食安自治條例函告無效部分,並未逾越憲法 賦予中央監督地方自治之權限範圍,而屬合憲,業經憲法法 庭111年憲判字第6號判決闡釋甚明,依上開規定,法院自應 依該憲法法庭判決意旨為裁判。經查,就本件所涉進口肉品 殘留萊克多巴胺之安全容許量標準爭議,食品安全衛生管理 法(下稱食安法)第15條第2項規定:「前項第5款……殘留農 藥或動物用藥安全容許量……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相 關機關定之。」同條第4項規定:「國內外之肉品及其他相 關產製品,除依中央主管機關根據國人膳食習慣為風險評估 所訂定安全容許標準者外,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已明文 授權並容許中央主管機關得不採零檢出標準,而另訂安全容 許量標準。衛福部基於上述食安法規定之授權,於109年9月 17日衛授食字第0000000000號令修正發布動物用藥殘留標準 (110年1月1日施行),在第3條及其附表增訂豬肉殘留萊克 多巴胺之安全容許量標準。然而上訴人之系爭食安自治條例 第6條之1規定:「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 販賣、輸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之豬肉及其相關產 製品,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第13條之1規定:「違反第6 條之1規定者,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辦理。食品 安全衛生管理法之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豬肉或其相關產製品安 全容許標準後,違反第6條之1規定檢出乙型受體素含量超過 安全容許標準者,依前項規定辦理;未超過安全容許標準者 ,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系爭食安自治條例修正案就肉品殘留萊克多巴胺之安全容許 量,採取與上開中央法令不同且更為嚴格之零檢出標準,自 與食安法第15條第4項及動物用藥殘留標準第3條規定相牴觸 ,依前開規定及說明,被上訴人就上訴人之系爭食安自治條 例,所為函告無效之處分,自無違誤。又系爭食安自治條例 與法律牴觸者無效,為地方制度法第30條第1項規定所明定 ,被上訴人依同條第4項規定予以函告無效,並無裁量之權 限,上訴人主張本件原處分係屬裁量處分,被上訴人有裁量 不當之瑕疵云云,自無足採。原審未行使闡明權予上訴人補 正當事人適格之機會,逕認以臺中市政府名義提起本件撤銷 訴訟屬當事人不適格,而為駁回上訴人之訴之判決,固有未 洽,訴願決定為不受理之決定,亦有未洽,然原審駁回之結 論並無不合,仍應予維持。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 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㈤綜上所述,上訴人之主張均無可採,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 審之訴,結論核無違誤。上訴論旨,仍執前詞,指摘原判決 違背法令,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 、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秀 圓 法官 王 俊 雄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4-12-30

TPAA-112-上-243-20241230-1

最高行政法院

地方制度法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3年度上字第28號 113年12月25日辯論終結 上 訴 人 臺中市 代 表 人 盧秀燕 訴訟代理人 李永裕 律師 參 加 人 臺中市議會 代 表 人 張清照 被 上訴 人 行政院 代 表 人 卓榮泰 訴訟代理人 李荃和 律師 謝怡宣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地方制度法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11月1 6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363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判決關於駁回上訴人請求撤銷原處分函告臺中市學校午餐 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有關「亦不得使用肉品原料來源 非國產之各式肉類加工品」無效及該部分訴願決定暨該訴訟 費用部分均廢棄。 二、廢棄部分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三、其餘上訴駁回。 四、廢棄部分第一審及上訴審訴訟費用均由被上訴人負擔,駁回 部分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被上訴人代表人由陳建仁變更為卓榮泰,茲據新任代表人具 狀聲明承受訴訟,核無不合,合先敘明。參加人於言詞辯論 期日未到場,爰依上訴人及被上訴人之聲請由其等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二、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以民國109年9月17日衛授食字第 1091303002號令修正發布動物用藥殘留標準,自110年1月1 日起施行。嗣教育部110年11月17日臺教授國部字第1100145 876號函轉臺中市政府110年10月27日府授法規字第11002743 652號函送修正臺中市學校午餐自治條例(下稱系爭自治條 例)第4條公布令及條文各1份,請被上訴人備查。