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難以回復之損害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01-11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0號 聲 請 人 黃克雄 相 對 人 鄭黃偉元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強制執行程序開始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停止執行; 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為 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訴 ,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形 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 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是強制執行法第 18條第1項明示以不停止執行為原則,同條第2項所以例外規 定得停止執行,係因回復原狀等訴訟,如果勝訴確定,債務 人或第三人之物已遭執行無法回復,為避免債務人或第三人 發生難以回復之損害,必於認有必要時,始得裁定停止執行 。如無停止執行必要,僅因債務人或第三人憑一己之意思, 即可達到停止執行之目的,不僅與該條所定原則上不停止執 行之立法意旨有違,且無法防止債務人或第三人濫行訴訟以 拖延執行,致害及債權人權益。倘債務人或第三人所提訴訟 為不合法、當事人不適格、顯無理由,或繼續執行仍無害債 務人或第三人之權利者,均難認有停止執行之必要(最高法 院101年度台抗字第787號裁定意旨參照)。次按執行名義成 立後,如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債務人得於 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對債權人提起異議之訴。 如以裁判為執行名義時,其為異議原因之事實發生在前訴訟 言詞辯論終結後者,亦得主張之,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 定有明文。是債務人提起異議之訴,執行名義如係確定判決 ,其異議之事由,須發生在確定判決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之 後;倘係與確定判決同一效力者,其異議原因事實,須發生 於執行名義成立之後(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852號判決 意旨參照)。又按調解經當事人合意而成立;調解成立者, 與訴訟上和解有同一之效力;和解成立者,與確定判決有同 一之效力,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1項、第380條第1項分別定 有明文。準此,於法院調解程序中成立之調解,與確定判決 有同一之效力,債務人對於以具有與確定判決同一效力之調 解筆錄為執行名義所為之強制執行程序,僅得以該調解筆錄 成立「後」,有消滅或妨礙相對人依該調解筆錄所示請求權 之事由為由,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 二、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持本院109年度訴字第8920號確定判 決(下稱系爭確定判決)為執行名義,聲請本院以113年度 司執字第96284號遷讓房屋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 件),請求聲請人返還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街0段00號房 屋(下稱系爭房屋),惟兩造於系爭確定判決後之民國112 年12月21日達成調解,經本院作成112年度北司調字第871號 調解筆錄(下稱系爭調解筆錄),相對人同意聲請人在承辦 都市更新之建設公司或主管機關通知搬遷前得無償繼續使用 系爭房屋,且免除遷讓房屋之義務,聲請人就系爭房屋有借 貸關係存在及繼續居住之正當事由。系爭執行事件之執行名 義形式上雖有系爭確定判決及系爭調解筆錄,然系爭調解筆 錄實際上僅為權利行使期限屆至之證明,並非單獨之執行名 義,相對人無法僅執該調解筆錄作為執行名義要求聲請人遷 讓房屋,且兩造既就相對人權利行使之期限是否屆至有爭執 ,聲請人亦已另案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系爭確定判決於11 0年9月3日宣判,兩造係於112年12月21日成立調解,聲請人 係以言詞辯論終結後所發生之事由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爰 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規定,聲請停止執行等語。 三、經查:  ㈠相對人前訴請聲請人遷讓返還系爭房屋,經本院於110年9月3 日以系爭確定判決為相對人勝訴判決,嗣兩造於本院112年 度北司調字第871號分割共有物事件成立訴訟上調解,並於1 12年12月21日作成系爭調解筆錄,其中調解成立內容第5項 約定相對人同意將系爭房屋無償借予聲請人居住,若系爭房 屋辦理都市更新,於承辦都市更新之建設公司或主管機關通 知搬遷時,聲請人應以自己之費用搬遷,嗣相對人以建設公 司已通知聲請人搬遷為由,持系爭確定判決及系爭調解筆錄 為執行名義,向本院聲請對聲請人強制執行,請求聲請人返 還系爭房屋予相對人,經本院以系爭執行事件受理,聲請人 則提起確認訴訟及債務人異議之訴,請求確認兩造間就系爭 房屋有使用借貸關係存在,並請求撤銷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 執行程序,經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4349號債務人異議之訴 等案件受理在案等情,有系爭調解筆錄在卷可憑(見本院卷 第15至16頁),並經本院依職權調閱系爭執行事件卷宗、債 務人異議之訴等卷宗核閱無訛。  ㈡查相對人於系爭執行事件係以系爭確定判決及系爭調解筆錄 為執行名義,主張承辦都市更新之建設公司已通知聲請人搬 遷,據以請求聲請人返還系爭房屋,聲請人雖主張系爭調解 筆錄僅為相對人權利行使期限屆至之證明,並非單獨之執行 名義,不得以系爭調解筆錄為執行名義請求聲請人返還系爭 房屋,並認系爭調解筆錄係於系爭確定判決言詞辯論終結後 所發生之事由,自得據以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云云,惟觀諸 系爭調解筆錄之調解成立內容第5項約定:「相對人鄭黃偉 元同意將其所有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街0段00號房屋(即 系爭房屋)無償借予聲請人(即本件聲請人)居住(不含水 、電、瓦斯費及電話費),若上開房屋辦理都市更新,於承 辦都市更新之建設公司或主管機關通知搬遷時,聲請人應以 自己之費用搬遷,逾期未搬遷,屋內遺留物品視為廢棄物」 (見本院卷第16頁),可知兩造已明確約定相對人同意將系 爭房屋無償借予聲請人居住,惟若承辦都市更新之建設公司 或主管機關通知搬遷時,聲請人即應自系爭房屋搬遷;另參 相對人於聲請強制執行時所提出之日健建設公司113年3月14 日通知書,已載明:「黃克雄(即本件聲請人)先生鈞鑑: 您現居住處地址為臺北市○○區○○街○段00號,該址查為臺北 市○○區○○段○○段000地號等31筆土地都市更新權利變換案…本 案已於民國111年10月27日經臺北市政府核定在案,本案隨 時將拆除現有舊建物及動工興建,請於113年3月31日前及早 遷離…」等語(見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349號卷一第19頁), 自形式上觀之,可認日健建設公司已於113年3月14日通知聲 請人搬遷,則聲請人因系爭調解筆錄之履行期限屆至而負有 返還系爭房屋予相對人之義務,相對人自得行使其返還請求 權,聲請人主張系爭調解筆錄僅係履行期限屆至之證明,不 得單獨為執行名義云云,容有誤解。又聲請人於系爭執行事 件所持執行名義,既為系爭確定判決及與確定判決同一效力 之系爭調解筆錄,揆諸前揭說明,聲請人僅得以執行名義成 立後,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為由,提起債務 人異議之訴,然觀諸聲請人於本件債務人異議之訴起訴狀所 載,聲請人係主張兩造於110年9月3日系爭確定判決宣判後 ,另於112年12月21日成立系爭調解筆錄,惟兩造就相對人 依系爭調解筆錄請求聲請人搬遷之權利行使期限是否屆至仍 有爭執,而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見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34 9號卷一第9至14頁),是聲請人上開主張,顯係於本件執行 名義成立前即已存在之事由,聲請人據此提起本件債務人異 議之訴,形式上審查即與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之要件未 合。況聲請人依系爭確定判決本負有返還系爭房屋予相對人 之義務,縱不停止執行,致其須遷出系爭房屋而無法繼續占 有使用,亦僅在履行其應盡之義務,且系爭房屋之坐落土地 業經臺北市政府核定都市更新權利變換案,辦理拆除舊有建 物及動工興建作業在即,顯無回復原狀之必要,又縱聲請人 主張因提前遷出受有無法使用系爭房屋之損害,亦非不得易 為金錢補償或賠償,尚難認本件有何停止執行之必要性。從 而,本件依聲請人提起前開異議之訴主張之原因事實及本件 聲請之意旨全部內容綜合觀察,難認系爭執行事件有何停止 執行之必要。聲請人聲請停止執行,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王雅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黃啓銓

