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民事訴訟法第496條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21-130 筆)

再易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返還土地(再審)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再易字第10號 再審 原告 林政宏 訴訟代理人 蘇慶良律師 再審 被告 蔡何全米即蔡明定之繼承人 蔡永松即蔡明定之繼承人 蔡文賓即蔡明定之繼承人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張宗存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土地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民國113年6月12 日本院111年度再易字第9號民事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本院於 民國114年2月19日言詞辯論終結,裁判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理 由 壹、再審原告主張: 一、再審被告既無權占有再審原告之土地,則原確定判決(即第 3次再審)有以下事證可認適用法規有錯誤。 (一)再審被告之系爭建物與附圖甲陽台外推均屬違章建築,基 於公法與私法之法秩序一致性要求,並不受保護,故非民 法第796條所指可受保護之不動產,原審就此已適用構成 要件錯誤,而屬適用法規錯誤。蓋依學理與實務見解(如 台大法律學院副院長吳從周教授於西元2024年7月5日高等 法院台南分院之講座課程,違章建築之實務難題與所引最 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279號、台灣花蓮地方法院109年 度訴字第340號等判決)即認基於公法與私法之法秩序一 致性要求,違反建築法令之違章建築物,縱因社會上交易 之現實狀況而可認有事實上處分權,然尚難認與物權法所 承認之所有權性質相類似,而可賦與完全相同之效力,並 類推適用民法第765、767條之所有權適用規定。而依嘉義 縣財政稅務局函暨所附系爭建物房屋稅籍資料明細表等文 書,足證再審被告之房屋與陽台外推部分,既屬未經申請 建照與使用執照之違章建築,依前開說明,系爭違章建築 物自不得作為民法第796條所指「房屋」之具有所有權欲 保護之客體,故法條之房屋本應為當然解釋或目的限縮解    釋,排除再審被告陽台之適用。原確定判決未採前開學理    與實務見解,已違反論理法則,而有民事訴訟法第796條    所規定適用法規錯誤之再審理由。 (二)被告所增裝之系爭浪板屬動產,乃近5年内裝置包覆陽台 之外,並非屬民法第796條房屋,原確定判決適用法規錯 誤。   1、最高法院59年度台上字第1799號、62年度台上字第1112號 民事判例均認民法第796條所謂越界建築,其建築物必為 房屋,苟屬「非房屋構成」部分之「牆垣」(類似本案陽 台,是牆壁外增建)、豬欄 、狗舍或「屋外」簡陋廚廁, 尚不能謂有該條之適用。   2、再審被告所增裝之系爭浪板不像陽台(水泥做),反係塑 膠與鋁鐵混合,螺絲鎖上之可移動之塑膠合成物,並非房 屋,當不屬前開法條所規定之房屋,而受有民法第796-1 免於拆除之適用。 (三)不論陽台或浪板,均無民法第796條之1前段規定之適用, 且違反公共利益。   1、系爭越界陽台,既為「房屋牆壁外」所增建,本屬可分,    何來具整體關係不可分?原確定判決就此已有認事用法錯 誤。蓋應拆除之0.97平方公尺所指,乃鄰近再審原告窗台 之再審被告陽台外側,並非靠再審被告房屋本身,原確定 判決理由所稱可能會影響建物之支撐性?危及整體系爭建 物之結構安全?造成外牆剝落或加速建物腐蝕、老化…等語 ?進而免予再審被告拆除,此乃誤認拆除0.97平方公尺部 分係靠再審被告房屋牆壁之陽台,自有嚴重客體認識錯 誤,與違反物理法則,而屬適用法則不當,自構成民法第 796-1條所規定之錯誤。   2、既然系爭陽台或浪板為違章建築,再審被告越界建築,除 侵害再審原告土地上空之利用,亦妨害兩造後端附近同段 1003、1004地號土地後方房屋所有權人、進出防火巷至馬 路之困難,亦造成消防救災時無法將水往上噴灑,更造 成相鄰房屋2、3樓層住戶無法打開窗戶,往上、下逃生, 更足認定系爭違章建築違反公共利益。   3、再審被告亦無從依民法第796條之1第1項規定,主張免為 全部或一部移去越界建築部分。以系爭使用比例觀之,再 審被告主張再審原告收回越界土地所得利益較小,再審被 告所受損害較大,實屬無據,原確定判決未查違反論理法 則。 (四)前所提之第2次再審即本院111年度再易字第3號確定判決 程序不合法,原確定判決即第3次再審卻未廢棄,而有適 用法規顯有錯誤之違法:   1、民事訴訟法第496條但書既規定「但當事人已依上訴主張 其事由或知其事由而不為主張者,不在此限」,即不得再 審。   2、足見本件再審被告已於上訴時之二審曾主張有第796條之1 抗辯事實,業經第1次再審即本院110年再易字第3號確定 判決不予採納,則本件再審被告已於上訴審、第1次再審 抗辯,顯屬同一事由;況基於舉重明輕之法理與前開再審 規定之立法意旨,原確定判決未查,自違反民事訴訟法第 496條但書規定,自非適法。 二、第2、3次再審有足以影響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斟酌: (一)按民事訴訟法第497條規定:「依第四百六十六條不得上    訴於第三審法院之事件,除前條規定外,其經第二審確定    之判決,如就足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或當    事人有正當理由不到場,法院為一造辯論判決者,亦得提    起再審之訴」。 (二)查第2次再審判決就系爭越界建築之建物,有無民法第796    條之1第1項之適用,係以拆除該越界部分0.97平方公尺之    陽台及浪板,對於本件再審原告不具備實質上利益,只是    外觀上徒具行使權利之形式,並且拆除系爭陽台及浪板可    能影響建物之支撐性,危及整體系爭建物結構安全云云,    認有前開規定之適用,故免除拆除義務。惟就常理而言,    所謂「支撐整體」建築物主要部分,應係建物之鋼筋梁柱    及全部水泥本身或牆面,而非建物外推之陽台或其上薄薄     1片之浪板、不具拆除後致生結構上之危險,乃再審法院    竟認拆除此越界部分之陽台及浪板,將對建物之整體結構    安全危險,就一般社會通念而言,實難以理解其間之因果    關係。況第2、3次再審法院,就再審原告前開主張,未進    行鑑定顯有違證據調查法則,原確定判決就此部分疏未調    查相關證據,即以結構安全等因素認再審被告免拆除義務    ,自有「足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即該陽台0.97平方公    尺與浪板)之拆除是否危害?漏未調查鑑定」之違誤。 三、並聲明:(一)本院111年度再易字第9號確定判決均廢棄。 (二)上開廢棄部分,再審被告之第二審上訴駁回。再審被 告應將應將坐落系爭土地上之系爭『陽台』、『烤漆浪板』拆除 。(三)訴訟費用均由再審被告負擔。 貳、再審被告則以: 一、再審不合法部分: (一)再審原告所援引之前開最高法院判決或台灣花蓮地方法院    判決,係針對未登記不動產肯認有事實上處分權,乃實務    上之便宜措施,然事實上處分權究非所有權,能否能完全    類推適用所有權之物上請求權規定,實非無疑。