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廖承威

共找到 101 筆結果(第 91-100 筆)

行商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商標異議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商訴字第14號 民國113年9月2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丸美築藝肌膚美學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黃柏元 輔 佐 人 柯立偉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林政憓 參 加 人 大陸商廣東丸美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孫懷慶 上列當事人間因商標異議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3年1 月15日經法字第1121730962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並經 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參加人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到場(本院卷第199 頁),經核並無行政訴訟法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6條 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到場之當事人聲請,准由到場之原告及 被告辯論後而為判決。 二、爭訟概要: (一)原告於民國109年5月26日以「丸美」商標,指定使用於被告 所公告商品及服務分類第3類之「化粧品;保養品;乳液; 護唇膏;按摩霜;防曬劑;面膜;眼霜;去角質霜;卸粧液   ;護膚品;保濕水;香皂;美容用草本萃取精華液;潤膚凝 膠;洗面乳;洗髮劑;護髮劑;香料;精油」商品,向被告 申請註冊,經審查後准列為註冊第2195171號商標(下稱系 爭商標,如附圖1所示)。 (二)參加人於111年1月20日以系爭商標有違商標法第30條第1項 第10、11及12款規定,提起異議。案經被告審查,認系爭商 標有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之適用,以112年8月30日中台 異字第G01110034號商標異議審定書為系爭商標之註冊應予 撤銷處分(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經濟部 於113年1月15日以經法字第11217309620號為訴願駁回之決 定(下稱訴願決定),原告遂依法提起本件行政訴訟。本院 因認本件判決結果,倘認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應予撤銷,參 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恐將受有損害,爰依職權裁定命參 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 三、原告主張略以: (一)原處分所據以異議之註冊商標(下稱據爭商標,如附圖2所 示)之主體為「MARUBI」,就目前國人英文能力普遍程度已 達一般讀寫及辨識各字母組成差異,且據爭商標圖樣之中英 文字比例差距懸殊,若未特別放大讀取,據爭商標內之「丸 美」文字更難以辨識。整體觀察之,消費者主要關注部分為 英文「MARUBI」,而非中文「丸美」,原處分認據爭商標主 要識別部分為「丸美」而與系爭商標構成相同或近似,並不 可採。又據爭商標指定使用於第5類「護膚藥劑」商品與系 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第3類商品相較,並非所有商品皆與皮 膚之保養修復、美容相關,且「護膚藥劑」商品必須在有藥 劑師的藥粧店或藥局才能販售,受到更嚴格管理,化粧品與 藥劑更是無法使用同一名稱,依社會通念與市場交易並不會 將「護膚藥劑」與「化粧品」等商品混為一談,而是會區分 兩者是否具有治療效果之差異,故兩者於性質、原料、用途   、功能、產製者、行銷管道及消費族群等綜合考量下,應構 成類似程度低之商品。退言之,即使上開商品具有關聯性, 惟系爭商標所指定商品項目中仍有「護唇膏;按摩霜;眼霜   ;卸妝液;香皂;洗髮劑;護髮劑;香料;精油」等與護膚 無關商品項目,不應予撤銷。另原告長期使用系爭商標於相 關產品上,應已足使相關消費者辨識系爭商標之商品來源等 語。況且,據爭商標指定使用於第5類之商品部分,因有商 標法第63條第1項第2款之事由,業經被告於113年8月5日為 廢止處分確定,原處分已無撤銷系爭商標之依據。 (二)並聲明:  ⒈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四、被告答辯略以: (一)系爭商標由單純橫書中文之「丸美」構成,與據爭商標相較 皆有引人注意之相同中文「丸美」,僅據爭商標另結合外文 「MARUBI」之差異,然該中文「丸美」均為二者主要識別部 分,在外觀、觀念及讀音上均極相彷彿,以具有普通知識經 驗之相關消費者,其於購買時施以普通之注意,可能會誤認 兩者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而有關聯之來源之可能性高, 應屬構成高度近似之商標。又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化粧品   ;保養品;乳液;護唇膏;按摩霜;防曬劑;面膜;眼霜; 去角質霜;卸粧液;護膚品;保濕水;香皂;美容用草本萃 取精華液;潤膚凝膠;洗面乳;洗髮劑;護髮劑;香料;精 油」商品,與據爭商標指定使用於第5類之「護膚藥劑」部 分商品相較,前者為使用於人體皮膚之化粧、保養、清潔或 可作為添加芬芳之香料等用品,後者則為皮膚防護用藥劑, 二者商品均與皮膚之保養、修護、美容等有關,在性質、功 能、用途、材料、產製者、行銷管道或場所、消費族群或其 他因素上具有雷同或關聯之處,依一般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 情形,易使商品消費者誤認其為來自相同或雖不相同但有關 聯之來源,二者應屬構成類似關係之商品,且類似程度不低   。又據爭商標之「丸美」與所指定商品並無直接關聯性,消 費者會將之作為商品來源之標識,堪認據爭商標具相當之識 別性。至原告雖稱系爭商標經其廣泛行銷使用已為相關消費 者所熟悉,惟依原告所提事證尚無法證明系爭商標業經原告 廣泛行銷使用,已為相關消費者所熟悉,並得以與據爭商標 相區辨。綜上,衡酌兩造商標構成高度近似,指定使用之商 品構成類似程度不低,據爭商標具相當識別性等因素綜合判 斷,相關消費者有可能誤認二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或者 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 或其他類似關係,而產生混淆誤認之虞,系爭商標之註冊應 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之適用。 (二)關於據爭商標申請廢止一節,經查該據爭商標之申請廢止日 為113年3月12日,其時間已晚於原處分時(112年8月30日) 達數月之久,尚非原處分所得審究,自難謂據此執為原處分 有何違法或不當之處。 (三)並聲明:  ⒈原告之訴駁回。  ⒉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五、參加人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 未提出任何書狀供本院參酌。 六、得心證之理由: (一)應適用之法規:異議商標之註冊有無違法事由,除第106條 第1項及第3項規定外,依其註冊公告時之規定,商標法第50 條定有明文。系爭商標註冊公告日為109年5月26日,參加人 係於111年1月20日提起異議,故本件有無不得註冊之事由, 自應以105年11月30日修正公布、105年12月15日施行之商標 法為斷(下僅稱商標法)。 (二)系爭商標於註冊時原應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本文規 定之適用:  ⒈按商標相同或近似於他人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註冊商標 或申請在先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不得 註冊,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本文明定。而判斷二商 標有無致混淆誤認之虞,應參酌:⑴商標識別性之強弱;⑵商 標是否近似暨其近似之程度;⑶商品或服務是否類似暨其類 似之程度;⑷先權利人多角化經營之情形;⑸實際混淆誤認之 情事;⑹相關消費者對各商標熟悉之程度;⑺系爭商標之申請 人是否善意;⑻其他混淆誤認之因素等,綜合認定是否已達 有致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  ⒉經查:⑴據爭商標之主要識別部分為左側之英文「MARUBI」及 右側中文「丸美」設計字,其中「丸美」文字與系爭商標相 同,兩者近似程度高;⑵據爭商標指定使用於第5類「護膚藥 劑」部分商品,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第3類「化粧品;保 養品;乳液;護唇膏;按摩霜;防曬劑;面膜;眼霜   ;去角質霜;卸粧液;護膚品;保濕水;香皂;美容用草本 萃取精華液;潤膚凝膠;洗面乳;洗髮劑;護髮劑;香料; 精油」,均屬於與皮膚之保養、修護、美容有關,在性質、 功能、用途、材料、產製者、行銷管道或場所、消費族群或 其他因素上具有雷同或關聯之處,如標上相同或近似的商標   ,依一般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情形,易使消費者誤認其為來 自相同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二者應構成類似之商品   ,且類似程度不低;⑶據爭商標之「丸美」與其所指定商品 並無直接關聯,具有相當之識別性;⑷參加人雖未提出兩商 標已產生混淆誤認之虞之證據,惟據爭商標註冊在先,本於 商標註冊主義及先申請主義,應賦予據爭商標較大之保護。 ⑸綜合審酌相關因素,應認相關消費者極有可能誤認兩商標 之服務為同一來源,或誤認兩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   、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產生混淆誤認之 虞情事,致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前揭商品之註冊有商標法第 30條第1項第10款本文規定之情形。準此,原處分及訴願決 定以系爭商標有前揭不得註冊情形而撤銷其註冊,固非無見   。 (三)據爭商標因指定使用於第5類商品部分業經廢止註冊,而有 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原處分及訴願決定所憑理由即無所據   ,應予撤銷: ⒈按「撤銷審定處分後,於行政救濟中,其據以異議之事由, 因情事變更而不存在者,如依異議審定時(舊)商標法第37條 第11款異議成立,但於行政救濟程序中,據以異議之法人名 稱不應繼續使用者,原處分即屬無依憑,自應予撤銷,是就 商標異議之事實狀態判斷基準時,應以行政法院事實審終結 前之時點為準,始合乎程序經濟原則」(最高行政法院96年 度判字第206號判決意旨參照)。次按商標法第60條規定: 「評定案件經評定成立者,應撤銷其註冊。但不得註冊之情 形已不存在者,經斟酌公益及當事人利益之衡平,得為不成 立之評定」,參照該條於100年5月31日修正條文說明:「原 條文但書係情況決定之規定,著重於公私利益之平衡,主要 在於考量商標註冊時之違法情形,於評定時,因既存之客觀 事實促使構成違法事由不存在者,得為不成立之評決。至註 冊商標經評定撤銷註冊之處分,於行政救濟程序中,發生評 定當時所未能預料之情事,例如引據商標另案遭撤銷註冊確 定在案,或引據商標已移轉予系爭商標權人等事實變更,商 標主管機關或法院依當事人申請,變更原法律效果之處分或 判決,則屬情事變更原則適用,二者性質上有所不同。又原 條文中『經斟酌公益及當事人利益後』之用語,實指商標專責 機關所考量者,應為斟酌公益與當事人利益之衡平,為臻明 確,爰予修正」,足見商標評定案於行政救濟程序中,如有 發生評定當時所未能預料之情事,法院得依當事人申請,變 更原法律效果之處分或判決,而有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故 此時事實狀態審酌之時點為行政救濟程序終結前。本件雖為 商標異議案件,惟其與商標評定同係商標法規定第三人對於 商標專責機關核准商標註冊之處分,得表明不服,以輔助商 標審查不足之制度,本院就關於商標評定之上開法理自得參 酌。  ⒉經查,據爭商標經參加人於101年10月29日申請註冊後,於10 2年9月1日准予註冊公告在案,惟其因無正當理由繼續停止 使用已滿3年,經原告於113年3月12日以據爭商標指定使用 於第5類商品部分,有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2款規定之事由 ,申請廢止註冊,商標權人即參加人逾期未為答辯,業經被 告於113年8月5日以中台廢字第L01130128號廢止確定,並於 同年11月1日公告在案,此有上開廢止處分書及商標註冊簿 附卷可稽(本院卷第179至183頁、第221頁),復為兩造所 不爭執(同上卷第210、211頁),堪認屬實。是以,據爭商 標指定使用於第5類商品部分既已為廢止註冊確定,系爭商 標經撤銷之審定處分後,於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程序中被告據 以撤銷之事由,已因情事變更而不存在,亦即依異議審定時 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異議成立之事由,於行政訴訟程 序中因據爭商標指定使用於該部分商品業經廢止註冊而不存 在。從而,被告以系爭商標有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 款之情事,所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第3類商品註冊應予撤 銷之審定即無依憑,於法未合,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有未 洽,自應由本院將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撤銷。 (四)末按行政訴訟撤銷之訴,乃審查原行政處分之合法性,係以 原處分本身做為審查之對象。本件參加人提出異議時主張系 爭商標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1、12款之不得註冊事 由,惟被告僅就其中第10款規定為判斷,就同條項第11、12 款之事由並未予以審酌。因行政法院之審查對象僅是原處分 本身,原處分既未對「系爭商標有無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 1、12款規定事由」部分進行審查,本院自無從就此部分併 予審理,附此敘明。 七、綜上所述,系爭商標雖原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本文 規定之適用,惟據爭商標指定使用於第5類商品部分業經被 告廢止在案,系爭商標異議成立之事由因情事變更而不存在   ,此為原處分不及審酌,於法即有未合,訴願決定予以維持   ,亦有未洽。從而,原告訴請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應予 准許。 八、又本件原告係於原處分做成後之113年3月12日始向被告提起 據爭商標指定部分商品廢止之申請,嗣於本院分案後,據爭 商標之廢止案始告確定,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準用民事訴 訟法第82條規定,應認原告之訴雖有理由,惟全部訴訟費用 仍應由原告負擔。 九、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或答辯均與本件判決結果 無影響,毋庸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十、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 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第218條,民事訴訟法第82條、第 385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曾啓謀 法 官 吳俊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書記官 蔣淑君

