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程序違背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81-90 筆)

審交易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審交易字第1956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嘉宥 上列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調院偵 字第1513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張嘉宥於民國113年3月17日4時34分許 ,騎乘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沿新北市板橋區 環河西路4段往中和方向行駛,行經同市區環河西路4段與華 江七路口,本應注意車前狀況,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 而依當時情形,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疏未注意及此,追 撞同向前方停等紅燈之騎乘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 車之告訴人陳怡蒨,告訴人因而受有左側腕部挫傷、背部挫 傷、第一腰椎楔狀壓迫閉鎖性骨折之傷害。因認被告係犯刑 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嫌等語。 二、按案件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 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 別定有明文。又告訴乃論之罪於偵查中已經告訴人撤回其告 訴者,檢察官本應依法為不起訴處分,檢察官疏未注意而仍 起訴者,即屬同法第303條第1款之起訴程序違背規定之情形 。又所謂「起訴」者,係指案件繫屬於法院之日而言(最高 法院82年度台非字第380號、90年度台非字第368號刑事判決 意旨參照)。 三、查本件被告被訴過失傷害案件,公訴意旨認被告涉犯刑法第 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嫌,依同法第287條前段規定,須告 訴乃論。又本案雖於113年12月3日即由檢察官偵查終結並製 作完成起訴書,此有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3年度調 院偵字第1513號起訴書在卷可參,然此等時日僅係檢察官製 作完成起訴書之日期,實際上並無訴訟繫屬及訴訟關係,而 本案卷證係迄至113年12月17日始送至本院受理繫屬,有該 署113年12月17日新北檢貞審113調院偵1513字第1139161957 號函上本院之收狀章戳附卷可稽,則本件起訴程式是否完備 ,依前揭說明,自應以提起公訴之日即本院收文之113年12 月17日為斷。又告訴人業於113年12月5日向臺灣新北地方檢 察署具狀撤回對被告之過失傷害告訴,此有刑事撤回告訴狀 在卷可參,是本案繫屬本院前,告訴人既已撤回告訴,核已 欠缺告訴之訴追條件,本案起訴之程序自屬違背規定,爰不 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法 官 朱學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許維倫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25

PCDM-113-審交易-1956-20250325-1

聲再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7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黃裕勛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即受判決人因竊盜等案件,對於本院112年度 易字第101號刑事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黃裕勛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伍日內,補正提出據以聲請再審之原確 定判決之繕本或釋明請求本院調取之正當理由,及補正聲請再審 之具體理由及證據。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   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   本,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法院認為   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   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   429條、第433條定有明文。 二、經查,聲請人即受判決人黃裕勛聲請再審,然未附具請求再 審案件之原判決之繕本,亦未釋明有何無法提出原判決繕本 之正當理由,且未具體敘明有何刑事訴訟法第420條所列舉 之再審原因及具體事實,復未附具足以證明再審事由存在之 證據。依照上開法律規定,本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然違背規 定,因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尚可補正,爰命其應於主文所示 之期間內,為如主文所示事項之補正或釋明,逾期未補正或 釋明者即裁定駁回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但書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蔡立群                   法 官 蔡政晏                   法 官 陳昱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書記官 趙雨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5

TTDM-114-聲再-7-20250325-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113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唐偉峰 上列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 113年度上訴字第556號第二審判決,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唐偉峰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伍日內,補正原判決之繕本,逾期未補 正,駁回其聲請。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證 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本 ,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法院認為聲 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 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42 9條、第433條分別定有明文。 二、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唐偉峰(下稱聲請人)對於本院113年度上 訴字第556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雖以刑事再審狀敘述理由 ,惟未檢附原判決之繕本,且未釋明得請求法院調取原判決 繕本之正當理由,依前揭規定,其聲請再審之程式顯有不備 ,爰命聲請人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原判決之繕本,逾 期未補正,即依法駁回其聲請。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心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25