且前開判    決關於違章建築物之判決意旨並非直接相關,再審被告亦    未據此主張民法第767條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又上開判    決與本案違章建築是否屬民法第796條、第796之1條所規    定之「房屋」解釋無涉,再審原告據此提起本件再審,主    張原確定判決有適用法規錯誤云云,應無理由。原確定判    決並無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    司法院現尚有效及大法官會議之解釋,或最高法院有效之    判例顯然違反之情事,再審原告所提再審之訴不合法。 (二)再審原告所主張之再審理由,無非以其請求再審被告拆除    之系爭浪板是否符合民法第796條、第796條之1之要件為    法律適用爭議。惟細觀再審原告於本院110年度再易字第3    號即第1次再審時,已針對前開主張提起過再審之訴,本    次再審原告又以同一事由提起再審之訴,違反民事訴訟法    第498條之1 規定,再審原告請求於法不合。 二、縱認再審原告之訴為合法,其請求亦為無理由。 (一)再審原告依民法第767條規定請求再審被告拆除系爭建物 及附著其上之烤漆浪板應無理由,原確定判決認再審被告 為系爭建物所有人、使用人,自得適用民法第800條之1 規定準用民法第796條第1項、第796條之1條規定,應屬有 據 。且原確定判決第12至14頁分別以具體事證認定並論 述本件有民法第796條第1項、第796條之1條規定之適用, 其認適用法並無錯誤。 (二)再審原告雖主張原確定判決並未認定再審被告之第2次再 審程序不合法,有適用法規不當;另主張第2、3次再審法 院未斟酌拆除系爭陽台及浪板將危及系爭建物之情形,未 就此進行鑑定,有違證據調查法則,是第3次再審即原確 定判決有適用法規錯誤云云。惟查:   1、揆諸民事訴訟法第498條之1立法理由,係為防止濫行再審 而設,則解釋適用時,即應著重於再審原告是否以同一 事由對於確定裁判或駁回再審之訴或再審聲請之裁判提起 再 審之訴或聲請再審。而原確定判決即第3次再審判決認 民事訴訟法第498條之1所謂「同一事由」,當以「同一當 事人及主張再審理由之事項」具體該當為必要,並非法律 抽象之規定同1條款再審事由,再審原告係針對本院109年 度 簡上字第85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 款積極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由,提起再審之訴;再審被告 則係對第1次再審判決而言,並以消極不適用法規顯有錯 誤為再審事由,兩次再審原告顯不同,並非以此同指均屬 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自難謂係同一事由。再審 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違民事訴訟法第498條之1規定,實 有 誤解。   2、民事訴訟法第497條所謂足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 酌,係指前訴訟程序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並已 為聲明之證據,而第二審並未認不必要竟忽略而未予調 查 ,或雖調查而未就其調查之結果於第二審確定判決理 由中 斟酌,且須足以影響裁判結果而言。惟再審原告在 歷次訴 訟程序中從未聲請法院就拆除陽台及浪板是否影 響建物結 構安全送請鑑定,歷審法院亦未送鑑定,再審 原告所謂之 「鑑定報告」並未存在於本案訴訟中,原確 定判決自無從 斟酌,再審原告據此主張原確定判決有民 事訴訟法第497條所規定之情事,顯無理由。 三、並聲明:(一)再審之訴駁回。(二)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   原告負擔。      參、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當事人死亡者,訴訟程序在有繼承人、遺產管理人或其他 依法令應續行訴訟之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第168條 至第172條及前條所定之承受訴訟人,於得為承受時,應即 為承受之聲明,他造當事人亦得聲明承受訴訟。又當事人不 聲明承受訴訟時,法院亦得依職權,以裁定命其續行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168條、第175條及第178條分別定有明文。查 再審被告蔡明定於訴訟繫屬中之民國114年1月6日死亡,再 審被告蔡何全米、蔡文賓、蔡永松為其繼承人,兩造均具狀 聲明由前開繼承人承受訴訟,有民事承受訴訟狀與民事聲請 承受訴訟狀、戶籍謄本、繼承系統表等在卷可證(見本院卷 第181至193頁、第195至206頁)。則揆諸前開規定,自無不 合,爰命前開為蔡明定繼承人之再審被告蔡何全米、蔡文賓   、蔡永松承受訴訟,續行本件訴訟程序。 二、次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 判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民 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前段定有明文。查: (一)本院111年度再易字第9號民事判決不得上訴,應於113年6 月12日判決時確定,而前開判決書係於113年6月17日送達 再審原告;再審原告則於113年7月15日對前開確定判決提 起本件再審之訴,有民事再審聲請狀在卷可憑,復經本院 調取前開民事確定判決卷宗核閱無誤,自堪信為真實。則 依前開規定,再審原告提起前開再審之訴部分未逾上開30 日之不變期間,合先敘明。 (二)然再審原告對第2次再審即本院111年度再易字第3號確定 判決提起再審部分(見本院卷第9頁民事再審聲請狀案由 欄),前開第2次再審判決不得上訴,應於111年6月15日 判決時確定,而前開判決書係於111年6月24日送達本件再 審原告即前開第2次再審之再審被告;本件再審原告則於1 13年7月15日對前開確定判決提起本件再審之訴,有民事 再審聲請狀在卷可憑,復經本院調取前開民事確定判決卷 宗核閱無誤,自堪信為真實。則本件再審原告或係誤載, 設非誤載,亦屬逾前開30日不變期間而不合法;況前開第 2次再審確定判決係對本件再審原告有利之判決,再審原 告對之提起再審亦不合法,而應予駁回。 三、第按再審之訴,應以訴狀表明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理由並遵   守不變期間之證據。再審之訴不合法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   之,民事訴訟法第501條第1項第4款、第502條第1項分別定   有明文。前開表明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理由並遵守不變期   間之證據,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   明確定判決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   倘僅泛言有何條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仍難謂已   合法表明再審事由。既未合法表明再審事由,即為無再審之   事由,性質上無庸命其補正。另按再審原告所主張之再審理   由,與民事訴訟法規定不符者,其再審之訴為不合法;所主   張之再審事由雖與民事訴訟法規定相符,而實無此事由者,   其再審之訴為無再審理由。