2024-11-07

IPCA-113-行商訴-14-20241107-2

行商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商標評定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商訴字第13號 民國113年09月2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福容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彭淑美 訴訟代理人 許啟龍律師 張雅蘋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林淑如 參 加 人 晶華國際酒店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潘思亮 訴訟代理人 黃瓊瑩 上列當事人間因商標評定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3年1 月17日經法字第1121730973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並經 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原告前於民國108年8月29日以「麗晶花園廣場la ndmark plaza taoyuan」商標,指定使用於被告機關公告 商品及服務分類第37類之「各式建築物之營建代建;造園景 觀工程施工;庭園景觀工程施工;園景造景施工;室內裝潢 工程施工;土木建築工程營建及修繕;防水工程施工;防熱 工程施工;防漏工程施工;水電施工;油漆施工;粉刷施工 ;建造諮詢」服務,向被告機關申請註冊。經被告審查,核 准列為註冊第2057250號商標(參附表附圖1,下稱系爭商標) 。嗣參加人 於110年3月15日以系爭商標有違商標法30條第1 項第11款規定,對之申請評定。經被告機關審查後,以112 年9月28日中台評字第1100028號商標評定書為系爭商標之註 冊應予撤銷之處分。原告不服,提起訴願,復遭經濟部為訴 願駁回之決定,原告仍未甘服,遂依法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本院因認本件判決結果,倘認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應予撤銷 ,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恐將受有損害,爰依職權裁定 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 二、原告主張略以:據以評定註冊第18387號商標(附表附圖3, 下稱據以評定商標)僅由「麗晶」二字構成,系爭商標則係 由中文「麗晶花園廣場」及外文「landmark plaza taoyuan 」所組成,二者外觀、讀音完全不同,尤以中文「麗晶花園 」與「麗晶」字數多寡顯然有別,整體予人寓目印象截然不 同,二造商標不構成近似。又系爭商標係指定使用於「各式 建築物之營建代建;…;建造諮詢」等服務,與據以評定商 標指定使用之餐廳、旅館經營等服務相較,其性質、功能、 用途明顯有別,服務提供者及消費族群亦有差異,二者非屬 類似之服務。參加人實際上主要從事餐廳、旅館之經營及管 理,僅能證明其於餐廳、旅館服務具知名度,而未及於其他 商品或服務,且參加人未有跨領域從事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服 務之多角化經營情形。再者,依商標檢索註冊資料可知,以 「麗晶」作為商標之一部而取得註冊者,所在多有,在市場 長期存在包含諸多「麗晶」商標之情形下,相關消費者應能 區辨二商標之不同等語。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三、被告則以: ㈠系爭商標與據以評定商標相較,兩者均有相同中文「麗晶」 二字,僅有不具識別性之中、外文「花園廣場」、「landm ark plaza taoyuan」之些微差異,在外觀、讀音及觀念上 均相彷彿,應屬構成近似程度不低之商標。而依參加人檢送 之原處分機關中台異字第1040241、1040245、1040242、104 02 44號商標異議審定書,可知據以評定商標係由參加人前 手創立,遞次移轉由參加人於西元2018年間受讓取得,除於 世界多國註冊取得商標權外,亦於北京、柏林等地設有旅館 ;並早於74年起陸續於我國獲准多件以「麗晶」為商標之註 冊,且授權參加人使用據以評定商標經營旅館、飯店,旗下 旅館並獲得西元 2013年今周刊排行榜評選為連鎖飯店第2名 、瑞士數位豪華集團之最受消費者者歡迎之豪華飯店品牌前 20名等獎項,旗下餐廳亦獲得米其林評鑑二星殊榮,相關新 聞復經國內多家媒體報導,堪認據以評定商標於103年間於 餐廳、旅館等相關服務所表彰之信譽,已達著名商標之程度 。又參加人檢送之聯合新聞網、經濟日報、中時新聞網等報 導日期固在系爭商標申請日後,惟據以評定商標既於103年 間表彰於餐廳、旅館而臻著名,且參加人仍有持續以據以評 定商標與其他酒店業者合作、開發新據點構想、提高麗晶酒 店市占率之情事,堪認於系爭商標申請日(108年8月29日)前 ,據以評定商標經持續廣告行銷,所表彰使用於餐廳、旅館 等相關服務之信譽及品質,仍為我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 遍認知而達著名之程度。 ㈡茲審酌原告檢送之110年4月至111年3月間刊登於經濟日報、 自由時報等建案廣告,Facebook粉絲專頁貼文、Google網路 查詢資料、簡訊廣告及Facebook廣告、原告官網、591房屋 交易網及樂居網等資料,部分或無日期可稽,部分或晚於系 爭商標註冊日(109年5月1日),或與系爭商標之使用無關, 尚不足認定系爭商標於註冊日前已為國內相關消費者所熟悉 。按據以評定商標之中文「麗晶」並無特殊涵義,非使用於 餐廳、旅館等服務之相關說明,且據以評定商標已為相關事 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故其商標識別性強,且 為消費者較為熟悉之商標,復參諸原告於工商時報、自由時 報刊登之廣告及廣告短片,可見原告在販售其建物時,其相 關文宣上多會使用使消費者與據以評定商標著名之飯店、餐 廳服務產生聯想之文案,可知原告以近似程度不低之系爭商 標指定使用於「各式建築物之營建代建;…;建造諮詢」等 服務,難謂無使相關公眾誤認二商標為同一來源,或者誤認 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 他類似關係,而產生混淆誤認情事,是系爭商標之註冊應有 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規定之適用等語。聲明:駁 回原告之訴。 四、參加人未具任何書狀供本院審酌,惟於言詞辯論期日陳稱援 引被告答辯內容等語。 五、本件爭點:系爭商標是否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 規定之情形,應予撤銷? 六、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商標「相同或近似於他人著名商標或標章,有致相關公眾 混淆誤認之虞,或有減損著名商標或標章之識別性或信譽之 虞者」,不得註冊,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本文所明 定。又所稱之著名,係指有客觀證據足以認定已廣為相關事 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者而言,復為同法施行細則第31條所 明定。至有無致相關公眾混淆誤認之虞之判斷,則係指兩商 標因相同或構成近似,致使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 費者誤認兩商標為同一商標,或雖不致誤認兩商標為同一商 標,但極有可能誤認兩商標之商品或服務為同一來源之系列 商品或服務,或誤認兩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 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言。而判斷有無混淆誤認 之虞,則應參酌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之近似及商品或服 務類似等相關因素之強弱程度、相互影響關係及各因素等綜 合認定是否已達有致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 ㈡經查,系爭商標係由未經設計之中文「麗晶花園廣場」及未 經設計之外文「landmark plaza taoyuan」所組成,其中外 文「landmark plaza taoyuan」業經聲明不在專用之列,而 中文「花園」、「廣場」則為表示服務場所之說明,消費者 均會施以較少之注意。又中文為國人所熟悉之語言,較易為 我國消費者所關注,是以系爭商標之起首中文「麗晶」應為 消費者於實際交易時較易用以辨識唱呼系爭商標之主要識別 部分。而據以評定商標則係由未經設計之中文「麗晶」二字 所構成,比較二商標主要識別部分皆有相同之中文「麗晶」 二字,整體外觀、觀念及讀音均有相似之處,以具有普通知 識經驗之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整體觀察及實際交易連貫 唱呼之際,實不易區辨,應屬構成近似程度不低之商標。 ㈢而依參加人於評定階段所檢送之附件3至6即被告機關中台異 字第1040241號、第1040245號、第1040242號及第1040244號 商標異議審定書(評定卷乙證1第33頁至第47頁)所載,據以 評定商標係由參加人前手創立,除於74年起即於我國陸續獲 准註冊第18261號(附表附圖2)及第18387號(附表附圖3,即 據以評定商標)「麗晶」等商標外,參加人於79年起即持續 使用據以評定「麗晶」商標於所經營之旅館,且於2011年至 20 13年間其旗下旅館、餐廳獲各大報章雜誌頒發多項獎項 ,並為我國多家媒體所報導,於103年間已達著名商標之程 度;另依訴願機關依職權調查之2018年3月14日「晶華聯手 洲際飯店 麗晶酒店將加速擴展全球版圖」網路新聞、「麗 晶酒店及度假村」維基百科資料及2018年5月10日「【重慶 住宿】重慶麗晶酒店Regent Chongqing—集團旗下最美江景 房!」部落格文章等,可知參加人於2018年3月14日與洲際 酒店集團合資成立麗晶酒店及度假村(Regent Hotels & Res ort s),負責經營開發麗晶酒店於我國以外之全球性業務, 其以「麗晶」作為連鎖酒店品牌之營業據點分布於亞洲、歐 洲等地,包括「柏林麗晶酒店」、「蒙特內哥羅港麗晶酒店 」、「北京麗晶酒店」、「重慶麗晶酒店」等,且網路上亦 有我國消費者分享住宿心得。據此,堪認在系爭商標於108 年8月29日申請註冊前,據以評定商標業經參加人長期廣泛 持續行銷使用於餐廳、旅館等服務,所表彰之信譽及品質已 為我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而達著名商標之程度 。 ㈣查參加人除將據以評定商標實際使用於餐廳、旅館等服務已 臻著名外,依原處分卷附之參加人註冊商標資料可知,其自 74年起即陸續以中文「麗晶」作為商標圖樣之一部或全部於 我國申准註冊多件商標,所指定服務種類及範圍多樣化,其 中註冊第1558637號商標(附表附圖4)並有指定使用於「不動 產租售、…、公寓房屋租賃、不動產買賣、…、不動產買賣之 仲介、…、不動產買賣諮詢顧問、不動產買賣資訊、不動產 拍賣服務」等服務,且依訴願機關職權調查「麗晶酒店及度 假村」維基百科,可知參加人已有將據以評定商標實際使用 於公寓租售服務之事實,堪認參加人已將據以評定商標註冊 及使用於多種不同服務領域,而有多角化經營之情形。又系 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各式建築物之營建代建;造園景觀工程 施工;…;粉刷施工;建造諮詢」服務,與據以評定商標著 名或多角化經營之前揭服務相較,二者皆涉及建築物施工、 修繕、出租、出售或使用等相關服務,依一般社會通念及市 場交易情形判斷,二者服務間應具有相當關聯性。 ㈤承前所述,據以評定商標業經參加人長期廣泛行銷使用而成 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熟知之著名商標,至於系爭商標之使 用情形,依原告於評定階段檢送評定答證1、6、9、11至16 之刊登於經濟日報、自由時報、鏡週刊、工商時報之行銷廣 告、房屋建案之廣告看板照片、宣傳單及網站介紹、YouTu be宣傳影片、臉書粉絲專頁貼文、以「麗晶花園廣場」為關 鍵字之Google搜尋網頁、簡訊廣告、臉書廣告、原告官方網 站、591房屋交易網及樂居網等資料,其中部分資料或無日 期可稽,或日期晚於系爭商標註冊日(109年5月1日);評定 答證2、5、8另案商標註冊資料、評定答證3、18商工登記公 示資料、評定答證19(評定卷乙證1第69頁至第209頁背面)參 加人官網,均與系爭商標之使用無涉,自難據以認定系爭商 標已為我國相關消費者所熟悉。是以依現有證據資料,堪認 於系爭商標註冊時,據以評定商標較系爭商標為相關消費者 所熟悉,應給予較大之保護。 ㈥至於識別性部分,系爭商標與據以評定商標之中文「麗晶」 均非一般常用之字詞,且與其實際使用之餐廳、旅館或建築 、庭園景觀等服務並無關聯,均具有識別性,惟如前所述, 據以評定商標業經參加人長期廣泛使用而為著名商標,是據 以評定商標自具有相當強之識別性。 ㈦本院衡酌本件二商標近似程度不低,據以評定商標已達著名程度並具相當強識別性,且較系爭商標為我國相關消費者所熟悉,及參加人有多角化經營情形,且兩造商標服務間具相當關聯性等因素綜合判斷,系爭商標之註冊客觀上應有使相關公眾誤認二商標服務為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有產生混淆誤認之虞。 ㈧原告雖提出另案註冊第611901號「麗晶」商標及第1111558號 「麗晶板」商標等案例,主張相同文字曾有他人註冊之實例 ,相關消費者應能區辨本件二商標之不同云云。惟按商標註 冊合法與否係採個案審查原則,就具體個案審究其是否合法 與妥當,應由被告機關依不同個案之情節認定事實與適用法 律,不受他案之拘束。經查,本件原告所舉前開案例之商標 文字組合與本件商標不同,所指定使用之商品與本件亦有差 異,於具體事實涵攝於各種判斷因素時,其商標近似、商品 或服務關聯性程度、消費者對各商標之熟悉度、識別性強弱 及使用證據樣態等因素與本件未必相同,案情各異,要難比 附援引,執為本件有利之論據,併予敘明。 七、綜上所述,據以評定商標為著名商標,且參加人有多角化經 營事實,系爭商標與據以評定商標近似程度不低,兩造商標 服務間具相當關聯性,客觀上應有致相關公眾誤認二商標服 務為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或誤認二商 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 似關係,而有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是系爭商標有商標法第30 條第1項第11款前段規定之適用,被告機關所為系爭商標之 註冊應予撤銷之處分,洵無違誤,訴願決定遞予維持,亦無 不當。原告仍執陳詞,訴請撤銷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即無理 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主張或答辯,及其餘爭點有無理由 ,已與本件判決結果無涉,爰毋庸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爰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 2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1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曾啓謀 法 官 吳俊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5    日 書記官  洪雅蔓

2024-11-01

IPCA-113-行商訴-13-20241101-2

最高行政法院

商標異議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3年度上字第189號 上 訴 人 喜光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文波 訴訟代理人 蕭棋云 律師 彭彥植 律師 謝欣翰 律師 被 上訴 人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參 加 人 荷蘭商 ‧ 富洛威爾國際照明(控股)公司 代 表 人 賽門瑞德 上列當事人間商標異議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月18日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12年度行商訴字第39號行政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於民國112年2月15日經總統公布修正全 文,於同年8月30日施行,本件於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修正 施行前已繫屬於法院,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75條第3項 規定,應依修正施行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下稱修正前智 慧財產案件審理法)規定審理。又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 理法第32條規定對行政判決提起上訴者,除法律有特別規定 外,依同法第1條規定,應適用行政訴訟法關於上訴審程序 相關規定。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 為理由,不得為之,行政訴訟法第242條定有明文。依同法 第243條第1項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 法令;而判決有同法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 違背法令。是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上訴,如依行政 訴訟法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有不適用法 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 ,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 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或憲法法庭之 裁判,則應揭示該解釋或該裁判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行政 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 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 依此項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規定不合時,即 難認為已對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 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上訴人前於109年6月1日以「SYLSTAR」商標,指定使用於被 上訴人所公告商品及服務分類第11類之「燈泡;檯燈;嵌燈 ;日光燈;裝飾燈;白熱燈;落地燈;燈管;燈頭;桌燈; 照明燈;電燈;壁燈;照明器具;照明設備;發光二極體照 明燈;發光二極體照明器具;立燈;工作燈」商品,向被上 訴人申請註冊,經被上訴人審查,准列為註冊第0000000號 商標(詳原判決附表附圖1,下稱系爭商標)。嗣參加人以系 爭商標之註冊有違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第11款及第1 2款規定,檢具據以異議註冊第195800號、第815235號、第9 13928號、第1276117號及第1393350號商標(詳原判決附表附 圖2至6,下合稱據以異議諸商標)對之提起異議。經被上訴 人審查,認系爭商標之註冊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 定之適用,以111年11月25日中台異字第1100022號商標異議 審定書為系爭商標之註冊應予撤銷之處分。上訴人不服,循 序提起行政訴訟,聲明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經原審判 決駁回,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人對原判決提起上訴,雖以該判決違背法令為由,主張 略以:原判決僅以兩商標均以外文「SYL」為起首字母即認 有相似,違反商標整體判斷原則,有適用法規不當及理由不 備之錯誤;原審採納據以異議諸商標短期、少量之使用證據 ,忽視上訴人在據以異議諸商標商品進入臺灣市場前就使用 系爭商標作為公司名稱之事實及實際使用證據,逕認定據以 異議諸商標較為消費者所知悉,有判決理由矛盾、理由不備 及未依職權調查證據之違法;上訴人使用系爭商標早於其代 理行為,商標發想來自於公司中文名稱,使用系爭商標都會 與上訴人公司中文商標「喜光」併用,並於網頁說明二者差 異,遑論上訴人主觀上有仿襲或攀附情形存在,原審棄置不 論,有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等語。  四、惟查,原判決已敘明:系爭商標與據以異議註冊第815235號 、第1276117號及第1393350號商標相較,均以外文「SYL」 為起首字母,再結合其他外文字母,整體外觀、讀音及觀念 上均有相似之處,應屬構成近似之商標,且近似程度不低。 上訴人雖主張系爭商標係由其公司名稱「喜光」衍伸而來, 惟商標權人之主觀設計概念並非消費者由商標客觀所呈現之 外觀即可知悉,尚不得據此判斷商標是否構成近似。系爭商 標指定使用之商品,與據以異議註冊第815235號、第139335 0號及第1276117號商標所指定使用之商品或服務相較,應屬 構成同一或高度類似之商品或服務。系爭商標及據以異議諸 商標與其等所指定使用之商品或服務無直接關聯,均具有識 別性。依參加人檢送之證據資料,可認據以異議諸商標於系 爭商標註冊日前已為我國相關消費者所熟悉。而上訴人所提 證據資料,或無日期可稽,有標示日期者則均在系爭商標註 冊日之後,或與系爭商標之使用無涉,尚難認定系爭商標於 註冊時已為我國相關消費者所熟悉,或較據以異議諸商標為 我國消費者所知悉,自應給予據以異議諸商標較大之保護。 上訴人之代表人曾任參加人台灣飛樂喜萬年有限公司(下稱 台灣飛樂公司)董事長,參加人自西元2017年起即進軍臺灣 設立台灣飛樂公司行銷據以異議諸商標商品,並由上訴人擔 任臺灣代理經銷商,可知上訴人與參加人間業務往來關係相 當密切。又上訴人官網實際使用之系爭商標係以粗體綠色傾 斜之大寫字體呈現,與據以異議諸商標實際使用方式相較, 兩者於外觀及設色均相彷彿,可知上訴人主觀上應有仿襲或 攀附據以異議諸商標信譽之意圖,系爭商標之申請自非出於 善意。況是否善意僅為輔助參考因素,尚非主要或唯一因素 。本件綜合考量系爭商標與據以異議諸商標近似程度不低, 構成同一或高度類似之商品或服務,據以異議諸商標復較系 爭商標為消費者所熟悉等因素,相關消費者仍有可能誤認兩 商標之商品或服務為來自相同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 或誤認兩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或其他類 似關係,而有混淆誤認之虞,是系爭商標之註冊有商標法第 30條第1項第10款前段規定情形,原處分並無違誤等語甚詳 。經核上訴意旨無非重述其在原審提出而為原審所不採之主 張,就原審已論斷及指駁不採者,指摘其為不當,或就原審 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泛言原判決違背法令,而 非具體表明合於不適用法規、適用法規不當、或行政訴訟法 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對該判決之如何違背法 令已有具體之指摘。依首開規定及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 法。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 法第1條、行政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前段、第104條、民事訴 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陳 國 成              法官 簡 慧 娟                法官 高 愈 杰                法官 林 麗 真                法官 蔡 如 琪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書記官 林 郁 芳