TPHM-114-聲再-113-20250325-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詐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100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冠廷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35560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追加起訴意旨略以:被告劉冠廷於民國109年間加入潘奕彰、 林耿宏、林若蕎(上3人所涉詐欺等罪嫌,業經提起公訴)等人所 組成詐欺集團犯罪組織IMBA,並自112年初接任該集團旗下MF N分會之分會長;其明知虛擬貨幣BNAT幣、NFTC幣實際均係 由潘奕彰、林耿宏等人指示渠等實質掌控之王牌交易所、ProE X交易所員工在以太坊、幣安鏈上使用智能合約功能所鑄造「 ERC-20」或「BEP-20」規格之代幣,本質僅為以電腦程式產 出之電子訊號,鑄造成本低廉,並無實際應用前景,也無實 際穩定得以流通變現之大型合法、合規平臺或交易所可供交易 虛擬貨幣,亦明知發行虛擬貨幣所編製之白皮書內容不得有虛 偽、詐欺、隱匿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情事,且經營虛擬貨 幣之平臺或交易所,不得使用詐欺、虛假買賣、與他人通謀等 方式引誘虛擬資產交易,竟仍與該詐欺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 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三人以上,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詐 欺取財之犯意聯絡,於111年9月間在通訊軟體Instagram刊登 投資虛擬貨幣廣告,吸引不特定人注意,黃兆億因而與被告 劉冠廷聯繫,雙方相約於同年9月16日在臺北市○○區○○○路0 段00號敦南摩天大樓內星巴克咖啡店見面,席間被告劉冠廷 向黃兆億佯稱「BNAT幣、NFTC幣目前價格很低,但現在越來 越多人投資後,價格就會水漲船高,越早買賺越多,如同投 資土地」等語,致黃兆億陷於錯誤,當場與被告劉冠廷簽訂 買賣契約書2份,分別投資BNAT幣4萬元及NFTC幣16萬元,黃 兆億並匯款20萬元至被告劉冠廷所指定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000-000000000000號帳戶。嗣後黃兆億遲遲無法出售所投資 之BNAT幣、NFTC幣,復於113年初查得上開虛擬貨幣涉及詐 欺之新聞後,始悉受騙。因認被告劉冠廷涉犯刑法第339條 之4第1項第2、3款三人以上共同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犯詐 欺取財罪嫌,且與本院業已繫屬之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 案件間,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關係,而依 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之規定追加起訴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 有明文。又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 犯罪或本罪之誣告罪,追加起訴,同法第265條第1項定有明 文。又所謂「相牽連之案件」,係指同法第7條所列:㈠一人 犯數罪;㈡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㈢數人同時在同一處所各別 犯罪;㈣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 物各罪者而言。再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允許與本案相 牽連之犯罪,得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追加起訴,而與本案 合併審判,其目的在訴訟經濟及妥速審判。其中,「一人犯 數罪」乃是指「人」同(即本案起訴之人與追加起訴之人相 同)而事不同之追加犯罪事實(即本案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 訴之犯罪事實不同),為客觀犯罪事實之合併審判;而「數 人共犯一罪或數罪」係指共犯關係之情形,乃事同(即本案 起訴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訴之犯罪事實同一)而追加者為共 犯,為主觀之合併審判。據此,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所 指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應僅限於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相牽連者,而不及於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如此方 符合追加起訴之法定限制要件,並無礙於妥速審判與被告之 訴訟防禦權,倘檢察官追加起訴之犯罪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不具相牽連關係,而係與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具有 相牽連關係者,其追加起訴即於法未合,更不符訴訟經濟之 目的,法院自無從併予審理。 三、經查:    ㈠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續字第284號、113年 度偵字第3229號、第3410號、第3411號、第3412號、第3413 號、第3414號、第3415號、第3416號、第3417號、第3686號 、第3687號、第3688號、第4519號、第4697號、第4698號、 第4699號、第4700號、第4701號、第7569號、第9697號、第 9698號、第9699號、第9703號、第9704號、第9705號、第97 08號、第9709號、第9710號、第9711號、第9712號、第9870 號、第9871號、第12897號、第13370號等起訴書認被告潘奕 彰等32人(不包括被告劉冠廷)涉犯詐欺等案件,而提起公 訴,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22號審理中(下稱本案起 訴),本案起訴之犯罪事實並無包括被害人黃兆億。  ㈡嗣檢察官再以110年度偵字第6239號、第18221號、111年度偵 字第7376號、第12709號、第12988號、第20020號、調偵字 第2083號、112年度偵字第12915號、112年度偵緝字第2059 號、113年度偵字第8105號、第9579號、第12813號、第1431 6號、第15036號、第15846號、第17362號、第18259號、第1 8916號、第19070號、第19103號、第22796號、第22892號、 第23347號、第23348號、第23481號、第23729號、第26054 號、第26055號、第26271號、第27103號、第27104號、第27 105號、第27106號、第27107號、第27108號、第27109號、 第27110號、第27111號、第27112號、第27113號、第27114 號、第27115號、第27116號、第27117號、第27118號、第27 276號、第27277號、第27278號、第27279號、第27280號、 第27281號、第27282號、第27283號、第27284號、第27285 號、第27286號、第27287號、第27288號、第27289號、第27 290號、第27291號、第27292號、第27293號、第27294號、 第27295號、第27296號、第27297號、第27298號、第27299 號、第27300號、第27301號、第27302號、第27303號、第27 304號、第27305號、第27306號、第27307號、第27308號、 第27309號、第27310號、第27311號、第27312號、第27313 號、第27314號、第27315號、第27316號、第27317號、第27 318號、第27319號、第27320號、第27321號、第27322號、 第27323號、第27324號、第27325號、第27326號、第27327 號、第27328號、第27329號、第27330號、第27331號、第27 332號、第27333號、第27334號、第27335號、第27336號、 第27337號、第27338號、第27339號、第27340號、第27341 號、第27342號、第27343號、第27344號、第27345號、第27 346號、第27347號、第27348號、第28003號、第28246號、 第28247號、第28248號、第28249號、第28250號、第28251 號、第28723號、第28829號、第28831號、第37349號、第38 002號、第44094號、第44094號等追加起訴書,認與原起訴 案件為一人犯數罪及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案件,追加起訴 被告潘奕彰等133人(包括被告劉冠廷)涉犯詐欺等案件, 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下稱追加起訴①)審理中 。  ㈢茲檢察官又以113年度偵字第35560號追加起訴書,認被告劉 冠廷犯詐欺案件與追加起訴①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 之相牽連案件,而提起本件追加起訴(下稱追加起訴②), 而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被害人為黃兆億。然依前述,檢察 官之本案起訴中被告並無被告劉冠廷,起訴之犯罪事實並不 包括被害人黃兆億,而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係被告劉 冠廷涉犯詐欺被害人黃兆億,與前述本案起訴之被告、被害 人均不相同,顯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與本案起訴並不相 同。又依前述,刑事訴訟法第265條所謂「本案」,係指檢 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檢察官得依法追加起訴之相牽連案件 ,須與「檢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具相牽連關係,且追加起 訴之相牽連關係僅限於本案起訴之被告或犯罪事實,並不及 於追加起訴後始為被告之人或追加之犯罪事實,亦即不容許 「牽連之牽連」、「追加之追加」,否則案件將牽連不斷、 追加不休,而延宕訴訟,有違追加訴訟之制度目的。是本件 追加起訴②除已於追加起訴書上載明為本件追加起訴①之相牽 連案件,顯係「追加之追加」,追加起訴並不合法外,本件 追加起訴②之被告劉冠廷與本案起訴之被告並不相同,被害 人黃兆億亦與本案起訴無關,則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 及被告,與原起訴之「本案」亦無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一 罪或數罪之相牽連關係。揆諸上開說明,與刑事訴訟法第26 5條規定之追加起訴要件即有不符。是本件追加起訴自不合 法,且無從補正,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玟瑾追加起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八庭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4

