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李珮綾

共找到 212 筆結果(第 71-80 筆)

原附民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因洗錢防制法等附帶民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4年度原附民字第6號 原 告 游永燦 (住、居址均詳卷) 被 告 田志忠 (住址詳卷)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113年度原金訴字第229號) ,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 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刑事訴訟法第50 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本件被告田志忠被訴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核其請求項目尚待調查審認,足 認其案情確係複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首 揭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明駿                    法 官 韓茂山                   法 官 李珮綾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徐代瑋

2025-01-24

HLDM-114-原附民-6-20250124-1

原附民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因洗錢防制法等附帶民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原附民字第193號 原 告 劉怡美 (住、居址均詳卷) 被 告 田志忠 (住址詳卷)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113年度原附民字第193號) ,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 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刑事訴訟法第50 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本件被告田志忠被訴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核其請求項目尚待調查審認,足 認其案情確係複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首 揭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明駿                   法 官 韓茂山                   法 官 李珮綾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徐代瑋

2025-01-24

HLDM-113-原附民-193-20250124-1

原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原訴字第89號 公 訴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少閎 選任辯護人 黃健弘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 (113年度偵字第4426號),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 實為有罪之陳述,經本院告知簡式審判程序意旨,並聽取公訴人 、被告及其辯護人之意見後,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行 簡式審判程序審理,並判決如下:   主 文 劉少閎犯非法持有槍砲之主要組成零件罪,處有期徒刑七月;又 犯非法持有管制刀械罪,處有期徒刑三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 幣一千元折算一日。均緩刑二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 判決確定之日起一年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六萬元,並完成法治教 育三場次。 扣案如附表編號2、6至8所示物品,均沒收。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犯罪事實 (一)劉少閎明知武士刀屬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所列管之物品 ,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不得持有,詎其於民國103年 間之某日、時許,為作家中擺設,向其友人借得如附表編 號6至8所示之武士刀3把後,即基於非法持有管制刀械之 犯意,自斯時起至113年7月15日17時40分許為警查獲時止 ,未經許可,以為自己持有之意思,將前揭武士刀3把藏 放在其位於花蓮縣玉里鎮之住處內,而非法持有之。 (二)劉少閎明知彈匣為具有殺傷力之槍砲主要組成零件,而屬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所列管之物品,未經中央主管機關 許可,不得持有,詎其於110年至111年間之某日、時許, 在其位於花蓮縣玉里鎮福安街住處附近拾得如附表編號2 所示之彈匣1個,竟未報警處理,即基於非法持有具有殺 傷力之槍砲主要組成零件之犯意,自斯時起至前開為警查 獲時止,未經許可,以為自己持有之意思,將前揭彈匣藏 放在其位於花蓮縣玉里鎮之住處內,而非法持有之。 