查: (一)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係指確定判決所適用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司法 院現尚有效及大法官會議之解釋,或最高法院尚有效之判 例顯然違反,及確定判決消極的不適用法規,顯然影響裁 判者而言(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177號解釋、最高法 院60年度台再字第170號裁判要旨均同此見解)。又所謂 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不包括漏未斟酌證據、認定事實錯誤    、取捨證據失當、判決不備理由、學說上諸說併存致發生 法律見解歧異等情形在內(最高法院57年度台上字第1091 號、63年度台上字第880號、71年度台再字第209號、90年 台再字第27號裁判要旨同此見解)。前開所謂適用法規顯 有錯誤,係指就事實審所確定之事實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而 言;至事實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容有不當,當事人僅得 據為上訴理由,尚難以此指為合於前述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之再審原因(最高法院72年度台再字第125號判決要旨同此 見解)。然當事人雖得以再審之訴對之聲明不服,但當事 人已依上訴主張其事由或知其事由而不為主張者,不在此 限,亦為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但書所明定。查:   1、再審原告雖主張原確定判決法院違反學理與實務見解如台 大法律學院副院長吳從周教授前開講座課程與前開最高法 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279號、台灣花蓮地方法院109年度訴 字第340號等判決,已違反論理法則,而有民事訴訟法第7 96條所規定適用法規錯誤之再審理由云云。然依前開說明 ,判決(非有效判例或解釋例)與學說等非屬民事訴訟法 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範圍,是再 審原告就部分再審理由核屬未具體指摘原確定判決有如何 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自不合法。   2、再審原告前開再審理由一之(二)雖主張系爭浪板非屬民 法第796條所稱房屋,原確定判決適用法規錯誤,並援引 最高法院59年度台上字第1799號、62年度台上字第1112號 民事判例為據云云。然最高法院59年度台上字第1799號、 62年度台上字第1112號判例,依108年1月4日修正、108年 7月4日施行之法院組織法第57條之1第2項,其效力與未經 選編為判例之最高法院裁判相同。至再審原告所主張系爭 浪板當不屬前開法條所規定之房屋,而受有民法第796-1 免於拆除之適用云云;然此核屬原確定判決是否取捨證據 失當之問題。則依前開說明,亦均非屬民事訴訟法第496 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範圍,是再審原告 就部分再審理由核屬未具體指摘原確定判決有如何合於法 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自不合法。   3、再審原告前開再審理由一之(三)之1、2、3另主張不論陽 台或浪板均無民法第796條之1前段規定之適用,且違反公 共利益云云。然依前開說明,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容有不 當,當事人僅得據為上訴理由,尚難以此指為合於前述適 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原因,是再審原告此部分主張自亦 屬未具體指摘原確定判決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 情事,自不合法。  4、再審原告前開再審理由一之(四)另主張前所提之第2次再    審即本院111年度再易字第3號確定判決程序不合法,原確    定判決即第3次再審卻未廢棄,而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違    法云云。然再審原告於原確定判決中雖已主張依民事訴訟 法第496條但書規定,本件再審被告不得以同一事由(即民 法第796條之1之抗辯)提起再審;然原確定判決業已參照 前開法條規定之立法理由,認所謂同一事由,當以同一當 事人及主張再審理由之事項具體該當為必要,而認本件兩 造所提再審之2件訴訟之再審原告不同,自非前開法條所規 定之同一事由(見原確定判決書第8至9頁),是原確定判 決自無確定判決消極不適用法規顯然影響裁判之情形,再 審原告此部分再審理由,自屬無據。 四、再審原告另以前開再審理由二之事由,主張第2、3次再審法   院,就再審原告前開主張未進行鑑定,顯違證據調查法則,   而有民事訴訟法第497條所規定足以影響判決之重要證據, 漏未斟酌之違法: (一)然再審原告對第2次再審確定判決之再審為不合法,業如 前述。 (二)依第466條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事件,除前條規定外    ,其經第二審確定之判決,如就足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    ,漏未斟酌,或當事人有正當理由不到場,法院為一造辯    論判決者,亦得提起再審之訴,民事訴訟法第497條固有    規定。然若於判決理由項下說明無調查必要,或縱經斟酌    亦不足影響判決基礎之意見,即與漏未斟酌有間,而不得    據為前開規定之再審理由。查原確定判決於判決理由中業    已審酌測量儀器、技術與今相比有誤差產生可能,故再審    被告主張因地籍重測致土地經界線變動,非因故意或重大    過失致系爭陽台、浪板逾越地界應屬可信,而認有民法第    796條之適用;另斟酌兩造利益、建物屋齡等各項狀況,    而認有民法第796條之1第1項規定之適用。復於判決理由    中說明,再審原告所述情形業經第2次再審判決斟酌,且    依所有卷證兩造亦從未聲請鑑定,亦無鑑定報告之證物存    在,而認本件再審原告前開主張為無理由(見原確定判決    書第13至16頁)。再審原告於本院雖主張於二審曾聲請,    然究非原確定判決漏未斟酌足影響判決之重要證物,蓋原    確定判決乃針對兩造間就本院111年度再易字第3號確定判    決所提再審之訴論究,而與二審判決無關。則再審原告前    開再審理由之主張,亦為無理由。 五、綜上所述,再審原告依前開各事由請求將原確定判決廢棄改   判,部分為不合法,應予裁定駁回;部分為無理由,應予判   決駁回。 六、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部分為無理由、部分為不合法,依 民事訴訟法第505條、第502條第1項、第436之1第3項、第44 9條第1項、第78條、第95條,裁判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三庭審判長 法 官 陳寶貴                   法 官 馮保郎                   法 官 陳卿和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陳慶昀