2024-10-30

TPAA-113-上-189-20241030-1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新型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15號 民國113年9月25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鄭曆揚 訴訟代理人 陳豐裕律師 複 代理 人 湯其瑋律師 輔 佐 人 蘇玉真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謝育桓 參 加 人 東方宴餐飲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黃家宏 上列當事人間新型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2 年12月28日經法字第1121730938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並經本院命參加人參加訴訟,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參加人經合法通知(本院卷第341頁),無正當理由於言詞 辯論期日未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 依行政訴訟法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 定,准原告及被告聲請,由到場之當事人辯論而為判決(本 院卷第349頁)。   乙、實體方面:   壹、爭訟概要:   原告於民國110年4月29日以「食物容器構造」向被告申請新 型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6項,經編為第110204841號進行形 式審查後准予專利,並發給新型第M616024號專利證書(下 稱系爭專利)。嗣參加人以系爭專利有違核准時專利法第12 0條準用第22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提起舉發。案經被告 審查以112年9月5日(112)智專三㈠02060字第11220881220 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請求項1、4至6舉發成立,應予撤銷 」、「請求項2至3舉發不成立」(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 提起訴願,經濟部於112年12月28日以經法字第11217309380 號訴願決定書(下稱訴願決定)予以駁回,原告不服提起本 訴。本院認為本件判決結果將影響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之 利益,依職權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本院卷第215至2 16頁)。     貳、原告主張及聲明:   一、證據5-1、5-2、6、8-1、8-2至8-4、附件1、2所揭示的交易 或通關單據未揭露上蓋品項或結構,應非來自證據8-1第6頁 及附件1經簡易通關之產品,縱為證據8-1第6頁、附件1交易 內容,因參加人所提海關實名委任證據,屬於以簡易通關輸 入的報關方式,不符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空運快遞貨物通關辦法規定,屬違法 之物,不得作為舉發證據。證據5-1、5-2、8-1、8-2至8-4 及附件1間欠缺關聯性而無法勾稽,證據5-1、5-2、8-1、8- 2至8-4、6、10皆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具證據力 。甲證4查詢鮭魚炒飯品項價格為新臺幣(下同)155元,與 附件2結帳單之145元不同,質疑附件2結帳單真實性。甲證5 所示通知參加人補送資料指示,違反中立立場。甲證6可知 無從以「美味更加分」斷定得知照片上的蓋體「設有透孔讓 熱氣排出而避免熱或蒸氣造成食物軟爛」,甲證8貼文所示 參加人之易開罐產品透氣結構是在餐盒接近上緣處的孔,證 據6之FB中的「經sgs檢驗」係指餐盒而非上蓋。爭點所示證 據及證據結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至6不具新穎 性或進步性。 二、聲明:原處分關於「請求項1、4至6舉發成立,應予撤銷」 之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參、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就系爭專利主張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之證據,重點在於該等 證據為公眾所知悉之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與原告 所舉前揭貿易許可辦法等規定無涉。證據6公開日期早於系 爭專利申請日,所載「美味更加分」可證明該凸起狀設有透 孔,證據8-1第4頁對話內容可說明參加人使用之易拉罐蓋體 上透孔為中國早已使用之技術,證據5照片揭示產品相同於 證據6,證據5第6頁、第8頁之孔分別相當於證據4第4圖、第 5圖之孔A,證據4至6均為參加人產品,應為相同,證據5-1 、5-2、6、8-1之蓋體上揭示有透孔。甲證4照片公開日期與 證據5不同,尚難以價格不同論究為作假,附件2之發票日期 與證據5-1、5-2確可勾稽。甲證5是依專利法第74條第4項規 定所為通知,並無偏頗違誤。證據6網頁「經sgs檢驗」文字 可勾稽證據3、4佐證上蓋設有小孔。「美味更加分」係指上 蓋設有小孔避免菜餚變軟爛之設計。業界使用微信通信作為 商業交易平台已為慣例,證據8之微信下單之商業模式及微 信擷圖應為適格證據。 二、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肆、參加人未於準備程序及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 聲明或陳述。   伍、爭點(本院卷第297頁):   一、證據5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二、證據6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三、證據8-1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四、證據8-2至8-4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五、證據5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5不具新穎性? 六、證據8-2、8-3、9、10之結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 不具進步性?   陸、本院判斷: 一、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110年4月29日,於同年7月8日經形式審 查准予專利。參加人主張系爭專利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 第22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提起舉發,是以系爭專利有 無撤銷之原因,應以核准時有效之108年5月1日修正公布, 同年11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為斷(下稱核准時專利法)。而 依同法第120條準用第22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可供產 業上利用之發明,無申請前已公開實施情事,得依本法申請 取得新型專利;新型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 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時,不得取得新型專利。 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㈠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⒈系爭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   一般食物於供外帶、外送時,普遍皆係將食物以塑膠袋包裝 ,或係將食物以外帶碗容裝後,再於該外帶碗上蓋掣蓋體, 而即可供消費者外帶或讓外送員將食物外送至消費者手中。 然而,上述食物包裝方式雖可達到方便食物外帶、外送之預 期功效,但也在其實際施行操作使用過程中發現,其具有下 列缺點:⑴利用塑膠袋包裝食物,不僅造成食物攜帶過程不 容易置放定位,容易滑動位移,且其隔熱效果不佳,容易讓 食物快速冷卻,影響食物食用時的味道口感。⑵利用外帶碗 容裝食物並予以蓋掣蓋體,由於該蓋體與該外帶碗之間並非 完全緊密結合固定,使得於該外帶碗受到擠壓時,該蓋體極 易會由該外帶碗上脫落,造成外帶碗內所容裝的食物向外潑 灑出之情況發生。⑶不論係利用塑膠袋包裝食物或係以外帶 碗容裝食物,由於皆無法完全對食物進行封裝,使得食物遭 到外送員開啟偷吃的新聞時有所聞,致令其在整體結構設計 上仍存在有改進之空間(系爭專利說明書[0002]至[0006], 本院卷第321至322頁)。 ⒉系爭專利之技術手段   系爭專利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體及上蓋;其中:該容器本體 ,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蓋,其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 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 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環,且於該上蓋上端面開設有 至少一透氣孔(系爭專利說明書[0010]至[0012],本院卷第 323頁)。 ⒊系爭專利之功效   系爭專利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 能確實對食物進行封裝,可防止食物快速散熱冷卻,且確保 食物不會有向外潑灑出之情況發生,並能有效防止外送員隨 意開啟偷吃食物之情況發生,確保食物外送過程的乾淨,以 令食物外帶、外送過程更具便利性,而在其整體施行使用上 更增實用功效特性者(系爭專利說明書[0008],本院卷第32 2頁)。 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主要圖式如附件一所示):   系爭專利核准處分時公告之申請專利範圍共6項,其中第1項 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與爭點有關之請求項內容如下: ⒈請求項1: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體及上 蓋;其中: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蓋,其 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端周緣 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環,且 於該上蓋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 ⒉請求項4:如請求項1所述食物容器構造,其中,該上蓋於上 端面凸設有至少一凸出部,令該透氣孔開設於該凸出部。 ⒊請求項5:如請求項1或4所述食物容器構造,其中,該上蓋所 開設之該透氣孔係為長槽孔。 ⒋請求項6:如請求項1所述食物容器構造,其中,該上蓋周緣 環設形成有結合部,且於該結合部下端面對應該容器本體之 該開口端周緣凹設形成有結合槽,該結合槽供該容器本體之 該開口端周緣相配合插掣,利用機器對該結合部外緣加壓, 令該上蓋藉由該結合槽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  三、舉發證據說明:   ㈠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  ⒈證據5-1:為參加人與訴外人於110(西元2021年)1月11日及 同年月25日於通訊軟體之對話內容(如附件二所示)。  ⒉證據5-2:為證據5-1第3頁(乙證1卷第54頁)即110年1月25 日對話內容中之影片(存於光碟中)。  ⒊附件2:為參加人就證據5-1於110(西元2021)年1月11日開立 之統一發票及結帳單(如附件九所示)。  ⒋證據5所示通訊軟體雖非任意第三者可觀看,惟參佐與其相關 之附件2結帳單及發票,得與證據5之訂單日期(2021/1/11 )、單號(2101110005)、桌號(外02)、品項(x1鮭魚炒 飯)、內容物(鮭魚炒飯)及餐廳名稱(東方宴)相互勾稽 ,足以證明證據5擷圖中之產品係於110年1月11日購自參加 人而有公開販賣之事實,其公開販賣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 (110年4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  ㈡證據6、附件3:  ⒈證據6:為參加人在110(西元2021)年2月10日於臉書上公開刊 登之廣告,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之 先前技術(如附件三所示)。  ⒉附件3:為110(西元2021)年3月25日第三人(洪嬿婷)之臉書貼 文及所附影片擷圖,惟臉書網頁擷圖公開日期可隨意製作竄 改,影片畫面並不清晰,且相關網址亦無法再度查閱其內容 ,故難謂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不可為系爭專利之 先前技術(如附件十所示)。      ㈢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  ⒈證據8-1:為109(西元2020)年11月23日參加人與大陸地區 易拉罐批發工廠之微信對話內容、交易紀錄及廠商資訊等( 如附件四所示)。  ⒉附件1:為參加人於109(西元2020)年11月23日及同年12月15 日向淘寶網賣家購入商品訂單資訊及海關實名委任擷圖(如 附件八所示)。   ⒊證據8-1為參加人向大陸地區易拉罐批發工廠下單交貨交易紀 錄及微信擷圖內容,附件1第1頁為參加人於109(西元2020) 年11月23日向淘寶網賣家購入商品訂單資訊及海關實名委任 擷圖,其公開訂購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而證據8-1和附 件1第1頁之「訂單編號:1229611524065810705」、「創建 時間:2020-11-23」、「付款時間:2020-11-23」及「收貨 信息:黃家宏東方宴餐飲有限公司」等內容互核相符,即證 據8-1公開日(109年11月23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 爭專利之先前技術。  ㈣證據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  ⒈證據8-2:為110(西元2021)年1月4日參加人與大陸地區易拉 罐批發工廠之微信對話內容及對話內容中之影片(如附件五 所示)。  ⒉證據8-3:為證據8-2對話內容中所指機器操作影片(存於光 碟中)。  ⒊證據8-4:為參加人拍攝手機上所顯示之證據8-2對話內容中 機器操作之影片(點選其內容即為證據8-3之影片,存於光 碟中)。   ⒋附件1:為參加人於109(西元2020)年11月23日及同年12月15 日向淘寶網賣家購入商品訂單資訊及海關實名委任擷圖。   ⒌證據8-2之微信對話內容可見「易拉罐外賣餐盒封口機」機械 操作影片擷圖(片長2分54秒);證據8-3、8-4為證據8-2對 話內容中之機器操作影片,而由附件1第4頁之參加人向淘寶 網賣家下訂封口機之交易紀錄記載「創建時間:2020-12-15 」、「付款時間:2020-12-15」、「收貨信息:黃家宏(參 加人代表人)」等內容(乙證1卷第134頁反面),可知參加 人於109年12月15日曾向大陸地區易拉罐批發工廠下單訂購 「易拉罐外賣餐盒封口機」,並於當日付款完成取得該封口 機後,於110年1月4日向該工廠詢問該封口機之機械操作問 題,故該封口機產品於109年12月15日即有公開販售之事實 ,且賣家有提供相關操作影片供購買者參考,即證據8-2至8 -4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  ㈤證據9:為110(西元2021)年4月6日參加人與大陸地區易拉罐 批發工廠之微信對話內容,其日期雖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 惟屬私人對話內容,復無其他如統一發票、訂單資料等證據 資料佐證公開日期,難以認定證據9所提及產品為系爭專利 申請日前已公開者,不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如附件六 所示)。    ㈥證據10:為109(西元2020)年12月30日「這外賣盒顏值滿分! 自由兄弟易拉罐餐盒走紅網路」之網路文章,其公開日早於 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如附件七所示 )。   四、爭點分析: ㈠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依前揭三之㈠所述,可為 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而證據5之通訊軟體對話內容中之「 鮭魚炒飯」食品容器影片擷圖及參加人標註之符號,已揭露 一種食品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盒體2及蓋體1;其中: 盒體2,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蓋體1,其供蓋設於盒體2之 開口端,令蓋體1與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蓋體1 上端面一側設有拉環11,且於蓋體1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 氣單元A,證據5之食品容器、盒體2、蓋體1、拉環11、透氣 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食物容器、容器本體、上 蓋、開啟拉環、透氣孔,故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 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體及上蓋;其中 :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蓋,其供蓋設於 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 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環,且於該上蓋 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之全部技術特徵,故證據5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㈡證據6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⒈證據6參加人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所揭示之食品容器照片及參加 人標註之符號已揭露一種食品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盒 體2及蓋體1;其中:盒體2,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蓋體1, 其供蓋設於盒體2之開口端,令蓋體1與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 不脫落,而於蓋體1上端面一側設有拉環11,證據6之食品容 器、盒體2、蓋體1、拉環11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食 物容器、容器本體、上蓋、開啟拉環,故證據6已揭露系爭 專利請求項1「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 體及上蓋;其中: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 蓋,其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 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 環」之技術特徵。 ⒉依證據6參加人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所揭示之食品容器照片及參 加人標註之符號所載,證據6之參加人標註之A處係無法看出 具有透氣單元A,且被告亦自承證據6看不清楚A處具有孔洞 而須對照證據4方可得知(本院卷第297頁),惟證據4與證據6 為不同之證據,且參加人亦未以證據4、6為單一事實之佐證 ,因此證據6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且於該上蓋上端 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的技術特徵。 ⒊依上所述,證據6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 ,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至於原告所提 甲證8得否佐證證據6易拉罐的上蓋無設置透氣孔,無礙前揭 認定,並無論駁必要,併此敘明。   ㈢證據8-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依前揭三之㈢所述,可為系爭 專利之先前技術。而證據8-1之微信對話內容中大陸地區易 拉罐批發工廠提及「比如,冒菜,火鍋杯,麻辣燙,這些我 這邊的客戶都是要求帶暗孔」、「暗孔就是像針孔般大小, 看不出的」等文字及所傳食品容器圖片及參加人標註之符號 ,已揭露一種食品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盒體2及蓋體1 ;其中:盒體2,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蓋體1,其供蓋設於 盒體2之開口端,令蓋體1與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 於蓋體1上端面一側設有拉環11,且於蓋體1上端面開設有至 少一透氣單元A,證據8-1之食品容器、盒體2、蓋體1、拉環 11、透氣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食物容器、容器 本體、上蓋、開啟拉環、透氣孔,故證據8-1已揭露系爭專 利請求項1「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體 及上蓋;其中: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蓋 ,其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端 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環 ,且於該上蓋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之全部技術特徵 ,故證據8-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㈣證據8-2至8-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證據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依前揭三之㈣所述 ,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而證據8-2至8-4之微信對話內 容中之「易拉罐外賣餐盒封口機」機械操作影片內容及參加 人標註之符號已揭露一種食品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盒 體2及蓋體1;其中:盒體2,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蓋體1, 其供蓋設於盒體2之開口端,令蓋體1與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 不脫落,而於蓋體1上端面一側設有拉環11,且於蓋體1上端 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單元A,證據8-1之食品容器、盒體2、 蓋體1、拉環11、透氣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食 物容器、容器本體、上蓋、開啟拉環、透氣孔,故證據8-2 至8-4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 係包括有容器本體及上蓋;其中: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 有開口端;該上蓋,其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 該上蓋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 一側設有開啟拉環,且於該上蓋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 」之全部技術特徵,故證據8-2至8-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 項1不具新穎性。 ㈤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5不具新穎性: ⒈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新穎性: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4,係為請求項1所述全部技術特徵進一步限 定之附屬項,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上蓋於上端面凸設 有至少一凸出部,令該透氣孔開設於該凸出部」。 ⑵證據5之通訊軟體對話內容中之「鮭魚炒飯」食品容器影片擷 圖及參加人標註之符號已揭露其中蓋體1於上端面凸設有至 少一凸出部,令透氣單元A開設於凸出部,證據5(包含證據5 -1、5-2、附件2)之蓋體1、透氣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 求項4之上蓋、透氣孔,故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4「 其中,該上蓋於上端面凸設有至少一凸出部,令該透氣孔開 設於該凸出部」之附屬技術特徵。  ⑶依上所述,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全部技術特徵, 故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新穎性。 ⒉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新穎性: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5,係為請求項1或4所述全部技術特徵進一步 限定之附屬項,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上蓋所開設之該 透氣孔係為長槽孔」。 ⑵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 證據5之通訊軟體對話內容中之「鮭魚炒飯」食品容器影片 擷圖及參加人標註之符號並已揭露其中蓋體1所開設之透氣 單元A係為長槽孔,證據5之蓋體1、透氣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 專利請求項5之上蓋、透氣孔,故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 項5「其中,該上蓋所開設之該透氣孔係為長槽孔」之附屬 技術特徵。 ⑶依上所述,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5之全部技術特徵, 故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新穎性。 ㈥證據8-2、8-3、9、10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 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6,係為請求項1所述全部技術特徵進一步限 定之附屬項,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上蓋周緣環設形成 有結合部,且於該結合部下端面對應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 周緣凹設形成有結合槽,該結合槽供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 周緣相配合插掣,利用機器對該結合部外緣加壓,令該上蓋 藉由該結合槽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 ⒉證據9所提及產品,難以認定為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已公開,證 據9不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已如前述。故關於證據8-2 、8-3、9、10之結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 步性之爭點,應排除不適格之證據9後,就證據8-2、8-3、1 0與系爭專利請求項6為比對,先予敘明。 ⒊證據8-2、8-3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已如前 述。又證據8-2、8-3之微信對話內容中之「易拉罐外賣餐盒 封口機」機械操作影片內容已揭露餐盒蓋體外周緣對應盒體 之開口部周緣,彼此藉由封口機之機械滾動加壓結合而能固 定不脫落,是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證據8-2 、8-3影片內容,自能簡單變更證據8-2、8-3之餐盒蓋體完 成系爭專利請求項6「其中,該上蓋周緣環設形成有結合部 ,且於該結合部下端面對應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周緣凹設 形成有結合槽,該結合槽供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周緣相配 合插掣,利用機器對該結合部外緣加壓,令該上蓋藉由該結 合槽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之附屬技術特徵。 ⒋依上所述,證據8-2、8-3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6依附於請求 項1之技術特徵,且系爭專利請求項6之附加技術特徵為證據 8-2、8-3之簡單變更可得者,故系爭專利請求項6之整體技 術特徵,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證據8-2、8-3 所能輕易完成者,並未具有無法預期的功效,故單就證據8- 2、8-3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已不 符合專利要件,是以證據8-2、8-3、9、10之結合即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 五、原告主張不可採之理由: ㈠原告主張被告所提簡報第8頁(本院卷第310頁)左邊上下兩 張照片,尤其下方照片非當時證據5對話中所呈現之照片, 因自參加人所提證據所拍攝之影片或照片,均無這角度,應 是事後拍攝,非其與友人對話時拍攝之照片云云。經查:  ⒈被告簡報第8頁左邊上方圖即為證據5-2影片第12秒擷圖(證據 5-1之第6頁,乙證1卷第51頁)之部分擷圖,應仍屬證據5-1 或證據5-2之一部分,而被告簡報第8頁左邊上方圖確實可見 蓋體1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單元A。  ⒉被告簡報第8頁左邊下方圖即為參加人於舉發階段靜態拍攝之 照片(證據5-1之第8頁,乙證1卷第49頁)之部分擷圖,非證 據5-2影片之部分擷圖,惟該照片係以實物靜態拍攝證據5-2 影片之食品容器之蓋體1,其目的為佐證證據5(包含證據5-1 、5-2、附件2)之食品容器之蓋體1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 單元A,復因附件2之結帳單及發票得與證據5之訂單日期(2 021/1/11)、單號(2101110005)、桌號(外02)、品項( x1鮭魚炒飯)、內容物(鮭魚炒飯)及餐廳名稱(東方宴) 相互勾稽,可知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之產品, 其公開販賣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 術。 ㈡原告提出甲證3主張證據5-1、5-2、證據8-1、附件1揭示的上 蓋係以簡單通關方式輸入,不符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 許可辦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空運快遞貨物通關辦法規 定,屬非法取得之物,不得作為舉發證據,亦不得用來做為 包裝食材並販售給消費者云云。經查:  ⒈先前技術應涵蓋申請前所有能為公眾得知(available to th e public)之資訊,並不限於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語言或 任何形式,例如文書、網際網路、口頭或展示等。又專利法 所稱之實施,包含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 述目的而進口等行為。而公開實施係指透過前述行為而揭露 技術內容,使該技術能為公眾得知之狀態。  ⒉本件由附件2之結帳單及發票可知,證據5擷圖中之產品已於1 10年1月11日公開販賣,而由附件1之交易資訊可知,證據8- 1之產品已於109年11月23日公開販售,即證據5(包含證據5- 1、5-2、附件2)與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已公開實 施,至於是否符合前揭規定或得否用來做為包裝食材並販售 給消費者,與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和證據8-1( 包含證據8-1、附件1)之產品已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公開販 賣之事實無涉,原告主張不可採。 ㈢原告主張證據5-1第2頁參加人標示為證據5-2影片處的圖片, 其畫面角度在證據5-2影片完全沒有出現,又證據5-1第8頁 照片中的上蓋在拉環旁側出現刮痕,但證據5-2影片中的上 蓋在相同位置並無刮痕,故證據5-2影片無法和證據5-1相互 勾稽云云。然查證據5所示通訊軟體雖非任意第三者可觀看 ,然其擷圖中之產品公開販賣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 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已如前所述。證據5-1第2頁參加人標 示為證據5-2影片處的圖片,其畫面角度在證據5-2影片確實 完全沒有出現。惟證據5-1第3頁參加人標示為證據5-2影片 處的圖片,其畫面角度在證據5-2影片第1秒處出現,且影片 的長度皆為32秒,故應為相同影片,故證據5-1第2頁參加人 標示為證據5-2影片處,應屬參加人於舉發時之誤繕,惟該 誤繕並不影響證據5產品公開販賣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 事實,原告主張不可採。 ㈣原告主張證據5-1之廚房分單、附件2之帳單、統一發票可以 任意竄改,且菜單上的鮭魚炒飯價格為155元(甲證4)與附件 2結帳單上鮭魚炒飯品項的金額為145元並不相同,故其真實 性與正確性有所疑慮云云。然證據5-1廚房分單、附件2之帳 單、發票日期同為110年1月11日,且彼此間應可相互勾稽已 如前所述。甲證4為110年2月之相片,甲證4之日期與證據5- 1廚房分單、附件2之帳單、發票日期並不相同,且甲證4是 內用之菜單,與附件2為外送之結帳單、發票,購買方式亦 不相同,故難依甲證4佐證證據5-1之廚房分單、附件2之帳 單、統一發票非真。況附件2之發票屬公文書,衡諸常情, 參加人當不致甘冒涉犯偽造、變造統一發票或偽造印戳之偽 造文書或偽造印文等刑事犯罪風險,提出偽造或變造之不實 單據,原告所為主觀臆測不足採。 ㈤原告主張證據5、8-1、8-2、附件1的上蓋未見透氣孔,且如 賣家所言蓋體上的暗孔是如針孔般大小,看不出來云云。查 證據5-1第4、6頁及證據8-1第5頁之上蓋1,因影片或照片之 解析度較低,無法清楚看出參加人所指A處具有明顯之透氣 單元A,惟佐以證據5-1第8頁之照片,及以證據8-1賣家所言 「配帶暗孔」,可知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或證 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的上蓋1確具有透氣單元A。 ㈥原告主張證據8-1第1頁的「深圳市新天馬貿易」與證據8-1第 4頁「易拉罐工廠批發」不同,顯然是不同廠商云云。查證 據8-1第1頁和附件1第1頁之「訂單編號:1229611524065810 705」、「創建時間:2020-11-23」、「付款時間:2020-11 -23」及「收貨信息:黃家宏東方宴餐飲有限公司」等內容 互核相符,可知證據8-1之產品有於109年11月23日公開販售 之事實,至於賣方為「深圳市新天馬貿易」與「易拉罐工廠 批發」是否相同,並不影響證據8-1之產品有公開販售之事 實。 ㈦原告主張證據8-2第1頁之「王」與證據8-1第1頁的「深圳市 新天馬貿易」或證據8-1第4頁「易拉罐工廠批發」不同,顯 然證據8-1和證據8-2之間毫無關聯云云。然參加人係以證據 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為單一事實之證據, 並未主張8-1和證據8-4為單一事實之證據,故無論究證據8- 1和證據8-2之間是否有關聯必要。 ㈧原告主張從證據8-1第6頁左側參加人所提出之交易成功的擷 圖中,其顯示的圖片中記載了「不漏氣、不漏水、新環保材 料」等字樣,該筆交易中的蓋子也不具有可透氣的暗孔或透 氣孔云云。查「不漏氣、不漏水、新環保材料」等三個詞彙 係修飾材料,其目的為表示證據8-1之產品之材料為不漏氣 、不漏水、新環保材料,非證據8-1之產品為不漏氣、不漏 水。再由證據8-1賣家所言「配帶暗孔」,可知證據8-1(包 含證據8-1、附件1)的上蓋1確具有透氣單元A,已如前述, 是以原告主張不可採。  ㈨原告以甲證5所示通知參加人補送資料指示,主張被告違反中 立立場云云。惟依甲證5函文意旨,可知被告係於112年5月2 2日依專利法第74條第4項規定(專利專責機關認有必要,通 知舉發人陳述意見、專利權人補充答辯或申復時,舉發人或 專利權人應於通知送達後一個月內為之。除准予展期者外, 逾期提出者,不予審酌)通知舉發人即參加人補送相關證據 之證明文件(本院卷第97頁),後續亦通知原告表示意見( 乙證1卷第138至147頁),並無原告所指偏頗情節,原告主 張不足採。  ㈩原告主張從甲證6可知無從以「美味更加分」斷定得知照片上 的蓋體「設有透孔讓熱氣排出而避免熱或蒸氣造成食物軟爛 」云云。然本件係以證據5-1第8頁之照片,及證據8-1賣家 所言「配帶暗孔」,認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或 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的上蓋1是具有透氣單元A, 已如前述,並非以「美味更加分」推定蓋體具有孔洞,原告 所述不足採。  原告提出A至K圖質疑證據之真實性云云(本院卷第54、61、6 3、64、67頁)。惟查該圖A至K係證據5-1、5-2、8-1、8-2 之部分擷圖或放大圖,本件係以證據5(包含證據5-1、5-2、 附件2)之整體、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之整體、證 據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之整體綜合判斷, 並非單獨擷圖而據以論定,原告以擷圖所為質疑顯不可採。  原告主張參加人請網紅貼文有看到甲證8餐盒上有打孔,且有 陳述藉由孔可使裡面的食物透氣,假設它的蓋子有孔,為何 還要在餐盒上打孔云云。然本件係以證據5(包含證據5-1、5 -2、附件2)之整體、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之整體 、證據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之整體綜合考 量後,可得知上蓋1具有透氣單元A,已如前述,原告所指網 紅貼文之碗中有無打孔,並無礙前揭審認,原告所為質疑無 足採憑。    柒、綜上所述,參加人所提爭點所示證據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請求項1、4、5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 ,有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情形 ,原處分所為「請求項1、4至6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 分,並無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從而,原告 訴請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不利原告部分,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捌、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並無逐一論述必 要。    玖、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 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第218條,民事訴訟法第385 條第1項前段規定,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蔡惠如    法 官 陳端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2024-10-23

