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吳明蓉

共找到 180 筆結果(第 51-60 筆)

重訴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遷讓房屋等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訴字第73號 原 告 張宜庭 張思婷 上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林芳榮律師 被 告 戴豐義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遷讓房屋等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2 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坐落嘉義縣○○市○○段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及其上門 牌號碼為嘉義縣朴子市新寮91號附2房屋(下稱系爭房屋, 合稱系爭房地)原為訴外人林采璇所有,林采璇與被告於民 國107年1月26日就系爭房地簽立租賃契約(下稱第一份租約 ),租賃期間自107年2月1日起至113年7月30日止。嗣林采 璇於112年1月11日將系爭房地辦理贈與登記給原告張宜庭、 張思婷應有部分各2分之1,因原告自取得系爭房地後,即不 想再將系爭房地出租,但基於買賣不破租賃之法理,原告遲 至第一份租約將屆期時委請律師通知被告,其租約於113年7 月30日屆至後,請儘速搬遷,將系爭房地返還原告,然被告 迄今未搬離,原告爰依民法第767條規定,請求被告遷讓系 爭房屋,並返還系爭房地。又被告自原告所有權登記日起無 權占用系爭土地,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賠償原告租 金之損失,因系爭土地公告現值為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下同 )3,700元,被告占用3,131.82平方公尺,則請求被告給付 租金損害每月96,564元(計算式:〈3,131.82平方公尺×3,70 0元×年租金百分之10〉÷12個月=96,564元)。 ㈡、林采璇雖於110年2月22日就系爭房地另與被告簽立新的租賃 契約(下稱第二份租約),租賃期間自110年3月1日至120年 4月1日止,惟系爭房地現為原告所有,其第二份租約之租賃 期間超過5年,未經公證,無買賣不破租賃之適用,故第二 份租約對原告無拘束力,林采璇自112年1月11日起已非系爭 房地之所有權人,其與被告所訂之第二份租約依法無效。 ㈢、原告之系爭房地位於五叉路口,交通便捷,往東為光復新路 (朴子市公所、消防局在約100公尺處),往西為文化南路 (路北面係商店),往北為南通路(商業區),往南一為台 79線中央公路,一為新寮路(系爭房地路口),故原告請求 租金不當得利以年租金百分之10計算,並無不當。另被告如 有增加設施,於解除契約後,依法應恢復原狀,被告請求賠 償增加設施之支出,依法不符。 ㈣、並聲明:1、被告應於起訴狀繕本送達後7日內,自原告所共 有系爭房屋遷出,並將系爭房地返還原告。2、被告應自112 年1月12日起至返還系爭房地止,按月給付租金96,564元。3 、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則答辯以: ㈠、林采璇與原告為母女關係,林采璇於107年1月26日與被告簽 立第一份租約,租金每月3萬元,租期至113年7月30日,嗣 被告與林采璇重新協商,由被告負責做消防設備,而於110 年2月22日簽立第二份租約,租金每月3萬元,租期至120年4 月1日,租金繳納除匯款至林采璇帳戶外,於110年7月至111 年2月間之租金乃匯款至原告張宜庭帳戶,可知林采璇與原 告為共同出租人。因林采璇要漲租金至5萬元,被告不同意 ,林采璇想趕走被告,而於112年1月11日將系爭土地移轉至 原告名下,並於113年7月5日、7月30日委託律師發函通知被 告於第一份租約113年7月30日屆期後搬遷,惟依民法第425 條規定,第二份租約對原告仍繼續存在,第二份租約之租期 尚未屆至,原告不得請求被告返還系爭房地。 ㈡、又系爭房屋為未辦保存登記建物,原告主張112年1月11日受 贈系爭房屋時,被告乃承租占用中,林采璇自無法實際移轉 占用給原告,原告無法取得系爭房屋事實上處分權,故系爭 房屋所有權無法移轉予原告,林采璇仍為系爭房屋之所有權 人,難認被告有侵奪原告之占有權,原告依民法第767條規 定請求被告遷讓系爭房屋為無理由。 ㈢、系爭土地係原告與林采璇合資購買,借名登記為林采璇,實 際上應為原告與林采璇共有,被告自110年7月至111年2月間 曾將每月租金3萬元匯款給原告張宜庭,因林采璇於111年2 月10日以LINE傳訊要求被告將租金匯至林采璇帳戶,被告才 又轉匯至林采璇帳戶,可知原告與林采璇乃共同出租人,且 原告與林采璇乃同居共財之至親關係,被告於系爭房屋四周 均有懸掛招牌,原告於112年1月11日登記為所有權人時已知 悉被告與林采璇有租約關係,縱第二份租約未經公證無買賣 不破租賃之適用,依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463號判決意 旨,原告應受被告與林采璇租約之拘束,不可請求遷讓,其 本件起訴已違反民法第148條規定誠實信用原則,而有權利 濫用之情形。 ㈣、退萬步言,被告倘無權占用,原告之租金應以被告與林采璇 間之租約每月租金3萬元為合理,且原告僅將系爭土地面積3 0%給被告使用,被告並沒有使用到3,131.82平方公尺,原告 請求以系爭土地公告現值、年租金百分之10計算,並不合理 。另第二份租約應至120年屆期,若原告要被告提早遷出, 應補償被告搬遷費用、消防設備、裝潢費用。 ㈤、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 、若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原告依民法第767 條第1 項、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自系 爭房屋遷出,且將系爭房地返還原告,並給付相當於租金之 不當得利,被告就系爭土地屬原告所有而為被告占有之事實 不爭執,而僅以原告未取得系爭房屋事實上處分權及被告非 無權占有系爭土地等語為之抗辯。是本件應審究之爭點即為 :㈠原告是否取得系爭房屋事實上處分權?㈡被告有無占有使 用系爭土地之合法權源?原告請求被告自系爭房屋遷出,且 將系爭房地返還原告,是否有據?㈢原告請求被告給付相當 於租金之不當得利,是否有理由?如得為請求,被告應給付 之數額為何?茲分述如下: ㈠、原告是否取得系爭房屋事實上處分權?  ⑴按違章建築之讓與,雖因不能為移轉登記而不能為不動產所 有權之讓與,但受讓人與讓與人間,如無相反之約定,應認 為讓與人已將該違章建築之事實上處分權讓與受讓人(最高 法院67年度第2次民庭庭推總會議決定㈠、74年度台上字第13 17號、108年度台上字第2161號判決意旨參照)。又物之出賣 人負交付其物於買受人,並使其取得該物所有權之義務,民 法第348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交付其物於買受人,即移轉 其物之占有於買受人之謂。另依民法第946條規定,占有之 移轉,因占有物之交付而生效力;前項移轉準用民法第761 條現實交付、簡易交付、占有改定及指示交付之規定,無論 占有物為動產或不動產,均有其適用(最高法院45年台上字 第406號、46年台上字第64號、47年台上字第511號、48年台 上字第611號判決先例參照)。是違章建築之讓與占有應非僅 限於現實交付。  ⑵惟查被告抗辯系爭房屋為未辦保存登記建物,原告主張112年 1月11日受贈系爭房屋時,乃被告承租占用中,林采璇無法 實際移轉占用給原告,原告無法取得系爭房屋事實上處分權 等語,本院於審理時請原告就其如何受讓取得系爭房屋之事 實上處分權即該違章建築之交付方式一節表示意見(見本院 卷第116頁),然原告迄至本院言詞辯論終結前,均未為任 何陳述,是原告主張其已合法取得系爭房屋之事實上處分權 一節,已屬有疑。 ㈡、被告有無占有使用系爭土地之合法權源?    按民法上之法律行為,有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除法律有特 別規定外,前者於特定人間發生法律上之效力,後者於以公 示方法使第三人得知悉之狀態下,對任何第三人均發生法律 上之效力。特定當事人間倘以不動產為標的所訂立之債權契 約,其目的隱含使其一方繼續占有該不動產,並由他方依約 交付使用,此項事實為第三人所明知或可得而知者,縱未經 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因已具備使第三人知悉該狀態之公示作 用,自應予不動產之登記為公示方法之效果等量齊觀,並使 該債權契約對於受讓之第三人繼續存在,此乃基於「債權物 權化」法理所衍生之結果(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834 號、109年度台上字第1807號等判決意旨參照)。又民法上 之債權契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固僅於特定人間發生其 法律上之效力,惟物之受讓人若知悉讓與人已就該物與第三 人間另訂有債權契約,而猶惡意受讓該物之所有權者,參照 民法第148條第2項所揭櫫之誠信原則,該受讓人亦仍應受讓 與人原訂債權契約之拘束。故如當事人以權利人行使其權利 有權利濫用及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為抗辯時,法院應就權利人 有無權利濫用及違反誠信原則之情事均予調查審認,以求實 質公平與妥當(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463號、107年度 台上字第2347號等判決意旨參照)。茲查:  ⑴原告張宜庭、張思婷均為林采璇之女,且原告2人乃分別於11 2年1月11日自林采璇處受贈與取得系爭土地之應有部分各1/ 2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且有土地登記謄本可憑(見本院 卷第15頁)。又被告主張林采璇與被告於110年2月22日簽立 第二份租約,租金每月3萬元,租期至120年4月1日,租金繳 納除匯款至林采璇帳戶外,於110年7月至111年2月間之租金 乃匯款至原告張宜庭帳戶,亦為原告所不爭執。而被告主張 其於系爭土地上之系爭房屋牆面有懸掛明顯廣告招牌一節, 同為原告所不爭執,並與原告陳報之系爭房屋照片相符(見 本院卷第153-157頁、第181頁、第195-201頁),再依原告 與林采璇等3人間之親屬關係,堪認原告於112年1月11日登 記為所有權人時理當知悉被告與林采璇間有租賃關係。  ⑵被告占有利用系爭房地,既係本於原所有權人林采璇同意出 租提供使用而來,使用系爭房地近5年,且其於系爭土地上 之系爭房屋牆面懸掛有明顯廣告招牌,應認系爭土地由被告 長期使用之外顯客觀事實,已存有足使契約當事人以外第三 人知悉之公示狀態。況原告2人為林采璇之女,且被告於110 年7月至111年2月間之租金乃匯款至原告張宜庭帳戶,而林 采璇復係以贈與為原因將系爭土地贈與原告2人,已如前述 ,堪認原告係於知悉系爭房地乃林采璇同意出租被告使用之 情況下,仍受讓系爭土地所有權,揆諸前揭說明,原告行使 物上請求權,顯有違背誠信原則。又林采璇曾於112年12月2 7日對被告提起提高租金之訴訟,經法院以兩造間為定期租 賃,提高租金於法有違而遭判決駁回確定,此有本院朴子簡 易庭112年度朴簡字第253號判決可參,是法律上被告本可受 定期租約之保護,而避免出租人任意提高租金,故如受贈自 林采璇之原告得行使物上請求權,形同剝奪被告原依民法第 442條但書可受之保護,乃以損害他人(即被告)為主要目 的,構成權利濫用,應認原告應受林采璇之租賃契約之拘束 ,始符民法第148條第2項所揭櫫之誠信原則。  ⑶從而,被告抗辯其有權使用系爭房地,自屬有據。原告主張 被告無權占有使用系爭土地,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請 求被告自系爭房屋遷出,且將系爭房地返還原告,難認有據 。 ㈢、原告請求被告給付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是否有理由?如 得為請求,被告應給付之數額為何?   被告乃有權占有使用系爭房地,業經本院認定如前。從而, 原告主張被告無權占用系爭房地,而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 求被告給付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即屬無據。原告得請求 給付之數額為何,亦無再予審究之必要。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767 條第1 項、第179 條規定,請 求被告自系爭房屋遷出,且將系爭房地返還原告,並給付相 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均不應准許。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 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之。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第1項前段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民事第一庭法 官 陳婉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2025-01-16

