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趙德韻

共找到 249 筆結果(第 111-12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服勞役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75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高榮澤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113年度執聲字第2462號、113年度罰 執字第113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高榮澤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刑,應執行罰金新臺幣壹萬元,如易服 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高榮澤因犯竊盜案件,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7款,定其應執 行之刑,並諭知易服勞役之標準,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 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判決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 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刑法第50條第1項 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7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並均確定在案,有各該刑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乙份在卷可稽。茲檢察官以本院為該案 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 核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 各罪之法益侵害類型、犯罪時間、手法及動機等情狀,爰裁 定就其罰金刑部分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併諭知易服 勞役之折算標準。又本案所聲請部分為罰金刑,牽涉案件情 節尚屬單純,可資減讓幅度有限,應無必要再命受刑人以言 詞、書面或其他適當方式陳述意見,尚與最高法院刑事大法 庭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89號裁定意旨無違,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附表:受刑人高榮澤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2024-12-27

TPDM-113-聲-3075-2024122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秩序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713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冠穎 蔡鎰隆 李祐葳 黃偉傑 上列被告因妨害秩序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少連偵 字第29號),嗣被告於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 本院告知簡式審判程序意旨,並聽取當事人之意見後,本院合議 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判決如下:   主 文 陳冠穎犯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而 下手施強暴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 折算壹日。緩刑貳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本判決確定 之日起壹年陸月內,向執行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 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捌拾小 時之義務勞務,及接受法治教育課程貳場次。 蔡鎰隆犯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而 下手施強暴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 折算壹日。 李祐葳犯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 強暴在場助勢罪,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 黃偉傑犯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 強暴在場助勢罪,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   事 實 一、陳冠穎、蔡鎰隆、李祐葳、黃偉傑、何○宇、月○宏、葉○翔 、張○澤、胡○宇、曾○傑(上6人真實姓名年籍詳卷,其等於 案發時均未滿18歲,另經警移送少年法庭)均知悉在公共場 所聚集三人以上發生衝突,將使公眾恐懼不安而影響公共秩 序。緣何○宇與顏○塏(真實姓名年籍詳卷)於民國111年6月 19日某時許,因細故在Instagram(下稱IG)上起口角,雙 方心生嫌隙,何○宇及月○宏竟基於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 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首謀施強暴之犯意聯絡,分別 透過IG、MESSENGER等通訊軟體召集陳冠穎、李祐葳、黃偉 傑、蔡鎰隆、葉○翔、張○澤、胡○宇、曾○傑。其等以不詳方 式知悉顏○塏行蹤後,陸續至新北市○○區○○街000巷0○0號永 豐公園集結,並由陳冠穎駕駛之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 客車搭載何○宇、蔡鎰隆、葉○翔,張○澤駕駛車牌號碼000-0 000號自用小客車搭載黃偉傑、李祐葳、月○宏、胡○宇、曾○ 傑,於翌(20)日凌晨2時45分許至臺北市○○區○○路0段00○0 號全家興崙店(下稱本案全家便利商店)會合後,由何○宇 事先準備客觀上足供兇器使用之鋁棒、棒球棍等武器,陳冠 穎、蔡鎰隆、胡○宇、曾○傑、葉○翔即共同基於意圖供行使之 用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之犯 意聯絡;李祐葳、黃偉傑、張○澤則共同基於意圖供行使之用 而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在場助勢 之犯意聯絡,由葉○翔徒手毆打顏○塏3、4拳,復由陳冠穎持 鋁棒追打顏○塏及與顏○塏同行之數名友人;蔡鎰隆、胡○宇 、曾○傑則分持鋁棒、棒球棒等器具在旁助勢並追打顏○塏, 致顏○塏因此受有左眼、頭部、右邊大腿之傷害(顏○塏所受 傷害部分未據告訴),而以此方式下手實施強暴;張○澤、 李佑葳、黃偉傑則在上開公共場所給予精神上、心理上之支 援而在場助勢,嗣員警據報追查而悉上情。 