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舉發不成立

共找到 22 筆結果(第 11-20 筆)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新型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20號 民國113年12月18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鑫茂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劉金源 訴訟代理人 沈宗原律師 游舒涵律師 紀佩君專利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陳志弘 參 加 人 鍾富澄 訴訟代理人 楊理安律師 趙嘉文專利師 吳俊億專利師 上列當事人間新型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3 年2月15日經法字第1131730023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並 經本院命參加人參加訴訟,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爭訟概要:   原告於民國105年6月1日以「刀軸」向被告申請新型專利, 經編為第105208199號進行形式審查,准予專利,並發給新 型第M531893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1 5項,後更正刪除請求項7,剩餘14項)。嗣參加人以系爭專 利有違核准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2條第2項規定提起舉發 ,原告則於111年11月3日提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更正本 (刪除請求項2、3)。案經被告審認該111年11月3日更正本 符合規定,依該更正本審查,以112年6月8日(112)智專三 ㈢05131字第1122055739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111年11月3 日之更正事項,准予更正」、「請求項1、4至6、8至9舉發 成立,應予撤銷」、「請求項10至15舉發不成立」之處分( 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原處分舉發成立部分而提起訴願, 經濟部於113年2月15日以經法字第11317300230號訴願決定 書(下稱訴願決定)予以駁回,原告不服提起本訴。本院認 為本件判決結果將影響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依職 權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卷一第405至406頁)。 貳、原告主張及聲明: 一、原處分有未盡闡明義務,理由不備、漏未審酌爭點及違反行 政自我拘束原則之違法,又原處分及訴願決定缺少「系爭專 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技術水準」之判斷步驟 ,且爭點所示證據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至 6、8至9不具進步性,原處分及訴願決定與我國司法實務見 解扞格,顯有錯誤適用核准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2條規 定之違法。另參加人稱證據6有揭示「異質材料的組合」, 而對證據6所記載的「粉末冶金」一詞提出完全背離技術常 識之曲解並不可採。原告就傳動桿材質技術特徵之主張從未 有互相矛盾情事,參加人稱「將兩種鐵材質分別置換成鋼材 質及鋁合金之技術特徵,已『經原處分機關認定』、『原告所 自承』 」云云,純屬臆測無據之詞。參加人所稱系爭專利相 關民事侵權判決、中國相應案之行政判決等,對本件均無拘 束力,遑論該等判決均有重大違法瑕疵。 二、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有關「請求項1、4至6、8至9舉發 成立,應予撤銷」部分均撤銷。 參、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原告主張不可採:  ㈠由參加人所提舉發理由第11頁㈠之1之⑴段落可知,參加人於證 據組合中所列先前技術,係指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02]及[0 003]段所記載之先前技術,參加人理由僅以該段落指述系爭 專利之創作整體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 完成,並未據以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之技術特徵,而係以其 餘證據作為技術特徵的比對基礎,舉發審定依此而為判斷, 自無原告所指爭點未臻明確或未實質論述比對結果等情事。 ㈡參加人與原告並未就證據2至9之適格性爭執,僅在爭執系爭 專利各請求項之技術特徵是否已為證據2至9所揭示、其間差 異是否可輕易完成,原處分已於理由㈤明確指出證據2至9所 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4至6、8至9各對應技術特徵,及依 據證據2至9如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4至6、8至9之 整體,自無須另行以文字定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 ㈢有關證據2至5、先前技術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 步性;證據2至4、6、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 項1不具進步性之理由,詳述於原處分理由㈤之1、2,係綜合 考量證據間具有技術領域之關聯性、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及 教示或建議等事項而認具組合動機,雖證據間存在細部差異 ,仍無礙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加以參酌或結合。 系爭專利請求項1就刀座為單一整體構件或由複數構件聯合 組成並未加以界定,自亦可包含如同證據6由複數刀盤40共 同組成刀座之態樣,原告稱系爭專利請求項1使用單一刀座 為鎖固複數刀片的整體結構,係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記載之 實施例讀入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作為限縮解釋,明顯悖離系 爭專利請求項1記載內容。另證據2雖未揭露刀軸3是由不同 元件所組成,惟證據3說明書第[0031]段及圖式第3圖已揭露 轉軸310具有以鋼為材質的內部312,外部分的套筒314則由 比內部312更硬的材質製成,即已教示轉軸內外部分係分別 使用不同材質,且證據4說明書第2欄第24至29行已揭露為減 輕重量,刨刀頭之刀架1可以鋁製造,又證據5及證據6已揭 示可相互分離的傳動軸與刀座,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 識者自可輕易將證據2之刀軸3變更為如同證據5或證據6之可 相互分離的傳動軸與刀座,並使其為不同之材質。 二、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肆、參加人陳述及聲明:     一、爭點所示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至6、8至9 不具進步性。參加人於舉發階段明確指出系爭專利說明書先 前技術第[0002]、[0003]段內容,又系爭專利主要創作特徵 在於異材質分體之「定位件」,而非「一刀座」與「多數刀 盤」的區別,證據6之先前技術並未教示任何有關於「定位 件」的論述,遑論有反向教示存在。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 判字第651號行政判決並未表示「複數刀盤」與「單一刀座 」二者不能替換,原告斷章取義之論述不可採。系爭專利不 具專利性之情形,可參照本院關聯民事判決及中國大陸相關 判決之判斷作為佐證。 二、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伍、爭點(卷二第360頁): 一、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是否 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6、8不具進步性? 二、證據2、3、4、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是否 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不具進步性? 三、證據2、3、4、5、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 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8、9不具進步性? 四、證據2、3、4、5、9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 ;或證據2、3、4、6、9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 組合;或證據2、3、4、5、6、9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 技術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 陸、本院判斷: 一、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105年6月1日,於同年8月2日經形式審 查准予專利(乙證3卷第16頁、第25頁)。參加人主張系爭 專利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2條第2項規定提起舉 發,是以系爭專利有無撤銷原因,應以核准時有效之103年1 月22日修正公布,同年3月24日施行之專利法為斷(下稱核 准時專利法)。而依同法第120條準用第22條第2項規定,新 型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 所能輕易完成時,不得取得新型專利。  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㈠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系爭專利為一種刀軸,包含一傳動桿、一刀座、複數刀片、 複數鎖固件,及複數定位件,該傳動桿圍繞一軸線並沿該軸 線方向延伸,且該傳動桿的材質為鋼,該刀座圍繞該傳動桿 並沿該軸線方向沿伸,且卡固於該傳動桿,其中,該刀座的 材質為鋁合金,該等刀片繞該軸線並間隔設置於該刀座。該 刀座的材質為鋁合金,相較於習知的刀軸,重量較為減輕, 且該刀座不易生鏽,與該等刀片長時間配合使用時,不會因 為生銹造成該刀座與該等刀片的連結處出現鬆動的情況,並 且,該刀座的材質為鋁合金,可降低其成本(系爭專利摘要 ,卷一第113頁)。 ⒈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問題   現有刀軸,包含一傳動桿、一刀座,及複數刀片。該傳動桿 圍繞一軸線並沿該軸線方向延伸,該刀座圍繞該傳動桿並沿 該軸線方向沿伸,並且該刀座卡固於該傳動桿,該等刀片繞 該軸線並間隔設置於該刀座,其中,該傳動桿與該刀軸的材 質皆為鐵,整體重量較重,且使用時間久了,該刀座會生銹 ,與該等刀片卡固處容易造成鬆動的情況發生,最重要的是 ,材質為鐵的該刀座其成本較為昂貴(系爭專利說明書[先 前技術]第[0002]至[0003]段,卷一第116頁)。 ⒉系爭專利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系爭專利創作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重量較輕、不易生鏽, 及成本較低的刀軸。系爭專利之刀軸,包含一傳動桿、一刀 座,及複數刀片。該傳動桿圍繞一軸線並沿該軸線方向延伸 ,且該傳動桿的材質為鋼。該刀座圍繞該傳動桿並沿該軸線 方向沿伸,且卡固於該傳動桿,其中,該刀座的材質為鋁合 金。該等刀片繞該軸線並間隔設置於該刀座(系爭專利說明 書第[0004]至[0008]段,卷一第116至117頁)。 ⒊系爭專利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系爭專利之功效在於:該傳動桿的材質為鋼,該刀座的材質 為鋁合金,相較於習知的刀軸,重量較為減輕,且該刀座不 易生鏽,與該等刀片長時間配合使用時,不會因為生銹造成 該刀座與該等刀片的連結處出現鬆動的情況,並且,該刀座 的材質為鋁合金,可降低其成本(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09] 段,卷一第117頁)。 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主要圖式如附件一所示)   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15項,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 屬項,其中請求項1、4至6、8至9舉發成立,請求項10至15 舉發不成立,請求項2、3、7經更正刪除。與爭點有關之請 求項(以下均指更正後內容,省略「更正後」;「系爭專利 請求項」略稱「請求項」)內容如下: ⒈請求項1:一種刀軸,包含:一傳動桿,圍繞一軸線並沿該軸 線方向延伸,且該傳動桿的材質為鋼;一刀座,圍繞該傳動 桿並沿該軸線方向沿伸,且卡固於該傳動桿,其中,該刀座 的材質為鋁合金;複數刀片,繞該軸線並間隔設置於該刀座 ,其中,該刀座包括複數繞該軸線且間隔設置的鎖固孔,每 一刀片包括一連通該等鎖固孔的孔洞組;複數卡固於該傳動 桿與該刀座間的定位件,該傳動桿的表面形成複數第一定位 段,該刀座包括複數分別連通該等第一定位段的第二定位段 ,其中,該等定位件設置於相對應的該第一定位段與該第二 定位段間,藉由該等定位件卡制於該傳動桿的該第一定位段 與該刀座的該第二定位段,使該刀座不會繞該傳動桿旋轉移 動;及複數繞該軸線且間隔設置於該刀座的鎖固件,每一鎖 固件穿伸該等刀片的該孔洞組並可拆卸地螺鎖於相對應的該 等鎖固孔,將該等刀片鎖固於該刀座。 ⒉請求項4:如請求項1所述的刀軸,其中,每一刀片還包括一 本體、至少一形成於該本體外側緣的刀刃,及至少一形成於 每一刀刃外側緣的刀鋒,其中,相鄰兩刀片的刀鋒相對形成 一沿該軸線方向的位移量,且該位移量小於任一刀鋒的長度 。 ⒊請求項5:如請求項4所述的刀軸,其中,每一刀片的該等刀 刃數量為一,形成於該本體外側緣,每一刀片的該刀鋒數量 為一,形成於每一刀刃外側緣,每一刀片的該孔洞組具有一 形成於該本體的孔洞,每一鎖固件穿伸該孔洞並螺鎖於相對 應的該鎖固孔,將該刀片鎖固於該刀座。 ⒋請求項6:如請求項4所述的刀軸,其中,每一刀片的該本體 沿該軸線方向沿伸且具有複數間隔段,每一刀片的該等刀刃 數量為複數,與該間隔段相間隔設置且沿該軸線方向分布於 該本體外側緣,每一刀片的該刀鋒數量為複數,分別形成於 每一刀刃外側緣,每一刀片的該孔洞組具有多個形成於該本 體且與該間隔段相間隔分布的孔洞。 ⒌請求項8:如請求項1所述的刀軸,其中,該等定位件為螺栓 ,該等第一定位段為設置於該傳動桿的鎖孔,該等第二定位 段連通該刀座與相對應的該第一定位段,藉由將每一定位件 分別穿伸於該等第二定位段,並鎖固於相對應的該第一定位 段,使該刀座不會繞該傳動桿旋轉移動。 ⒍請求項9:如請求項1所述的刀軸,其中,該等定位件為沿該 軸線方向延伸的肋條,該等第一定位段為沿該軸線方向延伸 的內卡固槽,該等第二定位段為沿該軸線方向沿伸的外卡固 槽,將每一定位件卡設固定於相對應的該第一定位段與該第 二定位段間,使該刀座不會繞該傳動桿旋轉移動。     三、舉發證據說明:   ㈠證據2為西元2015年1月11日我國公告第M493452號「多段式的 刀片及刀具」新型專利案(主要圖式如附件二所示)。 ㈡證據3為西元2013年4月18日美國公開第US 2013/0092776A1號 專利案(主要圖式如附件三所示)。  ㈢證據4為西元1999年5月18日美國公告第US 5904193號專利案 (主要圖式如附件四所示)。  ㈣證據5為西元1985年12月10日美國公告第US 4557305號專利案 (主要圖式如附件五所示)。  ㈤證據6為西元2008年10月11日我國公告第M342259號「螺旋鉋 刀裝置」新型專利案(主要圖式如附件六所示)。 ㈥證據9為西元2009年8月11日我國公告第M362754號「螺旋鉋刀 的刀片」新型專利案(主要圖式如附件七所示)。  ㈦前揭證據公告或公開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西元2016年6 月1日),可為系爭專利適格之先前技術。    四、爭點分析:   ㈠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6、8不具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 前技術比對:  ⑴證據2部分:  ①證據2說明書第[0022]、[0024]至[0026]、[0029]段及圖式第 3、4圖揭露一種刨木用多段式刀具,包含:一傳動軸,圍繞 一軸線X並沿一長方向A延伸;一刀軸3,圍繞傳動軸並沿長 方向A方向延伸,且卡固於刀軸3之傳動軸;複數刀片4,繞 軸線X並間隔設置於刀軸3,刀軸3包括複數繞軸線X並沿長方 向A方向延伸間隔設置的鎖固孔31,每一刀片4包括連通鎖固 孔31的固定孔44;及複數繞軸線X且間隔設置於刀軸3的鎖固 件5,每一鎖固件5穿過各別的刀片4之固定孔44,且可拆卸 地連接於各別的鎖固孔31,並分別夾設該等刀片4的本體41 於該刀軸3之技術內容。證據2之傳動軸、刀軸3、複數刀片4 、複數鎖固件5相當於請求項1之傳動桿、刀座、複數刀片及 複數鎖固件之技術特徵。  ②證據2已揭示請求項1「一種刀軸,包含:」、­「一傳動桿, 圍繞一軸線並沿該軸線方向延伸,」、「一刀座,圍繞該傳 動桿並沿該軸線方向沿伸,且卡固於該傳動桿」、「複數刀 片,繞該軸線並間隔設置於該刀座」、「其中,該刀座包括 複數繞該軸線且間隔設置的鎖固孔,每一刀片包括一連通該 等鎖固孔的孔洞組」及「複數繞該軸線且間隔設置於該刀座 的鎖固件,每一鎖固件穿伸該等刀片的該孔洞組並可拆卸地 螺鎖於相對應的該等鎖固孔,將該等刀片鎖固於該刀座」之 技術特徵。  ③證據2未揭示請求項1「該傳動桿的材質為鋼」、「刀座的材 質為鋁合金」及「複數卡固於該傳動桿與該刀座間的定位件 ,該傳動桿的表面形成複數第一定位段,該刀座包括複數分 別連通該等第一定位段的第二定位段,其中,該等定位件設 置於相對應的該第一定位段與該第二定位段間,藉由該等定 位件卡制於該傳動桿的該第一定位段與該刀座的該第二定位 段,使該刀座不會繞該傳動桿旋轉移動;」之技術特徵。 ⑵證據3部分:  ①證據3說明書第[0031]段及圖式第3圖揭示一種輾輥結構改良 ,包含一研磨輥300及驅動軸310,其中該驅動軸310由一內 部軸體312及套筒314組成,該驅動軸310之軸體312可由適合 之材料製成,例如鋼之技術內容。  ②證據3之輾輥結構改良,包含一研磨輥以研磨方式進行切削加 工,亦屬切削加工的相關技術領域,證據3已揭示相當於請 求項1「該傳動桿的材質為鋼」的技術內容。 ⑶證據4部分:  ①證據4揭示一種刀頭,特别是刨削刀頭,說明書第2欄第24至2 9行記載「一種用於加工木材或塑膠的刨削刀頭有一個刀架1 ,刀架1由一個圓柱體製成並設有一個容納軸的中心通孔3。 該通孔3的中心定義了刀架1的旋轉軸線。為了減輕重量,刀 架1最好由鋁製成」。  ②證據4之刀架、旋轉軸組成刀頭相當於請求項1的刀軸、刀座 組合形成刀軸之特徵。證據4已揭示相當於請求項1「該刀座 的材質為鋁合金」的技術內容。 ⑷證據5部分:  ①證據5說明書第3欄第4至36行及圖式第1圖揭示「一種電動手 刨機之刀座,一個輥子體1,它由兩個異形體2和一個用於支 撐和連接異形體2的方軸3組成;該刀座具有複數的軸螺釘6 及調節螺釘17卡固在軸3與外部的異形體2之間,軸3的表面 形成複數鑽孔5及螺紋孔16,異形體2包括複數分別連通鑽孔 5及螺紋孔16的鑽孔4及通孔15,軸螺釘6設置於相對應的鑽 孔5與鑽孔4之間,調節螺釘17設置於相對應的螺紋孔16與通 孔15之間,藉由軸螺釘6及調節螺釘17卡制於軸3的鑽孔5及 螺紋孔16與異形體2的鑽孔4及通孔15,使異形體2不會繞軸3 旋轉移動」。  ②證據5說明書第3欄第57至66行揭露「每個異形體2中還設置有 至少一個階梯式通孔15,其垂直於所述鑽孔4、5延伸,並與 設置在方軸3中的相應螺紋孔16對齊。通過每個通孔15,將 調節螺釘17插入並旋入方軸3的相應螺紋孔16中。通過這些 調節螺釘17,異形體2可以相對於方軸3進行調整,以使刨刀 13居中」之內容。證據5之「軸螺釘6、調節螺釘17」相當於 請求項1「複數卡固於該傳動桿與該刀座間的定位件」;證 據5「通孔15、螺紋孔16」及「鑽孔4、5」相當於請求項1「 第一定位段」及「第二定位段」之特徵。證據5已揭示相當 於請求項1「複數卡固於該傳動桿與該刀座間的定位件,該 傳動桿的表面形成複數第一定位段,該刀座包括複數分別連 通該等第一定位段的第二定位段,其中,該等定位件設置於 相對應的該第一定位段與該第二定位段間,藉由該等定位件 卡制於該傳動桿的該第一定位段與該刀座的該第二定位段, 使該刀座不會繞該傳動桿旋轉移動」之技術特徵。 ⑸依上所述,證據2、3、4、5同屬利用一傳動桿旋轉驅動切削 刀具(證據2、4、5之刨刀及證據3之輾輥)對工件進行加工 ,於技術領域上具有關聯性,證據2之刀軸3、證據3之轉輥2 10、證據4之刀架1以及證據5之異形體2皆結合旋轉傳動桿, 驅動前開切削刀具旋轉進行切削,於作用、功能上具有共通 性,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具有合理動機結合證 據2、3、4、5。因此,請求項1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依據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 術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 ⒉請求項4為依附於請求項1的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全部技術特 徵,其附屬技術特徵如前所述。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 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亦 如前述,證據2說明書第[0022]段記載「每一刀片4包括一沿 該長方向A延伸並具有兩個位於兩相反側之長側緣411的本體 41、複數沿該長方向A且分別間隔地形成於該等長側緣411的 刀刃42」;說明書第[0026]段記載「圍繞該軸線X前進設置 的兩相鄰之刀片4的刀鋒422,彼此相對形成一沿該長方向A 的位移量D,每一刀鋒422具有一刀鋒長度L,該位移量D小於 該刀鋒長度L」之內容,故證據2已揭示請求項4所附屬之技 術特徵。基上,請求項4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依據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 合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 ⒊請求項6為依附於請求項4的附屬項,包含請求項4全部技術特 徵,其附屬技術特徵如前所述。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 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亦 如前述,證據2說明書第[0022]段及圖式第3圖記載「每一刀 片4包括一沿該長方向A延伸並具有兩個位於兩相反側之長側 緣411的本體41、複數沿該長方向A且分別間隔地形成於該等 長側緣411的刀刃42、至少一介於該等刀刃42之間的間隔段4 3,及複數沿該長方向A間隔排列的固定孔44」之內容,證據 2已揭示請求項6所附屬之技術特徵。基上,請求項6係為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證據2、3、4、5及系爭專 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 ⒋請求項8為依附於請求項1的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全部技術特 徵,請求項8附屬技術特徵如前所述。證據2、3、4、5及系 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請求項1不具進步 性,亦如前述,證據5圖式第1圖已揭示該刀座藉由軸螺釘6 及調節螺釘17卡制於軸3的鑽孔5及螺紋孔16與異形體2的鑽 孔4及通孔15,使異形體2不會繞軸3旋轉移動之技術特徵, 故證據5已揭示請求項8所附屬之技術特徵。基上,請求項8 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證據2、3、4、5及 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 步性。 ㈡證據2、3、4、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不具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1:  ⑴請求項1與證據2、3、4比較,如前所述,證據2已揭示請求項 1「一種刀軸,包含:」、­「一傳動桿,圍繞一軸線並沿該 軸線方向延伸,」、「一刀座,圍繞該傳動桿並沿該軸線方 向沿伸,且卡固於該傳動桿」、「複數刀片,繞該軸線並間 隔設置於該刀座」、「其中,該刀座包括複數繞該軸線且間 隔設置的鎖固孔,每一刀片包括一連通該等鎖固孔的孔洞組 」及「複數繞該軸線且間隔設置於該刀座的鎖固件,每一鎖 固件穿伸該等刀片的該孔洞組並可拆卸地螺鎖於相對應的該 等鎖固孔,將該等刀片鎖固於該刀座」之技術特徵;證據3 已揭示請求項1「該傳動桿的材質為鋼」之技術特徵;證據4 已揭示請求項1「該刀座的材質為鋁合金」之技術特徵。證 據2、3、4未揭示請求項1「複數卡固於該傳動桿與該刀座間 的定位件,該傳動桿的表面形成複數第一定位段,該刀座包 括複數分別連通該等第一定位段的第二定位段,其中,該等 定位件設置於相對應的該第一定位段與該第二定位段間,藉 由該等定位件卡制於該傳動桿的該第一定位段與該刀座的該 第二定位段,使該刀座不會繞該傳動桿旋轉移動;」之技術 特徵。 ⑵證據6說明書第6頁第15至23行及圖式第3、4、8圖揭示「一種 螺旋鉋刀裝置,包含一傳動軸20、一鍵塊30、多數刀盤40、 多數刀片50、多數螺栓60;該傳動軸20包括圍繞一軸線I的 一套置段21,一沿該軸線I設置於該套置段21的第一鍵槽22 ;該鍵塊30安裝固定在該第一鍵槽22內並局部凸出該套置段 21」,第8頁第17至20行揭示「組裝時,如圖2、3、4、5、6 所示,首先將該鍵塊30置入該傳動軸20的第一鍵槽22內,然 後依次將該等刀盤40套置在該傳動軸20外,同時藉由該等第 二鍵槽43套置於該鍵塊30」之內容。證據6揭示之鍵塊30、 第一鍵槽22及第二鍵槽43即相當於請求項1之定位件、第一 定位段及第二定位段技術特徵,證據6與請求項1之差異在於 ,證據6未揭示該鍵塊之數量為「複數」之技術特徵,惟該 鍵塊數量之差異能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結合強 度需求所能輕易思及增加鍵塊數量,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 。 ⑶基上,證據2、3、4、6同屬利用一傳動桿旋轉帶動加工切削 工具(證據2、4、6之刨(鉋)刀及證據3之輾輥)對工件進 行加工,於技術領域上具有關聯性,證據2之刀軸3、證據3 之轉輥210、證據4之刀架1及證據6之刀盤60皆結合傳動桿, 驅動前開元件旋轉切削於作用、功能上具有共通性,故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具有合理動機結合證據2、3、4 、6。因此,請求項1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 據證據2、3、4、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所 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4:  請求項4為依附於請求項1的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全部技術 特徵,其附屬技術特徵如前所述。證據2、3、4、6及系爭專 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亦如前述,證據2說明書第[0022]段記載「每一刀片4包括一 沿該長方向A延伸並具有兩個位於兩相反側之長側緣411的本 體41、複數沿該長方向A且分別間隔地形成於該等長側緣411 的刀刃42」;說明書第[0026]段記載「圍繞該軸線X前進設 置的兩相鄰之刀片4的刀鋒422,彼此相對形成一沿該長方向 A的位移量D,每一刀鋒422具有一刀鋒長度L,該位移量D小 於該刀鋒長度L」之內容,故證據2已揭示請求項4所附屬之 技術特徵。由上所述,請求項4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依據證據2、3、4、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 術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 ㈢證據2、3、4、5、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8、9不具進步性: ⒈關於請求項1、4、8,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 先前技術之組合足以證明請求項1、4、8不具進步性;及2、 3、4、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足以證明請 求項1、4不具進步性之理由,已如前述。是以證據2、3、4 、5、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亦足以證明請 求項1、4、8不具進步性。 ⒉請求項9為依附於請求項1的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全部技術特 徵,其附屬技術特徵如前所述。證據2、3、4、5、6及系爭 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亦如前述,證據6說明書第8頁第17至20行揭示「組裝時, 如圖2、3、4、5、6所示,首先將該鍵塊30置入該傳動軸20 的第一鍵槽22內,然後依次將該等刀盤40套置在該傳動軸20 外,同時藉由該等第二鍵槽43套置於該鍵塊30」之內容,證 據6之鍵塊30、第一鍵槽22及第二鍵槽43即相當於請求項9之 肋條、內卡固槽及外卡固槽之技術特徵,故證據6已揭示請 求項9所附屬之技術特徵。基上,請求項9係為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證據2、3、4、5、6及系爭專利說明 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 ㈣證據2、3、4、5、9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 或證據2、3、4、6、9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 合;或證據2、3、4、5、6、9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 術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 ⒈請求項5為依附於請求項4的附屬項,包含請求項4全部技術特 徵,其附屬技術特徵如前所述。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 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證據2、3、4、6及系爭專利說 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證據2、3、4、5、6及系爭專利 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足可證明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 亦如前述,證據2圖式第3圖揭示刀片4的本體41形成有固定 孔44,每一鎖固件5穿伸固定孔44並螺鎖於相對應的鎖固孔3 1,將刀片4鎖固於刀軸3之技術內容,相當於請求項5「每一 刀片的該孔洞組具有一形成於該本體的孔洞,每一鎖固件穿 伸該孔洞並螺鎖於相對應的該鎖固孔,將該刀片鎖固於該刀 座」的附屬技術特徵。 ⒉證據2至6雖未直接揭示請求項5「每一刀片的該等刀刃數量為 一,形成於該本體外側緣,每一刀片的該刀鋒數量為一,形 成於每一刀刃外側緣」之技術特徵,惟該特徵僅為刀刃、刀 鋒數量、位置之簡單選用,可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 識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產生無法預期中功效;且證據9說 明書[實施方式]第5頁揭示「該刀片4也可僅包含數量為一的 鉋切斜面43與數量為一的擋止直立面44」(卷二第41頁)之內 容,證據9已揭示請求項5所附屬之技術特徵。 ⒊證據9與證據2、3、4、5、6同屬利用一傳動桿旋轉帶動加工 切削工具(證據2、4、5、6、9之刨(鉋)刀及證據3之輾輥) 對工件進行加工,於技術領域上具有關聯性,證據2之刀軸3 、證據3之轉輥210、證據4之刀架1、證據5之異形體2、證據 6及證據9之刀盤皆結合傳動桿,驅動前開元件旋轉切削於作 用、功能上具有共通性,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 具有合理動機結合證據2、3、4、5、6、9。因此,請求項5 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證據2、3、4、5、 9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證據2、3、4、6 、9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證據2、3、4、 5、6、9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之組合所能輕易完 成。 ㈤原告主張不可採之理由: ⒈原告主張參加人以「先前技術」組合其他證據認系爭專利不 具進步性,並未明確指出「先前技術」所指為何,被告未依 專利審查基準規定行使闡明,未盡闡明義務、漏未審酌爭點 ,有違行政自我約束原則,且原處分未釐清參加人所指「先 前技術」,亦未實質論述「先前技術」之技術內容與系爭專 利之比對結果,有理由不備或漏未審酌之違法云云(卷一第 15至17頁,卷二第407至409、第550至552頁)。惟觀諸舉發 階段案卷:⑴參加人於111年7月8日舉發補充理由書理由第8 頁記載:「參閱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第0002段落記載『一 種現有刀軸,包含一傳動桿、一刀座,及複數刀片』;第000 3段記載『該傳動桿圍繞一軸線並沿該軸線方向延伸,該刀座 圍繞該傳動桿並沿該軸線方向沿伸,並且該刀座卡固於該傳 動桿,該等刀片繞該軸線並間隔設置於該刀座,其中,該傳 動桿與該刀座的材質皆為鐵,整體重量較重,且使用時間久 了,該刀座會生銹,與該等刀片卡固處容易造成鬆動的情況 發生,最重要的是,材質為鐵的該刀座其成本較為昂貴』等 語。系爭專利對照於先前技術,僅是將傳動桿的材質簡單地 置換成鋼,刀座的材質簡單的置換成鋁合金,以及設有卡固 於傳動桿與刀座之間的定位件而已」(乙證1卷第198頁反面) 。⑵原告於同年8月18日舉發補充答辯書第5頁敘明:「系爭 專利之[先前技術]段落已記載關於傳動桿與刀座之材質皆為 鐵」(乙證1卷第236頁);第6頁敘明「舉發人所稱之先前技 術,係指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術]段落當中所記載之『 現有刀軸』。查該段落係記載『該傳動桿與該刀軸的材質皆為 鐵』,可知其係屬傳動桿與刀座之材質皆為鐵的一種材料單 一的刀軸結構」等語(乙證1卷第236頁反面),是於舉發階 段原告即明確瞭解所稱「先前技術」為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 002]及[0003]段所載之[先前技術],原告就該「先前技術」 一詞與參加人之解讀並無二致且為實質答辯,未有原告所稱 不明確或被告未盡闡明義務等情節,參加人於本院審理時亦 已敘明證據組合中「先前技術」為「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 前技術」(卷二第360頁),原告所為主張顯不足採。 ⒉原告主張原處分及訴願決定未判斷「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通常知識者之技術水準」之步驟,有錯誤適用核准時專 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2條規定之違法云云(卷一第18頁)。 然所謂「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person who has the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PHOSITA)乃一虛擬之 角色,並非具體存在,其技術能力如何、主觀創作能力如何 ,必須藉由外部證據資料將其能力具體化,在專利訴訟實務 中,爭議之專利其所歸類之技術分類以及該類技術於爭議之 專利申請當時所呈現之技術水平,均足作為具體化此一虛擬 角色能力之參考資料,當此一虛擬角色之技術能力經由兩造 攻擊防禦過程中漸次浮現時,有關爭議專利之創作是否與已 經存在之技術間有顯著之不同、相較於既有或已知之技術而 言是否產生顯著之功效,即應透過論理法則與經驗法則,在 不違自然法則之前提下加以客觀檢視,而非任由爭議當事人 以主觀意見恣意左右(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236號行 政判決意旨參照)。本件被告於舉發程序中,已經由系爭專 利說明書所載先前技術及參加人所提證據2至9之技術內容, 形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技術水準,依該 技術水準之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在不違自然法則之前提下 加以客觀檢視,據以判斷系爭專利請求項1、4至6、8至9作 出不具進步性之處分,尚難認有理由不備之違法,原告主張 不足採。 ⒊原告主張原處分以證據2為主要證據,證據2之刀軸為一體成 型單一元件,未區分刀軸具有傳動桿及刀座為異質結合及未 涉及卡固方式等技術方式考量,原處分及訴願決定以未記載 於引證說明書之技術內容,據以否定系爭專利之進步性。證 據3涉及粉碎機之輾輥結構改良,為輾壓破碎為目的之輾輥 機,未涉及切削加工,與證據2、4、5為刨刀之刀軸之屬性 不同、技術本質上具有差異,不具組合動機。證據2為一體 成形之刀軸,無卡固之技術方案,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 者無動機將證據5之技術特徵結合至證據2而輕易完成系爭專 利所請內容。證據4未提及轉軸的具體結構或是其材料組成 。證據2為一體成型之刀軸,無卡固之技術方案。證據6所載 先前技術產生「反向教示」及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6 51號行政判決認定「複數單盤」與「單一刀座」之差異具進 步性云云(卷一第20至63頁,卷二第416至421頁)。經查: ⑴證據2為一種多段式新型刀具,新型之目的為減少加工成本的 刀片及降低噪音、阻力的刀具;功效在於透過刀片之刀鋒設 計及位移量設置,產生螺紋刨刀效果,大幅降低加工費用; 證據2說明書主要界定之技術內容為「刀片」及設有該「刀 片」之刀具,對於刀軸技術特徵雖未詳加定義,惟證據2圖 式第1至4圖揭示內容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無 歧異得知該刀軸包含一傳動桿及一刀座之技術特徵,證據2 說明書內容並未如原告所稱該刀軸材料為「單一的單體式刀 軸結構」,原告所為臆測並不可採。況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 002]段先前技術即載明「現有刀軸包含一傳動軸、一刀座及 複數刀片」之技術特徵;證據2說明書第[0002]段記載「[先 前技術]係參考美國專利第4538655號案的一種適用於刨木機 的刀具」,而查該美國專利說明書第5欄第20至29行及圖1、 3揭示之固定螺絲56透過切割器段10(相當於系爭專利刀座 )上孔54定位至軸12(相當於系爭專利傳動軸)之六角形部 分16之內容,證據2所引用先前技術所載傳動桿及刀座亦非 屬相同一體成型之刀軸;又證據3至6皆區別傳動桿與刀座為 單獨元件。依上所述,刀軸包含一傳動桿及一刀座之技術特 徵為所屬技術領域常規之配置,可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輕易思及,原告主張不足採。 ⑵如前所述,證據3已揭示請求項1「該傳動桿的材質為鋼」之 技術特徵,原告雖稱證據3為一種輾輥結構改良,與證據2非 屬相同技術領域不具結合動機,然證據2、4、5、6為刨(鉋 )刀,證據3為研磨輥,證據2至6皆為切削加工之刀具,於 技術領域上具有關聯性,證據2至6由驅動傳動桿之旋轉軸帶 動刨刀或研磨輥之刀具旋轉對被加工元件進行切削或研磨, 於作用、功能上具有共通性,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具有動機結合前開證據,是以原告稱證據3與其他證據間 不具結合動機之論述不足採。 ⑶如前所述,證據2已揭示相當於請求項1傳動桿、刀座、複數 刀片、複數繞該軸線且間隔設置於該刀座的鎖固件等技術特 徵;又證據3、4已揭示相當於請求項1「該傳動桿的材質為 鋼」及「該刀座的材質為鋁合金」,是以證據3、4已揭示系 爭專利之傳動桿及刀座為異質材質之技術特徵;證據5或6已 揭示相當於請求項1定位件、第一定位段及第二定位段對應 組合卡固固定之技術方案之技術特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 通常知識者自有動機結合證據2、3、4、5及系爭專利說明書 所載先前技術,或證據2、3、4、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 前技術,或證據2、3、4、5、6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先前 技術,原告主張不足採。 ⑷證據6先前技術記載欲直接於刀軸上製造出複數鎖塊較困難、 費時,導致製造成本較高的缺點,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刀 座並未界定其為單一構件或複數構件組合而成,請求項1所 界定內容並不排除可由證據6複數刀盤形成一螺旋刀座之實 施態樣;又證據6之圖1為證據6之先前技術,該刀軸12即包 含複數刀片13及複數鎖塊122,是以該刀座具複數刀片及鎖 塊為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所能輕易思及,原告主張不 足採。 ⑸原告所舉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651號行政判決認定「 複數單盤」與「單一刀座」之差異部分,雖該案證據5與本 件證據6為相同文獻,惟該案訴訟標的第M469998號「電動刨 刀刀具座結構改良」專利與本件不同,所引證據組合除該案 證據5外亦與本件不同,實難比附援引為本件判斷論據。 ⒋原告指稱證據6未揭露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亦未揭露系爭 專利傳動桿與刀座為「異質材料的組合」之技術特徵云云( 卷二第410至416頁)。惟本件有關系爭專利進步性之判斷係 以前揭爭點所示複數證據組合為之,證據6單一證據是否揭 露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非屬本件爭點審酌範圍。而查證據3 已揭示該轉軸即相當於傳動桿可為鋼材,證據4已揭示該刀 架可以鋁製造之技術內容,是以證據3、4已揭示系爭專利傳 動桿與刀座為異質材料之技術特徵。又證據6揭示之「粉末 冶金」係可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成品用途、 成本、機械性質及加工性等考量進行粉末冶金材料之選擇, 該等粉末材料依需求進行調整為粉末冶金加工製程之通常知 識,原告所稱無法認定證據6已直接且無歧異教示「材料可 依需求改變」云云,顯不足採。 ⒌原告主張系爭專利所載「一刀座」確有其數量對應之技術意 義,唯一合理解釋為「單一」、「一體成型」、「非由複數 個次及結構組合而成」之態樣,與證據5或證據6由多個刀盤 組成刀座之技術特徵有別云云(卷二第419、424頁)。惟解釋 請求項應以請求項記載之內容為依據,雖得參酌說明書及圖 式,惟不得將說明書或圖式有揭露但請求項未記載之內容引 入請求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981號行政判決意旨 可資參照)。系爭專利請求項1記載「一刀座,圍繞該傳動 桿並沿該軸線方向沿伸,且卡固於該傳動桿,其中,該刀座 的材質為鋁合金」之技術特徵,參諸系爭專利說明書並未如 原告所稱應解釋為「單一」、「一體成型」、「非由複數個 次及結構組合而成」實施態樣,且系爭專利主要發明目的及 功效為藉由變更傳動軸及刀座材質減輕重量、不易生鏽、降 低刀片鬆動及降低成本,與該刀座為單一或複數結構組合而 成皆可藉由變更材質達到相同目的或功效,遑論系爭專利說 明書所未記載「一體成型」之態樣,原告主張不足採。 柒、綜上所述,參加人所提爭點所示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請求項1、4至6、8至9不具進步性,有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1 20條準用第22條第2項規定情形,原處分所為「請求項1、4 至6、8至9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並無違誤,訴願 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從而,原告訴請撤銷訴願決定及 原處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捌、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並無逐一論述必 要。   玖、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 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蔡惠如    法 官 陳端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2025-01-24

IPCA-113-行專訴-20-20250124-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發明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31號 民國113年12月18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陳泠伶 住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1段15之1 號11樓 訴訟代理人 鍾亦琳律師(兼上一人及次一人送達代收人) 鄭人文專利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簡正芳 住同上 參 加 人 羅蒂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中島英樹 住同上 (送達代收人 賴經臣專利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發明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 3年4月12日經法字第1131730159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並經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被告之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二、被告應就發明專利第I535383號「軟糖及軟糖之製造方法」 專利作成「請求項1、2、9、10、11舉發成立」之審定。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一、原告原起訴聲明第2項為:「㈡被告就發明專利第I535383號『 軟糖及軟糖之製造方法』專利舉發事件(101116812N01), 應作成『請求項1、2、9、10、11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審 定。」(本院卷第15頁),嗣刪除其中「,應予撤銷」文字 (本院卷第518頁),非屬訴之變更或追加,應予准許。 二、參加人受合法通知(本院卷第497頁),無正當理由,未於 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行政訴訟法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兩造之聲請,由其等辯論而 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爭訟概要:   參加人前於民國101年5月11日以「軟糖及軟糖之製造方法」 向被告申請發明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11項,並以西元2011 年5月13日申請之日本第2011-108157號專利案主張優先權, 經被告准予專利(公告號第I535383號,下稱系爭專利)。 嗣原告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9至11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 2條第2項、第26條第2項規定,對之提起舉發。被告以112年 11月28日(112)智專議(四)01027字第00000000000號專 利舉發審定書為「請求項1至2、9至11舉發不成立」之處分 。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經濟部以113年4月12日經法字第 00000000000號訴願決定駁回,原告不服,向本院提起訴訟 。本院認本件訴訟的結果,如應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參 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損害,爰依職權命參加人獨立 參加被告之訴訟。 二、原告主張要旨及聲明:  ㈠證據1、2之組合、證據1、3之組合已實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 項1所有技術特徵,證據2所揭示之技術內容對於系爭專利不 構成「反向教示」,因證據1及證據2、證據1及證據3具有技 術領域關聯性及功能或作用共通性等,彼此間具有結合動機 ,故證據1、2之組合、證據1、3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 求項1、2、9、10不具進步性。另證據1、2、4之組合或證據 1、3、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不具進步性。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未界定「一面拉伸糖果麵團一面 進行揉合」,因而範圍過廣,無法為說明書所支持。又系爭 專利請求項1、9所界定「0.2重量%以上且未滿2 重量%之明 膠」範圍過廣,請求項2、10、11亦未進一步界定明膠的含 量,均無法為說明書所支持,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 0、11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  ㈢聲明:   ⒈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⒉被告就系爭專利舉發事件(101116812N01),應作成「請 求項1、2、9、10、11舉發成立」之審定。 三、被告答辯要旨及聲明:     ㈠證據1並未揭示糖果麵糰之比重與糖果的食感、黏牙程度之關 聯性;證據2對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請「明膠含量為0.2重 量以上且未滿2重量%」之技術特徵完全未有任何揭示,且已 教示當明膠的含量未滿2重量%時,則所欲黏糯食感無法持續 ,故證據1、2欠缺結合動機。另證據3並未揭示系爭專利請 求項1所請「明膠含量為未滿2重量%」之技術特徵,證據3與 系爭專利所請發明相較,二者明膠含量及所欲達到之食感全 然不同,故證據1與證據3並無組合動機。而證據4對於將該 裝置使用於製作軟糖麵糰,以及藉由應用於軟糖用途而可減 少明膠含量等技術內容,完全未有任何記載或教示,故證據 1、2、4或證據1、3、4並無組合動機。    ㈡系爭專利說明書除揭示技術內容外,說明書亦提供利用表2獲 得之各樣品,進行黏牙程度及豐富食感之程度進行官能評價 試驗,試驗結果如表3;系爭專利說明書已明確且充分揭露 相關技術內容,並例示所請軟糖之製備及其可明顯提升口感 之效果,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11並未違反專利 法第26條第2項規定。  ㈢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四、參加人未於準備程序及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 何聲明或陳述。 五、爭點: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11是否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2 項規定? ㈡證據1及證據2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2、 9 、10不具進步性? ㈢證據1及證據3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2、9、 10不具進步性? ㈣證據1、證據2及證據4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 不具進步性? ㈤證據1、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 不具進步性? 六、本院的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     ⒈系爭專利於101年5月11日申請,優先權日為100年5月13日 ,於105年4月11日審定准予專利,故系爭專利有無撤銷之 原因,應依核准時所適用之103年3月24日修正施行之專利 法(下稱核准時專利法)。   ⒉依核准時專利法第21條規定,發明,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 術思想之創作。又依同法第22條第2項規定,發明為其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 易完成時,仍不得取得發明專利。另發明專利權有違反同 法第22條第2項規定者,任何人得向專利專責機關提起舉 發(同法第71條第1項第1款規定參照)。因此,系爭專利 有無違反前述規定而應撤銷其發明專利權,依法應由舉發 人(即原告)附具證據證明之,倘其證據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有違前述規定,自應為舉發成立之處分。  ㈡系爭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主要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如附 表1所示,另系爭專利請求項1、9、11之要件特徵解析如附 表3所示,且經本院曉諭後當事人依此要件特徵為技術說明 (本院卷第405至406頁)。至原告所提引證,其公告日、公 開日皆早於系爭專利優先權日(100年5月13日),可作為系 爭專利之先前技術(相關技術內容及圖式如附表2所示)。  ㈢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11並未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6 條第2項規定:   ⒈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11之內容可得知所請之軟 糖係涉及物範疇之請求項,該物之技術特徵主要為包含0. 2~5重量%之普魯蘭多糖及0.2重量%以上且未滿2重量%之明 膠、氣泡且比重為1.2以下等。   ⒉系爭專利除於說明書內容之【實施方式】中詳細說明如何 製備所請之軟糖外,其中亦提供利用表2獲得之各樣品, 進行「黏牙程度」及「豐富之食感」之官能評價試驗,試 驗結果如表3所示,表3測試結果顯示,相同重量%之普魯 蘭多糖及明膠,但比重為1.3之軟糖(比較例3)相較於比重 為1.0之軟糖(實施例1),雖有豐富度,但缺乏彈性,又略 微觀察到黏牙現象,另由表4可知,比重為1.0之軟糖,即 便將普魯蘭多糖之調配量減少至0.2重量%,亦可提供不易 黏牙、亦有彈力且豐富之食感的軟糖。   ⒊綜上,系爭專利說明書已例示所請軟糖之製備及其相對於 明膠之重量%小於0.2(如未包含明膠)、比重大於1.2(如比 重為1.3)或普魯蘭多糖之重量%小於0.2(如0.1)等比較例 所顯示之口感提升效果,故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利用例行之實驗或分 析方法,自可由說明書揭露的內容合理預測或延伸至請求 項之範圍,因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11可為 說明書所支持,並未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   ⒋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未界定「一面拉伸 糖果麵團一面進行揉合」,因而範圍過廣;系爭專利請求 項1、9所界定「0.2重量%以上且未滿2重量%之明膠」範圍 過廣,請求項2、10、11亦未進一步界定明膠的含量,故 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11無法為說明書所支持云 云。惟:    ⑴雖然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實施例僅揭露利用拉製機使糖果 麵糰含有氣泡而調製出比重為1.2以下之軟糖,然而如 前述,由於系爭專利說明書已例示比重為1.3之軟糖(比 較例3)相較於比重為1.0之軟糖(實施例1)確實較缺乏彈 性且略有黏牙現象,且藉由拉製機以外之其他方式產生 氣泡以調整軟糖之比重亦屬習知,例如證據2揭露可利 用發泡機使糖漿含氣並冷卻藉此製作含氣麵糰,再將含 普魯蘭多糖的麵糰與含氣麵糰混合而得到比重為0.6至1 .1之軟糖(請求項1、2,說明書第[0019]段),證據3揭 露利用蛋糕攪拌機等起泡以獲得比重為0.8至1.3之軟糖 (說明書第3頁左下欄第9行至右下欄第14行),因此,該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 常知識,包括相關的先前技術如證據2、3等,自能判斷 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所總括含有氣泡、比重為1 .2以下等的範圍恰當,而能為說明書所支持。    ⑵雖然系爭專利說明書之表3、4均僅記載1.4重量%之明膠 含量的實施例,然而實施例是舉例說明發明較佳的具體 實施方式,如無明確且充足的理由,不應要求請求項僅 能記載實施例揭露之技術特徵,且從系爭專利說明書之 表3測試結果可知,相同重量%之普魯蘭多糖及相同之比 重,但未使用明膠之軟糖(比較例2)相較於包含1.4重量 %明膠之軟糖(實施例1),有黏牙現象,為無彈性且過軟 之食感,亦即系爭專利說明書已於「0.2重量%以上且未 滿2重量%之明膠」之範圍內選擇一代表性之1.4重量%明 膠含量,證明具有該範圍內之明膠含量的軟糖相較於具 有該範圍外者確實較能產生預期之食感功效,亦於系爭 專利說明書第9頁記載「若明膠之含量少於0.2重量%, 則軟糖的豐富之食感消失,若明膠之含量超過2重量%, 則咀嚼性過高,會成為咀嚼感覺不佳之食感」,且明膠 為常見之軟糖成分,原告亦未提供明確且充足的理由說 明為何系爭專利之實施例揭露之1.4重量%明膠含量不足 以支持「0.2重量%以上且未滿2重量%之明膠」之範圍, 因此,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 請時之通常知識,利用例行之實驗或分析方法,自可由 系爭專利說明書揭露的內容合理預測或延伸至請求項1 、2、9、10、11中關於「0.2重量%以上且未滿2重量%之 明膠」之範圍,而能為說明書所支持。