TPDM-114-訴-100-2025032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詐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129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蔡昕蓉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39562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追加起訴意旨略以:被告蔡昕蓉於民國110年間加入潘奕彰、 林耿宏、林若蕎(上3人所涉詐欺等罪嫌,業經提起公訴)等人所 組成詐欺集團犯罪組織IMBA,為該集團旗下MJE分會之業務 員,依循林耿宏、林若蕎及分會長所傳授之詐銷話術,對不特定 人推銷虛擬貨幣FITC幣及NFTC幣。被告蔡昕蓉經IMBA提供上 開虛擬貨幣白皮書後,已知悉白皮書中均未載明項目方團隊 成員真實人別、姓名,無法查證各幣種發展、項目應用營運 是否屬實,而實際落地應用亦與白皮書所載應用場景不符,相 關資訊又均來自IMBA組織內部難以驗證真實性,且其又經林耿 宏、林若蕎等人要求必須以個人名義進行銷售、向投資人宣稱 可直接接洽項目方,不得透露IMBA組織、林耿宏與本案虛擬貨 幣之關聯性,避免投資人察覺曾涉及千蕎集團IBCoin虛擬貨 幣詐騙,而對本案虛擬貨幣產生質疑,應可預見依林耿宏、林若 蕎及各分會長指示對外推銷上開虛擬貨幣可能涉及詐欺等不 法行為,竟仍與該詐欺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 基於三人以上,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詐欺取財之犯意聯絡 ,於111年1月5日前某時,透過通訊軟體LINE以「先買先贏 搶占先機」等話術,招攬曾靖婷辦理信用貸款投資FITC幣及 NFTC幣,致曾靖婷陷於錯誤,經被告蔡昕蓉介紹辦理信用貸 款新臺幣(下同)97萬7,970元,並於111年1月5日在臺中市○○ 區○區○路0號臺中高鐵站內交付現金85萬元予被告蔡昕蓉, 投資FITC幣35萬元及NFTC幣50萬元。嗣曾靖婷於網路搜尋如 何出售虛擬貨幣時,查得FITC幣及NFTC幣涉及詐欺之相關新 聞後,始悉受騙。因認被告蔡昕蓉涉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 項第2、3款三人以上共同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犯詐欺取財 罪嫌,且與本院業已繫屬之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案件間 ,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關係,而依刑事訴 訟法第265條第1項之規定追加起訴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 有明文。又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 犯罪或本罪之誣告罪,追加起訴,同法第265條第1項定有明 文。又所謂「相牽連之案件」,係指同法第7條所列:㈠一人 犯數罪;㈡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㈢數人同時在同一處所各別 犯罪;㈣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 物各罪者而言。再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允許與本案相 牽連之犯罪,得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追加起訴,而與本案 合併審判,其目的在訴訟經濟及妥速審判。其中,「一人犯 數罪」乃是指「人」同(即本案起訴之人與追加起訴之人相 同)而事不同之追加犯罪事實(即本案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 訴之犯罪事實不同),為客觀犯罪事實之合併審判;而「數 人共犯一罪或數罪」係指共犯關係之情形,乃事同(即本案 起訴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訴之犯罪事實同一)而追加者為共 犯,為主觀之合併審判。據此,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所 指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應僅限於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相牽連者,而不及於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如此方 符合追加起訴之法定限制要件,並無礙於妥速審判與被告之 訴訟防禦權,倘檢察官追加起訴之犯罪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不具相牽連關係,而係與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具有 相牽連關係者,其追加起訴即於法未合,更不符訴訟經濟之 目的,法院自無從併予審理。 