CYDV-113-重訴-73-20250116-1

勞訴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工資等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22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丁怡萍 訴訟代理人 蘇慶良律師 被上 訴 人 即 被 告 上億開發國際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詹詠順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2 8日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二審上訴,未據上訴人繳納第二審 裁判費。查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新臺幣(下同)212,531元 ,應徵得第二審裁判費3,480元,惟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項規 定得暫免徵收3分之2上訴裁判費,經扣除暫免徵收3分之2之上訴 裁判費後,上訴人應預納第二審裁判費為1,160元【計算式:3,4 80元-(3,480元×2/3)=1,160元】,茲依勞動事件法第15條、民 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前段規定,限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 5日內如數向本院繳納,逾期不繳即駁回上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民事第一庭法 官 陳婉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本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抗告 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2025-01-16

CYDV-113-勞訴-22-20250116-2

勞訴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退休金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8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富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世岳 被上 訴 人 即 原 告 潘湘喬 李家嫻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2 8日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第二審上訴。查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 定為新臺幣(下同)1,660,823元,應徵得第二審裁判費26,299 元,未據上訴人繳納。茲依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前段規定, 限上訴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如數向本院繳納,逾期不繳 即駁回上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民事第一庭法 官 陳婉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本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抗告 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2025-01-16

CYDV-113-勞訴-8-20250116-2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892號 原 告 李艷修 被 告 陳澤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經本院刑事庭以113年度附民字第538號裁定移送前來,本院於民 國114年1月2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63萬元,及自民國113年10月30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本判決於原告以新臺幣21萬元供擔保後,得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被告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 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 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原告主張:被告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之犯 意,假借「妙應仙妃」降乩附體,原告經訴外人劉曉樺介紹 認識假扮神祗降乩之被告後,被告繼以其所扮演之神明降乩 向原告佯稱依指示投資飲料店可賺錢等語,致原告陷於錯誤 ,分別於民國111年7月12日、111年7月18日在被告位於嘉義 縣○○鄉○○村○○00號住處,交付新臺幣(下同)50萬元、13萬 元現金予被告。被告因上開行為,經鈞院113年度易字第964 號刑事判決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6月在案。原告因被 告詐欺行為,受有63萬元之損害,故依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 求權,請求被告應賠償原告63萬元。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 原告63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㈡前項判決,請准供擔保宣告假執 行。㈢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三、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任何聲明或陳 述。   四、得心證之理由:   ㈠、原告主張之前開事實,有原告偵查時所提LINE對話紀錄可佐( 見本院卷第47頁),且被告於刑事偵查時,亦坦承其以詐術 詐取原告金錢(見本院卷第54頁),又被告上揭行為,業經 本院以113年度易字第964號刑事判決被告犯詐欺取財罪,處 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1,000元折算1日等情,亦有 前開刑事判決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9至15頁),而被告已 於相當時期受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復未提出 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依前開證據調查結果,堪信原告前開 主張之事實應為真實。 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民法 第184條第1項定有明文。則依上開規定,被告以詐術詐騙原 告交付63萬元,不法侵害原告權利,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賠償 損害63萬元。 ㈢、另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 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 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遲延之債務,以支付 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 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 利率為百分之5,民法第229條第2項、第233條第1項前段、 第203條分別明文。本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屬無確 定期限者,並以支付金錢為標的;又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狀於113年10月29日送達被告(見本院113年度附民字第538 號卷第5頁),則依上開規定,原告並請求自刑事附帶民事 訴訟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10月30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亦屬有據。 ㈣、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63萬元 ,及自113年10月3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 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本判決原告陳明願供擔保 請准宣告假執行,核無不合,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 許。 ㈤、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方法及所提之證據,核與 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附此敘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民事第一庭法 官 陳婉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2025-01-16