故原告此部分主 張,要無可取。  ㈣證據1及證據2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不 具進步性:   ⒈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合證據1及 證據2之技術內容:    ⑴證據1係涉及可食性咀嚼糖果(亦即軟糖),證據2係涉及 軟糖及其製造方法,故證據1、2同屬軟糖之技術領域, 技術領域具有關聯性。    ⑵證據1說明書第2頁左上欄第10至15行揭露所欲解決問題 為「提供一種具有彈力性的可食性咀嚼糖果」,證據2 說明書第[0004]段揭露所欲解決問題為「提供一種不黏 牙且咀嚼感不會過硬、具有黏糯食感且彈力性豐富的軟 糖」,因此,證據1、2均涉及軟糖之彈力性等食感的改 善,所欲解決問題具有共通性。    ⑶證據1說明書第2頁左下欄第14行至右下欄第3行揭露於其 實施例中係對糖果原料液進行攪打從而使其含氣。依該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使糖果原料含氣即意味 使糖果原料充滿小氣泡,所製得的糖果之比重自然會降 低。證據2說明書第[0019]段揭露利用發泡機使糖漿含 氣而製作含氣麵團,並藉由增減發泡量而調整含氣麵團 的比重,從而將成品之軟糖的比重調整至特定範圍。證 據1之含氣步驟之作用會使糖果之比重降低,證據2使糖 漿含氣之作用亦在於使軟糖之比重降低,兩者具有功能 或作用之共通性。此外,由於證據1已明確記載含氣步 驟並實質隱含藉由含氣而降低糖果之比重,證據2則明 確記載藉由使糖漿含氣而將軟糖之比重調整至特定範圍 ,因此證據1、2之技術內容中已揭露將證據2的比重應 用於證據1之含氣步驟的教示或建議。    ⑷綜上,由於證據1及證據2之技術領域具有關聯性,所欲 解決問題具有共通性,並具有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且 證據1、2之技術內容中已揭露結合二引證之技術內容的 教示或建議。因此,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 識者有動機結合證據1及證據2之技術內容。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    ⑴證據1請求項1揭露一種可食性咀嚼糖果(1A),係含有0.5 至5重量%之普魯蘭多糖(1B)及0.2至2重量%之明膠(1C) 。另證據1說明書第2頁左下欄第14行至右下欄第3行揭 露於其實施例中係對糖果原料液進行攪打從而使其含氣 (1D)。證據1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在於,證據1並 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該糖果麵糰之比重調節為1 .2以下」(1E)技術特徵。    ⑵證據2請求項1揭露一種軟糖(1A),係含有0.5至3重量%之 普魯蘭多糖(1B)及2至5重量%之明膠,且比重為0.6至1. 1(1E),請求項2揭露含氣麵糰與含普魯蘭多糖的麵糰之 製備,並將含普魯蘭多糖的麵糰與含氣麵糰混合而得到 軟糖(1D)。另證據2說明書第[0010]段揭露即使相同組 成,軟糖的比重為0.6至1.1時,相較於1.2以上者,發 揮咀嚼口感明顯輕柔的食感,又,相較於比重未達0.6 者,發揮咀嚼口感輕柔且具有彈力性之食感。另證據2 說明書第[0019]段揭露利用發泡機使糖漿含氣而製作含 氣麵糰,可藉由增加發泡量而降低含氣麵糰的比重,或 減少發泡量而增加含氣麵糰的比重,從而將成品之軟糖 的比重調整至特定範圍。    ⑶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證據1、證據2之技術特徵比對如附表 4所示。如前所述,由於證據1及證據2均屬於軟糖之相 關技術領域,均具有涉及改善軟糖之彈力性等食感的所 欲解決問題之共通性,亦均具有藉由含氣步驟以使糖果 之比重降低的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且由於證據1已明 確記載含氣步驟並實質隱含藉由含氣而降低糖果之比重 ,故當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欲對證據 1之軟糖進一步尋求咀嚼口感較輕柔且具有彈力性之食 感時,在參照證據2的技術內容後,自有動機將證據2所 揭露之比重範圍0.6至1.1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即能輕 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發明,故證據1及證據2之組 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⒊系爭專利請求項2:    系爭專利請求項2係請求項1之附屬項,並界定「其中,上 述軟糖之比重為0.8~1.2」之附屬技術特徵。惟同前述, 由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將證據 2所揭露之比重範圍0.6至1.1如端點1.1等應用於證據1之 軟糖,故亦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因此, 證據1及證據2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 性。   ⒋系爭專利請求項9:       系爭專利請求項9為獨立項,證據1及證據2揭露之技術內 容已如前述,證據1與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差異在於,證據 1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比重為1.2以下」(9E)技 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9與證據1、證據2之技術特徵比 對如附表5所示。惟同前述,由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將證據2所揭露之比重範圍0.6至1. 1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故亦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9 之發明,因此,證據1及證據2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 求項9不具進步性。   ⒌系爭專利請求項10:    系爭專利請求項10係請求項9之附屬項,並界定「其比重 為0.8~1.2」之附屬技術特徵。惟同前述,由於該發明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將證據2所揭露之比 重範圍0.6至1.1如端點1.1等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故亦能 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發明,因此,證據1及證據2 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    ⒍被告雖辯稱證據1並未揭示糖果麵糰之比重與糖果的食感、 黏牙程度之關聯性、系爭專利提供一種與先前相比不易黏 牙且可獲得較輕且豐富之食感及堅實之咀嚼感的軟糖、證 據2並未揭示「明膠含量為0.2重量以上且未滿2重量%」之 技術特徵、且已教示當明膠的含量未滿2重量%時所欲黏糯 食感無法持續等而主張證據1及證據2並無結合動機云云。 然:    ⑴如前所述,證據1已揭露對糖果原料液進行攪打從而使其 含氣,而使糖果原料含氣即意味使糖果原料充滿小氣泡 ,所製得的糖果之比重自然會降低,且證據2已然具體 揭露使糖漿含氣之作用在於使軟糖之比重降低,進而可 製得比重為0.6至1.1且咀嚼口感輕柔及具有彈力性之軟 糖,亦即兩者均具有藉由含氣步驟以使糖果之比重降低 的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故縱使證據1並未揭示糖果麵 糰之比重與糖果的食感、黏牙程度之關聯性,該發明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有合理動機結合證據1 及證據2之技術內容,將證據2所揭露之比重範圍0.6至1 .1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所製得之軟糖即具有系爭專利 請求項1、2、9、10所請發明之所有技術特徵,故其本 質上當具有被告所強調之「與先前相比不易黏牙且較輕 且豐富之食感及堅實之咀嚼感」的固有性質,尚難謂系 爭專利請求項1、2、9、10因而具有進步性;另外,被 告所舉系爭專利說明書第4頁第3段,亦僅指出證據2之 做法即使獲得比重為0.6至1.1的軟糖,亦存在食感或黏 牙程度不令人滿意之情形,系爭專利說明書之上開段落 並未勸阻證據1揭露的「0.5至5重量%之普魯蘭多糖、0. 2至2重量%之明膠」與證據2揭露的「比重為0.6至1.1」 之結合,況且證據1及證據2之間是否有結合動機,應由 證據1及證據2之技術內容判斷,而非由系爭專利揭露內 容判斷。因此,被告此部分主張並不可採。    ⑵證據2說明書第[0009]段雖揭露「若該含量(明膠含量)未滿2重量%時,則作為目的之黏糯食感無法持續」,然而證據2說明書第[0009]、[0010]段係分開記載調整明膠含量之作用以及調整比重之作用,其中,說明書第[0009]段記載,將明膠含量調整為2至5重量%係為了達成「黏糯食感」(原文為「もちもち感」),說明書第[0010]段記載,將軟糖比重調整為0.6至1.1則係為了達成「輕柔且具有彈力性之食感」(原文為「柔らかくかつ弾力性のある食感」),亦即上開兩種食感之達成係藉由分別獨立不同的作用,故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如欲達成「黏糯食感」,或有可能受證據2勸阻而將明膠含量維持在2重量%以上,但如為了達成系爭專利所欲之「較輕且豐富之食感、及堅實之咀嚼感」(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4至8行),因證據2並無為了達成此等食感而就明膠含量加以限制之記載,且如前述,證據2說明書第[00019]段清楚揭露,比重的大小主要透過發泡量(含氣量)來調整,並未受限於明膠含量的高低,因此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有動機結合證據1及證據2之技術內容,將證據2所揭露之比重範圍0.6至1.1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而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之發明,故被告此部分主張並不可採。  ㈤證據1及證據3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不 具進步性:   ⒈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合證據1及 證據3之技術內容:    ⑴證據1係涉及可食性咀嚼糖果(亦即軟糖),證據3係涉及 軟糖及其製造方法,故證據1、3同屬軟糖之技術領域, 技術領域具有關聯性。    ⑵證據1說明書第2頁左上欄第10至15行揭露所欲解決問題 為「提供一種具有彈力性的可食性咀嚼糖果」,證據3 說明書第2頁右上欄倒數第5行至左下欄第1行揭露所欲 解決問題為「提供一種具有海綿般之較輕食感與組織, 且可使用高水分之原料之新穎的軟糖」,因此,證據1 、3均涉及軟糖之食感的改善,所欲解決問題具有共通 性。    ⑶證據1說明書第2頁左下欄第14行至右下欄第3行揭露於其 實施例中係對糖果原料液進行攪打從而使其含氣。依該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使糖果原料含氣即意味 使糖果原料充滿小氣泡,所製得的糖果之比重自然會降 低。證據3說明書第3頁左下欄第9行至右下欄第14行揭 露於原料中添加彈性起泡劑和非彈性起泡劑並利用蛋糕 攪拌機等使其起泡,以得到表觀比重為0.8至1.3的軟糖 。證據1之含氣步驟之作用會使糖果之比重降低,證據3 使原料起泡之作用亦在於使軟糖之比重降低,兩者具有 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此外,由於證據1已明確記載含 氣步驟並實質隱含藉由含氣而降低糖果之比重,證據3 則明確記載藉由使原料起泡而將軟糖之比重調整至特定 範圍,因此證據1、3之技術內容中已揭露將證據3的比 重應用於證據1之含氣步驟的教示或建議。    ⑷綜上,由於證據1及證據3之技術領域具有關聯性,所欲 解決問題具有共通性,並具有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且 證據1、3之技術內容中已揭露結合二引證之技術內容的 教示或建議,因此,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 識者有動機結合證據1及證據3之技術內容。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    ⑴證據1揭露之技術內容已如前述,證據1與系爭專利請求 項1之差異在於,證據1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 該糖果麵糰之比重調節為1.2以下」(1E)技術特徵。    ⑵證據3請求項1揭露一種軟糖(1A),其係以至少含有彈性 起泡劑的起泡劑、糖類及油脂為主體,上述起泡劑在製 品全體重量中為3至15重量%等,表觀比重為0.8至1.3(1 E)。另證據3說明書第2頁左下欄倒數第4行至右下欄第7 行揭露若可以在傳統牛軋型的含有油脂之糖果中進一步 使其含有氣泡而使食感變輕,並且使其比傳統牛軋糖具 有更高水分,且更有彈力性,則可製成一種具有適當的 濃厚感的新穎軟糖,使用起泡保持力較強的彈性起泡劑 作為起泡劑,並且將起泡劑、糖類及油脂以特定比例調 配可達成上述目的。另證據3說明書第3頁左下欄第9行 至右下欄第14行揭露於原料中添加彈性起泡劑和非彈性 起泡劑並利用蛋糕攪拌機等使其起泡(1D),以得到表觀 比重為0.8至1.3的軟糖。若上述表觀比重超過1.3,則 無法獲得作為本發明之目的的海綿樣之食感。    ⑶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證據1、證據3之技術特徵比對如附表 6所示。如前所述,由於證據1及證據3均屬於軟糖之相 關技術領域,均具有涉及改善軟糖之食感的所欲解決問 題之共通性,亦均具有藉由氣泡產生以使糖果之比重降 低的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且由於證據1已明確記載含 氣步驟並實質隱含藉由含氣而降低糖果之比重,故當該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欲對證據1之軟糖 進一步尋求較輕且具有彈力性之食感時,在參照證據3 的技術內容後,自有動機將證據3所揭露之表觀比重範 圍0.8至1.3如端點0.8等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即能輕易 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發明,故證據1及證據3之組合 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⒊系爭專利請求項2:    系爭專利請求項2係請求項1之附屬項,並界定「其中,上 述軟糖之比重為0.8~1.2」之附屬技術特徵。惟同前述, 由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將證據 3所揭露之表觀比重範圍0.8至1.3如端點0.8等應用於證據 1之軟糖,故亦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因此 ,證據1及證據3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 步性。   ⒋系爭專利請求項9:      系爭專利請求項9為獨立項,證據1及證據3揭露之技術內 容已如前述,證據1與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差異在於,證據 1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比重為1.2以下」(9E)技 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9與證據1、證據3之技術特徵比 對如附表7所示。惟同前述,由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將證據3所揭露之表觀比重範圍0.8 至1.3如端點0.8等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故亦能輕易完成 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發明,因此,證據1及證據3之組合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9不具進步性。   ⒌系爭專利請求項10:    系爭專利請求項10係請求項9之附屬項,並界定「其比重 為0.8~1.2」之附屬技術特徵。惟同前述,由於該發明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將證據3所揭露之表 觀比重範圍0.8至1.3如端點0.8等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故 亦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發明,因此,證據1及 證據3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   ⒍被告雖辯稱證據3揭示當起泡劑(如明膠)使用量未達3%時 ,起泡性、彈力性變得不充分而無法獲得其發明目的之食 感、證據3與系爭專利所請發明之明膠含量及所欲達成之 食感完全不同等而主張證據1及證據3並無結合動機云云。 然:    ⑴依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通常知識,當普魯蘭多糖與明 膠一起使用時,係具有增加彈力性的功能,例如證據1 說明書第2頁右上欄倒數第2行至左下欄第7行記載「併 用普魯蘭多糖與明膠時改善咀嚼性及彈力性的理由為, 普魯蘭多糖分子和明膠分子的高分子物質會互相交纏而 形成骨骼構造,且一部分會在高溫煮乾之階段脫水,引 起普魯蘭多糖分子和明膠分子相互間的交聯化而形成強 固的骨骼構造,此構造的形成會使得彈力性增加,而改 善咀嚼性」。由此記載可知,當普魯蘭多糖與明膠一起 使用時,普魯蘭多糖亦具有彈性起泡劑之功能。依證據 1請求項1,普魯蘭多糖與明膠的含量合計為0.7至7重量 %,故可視為證據1教示或建議彈性起泡劑的含量為0.7 至7重量%的技術內容。    ⑵易言之,證據1請求項1揭露的普魯蘭多糖與明膠的含量 (合計為0.7至7重量%)與證據3請求項1所揭露的起泡 劑的含量範圍(3至15重量%)並不矛盾,況且如前述, 證據3將軟糖之表觀比重調整為0.8至1.3時所達成之食 感為「海綿樣之食感」,該食感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之 食感中的「較輕且豐富之食感」相對應,並無被告指稱 所欲達到之食感完全不同之情事,故該發明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並不會因為證據3請求項1之上述揭 露而阻礙其結合證據1及證據3之技術內容,亦即並不會 因為證據3揭露起泡劑(或彈性起泡劑)之含量為3至15 重量%、食感不同等,就無法產生將證據3所揭露之比重 應用於證據1所揭露之軟糖的動機,因此,該發明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仍有動機結合證據1及證據3 之技術內容,將證據3所揭露之表觀比重範圍0.8至1.3 如端點0.8等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而能輕易完成系爭專 利請求項1、2、9、10之發明,故被告此部分主張並不 可採。  ㈥證據1、證據2及證據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不具 進步性:   ⒈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合證據1、 證據2及證據4之技術內容:    如前所述,證據1係揭露藉由攪打使糖果麵糰含氣,證據2 係揭露藉由發泡機使糖果麵糰含氣,另外,證據4說明書 第2頁右上欄第3至11行係揭露藉由糖果拉伸裝置將空氣混 入糖果,亦即證據1、證據2及證據4均屬於糖果製作之相 關技術領域,均具有在糖果麵糰(或糖果原料)中混入空氣 的相同步驟,故所產生之功能或作用亦具有共通性,因此 ,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合證據 1、證據2及證據4之技術內容。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1係請求項9或10之附屬項,並界定「其中 ,上述比重係利用拉製機而調製」之附屬技術特徵。證據 1及證據2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9或10不具進步 性,已如前述,證據1及證據2均未揭露利用拉製機(11B) 而調製其比重。   ⒊證據4說明書第2頁右上欄第3至7行揭露在如德國聯邦共和 國專利第876947號說明書所記載之習知的糖果拉伸裝置(1 1B)中,對處於熱且堅韌的保留狀態之糖果藉由拉伸及壓 縮而混入空氣,產生如絲狀般的光澤,其請求項1則具體 揭露一種糖果拉伸裝置,其係具有對於至少1個固定的拉 伸臂進行相對旋轉的至少2個拉伸臂,其特徵為在進行旋 轉的1個拉伸臂(31、32、33、34、35、36)的旋轉範圍 內分別設置有2個固定的拉伸臂(1、2、3、4、5、6、7) ,亦即藉由拉製機使糖果含有氣泡係屬習知技術,該發明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使糖果含有氣泡後 自然會降低糖果之比重。   ⒋系爭專利請求項11與證據1、證據2、證據4之技術特徵比對 如附表8所示。如前所述,證據1、證據2及證據4均屬於糖 果製作之相關技術領域,均具有在糖果麵糰(或糖果原料) 中混入空氣之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且該發明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除了有動機將證據2所揭露之比重範 圍0.6至1.1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之外,亦有動機選擇將證 據1藉由攪打使糖果麵糰含氣之方式置換為其他習知同樣 可使糖果含有氣泡之方式如證據4之拉製機裝置,即能輕 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1之發明,故證據1、證據2及證據 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不具進步性。   ㈦證據1、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不具 進步性:   ⒈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合證據1、 證據3及證據4之技術內容:    如前所述,證據1係揭露藉由攪打使糖果麵糰含氣,證據3 係揭露藉由蛋糕攪拌機等使糖果麵糰含氣,另外,證據4 說明書第2頁右上欄第3至11行係揭露藉由糖果拉伸裝置將 空氣混入糖果,亦即證據1、證據3及證據4均屬於糖果製 作之相關技術領域,均具有在糖果麵糰(或糖果原料)中混 入空氣的相同步驟,故所產生之功能或作用亦具有共通性 ,因此,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 合證據1、證據3及證據4之技術內容。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1係請求項9或10之附屬項,並界定「其中 ,上述比重係利用拉製機而調製」之附屬技術特徵。證據 1及證據3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9或10不具進步 性,已如前述,證據1及證據3均未揭露利用拉製機(11B) 而調製其比重。   ⒊證據4說明書第2頁右上欄第3至7行揭露在如德國聯邦共和 國專利第876947號說明書所記載之習知的糖果拉伸裝置(1 1B)中,對處於熱且堅韌的保留狀態之糖果藉由拉伸及壓 縮而混入空氣,產生如絲狀般的光澤,其請求項1則具體 揭露一種糖果拉伸裝置,其係具有對於至少1個固定的拉 伸臂進行相對旋轉的至少2個拉伸臂,其特徵為在進行旋 轉的1個拉伸臂(31、32、33、34、35、36)的旋轉範圍 內分別設置有2個固定的拉伸臂(1、2、3、4、5、6、7) ,亦即藉由拉製機使糖果含有氣泡係屬習知技術,該發明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使糖果含有氣泡後 自然會降低糖果之比重。   ⒋系爭專利請求項11與證據1、證據3、證據4之技術特徵比對 如附表9所示。如前所述,證據1、證據3及證據4均屬於糖 果製作之相關技術領域,均具有在糖果麵糰(或糖果原料) 中混入空氣之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且同前述,該發明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除了有動機將證據3所揭露 之比重範圍0.8至1.3如端點0.8等應用於證據1之軟糖之外 ,亦有動機選擇將證據1藉由攪打使糖果麵糰含氣之方式 置換為其他習知同樣可使糖果含有氣泡之方式如證據4之 拉製機裝置,即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1之發明,故 證據1、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 不具進步性。   ㈧至被告稱證據1、2或證據1、3不具組合動機而證據4僅揭示有 用於糖飴(sugarmass)製作之拉製機裝置,其對於將該裝置 使用於製作軟糖麵糰,以及藉由應用於軟糖用途而可減少明 膠含量等技術內容,完全未有任何記載或教示,而主張證據 1、2、4或證據1、3、4並無結合動機云云。惟證據1、2或證 據1、3具組合動機已如前述,且軟糖麵糰與糖飴均為糖果原 料,因證據1之攪打與證據4之拉製機裝置的功能或作用皆係 在其糖果原料中混入空氣,故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當有動機將證據1藉由攪打使糖果麵糰含氣之方式 置換為證據4之拉製機裝置,且證據1已然揭露「0.2至2重量 %」之明膠含量,該明膠含量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1所包含之 明膠含量(0.2重量%以上且未滿2重量%,參所依附之請求項9 )範圍重疊,實無須如被告所稱證據4需記載或教示「藉由應 用於軟糖用途而可減少明膠含量等技術內容」始存在結合動 機,故被告辯稱證據1、2、4或證據1、3、4無組合動機云云 ,顯與事實不符,並不可採。      七、綜上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2、9、10、11並未違反核准 時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惟前述引證組合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請求項1、2、9、10、11不具進步性。被告所為系爭專 利請求項1、2、9、10、11舉發不成立之處分,於法即有未 洽。訴願決定未加指摘而予維持,亦非妥適。原告據此請求 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又本件事證已 臻明確,且已就各該獨立項及附屬項逐一論斷均不符合專利 要件,而無事證未臻明確或請求項尚待被告審查之情事。從 而,原告請求命被告就系爭專利作成「請求項1、2、9、10 、11舉發成立」之審定,為有理由,亦應准許。 八、本件事證已明,當事人其餘主張或答辯,已與本件判決結果 無涉,爰毋庸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九、結論:     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行 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陳端宜 法 官 蔡惠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2025-01-13

IPCA-113-行專訴-31-20250113-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發明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2年度行專訴字第45號 民國113年11月28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康素鳳 訴訟代理人 賴安國律師 複 代理 人 楊啓元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何立瑋 劉聖尉 參 加 人 恩特葛瑞斯股份有限公司(ENTEGRIS,INC.) 代 表 人 Erika R Singleton 訴訟代理人 張哲倫律師 羅秀培律師 許文亭專利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發明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 2年8月30日經訴字第1121730525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並經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處分關於「請求項1、8、21、22、24、25舉發不成立」部 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二、被告應為「第I582836號發明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 2、24、25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 三、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一、本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時聲明請求:㈠原處分關於「請求項1 、3、8、21至25舉發不成立」部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㈡被 告應為「第I582836號發明專利請求項1、3、8、21至25舉發 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嗣於本院訴訟期間,參加人於民 國113年2月15日申請專利更正(更正請求項1,並刪除請求 項3、23,見本院卷一第307至314頁),並經被告於同年3月 21日准予更正(同上卷第459至460頁,如無特別註明則更正 後專利即指113年2月15日更正本)。原告乃於113年4月29日 變更聲明為:㈠原處分關於「更正後請求項1、8、21、22   、24、25舉發不成立」部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㈡被告應為 「第I582836號發明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24、2 5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業經被告及參加人同意( 本院卷一第498頁),依行政訴訟法第111條第1項規定,核 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原告於舉發或訴願中係以附表所示證據2、3、4及其證據組 合主張專利不具進步性,嗣於起訴後迄本院言詞辯論終結前   ,另提出如附表所示甲證3至5為新證據及後述本件爭點所示 之證據組合,核係就同一撤銷理由所提出之新證據,依智慧 財產案件審理法第70條第1項規定,本院就上開新證據及其 證據組合應予審究。至於原告於本院協議兩造及參加人為爭 點整理後之113年8月12日始提出如附表所示甲證6為新證據   ,並追加主張該證據與證據2、5之組合(含習知技術)足以 證明更正後專利請求項1、8、21、22不具進步性;及該證據 與證據2、4、5之組合足以證明更正後專利請求項24、25不 具進步性(本院卷二第347至357頁)。因甲證6之公開日為 西元2010年2月1日,原告並未釋明其有不可歸責之事由,不 能於本院113年3月4日行爭點整理時提出,且參加人表示亦 有延滯訴訟之情形,故依行政訴訟法第132條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276條規定即不得主張,本院不予納入新證據審酌,併 予敘明。 貳、實體事項: 一、爭訟概要: (一)訴外人美商尖端科技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前於100年2月25日以 「用以增進離子植入系統中之離子源的壽命及性能之方法與 設備」向被告申請發明專利,並以西元2010年2月26日及10 月7日申請之美國第61/308,428及61/390,715號專利案主張 優先權,經被告編為第100106476號審查,嗣訴外人陸續於   102年1月18日、103年11月19日提出同名之發明專利分割申 請書,經被告另編為第102101998、103133042、103140114 號等申請案;其中申請第103140114號專利案之申請權讓予 參加人,並經被告於106年5月11日准予專利,發給發明第I5 82836號專利證書(申請專利範圍共25項,下稱系爭專利)   。參加人另於106年7月5日提出系爭專利更正本(更正說明 書及請求項1、6至8、21至23,並刪除請求項2、4、5、9、1 0、13至20),經被告准予更正並公告。 (二)原告於111年3月18日以系爭專利有違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 2項規定,提起舉發。參加人於111年7月5日提出系爭專利申 請專利範圍更正本(更正請求項1,並刪除請求項6、7、11   、12)。案經被告審查後,以112年4月20日(112)智專三㈡ 04201字第1122036539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111年7月5日 之更正事項,准予更正」、「請求項1、3、8、21至25舉發 不成立」、「請求項6至7、11至12舉發駁回」之處分(下稱 原處分)。原告對前揭舉發不成立之部分不服,提起訴願   ,經經濟部於112年8月30日以經訴字第11217305250號訴願 決定書(下稱訴願決定)予以駁回後,原告乃提起本件訴訟   。又本院認本件判決結果將影響參加人權利或法律上利益, 依職權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而參加人復於113年2月 15日申請系爭專利更正(更正請求項1,並刪除請求項3、23   ),並經被告於同年3月21日核准在案。 二、原告主張及聲明: (一)甲證3、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均 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不具進步性:  ⒈甲證3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一種用於離子植入之 封裝式(packaged)氣體混合物,包含一氣體儲存與分配容 器,含有一氣體混合物」、「該氣體混合物由摻質氣體及稀 釋氣體所組成」、「其中該摻質氣體為三氟化硼,且該稀釋 氣體包含氫氣」、「及其中該摻質氣體經同位素濃化(   isotopically enriched)至超過至少一種同位素的天然含 量(natural abundance level)」、「其中該氣體儲存與 分配容器構成單一氣體供應容器」等全部技術特徵,且更正 後請求項1並無足以區隔甲證3之技術特徵,更無足以區隔甲 證3之作用功效,故甲證3已揭露更正後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 特徵及作用功效,足以證明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 系爭專利請求項8、21、22均依附於更正後請求項1,其分別 進一步增加之技術特徵,亦為甲證3之請求項24、請求項21 所揭露,故甲證3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21、22均不 具進步性。  ⒉證據2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中除「摻質氣體經同位素 濃化至超過至少一種同位素的天然含量」以外之全部技術特 徵。又甲證5除揭露「摻質氣體經同位素濃化至超過至少一 種同位素的天然含量」之技術特徵外,更提供將甲證5所揭 市售「經同位素濃化之三氟化硼」用於離子植入製程,作為 摻質氣體之教示及動機,並明示系爭專利所稱可達成之「增 進離子植入系統中之離子源的壽命及性能」等作用功效。因 此,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將甲證5市售「   經同位素濃化之三氟化硼」摻質氣體,作為摻質氣體用於證 據2所載傳統離子植入製程,而達成證據2及甲證5所載及系 爭專利所稱「增進離子植入系統中之離子源的壽命及性能」 之作用功效。此外,甲證5所揭ATMI公司「VAC」容器,即系 爭專利所建議使用之容器,故已揭露「藉由採用ATMI公司『V AC』容器而解決『穩定性及安全性』等技術問題」(甲證6亦可 佐證此技術問題在系爭專利最早優先權日前早已不存在), 故甲證5所揭露解決技術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其作用功效,皆 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因此,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足證系爭 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另請求項8、21、22均依附 於更正後請求項1,其分別進一步增加之技術特徵亦為證據2 所揭露,而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足證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 步性,故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亦足以證明請求項8   、21、22均不具進步性。  ⒊又甲證5提供在證據2所揭露「摻質氣體(三氟化硼)與稀釋 氣體(氫氣)」及甲證3所揭露「摻質氣體(同位素濃化之 三氟化硼)與稀釋氣體(氫氣)」混合氣體中,使用「硼11 經同位素濃化至99.7%之三氟化硼(11BF3)作為摻質氣體」   ,以及結合「系爭專利自認且甲證4已揭露之習知技術」的 教示及動機,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足夠的 教示與動機去結合證據2與甲證3及甲證5,而完成系爭專利 更正後請求項1、8、21、22各項發明之整體。 (二)甲證3、甲證3、4之組合、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證據2及甲 證5、4之組合、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證據2及甲證3、5   、4之組合,均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 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為「一種用於增進離子植入系統之 操作的方法,包含提供如請求項1所述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 以用於該離子植入系統中。」、請求項25為「一種離子植入 製程,包含:使來自如請求項1所述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的 一氣體混合物流入一離子源;從該離子源的該氣體混合物產 生多個離子摻質物種;以及將該等離子摻質物種植入一基板 中。」  ⒉甲證3足以證明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而甲 證3所揭示「摻雜」即「離子植入」,甲證3之混合物可用於 離子植入製程,故甲證3具有結合系爭專利自認且為甲證4所 揭露習知技術之教示與動機,將不具進步性的更正後請求項 1所述氣體混合物,使用於系爭專利自認且為甲證4所揭露之 習知技術「用於增進離子植入系統之操作的方法」,自難有 進步性可言。因此,甲證3,或甲證3與甲證4之組合,皆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  ⒊承前所述,證據2與甲證5足以證明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而將不具進步性的更正後請求項1所述氣體混合物,使用 於系爭專利自認且甲證4亦已揭露之習知技術「用於增進離 子植入系統之操作的方法」、「使來自封裝式氣體混合物的 一氣體混合物流入一離子源;從該離子源的該氣體混合物產 生多個離子摻質物種;以及將該等離子摻質物種植入一基板 中」,自無進步性可言。因此,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或證 據2與甲證5及甲證4之組合,皆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 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此外,以市售之甲證3經同位素濃 化之三氟化硼作為摻質氣體,並依證據2之教示選擇氫氣作 為稀釋氣體,而實施證據2,使用於習知技術「用於增進離 子植入系統之操作的方法」、「離子植入製程」,即已落入 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之文義範圍。自不應將「先前 技術(證據2與甲證5及習知技術)之單純組合」劃入專利權 範圍的角度考量,亦應認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或證據2與 甲證5及甲證4之組合,皆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 、25不具進步性。  ⒋承前所述,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足夠的教示與 動機,去結合證據2與甲證3及甲證5,亦有足夠的教示與動 機,去結合證據2與甲證3、甲證5及系爭專利自認且甲證4亦 已揭露之習知技術,從而完成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 發明之整體。因此,證據2與甲證3、甲證5之組合,或證據2 與甲證3、甲證5及甲證4之組合,分別皆足以證明更正後請 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 (三)聲明:  ⒈原處分關於「更正後請求項1、8、21、22、24、25舉發不成 立」部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⒉被告應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24、25舉 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 三、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依原告起訴理由對舉發審定時之證據組合所為原處分未有任 何爭執,足見原處分並無明顯瑕疵,原告係依智慧財產案件 審理法第70條第1項規定,另行提出新證據(即甲證3、甲證 4、甲證5),先予說明。 (二)證據2及甲證3、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均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不具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發明目的係為增加離子植入製程之離子源的壽命與 性能,以避免先前離子植入製程技術引發之沉積物或摻質氣 體進行有害反應的發生,因此將「摻質氣體」加入「補充氣 體」,補充氣體的加入所形成之氣體混合物,可增進離子源 的性能與壽命而達成所請發明。又補充氣體包括「稀釋氣體   」與「共種氣體(視情況存在)」,而摻質氣體與補充氣體 之裝置容器,可以是裝置於各自分離之容器,亦可是裝置於 單一容器。  ⒉證據2記載「具氣體混合之離子源的效能改良與生命期延長的 技術」,為了改善離子植入製程中常見的物質積聚、電極因 轟擊而被移除等造成離子源失效之原因,將摻雜氣體(對應 系爭專利之摻質氣體)加入了稀釋氣體(對應系爭專利之稀 釋氣體)所形成氣體混合物作為離子源,可延長離子源之效 能與生命期。證據2所載之摻質氣體為BF3,稀釋氣體為氫氣 ,與系爭專利有所對應。又證據2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 相較,未揭示者為「摻質氣體經同位素濃化至超過至少一種 同位素的天然含量」、「氣體儲存與分配容器構成單一氣體 供應容器」技術特徵。  ⒊甲證3記載用於半導體工業所用之氣體源儲藏容器(參先前技 術),該容器用於儲存與分配之容器,含有一氣體混合物( 參發明内容,「提供一種用於儲存和輸送氣體的混合物」   ),該氣體混合物包含:摻質氣體(含硼氣體、三氟化硼)   、稀釋氣體(未反應氣體、氫氣);該摻質氣體經同位素濃 化至超過至少一種同位素的天然含量(同位素富集之同型物 及其混合物;同位素富集與系爭專利之同位素濃化相當,亦 即高於天然含量),其中該氣體儲存與分配容器構成單一氣 體供應容器(用封閉的儲存容器儲存…帶有壓力調節器的氣 瓶)。因甲證3記載以單一容器容置證據2所需之氣體混合物   ,以便於儲存與輸送,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為 便於儲存與輸送,當有動機將證據2與甲證3加以結合,而達 成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所請,再對照先前技術,更正後 請求項1所請摻質氣體與稀釋氣體之混合物以增加離子源之 壽命與性能,並未有無法預期之功效。  ⒋甲證5記載一種氣體儲存與分配容器構成之單一氣體供應容器 (ATMI公司之VAC容器產品),其作為三氟化硼(BF3)氣體 源之容器,容置經同位素濃化(Isotopically enriched   )之三氟化硼氣體混合物,該氣體供應容器能提供增加20% 之傳統離子束電流以及有更快的離子植入製程的產出。再者   ,甲證5之產品亦是作為用以容置系爭專利氣體混合物之氣 體供應容器,此可見於系爭專利說明書[0099]段內容。  ⒌綜上,證據2及甲證3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 項1不具進步性,證據2及甲證3、5之結合亦當然足以證明系 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請求項8、21、22為請 求項1之附屬項,因其進一步附屬之技術特徵均為證據2所揭 露,故證據2及甲證3、證據2及甲證3、5之結合,自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8、21、22不具進步性。 (三)甲證3,或甲證3、4之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或證 據2及甲證5、4之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3、5,或證據2及甲 證3、5、4之組合,均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 5不具進步性:  ⒈請求項24所請為將請求項1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用於增進離子 植入系統之操作方法,請求項25所請為將請求項1之封裝式 氣體混合物用於離子植入製程中。而甲證3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理由,已如前述,且將甲證3之 混合氣體用於離子植入系統,係為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能輕易完成,此由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術亦有 關於摻雜氣體源作為離子植入操作所用之內容,亦能佐證其 為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輕易完成者。執此,甲證 3與系爭專利自陳先前技術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 後請求項24、25均不具進步性。  ⒉甲證3足以證明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而依甲 證4之先前技術記載關於離子植入系統之操作方法,說明了 離子植入系統係藉由將摻質氣體解離成離子源後再進行離子 植入而達成摻雜之目的,甲證4亦能佐證將甲證3之混合氣體 用於離子植入系統。執此,甲證3與甲證4之結合,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均不具進步性。  ⒊證據2及甲證5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 步性理由,已如前述。而將證據2及甲證5結合後之混合氣體 用於離子植入系統,係為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 能輕易完成,此由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術亦有關於摻雜 氣體源作為離子植入操作所用,亦能佐證其為該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能輕易完成者。執此,證據2、甲證5及系爭 專利自陳先前技術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 24、25不具進步性。另甲證4之先前技術記載關於離子植入 系統之操作方法,說明了離子植入系統係藉由將摻質氣體解 離成離子源後再進行離子植入而達成摻雜之目的,甲證4亦 能佐證將甲證3之混合氣體用於離子植入系統。執此,證據2 、甲證5及甲證4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 、 25均不具進步性。  ⒋承上,甲證3與系爭專利自陳先前技術之結合;證據2、甲證5 及系爭專利自陳先前技術或證據2、甲證5及甲證4之結合; 甲證3與甲證4之結合,均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4、25不 具進步性,則證據2及甲證3、5或證據2、甲證3、4、5之結 合,當然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均不具進步 性。 (四)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參加人答辯及聲明: (一)甲證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不具 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摻質氣體及稀釋氣體係以氣體混合 物形式,共同地裝在單一氣體容器中,藉由該氣體容器儲存 、分配及供應該氣體混合物,且該氣體容器所儲存之氣體混 合物僅含「經同位素濃化的三氟化硼」及「稀釋氣體(氫氣 )」,而不含其他成分。  ⒉甲證3容器儲存的是離子性液體混合物,系爭專利容器儲存的 是氣體混合物,兩者並不相同,甲證3之離子性液體混合物 必須含有離子性液體,系爭專利氣體混合物則不含此成分   ,是以甲證3並未提供任何以單一容器儲存如系爭專利之「 由摻質氣體及稀釋氣體所組成」之氣體混合物之技術指引   。另甲證3係使用離子性液體與氣體發生可逆的化學反應, 該「化學反應氣體」已不同於作為反應物之「氣體」本身, 且甲證3之「未反應氣體」無法對應於系爭專利之「摻質氣 體」、「稀釋氣體」或「(用於離子植入之)氣體混合物」   ,遑論對應於包含氫氣的稀釋氣體。故甲證3無法提供否定 進步性之因素,因此系爭專利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相較 於甲證3已非屬顯而易知,確具有進步性無誤。  ⒊況系爭專利具有有利功效或無法預期之功效,克服三氟化硼 與氫氣應分開儲存之技術偏見,以及系爭專利產品已獲得商 業上成功等肯定進步性之因素存在,足以認定系爭專利之「   封裝式氣體混合物」相較於甲證3確具有進步性。基上,甲 證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當然亦 不能證明依附於請求項1之附屬項8、21、22不具進步性。 (二)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及25,係引用請求項1之引用記載 形式之獨立請求項。原告以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段落及甲證4 為據,宣稱請求項24及25所載技術特徵係屬習知,惟如前述   ,甲證3不足以證明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甲證3佐以 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段落或甲證4,當然亦不足以證明請求項2 4及25不具進步性。 (三)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均不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不具進步性:  ⒈證據2並未教示或建議任何「封裝式氣體混合物」,且證據2 揭示將「摻雜氣體源」與「稀釋氣體源」分開儲存,「預混 物」僅在使用當下短暫存在,亦即證據2所揭示内容無法給 出摻雜氣體(如三氟化硼)與稀釋氣體(如氫氣)可安全且 穩定地儲存於單一氣體容器之指引。而甲證5及甲證3亦均未 提供三氟化硼與氫氣可安全、穩定地儲存於單一氣體容器中 之技術指引,遑論進而促使通常知識者產生將證據2之分開 設置,且在使用當下才混合的「摻雜氣體」與「稀釋氣體」 儲存於單一氣體供應容器中之動機。  ⒉甲證5之公開日期為西元2006年2月14日,則顯然經同位素濃 化之三氟化硼早在證據2申請前(申請日為西元2008年3月26 日、優先權日為西元2007年3月29日)即為已知,但證據2並 未提及任何經同位素濃化之摻質氣體,而是使用「互補性的 稀釋氣體」(即系爭專利之共種氣體)解決「氫」抑制離子 化所造成離子束電流降低之問題。依證據2所為教示,技術 手段是摻雜氣體與互補性的稀釋氣體之組合,以互補性的稀 釋氣體來稀釋摻雜氣體,用以在防止離子束電流減小之功效 下,同時延長離子源生命期;至原告援引證據2第19頁第14 行內容宣稱證據2具體教示以氫氣作為稀釋氣體云云,惟觀 其內容乃係基於所揭互補性組合/混合物之前提下「額外」 使用氫氣而言,亦即證據2從未教示或建議單獨使用氫氣作 為稀釋氣體可解決離子束電流減小之問題。然而,系爭專利 更正後請求項1則係以封閉式連接詞界定之「由摻質氣體以 及包含氫氣之稀釋氣體所組成」之氣體混合物,故證據2所 為教示內容顯然已為系爭專利所排除範圍。  ⒊承前所述,經同位素濃化之三氟化硼及其功效與作用,早在 證據2申請前為此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然證據2 卻未提及任何經同位素濃化之摻質氣體,遑論經同位素濃化 之三氟化硼。而系爭專利申請前,在此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 者不會以稀釋氣體來稀釋經同位素濃化之摻質氣體,這是因 為「濃化」的目的係提高特定摻質物種(例如11B)的濃度 以獲致所稱之功效(例如增強離子束電流),通常知識者在 已知加入稀釋氣體(氫)會導致離子束電流降低之下,實無 動機再將同位素濃化之摻質氣體與稀釋氣體(氫)組合;亦 即通常知識者並無動機將甲證5之同位素濃化之摻質氣體與 證據2結合,且系爭專利所請發明實屬非顯而易見,具有進 步性及無法預期之功效。退言之,縱認通常知識者有動機將 甲證5與證據2結合,亦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所請發明。  ⒋原告另稱甲證3已提供在證據2之混合氣體中使用「經同位素 濃化之三氟化硼」作為「摻質氣體」的教示與動機。然甲證 3係教示離子性液體混合物,並非如原告所稱之氣體混合物   ,故通常知識者實無動機參考甲證3。縱使有將甲證5之同位 素濃化之三氟化硼與證據2結合,惟通常知識者理當以甲證5 之經同位素濃化之三氟化硼置換證據2的摻雜氣體源,而在 導入離子源腔室之前才「預混合」經同位素濃化之三氟化硼 以及證據2的稀釋氣體源;況甲證3、5及證據2均未提供三氟 化硼與氫氣可安全、穩定地儲存於單一氣體容器中之技術指 引,已如前述,即甲證3無法使通常知識者認知到經同位素 濃化之三氟化硼與氫可安全、穩定地儲存於單一氣體供應容 器中。故縱認通常知識者有動機參考甲證3,將甲證5與證據 2結合,其顯然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所請發明。又為了 防止降低離子束電流,證據2實際上教示用以達成其改良離 子源效能及延長離子源生命期的技術手段是「摻雜氣體」與 「互補性稀釋氣體」之組合。因此,縱使以甲證5所揭示之 同位素濃化的摻質氣體與證據2結合,獲得「同位素濃化之 摻質氣體」與「互補性稀釋氣體」之組合,此顯為系爭專利 「由摻質氣體以及包含氫氣之稀釋氣體所組成」所排除之範 圍。  ⒌又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與證據2 所揭示内容之明顯差異(例如證據2未教示任何封裝式氣體 混合物,未揭示「預混物」可長期安全、穩定的儲存於單一 氣體容器中,使用系爭專利已排除之「互補性的稀釋氣體」   ),以及證據2結合甲證5或進一步結合甲證3,並未就前揭 差異提供通常知識者完成系爭專利發明之具體指引之事實, 可知並無否定進步性之因素,即系爭專利之「封裝式氣體混 合物」相較於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或其進一步與甲證3之組 合,已非屬顯而易知,確具進步性甚明。再者,系爭專利更 正後請求項1相較於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或其進一步與甲證3 之組合,已展現有利且無法預期之功效、克服三氟化硼與氫 氣應分開儲存之技術偏見、更獲得商業上之成功,是以證據 2及甲證5、或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自不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當然亦不能證明依附於請 求項1之附屬項8、21、22不具進步性。 (四)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及25,係引用請求項1之引用記載 形式之獨立請求項。原告以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段落及甲證4 為據,宣稱請求項24及請求項25所載技術特徵係屬習知云云   。惟如前述,證據2及甲證5、或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 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前述組合 佐以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段落或甲證4,當然亦不足以證明請 求項24及25不具進步性。 (五)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五、本件爭點: (一)甲證3、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是 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不具進步性   ? (二)甲證3、甲證3、4之組合、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證據2及甲 證5、4之組合、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證據2及甲證3、5 、4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 具進步性? 六、本院判斷: (一)應適用之法律:系爭專利申請日為100年(西元2011年)2月 25日,於106年1月20日經審定准予專利並於同年5月11日公 告,參加人於111年3月18日提起舉發,依專利法第71條第3 項規定,系爭專利有無撤銷原因,應依當時核准審定之106 年1月18日修正公布、同年5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為斷(下稱 專利法)。