2025-02-20

TPDV-114-聲-80-20250220-1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1號 聲 請 人 林志榮 相 對 人 皇家世紀廣告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世煌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與債務人張惠英間之本院112年度司 執助字第4154號清償債務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件) ,經本院查封並拍賣門牌號碼高雄市○○區○○街00號左棟建物 (下稱系爭建物;坐落基地高雄市○○區○○段000地號土地,下 稱系爭土地),拍定金額新臺幣(下同)200萬元。系爭建物係 伊之父親起造,嗣由伊繼承,系爭建物之所有權或事實上處 分權均非張惠英所有,前開查封及拍賣行為已侵害伊之權利 ,伊已向本院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爰聲請停止強制執行程 序,以保伊之權益等語。 二、按強制執行程序開始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停止執行; 有提起異議之訴時,法院依必要情形,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 實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1 項、第2項定有明文。可知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1項規定明示 以不停止為原則,同條第2項所以例外規定得停止執行,係 因異議之訴若勝訴確定,為避免債務人或第三人發生難以回 復之損害,必於認有必要時,始得裁定停止執行,如無停止 執行之必要,僅因債務人或第三人憑一己之意思,即可達停 止執行之目的,不僅與該條所定原則上不停止執行之意旨有 違,且無法防止債務人或第三人濫行訴訟以拖延執行,致害 及債權人權益。故受訴法院准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擔保停止 執行,須於裁定中表明有如何停止執行之必要性,始得謂當 。而有無停止執行必要,更應審究提起異議之訴等訴訟之債 務人或第三人之權利是否可能因繼續執行而受損害以為斷。 倘債務人或第三人所提訴訟為不合法、當事人不適格、顯無 理由,或繼續執行仍無害債務人或第三人之權利者,均難認 有停止執行之必要(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第787號裁定意 旨參照)。強制執行法第15條所定第三人異議之訴,以排除 執行標的物之強制執行為目的,故同條所謂強制執行程序終 結,係指對於執行標的物之強制執行程序終結而言,執行標 的物經拍賣終結,而未將其賣得價金交付債權人時,對於該 執行標的物之強制執行程序,不得謂已終結,第三人仍得提 起異議之訴,但已終結之拍賣程序,不能依此項異議之訴有 理由之判決,予以撤銷,該第三人僅得請求交付賣得價金, 不得請求撤銷拍賣程序(司法院院字第2776號㈠解釋意旨參 照)。 三、查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於114年1月14日就系爭建物 為拍賣,相對人應買,以200萬元拍定,經本院通知系爭土 地所有權人黃建榮及黃水明,其二人均具狀聲明願依拍定價 格優先購買,惟因尚未陳報優先承買之應有部分比例,故尚 未向本院交付價金;另聲請人已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本院 以114年度補字第118號第三人異議之訴(下稱系爭異議之訴) 事件受理等情,業經本院依職權調閱系爭執行事件及系爭異 議之訴事件卷宗核閱無誤。系爭建物既已由相對人拍定,堪 認系爭建物之拍賣已終止,僅因買受人尚未交付價金,故尚 未分配價金予執行債權人即相對人。揆諸前揭說明,系爭建 物經拍賣終結,而未將其賣得價金交付債權人時,系爭建物 之強制執行程序雖不得謂已終結,聲請人仍得提起第三人異 議之訴,但已終結之拍賣程序,不能依第三人異議之訴有理 由之判決,予以撤銷,聲請人僅得請求交付賣得價金,不得 請求撤銷拍賣程序,經核聲請人提起系爭異議之訴之訴之聲 明係「系爭執行事件就系爭建物之強制執行程序,應予撤銷 」,並非請求領取系爭執行事件就系爭建物拍賣之價金,有 起訴狀附於系爭異議之訴事件卷宗可稽,而已終結之拍賣程 序不得且無從撤銷,是聲請人提起系爭異議之訴請求撤銷系 爭執行事件就系爭建物所為強制執行程序,其訴顯無理由, 難認有停止執行之必要。從而,聲請人以其已提起系爭異議 之訴為由,聲請停止執行程序,不准准許。 四、據上論結,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民事第二庭法 官 許慧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榮志

2025-02-20

CTDV-114-聲-21-20250220-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5號 聲 請 人 鋐泰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周竑進 訴訟代理人 袁裕倫 相 對 人 金大方建材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楊秀珠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供擔保新臺幣989,063元後,本院114年度司執字第5940號 強制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於本院114年度訴字第466號確認 債權不存在等事件訴訟程序終結(判決確定、和解、或撤回起訴 )前應暫予停止。   理  由 一、按強制執行程序開始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停止執行; 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為 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訴 ,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形 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 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次按債務人對於 支付命令未於法定期間合法提出異議者,支付命令得為執行 名義;債務人主張支付命令上所載債權不存在而提起確認之 訴者,法院依債務人聲請,得許其提供相當並確實之擔保, 停止強制執行。民事訴訟法第521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 。由上開規定可知,支付命令縱因未經債務人於法定期間合 法提出異議,亦僅具執行力,並無確定力,債務人於異議之 法定期間經過後,仍得就支付命令上所載債權提起確認債權 不存在之訴,民事訴訟法第521條第3項規定,屬強制執行法 第18條第1項規定所稱之法律另有規定。是債務人若依民事 訴訟法第521條第3項規定提起確認債權不存在之訴,且法院 認為有必要情形時,自得為停止執行之裁定。又法院定擔保 金額而准許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者,該項擔保係備供債權人 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之賠償,其數額應依標的物停止執行後 ,債權人未能即時受償或利用該標的物所受之損害額,或其 因另供擔保強制執行所受之損害額定之,非以標的物之價值 或其債權額為依據(最高法院95年度台抗字第104號、92年 度台抗字第480號、91年度台抗字第429號裁定參照)。申言 之,應以債權人因執行程序之停止,致原預期受償之時間延 後所生之損害,為定擔保數額之依據。而依通常社會觀念, 使用金錢之對價即為利息,執行債權倘為金錢債權,債權人 因執行程序停止,致受償時間延後,可認係損失停止期間利 用該債權總額所能取得之利息。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於民國111年11月間向臺南市中 西區公所投標並承攬「臺南市中西區淺草里活動中心拆除重 建工程」(下稱系爭工程),嗣兩造於111年11月22日簽訂系 爭工程之工程承攬契約書(下稱系爭契約),約定由相對人 承攬系爭工程。系爭契約第7條工程施作及驗收(五)約定 ,相對人應簽立工程總價百分之20之本票予聲請人作為履約 保證之擔保使用,經兩造協議後,決定先由相對人開立二張 支票共新臺幣(下同)3,156,000元(下稱系爭款項)予聲 請人作為履約保證金之擔保。惟相對人於承攬系爭工程期間 ,施作進度嚴重落後,經聲請人以112年8月31日寄發鋐(履 )字第1120831001號函、112年9月8日寄發鋐(履)字第112 0908001號函督促相對人應提出趕工計畫暨分項計畫書,具 體說明因應措施以利工程進行,相對人於112年9月5日以金 (淺)字第0000000-0號函覆亦未否認工程進度落後,聲請 人僅能自行再尋其他廠商施作系爭工程補救,並與相對人結 算其已施作部分之工程款,然兩造就系爭工程施作尚有諸多 部分未釐清而仍有爭議,而該系爭款項作為系爭契約之擔保 金,於相對人損害賠償責任範圍尚未釐清前,自無法返還予 相對人。詎料相對人稱其開立系爭二張支票共3,156,000元 予聲請人係作為借款之用,然兩造間並無消費借貸關係,相 對人對聲請人發支付命令(即鈞院113年度司促字第30793號 支付命令,下稱系爭支付命令),顯然與事實不符。嗣相對 人執系爭支付命令為執行名義,向鈞院民事執行處聲請強制 執行(即鈞院114年度司執字第5940號清償債務強制執行事 件,下稱系爭執行事件),扣押聲請人對第三人合作金庫商 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東臺中分公司(下稱合作金庫東臺中分 行)、臺中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四民分公司(下稱臺中商 銀四民分行)之存款債權,及扣押聲請人對法務部○○○○○○○ 、臺南市中西區公所之臺南市中西區淺草里活動中心拆除重 建工程之工程款債權,而聲請人業已提起確認債權不存在等 訴訟(即鈞院114年度訴字第466號,下稱本案訴訟),相對 人就系爭款項之借款債權是否存在尚待審認,系爭執行事件 若繼續執行,將來聲請人縱獲勝訴判決,聲請人之財產恐受 有難以回復之損害,為此,聲請人願供擔保,聲請裁定停止 執行等語。 三、經查,相對人執系爭支付命令及其確定證明書為執行名義, 向本院聲請對聲請人之財產為強制執行,經本院以系爭執行 事件受理在案,系爭強制執行程序尚未終結,且聲請人已對 相對人提起確認債權不存在等之訴,現由本院以114年度訴 字第466號審理中等情,業經本院依職權調取上開執行卷宗 及民事審理卷宗查閱屬實。再關於系爭執行事件是否有需停 止執行之必要情形,本院審酌相對人於系爭執行事件乃聲請 就聲請人對第三人合作金庫東臺中分行、臺中商銀四民分行 之存款債權,及法務部○○○○○○○、臺南市中西區公所之臺南 市中西區淺草里活動中心之工程款債權為執行,業經合作金 庫東臺中分行、臺中商銀四民分行函覆,分別扣押聲請人帳 戶內存款5,371元及352,815元,而金錢易於處分、流動、隱 匿,上開扣押款項倘因執行程序繼續進行而逕由相對人領取 ,聲請人所受損害恐有難以回復之虞,堪認執行程序有停止 之必要,則聲請人依民事訴訟法第521條第3項規定,願供擔 保,聲請裁定停止前開強制執行之程序,於法尚無不合,自 應准許。又相對人於系爭執行事件聲請強制執行之債權本金 合計為3,165,000元,揆諸前揭最高法院見解及說明,本院 酌定擔保金額時,應斟酌相對人因停止執行後,未能即時受 償所受之損害額定之,即可能因無法運用該筆資金而發生相 當於利息之損失,而該利息之利率應依民法法定利率即週年 利率百分之5計算為適當。爰審酌相對人聲請強制執行之債 權額為3,165,000元,衡諸聲請人所提系爭本案訴訟標的金 額超過165萬元,屬得上訴第三審之事件,復參照各級法院 辦案期限實施要點第2條規定,推定上開民事事件至第三審 終結之訴訟期間為6年3個月(113年4月24日修正該要點第2 條乃規定民事通常程序第一審審判案件期限2年,第二審審 判案件期限2年6個月,第三審審判案件期限1年6個月,如加 計裁判送達、上訴、分案等期間,本案訴訟審理期間約6年3 個月),則相對人因停止執行而未能即時受償所可能受之損 害額為989,063元【計算式:3,165,000元×5%×(6+3/12)=9 89,063,元以下4捨5入】。本院綜合上情,認聲請人所應供 之擔保金額以989,063元為適當。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521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陳文爵                   法 官 陳僑舫                   法 官 陳雅郁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依臺灣高 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第 4條第2項之規定,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丁于真

