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廢棄物清理法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564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黃柏齡
上列被告因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
度偵緝字第1042號),被告於準備程序時就被訴事實為有罪陳述
,經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檢察官及被告之意見後,本
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判決如下:
主 文
黃柏齡共同犯廢棄物清理法第四十六條第四款之非法清理廢棄物
罪,累犯,處有期徒刑拾月。
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貳萬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
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犯罪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及證據,除犯罪事實欄第9行更正為以新臺幣2
萬元之代價,及證據部分補充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時
所為之自白(見本院卷第59、62頁)外,餘均引用檢察官起
訴書之記載(如附件):
二、廢棄物清理法所稱廢棄物,指下列能以搬動方式移動之固態
或液態物質或物品:一、被拋棄者。二、減失原效用、被放
棄原效用、不具效用或效用不明者。三、於營建、製造、加
工、修理、販賣、使用過程所產生目的以外之產物。四、製
程產出物不具可行之利用技術或不具市場經濟價值者。五、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前項廢棄物,分下列二種:一
、一般廢棄物:指事業廢棄物以外之廢棄物。二、事業廢棄
物:指事業活動產生非屬其員工生活產生之廢棄物,包括有
害事業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㈠有害事業廢棄物:由事
業所產生具有毒性、危險性,其濃度或數量足以影響人體健
康或污染環境之廢棄物。㈡一般事業廢棄物:由事業所產生
有害事業廢棄物以外之廢棄物,廢棄物清理法第2條第1 項
、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本案被告向證人羅子軒承攬清運
者為家庭垃圾及營建事業所產生、非具有毒性及危險性之物
,應屬一般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
三、廢棄物清理法第41條第1項前段既規定,從事廢棄物清除、
處理業務者,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
關委託之機關申請核發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可文
件後,始得受託清除、處理廢棄物業務。則同法第46條第4
款所謂未依第41條第1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
件,從事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者,自不限於公民營廢棄
物清除處理機構,凡未領有許可證或核備文件而從事廢棄物
貯存、清除、處理者,即足當之(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
1213號判決、109年度台上大字第3338號裁定意旨可資參照
)。又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第4款所規定之犯罪構成要件行
為,有「貯存」、「清除」及「處理」三者,其中所謂「貯
存」,指一般廢棄物於清除、處理前,放置於特定地點或貯
存容器、設施內之行為,所謂「清除」則指事業廢棄物之收
集、運輸行為;至於「處理」,指下列行為:⑴中間處理:
指事業廢棄物在最終處置或再利用前,以物理、化學、生物
、熱處理或其他處理方法,改變其物理、化學、生物特性或
成分,達成分離、減積、去毒、固化或穩定之行為。⑵最終
處置:指衛生掩埋、封閉掩埋、安定掩埋或海洋棄置事業廢
棄物之行為。⑶再利用:指事業產生之事業廢棄物自行、販
賣、轉讓或委託做為原料、材料、燃料、填土或其他經中央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之用途行為,並應符合其規定者;而
行為人未領有廢棄物處理許可文件,擅自將事業廢棄物傾倒
於偏僻處所,係屬違法處置事業廢棄物之行為,此行為態樣
自不可能符合該標準就「處理」所為之定義性說明,然行為
人上開違法處置行為,應係對事業廢棄物為「最終處置」,
自應論以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第4款之未領有廢棄物處理許
可文件從事廢棄物處理罪(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403
號、100年度台上字第4263號、106年度台上字第1039號判決
意旨可資參照)。經查,本案被告等人均未領有廢棄物清理
許可文件,被告與同案共犯黃柏齡(涉犯廢棄物清理法之罪
,業經本院113年度訴字第158號判處有期徒刑6月)以車牌
號碼0000-00號自用小貨車裝載一般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
物,將之載運至新竹縣○○鎮○○段000○000○000地號土地棄置
焚燒,足認被告等人係將一般(事業)廢棄物載運至偏僻處
所並非法棄置焚燒,核屬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第4款之清除
、處理行為。
四、核被告所為,係犯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第4款未依同法第41
條第1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從事廢棄物
清除、處理罪。被告與同案共犯黃柏齡、劉益辰就本案犯行
有犯意聯絡與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
五、刑之加重減輕事由:
㈠、被告前因犯毒品、廢棄物清理法等案件,分別經法院論罪科
刑確定後,又經本院以101年度聲字第125號裁定定應執行有
徒刑9年7月確定,於105年10月18日假釋付保護管束,於108
年10月15日假釋期滿未經撤銷執行完畢一節,有臺灣高等法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於前揭徒刑執行完畢後5年內
又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本罪,為累犯,參酌被告前案所