二、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其認定之理由   上開事實,業據被告劉少閎於偵查及本院訊問中均坦承不諱 (見偵卷第17至19頁,本院卷第84、94至96頁),並有本院 113年聲搜字第240號搜索票、花蓮縣警察局玉里分局搜索、 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刑案現場照片、扣押物品外觀 照片、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13年10月21日刑理字第113 6095200號鑑定書、花蓮縣警察局113年8月12日花警保安字 第1130040375D號函暨所附花蓮縣警察局刀械鑑驗登記表、 內政部113年6月13日台內警字第11308722922號公告暨所附 修正「槍砲彈藥主要組成零件種類及材質」等證據附卷可稽 ,足認被告之自白與事實相符,堪以採信。綜上所述,本案 事證明確,被告犯行洵堪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之說明: (一)被告於110年至111年間之某日、時許至員警於113年7月15 日17時40分許查獲本案時止,非法持有彈匣之事實,業據 本院認定事實如前,是被告非法持有彈匣之時間應至113 年7月15日17時40分為警查獲時,其犯行始為終止,故槍 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13條規定雖於113年1月3日修正公 布,並於同年月0日生效施行,然有關本案被告持有行為 ,仍應以終了時作為有無行為後法律變更之比較基準時點 。從而,本案被告非法持有本案彈匣行為,應逕行適用11 3年1月3日修正公布之現行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13條 規定,尚不生新舊法比較問題,合先敘明。 (二)核被告劉少閎就犯罪事實(一)所為,係犯槍砲彈藥刀械 管制條例第14條第3項之非法持有管制刀械罪;就犯罪事 實(二)所為,係犯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13條第4項 之非法持有具有殺傷力之槍砲主要組成零件罪。 (三)罪數:  ⒈非法持有槍砲彈藥刀械等違禁物,所侵害者為社會法益,其 持有之繼續,為行為之繼續,而非狀態之繼續,故其持有槍 砲彈藥刀械時,該罪雖告成立,但其完結,須繼續至持有行 為終了時為止(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57號判決意旨參 照)。而繼續犯之行為人在犯罪行為繼續進行中,倘又實行 其他犯罪行為,致數行為之部分行為兩相重疊時,該數行為 在法律上究應如何評價,如單純藉由部分行為之重疊,尚不 足以評價為單一行為,必也繼續犯之行為自始即以之為實行 其他犯罪行為之手段或前提;或其他犯罪之實行,在於確保 或維護繼續犯之狀態,始得評價為單一行為,而有想像競合 犯之適用。倘非如此,或其他犯罪之實行係另起犯意,利用 原繼續犯之狀態而為,均難評價為單一行為;應認係不同之 數行為,而以數罪論處(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10號判 決意旨參照)。又自然意義之數行為,得否評價為法律概念 之一行為,應綜合客觀構成要件行為之重合情形、主觀意思 活動之內容、所侵害之法益與行為間之關連性等要素,視個 案情節依社會通念加以判斷。如具有行為局部之同一性,或 其行為著手實行階段可認為同一者,得認與一行為觸犯數罪 名之想像競合犯要件相侔,而僅從其中最重者論擬(最高法 院107年度台上字第4235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被告於103年間,即基於家中擺設之目的而開始非法持有本案 武士刀,於該行為繼續近7年後之110年至111年間,始因無 意間拾得本案彈匣,而另行起意實行藏放本案彈匣之行為, 是其非法持有武士刀之目的,自始即與日後持有彈匣之行為 無關,兩者顯係分別出於不同之意思活動,故就被告所犯非 法持有管制刀械罪與非法持有具有殺傷力之槍砲主要組成零 件罪之間,應分論併罰。公訴意旨誤認被告持有本案武士刀 與彈匣之行為,應屬想像競合犯,自不足採。 四、刑之酌科:   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1.被告明知具有殺傷力之 槍砲主要組成零件、管制刀械均屬國家法令禁止持有之違禁 物,竟仍漠視法令之禁制而持有之;2.復考量其持有違禁物 之數量非鉅,惟該等物品仍有可能日後持以他用,是對社會 治安仍有相當程度之潛在危害;3.被告犯後自白犯行,犯後 態度尚可;4.復參酌其前未有經法院判處罪刑之刑事紀錄, 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15頁 );5.再考量被告本案之犯罪動機、情節、所提供之在職證 明、戶籍謄本(現戶全戶)所示之工作、家庭成員情形(見 本院卷第71至74頁),及其自陳之學歷、工作、家庭經濟狀 況(見本院卷第97頁)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 刑,就所處得易科罰金之刑部分,依刑法第41條第1項前段 ,併諭知如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五、緩刑之宣告: (一)查被告未曾因故意犯罪而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已如 前述,堪認被告素行尚佳。被告雖因一時失慮致犯本案, 但為警查獲後尚屬配合員警搜查,且終能坦承犯行,尚見 悔意,復參酌檢察官認被告犯後態度良好,請法院從輕量 刑之意見(見本院卷第97頁),本院斟酌上情,認被告經 此偵、審程序及刑之宣告,當知所警惕,而無再犯之虞; 且被告現有正常工作,且尚有一歲有餘之幼子需扶養,有 前引在職證明、戶籍謄本(現戶全戶)在卷可憑,若使其 易科罰金(即有期徒刑3月之刑之宣告部分)併入監服刑 (即有期徒刑7月之刑之宣告部分),除具威嚇及懲罰效 果外,反而可能斷絕其社會連結,併失去工作收入而加重 經濟負擔,對其家庭生活、人格及將來對社會之適應,未 必有助益,本院因認所宣告之刑,均以暫不執行為適當, 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均宣告緩刑2年。又上 開宣告之刑雖均暫無執行之必要,惟考量被告持有上開彈 匣及武士刀仍負面影響社會治安,為使被告記取本案教訓 ,培養正確法治觀念,爰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款規定, 命被告應自本判決確定之日起1年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6 萬元,及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8款規定,宣告其應於本判 決確定之日起1年內完成如主文所示之法治教育課程3場次 ,以使被告培養正確法律觀念,收矯正被告及社會防衛之 效,並依刑法第93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諭知被告於緩刑期 間付保護管束,期能使被告自新。 (二)倘若被告未履行本院上開所定負擔,且情節重大,足認原 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檢 察官得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及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 規定,聲請撤銷被告之緩刑宣告,併此敘明。 六、沒收: (一)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刑法第38條 第1項定有明文。查扣案如附表編號2、6至8所示物品,經 鑑定後認分別屬公告之槍砲主要組成零件、管制刀械,業 據認定如前,均屬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 應依刑法第38條第1項規定宣告沒收。 (二)至其餘扣案物品(即如附表編號1、3至5、9所示物品), 均非屬違禁物,亦均無證據證明與被告本案犯行有關,爰 均不予宣告沒收。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310條之2、第4 54條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11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彭師佑提起公訴,檢察官陳宗賢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李珮綾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 辯護人依據刑事訴訟法第346條、公設辯護人條例第17條及律師 法第43條2項、第46條等規定之意旨,尚負有提供法律知識、協 助被告之義務(含得為被告之利益提起上訴,但不得與被告明示 之意思相反)。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徐代瑋 附表:本案扣案物 編號 扣案物品稱、數量 搜索扣押等卷證出處 鑑定結果 鑑定結果所憑之鑑定書 1 非制式子彈1顆 花蓮縣警察局玉里分局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扣押物品收據(見警卷第27至33頁) 認係非制式子彈,由金屬彈殼組合直經約8.9mm金屬彈頭而成,經試射,無法擊發,認不具殺傷力。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13年10月21日刑理字第1136095200號鑑定書(見偵卷第47至50頁) 2 彈匣1個 認係金屬彈匣。 3 其他槍械零件(即清槍油)1個 4 其他槍械零件(即清槍條)5支 5 其他槍械零件(即清槍布)1個 6 武士刀(編號:0000000-00)0支 編號0000000-00刀柄長約28.5公分、刀柄與刀刃接合處長約2.5公分、刀刃長約66公分,全長約97公分,一邊開鋒,另一邊未開鋒,鑑驗刀械核與「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管制刀械」武士刀:刀柄15公分(含)以上、刀刃35公分(含)以上,需開鋒等要件相符,鑑驗結果屬管制刀械。 花蓮縣警察局113年8月12日花警保安字第1130040375D號函暨所附花蓮縣警察局刀械鑑驗登記表(見偵卷第39至45頁) 7 武士刀(編號:0000000-00)0支 編號0000000-00刀柄長約28公分、刀柄與刀刃接合處長約4公分、刀刃長約64.5公分,全長約96.5公分,一邊開鋒,另一邊未開鋒,鑑驗刀械核與「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管制刀械」武士刀:刀柄15公分(含)以上、刀刃35公分(含)以上,需開鋒等要件相符,鑑驗結果屬管制刀械。 8 武士刀(編號:0000000-00)0支 編號0000000-00刀柄長約23公分、刀柄與刀刃接合處長約3公分、刀刃長約70.5公分,全長約96.5公分,一邊開鋒,另一邊未開鋒,鑑驗刀械核與「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管制刀械」武士刀:刀柄15公分(含)以上、刀刃35公分(含)以上,需開鋒等要件相符,鑑驗結果屬管制刀械。 9 IPHONE i15 手機1支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13條 未經許可,製造、販賣或運輸槍砲或各類砲彈、炸彈、爆裂物之 主要組成零件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7百 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轉讓、出租或出借前項零件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 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5年以上有 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持有、寄藏或意圖販賣而陳列第1項所列零件者,處6 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3百萬元以下罰金。 第1項至第3項之未遂犯罰之。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14條 未經許可,製造、販賣或運輸刀械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併 科新臺幣1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犯前項之罪者,處6月以上5年以 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3百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持有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刀械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新臺幣50萬元以下罰金。 第1項及第2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5-01-24