IPCA-113-行專訴-15-20241023-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新型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16號 民國113年9月25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全存保企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蘇保全 訴訟代理人 李智陽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陳章德 參 加 人 三弘木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陳月嬌 上列當事人間新型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3 年1月16日經法字第1121730987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並 經本院命參加人參加訴訟,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二、被告就新型第M550589號「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專利 舉發事件(案號:106211580N03),應作成「舉發成立,應 予撤銷」之處分。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壹、參加人經合法通知(本院卷第173頁),無正當理由於言詞 辯論期日未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 依行政訴訟法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 定,准原告及被告聲請,由到場之當事人辯論而為判決(本 院卷第203頁)。   貳、原告起訴聲明原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被告就新 型第M550589號「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專利(下稱系 爭專利)應為「核准更正請求項第1項舉發成立應予撤銷」 之處分。於訴訟進行中更正第二項聲明為「被告應就第1062 11580N03號(即本件舉發事件)為舉發成立之處分」,經被 告表示同意(本院卷第14頁、第124頁),核無不合,應予 准許。  乙、實體方面:   壹、爭訟概要:   參加人前於民國106年8月7日申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共5項,經被告編為第106211580號進行形式審查准予專利。 嗣參加人於111年12月13日提出更正本,經被告審查准予更 正公告在案。原告於112年6月15日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舉 發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2項及第4項規定之情形提 起舉發。案經被告審查,以112年10月6日(112)智專議㈠04 085字第1122100539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請求項1舉發不 成立」之處分(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濟部 於113年1月16日以經法字第11217309870號訴願決定書(下 稱訴願決定)予以駁回,原告不服提起本訴。本院認為本件 判決結果將影響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依職權命參 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本院卷第89至90頁)。     貳、原告主張及聲明:   一、系爭專利更正加入之「溝槽」特徵,並未明確記載在申請時 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圖式3上所繪製呈斜向間隔排列 的線條,是否具有立體凹陷形狀之斜向溝槽,非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系爭專利圖式3、4能直接且無歧異 得知,應認係引進新事項。系爭專利更正後說明書[0024]記 載榫件30外表面緊密貼合,然榫件外表面如設有複數溝槽, 則與穿孔及對應孔勢必有無法完全貼合之處,已有不符,超 出系爭專利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 圍,亦變更公告時之申請專利範圍,有違專利法第67條第2 、4項規定。新浪網西元2016年9月22日公開之[木制家具的 基本接合之榫接合]網頁(下稱新浪網頁)圖式皆有在文件 中以文字敘述「溝紋」、「溝槽」,不會讓人誤解是否有溝 槽可能,被告並未說明任何理由即認系爭專利圖4為圖式細 節之簡略顯有速斷之違誤。又新浪網頁2.1.1.3圓榫接合並 未具體載明圓木榫與穿孔及對應孔之尺寸,被告認定二者完 全貼合顯有違誤。由系爭專利說明書[0024]將緊密貼合放於 上膠前之敘述,可見該榫件單純為原木榫,外表面並無凹設 有複數溝槽。又參加人提出系爭專利更正本,被告未通知原 告陳述意見即核准更正,實質影響原告就系爭專利第106211 580NO1號舉發案(下稱NO1舉發案)即本院111年度行專訴字 第37號行政訴訟審查範圍,將影響原告之勝敗,被告未依專 利審查基準第五篇第一章第3.4.4節更正審查結果之處理⑵規 定及專利法第74條第4項規定通知原告表示意見,有重大明 顯瑕疵,原處分應予撤銷。 二、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被告應就本件舉發事件為 舉發成立之處分。   參、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系爭專利申請時說明書雖未以文字敘述出「溝紋」或「溝槽 」,惟新浪網頁所示螺旋紋壓縮溝紋圓榫及開螺旋溝槽圓榫 等係屬習知,木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能直接 且無歧異地知悉系爭專利圖3之榫件30上的螺旋條紋即為螺 旋溝槽。縱系爭專利圖4之榫件30的剖面呈平直狀,亦無礙 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意識圖4之榫件30亦是設 有螺旋溝槽。而圖式省略細節,俾免圖面過於複雜而難以辨 識,係為慣行作法,且系爭專利圖4並非不得依圖3予以更正 。上開網頁第1.1節所載「榫頭和榫眼呈方形」及第2.1.1.3 節所載「圓榫接合的榫頭和榫眼呈圓形」,無論榫頭、榫眼 為網頁圖2.1.1.1.1.3之圓形或圖2.1.1.1-1之長方形、圖2. 1.1.1-2之橢圓形,圓榫、橢圓榫、直角榫皆為榫頭。而該 網頁第1節所載「⒈榫接合……指榫頭與榫眼……組成的接合,零 件間通過榫頭與榫眼配合擠壓」,榫頭(等同榫件30)與榫 眼(等同穿孔15、對應孔23)通過緊配合(干涉配合)而使 榫頭與榫眼緊密結合者為習知,故可知榫件外表面與穿孔及 對應孔完全貼合。又該網頁第1節所載「⒈榫接合……指榫頭與 榫眼……組成的接合,零件間通過榫頭與榫眼配合擠壓,並輔 以膠接合……獲得接合強度」,縱使榫頭與榫眼間通過擠壓配 合而緊密貼合,榫頭與榫眼間仍可輔以膠接合以提高接合強 度。又本件更正並非伴隨NO1舉發案之更正,並無專利審查 基準第五篇第一章第3.4.4節或專利法第74條第4項規定通知 原告表示意見規定之適用。 二、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肆、參加人未於準備程序及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 聲明或陳述。 伍、爭點(本院卷第126頁):     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是否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 第2、4項規定? 陸、本院判斷:     一、依專利法第119條第3項但書規定,以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 用第67條第2項、第4項規定之情事,提起舉發者,依舉發時 之規定。本件參加人於112年6月15日提起舉發,應以舉發時 所適用111年7月1日施行之現行專利法(下稱專利法)為斷 。又依專利法第67條第2項、第4項規定:(第2項)更正, 除誤譯之訂正外,不得超出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 圖式所揭露之範圍。(第4項)更正,不得實質擴大或變更 公告時之申請專利範圍。   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㈠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⒈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問題   一般木椅結構方式,包含一立木、一橫木、及兩榫件,該立 木其中一端做出兩第一榫槽,該橫木其中一端做出兩第二榫 槽,透過該兩榫件榫接該兩第一榫槽與該兩第二榫槽,將該 立木與該橫木固定在一起,既能夠快速組裝而且容易操作。 但是當使用一段時間後,上述以榫接方式結合的木椅,該榫 件難免會一直與該榫槽摩擦,導致該榫槽與該榫件受到毀損 ,該榫件越來越無法與該榫槽密合,不僅僅使得該木椅有晃 動或是解體之虞外,另外乘坐在該木椅上的使用者有可能因 為該木椅解體的緣故,導致使用者跌坐在地板上,無形中減 少該木椅的使用壽命也隱藏著可怕危險性。另外,一般人發 現該木椅有晃動的情形時,總是會在接合的地方釘上些許鐵 釘,用以修補該木椅晃動的現象,但是修補的過程中費時又 費力,甚至修補過後使得相當平整和乾淨的外觀,形成凹凸 不平的修補點,影響該木椅的美觀,且露出來之部分容易讓 經過的路人受傷或是鉤破衣褲(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 第[0003]至[0004]段,本院卷第145至146頁)。 ⒉系爭專利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一種木椅結合結構,包含一立柱、一橫柱、及至少一榫件。 該立柱包含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 面,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設置面,該設置面 凹設一凹槽,該凹槽具有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一槽壁面 、及一相對於該第一槽壁面的第二槽壁面,該立柱設有至少 一貫穿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一槽壁面的穿孔,該第二槽壁面往 該第二表面凹設至少一對應於該穿孔的靠抵槽。該橫柱凸設 一能夠榫接於該凹槽的凸部,該凸部具有至少一對應於該穿 孔與該靠抵槽的對應孔。該至少一榫件,穿設於該穿孔與該 對應孔且該榫件之其中一端靠抵該靠抵槽(系爭專利說明書[ 新型內容]第[0006]至[0009]段,本院卷第146頁)。 ⒊系爭專利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該橫柱的凸部榫接該立柱的凹槽 ,藉由該榫件穿設該穿孔與該對應孔且該榫件之其中一端靠 抵於該靠抵槽,達到堅固性提升、及安全性提升之目的。在 乘坐時,讓使用者的坐姿獲得更大的自由度,不需要時常擔 心解體或是晃動而小心翼翼乘坐,讓使用者產生不舒適感( 系爭專利說明書[新型內容]第[0014]段,本院卷第147頁)。 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主要圖式如附件一所示):   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5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其餘 為附屬項。參加人於111年12月13日申請更正,經被告審查 准予更正,於112年1月21日公告。原告僅爭執系爭專利更正 後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更正前、後請求項1之內容如下: ⒈更正前請求項1:一種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包含:一立 柱,包含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設置面,該設置面凹 設一凹槽,該凹槽具有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一槽壁面、 及一相對於該第一槽壁面的第二槽壁面,該立柱設有至少一 貫穿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一槽壁面的穿孔,該第二槽壁面往該 第二表面凹設至少一對應於該穿孔的靠抵槽;一橫柱,凸設 一能夠榫接於該凹槽的凸部,該凸部具有至少一對應於該穿 孔與該靠抵槽的對應孔;以及至少一榫件,穿設於該穿孔與 該對應孔且該榫件之其中一端靠抵該靠抵槽。  ⒉更正之請求項1:一種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包含:一立 柱,包含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設置面,該設置面凹 設一凹槽,該凹槽具有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一槽壁面、 及一相對於該第一槽壁面的第二槽壁面,該立柱設有至少一 貫穿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一槽壁面的穿孔,該第二槽壁面往該 第二表面凹設至少一對應於該穿孔的靠抵槽;一橫柱,凸設 一能夠榫接於該凹槽的凸部,該凸部具有至少一對應於該穿 孔與該靠抵槽的對應孔;以及至少一榫件,穿設於該穿孔與 該對應孔且該榫件之其中一端靠抵該靠抵槽,且該榫件的外 表面凹設有複數溝槽。 三、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2 項規定: 參加人申請更正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理由為「以申請時圖式 圖3為修改基礎,將該榫件30的外表面凹設有複數溝槽更正 至請求項1。由於更正後請求項1是將榫件的外表面凹設有複 數溝槽,係引進申請時圖式圖3或更正後說明書之內容,…… 。更正後所增加之技術內容已記載於圖式中,未超出申請時 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丁證1卷第41 頁)。然查: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更正部分係於末段增加「且該榫件的外表面 凹設有複數溝槽」等文,惟觀諸系爭專利申請時說明書、申 請專利範圍內容,並未有任何說明文字記載「溝槽」相關用 語,申請時圖式亦未標示「溝槽」之元件符號。而依系爭專 利說明書第[0017]段記載「圖3為圖2實施例之一局部放大立 體圖,說明本新型包含:一立柱、一橫柱、及兩榫件的結構 及其組態」(本院卷第147頁),可知圖3僅是圖2的部分放 大立體圖;第[0018]段記載「圖4為圖2實施例之一側視剖面 圖,說明一立柱、一橫柱、及一榫件的結合態樣」(本院卷 第147頁),可知須配合圖4的側視剖面圖,始能知悉圖2的 完整態樣,因此圖2、3、4是不可割裂的同一元件。系爭專 利依圖3所示之榫件30僅呈現斜紋佈設,徵以圖4並非示意圖 而係側視剖面圖,相互參照圖3、圖4榫件30之外輪廓呈直條 狀,並未見溝槽凹陷狀,整體觀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由圖3、4之圖式,並無法直接無歧異得知榫件30具 有溝槽31。 ㈡依上說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提之更正內容,明顯已超出申 請時所提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之揭露範圍而納入申 請時未揭露之技術特徵,亦非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從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記載事項,可以直 接且無歧異得知者,顯見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已超出申 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不符合專 利法第120條準用專利法第67條第2項規定,自不應准許更正 。 四、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未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 4項規定:   比對前揭更正前、後請求項1之內容,更正後請求項1並未減 損其更正前主要為提升堅固性、安全性及美觀性之目的(系 爭專利說明書第[0005]段,本院卷第146頁),故未實質擴大 或變更公告時之申請專利範圍,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為 更正並未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4項規定。 五、被告稱參加人舉發答辯書援引新浪網西元2016年9月22日公 開的“木制家具的基本接合之榫接合”網頁(https://k.sina .cn/article_1456061764_56c9bd44001002tdd.html)第2.1 .1.3節所揭圖2.1.1.1.1.3之(f)開螺旋溝槽圓榫,以及新 加坡商蝦皮娛樂電商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網頁所揭示「實木 斜紋木棒」圖片,可理解系爭專利圖3之榫件30係指開螺旋 溝槽圓榫,因此更正所加入之「溝槽」特徵係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系爭專利圖3即能直接且無歧異地得知 ,系爭專利圖4之榫件30未呈現螺旋溝槽之存在乃圖式細節 之簡略云云(本院卷第27頁、第125頁、第155至162頁)。然 參加人所引前揭新浪網頁內容第2.1.1.3節揭示「圓榫接合 的榫頭和榫眼呈圓形。……圖2.1.1.1.1.3(a)螺旋紋壓縮溝紋 圓榫……(f)開螺旋溝槽圓榫」(如附件二所示),對照圖 示可見(a)螺旋紋壓縮溝紋圓榫之上方圖式螺旋紋線條較為 稀疏排列,下方圖式無溝槽;(f)開螺旋溝槽圓榫之上方 圖式螺旋紋線條較為密集排列,且下方圖式呈現溝槽凹陷狀 ,因此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 (f)開螺旋溝槽圓榫具有溝槽。又新加坡商蝦皮娛樂電商 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網頁所揭示「實木斜紋木棒」之網頁圖 片解析度不佳,圖片中之實木斜紋木棒無法清楚辨識皆具溝 槽。而反觀系爭專利圖3之榫件30雖具有斜紋佈設且呈現密 集排列,然圖4之榫件30並未呈現溝槽凹陷狀,與新浪網之 圖2.1.1.1.1.3之(f)開螺旋溝槽圓榫圖示、新加坡商蝦皮 娛樂電商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網頁之圖片並不相同,無法比 附援引,被告所述不可採。  六、被告稱系爭專利申請時說明書雖未以文字敘述「溝紋」或「 溝槽」二字,惟如前揭新浪網網頁所示,螺旋紋壓縮溝紋圓 榫及開螺旋溝槽圓榫等係屬習知,故木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自能直接且無歧異地知悉系爭專利圖3之榫件3 0上的螺旋條紋即為螺旋溝槽者,縱然系爭專利圖4之榫件30 的剖面呈平直狀,亦無礙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 意識圖4之榫件30亦是設有螺旋溝槽者。且圖式省略細節, 俾免圖面過於複雜而難以辨識,為慣行做法云云(本院卷64 頁)。查螺旋紋壓縮溝紋圓榫及開螺旋溝槽圓榫等係屬習知 ,系爭專利圖4之圖面,加上溝槽凹陷狀亦不複雜,然圖4是 側視剖面圖而非示意圖,於物體內部形狀在一般立體圖中不 易表達清楚之情況下,可將立體圖畫成剖面圖,用以表明物 體內部或其斷面形狀,並無省略細節必要,且系爭專利申請 時說明書並未載明圖4有省略溝槽之情形,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由圖3之榫件30僅呈現斜紋佈設,圖4之榫件 30之外輪廓呈直條狀未見溝槽凹陷狀,整體而言該榫件30並 未見溝槽,被告所述實難憑採。 七、原告主張被告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未通知原告陳述意 見即核准更正,實質影響原告就系爭專利NO1舉發案即本院1 11年度行專訴字第37號行政訴訟事件審查範圍,有違專利法 第120條準用第74條第3、4項規定之重大瑕疵,原處分應予 撤銷,並聲請列為爭點等情(本院卷第204頁)。惟系爭專 利請求項1之更正不符合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專利法第67條第 2項規定,不應准許更正,已如前述,本院認無再予論列爭 點必要,併此敘明。 八、原告聲請由高雄市家具商業同業公會鑑定系爭專利圖3中榫 件30所示斜向間隔排列之線條,所呈現之意義可能為何;是 否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由該圖3,即可直接無 歧異得知該榫件上具螺旋溝槽,待證事實為證明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否由圖3即可直接無歧異得知該榫件 上斜向間隔排列之線條為螺旋溝槽等情(本院卷第179頁), 惟原告聲請鑑定之待證事實係法院依當事人舉證、攻防後予 以判斷之事項,業經審酌如前所述,原告聲請核無必要。  柒、綜上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雖未違反專利法第120條 準用第67條第4項規定,但有違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 2項規定,不應准許更正,被告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為核准 更正之處分即有違誤。從而,原處分就本件舉發事件所為「 請求項1舉發不成立」之處分,訴願決定予以維持,均有未 洽,原告訴請撤銷,並命被告作成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 ,為有理由,爰撤銷改判如主文第一、二項所示。 捌、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並無逐一論述必 要。 玖、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 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第218條,民事訴訟法第 385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蔡惠如    法 官 陳端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2024-10-23