2025-02-20

TCDV-114-聲-35-20250220-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停止執行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停字第101號 聲 請 人 陳峰民 相 對 人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代 表 人 辜仲諒 上列當事人間因註銷各級教練證事件,聲請人聲請停止原處分之 執行,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3項、第5項分別規定:「於行政訴 訟起訴前,如原處分或決定之執行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 且有急迫情事者,行政法院亦得依受處分人或訴願人之聲請 ,裁定停止執行。但於公益有重大影響者,不在此限。」「 停止執行之裁定,得停止原處分或決定之效力、處分或決定 之執行或程序之續行之全部或部分。」是行政訴訟起訴前, 如原處分或決定之執行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 事,當事人固得依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3項前段規定聲請裁 定停止執行,惟訴願法第93條第2項亦有規定受處分人得申 請受理訴願機關或原處分機關停止執行,理論上得由上開機 關獲得救濟,殊無逕向行政法院聲請之必要。且行政訴訟係 審查行政處分違法之最終機關,若一有行政處分,不待訴願 程序即聲請行政法院停止原處分之執行,無異規避訴願程序 ,而請求行政法院為行政處分之審查,故必其情況緊急,非 即時由行政法院予以處理,則難以救濟,否則尚難認有以行 政法院之裁定予以救濟之必要,應認欠缺保護之必要(最高 行政法院93年度裁字第963號、97年度裁字第1988號裁定意 旨參照)。其次,法院依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3項規定裁定 停止執行,必須同時具備:1.原處分或決定之執行將發生難 於回復之損害。2.有急迫情事。3.停止執行於公益無重大影 響等3要件,始得為之,如欠缺其中一個要件,即應駁回其 停止執行之聲請,而無再審酌其餘要件之必要。是以,行政 機關之處分或決定,在依法撤銷或變更前,除法律另有規定 外,原則上不因提起行政訴訟而停止執行;必其執行在客觀 的相當因果關係上,可以預期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且情 況緊急,非即時由行政法院予以處理,則難以救濟者,始得 為之。至於是否有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或有無急迫情事, 固應以處分相對人立場為考量,惟所謂難於回復之損害,係 指其損害不能回復原狀,或回復困難且在社會一般通念上不 能以金錢估價賠償者而言,若僅係當事人主觀上認有難於回 復之損害,尚不屬該條所指難於回復之損害。   二、事實概要:   原告持有國家級運動教練證,並擔任臺南市某國中棒球隊教 練。民國112年間,原告因涉成年人故意對少年即前揭棒球 隊隊員犯故意傷害罪,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臺南地院 )112年9月26日112年度簡字第3507號刑事判決有罪確定, 相對人遂於113年7月22日以中棒協諒字第00000000000號函 (下稱原處分)註銷聲請人各級教練證,並終身不得申請教 練資格之檢定。原告不服原處分而提起訴願並聲請停止原處 分之執行,旋未待訴願機關教育部決定是否停止執行,逕向 本院提起本件停止執行聲請。 三、聲請意旨略以:  ㈠原處分為行政處分:   ⒈查教育部係國民體育法第2條所規定之中央主管機關,依法 負有促進與保障國民之體育參與、健全國內體育環境、推 動國家體育政策及運動發展之權限(國民體育法第1條參 照)。惟立法者考量體育項目、種類繁多,為慮及教育部 之行政效能及有效分配國家資源,遂於國民體育法第30條 第1項第2款明文授予特定體育團體建立運動教練資格檢定 、採證及管理制度之公行政任務執行權限,並另於國民體 育法第31條授權教育部另以法規命令規定特定體育團體辦 理運動教練資格檢定、授證、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換 言之,運動教練之資格檢定及管理本屬國民體育法賦予國 家之權限,而立法者於國民體育法第31條及明文授權特定 體育團體行使此等公權力後,再授予教育部指揮、監督權 限,則特定體育團體就運動教練之資格檢定及管理事項所 採取之措施,核屬行政程序法第16條第1項規定之「委託 行使公權力」無疑。   ⒉相對人以原處分註銷聲請人之各級教練證並終身不得申請 教練資格檢定,應屬相對人就運動教練資格檢定及管理之 事件所為之決定,核為行政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 單方決定,且已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果,應屬行政處分。  ㈡原處分之適法性顯有疑義:   ⒈相對人作成原處分存有管轄錯誤:    查聲請人所持有之(104)體教10972號國家級運動教練證 係由「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發給,則聲請人所持之上 開運動教練證自應同由「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予以註 銷,惟今聲請人之運動教練證之註銷竟係由相對人作成原 處分,顯違反特定體育團體建立運動教練資格檢定及管理 辦法(下簡稱教練資格辦法)第8條、第13條規定。   ⒉教練資格辦法第13條第1項第2款違反法律保留原則:    ⑴按「運動教練與運動裁判之資格檢定、授證、管理及其 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持 有教練證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特定體育團體註 銷其教練證:……」國民體育法第31條、教練資格辦法第 13條第1項定有明文。    ⑵查教練因犯罪而遭註銷教練證後,將無法繼續從事教練 資格辦法第2條各款所規定之工作,且人民於管制期間 內無法藉由任何方式重新取得教練證,則該註銷行為對 該原持有教練證之人民無疑是「職業自由之主觀條件限 制」(司法院釋字第749號解釋參照),依司法院釋字 第443號解釋之意旨,國家應依法律或依法律具體明確 授權之法規命令,始得予以註銷。    ⑶惟國民體育法第31條僅授權教育部就運動教練之「資格 檢定」、「授證」、「管理」等事項訂定法規命令,未 賦予教育部就「廢止」運動教練之事項訂定法規命令之 權力,則教育部於教練資格辦法第13條第1項所為「註 銷」教練證之規定,自屬欠缺母法依據所制定之法規命 令,而屬違憲;又原處分既係依違憲之法規命令所作成 ,自亦違法,應予撤銷。   ⒊相對人依教練資格辦法第4條第1款、第13條第1項第2款作 成原處分,違反比例原則:    ⑴因教練之犯罪紀錄而註銷教練證,將使人民無法從事教 練資格辦法第2條各款之工作,核屬「職業自由之主觀 條件限制」,本即至少應採中度標準予以審查;又國家 為發展國民之健全體格、保障教育工作者之生活,而應 強化體育國手退役轉任基層學校教練後之身分保障,自 可認對於國手退役轉任教練後有加強身分保障之必要, 應提升審查密度之嚴格標準,始屬妥適。    ⑵查教練資格辦法第4條第1款、第13條第1項第2款於防免 教練所指導之學生生命、身體、健康遭受直接、立即及 難以回復之危害範圍內,固可認為具有特別重大公共利 益之正當目的;惟犯傷害罪章之教練,是否均會導致所 指導之運動員生命、身體、健康遭受直接、立即及難以 回復之危害,實有疑義,蓋傷害之行為及所造成之結果 各異,如教練所涉犯者係對學生為「重傷害」之行為, 固可能會對運動員造成難以回復之傷害,然倘若教練犯 罪行為之對象並非運動員,或所造成之結果未達「重傷 害」程度,即難謂有對運動員之生命、身體、健康造成 直接、立即及難以回復危害之可能。    ⑶再者,縱使教練傷害之對象為運動員,惟其行為實亦為 體罰或罷凌之一種手段,參酌同辦法第4條第10款、第4 條之1第4款,均以教練之體罰或罷凌行為造成運動員「 身心嚴重侵害」或「身心侵害,有不得申請教練資格檢 定之必要」,始得註銷教練證並議決1至4年或終身不得 申請教練資格檢定,然於教練犯傷害罪章時,並無區分 傷害行為所造成之結果,實亦難認教練資格辦法第4條 第1款與前述立法目的存有直接及絕對必要之關聯。    ⑷又上開教練資格辦法之立法意旨無非在保護受運動教練 指導、培訓運動員之生命、身體或健康,而與教師與學 生間之關係無異,然查教師法第14條第1項、第15條第1 項亦均非單純僅以「犯傷害罪章」作為當然解聘教師之 事由,毋寧是採取與教練資格辦法第4條第10款、第4條 之1第4款相同之規範旨趣,即應有體罰或罷凌學生而造 成「學生身心嚴重侵害」或「學生身心侵害有解聘必要 」,始得予以解聘,更可認教練資格辦法第4條第1款全 未區分傷害對象、行為、結果而一律加諸註銷教練證及 終身不得申請教練資格檢定之法律效果,實難認已符合 貼身剪裁之憲法誡命。   ⒋原處分如繼續執行恐致聲請人受有難以回復之損害,且有 急迫情事:    聲請人現為臺南市○○國民中學(下稱○○國中)之專任運動 教練,帶領棒球隊參加比賽所獲得之成績將高度影響成績 考核,惟聲請人之教練證經相對人註銷後,已無法繼續帶 隊參加相對人及各級政府所舉辦之比賽,而聲請人倘無法 繼續帶隊參加比賽,不僅成績考核結果難已達到70分之要 求,而無法晉本薪獲年功俸,且連續3年未達70分更將遭 解聘或不續聘,遑論聲請人可能於本學年度即因培訓不力 或不能勝任工作有具體事實,遭決議解聘或不續聘,可認 執行原處分之後果顯屬服公職權之嚴重干預,且原處分已 開始執行,顯將造成難以回復之損害,更存有急迫情事至 明。   ⒌本件無維護重要公益目的所必要之情形:    本件聲請人涉傷害學生之案件經○○國中作成教師疑似不當 管教或違法處罰事件調查報告,並經該校認定涉違法處罰 (體罰)學生,「情節輕微」,而核予申誡2次之懲處, 足認聲請人所服務之學校經多道程序審議後亦認定,並無 禁絕聲請人於教育場域之必要,足見原處分不加思索地適 用教練資格辦法第4條第1款及第13條第1項第2款,註銷聲 請人之教練證並終身禁止再次申請教練資格檢定,而違反 比例原則,更可見聲請人尚無因其傷害行為而禁絕於教育 場域以外之必要,本案並無維護重要公共利益所必要之情 形,應無不得停止執行之情事等語。  四、本院查:  ㈠本件聲請人收受原處分後,雖於訴願期間內具狀提起訴願同 時聲請停止執行(參本院卷第23頁至第43頁),然未待訴願 機關就停止執行之聲請作成決定即向本院提出本件聲請,此 經訴願機關即教育部回復本院查詢說明清楚,有該部114年1 月22日臺教法(三)字第1140006203號函,及本院電話紀錄 卷內可稽(本院卷第107頁、第117頁)。聲請人既已依訴願 法第93條第2項規定途徑向受理訴願機關聲請停止執行,理 應等待訴願機關決定結果,乃逕向本院再為聲請,復未釋明 有何難以等待訴願機關決定的緊急事由存在,依前揭說明, 已難認屬情況緊急而有須即時由行政法院處理之權利保護必 要。  ㈡次按「運動教練與運動裁判之資格檢定、授證、管理及其他 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國民體育法第 31條定有明文,該法之中央主管機關教育部依據前開授權, 於107年5月28日訂定發布教練資格辦法,其第8條規定「學 科及術科測驗成績檢定合格者,由特定體育團體發給教練證 。」第9條之1規定「本辦法中華民國107年5月30日發布生效 前,已依經本部備查之全國各運動協會建立教練制度實施相 關規定,取得特定體育團體、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或其他 各級體育團體發給之各級教練證,於本辦法111年1月10日修 正施行後尚在有效期間者,其有效期間均至114年12月31日 止。」第13條規定「持有教練證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由特定體育團體註銷其教練證:……二、取得教練證後,有第 4條、第4條之1規定情形之一。……。」第4條規定「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終身不得申請教練資格之檢定:一、犯傷害罪章 。但其屬過失犯,不包括之。……」查聲請人因涉有對其指導 之棒球隊員徒手毆打行為,經臺南地院刑事判決有罪確定, 有本院依職權查閱之該刑事判決可稽,聲請人有上開教練資 格辦法第4條第1款構成要件之該當;又相對人為具國際體育 組織正式會員資格之全國性體育團體,其屬國民體育法第3 條第2款定義之特定體育團體,亦屬明確,是相對人因聲請 人涉犯傷害罪章,而以原處分註銷聲請人各級教練證,並終 身不得申請教練資格,與前揭教練資格辦法規定並無不合。 聲請人雖爭執相對人無事務管轄權,然觀諸聲請人現持有之 國家級運動教練證(本院卷第49頁),係由中華民國體育運 動總會於104年3月18日發證,日期猶早於教練資格辦法訂定 發布之107年5月28日,可知聲請人係依經教育部備查之全國 各運動協會建立教練制度實施相關規定,由中華民國體育運 動總會取得教練證,依據教練資格辦法第11條第1項規定, 其效期雖延長至114年12月31日,然該辦法第13條亦明定教 練證之註銷,係由「特定體育團體」為之,則本件聲請人所 持有之教練證,其發證機關雖非相對人,仍難因此認為相對 人有事務管轄權之欠缺。  ㈢聲請人又主張教練資格辦法第13條第1項第2款規定違反法律 保留、原處分違反比例原則等情,惟前述各節已屬實體爭議 事項,猶待本案訴願或行政訴訟調查認定,客觀上並非不經 實質審理即能判斷,自無從僅憑聲請人所述即遽謂原處分之 合法性顯有疑義。  ㈣聲請人復主張原處分執行將導致其無法帶隊參加比賽,並因 此難以達到成績考核70分要求及薪級無法晉升,亦可能因連 續3年未達70分而遭解聘或不續聘等損害等情。查聲請人主 張遭註銷教練資格後,不得報名參加比賽,乃提出教育部體 育署113年11月29日致○○國中之臺教體署學(三)字第11302 01149號函為佐(本院卷第47頁),應屬有據;而聲請人擔 任學校球隊教練,卻無法報名及帶領球隊參賽,將對其作為 學校教職員之業務執行績效產生影響,亦屬經驗上可推論理 解之事。然聲請人是否必將因此致受年終考核未達70分,乃 至連續3年未達70分而遭解聘或不續聘之不利益,似難遽斷 ;況年終考核應以全年度平時工作表現綜合評量,不問聲請 人教練證遭註銷後之年終考核是否未達70分,該考核結果與 原處分之執行是否確有因果關係,仍待相關事證之調查始能 認定,聲請人主張將因原處分之執行而受難以回復之損害, 並有急迫情事云云,尚難認已經釋明。  五、綜上,聲請人聲請停止執行,與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3項規 定之法定要件尚有未合,應予駁回。爰依行政訴訟法第104 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及第78條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審判長法 官 蕭忠仁      法 官 許麗華       法 官 吳坤芳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何閣梅

