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契約無效

共找到 216 筆結果(第 111-120 筆)

原重訴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不當得利等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原重訴字第1號 原 告 何錫堅 訴訟代理人 雅蔀恩.伊勇律師 被 告 陳秋月 訴訟代理人 戴維余律師 受 告知人 林政憲(林雍授之繼承人) 林建佑(林雍授之繼承人) 林季勳(林雍授之繼承人) 林冠伶(林雍授之繼承人) 林秀穗(林雍授之繼承人) 黃瓊慧(林雍授之繼承人) 蕭雅方(林雍授及林松輝之繼承人) 林彥甫(林雍授及林松輝之繼承人) 林彥均(林雍授及林松輝之繼承人) 上列當事人間因請求不當得利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2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 為據者,法院得在他訴訟終結前以裁定停止訴訟程序,固為 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1項所明定。惟所謂訴訟全部或一部之 裁判,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據者,係指他訴訟之 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本件訴訟先決問題者而言。若他訴訟 是否成立之法律關係,並非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則其訴訟 程序即毋庸停止」(最高法院113年度臺抗字第252號民事裁 定意旨參照)。 二、查原告聲請停止本件訴訟程序(見本案卷第189頁),並未 提出所主張法律依據,且其所稱被告取得設定耕作權與所有 權之行政處分適法性(見本案卷第189頁),尚非本件訴訟 之先決問題,況依前述規定,亦係「得」停止而非「應」停 止,故本件不停止訴訟程序。 三、另查前案之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原上易字第2號(下稱︰「 前案」)民事確定判決,亦認定︰「至於上訴人(按︰即本案 原告)提起上訴後,於本院爭執被上訴人(按︰即本案被告 )取得系爭土地不合法,不得行使所有權云云,核屬撤銷其 於原審之自認,並非合法」、「本件依上訴人於原審明確自 陳系爭土地為被上訴人所有等語(見原審卷第243、244、38 1、382、433頁),堪認係就被上訴人主張其為系爭土地所 有人之事實自認,且與系爭土地登記謄本內容相符(見原審 卷第149、151頁、本院卷第283、285頁),被上訴人此部分 主張應認可採」、「上訴人於本件辯稱被上訴人非合法取得 系爭土地所有權,不得依所有人地位行使權利云云,洵非可 取」,故原告於本案爭執被告取得設定耕作權與所有權之適 法性,亦無停止本案訴訟程序之必要。   貳、兩造之聲明與陳述要旨   一、原告方面: (一)訴外人即被告之父陳敏勇,原依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 法(84年3月22日修正發布前原名稱山胞保留地開發管理 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承租宜蘭縣○○鄉○○段000地 號土地,並於民國(下同)64年9月22日分割新增同段728 -1地號(重測後為宜蘭縣○○鄉○○段0000地號),陳敏勇於 75年12月15日,依管理辦法設定取得728-1地號土地之耕 作權,於81年7月7日由陳敏勇法定取得所有權。另728地 號土地於90年4月12日另分割新增同段728-13地號(重測 後為宜蘭縣○○鄉○○段0000地號),經陳敏勇依管理辦法讓 與其女即被告申請設定耕作權後,於95年9月13日耕作權 期間屆滿而由被告取得所有權。 (二)陳敏勇為妥善利用系爭土地,於尚未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 之際,即口頭與訴外人林雍授(現已死亡)約定,同意林 雍授於系爭土地上興建東澳農牧場辦公廳舍。俟因承建人 黃昌逸工程延宕,遂於79年7月7日切結(下稱:「系爭切 結書)」,約定林雍授再行給付黃昌逸新臺幣(下同)15 萬元,並邀同陳敏勇提供系爭土地及同段996、639、1030 、1076等土地作為擔保,並擔任擔保人,言明如不能於79 年7月31日完成房屋驗收時,擔保人陳敏勇所提供之擔保 土地,願意全權歸屬林雍授所有,並在該土地放領時,願 意無條件將該擔保土地全部過戶給林雍授所有。 (三)後於79年7月25日,林雍授再與陳敏勇簽立協議書(下稱 :「系爭協議書)」,約定「共同經營位於東澳南溪之農 牧場開發,由林雍授提供經營資金,陳敏勇提出系爭土地 及同段996、639、1030、1076等土地(及其他以家族成員 名義申請、申租之山地保留地)共同經營,2人依序有百 分之80、百分之20之權利,並約定林雍授得保有土地、地 上物及嗣後擴充土地之使用權及所有權,陳敏勇日後取得 上開土地之所有權後,應將百分之80所有權讓與林雍授。 惟因黃昌逸未依約完工,林雍授於79年8月3日函催黃昌逸 ,請其於函達10日内將承辦廳舍完工,逾期依法處理,同 時並通知陳敏勇。是自系爭切結書擔保事項成就時(逾79 年7月31日),系爭土地及同段996、639、1030、1076等 土地之所有權,應歸林雍授所有。嗣於82年間,林雍授因 積欠原告貨款約600萬元無法償還,即將上揭地號土地, 於82年4月21日以委託管理方式,將系爭土地等全部交由 原告全權處理一切事務,另於82年5月25日與原告訂定讓 渡書(下稱:「系爭讓渡書)」,將79年7月25日與陳敏 勇協議共同開發之山地保留地,現有果樹之南澳鄉東岳村 東岳段728、728-1、728-5地號三筆及所有之地上物,讓 渡與原告,所有土地及地上物約定價值為650萬元。原告 並已付清全部價款,並即時取得系爭土地等及其上地上物 ,並以自己所有權之名義占用至今。 (四)陳敏勇明知且有取得系爭協議書、系爭切結書等書面資料 ,且被告亦早已知悉事實。詎被告明知上情,竟於111年 間,以兩造間並無任何契約關係,惟原告無權占用系爭土 地,並於土地上興建建物、定著物,妨礙被告行使所有權 ,而請求被告除去侵害並返還之,認依系爭切結書、協議 書等之約定,雖陳敏勇提供系爭土地予林雍授經營開發, 暨預期轉讓所有權等關於系爭土地權利由林雍授取得之約 定事實存在,惟均違反當時有效之管理辦法第6條及第8條 第1項之規定,而認屬無效,判決原告應拆屋還地。案經 原告上訴,雖經臺灣高等法院審酌確有上揭約定移轉土地 權利之事實,仍以違反上開規定為由而駁回上訴確定,此 為前案判決。 (五)林雍授所開設公司因付款支票均退票,因而林雍授於82年 4月21日簽立系爭委託書,委託原告「自即日起管理南澳 鄉東岳村東岳段728、728-1、728-5等地號及地上物,並 代表本人全權處理一切事務」。其後林雍授因公司經營不 善,除積欠前開退票款600萬元外,又向原告再借650萬元 ,則上開金額已合計共1,250萬元,自分別屬現實支付與 觀念支付,林雍授自應返還原告1,250萬元。又林雍授與 陳敏勇簽立系爭協議書,依前案判決所示,實係約定土地 買賣之契約,預期轉讓所有權等關於系爭土地權利由林雍 授取得系爭土地含其上建物百分之80權利(包括所有權、 使用權及處分權)之約定。則買賣移轉既屬無效,陳敏勇 自應返還相當於系爭土地含其上建物百分之80權利。然林 雍授與陳敏勇簽屬協議書時為79年7月25日,與林雍授與 原告簽署契約之82年4月21日,相隔未足3年,是以系爭土 地與地上物之價值即1,250萬元之百分之80即1,000萬元返 還林雍授。林雍授已死亡而無法行使權利,其繼承人已知 上開判決之各實情,然未為之,顯已怠於行使其權利,原 告自得代位林雍授之繼承人,向陳敏勇主張返還權利。原 告係有償受讓林雍授權利,自得依系爭協議書、系爭切結 書之約定,主張有合法使用權利。系爭土地因係原住民保 留地之特殊規定,而使各契約歸於無效。惟被告係從陳敏 勇手中「無償受贈系爭土地」,其權利自不能優於前手, 自應承受其父與原告前手林雍授所簽立系爭協議書之權利 與義務,而應繼受陳敏勇之義務,負返還1,000萬元不當 得利與林雍授之繼承人,並由原告代為受領。 (六)爰依民法第179條、第242條規定,請求被告返還1,000萬 元。並聲明:被告應給付林雍授之繼承人1,000萬元,並 由原告代為受領。 二、被告方面: (一)系爭切結書及系爭協議書均因違反禁止規定,依民法第71 條規定應屬無效,故原告就系爭土地均無合法占有權源, 自應返還系爭土地予被告等情,業經前案判決確定,原告 現起訴卻仍主張伊合法受讓取得系爭土地及其地上物云云 ,顯無理由。觀系爭切結書中所載關於土地過戶予林雍授 之約定,已然違反管理辦法第6條及第8條第1項之規定, 應認無效。故林雍授或原告亦不得據此為取得系爭土地所 有權或占有使用權限之依據,原告依此主張合法受讓取得 系爭土地及其地上物之百分之80權利云云,亦非可採。 (二)依民事訴訟法關於舉證責任分配之法則,應由原告就其主 張不當得利之要件負舉證責任,舉證失敗之不利益應歸於 原告。且前案判決業已明確指出,林雍授並不能依系爭切 結書、系爭協議書,取得系爭土地之所有權或任何使用權 及處分權限;原告亦不因系爭委任書、系爭讓渡書等受讓 林雍授對系爭土地之所有權,或任何使用及處分權限,不 論係陳敏勇或身為繼承人之被告,均係系爭土地之合法所 有權人,本於所有權人之地位合法行使權利,究有何不當 得利可言。   (三)前案判決並無認定原告與林雍授之債權關係,更無確認林 雍授應返還原告1,250萬元乙節。原告既主張係林雍授之 債權人,且債權金額為1,250萬元,此為代位權要件之一 ,被告表示否認,仍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舉證失敗之不 利益應歸於原告。再者,縱使原告為林雍授之債權人,然 林雍授對於陳敏勇並不能依系爭切結書或系爭協議書,取 得系爭土地之所有權或任何使用權及處分權限,系爭切結 書及系爭協議書均違反禁止規定而無效,故陳敏勇並不因 此對林雍授負何債務,更無1,000萬元之不當得利可言。 換言之,林雍授對於陳敏勇並無1,000萬元之不當得利權 利可主張,自不容原告代林雍授行使不存在之權利。另外 ,代位權尚須「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作為要件,原告 亦未證明林雍授有何「怠於行使權利」之前提事實存在, 故本件顯不符民法第242條代位權之要件。再者,系爭切 結書及系爭協議書均違反禁止規定而無效,此無效為自始 無效,故林雍授縱使有何不當得利請求權得以向陳敏勇主 張,其請求權時效均應自契約無效時起算,至今均已逾越 民法第125條之15年時效,故請求權均已消滅,被告就此 亦提起時效之抗辯。 (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    為假執行。 參、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符合行使代位權之要件︰ (一)按「民法第242條前段所定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 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之先決條 件,須債務人果有此權利,且在可以行使之狀態,始有債 權人代位行使之可言」(最高法院108年度臺上字第543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 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民法第 242條本文規定甚明。基此,代位權之行使,須債權人如 未代位行使債務人之權利,其債權即有不能受完全滿足清 償之虞時,始得為之。倘債之標的與債務人之資力有關, 如金錢之債,則代位權之行使,應以債務人陷於無資力或 資力不足為要件」(最高法院110年度臺上字第915號民事 判決意旨參照)。 (二)原告主張其對林雍授有1,250萬元之債權,故行使代位權 等語(見本案卷第11頁),被告則否認原告有何代位權( 見本案卷第123頁)。查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對林雍授有 何債權,且該債權係在可行使之狀態,亦未提出任何證據 證明其對林雍授即使有何債權,林雍授或其繼承人並無資 力清償等事實,以實其說,自難認其本案請求有何理由。   (三)系爭讓渡書固然記載︰「所有地上物價值為陸佰伍拾萬元 正」與八次付款日期、金額、票據號碼等(見本案卷第33 、34頁),惟該等票據是否確已給付兌現?並未經原告舉 證以實其說,且縱使確已兌現,林雍授受領此部分金額之 法律上原因,即為系爭讓渡書,然前案判決並未認定系爭 讓渡書為無效,原告亦未主張並說明其何以有權向林雍授 請求返還此部分給付,故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對林雍授有 何債權,以實其說,故本件原告之請求,並不符合行使代 位權之要件。    二、原告本案代位請求給付型不當得利,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 (一)按「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張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 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實自己主張之事實為真實 ,則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舉證據尚有 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次按基於給付而受利益之給 付型不當得利,所謂無法律上之原因,係指在客觀上欠缺 給付目的而言。故主張該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人,自就該 不當得利成立要件之欠缺給付之目的負舉證責任,始符舉 證責任分配之原則」(最高法院110年度臺上字第1096 號 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二)原告主張︰其「未達民法第180條第4款(按︰不法原因之給 付)不得請求返還之地步」、「無礙當事人得依不當得利 請求返還已為給付」(見本案卷第11頁)、「(問︰主張 林雍授對陳敏勇之給付,而屬陳敏勇之不當得利內容為何 ?)原告訴訟代理人答︰依據提出原證三協議書,被告或 被告的前手陳敏勇應將土地的權利移轉給林雍授,林雍授 才依照協議投注資力在該土地上」、「林雍授受有的損害 就是因為被告及陳敏勇未依約移轉土地權利而陳敏勇受有 的利益是依據以林雍授投注的資力取得土地的權利」等語 (見本案卷第190頁),故原告本案所代位主張者,係給 付型不當得利,依上述說明,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 三、原告並未舉證證明林雍授對陳敏勇有何給付︰    (一)按「不當得利類型有給付、非給付類型不當得利之分,前 者係基於受損人有目的、有意識之給付所發生」(最高法 院113年度臺上字第910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二)查原告主張林雍授所受損害之給付,以及陳敏勇所得利益 ,為林雍授投注之資力等語(見本案卷第190頁),並以 原證三之系爭協議書(見本案卷第25至27頁),為其論據 (見本案卷第191頁),然被告否認原告或林雍授有何投 資或出資之事實(見本案卷第191頁)。查系爭協議書僅 約定由林雍授出資,但林雍授事實上是否確依系爭協議書 有何出資,則未經原告舉證以實其說,尤其系爭協議書係 約定甲方(按︰即林雍授)出資新臺幣三百萬元「以內」 (見本案卷第25頁),足見當時甲方即林雍授事實上出資 若干,尚未確定,故原告並未舉證證明林雍授對陳敏勇確 實曾有何給付。 (三)查系爭土地係陳敏勇或其繼承人,以其原住民身分,因耕 作權期間屆滿,而依管理辦法取得之固有財產,尚非林雍 授有目的、有意識之給付,此為原告所自承(見本案卷第 7、8頁),並有原告所提登記謄本影本等件附卷可稽(見 本案卷第15至21頁),故該土地部分,尚非林雍授所得請 求之不當得利。 (四)系爭協議書第三條所定之「地上物」,對照第二條「現已 開發種有果樹」、第四條所定「農舍、辦公廳舍等地上建 物屬甲方(按︰指林雍授)」,以及第五條所定「甲、乙 任何一方欲收購地上物,須以市價給予對方做為補償」, 應係第二、五條所指果樹等地上物,第四條始係指「建物 」。而該果樹部分,被告主張為其父所種植,被告並否認 林雍授有何開發之事實(見本案卷第191、194頁),且系 爭協議書第二條約定「現已開發種有果樹」,故於系爭協 議書訂立之前,即有該果樹,林雍授應無可能於訂立系爭 協議書前,即有何開發行為;此外,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林 雍授有何給付、開發、種植果樹等事實,以實其說,自難 認該果樹等地上物,係林雍授之給付或陳敏勇、被告之不 當得利。 (五)原告縱使依系爭協議書第四條(見本案卷第26頁)約定, 有何建造該條所稱「農舍、辦公廳舍等地上建物」之事實 ,依該條約定,亦係自始由甲方即林雍授所有,尚非林雍 授有目的、有意識地對何人所為之給付,故尚非陳敏勇或 被告之不當得利。 (六)按「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以返還原物為原則,例外的依其 利益之性質或其他情形不能返還原物時,始應償還其價額 ,此觀民法第181條之規定即明。原審既認上訴人得依不 當得利之法則為本件之請求;被上訴人於系爭執行事件承 受系爭股票。則在被上訴人舉證證明其不能返還前,能否 謂上訴人不得請求其返還系爭股票,即滋疑問」(最高法 院112年度臺上字第269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按不當 得利之受領人,依其利益之性質或其他情形不能返還者, 依民法第181條但書之規定,應償還其價額,受領人因將 原物出賣而不能返還者,其所受之利益為賣得之價金,即 應以賣得之價金為其應償還之價額」(最高法院108年度 臺上字第2000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因此退而言之,即 使陳敏勇或被告,確實受有何果樹等或建物等之不當得利 ,則何以依其利益之性質或其他情形不能返還原物?原告 於本案何以請求金錢給付?均未見原告說明並舉證,更足 見原告本案請求為無理由。 (七)況按︰「上訴人應將土地復舊,以利被上訴人耕種,而認 鋪設天然砂石級配,未增進耕地之使用價值,上訴人不得 基於不當得利規定請求被上訴人返還價額,而為其敗訴之 判決,經核於法並無違誤」(最高法院101年度臺上字第1 566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是於該『強迫得利』情形, 關於利益之存在或價額,應予主觀化認定,就受益人主觀 上之經濟計劃為衡量,考量其個人關係、財產之利用計畫 與安排,依具體情形認定其整體財產是否仍有利益,倘受 益人主觀上均無此增加利益之計劃存在,其應無任何利益 獲得可言,應得主張利益不存在而為拒絕返還利益之抗辯 」(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上易字第591號、臺灣高等法院 108年度上易字第540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所謂強迫 得利,乃指就受益人之財產狀況觀察,形式上雖因他人行 為存有得利之情形,然該增加之利益對其而言,實屬違反 其個人意見,非在其所計劃之範圍內。對於此種強加於他 人財產之利益,受益人原本得依侵權行為之規定,請求回 復原狀,或依所有權之物上請求權規定請求除去其妨害。 故此情形仍使受益人負擔償還客觀價額之責任,實有不公 ,此時應就受益人主觀上之經濟計劃為衡量,考量其個人 關係、財產之利用計畫與安排,依具體情形認定其財產是 否仍有利益,亦即就受益人整體財產而為觀察,該利益是 否仍然存在,倘受益人主觀上均無此增加利益之計劃存在 ,其應無任何利益獲得可言,得主張利益不存在,為拒絕 還利益之抗辯(參學者王澤鑑著『不當得利』,2002年3月 版,第249至250頁;鄭冠宇著『不法管理、添附與不當得 利』,收於元照出版公司『不當得利專題研究』,2016年7月 版,第238至239頁)」(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上字第789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查前案判決原告應拆屋還地確定 ,則該等應予拆除之部分,縱屬陳敏勇、被告之利得,亦 屬強迫得利,或對於陳敏勇、被告主觀上並無利益可言, 故尚非陳敏勇或被告之不當得利。 (八)本件於113年12月2日最後言詞辯論期日之後,原告於113 年12月18日提出所稱「111年更換建物屋頂之費用支出證 明」,並要求再開言詞辯論。惟其所稱證物,僅係訴外人 永鑫企業社所開立記載「品名」為「屋頂更換」等項目之 111年11月30日估價單影本三紙,並非確定給付之收據, 亦未記載施工標的物之確定地址或建物,即使其施工對象 確實為前案判決應予拆除之部分,依上述說明,亦屬強迫 得利,尚非陳敏勇或被告之不當得利,且原告係以維修自 己地上建物之意思,而為該更換屋頂等行為,甚至縱或有 其他投入資金等行為,亦屬自利行為,而非給付他人之行 為,故均非原告對林雍授有目的、有意識之何給付,更非 林雍授對陳敏勇之何給付,因而此部分證據,與本案之判 斷無關,尚無據以再開本件言詞辯論之必要,附此敘明。 (九)綜上所述,原告並未舉證證明林雍授對陳敏勇有何給付。 四、林雍授縱有何原告所主張之給付,亦屬非債清償、不法原因 之給付,故不得請求返還︰ (一)按「因不法之原因而為給付者,不得請求返還,民法第18 0條第4款定有明文,原審以兩造所定之讓渡契約,因違背 法令給付不能而無效,被上訴人得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 ,請求上訴人返還價金,固非全無見地,惟上訴人於原審 抗辯:讓渡契約之系爭土地,被上訴人自始即知為山地保 留地,並以上訴人提供之山地保留地林產物砍伐申請書樣 本申請砍伐地上竹木,迨收益完竣,再以契約不合法為由 ,請求返還價金,顯違誠信原則等語,倘兩造間就系爭土 地之讓渡,確為現行法令所禁止,被上訴人基於此項禁止 讓渡而為之給付是否為不法原因之給付?能否依不當得利 之法律關係請求上訴人返還?原審就上訴人所為之上開防 禦方法,未加審酌,遽予判決上訴人之上訴為無理由,駁 回其上訴,自嫌疏略」(最高法院87年度臺上字第2677號 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按『給付,有左列情形之一者, 不得請求返還:…三、因清償債務而為給付,於給付時明 知無給付之義務者。四、因不法之原因而為給付者。但不 法之原因僅於受領人一方存在時,不在此限。』民法第180 條第3、4款亦有明定。不法原因之給付,係指給付之內容 (標的及目的)具有不法性。此之所謂不法,包括公序良 俗之違背及強行法規之違反(王澤鑑著,不當得利,104 年1月增訂新版第138頁參照)。查上訴人自承:…等語, 顯見其知悉系爭土地為原住民保留地,惟為耕作生活仍主 動向被上訴人江**承租,是其給付租金乃基於不法之原因 而給付,並就此不法性之認識具有故意(至少亦有過失) ,且不法之原因非僅存在於受領人一方,則被上訴人抗辯 依民法第180條第4款規定,上訴人不得請求被上訴人返還 其給付之租金,即屬可採」(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字 第1200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最高法院105年度臺抗字第7 47號民事裁定駁回抗告確定),故若明知為原住民保留地 ,有其立法上之強制規定用途,且自己並無原住民或原住 民之法定特定親屬身分,卻仍以其為交易標的物,而企圖 規避政府公共政策之脫法行為,因其法敵對意識強烈,故 所為之給付,即屬民法第180條第3、4款規定之非債清償 、不法原因之給付,不得請求返還。 (二)查前案判決認定︰「然依系爭協議書上開約定,由陳敏勇 提供包含系爭土地在內之土地予林雍授經營開發,林雍授 可因而取得系爭土地及地上物之使用權及處分權,並持有 80%所有權,且約定日後系爭土地放領後,陳敏勇應將系 爭土地80%所有權過戶林雍授,則上開約定使非原住民之 林雍授得取得原民保地耕作權、於取得耕作權期間內預期 轉讓所有權,違反前述臺灣省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第6條 第1項規定:『山地保留地在辦理土地總登記之前,山地人 民有無償使用收益之權,除本辦法另有規定外,不得將所 使用之土地及其地上建築改良物或其權利作為典賣、質押 、交換、贈與、租賃、售賣青苗及與平地人民合夥經營之 標的』、第8條第1項規定:『山地人民依第7條規定取得或 使用之土地及權利暨基地、林地之土地改良物,除合法繼 承或贈與得為繼承人及原受配戶內山地人民及旁系三親等 血親及旁系二親等姻親外,不得讓與轉租或設定負擔,並 不得在取得耕作權、地上權期間內預期轉讓所有權』及原 保地管理辦法第15條第1項規定:『山胞(原住民)取得山 胞保留地之耕作權、地上權、承租權或無償使用權,除繼 承或贈與於得為繼承之山胞、原受配戶內之山胞或三親等 內之山胞外、不得轉讓或出租』之禁止規定,依民法第71 條本文規定,應屬自始當然無效」。而由系爭協議書第二 條之「山地保留地」用語,以及依此所為之系爭協議書約 定可知︰林雍授自始即知系爭協議書所涉之該等土地為原 住民保留地,有其所有、使用上之限制,卻為系爭協議書 之脫法行為,因此,林雍授縱使有何原告所主張之給付, 亦屬民法第180條第3、4款規定之非債清償、不法原因給 付,故原告不得代位請求返還。而系爭土地既為原住民保 留地(見本案卷第17至21頁),倘若得以合法轉讓所有權 或使用權,則在市場競爭之機制下,原告或林雍授未必當 然有機會事實上使用系爭土地,而原告既明知林雍授之前 述不法契約行為,仍以系爭讓渡書要求林雍授讓與相關權 益,並縱使確實投入開發資金,亦屬自願承受該資金將來 可能無法回收之風險,即應自負其責。    五、原告代位行使之林雍授不當得利請求權,業已罹於消滅時效 ︰ (一)按「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民法第128條前 段定有明文。而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依民法第125條規 定,因15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其消滅時效應自不當得利成 立要件具備即財貨發生損益變動(一方受利益致他方受損 害),而無法律上原因時起算。又不當得利之受領人,因 處分其所受利益,致該利益之形態變更者,其受益於性質 上具有同一性,應自原請求權得行使時起算消滅時效」( 最高法院108年度臺上字第2311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合約書於訂約之初即自始無效。準此,則被上訴人本於 民法第113條之規定請求上訴人回復原狀或負賠償責任, 其請求之行使,似於64年7月31日簽立無效合約書後將土 地交還上訴人,喪失占有時起即無法律上之障礙。原審未 詳為勾稽並查明系爭土地於何時交還上訴人,徒以法院判 決該合約無效之日作為消滅時效之起算日,進而為上訴人 不利之論斷,自有未合」(最高法院85年度臺上字第2340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二)查林雍授自始即知系爭協議書所涉之該等土地為原住民保 留地,有其所有、使用上之限制,卻為系爭協議書之無效 脫法行為,因此,林雍授於訂立系爭協議書當時,即明知 或可得而知其係自始、當然、確定、客觀無效,故林雍授 縱有何依系爭協議書之給付,自其給付時起,該給付即有 無效之法律原因,若有何不當得利請求權,亦應自斯時起 算時效期間。 (三)查系爭委任書訂立之時間為82年4月21日(見本案卷第31 頁),系爭讓渡書之訂立時間,則為82年5月25日(見本 案卷第34頁),該等文件縱屬真正,且林雍授縱使對陳敏 勇有何給付,亦應係在該委任、讓渡之前所為,蓋因依系 爭委任書、系爭讓渡書之文義,林雍授不再管理占有系爭 土地等,則林雍授縱使對陳敏勇有何不當得利請求權,亦 早已逾民法第125條所定之15年時效期間,原告復未能舉 證有何中斷時效之情事(見本案卷第193頁),故被告之 時效抗辯,為有理由,原告本案請求即無理由。 六、由上述可知︰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符合行使代位權之要件, 且原告並未舉證證明林雍授對陳敏勇有何給付,而林雍授縱 有何原告所主張之給付,亦屬非債清償、不法原因之給付, 故不得請求返還,況且原告代位行使之林雍授不當得利請求 權,業已罹於消滅時效,故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肆、結論︰原告依民法第179條、第242條規定,代位請求被告給 付林雍授之繼承人1,000萬元,並由原告代為受領,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因 訴之駁回而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伍、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與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 據,經審酌後認與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至 原告陳稱︰如被告仍爭執系爭協議書(見本案卷第25至27頁 )與系爭律師函(見本案卷第28至30頁)之真正,則請求聲 請傳喚林世超律師到庭作證(見本案卷第196、197頁),並 陳稱︰「(法官問︰原告主張通知林世超律師證明系爭文書作 成的原因及經過,待證事實是否要證明該等文書為真正?) 原告訴訟代理人答︰是的」等語(見本案卷第193頁),然被 告陳稱︰不爭執系爭協議書之真正等語(見本案卷第193頁) ,且系爭律師函,尚非本案判斷之依據或重點,故原告此部 分調查證據之聲請,並無必要(民事訴訟法第286條但書規 定參照),以上均一併敘明。  陸、訴訟費用負擔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民事庭法 官 伍偉華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邱淑秋