二、案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文山第一分局報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 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按除被告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以上有期 徒刑之罪或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案件者外,於第一次審判期 日前之準備程序進行中,被告先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時 ,審判長得告知被告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代 理人、辯護人及輔佐人之意見後,裁定進行簡式審判程序, 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經核本案被告陳冠 穎、蔡鎰隆、李祐葳、黃偉傑(下分稱其名,合稱被告4人 )所犯係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以 外之罪,其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 法官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之意見後,本院 爰依首揭規定,裁定進行簡式審判程序。是本案之證據調查 ,依同法第273條之2規定,不受同法第159條第1項、第161 條之2、第161條之3、第163條之1及第164條至第170條規定 之限制,合先敘明。 二、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一)上開事實,業據被告4人於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時均坦承 不諱,核與證人顏○塏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見112少連 偵29卷第211至216、455至457頁)、證人即同案少年廖○ 捷於警詢、偵查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259至261、2 63至266、271至275、267至269、467至469頁)、證人即 同案少年何○宇於警詢、偵查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 19至23、477至479頁)、證人即同案少年葉○翔於警詢之 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31至35頁)、證人即同案少年 張○澤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71至73、75至76 頁)、證人即同案少年月○宏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 29卷第83至87、89至95頁)、證人即同案少年胡○宇於警 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129至133、135至139頁) 、證人即同案少年曾○傑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 第169至173、175至181頁)、證人劉博荃於警詢之證述( 見112少連偵29卷第239至241、243至247頁)、證人趙亭 君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295至298頁)、證人 吳天宇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第307至308、309 至311頁)、證人周冠亦於警詢之證述(見112少連偵29卷 第319至321、323至325頁)、證人楊廷煇於警詢之證述( 見112少連偵29卷第333至324、335至337頁)相符,並有 監視器錄影光碟(隨卷外放)、監視器錄影畫面截圖(見11 2少連偵29卷第39至46、61至63、97至104、229至234、28 3至287、351至367頁)、臺北地檢署113年2月23日檢察事 務官勘驗報告(見112少連偵29卷第571至572頁)、何○宇 IG個人頁面截圖(見112少連偵29卷第27頁)、車輛詳細 資料報表【車牌:0000-00,車主:黃德睿】(見112少連 偵29卷第65頁)、車輛詳細資料報表【車牌:000-0000, 車主:張晏穎】(見112少連偵29卷第79頁)、顏○塏IG對 話紀錄截圖(見112少連偵29卷第217至227頁)、葉○翔IG 個人網頁、廖○捷與葉○翔微信對話紀錄截圖【帳號:zack _yeh.92】(見112少連偵29卷第279至282頁)等件在卷可 憑,足徵被告4人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堪予採信。 (二)綜上,本案事證明確,被告4人上開犯行均堪以認定,均 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一)按共犯在學理上,有「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之分, 前者指一般原得由一人單獨完成犯罪而由二人以上共同實 施之情形,當然有刑法總則共犯規定之適用;後者係指須 有二人以上之參與實施始能成立之犯罪而言。且「必要共 犯」依犯罪之性質,尚可分為「聚合犯」與「對向犯」, 其二人以上朝同一目標共同參與犯罪之實施者,謂之「聚 合犯」,如刑法分則之公然聚眾施強暴、脅迫罪、參與犯 罪結社罪、輪姦罪等是,因其本質上即屬共同正犯,故除 法律依其首謀、下手實施或在場助勢等參與犯罪程度之不 同,而異其刑罰之規定時,各參與不同程度犯罪行為者之 間,不能適用刑法總則共犯之規定外,其餘均應引用刑法 第28條共同正犯之規定(最高法院81年度台非字第233號 刑事判決意旨參照)。又刑法第150條第1項規定:「在公 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強暴脅迫者 ,在場助勢之人,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 下罰金;首謀及下手實施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即係立法類型所謂之「聚合犯」,且法律已就其「首 謀」、「下手實施」、「在場助勢」等參與犯罪程度之不 同,而異其刑罰之規定,惟上開實務見解及刑法第150條 第2項並無將加重條件排除在共同正犯之外之意。是以, 刑法第150條第1項所規定之「首謀」、「下手實施」、「 在場助勢」此3種態樣彼此間雖無成立共同正犯之餘地, 惟如聚集三人以上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施暴時 ,無論是「首謀」、「下手實施」或「在場助勢」者中之 何者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均可能因相互利用兇器或 其他危險物品,造成破壞公共秩序之危險程度升高,均應 認該當於加重條件,先予敘明。 (二)核被告陳冠穎、蔡鎰隆所為,均係犯刑法第150條第2項第 1款、第1項後段之意圖供行使之用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 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罪;被告李祐葳、黃偉傑所為,均 係犯刑法第150條第2項第1款、第150條第1項前段意圖供 行使之用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在 場助勢罪。公訴意旨固認被告李祐葳、黃偉傑所為均係涉 犯刑法第150條第2項第1款、第1項後段之攜帶兇器在公共 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罪嫌云云,惟觀卷附事證尚 無從認定被告李祐葳、黃偉傑有下手實施強暴之情事,且 檢察官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亦僅記載被告李祐葳、黃偉傑為 在場助勢,並無下手實施強暴之事實,是公訴意旨此部分 所指,尚有未洽,然因起訴之事實,與本院前揭所認定之 事實,兩者之社會基本事實同一,無礙於檢察官、被告之 攻擊防禦權,爰依刑事訴訟法第300條變更起訴法條。 (三)被告陳冠穎、蔡鎰隆與同案少年胡○宇、曾○傑、葉○翔就 其等意圖供行使之用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 手施強暴行為,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 ;被告李祐葳、黃偉傑與同案少年張○澤就其等意圖供行 使之用攜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施強暴在場 助勢行為,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亦應論以共同正犯。 又參諸刑法條文有結夥三人以上者,其主文之記載並無加 列共同之必要(最高法院79年度台上第4231號判決意旨參 照),前揭妨害秩序罪主文既以聚集三人以上為構成要件 ,應為相同解釋,主文不加列共同二字,併此敘明。 (四)被告4人不予加重其刑之說明:   1、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部分:    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 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 第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 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 刑至二分之一,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 項前段定有明文。另民法第12條於110年1月13日修正公布 ,並自000年0月0日生效施行。修正前民法第12條規定: 「按滿20歲為成年」;修正後規定:「按滿18歲為成年」 。經查:   ⑴被告陳冠穎、李祐葳、黃偉傑於行為時均係18歲以上未滿2 0歲之人,同案少年胡○宇、曾○傑、葉○翔均為未滿18歲之 人,有相關個人資料在卷可查。依修正前民法第12條規定 ,被告陳冠穎、李祐葳、黃偉傑行為時尚未成年,惟依修 正後規定則已成年。是前開比較新舊法結果,修正後規定 並未較有利於被告陳冠穎、李祐葳、黃偉傑,依刑法第2 條第1項前段規定,自應適用行為時即修正前之民法第12 條規定,認被告陳冠穎、李祐葳、黃偉傑行為時尚未成年 ,而無庸論就是否應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 2條第1項前段加重其刑。   ⑵被告蔡鎰隆於行為時已滿20歲,同案少年胡○宇、曾○傑、葉○翔及張○澤均為未滿18歲之少年,有相關個人資料在卷可查。惟本件被告蔡鎰隆否認知悉同案少年等人之年齡,卷內亦無證據可認被告蔡鎰隆知悉其等係與未成年人共同實施犯罪,本件就被告蔡鎰隆部分,自無庸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加重其刑。  2、又按犯刑法第150條第1項之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強 暴、脅迫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 一:一、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之 。二因而致生公眾或交通往來之危險,刑法第150條第2項 定有明文。上開得加重條件,屬於相對加重條件,並非絕 對應加重條件,本院審酌被告4人前揭犯行,雖有不當, 然一時衝動而犯本案,於本院審理中均坦承犯行,並非毫 無悔意,參酌全案情節及被告行為對社會秩序所生危害之 程度等情,認未加重前之法定刑應已足以評價其犯行,尚 無依刑法第150條第2項規定加重其刑之必要。 (五)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4人與顏○塏並不相識 ,僅因友人間之細故紛爭,竟以前揭事實欄所示方式,攜 帶兇器在公共場所聚眾為事實欄所示行為,對社會秩序及 安全造成影響,所為均應予非難;惟念被告4人犯後均坦 承犯行之態度,兼衡被告陳冠穎於本院審理時自述其為高 中肄業之智識程度、未婚無子女、從事採購助理、無須撫 養家人之家庭生活狀況(見本院卷第202頁);被告蔡鎰 隆於本院審理時自述其國中肄業之智識程度,未婚無子女 、從事工地工作、無須撫養家人之家庭生活狀況(見本院 卷第166頁);被告李祐葳於本院審理時自述其為國中畢 業之智識程度、未婚無子女、從事服務業、無須撫養家人 之家庭生活狀況(見本院卷第166頁);被告黃偉傑於本 院審理時自述其國中畢業之智識程度,未婚無子女、從事 送貨工作、無須撫養家人之家庭生活狀況(見本院卷第16 6頁);暨其等各自之素行、犯罪動機、目的、手段等一 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均諭知易科罰金之 折算標準。 四、緩刑部分: (一)被告陳冠穎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 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其因一時失慮, 致罹刑典,惟其犯後坦承所涉妨害秩序之犯行,堪認已知 悛悔。本院審酌被告陳冠穎雖不慎誤蹈法網,然經本案偵 查、審理程序,當知所警惕,尚毋庸以刑之執行達到教化 其等反社會行為之目的,因認對其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 行為適當,併予宣告緩刑2年,以啟自新。 (二)又為使被告陳冠穎能自本案中深切記取教訓,促使其尊重 法律規範秩序及強化其法治觀念,俾導正偏差行為,避免 再度犯罪,認應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5款及第8款規定, 命被告陳冠穎於本判決確定之日起1年6月內,向執行檢察 官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 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8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接 受法治教育課程2場次,併依刑法第93條第1項第2款規定 ,諭知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以收矯正及社會防衛之效 。惟倘其違反本院所定命其等履行之事項情節重大,足認 原宣告之緩刑難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檢 察官得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之規定,聲請撤銷本 案緩刑之宣告,附此敘明。 五、不予沒收之說明:   被告陳冠穎、蔡鎰隆所各自持用之鋁棒,固為供犯罪所用之 物,然係同案少年何○宇所有,業據同案少年何○宇於偵訊中 供陳在案(見112少連偵29卷第478頁),依卷存事證,尚難 認上開物品為被告陳冠穎、蔡鎰隆所有,爰不予對被告陳冠 穎、蔡鎰隆宣告沒收,併予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 段、第300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晉毅提起公訴,檢察官楊淑芬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150條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強暴脅迫者, 在場助勢之人,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首謀及下手實施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一、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之。 二、因而致生公眾或交通往來之危險。

