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民法第244條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61-170 筆)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撤銷信託登記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補字第1361號 原告 黃志成 被告 黃麟翔 上列當事人間撤銷信託登記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 按債權人依民法第244條第1、2 項規定行使撤銷權併依同條第4 項請求回復原狀之目的,在使其債權獲得清償,故除其請求除去 法律關係之標的價額低於其主張之債權額,應以該標的之價額為 準外,均應以其如獲勝訴判決所受利益,即其主張之債權額為準 ,計算其訴訟標的之價額(最高法院 111 年度台上字第 1132 號民事裁定意旨參照)。查本件原告以債權人地位請求撤銷被告 就系爭房屋之信託行為,並請求回復原狀。原告主張之債權本金 為新臺幣(下同)370萬元,請求除去法律關係標的即系爭房屋所 有權價額為課稅現值507,700元,依上開說明,本件訴訟標的價 額核定為507,700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5,510元。茲依民事訴訟 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本裁定送達5日內補繳, 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魏于傑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其餘關於命補 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陳淑瓊

2025-02-24

TYDV-113-補-1361-20250224-1

雄補
高雄簡易庭

撤銷買賣行為及所有權移轉行為等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雄補字第188號 原 告 和潤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劉源森 被 告 許嘉峰 朱雯雯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撤銷買賣行為等事件,原告起訴雖據繳納裁判 費新臺幣(下同)1,000元,惟按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 ;核定訴訟標的之價額,以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 者,以原告就訴訟標的所有之利益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 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債權人主張債務人詐害其債權, 依民法第244條規定提起撤銷詐害行為之訴者,債權人行使撤銷 權之目的,在使其債權獲得清償,故應以債權人因撤銷權之行使 所受利益為準,原則上以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計算其訴訟標的 價額;如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低於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時 ,則以該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計算(最高法院97年度第1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99年度臺抗字第222號裁定參照),且債權 人主張之債權額應併計至起訴時止之利息及違約金(民事訴訟法 第77條之2規定參照)。查本件原告係依民法第244條第2項訴請 判命被告間就附表一所示之不動產(下稱系爭房地)於民國113 年3月21日以買賣為登記原因所為之債權行為及113年4月1日所有 權移轉登記之物權行為,均應予撤銷,並將系爭房地予以塗銷, 回復登記為被告許嘉峰所有。又系爭房地於113年3月1日之實價 登錄交易價額為新臺幣(下同)483萬元,有內政部不動產交易 實價查詢服務網頁資料在卷可稽,低於原告所主張之債權額為13 4萬3,527元(債權本息計至本件訴訟繫屬日即114年1月10日止, 計算式如附表二所示,元以下四捨五入)。揆諸首揭說明,本件 訴訟標的價額應核定為134萬3,527元,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萬7 ,295元,扣除已繳1,000元,尚應補繳1萬6,295元。茲依民事訴 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 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高雄簡易庭 法 官 張浩銘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 元;其餘關於命補 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 記 官 林家瑜 附表一: 編號 種類 財產名稱 權利範圍 1 土地 高雄市○○區○○段○○段000地號土地 165/20000 2 房屋 高雄市○○區○○段○○段0000號建物即門牌號碼高雄市○○區○○街00巷00號7樓房屋 1/2 附表二: 請求項目 編號 類別 計算本金 (新臺幣) 起算日 (民國) 終止日 (民國) 計算基數 年息 給付總額 119萬145元 1 利息 119萬145元 113年3月23日 114年1月10日 (294/365) 16% 15萬3,381.97元 小計 15萬3,381.97元 合計 134萬3,527元

2025-02-21

KSEV-114-雄補-188-20250221-1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撤銷遺產分割協議等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補字第518號 原 告 玉山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黃男州 訴訟代理人 李承璋 被 告 王俊郎 王陳柳 王碧梅 王俊雄 王俊基 王俊忠 王義道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撤銷遺產分割協議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 裁判費。按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目的,在使其債權獲得清償,故 應以債權人因撤銷權之行使所受利益為準,原則上以債權人主張 之債權額計算其訴訟標的價額;但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低 於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時,則以該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計 算。查原告起訴之訴之聲明為:「一、被告王陳柳、王義道間就 附表所示不動產於民國112年6月16日所為贈與之債權行為及112 年7月6日所為贈與之物權行為均應撤銷;二、被告王俊郎、王陳 柳、王碧梅、王俊雄、王俊基、王俊忠間就上開不動產於112年2 月24日所為遺產分割協議之債權行為及112年5月10日所為分割繼 承登記之物權行為均應撤銷;三、被告王俊郎、王陳柳、王碧梅 、王俊雄、王俊基、王俊忠等人應將112年5月10日之分割繼承登 記塗銷,並回復登記為被告公同共有」。又原告主張其對被告王 俊郎尚有新臺幣(下同)240,912元(含本金、利息)之債權,有原 告所提玉山商業銀行債權計算書在卷可憑。又附表所示不動產即 編號1至30號價值合計價值為21,198,609元,亦有財政部南區國 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在卷可稽。而原告前開訴之聲明第一至三 項係主張被告等間所為協議分割之債權行為及分割繼承登記之物 權行為,有害於債權人權利,而依民法第244條規定請求撤銷。 因本件撤銷標的之價額高於原告所主張對被告王俊郎之前開債權 額,依上開說明,自應以債權額240,912元為本件訴訟標的之價 額。是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應核定為240,912元,應徵收第一審裁 判費3,450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通知原 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原告之訴, 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民事第三庭法 官 陳卿和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記官 陳慶昀 附表 編號 財產種類 內容 權利範圍 價值 1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地號 1/12 788,985 2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5,333 3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34,875 4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228,645 5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2,400 6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0地號 1/2 35,000 7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0地號 1/1 5,822,625 8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0地號 1/1 21,000 9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0地號 1/1 259,500 10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0地號 1/1 73,898 11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地號 1/4 201,375 12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0地號 1/4 38,250 13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0地號 9/500 13,774 14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0地號 9/500 2,376 15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地號 1/12 247,944 16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172,139 17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640,500 18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164,625 19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289,875 20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地號 1/12 699,375 21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91,875 22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149,625 23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459,750 24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286,875 25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2 11,190 26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地號 1/1 10,143,600 27 土地 嘉義縣○○鄉○○○段00000地號 1/1 98,400 28 房屋 嘉義縣○○鄉○○○0000號 1/1 16,000 29 房屋 嘉義縣○○鄉○○○0000號 1/1 104,200 30 房屋 嘉義縣○○鄉○○○0000號 1/1 94,600 21,198,609