2024-12-30

ILDV-113-原重訴-1-20241230-2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提繳勞工退休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勞訴字第93號 原 告 鄧瑞蘭 原 告 黃識修 邱子芸 劉美玉 林連起 上五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陳金泉律師 葛百鈴律師 李瑞敏律師 被 告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尹崇堯 訴訟代理人 劉志鵬律師 劉素吟律師 廖福正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提繳勞工退休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2 4日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前因未為原告5人提撥勞工退休金,經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下稱勞保局)科以裁罰,被告不服而提起訴願、行政訴訟,嗣經最高行政法院以100年度判字第2117號判決、100年度判字第2226號判決、100年度判字第2230號等判決(下稱系爭行政法院判決),系爭行政法院判決均認兩造間為勞動契約,被告應有為其保險業務員(含原告)提繳勞工退休金之義務,惟被告卻遲未申報提繳勞工退休金,勞保局因而對被告裁處罰鍰,並無裁量逾越或濫用等情,而均維持勞保局原行政處分。是以民事法院就行政處分構成要件效力,應予以尊重,並以之為行為之基礎。故原告因被告未依法提繳勞工退休金而受有損害,爰依勞工退休金條例(下簡稱勞退條例)第7條第1項、第14條第1項、第31條第1項等規定,請求被告提繳如附表所示之金額至原告勞工退休金專戶等語。並聲明:⑴被告應分別為原告5人提繳如附表所示之金額至原告之勞工退休金專戶;⑵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原告均為被告之保險業務員,依大法官釋字第74 0號解釋文及理由書意旨:保險業務員與其所屬保險公司所 簽訂之保險招攬勞務契約,是否為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6款所 稱勞動契約,應視勞務債務人(保險業務員)得否自由決定 勞務給付之方式(包含工作時間),並自行負擔業務風險( 例如按所招攬之保險收受之保險費為基礎計算其報酬)以為 斷,不得逕以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為認定依據;關於保險業 務員為其所屬保險公司從事保險招攬業務而訂立之勞務契約 ,基於私法自治原則,有契約形式及內容之選擇自由,其類 型可能為僱傭、委任、承攬或居間,其選擇之契約類型是否 為系爭規定一所稱勞動契約,仍應就個案事實及整體契約內 容,按勞務契約之類型特徵,依勞務債務人與勞務債權人間 之從屬性程度之高低判斷之,即應視保險業務員得否自由決 定勞務給付之方式(包含工作時間),並自行負擔業務風險 (例如按所招攬之保險收受之保險費為基礎計算其報酬)以 為斷。保險業務員與其所屬保險公司所簽訂之保險招攬勞務 契約,雖僅能販售該保險公司之保險契約,惟如保險業務員 就其實質上從事招攬保險之勞務活動及工作時間得以自由決 定,其報酬給付方式並無底薪及一定業績之要求,係自行負 擔業務之風險,則其與所屬保險公司間之從屬性程度不高, 尚難認屬系爭規定一所稱勞動契約。是以原告為被告之保險 業務員,原告得自由決定勞務給付之方式(含工作時間、地 點),並自行負擔業務風險(即保戶是否投保、有無繳納保 費,保險契約無效或被撤銷時,原告尚須返還所受領之報酬 ),是原告係依其招攬保險之成果計算報酬,而非依其勞務 本身領取固定底薪,故兩造間為招攬保險之承攬契約。而契 約定性則屬民事法院執掌核心職權,行政處分並無構成要件 效力之適用等語以資抗辯。聲明:⑴原告之訴駁回;⑵如受不 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予假執行。 三、本院判斷:兩造對於原告均為被告之保險業務員,被告並無 給付底薪予原告,被告均以按件計酬之方式給付原告報酬等 情均不爭執。本件係因被告未為原告提撥勞工退休金,經勞 保局裁罰後,再經系爭政法院判決認被告與保險業務員間屬 勞動契約,被告應為保險業務員提撥勞工退休金,而維持勞 保局之原處分。故原告據此主張本院依系爭行政法院判決意 旨,請求判准被告應為原告提撥如附表之勞工退休金等語; 被告則以:原告僅為被告招攬保險契約,兩造間僅為承攬關 係並無成立勞動契約,是原告請求被告提撥勞工退休金乙節 ,與法無據等語以資抗辯。是本件爭點厥為:兩造間是否具 勞動契約關係;如有,被告即應為原告提撥如附表所示之勞 工退休金;如無,原告則不得請求被告提撥勞工退休金。以 下分論之: ㈠、按自權力分立之觀點而言,行政處分成立生效後對於普通法 院應生拘束效力,然因司法權相對於行政權而言,有更嚴謹 周密之監督機制,審查密度較高,故應認法院對於行政處分 有審查權限者,作為審查對象之行政處分自無拘束普通法院 效果(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重上字第433號判決意旨參照) ,是以勞務契約之定性則屬民事法院執掌核心職權,行政處 分並無構成要件效力之適用,故本院就兩造間是否具勞動契 約關係,自不受前述行政處分之構成要件效力或確認效力之 拘束。 ㈡、按保險業務員與其所屬保險公司所簽訂之保險招攬勞務契約 ,是否為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6款所稱勞動契約,應視勞務債 務人(保險業務員)得否自由決定勞務給付之方式(包含工 作時間),並自行負擔業務風險(例如按所招攬之保險收受 之保險費為基礎計算其報酬)以為斷,不得逕以保險業務員 管理規則為認定依據(釋字第740號解釋文參照)。再按保 險業務員與其所屬保險公司所簽訂之保險招攬勞務契約,雖 僅能販售該保險公司之保險契約,惟如保險業務員就其實質 上從事招攬保險之勞務活動及工作時間得以自由決定,其報 酬給付方式並無底薪及一定業績之要求,係自行負擔業務之 風險,則其與所屬保險公司間之從屬性程度不高,尚難認屬 系爭規定一所稱勞動契約。再者,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係依 保險法第177條規定訂定,目的在於強化對保險業務員從事 招攬保險行為之行政管理,並非限定保險公司與其所屬業務 員之勞務給付型態應為僱傭關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102 年3月22日金管保壽字第1020543170號函參照)。該規則既 係保險法主管機關為盡其管理、規範保險業務員職責所訂定 之法規命令,與保險業務員與其所屬保險公司間所簽訂之保 險招攬勞務契約之定性無必然關係,是故不得逕以上開管理 規則作為保險業務員與其所屬保險公司間是否構成勞動契約 之認定依據(釋字第740號解釋理由書參照)。綜上,依上 開釋字第740號解釋文及理由書意旨,判斷保險業務員(即 原告)是否為勞工,標準應為「保險業務員得否自由決定勞 務給付之方式」,以及「保險業務員是否自行負擔業務風險 」,至保險業所屬中央主管機關所頒定之保險業務員管理規 則,僅為行政管理所用之法規命令,與保險業務員勞務契約 之定性無關。本件原告主張被告依管理規則對保險業務員資 格之取得、登錄、撤銷或廢止登錄、教育訓練、懲處及其他 應遵行事項(下稱應遵行事項),具有指揮監督之權限,故 兩造間具勞動契約云云。然保險業受國家高度監理,主管機 關為健全保險業務員之管理及保障保戶之權益,基於行政管 理目的所頒定之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被告依該管理規則對 保險業務員除就應遵行事項負有教育及管理等法遵責任外, 並未就原告給付之所有勞務均具有指揮監督權限,是原告上 開主張,顯非無疑。 ㈢、按勞基法規定之勞動契約,指當事人之一方,在從屬於他方 之關係下,提供職業上之勞動力,而由他方給付報酬之契約 。此觀該法第2條第3款、第6 款規定即明。勞動契約當事人 之勞工,通常具有:⑴人格上從屬性,即受僱人在僱用人企 業組織內,服從僱用人權威,並有接受懲戒或制裁之義務。 ⑵親自履行,不得使用代理人。⑶經濟上從屬性,即受僱人並 不是為自己之營業勞動而是從屬於他人,為該他人之目的而 勞動。⑷組織上從屬性,即納入僱用人方生產組織體系,並 與同僚間居於分工合作狀態等項特徵(最高法院111年度台 上字第1054號民事判決參照)。以下就上開勞動契約從屬性 之內涵分論之:   ①人格上從屬性?    兩造對於⑴原告招攬保險之方式、時間、地點,均由原告自 行決定,被告亦未指示原告完成特定保戶或保險之招攬;⑵ 且原告並無固定出勤時間、次數等情均無爭執。是被告對原 告除依管理規則所定之應遵行事項,負有管理監督責任外, 其餘原告勞務給付之方式均可自主決定,而無受被告之指揮 監督,亦無接受被告懲戒或制裁之義務。故兩造間應與勞動 契約之人格從屬性無涉。  ②親自履行?   兩造對於保險業務員之配偶或直系血親如已完成相關課程, 該業務員之業務層級(如業務主任、襄理或區經理)均可移 轉予該配偶或直系血親乙節,均不爭執。是以原告所屬之業 務層級既得移轉予配偶或親屬乙節,顯與勞動契約具有高度 屬人性需親自履行之要件,顯有不符,益徵原告業務層級僅 決定報酬之計算(即抽佣之比例)之商業契約條件,故實難 認兩造間具勞動契約關係。     ③經濟從屬性?   兩造對於:原告是依據不同業務層級,領取不同之獎金項目 及金額。獎金分為FYC(首年度佣金即依佣金率計算第一年 度保戶所繳保費之報酬)、RYC(依佣金率計算第二年度起保 戶所繳保費之報酬),若原告晉升至業務主任,可加領取單 位獎金、業績獎金、特別獎金、升級獎金,如原告再晉升至 業務襄理,則可領取之獎金上限會再提高等情,均不爭執。 是以原告所領取之報酬(抽用比例)係取決於原告所屬之業 務層級,惟上開獎金需以保戶所繳保費終局留存於被告公司 為計算之依據,如保戶有撤銷契約或保單無效等情,被告則 需返還保戶所繳保費,而被告亦轉向原告請求依比例返還佣 金(即追佣),核與勞動契約中職級較高之主管,因需負擔 指揮監督下屬之職責而加給主管津貼,顯有不同。綜上,原 告所領取之報酬均非原告提供勞務本身之對價,而係勞務成 果(即保戶所繳保費終局保留於公司之多寡)之對價,是原 告所領取之報酬應屬承攬報酬而非工資。故原告係自行承擔 業務風險,兩造間並無經濟上之從屬性。  ④組織從屬性:   按業務員非依本規則辦理登錄,領得登錄證,不得為其所屬 公司招攬保險;業務員有異動者,所屬公司應於異動後5日 內,依下列規定向各有關公會申報;業務員應自登錄後每年 參加所屬公司辦理之教育訓練;業務員經授權從事保險招攬 之行為,視為該所屬公司授權範圍之行為,所屬公司對其登 錄之業務員應嚴加管理並就其業務員招攬行為所生之損害依 法負連帶責任。業務員同時登錄為財產保險及人身保險業務 員者,其分別登錄之所屬公司應依法負連帶責任,保險業務 員管理規則第3條第1項、第10第1項、第12條第1項、第15條 第1項均有明文。是以保險業受國家高度監理,保險業務員 如有變更應申報、業務員應參加所屬公司辦理之教育訓練, 保險業務員如有違法情事,保險公司需負連帶責任等上開規 定可知,國家為保護金融消費者(即保戶),原告雖登錄後 專屬於被告,然被告依法僅就應遵行事項負擔管理之法遵責 任,是被告並未將原告納入公司生產組織與經濟結構體系內 ,且原告與公司其他同僚間亦未居於分工合作之狀態。故要 難認本件兩造間具組織從屬性。 ㈣、綜上,本件兩造間並未具備勞動契約之人格從屬性、親自履 行、經濟從屬性、組織從屬性等內涵,故要難認兩造間具有 勞動契約。 四、原告依勞退條例第14條第1項、第31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 應依附表所示之金額提繳至原告勞工退休金專戶,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 依據,應併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 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游璧庄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劉明芳 附表 編號 姓名 提撥之金額  1 鄧瑞蘭 1,079,136元  2 黃識修 430,632元  3 邱子芸 126,000元  4 劉美玉 87,732元  5 林連起 455,688元

