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K開講】法律界大地震!Lawsnote創辦人遭重判4年、賠償破億,是罪有應得還是扼殺創新?一場你該知道的法律科技戰爭
老K
2025-06-28
哈囉,各位在法律之海浮沉的朋友們,我是老K。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件事,絕對是台灣法律圈跟新創圈的一顆超級震撼彈。你可能也聽說了,那個介面漂亮、搜尋又快又好用的法律搜尋引擎「Lawsnote」,它的創辦人,被法院重判4年有期徒刑,公司還要連帶賠償對手「法源資訊」超過一億元。
我的天,判刑四年,賠償破億。這數字,不管在哪個行業,都是足以讓一家新創公司直接倒閉,創辦人從此人生變黑白的毀滅性打擊。
新聞一出來,風向馬上分成兩派。一派拍手叫好,說這就是抄襲、偷竊資料應得的下場,罪有應得;另一派則是滿滿的悲觀,覺得這是台灣扼殺創新的又一鐵證,老大哥看不順眼,就用法律把你往死裡打。
但事情真的這麼非黑即白嗎?今天老K不當法官,我想帶大家從另一個角度,看看這場戰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一場新創對決巨頭的經典戰役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主角。
- 法源資訊 (Lawbank):法律資料庫界的「老字號」,成立超過30年。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家歷史悠久的武功秘笈出版社,收藏了幾十年來的各種法規、判決,雖然排版有點老派、查詢方式有點反人類,但家底深厚,是許多政府機關、大事務所的標配。
- Lawsnote (七法):法律科技界的「後起之秀」,大概是2016年才出現。它就像一個用最新AI技術打造的搜尋引擎,介面漂亮、速度快、還能做關聯分析,迅速擄獲了大量年輕律師、法學生的心。
這就像什麼?就像習慣用Nokia 3310的阿公,突然看到孫子在用iPhone 15 Pro Max。一開始可能不以為意,但當他發現身邊的人一個個都換了智慧型手機,他才驚覺,時代變了,他的市場正在被蠶食。
Lawsnote的崛起,無疑是直接挑戰了法源的霸主地位。而這場訴訟,就是傳統巨頭的反擊。
判決書是大家的,還是誰的?「編輯著作」的灰色地帶
好了,這場戰爭最核心的爭議點來了:Lawsnote到底「偷」了什麼?
Lawsnote的主張是,法規、判決書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國家公開的資訊,屬於公共財,理論上人人都可以用。他們用「爬蟲程式」去抓取資料,是一種很常見的技術,目的是為了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提供更好的搜尋服務。
但法源可不這麼想。他們說:「喂!那些判決書雖然是公開的,但我們花了三十幾年的時間跟人力,去整理、校對、下標籤、做格式統一、撰寫法規的歷史沿革...這些加工整理的過程,是有『創作性』的,它已經變成了我們的『編輯著作』!你用爬蟲程式整碗端走,就是偷我們的智慧財產!」
這就是整起案件最關鍵的法律爭點:「編輯著作權」。
公開的食材(判決書原文),經過廚師的巧手烹飪(整理、編輯),變成一道米其林三星料理(法源資料庫)。你現在直接跑進廚房,把整鍋菜端走,然後說「反正食材都是市場買的公開貨」,你覺得這樣合理嗎?
Lawsnote方面則反駁,認為法源的整理,很多只是標準化的格式,創作性沒那麼高。
你覺得呢?這個問題,就是法律上最迷人也最麻煩的灰色地帶。
法院的重鎚:為何判這麼重?
最終,法院選擇站在法源這邊。法官在判決中說了一句關鍵的話:「公共資料不等於自由利用」。
法院認為,Lawsnote的行為,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一種「惡意競爭」。他們透過爬蟲,直接竊取了對手投入大量成本才建立起來的核心資產,然後用更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競爭。這嚴重破壞了商業道德,對法源造成了巨大損害。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判得這麼重。法院想傳達的訊息很清楚:在台灣,你想靠抄捷徑、走歪路來顛覆市場,門都沒有。 保護智慧財產權,是玩這場商業遊戲的基本規則。
是判例還是喪鐘?給所有新創公司的一堂血淚課
好,身為一個長期觀察網路與法律生態的老K,我想說,這個判決帶來的,絕對不只是一家公司的成敗。
對所有台灣的新創公司來說,這是一堂價值破億的血淚課。它告訴我們:
- 「Move Fast, Break Things」在台灣行不通:矽谷那套「先做再說,搞大了再來談合法」的文化,在台灣的法律環境下,風險極高。
- 別低估法律的成本:在開發產品前,把錢花在法律顧問上,絕對比事後賠上整個公司還划算。
- 競爭對手的反擊,往往來自你想不到的地方:商場如戰場,法律,永遠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
然而,這個判決也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會不會造成「寒蟬效應」?
當一個新創,因為使用了「公開資料」來挑戰市場,卻遭到如此嚴厲的懲罰,未來還有誰敢做資料應用的創新?還有誰敢挑戰那些掌握了大量資源的市場巨頭?
這把火,究竟是精準地燒掉了侵權的野草,還是也一併燒掉了旁邊創新的嫩芽?
我想,這沒有標準答案。但這場法律科技的戰爭,絕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無論你是創業者、法律人,還是一般使用者,都好好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