CYDV-113-訴-892-20250116-1

金簡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等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金簡字第261號 公 訴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裕杉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 度偵字第8292號),因被告於準備程序自白犯罪,本院認為宜以 簡易判決處刑,爰不經通常程序審理(113年度金訴字第824號) ,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下:   主 文 張裕杉幫助犯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十四條第一項之洗錢罪,處有 期徒刑貳月,併科罰金新臺幣貳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 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  ㈠張裕杉能預見將金融機構帳戶之存摺、提款卡與密碼出售、出 租或提供他人使用,極可能遭詐欺集團作為人頭帳戶實施取 得贓款及掩飾、隱匿詐欺不法所得去向之犯罪工具,因而幫 助他人從事詐欺取財罪及洗錢罪,惟仍基於縱詐欺集團以其 金融帳戶實施詐欺取財罪及洗錢罪亦不違背其本意之幫助不 確定故意,於民國113年3月1日前某時許,在不詳地點,將 其申設之合作金庫銀行朴子分行帳號000-0000000000000號 帳戶(下稱本件合庫帳戶)、第一商業銀行朴子分行帳號00 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本件一銀帳戶)之提款卡(密 碼書寫在上),寄交予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員使 用。嗣該詐欺集團成員取得合作金庫帳戶及第一銀行帳戶資 料後,即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掩飾隱匿特定犯罪所得 ,基於詐欺取財、洗錢之犯意聯絡,向附表所示之王○、黃○ ○、鄭○○、林○○、曾○○、余○○等人,施用如附表所示之詐術 ,致其等均陷於錯誤,而於附表所示時間,轉帳如附表所示 金額至合作金庫帳戶及第一銀行帳戶,旋遭提領一空。  ㈡案經王○委由郭○○及黃○○、鄭○○、林○○、曾○○、余○○訴由嘉義 縣警察局朴子分局報告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 二、證據:  ㈠被告張裕杉於警詢、檢察事務官詢問時之供述,及於本院準 備程序時之自白(見警卷第3至13、14至18、19至22頁,偵 卷第16至17頁)。  ㈡告訴代理人郭○○、告訴人黃○○、鄭○○、林○○、曾○○、余○○於 警詢時之指述(見警卷第32至33、74至76、77至78、120至1 21、135至144、227至230、291至296頁)。   ㈢郭○○提出之對話紀錄及網路轉帳明細;鄭○○提出之匯款紀錄 ;曾○○提出之ATM轉帳明細影本;余○○提出之ATM轉帳明細影 本、LINE對話紀錄;上開告訴代理人、告訴人之內政部警政 署反詐騙諮詢專線紀錄表、受理詐騙帳戶通報警示簡便格式 表、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受(處)理案件證明單、金融機 構聯防機制通報單、陳報單;本件合庫帳戶、一銀帳戶基本 資料、交易明細、被告提出之對話內容翻拍照片各1份(見 警卷第25至28、31、34至68、79至105、122至132、146至21 9、231至288、290、297至323、324至331頁)。 三、論罪科刑:  ㈠新舊法比較之說明: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 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條 第1項定有明文。本案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於113年7月3 1日修正公布,並自113年8月2日起生效施行(113年7月31日 修正之該法第6條、第11條則自113年11月30日施行)。經查 :  ⒈有關洗錢行為之定義,113年7月31日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2條 規定:「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一、意圖掩飾或隱匿 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 特定犯罪所得。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 、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三、收受、 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修正後該條則規定: 「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一、隱匿特定犯罪所得或掩 飾其來源。二、妨礙或危害國家對於特定犯罪所得之調查、 發現、保全、沒收或追徵。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 定犯罪所得。四、使用自己之特定犯罪所得與他人進行交易 。」,修正後規定雖擴大洗錢行為定義之範圍,然因本案被 告之行為無論依修正前或修正後之洗錢防制法第2條規定, 均構成洗錢,並無有利或不利之影響。  ⒉有關洗錢行為之處罰規定,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規 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 併科5百萬元以下罰金。」,修正後將條文移列至第19條第1 項,並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 產上利益未達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 千萬元以下罰金。」,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段 規定,雖將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1億元者之法定最 重本刑降低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然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 條第3項規定:「前2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 最重本刑之刑」,此規定雖係對法院裁量諭知「宣告刑」所 為之限制,形式上固與典型變動原法定本刑界限之「處斷刑 」概念暨其形成過程未盡相同,但其適用之結果,實與依法 定加減原因與加減例而量處較原法定本刑上限為低刑罰之情 形無異,自應在綜合比較之列(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3 786號、113年度台上字第3677號、113年度台上字第3124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3901號、113年度台上字第3902號、113 年度台上字第2303號等判決意旨得參),而本案被告所犯「 特定犯罪」係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最重本刑為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從而,依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 、同條第3項規定,得科處之有期徒刑範圍為2月以上、5年 以下,修正後之法定最低度刑為6月以上,最高度刑為5年以 下,自應適用修正前之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規定較有利 於被告。  ⒊綜上,經綜合比較之結果,修正後之洗錢防制法對於被告並 無較有利之情形,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應適用被告 行為時即113年7月31日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14條規 定。  ㈡按刑法上之幫助犯,係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之認識,而以 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未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 之行為者而言。查被告將其所有之本件合庫、一銀帳戶提款 卡、密碼,交由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騙集團成員用以作為 收受詐欺所得財物及洗錢之犯罪工具,過程中並無證據證明 被告有直接參與詐欺取財及洗錢之構成要件行為,充其量僅 足認定係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罪構成要件以外之幫助行為, 尚難遽認與實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詐騙集團成員間有犯意聯 絡,而有參與或分擔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行。是本案既查無 證據足資證明被告有共同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之犯意聯絡及 行為分擔,自應認被告將本件合庫、一銀帳戶提款卡、密碼 交由詐騙集團成員使用之犯行,僅止於幫助詐欺取財及幫助 一般洗錢之犯意,而為詐欺取財罪及一般洗錢構成要件以外 之行為。