2024-12-30

TYDV-112-勞訴-93-20241230-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區段徵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1年度訴字第980號 113年11月20日辯論終結 原 告 林義程等12人 詳如附表1所示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楊翕翱 律師 被 告 內政部 代 表 人 劉世芳 訴訟代理人 洪天貺 任雅純 劉雅惠 被 告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代 表 人 何淑萍 訴訟代理人 鄭秀蓁 王俊鈞 陳修君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區段徵收等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 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本件原告起訴後,原告中之劉戊興於民國113年8月3日死亡 ,其繼承人劉吉惠、劉桂芬、劉美君及劉家銘聲明承受訴訟 ;被告內政部(下稱內政部)代表人由徐國勇依序變更為花敬 群、林右昌、劉世芳;被告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下稱民航局) 代表人由林國顯變更為何淑萍,茲分別據新任代表人聲明承 受訴訟,核均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本件經過: ㈠、民航局為辦理「桃園航空城機場園區特定區土地區段徵收案 」需要,申請徵收桃園市大園區沙崙段埔頂小段22地號等9, 871筆土地,經內政部以109年6月19日台內地字第109012254 5號函准予區段徵收,桃園市政府繼以109年10月29日府地航 字第10902616391號公告。 ㈡、民航局因本區段徵收範圍內之標的量體龐大,為降低民眾因 徵收計畫所造成之影響,配合先建後遷安置工程及興辦事業 施工需要,將區段徵收範圍內的土地及土地改良物分別辦理 徵收,並依興辦事業計畫需要,將範圍內國二甲、第二種住 宅區及第五種住宅區等安置用地及其周邊必要聯外道路等用 地上之私有土地改良物列為優先搬遷區(下稱優先區),前述 用地範圍外之私有土地改良物則為其他搬遷地區(下稱其他 區),適用先建後遷原則,預計於113年10月完成搬遷作業, 由民航局分別辦理土地改良物徵收作業。其中優先區土地改 良物區段徵收計畫,經內政部110年5月10日台內地字第1100 262749號函核准徵收、桃園市政府以110年5月26日府地航字 第11001232921號公告徵收,公告期間自110年5月31日至110 年6月30日。 ㈢、至其他區之土地改良物徵收作業,於交通部以110年6月4日交 航㈠字第1108100100號函檢具其他搬遷地區土地改良物區段 徵收計畫書等相關資料報請區段徵收、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 小組110年7月7日第224次會議審議通過後,內政部以110年7 月9日台內地字第1100263843號函(下稱110年7月9日徵收處 分)核准徵收,桃園市政府以110年7月9日府地航字第110016 1285、1100171401、1100161182、1100161173號等函(下稱1 10年7月9日等函)通知原告等各土地改良物所有權人及他項 權利人,並檢送補償費、救濟金歸戶清冊等資料,及以110 年7月12日府地航字第11001669031號公告(下稱110年7月12 日公告),公告期間自110年7月15日起至110年8月13日止, 並訂於110年8月16日起開始發放補償費、救濟金。 ㈣、原告如附表1編號1、2、4-9,及編號3之劉戊興,前先後於10 9年間、110年5月間就其土地改良物繳交協議價購同意書, 繼分別於110年7、8月間與民航局簽訂土地改良物協議價購 買賣契約書,並出具切結書簽領雙方合意之協議價購價金。 惟其等之仍不服內政部110年7月9日徵收處分,提起訴願, 經行政院訴願決定不受理,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三、原告主張略以: ㈠、民航局在110年7月9日徵收處分的公告期間,以「土地改良物 徵收補償價格較低,另發給5%簽約金,協議價購可以另外領 取地上物補償費、救濟金及建物自拆獎勵金」等詞,說服原 告與民航局就系爭土地改良物簽訂協議價購契約。契約簽訂 後,民航局即未依土地徵收條例第20條,於徵收公告期滿15 日內發給徵收補償費。是以此部分之徵收,自110年8月29日 起已失其效力,另協議價購部分,因係於徵收公告期間進行 ,不合法定程序,亦非適法。 ㈡、關於徵收法律關係不存在部分:   內政部於本件雖然也表示徵收法律關係不存在,但桃園市政 府110年7月9日等函,將系爭土地改良物列於徵收清冊之範 圍,且經辦理保存登記之土地改良物,建物登記謄本標示欄 仍公示記載依桃園市政府110年7月12日公告徵收,公告期間 自110年7月15日-110年8月13日,並自公告日起停止辦理分 割、合併、移轉登記或設定負擔。由此外觀,徵收法律關係 是否存在仍不明確,原告即有確認利益。 ㈢、關於協議價購契約無效部分: ⑴、協議價購是徵收的法定先行且必經之程序,為達行政目的在 徵收前的價購,性質上為行政契約,必須在徵收程序即將發 動或發動後,且徵收處分作成之前。本件簽訂協議價購的時 點在內政部核准徵收後,甚至在徵收公告期滿之後,違反土 地徵收條例第11條第1項規定,又以因徵收處分而禁止移轉   之土地改良物為契約標的,違反行政程序法第135條但書或 第138條,應為無效。另記載「如未於公告期滿完成契約簽 訂,視為協議不成或無法協議,後續將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 相關作業」等語,也使原告無交易條件的自由談判空間。 ⑵、民航局不是以市價與原告進行協議,違反土地徵收條例第11 條第4項規定。民航局估算土地改良物市價及補償費的重要 依據是桃園市興辦公共工程建築改良物拆遷補償標準(下稱 桃園市拆遷補償標準),民航局依該標準第3條第1項的評點 計值以新臺幣(下同)12.1元為基數,然該基數依同標準第3 條第2項規定得由桃園市政府依每年7月份行政院主計總處公 布營造工程物價總指數調整,並自當年9月1日執行,而行政 院主計總處已於110年7月公布營造工程物價總指數調整為13 .8元,將於110年9月1日執行。民航局顯為避免有利原告之 評點計值,避免以13.8元進行協議,未另進行查估而匆促簽 約,未以市場正場交易價格與原告協議,應為無效,也違反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之適足住房權及禁止強制驅逐內容。   原告等因此評點計值13%(13.8-12.2/12.2)之落差,分別受 有42萬餘元至224萬餘元不等之價格損失。 ⑶、附表1編號3之劉戊興,於110年6月7日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 0年度監宣字第124號民事裁定為受監護宣告之人,110年6月 28日裁定確定。依民法第1101條第2項規定,監護人代理受 監護人處分不動產,非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本件關於劉 戊興之協議價購契約簽訂於110年8月24日,未經法院許可, 違反強制或禁止規定,應為無效。 ㈣、聲明求為判決①確認內政部110年7月9日徵收處分(經桃園市政 府110年7月12日公告)對原告所有如附表2所示土地改良物之 徵收法律關係不存在;②確認民航局與原告間如附表3土地改 良物協議價購契約書、買賣標的所示之協議價購法律關係不 存在;③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四、被告方面: ㈠、內政部略以:   原告在受領徵收補償費前,對徵收標的仍具權利義務,自得 本於所有權人與民航局簽訂協議價購買賣契約。而既已分別 簽訂協議價購契約,自無於徵收公告期滿15日內發給徵收補 償費之必要。系爭土地改良物既未依法定期限發給徵收補償 ,徵收自已失效,徵收處分已不存在,原告訴請確認徵收法 律關係不存在,顯乏確認利益。另因原告已與民航局訂協議 價購契約,並完成協議價購程序,桃園市政府業以111年11 月11日府地航字第11103110971號函公告註銷並更正其110年 7月12日公告之土地改良物徵收補償清冊,則原告法律上地 位並無受侵害之危險而無權利保護必要,未具確認利益等語 。並聲明求為判決駁回原告之訴。   ㈡、民航局略以: ⑴、原告等就土地徵收部分,都已申請抵價地,系爭土地改良物 部分,有保存登記部分,並沒有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附表 1編號3之劉戊興由其監護人代理與民航局簽訂協議價購契約 ,為債權契約,非民法第1101條第2項所稱之處分行為,該 處分行為僅限物權之處分行為,縱未經法院許可,亦非無效 。民航局與原告簽訂的協議價購契約,均合法有效。且原告 向民航局繳交的價購同意書,關於價格之計算,約定依不動 產估價師查估,再據桃園市興辦公共工程地上物拆遷補償自 治條例(下稱拆遷補償自治條例)及桃園市拆遷補償標準計算 ,如有複估,則以複估結果作為計算基準,故雙方進行協議 價購時以評點計值12.1為基數(公告施行期間109年9月1日-1 10年8月31日之評點單價為12.2元)。110年9月1日調整後的 評點單價13.8元不適用本件區段徵收案。 ⑵、另目前依辦理桃園航空城機場園區特定區區段徵收案安置補 助救濟獎勵原則(下稱安置補助救濟獎勵原則),為協助桃園 航空城居民重建與安置,務實調整重建補助,考量112年及1 10年徵收公告時評點變動幅度(111年9月1日評點單價14.7元 ,112年9月1日評點單價14.8元),再加計工程會預估113-11 4年一般建築物價成長至少3%,以建物補償費加上自拆獎勵 金加發25%住家房屋補助費已加發,除劉戊興部分因監護宣 告問題外,其餘原告均已另行領取76萬餘元至443萬餘元不 等之金額,所領得金額遠大於原告於本件所主張13%之42萬 餘元至224萬餘元不等之價格損失(相關對照表詳本院卷三第 33頁),足以確保原告權益,已無權利保護必要等語。並聲 明求為判決駁回原告之訴。  五、本院查: ㈠、關於原告訴請確認如附表2所示徵收標的之土地改良物之徵   收法律關係不存在部分: ⑴、按行政訴訟法第6條第1項前段規定:「確認行政處分無效及 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訟,非原告有即受確 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所謂即受確認判決 之法律上利益,須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公法 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確認判決除去者 而言。此要件之作用,一方面在於對提起確認訴訟有所限制 ,防止當事人濫訴,另方面作為權利保護要件的一種。  ⑵、又土地徵收條例第20條規定:「(第1項)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 物應發給之補償費,應於公告期滿後15日內發給之。……   (第2項)需用土地人未於公告期滿15日內將應發給之補償費 繳交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發給完竣者,該部分土地或 土地改良物之徵收從此失其效力。……」查本件原告所有如附 表2所示徵收標的之土地改良物,於經內政部110年7月9日函 核准徵收,桃園市政府以110年7月9日等函通知原告,復以1 10年7月12日公告區段徵收,公告期間自110年7月15日起至1 10年8月13日止等情,有交通部110年6月4日交航㈠字第11081 00100號函及檢具之其他搬遷地區土地改良物區段徵收計畫 書等資料、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110年7月7日第224次會 議紀錄、內政部110年7月9日核准徵收函及所附徵收計畫書 、桃園市政府110年7月9日等函、桃園市政府110年7月12日 府地航字第11001669031號公告等附於內政部111年9月19日 台內地字第1110265956函所檢送之原處分卷第18-598頁可稽 ,為可確認之事實。而此徵收處分應發給之補償費未依規定 於公告期滿15日發給原告完竣等節,為民航局所不爭執,復 有內政部以111年9月19日答辯狀表示因已達成協議價購之買 賣行為,並完成買賣價金交付,自無再發給原告徵收補償費 之必要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70頁)詳明,則內政部對原告所 有如附表2所示土地改良物之徵收,依上開規定及說明,已 失其效力,即堪認定。 ⑶、茲就附表2徵收標的之土地改良物,於內政部110年7月9日核 准徵收後之110年7、8月間,原告陸續與民航局簽訂桃園航 空城機場園區特定區區段徵收案土地改良物協議價購契約書 ,並具領協議價購價金(見內政部之原處分卷第658-825頁) ,桃園市政府即以111年11月11日府地航字第11103110971號 公告註銷關於該土地改良物部分之110年7月12日徵收公告並 辦理更正清冊(見本院卷二第435-442頁)。則原告主張此標 的之徵收失去效力,已為內政部所自承,復據桃園市政府辦 理徵收公告之更正及註銷,原告執前詞訴請確認徵收法律關 係不存在,核難認有何確認利益,其訴為無理由。 ㈡、關於原告訴請確認如附表3所示買賣標的之土地改良物之協議 價購法律關係不存在部分: ⑴、由土地徵收條例第11條第1項規定可知,協議價購乃徵收之法 定先行且必經之程序,需地機關依該條規定所為之價購,係 為達成行政目的。則需地機關為達成行政目的,與土地所有 權人達成價購之協議時,其性質即屬行政契約,不因達成價 購協議的時間不同,改變其為行政契約之本質。而雖然徵收 之前所進行的協議價購,是否實質踐行、有無實質的協議內 容等節,有時此等徵收先行程序的瑕疵足以影響徵收實質決 定的合法性,但為達行政目的之價購契約,本質就是買賣契 約,其內容重在標的與價金的合意,契約是否成立,端視買 賣雙方意思表示是否合致,契約成立的時間,不足以影響契 約的有效成立。原告認為在核准徵收之後的協議價購,就是 無效的行政契約,容有錯誤。 ⑵、查為桃園國際機場擴建發展需要,民航局為辦理「桃園航空 城機場園區特定區土地區段徵收案」需要,申請徵收桃園市 大園區沙崙段埔頂小段22地號等9,871筆土地,經內政部109 年6月19日函准予區段徵收、桃園市政府109年10月29日公告 。因徵收標的量體龐大,為降低影響並配合先建後遷安置工 程及施工需要,將土地及土地改良物分別辦理徵收,並依計 畫需要將範圍內之土地改良物,部分列為優先區、部分列為 其他區。其中優先區土地改良物區段徵收計畫,經內政部11 0年5月10日函核准徵收、桃園市政府110年5月26日公告徵收 。至其他區土地改良物之徵收,經內政部110年7月9日核准 徵收、桃園市政府110年7月9日通知、110年7月12日公告   ,公告期間自110年7月15日-110年8月13日等情,有內政部 之原處分卷第1-598頁為憑。而關於區段徵收範圍內之原告 土地改良物,於除附表1編號3以外之原告而言,早於內政部 110年7月9日核准徵收前之109年8月至110年5月(見本院卷一 第357頁民航局檢送之表列),即陸續出具同意書與民航局, 表達同意出售,供辦理航空城機場園區特定區區段徵收開發 用之意,買賣價格則由桃園市政府委託不動產估價師查估, 依據拆遷補償自治條例及桃園市拆遷補償標準計算查定之補 償總價款作為協議價購價格基礎,達成協議者,建物補償總 價款及自拆獎勵金加計5%作為協價購價格,有各該同意書附 於內政部之原處分卷第599-657頁可稽。嗣內政部110年7月9 日核准徵收、桃園市政府以110年7月9日函通知原告、於110 年7月12日公告之後,原告復陸續自110年7月21日至110年8 月30日與民航局就附表3所示之土地改良物簽訂協議價購契 約書(見內政部之原處分卷第658-807頁),雙方對於買賣之 標的及價金,意思表示一致,如前揭意旨所示,價購契約已 然成立。原告訴請確認協議價購之法律關係不存在,自無可 採。又因附表2所示徵收標的之土地改良物,雖經內政部110 年7月9日核准徵收,惟之後因未於徵收公告期滿110年8月13 日後之15日內發給補償費而失其效力,已如前述,則參之民 法第246條但書規定,契約應仍為有效。原告所述以禁止移 轉之土地改良物為價購標的而契約無效問題,亦無可取。 ⑶、此外,買賣就是當事人約定,一方移轉財產權於他方,他方支付價金的契約,當事人就標的物及其價金互相同意時,買賣契約即為成立(民法第345條),原告與民航局就如附表3之土地改良物及其價金已意思表示合致如前述,則原告所稱評點計值12.1元或13.8元、交易條件等涉及買賣價金的問題,不能影響已有效成立的契約。而協議價購原為徵收的先行程序,未達成協議價購,始得徵收,此乃土地徵收條例第11條所明定。因此,民航局即使曾對原告提醒「如未完成契約簽訂,視為協議不成或無法協議,後續將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相關作業」等語,也只是重申相關的法令規定,原告以此表示其無交易條件的談判空間,自無可採。 ⑷、至附表1編號3之劉戊興,未經法院許可之效力問題: ①、劉戊興於110年6月7日經桃園地院110監宣124民事裁定為受監 護宣告之人,選定原告之一即附表1編號3-3劉美君為其監護 人,110年6月28日裁定確定,有該民事裁定及裁定確定證明 書影本附於本院卷一第237-241頁可佐。 ②、民法第1101條第2項第1款規定,監護人代理受監護人處分不 動產,非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所稱處分應指以發生物權 直接變動為目的之行為,並未包括債權行為。查價購即為買 賣契約,此以負擔債務為內容之法律行為,除標的自始客觀 不能、無從確定、違反法律強行規定、違反公序良俗及其他 法律特別規定外,均為有效,出賣人是否有處分權,在所不 問。是此由監護人代理受監護人簽訂的契約,即使尚未得法 院之許可,應仍為有效,原告所稱無效,尚無足取。 ⑸、另如前所述,原告所稱本件土地改良物協議價購當時之評點 計值12.1元而非13.8元,致其損失42萬餘元至224萬餘元不 等之價格損失乙節,雖不影響其與民航局於110年7、8月所 簽訂協議價購契約之有效性。惟民航局為順利推動拆遷作業 、加速取得需用地,於113年5月23日修訂安置補助救濟獎勵 原則,已調整補助,決定對原告加發76萬餘元至443萬餘元 不等金額,除附表1編號3以外之原告均已受領(見本院卷三 第76頁筆錄),併予指明。 ㈢、綜上,原告所訴各節,均無可採。其訴請判決如聲明所示,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 、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85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魏式瑜 法 官 鄧德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黃明和