2025-02-20

TPBA-113-停-101-20250220-1

最高行政法院

聲請停止執行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抗字第69號 抗 告 人 林姿妙 訴訟代理人 葉慶元 律師 劉秉森 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內政部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對於中華民 國114年1月17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4年度停字第4號裁定,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抗告駁回。 二、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抗告法院認抗告為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為駁回抗告之裁 定。 二、抗告人自民國00年0月0日起,擔任○○縣○○鎮鎮長,並於000 年00月00日兩屆鎮長任期屆滿後,自000年00月00日起擔任○ ○縣縣長,前因貪污治罪條例等案件,經臺灣○○地方法院( 下稱○○地院)於113年12月31日以111年度矚訴字第2號刑事 判決(下稱系爭刑事判決)就抗告人涉犯公務員財產來源不 明罪部分,判處有期徒刑2年6月,褫奪公權2年,相對人遂 依地方制度法第78條第1項第1款規定、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下稱人事行政總處)106年6月22日總處給字第1060049606 號函釋(下稱106年6月22日函釋),於同日以台內民字第11 302230161號函(下稱原處分)停止抗告人之縣長職務及薪 給,並自113年12月31日起生效。抗告人不服,提起訴願, 並向訴願機關申請停止原處分之執行,復依行政訴訟法第11 6條第3項規定,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聲請停止 原處分之執行,並聲明:原處分於本件行政訴訟確定前,應 停止執行。經原審以114年度停字第4號裁定(下稱原裁定) 駁回,抗告人不服,遂提起本件抗告,並聲明:原裁定廢棄 ;原處分於本案訴願及行政訴訟確定前停止執行。 三、抗告意旨略以:㈠原裁定以抗告人須俟受理訴願之訴願機關 先為准駁之決定後,始得向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行,顯違反 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3項及辦理行政訴訟事件應行注意事項 (下稱應行注意事項)第97條第2項第2款規定暨本院穩定之 見解,而有裁定違法之情事。㈡原裁定作成前未經言詞辯論 程序,亦未給予抗告人適當陳述意見之機會,違反行政訴訟 法第116條第4項及應行注意事項第97條第3項第2款規定之正 當法律程序,顯屬違法。㈢公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相較於圖 利罪,屬低度行為,對於涉犯公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之地方 民選行政首長,行政規制強度理應不得高於高度行為之圖利 罪。是以,地方制度法第78條第1項第1款但書未包含公務員 財產來源不明罪,即有高度之立法疏漏可能性,致原處分合 法性顯有疑義。況且,就立法歷程而言,地方制度法第78條 第1項係88年立法,而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之1則係於98年始 增訂,後續地方制度法第78條雖於111年有部分文字修正, 惟其修正目的係因檢肅流氓條例之廢止而為之文字微調,並 未注意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之1已於98年增訂,可能造成地方 制度法第78條第1項第1款適用上產生輕重失衡之疑慮,而有 明顯之立法疏漏,則依此規定作成之停職處分,其合法性即 受有高度疑義,依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3項及訴願法第93條 第3項之規範意旨,當應停止執行,以維抗告人之權利等語 。 四、本院查:  ㈠「(第1項)原行政處分之執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因提 起訴願而停止。(第2項)原行政處分之合法性顯有疑義者 ,或原行政處分之執行將發生難以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 事,並非為維護重大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受理訴願機關或原 行政處分機關得依職權或依申請,就原行政處分之全部或一 部,停止執行。(第3項)前項情形,行政法院亦得依聲請 ,停止執行。」「(第1項)原處分或決定之執行,除法律 另有規定外,不因提起行政訴訟而停止。……(第3項)於行 政訴訟起訴前,如原處分或決定之執行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 害,且有急迫情事者,行政法院亦得依受處分人或訴願人之 聲請,裁定停止執行。但於公益有重大影響者,不在此限。 ……」為訴願法第93條及行政訴訟法第116條所明定。依上開 規定,原行政處分之執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並不因提起 訴願或行政訴訟而停止。又訴願法第93條第2項既規定受處 分人得申請受理訴願機關或原處分機關停止執行,則如果能 由上開機關獲得救濟者,即無逕向行政法院聲請之必要,且 行政法院係審查行政處分違法性之最終機關,受處分人若不 提起訴願,或雖已提起訴願,卻不向訴願機關申請,而逕向 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行,或已向訴願機關申請停止執行,又 再向行政法院聲請,無異規避訴願救濟程序,而請求行政法 院直接為行政處分之審查,均非所宜,故適用訴願法第93條 第3項或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3項規定逕向行政法院聲請停 止執行者,必其執行在客觀上可以預期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 害,且情況緊急,非即時由行政法院予以處理,則難以救濟 者,始得為之。本件相對人以原處分停止抗告人之縣長職務 ,一經發布即生效力,不能行使縣長職權,故對抗告人而言 ,其情況當屬緊急。又抗告人就原處分前曾向訴願機關申請 停止執行,而訴願機關迄今未對該申請作成准駁之決定乙節 ,業經抗告人陳明在卷。準此,訴願機關迄今仍未處理,致 抗告人無從依停止執行制度向訴願機關申請而受到應有之保 護,自應許抗告人直接向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行,先予敘明 。  ㈡關於我國現行暫時權利保護的「停止(原處分)執行」制度 ,法律並沒有以外國學說所稱的「審究本案訴訟勝訴蓋然性 」直接作為法律要件,而是於訴願法第93條第2項及行政訴 訟法第116條第2項,分別將「行政處分之合法性顯有疑義」 及「原告之訴在法律上顯無理由」列為「得停止執行」及「 不得停止執行」的態樣,以符合停止執行制度原則上是對獲 得撤銷訴訟勝訴判決確定的受處分人或訴願人,提供有效法 律保護的基本精神。從而,行政法院於審查停止執行的聲請 時,依即時可得調查的事證判斷,如果聲請人的本案訴訟勝 訴可能性顯然大於敗訴可能性,則可認行政處分的合法性顯 有疑義,即得裁定停止執行;反之,如果聲請人的本案訴訟 顯會敗訴(法律上顯無理由),則應駁回其聲請;如果聲請 人的本案訴訟並無顯會勝訴或敗訴的情形,則應審查原處分 的執行是否會發生難於回復的損害,而且有急迫情事,以及 停止執行對公益有無重大影響等要件,再加以決定。又停止 執行制度係屬暫時之權利保護,非本案救濟程序,法院須於 有限時間內,依即時可得調查之證據,就停止執行要件事實 之存否而為認定。聲請人應就構成上述停止執行之要件事實 負其釋明之責,倘停止執行之聲請,經審查結果,於上揭法 定要件欠缺其一,乃屬要件不備,即應駁回。另所謂合法性 顯有疑義,係指依行政處分之形式觀之,其違法係明顯,且 不待調查即得認定而言,並非行政處分有違法事由,即當然 構成訴願法第93條第2項所稱之「合法性顯有疑義」。  ㈢地方制度法第78條第1項第1款規定:「直轄市長、縣(市) 長、鄉(鎮、市)長、村(里)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分 別由行政院、內政部、縣政府、鄉(鎮、市、區)公所停止 其職務,不適用公務員懲戒法第3條之規定:一、涉嫌犯內 亂、外患、貪污治罪條例或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罪,經第一 審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者。但涉嫌貪污治罪條例上之圖利 罪者,須經第二審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者。」又貪污治罪 條例第6條之1規定:「公務員犯下列各款所列罪嫌之一,檢 察官於偵查中,發現公務員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自公 務員涉嫌犯罪時及其後3年內,有財產增加與收入顯不相當 時,得命本人就來源可疑之財產提出說明,無正當理由未為 說明、無法提出合理說明或說明不實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 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不明來源財產額度以下之罰金:一、第 4條至前條之罪。」準此可知,地方制度法第78條第1項第1 款規定係以地方民選行政首長涉嫌內亂、外患或貪污治罪條 例或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罪,經第一審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 刑者為其停職理由,但涉嫌貪污治罪條例上之圖利罪,須經 第二審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始為停職事由。換言之,地 方民選行政首長涉犯貪污治罪條例之罪,除圖利罪以外,其 他不問法定刑為何,如前揭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之1規定之公 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凡經第一審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者 ,均應停職。  ㈣人事行政總處106年6月22日函釋略以:「……二、查公務人員 俸給法(以下簡稱俸給法)第21條第1項規定:『依法停職人 員,於停職期間,得發給半數之本俸(年功俸),至其復職、 撤職、休職或免職時為止。』揆其立法意旨為,公務人員因 違法失職依法停職,於停職期間仍具公務人員身分,在未受 刑事判決或懲戒處分前,理應為無罪之推定,爰規定停職人 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或年功俸,以維持基本生活 ,又以公務人員涉及違法失職之程度有別,就其申請發給之 半俸,機關首長尚得衡酌事實情況,而為發給與否之決定。 復查銓敘部102年6月3日部銓二字第1023736008號書函說明 略以,如停職係常任機關首長時,其停職期間半俸發給與否 之決定,似宜參考其現行任免、考績等實務作業權責,由上 級主管機關就實際個案情形審酌處理。三、有關民選地方行 政首長停職期間得否發給半俸及其裁量機關部分,參照俸給 法第21條規定意旨……宜由具有行政監督權限之上級機關裁量 得否發給半俸,亦即直轄市長由行政院裁量、縣(市)長由 內政部裁量、鄉(鎮、市)長由縣政府裁量,……」衡諸上開 函釋乃人事行政總處本於主管機關之地位,就依法停職人員 於停職期間應否發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所為闡明法規 原意之解釋,核與公務人員俸給法第21條第1項規定之立法 意旨相符,且未逾越母法之限度,自得援用。  ㈤經查,抗告人自00年0月0日起,擔任○○縣○○鎮鎮長,並於000 年00月00日兩屆鎮長任期屆滿後,自000年00月00日起擔任○ ○縣縣長,前因貪污治罪條例等案件,經○○地院於113年12月 31日以系爭刑事判決就抗告人涉犯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之1公 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部分,判處有期徒刑2年6月,褫奪公權 2年等情,有系爭刑事判決附卷可稽,且為抗告人所不爭執 。揆諸前揭說明,相對人依地方制度法第78條第1項第1款規 定、人事行政總處106年6月22日函釋,於同日以原處分停止 抗告人之縣長職務及薪給,並自113年12月31日起生效,依 現有事證觀之,於法尚屬有據。至地方制度法第78條第1項 第1款但書未將公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包含在內,是否屬立 法上之疏漏,且縱為立法上之疏漏,是否即會導致原處分違 法,暨原處分關於停職期間不發給半俸之決定是否屬合義務 性之裁量,仍均待本案訴訟經證據調查程序,由兩造為事實 上及法律上適當完全之辯論,始得認定,是依現有事證,尚 難認原處分有不待調查顯然即知之違法,自難謂其合法性顯 有疑義。  ㈥其次,地方制度法第78條第1項規定,乃對地方民選行政首長 之停職採嚴格主義,其目的係為貫徹政府肅貪政風,預防組 織犯罪,以建立廉能政府之決心。申言之,地方制度法第78 條第1項規定,係考量地方民選行政首長依法對外代表各該 地方自治團體、綜理地方政務,對內復有指揮監督所屬之權 責,其如有涉犯特定之罪或一定之重罪,或被羈押、通緝等 情事,卻仍許其繼續行使首長職權,則如何期待人民信賴其 得以公正執行職務?甚且恐有利用職權而嚴重危害國家及地 方公共利益之虞。因此,地方制度法第78條第1項方規定, 只要經第一審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者(圖利罪除外),在 判決確定之前應先予以停止職務,此有其公益之考量。民選 之縣(市)長倘經第一審刑事判決以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之1 之財產來源不明罪,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者,相對人依前 開規定予以停止職務,此乃維護國家及地方自治團體之公共 利益所必要之措施,亦符合立法之本旨。固然,停職處分對 受處分人即該縣(市)長之權益會造成損害,惟此項因素立 法者於制訂地方制度法第78條規定時,即已考慮在內,並於 地方制度法第78條第2至5項另有復職、再度當選之相關規定 ,此乃立法者對停職事件衡量公私益之因素後所作之決定。 是以,本件原處分之合法性既非顯有疑義,則倘藉由停止執 行之聲請以圖時間延宕而達遂行縣長等地方行政首長職務, 如此將有害於公益,並將使地方制度法設立停職之制度失其 規範意義,揆諸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3項但書之規定,尚難 准許。  ㈦至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4項前段係規定:「行政法院為前2項 裁定前,應先徵詢當事人之意見。」其規範意旨主要係在使 相對人即行政機關對應否停止執行有進行陳述及釋明之機會 ,俾利法院得審酌兩造意見後為即時妥適之裁定,非謂法院 於相對人表示意見後,尚須徵詢抗告人之回應意見或進行言 詞辯論始得為裁定。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作成前未經言詞辯 論程序,亦未給予抗告人適當陳述意見之機會,違反行政訴 訟法第116條第4項規定及應行注意事項第97條第3項第2款規 定之正當法律程序,顯屬違法云云,容有誤會,亦無足採。    ㈧綜上所述,抗告人聲請停止原處分之執行,核與前揭行政訴 訟法第116條第3項規定之要件不合,抗告論旨仍執前詞請求 廢棄原裁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   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王 俊 雄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陳 文 燦                法官 林 秀 圓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蕭 君 卉