2024-12-26

TPDM-113-訴-713-20241226-1

原易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性騷擾防治法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原易字第2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東楷 指定辯護人 本院公設辯護人葉宗灝 上列被告因違反性騷擾防治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 度偵字第20024號),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 罪之陳述,經本院告知簡式審判程序意旨,並聽取當事人之意見 後,裁定改依簡式審判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張東楷犯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之性騷擾罪,處拘役貳 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緩刑貳年,緩刑 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本判決確定之日起壹年內,接受法治教 育肆場次。   事實及理由 一、被告張東楷所犯者為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以上 有期徒刑以外之罪,且於本院準備程序時,被告就被訴事實 為有罪之陳述,經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意 見後,本院認為適宜進行簡式審判程序而裁定改行簡式審判 程序審理,核先敘明。 二、本件犯罪事實及證據,除證據部分補充「被告於本院準備程 序及審理時之自白」外,餘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書之記載。 三、核被告所為,係犯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之性騷擾罪。 四、爰審酌被告對告訴人為起訴書犯罪事實欄所載之性騷擾犯行 ,無視於告訴人之身體自主權利及人格尊嚴,所為應予非難 ;兼衡其犯後於本院準備程序中終能坦承犯行,並願意賠償 告訴人所受損害,惟因告訴人無到庭意願而未能達成和解之 犯後態度,有本院113年12月10日準備程序筆錄在卷可佐( 見本院卷第71頁),堪認尚有悔意;併參酌其自述之智識程 度、職業收入及家庭生活經濟狀況(見本院卷第80頁)暨其 犯罪之動機、目的及手段等一切情狀,爰量處如主文所示之 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示懲儆。 五、被告前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審酌被告於本院坦認犯行 ,反省己錯,念其因一時失慮致罹刑章,經此偵、審程序及 罪刑宣告,當知所警惕而無再犯之虞,是本院認對於被告所 科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之 規定,宣告緩刑2年,以啟自新。又為強化被告法治觀念, 並記取本案教訓、確實惕勵改過等考量,本院認除前開緩刑 宣告外,另有課予其一定負擔之必要,爰併依同條第2項第8 款之規定,命被告應於本判決確定之日起1年內,接受法治 教育課程4場次,復依同法第93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同時 諭知被告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由觀護人予以適當督促, 預防被告再犯,以啟自新。如被告受緩刑之宣告而違反上開 本院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之 規定,得撤銷其緩刑宣告,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 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錢明婉提起公訴,檢察官楊淑芬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 意圖性騷擾,乘人不及抗拒而為親吻、擁抱或觸摸其臀部、胸部 或其他身體隱私處之行為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 新臺幣10萬元以下罰金;利用第2條第2項之權勢或機會而犯之者 ,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前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3年度偵字第20024號   被   告 張東楷 男 00歲(民國00年00月00日生)             住○○市○○區○○○路0段000巷0              號0樓之0             居臺北市○○區○○○路000巷00號0              樓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選任辯護人 張耀天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性騷擾防治法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應提起 公訴,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張東楷與代號AE000-H113074(真實身分詳卷、下稱A女)之 成年女子均任職在SIEG HAIR系列連鎖店不同分店之人員, 張東楷為○○地區分店人員、A女為○○地區分店人員,緣SIEG HAIR○○○○○○店(詳卷)因業績優良,故○○○○店人員相約於民 國113年3月10日夜間22時許,至臺北市○○區○○路00號00【RU FF NIGHT CLUB TAIPEI】歡聚慶祝,張東楷雖為不同分店, 但見通訊軟體現時動態得知上情後,應○○○○○○店人之邀約亦 同至上址,張東楷見A女在場,遂邀約A女至舞池,張東楷竟 基於性騷擾之犯意,於113年3月11日凌晨2時許,接續趁A女 不及抗拒之際,以手撫摸A女腰部、腹部並突然親吻A女嘴唇 ,以此方式而為性騷擾。 二、案經A女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信義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清單暨待證事實 編號 證  據  清  單 待  證  事  實 一 被告承認有摸A女的腰並親吻A女嘴唇,但否認上開性騷擾犯行。  被告辯稱:與A女有眼神交流,所以不認為是性騷擾云云。惟被告承認自己與A女並非男女朋友、亦無曖昧感情,單純是其他分店知道姓名之人,一般人對於此種關係疏遠狀況,難認可以突然未經詢問A女同意後即可親吻A女嘴唇之理。    二 證人即告訴人A女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   上開犯罪事實 三 張東楷與A女之對話擷圖、指認犯罪嫌疑人紀錄表、性騷擾防治法申訴表、性騷擾防治法被害人權益說明 上開犯罪事實。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第1項之罪嫌。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7  月  15  日                 檢 察 官 錢明婉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8  月  5   日                 書 記 官 方宣韻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 意圖性騷擾,乘人不及抗拒而為親吻、擁抱或觸摸其臀部、胸部 或其他身體隱私處之行為者,處 2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 科新臺幣 10 萬元以下罰金;利用第 2 條第 2 項之權勢或機會 而犯之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前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2024-12-26