2024-12-30

TPBA-111-訴-980-20241230-1

臺灣高等法院

返還不當得利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上字第1015號 上 訴 人 北馨企業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家宇 訴訟代理人 陳家輝律師 複 代理 人 蔡映萱律師 被 上訴 人 大想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宏杰 訴訟代理人 羅嘉希律師 吳敬恒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 年3月15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3308號第一審判決提 起上訴,本院於113年11月2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按民事事件,涉及香港或澳門者,類推適用涉外民事法律適 用法。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未規定者,適用與民事法律關係 最重要牽連關係地法律;法律行為發生債之關係者,其成立 及效力,依當事人意思定其應適用之法律,香港澳門關係條 例(下稱港澳條例)第38條第1項、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下稱涉民法)第20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依被上訴 人起訴主張,係上訴人與依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區法 律註冊登記之訴外人香港商大想商貿有限公司(下稱香港大 想公司)間成立之契約法律關係涉訟,因契約當事人分別為 香港公司及臺灣公司,有涉港因素,依港澳條例第38條第1 項,如涉民法有規定者,應類推適用涉民法。依香港大想公 司與上訴人於民國(下同)108年2月間補簽立之銷售合同( 下稱系爭契約書)第13條約定:「法律適用:本合同適用《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1980》(CISG),不考慮任何 國家保留,對於CISG未規定事宜,由國際商事合同的統一原 則以及其他情況下由可適用的國內法,作為補充。在沒有此 類合同的情況下,仲裁庭應當使用適當的法律法規執行。」 ,是本件應以契約明定之CISG為準據法,於CISG未規定部分 ,適用國際商事合同的統一原則(下稱合同統一原則),於 合同統一原則未規定部分,則適用國內法為補充規範。至於 民事利息部分,兩造已合意適用我國法(本院卷第556頁) ,附此敘明。 貳、實體事項 一、被上訴人主張:香港大想公司於108年1日23日向上訴人訂購 108年秋冬期貨服飾產品即「Fall Winter 19 Moose Knuckl es(2829pcs)」(下稱系爭貨品),雙方約定總價金為美 金120萬1,022.84元,系爭貨品之交貨日為108年9月30日, 香港大想公司依約應先支付貨款10%訂金予上訴人(下稱系 爭訂單),雙方並於108年2月間就上開約定補簽系爭契約書 ,約定合約期限為107年12月1日起至108年12月31日止。香 港大想公司已依約於108年3月20日支付訂金人民幣82萬2,70 0.61元(匯率換算相當於美金12萬102.28元)予上訴人指定 收款人即訴外人中國商北京墨蘇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墨蘇公 司)。上訴人依系爭契約書第3.3條(下稱系爭3.3條)約定 ,應先將系爭貨品運抵上訴人位於香港之倉庫(下稱香港倉 庫),並提出銷售及運輸必要文件予香港大想公司,才能請 求該公司給付尾款,然截至108年9月30日止,上訴人均未將 系爭貨品運抵香港倉庫,無法如期交貨,香港大想公司依序 於108年10月10日、10月17日、11月8日、11月13日以電子郵 件,於108年12月27日、111年6月23日以律師函,依CISG第4 9、81條、合同統一原則第7.3.1條規定為解除系爭契約之意 思表示(即宣示系爭契約無效),及請求上訴人返還已支付 之訂金人民幣82萬2,700.61元。伊與香港大想公司同屬大想 集團,因集團財務統合管理之需求,於111年6月20日簽訂債 權讓渡書,由香港大想公司將其對上訴人之訂金返還債權讓 與伊,伊與香港大想公司於111年6月23日以律師函通知上訴 人上開債權讓與事宜。爰選擇合併依CISG第84條約定、合同 統一原則第7.3.6條、民法第259條第2款,請求上訴人返還 人民幣82萬2,700.61元本息等語(被上訴人就原判決駁回請 求墨蘇公司給付部分,未據其聲明不服,該部分非本院審理 範圍,爰不贅述)。原審判決上訴人敗訴,上訴人不服,提 起上訴,被上訴人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二、上訴人則以:香港大想公司與伊洽談訂單事項時,即知悉伊 是向訴外人加拿大廠商Moose Knuckles訂貨,以及貨品從加 拿大發貨至香港倉庫等情,可見系爭3.3條前段「貨品到倉 」係約定將貨品抵達加拿大之原廠倉庫,待香港大想公司給 付尾款後,再載運送至上訴人香港倉庫。伊已於108年9月9 日、同年月17日依序提供發票、訂單明細、產品信息收集表 及箱單(下合稱系爭有效文件),香港大想公司卻未如期支 付尾款,伊自無將系爭貨品運至香港倉庫之義務。伊既已交 付箱單,可見貨品均已打包並上棧板,一旦貨物運至香港, 香港大想公司僅須出示箱單即可於香港倉庫提貨,且伊於10 8年9月17日告知香港大想公司「等貨款入帳後大約7個工作 日左右可以香港提貨」,對照加拿大空運香港所需天數約7 日,可見系爭3.3條後段約定「完成打包發貨工作」應解釋 為「將貨品自加拿大原廠倉庫發貨至香港倉庫」,故香港大 想公司支付尾款前,伊無將系爭貨品運至香港倉庫之義務。 伊已將系爭貨品備妥,並提供所需文件,香港大想公司卻違 約遲延支付貨款,才導致本件逾期無法交貨情形,非可歸責 於己,伊既不構成違約行為,被上訴人解除契約或宣示系爭 契約無效均屬不合法,其本件請求無據等語,資為抗辯。上 訴聲明:㈠、原判決關於命上訴人給付部分及該假執行之宣 告,均廢棄。㈡、上開廢棄部分,被上訴人於第一審之訴及 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本院卷第260至264頁): ㈠、香港大想公司於107年12月7日以電子郵件向上訴人表示:欲 訂購「Moose Knuckles W19」服飾產品等語(原審卷1第423 至426頁),雙方因此於107年12月至108年1月間,商議系爭 訂單之訂金、傭金、付款條件事項,上訴人於107年12月25 日提供系爭契約草稿予香港大想公司(原審卷1第427至437 頁)。 ㈡、香港大想公司於108年1月21日以微信軟體向上訴人表示「... 如果後期交貨有任何問題,我們需要賠償客戶訂金利息的。 所以如果佣金還是5%話,我們可以支付20%的預付款(需要 扣除佣金金額)。另外,客戶要求交期很嚴格,如果9/30未 交貨,客戶可以取消,以上,請確認)」,上訴人法定代理 人林家宇(下以姓名稱之)回覆:「20%的預付款,2.5%的 佣金不變。如果9/30未交貨,客戶可以取消,以上確認。我 們彼此都是貿易背景,對於客戶期望的交貨狀態,皆了然於 心。我們可以接這個訂單,就代表對於履約率是有把握的.. 」、「9/30cancelation(取消)是先前確認的」(原審卷1 第317頁),故香港大想公司與上訴人約定系爭訂單之交貨 日為108年9月30日。 ㈢、香港大想公司於108年1日23日以電子郵件檢附系爭契約書最 終版本,表示:「We only need to sign sales contact, you sell to us WS*0.9*0.975 as our buy price, and ou r payment term is 10% deposit, 90% balance before sh ipment after receiving all the shipping documents(i nvoice ,product information form, packing list).Ple ase check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ttached contract , we will sign and send to you after your confirmati on,and please send the revised proforma invoice to u s,and also your address to   receive the docs, thank you!Total Amount$1,201,022.8 4;10%DEPOSIT$120,102.28(中譯:我們只需要簽署銷售契 約,以WS*0.9*0.975作為我們的購買價格,而我們的付款條 件是10%訂金,90%尾款於收到所有運輸文件〔發票、產品信 息收集表、箱單〕後、於發貨前支付。請確認附件系爭契約 的最終版本,我們將於您確認後簽署及寄送給您,並請將修 改後的形式發票,以及收受文件的地址發送給我們,謝謝! 總金額美金1,201,022.84元,訂金美金120,102.28元)」( 原審卷1第47頁、本院卷第147至161頁)。 ㈣、香港大想公司與上訴人於108年1月23日約定系爭訂單之總價 為美金120萬1,022.84元,上訴人並於108年1月24日開立修 改後之訂金發票予香港大想公司,請其確認付訂金之日期, 該份訂金發票記載「PRICE CONDITION:EXW HONG KONG(價 格條件:香港出廠)」、「LOADING PORT:CHINA HONG KON G(裝貨港:中國香港)」(原審卷1第49至51頁、第443頁 )。 ㈤、香港大想公司與上訴人於108年2月初,補簽立系爭契約書, 約定合約期限為107年12月1日起至108年12月31日止(原審 卷2第15至17頁),部分條文之中英文內容如附表所示(原 審卷1第25至45頁)。 ㈥、林家宇與香港大想公司法定代理人陳宏杰(下以姓名稱之) 於108年3月18日以微信軟體,確認系爭訂單之付款方式(原 審卷1第445至459頁)。 ㈦、香港大想公司指示同一集團下之中國商上海大想商貿有限公 司(下稱上海大想公司)於108年3月20日支付系爭訂單訂金 人民幣82萬2,700.61元(匯率換算相當於美金120,102.28元 )予上訴人指定訂金收款人墨蘇公司。墨蘇公司於108年3月 26日出具訂金證明1紙予香港大想公司,該訂金證明記載: 「待上海大想商貿有限公司於海外帳戶支付貨款後,北京墨 蘇科技有限公司將會原路退回訂金人民幣822,700.61」(原 審卷1第51至55、137頁)。 ㈧、香港大想公司於108年9月2日提供空白產品信息表及箱單予上 訴人(原審卷1第462至464頁、本院卷第283至287頁),上 訴人於108年9月9日提出系爭訂單第一批貨物之產品清單、 發票、產品信息表予香港大想公司(原審卷1第465至474頁 ),並於同年9月17日提出同批貨物之箱單予香港大想公司 (原審卷1第475至480頁)。 ㈨、香港大想公司於108年9月25日以微信軟體向上訴人表示:「 客戶認為我們9/30沒有辦法交貨,要cancel了,麻煩今天務 必回覆」,109年9月26日再表示:「昨天有發郵件給你們, 麻煩回覆一下哦,客户要取消訂單了,麻煩安排預付款的退 回,請提前操作,以免假期產生延遲」(原審卷1第493頁) ,同日以電子郵件向上訴人表示:「我們之前約定的訂單取 消時間2019/9/30,如果9/30我們還沒有拿到貨,我們會取 消這筆訂單。請問貨物什麼時候到香港?如果貴公司已經確 認9/30我們無法提貨,請提前安排預付款的退回,臨近十一 假期,我們需要提前操作!....請原路徑返還預付款,金額 ¥822700.61」(原審卷1第61頁),上訴人未回覆上開郵件 。 ㈩、上訴人於108年10月1日、3日與訴外人Franco Vago以電子郵 件確認羽絨服運至香港的費用,該批羽絨服於同年月9日抵 達香港(原審卷第495至498頁)。 、香港大想公司於108年10月10日以電子郵件向上訴人表示:「 由於訂單取消時間2019/9/30已經過了,我們現在要取消這 筆訂單。請明天安排退回預付款(3/20支付)...」;再於 同年10月17日以郵件表示「訂單已經確認取消,請問何時退 還我們預付款¥822700.61?」(原審卷1第59頁);再於同 年11月8日以電子郵件表示:「之前約定的2019/9/30交付日 期,貴公司沒有按時交貨,我們正式通知貴司取消此筆訂單 。請在下週內安排退回預付款(2019/3/20支付)...」;再 於同年11月13日催告上訴人返還訂金¥822700.61等語(原審 卷1第57頁)。上訴人未回覆上開郵件。 、香港大想公司和被上訴人於111年6月20日簽訂債權讓渡書, 讓渡系爭訂單訂金返還債權(原審卷1第65頁),並共同委 任律師於111年6月23日以律師函,向上訴人通知上開債權轉 讓情事,催請其於收受該律師函10日內,將訂金美金120,10 2.28元返還被上訴人(原審卷1第67至73頁)。 四、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系爭3.3條約定尾款請款條件為何?系爭貨品是否應先抵達香 港倉庫後,香港大想公司才有給付尾款之義務?  1.按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 辭句,民法第98條定有明文。所謂探求契約當事人之真意, 應通觀契約全文,依誠信原則,從契約之主要目的及經濟價 值等作全盤之觀察,並斟酌立約當時之情形及其他一切證據 資料。法院進行此項闡明性之解釋,除依文義解釋(以契約 文義為基準)、體系解釋(綜觀契約全文)、歷史解釋(斟 酌訂約時之事實及資料)、目的解釋(考量契約之目的及經 濟價值)並參酌交易習慣與衡量誠信原則,加以判斷外,並 應兼顧其解釋之結果不能逸出契約中最大可能之文義(最高 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713 號判決參照)。若契約文字,有 辭句模糊,或文意模稜兩可時,固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 但解釋之際,並非必須捨辭句而他求,倘契約文字業已表示 當事人真意,無須別事探求者,即不能反捨契約文字更為曲 解(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3873號判決意旨參照)。被上訴 人主張:上訴人依系爭3.3條約定,應先將系爭貨品運至香 港倉庫,並提出系爭有效文件後,才能向香港大想公司請求 支付尾款,上訴人收取尾款後,即應將貨物打包,再由香港 大想公司到倉庫提貨等語,上訴人則辯稱:依同條約定,上 訴人將系爭貨品運至加拿大之原廠倉庫,並提出系爭有效文 件後,香港大想公司即應支付尾款,上訴人收到尾款後,才 須將貨物打包發貨至香港倉庫,香港大想公司再提貨云云。  2.查系爭3.3條約定:「貨品到倉後5個工作日內,賣方將貨品的訂單明細及尾款發票、箱單、產品資訊表等有效文件通過指定郵箱發送給買方,買方按照原訂單核對後需在5個工作日內支付該訂單90%尾款,賣方將於收到尾款後的5個工作日內完成打包發貨工作,買方應當於3個工作日安排已付款商品的提貨工作。」(原審卷1第33頁,英文請參附表),此約定之交易流程步驟乃:⑴賣方將系爭貨品送達倉庫;⑵賣方交付系爭有效文件;⑶買方支付尾款;⑷賣方受領尾款後應進行打包發貨;⑸買方進行提貨(下依序稱步驟⑴、⑵、⑶、⑷、⑸)。參以系爭契約書第1.6條明定系爭貨品採國際貿易條件之工廠交貨方式交貨(EX WORKS),即賣方將貨品運送至賣方倉庫(Seller Warehouse)後,由買方自行取貨之交易方式,並明定賣方倉庫為上訴人位於香港地區之倉庫(Hong Kong),以及上開三之㈣所示,上訴人開立之訂金發票記載「PRICE CONDITION:EXW HONG KONG(價格條件:香港出廠)」、「LOADING PORT:CHINA HONG KONG(裝貨港:中國香港)」,表示貨品裝載港口為香港,價格係以系爭貨品抵達香港之價格定之,可見步驟⑴所定「貨品到倉」之真意,應係指系爭貨品抵達「賣方倉庫」即香港倉庫。  3.依上開三之㈠至㈢所示,香港大想公司與上訴人訂購系爭貨品 並簽立系爭契約書,其目的係要轉銷售予其下游客戶,且雙 方均明確認知須嚴格遵守該客戶要求之108年9月30日交貨期 限,如有延誤,將取消系爭訂單,益徵系爭契約書第3.3條 所定支付尾款之前提,係系爭貨品抵達「香港倉庫」處於可 提貨交付客戶之狀態後,香港大想公司方負有支付尾款之義 務,以確保系爭貨品於香港大想公司付款後5日內得如期打 包發貨予香港大想公司,至於系爭貨品未運至香港倉庫前, 貨品之權利義務與風險均歸於上訴人,則上訴人之貨源為何 ,存放在其上游廠商何處之倉庫,均與香港大想公司無涉且 無從干涉,自非屬買賣雙方所關切之契約事項,故上訴人抗 辯系爭3.3條前段所定「貨品到倉」之真意,係指系爭貨品 抵達「賣方倉庫」其上游廠商在加拿大之倉庫云云,為不可 取。  