三、經查:    ㈠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續字第284號、113年 度偵字第3229號、第3410號、第3411號、第3412號、第3413 號、第3414號、第3415號、第3416號、第3417號、第3686號 、第3687號、第3688號、第4519號、第4697號、第4698號、 第4699號、第4700號、第4701號、第7569號、第9697號、第 9698號、第9699號、第9703號、第9704號、第9705號、第97 08號、第9709號、第9710號、第9711號、第9712號、第9870 號、第9871號、第12897號、第13370號等起訴書認被告潘奕 彰等32人(不包括被告蔡昕蓉)涉犯詐欺等案件,而提起公 訴,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22號審理中(下稱本案起 訴),本案起訴之犯罪事實並無包括被害人曾靖婷。  ㈡嗣檢察官再以110年度偵字第6239號、第18221號、111年度偵 字第7376號、第12709號、第12988號、第20020號、調偵字 第2083號、112年度偵字第12915號、112年度偵緝字第2059 號、113年度偵字第8105號、第9579號、第12813號、第1431 6號、第15036號、第15846號、第17362號、第18259號、第1 8916號、第19070號、第19103號、第22796號、第22892號、 第23347號、第23348號、第23481號、第23729號、第26054 號、第26055號、第26271號、第27103號、第27104號、第27 105號、第27106號、第27107號、第27108號、第27109號、 第27110號、第27111號、第27112號、第27113號、第27114 號、第27115號、第27116號、第27117號、第27118號、第27 276號、第27277號、第27278號、第27279號、第27280號、 第27281號、第27282號、第27283號、第27284號、第27285 號、第27286號、第27287號、第27288號、第27289號、第27 290號、第27291號、第27292號、第27293號、第27294號、 第27295號、第27296號、第27297號、第27298號、第27299 號、第27300號、第27301號、第27302號、第27303號、第27 304號、第27305號、第27306號、第27307號、第27308號、 第27309號、第27310號、第27311號、第27312號、第27313 號、第27314號、第27315號、第27316號、第27317號、第27 318號、第27319號、第27320號、第27321號、第27322號、 第27323號、第27324號、第27325號、第27326號、第27327 號、第27328號、第27329號、第27330號、第27331號、第27 332號、第27333號、第27334號、第27335號、第27336號、 第27337號、第27338號、第27339號、第27340號、第27341 號、第27342號、第27343號、第27344號、第27345號、第27 346號、第27347號、第27348號、第28003號、第28246號、 第28247號、第28248號、第28249號、第28250號、第28251 號、第28723號、第28829號、第28831號、第37349號、第38 002號、第44094號、第44094號等追加起訴書,認與原起訴 案件為一人犯數罪及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案件,追加起訴 被告潘奕彰等133人(包括被告蔡昕蓉)涉犯詐欺等案件, 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下稱追加起訴①)審理中 。  ㈢茲檢察官又以113年度偵字第39562號追加起訴書,認被告蔡 昕蓉犯詐欺案件與追加起訴①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 之相牽連案件,而提起本件追加起訴(下稱追加起訴②), 而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被害人為曾靖婷。然依前述,檢察 官之本案起訴中被告並無被告蔡昕蓉,起訴之犯罪事實並不 包括被害人曾靖婷,而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係被告蔡 昕蓉涉犯詐欺被害人曾靖婷,與前述本案起訴之被告、被害 人均不相同,顯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與本案起訴並不相 同。又依前述,刑事訴訟法第265條所謂「本案」,係指檢 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檢察官得依法追加起訴之相牽連案件 ,須與「檢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具相牽連關係,且追加起 訴之相牽連關係僅限於本案起訴之被告或犯罪事實,並不及 於追加起訴後始為被告之人或追加之犯罪事實,亦即不容許 「牽連之牽連」、「追加之追加」,否則案件將牽連不斷、 追加不休,而延宕訴訟,有違追加訴訟之制度目的。是本件 追加起訴②除已於追加起訴書上載明為本件追加起訴①之相牽 連案件,顯係「追加之追加」,追加起訴並不合法外,本件 追加起訴②之被告蔡昕蓉與本案起訴之被告並不相同,被害 人曾靖婷亦與本案起訴無關,則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 及被告,與原起訴之「本案」亦無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一 罪或數罪之相牽連關係。揆諸上開說明,與刑事訴訟法第26 5條規定之追加起訴要件即有不符。是本件追加起訴自不合 法,且無從補正,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玟瑾追加起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八庭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4