2025-02-21

CYDV-113-補-518-20250221-3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塗銷抵押權設定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訴字第1977號 原 告 司馬特行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昱安 訴訟代理人 蔡沂彤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徐松龍律師 被 告 黃士恩 陳素卿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鄭世脩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塗銷抵押權設定等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4年2 月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被告黃士恩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 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之 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持有被告黃士恩於民國110年2月23日共同簽發之本票乙 紙,付款地未載,金額為新臺幣(下同)200萬元,利息未 約定,免除作成拒絕證書,到期日為111年2月25日,詎於到 期後經提示未獲付款,為此提出該紙本票,聲請裁定就上開 金額及依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准予強制執行(臺灣臺北 地方法院110年度司票字第4132號民事裁定),並已確定, 故原告對被告黃士恩存有債權。又被告黃士恩名下僅有如附 表所示之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為避免遭強制執行, 竟於前開本票到期日前,於110年12月14日設定最高限額抵 押權予被告陳素卿,擔保債權金額為360萬元,致使原告縱 使持上開資料聲請強制執行,債權亦無法獲得清償。然被告 間並無借貸關係存在,其票據往來僅係為製作過水金流,故 被告就系爭不動產之設定登記行為乃出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而無效,且係損害原告債權實現。  ㈡爰先位主張被告黃士恩與陳素卿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依民 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民法第87條第1項、第113條規定, 聲明請求:⒈確認被告間就系爭不動產於110年12月14日所為 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登記及其擔保債權均不存在。⒉被告應 就系爭不動產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登記予以塗銷。備位主張 被告間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原告,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 項規定,聲明請求:⒈被告間就系爭不動產於110年12月14日 所為最高限額抵押權之設定登記行為,應予撤銷。⒉被告應 將系爭不動產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登記予以塗銷。 二、被告則以:  ㈠被告陳素卿確實有貸與被告黃士恩金錢,否則被告黃士恩之 房地行庫貸款設定已無法再行設定,只有仰賴被告陳素卿之 借款始得償還下列債務:   ⒈因訴外人季福龍詐騙訴外人林東源,必須由被告黃士恩償 還林東源350萬元。因季福龍詐騙另位車子買主,故必須 由被告黃士恩償還840,424元。   ⒉供被告黃士恩償還季福龍邀集訴外人黃聖翔之投資款500萬 元。   ⒊供被告黃士恩清償因受季福龍邀集投資之友人林心晨70萬 元。   ⒋供被告黃士恩清償吳鎮宇受季福龍詐騙之800萬元。   ⒌供被告黃士恩清償合迪公司之租車款448,924元。   ⒍供被告黃士恩清償和運租車之車款3,787,216元。   ⒎供被告黃士恩清償中租迪合設備95,000元。  ㈡以上總計,被告陳素卿借貸與被告黃士恩之金額已高達22,37 1,564元。被告陳素卿僅對被告黃士恩象徵性的設定960萬元 (360萬元+600萬元),猶有不足,原告未明被告間之借貸 及清償情形,實有誤解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⒈原告之 訴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 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 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最高法院42年台上 字第1031號判例參照)。查,原告主張其為被告黃士恩之債 權人,因被告黃士恩將名下系爭不動產以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與被告陳素卿成立虛偽債權,並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與被告 陳素卿,致使原告債權無法獲得清償,為被告所否認,則兩 造間就系爭不動產之抵押權及其擔保債權是否存在,即有爭 執而不明確,致原告在法律上地位有不安之狀態,而此種狀 態復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參諸前開判例意旨, 自應認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是原告自得提起 本件確認之訴,先予敘明。  ㈡先位聲明部分:   按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無 效,但不得以其無效對抗善意第三人,民法第87條第1項定 有明文。又第三人主張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 示者,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為權利障礙要件,且屬變態之事 實,應由第三人負舉證責任。此與原告單純否認被告於訴訟 前所主張之法律關係而提起消極確認法律關係之訴之情形尚 屬有別(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85號判決意旨參照)。 經查,原告主張被告間並無借貸關係,被告間於110年12月1 4日就系爭不動產之最高限額抵押權並無擔保債權存在乙節 ,雖據提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1年度司票字第4132號民事 裁定、確定證明書、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110 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系爭不動產他項權利部 查詢資料影本為據,惟前開資料至多僅足以證明原告為被告 黃士恩之債權人之一,且經查詢被告黃士恩名下僅有系爭不 動產,並已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與被告陳素卿等情,然尚不 足以認定該抵押權登記即出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又原告雖 主張被告陳素卿所提出110年12月15日匯款300萬元與被告黃 士恩名下新莊區農會帳戶部分極有可能轉回被告陳素卿名下 帳戶云云,經本院依原告聲請函查新莊區農會關於該部分金 流去向,查得被告陳素卿於110年12月15日匯款300萬元至被 告黃士恩名下新莊區農會帳戶後,經被告黃士恩開立合作金 庫商業銀行三重分行之本行支票提取2,900,100元,並存入 被告黃士恩名下合作金庫商業銀行三重分行帳戶內等情,此 有新莊區農會113年3月19日新北市莊農信字第1130001031號 函暨所附帳戶存款歷史交易明細查詢、新莊區農會113年5月 23日新北市莊農信字第1130002106號函暨所附取款憑條、新 莊區農會113年6月13日新北市莊農信字第1130002369號函、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三重分行113年7月17日合金三重字第1130 002085號函在卷可稽(見本院卷二第85至87頁、第105至107 頁、第115頁、第123頁),並無原告所指款項回流之情形, 是原告主張被告間乃基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辦理系爭不動產 之最高限額抵押權登記云云,並無實據,難認可採。  ㈢備位聲明部分:   按債務人所有之財產,除對於特定債權人設有擔保物權外, 應為一切債務之總擔保。又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 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 ,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 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民法第24 4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故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 害及債權,或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 利,致害及全體債權人之利益,債權人方得行使撤銷權。是 應自債務人全部財產觀察,其所為之行為,致其責任財產減 少,使債權不能或難於獲得清償之狀態(最高法院 113 年 度台上字第1484號民事判決參照)。本件原告主張被告黃士 恩就系爭不動產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權乙事詐害原告債權實現 ,惟經被告爭執並提出被告黃士恩賠付與各被害人之匯款單 、清償證明(被證1至7,見本院卷一第55至67頁)、被告陳 素卿匯款300萬元與被告黃士恩之匯款單(被證8,見本院卷 二第29頁),堪認被告間前開最高限額抵押權之設定為有償 行為,而非無償行為。故原告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 請求撤銷被告間就系爭不動產於110年12月14日所為最高限 額抵押權之設定登記,並將前開設定登記予以塗銷,亦屬無 理。 四、從而,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民法第87條第1項 、第113條規定,聲明請求:⒈確認被告間就系爭不動產於11 0年12月14日所為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登記及其擔保債權均 不存在,⒉被告應就系爭不動產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登記予 以塗銷;及備位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規定,聲明請 求:⒈被告間就系爭不動產於110年12月14日所為最高限額抵 押權之設定登記行為,應予撤銷,⒉被告應將系爭不動產最 高限額抵押權設定登記予以塗銷;均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於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陳怡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游舜傑 附表 編號 不動產地號/建號 種類 面積(平方公尺) 權利範圍 1 新北市○○區○○段00000○號(門牌:新北市○○區○○路000巷00弄00號13樓) 建物 189.72 全部 2 新北市○○區○○段000地號 土地 23.95 1632/240000