TPDM-113-原易-22-20241226-1

撤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184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王字宇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聲請撤銷緩刑 之宣告(113年度執聲字第2483號、112年度執緩字第500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王字宇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聲請書所載。 二、按受緩刑之宣告,於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 逾6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撤銷其宣告;前項撤銷之聲請 ,於判決確定後6月以內為之,刑法第75條第1項第2款、第2 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刑法第75條第1項所定之二款要件僅須 具備其一,法院即無裁量之餘地,毋庸再行審酌其他情狀, 應逕予撤銷緩刑,與刑法第75條之1規定係採裁量撤銷主義 ,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有所不同。 三、經查: (一)受刑人王字宇之戶籍地現設於新北市新店區,有受刑人之 個人戶籍資料在卷可查,是受刑人最後住所地係在本院管 轄區域內,本院對於本案聲請具有管轄權,合先敘明。 (二)受刑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於民國11 2年3月16日以111年度訴字第130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 10月,緩刑3年,並於112年4月18日確定在案(下稱前案 ),緩刑期間自112年4月18日起至115年4月17日止;又另 於前案緩刑期前之111年11月26日因犯毀損他人物品罪, 經本院於113年3月26日以113年度易字第46號判決判處有 期徒刑9月,受刑人上訴後,經臺灣高等法院於113年10月 24日以113年度上易字第977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下稱後 案)等情,有上開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 表等件在卷可稽,是受刑人確有於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 而在緩刑期內受逾6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之情甚明。是 受刑人於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逾6月有 期徒刑之宣告確定,已符合刑法第75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 。檢察官於後案確定後6個月內之113年12月24日(見本院 卷第5頁之收狀戳)聲請撤銷前案緩刑之宣告,自符合刑 法第75條第1項第2款及同條第2項之規定,本院尚無自由 裁量斟酌之餘地,應逕予撤銷其緩刑之宣告。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第1項第2款,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2024-12-26

TPDM-113-撤緩-184-20241226-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偽造文書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483號 附民原告 蔡翁雙喜 附民被告 王林美蘭 上列被告因偽造文書等案件(110年度訴字第907號),經原告提 起附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 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 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 送該法院之民事庭,此觀同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即明。 二、經查,被告因本院110年度訴字第907號偽造文書等案件,經 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 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首揭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 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趙德韻                              法 官 林記弘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洪婉菁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2024-12-25

TPDM-113-附民-483-20241225-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名譽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364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丁台明 上列被告因妨害名譽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 年度偵字第2432號),本院認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簡 字第558號),改依通常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如附件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所載。 二、按告訴乃論之罪,告訴人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得撤回其告訴 ,又告訴經撤回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且得不經言詞辯 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238條第1項、第303條第3款、第307 條分別定有明文。 三、本件告訴人王傑告訴被告丁台明妨害名譽案件,經檢察官聲 請簡易判決處刑,認被告係涉犯刑法第309條第1項公然侮辱 罪嫌,依同法第314條之規定,須告訴乃論。茲因被告與告 訴人於民國113年12月19日在本院和解成立,告訴人並具狀 撤回對被告之告訴,此有和解筆錄、刑事撤回告訴狀在卷可 稽(見本院卷第97、99頁)。依上開說明,爰不經言詞辯論 ,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2條、第303條第3款、第307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附件: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2432號   被   告 丁台明 男 00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市○○區○○路00巷0號0樓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妨害名譽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以簡易判 決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丁台明於民國112年10月27日晚間7時29分許,至臺北市○○區 ○○○路0號臺北車站大廳,在臺鐵2號不特定人得以聞共見之 售票窗口前,因座位事宜而有不滿,服務人員王傑遂上前進 行勸解,豈料,丁台明竟基於公然侮辱之犯意,在上址,大 聲以「王八蛋」辱罵王傑,貶損王傑之社會評價,嗣警員至 現場處理,始循線查獲上情。    二、案經王傑訴由內政部警政署鐵路警察局臺北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 (一)被告丁台明辱罵告訴人王傑之監視錄影畫面及照片。 (二)證人即告訴人之證述。 (三)被告辱罵告訴人之譯文在卷可資佐證,被告犯嫌已堪認定 。 二、所犯法條:核被告丁台明所為,係犯刑法第309條第1項公然 侮辱罪嫌。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   月  23  日                檢 察 官 蕭 惠 菁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2   月  15  日                書 記 官 吳 旻 軒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09條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 9 千元以下罰金。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1 萬 5 千元以下罰金。