2025-02-20

TPAA-114-抗-69-20250220-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3號 聲 請 人 張崇浴 張崇濤 相 對 人 昱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崇藩 上列當事人間因債務人異議之訴等事件(114年度訴字第430號), 聲請人聲請停止執行,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以新臺幣269,033元為相對人供擔保後,本院113年度司執 字第192780號強制執行事件,於本院114年度訴字第430號債務人 異議之訴等事件判決確定或因和解、調解、撤回起訴而終結前, 准予停止執行。   理 由 一、按強制執行程序開始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停止執行; 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 為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 訴,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 形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 ,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定有明文。復按法院定擔保金額 而准許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者,該項擔保係備供債權人因停 止執行所受損害之賠償,其數額應依標的物停止執行後,債 權人未能即時受償或利用該標的物所受之損害額,或其因另 供擔保強制執行所受之損害額定之,非以標的物之價值或其 債權額為依據。又擔保金額之多寡應如何認為相當,屬於法 院職權裁定之範圍,如已斟酌債權人因停止執行不當所應受 之損害為衡量之標準,即非當事人所可任意指摘(最高法院 101年度台抗字第325號裁定要旨參照)。 二、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持本院101年度司促字第901號支付命 令暨支付命令確定證明書向本院聲請對聲請人之財產為強制 執行,並經本院民事執行處以113年度司執字第192780號清 償借款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件)受理在案,惟聲 請人已對相對人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若在法院判決前繼續 強制執行程序,將造成聲請人難以回復之損害,爰依強制執 行法第18條第2項規定,聲請供擔保停止系爭執行事件之強 制執行程序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以其向本院提起114年度訴字第430號債務人異 議之訴事件(下稱系爭本案訴訟)為由,聲請裁定停止系爭 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執行程序尚未終結等情,業經本 院依職權調取系爭本案訴訟卷宗、系爭執行事件卷宗核閱屬 實;是聲請人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規定,聲請停止執 行,於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次查,相對人於系爭執行事件所請求之債權金額為本金美金 10萬元,及自民國101年2月2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 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等,而聲請人主張108年12月16日以前之 利息部分已罹於時效,相對人就108年12月16日以前之利息 不得聲請強制執行,故系爭本案訴訟之訴訟標的價額應為新 臺幣(下同)119萬5,700元【計算式:美金10萬元×30.477× 0.05×(7年+309天/365天),匯率以核發支付命令時臺灣銀 行美金匯率1美金兌換新臺幣30.477為準】。因系爭本案訴 訟之訴訟標的金額未逾150萬元,為應適用民事通常程序但 不得上訴第三審之案件,依據司法院頒布之各級法院辦案期 限實施要點規定,第一、二審通常程序審判案件之辦案期限 分別為2年、2年6月,預估上開債務人異議之訴自起訴時迄 判決確定時止,約需4年6個月即4.5年,據此計算相對人因 停止強制執行未能即時受償之可能損失金額即為269,033元 【計算式:119萬5,700元×5%×4.5=269,033元,元以下四捨 五入】。依前開說明,聲請人自應對相對人因停止強制執行 可能遭受之上開損害提出擔保,爰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林秉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黃舜民