另被告提供上開提款卡及密碼予他人,固非屬洗錢 防制法第2條所稱之洗錢行為,不成立一般洗錢罪之正犯, 然被告主觀上認識該帳戶可能作為收受、提領特定犯罪所得 使用,他人提領後會產生遮斷資金流動軌跡以逃避國家追訴 、處罰之效果,仍基於幫助之犯意而提供,應論以幫助犯一 般洗錢罪(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大字第3101號裁定意旨可 資參考)。  ㈢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 助詐欺取財罪,及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修正前洗錢防制 法第14條第1項之幫助一般洗錢罪。又被告係以一提供金融 帳戶提款卡、密碼之行為,而同時觸犯上開數罪名及侵害如 附表所示告訴人之財產法益,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 條之規定,從一重論以幫助洗錢罪。  ㈣被告係基於幫助之犯意,且未實際參與詐欺犯行,所犯情節 較正犯輕微,為幫助犯,衡酌其犯罪情節,依刑法第30條第 2項規定減輕其刑。  ㈤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雖未實際參與詐欺取財 犯行,然其提供本件合庫、一銀帳戶提款卡、密碼充為詐欺 犯罪之用,助長詐欺集團犯罪之橫行,造成民眾受有金錢損 失,並掩飾犯罪贓款去向,增加國家查緝犯罪及告訴人尋求 救濟之困難,危害社會秩序穩定及正常交易安全,所為實有 不該;惟念及被告犯後於本院準備程序坦承犯行之態度,兼 衡被告自述高中畢業,職業為餐飲業,月收入約5萬元,未 婚,無子女,目前與母親同住,與母親一同工作,經濟狀況 不好,無負債,身體狀況良好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 之刑,並諭知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以示懲儆。 四、沒收:   按沒收適用裁判時之法律,刑法第2條第2項定有明文。查被 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有關沒收洗錢之財物或 財產上利益之規定,業經修正為同法第25條第1項規定,於1 13年7月31日公布,同年0月0日生效施行,自應適用裁判時 即修正後之現行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之規定。次按洗錢 防制法第25條第1項規定:「犯第十九條、第二十條之罪, 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 之。」,依105年12月28日修正理由係謂「FATF四十項建議 之第四項建議,各國應立法允許沒收洗錢犯罪行為人洗錢行 為標的之財產。原條文僅限於沒收犯罪所得財物或財產上利 益,而未及於洗錢行為標的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爰予修正 ,並配合一百零四年十二月三十日修正公布之中華民國刑法 ,將追繳及抵償規定刪除。至於洗錢行為本身之犯罪所得或 犯罪工具之沒收,以及發還被害人及善意第三人之保障等, 應適用一百零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及一百零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修正公布之中華民國刑法沒收專章之規定。」;又按供犯罪 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者, 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前二項之沒收,於 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犯罪 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 規定;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 收時,追徵其價額;宣告前二條之沒收或追徵,有過苛之虞 、欠缺刑法上之重要性、犯罪所得價值低微,或為維持受宣 告人生活條件之必要者,得不宣告或酌減之,刑法第38條第 2項、第4項、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第38條之2第2項分 別定有明文。經查:  ㈠被告將本件合庫、一銀帳戶提款卡、密碼提供給詐騙集團成 員使用,失去對自己帳戶之實際管領權限,且該提款卡僅係 屬金融帳戶提款工具,本身價值低微,復可隨時向金融機關 申請補發,況本件合庫、一銀帳戶既經列為警示帳戶,在解 除警示帳戶前,均無法供提款使用,是該提款卡已不具刑法 上重要性,爰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規定,不予宣告沒收及 追徵。  ㈡告訴人所匯入被告銀行帳戶之款項,係在其他詐欺集團成員 控制下,且經他人提領,已非屬被告所持有之洗錢行為標的 之財產,自亦毋庸依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前段規定宣告 沒收。  ㈢被告供稱未於本件犯行獲有所得等語(見警卷第13頁),本 件亦別無證據證明被告因本件詐欺取財及洗錢犯行已實際獲 有犯罪所得,即無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規定宣告 沒收或追徵之必要,附此敘明。  五、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454條第1項,逕 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六、如不服本件判決,得自判決送達之日起20日內,具狀向本院 提起上訴(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第 二審合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江金星偵查起訴,檢察官吳咨泓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王榮賓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附 繕本)。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 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 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 亦同。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 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 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附表: 編號 告訴人 是否提出告訴 詐騙方法 匯款時間 匯款金額 (新臺幣) 匯款帳戶 1 王○ 是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12月間在社群軟體臉書(Facebook,下均稱臉書)刊登投資廣告,告訴人王○點擊廣告後自動加入LINE暱稱「顧奎國」為友,透過LINE暱稱「林可馨」、「于娟」及群組「股掌之上」等人佯稱操作股票投資獲利云云,邀告訴人王○至網站(名稱寶來證券AI寶管家)下單,致告訴人王○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 113年3月1日9時57分許 5萬元 合作金庫 帳號000-0000000000000 113年3月1日10時2分許 5萬元 113年3月1日15時2分許 5萬元 113年3月1日15時6分許 5萬元 2 黃○○ 是 詐欺集團成員於112年12月間在臉書刊登股票投資廣告,告訴人黃○○遂與LINE暱稱「陳曉茹」聯繫,「陳曉茹」佯稱下載APP買賣股票(名稱:寶管家)獲利云云,致告訴人黃○○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 113年3月4日9時5分許 15萬元 合作金庫 帳號000-0000000000000 3 鄭○○ 是 詐欺集團成員假冒好市多員工,於113年3月6日某時撥打電話給告訴人鄭○○,佯稱:內部遭駭客入侵,須依指示操作取消消費紀錄云云,致告訴人鄭○○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 113年3月6日17時43分許 4萬9,989元 第一商業銀行帳號 000-00000000000 4 林○○ 是 詐欺集團成員在臉書刊登投資連結,告訴人林○○於113年1月1日21時許點擊臉書連結認識LINE暱稱「阿格力」,邀告訴人林○○加入LINE社團「股掌之上」,佯稱:下載投資APP「多券商匯撥AI軟體」及「世貿投資股份有限限公司」投資獲利云云,致告訴人林○○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 113年3月3日10時30分許 10萬元 合作金庫 帳號000-0000000000000 113年3月3日10時31分許 10萬元 5 曾○○ 是 詐欺集團成員假冒購物平台及銀行客服,於113年3月3日21時42分許,撥打電話給告訴人曾○○,佯稱:購物資料重疊,致重複扣款,須依指示操作取消云云,致告訴人曾○○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 113年3月6日0時10分許 2萬9,985元 合作金庫 帳號000-0000000000000 113年3月6日0時17分許 2萬9,987元 113年3月6日0時19分許 1萬3,123元 113年3月6日0時36分許 1萬6,123元 113年3月6日0時38分許 2,024元 113年3月6日0時13分許 2萬9,985元 第一商業銀行帳號 000-00000000000 113年3月6日0時33分許 2萬9,987元 6 余○○ 是 詐欺集團成員LINE暱稱「陳巧均(81)」邀告訴人余○○加入投資平台(該投資平台現已無法打開),佯稱:投資獲利云云,致告訴人余○○陷於錯誤,依暱稱「富成客服NO.168」指示匯款 113年3月3日13時35分許 3萬元 第一商業銀行帳號 000-00000000000 113年3月3日15時18分許 2萬元