4.依上開2、3之論述,系爭貨品運至香港倉庫,上訴人提交系 爭有效文件予香港大想公司後,香港大想公司負有支付尾款 之義務,上訴人於收受尾款後,應進行步驟⑷,即上訴人應 於收取尾款後之5個工作天內完成貨品之打包裝箱,通知香 港大想公司辦理步驟⑸之提貨手續。  5.上訴人抗辯:系爭3.3條之「貨品到倉」係指系爭貨品運至 加拿大原廠倉庫云云(本院卷第541頁),固提出108年1月2 3日電子郵件以及107年11月12日微信對話影本為憑(本院卷 第147至161頁、原審卷1第445頁。然遍觀系爭契約書,涉及 「倉庫( warehouse)」之條文僅有三條,除系爭3.3條外 ,僅有系爭契約書第1.6條約定賣方倉庫為香港倉庫,以及 第5.1條約定買方於貨物到達買方倉庫(Buyer's Warehouse )後15個工作日出具驗收報告給賣方(條文參附表),是系 爭契約書僅規範兩種倉庫,即「賣方倉庫」與「買方倉庫」 ,要無第三人之倉庫。再者,系爭3.3條係規範契約當事人 間之權利義務,自無須規範上訴人與其上游廠商間如何發貨 、交貨事項,且此等事項亦非買賣雙方所關切之契約事項, 故該條前段所定「貨品到倉」應係指系爭貨品抵達賣方倉庫 ,與貨物是否抵達加拿大原廠倉庫無涉。上開三之㈢所示, 香港大想公司於108年1月23日寄送上訴人之電子郵件提到「 90%尾款於收到所有運輸文件(發票、產品信息收集表、箱 單後,於發貨前支付。」,僅係說明雙方之交易流程進行至 步驟⑵後,於步驟⑷之前,應由香港大想公司進行步驟⑶關於 支付尾款之階段,與前開認定系爭3.3條所定付款條件內容 並無矛盾,無從據此認定系爭3.3條前段之「貨品到倉」係 指貨品運至加拿大之原廠倉庫。又林家宇與陳宏杰於107年1 1月12日間之微信對話,陳宏杰稱:「pls forward the MEN s pre-order sheet to me.I think you mistakenly provi ded 2 same files.(中譯:請將男士預購表轉發給我。我 認為你錯誤提供2個相同檔案給我)」,林家宇回:「I kno w Canada will provide us the lastest from later toda y(中譯:我知道加拿大那邊今天晚一點會提供最新消息)」 (原審卷1第445頁),僅是其二人確認訂單正確與否之過程 中,林家宇表示其需等加拿大廠商之訊息才能回覆訂單問題 ,與香港大想公司之付款條件無涉,無從證明系爭3.3條前 段之「貨品到倉」係指貨品運至加拿大原廠倉庫。上訴人此 部分抗辯,委不可採。  6.上訴人抗辯:系爭貨品雖未抵達香港,惟上訴人已交付系爭 有效文件,香港大想公司即應支付尾款云云,並提出香港大 想公司與上訴人人員於108年8月31日、9月2日、9月9日電子 郵件、9月17日微信對話影本為憑(原審卷1第461至462、46 5頁、第475至476頁、本院卷第103至104頁)。觀上訴人於1 08年8月31日郵件表示:「Apologize for the belated rep ly and enclosed please find proforma invoice and con firmed lists for the 1st shipment. Kindly ask you to review all details and confirm the payment date ASA P.(中譯:很抱歉回覆遲了,附件為第一批出貨的尾款發票 和清單。請您核對並盡快確定付款日期。)」,香港大想公 司於同年9月2日回信:「Well received of the qty for 1 st shipment. Before arranging the balance payment, w e need to get full detail of packing list and produc t information, please provide asap.(中譯:已知悉第 一批出貨的數量。在安排尾款支付前,我們需要取得完整的 箱單及產品信息收集表,請盡快提供。)」(原審卷1第461 至462頁),僅是買賣雙方確認發票、產品明細、箱單及產 品信息收集表之內容,且與系爭3.3條所定付款條件並無不 合。至於上訴人於108年9月9日郵件雖稱:「關於貴司第一 批出貨總部又給我們發來了新的明細單,我們更新了第一批 的發票及清單,另還有貴司需要的產品信息收集表(信息表 目前我們有的信息都填入了,其它沒有的需要付款後總部那 邊才能給到)煩請查收附件內,關於箱單,需要付款後總部 才會安排打包出箱單~還望理解~」(原審卷1第465頁),係 表示如香港大想公司未支付尾款前,不提供箱單一情,顯與 系爭3.3條約定之交易流程不合,然上訴人未證明香港大想 公司有同意此約定內容之變更,且依上開三之㈧所示,上訴 人亦於108年9月17日以微信提供箱單予香港大想公司,補齊 系爭有效文件,而斯時香港大想公司尚未支付尾款,可見買 賣雙方仍係依系爭3.3條約定之步驟進行,前開歷次電子郵 件均不足以證明上訴人與香港大想公司間有約定變更系爭3. 3條之付款條件,或香港大想公司有同意系爭貨品無庸先抵 達香港倉庫一情。至於香港大想公司與上訴人於108年9月17 日微信對話,香港大想公司人員詢問:「..那大概什麼時間 可以香港提貨呢」,上訴人回覆:「親,等貨款入帳後大概 7個工作日左右」,香港大想公司人員接續詢問:「請問現 在貨在香港嗎?」,上訴人回覆:「這週就會開始陸續往香 港發貨了」(原審卷1第475至476頁),益見上訴人於香港 大想公司尚未支付尾款之情形下,即表示會將系爭貨品運送 至香港倉庫,且待香港大想公司支付尾款後7日即可提貨, 可徵上訴人前開抗辯與上開微信對話不合,自非可採。  7.綜上,系爭3.3條約定上訴人應先將系爭貨品運至並存放在 上訴人倉庫即香港倉庫,並提出系爭有效文件予香港大想公 司後,香港大想公司才須支付尾款予上訴人,如此等條件( 步驟⑴、⑵)尚未滿足,上訴人自不得請求香港大想公司給付 尾款。 ㈡、香港大想公司得否宣告系爭契約書無效,並請求上訴人返還 已支付之訂金人民幣82萬2,700.61元本息?    1.系爭契約書第8.2條第1項約定:「賣方未能滿足本合約以及 貨品訂單規定的義務,買方保留單方面解除本合約的權利。 」(英文內容參附表,原審卷1第37頁)。CISG第33條第a項 規定:「賣方必須按以下規定的日期交付貨物:(a)如果合 同規定有日期,或從合同可以確定日期,應在該日期交貨」 (原審卷1第201頁)、第49條第1項a款規定:「買方在以下 情況下可以宣告合同無效:(a)賣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本公 約中的任何義務,等於根本違反合同。」(原審卷1第211頁 )、第81條關於宣告合同無效的效果,第2項規定:「已全 部或局部履行合同的一方,可以要求另一方歸還他按照合同 供應的貨物或支付的價款。如果雙方都須歸還,他們必須同 時這樣做。」(原審卷1第229頁);第84條第1項規定 :「 如果賣方有義務歸還價款,他必須同時從支付價款之日起支 付價款利息。」(原審卷1第231頁)。按應付利息之債務, 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5%,民法第 203條亦定有明文。  2.依上開三之㈡、㈦所示,香港大想公司於108年3月20日已支付上訴人系爭訂單之訂金人民幣82萬2,700.61元,且與上訴人約定系爭貨品交貨日期為108年9月30日。參以上訴人自陳:系爭貨品係於108年10月3日從加拿大出貨,於108年10月9日抵達香港等語(本院卷第137頁),足以認定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於108年9月30日前未將系爭貨品運至香港倉庫,違反契約義務等語為可採。上訴人雖抗辯:伊之所以未能按期交貨,係因為香港大想公司未支付尾款有違約事實在前,故逾期交貨不可歸責於己云云,然依系爭契約書約定,上訴人應先將系爭貨品運至香港倉庫並交付系爭有效文件後,香港大想公司方有給付尾款之義務,業如前述,而上訴人截至108年9月30日尚未將系爭貨品運至香港倉庫,香港大想公司自無違約情事。且參以上開三之㈨所示,香港大想公司於108年9月25日以微信及電子郵件通知上訴人:因上訴人無法於108年9月30日交貨,故會取消系爭訂單等語,斯時亦未見上訴人就此等信件內容反駁,或主張無法如期交貨係因香港大想公司未給付貨款違約在前,堪認上訴人前開所辯,要無可採。  3.綜上,上訴人未將系爭貨品於期限內運至香港倉庫,且違反 契約義務,該當系爭契約書第8.2條第1項買方得保留解約權 之情形,以及CISG第33條第a項、第49條第1項a款規定買方 得宣告契約無效之要件。再依上開三之、所示,香港大想 公司於108年10月10日、10月17日、11月8日、11月13日多次 以電子郵件向上訴人為解除契約及請求返還訂金之意思表示 ,可見系爭契約書已經香港大想公司合法宣示無效,是香港 大想公司依CISG第81條第2項、第84條第1項及民法第203條 規定,請求上訴人應返還已支付之訂金人民幣82萬2,700.61 元,及自支付訂金之日(即108年3月20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據。 ㈢、被上訴人得否請求上訴人給付人民幣82萬2,700.61元本息?     查合同統一原則第9.1.7條第1項規定:「一項權利僅憑讓與 人和受讓人之間的協議即可轉讓,而無需通知債務人。」、 第9.1.10條規定:「(1)在收到讓與人或受讓人發出的轉讓 通知以前,債務人可通過向讓與人清償來解除債務。(2)在 收到該通知後,債務人只有通過向受讓人清償才能解除債務 。」(原審卷1第296至297頁)。蓋CISG無債權讓與相關規 範,故香港大想公司將債權轉讓予被上訴人之法律關係應適 用上開規定。查香港大想公司依CISG第81條第2項、第84條 第1項、民法第203條規定,得請求上訴人返還訂金人民幣82 萬2,700.61元,及自108年3月2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之利息,業如前述。依上開三之所述,香港大想 公司已將上開訂金返還債權讓與被上訴人,並於111年6月23 日以律師函通知上訴人,是依合同統一原則第9.1.7條第1項 、第9.1.10條規定,香港大想公司與被上訴人之債權轉讓與 已生效力,上訴人依上開規定,僅能透過對被上訴人之清償 解除債務,是被上訴人依CISG第81條第2項、第84條第1項及 民法第203條規定,請求上訴人給付人民幣82萬2,700.61元 ,及自108年3月2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 息,應屬有據。被上訴人選擇合併依合同統一原則第7.3.6 條、民法第259條第2款為同一請求部分,無庸論斷。 五、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依CISG第81條第2項、第84條第1項、民 法第203條規定、合同統一原則第9.1.7條第1項、第9.1.10 條規定,請求上訴人給付人民幣82萬2,700.61元,及自108 年3月2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為有 理由,應予准許。原審命上訴人如數給付,並無不合,上訴 意旨指摘此部分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 駁回其上訴。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 、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民事第二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翁昭蓉                法 官 廖珮伶                法 官 羅惠雯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 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 但書或第2項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洪秋帆 附表 條款 英文內容 中文內容 1.6 The Incoterm is EX WORKS Hong Kong (Seller Warehouse). 國際貿易術語為工廠交貨(賣方倉庫EX WORKS Hong Kong)。 3.3 The Seller shall issue the retevam documents iucluding invoice of finai payment and product list, packing list and product information form within 5 working days after the commodities arrive in the warehouse,and The Buyer shall complete 90% of total payment after 5 workmg days with confirmation;The Seller shall pack the products as providing as the packing list to The Buyer within 5 working days and The Buyer shall proceed the pick-up arrangement within 3 working days. 貨品到倉後5個工作日內,賣方將貨品的訂單明細及尾款發票、箱單、產品資訊表等有效文件通過指定郵箱發送給買方,買方按照原訂單核對後需在5個工作日內支付該訂單90%尾款,賣方將於收到尾款後的5個工作日內完成打包發貨工作,買方應當於3個工作日安排已付款商品的提貨工作。 5.1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brand merchandise. all purchased products shall undergo examination of category, quantity, and quality by The Buyer. The Buyer shall file the defective report of merchandise issue to The Seller within 15 working days of effectiveness after goods arrive at Buyer's warehouse. 根據貨物訂單要求,任何購買產品的種類、數置、質量都必須經過買方驗收。買方出具驗收報告並於貨物到達買方倉庫後15個有效工作日內出具給賣方。 8.2 The Buyer shall preserve the right to terminate The Sales of Contract unilateral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below: (1) The Seller fails to comply with regulation of The Sales of Contract or terms of The order   of brand merchandise. (2) The Seller offers counterfeit merchandise to The Buyer. 在滿足以下條件的前提下,買方保留單方面解除本合約的權利: (1)賣方未能滿足本合約以及貨物訂單規定的義務。 (2)賣方向買方提供仿冒品或仿製品。 13 Applicable Law This contract shall be govern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of 0000 (CISG) without regard to any national reservation, supplemented for matters which are not governed by the CISG, by the UNIDROIT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 and these supplemented by the otherwise applicable national law. In the absence of any such contract. the Arbitration Tribunal shall apply the rules of law which it determines to be appropriate. 法律適用 本合約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約公約1980》(CISG),不考慮任何國家保留。對於CISG未規定事宜,由國際商事合同的統一原則以及其他情況下由可適用的國內法作為補充。在沒有此類合約的情況下,仲裁庭應使用適當的法律法規執行。