2025-02-18

TCDV-114-聲-33-20250218-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82號 聲 請 人 吳麗玲 相 對 人 陽信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勝宏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供擔保新臺幣肆拾肆萬元後,本院一百一十三年度司執字 第二八○六四五號返還借款強制執行事件,對於聲請人之強制執 行程序,於本院一百一十四年度訴字第一○六九號債務人異議之 訴事件判決確定或因和解、撤回起訴而終結前,應予停止。   理 由 一、按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 為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 訴,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 形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 ,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定有明文。再法院定擔保金額而 准許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者,該項擔保係備供債權人因停止 執行所受損害之賠償,其數額應依標的物停止執行後,債權 人未能即時受償或利用該標的物所受之損害額,或其因另供 擔保強制執行所受之損害額定之,非以標的物之價值或其債 權額為依據(最高法院91年度台抗字第429號要旨參照)。 二、聲請意旨略以:本院113年度司執字第280645號返還借款強 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件)之執行名義所憑債權有消 滅事由,聲請人業另行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而系爭執行事 件查封之財產一旦遭收取,勢難回復原狀。為此,聲請人願 供擔保,聲請准予裁定系爭執行事件於上開債務人異議之訴 判決確定前,停止執行等語。 三、經查:  ㈠系爭執行事件之執行程序尚未終結,另聲請人所提債務人異 議之訴,經本院以114年度訴字第1069號案件受理在案等情 ,業經本院依職權調取系爭執行事件案卷、該債務人異議之 訴卷宗核閱無訛。另聲請人所提起前揭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 ,依形式觀之,難認有顯無理由情形,而系爭執行事件倘未 暫予停止執行,確將造成聲請人難以回復之損害。是聲請人 聲請停止執行,核與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規定相符,應 予准許。  ㈡本院審酌相對人因停止執行所受之可能損失,應係其未能即 時就執行標的物受償之此期間利息損害,查聲請人於系爭執 行事件遭扣押如附表所示之保單,預估解約金數額總計為新 臺幣(下同)96萬475元,業經本院調取系爭執行卷宗核閱 無訛。而本件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之訴訟標的價額經本院核 定為96萬475元,為不得上訴第三審之案件,參考各級法院 辦案期限實施要點規定,第一、二審通常程序審判案件之辦 案期限分別為2年、2年6個月,共計4年6個月,再加計各審 級之送達、上訴及分案等期間,據此推估聲請人提起債務人 異議之訴獲准停止執行,因而致相對人之執行延宕期間約為 4年8個月即56個月,故相對人因聲請人聲請停止執行所受可 能損害額約為44萬1,498元【計算式:96萬475元×9.85%÷12× 56=44萬1,498元,元以下四捨五入】,是本院認聲請人供擔 保金額以44萬元為適當,爰酌定如主文所示之相當擔保金額 ,予以准許。 四、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有理由,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吳宛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李品蓉 附表: 編號 保單編號 保單名稱 預估解約金數額 (新臺幣) 1 Z000000000-00 安泰新年年如意還本終身壽險 23萬4,444元 2 Z000000000-00 安泰新年年如意還本終身壽險 23萬2,889元 3 Z000000000-00 安泰新年年如意還本終身壽險 23萬2,513元 4 Z000000000-00 安泰人壽增值分紅終身壽險 26萬629元 總計 96萬475元

2025-02-18

TPDV-114-聲-82-20250218-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4號 聲 請 人 林子超 相 對 人 北部百貨太陽光電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蘇進添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以新臺幣壹拾參萬伍仟元為相對人供擔保後,本院113年 度司執字第172243號強制執行事件對聲請人之強制執行程序,於 本院114年度訴字第426號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裁判確定或因撤回 、和解、調解而終結之前,應暫予停止。   理 由 一、按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 為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 訴,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 形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 ,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定有明文。再法院定擔保金額而 准許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者,該項擔保係備供債權人因停止 執行所受損害之賠償,其數額應依標的物停止執行後,債權 人未能即時受償或利用該標的物所受之損害額,或其因另供 擔保強制執行所受之損害額定之,非以標的物之價值或其債 權額為依據(最高法院91年度台抗字第429號裁定要旨參照 )。 二、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持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 詹孟龍事務所民國112年12月8日112年度新北院民公龍字第1 03645號公證書(下稱系爭執行名義)為執行名義,向本院 對聲請人聲請履行契約強制執行,現由本院113年度司執字 第172243號履行契約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件)進 行中,惟聲請人就系爭執行事件已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且 系爭執行事件扣押之存款一旦移轉,勢難回復原狀,為此聲 請人願供擔保,請准予裁定系爭執行事件於上開債務人異議 之訴判決確定前,應暫予停止執行等語。 三、經查,本件相對人執系爭執行名義向本院聲請對聲請人之財 產強制執行,經本院系爭執行事件受理等情,業經本院依職 權調取系爭執行事件卷宗核閱屬實。又聲請人於114年2月10 日向本院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經本院以114年度訴字第426 號事件審理,亦經本院查明該案卷宗無誤。而聲請人所提起 前揭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依形式觀之,難認有顯無理由情 形,且系爭執行事件倘未暫予停止執行,確將造成聲請人難 以回復之損害,是聲請人聲請停止執行,核與強制執行法第 18條第2項規定相符,應予准許。相對人於系爭執行事件請 求債權為新臺幣(下同)60萬元,本院斟酌相對人因停止系 爭執行事件執行,其可能因無法運用該筆資金而發生相當於 利息之損失,該項損失之利率,以法定利率即週年利率百分 之5計算較為客觀,且不受利率波動之影響,應屬核算相對 人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之妥適標準。又參以本案訴訟已繫屬 本院,訴訟標的價額為60萬元,復參酌司法院所訂頒各級法 院辦案期限實施要點規定,第一、二審通常程式審判案件之 期限為2年、2年6個月,據此預估聲請人提起本案訴訟獲准 停止強制執行,因而致相對人之執行延宕期間為4年6個月, 茲依上開標準,認相對人因停止執行致未能即時受償之損害 額約為13萬5,000元【計算式:60萬元×5%×(4+6/12)=13萬 5,000元)。職是,聲請人聲請停止執行,依首開法文規定 ,尚無不合,爰酌定13萬5,000元為聲請人應提供之擔保金 額後,裁定准許如主文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張智超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劉冠志

2025-02-18

PCDV-114-聲-34-20250218-1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停止執行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4年度停字第3號 聲 請 人 Nedspice Processing Vietnam Ltd. 代 表 人 Alphons J J.M. van Gulick 訴訟代理人 葉慶元 律師 劉秉森 律師 相 對 人 臺中市食品藥物安全處 代 表 人 傅瓊慧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 ㈠聲請人雖非相對人民國113年12月26日中市衛食產字第000000 0000號函(下稱原處分)之受處分人,但原處分已造成聲請 人之財產權及商譽直接侵害,聲請人實具有法律上之利害關 係,並已提起訴願,並於訴願書詳為說明聲請人之利害關係 情形,自得聲請停止執行。 ㈡聲請人係國際知名香料製造商Nedspice 之越南子公司,產 製過程嚴格遵循歐盟食品安全法規,其所製造之黑胡椒碎 (下稱系爭產品)多次自行檢驗均未檢出蘇丹色素4號,卻 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衛福部食藥署)至綠 吔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綠吔公司)抽驗,檢出含有蘇丹色 素4號,並經原處分命綠吔公司銷毀之,原處分不僅造成聲 請人財產上巨大損失,亦造成聲請人商譽嚴重減損。且若 系爭產品一經銷毀,聲請人即無法透過複驗等手段證明我 國主管機關之檢驗程序及結果存有不正確性,從而導致聲 請人商譽受有終局不可回復之損害。  ㈢再者,針對此次驗出蘇丹色素4號一事,衛福部食藥署亦已 同步針對聲請人所生產之所有農產品停止輸出查驗申請, 形同於禁絕聲請人之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同時對聲請人之 財產權及營業自由造成巨大損失。又停止執行急迫性之判 斷方式,與難以回復之損害具有連動關係,亦即處分一旦 執行,所生之後果過於重大,此時即生處分須停止執行之 急迫性。本案聲請人因原處分之執行,所受之商譽損失將 終局不得透過重新檢驗系爭產品而回復,自有其急迫性。 二、經查原處分於聲請人聲請本院裁定停止執行後,業據相對人 於114年2月11日以中市衛食產字第0000000000號函撤銷在案 ,有上開相對人函文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21頁)。則原 處分既經相對人自行撤銷而失其失效力,聲請人自無聲請停 止執行之實益,其聲請為無理由,自應予駁回。 三、結論:本件聲請為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審判長法官 蔡 紹 良 法官 黃 司 熒 法官 陳 怡 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敘明理由,經本院 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抗告(須依對造人數附具繕本)。 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但符合下列情 形者,得例外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 者,得不委任律師 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 2.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 3.專利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 4.當事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當事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㈠、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黃 靜 華