又依專利法第22條第2項規定:「發明雖無前項 各款所列情事,但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 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時,不得取得發明專利。」。 (二)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  ⒈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所示。  ⒉申請專利範圍:   系爭專利經113年3月21日更正後專利範圍計6個請求項(即 請求項1、8、21、22、24、25),其中請求項1、24及25為 獨立項,其餘請求項為附屬項,分別如下:   請求項1:一種用於離子植入之封裝式(packaged)氣體混 合物,包含一氣體儲存與分配容器,含有一氣體 混合物【1A】,該氣體混合物由摻質氣體及稀釋 氣體所組成【1B】,其中該摻質氣體為三氟化硼( BF3),且該稀釋氣體包含氫氣(H2)【1C】,及其 中該摻質氣體經同位素濃化(isotopically        enriched)至超過至少一種同位素的天然含量(        natural abundance level)【1D】,其中該氣體 儲存與分配容器構成單一氣體供應容器。【1E】   請求項8:如請求項1所述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其中該稀釋 氣體尚包含至少一種選自由氬、氟、氮、氦、氨 和氙所組成群組之氣體。   請求項21:如請求項1所述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其中該氣 體混合物包含三氟化硼(BF3)、氫氣(H2)和氙氣 。   請求項22:如請求項1所述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其中該氣 體混合物係由三氟化硼(BF3)和氫氣(H2)所組成 。   請求項24:一種用於增進離子植入系統之操作的方法,包含 提供如請求項1所述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以用於 該離子植入系統中。   請求項25:一種離子植入製程,包含:使來自如請求項1所 述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的一氣體混合物流入一離 子源;從該離子源的該氣體混合物產生多個離子 摻質物種;以及將該等離子摻質物種植入一基板 中。 (三)附表所示證據2、甲證3、甲證4之公開或公告日均早於系爭 專利之最早優先權日(西元2010年2月26日),又依甲證5之 產品型錄(本院卷一第172頁),其發佈日則可推定為西元   2005年12月31日,亦早於系爭專利之最早優先權日,均可作 為系爭專利申請前之先前技術。 (四)甲證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不具 進步性:  ⒈甲證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⑴甲證3揭露一種用於儲存及輸送氣體的離子性液體混合物    ,該混合物包含離子性液體、與該離子性液體發生化學反 應之氣體,以及未反應氣體(參甲證3之請求項21、24, 本院卷一第108頁),且所得混合物可以是液體、晶狀固 體、玻璃狀固體或其混合物(參甲證3說明書第14頁第15 至16行,同上卷第74頁),依甲證3說明書第25頁末段至 第26頁首段另記載「在某些實施方案中,本文中描述的混 合物可以用封閉的儲存容器儲存,該儲存容器為,例如但 不限於帶有壓力調節器的氣瓶。」(同上卷第85、86頁)    。是以,甲證3已揭露將包含有離子性液體、化學反應氣 體與未反應氣體所組成之混合物,一同封裝於氣瓶(氣體 儲存與分配容器)等相關技術內容。   ⑵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標的名稱為「封裝式氣體混合物 」,且以封閉式寫法將氣體混合物限定為由「摻質氣體    」(經同位素濃化之三氟化硼(BF3))和「稀釋氣體」(    包含氫氣)所組成,不含有氣體以外之成分。然因甲證3 所揭露者係離子性液體基礎混合物,除化學反應氣體、未 反應氣體之外,尚包含有離子性液體,與更正後請求項1 之整體僅包含氣體混合物(摻質氣體及稀釋氣體),並不 相同,即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要件【1A】及 【1B】(即一種用於離子植入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 含有一氣體混合物,該氣體混合物由摻質氣體及稀釋氣體 所組成」之技術特徵。   ⑶又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要件【1C】(即該摻質氣體為 三氟化硼(BF3),且該稀釋氣體包含氫氣(H2)」,原告 雖主張已揭露於甲證3之請求項21「該化學反應氣體…並 選自…三氟化硼、…、四氟化鍺、…、同位素富集的同型 物及其混合物」(本院卷一第108頁),及其請求項24 記載「該未反應氣體包含惰性氣體,其選自…、氫、…、 氡及其混合物」(同上頁)。惟甲證3之請求項21、24 所記載之三氟化硼、氫氣,分係化學反應氣體群組、未 反應氣體群組中各別其中一種氣體,亦即甲證3未明確 揭露請求項1要件【1C】有關「三氟化硼與氫氣」的特 定氣體混合物。再者,甲證3說明書揭露共16個實施例 ,僅實施例16提及氫氣,其記載「…至少部分PH3與BMIM +Cu2Cl3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了一種混合物。使用氣相色 譜對容器頂部空間中含有的約1升氣體進行分析。除了P H3,頂部空間還包含    …大約1%體積的氫氣。將容器在抽空的500mL平衡器中曝露 10次,從而使大約1升體積的氣體從頂部空間和混合物中 除去。」(參甲證3說明書第42頁,本院卷一第102頁)    ,可知氫氣係化學反應過程之副產物,並非刻意添加之氣 體,並需加以移除或盡量降低占整體混合物之比例,足見 甲證3之實施例16記載之氫氣並非作為稀釋氣體,難謂有 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要件【1C】之「該稀釋氣體 包含氫氣(H2)」技術特徵。   ⑷基上,甲證3之混合物包含有離子性液體,不同於系爭專利 更正後請求項1之氣體混合物,且未明確揭露請求項1之 摻質氣體為經同位素濃化的三氟化硼(BF3),與包含氫 氣之稀釋氣體的特定混合氣體等技術特徵;又系爭專利 藉由前述技術特徵,相較於未使用同位素濃化摻質及/ 或補充材料的離子植入系統和製程,具有增進離子源壽 命與性能(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26】段)之有利功 效,並非由甲證3之技術內容所能預期,故甲證3不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⒉原告雖主張甲證3揭露之離子性液體是作為吸附媒介,即參加 人所指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99]段揭露「…儲存與分配容器 可為含有吸附媒介的類型,吸附媒介物理吸附摻質氣體而儲 存氣體…」內容,吸附媒介既非氣體混合物之成分,甲證3之 離子性液體並不牴觸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封閉式界定 ,故已揭露請求項1要件【1B】等等(本院卷二第49頁)   。惟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標的名稱係「封裝式氣 體混合物」,且其界定容器中所含氣體混合物係由摻質氣體 及稀釋氣體所組成,並無其他組分,顯異於甲證3揭露容器 內含有離子性液體及氣體之混合物。是原告僅擷取甲證3之 氣體混合物與系爭專利比對,刻意忽略甲證3揭露之技術內 容中,其容器內尚有離子性液體存在,自非可採。  ⒊又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8、21、22均依附於請求項1,具有 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甲證3既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 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業如前述,則甲證3自當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8、21、22不具進步性。 (五)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均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⒈依證據2說明書第11頁末段至第12頁首段記載「本發明揭露具 氣體混合之離子源的效能改良與生命期延長的技術。…可 實現為離子植入機中之離子源的效能改良與生命期延長的 方法。所述方法可包含將預定量之摻雜氣體釋放至離子源 腔室內。所述摻雜氣體可包含摻雜物質。所述方法亦可包 含將預定量之稀釋氣體釋放至離子源腔室內。…」;說明 書第12頁第2段記載「摻雜氣體可包含含鹵素氣體且稀釋 氣體可包含含氫氣體與惰性氣體中之至少一者。」、第14 頁末段及第15頁之表1記載包含三氟化硼(BF3)等多種摻雜 氣體、第16頁第2段記載「…稀釋氣體可包括氫氣(H2)或含 氫氣體…」(乙證1卷第51至54頁)。是以,證據2前述技 術內容提及摻雜氣體、稀釋氣體,分別對應於系爭專利更 正後請求項1之「摻質氣體」、「稀釋氣體」,並揭露請 求項1要件【1C】之「   其中該摻質氣體為三氟化硼(BF3),且該稀釋氣體包含氫氣( H2)」技術特徵。  ⒉又依證據2圖3A、3B及說明書第14頁第3段記載「…如圖3A中所 示,所述摻雜氣體及所述一或多種稀釋氣體可經由同一導管 280供至電弧室206內。因而,可將所述一或多種稀釋氣體與 所述摻雜氣體在導管280中預先混合後再導入電弧室206。在 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B中所示,在離子源202b中,所述摻雜 氣體及所述一或多種稀釋氣體可經由不同導管280a、280b供 至電弧室206內。在所述情況下,將所述一或多種稀釋氣體 與所述摻雜氣體在電弧室206中混合」(乙證1卷第53頁背面 ),即證據2已揭露二種將混合氣體導入電弧室(206)之方式 ,其一是將摻雜氣體與稀釋氣體在導管(280)中先混合再導 入電弧室(206);其二是將摻雜氣體與稀釋氣體分別導入電 弧室(206)中,使之於電弧室(206)中混合。是以,證據2已 揭露摻雜氣體與稀釋氣體之混合物,對應於系爭專利更正後 請求項1要件【1A】之「氣體混合物」及要件【1B】之「   該氣體混合物由摻質氣體及稀釋氣體所組成」技術特徵。另 由證據2圖式3A至3C揭露摻雜氣體源(260)、稀釋氣體源(262 ),以及氣體流量控制器(266、268)、導管(280)等構件,即 隱含摻雜氣體源(260)、稀釋氣體源(262)係分別將摻雜氣體 、稀釋氣體儲存於容器中,以便透過導管(280)將氣體導入 至電弧室(206)。是以,摻雜氣體源(260)、稀釋氣體源(262 )(隱含氣體儲存與分配容器)即對應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 求項1要件【1E】之「氣體儲存與分配容器」部分技術特徵 。  ⒊經比對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與證據2所揭露技術內容後, 兩者之差異在於:證據2未揭露請求項1要件【1D】之「該摻 質氣體經同位素濃化至超過至少一種同位素的天然含量」, 且證據2之摻雜氣體、稀釋氣體係分別儲存於各別容器中, 異於請求項1要件【1E】之「其中該氣體儲存與分配容器構 成『單一』氣體供應容器」。  ⒋惟查,甲證5之產品型錄已揭露一種儲存有經同位素濃化之三 氟化硼摻質氣體容器(ATMI公司之VAC容器產品),且甲 證5載明「本分子產品的主要應用是增強或增加硼束電流 能力;特別是對於低能量硼離子植入。三氟化硼的硼同位 素的天然含量(硼11比硼10)為80比20。ATMI的同位素濃 化BF3基本上全部皆為硼11。如此,可使射束電流較傳統 增加約20   %,取決於注入機的調整。此額外的束流將允許更快的注入 和更高的晶圓產量。」(中譯文參本院卷一第28頁)。是以   ,甲證5已揭露證據2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差異技術 特徵即要件【1D】「其中該摻質氣體經同位素濃化至超過至 少一種同位素的天然含量」。  ⒌再者,證據2及甲證5之技術內容均為離子植入製程所使用之 氣體,屬於相同技術領域,二者之目的均在提高離子源效能   ,就所欲解決之問題具有共通性,並均藉由摻雜或摻質氣體 提供離子植入所需之摻質,就功能與作用上亦具共通性。又 甲證5已教示經同位素濃化之三氟化硼,可增加束電流能力 或更快的離子植入,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 證據2揭露之摻雜氣體及稀釋氣體,為達成前述功效或目的   ,自有動機選擇經同位濃化之三氟化硼作為摻雜氣體,並與 氫氣等稀釋氣體相互混合為氣體混合物。至證據2及甲證5雖 未揭露將三氟化硼與氫氣之氣體混合物,封裝於單一容器中   ;然證據2既已教示將稀釋氣體與摻雜氣體相混合,具有改 善離子源效能及生命期之功效,且依證據2之實施例業揭露 混合氣體不僅可在電弧室中混合,亦可在進入電弧室前混合   ,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能輕易思及將摻雜氣 體與稀釋氣體先行混合並封裝於單一容器中,亦即其僅為證 據2將摻雜氣體與稀釋氣體個別封裝於不同容器之簡單變更   。又不論以單一容器提供混合氣體,或以兩個容器分別提供 摻雜氣體與稀釋氣體再予混合,均能達成改良離子源效能或 生命期之功效,且系爭專利說明書通篇亦未見有「單一」氣 體供應容器有何無法預期之功效,是對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 知識者而言,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發明,係將證據2與 甲證5組合後予以簡單變更所能輕易完成,故證據2與甲證5 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⒍參加人雖稱證據2揭露之「互補性稀釋氣體」係對應系爭專利 更正後請求項1業已刪除之「共種氣體」技術特徵,證據2既 教示使用含氫氣體會導致離子束電流降低問題(丙證8亦提 及相同問題),而解決該問題之方案則為使用「互補性稀釋 氣體」,是以通常知識者為避免離子束電流損失並保有理想 的離子源生命期,勢必會添加「互補性稀釋氣體」,而非如 請求項1僅由三氟化硼(BF3)之摻質氣體和氫氣(H2)之稀釋氣 體所組成,故證據2前述內容已構成反向教示云云(本院卷 二第265至268頁)。惟查:   ⑴進步性之判斷係以請求項所界定之發明為準,系爭專利更 正後請求項1既已刪除「共種氣體」技術特徵,則證據2是 否揭露對應於該技術特徵之「互補性稀釋氣體」相關技術 內容,甚或證據2因此獲致系爭專利所未提及之避免離子 束電流損失功效,當非審酌之重點。   ⑵又「反向教示」係指相關引證中已明確記載或實質隱含有 關排除申請專利之發明的教示或建議,包含引證中已揭露 申請專利之發明的相關技術特徵係無法結合者,或基於引 證所揭露之技術內容,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 識者將被勸阻而不會依循該等技術內容所採的途徑者。而 如前述,證據2說明書第14頁第2、3段記載「…離子源202a 可包含一或多個稀釋氣體源,以將『一或多種稀釋氣體    』釋放至電孤室206內,從而稀釋來自摻雜氣體源260之摻 雜氣體」、「…可將所述『一或多種稀釋氣體』與所述摻雜 氣體在導管280中預先混合…」,對照第16頁第2段記載「 根據本揭示案之一實施例,稀釋氣體可包括氫氣(H2)或含 氫氣體…」,及第17頁末段至第18頁首段提及「使用一或 多種稀釋氣體(諸如氫氣或含氫氣體)存在若干優點。第 一,與其他稀釋氣體相比,氫氣或含氫氣體更易得到。由 此可使得改良離子源效能及延長離子源生命期的方法更經 濟有效…」。其中「一或多種稀釋氣體」,即表示證據2揭 示之實施態樣並非一律需包含多種稀釋氣體,亦可為單一 稀釋氣體,甚而證據2教示採用氫氣為單一稀釋氣體時, 即可改良離子源效能及延長離子源生命期。雖證據2說明 書第18頁末段及第19頁第1、2段進一步揭示當使用    GeF4為摻雜氣體時,可導入互補性稀釋氣體GeH4來防止離 子束電流減小,但由於證據2並未教導一定要使用多種 稀釋氣體(特別是氫氣一定要搭配其他互補性稀釋氣體 使用    ),換言之,證據2並未排除摻雜氣體與單一之稀釋氣體(    即氫氣H2)相混合,並無參加人主張證據2對於系爭專利更 正後請求項1之僅由摻質氣體和氫氣(H2)之稀釋氣體所 組成之技術內容,構成反向教示之情事。故參加人所述 並非可採。  ⒎參加人又稱依美國聯邦規則彙編規定三氟化硼與氫氣應分別 運輸、儲存(參丙證4,其節譯內容見本院卷一第343頁), 但系爭專利說明書揭露將摻質氣體與補充氣體混合物裝於單 一供應容器內(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99]、[0109]段), 且據參加人於西元2018年研討會論文(參丙證6,其節譯內 容見同上卷第353、354頁),載明三氟化硼與氫氣的化學穩 定性係此混合物重要的安全性及功能性特徵之一,甚而參加 人已於市面上販售將前述氣體混合物儲存於VAC容器之產品 (參丙證5,其節譯內容見同上卷第347頁),故系爭專利已 克服三氟化硼與氫氣應分開儲存之技術偏見,而具有肯定進 步性之有利因素云云(本院卷二第255至256頁)。然查:   ⑴所謂「技術偏見」係指在申請專利之發明申請前,於某技 術領域中存在之偏離客觀事實的見解,其引導該發明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不去考慮其他可能性(最 高行政法院108年度上字第576號判決意旨參照)。依參 加人所提丙證2、3之物質安全資料表所載,三氟化硼(B F3)係具腐蝕性有毒氣體,氫氣(H2)屬易燃氣體,但依 丙證2、3之第十項「安定性及反應性」僅分別記載:三 氟化硼應避免之物質係「1.鹼金屬、鹼工金屬。2.有機 物。3.塑膠、橡膠、塗料及金屬。」(本院卷一第317 頁);氫氣應避免之物質係「1.鹵素(如溴、氯、氟)。 2.分割極細的白金及某些金屬。3.鋰。4.二氟化氧、三 氟化氮。」(同上卷第321頁),並未禁止三氟化硼(BF 3)與氫氣(H2)相互混合。又丙證4之美國聯邦規則,係 記載不同危害物質分別儲放時的隔離要求,因氫氣等易 燃氣體在事故發生時可能產生爆炸,連帶鄰近的其他危 害物質(如三氟化硼之有毒氣體    )外洩,乃規範二者分別儲存於貨艙中應間隔相當之距離    ,但並未禁止三氟化硼(BF3)與氫氣(H2)相互混合,甚或 禁止二者一併封裝於同一容器中。是由丙證2至4之內容, 並無參加人主張「三氟化硼不得與氫氣相互混合」之技術 偏見事實存在。   ⑵參以甲證6(非作為舉發之新證據)作為彈劾證據使用時    ,依其公開日西元2010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最早優先權 日西元2010年2月26日,且部分發明人同系爭專利發明人    ,其中甲證6說明書第38頁第8至9行記載「…該氣體混合物 中的一些氣體可以一起在SDS、VAC或VAC-Sorb系統中存 儲和分配…」,第39頁第2至5行記載「氣體混合物的實 例係(但不限於):…H2/BF3…」(本院卷二第398、399頁 )    ,另參甲證6之請求項44、45(同上卷第415頁),除有與 前述說明書相同內容外,另提及該混合氣體可改善離子植 入系統性能並延長壽命。由此足見系爭專利申請前已有將 三氟化硼(BF3)與氫氣(H2)之混合氣體封裝於同一容器之 相關技術,益徵並無參加人主張之技術偏見事實存在。   ⑶再者,縱認三氟化硼與氫氣相互混合存有安全性或穩定性之技術偏見問題,但「對於某一技術領域中之特定問題,申請專利之發明採用因技術偏見而被捨棄之技術手段,若該技術手段能解決該問題,則可判斷具有肯定進步性之因素」(參專利審查基準第3.4.2.3.3節「發明克服技術偏見」)。參加人雖一再主張系爭專利將三氟化硼與氫氣置於單一容器已克服技術偏見,但係採用何種技術手段解決穩定性及安全性問題卻未見任何說明。觀諸系爭專利說明書通篇內容,主要在強調使用摻質和稀釋氣體混合物進行離子植入,以增進離子植入系統中的離子源壽命及性能。至於將混合氣體置於單一容器之相關內容,雖可見於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109]、[0101]等段記載「…摻質氣體與補充氣體混合物係裝在單一供應容器內…此方式可用於提供鍺烷(當作摻質氣體),其混於含氫氣(H2)、鈍氣或其它稀釋氣體之混合物中而做為共裝(co-packaged)混合物,其由單一供應容器提供。相較於高壓之100%鍺烷,此係較安全的包裝技術…」,然該氣體混合物係鍺烷(GeH4)與氫氣(H2),並非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記載之三氟化硼與氫氣之氣體混合物,遑論有何技術手段解決三氟化硼與氫氣混合儲存之安全性、穩定性問題。   ⑷至參加人雖提出系爭專利之產品網頁,說明將濃化之三氟 化硼與氫氣提供在單一封裝中,其目的或功效係「減少使 來自複數鋼瓶的物種共流的需求」(丙證5,見本院卷一 第347),並無涉氣體混合之安全性或穩定性等技術偏見    。又依參加人所提研討會論文(丙證6),其公開日期西 元2018年晚於系爭專利最早優先權日西元2010年2月26日    ,其摘要記載「…本文顯示將僅氫氣(H2)與濃化之三氟化 硼(11B)混合對於增加…離子植入機之離子源壽命的優點    。單一負壓鋼瓶之使用提供此優點,使得純三氟化硼轉換 為Entegris之三氟化硼混合物樣品,易於維護,且安全 」(本院卷一第353頁第1段),可見丙證6內容仍如系 爭專利說明書所述,旨在強調氣體混合物可增加離子源 壽命,甚而丙證6提及「在此混合物中BF3和H2之化學穩 定性係此產品最為重要的安全及功能特徵之一,『熱力 學計算顯示在室溫或高溫下,BF3和H2之間並未產生反 應』。」(同上卷第354頁第2段),益徵三氟化硼與氫 氣相混合之安全性、穩定性係因二者未產生反應,而非 丙證6提出何種技術手段解決三氟化硼與氫氣不得相互 混合之技術偏見所致    ,自難據此認定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發明業已克服 技術偏見而具肯定進步性之因素。  ⒏參加人另提出系爭專利共同發明人之宣誓書(丙證13、丙證1 3-1),欲證明系爭專利產品(經同位素濃化之三氟化硼 與氫氣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自西元2013年開始銷售,至 西元2022年已占三氟化硼(BF3)總銷售額的比例達41%, 已獲商業上成功云云(本院卷二第185、186、257、258頁 )。惟觀諸丙證13之內容(本院卷二第204、205頁)僅概 略提及參加人公司販售純三氟化硼,以及系爭專利產品所 占總銷售額相對比例,尚無從得知該類產品或競爭公司相 類似產品於整體市場,特別是我國之銷售情形與市占比例 ,況系爭專利產品歷經近10年之銷售,其總銷售額雖有成 長,但總銷售額卻仍不及於純三氟化硼產品一半,自難認 已獲商業上成功,參加人據此稱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 具有進步性,即非可採。 (六)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3、5之組合,均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8、21、22不具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8依附於請求項1,並進一步界定「該 稀釋氣體尚包含至少一種選自由氬、氟、氮、氦、氨和氙 所組成群組之氣體」之附屬技術特徵。查證據2第15頁第2 段記載「在另一實施例中,摻雜氣體亦可包括惰性氣體, 諸如氬氣(Ar)或含氬氣體、氙氣(Xe)或含氙氣體等」 ;第16頁第2段記載「稀釋氣體可包括氫氣(H2)或含氫氣 體,在另一實施例中,稀釋氣體可包括鹵素或含鹵素氣體 (例如F2、Cl2等)。亦可使用其他組合及不同稀釋氣體 」。依前述內容所提及之氬氣(Ar)、氙氣(Xe)或氟(F2) ,即對應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8之前述附屬技術特 徵。又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 項1不具進步性,俱如前述,故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亦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  ⒉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1依附於請求項1,並進一步界定「   該氣體混合物包含三氟化硼(BF3)、氫氣(H2)和氙氣」之附 屬技術特徵。因證據2已揭露將摻雜氣體與稀釋氣體混合 之相關技術內容,詳如前述,另證據2說明書第15頁表1記 載包含三氟化硼(BF3)在內的多種摻雜氣體,同頁第2段則 記載「   摻雜氣體亦可包括惰性氣體,諸如氬氣(Ar)或含氬氣體、 氙氣(Xe)或含氙氣體等」,證據2說明書第16頁第2段記 載「稀釋氣體可包括氫氣(H2)或含氫氣體」。是以有關三 氟化硼、氫氣和氙氣之氣體混合物,係前述證據2揭露各 種氣體混合物其中之一,即對應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 21之附屬技術特徵。又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俱如前述,故證據2與甲 證5之組合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1不具進步 性。  ⒊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2依附於請求項1,並進一步界定「   該氣體混合物係由三氟化硼(BF3)和氫氣(H2)所組成」之附 屬技術特徵。同前述請求項21之理由所述,證據2說明書 第15頁表1已揭露三氟化硼之摻雜氣體,及證據2說明書第 16頁第2段揭露稀釋氣體可包括氫氣(H2);另證據2說明 書第19頁第2段記載「…如表1中所述,可將具有特定摻雜 物質的任何鹵化摻雜氣體與具有與摻雜物質相同之協同物 質的任何氫化物稀釋氣體互補或混合…在又一實施例中, 氫氣(H2)可作為額外稀釋氣體與任何摻雜劑-稀釋劑混 合物一起釋放以便延長離子源生命期而不減少離子束電流 …」,而三氟化硼即為表1所示其中一種鹵化摻雜氣體,即 其教示可將三氟化硼與氫氣混合為氣體混合物,是以前述 證據2之技術內容已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2之附屬 技術特徵。又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 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俱如前述,故證據2與甲證5之組 合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2不具進步性。  ⒋又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既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 8、21、22不具進步性,業如前述,則證據2及甲證3、5之組 合自當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均不具 進步性。 (七)甲證3或甲證3、4之組合,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 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係引用記載形式之獨立項,均 引用請求項1之封裝式氣體混合物,並界定將該封裝式氣體 混合物用於離子植入系統,或離子植入製程步驟,是以系爭 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均包含有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 。依前所述(參前揭㈣、⒈),甲證3既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則甲證3自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  ⒉甲證4說明書[先前技術]記載「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經常 需要在半導體裝置製造過程中,對某一部分或膜層加入不同 的特定雜質,此步驟一般稱為摻雜(doping),而所加入的雜 質稱為摻質(dopant)。目前習知的摻雜方式大致可以分為擴 散(diffusion)法與離子植入(ion implantation)法。…離子 植入法則是藉由將摻質先解離成離子,經過加速與選擇後, 將特定的離子直接打入主材質(host material)中來達到摻 雜的目的」、「圖1為習知離子植入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傳統上,習知離子植入裝置100之結構是相當 複雜的,大致上包括用以產生離子束(ion beam)102的離子 源(ion source)104…」(本院卷一第150頁)。依甲證4前述 內容固揭露離子植入原理及其步驟、系統,而可對應於請求 項24、25所界定「用於離子植入系統」或「離子植入製程   」相關步驟技術特徵。惟據原告主張甲證4說明書[先前技術   ]部分,甚或甲證4說明書通篇並未論及任何關於離子源或離 子植入所使用的氣體混合物,自未揭露甲證3與系爭專利 請求項1之差異處即「甲證3之混合物包含有離子性液體, 不同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氣體混合物,且甲證3未 明確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摻質氣體為經同位素 濃化的三氟化硼(BF3),與包含氫氣之稀釋氣體的特定混 合氣體等技術特徵」。是以,縱將甲證3、4予以組合,仍 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之全部技術特徵(包 含請求項1全部技術特徵),且系爭專利相較於未使用同 位素濃化摻質及/或補充材料的離子植入系統和製程,具 有增進離子源壽命與性能之有利功效,亦非由甲證3、4之 技術內容所能預期,故甲證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 (八)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5、4之組合,或證據2 及甲證3、5,或證據2及甲證3、5、4之組合,均足以證明系 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  ⒈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5、4之組合,均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   ⑴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內容均引用請求項1,包含請 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並另界定將封裝式氣體混合物用 於離子植入系統,或離子植入製程步驟之技術特徵。又證 據2及甲證5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 進步性之理由,已如前述。   ⑵證據2已揭露將摻雜氣體與稀釋氣體相互混合之技術內容    ,詳如前述(參前揭㈤、⒈、⒉)。另證據2說明書第11頁末 段至第12頁第1段記載「本發明揭露具氣體混合之離子源 的效能改良與生命期延長的技術。在一特定例示性實施例 中,所述技術可實現為離子植入機中之離子源的效能改良 與生命期延長的方法。所述方法可包含將預定量之摻雜氣 體釋放至離子源腔室內。所述摻雜氣體可包含摻雜物質。 …」,可知證據2揭露將混合氣體用於離子植入系統(離子 植入機),以及離子植入製程相關步驟,可對應於系爭專 利更正後請求項24關於「用於離子植入系統」,以及請求 項25關於「氣體混合物的一氣體混合物流入一離子源;從 該離子源的該氣體混合物產生多個離子摻質物種;以及將 該等離子摻質物種植入一基板中」等步驟。是以,證據2 已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相較於請求項1進一 步界定之離子植入系統與離子植入製程步驟相關技術特徵 ,又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 1不具進步性,俱如前述,故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   ⑶證據2與甲證5之組合即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 及25不具進步性,則證據2及甲證5、4之組合,當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及25不具進步性。況查依甲證 4之說明書[先前技術](說明書第6頁,本院卷一第150頁    )所記載前述內容,亦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 相較於請求項1另界定之離子植入系統與離子植入製程步 驟相關技術特徵。又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之全部 技術特徵,均已見於證據2及甲證5、4。而證據2及甲證5 、4均屬半導體製程離子植入之相同技術領域,且均以提 供摻雜氣體形成摻雜離子源,以進行後續離子植入步驟, 具功能與作用之共通性;證據2教示將摻雜氣體與稀釋氣 體相混合釋放至離子源腔室內,可改良離子源之效能並延 長離子源生命期,甲證5則教示將摻雜氣體同位素濃化, 可增加射束電流。準此,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為使 離子植入製程具有前述功效或優點,當有合理動機組合證 據2及甲證5、4之技術內容進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更正後 請求項24、25之發明,益見證據2及甲證5、4之組合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及25不具進步性。  ⒉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5、4之組合,均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業如前述。則證 據2及甲證3、5,或證據2及甲證3、5、4之組合,自當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 七、綜上所述,本件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3、5 之組合,均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8、21、22不 具進步性;又證據2及甲證5之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5、4之 組合,或證據2及甲證3、5,或證據2及甲證3、5、4之組合   ,均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24、25不具進步性。從 而,被告就系爭專利所為「請求項1、8、21、22、24、25舉 發不成立」之原處分(參加人已刪除請求項3、23),應有 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有未合。從而,原告訴請如主 文所示之聲明,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又因原告於原處分及 訴願決定時,並未提出如甲證3至5等新證據,係於本件訴訟 階段始為提出,爰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8 2條規定,認為原告之訴雖部分有理由,惟全部訴訟費用仍 應由原告負擔。 八、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並無一一論述的 必要。 九、至於參加人雖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6條第3項規定,請求 本院公開技術審查官之報告書全部內容,以利適時準備辯論 等等。惟本院認本件技術爭點與證據內容核無不明確之處, 縱使原告係於訴訟階段始提出新證據,然本件於進行爭點整 理後迄言詞辯論前,本院已給予被告及參加人充分時間準備 並就新證據及其組合表示意見,並給予辯論之機會以保障當 事人之實體及程序利益,故本件判決所依憑理由均業經兩造 及參加人充分攻擊防禦,並未逾越爭點範圍,參最高行政法 院104年度4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㈡決議要旨,應無突 襲之虞,又參以本院所憑判斷依據亦無以技術審查官提供獲 知之特殊專業知識,核無公開報告書內容之必要,併予敘明 。 十、結論: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 第200條第3款、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82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曾啓謀     法 官 吳俊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記官 蔣淑君 附表: 引 證 所 在 頁 碼 備 註 西元2008年12月16日我國第TW200849309號「具氣體混合之離子源的效能改良與生命延長的技術」公開本 乙證2(舉發卷)第59至44頁 證據2 優先權主張: 美國2007/3/29;11/693,308 證據2揭露一種具氣體混合之離子源的效能改良與生命期延長的技術。在一特定例示性實施例中,所述技術可實現為離子植入機中之離子源的效能改良與生命期延長的方法。所述方法可包含將預定量之摻雜氣體導入離子源腔室內。所述摻雜氣體可包含摻雜物質。所述方法亦可包含將預定量之稀釋氣體導入離子源腔室內。所述稀釋氣體可稀釋摻雜氣體以改良離子源之效能並延長離子源之生命期。所述稀釋氣體可進一步包含與摻雜物質相同的協同物質。主要圖式:如附圖所示。 西元2007年12月1日我國第I290731號「用於氣體儲存及輸送的離子性液體基礎混合物」發明專利公告本 本院卷一第63至115頁 甲證3 (新證據) 優先權主張: 美國2004/9/23;10/948,277(甲證3-1);美國2005/8/23;11/208,723(甲證3-1)) 甲證3揭露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於儲存和輸送氣體的混合物和方法。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混合物,其包含:含有陰離子和陽離子的離子性液體;分佈於離子性液體中並可與離子性液體發生可逆化學反應的至少部分氣體;以及任選的未反應氣體。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從含有離子性液體和一種或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中輸送氣體的方法,其包括:使至少部分氣體與離子性液體反應以提供含有化學反應氣體和離子性液體的混合物,並從混合物中分離出化學反應氣體,其中經分離步驟後的化學反應氣體與反應步驟之前的化學反應氣體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學成分。主要圖式:如附圖所示。 西元2006年12月1日我國第I267910號「離子植入的方法及其裝置」發明專利公告本 本院卷一第145至169頁 甲證4 (新證據) 甲證4揭露一種離子植入的方法,適於在一基材之一預定區域中形成一離子植入區域,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提供一離子束,並偵測該離子束之一第一截面形狀與一第一離子密度分佈。其次,令該離子束沿著一預定掃描路徑移動,並偵測該離子束之一第二截面形狀與一第二離子密度分佈。接著,根據該第一截面形狀、該第一離子密度分佈、該第二截面形狀與該第二離子密度分佈調整該預定掃描路徑,以使該預定掃描路徑最佳化。接著,令該離子束沿著最佳化之後的該預定掃描路徑進行離子植入,以於該基材之該預定區域中形成該離子植入區域。主要圖式:如附圖所示。 ATMI公司「DS-335e VAC BF3 Isotopically Enriched(經同位素濃 化之三氟化硼(BF3))」產品型錄 本院卷一第171至172頁 甲證5 (新證據) 甲證5揭露一種氣體儲存與分配容器構成之單一氣體供應容器( ATMI公司之VAC容器產品),其作為三氟化硼(BF3)氣體源之容器, 容置經同位素濃化(Isotopically enriched)之三氟化硼(BF3)氣體混合物,該氣體供應容器能提供增加20%之傳統離子束電流以及有更快的離子植入製程的產出。主要圖式:如附圖所示。 西元2010年2月1日我國第TW 201005806號「在半導體處理系統中離子源之清洗」發明專利公告本 本院卷二第361至423頁 甲證6 優先權主張: 美國2008/2/11;61/027,824

2024-12-26

IPCA-112-行專訴-45-20241226-4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發明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17號 民國113年11月28日辯論終結 原 告 Merck Patent GmbH(德商馬克專利公司) 代 表 人 Dr. Schoen、Dr. Schmidt 訴訟代理人 張哲倫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古乃任專利師 蔡昀廷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周志浩 參 加 人 廣流智權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文賢 訴訟代理人 陳政大專利師(兼送達代收人) 李春霖專利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發明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 3年1月15日經法字第1121730933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並經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一、原告原起訴聲明為:「一、原處分關於『請求項2、7至8、10 舉發成立,應予撤銷』部分之審定暨訴願決定均撤銷。二、 被告應為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第I537366號『液晶介質及液晶 顯示器』發明專利請求項2、7至8、10舉發不成立之審定。三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見本院卷第15頁),嗣於民國 113年8月14日準備狀更正起訴聲明為:「一、原處分關於『 請求項2、7至8、10舉發成立,應予撤銷』部分之審定暨訴願 決定均撤銷。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即撤回原訴之 聲明第2項,見本院卷第276頁),被告、參加人均無意見( 見本院卷第318頁),應予准許。 二、原告主張關於證據1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擬制喪失新穎性,   在舉發階段中,參加人自始僅就將特定化合物V-HH-3之用量 置換為50、45或40%之特定值為主張,111年6月6日之舉發人 (即參加人)更正表示意見書通篇均未就證據1未曾揭示之 「35%V-HH-3」置換元件表示相關理由,當然亦無原處分所 提「35%V-HH-3」屬於「微小含量差異」之周知元件、進而 得以直接置換之主張,足證「35%V-HH-3」係被告依職權發 動審查所審酌之元件,並非參加人主張之理由,惟被告未依 法給予原告答辯及更正之機會,遽為審定,核已違法云云。   經查:  ㈠按專利法第75條固規定:「專利專責機關於舉發審查時,在 舉發聲明範圍內,得依職權審酌舉發人未提出之理由及證據 ,並應通知專利權人限期答辯;屆期未答辯者,逕予審查」 。惟按,舉發審查依舉發人所提理由及證據審酌,為發現真 實,原則上得依職權就舉發人爭點範圍內所提出之證據進行 調查;職權審查係審查人員於舉發爭點以外,基於公益目的 而例外發動之審查措施,職權審查僅限於舉發聲明範圍內之 請求項,審酌舉發人未提出之理由及證據(專利審查基準第 五篇舉發審查4.3.2.4及4.4.1參見)。又按,在舉發審查階 段,應強調專利專責機關之專業及其職權調查之能事,未提 出之理由及證據之範圍,自不能太過限縮,更無與行政訴訟 階段之「新證據」同視。是以,若係存在之多數引證案,其 中之如何結合關係,基於職權調查之職權,不應限縮,自係 屬已提出之理由及證據,專利專責機關當然應予以判斷。所 以,本件舉發案證據1係舉發人即參加人於舉發程序中所已 提出之證據,並非「舉發人未提出之理由及證據」,專利專 責機關本得依其調查證據之職權,並斟酌雙方當事人陳述與 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作判斷,尚與專 利法第75條規定無涉。本件既與專利法第75條規定無涉,自 無依該條規定通知專利權人限期答辯程序之適用(最高行政 法院105年度判字第546號判決意旨)。   ㈡所謂「職權審查」係指審查人員於舉發人爭點之外,基於公   益目的而例外發動之審查措施,引入舉發人所未提出之理由   及證據,為免造成突襲,應檢附相關證據,並就職權審查部   分敘明理由給予專利權人答辯之機會。反之,如審查人員於   舉發人提出之爭點範圍內,審酌雙方當事人之陳述及調查事   實、證據之結果,本於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而為判斷,則非   屬專利法第75條之職權審查。本件舉發人(參加人)於舉發   階段已明確提出舉發證據及舉發證據之組合,原告於舉發人   提出之舉發爭點範圍內,本應為充分之防禦及答辯,並由被   告審酌原告及舉發人雙方之主張及答辯作成判斷,惟被告並   不受舉發人及專利權人陳述內容之拘束。本件參加人於提起   舉發時,陳明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   性,且由原處分列舉說明的方式可看出,不論是擬制喪失新   穎性或是不具進步性,皆是先說明舉發成立的理由,將原告   相關主張整理出來後再去作論駁,而論駁是在參加人實質主   張理由中作說明方式的調整,在判斷是否成立的理由時,是   依照舉發人即參加人所提出的實質理由作論述,並未剝奪原   告表示意見的權利,被告論述並未逾越參加人所提理由。本   院認定被告非依職權發動審查之其餘詳細理由分別見本判決第21至24頁、第29至31頁、第39至41頁、第45至48頁。承上,足認被告做成之各項判斷中並無引入職權審查,在無引入職權審查、被告於審查歷程近30個月期間已給予原告多次答辯及更正機會之前提下,原告主張「不僅無從表示意見」、「評估更正以維權利之機會亦遭不當剝奪」云云,並非有理由。 三、原告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6條第3項規定聲請公開本件技 術審查官製作之報告書等語。查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6條 第3項係規定:「技術審查官製作之報告書,法院認有必要時 ,得公開全部或一部之內容。」其修正理由係因技術審查官 在訴訟程序上類似於法官之助手,並非外部專家之鑑定人, 亦不取代鑑定人之功能,其製作之報告書僅係供法官參考, 屬諮詢性質之內部意見,而非鑑定結論,不具有證據地位, 故無一律應公開其內容給予當事人辯論之必要。且實務上因 個案繁簡有別、當事人攻防資料之補充提出,隨訴訟程序之 進行,常有數份修正甚或相反技術意見之報告書,倘一律應 公開其內容,不僅徒增當事人攻防之負擔,亦有礙訴訟之順 暢進行。惟法院斟酌個案情形,認有必要時(諸如為釐清兩 造攻防之技術爭點與證據內容、有助於當事人於訴訟進行中 成立和解等) ,得公開報告書內容之全部或一部,俾當事人 有適時陳述意見之機會,足見法院於認為有必要時,得公開 技術審查官製作之報告書全部或一部,非經當事人請求即應 公開。本件合議庭經審酌兩造及參加人攻擊防禦均未逸脫爭 點範圍,於本件以下之判決理由均有論述,且並無同法第4 款因技術審查官提供而獲知之特殊專業知識,欲採為裁判之 基礎,為保障當事之聽審請求權,並避免突襲性裁判,而應 將技術審查官製作之技術報告書內容一部或全部公開給予當 事人辯論之情形,因此本院認為本件並無一部或全部公開技 術審查官製作之技術報告書之必要,故原告聲請不予准許。       貳、實體事項: 一、事實概要: 原告於95年5月24日以「液晶介質及液晶顯示器」向被告申 請發明專利,並以西元2005年5月25日申請之歐洲專利局第0 5011326.5號專利案及2005年10月13日申請之歐洲專利局第0 5022352.8號專利案主張優先權,經編為第95118368號審查 ,於105年1月29日准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共11項),並發給發明第I537366號專利證書。嗣參加人於1 09年11月3日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6至11有違核准時(即 103年1月22日修正公布、同年3月24日施行)專利法第22條 第2項及第23條規定,對之提起舉發;原告先後於110年2年2 2日、111年8月23日及111年11月21日提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 範圍更正本(其中110年2月22日及111年8月23日更正本依專 利法第77條第3項規定視為撤回)。嗣經被告通知參加人就 前揭更正本表示意見,參加人於111年6月6日函復並重新整 理爭點為系爭專利請求項2、7至8、10違反前揭專利法第22 條第2項、第23條、第26條第2項規定及說明書違反同法第26 條第1項規定。案經被告審查,認前揭更正符合規定,依該 更正本審查,並認系爭專利請求項2、7至8及10有違核准時 專利法第22條第2項及第23條規定,以112年4月27日(112)智 專三(五)01139字第0000000000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11 1年11月21日之更正事項,准予更正」及「請求項2、7至8、 10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原告不服前揭舉發成立部 分之處分,提起訴願,復遭經濟部為訴願駁回之決定,原告 仍未甘服,遂依法提起本件行政訴訟。本院因認本件判決結 果,倘認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應予撤銷,參加人之權利或法 律上利益恐將受有損害,爰依職權裁定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 件訴訟。 二、原告聲明請求原處分關於「請求項2、7至8、10舉發成立, 應予撤銷」部分之審定暨訴願決定均撤銷,並主張: ㈠證據1實施例5、11、16所用特定式(5-1)化合物(即,V-HH -3)之濃度由「32%」置換為「35%」時,將導致實施例中其 他化合物用量之對應縮減,以維持總比例為100%;由於證據 1實施例之液晶介質,均使用多達十多種液晶化合物成分, 故其他化合物之對應縮減顯非特定。因此,被告及參加人所 主張調整液晶成分之配比之修飾無法完全對應「差異僅在於 依通常知識即能直接置換」判斷原則之「僅在於」且「直接 」的意義。  ㈡由於將V-HH-3之濃度由「32%」置換為「35%」時,勢將導致 其他化合物用量之對應縮減,進而造成液晶介質之組成及整 體性質發生變化而有新功效,難謂將V-HH-3之濃度由「32% 」調整為「35%」符合「直接置換」之要件。   ㈢系爭專利進步性在於其已自液晶化合物池中識別出「混合物 概念」具備技術意義而得以進行應用,系爭專利於技術上所 貢獻之洞察力及創造力當已支持所請液晶介質之發明之進步 性。證據2至4均無一處揭露、教示或建議系爭專利請求項2 所界定之「組份A(即特定的CC-3-V化合物)之濃度在35%至 60%範圍內」且同時「組份B之濃度在25%至45%範圍內」之混 合物概念。通常知識者不僅無法基於證據2至4之整體內容而 輕易完成系爭專利液晶介質,證據2至4反而將引導通常知識 者遠離系爭專利之發明。證據3實施例8並非系爭專利優先權 日之前所已存在之物,且有關式I(或其子式Ia/Ia1)化合 物之整體以及式IV化合物之整體之用量建議(尤其是在證據 3已提供使用相對少量的式I化合物以獲得具有非常低旋轉黏 度之介質(進而縮短響應時間)之明確指引之情況下),無 法使通常知識者對證據3實施例8進行簡單修飾而完成系爭專 利請求項2。在系爭專利請求項2相較於證據2不存在「否定 進步性之因素」之情況下,按現行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即 應判斷該請求項具有進步性。通常知識者實無法基於證據4 所提供有關式IA化合物、式I化合物用量之教示而修飾實施 例M3而獲得滿足「組份B之濃度在25%至45%範圍內」要件之 液晶介質,遑論進而對證據4實施例M3之各介質成分用量進 行普通例行試驗或邏輯推理,以期獲得同時滿足「組份A之 濃度在35%至60%範圍內」、「組份B之濃度在25%至45%範圍 內」、以及「液晶介質中各成分含量之總和必然為100%」等 要件之液晶介質,即便被告自行演繹出不同於參加人舉發理 由之新修飾證據4實施例M3之方式,仍無法具體說明經修飾 證據4實施例M3後所獲致各液晶組成成分之明確用量,以令 人信服之方式證明經修飾所得之液晶介質實際上能合理存在 且滿足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所有要件。甚且,證據2與證據3 之組合或證據4與證據3之組合反而促使通常知識者更加遠離 系爭專利請求項2,益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相較於前揭證據組 合具有進步性。  ㈣系爭專利請求項7、8為獨立請求項2之附屬項;請求項10為引 用獨立請求項2之獨立項,在請求項2相較於證據2、證據3、 證據4、證據2與證據3之組合、或證據4與證據3之組合具有 進步性之前提下,請求項7、8、10相較於前揭證據或證據組 合當亦具進步性。  三、被告聲明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並抗辯:  ㈠原告所提出之甲證3、被證6等補充實驗數據,涉及K22、極性 單體濃度性質等非申請時文件明確記載或非自該等文件能推 導之內容,依審查基準第二篇3.4.2.2有利功效之相關規定 ,該等數據或功效不應予以考量。  ㈡藉由調整其他因素如液晶層厚度d等以縮短響應時間為系爭專 利優先權日前已習知慣用的;原告自承如介電各向異性△ε、 極性單體濃度(或V10、V90等)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響應時間 。是以,不能僅以γ1、△n、k22等參數形成之簡化關係式進 行系爭專利之發明關於響應時間功效的確認。   ㈢證據2說明書第21頁第20至22行載明其液晶組成物之γ1/(△n*△ n)可小於4500,優於甲證3所載系爭專利實例14之對應估算 值5664;若依甲證3所載證據2實例18之K22為5.5,可推算證 據2所載液晶介質之γ1/(K22*△n*△n)較佳可約為818,優於甲 證3所載系爭專利實例14之對應值960。是以,以簡化關係式 進行評估,系爭專利亦難謂達成有利(或無法預期)功效。    ㈣液晶組成物功效提升之評估應與先前技術一般水平者進行比 較,且應以實際提升數值(而非百分率)進行評估;系爭專利 優先權日前並非無5ms之液晶顯示器,且由7ms提升至5ms難 謂量的顯著提升(幾乎無法覺察的差異)。甲證3所述響應時 間7ms、5ms等差異並非有利功效或無法預期。  ㈤參考本院110年度民專訴字第32號、111年度民專上字第19號 判決要旨,直接置換的目的在於避免差異微小之先/後申請 案相互落入彼此之均等範圍而相互掣肘,其判斷要點為差異 特徵功能相同,無須考量整體技術手段、品質、結果是否相 同。而本件所涉之置換僅係功能相同的濃度調整,符合本院 判決見解,且與專利審查基準相關規定相符,被告舉發成立 之處分,應無違誤。  ㈥以證據1實施例19為例,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文義範圍包含了 該實施例19之均等範圍,自應認定直接置換成立,以避免二 者落入彼此之均等範圍而相互掣肘,亦可證明被告舉發成立 之處分,並無違誤。 四、參加人聲明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並主張: ㈠證據1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擬制喪失新穎性:   被證7實例4之V1+RM1混合物(含有CCH-34、CCH-35)與系爭 專利請求項1之液晶組成物之差異僅在於被證7之實例4未包 含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之第二成分中具有2-HH-3化合物 。被證7揭示其實施例1之液晶混合物成分使用CCH-23(即該 案中之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述之2-HH-3)。被證7其他之實施 例2及3未使用CCH-23而使用CCH-34或再添加CCH-35,惟其所 達到之結果與實施例1並無差異。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 知識者參照被證7所揭示內容可理解CCH-34、CCH-35及CCH-2 3使用於被證7之實例4時,其功能應屬相同,該等技術特徵 屬於可直接置換之技術特徵。是以,類似於前述,證據1之 實施例5、11、16與請求項2間之差異僅在於V-HH-3(對應於 系爭專利組份A)之濃度。證據1之此些實施例中V-HH-3的濃 度皆為32%,而請求項2界定「該介質中該組份A之濃度在35% 至60%範圍內」。V-HH-3即為證據1之化合物(5-1)。而證 據1第41頁最後一段已揭示:「化合物(5-1)的比例是,為 了降低組成物的黏度,在11%以上為佳,為了降低下限溫度 ,在50%以下為佳。為了進一步降低組成物的黏度,以及進 一步降低下限溫度,比例在15%至45%為更佳。為了特別地降 低組成物的黏度,以及特別地降低下限溫度,特別期望的比 例是20%至40%。」。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其通常 知識當知將(5-1)所示化合物含量置換為15%至45%範圍內 (例如35%)能發揮前述(降低黏度、降低下限溫度等)相 同功能,而能進行(功能相同之)直接置換。因此,證據1 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性,系爭專利請求 項7、8、10為請求項2之附屬項,故證據1亦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請求項7、8、10擬制喪失新穎性。  ㈢證據2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證據2實施例18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2的所有成分,其與請 求項2之差異僅在於:CC-3-V(對應系爭專利式I,組份A) 的濃度為20%,而非「35%-60%」;以及對應於系爭專利式II 以及式III之化合物(兩者隸屬於系爭專利之組份B)的濃度 總和為48%,未落於「25%-45%」範圍中。證據2已明確知其 液晶組合物所欲獲得之性質(發明目的)係低的轉動黏度γ1 及相對高的光學各向異性值△n,且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明白組合物中各成分的濃度可能會對介質 之此些所欲性質產生影響,進而調整各組份之濃度。進一步 地,證據2說明書第28頁最後1段、第32頁第6段亦具體揭示 比對為系爭專利組份A以及組份B之各成分比例皆可再調整。 據此,在沒有任何反向教示的前提下,為了解決如何在證據 2所欲之性質上獲得具有更佳表現之液晶介質的特定問題, 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透過常規實驗 手段進行測試來調整證據2實例18中各組份之濃度,得到請 求項2所界定之範圍。  ㈣證據3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如前所述,證據3實施例2、8、24以及實施例4、5、7與請求 項2間之差異在於:證據3實施例2、8、24以及實施例4、5、 7中,對應至組份A之化合物CC-3-V,其濃度分別為18.5%、1 8%、18.5%以及10.5%、18%、18%,而非請求項2之「35%-60% 」;以及於證據3實施例2、8、24以及實施例4、5、7中,對 應至系爭專利式II以及式III之化合物(兩者隸屬於系爭專 利之組份B),其濃度總和分別為10.5%、52%、10.5%以及11 %、52%、68%,而非落於請求項2之「25%-45%」範圍中。依 實際應用之需(如縮短響應時間等)而調整液晶介質成分組 成(如在同一類別下選用其他化合物、數量、含量等)為此 技術領域習知慣用之技術手段。進一步地,證據3說明書第2 8頁、第24-25頁亦明確教示其組合物中各類別化合物數量、 含量可進行調整。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為提升該液 晶組成物之性質(如縮短響應時間等),當會嘗試調整該證 據所揭示液晶介質成分組成並經簡單試驗(如各成分組成最 佳化試驗)而完成如系爭專利該請求項所界定之發明。  ㈤證據2及3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證據2與3所揭示者皆為液晶介質及應用該介質之顯示器,且 包含相同/類似之液晶化合物,二者應均屬液晶組成物技術 領域,且均涉及降低旋轉黏度、響應時間等共通問題,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會有動機結合該等證據之技術 內容。證據2或3單獨即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 0不具進步性,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該等證 據之組合當然亦能輕易完成前述請求項之發明。進一步地, 證據3第20頁另記載:「在一更佳具體實施例中…該顯示器包 含一或多種式Ia之化合物的介質,以式Ia1之化合物爲佳, 其相對於整體介質的濃度在15%至60%範圍內…」。據此,為 了獲得具有更佳的證據3所述性質(即低旋轉黏度)之液晶 介質,通常知識者具有合理動機提高證據2實施例18中屬證 據3式Ia之CC-3-V,而連帶地調降證據2之實例18中對應於系 爭專利組份B之化合物濃度總和至請求項2中所界定之範圍, 故證據2及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㈥證據4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證據4之實施例M3、M4、M9已揭露請求項2中之所有成分,其 各自與請求項2間之差異僅在於:CC-3-V(對應至系爭專利 組份A)的濃度為19%、16%、18%,非請求項2所界定之「35% -60%」;以及對應於系爭專利式組份B之化合物,其濃度總 和為皆為78%,而非落於請求項2之「25%-45%」範圍中。依 實際應用之需(如縮短響應時間等)而調整液晶介質成分組 成(如在同一類別下選用其他化合物、數量、含量等)為此 技術領域習知慣用之技術手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 者為提升該液晶組成物之性質(如縮短響應時間等),當會 嘗試調整該證據所揭示液晶介質成分組成並經簡單試驗(如 各成分組成最佳化試驗)而完成如系爭專利該請求項所界定 之發明。  ㈦證據4及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 性:   證據4與3所揭示者皆為液晶介質及應用該介質之顯示器,且 包含相同/類似之液晶化合物,二者應均屬液晶組成物技術 領域,且均涉及降低旋轉黏度、響應時間等共通問題,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會有動機結合該等證據之技術 內容。證據4或3單獨即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 0不具進步性,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該等證 據之組合當然亦能輕易完成前述請求項之發明。 五、本件法官依行政訴訟法第132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0條之1 第1項第3款、第3項規定,整理兩造及參加人不爭執事項並 協議簡化爭點如下: ㈠不爭執事項: 如事實及理由欄一、事實概要所示。 ㈡本件爭點: ⒈證據1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擬制喪失新   穎性? ⒉證據2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 ⒊證據3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 ⒋證據4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 ⒌證據2、3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   不具進步性? ⒍證據4、3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   不具進步性? 六、得心證之理由: ㈠系爭專利申請日為95年5月24日,並以2005年5月25日申請之 歐洲專利局第05011326.5號專利案及2005年10月13日申請之 歐洲專利局第05022352.8號專利案主張優先權,於105年1月 29日經審定准予專利,是系爭專利有無撤銷原因,應以核准 審定時之103年1月22日修正公布、同年3月24日施行之專利 法(下稱核准時專利法)為斷。「發明雖無前項各款所列情 事,但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 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時,仍不得取得發明專利」、「申請專利 之發明,與申請在先而在其申請後始公開或公告之發明或新 型專利申請案所附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載明之內容 相同者,不得取得發明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2項 、第23條分別定有明文。 ㈡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⒈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系爭專利之發明係關於一種正介電性液晶介質,該介質包含 一高濃度的中性介電性組份(組份A)及一正介電性組份(組 份B);組份A包含式I之中性介電性化合物, 組份B包含一或多種具有大於3之介電各向異性之正介電性化 合物。系爭專利之發明亦係關於包含該等介質之液晶顯示器 ,尤其係關於主動式矩陣顯示器且尤其關於TN(扭轉向列型) 及IPS(共平面切換型)顯示器。該介質中該組份A之濃度在2 0%至80%範圍之間,更佳在25%至70%範圍之間,更佳在30%至6 5%範圍之間且最佳在35%至60%範圍之間。 該組份B較佳包含一或多種選自式II及III之群之具有大於3之 介電各向異性的正介電性化合物,更佳主要由該(等)化合物 組成,甚至更佳基本上由該(等)化合物組成且最佳完全由該 (等)化合物組成,    其中,R2及R3彼此獨立地為具有1至7個C原子之烷基、烷氧基、氟化烷基或氟化烷氧基,具有2至7個C原子之烯基、烯氧基、烷氧基烷基或氟化烯基,且R2及R3較佳為烷基或烯基,    至 此獨立地為   L21、L22、L31及L32彼此獨立地為H或F,L21及/或L31較佳為F, X2及X3彼此獨立地為鹵素、具有1至3個C原子之鹵化烷基或烷 氧基或具有2至3個C原子的鹵化烯基或烯氧基,較佳為F、Cl 、-OCF3或-CF3,最佳為F、Cl或-OCF3,Z3為-CH2CH2-、- CF2CF2-、-COO-、反-CH=CH-、反-CF=CF-、-CH2O-或一單鍵 ,較佳為-CH2CH2-、-COO-、反-CH=CH-或單鍵且最佳為-COO -、反-CH=CH-、反-CF=CF-或單鍵,及l、m、n及o彼此獨立 地為0或1(參系爭專利摘要、說明書第8至10頁)。    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 系爭專利公告之申請專利範圍共計11項,其中請求項1、10、 11為獨立項,系爭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舉發過程中所提111年 1 1月21日更正本,已為原處分(112年4月27日舉發審定)准予 更正,更正後請求項1、2、6、10、11為獨立項。本件爭點僅 涉及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內容如下: 【請求項2】 一種液晶介質,其特徵在於其包含:一中性介電 性組份(組份A),該組分係由式I之中性介電性化合物組成;   及一正電性組份(組份B),該組份包含在20℃溫度及1kHz頻 率下判定具有大於3之介電各向異性之一或多種選自式II及II I之群之正介電性化合物         其中,R2及R3彼此獨立地為具有1至7個C原子之烷基或烷氧基、具有2至7個C原子之烯基、烯氧基或烷氧基烷基,   至彼此獨立地為、   、 、、 或   ,   L21、L22、L31及L32彼此獨立地為H或F,X2及X3彼此獨立地為鹵素、具有1至3個C原子之鹵化烷基或烷氧基或具有2至3個C原子的鹵化烯基或烯氧基,Z3為-CH2CH2-、-CF2CF2-、-COO-、反-CH=CH-、反-CF=CF-、-CH2O-或一單鍵,且l、m、n及o彼此獨立地為0或1;且該介質中該組份A之濃度在35%至60%範圍內,且該介質中該組份B之濃度在25%至45%範圍內;其限制條件為排除如附表一至附表四之液晶介質(1)至(4)。 【請求項7】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液晶介質,其特徵在於 其包含一或多種式III化合物     其中,R3為具有1至7個C原子之烷基或烷氧基,具有2至7個C原子之烯基、烯氧基或烷氧基烷基,    至彼此獨立地為、 、、 、或, L31至L32彼此獨立地為H或F,X3為鹵素、具有1至3個C原子之 鹵化烷基或烷氧基或具有2至3個C原子之鹵化烯基或烯氧基, Z3為-CH2CH2-、-CF2CF2-、-COO-、反-CH=CH-、反-CF=CF -、-CH2O-或一單鍵,且n及o彼此獨立地為0或1。 【請求項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液晶介質,其特徵在於 其包含一或多種式IV之中性介電性化合物,   其中,式IV化合物不包括式I化合物,R41及R42彼此獨立地具有請求項1中R2之含義,   及,彼此獨立,且若存在兩次 ,則該等亦彼此獨立為、、、 、、、、或   ,    Z41及Z42彼此獨立,且若Z41存在兩次,則該等亦彼此獨立 為-CH2CH2-、-COO-、反-CH=CH-、反-CF=CF-、-CH2O-、- CF2O-或一單鍵,且p為0、1或2。 【請求項10】 一種液晶顯示器,其特徵在於其包含如請求項 1至8中任一項之液晶介質。  ㈢舉發證據技術分析: ⒈證據1最早優先權日為2004年10月4日,早於系爭專利之優先 權日(2005年5月25日),故可作為判斷系爭專利是否擬制 喪失新穎性之先前技術。證據1揭示一種液晶組成物,充分 具有高的向列相上限溫度、低的向列相下限溫度、低黏度、 適當的光學各向異性、低臨界電壓、大的比電阻等特性中的 多種特性。其發明目的是提供具有多種特性之間性能均衡的 液晶組成物、一種含有這種組成物的液晶顯示元件、一種AM 元件,含有具有低黏度、0.10~0.15的光學各向異性、以及 低臨界電壓的組成物,並且具有響應時間短,電壓保持率高 等特性。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元件的短的響應時間。這 種液晶組成物含有從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群中選出的至少 一種化合物作為第一成份,具有正的介電各向異性、以及具 有向列相。     其中,R11和R12是彼此碳原子數互不相同的烷基(參證據1 摘要)。  ⒉證據2公開日為2005年2月16日,早於系爭專利之優先權日(2 005年5月25日),故可作為系爭專利優先權日前之先前技術 。證據2之發明係關於一種基於具有正或負介電各向異性之 極性化合物之混合物的液晶介質,該液晶介質特徵在於其包 含一夥多種通式I化合物       其中,R1及R2各自彼此獨立且相同或不同地為H、具有1至12 個碳原子之烷基,該烷基未經取代,經CN或CF3單取代或至 少經鹵素單取代,此外,其中該等基團中一或多個CH2基團 可各自彼此獨立地經-O-、-S-、-◇-、-CH=CH-、-C≡C-、- CO-、-CO-O-、-O-CO-或-O-CO-O-以使O原子不互相直接連接 之方式置換,及關於該液晶介質用於電光目的之用途,且關 於含有該介質之電光顯示裝置(參證據2之摘要)。    ⒊證據3公開日為2003年11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之優先權日( 2005年5月25日),故可作為系爭專利優先權日前之先前技 術。證據3之發明有關一種電光液晶顯示器,其具有一種再 定向該液晶介質的電極結構,其與一個和該液晶層平行之組 件產生一個電場,其足以影響基本上在該液晶層平面之液晶 介質以及具有正誘電率異方性的液晶介質之間的切換,其中 該具有正誘電率異方性的液晶介質包含至少兩種式I之中生 化合物,       其中,R11係具有1至7個碳原子之烷基或烷氧基,或者具有2 至7個碳原子的烷氧基烷基,R12係具有2至7個碳原子之烯基 或烯氧基,Z1為-CH2-CH2-或一個單鍵,而n係0或1;以及有 關該液晶介質(參證據3之摘要、請求項1)。 ⒋證據4公開日為2005年2月24日,早於系爭專利之優先權日(2 005年5月25日),故可作為系爭專利優先權日前之先前技術 。證據4之發明係關於一種基於正介電各向異性極性化合物 之混合物的液晶介質,其特徵在於包含一或多種式I所示之 酯化合物,以及一或多種式IA的化合物,         其中R1及R2各自獨立地為H、具有1至15個碳原子的鹵代未取 代烷基,其中該等基團中一或多個CH2基團可任選地獨立地 被-C≡C-、-CH=CH-、-O-、-CO-O-或-O-CO-以使O原子不互 相直接連接之方式置換;X1及X2各自獨立地為F、Cl、CN、S F5、SCN、NCS、鹵代烷基、鹵代烯基、鹵代烷氧基或鹵代烯 氧基,各自具有至多6個碳原子;Z1及Z2各自獨立地為-CF2O -、-OCF2-或單鍵,其中Z1不等於Z2;    及各自獨立地為、、 、、、、或 , L1-6各自獨立地為H或F(參證據4之摘要、請求項1)。 ㈣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擬制喪失新穎性 :  ⒈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性: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2與證據1相較,證據1說明書第68至69頁實施 例5例示一液晶組成物,其成分組成為:2-BB(F)B-5(1) 6%、3-BB(F)B-5(1)6%、3-HB-CL(2-1)2%、2-HBB-F( 3-1)6%、3-HBB-F(3-1)6%、5-HBB-F(3-1)6%、3-BB(F ,F)XB(F,F)-F(3-3)18%、3-HHXB(F,F)-F(3-6) 2%、V-HH-3(5-1)32%、V-HHB-1(6-1)12%、V2-HHB-1(6 -1)4%,亦即如附表五所示組成,其中式(5-1)化合物相 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A之式I中性介電性化合 物,式(2-1)、(3-1)、(3-3)、(3-6)化合物相當於 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B之式II或式III正介電性化 合物。 ⑵由上可知,證據1揭示一種液晶介質,其所含式(5-1)化合 物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A之式I中性介電性 化合物,該化合物於介質中之濃度為32%;另所含式(2-1) 、(3-1)、(3-3)、(3-6)化合物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 項2所界定之組份B之式Ⅱ或式Ⅲ正介電性化合物,該等化合物 於介質中之濃度合計為40%;並且前述液晶介質非為系爭專 利請求項2所列舉排除之液晶介質(1)至(4)。因此,證據1該 實施例所揭示液晶介質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請發明之差異 僅在於組份A(即證據1所述式(5-1)化合物)的含量,證 據1該實施例揭露32%,略小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35~ 60%。 ⑶次查,證據1說明書第41頁最後1段具體揭示「化合物(5-1) 的比例是,為了降低組成物的黏度,在11%以上為佳,為了 降低下限温度,在50%以下為佳。為了進一步降低組成物的 黏度,以及進一步降低下限溫度,比例在15%至45%為更佳。 為了特別地降低組成物的黏度,以及特別地降低下限溫度, 特別期望的比例是20%至40%」,可知在證據1中使式(5-1) 化合物於介質中之濃度為11至50%(包括該實施例所描述之 式(5-1)化合物為「32%」者),其功能係為「降低組成物 黏度、降低下限溫度」。又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 識者依其通常知識應可瞭解,式(5-1)化合物濃度如為「3 5%」等其他數值亦不影響該化合物發揮其功能,而應能對證 據1該實施例中的式(5-1)化合物含量進行功能相同的直接 置換。 ⑷承上所述,由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與證據1(先申請案)已揭 露兩者間之差異,係為功能相同且基於通常知識即能直接置 換的技術特徵,故而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 失新穎性。 ⒉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擬制喪失新穎性:  ⑴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性之理由,業 如前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7為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附屬項,進一步界 定液晶介質包含一或多種式Ⅲ化合物。承前所述,證據1說明 書第68至69頁實施例5例示之液晶組成物中,式(2-1)、( 3-1)化合物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7所界定之式Ⅲ化合物 ,因此證據1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依附請求項2之 部分)擬制喪失新穎性。    ⒊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擬制喪失新穎性:  ⑴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性之理由,業 如前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8為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附屬項,進一步界 定液晶介質包含一或多種式Ⅳ之中性介電性化合物,且其中 式Ⅳ化合物不包括式I化合物。承前所述,又如附表六所示, 證據1說明書第68至69頁實施例5例示之液晶組成物中,式( 6-1)化合物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8所界定之式IV中性介電 性化合物,因此證據1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依附請 求項2之部分)擬制喪失新穎性。  ⒋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擬制喪失新穎性:  ⑴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性之理由,業 如前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0以引用記載形式記載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 ,所請為包含該等液晶介質之液晶顯示器。承前所述,又證 據1說明書第6頁記載其發明是關於適合於AM(active matri x,主動矩陣)元件等的液晶組成物,以及含有這種組成物 的AM元件,第55頁揭示組成物可以用在AM元件、PM元件、以 及具有PC、TN、STN、ECB、OCB、IPS、VA等模式的元件中, 以使用在具有TN、ECB、OCB、或者IPS模式的元件中為佳, 故證據1已明確揭示其組成物可作為液晶介質並用於顯示元 件如主動矩陣(activematrix)顯示元件等。因此,證據1 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以引用記載形式記載請求項 2之部分)擬制喪失新穎性。  ⒌原告主張關於證據1是否可證擬制喪失新穎性,原處分審酌的 「置換手段」不同於舉發理由,此部分理由之論述屬職權審 查行為,被告又未給予原告答辯之機會,核已違法云云(參 原告113年3月15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3至12頁即本院卷第17 至26頁、原告113年8月14日行政訴訟變更訴之聲明暨準備( 一)狀第2至3、8至14頁即本院卷第276至277、282至288頁、 原告113年9月20日行政訴訟言詞辯論意旨狀第4至8頁)。經 查: ⑴觀諸參加人於本件舉發程序中所提111年6月6日對更正表示   意見書第18至19頁等處,參加人所提舉發理由敘及「證據1   之實施例5…與更正本請求項2間之差異僅在於組份A之濃度   。證據1之此些實施例中可比對為系爭專利組份A之成分的濃   度皆為32%,而更正本請求項2界定『該介質中該組份A之濃   度在35%至60%範圍內』…由於更正本請求項2所述之該濃度   差異僅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照證據   1已公開之內容能理解其為可直接置換之特徵,故更正本請   求項2仍擬制喪失新穎性」、「而證據1第20至21頁進一步揭   示:『…第三成分中式(5-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比例在11   重量%至50重量%的範圍內…』;以及證據1第41頁最後一段   亦揭示:『化合物(5-1)的比例是,為了降低組成物的黏   度,在11%以上為佳,為了降低下限溫度,在50%以下為佳。   …』。亦即,證據1另揭示了以第32點所揭示之液晶組成物   為基礎,而其中之式(5-1)化合物具有其他濃度之液晶組   成物,亦同樣可達到證據1之發明目的」等內容。 由上可知   ,參加人於舉發程序中實質上業已主張證據1實施例5所揭示   者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的差異在於組份A(即證據1式   (5-1)化合物)的含量,且由於該化合物濃度在11至50重   量%均可達到降低組成物黏度、降低下限溫度等目的,將組   份A濃度自「32%」調整為「在35%至60%範圍內」係為可直接   置換之特徵。 ⑵依據原處分第10至12頁(參本院卷第80至82頁)所載,原處   分論述證據1實施例5所揭示者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的   差異在於組份A(即證據1式(5-1)化合物)的含量略小(該   請求項2所界定者為35~60%),復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   知識者依其通常知識當知將(5-1)所示化合物含量置換為35%   可發揮該化合物於證據1中的「降低黏度、降低下限溫度」   等功能,並能進行「功能相同」之直接置換,因此證據1足   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性。且經與前述內容互核   可知,原處分認定證據1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   性,所執理由確係依據參加人之主張而為論述,尚難認有審   酌實質上不同於舉發理由之情形。 ⑶原告復陳稱參加人係主張將化合物濃度置換為「50% V-HH-   3」、「45% V-HH-3」或「40%V-HH-3」,故而原處分所審   酌之「35% V-HH-3」為不同於舉發理由之置換手段等語。然   細究參加人於本件舉發程序中所提111年6月6日對更正表示   意見書第19至20頁「系爭專利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   知識者根據證據1說明書第20至21頁第35點與證據1第41頁之   記載可知將如第32點所述之液晶組成物中的式(5-1)之化   合物濃度比例調整至例如50%仍可達到原發明目的…」等語   可知,參加人所舉50%、45%或40%應係作為例示,尚無從據   此認定參加人之主張僅限於該等數值,遑論認定參加人捨棄   主張將V-HH-3濃度調整為其它數值;實則如前所述,參加人   已陳明證據1實施例5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發明間的濃   度差異為可直接置換之特徵(亦即證據1實施例5之V-HH-3濃   度32%可直接置換為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述「在35%至60%範圍   內」,顯然包含原處分所論述之35%),蓋因該化合物濃度   在11至50%均可達到降低組成物黏度、降低下限溫度等目的   (亦當然包含原處分所論述之35%),換言之,原處分所審   酌之「35% V-HH-3」確屬舉發理由有論及的直接置換手段,   不應僅因參加人舉50%、45%或40%為例,即一概忽略參加人   之其餘陳述;原告自行節錄參加人書狀之部分內容並片面解   讀其主張,礙難憑採。 ⑷至於原處分第15頁(參本院卷第85頁)所載「縱使不參酌證   據1前述關於組分A化合物含量範圍之記載,就相同化合物之   微小含量差異而言,所述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本會認   為應能達成相同功能,並能經一般例行實驗而完成置換…」   ,原告稱此為被告自行演繹之新理由云云。然查,證據1足   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性所憑據之理由,原處分   業於第10至12頁論明,原處分第15頁僅係進一步論駁原告主   張之附帶說明;況且參加人所主張者實質上本就涵蓋該化合   物濃度在一定範圍內之任意含量差異調整仍可達到相同目的   (亦即「降低組成物黏度、降低下限溫度」等功能),是以   難認原處分第15頁所為論述逾越參加人之主張。 ⑸關於舉發案件,專利專責機關應基於客觀立場,在舉發人所   提證據範圍內,審酌雙方當事人之陳述及調查事實、證據之   結果,本於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而為判斷,舉發審定書記載   內容當非以逐字逐句同於舉發理由為限。本件原處分認定證   據1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擬制喪失新穎性,所執理由確係依   據參加人之主張而為論述,詳如前述,顯見原處分就此部分   並未逸脫參加人舉發理由及證據,無涉專利法第75條規定之   職權審查,亦無應予原告答辯機會之必要。   ⒍原告主張關於證據1實施例5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差異非僅在 於式(5-1)化合物之含量「32%」與「35%」的置換,蓋因 含量總和103%之虛擬物實際上無法存在,另證據1未見「35% V-HH-3」之特定記載且被告未舉證「35% V-HH-3」之使用 為通常知識,原處分亦漏未考量式(5-1)化合物在證據1實 施例5之功能尚包含賦予液晶介質整體之特定物性,原處分 之判斷已悖於論理及經驗法則,且未留意對原告有利之情形 云云(參原告113年3月15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23至27頁即本 院卷第37至41頁、原告113年8月14日行政訴訟變更訴之聲明 暨準備(一)狀第14至17頁即本院卷第288至291頁、原告113 年9月20日行政訴訟言詞辯論意旨狀第9至13頁)。經查: ⑴對於證據1實施例5液晶組成物,若認組成物中的V-HH-3濃度   為其他數值例如35%仍可發揮相同功能而欲進行直接置換,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本於其所具備之一般知   識及普通技能,自可對V-HH-3之用量予以對應調整,令液晶   組成物中的V-HH-3濃度(亦即V-HH-3用量÷液晶組成物總重)   為35%;至於組成物中其它非V-HH-3之化合物成分,用量維   持不變,其濃度即會因液晶組成物總重量增加而勢必小於原   數值,最終各成分濃度之總和仍為100%而非原告指稱之103   %。換言之,就證據1實施例5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而言,發明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予以直接置換之差異技術特   徵確係增加V-HH-3的濃度,無須縮減其它非V-HH-3之化合物   成分「用量」,且經直接置換所得組成物中各成分濃度總和   仍為100%,當無原告所稱悖於論理及經驗法則等情。 ⑵原處分係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能依通常知識進   行(功能相同之)直接置換」為由,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2   等請求項擬制喪失新穎性,是以證據1有無明確記載「35%V   -HH-3」、以及證據1所載內容是否為上位揭示而不影響下   位之新穎性等,尚非所問。至證據1實施例5與系爭專利請求   項2之差異是否為依通常知識即能直接置換的技術特徵,首   應釐清該技術特徵在證據1中的功能為何,繼而基於該等功   能考量「差異特徵是否為功能相同且基於通常知識即能進行   的直接置換」,顯見直接置換之判斷並非不得參酌證據1所   載技術內容。因此,原處分衡酌證據1所載技術內容(以判   斷式(5-1)化合物濃度為「32%」於證據1中所發揮的功能)   ,並依據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非僅限於工具書或教科   科書等所載之周知知識,亦包括從經驗法則瞭解之事項等)   ,綜合考量後認定組份A(即式(5-1)化合物)濃度自「3   2%」調整為「35%」等係為功能相同之直接置換,此等判斷   與經驗法則並無不合,亦未有原告所稱前後矛盾等情。 ⑶關於原告指稱原處分漏未考量式(5-1)化合物在證據1實施   施例5之功能尚包含賦予液晶介質整體之特定物性部分,由   於直接置換的重點在於差異特徵在證據1中所具有之功能,   而非經置換後發明整體結果的異同,從而參酌證據1已載明   式(5-1)化合物關於降低黏度、降低下限溫度之功能,且   證據1並無敘及該差異特徵會對液晶介質整體性質產生何種   影響結果,則原處分基於「降低黏度、降低下限溫度」等功   能判斷能否進行直接置換,即屬有據,尚無必要贅加考量經   置換後整體技術手段之功效異同。況且,是否產生相同功效   亦非必定以「物性有無變化」為斷,是以原告所述「置換造   成液晶介質之組成及整體性質發生變化『而有新功效』」即   生疑義,遑論據此逕稱本件不符直接置換要件。 ⑷承上,原處分並無原告所稱違背論理及經驗法則、或對原告 有利之情形疏未留意之情形。 ㈤證據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⒈證據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2與證據2相較,證據2說明書第6頁揭示一種液晶介質,關於其用於電光目的之用途,且關於含有該介質之電光顯示裝置,第10至11頁揭示所述介質可同時較佳具有非常低的轉動黏度γ1及相對高的光學各向異性值△n,此可達成回應時間之縮短,並可藉由調控液晶介質之成分組成而調整其介電及/或光學各向異性及/或優化其臨限電壓及/或黏度,第61頁實例18例示一液晶混合物,其成分組成為:CCZU-2-F 4.0%、CCZU-3-F 14.0%、CCP-2OCF3 4.0%、CCP-3OCF3 3.0%、CCP-V-1 14.0%、CCG-V-F 5.0%、PUQU-1-F 10.0%、PUQU-2-F 8.0%、PGP-2-4 5.0%、CC-3-V1 13.0%及CC-3-V 20.0%,亦即如附表七所示組成,其中CC-3-V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A之式I中性介電性化合物,CCZU-2-F、CCZU-3-F、CCP-2OCF3、CCP-3OCF3、CCG-V-F、PUQU-1-F與PUQU-2-F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B之式Ⅱ或式Ⅲ正介電性化合物。 ⑵由上可知,證據2揭示一種液晶介質,其所含CC-3-V相當於系 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A之式I中性介電性化合物,該 化合物於介質中之濃度為20%;另所含CCZU-2-F、CCZU-3-F 、CCP-2OCF3、CCP-3OCF3、CCG-V-F、PUQU-1-F與PUQU-2-F 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B之式Ⅱ或式Ⅲ正介電性 化合物,該等化合物於介質中之濃度合計為48%;並且前述 液晶介質非為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列舉排除之液晶介質(1)至 (4)。因此,證據2該實例所揭示液晶介質與系爭專利請求項 2所請發明之差異僅在於組份A及組份B的含量。  ⑶對應於組份A者,證據2所述CC-3-V係屬該證據所示式XI化合 物;對應於組份B者,證據2所述CCZU-2-F與CCZU-3-F係屬該 證據所示式IV化合物,CCP-2OCF3、CCP-3OCF3與CCG-V-F係 屬該證據所示式Ⅱ化合物,PUQU-1-F與PUQU-1-F係屬該證據 所示式X化合物。經查,依實際應用之需(如縮短響應時間 等)而適度調整液晶介質成分組成(如化合物類別、含量等 )係相關技術領域習知慣用之技術手段,併參證據2說明書 第28至29、32頁具體揭示:「液晶混合物中式Ⅱ至X之化合物 作為整體之比例為20重量%至70重量%,較佳為30重量%至60 重量%且尤其較佳為35重量%至55重量%...混合物中式I至X之 化合物一起作為整體之比例為至少30重量%,較佳至少40重 量%且尤其較佳至少50重量…式I及Ⅱ+Ⅲ+IV+V+Ⅵ+Ⅶ+Ⅷ+IX+X之化 合物的最適宜混合比率大體上依所需性質而定…上述範圍內 之適當混合比例根據具體情況可容易地測定」、「混合物中 式XI…化合物作為整體之比例為5重量%至70重量%,較佳為10 重量%至60重量%且尤其較佳為10重量%至30重量%...或35重 量%至55重量%」等技術內容,繼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 知識者基於該證據所揭示之技術內容,為提升該液晶組成物 之性質(如縮短響應時間等),當會嘗試調整該其成分組成 並經簡單試驗(如式Ⅱ、IV、X、XI等之成分組成最佳化試驗 )而完成如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發明,相較於先前技 術並未見有產生何種無法預期之功效的顯著提升或新的功效 ,故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應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 知識者基於證據2之技術內容而能輕易完成者,因此,證據2 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⒉證據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    ⑴證據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之理由,業如前 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7為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附屬項,進一步界 定液晶介質包含一或多種式Ⅲ化合物。承前所述,證據2說明 書第61頁實例18例示之液晶組成物中,CCZU-2-F、CCZU-3-F 、CCP-2OCF3、CCP-3OCF3及CCG-V-F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 項7所界定之式Ⅲ化合物,因此證據2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 求項7(依附請求項2之部分)不具進步性。     ⒊證據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  ⑴證據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之理由,業如前 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8為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附屬項,進一步界 定液晶介質包含一或多種式Ⅳ之中性介電性化合物,且其中 式Ⅳ化合物不包括式I化合物。承前所述,又如附表八所示, 證據2說明書第61頁實例18例示之液晶組成物中,CCP-V-1、 CC-3-V1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8所界定之式Ⅳ中性介電性化 合物,因此證據2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依附請求項 2之部分)不具進步性。 ⒋證據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  ⑴證據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之理由,業如前 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0以引用記載形式記載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 ,所請為包含該等液晶介質之液晶顯示器。承前所述,證據 2說明書第6頁揭示其發明係關於一種液晶介質,且關於含有 該介質之電光顯示裝置,第10至11頁揭示該等介質可應用於 MLC、TN或STN顯示器,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發明亦係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輕易完成者。因此,證據2亦 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以引用記載形式記載請求項2 之部分)不具進步性。  ⒌原告主張關於證據2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原處分 審酌的「修飾手段」不同於舉發理由,此部分理由之論述屬 職權審查行為,被告又未給予原告答辯之機會,核已違法云 云(參原告113年3月15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3至9、12至15頁 即本院卷第17至23、26至29頁、原告113年8月14日行政訴訟 變更訴之聲明暨準備(一)狀第2至4、6至8頁即本院卷第276 至278、280至282頁)。然查: ⑴觀諸參加人於本件舉發程序中所提111年6月6日對更正表示   意見書第24至29頁,參加人所提舉發理由先論述「證據2之   實例18與更正本請求項2間之差異在於:①證據2實例18中,   CC-3-V(對應至系爭專利式I,組份A)的濃度為20%,而非   更正本請求項2之『35%-60%』;以及②於證據2之實例18中   ,對應於系爭專利式Ⅱ以及式Ⅲ之化合物(兩者隸屬於系   爭專利之組份B),其濃度總和為48%,而非落於更正本請求   項2之『25%-45%』範圍中…由於根據證據2所揭示的整體內   容以及申請時本領域之通常知識,系爭專利發明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有動機將證據2實例18中之CC-3-V(組   份A)之濃度提高至更正本請求項2中所界定之範圍內,而連   帶地調降證據2之實例18中對應於系爭專利式Ⅱ以及式Ⅲ之化 合物(組份B)之濃度總和至更正本請求項2中所界定之範圍 內…在沒有任何反向教示的前提下,為了解決如何在證據2所 欲之性質上獲得具有更佳表現之液晶介質的特定問題,本發 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透過常規實驗手段 進行測試來調整證據2實例18中各組份之濃度,得到更正本 請求項2所界定之範圍」,其後才依據證據2說明書第29、32 頁等處之技術內容進行調整組份濃度之例示。由上可知,參 加人於舉發程序中實質上業已主張證據2實例18所揭示者與 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的差異在於組份A(即證據2式Ⅺ化合 物)及組份B(即證據2式Ⅱ、Ⅳ、X化合物)的含量,且根據 證據2所揭示內容以及申請時本領域之通常知識,系爭專利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為在證據2所欲之性質 上獲得具有更佳表現之液晶介質,有動機透過常規實驗手段 進行測試來調整證據2實例18中各組份之濃度,包括將CC-3- V(組份A)之濃度自「20%」提高至更正本請求項2中所界定 之範圍內(亦即35%-60%),並連帶地調降對應於系爭專利 組份B之濃度總和(亦即因應組份A所增加之15%,連帶地將 組份B總和自原有的48%調降15%而為33%),完成更正本請求 項2所界定之範圍。  ⑵按原處分第17至18頁(參本院卷第87至88頁)所載,原處分 論述證據2實例18所揭示者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的差異 在於組份A與B的含量略有不同,復認定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 常知識者基於證據2所揭示技術內容,為提升液晶組成物之 性質,當會嘗試調整成份組成並經簡單試驗(如式Ⅱ、IV、X 、Ⅺ等之成分組成最佳化試驗)而完成如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 界定之發明,且因未達成無法預期功效,故而證據2足證系 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經與前述內容互核可知,原處 分認定證據2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所執理由確 係依據參加人之主張而為論述,尚難認有審酌實質上不同於 舉發理由之情形。   ⑶原告主張參加人係主張先將證據2實例18所用之所有式Ⅺ至XⅦ 化合物調整為僅使用兩種式Ⅺ至XⅦ化合物,再調整此兩種式Ⅺ 至XⅦ化合物之總用量為70%,並調整化合物Ⅱ至X之濃度為25% ,故而原處分第28頁所論之「調整化合物Ⅺ之濃度為35%、調 整式Ⅱ至X化合物之濃度為33%」為不同於舉發理由之修飾手 段云云。但查,證據2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所憑 據之理由,原處分業於第17至18頁論明,原處分第28頁僅係 進一步論駁原告主張之附帶說明;況且細究參加人於本件舉 發程序中所提111年6月6日對更正表示意見書第24至29頁可 知,參加人所述對證據2實例18進行調整組份濃度之方式僅 係作為例示,尚無從據此認定參加人之主張僅限於此特定調 整方式;實則如前所述,參加人已陳明系爭專利發明所屬技 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調整證據2實例18中各組份 之濃度,包括將CC-3-V(組份A)之濃度自「20%」提高至更 正本請求項2中所界定之範圍內(亦即35%-60%),並連帶地 調降對應於系爭專利式組份B之濃度總和(亦即因應組份A所 增加之15%,連帶地將組份B總和自原有的48%調降15%而為33 %),則原處分第28頁所論「調整化合物XI之濃度為35%且調 整式Ⅱ、Ⅳ、X化合物之濃度總和為33%」顯然仍係基於參加人 實際提及之主張所為論理,不應僅因參加人例示調整組份濃 度之方式,即一概忽略參加人之其餘陳述。 ⑷同前述理由,舉發審定書記載內容非以逐字逐句同於舉發理   由為限,而本件原處分認定證據2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   進步性,所執理由確係依據參加人之主張而為論述,詳如前   述,顯見原處分就此部分並未逸脫參加人舉發理由及證據,   無涉專利法第75條規定之職權審查,即無應予原告答辯機會   之必要。   ⒍原告主張原處分就通常知識者有動機調整證據2實例18所用式 XI化合物之濃度為「35%」以及所用式Ⅱ、IV、X化合物之濃 度為「33%」之判斷係基於後見之明,蓋因證據2沒有提供特 定指引,通常知識者參考證據2內容後理應採行其他調整方 式而更遠離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範圍,且即便為原處分 所述調整,所有成分比例的總和僅87%,實際上無法獲得能 真實存在之液晶介質,無從使通常知識者得以獲得同時滿足 系爭專利請求項2界定要件之液晶介質,故原處分之判斷已 悖於論理及經驗法則,且未留意對原告有利之情形云云(參 原告113年3月15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28至34頁即本院卷第42 至48頁、原告113年8月14日行政訴訟變更訴之聲明暨準備( 一)狀第17至23頁即本院卷第291至297頁、原告113年9月20 日行政訴訟言詞辯論意旨狀第16至25頁)。經查: ⑴證據2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所憑據之理由,係於   原處分第17至18頁所論明,首先比對出系爭專利請求項2與   證據2實例18的差異技術特徵「組份A與B的含量」,復認定   發明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解決特定問題「為提升液   晶組成物之性質(如縮短響應時間等)」時,能利用申請時   之通常知識(執行例行工作、實驗的普通能力而進行簡單試   驗),將證據2之差異技術特徵簡單地進行修飾、置換等而   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原處分之上開認定方式當已   合於否定進步性因素「簡單變更」之判斷;此外,證據2既   已揭示其液晶組成物係為同時較佳具有非常低的轉動黏度   γ1及相對高的光學各向異性值△n,並可達成回應時間之縮   短,且可藉由調控其成分組成而調整其性質,以及液晶混合   物中各成分(包括數個成分之總和)含量比例範圍等技術內   容,堪認證據2對於前開簡單變更確實存在教示或建議,則   於判斷是否具有否定進步性之因素時,係屬有力之情事。因   此,原處分認定通常知識者有動機調整證據2實例18之成分   組成並經簡單試驗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其判斷應   無違誤,且有證據2所載內容為論據,應非屬後見之明。 ⑵關於原處分第28頁「例如將該式Ⅺ化合(物)調整為35%且   將式Ⅱ、Ⅳ、X化合物含量和對應縮減至33%」究指對證據2實 例18中的哪些成分進行含量調整,由同段落所載「以證據2 為例,其實例18之組成主要包含該證據所示式Ⅺ化合物20%( 即系爭專利前述請求項所界定組成A)、式Ⅱ、Ⅳ、X化合物計 48%(符合系爭專利前述請求項所界定組成B)」等內容以觀 ,原處分第28頁所為說明應係指將證據2實例18中的CC-3-V 自20%調整為35%,且CCZU-2-F、CCZU-3-F、CCP-2OCF3、CCP -3OCF3、CCG-V-F、PUQU-1-F與PUQU-2-F總和自48%對應縮減 為33%,並非原告所主張之調整為「CC-3-V+13%CC-3-V1=35% 」,自無原告指摘之CC-3-V用量無法滿足系爭專利請求項2 界定濃度範圍、以及修飾後所得液晶介質各成分總和未足10 0%等情。 ⑶關於原處分第28頁所舉對證據2實例18進行調整之方式,原   告亦主張證據2未提供調整「Ⅱ+IV+X和Ⅺ」特定化合物組合之 用量的技術指引,包括未單獨就CC-3-V單一化合物之用量範 圍提供教示或建議等,然在液晶介質技術領域中,對於一已 知組成及特性的液晶介質,調整其組成成分之含量並從中選 用性質合宜者,本為慣常使用之例行試驗方式,且如前所述 ,證據2既已具體提出「混合物中式Ⅱ至X之化合物作為整體 之比例為20重量%至70重量%,較佳為30重量%至60重量%…」 、「混合物中式Ⅺ至XⅦ之化合物作為整體之比例為5重量%至7 0重量%,較佳為10重量%至60重量%…」等關於成分含量比例 範圍之技術內容,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有 動機本於所具備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併參證據2之教示 ,經簡單試驗對證據2實例18進行不同組份之含量調整,以 獲致性質適佳的液晶介質,尚非以證據2逐一記載特定化合 物之含量範圍為必要。 ⑷原告雖依證據2部分內容提出「合理修飾方式」並稱所得液   晶介質明顯無法滿足系爭專利請求項2界定要件,然原告推   測的所謂「合理修飾方式」顯非通常知識者得以採行之唯一   技術方案,實則以證據2內容為基礎並利用申請時之通常知   識所能預期得到之液晶介質,確已涵蓋原處分第28頁「將該   式Ⅺ化合(物)調整為35%且將式Ⅱ、IV、X化合物含量和對應 縮減至33%」等示例,且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足徵系爭專 利請求項2之發明可被輕易完成,是以原處分之判斷應無原 告所稱違背論理及經驗法則、或未留意對原告有利之情形。     ⒎原告復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相較於先前技術展現縮短 響應時間之有利功效,原處分對被證5之質疑顯有違誤,另 原處分就系爭專利之發明未達無法預期之功效而不具進步性 等判斷亦已悖於論理及經驗法則,且未留意對原告有利之情 形云云(參原告113年3月15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48至52頁即 本院卷第62至66頁、原告113年8月14日行政訴訟變更訴之聲 明暨準備(一)狀第24至30頁即本院卷第298至304頁、原告11 3年9月20日行政訴訟言詞辯論意旨狀第25至39頁)。經查: ⑴原告係依據被證5主張「液晶介質使用於液晶顯示器時,其   對於液晶顯示器之響應時間長短之影響可以『γ1/(K22×△   n2)』評估」;然而,液晶介質之性質中會影響其響應時間   者尚包含例如液晶層厚度(d)等其他變因,是以僅依前開   關係式(未包含其他變因所生影響)實難代表液晶組成物之   響應時間。原告雖稱被證5第[0006]段所載「d×△n is almo   st constant in order to maintainthe optical charact   ersitics」(d×△n幾乎恆定以保持光學特性)可徵由「γ1   ×d2/K22」轉換為前開關係式時確有考量液晶層厚度(d)之   影響,惟觀諸被證5實施例,其測定各液晶組成物之物性值   及響應時間時的d×△n非為定值,例如實施例1為0.291μm,   實施例2為0.298μm,實施例4為0.288μm等,另依原告所指   之證據2第55頁首段明揭其實施例液晶介質之電光資料皆於   同樣的光學路徑長度(d×△n)為0.5μm之條件下進行量測   ,與被證5相比可知不同文獻所述液晶組成物的d×△n的數值   係各有不同;既然同一文獻中與不同文獻間的液晶組成物之   d×△n並非定值(亦即d1×△n1≠d2×△n2),則原告本於「d   ×△n為定值」之前提主張「『1/△n』的變化代表『d』的變   化、從而由「γ1×d2/K22」轉換為「γ1/(K22×△n2)」確有   考量液晶層厚度之影響」等辯詞,即因前提有誤而難為憑採   ,當無從逕以該關係式評估系爭專利與證據2至4等不同文獻   所載液晶組成物之響應時間,遑論據此判斷系爭專利是否達   成有利功效甚或無法預期功效。 ⑵原告復依甲證3(參本院卷第307至309頁)所述數據,包括   系爭專利實例2、系爭專利實例14及證據2實例18液晶組成物   的γ1/(K22×△n2)值分別為1136、960及1355 mPa‧s/pN,   以及該等液晶組成物的響應時間實際測定結果分別為6ms、5   ms及7ms,以γ1/(K22×△n2)與響應時間成正比為由而稱γ1   /(K22×△n2)之預測符合實驗量測值等;惟由被證5實施例1   以觀,其γ1/△n2≦1.0×104mPa.s,K22為5.5pN,經計算γ   1/(K22×△n2)≦1811,響應時間實際測定結果為14ms,將此   等被證5所示結果與甲證3內容相比即可知悉,液晶組成物之   γ1/(K22×△n2)與響應時間之間並無保持固定倍數而非必然   為成正比之關係,反徵原處分認定尚有其它可能影響液晶組   成物響應時間之變因存在並非無稽,確實無從僅憑γ1/(K22×   △n2)評估系爭專利與其它文獻所述液晶組成物之響應時間優   劣,是以原處分所為「難僅以該關係式評估液晶組成物響應   時間長短」之判斷應無違誤。 ⑶縱然採「γ1/(K22×△n2)」預估液晶組成物的響應時間,惟   依據原告113年3月15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50至51頁所述,系   爭專利與證據所展現之響應時間優劣如未在近似之△ε、臨   限電壓(V10)及飽和電壓(V90)比較基礎之前提下,即不   具可比性,無法用於評估系爭專利液晶介質相對於先前技術   之性能優劣,因此原告所提被證6等證據所展現之響應時間比   對,可採認部分僅有系爭專利實施例14與證據2之一特定實例   (亦即實例18)間的比較結果,至於系爭專利相較於其他先   前技術(包括證據2其它實例或證據3、4等)是否均具有縮短   響應時間之有利功效,並未有合於原告所論「比較基礎相同   而具可比性的數據」得為佐證,無從評估系爭專利液晶介質   相對於該等先前技術之性能優劣,因此仍難肯認原告之舉證   足徵系爭專利對照先前技術確具有有利功效。 ⑷再參甲證3第3頁(參本院卷第309頁)所述系爭專利實例2、   系爭專利實例14及證據2實例18液晶組成物的響應時間實際測   定結果(分別為6ms、5ms及7ms),系爭專利液晶組成物之響   應時間係為6ms及5ms,然而在系爭專利優先權日前業已存在   響應時間為5ms甚至更低之液晶組成物(例如原告自行提出之   被證5實施例7等),是以上開響應時間實際測定結果仍不足   證系爭專利對照先前技術確有展現縮短響應時間之有利功效   。 ⑸又原告於113年9月20日行政訴訟言詞辯論意旨狀第33至35頁   主張系爭專利所解決之技術問題係至少在不增高操作電壓之   條件下縮短響應時間,從而即便先前存在響應時間為5ms的液   晶顯示器,該響應時間倘為犧牲操作電壓而獲致,仍應認定   系爭專利具有有利甚至無法預期功效等由。惟查,由被證6、   系爭專利說明書及證據2之內容以觀,相較於證據2實例18之   先前技術液晶介質,系爭專利實例21、實例27、實例36等液   晶介質所展現的操作電壓均有所增高,則原告主張系爭專利   可「至少在不增高操作電壓之條件下縮短響應時間」顯與系   爭專利之實施例所呈現結果未盡相符,且若以「γ1/(K22×△   n2)」預估液晶組成物的響應時間,該等比對結果反徵系爭專   利液晶介質之響應時間仍可能係犧牲操作電壓而獲致。因此   ,無論系爭專利優先權日前業已存在之響應時間為5ms甚至更   低的液晶組成物(例如原告自行提出之被證5實施例7等)其   操作電壓為何,均難謂系爭專利對照先前技術具有有利功效   或無法預期功效。  液晶介質 V(V) V(V) γ1/(K22×△n) (mPa‧s/pN) 證據2實例18 1.55 2.33 1355 系爭專利實例21 1.92 2.83 590 系爭專利實例27 1.63 2.44 969 系爭專利實例36 1.70 2.49 758 ⑹承前所述,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為使液 晶組成物具有所需之響應時間等性質,當會基於證據揭示技 術內容而嘗試調整液晶組成物之成分組成,經簡單試驗完成 系爭專利所請發明,復由原告所提被證5、被證6及甲證3等 證據以觀,尚不足徵系爭專利對照先前技術確實展現縮短響 應時間之有利功效,遑論無法預期之功效,因此原處分就系 爭專利之發明未具備有利或無法預期功效、從而無法據此認 定系爭專利前述請求項具進步性之判斷,尚無原告所稱違背 論理及經驗法則、或未留意對原告有利之情形。  ㈥證據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⒈證據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2與證據3相較,證據3說明書第4至6頁揭示一種液晶介質及使用該介質之電光液晶顯示器,該液晶介質可具有適當雙折射值、小閥限電壓V10與小轉動黏度γ1,使反應時間短,且可藉由調控液晶介質之成分組成而獲致所欲前述性質,第45至46頁實施例8例示一液晶混合物,其成分組成為:CC-3-V 18.0%、CC-3-V1 11.0%、CC-5-V5.0%、PGU-2-F 8.0%、PGU-3-F8.0%、BCH-3F.F.F 5.0%、CGZP-2-OT9.0%、CCZU-2-F 3.0%、CCZU-3-F10.0%、CCP-V-1 8.0%、CGZP-3-F9.0%及BCH-32 4.0%,亦即如附表九所示組成,其中CC-3-V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A之式I中性介電性化合物,PGU-2-F、PGU-3-F、BCH-3F.F.F、CGZP-2-OT、CCZU-2-F、CCZU-3-F與CGZP-3-F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B之式III正介電性化合物。  ⑵由上可知,證據3揭示一種液晶介質,其所含CC-3-V相當於系 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A之式I中性介電性化合物,該 化合物於介質中之濃度為18%;另所含PGU-2-F、PGU-3-F、B CH-3F.F.F、CGZP-2-OT、CCZU-2-F、CCZU-3-F與CGZP-3-F相 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B之式Ⅲ正介電性化合物 ,該等化合物於介質中之濃度合計為52%;並且前述液晶介 質非為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列舉排除之液晶介質(1)至(4)。 因此,證據3該實施例所揭示液晶介質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 請發明之差異僅在於組份A及組份B的含量。  ⑶對應於組份A者,證據3所述CC-3-V係屬該證據所示式I或Ia1 化合物;對應於組份B者,證據3所述PGU-2-F、PGU-3-F、BC H-3F.F.F、CGZP-2-OT、CCZU-2-F、CCZU-3-F與CGZP-3-F係 屬該證據所示式IV化合物,且依實際應用之需(如縮短響應 時間等)而適度調整液晶介質成分組成(如化合物類別、含 量等)係相關技術領域習知慣用之技術手段,併參證據3說 明書第20、24至25頁具體揭示「在一更佳具體實施例中…該 顯示器包含一或多種式Ia之化合物的介質,以式Ia1之化合 物為佳,其相對於整體介質的濃度在15%至60%範圍內,自20 %至55%為佳,自25%至50%更佳,自29%至45%最佳」、「本發 明…之液晶介質,其包含兩種、三種、四種、五種或以上之 式I化合物…以及一或多種選自式IVa至IVe群組之化合物…較 佳係15至30%之一或多種式IV化合物…」等技術內容,繼而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該證據所揭示之技術內容 ,為提升該液晶組成物之性質(如縮短響應時間等),當會 嘗試調整該其成分組成並經簡單試驗(如式Ia1、Ⅳ等之成分 組成最佳化試驗)而完成如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發明 ,相較於先前技術並未見有產生何種無法預期之功效的顯著 提升或新的功效,故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應為所屬技術 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證據3之技術內容而能輕易完成 者,因此,證據3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⒉證據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  ⑴證據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之理由,業如前 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7為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附屬項,進一步界 定液晶介質包含一或多種式Ⅲ化合物。承前所述,證據3說明 書第45至46頁實施例8例示之液晶組成物中,PGU-2-F、PGU- 3-F、BCH-3F.F.F、CGZP-2-OT、CCZU-2-F、CCZU-3-F及CGZP -3-F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7所界定之式Ⅲ化合物,因此證 據3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依附請求項2之部分)不 具進步性。     ⒊證據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  ⑴證據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之理由,業如前 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8為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附屬項,進一步界 定液晶介質包含一或多種式IV之中性介電性化合物,且其中 式IV化合物不包括式I化合物。