2024-12-31

CYDM-113-金簡-261-20241231-1

嘉簡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恐嚇危害安全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嘉簡字第1553號 聲 請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黃景銘 上列被告因恐嚇危害安全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113年度偵字第13080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黃景銘犯恐嚇危害安全罪,處拘役參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 幣壹仟元折算壹日。緩刑貳年,並應於本判決確定之翌日起捌個 月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壹萬元。 扣案之西瓜刀、菜刀各壹把,均沒收之。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  ㈠黃景銘因細故對鄰居陳○○心生不滿,竟基於恐嚇危安之犯意 ,於民國113年11月3日12時38分許,在嘉義市○區○○路000巷 0弄00號陳○○住處門口前,持西瓜刀及菜刀各1把敲擊紗門, 向陳○○恫稱:「黑面我忍耐你很久了,你給我出來」等語, 使陳○○心生畏懼,致生危害於生命、身體之安全。嗣因陳○○ 報警處理,經警方獲報到場,並扣得前揭西瓜刀及菜刀各1 把,始悉上情。  ㈡案經嘉義市政府警察局第一分局報告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偵查後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二、證據及理由:   訊據被告黃景銘固坦承其有持西瓜刀、菜刀各1把站在被害 人陳○○家門口外並敲擊大門吼叫(見警卷第3頁,偵卷第4頁 ),惟辯稱:陳○○以言語激怒我,是他先持刀恐嚇我等語。 惟查:  ㈠被告於上揭時間前往嘉義市○區○○路000巷0弄00號陳○○住處門 口前並持刀敲擊大門等情,業據被告於警詢、偵訊時供述在 卷(見警卷第3頁,偵卷第4頁),證人即被害人陳○○於警詢 、偵訊時亦證稱明確(見警卷第7至9頁,偵卷第14至15頁) ,被告確有於上開時間持刀前往上開地點之事實,應屬明確 。  ㈡被告雖以前詞置辯,惟查,被告持西瓜刀、菜刀前往陳○○家 門口之事實,已有上開證人證述明確,並有嘉義市政府警察 局第一分局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扣押物品收據 、嘉義市北興派出所110報案紀錄單各1份、現場照片8張在 卷可稽(見警卷11至21頁),及扣案之西瓜刀、菜刀各1把 (扣押物品目錄表見警卷第15頁),足認為真。而就陳○○是 否有持刀恐嚇之事,陳○○已具結證稱其所持之物為長長的鎖 頭,係為避免被告衝過來等語(見偵卷第15頁),被告就上 開事實亦未能提出證據,是認被告前揭所辯,尚難採信。  ㈢綜上,被告所辯不足採信,本案恐嚇犯行事證已臻明確,堪 以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黃景銘所為,係犯刑法第305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  ㈡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不思以理性、和平方法 處理與告訴人間之糾紛,反以言語及持刀敲擊門口之方式恐 嚇被害人,造成告訴人恐懼,所為並非可取,應予以非難; 惟考量被告已與被害人成立調解之犯後態度,此有調解筆錄 在卷可參;末衡被告於警詢時自述五專畢業之智識程度、無 業、家庭經濟狀況勉持,有吃精神科、憂鬱症、焦慮症、強 迫症的藥物,有時情緒起伏很大等一切情狀(見警卷第1、4 頁),量處如主文欄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  ㈢被告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 免後,5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本院審酌被告 素行尚可,因一時思慮未周致罹刑典,本案情節尚非嚴重, 被告犯後業已與被害人調解成立,諒其經此偵、審程序及刑 之宣告後,應能知所警惕而無再犯之虞,認被告所受刑之宣 告以暫不執行為當,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2款規定,併宣告 緩刑2年,以啟自新。另為促使被告遵循法令,認於前開緩 刑宣告之餘,有課與負擔之必要,乃斟酌本案犯罪情節、被 告上開個人情狀等情,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款規定,命其 於主文所示期間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1萬元。若被告違反 上開負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 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規定 ,撤銷緩刑之宣告,附此敘明。 四、按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 為人者,得沒收之;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 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刑法第38條第2項、第4項 定有明文。經查,本案扣案之西瓜刀、菜刀各1把,依被告 所稱其持刀回家,清洗上開2把刀子並放在家門口曬太陽等 語(見警卷第3頁),顯見上開2把刀子為其所有,且係供本 案恐嚇犯行所用之物(見警卷第2至3頁,偵卷第4頁),爰 依刑法第38條第2項前段之規定,宣告沒收。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第3項、第450條第1項、第454 條第1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六、如不服本判決,得於判決送達之翌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出 上訴狀(應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呂雅純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嘉義簡易庭   法 官   王榮賓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附 繕本)。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 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 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 於安全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千元以下罰金。