2024-12-27

TPHV-113-上-1015-20241227-1

湖保險簡
內湖簡易庭

撤銷契約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湖保險簡字第6號 原 告 許志文 被 告 遠雄人壽保險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孟嘉仁 訴訟代理人 傅祥原 蔡炳楠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撤銷契約等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5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要領 一、本判決依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規定,合併記載事實及理 由要領,其中原告之主張與被告之答辯,並依同條項規定, 分別引用兩造各自提出之書狀以及本件言詞辯論筆錄。 二、本院之判斷  ㈠按「由第三人訂立之死亡保險契約,未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   ,並約定保險金額,其契約無效。」保險法第105條第1項固 有明文。惟此所謂由第三人訂立之死亡保險契約,係指要保 人以他人為被保險人所訂立之死亡保險契約。如要保人與被 保險人為同一人者,為由本人所訂立之保險契約,並無該規 定之適用(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494號判決意旨參照)   。據此,保險法第105條第2項規定:「被保險人依前項所為 之同意,得隨時撤銷之。其撤銷之方式應以書面通知保險人 及要保人。」,於要保人與被保險人為同一人之情形,自亦 無適用之餘地。再者,由該條項之內容,並參照同條第3項   :「被保險人依前項規定行使其撤銷權者,視為要保人終止 保險契約。」之文字可知,所謂被保險人行使撤銷權,係指 被保險人撤銷原先所為之同意而言,且撤銷權之行使方式, 應以書面向保險人及要保人為意思表示,於被保險人依規定 行使撤銷權時,視為要保人終止保險契約。又,終止契約, 係使契約自終止之時起向將來消滅,並無溯及效力,自不影 響終止前之契約效力。而由上述規定及說明,亦可知保險法 第105條第2項之撤銷權,並非聲請法院撤銷之兼有形成權及 請求權性質之撤銷訴權,應予敘明。  ㈡本件原告主張:伊未向被告投保保單號碼0000000000號之人 身保險(下稱系爭保約),民國105年5月9日簽立之系爭保   險要保書及相關文件(下稱系爭文件),係伊胞兄(已死亡   )以伊名義作為要保人暨被保險人代行簽署之文件,伊胞兄 墊付保險費後,伊再給付伊胞兄,先後共計繳納保險費新臺 幣(下同)15萬3,374元。系爭文件非伊本人簽署,違背伊 意願,依保險法第105條第1項規定,應屬無效,爰依保險法 第105條第2項訴請撤銷系爭保約,並依民法第179條規定, 請求被告返還上開保險費等語。被告則抗辯:原告曾先後向 被告領取4次理賠之保險金共6萬4,309元,嗣於112年3月16 日至被告公司終止系爭保約,領取解約金8,200元,本件係   原告為自己投保,並無保險法第105條之適用,被告亦無不   當得利等語。  ㈢經核:  ⒈縱認原告所述系爭文件原告名義之簽名,非其本人親簽,係 其胞兄代簽乙情屬實,但檢視卷附兩造各自提出之系爭文件   、理賠給付通知、終止系爭保約通知書等資料可知,系爭保 約之要保人及被保險人均為原告同一人,應屬被保險人即要 保人本人所訂立之保險契約,參照上述說明,並無保險法第 105條第1項、第2項規定之適用。  ⒉再者,系爭保約之保險費係年繳方式,原告曾先後於105年11 月、107年10月、111年7月、112年2月向被告申請理賠而分 別受領保險金1萬782元、2萬6,882元、1萬1,226元、1萬5,5 00元之事實,有被告所提出各次之理賠給付通知可憑,此部 分原告亦無爭執。縱認原告所稱其事後才知胞兄代簽系爭文 件乙情屬實,由其依系爭保約向被告申請理賠受領保險金之 行為,亦屬事後同意其胞兄代簽而承認系爭保約之效   力,其於受領上開保險金後,復主張系爭保約無效,自非可 採。  ⒉另查,系爭保約已於112年3月16日經原告終止,並領取解約 金之事實,有被告提出之終止系爭保約通知書及收訖支票之 簽收單影本可參。姑不論本件並無保險法第105條第1項、第 2項規定之適用,原告亦無從再起訴主張行使保險法第105條   第2項之撤銷權。又,被告於系爭保約終止前受領之保險費 ,亦無不當得利可言,原告請求被告返還上開保險費,自   屬無據。 三、從而,原告依保險法第105條規定及民法不當得利之法律關 係,請求撤銷系爭保約,及被告應給付15萬3,374元暨自起 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之法定遲延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四、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 響,不再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內湖簡易庭法 官 施月燿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依對造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朱鈴玉

2024-12-27

NHEV-113-湖保險簡-6-2024122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確認借款契約無效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補字第2990號 原 告 陳森二 被 告 詹琮荏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借款契約無效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 裁判費。查本件原告起訴主張兩造間於民國112年5月2日簽立, 經本院所屬民間公證人鍾振光事務所以112年度北院民公光字第0 0365號公證書公證之借款契約書(下稱系爭契約)全部無效。是 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應依系爭契約之借款金額核定為新臺幣(下同 )700萬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7萬0,300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 49條第1項但書規定,命原告於收受本裁定後5日內補繳上開費用 ,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陳冠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劉則顯

2024-12-26

TPDV-113-補-2990-20241226-1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返還買賣價金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上字第30號 上 訴 人 林華泰 訴訟代理人 湯文章律師 被上訴 人 陳玉姈 訴訟代理人 劉芳瑜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買賣價金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6月 19日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12年度重訴字第58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於113年12月5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駁回:㈠上訴人後開第二項先位之訴及該部分假執行 之聲請,㈡備位之訴及其假執行聲請(除確定部分外),暨訴訟 費用負擔之裁判,均廢棄。 上開㈠廢棄部分,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新臺幣肆佰肆拾玖萬零 參拾捌元,及自民國112年11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 之五計算之利息。 其餘上訴駁回。 第一、二審訴訟費用(除確定部分外)由被上訴人負擔百分之九 十九,餘由上訴人負擔。 本判決第二項於上訴人以新臺幣壹佰肆拾玖萬陸仟元供擔保後, 得假執行。但被上訴人如以新臺幣肆佰肆拾玖萬零參拾捌元為上 訴人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上訴人主張:兩造於民國109年6月12日簽立「國有土地租賃 權利讓渡及(私有之地上物、房屋買賣)契約書」(下稱A契 約),約定伊給付新臺幣(下同)450萬元時,被上訴人應 將其向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下稱國產署)承租之花蓮縣○○ 市○○段000○000○000○000○000地號國有土地(該土地下合稱 系爭土地,該租約下稱系爭租約)承租權利讓渡予伊,伊於 110年4月20日前已付訖價金,被上訴人僅交付土地但遲未辦 理權利讓渡,兩造遂於112年7月1日再簽立契約書(下稱B契 約)約定被上訴人先將系爭租約改為一般耕地租約後再以繼 受方式換約至伊名下,惟被上訴人迄仍未能讓渡系爭租約。 因系爭租約為三七五耕地租約,依法不得轉讓,故兩造上開 讓渡約定屬客觀給付不能而無效,爰依民法第179條或第113 條規定,擇一請求被上訴人返還450萬元。縱認上開約定有 效,但被上訴人迄未讓渡承租權而為不完全給付,依民法第 227條第1項、第226條規定及A契約第7條約定,請求被上訴 人賠償450萬元。並聲明:㈠先位部分:被上訴人應給付伊45 0萬元,及自110年4月2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 利息;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㈡備位部分:被上訴 人應給付伊4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上訴人就請求加倍賠償已付價金450萬元本息敗訴部分未據 上訴,已確定,不贅述)。 二、被上訴人則以:A、B契約非客觀給付不能,伊可以主動終止 系爭租約後重新申請一般耕地租約變更承租名義人方式將租 賃權轉讓上訴人。伊已交付系爭土地及相關申請資料幾已完 成契約義務,無可歸責事由存在。又A契約第3條尾款100萬 元給付部分,伊已完成向國財署申請興建農舍文件之停止條 件,有權受領該款項。另上訴人自109年6月12日至112年10 月間占用系爭土地受有45萬6,643元不當得利,應於本件請 求扣抵置辯,並聲明:上訴人之訴駁回。 三、原審判決駁回上訴人之訴及假執行聲請,上訴人不服提起上 訴並聲明:原判決除確定部分外廢棄並改判如上開聲明所示 。被上訴人則答辯:上訴駁回。     四、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204至205頁,並為文字之適當 修正):  ㈠兩造於109年6月12日簽立A契約書,約定被上訴人將系爭土   地與國產署之租賃權利讓渡並交付該土地予上訴人,上訴人   支付450萬元之價金予被上訴人。被上訴人已於109年6月12   日將系爭土地交付上訴人占有。上訴人分別於109年6月16日   交付100萬元、109年9月16日交付100萬元、109年12月16日   交付150萬元、110年4月20日交付100萬元予被上訴人。兩造 復於112年7月1日簽立B契約,約定被上訴人將系爭租約改為 一般耕地租約後,再以繼受方式換約至上訴人名下。  ㈡被上訴人93年1月1日向國產署承租系爭土地時,屬適用耕地 三七五減租條例(下稱減租條例)之耕地租約,約定之租賃 期間為93年1月1日至102年12月31日(第1次租賃契約書參本 院卷第95頁)、103年1月1日至112年12月31日(第2次租賃 契約書參本院卷第87頁,被上訴人102年10月23日申請換約 ,資料參本院卷第89至93頁、第97頁)、113年1月1日至1 2 2年12月31日(第3次租賃契約書參本院卷第107頁,被上訴 人112年10月18日申請換約,資料參本院卷第109至129 頁) 。  ㈢被上訴人自109年起迄今向國產署繳納之系爭土地租金金額每 年分別為:109年1月至110年12月31日間每月為214元,換算 後每年為2,568元。111年1月1日至112年12月31日間每月為2 68元,換算後每年為3,216元。113年之租金尚未繳納。  ㈣兩造各自提出之文書資料形式真正不爭執。 五、本院之判斷:  ㈠A、B契約為自始當然全部無效:  1.按承租人應自任耕作,並不得將耕地全部或一部轉租於他人 。承租人違反前項規定時,原訂租約無效,得由出租人收回 自行耕種或另行出租。耕地租約在租佃期限未屆滿前,承租 人放棄耕作權時,得終止。減租條例第16條第1至2項、第17 條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耕地租賃權在性質上為不得讓與之 債權,如將三七五耕地之租賃權讓與他人,其原訂租約及讓 與契約依法應歸無效(最高法院80年度台上字第351號判決 意旨參照)。又民法第246條第1項前段規定以不能之給付為 契約標的者,其契約無效。該項所稱之「不能之給付」者, 係指自始客觀不能而言,亦即依社會通常觀念,債務人應為 之給付,不能依債務本旨實現之意(最高法院87年台上字第 281號判例意旨參照)。  2.另國有耕地放租作業注意事項第41點規定:適用減租條例之 耕地租約,租賃關係存續期間仍依約定用途使用,承租人因 年邁體衰、分戶或財產權之分配,申請承租人名義變更,由 其最初訂約時同戶籍原共同耕作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家屬換 約續租者,應會同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㈠原租約。㈡ 新承租人為原承租人最初訂約時同戶籍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 家屬之戶籍證明文件影本。㈢新承租人於前款最初訂約時與 原承租人共同耕作之切結書。㈣新承租人確係自任耕作之切 結書。前項承租人名義變更換約對象非屬最初訂約時同戶籍 原共同耕作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家屬者,租約無效,應依規 定重新申租,符合放租規定者,訂定適用農業發展條例之租 約。  3.查被上訴人自77年間起向國財署承租系爭土地,屬適用減租 條例之耕地租約,並經其歷次申請換約續租至122年12月31 日(見本院卷第81至82頁,不爭執事項㈡)。兩造於109年6 月12日簽立系爭土地租賃權讓渡之A契約,約定被上訴人將 其向國產署承租系爭土地之租賃權利以450萬元代價讓渡予 被上訴人並將該土地交付占有(見原審卷第25至26頁、不爭 執事項㈠),足見被上訴人未自任耕作,將系爭租約之耕地 轉讓予上訴人,依上開說明,兩造讓與之A契約及原訂之系 爭租約均屬無效。兩造固於112年7月1日補充簽立B契約(見 本院卷第204頁),於第1條約定「經雙方同意將讓渡標的國 有土地租約先行作三七五租約退耕轉為一般耕地租約,在以 繼受方式換約至上訴人名下,若無法辦理,暫保留讓渡契約 書之內容狀況」(見原審卷第43頁),然依國有非公用不動 產出租管理辦法第18條第2項規定,已出租或曾成立租賃關 係之土地,仍做農作、畜牧使用者,得出租予最近一次租約 之原承租人或其繼承人。原承租人依減租條例第17條第1項 第2款規定終止租約後重新申請承租,其符合國有財產法第4 2條第1項第2款規定逕予出租對象者,得予出租,本件被上 訴人未曾終止系爭租約,僅申請換約續租,在換約後,仍屬 適用減租條例之耕地租約;另國有耕地放租作業注意事項第 41點規定,承租人因年邁體衰、分戶或財產權之分配,申請 承租人名義變更,由其最初訂約時同戶籍原共同耕作之直系 血親卑親屬或家屬換約續租。本件上訴人非屬最初訂立系爭 租約時與被上訴人同戶籍原共同耕作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家 屬者,顯無法就系爭租約申請承租人名義變更,此有國產署 113年9月12日台財產北花三字第11303109870號函附卷可稽 (見本院卷第82至84頁)。由上可知,兩造於簽訂A契約時 ,將不得讓與之耕地租賃為轉讓並交付系爭土地占有,而未 自任耕作,依減租條例第16條及民法第246條第1項前段規定 ,系爭租約及A契約歸於無效。又被上訴人於A契約簽訂時喪 失系爭租約之承租權,兩造簽訂之B契約為自始客觀給付不 能,依上開規定及說明,亦屬無效。  4.被上訴人雖辯稱其就A、B契約除①讓渡租賃權利外,尚包含② 交付系爭土地占有、自身終止系爭租約、協助上訴人辦理農 舍文件等給付義務,契約有履行可能。且上訴人所交付之尾 款100萬元為被上訴人完成請領興建農舍文件停止條件之   給付,不得請求返還或賠償。然上訴人已稱簽約時如果知道 根本無法讓渡租賃權,其不會承買給付價金(見本院卷第20 3頁),是依兩造簽立A、B契約之最主要契約給付目的,應 在被上訴人轉讓(讓渡)其與國產署租賃權利予上訴人、上 訴人給付價金。上訴人可否合法使用系爭土地、於土地上興 建農舍等,均繫諸轉讓(讓渡)租賃權是否可實現之前提要 件,倘無法轉讓,縱使被上訴人有協助請領興建農舍文件, 上訴人仍無從合法占用系爭土地及建築農舍使用,兩造締約 目的即無法實現,顯難認有被上訴人所述上開①、②給付義務 可分而有民法第111條但書「法律行為之一部分無效者,全 部皆為無效。但除去該部分亦可成立者,則其他部分,仍為 有效。」之適用。另A契約第3條係載明上訴人應付租賃權利 讓渡總價款為450萬元,及付款日期約定應於「109年6月16 日」(第一期)、「109年9月16日」(第二期)、「109年12月1 6日」(第三期)、「尾款」(第四期)各給付100萬元、100萬 元、150萬元、100萬元(註明:國產署同意核准興建農舍文 件下來或申請長照事業核准後就得同時付清,見原審卷第25 頁),由此文義內容觀之,兩造就此應僅在約定上訴人應付 之尾款「期限」為上開「註明」事項完成時,此非屬附停止 條件報酬給付約定,並無疑義。是以,依兩造之履約過程, 在未經國產署同意之情況下,被上訴人即未自任耕作而將系 爭土地交付上訴人使用並取得450萬元代價,且兩造亦不具 國有耕地放租作業注意事項第41點規定可更換承租人條件, 據此,系爭租約無效,被上訴人就系爭土地之租賃權利讓渡 約定即屬「無法讓渡」之自始客觀不能給付,依民法第111 條前段規定,A、B契約即全部無效。  ㈡上訴人先位主張A、B契約無效而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已付價 金,為有理由:  1.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 益。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後已不存在者,亦同。應付利 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 5%。民法第179條、第203條定有明文。又受領人於受領時, 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或其後知之者,應將受領時所得之利益或 知無法律上之原因時所現存之利益,附加利息,一併償還, 為民法第182條第2項前段所明定,此係課予惡意受領人附加 利息返還不當得利之責任,該項利息應自受領人知無法律上 之原因時起算(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800號判決意旨參 照)。  2.查A、B契約既屬無效,被上訴人收受上訴人所交付之價金45 0萬元,即屬無法律上原因,上訴人自得依民法第179條規定 請求被上訴人返還。  3.被上訴人固辯稱上訴人自109年6月12日至112年10月間有占 用系爭土地,無法律上原因而受有依土地申報地價計算之不 當得利45萬6,643元(計算式如原審卷第127頁附表所示), 主張於本件請求中扣抵等語,然系爭土地為國產署管理之國 有土地,並非被上訴人所有,被上訴人於109年6月12日將系 爭土地交付上訴人而未自任耕作時起,即已違反減租條例第 16條規定,系爭租約無效,被上訴人自該時起就系爭土地並 無任何權利可言,自無所謂受有損害之情而無從扣抵。然上 訴人同意將被上訴人於109年6月至112年10月間向國產署實 際繳納之系爭土地租金共9,962元(見本院卷第245頁,被上 訴人實際繳納金額如不爭執事項㈢,計算式見本院卷第218頁 )給付被上訴人並於本件扣除,故扣除後上訴人依上開規定 得請求被上訴人給付449萬38元(計算式:450萬-9,962)。  4.就上訴人上開請求遲延利息起算日部分,依兩造上開所述及 A、B契約內容,無法認定被上訴人於締約及受領450萬元時 已知悉或可得知悉該契約內容無效之情,上訴人係於本件起 訴狀內容主張契約無效,可認被上訴人於收受該書狀繕本後 即可知悉其受領上開款項無法律上原因,又被上訴人係於11 2年11月23日收受(見原審卷第63頁送達回證),故依上開 規定,上訴人得請求449萬38元自112年11月23日起算之遲延 利息。  5.至上訴人另依民法第113條規定請求部分,因其於本件先位 之訴係就同一聲請請求法院就上開請求權擇一為其勝訴判決 ,本院既認上訴人依民法不當得利規定之請求為有理由,就 依民法第113條規定請求部分即無庸審酌,附此敘明。  ㈢上訴人本件係以客觀預備合併之訴方式起訴,其主張A、B契 約無效而依民法不當得利請求被上訴人返還已付價金之先位 之訴一部有理由,則其備位之訴主張A、B契約有效,依民法 第227條第1項、第226條規定及A契約第7條約定請求給付部 分,即無庸審酌,附此敘明。 六、綜上所述,上訴人先位主張依民法不當得利規定,請求被上 訴人給付449萬38元,及自112年11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 ,則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判決就上開應准許部分,為上訴 人敗訴之判決並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尚有未洽。又上訴人 先位之訴部分有理由,即毋庸再就備位之訴為實質審認,本 件備位之訴及其假執行聲請(除確定部分外)既為原判決駁 回,參依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898號民事判決意旨, 仍應予廢棄,且不另為准駁之諭知。上訴意旨就此指摘原判 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有理由,爰由本院廢棄改判如主 文第一、二項所示。上訴人其餘上訴部分,經核並無理由, 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此部分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如主文第三項所示。另上訴人上開勝訴部分並 依聲請或職權為准免假執行之宣告。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劉雪惠                 法 官 廖曉萍                法 官 鍾志雄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 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l項 但書或第2項(詳附註)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 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書記官 蔣若芸 附 註: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第2項): 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 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為 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 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2024-12-26