承前所述,又如附表十所示 ,證據3說明書第45至46頁實施例8例示之液晶組成物中,CC -3-V1、CC-5-V、CCP-V-1、BCH-32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8 所界定之式IV中性介電性化合物,因此證據3亦足以證明系 爭專利請求項8(依附請求項2之部分)不具進步性。  ⒋證據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   ⑴證據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之理由,業如前 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0以引用記載形式記載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 ,所請為包含該等液晶介質之液晶顯示器。承前所述,證據 3說明書第4至6頁揭示一種液晶介質及使用該介質之電光液 晶顯示器,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發明亦係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能輕易完成者。因此,證據3亦足以證明系 爭專利請求項10(以引用記載形式記載請求項2之部分)不 具進步性。   ⒌原告主張關於證據3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原處分 審酌的「修飾手段」不同於舉發理由,此部分理由之論述屬 職權審查行為,被告又未給予原告答辯之機會,核已違法云 云(參原告113年3月15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3至9、15至17頁 即本院卷第17至23、29至31頁、原告113年8月14日行政訴訟 變更訴之聲明暨準備(一)狀第2至4、6至7頁即本院卷第276 至278、280至281頁)。經查: ⑴觀諸參加人於本件舉發程序中所提111年6月6日對更正表示   意見書第54至57頁,參加人所提舉發理由先論述「證據3實   施例…8…與更正本請求項2間之差異在於:①證據3實施例   …8…中,對應至組份A之化合物CC-3-V,其濃度分別為為…   18%…,而非更正本請求項2之「35%-60%」;以及②於證據3   實施例…8…中,對應於系爭專利式Ⅱ以及式Ⅲ之化合物(兩   者隸屬於系爭專利之組份B),其濃度總和分別為…52%…,   而非落於更正本請求項2之「25%-45%」範圍中…由於根據證   據3所揭示的整體內容以及申請時本領域之通常知識,系爭   專利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有合理動機將證   據3之實施例…8…調整至與更正本請求項2中所界定範圍有   所重疊,故更正本請求項2之範圍相較於證據3應可輕易完成   而不具進步性…」,其後才依據證據3說明書第20、24~25頁   等處之技術內容進行調整組份濃度之例示。由上可知,參加   人於舉發程序中實質上業已主張證據3實施例8所揭示者與系   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的差異在於組份A(即證據3式I或式Ia   1化合物)及組份B(即證據3式IV化合物)的含量,且根據   證據3所揭示內容以及申請時本領域之通常知識,系爭專利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調整證據3實施   例8中各組份之濃度至更正本請求項2中所界定之範圍,完成   更正本請求項2所界定之範圍。 ⑵依據原處分第19至21頁(參本院卷第89至91頁)記載,原處   分論述證據3實施例8所揭示者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的   差異在於組份A與B的含量略有不同,復認定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通常知識者基於證據3所揭示技術內容,為提升液晶組成   物之性質,當會嘗試調整成份組成並經簡單試驗(如式Ial   、IV等之成分組成最佳化試驗)而完成如系爭專利請求項2   所界定之發明,且因未達成無法預期功效,故而證據3足證   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經與前述內容互核可知,原   處分認定證據3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所執理由   確係依據參加人之主張而為論述,尚難認有審酌實質上不同   於舉發理由之情形。 ⑶原告主張參加人係主張調整式Ia1化合物數量為二種、調整   式Ia1化合物之濃度為70%、以及調整式IV化合物之濃度為2   5%之手段修飾證據3實施例8,故而原處分第20至21頁所論將   證據3實施例8所用之式I/Ia1化合物用量調整為證據3說明書   所教示之15%至60%之範圍(或20%至55%、25%至50%、29%至4   5%等較佳範圍)等為不同於舉發理由之修飾手段。然細究參   加人於本件舉發程序中所提111年6月6日對更正表示意見書   第54至57頁可知,參加人所述對證據3實施例進行調整組份   濃度之方式僅係作為例示,尚無從據此認定參加人之主張僅   限於此特定調整方式;實則如前所述,參加人已陳明系爭專   利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合理動機調整證據   3實施例8中各組份之濃度至更正本請求項2中所界定之範圍   ,則原處分第21頁所論「當會嘗試調整該證據所揭示液晶介   質成分組成並經簡單試驗(如式Ia1、IV等之成分組成最佳   化試驗)而完成如系爭專利該請求項所界定之發明」顯然確   係基於參加人實際提及之主張所為論理,不應僅因參加人例   示調整組份濃度之方式,即一概忽略參加人之其餘陳述。 ⑷舉發審定書記載內容非以逐字逐句同於舉發理由為限,而本   件原處分認定證據3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所執   理由確係依據參加人之主張而為論述,詳如前述,顯見原處   分就此部分並未逸脫參加人舉發理由及證據,無涉專利法第   75條規定之職權審查,亦無應予原告答辯機會之必要。  ⒍原告主張原處分論斷通常知識者有動機調整證據3實施例8所 用式Ia1、IV化合物之濃度而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之 判斷違背論理及經驗法則,且未留意對原告有利之情形,蓋 因證據3實施例8各化合物含量總和僅98%而無法為通常知識 者所重製,遑論選用其作為起始點而建立不具進步性之論理 ,另通常知識者依證據3揭示之技術指引而欲進一步降低介 質旋轉黏度以期收縮短響應時間之效時,應會將證據3實施 例8所用式I化合物之用量18%予以減少而非增加,且證據3未 提供任何技術指引以使通常知識者得以推知同時使用濃度在 「35%至60%」範圍內之CC-3-V以及濃度在「25%至45%」範圍 內之如系爭專利之組份B為有利者云云(參原告113年3月15 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34至41頁即本院卷第48至55頁、原告11 3年8月14日行政訴訟變更訴之聲明暨準備(一)狀第23至24頁 即本院卷第297至298頁)。經查: ⑴依據證據3說明書第28頁記載「式I至V化合物之最佳比例大   致視該介質所需性質…而定…適當混合比很容易就可以決定   。本發明所使用之介質中的式I至V化合物總數量並不會非常   精確。該介質包含80至100%之式I至V化合物,該介質亦可包   含一或多種額外化合物,以最佳化各種性質。不過,若式I   至V化合物總濃度,尤其是式I化合物濃度較大,本發明所使   用之介質的效果,尤其是對於反應時間的效果通常較大。」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綜觀證據3整體內容後   ,當可理解如何製備證據3敘及之液晶介質,尚不因證據3實   施例8之成分含量略有不精確(總和未足100%),即認定通   常知識者必定無法重製該等液晶介質,遑論全然否定通常知   識者嘗試對該實施例進行改良調整之動機。 ⑵原告引述證據3說明書第26頁所載「已發現相當少量式I化合   物與已知之習用中生化合物併用…會形成非常低之旋轉黏度   值」,該等內容僅係表明使用少量式I化合物可達成低旋轉   黏度值之效果,並不必然表示使用其它含量式I化合物無法   達成該效果,更無從據此認定證據3有勸阻而明確排除在液   晶組成物中使用其它含量式I化合物;實則證據3說明書第20   頁具體揭示「以式Ia1之化合物為佳,其相對於整體介質的   濃度在15%至60%範圍內」,以及證據3說明書第28頁揭示「   尤其是式I化合物濃度較大,本發明所使用之介質的效果,   尤其是對於反應時間的效果通常較大」,在在可徵證據3對   於提高其實施例8中的CC-3-V濃度「18%」以縮短響應時間確   實存在建議或教示,蓋因證據3係欲改良顯示器反應時間過   長的問題(參證據3說明書第5頁等處),故而前開證據3說   明書第28頁所教示「式I化合物濃度較大可達成『提升響應   時間』之效果」應係指響應時間值之縮短而非增加。因此,   原處分第21頁所論「為提升該液晶組成物之性質(如縮短響   應時間等)」而增加證據3實施例8之CC-3-V含量至系爭專利   請求項2界定範圍等,與證據3揭示內容並無相違。 ⑶如前所述,對於一已知組成及特性的液晶介質,調整其組成   成分之含量並從中選用性質合宜者,本為慣常使用之例行試   驗方式,且證據3既已具體提出「在一更佳具體實施例中,   …該顯示器包含一或多種式Ia之化合物的介質,以式Ia1之   化合物為佳,其相對於整體介質的濃度在15%至60%範圍內,   自20%至55%為佳,自25%至50%更佳,自29%至45%最佳」、「   本發明…之液晶介質,其包含兩種、三種、四種、五種或以   上之式I化合物…以及一或多種選自式IVa至IVe群組之化合   物…較佳係15至30%之一或多種式IV化合物…」等等關於成   分含量比例範圍之技術內容,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   知識者即有動機本於所具備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併參考   證據3之教示,經簡單試驗對證據3實施例8進行不同組份之   含量調整,以獲致性質適佳的液晶介質,尚非以證據3逐一   記載特定化合物之含量範圍為必要;此等以證據3內容為基   礎並利用申請時之通常知識所能預期得到之液晶介質,確已   涵蓋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且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足   徵其可被輕易完成,是以原處分之判斷應無原告所稱違背論   理及經驗法則、或未留意對原告有利之情形。   ㈦證據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  ⒈證據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2與證據4相較,證據4說明書段落[0001]~[00 02]、[0027]~[0028]、[0050]等揭示一種液晶介質、用於電 光目的之用途及使用該介質之顯示器,該組成物可由複數種 類化合物組成,並可藉此獲得低溫黏度、介電各向異性等性 質優異之液晶混合物,[0150]實施例M3例示一液晶混合物, 其成分組成為:CC-3-V 19.00%、CCH-35 3.00%、CCZU-2-F 4.00%、CCZU-3-F 14.00%、CGZP-2-OT 10.00%、CGZP-3-OT 8.00%、CDU-2-F 9.00%、CDU-3-F 9.00%、CDU-5-F 4.00%、 CGUQU-2-F 10.00%及CGUQU-3-F 10.00%,亦即如附表十   一所示組成,其中CC-3-V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 組份A之式I中性介電性化合物,CCZU-2-F、CCZU-3-F、CGZP -2-OT、CGZP-3-OT、CDU-2-F、CDU-3-F、CDU-5-F、CGUQU-2 -F與CGUQU-3-F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B之式Ⅱ 或式Ⅲ正介電性化合物。  ⑵由上可知,證據4揭示一種液晶介質,其所含CC-3-V相當於系 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A之式I中性介電性化合物,該 化合物於介質中之濃度為19%;另所含CCZU-2-F、CCZU-3-F 、CGZP-2-OT、CGZP-3-OT、CDU-2-F、CDU-3-F、CDU-5-F、C GUQU-2-F與CGUQU-3-F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組份 B之式Ⅱ或式Ⅲ正介電性化合物,該等化合物於介質中之濃度 合計為78%;並且前述液晶介質非為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列舉 排除之液晶介質(1)至(4)。因此,證據4該實施例所揭示液 晶介質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請發明之差異僅在於組份A及組 份B的含量。  ⑶對應於組份A者,證據4所述CC-3-V係屬該證據所示式RⅡ或R   Ⅱa化合物;對應於組份B者,證據4所述CCZU-2-F、CCZU-3-   F係屬該證據所示式Eb化合物,CGZP-2-OT、CGZP-3-OT係屬   該證據所示式I化合物,CGUQU-2-F與CGUQU-3-F係屬該證據   所示式IA化合物,且依實際應用之需(如縮短響應時間等)   而適度調整液晶介質成分組成(如化合物類別、含量等)係   相關技術領域習知慣用之技術手段,併參證據4說明書段落   [0086]~[0090]等具體揭示其液晶組成物整體中式Ea至Ed化   合物可為15至25%,式IA化合物與式I至式VI化合物的總和可   至少為50%,式I化合物可為5至40%或10至30%,式IA化合物   可為5至40%或10至30%等技術內容,繼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基於該證據所揭示之技術內容,為提升該液晶   組成物之性質(如縮短響應時間等),當會嘗試調整該其成   分組成並經簡單試驗(如前述化合物之成分組成最佳化試驗   )而完成如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發明,相較於先前技   術並未見有產生何種無法預期之功效的顯著提升或新的功效   ,故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應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   知識者基於證據4之技術內容而能輕易完成者,因此,證據4   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⒉證據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  ⑴證據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之理由,業如前 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7為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附屬項,進一步界 定液晶介質包含一或多種式Ⅲ化合物。承前所述,證據4說明 書段落[0150]實施例M3例示之液晶組成物中,CCZU-2-F、CC ZU-3-F、CGZP-2-OT、CGZP-3-OT、CDU-2-F、CDU-3-F及CDU- 5-F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7所界定之式Ⅲ化合物,因此證 據4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依附請求項2之部分)不 具進步性。     ⒊證據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  ⑴證據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之理由,業如前 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8為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附屬項,進一步界 定液晶介質包含一或多種式Ⅳ之中性介電性化合物,且其中 式IV化合物不包括式I化合物。承前所述,又如附表十二   所示,證據4說明書段落[0150]實施例M3例示之液晶組成物 中,CCH-35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8所界定之式Ⅳ中性介電性 化合物,因此證據4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依附請求 項2之部分)不具進步性。  ⒋證據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  ⑴證據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之理由,業如前 述。 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0以引用記載形式記載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 ,所請為包含該等液晶介質之液晶顯示器。承前所述,證據 4說明書段落[0001]~[0002]揭示一種液晶介質、用於電光目 的之用途及使用該介質之顯示器,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發 明亦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輕易完成者。因此 ,證據4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以引用記載形式記 載請求項2之部分)不具進步性。  ⒌原告主張關於證據4是否可證不具進步性,原處分審酌的「前 案起始點」不同於舉發理由,此部分理由之論述屬職權審查 行為,被告又未給予原告答辯之機會,核已違法云云(參原 告113年3月15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3至9、17至20頁即本院卷 第17至23、31至34頁、原告113年8月14日行政訴訟變更訴之 聲明暨準備(一)狀第2至6頁即本院卷第276至280頁)。經查 : ⑴觀諸參加人於本件舉發程序中所提111年6月6日對更正表示   意見書第78至83頁,參加人所提舉發理由先論述「證據4之   實施例M3…與更正本請求項2間之差異僅在於CC-3-V(對應   至系爭專利組份A)的濃度為19%…非更正本請求項2所界定   之『35%-60%』;以及對應於系爭專利式組份B之化合物,其   濃度總和為皆為78%,而非落於更正本請求項2之『25%-45%   』範圍中。然而,由於證據4已明確知其液晶組合物所欲獲   得之性質…且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明白   組合物中各成分的濃度可能會對介質之此些所欲性質產生影   響…是以,在已知濃度參數對於所欲液晶性質具有影響性的   情況下,以常規手段調整各成分之濃度以根據需求獲得最佳   化之結果僅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承上,在沒   有任何反向教示的前提下,為了解決如何在證據4所欲之性   質上獲得具有更佳表現之液晶介質的特定問題,本發明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透過常規實驗手段進行測   試來調整證據4實施例M3…中各組份之濃度,得到更正本請   求項2所界定之範圍」,其後才依據證據4說明書段落[0027   ]、[0028]、[0074]、[0087]、[0090]、[0098]、[0111]、   [0117]及各實施例等處之技術內容進行調整組份濃度之例   示。由上可知,參加人於舉發程序中實質上業已主張證據4   實施例M3所揭示者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的差異在於組   份A及組份B的含量,且根據證據4所揭示內容以及申請時本   領域之通常知識,系爭專利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   識者為在證據4所欲之性質上獲得具有更佳表現之液晶介質   ,有動機透過常規實驗手段進行測試來調整證據4實施例M3   中各組份之濃度至更正本請求項2中所界定之範圍,完成更   正本請求項2所界定之範圍。 ⑵依據原處分第23至25頁(參本院卷第93至95頁)所載,原處   分論述證據4實施例M3所揭示者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的   差異在於組份A與B的含量略有不同,復認定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通常知識者基於證據4所揭示技術內容,為提升液晶組成   物之性質,當會嘗試調整成份組成並經簡單試驗(如前述化   合物等之成分組成最佳化試驗)而完成如系爭專利請求項2   所界定之發明,且因未達成無法預期功效,故而證據4足證   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經與前述內容互核可知,原   處分認定證據4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所執理由   確係依據參加人之主張而為論述,難認有審酌實質上不同於   舉發理由之情形。 ⑶原告主張參加人係參考證據4說明書之一般教示而推得由特   定式I、IA、Ⅲ、O1及RⅡa之化合物組成之混合物示例,並   特定各式化合物及分配用量比例關係,故而原處分第23至24   頁之論述所涉前案起始點不同於舉發理由云云。然查,細究   參加人於本件舉發程序中所提111年6月6日對更正表示意見   書第78至83頁可知,參加人依據證據4說明書技術內容所提   出之液晶介質僅係作為例示,不得因此認定參加人之主張僅   限於此等液晶介質;實則如前所述,參加人已陳明系爭專利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合理動機調整證據4   實施例M3中各組份之濃度至更正本請求項2中所界定之範圍   ,則原處分第23至24頁所論「證據4…實施例M3…所揭示者   與該請求項2之發明的差異僅在於該組份A與B的含量略有不   同…當會嘗試調整該證據所揭示液晶介質成分組成並經簡單   試驗(如前述化合物等之成分組成最佳化試驗)而完成如系   爭專利該請求項所界定之發明」顯然確係基於參加人實際提   及之主張所為論理,不應僅因參加人敘及液晶介質示例,即   一概忽略參加人之其餘陳述。 ⑷舉發審定書記載內容非以逐字逐句同於舉發理由為限,而本   件原處分認定證據4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所執   理由確係依據參加人之主張而為論述,詳如前述,顯見原處   分就此部分並未逸脫參加人舉發理由及證據,無涉專利法第   75條規定之職權審查,亦無應予原告答辯機會之必要。  ⒍原告主張原處分論斷系爭專利請求項2可經由修飾證據4實施   例M3所用之化合物用量而輕易完成之發明之判斷違背論理及   經驗法則,且未留意對原告有利之情形,蓋因該實施例M3中 的CCZU-n-F及CDU-n-F均無法對應至證據4之式Ⅱ至VI的化合 物,原處分審認證據4所揭有關式Ⅱ至VI化合物用量之教示可 用於修改該實施例M3係有明顯錯誤,另通常知識者縱使參考 證據4而修飾其實施例M3,所得新介質中對應於系爭專利組 份B之化合物用量仍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界定之範圍內, 且證據4未單獨就對應於系爭專利組份A之化合物CC-3-V及非 屬系爭專利組份A及B之化合物CCH-35之單一化合物用量範圍 提供教示或建議,無從使通常知識者得以獲得同時滿足系爭 專利請求項2界定要件之液晶介質云云(參原告113年3月15 日行政訴訟起訴狀第41至47頁即本院卷第55至61頁)。惟查 : ⑴依原處分第23頁所載「CCZU-2-F與CCZU-3-F與CGZP-2-OT與C   GZP-3-OT與CDU-2-F與CDU-3-F與CDU-5-F與CGUQU-2-F與CGUQ   U-3-F(可符合該證據所示式I、IA、或Ⅱ~VI之特定化合物   類別,且符合系爭專利該請求項所界定組分B化合物)」,   其原意應係指上開9種化合物中含有「可」符合該證據所示   式I、IA、或Ⅱ~VI之特定化合物類別者,而非認定該等化合   物「均」符合所述化學式,是以原告訴稱「原處分稱該實施   例所用之CCZU-n-F…CDU-n-F…對應證據4之…式Ⅱ至VI化合物」 ,容有誤解,從而原告據此指摘原處分對證據4實施例M3之 理解發生基本錯誤,亦非可採。 ⑵如前所述,對於一已知組成及特性的液晶介質,調整其組成   成分之含量並從中選用性質合宜者,本為慣常使用之例行試   驗方式,且證據4既已具體提出液晶組成物整體中式I化合物   可為5至40%或10至30%、式IA化合物可為5至40%或10至30%等   關於成分含量比例範圍之技術內容,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即有動機本於所具備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   併參證據4之教示,經簡單試驗對證據4實施例M3進行不同組   份之含量調整,以獲致性質適佳的液晶介質,尚非以證據4   逐一記載特定化合物之含量範圍為必要;此等以證據4內容   為基礎並利用申請時之通常知識所能預期得到之液晶介質,   確已涵蓋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發明,且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   ,足徵其可被輕易完成,是以原處分之判斷應無原告所稱違   背論理及經驗法則、或未留意對原告有利之情形。  ㈧證據2、3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 步性:   承前所述,證據2與3所揭示者皆為液晶介質及應用該介質之 顯示器,且包含相同/類似之液晶化合物,二者應均屬液晶 組成物技術領域,且均涉及降低旋轉黏度、響應時間等共通 問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會有動機結合該等 證據之技術內容。又如前述,證據2或3單獨即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依該等證據之組合當然亦能輕易完成前述請求 項之發明,因此,證據2與3之組合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 項2、7、8、10不具進步性。    ㈨證據4、3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 步性:   承前所述,證據4與3所揭示者皆為液晶介質及應用該介質之 顯示器,且包含相同/類似之液晶化合物,二者應均屬液晶 組成物技術領域,且均涉及降低旋轉黏度、響應時間等共通 問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會有動機結合該等 證據之技術內容。又如前述,證據4或3單獨即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依該等證據之組合當然亦能輕易完成前述請求 項之發明,因此,證據4與3之組合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 項2、7、8、10不具進步性。 七、綜上所述,證據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擬制 喪失新穎性,證據2、證據3、證據4分別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性,證據2、3之組合及證據4、 3之組合分別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8、10不具進步 性,系爭專利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2項規定,原處分 所為「請求項2、7、8、10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 並無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從而,原告訴請 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並無逐一論述必 要。 九、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 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2024-12-19

IPCA-113-行專訴-17-20241219-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發明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26號 民國113年10月23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順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陳朝雄 訴訟代理人 蔣文正律師 複 代理 人 張哲瑋專利師 訴訟代理人 何娜瑩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謝育桓 參 加 人 黃再興(即陳麗華之繼承人) 黃建凱(即陳麗華之繼承人) 黃建偉(即陳麗華之繼承人) 黃建銓(即陳麗華之繼承人) 黃琮紋(即陳麗華之繼承人)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賴蘇民律師 複 代理 人 顏漢彰律師 訴訟代理人 張東揚律師 複 代理 人 孫德沛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發明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3 年3月18日經法字第1131730027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並 經本院命參加人參加訴訟,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爭訟概要:   原告前於民國97年5月16日以「具平針手段的訂書機」申請 發明專利,經編為第097117941號審查,准予專利,並發給 發明第I331096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共24項)。原告於106年5月12日在系爭專利舉發N01案申請 專利範圍更正,經被告准予更正。嗣參加人之被繼承人陳麗 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4、9至24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6條 第3項規定,請求項1至24違反同法第22條第4項規定提起舉 發。案經被告審查以112年10月18日(112)智專議㈠02060字 第1122103960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請求項1至2、9至24舉 發成立,應予撤銷」、「請求項3至8舉發不成立」之處分( 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前揭舉發成立部分之處分,提起訴 願,經濟部於113年3月18日以經法字第11317300270號訴願 決定(下稱訴願決定)予以駁回,原告不服提起本訴。本院 認為本件判決之結果將影響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依 職權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卷一第319至320頁)。    貳、原告主張及聲明:   一、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該傳動件於兩側向下伸設一對推臂, 該對推臂的下端係越過該針匣組件的底側」之技術特徵,可 知傳動件兩側的推臂由上而下越過針匣組件,而形成跨設於 針匣組件的構造,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 單獨由前述內容即可明確瞭解其意義,對其範圍不會產生疑 義,原處分錯誤引用請求項差異原則,不當以系爭專利請求 項3之技術特徵及說明書、圖式揭示的實施例限制系爭專利 請求項1的發明,違反專利法第56條第3項之解釋原則。 二、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6頁[發明內容]第1段可知,系爭 專利旨在解決先前技術平針構造操作使用費力及組成構件複 雜等問題,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8至12行內容,可知系 爭專利請求項1已記載系爭專利解決問題不可或缺且必要之 「傳動件結合於壓柄組件,能透過按壓該壓柄驅動平針組件 」技術特徵。且依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2段、第14頁第2 段記載內容,可知已記載傳動件以推臂推動滑台向後滑動之 技術內容,綜合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 通常知識者能夠理解「頂板」僅為說明書較佳實施例的具體 特徵,可以替換為其他形狀構件,只要符合「傳動件為斷面 概呈倒U形的構件」技術特徵,如桿件或肋條,即能實現系 爭專利技術功效。原處分所謂頂板為必要技術特徵,顯然以 實施例或圖式限縮解釋請求項,違反禁止讀入原則。原處分 所稱欠缺「頂板」、「傳動件可自由轉動,以至於不能推抵 滑台」之態樣自始不在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範圍,將其限縮 至「該傳動件設有一頂板」等相關技術特徵顯不合理。 三、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關於「請求項1至2、9至24舉發成 立,應予撤銷」部分撤銷。 參、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14至21行、第11頁第23行至第12頁 第7行、第12頁第14至23行、第14頁第11至21行及第14頁第2 2行至第15頁第2行記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之具平針手段的 訂書機,其傳動件之「頂板」兩側朝下延伸一對推臂,後端 另設有一可卡扣於推針件頂面之卡制部,當壓柄組件向下壓 制進行裝訂時,透過「頂板」後端靠置於推針件頂面形成支 點,使傳動件兩側之推臂向下越過針匣組件底側,接觸到滑 台之受推部產生反作用力,推動滑台向後移動,解除滑台之 卡抵部對活動台抵緣下降之卡掣限制,藉此完成釘書機平針 裝訂,並達成系爭專利結構簡化及精確操作控制之發明目的 ,是傳動件之「頂板」為系爭專利之必要技術特徵。系爭專 利請求項1僅界定傳動件透過軸件穿設與壓柄結合,兩側設 有向下延伸之一對推臂,並未見「頂板」之必要技術特徵, 而無「頂板」後端靠置於推針件頂面,自無法在傳動件之推 臂碰觸到滑台之受推部時,於針匣組件上方形成反作用力, 將使推臂向順時針旋轉,而無法向後推動滑台作動,以解除 滑台對活動台下降之卡掣限制,無法完成釘書機平針裝訂動 作,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之發明目的,有西元2004年審查基 準第3.4.1.2節規定記載不明確之情形,違反核准時專利法 第26條第3項規定。 二、有關針匣組件、壓柄組件之相對位置關係,因系爭專利請求 項1未見有頂板結構之描述,亦未記載「頂板之支點作用」 ,於解釋請求項文字亦不應將頂板結構讀入請求項,原告稱 能由請求項1記載得知為「跨設」,係將說明書內容不當讀 入請求項中,違反禁止讀入原則。原告所舉另案本院102年 度行專訴字第53號案情與本件不同,無法比附援引。系爭專 利請求項2、9至24為直接或間接依附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 其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6條第3項明確性之理由同前所述。 又專利法第26條第3項與同法第22條第2項規定目的不同,專 利法並未規定具有進步性必然具有明確性,原處分並無違誤 。原告所舉發明第I724576號「備用針盒及具有備用針盒的 釘書機」專利之情況與系爭專利未揭示傳動件「頂板」之情 況不同,無法比附援引。 三、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肆、參加人陳述及聲明:    一、系爭專利說明書全文並未記載傳動件以推臂推動滑台向後滑 動之具體技術內容,而依唯一實施例,傳動件具有頂板跨設 在推針件上方,且頂板後端可壓抵推針件形成支點,為系爭 專利之必要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採開放式連接詞, 所記載之傳動件未界定具有頂板,依專利邏輯可知涵蓋有頂 板及無頂板兩種範圍,使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 法僅以說明書記載之唯一實施例實現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 部範圍,系爭專利請求項1無法為說明書所支持,違反核准 時專利法第26條第3項規定,且說明書不符可據以實現要件 。系爭專利請求項2、9至24同樣未記載「傳動件具有頂板」 之必要技術特徵導致不明確,且未被說明書所支持,違反核 准時專利法第26條第3項規定。 二、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伍、爭點(卷一第492頁):     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9至24是否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6條 第3項規定?     陸、本院判斷:    一、系爭專利申請日為97年5月16日,於99年8月18日經審定准予 專利(審定卷第36頁、第102頁),是系爭專利有無撤銷原 因,應以核准審定時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 行之專利法(下稱93年專利法)為斷。 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㈠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⒈系爭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卷一第49 9頁):   基於考量操作訂書機所產生有關施力能力與手部應有的舒適 感覺,申請人先前提出一種「省力訂書機」的專利申請,並 取得TW證書號M299629號專利,該件專利利用槓桿原理的形 式來設計壓柄的驅動方式,達到省力操作的效果。不過在申 請人實際操作使用後,認為該件專利尚存有組成構件較多, 以及較不易於製造、組裝的不足及限制,並且欲裝填釘書針 時,需要以相當大的開啟角度來打開壓柄組件,不僅所需要 操作空間較大,並且會產生難以平穩地置於平面來裝填釘書 針的問題,影響訂書機操作使用的便利性。 ⒉系爭專利之技術手段(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6頁,卷一第499 至500頁):  ⑴為解決現有訂書機的平針構造設計有關於操作使用費力及組 成構件複雜等問題及限制,系爭專利提供一種利用樞設結合 於壓柄傳動件直接控制驅動平針組件的訂書機,系爭專利將 具備一對弧形推臂的傳動件以一個軸件直接樞設結合於訂書 機壓柄組件的壓柄中段位置,讓壓柄以後端的主軸件為軸而 向下壓制時,能夠以傳動件向下延伸的弧形推臂直接控制驅 動平針組件,有效地達到結構簡化及精確操作控制等效果。 ⑵系爭專利進一步提供一種同時具備省力及平針手段的訂書機 ,系爭專利將壓柄組件用以結合驅動傳動件的傳動支點,直 接作為壓柄組件所設省力結構的省力支點,巧妙地讓省力支 點與傳動支點形成共點設計,讓壓柄組件連鎖傳動的作動時 間差,透過傳動件轉換至平針組件,有效地以結構精簡且組 裝單純的設計,讓訂書機同時具備省力操作及裝訂平針的效 果。 ⒊系爭專利之功效(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至9頁,卷一第502至50 3頁):   系爭專利所提供具平針手段之訂書機,可獲得優點及功效增 進如下:  ⑴系爭專利直接將傳動件裝配結合於壓柄組件,讓壓柄組件能 夠透過傳動件直接驅動控制裝配於訂書機基座的平針組件, 不僅組成結構精簡且操作順暢便利,同時能夠精確地控制驅 動平針組件的時間差,有效提高訂書機平針作用的實用效能 。  ⑵系爭專利以訂書機的主軸件為轉點,巧妙地將傳動件的裝配 位置、弧形推臂及平針組件的受推部位,設置在以主軸件為 轉點的擺動路徑上,讓壓柄能夠以直接且省力的方式來驅動 平針組件。  ⑶系爭專利於壓柄的上方連結設有一具備滑軌的輔助壓柄,讓 穿設於壓柄中段及傳動件的軸件,以可滑動形態結合於輔助 壓柄的滑軌;藉以當使用者透過上蓋來驅動壓柄組件向下壓 制而進行裝訂時,施壓於輔助壓柄前端的作用力(施力點), 會透過軸件(抗力點)而放大,並以位於針匣前端的頂針片進 行裝訂作業,有效地達到省力操作的效果。  ⑷系爭專利的壓柄組件向上開啟裝訂書針時,輔助壓柄會帶動 軸件隨著輔助壓柄兩側邊的長孔往上移動,最大只會開啟到 大致直立的狀態,有效地將訂書機的重心保持在底蓋範圍內 的平穩狀態,能夠方便將訂書機置於桌面來裝填或更換訂書 針。  ⑸系爭專利的傳動件於後端可以卡扣於推針件頂面所設的鉤部 ,能夠讓傳動件具備隨著推針件在小角度範圍內偏動的功能 。 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圖式如附件所示):   系爭專利核准審定時公告之申請專利範圍共24項,其中請求 項1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原告於106年5月12日提出更 正,經被告准予更正並於107年11月11日公告,更正後與本 件有關之請求項(以下均指更正後請求項)內容如下: ⒈請求項1:一種具平針手段的訂書機,係包括:一基座,提供 支撐作用;一針匣組件,於後端以可擺動形態連結於該基座 的後端部位;一壓柄組件,安裝於該針匣組件的上方,並包 括有一壓柄、一軸件及一傳動件;該壓柄的後端以可擺動形 態連結於該基座的後端部位,該壓柄的前端結合設有一頂針 片;該軸件橫向穿設於該壓柄的中段部位;該傳動件係透過 該軸件的穿設而結合於該壓柄,該傳動件於兩側向下伸設一 對推臂,該對推臂的下端係越過該針匣組件的底側;以及一 平針組件,安裝於該基座的前段部位,包括有一滑台、一活 動台及一針溝件;該滑台以可前後滑動形態裝配於該基座, 並設有一對應於該對推臂的受推部;該活動台以可升降擺動 形態設於該滑台的上方,並且在該滑台未後移時受到該滑台 的限制而無法下降,於該活動台的前端開設有一針溝孔;該 針溝件係位於對應該針溝孔的範圍內。 ⒉請求項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機 ,其中所述的基座於後端部位穿設有一主軸件,所述的針匣 組件及壓柄的後端係共同以可擺動形態結合於該主軸件,所 述的軸件、所述傳動件的推臂及所述滑台的受推部係位於以 該主軸件為轉點的擺動線路徑上。 ⒊請求項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其中任一項所述之具平針 手段的訂書機,其中所述的壓柄組件係設有一輔助壓柄,該 輔助壓柄位於所述壓柄的上方且後端以可擺動形態連結於該 基座的後端部位,並於柄身設有一供所述的軸件以可滑動形 態連結的滑軌。 ⒋請求項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機 ,其中所述輔助壓柄連結於所述基座的轉點係位於所述壓柄 的轉點的前方。 ⒌請求項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 機,其中所述的輔助壓柄係設有二平行位於兩側的側板,於 兩側板相對平行各開設有一道呈長孔形態的所述滑軌,所述 的軸件的兩端係位於所對應的長孔狀滑軌的範圍內。 ⒍請求項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 機,其中所述的壓柄於中段部位的頂部兩側相對應設有一對 連動軸孔,所述的軸件係橫向穿設於該連動軸孔。 ⒎請求項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機 ,其中所述的壓柄於中段部位的頂部兩側相對應設有一對連 動軸孔,所述的軸件係橫向穿設於該連動軸孔。 ⒏請求項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 機,其中所述的基座係設有一長形基板,該基板於前段位置 間隔設有一對引導孔及一裝配孔;所述的滑台於底部間隔設 有以可滑動形態對正插扣結合於所對應引導孔及裝配孔的扣 片。 ⒐請求項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 機,其中所述的基板於中段位置設有一樞結部,所述的活動 台於後端設有一對以可擺動形態結合於該樞結部的軸部。 ⒑請求項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 機,其中所述的滑台於前端頂部設有一卡抵部,所述的活動 台於接近所述針溝孔的底部設有一下降時可抵靠於該卡抵部 的抵緣。 ⒒請求項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 機,其中進一步設有一以覆蓋形態結合於所述基座底部的底 蓋,所述的底蓋於前端位置設有一供所述針溝件裝配及引導 升降的滑槽。 ⒓請求項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其中任一項所述之具平 針手段的訂書機,其中所述的基座係設有一長形基板,所述 的基板於中段位置設有一樞結部,所述的活動台於後端設有 一對以可擺動形態結合於該樞結部的軸部。 ⒔請求項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 機,其中所述的基板於前段位置間隔設有一對引導孔及一裝 配孔;所述的滑台於底部間隔設有以可滑動形態對正插扣結 合於所對應引導孔及裝配孔的扣片。 ⒕請求項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 機,其中進一步設有一以覆蓋形態結合於所述基座底部的底 蓋,於該底蓋的前端位置設有一供所述針溝件裝配及引導升 降的滑槽。 ⒖請求項2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書機 ,其中進一步設有一以覆蓋形態結合於所述基座底部的底蓋 ,於該底蓋的前端位置設有一供所述針溝件裝配及引導升降 的滑槽。 ⒗請求項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其中任一項所述之具平 針手段的訂書機,其中所述的基座係設有一長形基板,該基 板於前段位置間隔設有一對引導孔及一裝配孔;所述的滑台 於底部間隔設有以可滑動形態對正插扣結合於所對應引導孔 及裝配孔的扣片。 ⒘請求項2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其中任一項所述之具平 針手段的訂書機,其中進一步設有一以覆蓋形態結合於所述 基座底部的底蓋,所述的底蓋於前端位置設有一供所述針溝 件裝配及引導升降的滑槽。 ⒙請求項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具平針手段的訂 書機,其中所述的針匣組件係包括一位於頂側的推針件,該 推針件的前端係卡制於所述的頂針片,並於該壓柄與該推針 件之間設有一壓柄彈簧。 三、爭點分析: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9至24違反93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規 定: ⒈93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規定:「申請專利範圍應明確記載申 請專利之發明,各請求項應以簡潔之方式記載,且必須為發 明說明及圖式所支持」。原告主張參酌現行專利審查基準規 定,被告則稱應引用核准審定時之規定(卷一第20頁、第25 5頁),經查93年版及現行102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相關規定如 下:  ⑴93年版內容:①申請專利範圍應明確,指申請專利範圍每一請 求項之記載應明確,且申請專利範圍所有請求項整體之記載 亦應明確,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申請 專利範圍之記載,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即可明確瞭解其 意義,而對其範圍不會產生疑義。具體而言,即每一請求項 中所記載之範疇及必要技術特徵應明確,且每一請求項之間 的依附關係亦應明確(參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一章 第3.4.1節明確)。②申請專利範圍必須為發明說明及圖式所 支持,係要求申請專利範圍中每一請求項所記載之申請標的 必須是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發明說明所 揭露的內容直接得到的或總括(generalization)得到的技 術手段(參照本章第3.3.2.1節「一般要點」中所載申請專 利範圍總括的方式),亦即申請專利範圍不得超出發明說明 所揭露的內容。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 發明說明所揭露的內容,利用例行之實驗或分析方法即可延 伸者,或對於發明說明所揭露之內容僅作明顯之修飾即能獲 致者,均應認定為發明說明所支持之範圍(參93年版專利審 查基準第二篇第一章第3.4.3節為發明說明及圖式所支持)。  ⑵現行版內容:①請求項應明確,指每一請求項之記載應明確, 且所有請求項整體之記載亦應明確,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單獨由請求項之記載內容,即可明確瞭 解其意義,而對其範圍不會產生疑義。具體而言,即每一請 求項中記載之範疇及必要技術特徵應明確,且每一請求項之 間的依附關係亦應明確。解釋請求項時得參酌說明書、圖式 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參現行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一章 第2.4.1節明確)。②請求項必須為說明書所支持,係要求每 一請求項記載之申請標的必須根據說明書揭露之內容為基礎 ,且請求項之範圍不得超出說明書揭露之內容。該發明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利用 例行之實驗或分析方法,即可由說明書揭露的內容合理預測 或延伸至請求項之範圍時,應認定請求項為說明書所支持( 參現行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一章第2.4.3節為說明書所 支持)。  ⑶依前揭內容可知無論系爭專利核准審定時之93年版或現行版 專利審查基準,有關明確、說明書或圖式所支持之基本觀念 並無變更,故以該兩版本專利審查基準審查,其結果並無差 異,皆為當請求項的範圍過於廣泛,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僅以說明書或圖式記載之內容或特 定實施方式或實施例實現該請求項的全部範圍,則該請求項 即無法為說明書或圖式所支持,合先敘明。    ⒉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內容:⑴第11頁第14至21行記載「前述的 傳動件(36)係為一斷面概呈倒U形的構件,其係設有一頂板 ,於該頂板的兩側朝下伸出一對推臂(361),並於該對推臂( 361)鄰接該頂板的上端位置設有一對為該軸件(35)樞穿的軸 孔(362),該對推臂(361)在向下伸出的同時以弧形角度朝後 彎伸而呈彎弧狀,並且該對推臂(361)的下端係越過該針匣 組件(20)的底側,該傳動件(36)於該頂板的後端設有一可卡 扣於前述推針件(23)頂面所設鉤部(231)的卡制部(363),…… 」(卷一第505頁);⑵第11頁第23行至第12頁第7行記載「… …該平針組件(40)係包括:一滑台(41)、……、一活動台(43) 、……,並於該滑台(41)後端的兩側凸設有一對供前述傳動件 (36)以推臂(361)推抵的受推部(412),讓該受推部(412)、 該傳動件(36)的推臂(361)及該軸件(35)係位於以該主軸件( 13)為轉點的擺動路徑上」(卷一第505至506頁);⑶第12頁 第14至23行記載「前述的活動台(43)係以可升降擺動形態設 於該滑台(41)的上方,……,該活動台(43)於接近前端鄰近該 針溝孔(431)的底部位置設有一下降時可抵靠於該滑台(41) 所設卡抵部(415)的抵緣(434);……」(卷一第506頁);⑷第 14頁第11至21行記載「……當壓柄組件(30)向下壓制進行裝訂 時,傳動件(36)會隨同壓柄(31)一起下降,配合活動台(43) 的抵緣(434)受到位於下方的滑台(41)的卡抵部(415)頂抵, 能夠確實地將裝訂物夾制在針匣組件(20)與活動台(43)之間 ,並且讓傳動件(36)的推臂(361)接觸到滑台(41)的受推部( 412);如第七圖所示,此時壓柄(31)透過傳動件(36)以推臂 (361)推動滑台(41)向後滑動,解除滑台(41)對活動台(43) 下降的卡掣限制,讓壓柄(31)透過頂針片(32)壓制釘書針、 活動台(43)及針溝件(45)瞬間一起下降,能夠在釘書針的針 腳彎折之後,對針腳產生敲擊壓平的作用,有效地達到平針 的效能」(卷一第508頁);⑸第14頁第22行至第15頁第2行 記載「本發明將用以控制驅動平針組件(40)的傳動件(36)安 裝結合於壓柄(31)的中段位置,可以在壓柄(31)以後端為軸 而向下壓制時,藉由傳動件(36)向下延伸的弧形推臂(361) 直接控制驅動平針組件(40),有效地達到結構簡化及精確操 作控制的效果」(卷一第508至509頁)。可知系爭專利之具 平針手段的訂書機,其傳動件之「頂板」兩側朝下延伸一對 推臂,後端另設有一可卡扣於推針件頂面之卡制部,當壓柄 組件向下壓制進行裝訂時,透過「頂板」後端靠置於推針件 頂面形成支點,使傳動件兩側之推臂向下越過針匣組件底側 ,接觸到滑台之受推部產生反作用力,推動滑台向後移動, 解除滑台之卡抵部對活動台抵緣下降之卡掣限制,藉此完成 釘書機平針裝訂,並達成系爭專利結構簡化及精確操作控制 之發明目的,是傳動件之「頂板」為系爭專利之必要技術特 徵。 ⒊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如前所述,其中「該傳動件係透 過該軸件的穿設而結合於該壓柄,該傳動件於兩側向下伸設 一對推臂,該對推臂的下端係越過該針匣組件的底側」之技 術特徵,雖具有傳動件可對應於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內容, 然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整體僅界定傳動件透過軸件穿設與壓 柄結合,兩側設有向下延伸之一對推臂,並未見「頂板」之 必要技術特徵,而無「頂板」後端靠置於推針件頂面,自無 法在傳動件之推臂碰觸到滑台之受推部時,於針匣組件上方 形成反作用力,將使推臂向順時針旋轉,而無法向後推動滑 台作動,以解除滑台對活動台下降之卡掣限制,不僅無法完 成釘書機平針裝訂動作,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前揭發明目的 。 ⒋依上所述,系爭專利之「頂板」為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為達 成發明目的之必要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未界定該「 頂板」必要技術特徵,自有記載不明確情形,是以系爭專利 請求項1違反93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規定。 ⒌系爭專利請求項2、9至24之技術特徵如前所述,為直接或間 接依附於請求項1之附屬項,均包含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 技術特徵,並分別為進一步之界定。查系爭專利請求項2、9 至24亦未記載「頂板」之必要技術特徵,自亦有前述記載不 明確之情形,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2、9至24亦違反93年專利 法第26條第3項規定。 ㈡原告主張不可採之理由:  ⒈原告主張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即可知傳動件36的主體係 「跨設」於該針匣組件20上,使兩個推臂361由傳動件36的 兩側向下越過針匣組件20,其跨設部位自會抵靠針匣組件20 而形成「支點」,系爭專利不會因為欠缺「頂板」乙詞文字 而導致不明確;原處分錯誤引用請求項差異原則,不當以系 爭專利請求項3之技術特徵及說明書、圖式揭示的實施例限 制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發明,違反93年專利法第56條第3項之 解釋原則云云(卷一第22頁、卷二第9頁)。經查:  ⑴原告自陳系爭專利申請時形式上沒有界定「跨設」文字,但 如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記載,傳動件於兩側向下伸設一對推 臂,該對推臂下端係越過針匣組件底側,根據此一技術特徵 已實質隱含「跨設」之技術(卷一第490頁)。而觀諸系爭專 利說明書第11頁第14至22行記載「前述的傳動件(36)係為一 斷面概呈倒U形的構件,其係設有一頂板,於該頂板的兩側 朝下伸出一對推臂(361),並於該對推臂(361)鄰接該頂板的 上端位置設有一對為該軸件(35)樞穿的軸孔(362),該對推 臂(361)在向下伸出的同時以弧形角度朝後彎伸而呈彎弧狀 ,並且該對推臂(361)的下端係越過該針匣組件(20)的底側 ,該傳動件(36)於該頂板的後端設有一可卡扣於前述推針件 (23)頂面所設鉤部(231)的卡制部(363),藉以讓傳動件(36) 具備隨著該推針件(23)在小角度範圍內偏動的功能」,可知 系爭專利傳動件36於該頂板的後端設有一可卡扣於前述推針 件23頂面所設鉤部231的卡制部363,即系爭專利傳動件36以 頂板「跨設」於該針匣組件20上,故原告所稱之實質隱含「 跨設」之技術,係隱含於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之中。而系 爭專利請求項1係界定「一壓柄組件,安裝於該針匣組件的 上方」及「傳動件於兩側向下伸設一對推臂,該對推臂的下 端係越過該針匣組件的底側」,由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內未 見有頂板結構之描述亦無界定針匣組件及壓柄組件之相對位 置,於解釋該段請求項之文字也不應將頂板結構或針匣組件 及壓柄組件之相對位置讀入請求項1,是以在請求項1未界定 頂板的情形下,原告所稱能由請求項1記載得知「跨設」, 實屬將說明書內容不當讀入請求項中,違反禁止讀入原則, 原告主張不可採。  ⑵93年專利法第56條第3項規定:「發明專利權範圍,以說明書 所載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準,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並得審 酌發明說明及圖式」,系爭專利之「頂板」為系爭專利說明 書記載為達成發明目的之必要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 未界定該「頂板」必要技術特徵,有記載不明確情形,已如 前述,原處分並無將系爭專利請求項3當作系爭專利請求項1 ,而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之情事,原告所 謂原處分錯誤引用請求項差異原則,違反93年專利法第56條 第3項之解釋原則云云,顯屬無據。 ⒉原告主張請求項是否符合93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規定,應採 實質判斷,不應將「較佳實施例」與「必要技術特徵」混為 一談云云(卷一第23頁)。經查:  ⑴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較佳實施例僅有一個實施例,且該實施 例載明「頂板」為系爭專利之必要技術特徵,先予敘明。  ⑵系爭專利說明書[發明內容]記載:「前述具平針手段的訂書 機,其中的傳動件係設有一頂板,於該頂板的兩側朝下伸出 一對呈弧形彎伸形態的推臂,於該對推臂鄰接該頂板的位置 設有一為軸件通過的軸孔。前述具平針手段的訂書機,其中 的針匣組件係包括一位於頂側的推針件,該推針件於頂面的 中段偏後位置設有一鉤部;傳動件於頂板的後端設有一為該 鉤部所限制的卡制部」(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0至17行, 卷一第501頁),可知系爭專利發明內容已載明系爭專利之「 頂板」後端須靠置於推針件頂面,方能在傳動件之推臂碰觸 到滑台之受推部時,於針匣組件上方形成反作用力,使推臂 向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向後推動滑台作動,以解除滑台對 活動台下降之卡掣限制,從而完成釘書機平針裝訂動作,並 達成系爭專利之發明目的,即「頂板」為系爭專利之必要技 術特徵。依上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發明內容]或[較佳實 施例]皆載明「頂板」為達成釘書機完整平針動作的之必要 技術特徵,原告主張不可採。 ⒊原告主張現行審查基準稱「必要技術特徵,指申請專利之發 明為解決問題所不可或缺的技術特徵,其整體構成發明的技 術手段,係申請專利之發明與先前技術比對之基礎」,並稱 另案(N01)之處分業已認定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又認定 請求項1至2、9至24未記載必要技術特徵,判斷上有所扞格 云云(卷一第26頁)。經查:舉發程序採當事人進行主義, 另案(N01)舉發人未主張之法條規定,被告並無論述必要, 亦與本件(N02)爭點無涉。又93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規定: 「申請專利範圍應明確記載申請專利之發明,各請求項應以 簡潔之方式記載,且必須為發明說明及圖式所支持」;同法 第22條第4項規定:「申請專利之發明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者, 不得取得發明專利」,二者規範重點不同,並無法稱二者有 必然連動關係。以進步性而言,系爭專利請求項主張技術特 徵範圍之大小受限於前案證據之技術特徵,只要規避該等證 據揭露之內容,且產生不可預期之功效增進,則肯認非該發 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 輕易完成者,具有進步性;前述93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規 定目的在於明確申請專利範圍內每項技術特徵的意義及範圍 ,二法條之規範目的及審酌重點各異,專利法並未規定具有 進步性必然具有明確性,原告主張不可採。 ⒋原告主張原處分稱請求項1未記載「頂板」之必要技術特徵而 有不明確,此與他案第I724576號專利請求項1未記載「彈簧 」之必要技術特徵之審查原則不同,而有前後標準不一之問 題,故原處分違反行政程序法第8條「行政行為,應以誠實 信用之方法為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之規定云 云(卷一第26至28頁)。經查:發明第I724576號專利請求 項1記載「……一滑動座,可被彈推設置於該安裝座且可相對 於該安裝座滑移,該滑動座包括:一座部,可被彈推地容置 於該容室,……,在該滑動座相對於該安裝座滑移時,該軌道 與該定位凸柱相對移動並形成一心型移動軌跡,……,該備用 針盒還包括一可被壓縮地設置於該安裝座與該滑動座間的彈 性件」,上述彈性件即為彈簧的上位概念之元件,故第I724 576號專利請求項1已揭示彈簧上位概念之「彈性件」之必要 技術特徵。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未載明「頂板」之必要技術 ,已如前述,經審閱系爭專利請求項1亦未載明「頂板」上 位概念之技術特徵。因此,第I724576號專利請求項1欠缺「 彈簧」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欠缺「頂板」之情況顯不相同, 無法比附援引,原告據以指稱原處分違反行政程序法第8條 規定云云,並不可採。 柒、綜上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9至24違反93年專利法第2 6條第3項規定,原處分所為「請求項1至2、9至24舉發成立 ,應予撤銷」之處分,並無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 不合。從而,原告訴請撤銷此部分原處分及訴願決定,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   捌、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並無逐一論述必 要。 玖、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 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蔡惠如    法 官 陳端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2024-11-27