犯有相同之廢棄物清理法前科紀錄,並經執行完畢,符合累
犯者有其特別惡性及對刑罰反應力薄弱之立法理由,從而依
累犯規定加重其刑,尚不悖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之意旨
,爰依法加重其刑。
㈡、另按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可憫恕者,得酌減其刑。其
所謂「犯罪之情狀」,與同法第57條規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一
切情狀,並非有截然不同之領域,於裁判上酌減其刑時,應
就犯罪之一切情狀,予以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
之事由,即有無特殊之原因及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
同情,以及宣告法定最低度刑,是否猶嫌過重等,以為判斷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6157號、98年度台上第3926號判
決意旨可資參照)。而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之法定刑為「1
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500萬元以下罰金」,然
同為非法清理廢棄物之人,其原因動機不一,犯罪情節未必
盡同,非法清理廢棄物行為所造成危害社會、破壞生態環境
之程度亦屬有異,倘依犯罪情狀處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即
足以懲儆,並可達防衛社會之目的者,自非不可依客觀犯行
與主觀惡性加以考量,而適用同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期使個案裁判之量刑能斟酌至當,符合比例原則。經查,
被告及同案共犯黃柏齡、劉益辰雖為取得清運廢棄物之報酬
,共同承攬證人羅子軒之清運廢棄物工作而非法清理廢棄物
,惟慮及被告等人所清運者尚非嚴重汙染環境之廢棄物,且
非法清理廢棄物之數量非鉅,與大型、長期非法營運者,抑
或清運有毒廢棄物者之行為態樣及惡性相比,被告之可非難
性程度應屬較低,且被告本案所獲取之報酬為新臺幣(下同
)2萬元,亦非甚鉅,從而本院考量上開情節後,認被告之
犯罪情狀顯可憫恕,縱量處最低法定刑仍有情輕法重之憾,
爰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並依法先加重後減輕
之。
六、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未領有廢棄物清除、處
理許可文件而為本案廢棄物清理法犯行,妨害環境保護主管
機關對廢棄物之監督管理,影響土地所有權人權益,更對環
境生態造成污染與破壞,所為實不足取,應予非難;衡以被
告於犯罪後坦承犯行、尚知悔悟,犯後態度尚稱良好;並參
酌被告犯罪動機與目的、手段、於本案之行為分工、所獲取
之報酬為2萬元、本案清理廢棄物之數量與所造成環境汙染
之狀態及程度、土地所有權人等所受之損失,及被告自陳之
國中畢業之教育程度、前以打零工為業及需扶養父親之家庭
經濟生活狀況(見本院卷第68頁),暨被告有違反廢棄物清
理法案件之前科紀錄,復有另案廢棄物清理法案件於本院審
理中之素行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以示懲儆。
七、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前二項之沒收,
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刑
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於偵
查及本院準備程序時已供稱有取得承攬報酬2萬元等語(見
本院卷第59頁),是就被告本案所取得之2萬元未扣案犯罪
所得宣告沒收,並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
,追徵其價額。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
段、第310條之2、第450條、第454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葉子誠提起公訴,檢察官李芳瑜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卓怡君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李佳穎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 1 年以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
臺幣 1 千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
二、事業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未依本法規定之方式貯存、清除、處
理或再利用廢棄物,致污染環境。
三、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提供土地回填、堆置廢棄物。
四、未依第 41 條第 1 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
,從事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或未依廢棄物清除、處理
許可文件內容貯存、清除、處理廢棄物。
五、執行機關之人員委託未取得許可文件之業者,清除、處理一
般廢棄物者;或明知受託人非法清除、處理而仍委託。
六、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或執行機關之人
員未處理廢棄物,開具虛偽證明。
附件: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
113年度偵緝字第1042號
被 告 黃柏齡 男 44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新竹縣○○鎮○○路○○○段000
號
居新竹縣○○鎮○○街000巷0弄00號
(另案於法務部○○○○○○○執行中)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應提起公
訴,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一、黃柏齡與劉益辰、鄧育正(所涉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罪嫌,業
經臺灣新竹地方法院以113年度訴字第158號案件分別判處有
期徒刑10月、6月)等人均明知從事廢棄物之清除、處理業