2024-12-31

CYDM-113-嘉簡-1553-20241231-1

朴簡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朴簡字第514號 公 訴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仕雅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13888 號),經被告自白犯罪,本院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 易字第1235號),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下:   主   文 陳仕雅犯刑法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之加重竊盜罪,處有 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未扣案之犯罪所得紅柚貳顆、餅乾壹包,均沒收,於全部或一部 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均追徵其價額。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犯罪事實及證據,除犯罪事實欄一第2行「5時27分許」 更正為「5時28分許」外,餘均引用檢察官起訴書之記載( 如附件)。 二、論罪科刑:  ㈠按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1款所謂「住宅」,係指人類日常居住 之場所,而一般住宅之前後庭院係與住宅相附連,為該住宅 居住人生活起居場所之一部分,就日常居住安全之整體觀之 ,與該住宅有密切不可分之關係,亦應認係住宅之一部分, 侵入庭院內行竊,自屬侵入住宅竊盜(最高法院45年度台上 字第210號、76年度台上字第2972號、80年度台上字第64號 、82年度台上字第1809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被告陳仕雅於 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所示之時、地,侵入告訴人林○○住家後 院,該處屬於住戶住居生活出入之處所,就該住宅日常居住 安全之整體觀之,與該住宅有密切不可分之關係,應認係住 宅之一部。  ㈡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1款之侵入住宅竊盜罪 。被告係於密接之時、地,竊取上開財物,顯係出於同一犯 意為之,且侵害同一法益,應視為數個舉動接續施行,僅論 以接續犯之包括一罪。  ㈢按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其所謂「犯罪之情狀」,與同法第57條規定科刑時應審酌之 一切情狀,並非有截然不同之領域,於裁判上酌減其刑時, 應就犯罪一切情狀(包括第57條所列舉之10款事項),予以 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事由(即有無特殊之原 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以及宣告法定低度 刑,是否猶嫌過重等),以為判斷(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 第6157號判決意旨參照)。查刑法第321條第1項加重竊盜罪 之法定刑為「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50萬元以下 罰金」,然同為行竊者,其原因動機不一,犯罪情節未必盡 同(如竊得財物價值不同、行竊手段互異),造成危害社會 之程度自屬有異,法定最低度刑卻屬相同,不可謂不重。於 此情形,倘依其情狀處以有期徒刑,即足以懲儆,並可達防 衛社會之目的者,自非不可依客觀之犯行與主觀之惡性二者 加以考量其情狀,是否有可憫恕之處,適用刑法第59條之規 定酌量減輕其刑,期使個案裁判之量刑,能斟酌至當,符合 比例原則。而被告所為本案犯行,固屬可議,惟衡酌其行竊 手段尚屬平和,所竊財物價值非高,且於警詢中均坦承犯行 ,確有悔意,可見本案犯罪情節、侵害之財產法益、惡性及 危害社會之程度均難謂重大,復衡酌告訴人對本案之意見( 見警卷第3頁反面),本院綜核上情,認倘科以法定最低度 刑,仍屬情輕法重,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而堪可憫恕 ,爰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  ㈣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不思循正當途徑獲取財 物,而為本案犯行,實不可取,顯然欠缺尊重他人財產權之 觀念;然念及被告坦承犯行,犯後態度尚可;兼衡其素行、 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及其自陳國小畢業之教育程度、 無業、家庭經濟狀況為勉持(見警卷第1頁)等一切情狀, 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示懲 儆。 三、沒收:   被告竊取之紅柚2顆、餅乾1包,均屬被告之犯罪所得,並未 扣案,且未發還告訴人,均應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 第3項規定諭知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 收時,均追徵其價額。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3項、第450條第1項、第454 條第2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判決,得於收受判決書送達後20日內,以書狀敘述 理由(須附繕本),經本庭向本院管轄第二審之合議庭提起 上訴。 六、本案經檢察官陳亭君提起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王榮賓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應附 繕本)。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由請求 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 為準。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21條 犯前條第1項、第2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6月以上5年以 下有期徒刑,得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 一、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 二、毀越門窗、牆垣或其他安全設備而犯之。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 六、在車站、港埠、航空站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 車、航空機內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件: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3年度偵字第13888號   被   告 陳仕雅 男 00歲(民國00年00月00日生)             住嘉義縣○○鄉○○村○○○00號之1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提起公訴,茲將犯罪 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陳仕雅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竊盜之單一犯意,於民 國113年11月3日5時27分許、同日5時41分許、同日5時52分 許,侵入嘉義縣○○鄉○○村○○○00號住宅後院,徒手竊取林○○ 所有擺放在後院桌上之紅柚2顆及餅乾1包得手(價值共約新 臺幣100元)。嗣經林○○發覺遭竊報警處理,始循線查獲上 情。 二、案經林○○訴由嘉義縣警察局布袋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陳仕雅於警詢坦承不諱,核與告訴   人林○○於警詢之指訴情節相符,並有現場暨監視錄影畫面截 圖照片共10張、監視錄影光碟1片在卷可佐,足認被告之自 白與事實相符,其犯嫌堪以認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1款侵入住宅竊盜罪 嫌。被告於上開時、地基於同一竊盜之犯意,接續於密切接 近之時、地竊取財物,侵害同一人之財產法益,各行為之獨 立性極為薄弱,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以 強行分開,應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施行,核屬接續犯而以一 罪論處。至被告所得財物,雖未扣案,然屬被告之犯罪所得 ,倘於裁判前未能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請依刑法第38條之 1第1項規定宣告沒收,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 時,則請依同條第3項規定追徵其價額。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6   日                檢 察 官 陳亭君 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書 記 官 李宜庭 所犯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21條 犯前條第 1 項、第 2 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 6 月以 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 50 萬元以下罰金: 一、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 二、毀越門窗、牆垣或其他安全設備而犯之。 三、攜帶兇器而犯之。 四、結夥三人以上而犯之。 五、乘火災、水災或其他災害之際而犯之。 六、在車站、港埠、航空站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   車、航空機內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4-12-31