2025-02-21

PCDV-112-訴-1977-20250221-1

中司調
臺中簡易庭

撤銷遺產分割登記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中司調字第295號 聲 請 人 凱基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楊文鈞 上列聲請人與相對人周樨華等間聲請調解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依法律關係之性質、當事人之狀況或其他情事可認為不能 調解或顯無調解必要或調解顯無成立之望者,得逕以裁定駁 回,民事訴訟法第406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又調解成立 者,依民事訴訟法第416條第1項、第308條第1項規定,與確 定判決有同一之效力。惟判決為法院對於訴訟事件所為之公 法的意思表示,調解或和解,為當事人就訴訟上之爭執互相 讓步而成立之合意,其本質並非相同。故形成判決所生之形 成力,無由當事人以調解或和解之方式代之(最高法院58年 台上字第1502號判例意旨參照)。 二、聲請人聲請意旨略以:伊為相對人周樨華之債權人,而相對 人之被繼承人梁媛秀死亡時遺有坐落臺中市○○區○○段000○00 0地號土地及同段494建號建物(下稱系爭不動產),系爭不 動產本應由包含相對人周樨華在內之梁媛秀全體繼承人辦理 繼承登記而為公同共有,然梁媛秀之全體繼承人卻協議將系 爭不動產以分割繼承為原因,登記為相對人周○1、周○2所有 ,嗣周○2將系爭不動產之應有部分無償贈與予周○3及吳○1, 以上不動產移轉登記形式上均屬無償行為,致有害伊之債權 ,伊自得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之規定行使撤銷權,撤銷相對 人所為遺產分割協議之債權行為及分割繼承登記之物權行為 ,為此聲請調解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聲請調解標的之法律關係及爭議情形,屬撤銷 權之行使,核其性質屬形成之訴,並非兩造得以調解方式互 相讓步以解決紛爭,依法須由法院以裁判方式始得創設、變 更、消滅、形成之法律關係,應由法院審判後就該法律行為 得否撤銷以裁判確認之。且上開撤銷訴訟係屬訴訟權,而訴 訟權不得為拋棄,聲請人自無從就該法律關係拋棄權利,並 與相對人互相讓步而合意成立調解。揆諸首揭規定暨說明, 本件聲請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四、爰裁定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臺中簡易庭             司法事務官 翁卉穎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 記 官 王嘉仁

2025-02-21

TCEV-114-中司調-295-20250221-1

板簡
板橋簡易庭

塗銷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板橋簡易庭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板簡字第1268號 原 告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郭明鑑 訴訟代理人 游豐維 張秀珍 被 告 甲○○ 丙○○ 乙○○ 上 一人 法定代理人 丁○○ (本件言詞辯論終結時,被告乙○○尚未成年)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塗銷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於中華民國 113年12月13日言詞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間就如附表所示不動產,於民國112年6月27日所為之贈 與債權行為,及於民國112年6月27日之所有權移轉登記物權 行為均應予撤銷。 二、被告丙○○、乙○○應將前項不動產,於民國112年6月27日以贈 與為原因所為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予以塗銷,並回復登記為被 告甲○○所有。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被告丙○○、乙○○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最後言詞辯論 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 告聲請,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被告甲○○前向原告申請現金卡使用,惟被告甲○○ 嗣後未依約清償,迄今尚積欠原告本金新臺幣(下同)87,867 元及利息未為清償,而原告業已對被告甲○○取得臺灣新北地 方法院111年度司執字第167740號債權憑證在案(見本院卷 第17頁),合先說明。又本件被告甲○○原先擁有如附表所示 之不動產(下稱本件不動產),而被告甲○○卻在民國112年6 月27日將本件不動產無償贈與給被告丙○○、乙○○,被告間之 贈與行為已侵害原告之債權,原告自得依民法第244條第2項 之規定撤銷之,為此,爰依民法第244條第2、4項之規定提 起本件訴訟,並聲明:如主文第一、二項所示。 二、被告抗辯: ㈠、被告甲○○:我的確是在還沒清償原告款項時就把本件不動產移 轉給被告丙○○、乙○○,但我沒有脫產的意思,我希望原告可 以讓我分期償還。 ㈡、其餘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作何聲 明或陳述。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 ㈠、被告甲○○前向原告申辦信用卡使用後,仍有款項未依約清償 ,經原告依法訴追後,取得執行名義,執行名義內容為:被 告甲○○應向原告給付92,766元,及其中87,867元部分自110 年9月2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15%計算之利息,並賠償督 促程序費用500元。 ㈡、在被告甲○○仍積欠原告上開款項期間,被告甲○○將其名下之 本件不動產,以無償贈與之方式,移轉給被告丙○○、乙○○。 四、原告主張之事實,業據其提出本院111年度司執字第167740 號債權憑證、本件不動產登記資料及異動索引、全國財產稅 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為證,本院認為,參酌不爭執事項及此 等證據後,確實可以知悉被告甲○○透過以無償轉移本件不動 產之方式使自己陷於無資力之狀態(國稅局資料已經顯示被 告在轉移本件不動產後已無其他財產),此等行為的確會造 成原告受償之困難,故本件原告之主張,應認為有理由。 五、綜上,本件原告主張依民法第244條第2、4項規定,請求如 主文所示的聲明,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又本判決係命被告 為一定之意思表示,依強制執行法第130 條第1 項之規定, 其性質並不適於強制執行,故本件不依職權為假執行之宣告 。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之證據, 經審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第2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板橋簡易庭                法 官 沈易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庭(新北市○○區○○路0 段00巷0號)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 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 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板橋簡易庭                書記官 吳婕歆 附表: 編號 不動產性質 不動產內容 1 土地 一、座落於新北市○○區○○段地號1010號。 二、面積:3,070.78平方公尺 三、權利範圍:158/40,000 2 建物 一、建物門牌:新北市○○區○○路000巷0弄0號2樓。 二、建號:新北市○○區○○段0000號 三、建築樣式主要建築材料及房屋層數:住家用5層樓鋼筋混凝土造 四、建物面積(平方公尺): ㈠、樓層所在面積合計:   二層 72.46   合計 72.46 ㈡、附屬建物主要建築材料及用途   陽台 8.73 五、權利範圍:   持分1/2