2025-02-18

TCBA-114-停-3-20250218-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停止執行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七庭 114年度停字第2號 聲 請 人 DESU NAVEEN KUMAR REDDY (中文姓名:戴恕,印度籍) 相 對 人 勞動部 代 表 人 洪申翰(部長)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聲請人聲請停止原處分之執行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116條第1、2項明定:「(第1項)原處分或決 定之執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因提起行政訴訟而停止。 (第2項)行政訴訟繫屬中,行政法院認為原處分或決定之執 行,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者,得依職權或 依聲請裁定停止執行。但於公益有重大影響,或聲請人之訴 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不得為之。」準此,行政處分原則上 不停止執行,例外始得由行政法院依職權或依聲請裁定停止 執行。又行政法院於審查停止執行之聲請時,依即時可得調 查之事證判斷,如聲請人之本案訴訟顯會勝訴(即行政處分 之合法性顯有疑義),即得裁定停止執行;惟如聲請人之本 案訴訟顯會敗訴(法律上顯無理由),則應駁回其聲請;至如 聲請人之本案訴訟並無顯會勝訴或敗訴之情形,則應審究原 處分之執行是否會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以 及停止執行對公益有無重大影響等要件以決定之(最高行政 法院107年度裁字第1590號裁定意旨參照)。另所謂「難於回 復之損害」,係指其損害不能回復原狀,或一般社會通念上 ,如為執行可認達到回復困難之程度,而且其損害不能以金 錢賠償而言,至當事人主觀上難於回復之損害當非屬該條所 指之難於回復之損害(最高行政法院91年度裁字第344號、92 年度裁字第864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緣聲請人DESU NAVEEN KUMAR REDDY(下稱D君)係印度籍, 訴外人元佳宇有限公司(下稱元佳宇公司)前申經相對人以 民國111年10月31日勞動發事字第1112675366號函(下稱111 年10月31日函)核發聘僱外國專業人員D君從事專門性或技 術性之工作,聘僱許可期間自111年10月31日起至114年10月 30日止。嗣相對人以聲請人D君所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 盜罪共2罪,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臺南地院)以113年 度簡字第2072號刑事簡易判決(下稱系爭判決),各處拘役 15日,如易科罰金,均以新臺幣(下同)1,000元折算1日, 併定其應執行之刑拘役20日,暨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如易科罰金,以1,000元折算1日,基於維護社會安定之管理 目的,且依聲請人違法行為所影響之社會秩序、勞動關係、 人身安全之危害程度,並同時衡量法益(國家法益、社會法 益、個人法益)保護,認聲請人D君犯2次竊盜罪已罔顧法律 禁止規範,侵害他人權益置他人財產安全於不顧,實值非難 ,所為更已違反就業服務法第42條外國人在臺工作不得有妨 礙社會安定之立法意旨,核屬情節重大,符合就業服務法第 73條第6款規定情形,依同法第74條第1項規定,以113年7月 23日勞動發法字第1130511489號函(下稱原處分)自113年7 月23日起廢止上開111年10月31日函之聘僱許可,聲請人D君 若已刑之執行完畢或經緩刑,應由訴外人元佳宇公司於文到 後14日內為其辦理手續使其出國;若聲請人D君刑尚未執行 完畢,則由內政部移民署於其刑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依入出 國及移民法相關規定或法院之判決遣送出國,且不得再於我 國境內工作。聲請人不服原處分,提起訴願並申請停止執行 ,經相對人以113年9月4日勞動發法字第1130513861號函( 下稱113年9月4日函)同意停止原處分關於聲請人D君出國之 執行。嗣行政院於113年12月11日以院臺訴字第1135020026 號訴願決定(下稱訴願決定)駁回訴願,並通知相對人繼續 執行原處分。聲請人仍有不服,遂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11 4年度訴字第30號),併為本件停止執行之聲請。  三、聲請意旨略以:㈠原處分一旦執行,將造成聲請人與其雇主 工作計畫延滯、被迫離開其長期生活之我國環境、與配偶分 隔兩地等難於回復之損害,等到本案訴訟裁判確定之時,已 非及時救濟。㈡原處分並未具體說明如何審酌聲請人犯刑法 竊盜罪,對聲請人勞動關係之影響,且訴願程序既已終結, 不得再就理由進行追補。再原處分僅以聲請人犯刑法竊盜罪 遭判刑確定即逕認定聲請人該當「違反其他中華民國法令, 情節重大」,未綜合考量聲請人所犯竊盜罪,並未危害他人 之人身安全,僅侵害個人財產法益,且情節輕微,聲請人犯 後態度良好,對於社會秩序之影響輕微,故原處分違反行政 程序法第7條比例原則及第9條禁止恣意原則,係違法之行政 處分,聲請人具有本案訴訟勝訴之高度概然性。㈢況原處分 停止執行對公益並無重大影響,且非顯無理由。爰聲請原處 分於本案行政訴訟終結前,停止執行等語。   四、經查,聲請人因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共2罪,經臺 南地院以系爭判決各處拘役15日,定應執行刑拘役20日,均 得易科罰金確定。相對人據此以原處分廢止聘僱許可,令聲 請人限期出國,尚屬有據。聲請人雖以上開理由主張原處分 違法,惟本件依卷存事證顯示,原處分是否違法,客觀上並 非不經實質審理即能判斷,亦非僅以聲請人所述即可加以認 定,猶待詳細審酌兩造之主張並調查相關證據始得判斷原處 分之合法性,是本件依現有事證並無法認定原處分之合法性 顯有疑義。而相對人作成原處分後,因聲請人提起訴願,並 申請停止原處分之執行,相對人亦以113年9月4日函同意停 止原處分關於聲請人D君出國之執行,待聲請人訴願遭駁回 後,方繼續原處分之執行等情,有訴願決定書、相對人114 年2月3日勞動發法字第1140501146號函在卷可憑(本院卷第 38至45、99至101頁)。則本件聲請人已有近5個月緩衝因應 期間,足以及早安排處理其與元佳宇公司之工作計畫因應對 策,並妥善安排其與配偶分隔兩地之生活變化,已難認有何 應停止執行的急迫情事。況原處分廢止111年10月31日函之 聘僱許可,並命聲請人於其刑之執行完畢或經緩刑或赦免後 ,應出國且不得再於我國境內工作,其執行固可能影響聲請 人之工作權益、造成聲請人一定程度之財產損失,然依客觀 情形及一般社會通念,該損害非不能以金錢予以賠償或回復 ,遑論聲請人未提出任何證據釋明上述以金錢計算損害賠償 有何金額過鉅,難以計算,或甚為複雜的情形,其僅空泛陳 稱原處分的執行將造成聲請人難以回復之損害,自難採信。 是以,本件實難認原處分的執行,將對聲請人造成損害不能 回復原狀或達回復困難程度之情形。從而,原處分合法性並 非顯有疑義,且原處分之執行不致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聲 請人之聲請核與停止執行之要件不合,其聲請停止執行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 五、結論: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審判長法 官 侯志融 法 官 張瑜鳳 法 官 傅伊君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 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 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 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方信琇

2025-02-18

TPBA-114-停-2-2025021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