CYDM-113-朴簡-514-20241231-1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89號 公 訴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薛昃晉 選任辯護人 周仲鼎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 113年度偵字第3207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薛昃晉犯販賣第三級毒品罪,處有期徒刑壹年拾月。緩刑伍年。 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判決確定日起壹年內向公庫支付新 臺幣伍萬元,及於判決確定日起貳年內向檢察官指定之政府機關 、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 ,提供壹佰陸拾小時之義務勞務。 未扣案之IPhone 12手機壹支(含SIM卡壹張,門號0000000000號 )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參仟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 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事 實 一、薛昃晉明知「4-甲基甲基卡西酮」、愷他命均係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3款所定之第三級毒品,不得販賣;愷他 命另屬藥事法第20條第1款所稱未經核准擅自製造之偽藥, 不得轉讓,竟基於販賣第三級毒品、轉讓偽藥之犯意,於民 國112年2月8日晚間6時46分,駕駛車號000-0000號自用小客 車,在嘉義縣○○鄉○○路0段000號7-ELEVEN北回門市外,以新 臺幣(下同)3,000元價格,販賣含有「4-甲基甲基卡西酮 」之咖啡包10包予劉○○,同時贈送愷他命1包,劉○○則交付3 ,000元予薛昃晉,以此方式完成交易。嗣於同日晚間7時15 分許,劉○○因交通違規遭警攔查,且因其係通緝犯而遭警方 逮捕,並扣得上開咖啡包10包(推估驗前淨重共27.7266公 克)、愷他命1包(驗前淨重0.8771公克),始查悉上情。 二、案經嘉義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報告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下列認定被告薛昃晉犯罪事實之供述證據,被告及其辯護人 於本院準備程序時同意有證據能力(見本院卷第64頁),檢 察官、被告及其辯護人於本院審理時未爭執證據能力,且迄 至言詞辯論終結前亦未聲明異議,復經本院審認該等證據之 作成並無違法、不當或顯不可信情況,依刑事訴訟法第159 條之5規定,均有證據能力;又本案認定事實引用之非供述 證據,並無證據證明係公務員違背法定程序取得,參酌同法 第158條之4規定意旨,亦有證據能力。 貳、實體部分: 一、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㈠上開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於偵查及本院準備程序與審理程序 中,均坦認不諱(見113年度偵字第3207號卷【下稱偵卷】 第68至74頁,本院113年度訴字第189號卷【下稱本院卷】第 62至63頁、第82頁、第91至93頁),核與證人劉○○於警詢及 偵查中之證述大致相符(見嘉市警二偵字第1130701257號卷 【下稱警卷】第8至15頁、第16至20頁,偵卷第22頁、第68 至71頁),並有證人劉○○指認犯罪嫌疑人紀錄表、WECHAT對 話紀錄翻拍照片5張、3張、監視器錄影擷取照片3張、7張、 通聯調閱查詢單、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鑑驗書(草療鑑字 第1120300108號、第0000000000號)、車輛詳細資料報表、 劉○○指認犯罪嫌疑人紀錄表、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勘 驗筆錄、證人劉○○搜索同意書、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 錄表、扣押物品收據、扣押毒品照片15張、警方逮捕證人劉 ○○之照片、法務部法醫研究所毒物化學鑑定書(法醫毒字第 1126100681號)、被告手機拍攝照片及定位截圖6張、Messe nger對話截圖2張、證人劉○○他案(112偵2109)112年2月9 日偵訊筆錄、證人劉○○他案(112偵2109)112年5月29日偵 訊筆錄、證人劉○○他案112年2月8日警詢筆錄、證人劉○○自 願受採尿同意書、姓名對照表、初步檢驗報告單、檢測初篩 報告、證人劉○○手機通聯紀錄、對話紀錄截圖5張、證人劉○ ○查獲施用(持有)毒品案件經過情形紀錄表(見警卷第21 至24頁、第25至26頁、第27頁、第29頁、第30頁、第35頁、 第30至39頁、第41至48頁、第49至52頁、第53頁、第54頁, 偵卷第24至25頁、第40至42頁、第44至45頁、第46至48頁、 第54至58頁、第81至84頁、第88至90頁、第94至101頁、第1 06至111頁、第112至117頁、第118至119頁、第124至126頁 、第127至128頁、第137頁),足認被告具任意性且不利於 己之自白,與前揭事證彰顯之事實相符,應堪採信。  ㈡按販賣毒品係違法行為,非可公然為之,而有其獨特之販售 通路及管道,且毒品價格非低、取得不易,向為政府查禁森 嚴、重罰不寬貸,衡諸常情,倘非有利可圖,殊無甘冒遭查 獲、重罰之極大風險,無端對無特殊親誼之人交易之理。質 言之,舉凡毒品之有償交易,除足以反證確係另基於某種非 圖利本意之關係外,概皆可認係出於營利之意而為(最高法 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40號判決、103年度台上字第3862號判 決意旨參照)。經查,被告於審理中自述此次交易價額為3, 000元,可以賺取500元利潤(見本院卷第92頁)。足認被告 本案販賣毒品,確有從中牟取利潤營利之意圖及得利。綜上 所述,被告自白與事實相符,其犯行堪予認定。   二、論罪科刑  ㈠論罪   按行為人明知愷他命為偽藥,未經許可轉讓他人者,除成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8條第3項之轉讓第三級毒品罪外,亦構 成藥事法第83條第1項之轉讓偽藥罪,此係屬同一犯罪行為 而同時有二種法律可資處罰之「法條(規)競合」情形,應 依「重法優於輕法」、「後法優於前法」等法理,擇一處斷 。是核被告所為,係分別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3項之 販賣第三級毒品罪、藥事法第83條第1項之轉讓偽藥罪(公 訴意旨認此部分係藥事法第83條第1項之轉讓禁藥罪,應有 誤認)。又被告持有第三級毒品之低度行為,分別為其販賣 之高度行為所吸收,不另論罪。被告係以一行為而觸犯上開2 項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論以 販賣第三級毒品罪。  ㈡刑之減輕  ⒈自白減刑之適用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犯同條例第4條至第8 條之罪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被告於偵查中 及本院審理時,就本案犯行均已自白犯罪。就被告本案所犯 販賣第三級毒品罪,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之 規定,減輕其刑。  ⒉本案有刑法第59條之適用   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 減輕其刑,刑法第59條定有明文。經查,被告本案販賣第三 級毒品之對象僅有1人即證人劉○○,次數僅有1次,販賣所得 也僅為3,000元,金額甚低。被告本件販賣毒品犯行,其惡 性及對於社會秩序與國民健康之危害程度,顯然與跨國性、 組織犯罪集團從事大宗走私、販賣毒品之型態,有極大之差 異。且被告有正當、固定之職業(前擔任倉庫管理工作、現 就職殯葬業),有被告工作照片可參,依此客觀犯罪情狀, 經上述減刑後,對被告即使量處法定最低刑度有期徒刑3年6 月仍嫌過重,難謂符合罪刑相當性及比例原則,亦無從與大 毒梟之惡行有所區隔,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此部 分犯罪情狀尚有可憫之處,爰就被告上開犯行,依刑法第59 條規定減輕其刑,並與前揭減刑事由遞減之。  ㈢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明知施用毒品者容易上 癮、戒除不易,而毒品對社會秩序及國民健康危害至深且鉅 ,復嚴重影響社會治安,亦為公眾所周知,竟無視國家杜絕 毒品犯罪之禁令,為圖賺取不法利益,販賣毒品牟利,所為 顯非可取,惟念及被告坦承犯行並表示悔意之犯後態度,以 及被告尚無有罪判決之刑事前案紀錄,素行尚可,此有臺灣 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佐,另衡酌其犯罪動機及目的、 犯罪方法及所生危害、販賣毒品之種類、售價、數量及販毒 對象,兼衡被告自陳之智識程度、工作、經濟狀況、家庭生 活狀況等一切情狀(見本院卷第93頁),量處如主文所示之 刑。  ㈣查被告未曾因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灣高等法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按,且犯後坦承犯行,已見悔意。 本院復審酌被告目前29歲,若能珍惜現有工作機會,在適當 環境下學習自立更生,仍有機會回歸社會、步入正途,被告 因一時失慮而犯本件被訴犯行,信歷經本案偵查、審理之教 訓,應已深知販賣毒品罪之嚴重性,而無再犯之虞,故本院 認被告所犯之罪,均以暫不執行為適當,就其所宣告之刑依 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宣告緩刑5年。另審酌上開 所宣告之刑雖暫無執行之必要,惟為強化被告之法治概念及 盼其遠離不當環境,俾於緩刑期內能深知警惕,避免緩刑宣 告不致輕易遭到撤銷,爰併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5款規定, 命被告應於判決確定之日起2年內向政府機關、政府機構、 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160 小時之義務勞務;另依刑法第93條第1項第2款規定,併予宣 告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俾能由觀護人予以適當督促,以 發揮附條件緩刑制度之立意,以期符合本件緩刑目的。且參 酌被告資力、所犯情節等情,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款之規 定,命被告應於判決確定之日起1年內,向公庫支付5萬元。 又若被告未能依執行檢察官之指揮履行緩刑條件,情節重大 ,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者,檢察官得聲請法院撤銷其緩刑之宣告,附此敘明。 三、沒收  ㈠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刑法第38條之1第1 項前段定有明文。又犯罪所得沒收之目的在於消除行為人或 第三人的不法獲利,具有類似不當得利之衡平措施性質,且 任何人均不得坐享犯罪所得,犯罪行為人投入犯罪之成本不 值得保護,故而販賣毒品所得無論成本若干或利潤多少,均 應全部諭知沒收(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439號判決意旨 參照)。被告本件販賣第三級毒品犯行已實際取得價金3,00 0元,為其犯罪所得,雖未扣案,仍應依前開規定諭知沒收 ,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並依同法條第 3項規定,追徵其價額。     ㈡未扣案0000000000門號之IPHONE12手機1支及該門號SIM卡1枚 ,係被告所有供本案聯絡使用,業據被告供明在卷(本院卷 第92至93頁),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9條第1項、刑法 第38條第4項規定宣告沒收之,並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 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蕭仕庸提起公訴,檢察官廖俊豪、吳咨泓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康敏郎                    法 官 何啓榮                    法 官 王榮賓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 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 刑者,得併科新臺幣3千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 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5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三級毒品者,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 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四級毒品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1年以上7年 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百50萬元以下罰金。 前五項之未遂犯罰之。 藥事法第83條第1項 明知為偽藥或禁藥,而販賣、供應、調劑、運送、寄藏、牙保、 轉讓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5 千萬元以下罰金。