2024-12-25

TPDM-113-易-364-20241225-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商業會計法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2年度訴字第1455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房欣怡 許恒瑞 上 一 人 選任辯護人 楊嘉馹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商業會計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1年 度偵字第34985號、112年度偵字第10069號),前經辯論終結, 茲因尚有應行調查之處,應再開本件辯論,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林承歆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2024-12-24

TPDM-112-訴-1455-2024122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045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周瑞昌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113年度執聲字第2449號、113年度執 字第787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周瑞昌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拘役肆拾日,如易 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周瑞昌因竊盜案件,先後經判決 確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規定,定 其應執行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標準,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 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 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拘役者,於各刑中之最長 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120日 ,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6款分別定有明 文。次按數罪併罰,應依分別宣告其罪之刑為基礎,定其應 執行刑,此觀刑法第51條規定自明,故一裁判宣告數罪之刑 ,雖曾經定其執行刑,但如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 刑時,前定之執行刑當然失效,而上開更定之應執行刑,不 應比前定之應執行刑加計其他裁判所處刑期後為重,否則即 與法律秩序理念及法律目的之內部界限有違,難認適法(最 高法院93年度台非字第192號判決意旨參照)。又依法應併 合處罰數罪中之部分罪刑苟已先行執行完畢,並非不得再與 其他罪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僅係檢察官指揮執行應執行刑 時,須扣除其中已執行完畢部分之刑期而已(最高法院111 年度台抗字第1166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因竊盜案件,經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 ,並均確定在案,有各該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 紀錄表在卷可參。本院為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並審核如附表編號2、3所示之罪,其犯罪行為時間在附表 編號1所示判決確定日期之前,從而聲請人聲請定其應執行 之刑,於法核無不合。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2所示 各罪,曾經定應執行刑,是本件更定執行刑時,應有不利益 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本院應以受刑人所犯原各罪之宣告刑 為基礎而裁量刑期,惟仍不得較上開各罪曾定之應執行刑與 其他宣告刑之總和為重。爰參酌附表各罪宣告刑之總和上限 、各刑中最長期等情形,兼衡受刑人犯罪之類型、情節、不 法與罪責程度,及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本於罪責相當之 要求,依法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 算標準。至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刑雖已執行完畢,惟依據上 揭說明,此僅應由檢察官於指揮執行時扣除之,與定應執行 刑之裁定無涉。另本案所聲請部分均屬得易科罰金之類型, 牽涉案件情節尚屬單純,可資減讓幅度有限,應無必要再命 受刑人以言詞、書面或其他適當方式陳述意見,尚與最高法 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89號裁定意旨無違,附此 敘明。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 、第41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附表:受刑人周瑞昌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2024-12-23

TPDM-113-聲-3045-20241223-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989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周育卉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113年度執聲字第2397號、113年度執 字第8461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周育卉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拘役柒拾日,如易 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周育卉因竊盜案件,先後經判決 確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規定,定 其應執行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標準,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 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 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拘役者,於各刑中之最長 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120日 ,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6款分別定有明 文。又依法應併合處罰數罪中之部分罪刑苟已先行執行完畢 ,並非不得再與其他罪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僅係檢察官指 揮執行應執行刑時,須扣除其中已執行完畢部分之刑期而已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166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因竊盜案件,經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 ,並均確定在案,有各該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 紀錄表在卷可參。本院為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並審核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其犯罪行為時間在附表編 號1所示判決確定日期之前,從而聲請人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於法核無不合。爰參酌附表各罪宣告刑之總和上限、各 刑中最長期等情形,兼衡受刑人犯罪之類型、情節、不法與 罪責程度,及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本於罪責相當之要求 ,依法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 準。至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刑雖已執行完畢,惟依據上揭說 明,此僅應由檢察官於指揮執行時扣除之,與定應執行刑之 裁定無涉。另本案所聲請部分均屬得易科罰金之類型,牽涉 案件情節尚屬單純,可資減讓幅度有限,應無必要再命受刑 人以言詞、書面或其他適當方式陳述意見,尚與最高法院刑 事大法庭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89號裁定意旨無違,附此敘明 。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 、第41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附表:受刑人周育卉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2024-12-23