2025-02-21

PCEV-113-板簡-1268-20250221-1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撤銷贈與等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150號 原 告 陳銘彬 訴訟代理人 呂秋𧽚律師 上列原告與被告陳銘輝等2人間請求撤銷贈與等事件,原告起訴 未據繳納裁判費。按債權人主張債務人詐害其債權,依民法第24 4條規定提起撤銷詐害行為之訴者,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目的, 在使其債權獲得清償,故應以債權人因撤銷權之行使所受利益為 準,原則上以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計算其訴訟標的價額;但被 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低於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時,則以該被 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計算(最高法院97年度第1次民事庭會 議決議、99年度台抗字第222號裁判要旨參照)。查本件不動產 價值為新臺幣(下同)1,376,203元【計算式:(7,897平方公尺 ×58,994元×126/100000)+789,200元=1,376,203元;元以下4捨5 入),低於原告主張之債權額3,476,518元,揆諸前揭說明,本 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1,376,203元,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4,66 2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 本裁定送達5日內補繳,逾期未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王參和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得於收受裁定正本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記官 沈佩霖

2025-02-20

TNDV-114-補-150-20250220-1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撤銷遺產分割登記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914號 原 告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佳文 訴訟代理人 王裕程 被 告 范振彰 范何清照 范振豐 范洧泠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撤銷遺產分割登記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4年2 月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范振彰、范何清照、范振豐、范洧泠就被繼承人范揚明 所遺如附表所示不動產,於民國113年3月22日所為之遺產分 割協議,及於113年3月28日所為之分割繼承登記行為應予撤 銷。 二、被告范何清照應將如附表所示不動產,於113年3月28日以分 割繼承為原因,由嘉義縣水上地政事務所以收件字號113年 上地登1字第024920號所為分割繼承登記予以塗銷。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告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 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二、原告起訴主張:其為被告范振彰之債權人(至113年10月31 日尚欠本息820,460元),范振彰之父范揚明於113年3月3日 死亡並遺留如附表所示之不動產(下稱系爭遺產),其竟於 113年3月22日與其他繼承人協議,而將系爭遺產分歸被告范 何清照取得,並於113年3月28日辦理分割繼承登記完畢。被 告范振彰將其可繼承之財產無償讓與被告范何清照,已害於 伊之債權,爰依民法第244條第1、4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 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第2項所示。 三、被告方面: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 作何聲明或陳述。 四、按民法第244條第1項之撤銷訴權,依同法第245條規定,自 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1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該項法定 期間為除斥期間,其時間經過時權利即告消滅。此項除斥期 間有無經過,縱未經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法院亦應先為調查 認定,以為判斷之依據。查,系爭遺產分割繼承登記日期為 113年3月28日,則原告於113年11月1日向本院提起本件訴訟 ,有本院收受原告起訴狀之收狀戳章可稽(113年度嘉簡字 第937號卷《下稱嘉簡卷》第5頁),自未逾1年之法定除斥期 間,合先敘明。 ㈡、經查,原告主張被告范振彰積欠原告債務未清償,范揚明死 後遺有系爭遺產,其繼承人即被告范振彰未拋棄繼承,而以 達成遺產協議分割方式,將系爭遺產分割歸被告范何清照所 有,並於113年3月28日辦妥分割繼承登記之事實,業據其提 出100年度司促字第14384號支付命令(下稱系爭支付命令) 及確定證明書為證(嘉簡卷第23至27頁)為證,並有財政部 南區國稅局嘉義縣分局113年11月7日南區國稅嘉縣營所字第 1132248842號函檢附之被繼承人范揚明遺產稅核定通知書、 嘉義縣水上地政事務所113年11月13日嘉上地登字第1130008 401號函檢附之系爭遺產分割繼承登記資料(嘉簡卷第47至5 0、51至75頁)為證。而被告已於相當時期受合法通知,而 於言詞辯論期日不到場,亦未提出任何書狀為爭執,依民事 訴訟法第280條第3項前段準用同條第1項前段規定,視同自 認,堪信原告前揭主張為真實。 ㈢、按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 院撤銷之。債權人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聲請命受益人或轉 得人回復原狀。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分別定有明文。 按繼承權之拋棄,係指繼承人於法定期間否認繼承對其發生 效力之意思表示,即消滅繼承效力之單獨行為。而拋棄因繼 承所取得之財產,係於繼承開始後,未於法定期間拋棄繼承 權,嗣就其已繼承取得之財產予以拋棄,與拋棄繼承權之性 質迥然有別。又繼承權之拋棄,固不許債權人依民法第244 條第1項規定撤銷之。惟如拋棄因繼承所取得之財產,而將 繼承所得財產之公同共有權,與他繼承人為不利於己之分割 協議,倘因而害及債權者,債權人自得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 行使撤銷權(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650號裁判意旨參 照)。 ㈣、經查,被告范振彰自100年間起,即因積欠原告債務暨利息未 為清償,業據原告取得系爭支付命令及確定證明書,業如前 述,而被告范振彰名下於112年度除有現值金額均為0元之車 輛3輛外,並無其他財產或所得,有被告范振彰稅務T-Road 資訊連結作業查詢結果在卷可參(本院卷第37至38頁),堪 認其無充裕之財產足以清償所負欠原告之前述債務,則被告 范振彰將繼承取得系爭遺產之權利,無償讓與被告范何清照 ,顯以前揭遺產分割協議減少其積極財產,害及原告債權之 實現,則原告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規定,請求撤銷 被告所為前揭遺產分割協議之債權行為,及就系爭遺產所為 分割繼承登記之物權行為,暨請求被告范何清照塗銷系爭遺 產之分割繼承登記,均有理由,應予准許,爰判決如主文第 1項至第2項所示。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斟酌 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 。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第2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民事第一庭法 官 陳美利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 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黃亭嘉 附表: 編號     土  地  坐  落   面   積 權利範圍 縣市 鄉鎮市區   段 小段 地號 公頃 公畝 平方公尺 1 嘉義縣 中埔鄉 安家厝段 621-00 216.56 1分之1 2 嘉義縣 中埔鄉 安家厝段 623-00 1349.78 3分之1 3 嘉義縣 中埔鄉 安家厝段 624-00 3498.69 1分之1