經被上訴 人於111年6月9日以院臺教字第1110008700號函告(下稱原 處分):臺中市政府所報修正系爭自治條例一案,其中第4 條第1項第2款有關學校提供午餐,各類肉品及其產製品,「 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規定部分自110年1月1日起,以及同 款有關「亦不得使用肉品原料來源非國產之各式肉類加工品 」規定部分自110年10月27日修正施行日起,應屬無效,請 盡速修正;第4條其餘規定部分,業已備查。上訴人不服, 以臺中市政府名義提起訴願,遭決定不受理後,提起行政訴 訟,並聲明: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案經臺北高等行政 法院(下稱原審)111年度訴字第1363號判決(下稱原判決 )駁回後,上訴人仍以臺中市政府名義提起本件上訴,於本 院審理時補正為臺中市,並聲明:原判決廢棄;原處分及訴 願決定均撤銷。 三、上訴人起訴主張、被上訴人在原審的答辯,均引用原判決 的記載。 四、原審駁回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係以:  ㈠原處分關於函告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規定無效部分 ,業經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6號判決認定並未逾越憲法賦 予中央監督地方自治之權限範圍而屬合憲,則原處分關於函 告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部分規定應屬無效。又原 處分所為函告無效,乃是被上訴人本於中央監督機關的地位 ,依地方制度法第30條第1項、第4項及第26條第4項規定所 為,針對具自治條例性質的系爭自治條例現行第4條第1項第 2款及所報修正條文第4條第1項第2款規定,因認其牴觸食品 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第15條第4項、動物用藥殘留 標準第3條及違反憲法第108條第1項第3款、第18款等規定, 應屬無效,而函告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有關學校 提供午餐,各類肉品及其產製品,「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 規定部分自110年1月1日起,以及同款有關「亦不得使用肉 品原料來源非國產之各式肉類加工品」規定部分自110年10 月27日修正施行日起,應屬無效。    ㈡原處分係對於臺中市地方自治團體之立法機關所議決之自治 條例而為函告無效,性質上對臺中市而言屬負擔處分。倘臺 中市認其自治權之立法權受侵害,即應由臺中市之立法機關 (市議會)代表臺中市行使其權限,而以當事人身分,依訴 願法第1條第2項、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定,提起救濟請求撤 銷,原審前於112年8月30日裁定命臺中市議會參加訴訟,然 臺中市議會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具狀表示意見。至臺 中市政府乃是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非自治團體之立法機關 ,自未因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規定經被上訴人以 原處分函告無效而受有直接侵害,其對原處分提起行政訴訟 ,自屬當事人不適格。其對原處分提起本件行政訴訟,不具 適格之當事人身分,核無權利保護之必要,訴願決定認原處 分並非就自治事項之具體個案事實而為,並非屬行政處分為 由,而依訴願法第77條第8款規定為訴願不受理之決定,其 理由雖有未洽,惟駁回結論並無二致,仍應予以維持,爰判 決駁回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等語,為其判斷之基礎。 五、本院按:    ㈠依行政訴訟法第4條第1項規定:「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之 違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經依訴願 法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訴願逾3個月不為決定, 或延長訴願決定期間逾2個月不為決定者,得向行政法院提 起撤銷訴訟。」原告適格乃屬行政訴訟狹義之訴的利益,撤 銷訴訟之程序標的若為侵益處分,原告是否具備此要件,須 審酌當事人之實體上法律關係始能判斷。換言之,於侵益處 分而言,原告之適格係指其在實體法上確為其主張受到侵害 之權利歸屬者,本於「有權利即有救濟」之主觀訴訟旨意, 原告必須確為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之歸屬者,始有權利或法律 上利益遭受到被告侵害之可能,從而才有提起訴訟,尋求法 律救濟之利益。  ㈡依地方制度法第2條第2款規定:「二、自治事項:指地方自 治團體依憲法或本法規定,得自為立法並執行,或法律規定 應由該團體辦理之事務,而負其政策規劃及行政執行責任之 事項。」準此,地方自治之內涵係包含自治立法權及自治行 政權,而地方自治權限之歸屬者,則為「地方自治團體」此 一具公法人資格之行政主體。地方自治團體受憲法制度性保 障乃在其「權限法上的制度性保障」,以資與其他層級政府 組織─尤其是中央政府或是上級地方政府之權限相界分。行 政院基於中央監督機關的立場,依地方制度法第30條第4項 規定函告直轄市議會所通過的自治條例無效,係自治監督機 關針對地方自治團體之特定對象,就其議決通過的自治條例 有無牴觸憲法、法律或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的具體事件,所 為對外直接發生使自治條例無效之法律效果的單方行政決定 ,應屬行政處分,且屬對地方自治團體自治立法權限予以限 制的負擔處分,其所歸屬之權利主體為地方自治團體。