IPCA-113-行專訴-16-20241023-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發明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裁定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42號 原 告 廣流智權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文賢 訴訟代理人 陳政大專利師 廖韋齊專利師 住同上 陳學箴專利師 住同上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參 加 人 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葉榮廷 上列原告與被告間因發明專利舉發事件,應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訴 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應獨立參加本件訴訟。   理 由 一、依行政訴訟法第42條第1項、第3項規定,行政法院認為撤銷 訴訟之結果,第三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損害者,得依 職權命其獨立參加訴訟,並得因該第三人之聲請,裁定允許 其參加;上述規定於其他訴訟準用之。 二、參加人前於民國102年10月11日以「店鋪代收物品系統與店 鋪代收物品方法」向被告申請發明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17 項,經被告准予專利(公告號第I623906號,下稱系爭專利 )。嗣原告以系爭專利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2項規定 ,對之提起舉發。被告以112年12月26日(112)智專議(二 )04136字第0000000000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請求項1至2 、5至6、9至10、13至14舉發成立,應予撤銷」、「請求項3 至4、7至8、11至12、15至17舉發不成立」之處分。原告就 原處分關於舉發不成立部分不服,提起訴願,經經濟部以11 3年6月20日經法字第00000000000號訴願決定駁回後,向本 院提起訴訟。 三、本件訴訟之結果,如認應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關於舉發不 成立部分,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損害,有參加本 件訴訟之必要,爰依首揭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智慧財產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陳駿璧 法 官 蔡惠如 法 官 汪漢卿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聲明不服。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書記官 江虹儀