HLHV-113-上-30-20241226-1

簡上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確認合夥關係存在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簡上字第11號 上 訴 人 洪日富 訴訟代理人 黃敏哲律師 陳彥姍律師 被上訴人 洪曉貞 訴訟代理人 陳樹村律師 黃政廷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合夥關係存在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1 年11月25日本院高雄簡易庭110年度雄簡字第1627第一審判決提 起上訴,經本院於113年11月26日言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與理由 甲、程序事項 一、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而依同法第436條之1第3項、第446 條第2項,簡易訴訟程序之上訴程序亦準用之。 二、查被上訴人乙○○於原審起訴請求㈠確認兩造間就益大商務旅 館(下稱益大商旅)之合夥關係存在(出資比例為各為2分 之1);㈡上訴人甲○○應將登記其名下之益大商旅(統一編號 00000000號)出資額新臺幣(下同)48萬元移轉登記予乙○○ (原審卷㈡第71頁);嗣於本院審理時,減縮聲明為:㈠確認 兩造就益大商旅之合夥關係存在(出資比例為乙○○48%、甲○ ○50%);㈡甲○○應將其名下之益大商旅之48萬元出資額移轉 登記予乙○○(本院卷第287頁),是以乙○○上開聲明,核屬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揆諸前開規定,應予准許。至甲 ○○抗辯乙○○所為並非訴之減縮,而是訴之一部撤回,應得甲 ○○之同意等語,然乙○○係因其已將出資額50%中之2%贈與其 子林子淳,遂減縮訴之聲明第1項出資比例為48%等語(本院 卷第287頁),依乙○○之主張,其所為減縮並未變更訴訟標 的,該減縮部分並非訴之一部分撤回,而是減縮應受判決事 項之聲明,依前開規定,無需得甲○○之同意,併予敘明。 乙、實體事項    一、乙○○起訴主張:  ㈠兩造為兄妹,兩造之母即被繼承人曾姿惠於民國98年12月30 日死亡,曾姿惠之繼承人為配偶洪金循、子女即訴外人洪有 奇、兩造等4人;而曾姿惠死亡後,其遺有址設高雄市○○區○ ○○路000號益大商務旅館(下稱益大商旅)及該商旅坐落基 地(下稱系爭房地)之財產;嗣於99年間,洪金循、洪有奇 、兩造簽訂協議書(下稱甲協議書)約定益大商旅經營權及 系爭房地均按每人應繼分4分之1比例分歸取得,惟乙○○繼承 部分乃借用甲○○名義,洪金循繼承人部分則借用洪有奇名義 分別為繼承登記,並由洪有奇出名登記為益大商旅負責人, 但委託洪金循負責經營。  ㈡洪金循於106年10月15日死亡,益大商旅合夥事業即生退夥之 效果,合夥人僅剩兩造與洪有奇等3人,兩造、洪有奇間因 對益大商旅之經營存有歧見,兩造乃先於107年3月13日開除 合夥人洪有奇後,復於107年5月30日另行簽立協議書(下稱 乙協議書)及合夥契約書,前者約定由乙○○繼承洪金循,而 取得系爭房地所有權應有部分3分之1並借名登記於甲○○名下 ;後者約定益大商旅資本額為100萬元,由兩造各出資50萬 元;嗣兩造與洪有奇間確認合夥執行人等訴訟於109年3月30 日經本院以107年度訴字第698號成立和解(下稱系爭和解) ,和解條件為兩造以系爭房地設定抵押權予銀行,貸款所得 5800萬元交予洪有奇,洪有奇願協同辦理益大商旅由合夥變 更為甲○○獨資之商業登記,並向高雄市政府辦理旅館業轉讓 程序,及自107年3月13日起退出益大商旅合夥關係,不再就 益大商旅合夥關係及經營事業主張任何權利。  ㈢兩造旋於109年4月15日協議,由乙○○將益大商旅一半之合夥 權利(出資額50萬元),分別借用甲○○名義登記48萬元、借 用林子淳名義登記2萬元。詎甲○○竟在系爭房地上私自設立 常客商旅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常客商旅),並自行代表益大 商旅與常客商旅簽立營業讓渡契約書,更拒絕乙○○恢復益大 商旅營業之請求,甚至寄發存證信函否認乙○○為益大商旅合 夥人,並稱其與乙○○、林子淳於109年4月15日簽立之合夥契 約無效,乙○○為確保自己之財產權,遂向甲○○終止兩造間借 名登記關係並提起訴訟等語。為此,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7 條、民法第179條、借名登記契約、類推適用民法第541條之 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於第一審聲明:㈠確認兩造間就益 大商旅之合夥關係存在(出資比例為各為2分之1);㈡甲○○ 應將登記其名下之益大商旅(統一編號00000000號)出資額 48萬元移轉登記予乙○○。 二、甲○○則以:曾姿惠過世後,益大商旅由兩造、洪有奇及洪金 循各按應繼分比例4分之1共同繼承;洪金循於104年10月14 日將其就益大商旅之經營權以遺贈方式贈與洪有奇、洪有奇 之子洪詣翔各50%,形式上仍登記於洪有奇名下,洪金循於1 06年10月15日死亡,至此益大商旅由兩造、洪有奇、洪詣翔 各有4分之1、8分之3、8分之1之權利。又兩造與洪有奇簽立 系爭和解筆錄時,除洪有奇以5800萬元將將其所有益大商旅 經營權出售予甲○○外,當時益大商旅尚積欠陽信商業銀行債 務約3000多萬元,適逢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傳統旅館業經營 不易,乙○○擔心因疫情導致虧損,又不願意負擔債務,遂由 甲○○給付乙○○180萬元使其退夥,乙○○才以「第三人」名義 同意由甲○○獨資經營益大商旅,而於系爭和解筆錄上簽名, 顯見乙○○已非益大商旅之合夥人。另甲○○係為避免辦理前開 益大商旅變更商業登記之清算申報及解散等繁瑣程序,又擔 心日後若洪有奇反悔將橫生枝節,因此才在109年4月15日另 與乙○○協議,借用林子淳之名義登記出資額2萬元,然而實 際上林子淳並無出資,亦未共同參與益大商旅經營,並非益 大商旅之合夥人等語置辯。並聲明:乙○○於第一審之訴駁回 。 三、原審判決甲○○敗訴,甲○○不服提起上訴,除援引原審主張, 並陳稱:甲○○不爭執兩造間就益大商旅確有合夥關係存在, 但乙○○應負擔曾姿惠所遺以益大商旅向陽信銀行貸款之債務 ,負擔比例為2分之1;又兩造以共有之系爭房地向陽信銀行 抵押借款5800萬元,並以該款項向洪有奇購買其持有系爭房 地應有部分及益大商旅出資額,該筆借款應由兩造共同承擔 ,負擔比例亦為2分之1,上開債務,兩造既立於互為對待給 付之關係,自得為同時履行抗辯等語,並聲明:㈠原判決廢 棄;㈡乙○○於第一審之訴駁回;乙○○則聲明:上訴駁回;至 乙○○於本院減縮應受判決事項聲明部分,不在本院審理範圍 ,茲不贅述。 四、兩造不爭執事項(本院卷第194-196、272頁)  ㈠曾姿惠、洪金循為夫妻(先後於98年12月30日、106年10月15 日死亡),其2人為甲○○、乙○○、洪有奇之父母,林子淳為 乙○○之子。  ㈡曾姿惠於98年12月30日死亡,繼承人為其配偶洪金循、子女 洪有奇、甲○○、乙○○;而曾姿惠死亡後,兩造與洪金循、洪 有奇於99年間簽訂甲協議書,約定上開4人就曾姿惠之遺產 應繼分各為4分之1,系爭房地及益大商旅之經營權暨附屬財 產,均按各人應繼分取得,但乙○○借用甲○○名義辦理繼承登 記,洪金循則借用洪有奇名義辦理繼承登記,有甲協議書在 卷可佐(原審卷㈠第15-22頁)。  ㈢益大商旅營業址所在之系爭房地原為曾姿惠所有,於99年4月 16日以分割繼承為原因移轉登記予甲○○、洪有奇,應有部分 各2 分之1;洪有奇再於110年2月4日以買賣為原因將其應有 部分移轉登記予甲○○,有系爭房地之土地及建物登記謄本、 異動索引在卷可查(本院卷第147-174頁)。  ㈣益大商旅之設立暨變更登記狀況如下(本院卷第175-179頁) :   1.92年11月19日設立登記,組織為獨資,負責人為曾姿惠, 出資額為100萬元。   2.95年8月16日變更負責人為訴外人蕭永芬,組織為獨資, 出資額為100萬元。   3.95年9月6日變更負責人為曾姿惠,組織為獨資,出資額為 100萬元。   4.99年5月19日辦理繼承登記,並變更組織為合夥、負責人 為洪有奇、甲○○,出資額各50萬元。   5.109年4月16日辦理負責人、合夥人變更,負責人為甲○○、 林子淳,出資額各98萬元、2萬元。  ㈤甲○○、洪有奇於99年5月13日簽立合夥契約書,雙方約定就益 大商旅資本額100萬元,雙方出資額各占50萬元,有該合夥 契約書在卷可憑(原審卷㈠第125頁)。  ㈥洪金循於106年10月15日死亡,繼承人為子女洪有奇、甲○○及 乙○○。  ㈦兩造於107年5月30日簽訂乙協議書,雙方約定乙○○自洪金循 繼承而得之應繼分3分之1,借名登記於甲○○名下,有乙協議 書附卷可查(原審卷㈠第23-24頁)。  ㈧兩造於107年5月30日亦簽訂合夥契約書,雙方約定益大商旅 資本額為100萬元,並由兩造出資額各50萬元,有該合夥契 約書附卷可查(原審卷㈠25-26頁)。  ㈨甲○○、林子淳於109年4月15日簽立合夥契約書,雙方約定益 大商旅資本額100萬元,分別由甲○○占98萬元、林子淳占2萬 元,甲○○並以前揭內容辦理商業登記,於109年4月16日獲登 記核准,有該合夥契約書、商業登記基本資料在卷可查(原 審卷㈠第167頁、本院卷第127頁)。  ㈩甲○○前對洪有奇提起確認合夥執行人等訴訟,嗣甲○○、洪有 奇及乙○○於109年3月30日成立系爭和解,系爭和解筆錄第5 條載明洪有奇承認於107年3月13日已退出益大商務旅館合夥 關係等語,有系爭和解筆錄附卷可憑(原審卷㈠第29-31頁) 。  甲○○不爭執其與乙○○間就益大商旅之合夥關係存在(本院卷 第272頁)。 五、兩造爭點   甲○○就其所負移轉登記益大商旅出資額48萬元予乙○○之義務 為同時履行抗辯,是否有理由? 六、本院之判斷  ㈠按因契約互負債務者,於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 絕自己之給付。但自己有先為給付之義務者,不在此限,民 法第264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按所謂同時履行之抗辯,乃係 基於雙務契約而發生,倘雙方之債務,非本於同一之雙務契 約而發生,縱令雙方債務在事實上有密切之關係,或雙方之 債務雖因同一之雙務契約而發生,然其一方之給付,與他方 之給付,並非立於互為對待給付之關係者,均不能發生同時 履行之抗辯(最高法院59年台上字第850號判決可參)。  ㈡甲○○不爭執其與乙○○間就益大商旅之合夥關係存在(見不爭 執事項),但辯以:乙○○於繼承益大商旅出資額之同時, 亦繼承曾姿惠所遺以益大商旅向陽信銀行貸款之債務,本質 上「回復合夥關係及移轉出資額登記」與「承受被繼承人曾 姿惠遺留之債務」間具有實質上牽連關係,乙○○應負擔此筆 債務,負擔比例為2分之1,甲○○自得以返還益大商旅出資額 為同時履行抗辯等語,然查:  1.乙○○係基於繼承人身分繼承益大商旅出資額之權利,與其同 須承受曾姿惠所遺貸款債務之義務,係基於法律規定而來, 此並非基於雙務契約而發生,甲○○於乙○○對益大商旅出資額 部分終止名關係後所負返還借名物(即出資額)之給付義務 ,與乙○○如何償還其所繼承之債務,非立於互為對待給付之 關係,不符同時履行抗辯之要件甚明。  2.依甲協議書之內容,兩造、洪有奇、洪金循就曾姿惠向陽信 銀行抵押借款債務已約定由益大商旅經營所得清償本息(原 審卷㈠第16頁),非由各繼承人以個人之財產而為償還,縱 然益大商旅業經甲○○改為常客商旅經營(原審卷㈠第39-52頁 ),仍不能影響甲協議之約定,甲○○依甲協議之約定,自不 得請求乙○○先以其個人財產償付繼承債務,顯有失誠信及公 平;基上甲○○就乙○○請求返還益大商旅出資額48萬元所負返 還之給付義務,不宜類推適用民法第264條第1項前段規定, 堪認甲○○就此部分所為同時履行抗辯,洵屬無據,不予採認 。  ㈢甲○○另辯以:洪有奇與兩造成立系爭和解,由兩造以系爭房 地向陽信銀行抵押借款5800萬元,並以該筆款項向洪有奇買 受其名下系爭房地應有部分及益大商旅合夥權利,故乙○○就 甲○○支付買賣價金即上開5800萬元負償還之責,甲○○據此為 同時履行抗辯等語,然查:甲○○前對洪有奇提起確認合夥執 行人等訴訟,甲○○、洪有奇及乙○○於109年3月30日成立系爭 和解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見不爭執事項㈩);又觀之系 爭和解筆錄內容(原審卷㈠第29-32頁),該和解筆錄第1條 約定甲○○願給付洪有奇5800萬元,並於109年9月30日前匯入 洪有奇指定帳戶;第2條約定洪有奇願將登記於名下之系爭 房地應有部分2分之1,於甲○○給付上開5800萬元後移轉登記 予甲○○;第9條甲○○、乙○○願撤回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1 08年度重家訴字第29號訴訟,洪有奇亦同意甲○○、乙○○撤回 該訴訟;另關於益大商旅部分,系爭和解筆錄第3、5條分別 約定,洪有奇願於109年4月30日前協同甲○○辦理益大商旅由 合夥變更為甲○○獨資之商業登記,並偕同配合甲○○向高雄市 政府辦理旅館業轉讓程序;洪有奇承認於107年3月13日已退 出益大商旅合夥關係,洪有奇不得再就益大商旅合夥關係及 經營事業主張任何權利(原審卷㈠第31-31頁),可見依前開 系爭和解之約定,上開5800萬元款項係由甲○○單獨負擔,乙 ○○就該款項無清償義務;另就益大商旅組織變更登記係屬洪 有奇對甲○○之給付義務,亦與乙○○無涉,顯見兩造並無因雙 務契約而互負對待給付義務之情,甲○○就乙○○請求返還益大 商旅出資額48萬元所負返還之給付義務,自不能類推適用民 法第264條第1項前段規定,而為同時履行抗辯甚明。 七、綜上所述,乙○○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民法第179條、借名 登記契約、類推適用民法第541條之規定,請求㈠確認兩造就 益大商旅之合夥關係存在(出資比例為乙○○48%、甲○○50%, 逾此範圍業經乙○○於本院減縮訴之聲明);㈡甲○○應將其名 下之益大商旅之48萬元出資額移轉登記予乙○○,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故原審認事用法並無違誤,應予維持,上訴意旨 指摘原判決不當,請求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經 審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再逐一論述。 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爰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第3 項、第463條、第449條第1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民事第五庭審判長 法 官  王耀霆                  法 官  周玉珊                  法 官  賴寶合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許雅惠