TPDM-114-訴-129-2025032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詐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94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郭子寧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38315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追加起訴意旨略以:被告郭子寧於民國108年間加入潘奕彰、 林耿宏、林若蕎(上3人所涉詐欺等罪嫌,業經提起公訴)等人所 組成詐欺集團犯罪組織IMBA,為該集團旗下MPR分會之業務 員,依循林耿宏、林若蕎及分會長所傳授之詐銷話術,對不特定 人推銷虛擬貨幣FITC幣、NFTC幣及BNAT幣。郭子寧經IMBA提 供上開虛擬貨幣白皮書後,已知悉白皮書中均未載明項目方 團隊成員真實人別、姓名,無法查證各幣種發展、項目應用 營運是否屬實,而實際落地應用亦與白皮書所載應用場景不符 ,相關資訊又均來自IMBA組織內部難以驗證真實性,且其又 經林耿宏、林若蕎等人要求必須以個人名義進行銷售、向投資人 宣稱可直接接洽項目方,不得透露IMBA組織、林耿宏與本案虛 擬貨幣之關聯性,避免投資人察覺曾涉及千蕎集團IBCoin虛 擬貨幣詐騙,而對本案虛擬貨幣產生質疑,應可預見依林耿宏 、林若蕎及各分會長指示對外推銷上開虛擬貨幣可能涉及詐欺 等不法行為,竟仍與該詐欺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 有,基於三人以上,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詐欺取財之犯 意聯絡,於111年7月前某時,透過通訊軟體Line向洪裕堃自 稱為理財顧問,佯稱FITC幣、NFTC幣及BNAT幣未來發展將與 比特幣相同等語,致洪裕堃陷於錯誤,於111年7月29日前某 時在不詳地點,交付現金新臺幣(下同)20萬元予被告郭子寧 ,另於同年7月29日在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星巴克咖啡 店內,交付現金60萬元予被告郭子寧,投資FITC幣、NFTC幣 及BNAT幣共計80萬元。嗣上開虛擬貨幣於ProEx交易所上架 後,價格不斷下跌,洪裕堃始悉受騙。因認被告郭子寧涉犯 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3款三人以上共同以網際網路對公 眾散布犯詐欺取財罪嫌,且與本院業已繫屬之113年度金重 訴字第40號案件間,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 關係,而依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之規定追加起訴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 有明文。又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 犯罪或本罪之誣告罪,追加起訴,同法第265條第1項定有明 文。又所謂「相牽連之案件」,係指同法第7條所列:㈠一人 犯數罪;㈡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㈢數人同時在同一處所各別 犯罪;㈣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 物各罪者而言。再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允許與本案相 牽連之犯罪,得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追加起訴,而與本案 合併審判,其目的在訴訟經濟及妥速審判。其中,「一人犯 數罪」乃是指「人」同(即本案起訴之人與追加起訴之人相 同)而事不同之追加犯罪事實(即本案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 訴之犯罪事實不同),為客觀犯罪事實之合併審判;而「數 人共犯一罪或數罪」係指共犯關係之情形,乃事同(即本案 起訴之犯罪事實與追加起訴之犯罪事實同一)而追加者為共 犯,為主觀之合併審判。據此,刑事訴訟法第265條第1項所 指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應僅限於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相牽連者,而不及於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如此方 符合追加起訴之法定限制要件,並無礙於妥速審判與被告之 訴訟防禦權,倘檢察官追加起訴之犯罪與「檢察官最初起訴 之案件」不具相牽連關係,而係與嗣後追加起訴之犯罪具有 相牽連關係者,其追加起訴即於法未合,更不符訴訟經濟之 目的,法院自無從併予審理。 三、經查:    ㈠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續字第284號、113年 度偵字第3229號、第3410號、第3411號、第3412號、第3413 號、第3414號、第3415號、第3416號、第3417號、第3686號 、第3687號、第3688號、第4519號、第4697號、第4698號、 第4699號、第4700號、第4701號、第7569號、第9697號、第 9698號、第9699號、第9703號、第9704號、第9705號、第97 08號、第9709號、第9710號、第9711號、第9712號、第9870 號、第9871號、第12897號、第13370號等起訴書認被告潘奕 彰等32人(不包括被告郭子寧)涉犯詐欺等案件,而提起公 訴,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22號審理中(下稱本案起 訴),本案起訴之犯罪事實並無包括被害人洪裕堃。  ㈡嗣檢察官再以110年度偵字第6239號、第18221號、111年度偵 字第7376號、第12709號、第12988號、第20020號、調偵字 第2083號、112年度偵字第12915號、112年度偵緝字第2059 號、113年度偵字第8105號、第9579號、第12813號、第1431 6號、第15036號、第15846號、第17362號、第18259號、第1 8916號、第19070號、第19103號、第22796號、第22892號、 第23347號、第23348號、第23481號、第23729號、第26054 號、第26055號、第26271號、第27103號、第27104號、第27 105號、第27106號、第27107號、第27108號、第27109號、 第27110號、第27111號、第27112號、第27113號、第27114 號、第27115號、第27116號、第27117號、第27118號、第27 276號、第27277號、第27278號、第27279號、第27280號、 第27281號、第27282號、第27283號、第27284號、第27285 號、第27286號、第27287號、第27288號、第27289號、第27 290號、第27291號、第27292號、第27293號、第27294號、 第27295號、第27296號、第27297號、第27298號、第27299 號、第27300號、第27301號、第27302號、第27303號、第27 304號、第27305號、第27306號、第27307號、第27308號、 第27309號、第27310號、第27311號、第27312號、第27313 號、第27314號、第27315號、第27316號、第27317號、第27 318號、第27319號、第27320號、第27321號、第27322號、 第27323號、第27324號、第27325號、第27326號、第27327 號、第27328號、第27329號、第27330號、第27331號、第27 332號、第27333號、第27334號、第27335號、第27336號、 第27337號、第27338號、第27339號、第27340號、第27341 號、第27342號、第27343號、第27344號、第27345號、第27 346號、第27347號、第27348號、第28003號、第28246號、 第28247號、第28248號、第28249號、第28250號、第28251 號、第28723號、第28829號、第28831號、第37349號、第38 002號、第44094號、第44094號等追加起訴書,認與原起訴 案件為一人犯數罪及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案件,追加起訴 被告潘奕彰等133人(包括被告郭子寧)涉犯詐欺等案件, 由本院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40號(下稱追加起訴①)審理中 。  ㈢茲檢察官又以113年度偵字第38315號追加起訴書,認被告郭子寧犯詐欺案件與追加起訴①為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數罪之相牽連案件,而提起本件追加起訴(下稱追加起訴②),而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被害人為洪裕堃。然依前述,檢察官之本案起訴中被告並無被告郭子寧,起訴之犯罪事實並不包括被害人洪裕堃,而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係被告郭子寧涉犯詐欺被害人洪裕堃,與前述本案起訴之被告、被害人均不相同,顯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與本案起訴並不相同。又依前述,刑事訴訟法第265條所謂「本案」,係指檢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檢察官得依法追加起訴之相牽連案件,須與「檢察官最初起訴之案件」具相牽連關係,且追加起訴之相牽連關係僅限於本案起訴之被告或犯罪事實,並不及於追加起訴後始為被告之人或追加之犯罪事實,亦即不容許「牽連之牽連」、「追加之追加」,否則案件將牽連不斷、追加不休,而延宕訴訟,有違追加訴訟之制度目的。是本件追加起訴②除已於追加起訴書上載明為本件追加起訴①之相牽連案件,顯係「追加之追加」,追加起訴並不合法外,本件追加起訴②之被告郭子寧與本案起訴之被告並不相同,被害人洪裕堃亦與本案起訴無關,則本件追加起訴②之犯罪事實及被告,與原起訴之「本案」亦無一人犯數罪、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之相牽連關係。揆諸上開說明,與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之追加起訴要件即有不符。是本件追加起訴自不合法,且無從補正,爰不經言詞辯論,逕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玟瑾追加起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八庭 法 官 趙耘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林文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4