2024-10-21

IPCA-113-行專訴-42-20241021-1

行商更一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商標異議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商更一字第1號 民國113年09月11日辯論終結 原 告 旺沛大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姜世軒 訴訟代理人 黃當庭律師 張文慈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彭清波 參 加 人 美商亞馬遜科技公司 代 表 人 艾美馬翰 訴訟代理人 郭建中律師 陳羿愷律師 李諭汶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商標異議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1年1 月27日經訴字第1110630023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經本 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訴訟,於本院111年度行商訴字第28號判決 後,參加人提起上訴,經最高行政法院112年度上字第21號判決 廢棄並發回本院,本院更為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本件被告之代表人原為洪淑敏,嗣於訴訟程序中變更為廖承 威,業據其具狀聲明承受訴訟在卷(本院卷第273頁),經核 並無違誤,爰准許之。 二、事實概要:原告前於民國108年7月19日以「雙勾商標及圖」 商標,指定使用於被告所公告商品及服務分類第9類之「電 腦硬體;掌上型電腦;手提式電腦;手機應用程式;行動電 話應用程式;可下載之電腦程式;可下載之應用程式;電腦 軟體;可下載之電腦應用軟體;可下載之應用軟體;可下載 之電腦軟體;電腦工作站;個人電腦;電腦終端機;網際網 路設備;電腦遊戲軟體;電腦遊戲程式;平板電腦;電子出 版品;網路伺服器」商品,向被告申請註冊,經被告核准列 為註冊第2035098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表附圖一所示 )。嗣參加人於109年4月16日以該商標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 第10款、第11款及第12款規定之適用,對之提起異議。案經 被告審查,認系爭商標有同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之適用,以1 10年8月31日中台異字第G01090213號商標異議審定書為系爭 商標之註冊應予撤銷之處分(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提起 訴願,經經濟部以111年1月27日經訴字第00000000000號決 定訴願駁回(下稱訴願決定)。原告不服,遂向本院提起行政 訴訟。本院前以本件判決結果,倘認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應 予撤銷,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損害,乃依職權裁 定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嗣本院於111年10月19日以1 11年度行商訴字第28號判決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參加人 不服,提起上訴,經最高行政法院於113年2月29日廢棄發回 本院重為審理。 三、原告主張略以:系爭商標圖樣整體圖樣中主要部分之「雙勾 」位於商標圖樣正中間之醒目位置,刻意放大加粗,整體為 墨灰色圖樣,而外圍之「圓圈」則係突顯「雙勾」而生,給 予消費者一種確認、OK(交易或付款完成)之寓目印象,具有 高度識別性;反觀據以異議之註冊第01885349號商標(下稱 據以異議商標,如附表附圖二所示)則僅為一單純藍色圓圈 ,外觀簡單樸質,且無特殊設計,與據以異議商標所提供之 Amazon A1exa(下稱A1exa產品)服務毫無關聯性,僅為一任 意性商標。準此,對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消費者而言,於消 費時施以普通之注意即能輕易區辨兩商標之差異,其間並無 高度相似性。雖兩商標均有註冊使用於第9類,然商品及服 務項目僅有電腦軟體一項相同,且實際營運上系爭商標係使 用於新型態行動支付、電子商務、虚擬貨幣服務等,據以異 議商標則係使用於智能家居產品,是兩商標商品及服務雖有 所類似,惟其類似程度極低。又參加人相關網路新聞無非係 介紹亞馬遜公司及其創辦人Jeff Bezos、Alexa產品之海外 銷售狀況;然由「在台灣如何使用Amazon Alexa教學及介紹 」之網路文章中提及「但在台灣,由於Alexa官方並不支援 中文,甚至連App Store跟Google Play Store都沒辦法下載 要開始使用Alexa的App—『Amazon Alexa』,導致Alexa在台灣 並不流行」,足見網路文章雖有對於Alexa產品之介紹,惟 其並非廣為我國消費者所知悉。準此,系爭商標具有高度識 別性,且與據以異議商標相似度低,雖兩商標均註冊於第9 類別,然實際上使用範圍均未重合,尚難使我國之相關消費 者混淆誤認,系爭商標實無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不得 註冊之情事。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四、被告則以:據以異議商標係由一下方有缺角之圓形對話框設 計圖樣所單獨構成,為一獨創性之標誌,且無證據顯示與其 所指定使用商品有間接或直接之關聯性,相關消費者應會直 接將之視為表彰商品來源之標誌,應具有相當識別性,給予 商品或服務之消費者之印象較深,他人稍有攀附,即可能引 起購買人產生誤認;另兩商標皆有外觀幾近相同之圓形對話 框設計圖樣,僅系爭商標其中有内置兩打勾圖形之差異,可 認兩商標予人寓目印象極為相似,應屬構成近似之商標,且 近似程度不低。再兩商標均有指定使用於第9類產品,二者 在功能、材料、產製者或其他因素上具有共同或關聯之處, 如果標上相同或近似之商標,依一般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情 形,易使商品消費者誤認其為來自相同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 之來源,應屬同一或類似程度高之商品。又依據參加人檢送 之聯合新聞網等關於報導參加人成立25週年之新聞資料,可 知參加人為全球著名之電子商務公司,亦係全球最大網路企 業及最有價值品牌之一;再依據維基百科及Google搜尋網頁 資料,可知據以異議商標為參加人於西元2014年所開發之智 慧家庭語音助理Alexa產品之使用標識,亦係App Store及Go ogle Play中「Amazon Alexa」應用程式所使用之商標;復 根據Tech News科技新報「亞馬遜Alexa裝置銷量破1億台」 等媒體報導資料,可知參加人推出之Alexa產品載至2019年 ,已於全球銷售超過1億台裝置,我國相關媒體亦對Alexa產 品於國外之銷售使用情形及相關之新商品進行報導,且Alex a產品也有行銷至我國,應認足以證明據以異議商標所表彰 之商譽已為我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認識。至原告僅有檢附 一張宣傳資料作為系爭商標使用證據,尚難據以判斷系爭商 標為相關消費者所熟知。是依現有之證據僅足認相關消費者 較熟悉據以異議商標,自應給予較大之保護範圍。衡酌據以 異議商標具有相當識別性,予相關消費者印象深刻,兩商標 已達到可能誤認之近似程度,再兩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亦具 有高度類似關係,加以相關消費者較為熟悉據以異議商標等 相關因素綜合判斷,應認系爭商標確有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 誤認兩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或誤認兩商標之使用人間存 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產生 混淆誤認情事,自應撤銷系爭商標之註冊等語置辯。聲明: 原告之訴駁回。 五、參加人略以:據以異議商標為獨創性商標,具有高度識別 性,且消費者只要接觸到參加人之智慧家居產品,必然會接觸到據以異議商標商品之標識,故相關消費者對於據以異議商標之印象深刻。本件兩商標所呈現之「圓形對話框」設計圖樣均為商標整體最具識別性部分,將兩商標疊合後可見對話框下方開口處位置及角度、圓形整體與内含對話框之間之粗細與距離等完全吻合,僅系爭商標含有雙勾圖形之細微差異,二商標明顯構成高度近似。又兩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完全相同之第9類商品之第091701類「電腦硬體、電腦軟體」、第0938類「電話機、傳真機」、第0939類「電子訊號器材」等組群,屬相同或高度近似,且兩商標指定之商品在性質、功能、用途、產製者、消費族群、行銷管道等因素上具有共同或關聯關係,依一般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情形,應屬構成同一或類似之商品,且類似程度極高。又參加人創立於83年,為全球最大網路企業之一,事業版圖橫跨各大領域,包括網路零售業及消費者智慧裝置等,種類繁多,於20 19年之品牌價值更超越美商蘋果公司,成為全球最有價值之品牌,近年亦不斷在臺灣布局,積極成立在地服務團隊並廣受我國媒體報導;本件據以異議商標係參加人開發之智慧家庭語音助理Alexa產品之品牌標識,係以模擬人與智慧語音助理對話所產生之藍色對話泡泡而呈現。嗣Alexa產品於103年(2014年)開發問世,此款語音助理產品具有音樂播放、鬧鐘等功能,亦可將自身用作智慧家庭系統來控制其他多個智能設備,截至108年止已於全球銷售超過1億台裝置,不僅支援我國手機業者開發之手機,更與汽車製造商及科技業者合作,經由大量媒體報導在我國市場有高度之宣傳曝光,其中據以異議商標更係App Store及Google Play中「Amazon Alex a」應用程式所使用之商標(logo),因參加人長期大量使用而取得高度識別性,並為相關業者、媒體及消費者所熟悉,相較於系爭商標而言,相關消費者當更為熟悉據以異議商標,而應受有較高程度之保護。另參加人於107年間有意將Alexa服務結合金融支付,提供使用者藉由Alexa產品語音助理付款之服務,亦為我國媒體於系爭商標申請日前之107年4月10日所報導。原告經營範圍主要係線上電子支付,提供軟體開發、資訊技術諮詢等服務,其應具備科技業界經營之經驗、知識,必然知悉參加人於全球發展之「Amazon Alexa」品牌及據以異議商標,且明知參加人有意將據以異議商標使用於金融科技服務,卻故意重製據以異議商標之整體圖樣而申請系爭商標之註冊,復指定使用於完全相同或高度類似之商品,故原告實有攀附參加人商譽之惡意等語。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六、本件爭點:系爭商標之申請註冊是否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 第10款規定之情形? 七、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商標「相同或近似於他人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註冊商 標或申請在先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不 得註冊,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本文所規定。所謂「 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係指兩商標因相同或構成 近似,致使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誤認兩商標 為同一商標,或雖不致誤認兩商標為同一商標,但極有可能 誤認兩商標之商品或服務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或服務,或 誤認兩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 或其他類似關係而言。而判斷有無混淆誤認之虞,則應參酌 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之近似及商品或服務類似等相關因 素之強弱程度、相互影響關係及各因素等綜合認定是否已達 有致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 ㈡系爭商標係由下有缺角之墨色圓形對話框內置雙勾圖形所構 成,而據以異議註冊第1885349號「DESIGN (Blue Talk Bub ble–Alexa)」商標則係由下有缺角之藍色圓形對話框圖形 所構成,二商標相較,均有引人注目且相同設計之圓形類似 對話框圖形,僅顏色及該圖形中間是否有雙勾之些微差異, 整體外觀予人寓目印象極相彷彿,以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消 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容易產生系列商標之聯想,應屬 構成近似之商標,且近似程度不低。 ㈢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被告所公告商品及服務分類第9類之「電 腦硬體;掌上型電腦;手提式電腦;手機應用程式;行動電 話應用程式;可下載之電腦程式;可下載之應用程式;電腦 軟體;可下載之電腦應用軟體;可下載之應用軟體;可下載 之電腦軟體;電腦工作站;個人電腦;電腦終端機;網際網 路設備;電腦遊戲軟體;電腦遊戲程式;平板電腦;電子出 版品;網路伺服器」商品,而據以異議商標指定使用於第9 類之「語音命令及語音辨識軟體、…;聲音、音訊、視訊及 資料傳輸用無線通訊裝置;…;電腦軟體開發工具軟體」等 商品(參附表所示),兩者同屬被告機關編印之商品及服務分 類暨相互檢索參考資料所列之第091701類「電腦硬體;電腦 軟體」、第0938類「電話機、傳真機」或第0939類「電子訊 號器材」等組群,且均為電腦軟硬體、電腦應用相關或通訊 設備商品,其原料、用途、功能大致相當,且常來自相同之 產製者,消費族群亦具有共同或關連之處,依一般社會通念 及市場交易情形,應屬同一或高度類似之商品。原告固稱二 商標實際使用商品或服務不同云云,惟按註冊商標之權利範 圍係以其註冊之商標圖樣及所指定使用之商品或服務為依據 ,非以實際使用情形為斷,是本件所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 第10款有關商品是否類似之判斷,仍應以二商標註冊指定使 用之商品為依據,與其實際使用之商品或服務為何尚屬無涉 ,是原告所述並非可採。 ㈣又系爭商標與據以異議商標與所指定之商品或服務間均無直 接關聯,消費者會將之視為指示及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標 識,是系爭商標與據以異議商標二者均應認具有識別性。 ㈤茲依據參加人於異議程序中所檢送之申證2、4、5等維基百科 資料、2019年6月11日「在台灣如何使用Amazon Alexa教學 及介紹」網路文章及「亞馬遜Alexa」相關媒體報導、Go og le搜尋結果頁面,可知參加人係於2014年11月6日開發智慧 家庭語音助理「Amazon Alexa」,嗣將據以異議商標使用於 智慧家庭語音助理「Amazon Alexa」應用程式,我國消費者 可透過手機下載該應用程式。復依異議程序之申證1、3之聯 合新聞網等媒體報導,參加人於2017年至2020年1月間有持 續行銷「Amazon Alexa」應用程式,並為我國媒體所報導, 堪認據以異議商標及其商品於系爭商標109年1月16日註冊前 已為我國相關消費者所認識。反觀原告就系爭商標之使用情 形僅檢送異議答證1之宣傳資料1紙,且該資料無日期可稽, 難謂為我國相關消費者所熟知。另參加人於107年間有意將A lexa服務結合金融支付,提供使用者藉由Alexa產品語音助 理付款之服務,亦為我國媒體於系爭商標申請日前之10 7年 4月10日所報導。原告經營範圍主要係線上電子支付,提供 軟體開發、資訊技術諮詢等服務,其應具備科技業界經營之 經驗、知識,且必然知悉參加人於全球發展之「Amazon Ale xa」品牌及據以異議商標,其以近似於據以異議商標之系爭 商標申請註冊,並指定使用於金融科技服務,難謂本於善意 。是依現有事證,據以異議商標顯較系爭商標為相關消費者 所熟悉,自應予較大之保護。 ㈥綜觀本件二商標近似程度不低、復指定使用於同一或高度類 似之商品,據以異議商標具有相當識別性且較為相關消費者 所熟悉等因素綜合判斷,系爭商標客觀上難謂無使相關消費 者誤認二造商標之商品為來自同一來源,或誤認二造商標之 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 係,而有混淆誤認之虞。 八、綜上所述,系爭商標與據以異議商標二者構成近似,指定使 用之商品或服務亦高度類似,是被告認系爭商標之註冊有商 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情形,所為系爭商標異議成立 、應予撤銷之處分,即無違誤;訴願決定復駁回原告之訴願 ,亦屬允洽。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即無理由, 應予駁回。 九、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主張或答辯,及其餘爭點有無理由 ,已與本件判決結果無涉,爰毋庸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爰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 2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曾啓謀 法 官 陳端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書記官 洪雅蔓                                                                                                                                                 附表