2025-02-20

CYDV-113-訴-914-20250220-1

南簡
臺南簡易庭

塗銷遺產分割登記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臺南簡易庭民事判決 113年度南簡字第1580號 原 告 凱基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楊文鈞 訴訟代理人 蔡佳和 楊東憲 被 告 謝惠貞 郭牡丹 謝麗玉 謝思榆 兼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謝昭文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塗銷遺產分割登記事件,於民國114年1月23日 言詞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告謝惠貞前向原告申辦現金卡循環使用, 其後未依約繳款,迄今尚欠新臺幣(下同)158,919元及應計 之利息、費用未清償,原告對上開債權業已取得執行名義並 換發債權憑證。原告曾多次執行被告謝惠貞之名下財產均執 行無果,且依其財產所得資料亦無財產可供執行,足見被告 謝惠貞已陷於無資力狀態。被告謝惠貞之親屬即訴外人謝金 詳死亡時遺有如附表所示之遺產,被告謝惠貞恐繼承系爭遺 產後遭原告追索,遂與其他被告人合意將系爭遺產分割由被 告郭牡丹、謝昭文繼承取得,然被告謝惠貞並未依法辦理拋 棄繼承,依最高法院65年台上字第1563號裁判意旨,被告謝 惠貞上開行為係拋棄其因繼承所取得之財產,單純屬處分財 產權之性質,與身分權無涉,復依同院91年台上字第2312號 判決意旨及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6 號、第7號之審查意見可知。繼承開始後拋棄繼承而受不利 益時,即屬處分原已取得之財產上權利,倘因而害及債權者 ,債權人自得依民法第244條行使其撤銷權。至於債務人將 繼承所得財產上之公同共有權與他繼承人為不利於己之分割 協議,債權人可得訴求撤銷,尤不待言(最高法院69年度台 上字第847號判決)。原告主張系爭遺產既為被告之被繼承人 謝金詳之遺產,謝金詳過世後,其繼承人即被告既未向法院 聲請拋棄繼承,則謝金詳所留之遺產應由被告共同繼承,債 務人即被告謝惠貞於繼承開始後,若未辦理拋棄繼承,理當 與其他繼承人併同取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上一切權利義務。 惟被告謝惠貞因積欠原告上開款項未清償,且未向法院為拋 棄繼承之意思表示,唯恐繼承謝金詳之遺產後為原告追索, 乃與其餘繼承人即其他被告合意向臺南市安南地政機關出具 對於謝金詳遺產之分割協議書,協議由被告郭牡丹、謝昭文 為系爭遺產中不動產之繼承登記,被告謝惠貞則全然放棄繼 承登記,被告之行為,不啻等同將被告謝惠貞應繼承謝金詳 之財產權利(即應繼分)無償移轉予被告謝牡丹、謝昭文。 被告謝惠貞之拋棄應繼分予被告郭牡丹及謝昭文之行為,為 無償行為,可堪認定。是被告協議將系爭遺產分割由被告郭 牡丹、謝昭文繼承取得,對未分割取得遺產之被告謝惠貞而 言,形式上係無償行為,該行為害及原告之債權實現,原告 自得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訴請撤銷被告之遺產分割協議 之意思表示及被告郭牡丹、謝昭文之繼承登記行為,並將被 告郭牡丹、謝昭文於民國110年3月9日所為之分割繼承登記 予以塗銷。並聲明:㈠被告謝惠貞、郭牡丹、謝昭文、謝麗 玉、謝思榆就附表所示之不動產於109年12月13日所為之遺 產分割協議之債權行為,及於110年3月9日所為之分割繼承 登記之物權行為,均應予撤銷。㈡被告郭牡丹應將附表編號1 所示之不動產於110年3月9日之分割繼承登記予以塗銷。㈢被 告謝昭文應將附表編號2〜7所示之不動產於110年3月9日之分 割繼承登記予以塗銷。㈣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二、被告之答辯:被告謝惠貞自民國97年起便累積銀行債務多年 ,且自105年至109年間無任何所得收入(罹患癲癇症),名 下亦無財產,受債務困擾許久且無力清償債務,連基本生活 開銷都成困難,遑論還要照顧父母親之扶養費用及醫療費用 。這期間父親罹患癌症,父母親生活開銷均由被告謝昭文負 擔。被告謝惠貞是扶養父母的法定義務人,這些年卻由被告 謝昭文代為支出。被告謝惠貞的遺產分割應是有償行為,旨 在這些年被告謝昭文代期照顧父母親開銷的對價。原告主張 分割遺產是無償行為,為無理由。另本案已有本院110年度 南簡字第1380號終結在案,已經法院駁回訴外人台新國際商 業銀行請求塗銷遺產分割登記之訴。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上情,並提出本院101年度司執字第108051號 債權憑證、謝惠貞之財產所得清單、不動產登記謄本及索引 、謝金詳之繼承系統表暨繼承人之戶籍謄本、遺產分割協議 書為證。又被繼承人謝金詳於109年12月13日死亡,遺有如 附表所示之遺產,被告為其繼承人,於110年3月8日訂立分 割繼承協議書,就附表不動產分配予被告謝昭文、郭牡丹等 情,有臺南市安南地政事務所113年5月29日安南地所一字第 1130048608號函附繼承登記相關資料在卷可參。是上開事實 ,堪先認定。 (二)原告援引民法第244條第1、4項規定,請求撤銷被告所為系 爭分割繼承協議之債權行為及物權行為,並聲明如上。惟本 判決認為民法第244條規定之法律行為,不包含繼承人之遺 產分割協議,理由如下:  ⒈按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 院撤銷之。債權人依第1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聲 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於轉得時不知有撤 銷原因者,不在此限。民法第244條第1、4項分別定有明文 。次按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 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 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此為民法第1148 條第1項前段、第1151條所明定。又債權人得依民法第244條 規定行使撤銷權者,以債務人所為非以其人格上之法益為基 礎之財產上之行為為限,若單純係財產利益之拒絕,如贈與 要約之拒絕,第三人承擔債務之拒絕,繼承或遺贈之拋棄, 自不許債權人撤銷之。