2024-12-31

CYDM-113-訴-189-20241231-1

單禁沒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沒收違禁物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單禁沒字第125號 聲 請 人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侯宗德 上列聲請人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違禁物案件(113年度聲沒字第201 號,偵查案號:113年度毒偵字第967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之第一級毒品海洛因壹包(含包裝袋壹只,驗餘淨重零點捌 參公克)、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壹包(含包裝袋壹只,驗餘 淨重零點壹零伍公克),均沒收銷燬之。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嘉義縣政府警察局朴子分局員警於民國113 年5月14日6時9分許,在嘉義市○區○○街000號,查獲被告侯 宗德涉犯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案件,業經臺灣嘉義地方 檢察署檢察官於113年11月18日以113年度毒偵字第967號不 起訴處分確定,有該處分書在卷足稽。惟扣案之第一級毒品 海洛因壹包(驗餘淨重計0.83公克)、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 他命1小包(驗餘淨重計0.105公克),係屬違禁物,有法務 部調查局濫用藥物實驗室113年8月29日調科壹字第11323920 270號鑑定書、高雄市立凱旋醫院113年6月18日高市凱醫驗 字第85235號濫用藥物成品檢驗鑑定書附卷足佐,爰依刑法 第40條第2項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規定聲請 宣告沒收並諭知銷燬等語。 二、按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此為刑法第40條第2項所明定。 次按,查獲之第一級、第二級毒品及專供製造或施用第一級 、第二級毒品之器具,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收銷 燬之;又甲基安非他命係屬管制之第二級毒品,為違禁物, 不得非法持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及同條 例第2條第2項第2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被告侯宗德所涉上開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依本院1 13年度毒聲字第252號裁定送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 觀察、勒戒,認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於113年11月1日釋 放,並經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下稱嘉義地檢署)檢察官於 113年11月18日以113年度毒偵字第967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 等情,有上開案號不起訴處分書、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及 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並經本院核 閱卷宗無訛。  ㈡而本件扣案之海洛因1包(扣押物品清單見113年度偵字第541 9號卷〔下稱5419號偵卷〕第79頁),經送法務部調查局濫用 藥物實驗室以化學呈色法、氣相層析質譜法檢驗,檢出第一 級毒品海洛因成分(驗餘淨重0.83公克),有法務部調查局 濫用藥物實驗室113年8月29日調科壹字第11323920270號鑑 定書1份附卷足按(見113年度毒偵字第967號卷〔下稱967號 毒偵卷〕第91頁);本件扣案之甲基安非他命1包(扣押物品 清單見5419號偵卷第81頁),經送高雄市立凱旋醫院以化學 呈色法、氣相層析質譜儀法、氣相層析串聯質譜法檢驗,檢 出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驗餘淨重0.105公克), 有高雄市立凱旋醫院113年6月18日高市凱醫驗字第85235號 濫用藥物成品檢驗鑑定書1份附卷足按(見967號毒偵卷第81 頁),均屬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2款所列之第一 級、第二級毒品,為違禁物。上開違禁物應連同附著毒品無 從析離之外包裝袋,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 之規定,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銷燬之。至取樣鑑 驗部分,既已鑑析用罄,業已滅失,爰不另為沒收銷燬之諭 知,附此敘明。  ㈢綜上,本件單獨宣告沒收銷燬之聲請,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6第2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 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11條、第40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王榮賓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2024-12-31

CYDM-113-單禁沒-125-20241231-1

附民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請求賠償損害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570號 原 告 黃○○ 被 告 張裕杉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金簡字第261號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 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 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 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康敏郎 法 官 何啓榮 法 官 王榮賓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吳明蓉

2024-12-31

CYDM-113-附民-570-2024123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