2024-10-17

IPCA-113-行商更一-1-20241017-1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發明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18號 民國113年09月12日辯論終結 原 告 三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邱宏哲 訴訟代理人 王仁君律師 洪振盛律師 劉浩祺專利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顏俊仁 參 加 人 嘉實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徐文伯 訴訟代理人 呂長霖專利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發明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 3年1月29日經法字第1121730974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並經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請點選右方連結以取得判決全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曾啓謀 法 官 吳俊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書記官 洪雅蔓

2024-10-17

IPCA-113-行專訴-18-20241017-3

最高行政法院

著作利用強制授權申請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2年度上字第796號 上 訴 人 豐華音樂經紀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陳復明 上 訴 人 華研音樂經紀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呂燕清 上 訴 人 福茂音樂著作權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張耕宇 上 訴 人 環球音樂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馬麗華 上 訴 人 香港商華納音樂出版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代 表 人 Ng Pei Chuen, Arica 上 訴 人 台灣滾石音樂經紀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段鍾潭 上 訴 人 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陳勇志 上 訴 人 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楊峻榮 上 訴 人 成果音樂版權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吳鋒 上 訴 人 可登音樂經紀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黃家勤 上 訴 人 愛貝克思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宮崎伸滋 上 訴 人 酷亞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齋木努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徐則鈺 律師 被 上訴 人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參 加 人 三民錄音發行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游仕帆 上列當事人間著作利用強制授權申請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 112年8月11日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11年度行著更二字第1號行政 判決,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上訴人香港商華納音樂出版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下稱 華納公司)代表人已由陳威吉變更為Ng Pei Chuen, Arica, 茲據其現任代表人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 二、事實概要: ㈠參加人前於民國105年5月24日檢具音樂強制授權許可申請書 等相關文件,依著作權法第69條第1項規定向被上訴人申請 「小蘋果」等476首(皆為曲)音樂著作之強制授權許可, 嗣於105年7月21日及同年9月26日補正相關資料及文件。案 經被上訴人審查,以106年1月24日智著字第10616000730號 函為准予許可之處分(下稱原處分),並告知參加人每首曲 之使用報酬計算方式及給付對象。上訴人豐華音樂經紀股份 有限公司(下稱豐華公司)為原處分所附授權歌曲清單編號 B005、B394號等2首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上訴人華研音樂 經紀股份有限公司為編號B006號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上訴 人福茂音樂著作權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茂公司)為編 號B007號至B011號、B013號至B020號等13首歌曲之著作財產 權人;上訴人環球音樂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環球公司) 為編號B361號至B367號、B369號、B370號、B372號至B393號 、B395號等32首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上訴人華納公司為編 號B355號、B358號至B360號、B396至B405號等14首歌曲之著 作財產權人;上訴人台灣滾石音樂經紀股份有限公司為編號 B406號、B407號等2首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上訴人相信音 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為編號B408號至B423號等16首歌曲之著 作財產權人;上訴人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為編號B438號至B4 41號等4首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上訴人成果音樂版權有限 公司為編號B442號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上訴人可登音樂經 紀有限公司(下稱可登公司)為編號B457號至B461號等5首 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上訴人愛貝克思股份有限公司為編號 B012號、B463號至B465號等4首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上訴 人酷亞音樂股份有限公司為編號B466號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 。 ㈡上訴人對於上開歌曲共計95首部分(下稱系爭著作)之強制 授權許可處分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訴請訴願決定及原 處分均撤銷。經改制前智慧財產法院(110年7月1日更名為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下稱原審)於107年6月27日以106年度 行著訴字第7號行政判決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被上訴人 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於108年10月3日以108年度判字第4 62號判決廢棄,並發回原審更為審理。上訴人於原審更審時 更正聲明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關於序號B005、B394、B006 、B007至B011、B012至B020、B361至B367、B369至B370、B3 72至B393、B395、B355、B358至B360、B396至B405、B406至 B407、B408至B423、B438至B441、B442、B457至B461、B463 至B465、B466部分均撤銷。經原審以108年度行著更㈠字第2 號行政判決駁回其訴後,上訴人仍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 109年度上字第1089號判決廢棄,再次發回原審更為審理, 復經原審以111年度行著更二字第1號行政判決(下稱原判決) 駁回其訴後,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人起訴主張及被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均引用原判決所 載。 四、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  ㈠被上訴人作成原處分前,先後於105年8月1日、10月4日、11 月3日分別通知每位上訴人陳述意見,上訴人除可登公司之 外,均有於收受通知後提出「請貴局不予許可參加人強制授 權申請」之書面意見。準此,上訴人縱非系爭著作之著作財 產權人,然上訴人既為系爭著作之專屬被授權人,為衡平申 請利用人與被利用人雙方間之權益,即應以上訴人為通知陳 述意見之對象,且上訴人既均有收受被上訴人之通知,自足 認被上訴人業已踐行行為時(91年2月20日修正公布,下同 )音樂著作強制授權申請許可及使用報酬辦法(下稱強制授 權辦法)第7條第1項所定之通知程序,並無違誤之處。  ㈡被上訴人受理本件申請後,依強制授權辦法第2條、第4條、 第8條規定進行形式審查,檢視相關文件是否齊備,並比對 國際標準錄音錄影資料代碼查詢系統(ISRC)確認參加人申 請書所載五、錄有音樂著作之銷售用錄音著作之名稱及其公 開發行滿六個月之說明欄位內容,及檢附之證明文件等形式 是否正確,因著作權並無公示制度,且依強制授權辦法第8 條規定被上訴人就辦理音樂著作強制授權案件僅須就申請人 即參加人所附上開證明文件為形式審查,無須亦無從查證其 實質內容,又因參加人申請利用音樂著作之數量多達476首( 系爭著作為95首曲),被上訴人為求慎重另再自行比對集管 團體資料庫系統(即MUST資料庫),該資料庫雖為MUST所管 理音樂作品之公開播送權、公開演出權與公開傳輸權所登記 之權利資料(並未涵蓋所有申請歌曲之資料),該網站上亦 載明「如需該作品重製權之授權,請您先連繫查詢結果『MUS T管理權限及權利來源』所顯示之版權公司」,且上訴人等12 家公司皆為MUST之團體會員,故被上訴人以其作為比對之用 應屬適宜,並於檢視後將Excel檔案及應補正之申請書共105 件檢還予參加人。經參加人補正資料後,被上訴人先後3次 通知參加人再補正,經參加人多次補正申請書及相關著作財 產權人陳述意見後,因公告(陳述意見)期間已超過30日且本 件亦無強制授權辦法第9條不予許可之事項,故於106年1月2 4日以原處分准予許可。  ㈢編號B005、B017、B375、B383號著作於發行時或參加人申請 時之著作財產權人或專屬被授權人分別為上訴人豐華公司、 福茂公司、環球公司,雖上訴人並未提供系爭著作之相關權 利資料,且我國對著作權之管理亦未採註冊制度,如被上訴 人已按既有資訊盡其調查能事並通知著作財產權人或專屬被 授權人,自不因上訴人不願自證權利存在,即認強制授權程 序有瑕疵,故如被上訴人已依循公開既有資訊通知「已知」 之著作財產權人編號B005、B017、B375、B383號著作,即應 認合於強制授權辦法之規定,俾免著作權法第69條強制授權 之規定形同具文。  ㈣又著作權採創作保護主義,並無註冊或登記之公示制度,且 著作財產權轉讓或專屬授權等權利行使變動頻繁,於音樂產 業上實屬常態,故被上訴人作成強制授權許可時,係以處分 時申請書所填載之著作財產權人或專屬被授權人為使用報酬 之支付對象,由於強制授權並非僅有提存一途,亦得由著作 財產權人自行收取使用報酬,倘若未來因權利之移轉導致著 作財產權人之變動,導致提存金之爭議,則應循民事救濟程 序處理,尚非強制授權許可處分所及之內容。另本院108年 度判字第461、462、463號判決亦肯認,強制授權准予許可 時與實際利用時,著作財產權人或專屬被授權人並不一定相 同,是被上訴人就參加人申請系爭著作強制授權准予許可之 處分,並無違法等語,乃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審之訴。 五、本院查:  ㈠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規定:「著作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 有重製其著作之權利。」第37條第1、4及5項規定:「(第1 項)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 、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其 約定不明之部分,推定為未授權。……(第4項)專屬授權之 被授權人在被授權範圍內,得以著作財產權人之地位行使權 利,並得以自己名義為訴訟上之行為。著作財產權人在專屬 授權範圍內,不得行使權利。(第5項)第2項至前項規定, 於中華民國90年11月12日本法修正施行前所為之授權,不適 用之。」準此,著作財產權人於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係專 有重製其著作之權利,而可排他獨占利用其著作,惟著作財 產權人亦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並由當事人約定授權利用之 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及使用報酬等事項。著作財產 權之授權利用,有專屬授權與非專屬授權之分,非專屬授權 之被授權人,僅得於授權範圍內取得利用著作之權利,而不 具獨占性,故著作財產權人仍得行使權利,亦得再授權第三 人。至專屬授權之被授權人,則於授權範圍內取得獨占利用 著作之權限,著作財產權人於授權範圍內,不得更授權第三 人,亦不得行使私法上之權利,嗣專屬授權期間屆滿,著作 財產權則回歸由著作財產權人行使。是於專屬授權範圍內, 第三人如欲利用著作加以重製,因著作財產權人依法不得行 使權利,自須經專屬授權之被授權人同意,始得為之,否則 即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 ㈡著作權法第69條規定:「(第1項)錄有音樂著作之銷售用錄 音著作發行滿6個月,欲利用該音樂著作錄製其他銷售用錄 音著作者,經申請著作權專責機關許可強制授權,並給付使 用報酬後,得利用該音樂著作,另行錄製。(第2項)前項 音樂著作強制授權許可、使用報酬之計算方式及其他應遵行 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被上訴人依上開規定第2 項之授權訂定強制授權辦法,依強制授權辦法第3條第1項、 第12條第1項規定可知,音樂著作強制授權係由擬利用該音 樂著作錄製其他銷售用錄音著作者向著作權專責機關提出申 請,嗣經許可強制授權後,申請人即得依許可強制授權處分 所核定計算方法給付使用報酬予音樂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後 ,依許可方式利用該音樂著作錄製錄音著作,而不構成著作 財產權之侵害。準此,音樂著作強制授權係於未經著作財產 權人同意之情形下,由國家公權力介入,逕行授權他人利用 該音樂著作錄製錄音著作,而對著作財產權人獨占排他權利 加以限制,是許可強制授權處分除對相對人授予利益外,亦 對著作財產權人課予容忍他人利用其音樂著作之負擔,而產 生法律上之不利益。至於著作財產權人如已專屬授權他人利 用該音樂著作,因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規定,於專屬授 權範圍內,著作財產權人依法不得行使權利,是第三人如欲 利用著作加以重製,須經專屬授權之被授權人同意,則許可 強制授權處分作成時,因該處分而受有法律上不利益之對象 ,自應為專屬授權之被授權人,而非著作財產權人。此外, 依前揭強制授權辦法規定,申請書並不須記載申請強制授權 期間,許可強制授權處分亦未載明授權期間,是許可強制授 權處分作成後,於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內,受處分人均得於 許可發行數量內,利用音樂著作錄製錄音著作,則受處分人 利用音樂著作時,專屬授權期間即可能已屆滿,而回歸由著 作財產權人行使權利,著作財產權人亦可能再專屬授權他人 ,而由其他專屬授權被授權人行使權利,此時,受處分人給 付報酬之對象,即應為著作財產權人或其他專屬授權被授權 人。   ㈢經查,參加人前於105年5月24日檢具音樂強制授權許可申請 書等相關文件,依著作權法第69條第1項規定,向被上訴人 申請包含系爭著作之「小蘋果」等476首(皆為曲)音樂著 作之強制授權許可,經參加人補正相關資料及文件後,被上 訴人依強制授權辦法第7條規定,通知上訴人陳述意見,除 可登公司之外,均有於收受通知後提出「請貴局不予許可參 加人強制授權申請」之書面意見,因公告(陳述意見)期間已 超過30日且本件亦無強制授權辦法第9條不予許可之事項, 故於106年1月24日以原處分准予許可等情,為原判決依法確 定之事實,核與卷內資料尚無不合。上訴人雖主張編號B007 號歌曲之ISRC記載「發行公司:A21福茂」,而ISRC查詢代碼 A21為「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並非福茂公司,被 上訴人是否確實有於ISRC系統查詢?並無資料,原判決認被 上訴人通知「已知」之著作財產權人,顯與卷內資料不符。 編號B005、B017、B383號著作除申請書、曲譜、音樂平台網 頁列印外,並未提出任何證據資料供法院審酌,編號B375歌 曲依ISRC系統查詢結果完全沒有上訴人名稱,如何得知著作 財產權人為環球公司云云。惟按著作權屬於私權,實際上各 歌曲著作財產權之歸屬、唱片公司或版權公司與各著作財產 權人間之法律關係為何,有無讓與?有無專屬或非專屬授權 ?屬雙方契約約定內容,第三人難以查知,況著作財產權人 可隨時移轉權利,並非被上訴人所能掌握。相關資料均由上 訴人所控制掌握,從證據掌握或利益歸屬之觀點,自應由上 訴人就其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即非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 權人或專屬被授權人)負舉證責任。經查,有關編號B007、 B005、B017、B383號著作部分,被上訴人依據參加人申請強 制授權許可之申請書,查證ISRC、MUST資料庫及「廣播電台 利用集管團體管理著作資訊系統」等資料,審查參加人申請 書所載內容之正確性。並經通知上訴人陳述意見,豐華公司 、福茂公司及環球公司均有於收受通知後提出「請貴局不予 許可參加人強制授權申請」之書面意見,均未否認渠等為上 開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或專屬被授權人。被上訴人已按既有 資訊盡其調查能事並通知著作財產權人或專屬被授權人,自 不因上訴人不願自證權利存在,即認強制授權程序有瑕疵等 情,業經原審依調查證據並斟酌全辯論意旨之結果依法認定 ,並詳述其得心證之理由,核與卷附證據相符,亦無上訴人 所指違反證據法則或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是上訴人對於業 經原判決予以論駁之事項再予爭執,並就原審取捨證據、認 定事實之職權行使事項為指摘,所訴並無足採。  ㈣上訴意旨另主張原審雖有調查專屬授權期間是否為系爭著作 之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惟未交待調查之結果,對於獲專屬 授權期間「非」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之歌曲, 原處分命參加人對之給付報酬,何以仍得維持,未說明理由 ,有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云云。惟按許可強制授權處分作成 後,音樂著作之專屬授權期間可能已屆滿,此時,受處分人 給付報酬之對象,應為著作財產權人或其他專屬授權被授權 人,已如前述。依原審確定之事實,上訴人主張其於原處分 作成時為系爭著作(編號B007、B005、B017、B383號著作除 外)專屬授權之被授權人,業據提出著作代理合約書、詞曲 授權合約書、詞曲創作專屬授權合約書、詞曲授權合約書、 專屬授權證明書、音樂著作經紀管理合約、詞曲版權授權合 約等件為證,而被上訴人及參加人對於上訴人為系爭著作專 屬授權之被授權人乙節,均不爭執(原審108年度行著更㈠字 第2號卷一第229至543頁、卷二第23至49頁、第59至70頁、 第16至17頁)。被上訴人先後於105年8月1日、10月4日、11 月3日分別以智著字第10500052700號函、第10500069050號 函、第10500077270號函通知上訴人陳述意見(訴願卷第121 至126頁),除可登公司之外,均有於收受通知後提出「請 貴局不予許可參加人強制授權申請」之書面意見,為上訴人 所不爭執(原審108年度行著更㈠字第2號卷二第17頁),並 有陳述意見書在卷可稽(訴願卷第127至160頁)。被上訴人 再行查證比對ISRC、MUST資料庫及「廣播電台利用集管團體 管理著作資訊系統」等資料,確認參加人申請書所載內容之 正確性。關於本院判決發回意旨「原審未依職權調查專屬授 權期間是否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部分,原審 已依職權調查,並經兩造各自提出書狀在案(原審111年度 行著更㈡字第1號卷一第239至240頁、第251至256頁、第267 至272頁、第367至368頁、第399至407頁)。綜上堪認上訴 人於原處分作成時分別為系爭著作專屬授權之被授權人,系 爭著作仍在專屬授權期間內。原判決因認:在被上訴人查詢 各集管團體資料庫、ISRC系統或相關網站資料,同時上訴人 亦自陳為專屬授權之被授權人後作成原處分,於處分之時系 爭著作仍在專屬授權期間內,符合強制授權辦法之規定等情 ,核無不合。原審就此部分所載理由稍欠完足,惟不影響判 決之結果,仍應予維持,上訴論旨仍執前詞指摘原判決違法 ,即無可採。  ㈤綜上所述,原判決駁回上訴人於原審之訴,並無違誤。上訴 論旨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 法第1條及行政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98條第1項前段、第 104條、民事訴訟法第85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1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林 惠 瑜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1   日                書記官 林 郁 芳