易言之,債權人得依民法第244條規 定行使撤銷訴權者,以債務人所為非其人格上之法益為基礎 之財產上之行為為限,繼承權係以人格上之法益為基礎,且 拋棄之效果,不特不承受被繼承人之財產上權利,亦不承受 被繼承人財產上之義務,故繼承權之拋棄,縱有害及債權, 仍不許債權人撤銷之。此係因撤銷權行使之目的,在於保全 債務人原有之債權清償力,非在增加其清償力,故債務人拒 絕財產利益取得之行為,自不得為撤銷權之標的。再者,繼 承人間所為遺產分割協議之法律行為,乃係與人格法益有密 切關係之行為,本於同一法理,亦不得為撤銷權之標的。  ⒉繼承人自被繼承人死亡時起公同共有系爭不動產,惟此公同 共有源自繼承法律關係,較諸一般因法律行為成立之公同共 有,具有濃厚之身分屬性。繼承人間之遺產分割協議及依該 協議所為分割遺產之行為,係繼承人間基於繼承人之身分關 係,就被繼承人謝金詳所遺系爭遺產中不動產之權利互為協 議後,再行分配之權利,為「多數繼承人之共同行為」。衡 諸一般社會常情,分配遺產之權利時,往往會考量被繼承人 生前意願、繼承人對被繼承人之貢獻(有無扶養之事實)、 家族成員間感情、被繼承人生前已分配予各繼承人之財產( 贈與之歸扣)、承擔祭祀義務等諸多因素,始能達成該遺產 分割協議;甚而分割遺產協議亦考量繼承人間於該協議成立 之前之整體經濟交流狀態。故被告間就系爭遺產所為遺產分 割協議及依該協議所為分割繼承登記之行為,本質上為繼承 人間基於繼承人身分,就繼承之遺產如何分配所為之協議, 應屬以人格法益為基礎之財產上行為,乃被告基於繼承人之 身分關係所為之行為,為高度人格自由之表現,具有與人格 權緊密相連之特性,非僅單一債務人之無償行為或贈與行為 。債務人基於身分關係,拒絕取得財產或利益之遺產分割行 為應不得作為撤銷權之標的,否則不免侵害債務人基於其身 分所為自由權之行使,對於其人格與自由造成過度干預。  ⒊再者,債權人貸與款項予債務人時所評估者,衡係對債務人 本身之資力,通常不會就將來未必發生之情事,例如債務人 之被繼承人之資力予以評估,故債權人自應以債務人個人之 財產為其信賴之基礎,如認不足,應於借款時附加保證人或 抵押物等擔保,故債權人對債務人之被繼承人財產之期待, 難認有法律上保護之必要;且民法第244條規定行使撤銷權 之立法目的,乃在保全債務人原有之債權清償力,並非在使 債務人增加其清償力,揆諸上揭說明,債務人拋棄繼承權, 既不許債權人撤銷之,債務人與其他繼承人所為遺產分割協 議,自亦不許債權人訴請撤銷,故應認被告間就系爭遺產所 為遺產分割協議之債權行為,及依該協議所為之分割繼承登 記之物權行為,均不得為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標的。參酌原 告提出對於被告謝惠貞執行名義可知,被告謝惠貞係於97年 間已有欠款情事,而被繼承人謝金詳係於109年12月13日死 亡,足認原告對於被告謝惠貞所評估者,當係被告謝惠貞本 身之資力,無從就其將來未必獲致之財產予以衡估,故原告 對系爭遺產之公同共有權利,本不在民法第244條擬為保護 之債務人清償能力的範圍內。民法第244條規定債權人得行 使撤銷權之立法目的,應在於保全債務人「原有」之清償能 力(責任財產),非以增加債務人之清償力為目的,原告即 債權人對被告謝惠貞取得遺產之期待,於債務成立時尚未存 在客觀利益存在狀態,僅為一種主觀面相的期待,本不在法 律保護的範圍,自也不在民法第244條規範預設保護之範圍 。  ⒋進言之,分割遺產協議之作成,常涉及前述之諸多因素,就 該協議本身而言,乃是該等要素主客觀綜合考量之結果,此 些考量有涉及法律面者、經濟面者、情感面者、社會民情者 ,不一而足;換言之,該協議之作成是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生 前整體生活之牽涉心物各層面的總結算,能否單純以無償或 有償行為衡之,已可探索;而其複雜之心物面向,是否可為 民法第244條之規範內涵所包含,且為立法者於立法時深切 思及之,亦值尋疑。如無視於遺產分割協議實乃繼承人間所 為具有人格、身分關係之共同意思決定,過度簡化為單純財 產關係,此無異侵害被告謝惠貞及其餘被告即全體繼承人間 基於其身分就遺產所為之自主意思決定。再者,如單就系爭 遺產之面向觀之,似可將遺產分割協議評價為單純的財產行 為,但若將該等財產之來源、遺產分割協議參與者之身分( 資格)列入考量,不能忽視者,乃繼承人基於其繼承之人格 地位,於協議分割遺產時,常需考量被繼承人生前之總體狀 態,此狀態一部分涉及血緣基礎上之情感互動以及基於此基 礎而發生的財產變動;以扶養為例,繼承人會在協議分割遺 產時,考慮繼承人於被繼承人生前對於被繼承人之情感連結 或倫理關係,而由此發生的扶養因素,除涉及心理感情層面 外,亦可能衍生費用之支出,然以我國之民情衡思,繼承人 是否可能慮及將來之行為,被檢視為無償或有償而預先保留 相關證據?誠屬可議。進者,倘為慮及於此,而預先進入法 律的規範框架,安排將來訴訟之舉證所需,則無異於使原以 人格、血緣為基礎的人倫架構,拋置於預設的證據蒐集之戰 ,此與我國民法親屬編所根基的精神原則是否扞格,亦值省 思。而分割遺產協議時所考慮之精神面向,本屬合乎情理人 倫常軌的沿伸反映,純粹以有償、無償為觀點對之所為之評 價,根本上已無視於前開人倫架構的原旨預設。再就契約原 理究之,繼承人間之分割協議中的「必要之點」,本即可以 涵蓋基於其等人格而生的遺產存在、分配考量的精神面向, 此精神面向作為遺產分割協議無法否認的基礎,乃屬於民法 第244條所謂無償、有償的概念,本質上無法評價的角落, 而此角落,正為繼承人所為協議之所源生、之所重視。甚且 ,被告係就附表所示之不動產為分割協議,並非僅有被告謝 惠貞沒有分得,此中部分遺產協議分割情形,已難單純以有 償、無償概念理解,更與被繼承人死亡前,與被告間之生活 整體各端可能有所關涉,非僅是財產面向可以評價。從而, 本院認為分割遺產協議之特性,實兼具人格與財產之複雜內 涵,顯已超乎民法第244條規範內涵所可包納。基此,為求 民法財產法、身分法上立法精神之調和,參以債權人對於債 務人之資力評估,本無從慮及於此,難以期待或肯認立法者 可將未來可能發生之財產,均認屬保障債權人滿足債權制度 之一環,再酌以民法第244條條文本身即有有償、無償之規 範設計,應認民法第244條之適用,仍以不帶人格色彩之純 粹財產行為為適用對象,方屬正論。  ⒌另關於民法第244條的規範界線問題亦應予以審視。