2024-12-26

KSDV-112-簡上-11-20241226-1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返還不當得利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補字第478號 受 裁定人 即 原 告 廖炫輔 上列原告與被告廖桓楹間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並按 他造人數提出書狀繕本,逾期未補,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 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另起訴,應以訴狀表明應 受判決事項之聲明,同法第244條第1項第3款亦有明文,此 均為法定必要之程式。 二、本件原告起訴時,未於起訴狀上表明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 即請求法院為如何之判決,如被告應給付原告多少錢、何買 賣契約無效、確認與被告間之何法律關係存在等),於法自 有未合。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限原告於 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內補正如主文所示事項,並依民事訴訟 法第119條之規定,按他造人數提出書狀繕本,逾期未補, 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第121條第1項,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卓進仕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書記官 劉興錫

2024-12-25

ULDV-113-補-478-20241225-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873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李子睿 上列被告因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 3年度偵字第12555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李子睿共同犯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四十一條之非公務機關非法處理 及利用個人資料罪,處有期徒刑叁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 仟元折算壹日。   犯罪事實 一、李子睿前與丁○○有債務糾紛,遂委託乙○○(另案審理)及戊 ○○(另案審理)向丁○○催討債務,乙○○及戊○○即於民國113 年4月27日晚間某時,一同前往李子睿提供之臺北市○○區○○○ 路○巷○弄○號○樓地址,然未尋得丁○○。經乙○○與李子睿聯繫 後,李子睿即再要求乙○○至丁○○位於臺北市○○區○○○路○巷○ 弄○號住處(下稱丁○○住處)附近會合。其等三人於同日22 時許,在上址會合後,因仍未順利尋得丁○○,乙○○即提議在 現場散發表彰丁○○欠債之傳單,以迫使丁○○出面處理債務。 李子睿、乙○○、戊○○即共同基於意圖損害他人利益而非法處 理及利用他人個人資料之犯意聯絡,由李子睿提供其擷取自 丁○○在社群軟體公開之照片予乙○○,再由乙○○利用手機內之 不詳軟體編輯完成以丁○○之半身照片為底加上「欠錢還錢還 我辛苦錢」等文字之傳單,再將該傳單電子檔傳送予李子睿 ,由其至位於臺北市○○區○○○路000號之統一超商列印成紙本 傳單30張(下稱本案傳單),其等3人即於同日22時29分許 ,在丁○○住處1樓門口外四處張貼本案傳單,足生損害於丁○ ○個人資料之保護。 二、案經丁○○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報告臺灣士林地方 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本判決所引被告李子睿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屬傳聞 證據,然檢察官、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中均表示同意 作為證據(本院113年度訴字第873號,下稱本院卷,第67、1 03至106頁),本院審酌上開證據資料作成時之情況,無違法 不當或證明力明顯過低之瑕疵,認以之作為證據應屬適當, 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項規定,有證據能力。 二、訊據被告李子睿固坦承曾委請共同被告乙○○及戊○○於上開時 、地向告訴人丁○○討債,其自告訴人之社群帳號擷取告訴人 公開之照片傳送予乙○○編輯,加上上開文字後,由其至超商 列印30張本案傳單,並由乙○○及戊○○在告訴人住處1樓外四 處張貼等情,惟矢口否認有何非法處理及利用個人資料犯行 ,辯稱:本案傳單上的照片我是從告訴人之公開社群軟體帳 號擷取的,我沒張貼本案傳單等語。經查:  ㈠被告李子睿前與告訴人丁○○有債務糾紛,遂委託共同被告乙○ ○及戊○○向告訴人催討債務,共同被告乙○○及戊○○即於113年 4月27日晚間某時,一同前往告訴人提供之臺北市○○區○○○路 ○巷○弄○號○樓地址,然未尋得告訴人。經共同被告乙○○與被 告李子睿聯繫後,被告李子睿即再要求共同被告乙○○至告訴 人住處附近會合。其等3人於同日22時許,在上址會合後, 因仍未順利尋得告訴人,共同被告乙○○即提議在現場散發表 彰告訴人欠債之傳單,以迫使告訴人出面處理債務。先由被 告李子睿提供其擷取自告訴人在社群軟體公開之照片予共同 被告乙○○,再由共同被告乙○○利用手機內之不詳軟體編輯完 成以告訴人半身照片為底加上「欠錢還錢還我辛苦錢」等文 字之傳單,再將該傳單電子檔傳送予被告李子睿,由其至位 於臺北市○○區○○○路000號之統一超商列印成本案傳單30張, 共同被告乙○○及戊○○即於同日22時29分許,在告訴人住處1 樓門口外四處張貼本案傳單等情,業據被告李子睿於本院準 備程序及審理中坦認而不爭執(本院卷第66至67、103、108 至111頁),復經告訴人於警詢及偵查中、證人即共同被告 乙○○於警詢及偵查中、證人即共同被告戊○○於警詢時證述綦 詳(偵卷第7至10、27至31、53至58、147至149、159至163 頁),並有本案傳單、現場監視器影像截圖、告訴人住處1 樓外四處遭張貼本案傳單之現場照片在卷可稽(偵卷第23、 67至74、78、81、83、85、139至143頁),是此部分事實首 堪認定。  ㈡又證人即共同被告乙○○於警詢及偵查中證稱略以:我案發前 幾個月在球場上認識被告李子睿,當時他跟我說,他對告訴 人有筆債權沒收回來,想請我幫忙處理,所以113年4月27日 晚上我跟共同被告戊○○要去看電影前,就先去李子睿提供給 我的借據上記載的民權西路地址要找告訴人,但撲空,我便 告訴李子睿,他就提供另一個告訴人的民族西路地址給我, 表示是告訴人的現居地,我就跟戊○○一同前往,到目的地不 久後,李子睿也到,我們就聊天。我提議要發本案傳單。後 來我就先去告訴人住處之警衛室,對保全表示要來找告訴人 ,保全就幫我聯繫告訴人的家人,我就與告訴人的家人通話 2通。我出管理室後,李子睿及戊○○在外面,我看到保全室 門口的機車上有放傳單,當時機車上、地上都有本案傳單, 李子睿站在旁邊,我就拿起來發跟貼等語(偵卷第53至58、 159至163頁),證人即共同被告戊○○於警詢證稱略以:我跟 被告李子睿是打球時認識的,我跟共同被告乙○○同住。113 年4月27日晚上我跟乙○○要去看電影前,先去找李子睿,我 跟乙○○走到告訴人住處前時,李子睿也剛好到,李子睿找乙 ○○聊天,聊天過程中,李子睿說要印傳單,他就去附近超商 印本案傳單,之後李子睿返回時,拿著印好的傳單,乙○○就 先去社區警衛室跟警衛講話,我跟李子睿在外面貼本案傳單 ,我有在告訴人住處1樓建物及道路旁汽機車、圍籬張貼本 案傳單2至3張,張貼傳單時,我沒有想太多,單純覺得好玩 等語(偵卷第27至31頁),而被告李子睿於警詢、偵查中及 本院審理中供稱略以:112年7月間,告訴人來電表示請我借 他26萬元,當天我在天母德行東路7段的餐廳外,將現金交 付給他,隔2至3天後,他在他家樓下簽1張借據給我,並請 她母親當保人。告訴人後來一直沒還錢。我跟共同被告乙○○ 及戊○○是打籃球認識的,聊天時,我有跟他們說告訴人借錢 沒還,他們說可以幫我解決看看,說要去跟對方家人討論看 看。113年4月27日約22時許,我們約在告訴人住處前集合, 我們集合好後,就在現場討論如何聯繫告訴人的母親,乙○○ 就跟戊○○討論如何進行。後來乙○○及戊○○提議要張貼本案傳 單,給他們壓力,叫我傳1張告訴人的照片給乙○○,我就傳1 張我之前跟告訴人去海邊拍攝作紀念的照片給他,我不清楚 告訴人是否同意我在該照片上加註「欠錢還錢還我辛苦錢」 等文字,我在現場看乙○○製作本案傳單,他作完後,就將本 案傳單檔案用LINE回傳給我,乙○○及戊○○就叫我去附近超商 用傳單形式印出,我就去超商印了30張本案傳單,之後返回 告訴人住處門口跟乙○○及戊○○會合,將印好的傳單,分配給 他們,之後看到他們在貼,我就跟著貼,我貼在告訴人住處 樓下的大門口機車座墊上,我貼本案傳單是因告訴人欠我錢 很久不還,我一時衝動才貼,大部分是乙○○貼的,戊○○也有 貼等語(偵卷第39至43、155至163頁、本院卷第103、109至 111頁)。再告訴人住處1樓外監視器畫面截圖顯示,被告李 子睿及共同被告乙○○及戊○○在告訴人住處1樓外馬路上聚集 商議、其後被告3人短暫分離,分別前往超商後,又返回告 訴人住處外,由被告李子睿及共同被告戊○○在告訴人住處1 樓外牆張貼本案傳單,其後共同被告乙○○亦加入張貼本案傳 單,嗣被告3人共同駕車離去等情,有現場監視器畫面截圖 可佐(偵卷第67至74頁)。  ㈢按個人資料保護法所稱個人資料,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 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 、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 查、犯罪前科、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及其他得以 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所稱之處理,指為建立 或利用個人資料檔案所為資料之記錄、輸入、儲存、編輯、 更正、複製、檢索、刪除、輸出、連結或內部傳送;所稱之 利用,指將蒐集之個人資料為處理以外之使用;個人資料保 護法第19條第1項第5款所稱同意,指當事人經蒐集者告知本 法所定應告知事項後,所為允許之意思表示;第20條第1項 第6款所稱同意,指當事人經蒐集者明確告知特定目的外之 其他利用目的、範圍及同意與否對其權益之影響後,單獨所 為之意思表示,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第1、4、5款、第7條 第1、2項分別定有明文。查被告李子睿等人編輯、輸出及張 貼之告訴人照片,乃告訴人之特徵,屬得直接識別告訴人之 個人資料。又自本件告訴人對被告李子睿等人擷取其照片, 未經其同意加註文字編輯成本案傳單、輸出並四處張貼在其 住處外乙事提起告訴(偵卷第7至10頁),可知告訴人並未 同意被告李子睿等人得編輯、輸出告訴人之照片,並張貼在 告訴人住處外。而被告李子睿於本院審理中亦供稱:告訴人 先前僅有基於希望IG粉絲可以增加之目的而同意分享照片, 其不清楚告訴人是否同意可在告訴人照片上加註「欠錢還錢 還我辛苦錢」等文字等語(本院卷第109頁),可知告訴人 並未同意被告李子睿等人可基於討債之目的編輯、輸出並四 處張貼其照片,且被告李子睿就此知之甚詳。又「編輯、輸 出」及「張貼」之行為,依上開規定,分屬個人資料保護法 所稱之「處理」及「利用」行為,足認被告李子睿確有非法 處理及利用告訴人個人資料之事實。至被告李子睿辯稱其係 自告訴人公開之社群媒體帳號取得本案照片云云,如其所辯 為真,充其量僅係合法蒐集行為,無礙於被告李子睿非法處 理及利用個人資料之認定,其所辯於法未合,不足採信。  ㈣再自證人即共同被告戊○○上開證稱,被告李子睿有在告訴人 住處1樓外貼本案傳單,而被告李子睿亦供承前揭有在告訴 人住處1樓外牆及機車座墊上貼本案傳單,且案發現場監視 器畫面亦拍攝到被告李子睿在告訴人住處1樓外牆張貼本案 傳單(偵卷第70至71頁),可知被告李子睿確有在告訴人住 處外四處張貼傳單之事實。雖被告李子睿於本院審理中改稱 未張貼本案傳單云云,惟其所改稱之內容與上開證人即共同 被告戊○○所述及監視器畫面不符,當屬虛偽,不足憑採。  ㈤綜上,被告所辯均屬卸責之詞,無足採信。本案事證明確, 被告之犯行洵堪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李子睿所為,係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9條第1項及第 20條第1項規定,而犯同法第41條之非法處理及利用個人資 料罪。  ㈡被告李子睿與共同被告乙○○、戊○○間,就上開犯行,有犯意 聯絡及行為分擔,依刑法第28條規定,應論以共同正犯。  ㈢被告李子睿於上開日期列印30張並張貼數張本案傳單之數行 為,係於密接時、地向同一告訴人實施,所侵害者為同一法 益,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弱,應論 以接續犯之一罪。  ㈣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未能理性溝通解決債務 糾紛,竟率以擷取告訴人照片加註上開文字並四處張貼方式 為之,未知尊重他人個人資料之保護,所為實不足取;兼衡 被告犯後迄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或賠償損失之犯後態度、造 成告訴人之隱私權受侵害之程度、被告之犯罪動機、目的、 手段、情節,及被告自述大學就讀中之智識程度、未婚之家 庭及生活狀況(本院卷第112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 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不另為無罪之諭知:  ㈠公訴意旨另以:被告李子睿與共同被告乙○○及戊○○共同基於 妨害名譽之犯意聯絡,由被告李子睿提供告訴人之照片予共 同被告乙○○,再由共同被告乙○○利用手機內之不詳軟體編輯 完成以告訴人之半身照片為底加上「欠錢還錢還我辛苦錢」 等文字之傳單,再將該傳單電子檔傳送予被告李子睿,由其 至位於臺北市○○區○○○路000號之統一超商列印成本案傳單, 其等3人即於同日22時29分許,在告訴人住處1樓外四處張貼 本案傳單,足生損害於告訴人之名譽。因認被告李子睿涉犯 刑法第310條第2項以散布文字方式犯誹謗罪嫌。  ㈡公訴意旨認被告涉犯上揭犯行,無非係以被告李子睿於警詢 、偵查中之供述、共同被告乙○○於警詢、偵查中之供述、共 同被告戊○○於警詢之供述、告訴人丁○○於警詢、偵查中之證 言、本案傳單、現場監視錄影畫面、告訴人提出之現場照片 ,為其主要論據。  ㈢訊據被告堅決否認有何誹謗犯行,辯稱:告訴人於112年7月 間確有向伊借款26萬元,伊已交付告訴人26萬元,雙方並簽 立借據,可知其未散布不實之事等語。  ㈣經查,依被告李子睿與告訴人於112年7月23日簽訂之借貸契 約書記載:「甲方(即李子睿)於2023年7月23日貸與新臺 幣(下同)貳時陸萬圓整予乙方(即告訴人),並如數收訖 無誤」,有該借貸契約書可憑(偵卷第75至76頁),可知告 訴人自承被告李子睿已交付現金26萬元予告訴人收受。又自 告訴人與其母親間之LINE對話紀錄:「告訴人:我真的受不 了了我要講真實發生的事情很荒謬但這是真的,7/23號前我 就在網路上賭博輸了26萬,然後我找李子睿他們借錢,他的 確有給我錢,我放在我那個背包裡」等語,有該對話紀錄在 卷可佐(本院卷第71頁),亦可知告訴人自承其因在網路上 欠他人賭債,而向被告李子睿借錢,被告李子睿已交付現金 26萬元予告訴人之事實。足認被告李子睿已交付現金26萬元 予告訴人。  ㈤雖告訴人嗣後改稱欠被告李子睿26萬元之原因,係因其與被 告李子睿共同為線上賭博,被告李子睿向其佯稱其2人共同 賭輸而共須賠付260萬元,告訴人應分擔其中26萬元,始簽 立此契約,且簽定該借貸合約之時告訴人尚未成年,並提出 博奕APP截圖為證云云。然該等說法僅係告訴人片面陳述, 業經被告李子睿否認。而上開APP截圖(本院卷第51頁)亦 無從勾稽與本案借款債務相關,尚難據此驟認告訴人曾積欠 李子睿賭債及被告李子睿未交付26萬元予告訴人之事實。又 上開告訴人改稱之內容,與其與被告李子睿間簽定之借款契 約書約定之內容、及告訴人與其母親間之對話紀錄內容相左 ,難認告訴人所述為真。至告訴人稱其當時為未成年人,故 其與被告李子睿簽定之借貸契約無效云云。惟依上開證據顯 示,告訴人已向被告李子睿收取現金26萬元,復無證據可證 該內容為虛,是縱告訴人當時為未成年人致上開借款契約效 力有疑,亦無從排除被告李子睿得依民法不當得利規定向告 訴人請求返還所受利益之可能,而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亦屬 債權債務關係,是被告李子睿以本案傳單表示告訴人「欠錢 未還」乙事,難認非屬真實,而告訴人之債信尚難謂與公共 利益無涉,從而難以刑法第310條第2項文字加重誹謗罪與被 告李子睿相繩。  ㈥起訴書所引之證據,未足證明被告李子睿與告訴人間未有債 權債務關係,致被告李子睿所散布之內容非屬真實。揆諸前 揭說明,無從遽為被告有罪之認定。此部分本應為被告李子 睿無罪之諭知,然如此部分有罪,與前揭被告所犯非法處理 及利用個人資料部分有想像競合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爰不另 為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刑法施行法第1條 之1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江耀民提起公訴,檢察官林嘉宏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雷雯華                  法 官 李欣潔                  法 官 葉伊馨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謝佳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41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而違反第 6 條第 1 項、第 15 條、第 16 條、第 19 條、第 20 條第 1 項 規定,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第 21 條限制國際傳輸之命令 或處分,足生損害於他人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 臺幣 1 百萬元以下罰金。

2024-12-24

SLDM-113-訴-873-2024122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