2024-10-11

TPAA-112-上-796-20241011-1

行商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商標註冊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商訴字第12號 民國113年9月18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即思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顏誠廷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蔡億達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杜政憲 住同上 上列當事人間因商標註冊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2年1 2月28日經法字第1121730942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爭訟概要:   原告前於民國111年5月11日以「FASTSIC」商標(圖樣中之 「SIC」聲明不專用,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1所示),指定 使用於被告所公告商品及服務分類如附圖1所示第9類商品, 向被告申請註冊。經被告審查,認系爭商標有商標法第29條 第1項第1款規定之情形,應不准註冊,以112年9月23日商標 核駁第432375號審定書為核駁之處分(下稱原處分),原告 不服,提起訴願,經經濟部以同年12月28日經法字第000000 00000號訴願決定駁回後,向本院提起訴訟。   二、原告主張要旨及聲明:  ㈠「FASTSIC」為原告獨創之字詞,並無涉及商品性質、原料或 相關特性之說明,而具有識別性。縱使系爭商標不具先天識 別性,亦因原告長期以來聚焦於半導體商品的研發與銷售, 並以系爭商標作為商品及服務之識別來源,在市場上具備一 定的知名度,而具有後天識別性。  ㈡原處分、訴願決定並未進一步界定「相關消費者」之範圍, 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第9類商品,均為半導體製造用零件, 並非一般民眾日常採購之商品,故本案之「相關消費者」應 為半導體製造業之相關業者及採購人員,而非一般消費者。  ㈢在半導體製造的產業或技術,並無所謂「快速碳化矽」或「 快速半導體」之說,半導體商品的性能指標之一可能與「熱 耗散功率」有關,與「電流速度快慢」毫無關聯,半導體製 造業者及消費者不會用「快慢」,形容半導體商品的品質。 原處分及訴願決定以此為核駁之依據,容有違誤。  ㈣其他半導體材料者尚有「氮化鎵」(GaN),以「SiC」或「G AN」搭配其餘有涵義英文字而經核准註冊者所在多有,足見 結合不同文字即給予消費者新穎之印象,具有識別性。又系 爭商標於美國與中國皆取得商標註冊,既然以英文為母語的 美國都肯認「FASTSIC」不是說明性文字,非以英文為母語 之我國,豈有將其視為說明性文字之可能性?  ㈤原處分、訴願決定僅論及碳化矽(SiC)與半導體產品(如半 導體元件、半導體裝置)的關聯,卻連字面上與半導體無絕 對關聯之電子產品之申請一併核駁,顯有違誤。      ㈥聲明:   ⒈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⒉就申請案號000000000「FASTSIC」商標之註冊申請,被告 應另為核准註冊之處分。    三、被告答辯要旨及聲明:  ㈠系爭商標為描述性標識,不具識別性:   本件「FASTSIC」商標圖樣係僅由外文「FASTSIC」所構成, 係「FAST」與「SIC」的組合字,其有「以碳化矽作為材料 生產較快速」或「快速碳化矽」之意涵,而碳化矽為常見之 半導體材料,使用於本案指定之商品,為所指定商品之品質 、性質、組成成分、用途或相關特性之說明,對消費者而言 ,僅係傳達商品本身之相關資訊,復為同業競爭者所必須使 用,不足以使商品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來源之標 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不具識別性,原告雖就 「SIC」聲明不在專用之列,惟本件商標整體不具識別性。  ㈡本件商標係指定使用於半導體相關商品,相關事業或消費者 為半導體相關產業及其專業人士,本件「FASTSIC」商標雖 為二個外文結合而成之組合字,依一般經驗及論理法則判斷 ,對於該商品之相關專業領域的消費者而言,應得輕易將之 理解為「FAST」、「SIC」的直接組合,且組合後之「FASTS IC」,依然維持「FAST」及「SIC」原來的說明意義,不因 「i」字母大小寫變化而有所差異,此觀以「SIC」為關鍵字 於Google搜尋所得結果,亦多數指向「碳化矽」等相關意涵 ,亦可得證。  ㈢審酌原告檢送之111年3月17日今周刊內容,足證碳化矽之應 用相當廣泛,並非僅侷限於半導體產品。又原告所舉其他註 冊商標,依「個案審查拘束原則」,自無從引用曾註冊之其 他個案推論本案有無商標識別性之情形,原告僅以上揭商標 之註冊登記資料,仍難認該等商標之註冊與本案之情形相同 ,尚難執為本件商標亦應核准註冊之論據。另各國對商標是 否具有識別性之判斷各有不同,仍應以我國相關消費者對於 本件商標圖樣之理解與認知作為識別性有無之判斷標準,雖 原告之「FASTSIC」商標已於中國及美國皆取得商標註冊, 仍不得執為本件申請註冊商標亦應准予註冊之論據。   ㈣參酌原告檢送之相關證據資料,固可得知其商標使用情形, 惟多未呈現系爭商標使用於所指定之商品,依現有證據資料 觀之,尚難遽認系爭商標業經原告大量密集且反覆廣泛使用 ,為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指示商品來源之標識,而具後天識 別性,並取得第二層意義。  ㈤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爭點(本院卷第163至164頁): 系爭商標有無商標法第29條第1項第1款不准註冊之事由?有 無同條第2項之情形? 五、本院判斷:   ㈠應適用的法令:   1.系爭商標於111年5月11日申請註冊,被告於112年9月23日 作成「應予核駁」之審定,原告提起本件課予義務訴訟,    經本院於113年9月18日辯論終結,本件商標是否違反言詞 辯論終結前之現行商標法(112年5月24日修正公布、113 年5月1日施行)第29條第1項第1款規定,依同法第31條第 1項規定應予核駁審定?因同法第29條第1項第1款並未修 正,並無對申請人(原告)有利或不利之情事,故本件商 標之申請應否准許註冊,應以現行商標法(下稱商標法) 為斷。   2.商標法第29條第1項第1款規定:「商標有下列不具識別性 情形之一,不得註冊:一、僅由描述所指定商品或服務之 品質、用途、原料、產地或相關特性之說明所構成者。」 又同條第2項規定:「有前項第一款或第三款規定之情形 ,如經申請人使用且在交易上已成為申請人商品或服務之 識別標識者,不適用之。」   3.商標的主要功能在於識別商品或服務來源,若一標識無法 指示及區別商品或服務的來源,而不具有識別性,即不具 商標功能,自不得核准註冊。關於識別性之判斷,必須以 商標與指定商品或服務間之關係為依據,不能脫離商品或 服務單獨為之,故實務上判斷商標是否具備識別性,應考 量個案之情況,就商標與指定使用商品或服務的關係、競 爭同業使用情形、申請人使用方式與實際交易情況等客觀 參酌因素,綜合判斷之。又描述性或其他不具先天識別性 之標識,如經申請人於市場使用後,相關消費者已經將其 視為指示及區別一定來源的標識,則該標識取得後天識別 性,而得准予註冊。判斷申請商標是否取得後天識別性, 應就申請人提出之證據資料,審查是否作為指示商品或服 務來源之使用,並衡酌個案實際交易市場的相關事實綜合 審查,是否已使我國消費者將商標與商品或服務產生來源 之連結。  ㈡系爭商標不具先天識別性:   1.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如附圖1所示之第9類商品,涵蓋由晶 圓製造、封裝而成之上游半導體零組件(半導體元件、晶 片),及含有前述半導體零組件之各式產品(如整流器、 電源保護器、交直流電壓轉換器等)、儀器(變頻器、高 頻儀器等)。而系爭商標圖樣僅由單純未經設計、印刷體 由左至右之外文「FASTSIC」所構成(如下圖),別無其 他圖案設計,    其中「FAST」有「高速、快速」之意;而以「SIC」為關 鍵字於Google搜尋所得結果,多數指向「SiC碳化矽」等 相關意涵(乙證1卷第51頁至反面),「SiC」在半導體領 域中為「碳化矽」,係一種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半導體相 關產業及其專業人士,本於其理解、認識與記憶,自會與 「SIC」或「SiC」產生聯想,加以「FAST」為普遍知悉之 外文,故相關消費者容易將「FASTSIC」拆解、直譯字面 意義並理解為「FAST」及「SIC」之組合字,認係「高速 碳化矽」、「快速碳化矽」或「以碳化矽實現高速」之意 ,以之指定使用於如附圖1所示之商品,整體予我國相關 半導體領域消費者之認知印象,是描述、傳達前揭指定商 品係運用碳化矽元件實現高速動作之相關技術及功能,與 半導體技術領域及其應用範疇密切相關,而為所指定商品 之品質、用途、功能或相關特性之說明文字,不足以使相 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 人之商品及服務相區別,依商標法第29條第1項第1款規定 ,不具識別性。   2.原告主張「FASTSIC」為原告獨創之字詞,源自其公司名 稱,本案之「相關消費者」應為半導體製造業之相關業者 及採購人員,而非一般消費者。在半導體製造的產業或技 術,並無所謂「快速碳化矽」或「快速半導體」之說,半 導體商品的性能指標之一可能與「熱耗散功率」有關,與 「電流速度快慢」毫無關聯,半導體製造業者及消費者不 會用「快慢」,形容半導體商品的品質;又原處分、訴願 決定僅論及碳化矽(SiC)與半導體產品(如半導體元件 、半導體裝置)的關聯,卻連字面上與半導體無絕對關聯 之電子產品之申請一併核駁,顯有違誤云云。惟如前所述 ,在半導體領域中「SiC」為「碳化矽」,係一種化合物 半導體材料,而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如附圖1所示, 涵蓋上游半導體零組件,及含有前述半導體零組件之各式 產品、儀器,是以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商品均與半導體 元件具有關聯性,非如原告所稱「與半導體無絕對關聯」 。復觀諸原告所提附件12之Meet創業小聚專訪文章(原告 本身即受訪者)中提及其「以動物為產品命名,包含獵鷹 (Falcon)、花豹(Cheetah)、狼犬(Husky)系列,都 代表碳化矽材料效率快速之特性」(本院卷第71頁),足 見半導體技術亦有使用「快速」一詞描述碳化矽之效率。 因此,系爭商標圖樣「FASTSIC」(單純外文印刷字體) 整體予相關消費者(即半導體材料、半導體相關產業及其 專業人士)之寓目印象,明顯傳達所指定商品之品質、用 途、功能或相關特性。原告雖就圖樣中之「SIC」聲明不 專用,然「SiC」為競爭同業所需使用者,「FASTSIC」整 體圖樣即令相關消費者輕易將之聯想理解為「FAST」及「 SIC/SiC」原來的說明意義,是描述、傳達前揭指定商品 係運用碳化矽元件實現高速動作之相關技術及功能,為所 指定商品之品質、用途、功能或相關特性之說明文字,而 不具識別性。故原告此部分主張,要無可取。   3.原告另主張氮化鎵(GaN)與碳化矽(SiC)均為第三代半 導體材料,以「SIC」或「GAN」搭配其餘有涵義英文字, 檢索0939、0940、0943等群組,獲准註冊者所在多有(本 院卷第23至31頁之附件1至5),足見結合不同文字即具有 識別性云云。惟商標申請准否,係採個案審查原則,就具 體個案審究是否合法與適當,因個案事實及證據樣態之差 異,於個案中調查審認結果,當然有所不同。因此,案情 有別,係屬另案是否妥適問題,基於商標審查個案拘束原 則,要難比附援引,執為系爭商標亦應准予註冊之論據。   4.系爭商標已於美國及中國獲准註冊商標(本院卷第33至38 頁之附件6至8),此雖可作為系爭商標識別性有無之判斷 參考,但商標註冊具有屬地性,各國或地區民情有別,文 化、市場交易情況及消費者對於商標文字之認知等因素均 有不同,審查實務與註冊情況有所差異,系爭商標有無識 別性,仍應以我國相關消費者之認知或理解為準。如前所 述,我國相關消費者易將系爭商標圖樣「FASTSIC」理解 為「FAST」及「SIC/SiC」,為「FAST」與「SiC」之單純 結合,其意涵表達不具識別商品來源之識別功能,尚難以 國外獲准註冊為由,執為我國亦應准予註冊之論據。  ㈢系爭商標不具後天識別性:   原告主張其長期以來聚焦於半導體商品的研發與銷售,並以 系爭商標作為商品及服務之識別來源,在市場上具備一定的 知名度,而具有後天識別性云云。原告所提相關證據資料, 或為網路報導文章,或為西元2022年3月17日今週刊報導, 或為商標於展覽/論壇會場及簡報内容露出之資料,或為Mee t創業小聚專訪,或為原告參加SNEC第16屆(2023年)國際 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展覽會照片及網站訊息,或 為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處「112年度新竹市產業季刊」之IN 新竹第19期報導等(本院卷第39至84頁之附件9至14),為 原告公司及其產品之相關介紹資訊,固可得知原告在半導體 業界之研發與發展,惟多以「FastSiC」之方式呈現,或係 標示「fss fast SiC semiconductor」字樣(如下圖),                                                                                   未見系爭商標圖樣「FASTSIC」使用於本件指定商品之情形 ,原告亦未提供系爭商標使用於指定商品之營業額、銷售區 域、市場占有率、廣告金額數量等事證資料以供審酌,無法 得知我國相關消費者實際接觸、認識系爭商標之具體情形, 尚難證明系爭商標經原告長期反覆使用,且在交易上已成為 其商品或服務之識別標識,使商標圖樣於原本意義外,亦產 生表彰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義,仍不足以認定系爭商標在我 國已取得後天識別性。       ㈣綜上所述,系爭商標之申請註冊,有商標法第29條第1項第1 款所定不准註冊之情形,被告前於111年9月30日以核駁理由 先行通知書敘明系爭商標有違同法第29條第1項第1、3款規 定,通知原告提出意見書(乙證1-2,乙證1卷第3至5頁), 經原告於同年10月27日提出陳述意見書並檢附相關證據(乙 證1-3,乙證1卷第6至43頁)後,被告以原處分就系爭商標 註冊案所為應予核駁之處分,即屬合法。  ㈤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的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 資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的 必要,一併說明。 六、結論:   原處分合法,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原告訴請原處 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及就系爭商標之註冊申請,被告應另 為核准註冊之處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9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陳端宜 法 官 蔡惠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2024-10-09

IPCA-113-行商訴-12-2024100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