乃在分割 遺產協議的法律行為做成時,確實可能繫於繼承人中有無拋 棄繼承之不同基礎狀態而決定了分割遺產協議的主觀(主體) 範圍;此為該協議作成時無法忽略的背景,不論繼承人係因 不諳法律規範而未為拋棄繼承,或係因已無參與分配遺產之 意念,抑或因其他人倫因素所致,在形成分割遺產協時,實 際上參與該協議之當事人,可能因為繼承人中有無拋棄繼承 者,而異其主體範圍,而在繼承人確有拋棄繼承之情事而未 參與協議的情形,亦可能有因涉及被繼承人生前扶養照顧情 事,而由繼承人形成部分繼承人拋棄繼承之結果者,此時由 於拋棄繼承者並未成為分割遺產協議形式上的當事人,則將 此情狀執以涵攝或適用民法第244條時,旋即產生難以評價 該等拋棄繼承者所根基的形成該協議的基礎事實的困境,而 該不為法律評價所及的範疇,卻是該協議得以成立、形成的 重要因素(例如以拋棄繼承而換得其他繼承人得以完成協議) ,此時將形成民法第244條所謂有償、無償之評價的標的(法 律行為),建立在不完全的基礎事實之上的窘境;且拋棄繼 承乃屬人格自由之高度展現,亦無法以有償、無償的概念評 價之,從而使民法第244條適用此類案例時,造成及陷入一 個「圍城」式的雙向謬誤。本件原告主張的原因事實雖無拋 棄繼承之事,惟本判決所慮及者,在於超越個案式事實,先 嘗試釐清「分割遺產協議的本質」,進而檢討此種法律行為 有無民法第244條的適用可能。誠然,「遺產本身」具有財 產的屬性,遺產的分割協議必然會是財產的處分,但此乃屬 「結果」式的「後設」思維導致的無法跳脫結果框架的論證 結果,毋寧於事物本質的思考上,仍應脫離結果論述,回歸 探索分割遺產協議本身的本質思維。如上所述,分割遺產協 議之做成,其內容涵蓋之心物層面太廣,且更可能涉及主體 範圍的捨取,而主體又涉及其等考量作成協議的實質內容( 實質內容亦可能有所捨取),超過民法第244條法條設計的想 像。甚者,以結果式的思維將民法第244條適用於分割遺產 協議,將因個案上整體事實差異,而出現因評價的殘缺而衍 生的個案適用結果不一的果態?若然,又何以面對憲法上平 等原則的凝視與檢驗?因此,透過超越論式(transcendental )的視角,吾人倘試圖以民法第244條規範,涵攝適用於系爭 分割遺產協議之法律行為,非但在要件解釋論上無法自圓其 說,更顯現出民法第244條已過度自我膨脹而超越自身能量 地,去套框一個巨大的人倫結構(包含血緣、親情、財產、 倫理生活各面向);此種適用,在個案上,恐已過度侵害人 民的人格權,在通案上,則可能觸碰或越過憲法上平等原則 的界線(且可能因主體的捨隱,此種越線,無法在法律面上 顯現及檢驗),不得不慎。  ⒍原告雖引用最高法院判決69年度台上字第847號民事判決為參 ,但該判決認為:「我國民法業已廢止宗祧繼承,改為財產 繼承制度,此就民法第1148條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 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觀之自明。故如繼承開 始後拋棄繼承而受不利益時,即屬處分原已取得之財產上權 利,倘因而害及債權者,債權人自得依照民法第244條行使 其撤銷權。至於債務人將繼承所得財產上之公同共有權,與 他繼承人為不利於己之分割協議,債權人可得訴求撤銷,尤 不待言。」等語,與73年2月28日最高法院73年度第2次民事 庭會議決議㈠認為:「債權人得依民法第244條規定行使撤銷 訴權者,以債務人所為非以其人格上之法益為基礎之財產上 之行為為限,繼承權係以人格上之法益為基礎,且拋棄之效 果,不特不承受被繼承人之財產上權利,亦不承受被繼承人 財產上之義務,故繼承權之拋棄,縱有害及債權,仍不許債 權人撤銷之。」已見不同。循理論之,得以拋棄繼承的人, 首先該主體仍是以其人為繼承人為前提(民法第1174條第1項 參照),並在拋棄後由法律賦予溯及的效力(民法第1175條參 照),及應繼分歸屬他繼承人的效力(民法第1176條參照); 而分割遺產協議,參與之人亦必須以其為繼承人為前提,兩 者均是發源於繼承制度而來的行為,而遺產繼承的繼承人資 格則源自一定血緣之本(民法第1138條參照),此即為其人格 法益之所泉源。換言之,不論是拋棄繼承或分割遺產協議, 都是繼承人本於其來自繼承所本源之人格為基礎而開展的行 為,亦即均為在有繼承權的前提上所為的行為,雖然法律上 、契約法理上賦予其不同的結果,但其本源(本質)則無二致 。再進言,拋棄繼承與分割遺產協議都是因為繼承人有繼承 權,然後才有進而選擇要拋棄或要參與分割、分配遺產的不 同考量(亦即不論繼承人要為拋棄繼承意思表示,或分割遺 產的意思表示,都是在其具備繼承人身分的人格基礎上所為 ),不能因其結果上的效力不同,而回溯否認其本源的人格 本質;試想,繼承人做了一個積極或消極分配遺產的意思表 示,難道僅因標的涉及財產,其意思表示就與繼承人身分之 人格本素脫鉤?如此,顯又掉入以結果去回溯探索事物本質 的謬誤,從而形成了一個繼承人因為選擇不同的道路,卻因 為結果的不同,而被否定評價其曾為、身為繼承人的基本人 格身分的荒謬結論,此種奇幻的本質抹去與消失也導致實務 上出現對於拋棄繼承與分割繼承適用民法第244條規定時不 同對待與處理的差別謬誤,恐亦為僅視結果,怠於探索事物 本質而產生的偏誤見解,並不可採。又原告引用之前揭及其 他最高法院判決、臺灣高等法院法律座談會審查意見,均非 足以拘束本院之法律(憲法第80條參照),且該判決見解亦有 是否過度侵害人民人格自由權及違反平等原則等憲法上疑慮 ,本判決實在難以採納。  ⒎基上理由及以合憲性解釋為導向的理路,本判決認為民法第2 44條規定之法律行為,不包含繼承人之遺產分割協議。 (三)綜上,被告所為之遺產分割協議,係全體繼承人根基於渠等 身分關係所為之行為,其處分標的雖為財產,但仍具有高度 人格自由之特質,與人格權緊密相關,非僅單純為被告之財 產處分行為,故原告依民法第244條之規定,請求被告撤銷 系爭遺產分割協議之債權行為及繼承登記之物權行為,並聲 明如上,均無理由,難以准許,應駁回之。 四、按訴訟費用,由敗訴之當事人負擔,民事訴訟法第78條定有 明文。原告之請求為無理由,爰依上開規定判決原告應負擔 本件之訴訟費用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臺南簡易庭                  法 官 盧亨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庭(臺南市○○路0段000號 )提出上訴狀(須按他造當事人人數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彭蜀方  附表 編號 種類 財產名稱 權利範圍 1 土地 臺南市○○區○○段000000000地號 1分之1 2 土地 臺南市○○區○○段000000000地號 20分之1 3 土地 臺南市○○區○○段000000000地號 830之73 4 土地 臺南市○○區○○段000000000地號 20分之1 5 土地 臺南市○○區○○段000000000地號 20分之1 6 土地 臺南市○○區○○段000000000地號 10分之1 7 土地 臺南市○○區○○段000000000地號 1分之1