2025-03-05

CYDV-113-再易-10-20250305-1

家再易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家再易字第1號 再審原告 陳達郎 再審被告 陳地基 陳達成 陳達豪 陳富美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民 國109年9月30日本院108年度家上字第56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 之訴,本院於114年2月2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第二審法院為實體上判決後,當事人提起第三審上訴,因 不合法而駁回確定,當事人以實體上主張之事由,請求再審 時,應認係專對第二審判決所提起,依民事訴訟法第499條 第1項規定,專屬原第二審法院管轄。本件再審原告前對本 院108年度家上字第56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提起 第三審上訴,經最高法院於民國109年9月26日裁定駁回上訴 確定。揆諸前開說明,再審原告對於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 訴,自專屬於本院管轄。 二、次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 判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 再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但自判決 確定後已逾5年者,不得提起。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 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再審原告主張其因本院111年度上字第 115號判決(下稱本院115號判決)確定,始知悉有本件再審 事由等語。查本院115號判決裁判日期為113年11月20日(見 本院卷第41-71頁),於同年月22日送達該事件當事人即再 審原告及再審被告陳富美,嗣20日上訴期間屆滿,因雙方均 未提起第三審上訴,而於同年12月12日確定等情,業據本院 調取上開115號案卷核閱無誤。再審原告據以於114年1月6日 對原確定判決提起本件再審之訴(見本院卷一第3頁),未 逾30日之不變期間,合先敘明。 三、再審被告陳地基、陳達成、陳達豪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 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 依再審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認兩造同意再審被告陳地基、被 繼承人陳曾儉夫妻剩餘財產部分之分配,以國稅局核課之金 額新臺幣(下同)107萬5703元計算,並由伊應受分配如原 確定判決附表編號1至10所示財產中,扣償應有部分612/100 00予陳地基。惟依本院115號判決內容,陳曾儉生前有800萬 元保證債務,其婚後財產扣除該保證債務後,無須給付上開 剩餘財產差額予陳地基,即不應由伊應受分配部分扣償。而 本院115號判決書如經斟酌,可證明陳地基應將原確定判決 扣償部分返還予伊,伊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爰依民事訴訟 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規定,提起本件再審之訴等語。並聲 明:⒈原確定判決廢棄。⒉上開廢棄部分,陳地基應將原確定 判決附表編號1至10所示不動產應有部分632/10000移轉登記 予再審原告之判決。 二、再審被告則以:原確定判決依陳地基之請求,由連帶債務人 即再審原告一人負擔剩餘財產差額債務,嗣再審原告已向其 他連帶債務人即再審被告陳達成、陳達豪、陳富美請求償還 各自應分擔部分,不得再持另案判決為由意圖詐得伊等之應 繼承財產等語,資為抗辯。並答辯聲明:再審之訴駁回。 三、按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者,但以如經 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 局判決聲明不服,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定有明文 。又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所謂當事人發現未經 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係指在前訴訟程序不知有該證 物,現始知之,或雖知有此而不能使用,現始得使用者而言 ;且以發現未經斟酌或得使用之證據為理由者,必以該證據 若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裁判者為限;又所謂證物,係指可 據以證明事實存否或真偽之證書及與證書有相同效力之物件 或勘驗物而言,並不包括人證、當事人之陳述、法規、法令 解釋或法院裁判書在內(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306號 裁定意旨參照)。經查,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未經斟酌 之證物為本院115號判決書,惟本院115號判決書非屬民事訴 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規定所稱之證物,依前開說明,自 不得據此作為上開規定之再審事由。是再審原告援引本院11 5號判決書,主張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 3款之再審事由,並無理由。 四、綜上所述,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 第1項第13款之再審事由,並不足採,其執此提起本件再審 之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黃裕仁                   法 官 李慧瑜                   法 官 劉惠娟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陳文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2025-03-05

TCHV-114-家再易-1-20250305-2

聲再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7號 再審聲請人 菲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設於新北市土城區土城工業區勝利街0 號 法定代理人 簡正雄 廖玉麟 再審聲請人 謝諒獲 指定處所 上列再審聲請人因相對人井強企業有限公司等人間請求請求發還 擔保金事件,對中華民國104年5月29日本院103年度事聲字第405 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聲請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有所不服者,除合於法定再審原因得   聲請再審外,不容以其他之方法聲明不服,故不服終審裁定   而未以聲請再審之程序為之者,仍應視其為再審之聲請,而   依聲請再審程序調查裁判(最高法院34年聲字第263號民事   判例意旨參照)。查本件聲請人以電子郵件對於104年5月29 日本院103年度事聲字第405號確定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 聲明不服,先位請求撤銷確定證明書及其他不利聲請人之決 定,備位請求再審、續行審理、承當訴訟、行使權利即開庭 ,先備位之主張仍應視為再審之聲請,合先敘明。 二、聲請人以本院99年度司聲字第171號案司法事務官未調取再 審原告於臺灣士林地方法院行使權利之民事卷宗民事執行卷 宗及本院民事執行處梅股及其他卷、士弘、士月及其他卷、 99年訴字第635號卷之再審事由,爰聲請本件再審,聲明求 為廢棄原確定裁定及本院103年度司聲字第446號裁定等語。 經查,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 誤,係指確定裁判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 有關解釋、憲法法庭裁判意旨顯然違反,或消極的不適用法 規顯然影響裁判者而言,故聲請人於原確定裁定送達時即可 知悉有無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理由。另有關同條項第13 款「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 裁判者」之再審事由,聲請人未表明係原確定裁定送達後發 生或知悉並提出遵守再審不變期間之證據。則依前開說明, 本件應自原確定裁定送達時起算聲請再審之不變期間,聲請 人於遲至113年5 月13日始提起本件再審之訴,此有其前述 之電子郵件狀上之本院收狀戳章可佐(本院卷第13頁),顯 已逾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規定之30日不變期間,再審原 告復未表明關於知悉在後及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揆諸首揭 說明,其提起再審之訴,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係指確定裁判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司法 院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裁判顯然違反,或消極的不適用法 規,顯然影響裁判者而言,不包括認定事實不當或判決理由 不備、理由矛盾、取捨證據失當、調查證據欠週、漏未斟酌 證據、認定事實錯誤及在學說上諸說併存致發生法律上見解 歧異等情形在內(最高法院111年度台再字第4號、112年度 台聲字第150號民事裁判參照)。另按事實審法院認定事實 之職權,或法律審法院就該法律規定事項所表示之法律上之 意見(通稱法律見解),並無適用法規顯有錯誤可言。聲請 人對於原確定裁定究有合於同法第496條第1項何款,則未據 敘明,依上說明,其聲請自非合法。聲請人對於原確定裁定 所為之再審聲請,既不合法,業如前述,本院自毋庸就原確 定裁定前之歷次確定裁判審究是否有聲請人所主張之再審事 由存在,併予敘明。揆諸前揭說明,顯難認其聲請再審為合 法,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507   條、第502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朱慧真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5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劉芷寧