倘若 直轄市認為行政院函告其自治條例無效,係不法侵害其受憲 法制度性保障之自治立法權限,應以被侵害人「地方自治團 體」公法人本身即直轄市為原告,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 ,始屬適格。此亦可與憲法訴訟法第83條第1項第1款規定, 「地方自治團體」須依法定程序用盡審級救濟而仍受不利之 確定終局裁判,始得聲請憲法法庭為宣告裁判違憲之判決, 而相呼應,即可使地方自治立法權遭受侵害爭議事件之行政 訴訟原告與憲法訴訟聲請人具同一性,利於地方自治制度性 保障下主觀法律地位保障之有效貫澈。  ㈢經查,原處分係對於臺中市地方自治團體之立法機關所議決 之自治條例而為函告無效,性質上對臺中市而言屬負擔處分 。倘臺中市認其自治權之立法權受侵害,依前揭說明,即應 以臺中市此一地方自治團體公法人本身作為原告(臺中市長 為代表人),或由地方自治立法權受侵害之臺中市議會代表 臺中市作為原告,始屬適格。本件原審訴訟雖係由臺中市政 府提起,而屬當事人不適格,然因被上訴人之函告無效函係 以臺中市政府為受文者,致臺中市政府對於當事人適格之訴 訟要件是否欠缺,不易於判斷。復依內政部所訂地方行政機 關組織準則第10條第1項前段及地方制度法第55條第1項前段 規定:「直轄市政府置市長一人,對外代表該市,綜理市政 」臺中市長既係代表臺中市,又係臺中市政府之代表人,因 此為保障臺中市公法人其訴訟權及維持訴訟經濟,於受有起 訴期限之撤銷訴訟,應予臺中市補正為當事人之機會,上訴 人業於本院行言詞辯論時,經本院行使闡明權具狀補正為原 審原告,本件於實體判決要件已無欠缺。  ㈣維持部分(即原處分函告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有關 學校提供午餐,各類肉品及其產製品,「不得檢出乙型受體 素」無效部分):   1.憲法訴訟法第38條第1項規定:「判決,有拘束各機關及 人民之效力;各機關並有實現判決內容之義務。」地方制 度法第30條第1項、第4項規定:「自治條例與憲法、法律 或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或上級自治團體自治條例牴觸者, 無效。」「第1項及第2項發生牴觸無效者,分別由行政院 、中央各該主管機關、縣政府予以函告。第3項發生牴觸 無效者,由委辦機關予以函告無效。」進口肉品及其產製 品殘留乙型受體素之安全容許量標準,屬中央立法事項, 地方不得另訂牴觸中央法定標準之自治法規,行政院(即 被上訴人)就臺中市議會所通過之系爭自治條例函告無效 部分,並未逾越憲法賦予中央監督地方自治之權限範圍, 而屬合憲,業經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6號判決闡釋甚明 ,依上開規定,法院自應依該憲法法庭判決意旨為裁判。 經查,就本件所涉進口肉品殘留萊克多巴胺之安全容許量 標準爭議,食安法第15條第2項規定:「前項第5款……殘留 農藥或動物用藥安全容許量……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會 商相關機關定之。」同條第4項規定:「國內外之肉品及 其他相關產製品,除依中央主管機關根據國人膳食習慣為 風險評估所訂定安全容許標準者外,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 。」已明文授權並容許中央主管機關得不採零檢出標準, 而另訂安全容許量標準。衛福部基於上述食安法規定之授 權,於109年9月17日衛授食字第1091303002號令修正發布 動物用藥殘留標準(110年1月1日施行),在第3條及其附 表增訂豬肉殘留萊克多巴胺之安全容許量標準。然而上訴 人之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係規定:「學校提供 午餐,應依下列原則辦理:二、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 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亦不得使用肉品原料來源非國產之 各式肉類加工品,且各類肉品及其產製品,應符合食品安 全衛生管理法等規定,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以提升校園 午餐內容及品質。」其中就各類肉品及其產製品,應符合 食安法等規定,「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部分,就肉品殘 留萊克多巴胺之安全容許量,採取與上開中央法令不同且 更為嚴格之零檢出標準,自與食安法第15條第4項及動物 用藥殘留標準第3條規定相牴觸,依前開規定及說明,被 上訴人就上訴人之系爭自治條例關於該部分,所為函告無 效之處分,於法自無違誤。   2.在我國憲法之單一國體制下,如專屬中央立法事項,地方 即無以自治條例另行立法之權,至多只能依中央法律之授 權,就其執行部分,於不違反中央法律之前提下,自訂相 關之自治條例或規則。相對於此,即使是憲法保障之地方 自治事項,均仍受憲法及中央法律之拘束,且不得牴觸憲 法及中央法律之規定。上訴意旨主張直轄市各級學校的營 養午餐屬地方自治事項,非屬中央權限,系爭自治條例自 無牴觸中央法規之情事云云,自無足採。復按地方自治立 法究係僅以其轄區內之人、事、物為其規範對象,或已逾 此界限而對其轄區外之人、事、物有所規範,就其判斷, 除應依地方自治條例規定之文義認定外,亦應考量其規範 效果及實際影響。地方自治條例規定之文字在表面上縱僅 以各該地方居民或事物為其規範對象,然如其規範效果或 適用結果對於轄區外居民或事物,會產生直接、密切之實 質影響,則應認該地方自治條例之規範內容,已超出一縣 (市)或一直轄市之轄區範圍,而應屬跨地方轄區甚至全 國性質之事項,自不應完全交由各地方自治團體自行立法 並執行。系爭自治條例就學校提供午餐於各類肉品及其產 製品「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關於就肉品殘留萊克多巴 胺之安全容許量,採取與上開中央法令不同且更為嚴格之 零檢出標準,如容許上訴人得自訂不同之動物殘留用藥之 安全容許量標準,則必然對各該地方轄區外之買賣雙方及 販售等行為,產生直接、密切之實質影響,因而超出各該 地方之轄區範圍,進而限制及於跨地方轄區甚至全國性質 之事項。