IPCA-113-行專訴-26-20241127-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新型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27號 民國113年10月30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大將作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王彥博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練家雄律師 輔 佐 人 楊修和 住臺北市中正區愛國東路22號7樓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王怡婷 住同上 參 加 人 健鑫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吳子卿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徐偉峯律師 (送達代收人 尤彰澤律師) 尤彰澤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新型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 3年3月18日經法字第1131730064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並經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被告之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爭訟概要: 參加人前於民國103年11月25日以「具有鏈條鬆弛感應機制 的迴轉式攔污柵」向被告申請新型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9 項,經被告准予專利(公告號第M501449號,下稱系爭專利 )。嗣原告以系爭專利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6 條第1項、第2項、第4項及同法第120條準用第22條第2項規 定,對之提起舉發。被告以112年10月6日(112)智專議㈠0527 0字第1122100540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請求項1至9舉發不 成立」之處分(甲證1。相關證據之編號及卷冊頁碼如附表1 所示)。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經濟部以113年3月18日經 法字第11317300640號訴願決定駁回(甲證2),原告不服, 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認本件訴訟的結果,如應撤銷訴願決 定及原處分,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損害,爰依職 權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被告之訴訟。 二、原告主張要旨及聲明:  ㈠系爭專利的觸動部與觸動桿之間至少存在3種結構關係,會導 致觸動部無法觸動傳動機構的觸動桿,進而無法使觸發條在 環狀篩網的徑向方向上伸長的實施態樣,而違反核准時專利 法第26條規定。原處分只判斷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舉實施例屬 下位概念,系爭專利請求項1為上位概念技術特徵,並未正 確解析系爭專利必須「先讓具有凸形圓弧狀頂部的觸動部能 夠正確觸動觸動桿,才能再使觸動桿帶動連動部及齒輪伸長 觸發條」的必要技術特徵,明顯違誤。  ㈡證據2、3、4之組合、或證據3、4之組合皆為具有鏈條鬆弛感 應機制的迴轉式攔汙柵,也可以達成感應器設於上方基座與 具有鏈條鬆弛感應機制判斷是否故障等技術功效,系爭專利 請求項1相較於上述證據組合不具有無法預期之功效。故所 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參考上述證據組合可輕易完成系爭 專利請求項1,而不具進步性。另證據2、3、4、或證據3、4 、或證據2至6、或證據3至6之組合均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 1至9不具進步性。    ㈢聲明:   ⒈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⒉被告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應為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審 定。 三、被告答辯要旨及聲明: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明確界定觸動部之結構、相關關係係用以觸 動傳動機構的觸動桿,並具體界定觸動桿被觸動後之相關連 動結構及其動作,且其說明書第4至7頁【實施方式】所載之 實施例,屬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請總括方式之上位概念技術 特徵之下位概念,並用以支持系爭專利請求項1,故未違反 核准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6條第1、2、4項規定。    ㈡證據2、3、4、或證據3、4、或證據5、6、或證據2至6、或證 據3至6之組合,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E至1H技 術特徵,故證據2、3、4之組合或證據3、4之組合,無法證 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不具進步性。又證據5、6並未教示如 何將相關元件應用於迴轉式攔污柵以產生感應鏈條鬆弛的機 制及整體結構,證據5、6與證據2、3、4或證據3、4不具有 合理之組合動機。詳細之技術比對於舉發審定書已有論明, 故原告所提之各引證組合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不 具進步性。    ㈢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四、參加人陳述要旨及聲明:  ㈠原告所聲稱的3種假想實施方式,根本不會有空轉或互相卡死 的失誤狀況,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未限制「觸動部」之形 狀、造型、結構,但界定了與觸動桿之間的相對關係,所屬 技術領域通常知識者可從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的範圍得 知該觸動部之形狀必須是能使觸動桿被觸動部觸動,當然不 會將觸動部設計成無法使觸動桿被觸動,故系爭專利不存在 無法為說明書所支持的情形。    ㈡系爭專利的鬆弛感應裝置,在水下處產生觸動作用,但停止 裝置在水面上,二者係分離的裝置;而證據4鬆弛觸動與停 止裝置在同一處,且兩者須結合作用。又系爭專利的鬆弛感 應裝置,利用鏈條鬆弛後重力造成下垂而觸發感應裝置,再 利用觸發板接觸而轉動齒輪,帶動觸發條伸長,以伸長的觸 發條接觸停止裝置;證據4則是利用鏈條鬆弛後,彈簧推力 的不同而觸發,且觸發的同時,彈簧推力使桿件偏轉角度變 大,而接觸停止裝置,達到停止的功效,故系爭專利與證據 4所使用的技術明顯不同。另證據4電動手扶梯的鏈條鬆弛感 應機制亦無法與證據2、4之污水處理的格柵除污機結合,故 各證據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    ㈢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五、爭點(本院卷第184頁):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對應的說明書內容是否違反專利法第120 條準用第26條第1項或第4項之規定?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內容是否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6條 第2項或第4項之規定?  ㈢證據2、3、4 或證據3、4之組合是否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 項1至9不具進步性?  ㈣證據2至6或證據3至6之組合是否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 9不具進步性? 六、本院的判斷:  ㈠應適用之法令:   ⒈系爭專利於103年11月25日申請,於104年3月3日審定准予 專利,故系爭專利有無撤銷之原因,應依核准時所適用之 103年3月24日修正施行之專利法(下稱核准時專利法)。 ⒉依核准時專利法第104條規定,新型,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 術思想,對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之創作。又依同法第 120條準用第22條第2項規定,新型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時,不得 取得新型專利。另同法第120條準用第26條第1、2、4項規 定:「(第1項)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 實現。(第2項)申請專利範圍應界定申請專利之發明; 其得包括一項以上之請求項,各請求項應以明確、簡潔之 方式記載,且必須為說明書所支持。(第4項)說明書、 申請專利範圍、摘要及圖式之揭露方式,於本法施行細則 定之。」又新型專利權有違反同法第120條準用第22條第2 項、第26條規定者,任何人得向專利專責機關提起舉發( 同法第119條第1項第1款規定參照)。因此,系爭專利有 無違反前述規定而應撤銷其新型專利權,依法應由舉發人 (即原告)附具證據證明之,倘其證據不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有違前述規定,自應為舉發不成立之處分。   ㈡系爭專利(說明書為乙證1-1、2-1,主要圖式如附圖1所示) :   ⒈系爭專利係一種具有鏈條鬆弛感應機制的迴轉式攔污柵, 其包括:一環狀篩網、一動力裝置、一污物收集斗、一感 應器、一傳動機構以及一觸動部。當所述迴轉鏈條鬆弛而 使環狀篩網在其底部下垂時,觸動部會觸動傳動機構的觸 動桿以使傳動機構中的觸發條在環狀篩網的徑向方向上伸 長,當觸發條超過該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的最外緣的一伸 長量大於或等於感應器與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最外緣之間 的該預定距離時,所述觸發條便會在行經近接開關時觸發 感應器並且切斷動力裝置之動力供應(參系爭專利說明書 摘要)。   ⒉系爭專利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系爭專利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鏈條鬆弛感應機制的 迴轉式攔污柵,其包括:一環狀篩網、一動力裝置、一污 物收集斗、一感應器、一傳動機構以及一觸動部。所述環 狀篩網具有一環狀軌道、設置於環狀軌道中的一迴轉鏈條 以及設置於迴轉鏈條上的複數個篩網結構。所述動力裝置 是設置於靠近環狀篩網頂部的一基座上,用以提供動力供 迴轉鏈條旋轉。所述污物收集斗是設置於迴轉式攔污柵的 頂部正下方,用以收集該等篩網結構中所攔下的污物。所 述感應器是設置於基座上,並且位於距離所述環狀篩網之 運行軌跡最外緣一預定距離的位置處。所述傳動機構是固 定於該等篩網結構之其中之一的一側邊,其具有一觸動桿 以及一觸發條。所述觸動部是固定於所述環狀軌道的底部 。當迴轉鏈條鬆弛而使所述環狀篩網在其底部下垂時,觸 動部會觸動傳動機構的觸動桿,以使觸發條在環狀篩網的 徑向方向上伸長,當觸發條超過該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的 最外緣的一伸長量大於或等於感應器與環狀篩網之運行軌 跡最外緣之間的該預定距離時,所述觸發條便會在行經近 接開關時觸發感應器並且切斷動力裝置之動力供應(參系 爭專利說明書【0006】段)。   ⒊系爭專利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迴轉式攔污柵是使用鏈條作為環狀篩網的傳動機構來達到 旋轉的目的,因此,與一般鏈條相同,迴轉式攔污柵的鏈 條在使用久了之後都會有鬆弛的現象發生;此外,由於迴 轉式攔污柵平時是在水面底下運行,操作人員在水面上無 法直接辨識鏈條是否已經鬆弛,因而需要特別在水面底下 設置鏈條鬆弛感應器,才能得知需要重新上緊鏈條的時機 。然而,設置在水面底下的感應器不但造成維修的不方便 ,操作人員更無法得知感應器是否仍然正常運作(參系爭 專利說明書【0004】段)。   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9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 其餘為附屬項,請求項1:「一種具有鏈條鬆弛感應機制 的迴轉式攔污柵,用於攔撈水中的污物,其包括:一環狀 篩網,具有一環狀軌道、設置於該環狀軌道中的一迴轉鏈 條以及設置於該迴轉鏈條上的複數個篩網結構;一動力裝 置,設置於靠近該環狀篩網頂部的一基座上,用以提供動 力供該迴轉鏈條旋轉;一污物收集斗,設置於該迴轉式攔 污柵的頂部正下方,用以收集該等篩網結構中所攔下的污 物;一感應器,設置於該基座上,並且位於距離該環狀篩 網之運行軌跡最外緣一預定距離的位置處;一傳動機構, 固定於該等篩網結構之其中之一的一側邊,其具有一觸動 桿以及一觸發條;以及一觸動部,固定於該環狀軌道的底 部;當該迴轉鏈條鬆弛而使該環狀篩網在其底部下垂時, 該觸動部會觸動該傳動機構的該觸動桿以使該觸發條在該 環狀篩網的徑向方向上伸長,當該觸發條超過該環狀篩網 之運行軌跡的最外緣的一伸長量大於或等於該感應器與該 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最外緣之間的該預定距離時,該觸發 條便會在行經該感應器時觸發該感應器並且切斷該動力裝 置之動力供應。」   ⒌技術特徵之解析:    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特徵解析如下,經本院曉諭後 當事人依此為技術說明(本院卷第157頁)。  要件 系爭專利請求項1 1A 一種具有鏈條鬆弛感應機制的迴轉式攔污柵,用於攔撈水中的污物,其包括: 1B 一環狀篩網,具有一環狀軌道、設置於該環狀軌道中的一迴轉鏈條以及設置於該迴轉鏈條上的複數個篩網結構; 1C 一動力裝置,設置於靠近該環狀篩網頂部的一基座上,用以提供動力供該迴轉鏈條旋轉; 1D 一污物收集斗,設置於該迴轉式攔污柵的頂部正下方,用以收集該等篩網結構中所攔下的污物; 1E 一感應器,設置於該基座上,並且位於距離該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最外緣一預定距離的位置處; 1F 一傳動機構,固定於該等篩網結構之其中之一的一側邊,其具有一觸動桿以及一觸發條; 1G 以及一觸動部,固定於該環狀軌道的底部; 1H 當該迴轉鏈條鬆弛而使該環狀篩網在其底部下垂時,該觸動部會觸動該傳動機構的該觸動桿以使該觸發條在該環狀篩網的徑向方向上伸長,當該觸發條超過該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的最外緣的一伸長量大於或等於該感應器與該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最外緣之間的該預定距離時,該觸發條便會在行經該感應器時觸發該感應器並且切斷該動力裝置之動力供應。  ㈢引證:   證據2至6之公告日、公開日、出版日或存檔日皆早於系爭專 利申請日(103年11月25日),可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 (相關技術內容及圖式如附圖2所示)。  引證 名稱、所在頁碼 證據2 西元1985年9月17日美國公告之第4541930號專利案 (乙證1-2:乙證1卷第41至39頁) 證據3 2013年1月23日中國大陸公開之第CZ000000000A號專利案 (乙證1-3:乙證1卷第38至35頁) 證據4 2009年5月6日中國大陸公開之第CZ000000000A號專利案 (乙證1-4:乙證1卷第34至25頁) 證據5 民國66年1月10日台北市徐氏基金會出版「機械運動之機構」(通常知識) (乙證1-5:乙證1卷第24頁) 證據6 機器、曲柄及齒輪機構於維基百科查詢所得資料(由網路時光機Webback Machine擷取網頁之存檔時間分別為西元2014年10月28日、10月13日及11月2日)(通常知識) (乙證1-6:乙證1卷第23至1頁)  ㈣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對應的說明書內容並未違反專利法第120 條準用第26條第1項或第4項規定:   ⒈依核准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58條第4項規定,新型專利 權範圍,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 並得審酌說明書及圖式。惟專利權範圍之理解,應就專利 說明書整體觀察,以瞭解該發明之目的、作用及效果,申 請專利範圍係就說明書中所載實施方式或實施例作總括性 之界定,圖式之作用僅係在補充說明書文字不足之部分, 使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閱讀說明書時,得依圖 式直接理解發明各個技術特徵及其所構成之技術手段,惟 除說明書中已明確表示申請專利範圍之內容應限於實施例 及圖式外,自不應以實施例或圖式加以限制,甚或以當事 人一己有利之解釋,而變更申請專利範圍對外公告所客觀 表現之專利權範圍。   ⒉專利審查基準2013年版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第一 章「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摘要及圖式」:    ⑴1.2.6記載專利說明書「實施方式」所載內容為說明書是 否明確且充分揭露、能瞭解及實現發明,以及對於支持 及解釋請求項的重要部分:「......記載實施方式時, 應就申請人所認為實現發明的較佳方式或具體實施例予 以記載,以呈現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手段。為支持申 請專利範圍,實施方式中應詳細敘明申請專利範圍中所 載之必要技術特徵,並應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 通常知識者,在無須過度實驗的情況下即能瞭解申請專 利之發明的內容,並可據以實現。......」(第2-1-5 頁)。    ⑵1.3「說明書的記載原則」:「說明書作為技術文件,應 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該發明的內容,並可據以實 現,簡稱可據以實現要件。說明書之記載是否已明確且 充分揭露,須在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三者整體 之基礎上,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予以審究......」( 第2-1-6頁)。    ⑶1.3.1 可據以實現要件:「專利法第26條第1項規定『使 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 ,並可據以實現』,指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記載申請專 利之發明,記載之用語亦應明確,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 三者整體之基礎上,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須過度 實驗,即能瞭解其內容,據以製造及使用申請專利之發 明,解決問題,並且產生預期的功效。......說明書是 否符合可據以實現要件,係以申請專利之發明為對象」 (第2-1-6、2-1-7頁)。   ⒊原告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未將說明書【0019】「具有頂部 成圓弧狀的一觸動板61」之實施例態樣界定於獨立項請求 項1,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觸動部」未限定具體形狀、結 構特徵,致使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範圍過廣,無法為說 明書所支持,亦即系爭專利說明書未充分且明確揭露,非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據以實現;且該凸形 圓弧狀特徵頂部觸動板為系爭專利必要技術特徵,所請內 容有違核准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6條第4項規定暨其施 行細則第18條第2項規定云云。   ⒋系爭專利說明書已充分且明確揭露,且該發明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現: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1對應之說明書技術內容記載「所述傳動 機構是固定於該等篩網結構之其中之一的一側邊,其具 有一觸動桿以及一觸發條。所述觸動部是固定於所述環 狀軌道的底部。當迴轉鏈條鬆弛而使所述環狀篩網在其 底部下垂時,觸動部會觸動傳動機構的觸動桿,以使觸 發條在環狀篩網的徑向方向上伸長,當觸發條超過該環 狀篩網之運行軌跡的最外緣的一伸長量大於或等於感應 器與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最外緣之間的該預定距離時, 所述觸發條便會在行經近接開關時觸發感應器並且切斷 動力裝置之動力供應」(參系爭說明書【0006】)、「所 述觸動部6是透過如螺絲等固定元件固定在環狀軌道11 的最底部」(參系爭說明書【0019】)、「當側邊固定有 傳動機構5之篩網結構13隨著迴轉鏈條12的旋轉而行經 至環狀篩網1的底部時,傳動機構5的觸動桿53便會與觸 動部6的觸動板61的圓弧狀頂部互相接觸」(參系爭說明 書【0020】)及「隨著環狀篩網1的運轉,迴轉鏈條12會 持續向下垂墜,而觸動部6便會持續將傳動機構5的觸發 條54向外推出;當迴轉鏈條12鬆弛到一定的程度時,觸 發條便會觸動作為感應器4的近接開關,以告知操作人 員鏈條需要被重新上緊」(參系爭說明書【0021】)。    ⑵前開說明書敘明該觸動部固定於環狀軌道底部,迴轉鏈 條鬆弛而使環狀篩網其底部持續下垂時,觸動部觸動傳 動機構的觸動桿並將觸發條往外推以觸動水面上感應器 作動,達到系爭專利檢測迴轉鏈條是否鬆弛下垂及便於 維修感應器之發明目的,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可由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內容可直接無歧異得知為達 辨識鏈條是否鬆弛之目的,該觸動部必然設於鏈條之底 部,當鏈條產生鬆弛始接觸觸動部;另該固定於該等篩 網結構之傳動機構隨著鏈條迴轉行經至環狀篩網1的底 部該傳動桿與該觸動部接觸,亦可無歧異得知該傳動機 構必然設於該觸動部之上方。因此,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依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內容三者 整體之基礎上,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系爭專利說明 書已充分且明確揭露,且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現。    ⑶系爭專利說明書【0019】段及圖式第2、4圖例舉「觸動 板」實施態樣,界定該觸動板61頂部呈圓弧狀結構之技 術內容係對觸動板外形、結構進一步界定,以該實施例 說明觸動板與觸發條間連結關係,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須過度實驗, 即能瞭解並無具體界定該觸動板形狀之必要,主要特徵 係於鏈條下垂時該觸動部能觸動傳動機構之觸動桿已足 達到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 段以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且前開技術特徵「一觸動 部,固定於該環狀軌道的底部」及「當該迴轉鏈條鬆弛 而使該環狀篩網在其底部下垂時,該觸動部會觸動該傳 動機構的該觸動桿以使該觸發條在該環狀篩網的徑向方 向上伸長」已界定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是以系爭專利 請求項1至9所載對應說明書內容符合據以實現要件。原 告僅以實施例或圖式所載內容限縮解釋系爭專利權利範 圍,自無可取。   ⒌原告所指系爭專利之必要技術特徵及3種假想態樣部分:    ⑴獨立項應敘明申請專利之標的名稱及申請人所認定之發 明的必要技術特徵,以呈現申請專利之發明的整體技術 手段。所稱「必要技術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發明為解 決問題所不可或缺的技術特徵。而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係指申請專利之發明所要解決先前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除偶然發現但具有技術性之發明外,發明內容應記載 一個或一個以上申請專利之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因此 ,發明說明書須記載一個以上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及解 決該問題所不可或缺之必要技術特徵及實施例,至各該 請求項是否能達成說明書所述之發明目的,應依各該請 求項中所記載之技術特徵而定(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 上字第300號判決參照)。    ⑵專利審查基準2013年版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第 一章「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摘要及圖式」2.4.3.1.     第1段:「當一請求項之範圍過廣以至於無法為說明書 所支持,通常其說明書之記載亦不夠明確且充分,該發 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部分範圍雖可實 現但並無法實現全部範圍,即不符可據以實現要件.... ..」第2段:「審查時若無明確且充足的理由認為無法 實現全部範圍,則應接受較廣範圍之請求項。請求項之 合理範圍應與其對於先前技術之技術貢獻度相當,既不 會過廣以至於超出發明之技術內容,也不會過窄以致於 剝奪申請人揭露發明之回報。」第3段:「說明書必須 給予公眾足夠資訊,以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能實現申請專利之發明,而實施方式或實施例 即有助於提供相關資訊。當一請求項之範圍涵蓋較廣, 其說明書必須給予一定數量的實施方式或實施例,以延 伸涵蓋請求項之全部範圍。反之,當說明書已提供足夠 資訊,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 申請時之通常知識即可實現該發明,則有限數量(甚至 僅需一個)之實施方式或實施例,亦足以支持一廣泛的 請求項之範圍。......」(第2-1-32頁)。     ⑶原告引用專利審查基準2013年版第二篇2.4.3.1.第1段及 第3段部分文句,主張系爭專利僅揭示單一實施例,說 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未界定該實施例之觸動板呈直立狀 、觸動板具圓弧狀頂部、觸動板與觸動桿以點對點接觸 等必要技術特徵,說明書未揭露3種假想態樣,該觸動 部無法觸動傳動機構之觸動桿,亦無法帶動觸發條作動 ,系爭專利請求項無法為說明書所支持,不符支持要件 ,且系爭專利無法經由任意手段而據以實現,系爭專利 說明書之記載亦不符可據以實現要件云云。       ⑷如前所述,系爭說明書對應請求項內容已記載系爭專利 解決水面底下感應器維修不便及便於判斷感應器故障與 否之技術問題,藉由傳動機構及觸動部之配置技術手段 解決前開技術問題,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所對應之 說明書內容已揭示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 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符合核准時專利法 第120條準用第26條第4項規定。      ⑸原告所舉前述無法實施之態樣,為其單方臆測,系爭專 利傳動機構之觸動桿與觸動部接觸、推抵方式觸發條伸 長之技術手段,達到維修人員便於水面上檢測維修之目 的,系爭專利說明書【0019】及請求項4所界定「該觸 動部為具有圓弧形狀的一觸動板」,為方便解釋發明內 容之實施態樣,並非限縮解釋該觸動部僅得為該態樣,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須過度實驗下即可瞭 解,該觸動桿必須接觸觸動部才能產生推抵觸發條動作 ,該特徵已界定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該觸動部會觸動 該傳動機構的該觸動桿以使該觸發條在該環狀篩網的徑 向方向上伸長」,因此,本件並無明確且充足的理由認 為系爭專利請求內容無法實現全部範圍,故原告此部分 主張並不足採。    ⑹系爭專利請求項1清楚界定「觸動部,固定於該環狀軌道 的底部」、「當該迴轉鏈條鬆弛而使該環狀篩網在其底 部下垂時,該觸動部會觸動該傳動機構的該觸動桿以使 該觸發條在該環狀篩網的徑向方向上伸長」,所屬技術 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於閱讀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並參 酌申請時通常知識,無需過度實驗即可輕易得知系爭專 利觸發條件為下垂之觸發桿接觸觸發部才得以推動觸發 條。原告所舉觸動部為平躺、凹弧狀結構或相互卡死之 態樣,非該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為達辨識鏈條是否鬆 弛所會採認之實施態樣,該等態樣亦無法達到系爭專利 之發明目的及功效,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所界定內容難 謂具有原告所稱無法據以實現之虞,原告此部分主張並 不足採。    ⑺原告主張系爭專利說明書只揭露單一實施例,亦即「觸 動部的觸動板61呈直立狀,直立狀觸動板61的圓弧狀頂 部是呈以中央為最高點而中央兩側向下彎曲的凸形圓弧 ,細長柱狀物的觸動桿53隨著環狀篩網及迴轉鏈條鬆弛 下垂之後,觸動桿53只能與觸動板61的中央圓弧狀頂部 互相間以點對點方式接觸......」云云。然所稱「直立 狀」、「點對點接觸」等特徵並非系爭專利請求項或說 明書內容所載技術,原告逕依自行臆測之技術內容認定 請求內容過為廣泛,請求內容無法為說明書所支持、無 法據以實現等,其主張並不足採。    ⒍綜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對應說明書內容及其揭露方式 並未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6條第1項或第4項 規定。      ㈤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內容並未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6條 第2項或第4項規定:   ⒈按專利權之權利範圍,不應以實施例或圖式所載內容限縮 解釋請求項權利範圍;又必要技術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發 明為解決問題所不可或缺的技術特徵,已於前述。   ⒉原告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未具體「觸動部」形狀造型、結 構,或是觸動部與觸動桿間相對位置等特點,為未揭露系 爭專利必要技術特徵,由請求項所載內容無法界定解決問 題的技術手段,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閱 讀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並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後無 法理解系爭專利請求項內容,系爭專利請求項對說明書記 載的內容與圖式進行了不合理的概括云云。   ⒊如前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已載明傳動機構之觸動桿及觸 發條與觸動部間之連接關係,以及觸動桿與觸動部相對位 置之技術特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經閱讀系 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內容,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可理解 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所載實施例僅為示意說明,並非該 觸動部之唯一解釋,該觸動板之形狀或結構可由所屬技術 領域具通常知識者輕易思及能與下降中之觸動桿觸動即可 ,實施例所載觸動部具圓弧狀頂部之形狀或結構之實施態 樣僅為示意說明,難謂其為系爭專利之必要技術特徵,是 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所載內容能為說明書所支持。再者 ,系爭專利請求項1技術內容已包含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 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是以 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其附屬項2至9已記載申請人所認定之 必要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並未違反核准時專利 法第120條準用第26條第2項或第4項規定。      ㈥證據2、3、4或證據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 不具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證據2、3、4比對:    ⑴證據2為一種用於移動式水篩的可更換篩板(相當系爭專 利要件特徵1A),其主要目的在於可提供對季節性變化 更換篩網的處理結構,包含篩板14(相當系爭專利要件 特徵1B)、動力結構12(相當系爭專利要件特徵1C)及 碎屑沖下槽16(相當系爭專利要件特徵1D)等技術特徵 ,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環狀篩網、動力裝置及汙物收集 斗技術特徵相同。惟證據2未揭示與解決鏈條鬆弛相關 結構,其創作目的僅在於因應需求便於更換篩網,與系 爭專利具有鏈條鬆弛感應機制的迴轉式攔汙柵技術內容 有別,故證據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特徵1E至 1H,此亦為原告所自承(本院卷第18至22頁)。    ⑵證據3為一種迴轉濾網式格柵除污機,屬傳統的除污機技 術,包含濾網17(相當系爭專利要件特徵1B)、驅動裝 置2(相當系爭專利特徵1C)及導渣罩9(相當系爭專利 要件特徵1D)等技術特徵,證據3說明書【0021】及圖 式第1圖之導渣罩9位於清汙刷6的正下方,導渣罩9固定 連接在機架1的外壁上。設置導渣罩9,可將清汙刷下的 汙物,通過導渣罩導向到污物存放容器中,與系爭專利 請求項1環狀篩網(1B)、動力裝置(1C)及汙物收集 斗(1D)技術特徵相同。而證據3之發明主要目的係攔 截水中細小污物、提高撈取污物效率及高效率多級清汙 等,證據3所載內容亦未揭露系爭專利關於鏈條鬆弛感 應機制之構造,即證據3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 特徵1E至1H,此亦為原告所自承(本院卷第18至22頁) 。    ⑶證據4為一種進行可逆運轉的乘客傳送設備,改善乘客傳 送設備鏈條鬆弛之技術,此係應用於電動手扶梯之技術 領域,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至1D迴轉式 攔汙柵相關之技術特徵,此亦為原告所自陳(本院卷第 18至22頁)。又證據4揭露改善乘客傳送設備鏈條鬆弛 之技術,係由裝設於桿件(23A,23B)上的滑動構件(22A ,22B)、壓縮彈簧(25)、鬆弛檢測開關(27A,27B)等共 同組成,證據4說明書第10頁第8行揭露「在長期運行中 ,當驅動鏈條19的拉長量超過規定值以上而出現過量的 鬆弛時,桿件23A,23B的伸出端部的張開量變大,鬆弛 檢測開關27A動作。因此,通過採用另行設置的控制裝 置對該鬆弛檢測開關27A的動作信號進行監視,能夠將 驅動鏈條19發生了異常鬆弛的情况告知監視室,以促使 其進行更換。此外,當驅動鏈條19被切斷時,桿件23A 、23B的伸出端部的張開量變大,鬆弛檢測開關27A、27 B中的一個開關動作,所以同樣能夠向監視室告警。」 證據4鬆弛檢測開關27A、27B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 感應器,惟證據4利用桿件23A,23B的伸出端部的張開 量變大碰觸鬆弛檢測開關27A,27B,與系爭專利請求項 1利用觸動部碰觸觸動桿,觸動桿使觸發條伸長後再與 感應器碰觸之整體構造及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系爭專利 請求項1的傳動機構與觸動部、觸動桿及觸發條亦非證 據4桿件(23A,23B)上的滑動構件(22A,22B)、壓縮彈 簧(25)所能簡單變更,故證據4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 項1要件編號1E至1H之技術特徵。    ⑷因此,證據2、3有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特徵1A至1D 之技術特徵,惟證據2、3、4均未揭示1E至1H之技術特 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證據2、3、4比對簡表如下:  要件 系爭專利請求項1 證據2 證據3 證據4 1A 一種具有鏈條鬆弛感應機制的迴轉式攔污柵,用於攔撈水中的污物,其包括: ○ ○ X 1B 一環狀篩網,具有一環狀軌道、設置於該環狀軌道中的一迴轉鏈條以及設置於該迴轉鏈條上的複數個篩網結構; ○ ○ X 1C 一動力裝置,設置於靠近該環狀篩網頂部的一基座上,用以提供動力供該迴轉鏈條旋轉; ○ ○ X 1D 一污物收集斗,設置於該迴轉式攔污柵的頂部正下方,用以收集該等篩網結構中所攔下的污物; ○ ○ X 1E 一感應器,設置於該基座上,並且位於距離該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最外緣一預定距離的位置處; X X X 1F 一傳動機構,固定於該等篩網結構之其中之一的一側邊,其具有一觸動桿以及一觸發條; X X X 1G 以及一觸動部,固定於該環狀軌道的底部; X X X 1H 當該迴轉鏈條鬆弛而使該環狀篩網在其底部下垂時,該觸動部會觸動該傳動機構的該觸動桿以使該觸發條在該環狀篩網的徑向方向上伸長,當該觸發條超過該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的最外緣的一伸長量大於或等於該感應器與該環狀篩網之運行軌跡最外緣之間的該預定距離時,該觸發條便會在行經該感應器時觸發該感應器並且切斷該動力裝置之動力供應。 X X X    ⑸綜上,證據2、3雖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至1D 之技術特徵,惟證據2、3、4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 要件編號1E至1H之技術特徵,上述差異技術特徵亦非通 常知識所能輕易思及,縱使將證據2、3、4組合或3、4 組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創作,故證據2 、3、4之組合或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 1不具進步性。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9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請求項1之附屬項, 係進一步限縮請求項1範圍,因證據2、3、4之組合或3、4 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故證據2 、3、4之組合或3、4之組合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 2至9不具進步性。  ㈦證據2至6或證據3至6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不 具進步性:   ⒈證據5為「機械運動之機構」教科書揭露齒輪之間歇旋轉機 構之技術內容,其中第48頁「511.齒輪之間歇旋轉機構(1 )」揭露齒輪之間歇旋轉機構之技術內容。原告主張由證 據5教科書內容揭示透過桿體(觸動桿)傳動(觸動部) 伸長觸發條的技術特徵已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 所慣用且廣泛應用的先前技術;證據5之齒2及齒輪3嚙合 傳動效果,相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觸動部觸動傳動機構 的觸動桿的功效云云。惟證據5為間歇齒輪運動之示意圖 ,為齒輪系統間齒輪間歇嚙合運動,與系爭專利傳動機構 之觸動桿與觸動部之結構難謂相同,縱證據5僅為機械傳 動結構之常用知識補強,系爭專利觸動桿及觸動部之技術 特徵亦非屬證據5所揭示齒輪間歇運動之應用,故證據5並 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至1H之技術特徵。   ⒉證據6為維基百科有關機器、曲柄及齒輪機構之技術知識、 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網路資料,揭露齒輪與曲柄機構為所 屬技術領域通常知識。原告主張證據6第9頁下圖「齒輪與 齒條機構」之傳動效果,相當系爭專利請求項1利用觸動 部觸動傳動機構的觸動桿使觸發條伸長之技術功效;證據 6第33頁附圖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傳動機構的觸動桿與觸 發部結構,相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觸動部觸動傳動機構 的觸動桿的功效云云。惟證據6第9頁「齒輪與齒條機構」 及第33頁「曲柄與連桿機構」示意圖為機械動力傳輸技術 領域之通常知識,證據6「齒輪與齒條機構」通常知識之 結構特徵雖可證明系爭專利觸發條之齒部與齒輪嚙合之技 術特徵,另所稱「曲柄與連桿機構」之通常知識未見於系 爭專利之結構。且證據6之動力傳輸結構之通常知識與證 據2、3、4並非相同技術領域,故證據6未揭示系爭專利請 求項1技術編號1A至1H之技術特徵。   ⒊證據2、3、4之組合或證據3、4之組合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 請求項1至9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原告雖以證據5、6為 通常知識說明系爭專利觸動桿觸動使觸發條伸長之結構屬 通常知識,然證據5之間歇運動及證據6之曲柄齒輪結構及 其目的或功效,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特徵1F、1G有別 ,亦非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思及, 證據5、6皆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特徵1A至1H之技 術特徵,上述差異技術特徵非該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 所能輕易思及,且證據2、3與證據4及證據5、6皆非屬相 同技術領域難謂具組合動機,縱將證據2至6組合或3至6組 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創作,故證據2至6 組合或3至6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 性。   ⒋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9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請求項1之附屬項, 係進一步限縮請求項1範圍,因證據2至6組合或3至6之組 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故證據2至6 組合或3至6之組合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9不具 進步性。   ㈧至原告主張:被告未按行政程序法第9條、第43條與專利審查 基準第五篇第一章4.3.2.1「舉發之審查」等規定作出明確 判斷,亦未說明原告所提多種無法包含於系爭專利權範圍的 結構態樣,訴願決定亦未做出任何判斷理由,顯違法律明確 性原則云云。然原告所舉前述無法實施之態樣,為其單方臆 測,系爭專利說明書內容已揭示其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 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並已記載原告所認定 之必要技術特徵,原處分及訴願決定簡述其所認舉發不成立 之理由,尚無違誤。    ㈨綜上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對應的說明書內容未違反核 准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26條第1項或第4項規定;系爭專 利請求項1至9內容未違反同法第120條準用第26條第2項或第 4項之規定;證據2、3、4、或證據3、4、證據2至6、或證據 3至6之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不具進步性。 被告所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9舉發不成立之處分,理由雖與 本院認定不同,但尚不影響結論之判斷,訴願決定予以維持 ,結論亦無不合。原告主張前詞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㈩本件事證已明,當事人其餘主張或答辯,已與本件判決結果 無涉,爰毋庸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七、結論:     依112年8月30日修正施行之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行 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0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陳端宜 法 官 蔡惠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2024-11-20