務,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委託之
機關申請核發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許可文件後,始
得為之,竟基於違反廢棄物清理法之犯意聯絡,未依廢棄物
清理法第41條第1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
於民國112年1月18日中午12時許,由劉益辰向羅子軒以新臺
幣(下同)4萬元之對價,承攬清運其位於新竹縣○○市○○街0
00○0號青山弘法宮旁鐵皮工廠所產出之棄置廢泡棉、廢塑膠
製品、廢木材(板)、廢尼龍袋、廢鐵、廢玻璃瓶、破碎紅
磚、廢電子3C產品、廢紙箱及生活垃圾等廢棄物1批,並通
知黃柏齡駕駛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貨車並搭載鄧育正
到場,於同日中午12時許至晚間8時許期間,陸續將上開廢
棄物先行載運至友人黃先新(已於112年2月21日身故)位於
新竹縣○○鎮○○里0鄰○○0號住處土地前棄置,再至新竹縣○○鎮
○○段000地號(舊地號為大平窩段872之7號,地主為陳珀玲
、葉秀華)、上寮段128地號(舊地號為大平窩段1571號,
地主為彭盈得)、上寮段129地號(舊地號為大平窩段1571-
1號,地主為劉貫義)等土地內焚燒處理。嗣經新竹縣政府
警察局新埔分局員警接獲檢舉,會同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及新竹縣新埔鎮清潔隊人員於112年2月2日下午2時許前往現
場會勘,始循線查悉上情。
二、案經新竹縣政府警察局新埔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清單及待證事實:
編號 證據清單 待證事實 (一) 被告黃柏齡於警詢及偵查中之供述。 坦承同案被告劉益辰委託其於上揭時、地駕車將廢棄物載運至黃先新位於新竹縣○○鎮○○里0鄰○○0號住處土地棄置之事實。 (二) 證人即同案被告劉益辰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 證明其有於上揭時、地到場與羅子軒接洽清運及處理前揭廢棄物事宜,並聯繫被告及鄧育正到場載運廢棄物之事實。 (三) 證人即同案被告鄧育正於警詢及偵查中以證人身分具結之證述。 證明其與被告於上揭時、地駕車將廢棄物載運至新竹縣○○鎮○○里0鄰○○0號住處土地棄置之事實。 (四) 證人羅子軒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 證明於上揭時、地到場與劉益辰接洽清運及處理前揭廢棄物事宜,由劉益辰報價後,其當場交付4萬元與劉益辰受,並由劉益辰聯繫黃柏齡及鄧育正到場清運廢棄物之事實。 (五) 證人黃述堯(由地主陳珀玲委任)、葉秀華、彭盈得、劉邦慶(由地主即其父親劉貫義委任)於警詢中之證述。 證明其等並未同意被告劉益辰等人將前揭廢棄物棄置在上開土地上之事實。 (六) 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112年2月2日稽查工作紀錄表、112年10月18日環業字第1120011474號函、本案土地建物查詢資料、土地所有權狀、地籍圖各1份 1、證明被告等人於上揭時、地棄置及焚燒上開廢棄物遭查獲之事實。 2、證明被告等人所傾倒之棄置廢泡棉、廢塑膠製品、廢木材(板)、廢尼龍袋、廢鐵、廢玻璃瓶、破碎紅磚、廢電子3C產品、廢紙箱及生活垃圾均屬廢棄物之事實。 3、證明棄置廢棄物內發現證人羅子軒之繳費單及家庭生活垃圾之事實。 (七) 證人羅子軒與同案被告劉益宸間LINE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1份。 證明劉益辰與羅子軒接洽清運及處理前揭廢棄物事宜之事實。 (八) 被告黃柏齡、同案被告劉益辰、鄧育正所持用手機之雙向通聯及上網歷程記錄資料1份。 證明劉益辰、鄧育正於事發當日基地台位置均有出現在證人羅子軒之鐵皮工廠;鄧育正、黃柏齡當日基地台位置有出現在新竹縣新埔鎮棄置地點附近之事實。 (九) 車牌號碼0000-00號自用小貨車車輛詳細資料報表各1紙及現場、監視器影像擷圖照片4張、新竹縣政府警察局新埔分局東安派出所112年8月23日由警員吳俊錕所出具之職務報告1紙。 佐證前揭犯罪事實。
二、核被告黃柏齡所為,係犯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第4款前段非
法清除、處理廢棄物罪嫌。被告與劉益辰、鄧育正等人就上
開犯行,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請論以共同正犯。又被告
受有如犯罪事實欄所載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有本署刑案資
料查註紀錄表1份在卷可按,其於5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
以上之罪,為累犯,請審酌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及司法
院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加重其刑。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提起公訴。
此 致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0 日
檢 察 官 葉子誠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書 記 官 林筠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 1 年以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
臺幣 1 千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
二、事業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未依本法規定之方式貯存、清除、處
理或再利用廢棄物,致污染環境。
三、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提供土地回填、堆置廢棄物。
四、未依第 41 條第 1 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
,從事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或未依廢棄物清除、處理
許可文件內容貯存、清除、處理廢棄物。
五、執行機關之人員委託未取得許可文件之業者,清除、處理一
般廢棄物者;或明知受託人非法清除、處理而仍委託。
六、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或執行機關之人
員未處理廢棄物,開具虛偽證明。
SCDM-113-訴-564-20241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