2025-03-05

PCDV-113-聲再-17-20250305-1

再易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再審之訴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再易字第2號 再審原告 曾莉蓁 訴訟代理人 陳樹村律師 董諺宏律師 再審被告 曾少霖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拆屋還地事件,再審原告對於民國108年4月17 日本院107年度簡上字第84號及107年5月18日本院竹北簡易庭106 年度竹北簡字第34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但再審之理由知悉在後者,自知悉時起算; 再審之訴,應以訴狀表明下列各款事項,提出於管轄法院為 之:㈠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㈡聲明不服之判決及提起再審之 訴之陳述。㈢應於如何程度廢棄原判決及就本案如何判決之 聲明。㈣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理由並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 再審訴狀內,宜記載準備本案言詞辯論之事項,並添具確定 終局判決繕本或影本。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 第501條定有明文。次按再審之訴不合法者,法院應以裁定 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亦有明定。準此,提起再 審之訴,應於起訴狀中表明有何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各 款之再審事由,及已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否則其訴即不合 法,無庸命其補正,得逕以裁定駁回之(最高法院60年台抗 字第538號、70年台再字第35號裁判意旨參照)。另提起再 審之訴之原告,如主張其再審理由知悉在後者,應就所主張 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任。 二、當事人於提起再審之訴後,雖非不得補提其他再審事由,然 仍應於不變期間內為之。故當事人追加之原因事實,倘可據 以獨立提起另一再審之訴,而非原已提起再審之訴之補充者 ,自須受30日不變期間之限制(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2 47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民事訴訟法第496第1項第13款所謂「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 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係指該項證物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 之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因當事人不知其存在或不能使用 ,致未經斟酌,現始知之或得使用者而言(最高法院29年上 字第1005號、最高行政法院62年判字第579號判例意旨參照 ),是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未存在之證物,或已存在並能 利用而不提出,或已提出之證物,均不得據為本款之再審理 由。又當事人聲請再審,雖聲明係對某件再審裁定為再審, 但審查其再審訴狀理由,實為指摘原確定裁判或前次之再審 裁判如何違法,而對該聲明不服之再審裁定,則毫未指明有 如何法定再審理由,此種情形,可認為未合法表明再審事由 ,逕以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駁回之(最高法院110年度台 聲字第3146號裁定、69年度第3次民事庭會議決定㈠意旨參照 )。 四、經查: (一)本院竹北簡易庭106年度竹北簡字第34號判決經再審原告 提起上訴後,經本院於108年4月17日以107年度簡上字第8 4號判決上訴駁回,因訴訟標的價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50 萬元,不得上訴第三審,且於108年4月22日送達再審原告 ,有原確定判決及送達證書在卷可憑(見簡上卷第224至22 6頁),合先敘明。 (二)而再審原告先以附表編號1所示訴狀提起本件再審之訴, 顯已逾30日之不變期間,而再審原告雖主張原確定判決有 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第13款「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之 再審理由,惟按民事訴訟法第496第1項第1款所稱「適用 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理由,應於判決送達時當事人即可 知悉,故30日之不變期間應自判決確定或送達時起算,不 適用同法第500條第2項知悉在後之規定(最高法院70年台 再字第212號判例意旨供參)。是前者應於原確定判決確 定或送達再審原告時即可知悉,不適用知悉在後之規定, 而關於後者部分:   1、再審原告以附表編號1至2書狀提出再證一至三時,書狀中 自認於112年9月27日時知悉(見本院卷第19頁),顯已逾 知悉後30日之規定。   2、按當事人於提起再審之訴後,雖非不得補提其他再審事由 ,然仍應於不變期間內為之。故當事人追加之原因事實, 倘可據以獨立提起另一再審之訴,而非原已提起再審之訴 之補充者,自須受30日不變期間之限制(最高法院110年 度台抗字第247號裁定意旨參照)。惟再審原告以附表編 號3書狀提出再證四至二十時,雖泛稱是在113年4月3日提 供給地政專家洪愿分析後,於113年4月11日知悉云云(見 本院卷第112頁),然未就其所主張知悉在後事實,提出 任何事證供本院審酌,難信其主張為真。   3、再審原告以附表編號4書狀提出再證二十一至二十二時, 並未表明此部分已遵守不變期間之理由及證據,自屬不合 法。   4、至再審原告以附表編號4、5書狀主張監察院113年9月24日 院台內字第1131930554號函所附該院112年度通案性案件 調查研究報告(調查研究報告見本院卷第240至278頁)屬 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3款之「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 之證物或得使用該證物」乙節(見本院卷第298、331、33 2頁),然該調查研究報告顯非在前訴訟程序事實審之言 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且前開函文業已敘明並非針對個案 進行通案調查,自不屬「內容係依據於前訴訟程序事實審 之言詞辯論終結前已存在之另一證物作成」,實難認已合 法表明此部分之再審事由。 (三)綜上,本件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再審事由,為不合 法,應予駁回。 五、依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彭淑苑                                   法   官 林哲瑜                                   法   官 潘韋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 記 官 陳佩瑩 附表: 編號 訴狀名稱 訴狀上記載之日期 本院收文日期 訴狀檢附之證物 備註 1 民事再審之訴狀 112年12月8日 112年12月8日 再證一至三 本院卷第11頁起 2 民事再審之訴補正狀 113年2月23日 113年2月24日 無 本院卷第65頁起 3 民事再審補充理由狀 113年4月15日 113年4月17日 再證四至二十 本院卷第96頁起 4 聲請再審事證補充理由狀 113年11月4日 113年11月5日 再證二十一至二十二 本院卷第292頁起 5 再審補充理由㈡狀 114年1月24日 114年2月3日 無,但主張本院卷第240頁至278頁之函文 本院卷第326頁起