是系爭自治條例此部分顯已逾越地方自治立法權 之範圍及界限,牴觸上述食安法第15條第4項及動物用藥 殘留標準第3條等中央法律規定,原處分就此部分予以函 告無效,自無違誤。司法院釋字第738號解釋與本案之情 形不同,自難比附援引。上訴意旨主張其合於司法院釋字 第738號解釋,無違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6號判決意旨 云云,自無足採。   3.復按行政處分作成前,未依行政程序法規定給予當事人陳 述意見的機會而有程序瑕疵,依行政程序法第114條第1項 第3款、第2項前段規定,若在訴願程序終結前,已由原處 分機關將理由補充予當事人知悉,當事人也依該等理由, 有向原處分機關陳明其意見的機會,供原處分機關參酌而 重新審查原處分合法、妥當性,以資決定是否撤銷或變更 原處分者,就可認原處分的程序瑕疵已依上開規定而補正 。本件臺中市政府於收受原處分之理由後,已於嗣後提起 訴願在訴願書中,針對原處分之理由陳明其不服之法律上 意見,由被上訴人收受後,於訴願程序中以訴願答辯書, 提出回應之法律意見,作為被上訴人重新審查原處分合法 妥當性後,仍不依上訴人請求處置的答辯說明(訴願卷) ,參照前開說明,原處分作成前縱有未予上訴人陳述意見 機會之程序瑕疵,亦已於嗣後依行政程序法第114條第1項 、第2項規定而為補正,並無因此程序瑕疵而致形式違法 之問題。上訴人主張原處分之作成有違反行政程序法第10 2條規定云云,自無足採。又系爭自治條例與法律牴觸者 無效,為地方制度法第30條第1項規定所明定,被上訴人 依同條第4項規定予以函告無效,並無裁量之權限,上訴 人主張本件原處分係屬裁量處分,被上訴人有裁量不當之 瑕疵云云,亦無足採。   4.原審未行使闡明權予上訴人補正當事人適格之機會,逕認 以臺中市政府名義提起本件撤銷訴訟屬當事人不適格,而 為駁回上訴人此部分之訴之判決,固有未洽,訴願決定為 不受理之決定,亦有未洽,然原審駁回此部分之結論並無 不合,仍應予維持。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 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㈤廢棄並撤銷改判部分(即原處分函告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 第2款有關學校提供午餐,「亦不得使用肉品原料來源非國 產之各式肉類加工品」無效部分):   1.開辦學校營養午餐乃係落實憲法國民教育目標之最重要基 礎,開辦及經營學校午餐之主要權責仍落於各地方政府及 其所屬之義務教育學校上,而為各地方自治團體之重要事 項,且係涉及公共利益有關之重大給付行政事項,則地方 自治團體在不牴觸中央法令下,自可制定學校午餐自治條 例而為規範,以確保營養午餐之供應品質。現行學校午餐 業務法源主要依據為學校衛生法,依學校衛生法第23條第 3項規定:「第1項學校供應膳食其食材應優先採用中央農 業主管機關認證之在地優良農業產品,並禁止使用含基因 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其立法理由載明:「有 鑑於基改食品已成為我國各級學校營養午餐的主食,正值 發育期孩子每日無可選擇地暴露在基改食品風險中,對其 健康威脅甚鉅,無疑是隱形的食安危機。既然營養午餐已 成為我國學童在發育期最重要的營養來源,甚至排外地禁 止其他外食,則國家有責任確保營養午餐安全無虞。爰此 要求基改食品全面退出學校營養午餐,以維學童健康。」 由此可知,學生正值生長發育快速期,營養午餐已成為我 國學童在發育期最重要的營養來源,國家有責任確保營養 午餐品質無虞,學校衛生法既已規定學校供應膳食其食材 應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認證之在地優良農業產品, 並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而要求 基改食品全面退出學校營養午餐,以維學童健康。基此法 理,學校衛生法既然明定學校供應膳食應優先採用中央農 業主管機關認證之在地優良農業產品,則地方自治團體於 不牴觸中央法規之範圍內,訂定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 第2款規定:「學校提供午餐,應依下列原則辦理:二、 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亦不得使 用肉品原料來源非國產之各式肉類加工品」部分,要求學 校午餐不得使用肉品原料來源非國產之各式肉類加工品, 自合於學校衛生法之立法意旨,並無違反中央法令之情形 。又肉品原料來源非國產之各式肉類加工品並不等同於即 屬含萊克多巴胺之肉品,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 有關學校提供午餐,「亦不得使用肉品原料來源非國產之 各式肉類加工品」部分,並未就肉品之安全容許量為規範 ,自無牴觸食安法第15條第4項、動物用藥殘留標準第3條 等中央法令規定。   2.原處分以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規定關於學校午 餐不得使用肉品原料來源非國產之各式肉類加工品部分, 牴觸食安法第15條第4項、動物用藥殘留標準第3條及違反 憲法第108條第1項第3款、第18款及第148條等規定,據以 函告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2款規定該部分無效,自 有違誤。訴願決定為不受理,未予糾正,亦有未洽。原審 未行使闡明權予上訴人補正當事人適格之機會,逕認以臺 中市政府名義提起本件撤銷訴訟屬當事人不適格,未予釐 清原處分此部分之法令適用有無錯誤,而判決駁回上訴人 此部分之訴,容有適用法規不當之違背法令。原判決駁回 上訴人此部分之訴,既此部分有如上所述與判決結論有影 響之違法,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為 有理由,並本於原判決確定之事實及依法得斟酌之事實, 將原判決此部分廢棄,撤銷此部分之訴願決定及原處分。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行政訴 訟法第218條、第255條第1項、第256條第1項、第259條第1 款、第98條第1項前段、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判 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秀 圓 法官 王 俊 雄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4-12-30