TPDM-114-訴-94-20250324-1

虎秩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虎秩字第6號 移送機關 雲林縣警察局虎尾分局 被移送人 謝懷恩 上列被移送人因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經移送機關以民國11 4年3月17日雲警虎偵社字第1140004195號移送書移送審理,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不受理。   理 由 一、移送意旨略以:被移送人謝懷恩於民國114年1月22日下午3 時44分,手持玻璃罐裝之不明物體而經過雲林縣警察局虎尾 分局土庫分駐所(雲林縣○○鎮○○路000號)時,對停放於該 分駐所前之車牌號碼000-0000號車輛潑灑不明物體,致翁煒 勝停放之該車輛汙損,嗣經該分駐所值班員警發現並出面制 止,惟被移送人仍歇斯底里地對警方叫囂並跑離,且被移送 人行至雲林縣○○鎮○○路000號時,拿取該處塑膠椅朝警方揮 舞、不斷叫囂:「你要衝三小」,並衝向警方用力推,經員 警即時予以管束。因認被移送人所為係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 第85條第1款、第91條第1款等規定。 二、按警察機關因警察人員發現、民眾舉報、行為人自首或其他 情形知有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行為之嫌疑者,應即開始調查 ;警察機關為調查違反本法行為之事實,應通知嫌疑人,並 得通知證人或關係人;訊問嫌疑人,應先告以通知之事由, 再訊明姓名、出生年月日、職業、住所或居所,並給予申辯 之機會;對於現行違反本法之行為人,警察人員得即時制止 其行為,並得逕行通知到場;其不服通知者,得強制其到場 。但確悉其姓名、住所或居所而無逃亡之虞者,得依前條規 定辦理;社會秩序維護法第43條第1項所列各款以外之案件 ,警察機關於訊問後,應即移送該管簡易庭裁定,社會秩序 維護法第39條、第41條第1項、第4項、第42條、第45條第1 項分別定有明文。基此,警察機關於認被移送人有涉嫌違反 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行為時,應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41條或第 42條之規定(逕行)通知被移送人到場,對被移送人進行訊 問而給予被移送人申辯之機會後,始得將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43條第1項所列各款以外之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移送法 院簡易庭裁定,亦即社會秩序維護法第45條第1項所規定之 「訊問」,係指至少對被移送人為訊問,故若移送機關未對 被移送人為訊問,即難認符合移送法院簡易庭裁定之程序規 定。另移送機關若認被移送人係經合法通知而無正當理由不 到場,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48條之規定,移送機關得就社會 秩序維護法第43條第1項各款所列之案件逕行裁處,附此敘 明。 三、經查,本件移送機關雖於移送書記載:被移送人經移送機關 通知應於114年3月1日到場說明,惟未到案,嗣經被移送人 之母親於114年3月5日至雲林縣警察局虎尾分局土庫分駐所 表示被移送人現仍在住院接受精神科之治療等情,而敘明何 以尚未就本件移送行為事實對被移送人為訊問,然依前揭有 關移送機關將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移送法院簡易庭裁定 之程序規定及說明,於移送機關未經被移送人就本件移送資 料表示意見、行使訴訟防禦權之前,法院尚無從就被移送人 是否確有移送機關所移送之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行為一事進 行實質審理裁定,申言之,移送機關不得僅以未經被移送人 確認之證據資料即逕行移送法院簡易庭裁定,亦即移送機關 不得將其調查事實證據、履行接受被移送人陳述之義務等事 項轉嫁由法院簡易庭承擔,如此方不致混淆法院公正超然之 裁判角色,俾落實權力分立之民主憲政原則及憲法所保障之 司法正當程序權利,以符法治國精神,故本件移送機關將被 移送人移送本院簡易庭裁定,既未提出任何訊問被移送人之 筆錄,本件顯有移送之程序違背規定且無法補正之情事,則 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92條準用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規定 ,本院應為移送不受理之諭知。 四、另按污濕他人之身體、衣著或物品而情節重大者,處新臺幣 一千五百元以下罰鍰或申誡,社會秩序維護法第91條第1款 定有明文。是以,就本件移送意旨認被移送人所為係違反社 會秩序維護法第91條第1款規定之行為事實部分,縱經認定 被移送人確有符合該規定之行為事實,因該規定係屬社會秩 序維護法第43條第1項第2款所列案件,亦當由移送機關自行 作成處分書,而不得移送法院簡易庭裁定,附此敘明。 五、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92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虎尾簡易庭 法 官 蔡宗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書記官 韋智堯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4