HLDM-113-原訴-89-20250124-1

原附民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因洗錢防制法等附帶民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原附民字第174號 原 告 張伊君 (住址詳卷) 被 告 田建鄰 (住址詳卷)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113年度原金訴字第220號) ,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 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刑事訴訟法第50 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本件被告田建鄰被訴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核其請求項目尚待調查審認,足 認其案情確係複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首 揭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明駿                   法 官 韓茂山                   法 官 李珮綾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徐代瑋

2025-01-24

HLDM-113-原附民-174-20250124-1

金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詐欺等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金訴字第296號 公 訴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李冠霆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576 0號、113年度偵緝字第578、579、580號),被告就被訴事實為 有罪陳述,經本院合議庭裁定改行簡式審判程序,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本案再開辯論。   理 由 一、辯論終結後,遇有必要情形,法院得命再開辯論,刑事訴訟 法第291條定有明文。 二、本案被告因詐欺等案件,前經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10日言詞 辯論終結,並定於同年2月14日宣判。茲因檢察官於上開言 詞辯論終結日,就被告另犯之詐欺案件追加起訴(案號:臺 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7225號),為被告程序權 益之考量,爰裁定再開辯論。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91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李珮綾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徐代瑋

2025-01-23

HLDM-113-金訴-296-20250123-1

花交簡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公共危險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花交簡字第233號 聲 請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徐志輝 上列被告因公共危險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 年度偵字第6257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徐志輝犯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處有期徒刑二月,併科 罰金新臺幣一萬元,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均 以新臺幣一千元折算一日。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及證據,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之 記載(如附件)。 二、論罪、刑之酌科  (一)核被告徐志輝所為,係犯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之不 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 (二)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酒後不開車之觀念及酒後 駕車之危害,已透過政令宣導及媒體廣為宣傳多年而眾所 周知,被告應對於酒後駕車對全體道路用路人之交通安全 產生高度危險性有所認識,猶持僥倖心理,於飲用酒類後 ,已達吐氣酒精濃度每公升0.52毫克之狀態,仍執意騎乘 普通重型機車上路,顯見被告罔顧其他交通參與者之生命 、身體安全,犯行應值非難;且被告前業因酒後駕車之公 共危險行為,經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03年度偵 字第4154號案件為緩起訴處分確定,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 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竟仍不知戒慎,率爾再為本次犯行 ,益徵被告主觀惡性非低、刑罰反應力未足一情,相較於 初犯者,宜量處較重之刑。惟慮及被告前案與本案犯行相 距已逾10年,且其犯後坦承犯行,態度尚可,本案亦幸未 肇事致生實害,均得資為量刑上之有利參考;兼衡酌被告 駕駛之車輛種類、行駛之道路種類、測得之吐氣酒精濃度 值及被告於警詢中自述之教育程度、工作、家庭經濟狀況 (見警卷第3頁),暨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所示婚姻狀 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分別依刑法第41 條第1項前段、第42條第3項前段規定,諭知有期徒刑如易 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2項, 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應附繕本),上訴於本院第二審合議庭。 本案經檢察官彭師佑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花蓮簡易庭 法 官 李珮綾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不服,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應抄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徐代瑋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 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 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  附件: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6257號   被   告 徐志輝  上列被告因公共危險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徐志輝自民國113年10月1日12時許起至同日15時止,在花蓮縣○○市○○路00號之公司內食用摻酒之燒酒雞後,明知飲酒後已達不得駕駛動力交通工具之程度,竟基於酒後駕駛動力交通工具之犯意,於同日15時30分許,自上開地點騎乘車號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上路,嗣於同日15時46分許,行經花蓮縣○○市○○路000號前因不依規定駛入來車道(跨越雙黃線)為警攔查,並於同日15時50分許測得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52毫克。 二、案經花蓮縣警察局花蓮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徐志輝於警詢時及偵訊中坦承不諱,並有花蓮縣警察局花蓮分局公共危險酒精測定紀錄表、呼氣酒精測試器檢定合格證書、花蓮縣警察局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車籍查詢結果資料在卷可稽,被告犯嫌堪以認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之公共危險罪嫌。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9   日                檢 察 官 彭師佑