IPCA-113-行專訴-27-20241120-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發明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28號 民國113年10月30日辯論終結 原 告 三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邱宏哲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王仁君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洪振盛律師 劉浩祺專利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黃炳燻 住同上 參 加 人 嘉實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徐文伯 住同上 訴訟代理人 陳宜誠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發明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 3年3月18日經法字第1121730900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並經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被告之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爭訟概要: 參加人前於民國109年9月25日以「自訂首頁功能捷徑裝置、 方法及電腦程式產品」向被告申請發明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共15項,經被告准予專利(公告號第1745099號,下稱系爭 專利)。嗣原告以系爭專利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2項 規定,對之提起舉發。被告以112年6月30日(112)智專三 (二)04136字第1122063663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請求項 1至15舉發不成立」之處分。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經濟 部以113年3月18日經法字第11217309000號訴願決定駁回, 原告不服,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認本件訴訟的結果,如應 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將受損 害,爰依職權命參加人獨立參加被告之訴訟。 貳、原告主張要旨及聲明: 一、原處分及訴願決定皆已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除1J及1L要件 (訴願決定合稱為「差異技術特徵」)以外,其他所有要件 皆為證據2或4所揭露或為通常知識之簡單變更,而1J及1L要 件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根據證據3或5可 輕易完成者。另甲證3已揭露1J要件(A)之「判斷於該首頁視 圖中是否包括與該看盤視圖關聯之一看盤視圖捷徑」及1L要 件之「接收對應(看盤視圖中的)該加入功能捷徑控制項之一 加入指令;及產生與該看盤視圖及該顯示模式關聯之該看盤 視圖捷徑於該首頁視圖」。而證據2、3、4、5與甲證3皆屬 於軟體資訊技術領域,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有充分動機結合各證據。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3至6、8至 12、14、15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的組合、證據4與證據5的組 合、證據2、證據3、與證據5的組合、證據4、證據5、與證 據3的組合、證據2、證據3、與甲證3的組合、或證據4、證 據5、與甲證3的組合均不具進步性。   二、證據6、4、甲證3確有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附加技術特徵 ,系爭專利請求項7、13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僅為標的不同, 附屬技術特徵則完全相同,而系爭專利請求項2、7、13相較 於證據2、證據3、與證據6的組合、證據4與證據5的組合、 證據2、證據3、證據5、與證據6的組合、證據4、證據5、與 證據3的組合、證據2、證據3、與甲證3的組合、或證據4、 證據5、與甲證3的組合均不具進步性。   三、聲明:  ㈠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㈡被告就系爭專利應作成「請求項1至15舉發成立,應予撤銷」 之處分。  叁、被告答辯要旨及聲明:    一、證據2、3之技術結合,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1F、1G 技術特徵,證據5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完整1F、1G技 術特徵,而系爭專利請求項3為請求項1之附屬項進一步界定 3A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4、10為對應請求項1之方法請 求項、程式產品請求項,附屬項5、6、8、9及附屬項11、12 、14、15分別依附於請求項4、10,並進一步限定獨立請求 項4、10之技術特徵,故證據2、3之結合、或證據4、5之結 合、或證據2、3、5之結合、證據4、5、3之結合,均不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至6、8至12、14、15不具進步性。 二、證據6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述之1F、1G技術特徵,而系 爭專利請求項7、13為對應請求項2之方法請求項、程式產品 請求項,故證據2、3、6之結合、證據2、3、5、6之結合、 證據4、5之結合、證據4、5、3之結合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請求項2、7、13不具進步性。 三、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肆、參加人陳述要旨及聲明: 一、原告以「後見之明」解讀系爭專利所提供之差異技術特徵, 如1I、1J以及1K技術特徵,且所提證據亦未能達成1L技術特 徵。又證據3並未提供應用程式自動「依據判斷於該首頁視 圖中是否包括與該看盤視圖關聯(包含其所對應之顯示模式 )之一看盤視圖捷徑之結果而產生與該看盤視圖關聯之一加 入功能捷徑控制項於該看盤視圖」之對應教示。而證據5之G oogle瀏覽器至多僅達成系爭專利之1I、1J以及1K之前半段 ,即判斷是否已有捷徑,卻未有如1I、1J以及1K之後半段自 動判斷之技術特徵。   二、證據2、3、4、5及6均未揭露系爭專利之差異技術特徵,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仍無 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相同功效,故 證據2、3、4、5及6之任意組合仍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 進步性,亦屬當然。另參加人否認甲證3之證據能力,且其 僅揭露「添加捷徑到桌面」字樣,並未揭露「依據判斷是否 包括捷徑而提供添加捷徑到桌面之控制項」功能之技術特徵 。   三、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伍、爭點(本院卷一第365頁):   本件爭點如附表6所示,其中紅字底線部分為原告(舉發人 )於本件行政訴訟審理時,就同一撤銷理由所提之新證據, 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70條第1項規定,本院仍應予審酌 。   陸、本院的判斷: 一、應適用之法令:  ㈠系爭專利於109年9月25日申請,於110年8月20日審定准予專 利,故系爭專利有無撤銷之原因,應依核准時所適用之108 年11月1日修正施行之專利法(下稱核准時專利法)。 ㈡依核准時專利法第21條規定,發明,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 思想之創作。又依同法第22條第2項規定,發明為其所屬技 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 時,不得取得發明專利。另發明專利權有違反同法第22條第 2項規定者,任何人得向專利專責機關提起舉發(同法第71 條第1項第1款規定參照)。因此,系爭專利有無違反前述規 定而應撤銷其發明專利權,依法應由舉發人(即原告)附具 證據證明之,倘其證據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有違前述規定, 自應為舉發不成立之處分。  二、系爭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主要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如附 表1所示,另系爭專利請求項1、4、10之要件特徵解析如附 表3至5所示,且經本院曉諭後當事人依此要件特徵為技術說 明(本院卷一第287頁)。至原告所提引證,其公告日、公 開日皆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09年9月25日),可作為系爭 專利之先前技術(相關技術內容及圖式如附表2所示)。 三、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㈠證據2、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1.要件1Pre:   證據2說明書第0012、0022段記載「……本發明由廣告加入 自選股之裝置10……」、「……其本發明實施例一之螢幕16畫 面示意圖,其說明了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於螢幕16上所顯 示應用程式20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實施例一之圖式係以 智慧型手機之螢幕樣式為例來說……在應用程式20之首頁36 (即,顯示主要選單之頁面)」及第3圖。因此,證據2係透 過智慧型手機執行首頁36上方或下方之廣告加入自選股按 鍵34之裝置10。故證據2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Pre 之技術特徵。     ⒉要件1A、1B、1C、1D:   證據2說明書第0012段記載「廣告加入自選股之裝置10包 含:一或多個處理器12、記憶體14、螢幕16以及通訊模組 18。其中,記憶體14儲存有應用程式20」及第1圖。因此 ,證據2之「通訊模組18」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A之 「一無線通訊模組」;證據2為智慧型手機已如前述,證 據2之螢幕16已實質隱涵觸控功能,且ARM處理器為智慧型 手機已廣泛使用之處理器,證據2之「螢幕16」、「處理 器12」分別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B之「一觸控螢幕 」、請求項1要件1C之「一ARM指令集處理單元14;以及」 ;證據2之「記憶體14儲存有應用程式20」對應系爭專利 請求項1要件1D之「一記憶體,儲存一電腦程式產品」。 故證據2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A、1B、1C、1D之技 術特徵。   ⒊要件1E:   證據2說明書第0012段記載「處理器12執行應用程式20所包含的複數個程式指令,並以硬體與軟體協同運作的方式實施以下模組……螢幕16用以顯示應用程式20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通訊模組18用以建立Internet網路連線,如:有線寬頻、WLAN(Wi-Fi等)、行動通訊網路(如3G、4G…)等等」及第1圖。因此,證據2揭示一處理器12、一記憶體14,該記憶體14儲存一應用程式20,且處理器12、通訊模組18、螢幕16及記憶體14之間彼此電性連接,且協同運作,該處理器12則執行應用程式20之相關程序。因此,證據2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E之技術特徵。   ⒋要件1F及1G:   證據2說明書第0032段記載「步驟S102:與報價伺服器建立連線。當通訊模組18建立Internet網路連線後,資料傳送模組22與遠端報價伺服器建立連線。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資料傳送模組22與遠端報價伺服器建立連線時,使用者需輸入帳號/密碼以執行登入作業」。因此,證據2揭示使用者須輸入帳號密碼登入驗證後,以執行登入作業,始能連線取得在遠端報價伺服器之報價資料,其中證據2之「使用者需輸入帳號/密碼以執行登入作業」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F之「產生一登入視圖於該觸控螢幕供驗證登入」;證據2之「遠端報價伺服器」、「報價資料」分別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G之「資料庫」、「複數金融商品資料」。故證據2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F、1G之技術特徵。     ⒌要件1H、1I及1K:    ⑴證據2說明書第0022、0028段分別記載「參閱第3圖,本 發明實施例一之螢幕16畫面示意圖,……在應用程式20之 首頁36(即,顯示主要選單之頁面)」、「參閱第9圖, 本發明實施例六之螢幕16畫面示意圖,其係說明當使用 者於前述該些實施例點選加入自選股按鍵34後,廣告加 入自選股模組26即把對應的金融商品加到自選股名單中 ,而自選股報價模組28所產生的自選股報價視圖40即包 含新增的金融商品(圖例為“台50ETF”)」及第3、9圖。    ⑵因此,證據2揭示首頁36顯示於螢幕16中,該首頁36具有指數行情、類股報價、自選報價、期貨等之捷徑連結,該捷徑連結可開啟與指數行情、類股報價、自選報價、期貨等關聯之視圖,並且顯示於螢幕16中(例如:證據2第3圖之首頁36的自選報價捷徑連結可開啟證據2第9圖自選股報價視圖40包含複數金融商品之成交價及相關資訊)。其中證據2之「首頁36」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H之「首頁視圖」;證據2之「指數行情、類股報價、自選報價、期貨等之捷徑連結」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H之「至少一捷徑」;證據2之「自選股報價視圖40」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I之「看盤視圖」;證據2之「自選股報價視圖40包含複數金融商品之成交價及相關資訊」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K之「其中,該看盤視圖包括至少一金融商品和與其相關之至少一交易價位」。故證據2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H、1I、1K之技術特徵。     ⒍要件1J、1L:   ⑴原告並未主張證據2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1L (本院卷一第150至151頁),且證據2揭示首頁36顯示 於螢幕16中,該首頁36具有指數行情、類股報價、自選 報價、期貨等之捷徑連結,該捷徑連結可開啟與指數行 情、類股報價、自選報價、期貨等關聯之視圖,並顯示 於螢幕16中,已如前述,雖證據2之「首頁36」對應系 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之「首頁視圖」;證據2之「自選 股報價視圖40」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之「看盤 視圖」,然證據2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1L之 技術特徵。      ⑵證據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差異在於證據2未揭示系爭專利 請求項1要件1J、1L之技術特徵。而由證據2【先前技術 】記載「現今股票報價裝置包含有智慧電視、電腦與行 動裝置(如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而其上所執行的 股票報價軟體(或稱股票看盤軟體)……其係利用一個自選 股報價視圖(View)呈現自選股名單中的所有商品報價」 ,以及證據3第0127段記載「該移動終端的操作系統可 以包括Android(安卓)、IOS、Windows Phone、Windows 等等,這些操作系統中,一般具有桌面,用于加載快捷 方式、小部件、文件夾等數據」,可知兩者皆為行動裝 置技術領域,證據2、3皆具有應用程式之使用者介面(U I)的功能,具有功能或作用上之共通性。故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證據2、3有組合動機。    ⑶前述差異技術特徵(要件1J、1L)與證據3比對:     ①證據3說明書第0144至0146段分別記載「在具體實現中 ,應用在安裝完成、啓動等條件下,可以觸發創建請 求,發送至桌面,請求桌面爲該應用創建快捷方式。 」、「當然,用戶也可以在桌面或應用的界面手工添 加快捷方式,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加以限制。」、「 例如,用戶可以長按桌面或者點擊“Menu”按鍵,在彈 出添加桌面組件的選項,選擇“Shortcuts”添加快捷 方式」及說明書第0206段記載「當然,除了目標應用 圖標、事件之外,在創建快捷方式時,還可以進行其 他操作並將相關的信息存儲在桌面的快捷方式數據表 中,例如,檢查是否重複創建快捷方式、在桌面設置 名稱,等等,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加以限制」。     ②由上述內容可知,證據3揭示在創建快捷方式時,使用 者透過桌面或者應用的界面已設置添加桌面組件的選 項,人為選擇“Shortcuts”,則「目標應用圖標快捷 」發送至桌面上,且會檢查桌面是否重複創建該目標 應用圖標快捷之結果,而產生與該目標應用圖標快捷 命名不同的名稱,例如:在名稱最後加上(2)以示區 別,然證據3未建議或教示依上述「檢查桌面是否重 複創建目標應用圖標快捷」結果,而桌面或者應用的 界面是否產生「添加桌面組件的選項」。簡言之,證 據3之桌面或者應用的界面已設置「添加桌面組件的 選項」係桌面或者應用的界面本身所內建,且供使用 者所人為選擇,證據3未教示或建議任何有關客製化 的應用之界面的動機。因此,證據3未揭示系爭專利 請求項1要件1J之技術特徵。     ③再由證據3之「桌面」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之 「首頁視圖」;證據3之「人為選擇“Shortcuts”」對 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之「接收對應該加入功能 捷徑控制項之一加入指令」;證據3之「目標應用圖 標快捷」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之「看盤視圖 捷徑」,因此,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 之技術特徵。   ⒎綜上,證據2、3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之技術特 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 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整體技術特徵, 並達成相同功效,故證據2、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⒏原告主張證據3說明書第0206、0248段可知,證據3檢查是 否重複創建快捷方式的動作雖然是在證據3步驟第1圖104 中進行,但根據證據3說明書的記載可輕易得知能夠將該 檢查的動作改變到步驟101中開啟應用時進行以在應用中 產生快捷方式添加控制項,故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 項1要件1J之技術特徵云云(本院卷一第17頁)。惟查:    ⑴證據3之桌面或者應用的界面已設置「添加桌面組件的選 項」係桌面或者應用的界面本身所內建,且供使用者所 人為選擇,證據3未教示或建議任何有關客製化的應用 之界面的動機,已如前述。    ⑵證據3未建議或教示「檢查桌面是否重複創建目標應用圖 標快捷」用以提供客製化的應用的界面,使原本應用的 界面在本身所內建「添加桌面組件的選項」,可以客製 化成該界面依「檢查桌面是否重複創建目標應用圖標快 捷」是否產生「添加桌面組件的選項」技術特徵。況且 前開技術特徵涉及「桌面」與「應用」等不同程式之間 資訊交換,以該資訊交換作為使原本應用的界面,可以 改變成客製化的應用的界面,並非原告所稱僅單純涉及 改變證據3之步驟的執行順序而已,對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非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 依證據3的內容所能輕易完成,故原告此部分主張並不 足採。   ⒐原告又主張Windows作業系統(1990年代初期即已上 市), 作業系統在桌面產生捷徑之前,會判斷於該桌面中是否包 括相同名稱的捷徑,若有相同名稱的捷徑,則產生與該相 同名稱的捷徑命名不同的名稱,例如:在名稱最後加上(2) 以示區別,可知上開Windows作業系統判斷有無重複添加相 同名稱的捷徑為通常知識,且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 1J「並依據判斷於該首頁視圖中是否包括與該看盤視圖關 聯之一看盤視圖捷徑之結果」部分技術特徵。至於證據3說 明書的記載可輕易得知能夠將該檢查的動作改變到步驟101 中開啟應用時進行以在應用中產生快捷方式添加控制項已 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而產生與該看盤視圖關聯之 一加入功能捷徑控制項於該看盤視圖,」部分技術特徵云 云。惟查:雖Windows作業系統判斷在桌面有無重複添加相 同名稱的捷徑為通常知識,然上開內容即為證據3說明書第 0145、0146段所分別記載「當然,用戶也可以在桌面或應 用的界面手工添加快捷方式,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加以限 制。」、「例如,用戶可以長按桌面或者點擊“Menu”按鍵 ,在彈出添加桌面組件的選項,選擇“Shortcuts”添加快捷 方式」的通常知識實施情境,基於證據3未教示或建議任何 有關客製化的應用之界面的動機,已如前述,故該Windows 作業系統判斷在桌面有無重複添加相同名稱的捷徑亦未教 示或建議任何有關客製化的應用之界面的動機,該Windows 作業系統判斷在桌面有無重複添加相同名稱的捷徑之通常 知識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而產生與該看盤視圖 關聯之一加入功能捷徑控制項於該看盤視圖,」部分技術 特徵,故原告此部分主張並不足採。  ㈡證據4、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⒈要件1Pre、1A至1G:   ⑴證據4係操作三竹股市 APP 於一種智慧型裝置之影片, 影片00:01秒處揭示首頁視圖中具有捷徑連結,例如指 數行情、類股報價、自選報價、期貨等,捷徑連結可開 啟與之關聯之視圖,例如:當開啟自選報價捷徑之自選 股報價視圖包含複數個商品、複數個成交價位等資訊。 影片13:48秒處揭示該自選股報價視圖包含顯示模式按 鍵可切換四種顯示模式:詳細條列、簡易方格、多筆走 勢與趨勢籌碼。    ⑵由上述內容可知,證據4之「捷徑連結」對應系爭專利請 求項1要件1Pre之「功能捷徑」;證據4之「三竹股市 A PP」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D之「電腦程式產品」 ;證據4之「智慧型裝置執行三竹股市 APP」對應系爭 專利請求項1要件1E之「該電腦程式產品於該……指令集 處理單元載入後執行以下步驟」技術特徵。    ⑶證據4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Pre「自訂首頁」;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A之「一無線通訊模組」;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B之「一觸控螢幕」;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C之「一ARM指令集處理單元;以及」;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D之「一記憶體,儲存一電腦程式產品」;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E「其中,該ARM指令集處理單元與該無線通訊模組、該觸控螢幕及該記憶體電性連接,該電腦程式產品於該ARM指令集處理單元……」;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F「產生一登入視圖於該觸控螢幕供驗證登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G「透過該無線通訊模組網路連線至少一資料庫並取得複數金融商品資料;」技術特徵。然系爭專利申請時,由行動通訊模組(例如:3G、Wifi等)、觸控螢幕、ARM 指令集處理單元、記憶體等元件電性連接、在應用APP本身,使用者可刪除或新增加捷徑連結(例如:利用內建功能,可以自訂桌面等),並以使用者登入方式進行驗證使用權限,並從資料庫取得已授權資料,已廣泛使用於智慧型手機執行應用APP等,而為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故證據4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Pre、1A至1G之技術特徵。  ⒉要件1H、1I、1K   ⑴證據4揭示首頁視圖中具有捷徑連結,例如指數行情、類股 報價、自選報價、期貨等,捷徑連結可開啟與之關聯之視 圖,例如:當開啟自選報價捷徑之自選股報價視圖包含複 數個商品、複數個成交價位等資訊,已如前述。   ⑵證據4之「首頁視圖」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H之「首頁視圖」;證據4之「捷徑連結,例如指數行情、類股報價、自選報價、期貨等」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H之「至少一捷徑」;證據4之「自選股報價視圖」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I之「看盤視圖」;證據4之「自選股報價視圖包含複數個商品、複數個成交價位等資訊」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K之「其中,該看盤視圖包括至少一金融商品和與其相關之至少一交易價位」。因此,證據4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H、1I、1K之技術特徵。  ⒊要件1J、1L:   ⑴證據4揭示首頁視圖中具有捷徑連結,例如指數行情、類股 報價、自選報價、期貨等,捷徑連結可開啟與之關聯之視 圖,例如:當開啟自選報價捷徑之自選股報價視圖包含複 數個商品、複數個成交價位等資訊,已如前述。   ⑵原告並未主張證據4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1L( 本院卷一第150至151頁),雖證據4之「首頁視圖」對應 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之「首頁視圖」;證據4之「自選 股報價視圖」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之「看盤視圖 」。然證據4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1L之技術特 徵。   ⑶前述差異技術特徵(要件1J、1L)與證據5比對:    ①證據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差異在於證據4未揭示系爭專利 請求項1要件1J、1L之技術特徵。由證據4係「操作三竹 股市APP 於一種智慧型裝置」及證據5係「在電腦作業 系統下,操作如何增加捷徑於 Google App」,可知兩 者作業系統雖不同,但Google App可執行於一種智慧型 裝置顯為一般人所周知,故仍為行動裝置相關技術領域 ,證據4、5皆具有應用程式之使用者介面(UI)的功能, 具有功能或作用上之共通性。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對證據4、5有組合動機。    ②前述差異技術特徵與證據5比對:     證據5影片00:12秒處揭示當按下右上角的Google Apps 按鍵後,即顯示一個Google Apps的視窗,此視窗包含 了一些Google應用程式的捷徑,但未包含Sheets(即試 算表)。影片00:15至00:33秒處揭示使用者點選沒有 在該0:12秒Google Apps的視窗顯示之Sheets(即試算 表,截圖紅框所示),並開啟執行Sheets(即試算表) 時,使用者於影片00:56秒處再次按下右上角的Google Apps按鍵,此時的Google Apps的視窗在最下方暫時顯 示Sheets的圖示,並在旁邊標示可供點選的連結“Add a shortcut”,當按下“Add a shortcut”後,就可將Shee ts的捷徑加入到Google Apps的視窗。    ③由上述內容可知,證據5揭示使用者在創建Google應用程 式的捷徑時,開啟執行Google應用程式(即Sheets,試 算表),會檢查「Google應用程式的捷徑」是否新增於 「Google Apps的視窗」,使用者點選產生於「Google Apps的視窗」中,該Google應用程式(即Sheets,試算 表)的“Add a shortcut”圖示,則「Google應用程式( 即Sheets,試算表)的捷徑」發送至「Google Apps的 視窗」上。然證據5未建議或教示依檢查「Google應用 程式的捷徑」是否新增於「Google Apps的視窗」結果 ,而「Google應用程式(即Sheets,試算表)」的使用 者介面是否會產生可供點選「“Add a shortcut”的控制 項」。簡言之,證據5之可供點選“Add a shortcut”產 生於「Google Apps的視窗」中,並非產生於「Google 應用程式(即Sheets,試算表)」的使用者介面之中, 與證據5未教示或建議任何有關客製化的「Google應用 程式(即Sheets,試算表)」之介面的動機。故證據5 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之技術特徵。    ④再由證據5之「Google Apps的視窗」對應系爭專利請求 項1要件1L之「首頁視圖」;證據5之「人為點選“Add a shortcut”」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之「接收對 應該加入功能捷徑控制項之一加入指令」;證據5之「G oogle應用程式(即Sheets,試算表)的捷徑」對應系 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之「看盤視圖捷徑」,因此,證 據5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之技術特徵。 ⒋綜上,證據4、5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之技術特徵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 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 相同功效,故證據4、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 不具進步性。   ⒌原告主張證據5雖非在Sheets的介面中產生可供點選的連結“A dd a shortcut",但對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來說將"Add a shortcut"連結的產生位置改變至Sheets的 介面中僅為依照需求的簡單改變云云(本院卷一第23頁)。 惟證據5之可供點選“Add a shortcut”產生於「Google Apps 的視窗」中,並非產生於「Google應用程式(即Sheets,試 算表)」的使用者介面之中,已如前述。再者,證據5未建 議或教示檢查「Google應用程式的捷徑」是否新增於「Goog le Apps的視窗」結果,用以提供客製化的「Google應用程 式(即Sheets,試算表)」的使用者介面,使原本應用程式 的使用者介面,可以客製化不同於原本應用程式的使用者介 面。況且前開技術特徵涉及「一個Google Apps的視窗」與 「Google應用程式(即Sheets,試算表)」等不同程式之間 資訊交換,以該資訊交換作為使原本應用程式所內建的使用 者介面改變成可客製化的使用者介面,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而言,非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證據 5之內容所能輕易完成,原告此部分主張並不足採。    ㈢證據2、3、5之組合或證據4、5、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⒈如前所述,證據2、3、4、5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 1J之技術特徵,且證據2、3具組合動機。證據2【先前技 術】記載「現今股票報價裝置包含有智慧電視、電腦與行 動裝置(如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而其上所執行的股 票報價軟體(或稱股票看盤軟體)……其係利用一個自選股報 價視圖(View)呈現自選股名單中的所有商品報價」,與證 據5係「在電腦作業系統下,操作如何增加捷徑於 Google App」,可知兩者作業系統雖不同,但Google App可執行 於一種智慧型裝置已如證據2【先前技術】所述,故仍為 行動裝置相關技術領域,證據2、5皆具有應用程式之使用 者介面(UI)的功能,具有功能或作用上之共通性。故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證據2、3、5有組合動機。   ⒉證據4、5具組合動機已如前述。證據4係「操作三竹股市AP P 於一種智慧型裝置」及證據3第0127段記載「該移動終 端的操作系統可以包括Android(安卓)、IOS、Windows Ph one、Windows等等,這些操作系統中,一般具有桌面,用 于加載快捷方式、小部件、文件夾等數據」,可知兩者皆 為行動裝置技術領域,證據4、3皆具有應用程式之使用者 介面(UI)的功能,具有功能或作用上之共通性。故所屬技 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證據4、5、3有組合動機。   ⒊綜上,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 組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整體技術特徵 ,並達成相同功效,故證據2、3、5之組合或證據4、5、3 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㈣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⒈如前所述,證據2、3、4、5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 1J之技術特徵,且證據2、3具組合動機。證據2【先前技 術】記載「現今股票報價裝置包含有智慧電視、電腦與行 動裝置(如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而其上所執行的 股票報價軟體(或稱股票看盤軟體)……其係利用一個自選 股報價視圖(View)呈現自選股名單中的所有商品報價」 ,與甲證3係「手機端操作App」,可知兩者皆為行動裝置 技術領域,證據2、甲證3皆具有應用程式之使用者介面(U I)的功能,具有功能或作用上之共通性。故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證據2、3、甲證3有組合動機。   ⒉證據4、5具組合動機,已如前述。證據4係「操作三竹股市 APP 於一種智慧型裝置」與甲證3係「手機端操作App」, 可知兩者皆為行動裝置技術領域,證據4、甲證3皆具有應 用程式之使用者介面(UI)的功能,具有功能或作用上之共 通性。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證據4、5、甲 證3有組合動機。   ⒊甲證3影片19:48、30:41處分別揭示手機端操作App時, 該創業板指金融商品的日K模式視圖或金字火腿的分時模 式視圖,點擊該視圖上方所顯示「更多」,該視圖下方即 會彈出選單,且該選單顯示「添加到桌面」選項,點選該 「添加到桌面」選項後,雖該影片未實際操作點選該「添 加到桌面」選項的動作,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可知,手機端操作App時,由使用者透過應用程式介面 的選單,選擇該選單所內建選項,則將正處於顯示日K模 式或分時模式的視圖的捷徑發送至桌面。   ⒋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與甲證3之比對:    甲證3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差異在於:甲證3係將視 圖的捷徑發送至桌面(即相當應用程式內的捷徑發送到手 機桌面),不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將看盤視圖捷 徑發送至首頁視圖(即相當應用程式內的捷徑發送到應用 程式內首頁),惟「捷徑」由「手機桌面」改變成發送到 「應用程式內首頁」之位置,為通常知識者簡單變更,故 甲證3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L之技術特徵。   ⒌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與甲證3之比對:    由上述內容可知,甲證3揭示在創建捷徑方式時,使用者 透過應用的界面已設置「添加到桌面」的選項,使用者點 選該選項,則正處於顯示之視圖的捷徑則發送至桌面上, 甲證3的技術內容即為證據3說明書第0145段記載「當然, 用戶也可以在……或應用的界面手工添加快捷方式……」的通 常知識實施情境。然甲證3之「添加到桌面」的選項係應 用的界面本身所內建,且供使用者所人為選擇,甲證3未 教示或建議任何有關客製化的應用之界面的動機。故甲證 3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技術特徵。   ⒍綜上,證據2、3、4、5、甲證3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 要件1J之技術特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 該等證據予以組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 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相同功效,故證據2、3、甲證3或 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 進步性。   四、證據4、5,或證據2、3、6,或證據4、5、3,或證據2、3、 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或證據2、3、5、6之組合不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2為依附於請求項1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之 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2進一步界定「其中,於產生與該 看盤視圖及該顯示模式相關之該看盤視圖捷徑於該首頁視圖 之步驟後,更變更該看盤視圖之該顯示模式為一另一顯示模 式,接收對應該看盤視圖捷徑之一選取指令後,依據該另一 顯示模式而產生該看盤視圖於該觸控螢幕。」  ㈡證據6說明書第6頁第5段至第7頁第1段記載「……報價資料產生 一單一捲動視圖模式之自選股報價視圖、一雙捲動視圖模式 之自選股報價視圖、一混合模式(數字與線圖混合)之自選股 報價視圖、以及一線圖模式之自選股報價視圖……依據該模式 選取指令於螢幕上顯示該被選取模式之自選股報價視圖……」 。  ㈢證據4係操作三竹股市APP影片,13:48秒處揭示該自選股報 價視圖包含顯示模式按鍵可切換四種顯示模式:詳細條列、 簡易方格、多筆走勢與趨勢籌碼。  ㈣甲證3揭示手機端操作App時,該創業板指金融商品的日K模式 視圖或金字火腿的分時模式視圖,點擊視圖上方所顯示「分 時」、「五日」、「日K」、「周K」、「月K」,該視圖可 在「分時」、「五日」、「日K」、「周K」、「月K」等五 種顯示模式間進行切換。  ㈤由上述內容可知,證據6、4、甲證3分別揭示依據該模式選取 指令來改變多模式顯示功能與顯示模式按鍵可切換四種顯示 模式。其中,證據6之「模式選取指令」、「多模式顯示功 能」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選取指令」、「另一顯示 模式」;證據4之「模式按鍵」、「四種顯示模式:詳細條 列、簡易方格、多筆走勢與趨勢籌碼」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 項2之「選取指令」、「另一顯示模式」;甲證3之「點擊視 圖上方所顯示分時、五日、日K、周K、月K」、「五種顯示 模式」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選取指令」、「另一顯 示模式」,證據6、4、甲證3分別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2進 一步界定之前揭技術特徵。然證據2至6、甲證3仍未揭露系 爭專利請求項2所依附之請求項1要件1J之技術特徵。  ㈥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證據4、5、3,或 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具結合動機, 已如前述。再由證據2、6【先前技術】分別記載「現今股票 報價裝置包含有智慧電視、電腦與行動裝置(如智慧手機與 平板電腦)…等,而其上所執行的股票報價軟體(或稱股票看 盤軟體)……其係利用一個自選股報價視圖(View)呈現自選股 名單中的所有商品報價」、「觸控式裝置,諸如平板電腦 ( Tablet PC)、智慧型手機 (Smart Phone) 、以及觸控螢幕 電腦 (Touch-Screen PC) ,其上所安裝之習見金融看盤軟 體之自選股報價視圖係用以提供使用者自選金融商品之報價 資訊」,可知證據2、6皆為行動裝置技術領域,證據2、6皆 具有應用程式之使用者介面(UI)的功能,具有功能或作用上 之共通性。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證據2、3、 6或證據2、3、5、6有組合動機。  ㈦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且系爭專利請求項2為依附於 請求項1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已如前述。 惟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 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 相同功效,故證據4、5,或證據2、3、6,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或證據2、3、5 、6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五、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3為依附於請求項1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之 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3進一步界定「其中,於該首頁視 圖更提供一編輯模式,可供調整該看盤視圖捷徑或該捷徑於 該首頁視圖中的位置或是刪除該看盤視圖捷徑或該捷徑」。  ㈡電腦作業系統桌面或智慧裝置桌面之應用程式捷徑新增、讀 取、更新及刪除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已揭示系 爭專利請求項3進一步界定之前揭技術特徵。然證據2、3、4 、5、甲證3仍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所依附之請求項1要件 1J之技術特徵。  ㈢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且系爭專利請求項3為依附於 請求項1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已如前述。 惟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 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 相同功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 證據4、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 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    六、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要件特徵如附表4所示,其與請求項1之差 異在於,請求項4係將請求標的由請求項1之「一種自訂首頁 功能捷徑裝置」變換為「一種自訂首頁功能捷徑方法」,且 進一步界定「係應用於一行動通訊裝置」之技術特徵,同樣 該行動通訊裝置包含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觸控螢幕、一 無線通訊模組、一記憶體和一ARM指令集處理單元之相同技 術特徵。至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該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 步驟等內容,二者實質技術內容並無不同。  ㈡證據2、3、4、5、甲證3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之 技術特徵,已如前述,則依相同理由,證據2、3、4、5、甲 證3自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4要件4F中與請求項1要件1J 相同之差異技術特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 該等證據予以組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整 體技術特徵,並達成相同功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 或證據2、3、5,或證據4、5、3,或證據2、3、甲證3,或 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 步性。  七、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5為依附於請求項4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4之 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5進一步界定「其中,該加入功能 捷徑控制項係被包括於一選單中。」  ㈡證據3說明書第0145至0146段分別記載「當然,用戶也可以在 桌面或應用的界面手工添加快捷方式,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 加以限制。」、「例如,用戶可以長按桌面或者點擊“Menu” 按鍵,在彈出添加桌面組件的選項,選擇“Shortcuts”添加 快捷方式」。  ㈢證據5係使用者於影片00:56秒處再次按下右上角的Google A pps按鍵,此時的Google Apps的視窗在最下方暫時顯示了Sh eets的圖示,並在旁邊標示可供點選的連結“Add a shortcu t”,當按下“Add a shortcut”後,就可將Sheets的捷徑加入 到Google Apps的視窗。  ㈣由上述內容可知,證據3、5分別揭示添加桌面組件的選項, 選擇“Shortcuts”係被包括於一“Menu”按鍵所產生選單中、“ Add a shortcut”係被包括於一右上角的Google Apps按鍵所 產生Google Apps的視窗中,證據3、5分別已揭示系爭專利 請求項5進一步界定之前揭技術特徵。然證據2、3、4、5、 甲證3仍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5所依附請求項4要件4F之技 術特徵。  ㈤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且系爭專利請求項5為依附於 請求項4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4所有技術特徵,已如前述。 惟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 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5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 相同功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 證據4、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 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 八、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6為依附於請求項4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4之 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6進一步界定「於接收對應該加入 功能捷徑控制項之該加入指令之步驟後,更包括以下步驟: 產生一區塊,該區塊包括供輸入該看盤視圖捷徑之名稱的一 輸入框」。   ㈡於電腦作業系統桌面或智慧裝置桌面之應用程式捷徑命名為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雖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6 進一步界定之前揭技術特徵。然證據2至5、甲證3仍未揭露 系爭專利請求項6所依附之請求項4要件4F之技術特徵。  ㈢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且系爭專利請求項6為依附於 請求項4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4所有技術特徵,已如前述。 惟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 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6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 相同功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 證據4、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 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 九、證據4、5,或證據2、3、6,或證據4、5、3,或證據2、3、 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或證據2、3、5、6之組合不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7為依附於請求項4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4之 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7進一步界定「其中,於產生與該 看盤視圖及該顯示模式相關之該看盤視圖捷徑於該首頁視圖 之步驟後,更變更該看盤視圖之該顯示模式為一另一顯示模 式,接收對應該看盤視圖捷徑之一選取指令後,依據該另一 顯示模式而產生該看盤視圖於該觸控螢幕。」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7所依附之請求項4與請求項2進一步界定之技 術特徵,兩者並無不同,則依相同理由,證據2、3、4、5、 甲證3自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7所依附之請求項4要件4F 中與請求項1要件1J相同之差異技術特徵,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 爭專利請求項7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相同功效,故證據4 、5,或證據2、3、6,或證據4、5、3,或證據2、3、甲證3 ,或證據4、5、甲證3,或證據2、3、5、6之組合不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 十、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 系爭專利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8為依附於請求項4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4之 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8進一步界定「其中,該看盤視圖 為自選商品視圖、庫存商品視圖、自動選股視圖、類股視圖 、排行視圖或單商品視圖。」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8進一步界定技術特徵僅為人為選擇資訊顯示 而已。然證據2、3、4、5、甲證3仍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8 所依附之請求項4要件4F之技術特徵,已如前述,故證據2、 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或證據2 、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 十一、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9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9為依附於請求項4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4之 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9進一步界定「其中,於該首頁視 圖更提供一編輯模式,可供調整該看盤視圖捷徑或該捷徑於 該首頁視圖中的位置或是刪除該看盤視圖捷徑或該捷徑」。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9與請求項3進一步界定之技術特徵,兩者並 無不同,則依相同理由,證據2、3、4、5、甲證3仍未揭露 系爭專利請求項9所依附之請求項4要件4F之技術特徵,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仍無法 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相同功 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 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9不具進步性。 十二、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要件特徵如附表5所示,其與請求項1之 差異在於,請求項10係將請求標的由請求項1之「一種自訂 首頁功能捷徑裝置」變換為「一種電腦程式產品」,且進一 步界定「係由一行動通訊裝置載入執行」之技術特徵,同樣 該行動通訊裝置包含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觸控螢幕、一 無線通訊模組、一記憶體和一ARM指令集處理單元之相同技 術特徵。至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該電腦程式產品經載入後執 行程式指令之步驟,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步驟等內容,二 者實質技術內容並無不同。  ㈡然證據2、3、4、5、甲證3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J之 技術特徵,已如前述,則依相同理由,證據2、3、4、5、甲 證3自亦未揭露請求項10所對應之請求項1要件1J相同之差異 技術特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 以組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整體技術特徵 ,並達成相同功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 、5,或證據4、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 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 十三、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1為依附於請求項10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 0之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11進一步界定「其中,該加入 功能捷徑控制項係被包括於一選單中」。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11與請求項5進一步界定之技術特徵,兩者並 無不同,則依相同理由,證據2、3、4、5、甲證3仍未揭露 系爭專利請求項11所依附之請求項10要件10F之技術特徵,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仍 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1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相 同功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 據4、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 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不具進步性。   十四、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2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2為依附於請求項10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 0之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12進一步界定「於接收對應該 加入功能捷徑控制項之該加入指令之步驟後,更包括以下步 驟:產生一區塊,該區塊包括供輸入該看盤視圖捷徑之名稱 的一輸入框」。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12與請求項6進一步界定之技術特徵,兩者並 無不同,則依相同理由,證據2、3、4、5、甲證3仍未揭露 系爭專利請求項12所依附之請求項10要件10F之技術特徵,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仍 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相 同功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 據4、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 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2不具進步性。 十五、證據4、5,或證據2、3、6,或證據4、5、3,或證據2、3 、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或證據2、3、5、6之組合 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3為依附於請求項10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 0之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13進一步界定「其中,於產生 與該看盤視圖及該顯示模式相關之該看盤視圖捷徑於該首頁 視圖之步驟後,更變更該看盤視圖之該顯示模式為一另一顯 示模式,接收對應該看盤視圖捷徑之一選取指令後,依據該 另一顯示模式而產生該看盤視圖於該觸控螢幕。」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13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進一步界定之技術特徵 ,兩者並無不同,則依相同理由,證據2、3、4、5、6、甲 證3仍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3所依附之請求項10要件10F之 技術特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 以組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3之整體技術特徵 ,並達成相同功效,故證據4、5,或證據2、3、6,或證據4 、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或證據 2、3、5、6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不具進步性 。 十六、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4為依附於請求項10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 0之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14進一步界定「其中,該看盤 視圖為自選商品視圖、庫存商品視圖、自動選股視圖、類股 視圖、排行視圖或單商品視圖」。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1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8進一步界定之技術特徵 ,兩者並無不同,則依相同理由,證據2、3、4、5、甲證3 仍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4所依附之請求項10要件10F之技 術特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 組合,仍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4之整體技術特徵, 並達成相同功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 5,或證據4、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 證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不具進步性。 十七、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據4、5、3 ,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合不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5不具進步性: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5為依附於請求項10之附屬項,包含請求項1 0之所有技術特徵,且請求項15進一步界定「其中,於該首 頁視圖更提供一編輯模式,可供調整該看盤視圖捷徑或該捷 徑於該首頁視圖中的位置或是刪除該看盤視圖捷徑或該捷徑 」。  ㈡系爭專利請求項15與請求項3進一步界定之技術特徵,兩者並 無不同,則依相同理由,證據2、3、4、5、甲證3仍未揭露 系爭專利請求項15所依附之請求項10要件10F之技術特徵,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縱將該等證據予以組合,仍 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5之整體技術特徵,並達成相 同功效,故證據2、3,或證據4、5,或證據2、3、5,或證 據4、5、3,或證據2、3、甲證3,或證據4、5、甲證3之組 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5不具進步性。  十八、綜上所述,原告所提各引證之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請求項1至15不具進步性。被告所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15 舉發不成立之處分,即屬合法,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 不合,原告訴請撤銷,並請求被告作成「請求項1至15舉 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十九、本件事證已明,當事人其餘主張或答辯,已與本件判決結 果無涉,爰毋庸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二十、結論:   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 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0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陳端宜 法 官 蔡惠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2024-11-20