ULDM-114-虎秩-6-20250324-1

台聲
最高法院

偽造文書等罪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66號 聲 請 人 黃裕凱 上列聲請人因偽造文書等罪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7 日第三審判決(113年度台上字第4760號),聲請再審及停止刑 罰執行,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 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1 項、第433條分別定有明文。而再審程序,係就確定判決事 實錯誤所設之特別救濟方法,除有同法第426條第3項所定情 形外,聲請再審應對確定之實體判決為之。故上級審法院以 上訴不合法,從程序上駁回當事人對於下級審法院實體判決 之上訴者,聲請再審之客體應為原下級審法院之實體判決, 並非上級審法院之程序判決,該再審案件,仍應由原下級審 法院管轄。 二、本件聲請人黃裕凱前因偽造文書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南分院112年度上訴字第1887號判決,提起第三審上訴 ,經本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4760號判決,以其上訴違背法 律上之程式或屬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依刑事訴訟 法第395條前段規定,從程序上予以駁回,有該判決書可稽 。聲請人聲請再審,自應以第二審法院上開實體判決作為聲 請再審之客體(即對象),向第二審法院為之,始為適法。 聲請人竟向本院聲請再審,依上述說明,其程序顯不合法, 應予駁回。至其聲請停止執行刑罰,應併予駁回。又本件聲 請既屬不合法,顯無通知聲請人到場並聽取其意見之必要, 併予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4

TPSM-114-台聲-66-20250324-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107號 聲 請 人 鍾赫浚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詐欺等案件,對於本院112年度上 訴字第4861號,中華民國113年3月13日第二審確定判決(臺灣宜 蘭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270號,起訴案號:臺灣宜蘭地方檢察 署111年度偵字第1978號、第3237號、第3385號、第3730號、第3 740號、第4183號、第4731號、第4949號、第5291號、第5879號 、第6287號、第6748號、第6881號、第8340號、第9701號、112 年度偵字第27號;追加起訴案號:同署111年度偵字第6135號、 第6233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鍾赫浚應於本裁定送達後柒日內,補正原判決之繕本及再審之證 據,逾期未補正者,駁回其聲請。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證 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本 ,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法院認為聲 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 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42 9條、第433條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鍾赫浚(下稱聲請人)對 於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4861號刑事確定判決,於民國114年 3月14日聲請再審。惟聲請人所提書狀未檢附原確定判決之 繕本,亦未附具符合再審事由之證據,揆諸上開說明,其聲 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但此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 爰命聲請人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原判決之繕本及再審 之證據,逾期仍未補正,即依法駁回其再審聲請。 三、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吳祚丞                    法 官 黃于真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游秀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4

TPHM-114-聲再-107-20250324-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23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張恆睿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詐欺等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上 訴字第3969號,中華民國113年11月12日第二審確定判決(原審 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2年度金訴字第1595、2246號,起訴 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緝字第87號,追加起訴案 號:112年度偵字第66991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 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 本,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法院認為 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 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 429條、第433條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張恆睿(下稱聲請人)不 服本院113年度上訴字第3969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 ),具狀聲請再審。惟聲請人並未附具原判決之繕本,且未 具體敘明究竟有何刑事訴訟法第420條或第421條所列舉之再 審原因及具體事實,且未附具任何足以證明再審事由存在之 證據。本院爰於民國114年2月10日裁定命聲請人於裁定送達 後5日內補正原判決之繕本、再審之具體理由及證據,逾期 未補正即駁回其聲請,該裁定正本於114年2月24日送達其上 揭居所,因未獲會晤本人,亦無受領文書之同居人或受僱人 收受送達,而寄存於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永和分局秀朗派出所 等情,有該刑事裁定書及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參(見本院卷 第11至12、15頁)。嗣聲請人收受該裁定後,雖於114年3月 12日另具刑事聲請再審狀,惟仍未提出原判決之繕本,復未 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繕本之正當理由。又其書狀內僅勾選「 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並載稱其未發現調卷之各別筆錄 及上訴後案號變更,致未主張有利於己之情事,復於書狀末 段臚列部分偵查卷頁數、身份證字號及其至派出所領取公文 之時間,然此等證據究如何足資判斷原確定判決對於事實認 定有何錯誤、再審事由存在,均未說明。另其勾選「因重要 證據漏未審酌」,然其究有何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亦付之闕 如,故實難認其已具體敘明究竟有何刑事訴訟法第420條、 第421條所列舉之再審原因,及提出任何足以證明有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第421條所列舉之再審事由存在之證據,揆諸 前開規定,其聲請程序顯已違背規定,應予駁回。 三、又按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 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但無正當理 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刑事訴訟法第42 9條之2定有明文。查本件再審聲請既不符法律上之程式,其 聲請程序即非合法,自顯無踐行通知聲請人到場並聽取檢察 官意見等程序之必要,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劉嶽承                    法 官 古瑞君                    法 官 黃翰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董佳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4

TPHM-114-聲再-23-20250324-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