TPAA-113-上-28-20241230-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教師法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25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訴訟代理人 劉彥麟 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南市北區文元國民小學間教師法事件, 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2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355號裁定,聲 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用同 法第277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 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 行政訴訟法第273條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 倘僅泛言有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仍難謂已合法表明再 審理由,所為再審之聲請,即屬不合法。 二、聲請人因教師法事件,不服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 110年度訴字第270號裁定而提起抗告,經本院111年度抗字 第124號裁定駁回其抗告確定。聲請人對上開本院確定裁定 不服,向原審聲請再審,經原審以111年度再字第26號裁定 (下稱原審移送裁定)移送本院。嗣聲請人不服原審移送裁 定而提起抗告,經本院111年度抗字第351號裁定駁回其抗告 確定後,先後多次聲請再審,均經本院分別裁定駁回在案。 茲聲請人復對最近一次即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355號確定裁 定(下稱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經核聲請再審狀所陳各節 ,無非說明其對於前訴訟程序爭議事項不服之理由,而對於 原確定裁定係以聲請人未具體指摘法定再審事由,認其聲請 再審不合法而駁回之論據,究竟有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 條第1項各款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則未據敘明。依上 開規定及說明,其再審之聲請,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秀 圓 法官 王 俊 雄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4-12-26

TPAA-113-聲再-525-20241226-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營業稅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297號 聲 請 人 佑達保險經紀人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謝明星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財政部中區國稅局間營業稅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6月27日本院113年度抗字第48號裁定,聲請再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及第3項 至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訴訟代 理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此為 必須具備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 訟代理人,經本院以裁定命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該裁 定已於民國113年10月15日送達;而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 訴訟代理人,亦經本院113年度聲字第471號裁定駁回,此項 裁定並於113年10月4日送達,有各該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聲 請人仍未補正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 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秀 圓 法官 王 俊 雄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張 玉 純

2024-12-26

TPAA-113-聲再-297-202412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