2025-03-05

SCDV-113-再易-2-20250305-1

臺灣高等法院

再審之訴等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1505號 抗 告 人 張雅婷(原名:楊雅婷) 訴訟代理人 杜佳燕律師 劉逸柏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間再審 之訴等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0月9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 年度重再字第1號所為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日內提起」。「前項期間 ,自判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 ;其再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但自 判決確定後已逾5年者,不得提起」。「以第496條第1項第5 款、第6款或第12款情形為再審之理由者,不適用前項但書 之規定」。民事訴訟法第500條定有明文。又當事人以民事 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2款就同一訴訟標的在前已有確定判 決或和解、調解或得使用該判決或和解、調解之再審事由, 提起再審,僅限於依該裁判書記載之內容,即得以知悉該裁 判之訴訟標的或請求內容,在前已有確定判決或和解、調解 或得使用該判決或和解、調解之再審事由,始應認該再審理 由於裁判送達時當事人即可知悉,於計算其30日之再審不變 期間,應自裁判確定時起算,而無同法第500條第2項再審理 由知悉在後之適用。倘依裁判書記載之內容,無從知悉有重 複起訴之再審事由,即無排除適用該條第2項再審理由知悉 在後規定之餘地(最高法院96年度台抗字第661號裁定意旨 參照)。換言之,當事人於知悉裁判之訴訟標的或請求內容 ,即可知悉有無重複起訴之再審事由,計算再審30日之不變 期間,雖非自裁判確定時起算,仍應自知悉有該事由時起算 其30日再審之不變期間。而此起算再審不變期間之程序事項 ,與當事人所主張該裁判是否確屬重複起訴,乃提起再審後 ,是否符合該再審之實體要件,乃屬二事。 二、本件再審起訴及抗告意旨略以:相對人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股 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中小企銀)前向原法院聲請對第三人 即伊前夫康培元、伊核發支付命令,經該院以90年度促字第 34984號准為核發,命康培元、伊連帶給付臺灣中小企銀新 臺幣(下同)1,950萬元本息及違約金(下稱系爭支付命令 ),並作成於民國90年11月12日確定之支付命令確定證明書 。嗣後相對人康樑欽輾轉受讓前揭債權餘額,並持系爭支付 命令所換發之債權憑證(原法院北院忠107年執未字第37148 號,即系爭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於108年9月24日對伊聲 請強制執行,伊乃向原法院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下稱系爭 訴訟),經原法院109年度重訴字第754號判決、本院111年 度重上更一字第71號判決、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675 號裁定(下稱最高法院2675號裁定)駁回確定。而伊於112 年12月11日收受最高法院2675號裁定後,始知該裁定認定康 培元前邀伊為連帶保證人,向臺灣中小企銀借款1,950萬元 (下稱系爭債權),並提供不動產設定抵押權以為擔保。嗣 臺灣中小企銀分別向原法院及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下稱士林 地院)聲請對康培元、伊核發支付命令,經原法院准許於90 年8月16日核發系爭支付命令,並於同年11月12日確定,及 經士林地院准許於同年9月21日核發90年度促字第25195號支 付命令,並於同年10月31日確定(下稱士院支付命令),系 爭支付命令與士院支付命令所表彰之債權,為同一債權即系 爭債權等情,伊於113年1月4日主張系爭支付命令有修正前 民事訴訟法第521條第2項規定,對系爭支付命令提起再審之 訴,並未逾再審期限。又系爭支付命令、士院支付命令並未 記載與其債權相關之請求權基礎,縱使支付命令合法送達, 伊亦無從知悉系爭支付命令與士院支付命令所表彰之債權, 為同一債權,有再審理由存在,原裁定以伊收受系爭支付命 令時,即得以知悉相對人就已確定之訴訟標的,重複發支付 命令之再審事由,認伊再審逾期,駁回伊再審之訴,顯有違 誤等語。 三、經查:  ㈠支付命令本身並未記載請求之事實理由及法律依據,債務人 若僅收受支付命令時,並無法確認債權人據以請求之法律關 係為何。本件抗告人既係以相對人就已有確定判決之同一法 律關係重複起訴為再審理由,則系爭支付命令本身既未記載 請求之事實理由及法律依據,自須有將臺灣中小企銀「支付 命令聲請狀」繕本合法送達抗告人,抗告人始得於收受系爭 支付命令時知悉相對人就已確定之訴訟標的,重複發支付命 令之再審事由。惟,系爭支付命令卷宗,因逾保存年限而經 銷毀(見本院卷第57至65頁),已無從查明臺灣中小企銀「 支付命令聲請狀」繕本是否有合法送達抗告人,抗告人於收 受系爭支付命令時,即得以知悉臺灣中小企銀就已確定之訴 訟標的,重複發支付命令之再審事由。抗告人主張本件有民 事訴訟法第500條第2項知悉在後規定之適用,衡情尚非不可 採信。  ㈡至抗告人雖主張其於112年12月11日收受最高法院2675號裁定 後始知系爭支付命令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2款之再 審事由云云。惟,依本院111年度重上更一字第71號判決之 記載:「…四、兩造所不爭執事項:…㈡臺灣中小企銀於90年 間向臺北地院聲請對上訴人(即抗告人)及康培元為拍賣抵 押物之強制執行,經臺北地院以90年執行事件受理,嗣臺灣 中小企銀於90年12月24日以士院支付命令為執行名義,向臺 北地院聲請追加執行…,於執行中:…⒊…就康培元之另一松江 路房地…拍賣而受分配1,365萬元…⒋…並經臺北地院於95年12 月15日就士院支付命令,核發北院錦90年執未字第23355號 債權憑證(下稱系爭90年債權憑證)…㈣被上訴人(即康樑欽 )係以系爭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其執行債權為:『789萬8,6 99元…』」、「本件之爭點:㈠系爭90年債權憑證及系爭債權 憑證之核發是否合法?㈡如系爭支付命令與士院支付命令為 同一債權,以士院支付命令所換發之系爭90年債權憑證,與 以系爭支付命令所換發之系爭債權憑證,兩者之關係為何? 」,嗣經該判決認定:「系爭支付命令與士院支付命令之當 事人、請求金額、利息及違約金之起算日等各項既均相同, 自堪認兩者支付命令所表彰之債權,應為同一債權,即系爭 債權」(見原法院卷第71至77頁、第91頁)等情,足見抗告 人於系爭訴訟審理期間,已知悉臺灣中小企銀聲請核發系爭 支付命令及士院支付命令同時存在,及其請求抗告人為給付 之債權等相關內容相同,且前後債權人臺灣中小企銀及受讓 系爭債權之康樑欽先後聲請強制執行總額未逾系爭債權範圍 ,而有執行名義競合之情形,縱抗告人確未因收受系爭支付 命令而知悉請求之訴訟標的及事實理由,並於系爭訴訟爭執 實際債權存否,亦不影響其已知悉臺灣中小企銀就同一債權 向法院重覆聲請發支付命令之事實,本不待法院確認債權存 否,即得以之為再審事由,提起本件再審。而查,抗告人於 112年9月4日收受本院上開判決(見本院卷第71頁),並於 此前即知悉再審事由,竟至113年1月4日(見原法院卷第7頁 再審書狀收狀戳章)始提起本件再審之訴,顯逾民事訴訟法 第500條第1項規定之30日再審不變期間。至於系爭支付命令 是否係士院支付命令確定後有重複發支付命令之再審事由, 依前揭說明,為合法提起再審後,再審有無理由之判斷,抗 告人主張伊於收受最高法院2675號裁定之日始確知系爭支付 命令係重複核發,本件提起再審之不變期間應自其收受最高 法院2675號裁定之日起算云云,並不足採信。 四、綜上所述,抗告人提起本件再審之訴已逾30日之不變期間, 原法院以抗告人所提之再審之訴,不合法而裁定予以駁回, 理由雖有不同,結論並無二致。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 求予廢棄,非有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沈佳宜               法 官 陳 瑜               法 官 陳筱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陳珮茹

2025-03-05

TPHV-113-抗-1505-20250305-1

台聲
最高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等聲請假扣押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146號 聲 請 人 侯明伶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侯文騰間請求損害賠償等聲請假扣押事件 ,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25日本院裁定(113年度台抗字第725號 ),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按裁定已確定者,始得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規定聲請再審。該 條所指之確定裁定,係指該裁定已具有形式上確定力及實質上確 定力者而言。發回命更為裁判之裁定既尚須由受發回之法院更為 裁判,即難謂有實質上之確定力,自不得僅以其為終局之確定裁 定,而對之聲請再審。本件聲請人雖以本院113年度台抗字第725 號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再審事由,對之 聲請再審。惟查該裁定之主文為:「原裁定廢棄,應由臺灣高等 法院高雄分院更為裁定」,依上說明,應屬發回命更為裁判之裁 定,尚未具有實質上之確定力。聲請人竟對之聲請再審,殊非法 之所許,應予駁回。至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135號,係就與 本件不同之事實,而闡述其法律見解,上訴人將之比附援引,不 無誤會。併此說明。 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502條 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沈 方 維 法官 陳 麗 玲 法官 陳 麗 芬 法官 陳 容 正 法官 方 彬 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胡 明 怡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05

