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K獨家剖析】判了4年、賠償破億,Lawsnote會倒嗎?後續全解析:用戶、律師與新創圈的三大衝擊與一條可能的生路
老K
2025-06-28
哈囉,我是老K。
自從Lawsnote創辦人被重判的消息一出來,我的手機跟LINE就震動個不停,訊息多到差點當機。所有律師、法務、甚至還在讀法律系的學弟妹,大家都在問同一件事:
「老K,Lawsnote會倒嗎?我訂閱的錢會不會丟水裡?」
這問題,問得好,也問得夠直接。今天,我就不跟大家打高空、談什麼虛無縹緲的產業大道理。我們就來做個沙盤推演,用最現實的角度,來分析推測Lawsnote的下一步,以及它到底還有沒有明天。
末日三騎士: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它會倒?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市場上一片悲觀,覺得Lawsnote這次九死一生。基本上,它正面臨著三座足以壓垮任何一家公司的大山。
第一座山:錢(核彈級的賠償金)
超過一億元的民事賠償,外加刑事罰金。你沒聽錯,是**「億」**。
我們必須明白,新創公司,就算看起來再風光,現金流往往都是很脆弱的。它們的錢,通常來自投資人的募資,主要都用在研發、行銷跟人事上,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
一億,這筆錢對任何一家非上市的本土新創來說,都不是開玩笑的,這幾乎等同於直接判了死刑。就算他們想上訴,光是這筆天價賠償的不確定性,就足以嚇跑所有潛在的新投資人。沒人敢在這種時候,把錢投進一個不知道哪天會爆炸的錢坑裡。
第二座山:人(創辦人被判刑)
創辦人,就是一家新創公司的靈魂跟大腦。現在,這位創辦人面臨4年的有期徒刑。
這代表什麼?這不僅僅是公司失去領導者這麼簡單。這對整個團隊的士氣、對外的公司形象,都是一次「斬首級」的打擊。一個被法院認證「妨害電腦使用」、「違反著作權法」的創辦人,你讓他怎麼去跟客戶、跟投資人、跟合作夥伴談公司的未來?
第三座山:信任(商業模式的污點)
這是最致命的一擊。
法院的判決,等於是官方認證了「Lawsnote的成功,是建立在竊取對手核心資料的基礎上」。這對一家以「數據」和「信賴」為本的法律科技公司來說,是無可挽回的傷害。
許多大型事務所、政府機關、上市公司法務部門,他們在選擇服務時,除了功能,更重視「合法性」與「合規性」。現在出了這種事,誰還敢用?解約潮、退訂潮,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絕處逢生?Lawsnote還有一線生機嗎?
講完了悲觀的,我們也得公平地看看,Lawsnote是不是真的就這樣玩完了。老K我認為,在絕望之中,其實還藏著幾條可能的生路。
第一條路:漫長的法律戰(拖延戰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判決還沒定讞。
這是一審判決,Lawsnote百分之兩百會上訴到底。接下來還有二審、三審,一場官司打個三、五年,在台灣是家常便飯。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公司還是可以繼續營運,賠償金也暫時不用支付。這段時間,就是他們尋求轉機的黃金窗口。
第二條路:用戶的黏著度(鐵粉的逆襲)
我們必須承認,單就「產品本身」來說,Lawsnote的使用者體驗,確實打中了很多人的痛點。它的介面、速度和搜尋邏輯,就是比傳統的資料庫好用。
只要服務還在,很多不在意「資料來源正當性」的個人用戶、小事務所,可能還是會繼續使用。這些鐵粉用戶,就是Lawsnote目前最堅實的「護城河」。只要能穩住這批人,公司就還有基本的現金流能活下去。
第三條路:斷尾求生(技術核心的轉移)
如果我是Lawsnote的經營團隊,我會思考一條最極端,但也最有可能活下來的路:徹底洗白。
怎麼洗?他們可以公開宣示,放棄所有具爭議性的舊資料庫,然後利用現有的「技術框架」(搜尋引擎演算法、AI分析模型等),去跟「乾淨」的資料源合作。例如,直接跟司法院談合作、或是用最笨但最合法的方式,重新一點一滴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這等於是自廢武功,重新練級。過程會非常痛苦,成本極高,但卻是唯一能徹底擺脫污點、重建市場信任的方法。
老K的最終預測:短期不會倒,但未來是地獄模式
綜合以上分析,老K我大膽預測:
短期內,Lawsnote不會立刻倒閉或停止服務。
他們會利用上訴期間,努力維持營運,安撫用戶。但他們的未來,已經從「高速公路模式」切換到了「地獄模式」。
他們能否活下來,取決於兩大關鍵:
- 最終的官司結果:如果二審、三審維持原判,那基本上就是Game Over。
- 能否在訴訟期間找到新的出路:無論是找到願意在風口浪尖上投資的「白衣騎士」,還是成功地「洗白」自己的商業模式。
這起事件,給所有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努力的新創公司,都上了一課。在創新的賽道上,你可以開得很快,但前提是,你得先學會看懂路標跟紅綠燈。不然,再快的跑車,開出賽道,也只有翻車的命運。
至於各位用戶,要不要繼續用?老K我只能說,密切關注他們的官方公告吧。而你的選擇,也將成為決定這家公司未來命運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