TPDM-113-聲-2989-20241223-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偽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8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羅麗卿 上列被告因偽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32624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羅麗卿無罪。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羅麗卿係黃演志之朋友,被告明知黃演 志分別於民國110年10月16日13時許、同月30日13時許,在 址設新北市○○區○○路000號耕莘醫院停車場內,各以新臺幣 (下同)1,000元,販售重量不詳之第一級毒品海洛因1包予 被告(販賣次數共2次),被告並於同年11月4日16時54分許 ,在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承辦11 0年度偵字第38號案件中(下稱前偵查案件),就黃演志販 賣毒品之案件供前具結後,證述黃演志販賣毒品之經過。嗣 前偵查案件起訴,由本院以111年度訴字第340號案件(下稱 前案)審理,被告為維護黃演志,避免其遭受刑責,竟基於 偽證之犯意,於112年3月14日9時30分許,在本院第17法庭 內,就前審理案件以證人身分具結後,對於黃演志有無販賣 第一級毒品海洛因之案情重要關係事項,虛偽證稱:「【檢 察官問:妳有跟被告(係指黃演志)購買過毒品嗎?】沒有 ,不是找他拿的。」、「(檢察官問:偵訊筆錄中記載妳稱 當時施打的海洛因是跟被告拿的,是否如此?)當時我害怕 不能回去看我媽媽,警察說如果不講我就不能回去。」、「 (檢察官問:這份筆錄是在檢察官面前做的?)我當時就急 著想要回去,我真的不是跟他拿的,我媽媽都是我在照顧, 我現在在戴孝,我媽媽走了不到一個禮拜...我是真的急著 要回去看我媽,他說如果不講一個是跟誰拿,他叫我看照片 」、「(檢察官問:妳有無上被告的車?)那個時候是別人 上他的車,我個人是要找被告拿菜,被告他那時候在賣菜, 我是要看被告他有沒有剩下的菜」等語,證稱黃演志並無 上開販賣第一級毒品之行為,足以影響司法機關對黃演志販 賣第一級毒品案件調查之正確性,因認被告所為涉犯刑法第 168條之偽證罪嫌等語。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 能證明被告犯罪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4 條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檢察官就被告犯 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刑事訴訟法第 161條第1項定有明文。因此,檢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 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 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從說 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基於無罪推定之原則,自應 為被告無罪判決之諭知(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128號判決 先例要旨參照)。次按偽證罪之構成,以於執行審判職務之 公署或於檢察官偵查時對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 供後具結,而為虛偽之陳述為要件,所謂虛偽之陳述,係指 與案件之真正事實相悖,而足以陷偵查或審判於錯誤之危險 者而言,若在此案之供證為屬真實,縱其後於其他案件所供 與前此之供述不符,除在後案件所供述合於偽證罪之要件得 另行依法辦理外,究不得遽指在前與實情相符之供證為偽證 (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2427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公訴意旨認被告涉犯偽證罪嫌,無非係以被告於偵查中之供 述、證人吳奕廷於112年3月14日在前案中所述證詞、被告於 110年11月4日在前偵查案件中所述之證詞暨證人結文及前偵 查案件全卷、被告於112年3月14日在前案中所述之證詞暨證 人結文及前案案件全卷及前案判決書等件為其主要論據。訊 據被告否認有為上揭偽證犯行,辯稱:我在前偵查案件中所 為的證述才是不實的,當時我媽媽摔倒,我急著要回家,所 以警詢跟偵查時才會說跟黃演志拿毒品,警察要我交代才可 以離開,我在前案審理時所述才是真的等語。經查: (一)被告於前案審理時,於112年3月14日在本院刑事第17法庭 ,就關於黃演志涉嫌販賣第一級毒品海洛因等與案情有重 要關係之事項,經本院告知其依法有拒絕證言權、具結之 義務及偽證之處罰後,供前具結而為如公訴意旨所指之證 述等情,為被告所自承在案,並有前案112年3月14日審判 筆錄、證人結文(見前案卷第125至128、163頁)在卷可 憑,是此部分之事實,堪以認定。 (二)被告有無於上開時地,向黃演志購買海洛因乙節,其於前 偵查程序之警詢雖證述:我於110年10月30日下午1時許在 耕莘醫院停車場看到「阿平」與其他喝美沙冬的人在停車 場聊天,我就以1,000元向他購買1小包海洛因,「阿平」 沒有戴眼鏡、中等身材、短髮,經警方供我觀看犯罪嫌疑 人指認表,我才知道「阿平」是被告,我另一次則是於11 0年10月下旬向被告購買海洛因等語(見110偵32569卷第1 73至174頁);復於前偵查程序之偵訊時證述:我跟黃演 志買過2次海洛因,第1次是110年10月下旬,第2次是110 年10月30日,地點都是耕莘醫院急診旁的停車場等語(見 偵卷第219至220頁),然黃演志於前案及臺灣高等法院11 2年度上訴字第2981號案件(下稱前案二審)審理時僅坦 承有於上開時間至耕莘醫院停車場,惟均否認有販賣海洛 因予被告之犯行,並供稱:我的綽號是「阿志」不是「阿 平」,我在耕莘醫院急診室喝美沙冬所以認識被告,但我 沒有跟被告見面,沒有賣毒品給她等語(見前案一審卷第 46至49頁、二審卷第60、66頁)。而被告雖於110年11月4 日上午6時許,在○○市○○區○○路0段00巷0號0樓之住處內, 以海洛因粉末摻水稀釋後,再以注射針筒之方式施用海洛 因1次,因而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第第10條第1項之施用第 一級毒品罪嫌,復經臺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11年度毒偵字 第231號為緩起訴處分確定在案(見本院卷第157至167頁 ),然無從以此遽論被告之毒品來源即黃演志,仍應有其 他補強證據佐證被告於前案偵查中證述為真。 (三)而依證人即查獲員警吳奕廷於前案之證述:我在110年10 月16日及30日兩天沒有到現場,而根據檢舉情資,黃演志 會將車停在耕莘醫院附近,一群毒品人口會紛紛上車,停 留時間不長,約5至10分鐘。因羅麗卿自述她跟黃演志購 毒的時間,警方才去調監視器發現羅麗卿與黃演志有於上 開時間出現在耕莘醫院停車場,但監視器有死角,無法確 認該2人是否有接觸等語(見前案一審卷第117至125頁) ,則依證人吳奕廷之證述,可知其並未實際見聞被告分別 110年10月16日及同年月30日向黃演志拿取毒品之過程, 警方蒐證之監視器畫面亦未拍攝被告與黃演志曾於該2日 接觸之情形,實難以證人吳奕廷之證述即遽認被告於前案 偵查中所證方為真實。 (四)又觀諸卷附之被告與黃演志間之簡訊截圖所示,僅足證被 告曾於110年8月11日及同年月19日與暱稱「阿志」之被告 進行聯絡,且被告曾於110年8月19日向黃演志詢問其他友 人之電話號碼,黃演志則提供該友人之電話號碼,其後即 無其他之聯繫記錄等情(見110偵32569字卷第433、435頁) ,亦無從佐證被告與黃演志於110年10月16日或同年月30 日有相約見面或進行毒品交易。此外,卷內未見任何被告 與黃演志於110年10月16日或同年月30日有明確言及毒品 種類、數量等具體內容,或其他任何關於一般熟知毒品暗 語之對話內容或監聽譯文。是上開簡訊截圖自不足作為被 告於前案偵查中所證為真實,而於前案審理時為偽證之補 強證據。 (五)再者,檢察官固執前案判決採認被告於前偵查程序之證言 ,認被告於前案審理時到庭具結證述之上揭證言為虛偽證 述不予採信,而判決黃演志犯販賣第一級毒品罪云云,惟 前案二審法院以不能僅憑被告於前案審理中證述矛盾之警 詢、偵查中證言,於無補強證據佐證其於偵查中所證為真 實,而認黃演志有於上開時、地,販賣第一級毒品海洛因 予被告,並諭知黃演志販賣第一級毒品予被告部分無罪, 嗣經最高法院於113年3月14日以113年度台上字第536號判 決駁回上訴確定,有前揭判決在卷可查,故黃演志是否販 賣第一級毒品予被告乙節,於前案歷次程序中並無證據可 資認定為真,自亦無從認定被告於前案審理時所為之證述 ,悖於真實。 (六)至於被告雖於本件偵查中及本院審理時,固均坦承其於前案偵查中所述其向黃演志購買兩次海洛因之證言為虛偽不實(見112他5261卷第47頁、本院卷第151頁), 惟本件起訴書所載之犯罪事實僅限被告於前案審理時之證述為虛偽不實,並不包括被告於前案偵查中所為之證述為虛偽之犯罪事實,自不在本院審理範圍,附此敘明。 四、綜上所述,本案被告於前案審理時之證述,固與其於前案警 詢、偵查中之證詞不同,然檢察官所提證據尚無從證明黃演 志有販賣第一級毒品海洛因予被告之事實,即無從證明被告 於前案審理時所為之證述,係屬與案件真正事實相悖之虛偽 陳述,自難以偽證罪相繩。是公訴人所舉之各項證據,不足 使法院達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 實之程度,致使無從形成有罪之確信,揆之首開說明,自應 為被告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1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雅詩提起公訴,檢察官楊淑芬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林承歆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2024-12-20

TPDM-113-訴-182-202412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