2025-02-20

TNEV-113-南簡-1580-20250220-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撤銷贈與登記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322號 原 告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衍茂 訴訟代理人 蕭淳陽 被 告 劉宥辰 李惠珠 劉楷翎 一、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撤銷贈與登記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 裁判費。按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但 所主張之數項標的互相競合或應為選擇者,其訴訟標的價額 ,應依其中價額最高者定之,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1項定 有明文。又債權人主張債務人詐害其債權,依民法第244條 規定提起撤銷詐害行為之訴者,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目的, 在使其債權獲得清償,故應以債權人因撤銷權之行使所受利 益為準,原則上以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計算其訴訟標的價 額;但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低於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 時,則以該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計算(最高法院99年 度台抗字第222號裁定意旨、97年度第1次民事庭會議決議參 照)。 二、原告主張其為被告劉宥辰之債權人,劉宥辰尚積欠原告人民 幣6,623萬3,394.79元之本金與利息、違約金,被告間就如 附表所示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所為贈與及所有權移轉 登記行為,害及原告之債權。並聲明:㈠被告劉宥辰、李惠 珠間就系爭不動產所為之贈與行為,及於民國112年6月15日 所為不動產移轉登記之物權行為,均應予撤銷。㈡被告李惠 珠、劉楷翎就系爭不動產,分別於112年6月15日及113年3月 15日以贈與為登記原因向臺中市大里地政事務所所為之所有 權移轉登記應予塗銷,並回復登記為劉宥辰所有。揆諸前開 說明,訴訟標的價額應比較原告主張之債權額與請求撤銷之 標的即系爭不動產價額孰低者定之。 三、原告主張債權額為人民幣6,623萬3,394.79元之本金與利息 、違約金,依原告起訴日114年1月23日臺灣銀行牌告人民幣 現金賣出匯率4.559計算,其本金為新臺幣(以下未註明幣 別均同)3億0,195萬8,047元(計算式:6,623萬3,394.79×4 .559=3億0,195萬8,047,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而依內政 部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查詢資料,與系爭不動產相同路段、 建物型態相近之不動產(含基地)於起訴相近時點交易價格 約為每平方公尺8萬6,093元【計算式:交易總價1,320萬元÷ (面積46.38×3.305785)=8萬6,093元,小數點以下四捨五 入】,而系爭不動產建物(含附屬建物、共有部分)總面積 為199.65平方公尺【計算式:186.6+7.88+0.75+(335.73×1 /76)=199.65,小數點第2位以下四捨五入】,是系爭不動 產於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1,718萬8,468元(計算式:8萬6,0 93元×199.65平方公尺=1,718萬8,468元,小數點以下四捨五 入),低於原告上開債權額,是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應以系爭 不動產交易價值核定為1,718萬8,468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 18萬1,772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 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翌日起5日內補繳,逾期未繳,即 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黃崧嵐 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繕 本),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王峻彬 附表: 編號 不動產名稱 權利範圍 備註 1 坐落臺中市○○區○○段00000地號土地 全部 2 坐落臺中市○○區○○段00000地號土地 全部 3 坐落臺中市○○區○○段000000地號土地 76分之1 4 坐落臺中市○○區○○段000○號建物(即門牌號碼臺中市○○區○○路○段000巷00號) 全部 共有部分:同段372建號建物,權利範圍76分之1

2025-02-20

TCDV-114-補-322-202502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