TPSV-114-台聲-146-20250305-1

台聲
最高法院

請求所有權移轉登記再審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158號 聲 請 人 李玉鵬 李玉崑 李玉龍 李意蓮 李玉珍 李玉珠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張于憶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國防部軍備局間請求所有權移轉登記聲請 再審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14日本院裁定(113年度台聲 字第822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連帶負擔。 理 由 按聲請再審,應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501條第1項第4款規 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 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 ;倘僅泛言有何條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尚難謂已合 法表明再審理由。如未表明再審理由,法院無庸命其補正,逕以 裁定駁回之。本件聲請人主張本院113年度台聲字第822號確定裁 定(下稱原確定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定之 事由,對之聲請再審,經核其聲請狀內表明之再審理由,無非說 明其對於前訴訟程序確定裁判不服之理由,對於原確定裁定究有 如何合於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具體情事,則未 據敘明,依上說明,其聲請自非合法。 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502條 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85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沈 方 維 法官 陳 麗 玲 法官 陳 麗 芬 法官 陳 容 正 法官 方 彬 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胡 明 怡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05

TPSV-114-台聲-158-20250305-1

台抗
最高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再審之訴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82號 抗 告 人 鄭宗旭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臺中郵局間請求損 害賠償再審之訴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25日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裁定(113年度再字第19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提起再審之訴,必對於確定判決始得為之,若判決尚未確定 ,即不得對之提起再審之訴,此觀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 之規定自明。另提起再審之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501條第1 項第4款規定表明再審理由,亦為必須具備程式。所謂表明 再審理由,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 情事,始為相當。如未表明再審理由,法院無庸命其補正。 二、抗告人對於原法院民國113年6月21日113年度上字第88號判 決提起再審之訴,然其於該判決未確定時提起,自非合法; 且於該判決確定後,復未具體表明該判決有何法定再審事由 ,亦不合法定必備程式。原裁定駁回其再審之訴,核無不合 。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聲明廢棄,非有理由。 三、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 1項、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官 鍾 任 賜 法官 林 麗 玲 法官 黃 明 發 法官 陶 亞 琴 法官 呂 淑 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郭 金 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2025-03-05