2025-01-23

HLDM-113-花交簡-233-20250123-1

單禁沒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違禁物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單禁沒字第159號 聲 請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彭駿舜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2年度毒偵字 第48號),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違禁物(113年度執聲字第548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二包(含包裝袋二只,驗餘總毛重 一點九四四公克)均沒收銷燬。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彭駿舜前因涉犯持有、施用第二級毒品 案件,經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下稱花蓮地檢署)檢察官為 緩起訴處分確定,迄今緩起訴期滿未經撤銷。惟扣案之第二 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2包,均屬違禁物,爰依刑法第40條第2 項、第38條第1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之規 定,聲請裁定宣告沒收銷燬等語。 二、違禁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第40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甲 基安非他命經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2款列為第二 級毒品,依同條例第11條第2項之規定,不得持有,自屬違 禁物,應依同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沒收銷燬;且用 以直接包裹或施用毒品之包裝或器具,因與上開毒品密切接 觸,依現今採行之鑑驗技術,無法與其盛裝之毒品完全析離 ,自應併予沒收銷燬。 三、經查: (一)被告前因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經花蓮地檢署檢察官以11 2年度毒偵字第48號案件為緩起訴處分,並於112年4月27 日確定,緩起訴期間為1年6月,已於113年10月11日期滿 未經撤銷等情,有前揭緩起訴處分、臺灣高等檢察署花蓮 檢察分署112年度上職議字第537號處分書、花蓮地檢署檢 察官緩起訴處分命令通知書、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 表在卷可稽,並經本院核閱相關卷宗無訛。 (二)扣案之甲基安非他命2包,經送鑑定後,均檢出含第二級 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驗前毛重〈含標籤〉分別為0.9997 公克、0.9561公克,取樣0.0063公克、0.0055公克,驗餘 毛重為0.9934公克、0.9506公克),有慈濟大學濫用藥物 檢驗中心112年1月18日慈大藥字第1120118057號函暨鑑定 書(見毒偵字卷第93至97頁)存卷可考,足認該等扣案物 均屬違禁物,依前揭說明,檢察官之聲請核有理由,爰均 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規定宣告沒收銷燬 。另包裝扣案甲基安非他命之包裝袋,因與其上殘留之毒 品難以析離,亦無析離之實益與必要,應視同毒品沒收銷 燬之。至鑑驗用罄之毒品既已滅失,無庸另為沒收之諭知 ,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6第2項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李珮綾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裁定不服,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抄 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徐代瑋

2025-01-23

HLDM-113-單禁沒-159-20250123-1

原附民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因詐欺等附帶民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原附民字第160號 原 告 吳婉莉 訴訟代理人 沈 達律師 李品璇律師 被 告 李光宇 上列被告因113年度原金訴字第193號詐欺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按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 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適用簡易訴訟 程序案件之附帶民事訴訟,準用第501條或第504條之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第505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 二、本件原告吳婉莉就本院113年度原金訴字第193號被告李光宇 被訴詐欺等案件,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查有前 項情形,爰依上開法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明駿                      法 官 李珮綾                     法 官 韓茂山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蘇 瓞

2025-01-23

HLDM-113-原附民-160-20250123-1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670號 聲 請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郭俊德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62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郭俊德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刑,有期徒 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七年;併科罰金部分應執行罰金新臺幣十 萬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一千元折算一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郭俊德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 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5 款、第7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 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其應執行之刑等語。 二、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 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分別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 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刑法 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5款、第7款分別定有 明文。再法院在定執行刑時,除在法律規定內裁量定其應執 行刑外,並應類推適用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3項所定之禁止 不利益變更原則,即數罪中曾定執行刑時,所重定之執行刑 不得重於曾定之執行刑與餘罪之宣告刑加計之總和(即所謂 之內部界限)。 三、經查: (一)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各罪,經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刑,各罪之犯罪日期,均在最先之判決確定日即民國113年5月10日前(各罪之犯罪時間、判決案號、確定日期等均如附表所載),有各該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附卷可考,符合數罪定其應執行之刑之要件。 (二)本院為附表各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且因均屬不 得易科罰金之罪刑,無刑法第50條第2項所定需經受刑人 請求之適用,檢察官因而逕向本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 於法並無不合,應可准許。又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復 經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31號、113年度易字第110號判決應 執行有期徒刑4年4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6萬元確 定,本院就附表所示各罪,重為定應執行刑時,依上說明 ,除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外,亦應受禁止不利益變 更原則之拘束。亦即,有期徒刑部分,不得重於上開曾定 之執行刑有期徒刑加計其他之罪宣告有期徒刑之總和(4 年4月+3年4月=7年8月);併科罰金部分,則不得重於上 開曾定之執行罰金加計其他之罪宣告罰金之總和(6萬元+ 5萬元=11萬元)。 (三)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案件,與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至3所示之違反槍砲 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犯罪態樣及侵害法益並不相同, 如附表編號2至3所示者,雖非法持有管制物品之種類不同 ,然侵害法益均相同,並佐以附表編號1至2部分曾經定應 執行刑有期徒刑4年4月,併科罰金6萬元等情,爰審酌上 揭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受刑人所犯數罪為整體之非難評 價,暨受刑人經本院通知就本件應定之執行刑為意見之陳 述後,並未表示意見等總體情狀綜合判斷,爰定其應執行 之刑如主文所示,併依刑法第42條第3項規定,就應執行 之罰金刑部分諭知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四、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第7款、第42條第3項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李珮綾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裁定不服,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抄 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徐代瑋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共同持有第二級毒品純質淨重二十公克以上罪 未經許可持有可發射子彈具殺傷力之槍之罪 非法持有非制式獵槍罪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9月,併科罰金新臺幣3萬元 有期徒刑3年2月,併科罰金新臺幣4萬元 有期徒刑3年4月,併科罰金新臺幣5萬元 犯罪日期 111年間之某時許 111年10月間之某時許 112年8月17日至112年11月28日間之某時許 偵查案件 案號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 112年度偵字第7630、8760、8926、9209、9210號、113年度偵字第44號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 112年度偵字第7630、8760、8926、9209、9210號、113年度偵字第44號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 113年度偵字第3276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院 本院 本院 本院 案號 112年度訴字第231號、 113年度易字第110號 112年度訴字第231號、 113年度易字第110號 113年度訴字第80號 判決 日期 113年04月02日 113年04月02日 113年10月23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本院 本院 本院 案號 112年度訴字第231號、 113年度易字第110號 112年度訴字第231號、 113年度易字第110號 113年度訴字第80號 判決 日期 113年05月10日 113年05月10日 113年11月29日 備註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 113年度執字第942號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 113年度執字第942號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 113年度執字第2278號 編號1至2所示之罪,經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31號、 113年度易字第110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4月,併科罰金新臺幣6萬元。

2025-01-23

HLDM-113-聲-670-20250123-1

侵附民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因妨害性自主附帶民訴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侵附民字第2號 原 告 BS000-A112071(住、居址均詳卷) 被 告 陳順德 (住址詳卷) 上列被告因妨害性自主案件(113年度侵易字第2號),經原告提 起附帶民事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 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刑事訴訟法第50 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本件被告甲○○被訴妨害性自主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 訟請求損害賠償,核其請求項目尚待調查審認,足認其案情 確係複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首揭規定, 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吳明駿                   法 官 韓茂山                   法 官 李珮綾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徐代瑋

2025-01-22

HLDM-113-侵附民-2-2025012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