TPSV-114-台抗-82-20250305-1

再易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損害賠償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再易字第3號 再 審原 告 九易生命禮儀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吳曜展 再 審被 告 梁登順(原名梁國明)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114年1 月8日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72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本院判決如 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決 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民事訴 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查本院民國113年度上 易字第72號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其訴訟標的價額未逾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所定之數額,不得上訴第三審,該判決 於114年1月8日宣判即確定,再審原告於同年月13日收受判 決,有送達回證附卷可憑(見本院卷第123頁),並於同年2 月12日具狀提起本件再審之訴(見聲請再審狀收文戳章), 未逾30日之不變期間,程序上尚無不合,合先敘明。 二、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認兩造未約定再審原告委由再審 被告辦理之法事,須有曾經歷登刀梯等儀式之道長參與(下 稱系爭合意),故再審原告受託辦如原確定判決附表一(下 稱附表一)所示503場法會,縱非由道長參與進行,再審被 告仍無不完全給付可言,再審原告不得請求再審被告賠償其 因不完全給付所受損害等語,惟原確定判決有下列再審事由 :  ㈠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之再審事由部分(下稱再審事 由㈠):  1.依原確定判決所列兩造不爭執事項:「㈡上訴人(即再審被 告)受被上訴人(即再審原告)委任所進行之法事(包括法 會),除首2場次係由具道長資格之周芳誼與上訴人、上訴 人之子梁家瑜(原名梁龍家)共同進行外,其餘兩造爭執涉 及不完全給付之場次如附表一所示」,及再審被告自承附表 一所示503場法事中,有如附表二所示47場法事係由具道長 資格之周芳誼主持等語,足證再審被告所承接再審原告之喪 家法事,其中第1、2場及附表二所示47場均由具道長資格之 周芳誼主持,可證兩造確有達成系爭合意,此外,並有吳曜 展、郭永寧、徐敏傑之證詞及再審被告出具之請款單均以3 人新台幣(下同)6,000元(即1名道長3,000元+2名道士各1 ,500元)之價格向再審原告收費等情可證,原確定判決逕認 再審原告所提證據,均不足證明兩造有達成系爭合意,顯然 違反兩造不爭執事項與自認之效力。  2.再者,郭永寧、謝景輝、吳曜展(下合稱郭永寧3人)均為 證明兩造有達成系爭合意不可代替之證據方法,反之,再審 被告所提中國道教嗣漢天師府高屏教區修建正一醮齋法事統 一價目表(下稱系爭價目表),並陳稱:伊係依系爭價目表 所載「靈前唸經」每壇金額三人組6,000元向再審原告請款 ,該價目表亦無區分道長及道士參與而有不同,故伊以三人 為一組之道士唸經勞務向再審原告收取每次6,000元費用等 語,業據正一嗣漢天師府函覆謂:系爭價目表非張天師府印 製,再審被告亦非張天師門下,足認再審被告前揭所述顯非 可採,惟原確定判決卻未採信郭永寧3人之證詞,逕認靈前 唸經三人組之法事,尚非以經道長參與,為兩造契約必要之 點或目的,並進而認再審原告無商譽、信用受損,顯違反最 高法院26年上字第940號、53年台上字第2673號、29年渝上 字第965號、29年渝上字第827號裁判意旨。  3.另原確定判決未採信郭永寧3人之證詞,復認喪葬程序中之 宗教儀式只是安慰性質,再審被告已執行法事,喪家客戶亦 已給付全額報酬予再審原告,再審原告應無損害可言,而駁 回再審原告因商譽、信用受損之賠償請求。惟再審被告未曾 主張郭永寧3人所證不實,更未曾主張宗教儀式僅具安慰性 質,原確定判決前開認定乃係斟酌當事人未提出之事實,違 反辯論主義而有認作主張之違法。據上,原確定判決有民事 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違法。  ㈡民事訴訟法第497條之再審事由部分(下稱再審事由㈡):   又依郭永寧3人之證詞、再審原告支付謝景輝之支票暨補辦 法會請款單、再審原告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書、中華民國道 教協會113年9月10日(113)道總拾貳第0000000號函、正一 嗣漢張天師府111年8月11日嗣漢字第1110811-01號函、謝宗 榮著圖解臺灣廟會文化事典、蕭登福著臺灣道士登刀梯受籙 及晉陞道職科儀一文、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編著宗教學概論及 再審被告於一審自認無道長資格,足證再審原告因再審被告 之不完全給付,為喪家所詬病,109年以後營業額僅有之前 營業額之十分之一,有商譽及營業額之損害,原確定判決卻 未斟酌前開重要證物,亦有民事訴訟法第497條就足影響判 決之重要證物未予斟酌之違法。  ㈢爰依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第497條等規定提起本 件再審之訴,聲明:㈠原確定判決廢棄;㈡上開廢棄部分,再 審被告第二審之上訴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㈠關於再審事由㈠部分:   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係指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司法 院現尚有效及大法官(會議)之解釋顯有違反,或消極的不 適用法規顯然影響裁判者而言,並不包括判決理由矛盾、理 由不備、取捨證據失當、調查證據欠週、漏未斟酌證據、認 定事實錯誤等情形在內,且上開規定須以確定判決所確定之 事實而為之法律上判斷,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為限。 經查:  1.原確定判決所列兩造不爭執事項:「㈡上訴人受被上訴人委 任所進行之法事(包括法會),除首2場次係由具道長資格 之周芳誼與上訴人、上訴人之子梁家瑜(原名梁龍家)共同 進行外,其餘兩造爭執涉及不完全給付之場次如附表一所示 」,及再審被告抗辯附表一所示503場法事中,有如附表二 所示47場法事係由具道長資格之周芳誼主持等語,固堪認再 審被告承認第1、2場及附表二所示47場法事,均由具道長資 格之周芳誼主持,惟此尚不足逕推認兩造間曾達成系爭合意 。原確定判決依調查證據之結果,認郭永寧3人所為有利再 審原告之證詞,尚不可採信。再者,依嗣漢張天師府、中華 民國道教會之函覆及再審原告提出「全國宗教資訊網」等文 件,認我國道教人士所謂之「道長」,僅屬尊稱,並非指具 備特定能力或經歷(如登刀梯等儀式)之人,則系爭價目表 附記欄記載「各『道長』每月交繳道紀委員會1,000元正」其 中之「道長」,是否專指曾經歷登刀梯等道教陞職儀式之道 長,或僅為對修道者之尊稱,容屬有疑,亦無從憑此推論兩 造曾約定靈前唸經之法事,須由道長進行。參以謝景輝證稱 :「(問:人數3名的部分,是一定要有道長,還是可有可 無,只要跟被上訴人或喪家談好就可以?)有跟喪家談好就 可以」、證人郭永寧證稱:「(有關喪事禮儀項目需要幾名 道士,或幾名道長,是由何人決定?)喪家決定...1名就是 道士,...3名來講中間大概都是道長...(問:合作過程中 有無3名道士出來進行的法事?)也有」、徐敏傑證稱:「. ..三人組之法事並非必定須由道長主持,端視喪家是否願意 由道長進行誦經儀式」等語,堪認法事內容為何,本係由再 審原告之客戶(喪家)決定,靈前唸經之三人組合得均由道 士擔任,並非必有1人為道長始得進行,復審酌兩造合作期 間長達數年,法事多達數百場次,倘再審原告曾向喪家表明 靈前唸經之三人組合係由道長進行,或喪家曾有此要求,再 審原告理當製有相關收費憑證,然其卻全然未能提出,故綜 上調查證據之結果,認再審原告所提證據,尚不足證明兩造 曾達成系爭合意,依此,原確定判決之事實認定,並未與再 審被告前揭自認之事實相違,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違 反不爭執事項與自認效力之違誤云云,為不可採。  2.又原確定判決以再審被告並無不完全給付責任,且喪葬程序 中之宗教儀式著重在對生者(喪家)之安慰作用,參以再審 原告之喪家客戶已給付全額報酬完畢等情,認再審原告應無 損害可言,復未逸出再審被告於前訴訟程序表示其不應負不 完全給付責任,且再審原告之商譽及信用亦未受有損害等語 之答辯範圍,是前審根據兩造之陳述,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 查證據之結果,依自由心證所為前揭認定,並無認作主張事 實及違反辯論主義可言。  3.至再審意旨所指原確定判決未採信郭永寧3人之證詞,逕認 靈前唸經三人組之法事,尚非以經道長參與,為兩造契約必 要之點或目的,並認再審原告無商譽、信用受損,顯違反最 高法院26年上字第940號、53年台上字第2673號、29年渝上 字第965號、29年渝上字第827號裁判意旨云云,乃係就原確 定判決關於事實認定及證據取捨之職權事項再為爭執,核與 原確定判決是否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無涉,再審 原告執此主張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 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亦非可採。  ㈡關於再審事由㈡部分:  1.次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事件, 經第二審確定之判決,如就足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 斟酌,亦得提起再審之訴,民事訴訟法第497條定有明文。 所謂「重要證物漏未斟酌」,指當事人在前訴訟程序已經提 出,如經斟酌原確定判決將不致為如此判斷,卻漏未於判決 理由中斟酌者而言,倘縱經斟酌亦不足影響原確定判決結果 ,或原確定判決業於理由中說明其為不必要之證據者,均不 在此列。   2.經查,原確定判決係以郭永寧於本件訴訟之立場實等同於再 審原告,且對本件訴訟勝敗之利害關係甚為密切;謝景輝乃 接替再審被告為再審原告之喪家辦理法事之人,其等證述內 容非無偏頗再審原告之虞,至吳曜展所證內容係聽聞自郭永 寧,其證述無獨立之證明力,亦無從佐證郭永寧所證內容為 真正,不足以為有利再審原告之認定,已敘明其等證詞不可 採之理由,則原確定判決顯已斟酌郭永寧3人之證詞,並就 再審原告所提出之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敘明不可採或認為經 斟酌後不影響判決結果而不逐一論述,應無再審原告所指摘 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等情。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足影 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之違誤云云,要非可採。 四、綜上所述,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 第1項第1款及第497條之再審事由,提起本件再審之訴,顯 無理由,不應准許,爰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顯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邱泰錄                   法 官 高瑞聰                   法 官 王 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吳璧娟

2025-03-04

KSHV-114-再易-3-20250304-1

聲再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返還押租金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4號 再審聲請人 許銘傑 再審相對人 范振凱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押租金事件,再審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7月31日113年度小抗字第7、8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聲請費用新臺幣參仟元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 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但自判決確 定後已逾5年者,不得提起;再審之訴不合法者,法院應以 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及第502條第 1項定有明文。提起再審之訴,應表明再審理由,及關於再 審理由並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民事訴訟法第501條第1項第 4款),其未表明者無庸命其補正(最高法院60年台抗字第53 8號裁定意旨參照)。又對於確定裁定而有民事訴訟法第496 條第1項或第497條之情形者,得準用再審程序之規定,聲請 再審,民事訴訟法第507條亦有規定。 二、經查,本院113年度小抗字第7、8號確定裁定,均於民國113 年8月9日寄存送達於再審聲請人(見本院送達證書,113年 度小抗字第7號卷第41頁、113年度小抗字第8號卷第27頁) ,再審聲請人遲至114年1月13日始聲請再審(見本院收文章 ,本院卷第5頁),顯逾30日之不變期間,其聲請再審自非 合法。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再審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黃漢權                法 官 周玉羣                法 官 孫健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陳佩伶

2025-03-04

TYDV-114-聲再-4-20250304-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