IPCA-113-行專訴-28-20241120-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發明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2號 民國113年10月1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費西產品設計研發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陳冠名 訴訟代理人 林冠佑律師 張尚宸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劉聖尉 參 加 人 黃秀媛 上列當事人間發明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2年11月6日經法字第1121730762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並經本院命參加人參加訴訟,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訴願決定及原處分關於「請求項1至13舉發不成立」部分均 撤銷。 二、被告就發明第I630405號「雷射干擾器」專利舉發事件(案 號:106112442N01)應作成「請求項1至13舉發成立,應予 撤銷」之審定。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參加人經合法通知(卷二第33頁),無正當理由於言詞辯論 期日未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依行 政訴訟法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 准原告及被告聲請,由到場之當事人辯論而為判決(卷二第 59頁)。   乙、實體方面   壹、爭訟概要:   參加人於民國106年4月13日以「雷射干擾器」申請發明專利 ,經被告編為第106112442號審查,准予專利,並發給發明 第I630405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10 項)。110年4月9日原告以系爭專利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2 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規定提起舉發;參加人旋於同年7月9 日提出系爭專利更正本(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共13項)。案 經被告審查,以112年4月14日(112)智專三㈡04181字第112 2034489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110年7月9日之更正事項, 准予更正」、「請求項1至13舉發不成立」之處分(下稱原 處分)。原告不服前揭舉發不成立部分提起訴願,經濟部於 112年11月6日以經法字第11217307620號訴願決定書(下稱 訴願決定)予以駁回,原告不服提起本訴。本院認為本件判 決結果將影響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依職權命參加 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卷一第331至332頁)。       貳、原告主張及聲明:   一、系爭專利之基礎原理來自先前西元1989年已存在之雷射測速 技術,及針對雷射測速技術所相應而生之測速對策裝置。依 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解釋結果,系爭專利係以間斷地發射複 數干擾脈波,使「重疊」於入射脈波(雷射偵測器反射之入 射脈波)為技術手段,其中所謂重疊之意義,係在雷射偵測 器接收脈波之「同一時域上」發生重疊。又系爭專利請求項 1之技術特徵已為甲證2第[0026]、[0049]、[0050]段或甲證 4第[0039]、[0057]、[0059]、[0101]段所揭露而不具新穎 性,亦為甲證2及甲證4組合所示前揭段落內容所揭露而不具 進步性。而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技術特徵為甲證2第[0050]段 、甲證4第[0057]、[0059]段及甲證6第9頁第2行、圖1內容 所揭露。被告雖將「部分重疊」、「完全重疊」視為系爭專 利請求項1、3之技術特徵,然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11]段之 說明,可知系爭專利最終目的是在追求「干擾脈波與入射脈 波每次都能完全重疊,以達到完全阻斷之效」,無論是干擾 脈波重疊於入射脈波1/2或3/4以上之重疊程度差異,都只是 在追求完全重疊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並非為達特定目的而實 施之技術特徵。甲證2第[0050]段「in phase with」之用語 ,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干擾脈波「重疊、重和、疊加地 」於入射脈波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得由爭點所示證 據組合證明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並未合乎取得申請發明專 利之要件,應當撤銷。 二、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被告就系爭專利應為舉發 成立撤銷專利權之審定。 參、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原處分已載明原告所提證據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 步性之理由,其中甲證2之發明目的係要達成改善產生干擾 脈波的硬體電路,與系爭專利發明目的不同,並未揭露或教 示入射脈波與干擾脈波得以部分重疊,原告以系爭專利兩脈 波僅部分重疊能由證據2輕易推導完成,恐有後見之明疑慮 。又甲證4並未明確揭露干擾與入射脈波可以重疊之技術特 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動機將甲證4技術內 容簡單修飾而完成系爭專利之發明。而關於系爭專利請求項 1所載「該複數干擾脈波間斷地各於該複數入射脈波之間隔 時間內發射、且各持續至重疊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之解釋 方式,「持續至重疊」一語除可解釋包含系爭專利圖6之干 擾與入射脈波為「部分重疊」之情況外,亦可解釋為包含兩 脈波為「完全重疊」之情況。 二、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肆、參加人經合法通知未於準備程序及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惟提 出書狀陳稱: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該複數干擾脈波間斷 地各於該複數入射脈波之間隔時間內發射、且各持續至重疊 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之技術特徵,未被任一證據所揭露, 尤其是「干擾脈波間斷地於入射脈波之間隔時間內發射」之 技術特徵,與證據所揭露in phase with之「脈波完全重疊 」而不會有「干擾脈波提前於入射脈波發射」至「部分重疊 」的現象,系爭專利具專利要件而未違反核准時專利法之規 定。原告之訴無理由,應予駁回等語。   伍、爭點(卷二第18至19頁): 一、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關「複數干擾脈波……各持續至重疊於 其中一該入射脈波」技術特徵之解釋? 二、甲證2或甲證4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三、甲證2及4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不具進步 性? 四、甲證2、4及6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5、11 至13不具進步性? 五、甲證1、2及4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 性? 六、甲證1、2、4及6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至10 不具進步性? 陸、本院判斷:    一、系爭專利申請日為106年4月13日(審定卷第19頁),於107 年3月26日經審定准予專利,是系爭專利有無撤銷原因,應 以核准審定時之106年1月18日修正公布、同年5月1日施行之 專利法(下稱核准時專利法)為斷。而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 第1項第1款及第2項規定:「(第1項)可供產業上利用之發 明,無下列情事之一,得依本法申請取得發明專利:申請 前已見於刊物者。……(第2項)發明雖無前項各款所列情事 ,但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 術所能輕易完成時,仍不得取得發明專利」。再依同法第71 條第1項第1款規定,發明有違反第22條規定之情事,任何人 得附具證據,向專利專責機關舉發之。準此,系爭專利有無 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規定情事,依 法應由舉發人即原告附具證據證明之。    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㈠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系爭專利係關於一種雷射干擾器,包括:一光接收器,供接 收一包括複數入射脈波之入射雷射光並產生一與該複數入射 脈波相關聯之入射光訊號;一光發射器;一處理單元,依據 該入射光訊號計算該複數入射脈波之相鄰二者之間的間隔時 間、且驅動該光發射器產生一干擾雷射光,該干擾雷射光包 括複數干擾脈波,該複數干擾脈波間斷地各於該複數入射脈 波之間隔時間內發射、且各持續至重疊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 (系爭專利摘要,卷一第441頁)。 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圖式如附件一所示)   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請求項共10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 ,其餘為附屬項。專利權人即參加人於110年7月9日提出說 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更正本,經被告審定准予更正(更正後 請求項共13項,以下請求項均指更正後內容),各請求項內 容如下:    ⒈請求項1:一種雷射干擾器,包括:一光接收器,供接收一包 括複數入射脈波之入射雷射光並產生一與該複數入射脈波相 關聯之入射光訊號;一光發射器;一處理單元,依據該入射 光訊號計算該複數入射脈波之相鄰二者之間的間隔時間、且 驅動該光發射器產生一干擾雷射光,該干擾雷射光包括複數 干擾脈波,該複數干擾脈波間斷地各於該複數入射脈波之間 隔時間內發射、且各持續至重疊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 ⒉請求項2: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干擾脈波之 振幅大於該入射脈波之振幅,該光接收器連接於一電路板, 該電路板之一側設有一金屬罩,該金屬罩遮罩該光接收器。 ⒊請求項3: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各該干擾脈波 持續至重疊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之1/2以上,該光接收器連 接於一電路板,該電路板之一側設有一金屬罩,該金屬罩遮 罩該光接收器。 ⒋請求項4: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干擾雷射光 之發射訊號頻率與該入射雷射光之發射訊號頻率相同,該光 接收器連接於一電路板,該電路板之一側設有一金屬罩,該 金屬罩具有一跨隙,該跨隙跨過該電路板之一電路。 ⒌請求項5: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複數入射脈 波之數量至少為3個,該光接收器及該光發射器連接於一電 路板,該電路板之一側設有一金屬罩,該金屬罩遮罩該光接 收器;該金屬罩具有一跨隙,該跨隙跨過該電路板之一電路 ,該濾波透鏡設於一外殼,該光接收器及該光發射器設於該 外殼中。 ⒍請求項6: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處理單元包 括一與該光接收器通聯之第一級放大器、一與該第一級放大 器通聯之第二級放大器、一與該第二級放大器通聯之處理器 ,該處理器與該光發射器通聯,該第一級及第二級放大器處 理該入射光訊號成一放大訊號,該處理器依據該放大訊號間 隔時間、且驅動該光發射器產生該干擾雷射光。 ⒎請求項7:如請求項6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第一級放大 器為電晶體放大器,該第二級放大器為視頻放大器,該處理 單元另包括一通聯於該視頻放大器與該處理器之間的比較器 ,該比較器設有一閥值,該比較器僅允許經該視頻放大器處 理後之放大訊號大於該閥值的峰部部分通過,該等峰部部分 中之相鄰二者之間間隔該間隔時間。 ⒏請求項8:如請求項7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閥值設為該 放大訊號之電壓值、電流值或振幅值,該光接收器連接於一 電路板,該電路板之一側設有一金屬罩,該金屬罩遮罩該光 接收器,該金屬罩具有一跨隙,該跨隙跨過該電路板之一電 路。 ⒐請求項9:如請求項1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於該光接收器 之前方另設有一濾波透鏡,該濾波透鏡僅允許700奈米至950 奈米波長的光通過,該濾波透鏡設於一外殼,該光接收器及 該光發射器設於該外殼中。 ⒑請求項10:如請求項8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光接收器包 括至少一光電二極體,該光發射器包括至少一雷射二極體; 該光電二極體具有一介於40度至80度之光接收角,該雷射二 極體具有一介於15度至45度之光發射角;該干擾雷射光與該 入射雷射光之發射訊號頻率相同,該干擾雷射光與該入射雷 射光之波長介於850奈米至910奈米之間,該發射訊號頻率介 於100赫茲至600赫茲之間;該干擾脈波之振幅大於該入射脈 波之振幅;各該干擾脈波持續至重疊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之 3/4以上;該複數入射脈波之數量至少為3個,該干擾雷射光 相對地於其前三個入射脈波之後發射;於該光接收器之前方 另設有一濾波透鏡,該濾波透鏡為塑材且僅允許700奈米至9 00奈米波長的光通過,該光接收器及該光發射器連接於一電 路板,該電路板之一側設有一金屬罩,該金屬罩遮罩該光接 收器;該金屬罩具有一跨隙,該跨隙跨過該電路板之一電路 ,該濾波透鏡設於一外殼,該光接收器及該光發射器設於該 外殼中。 ⒒請求項11:如請求項2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處理單元包 括一與該光接收器通聯之第一級放大器、一與該第一級放大 器通聯之第二級放大器、一與該第二級放大器通聯之處理器 ,該處理器與該光發射器通聯,該第一級及第二級放大器處 理該入射光訊號成一放大訊號,該處理器依據該放大訊號間 隔時間、且驅動該光發射器產生該干擾雷射光。 ⒓請求項12:如請求項3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處理單元包 括一與該光接收器通聯之第一級放大器、一與該第一級放大 器通聯之第二級放大器、一與該第二級放大器通聯之處理器 ,該處理器與該光發射器通聯,該第一級及第二級放大器處 理該入射光訊號成一放大訊號,該處理器依據該放大訊號間 隔時間、且驅動該光發射器產生該干擾雷射光。 ⒔請求項13:如請求項4所述的雷射干擾器,其中該處理單元包 括一與該光接收器通聯之第一級放大器、一與該第一級放大 器通聯之第二級放大器、一與該第二級放大器通聯之處理器 ,該處理器與該光發射器通聯,該第一級及第二級放大器處 理該入射光訊號成一放大訊號,該處理器依據該放大訊號間 隔時間、且驅動該光發射器產生該干擾雷射光。 三、爭點所示舉發證據:   ㈠甲證1(舉發證據4)係西元1998年8月11日公告之美國第5793 477號「使雷射測速器失效之系統」專利案(圖式如附件二 所示)。 ㈡甲證2(舉發證據2)係西元2003年11月6日公開之美國第2003 /0206286A1號「雷射轉發器」專利案(圖式如附件三所示) 。 ㈢甲證4(舉發證據3)係西元2014年8月28日公開之美國第2014 /0240161A1號「脈波轉發器反制裝置」專利案(圖式如附件 四所示)。 ㈣甲證6(舉發證據5)係西元1992年9月9日公告之中國大陸第1 018209B號「用激光來檢測和記錄違反道路交通規則的系統 」專利案(圖式如附件五所示)。  ㈤前揭證據公告或公開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西元2017年4 月13日),可為系爭專利之相關先前技術。  四、爭點分析: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關「複數干擾脈波……各持續至重疊於其中 一該入射脈波」技術特徵,應解釋為「各干擾脈波與各入射 脈波在時域上至少部分重疊」,且該入射脈波包含「反射之 入射脈波」(即反射脈波),並未排除二者完全重疊之情形 : ⒈關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複數干擾脈波……各持續至重疊 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技術特徵,原告主張其與說明書第[0 011]段內容所載相左,且對通常知識者而言,並無雷射光「 重疊」或「持續至重疊」等概念(卷一第18頁);被告原稱 由系爭專利說明書前述內容及請求項1記載,可知請求項1已 限定為「脈波部分重疊」,並排除「脈波完全重疊」的情況 ,嗣認亦可包含「完全重疊」之情況(卷一第301至302頁、 第551頁)。 ⒉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記載之「該複數干擾脈波間斷地各於該複 數入射脈波之間隔時間內發射、且各持續至重疊於其中一該 入射脈波」內容,特別是「間隔時間」與「各持續至重疊」 等語詞與上下文,可知前述內容旨在描述干擾脈波與入射脈 波在時域(時間)上的關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即會將前述文義理解為:複數個干擾脈波出現於複數個入 射脈波的間隔時間內,且各個干擾脈波所持續之時間(即脈 波寬度持續時間)係與各入射脈波相互重疊,並未排除「完 全重疊」之情形。 ⒊復參照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03]段(卷一第445頁)記載「習 知之雷射干擾器一般是在收到該偵測器之雷射光後,透過連 續發射一干擾雷射光來覆蓋『反射之雷射光』。然而此類習知 技術並未針對該偵測器之雷射光的波長、訊號發射頻率、振 幅等性質進一步分析比對,效果較差」,以及第[0011]段( 卷一第447頁)記載「該干擾雷射光21之發射訊號頻率與該 入射雷射光40之發射訊號頻率相同,確保同步干擾該雷射偵 測器接收『反射之入射雷射光』。該干擾脈波22之振幅較佳大 於該入射脈波41之振幅,以有效覆蓋該入射脈波41。各該干 擾脈波22持續至重疊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41之1/2以上,較 佳為重疊3/4以上、甚至『完全重疊』,以完全阻斷、干擾該 雷射偵測器接收『反射之入射雷射光』……」,可知雷射干擾器 之原理係使干擾脈波早於(或同時於)「反射之入射雷射光 」(即反射脈波)為測速槍所接收,藉此干擾測速槍偵測到 正確數值。系爭專利即藉由與入射脈波相同頻率之干擾脈波 ,間斷地於各入射脈波間隔時間內發出,使各干擾脈波至少 部分重疊或覆蓋入射脈波(或反射脈波),以達精確干擾之 目的,而二者彼此相重疊的程度(另可參系爭專利圖6,卷 一第458頁),前述說明書內容明確記載可為1/2、3/4,並 包含「完全重疊」之情形,益見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重疊 」解釋上不能逕予排除「完全重疊」之情形。  ⒋據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關「複數干擾脈波……各持續至重疊 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技術特徵,應解釋為「各干擾脈波與 各入射脈波在時域上至少部分重疊」,即各干擾脈波與各入 射脈波二者之脈波寬度持續時間至少部分相互重疊,且該入 射脈波包含「反射之入射脈波」(即反射脈波),並未排除 二者完全重疊之情形。 ㈡甲證2或甲證4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⒈甲證2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⑴查甲證2圖1及說明書相對應內容(第[0026]至[0031]段,卷 一第179頁;中譯見卷一第189頁)揭露一種雷射轉發器(1) ,可發射干擾雷射信號至雷射測速器(7),且該雷射轉發器( 1)具有光學接收器(2)、光學發射器(6)及微處理器(4)等構 件,即分別對應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雷射干擾器包括「 光接收器」、「光發射器」及「處理單元」等構件。其中, 甲證2說明書第[0029]段記載「雷射測速器7所發射之監測雷 射信號8由光學接收器2接收。該光學接收器將該監測雷射信 號傳送至監測信號轉換器3後,該監測信號轉換器便將該信 號轉換為電監測信號9,並將該電監測信號傳送至微處理器4 」,意即甲證2之光學接收器(2)接收來自於雷射測速器(7) 之入射雷射光(為特定頻率並包含有複數脈波,參甲證2圖3 或第[0048]段,卷一第190頁),並透過轉換器(3)將之轉換 為相對應電監測信號(9),即對應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 一光接收器,供接收一包括複數入射脈波之入射雷射光並產 生一與該複數入射脈波相關聯之入射光訊號」技術特徵。甲 證2說明書第[0031]段(卷一第189頁)記載「該微處理器將 該電監測信號處理為具有所選第二頻率之電干擾信號10,並 將此信號傳送至干擾信號轉換器5,該干擾信號轉換器將該 電干擾信號轉換為干擾雷射信號11後,便由光學發射器6發 射該干擾雷射信號至該雷射測速器」,另甲證2圖3及說明書 第[0049]段(卷一第190頁)記載「由二條虛線所標示之時 窗具有等於∆t1之時段。該干擾信號中之脈波列必須在此時 窗所標示之時段內發射,以確保該雷射測速器能依其自身之 預期,在所述時段內偵測到並顯示所述脈波列,並因而將所 接收之脈波列解讀為其所發射之監測脈波列之反射」,即對 應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處理單元,依據該入射光訊 號計算該複數入射脈波之相鄰二者之間的間隔時間、且驅動 該光發射器產生一干擾雷射光,該干擾雷射光包括複數干擾 脈波,該複數干擾脈波間斷地各於該複數入射脈波之間隔時 間內發射」技術特徵。 ⑵據上,前述甲證2圖3等處所揭示技術內容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 之差異僅在於「該複數干擾脈波……各持續至重疊於其中一該 入射脈波」技術特徵。另甲證2第[0050]段(卷一第190頁) 記載「在一有利實施例中,該干擾信號係以與該監測脈波列 同相之方式(in phase with)發射,以確保各干擾脈波列皆 可在預期之時段內被接收」,前述內容既揭露干擾信號與監 測脈波「同相/同相位」,即指二信號在時域上完全重疊, 業已揭露前述差異技術特徵。 ⑶原告雖主張甲證2前述技術內容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 具新穎性云云。惟新穎性之審查,應就申請專利之發明與單 一先前技術單獨比對,不得就該發明與多份引證文件中之全 部或部分技術內容的結合,亦不得以一份引證文件中之部分 技術內容的結合進行比對(參核准審定時專利審查基準第二 篇第三章第2.3.2節)。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 固已為甲證2圖3及說明書第[0050]段等處所共同揭露,然觀 諸甲證2圖3顯示干擾脈波雖在監測脈波之間隔時間內發射, 但干擾脈波與監測脈波「並未」重疊;第[0050]段則記載「 在一有利實施例中……同相之方式……」,指干擾脈波與監測脈 波同步,二者在時域上「完全重疊」,與圖3明顯分屬不同 實施例或實施態樣,自不能擷取甲證2說明書第[0050]段與 圖3之內容相互結合後,據以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 性,故甲證2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⒉甲證4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⑴查甲證4圖1及說明書第[0039]段(卷一第212頁,中譯見卷一 第226頁)揭露有一種反制轉發器(110),包含有光學接收器 (140)用以接收量測裝置(100)所發射且由放大器(142)加以 放大為量測脈波(對應於系爭專利之「入射脈波」),以及 用以發射干擾信號至量測裝置(100)之光學發射器(145/150) ,對應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種雷射干擾器,包括: 一光接收器,供接收一包括複數入射脈波之入射雷射光並產 生一與該複數入射脈波相關聯之入射光訊號」與「一光發射 器」技術特徵;甲證4說明書第[0051]段(卷一第213頁,中 譯見卷一第227頁)記載「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反制 轉發器可辨識並干擾量測信號之有限序列。有限序列量測裝 置具有一組固定之信號,該序列中各信號之維度可根據一組 預定之變化而改變。例如,信號維度可有(n)種變化,而在 完成第(n)種維度變化後,信號循環便會重複,並從第1種變 化開始……」,另依甲證4說明書第[0039]段(卷一第212頁, 中譯見卷一第226頁)記載「反制轉發器110包含中央處理單 元(CPU)或數位信號處理器(DSP)155,且該CPU或DSP係連接 至多個周邊元件……」、第[0041]段(卷一第213頁,中譯見 卷一第227頁)記載「……該反制轉發器可根據一量測裝置之 信號特徵辨識該量測裝置,並在預期之時窗內發射干擾信號 ……」及圖3等相關內容,可知甲證4之反制轉發器係以中央處 理單元(155)來計算入射脈波之間隔時間,並驅動光學發射 器(145/150)產生干擾信號,對應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 一處理單元,依據該入射光訊號計算該複數入射脈波之相鄰 二者之間的間隔時間、且驅動該光發射器產生一干擾雷射光 ,該干擾雷射光包括複數干擾脈波」、「該複數干擾脈波間 斷地各於該複數入射脈波之間隔時間內發射」技術特徵。 ⑵另甲證4說明書第[0057]段(卷一第214頁,中譯見卷一第228 頁)記載「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反制轉發器可辨識並干 擾經程式化後可辨識及忽略形狀與回射信號之預期形狀不同 之干擾信號之量測裝置……例如,該反制裝置發送所謂誘餌信 號,例如一矩形信號,其目的係令反射信號與遮蔽信號重疊 (overlap),並因而呈現矩形。該量測裝置會將該反射信號 視為假信號而加以忽略……」內容,可知甲證4揭露將干擾脈 波與反射脈波(即反射之入射脈波)相互重疊,使得量測裝 置(即測速槍)無法正確量測,對應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 之「該複數干擾脈波……各持續至重疊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 技術特徵。 ⑶據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固然已見於甲證4前 述內容,惟甲證4第[0057]段記載遮蔽信號與反射信號相互 重疊,與甲證4圖3及其相對應段落揭露干擾脈波(2B)未與反 射脈波(2’)重疊,顯然分屬不同實施例,不能將之相互結合 後據以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故甲證4不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㈢甲證2及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不具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1分別與甲證2、4比對,甲證2、4各已揭露系 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俱如前述。甲證2、4之技 術內容均為雷射干擾器,屬相同技術領域;且二者均以有效 干擾測速器為其所欲解決之問題或目的;又二者所採取之技 術手段,均為偵測測速器之入射脈波後,由處理器驅動光發 射器發出干擾脈波,使測速器無法正確判別車輛速度,是就 光接收器、處理器及光發射器等相同硬體構件,及其產生干 擾脈波之功能、作用等具有共通性。甲證2第[0050]段教示 或建議「該干擾信號係以與該監測脈波列同相之方式(in ph ase with)發射,以確保各干擾脈波列皆可在預期之時段內 被接收」;甲證4說明書第[0057]段亦教示將「反射信號與 遮蔽信號重疊(overlap)」,使量測裝置會將反射信號視為 假信號而加以忽略(另參甲證4第[0058]至[0060]段等,卷 一第228頁);是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為使 測速器無法正確量測車輛速度,當有合理動機組合甲證2、4 所教示或建議之技術內容,使干擾信號與反射信號(經反射 之入射信號)在時域上相互重疊,進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 求項1之發明;況且甲證2、4之不同實施例,各已共同揭露 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俱如前述,則對所屬技 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將同一先前技術中不同實施 例之內容相互組合,亦屬顯而易見。故甲證2、4之組合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⒉參加人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干擾脈波間斷地於入射脈 波之間隔時間內發射」之技術特徵,而甲證2、4既揭露脈波 完全重疊,不會如系爭專利有干擾脈波提前於入射脈波發射 至「部分重疊」的現象云云(卷一第321至322頁)。惟如前 述,甲證2圖3及說明書第[0049]段,與甲證4第[0041]段等 ,均揭露「干擾脈波間斷地於入射脈波之間隔時間內發射」 技術特徵;又如前述技術特徵之解釋,干擾脈波至少部分重 疊之「入射脈波」,包含「反射之入射脈波」(即反射脈波 );意即在「干擾脈波間斷地於入射脈波之間隔時間內發射 」前提下,干擾脈波在時域上至少部分重疊(甚或完全重疊 )於反射脈波,二者並無衝突。復依甲證2第[0050]段及甲 證4第[0057]段等內容,均揭示將干擾脈波與「反射脈波」 完全重疊,以使量測裝置無法正確量測速度,可見不論干擾 脈波之發射時間是否間隔於入射脈波,重點仍在於干擾脈波 需提前或重疊於「反射脈波」(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11]段 亦如是說明)到達雷射偵測器,方能達成有效干擾之目的。 是既甲證2、4均已教示相關技術手段,且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合甲證2、4及其不同實施例,即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⒊系爭專利請求項6係依附於請求項1,其所界定之附屬技術特 徵如前所述。查甲證4說明書第[0039]段(卷一第226頁)記 載「反制轉發器110包含中央處理單元(CPU)或數位信號處 理器(DSP)155,且該CPU或DSP係連接至多個周邊元件,包 含:可視需要而設置之放大器142……;用以接收量測裝置100 所發射且已由放大器142加以放大之量測脈波之光學接收器1 40……;及至少一個用以發射干擾信號至量測裝置100之光學 發射器或轉發器(145,150)……。各發射器(145,150)可視 需要而包含發散透鏡147,藉以加大該干擾信號命中目標量 測裝置(其位置未知)之機率」(另參甲證4圖1),甲證4 前述中央處理單元(155),以及與中央處理單元(155)相連接 之光學接收器(140)、放大器(142)、光學發射器(150),即 分別對應揭露前述附屬技術特徵之處理器、光接收器、第一 /第二級放大器、光發射器,是以前述附屬技術特徵已為甲 證4所揭露。又甲證2、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 具進步性,俱如前述,是以甲證2、4之組合亦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 ㈣甲證2、4及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5、11至13不 具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2係依附於請求項1,其所界定之附屬技術特 徵如前所述。查甲證4第[0099]段(卷一第230頁)記載「該 反制轉發器將針對其所接收之每個脈波發送兩個脈波以為回 應:第一脈波具有與所接收之脈波相同之振幅,且反映出吾 人希望被量測到之假想速度,第二脈波則具有相對較大之振 幅,且將由該量測裝置於其所預期之反射脈波抵達時間點接 收,因而有效遮蔽該反射信號」即揭露以振幅較入射脈波為 大之第二脈波作為干擾脈波;又以金屬罩進行電磁屏蔽以避 免干擾,乃係電子或通訊技術領域之一般通常知識,甲證6 圖1亦揭露一種雷射發射器與接收器,甲證6說明書第9頁第7 至10行(卷一第251頁)記載「……光敏二極管(5)和與其相連 接的前置放大器(7)都裝在鐵或其它能起電磁屏蔽的屏蔽罩( 9)內,保護接收器免受激光器電源及其它外部所產生的干擾 ……」,即已揭露利用金屬屏蔽罩(9)來保護接收器,對應於 前述附屬技術特徵有關金屬罩之技術特徵。甲證2、4之組合 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甲證6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係關於雷射測速器,與甲證2、4均為相同技 術領域,且以雷射發射器、接收器與電信號間的轉換進行速 度量測或反制,於功能或作用上具有共通性,甲證6既教示 金屬屏蔽罩可保護接收器避免受外部干擾,則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甲證2、4之技術內容,為避免受電磁 干擾,當有合理動機組合甲證6之金屬屏蔽罩,進而輕易完 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發明。故甲證2、4及6之組合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3係請求項1之附屬項,其所界定之附屬技術 特徵如前所述。查甲證2第[0050]段揭露干擾信號與監測脈 波係「同相」,即指兩信號「完全重疊」而為「重疊1/2以 上」;另甲證4圖1(卷一第206、220頁)已揭露光學接收器 (140)、中央處理單元(155)等電子元件,則將電子元件藉由 電路板相互連接實屬必然。甲證6說明書第9頁第7至10行( 卷一第251頁)記載「……光敏二極管(5)和與其相連接的前置 放大器(7)都裝在鐵或其它能起電磁屏蔽的屏蔽罩(9)內」, 已揭露利用金屬屏蔽罩(9)來保護接收器。是以,系爭專利 請求項3之前述附屬技術特徵,已為甲證2、4、6所揭露。甲 證2、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已如 前述。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其基於甲證 2、4所揭露之技術內容,為避免光接收器受電磁干擾,當有 合理動機組合甲證6之金屬屏蔽罩,進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 請求項3所界定之發明。故甲證2、4及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 ⒊系爭專利請求項4係請求項1之附屬項,其所界定之附屬技術 特徵如前所述。查甲證2第[0050]段揭露干擾信號與監測脈 波係「同相」,即指兩信號之頻率相同;另甲證6圖1及說明 書第9頁第7至10行揭示利用屏蔽罩(9)來遮蔽接收器,避免 受電磁干擾,如金屬罩(屏蔽罩(9))內之電子元件欲與外 部其他元件相連,或為便於接收外部信號,勢必需於金屬罩 開孔(即前述附屬技術特徵之「跨隙」),如甲證6之光敏 二極管(5)即需藉由屏蔽罩(9)之孔洞始能接收光線(參甲證 6圖1,卷一第257頁),是以前述附屬技術特徵已為甲證2、 6所揭露。甲證2、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 步性,業如前述。因甲證2、4、6均屬相同技術領域,就功 能、作用等亦具共通性(詳如前述請求項2、3之理由),且 甲證6教示金屬屏蔽罩可保護接收器避免受外部電磁干擾, 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甲證2、4之技術內容 ,為避免受電磁干擾時,當有合理動機組合甲證6之金屬屏 蔽罩,進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4所界定之發明。故甲 證2、4及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 ⒋系爭專利請求項5係依附於請求項1,其所界定之附屬技術特 徵如前所述。查甲證2第[0061]段(卷一第190頁)記載「…… 該程式將進行控制,以判定其是否已在給定的時段內偵測到 三個脈波列……」,甲證4第[0051]段(卷一第227頁)記載「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反制轉發器可辨識並干擾量測信 號之有限序列。有限序列量測裝置具有一組固定之信號,該 序列中各信號之維度可根據一組預定之變化而改變。例如, 信號維度可有(n)種變化,而在完成第(n)種維度變化後,信 號循環便會重複,並從第1種變化開始……」,即揭露量測裝 置所發出之入射脈波係有限序列而有多種可能;另甲證6圖1 顯示前置放大器(7)等電子元件為屏蔽罩(9)(相當於系爭專 利之金屬罩)所遮蔽,並另有聚焦鏡片(18)、鏡頭(3)設於 外殼(1)中,當金屬罩(屏蔽罩(9))內之電子元件欲與外部 其他元件相連或為接收信號之必要,勢必需於金屬罩開孔( 即前述附屬技術特徵之「跨隙」),如甲證6之光敏二極管( 5)需藉由屏蔽罩(9)之孔洞始能接收光線,是以前述附屬技 術特徵已為甲證2、4、6所揭露。又甲證2、4之組合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及甲證2、4、6間具有組合 動機,俱如前述,則甲證2、4及6之組合亦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 ⒌系爭專利請求項11至13,係分別依附於請求項2至4,並均界 定「其中該處理單元包括一與該光接收器通聯之第一級放大 器、一與該第一級放大器通聯之第二級放大器、一與該第二 級放大器通聯之處理器,該處理器與該光發射器通聯,該第 一級及第二級放大器處理該入射光訊號成一放大訊號,該處 理器依據該放大訊號間隔時間、且驅動該光發射器產生該干 擾雷射光」之附屬技術特徵。查甲證4說明書第[0039]段( 卷一第226頁)記載「反制轉發器110包含中央處理單元(CP U)或數位信號處理器(DSP)155,且該CPU或DSP係連接至 多個周邊元件,包含:可視需要而設置之放大器142……;用 以接收量測裝置100所發射且已由放大器142加以放大之量測 脈波之光學接收器140……;及至少一個用以發射干擾信號至 量測裝置100之光學發射器或轉發器(145,150)……各發射器 (145,150)可視需要而包含發散透鏡147,藉以加大該干擾 信號命中目標量測裝置(其位置未知)之機率」(另參甲證 4圖1),甲證4前述中央處理單元(155),以及與中央處理單 元(155)相連接之光學接收器(140)、放大器(142)、光學發 射器(150),即分別對應揭露前述附屬技術特徵之處理器、 光接收器、第一/第二級放大器、光發射器,是以前述請求 項11至13之附屬技術特徵已為甲證4所揭露。甲證2、4及6之 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4不具進步性,俱如前述, 是以甲證2、4及6之組合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至13 不具進步性。 ㈤甲證1、2及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7係依附於請求項6,其所界定之附屬技術特 徵如前所述。甲證4之放大器(142)對應於系爭專利之第一/ 第二級放大器,以及甲證2、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 項6不具進步性之理由,俱如前述。 ⒉查甲證2圖2(卷一第185頁)揭露雷射轉發器之電路(21),甲 證2第[0032]段(卷一第189頁)記載「該電路包含五個次電 路:IR光電二極體偵測器電路22……」,第[0033]段記載「該 IR光電二極體偵測器電路之較佳者包含二個配置於典型電晶 體放大器構型28……。該放大器具有高增益(>50dB),且可放 大來自該二個光電二極體且連接ac之電監測信號」,可見甲 證2已揭露有二個電晶體放大器;甲證2第[0056]段(卷一第 190頁)另記載「為提升該程式之效能、避免處理非必要之 資料,同時提高該雷射轉發器之有效性,該電偵測信號將與 多個閾值44進行比對,該等閾值係一組界定程式邊界以辨別 所接收之信號是否為真正監測信號之數值」,前述甲證2之 「閾值」即相當於前述附屬技術特徵之比較器設有閥值,僅 允許電偵測信號符合一定臨界值始可通過,是以前述附屬技 術特徵已為甲證2所揭露。 ⒊甲證1所揭露之技術內容為雷射偵測器與雷射干擾器,與甲證 2、4均相同技術領域,並均以雷射發射器、接收器與電信號 間的轉換進行速度量測或反制,於功能或作用上具有共通性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有動機組合甲證1、2及 4之技術內容;甲證1第15欄第1段(卷一第142頁,中譯見卷 一第167頁末段至第168頁第1段)記載「該高頻放大器電路2 56具有30-50MHz之頻寬,……。放大電路256包括第一及第二 放大器258及260,該兩者共同產生放大後之雷射偵測信號。 第二放大器260包括連結至第一二極體整流器電路262之AGC 輸入。因應接收到來自計時器電路264(圖9B)之信號,第 一二極體整流器電路262觸發第二放大器260之AGC輸入,因 而關閉第二放大器260,以免雜訊觸發干擾雷射光束」,即 甲證1揭露有二個放大器,同樣對應於前述附屬技術特徵之 第一/第二級放大器,又甲證2、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故甲證1、2及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 ㈥甲證1、2、4及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至10不具進 步性: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8係依附於請求項7,其所界定之附屬技術特 徵如前所述。查甲證2第[0057]段(卷一第190頁)記載「在 圖示實施例中,該等閾值為脈波上升時間、光強度,但應瞭 解,亦可增設許多其他閾值……」,可見甲證2已教示閾值可 為不同數值之設定,而既甲證2係將雷射光訊號轉換為電訊 號(參甲證2圖1),則將閾值設定為電訊號之電壓、電流或 振幅,僅為該技術領域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設定者;另甲證 6圖1及說明書第9頁第6至10行揭示利用金屬屏蔽罩(9)來遮 蔽接收器,避免受電磁干擾,而金屬罩(屏蔽罩(9))內之 電子元件欲與外部其他元件相連或便於接收外部信號,勢必 需於金屬罩開孔(即前述附屬技術特徵之「跨隙」),如甲 證6之光敏二極管(5)即需藉由屏蔽罩(9)之孔洞始能接收光 線(參甲證6圖1),是以前述附屬技術特徵係該技術領域通 常知識者依甲證2、6之技術內容所能簡單變更者;又甲證1 、2及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以及 甲證1、2及4,或甲證2、4及6間均具有組合動機俱如前述, 是以甲證1、2、4及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不具 進步性。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9係依附於請求項1,其所界定之附屬技術特 徵如前所述。查甲證1第8欄第54至67行(卷一第138頁,中 譯見卷一第164頁倒數第2段)記載「……此雷射轉發器28包括 可接收入射雷射光束之光電二極體56……光電二極體56為矽光 電二極體,例如Siemens所製造之SFH 203 FA。該Siemens光 電二極體包括濾波範圍為200nM之光譜濾器,其中該濾波範 圍係以900nM波長為中心……該Siemens光電二極體之內建透鏡 31(圖4)具有相對偏小之光學受光角(例如20°),以便將 雷射偵測器30所接收之監測雷射光束信號最大化」,是以甲 證1已揭露雷射偵測器(30)(對應系爭專利之光接收器)前 方設有透鏡(31)(參甲證1圖4),且其允許波長900奈米的 雷射光通過,對應於前述附屬技術特徵有關「於該光接收器 之前方另設有一濾波透鏡,該濾波透鏡僅允許700奈米至950 奈米波長的光通過」部分;至於將濾波透鏡與光接收器、光 發射器等構件設於外殼中,僅係以外殼保護或封裝電子電路 構件之一般通常知識,如甲證6圖1即揭示以外殼(1)包覆聚 焦鏡片(18),以及光敏二極管(5)、激光發射器(10)等構件 (即光接收器、光發射器),即對應於前述附屬技術特徵有 關「該濾波透鏡設於一外殼,該光接收器及該光發射器設於 該外殼中」部分。即甲證1、6業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 前述附屬技術特徵。甲證2、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 項1不具進步性,其理由俱如前述,又甲證1、6之技術內容 為雷射偵測器或雷射干擾器,與甲證2、4屬相同技術領域, 並均以雷射發射器、接收器與電信號間的轉換進行速度量測 或反制,於功能或作用上具有共通性,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當有動機組合甲證1、2、4及6,進而輕易完成 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發明,故甲證1、2、4及6之組合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請求項9不具進步性。 ⒊系爭專利請求項10係依附於請求項8,其所界定之附屬技術特 徵如前所述。查甲證1第8欄第64至67行(卷一第138頁,中 譯參卷一第164頁)記載「光電二極體之內建透鏡31(圖4) 具有相對偏小之光學受光角(例如20°),以便將雷射偵測 器30所接收之監測雷射光束信號最大化」,即相當於前述附 屬技術特徵之光電二極體之光接收角。甲證2第[0050]段( 卷一第190頁)已揭示干擾信號與監測脈波同相,即指干擾 脈波與入射脈波頻率相同且完全重疊;甲證2第[0027]段( 卷一第189頁)記載「在一個實施例中,光發射器6是典型90 4-905nm波長的雷射二極體,而在另一實施例中則係一通常 具有870nm波長之IR二極體」;甲證2第[0055]段(卷一第19 0頁)記載「……帶通濾波器的頻帶係設定為70Hz至700Hz,使 得100Hz至600Hz的頻率(例如已知雷射測速設備之工作頻率 )得以通過」;甲證4第[0039]段(卷一第226頁)記載「…… 光學接收器140……具有寬廣之波長範圍(例如400-1100nm) ,又例如SiAPD,其波長範圍為880-930nm」,前述甲證2、4 之技術內容即已揭露前述附屬技術特徵有關「該干擾雷射光 與該入射雷射光之發射訊號頻率相同,該干擾雷射光與該入 射雷射光之波長介於850奈米至910奈米之間,該發射訊號頻 率介於100赫茲至600赫茲之間」、「各該干擾脈波持續至重 疊於其中一該入射脈波之3/4以上」部分。甲證4第[0058]段 (卷一第228頁)記載「……該反制裝置亦發送參數略有不同 (例如振幅較大)之所謂干擾信號」,或第[0099]段(卷一 第230頁)記載以振幅較大的第二脈波作為干擾脈波,對應 揭露前述技術特徵「該干擾脈波之振幅大於該入射脈波之振 幅」部分。甲證2第[0061]段(卷一第190頁)記載「在步驟 46中,該程式將進行控制,以判定其是否已在給定的時段內 偵測到三個脈波列……」,之後於步驟50中進行干擾程序(參 甲證2圖4或第[0071]段,卷一第191頁),即揭露前述附屬 技術特徵有關「該複數入射脈波之數量至少為3個,該干擾 雷射光相對地於其前三個入射脈波之後發射」部分。甲證1 第8欄第54至67行(卷一第138頁,中譯見卷一第164頁倒數 第2段)記載「……此雷射轉發器28包括可接收入射雷射光束 之光電二極體56……光電二極體56為矽光電二極體,例如Siem ens所製造之SFH 203 FA。該Siemens光電二極體包括濾波範 圍為200nM之光譜濾器,其中該濾波範圍係以900nM波長為中 心……該Siemens光電二極體之內建透鏡31(圖4)具有相對偏 小之光學受光角(例如20°),以便將雷射偵測器30所接收 之監測雷射光束信號最大化」,對應揭露前述附屬技術特徵 「於該光接收器之前方另設有一濾波透鏡,該濾波透鏡為塑 材且僅允許700奈米至900奈米波長的光通過」部分。甲證6 圖1揭示聚焦鏡片(18)、鏡頭(3)設於外殼(1)中,甲證6說明 書第9頁第7至10行(卷一第251頁)揭示利用金屬屏蔽罩(9) 來遮蔽接收器,避免受電磁干擾,而金屬罩(屏蔽罩(9)) 內之電子元件欲與外部其他元件相連或為便於接收外部信號 ,勢必需於金屬罩開孔(即前述附屬技術特徵之「跨隙」) ,如甲證6之光敏二極管(5)即需藉由屏蔽罩(9)之孔洞始能 接收光線(參甲證6圖1),對應揭露前述附屬技術特徵「該 光接收器及該光發射器連接於一電路板,該電路板之一側設 有一金屬罩,該金屬罩遮罩該光接收器;該金屬罩具有一跨 隙,該跨隙跨過該電路板之一電路,該濾波透鏡設於一外殼 ,該光接收器及該光發射器設於該外殼中」部分。既甲證1 、2、4及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俱 如前述,且請求項10之附屬技術特徵亦為甲證1、2、4及6所 揭露,則甲證1、2、4及6之組合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 10不具進步性。 柒、綜上所述,原告所提甲證2或甲證4雖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 求項1不具新穎性,然爭點所示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請求項1至1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2 條第2項規定,原處分關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13舉發不成立 之審定,即有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有未洽,原告請 求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關於請求項1至13部分,並命被告 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13應作成舉發成立之審定,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 捌、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並無一一論述的 必要。      玖、結論: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 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第218條,民事訴訟法第385 條第1項前段規定,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蔡惠如    法 官 陳端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2024-11-13

IPCA-113-行專訴-2-20241113-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新型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16號 民國113年9月25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全存保企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蘇保全 訴訟代理人 李智陽律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陳章德 參 加 人 三弘木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陳月嬌 上列當事人間新型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3 年1月16日經法字第1121730987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並 經本院命參加人參加訴訟,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二、被告就新型第M550589號「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專利 舉發事件(案號:106211580N03),應作成「舉發成立,應 予撤銷」之處分。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壹、參加人經合法通知(本院卷第173頁),無正當理由於言詞 辯論期日未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 依行政訴訟法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 定,准原告及被告聲請,由到場之當事人辯論而為判決(本 院卷第203頁)。   貳、原告起訴聲明原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被告就新 型第M550589號「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專利(下稱系 爭專利)應為「核准更正請求項第1項舉發成立應予撤銷」 之處分。於訴訟進行中更正第二項聲明為「被告應就第1062 11580N03號(即本件舉發事件)為舉發成立之處分」,經被 告表示同意(本院卷第14頁、第124頁),核無不合,應予 准許。  乙、實體方面:   壹、爭訟概要:   參加人前於民國106年8月7日申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共5項,經被告編為第106211580號進行形式審查准予專利。 嗣參加人於111年12月13日提出更正本,經被告審查准予更 正公告在案。原告於112年6月15日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舉 發時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2項及第4項規定之情形提 起舉發。案經被告審查,以112年10月6日(112)智專議㈠04 085字第1122100539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請求項1舉發不 成立」之處分(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濟部 於113年1月16日以經法字第11217309870號訴願決定書(下 稱訴願決定)予以駁回,原告不服提起本訴。本院認為本件 判決結果將影響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依職權命參 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本院卷第89至90頁)。     貳、原告主張及聲明:   一、系爭專利更正加入之「溝槽」特徵,並未明確記載在申請時 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圖式3上所繪製呈斜向間隔排列 的線條,是否具有立體凹陷形狀之斜向溝槽,非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系爭專利圖式3、4能直接且無歧異 得知,應認係引進新事項。系爭專利更正後說明書[0024]記 載榫件30外表面緊密貼合,然榫件外表面如設有複數溝槽, 則與穿孔及對應孔勢必有無法完全貼合之處,已有不符,超 出系爭專利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 圍,亦變更公告時之申請專利範圍,有違專利法第67條第2 、4項規定。新浪網西元2016年9月22日公開之[木制家具的 基本接合之榫接合]網頁(下稱新浪網頁)圖式皆有在文件 中以文字敘述「溝紋」、「溝槽」,不會讓人誤解是否有溝 槽可能,被告並未說明任何理由即認系爭專利圖4為圖式細 節之簡略顯有速斷之違誤。又新浪網頁2.1.1.3圓榫接合並 未具體載明圓木榫與穿孔及對應孔之尺寸,被告認定二者完 全貼合顯有違誤。由系爭專利說明書[0024]將緊密貼合放於 上膠前之敘述,可見該榫件單純為原木榫,外表面並無凹設 有複數溝槽。又參加人提出系爭專利更正本,被告未通知原 告陳述意見即核准更正,實質影響原告就系爭專利第106211 580NO1號舉發案(下稱NO1舉發案)即本院111年度行專訴字 第37號行政訴訟審查範圍,將影響原告之勝敗,被告未依專 利審查基準第五篇第一章第3.4.4節更正審查結果之處理⑵規 定及專利法第74條第4項規定通知原告表示意見,有重大明 顯瑕疵,原處分應予撤銷。 二、聲明: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被告應就本件舉發事件為 舉發成立之處分。   參、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系爭專利申請時說明書雖未以文字敘述出「溝紋」或「溝槽 」,惟新浪網頁所示螺旋紋壓縮溝紋圓榫及開螺旋溝槽圓榫 等係屬習知,木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能直接 且無歧異地知悉系爭專利圖3之榫件30上的螺旋條紋即為螺 旋溝槽。縱系爭專利圖4之榫件30的剖面呈平直狀,亦無礙 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意識圖4之榫件30亦是設 有螺旋溝槽。而圖式省略細節,俾免圖面過於複雜而難以辨 識,係為慣行作法,且系爭專利圖4並非不得依圖3予以更正 。上開網頁第1.1節所載「榫頭和榫眼呈方形」及第2.1.1.3 節所載「圓榫接合的榫頭和榫眼呈圓形」,無論榫頭、榫眼 為網頁圖2.1.1.1.1.3之圓形或圖2.1.1.1-1之長方形、圖2. 1.1.1-2之橢圓形,圓榫、橢圓榫、直角榫皆為榫頭。而該 網頁第1節所載「⒈榫接合……指榫頭與榫眼……組成的接合,零 件間通過榫頭與榫眼配合擠壓」,榫頭(等同榫件30)與榫 眼(等同穿孔15、對應孔23)通過緊配合(干涉配合)而使 榫頭與榫眼緊密結合者為習知,故可知榫件外表面與穿孔及 對應孔完全貼合。又該網頁第1節所載「⒈榫接合……指榫頭與 榫眼……組成的接合,零件間通過榫頭與榫眼配合擠壓,並輔 以膠接合……獲得接合強度」,縱使榫頭與榫眼間通過擠壓配 合而緊密貼合,榫頭與榫眼間仍可輔以膠接合以提高接合強 度。又本件更正並非伴隨NO1舉發案之更正,並無專利審查 基準第五篇第一章第3.4.4節或專利法第74條第4項規定通知 原告表示意見規定之適用。 二、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肆、參加人未於準備程序及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 聲明或陳述。 伍、爭點(本院卷第126頁):     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是否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 第2、4項規定? 陸、本院判斷:     一、依專利法第119條第3項但書規定,以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 用第67條第2項、第4項規定之情事,提起舉發者,依舉發時 之規定。本件參加人於112年6月15日提起舉發,應以舉發時 所適用111年7月1日施行之現行專利法(下稱專利法)為斷 。又依專利法第67條第2項、第4項規定:(第2項)更正, 除誤譯之訂正外,不得超出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 圖式所揭露之範圍。(第4項)更正,不得實質擴大或變更 公告時之申請專利範圍。   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㈠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⒈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問題   一般木椅結構方式,包含一立木、一橫木、及兩榫件,該立 木其中一端做出兩第一榫槽,該橫木其中一端做出兩第二榫 槽,透過該兩榫件榫接該兩第一榫槽與該兩第二榫槽,將該 立木與該橫木固定在一起,既能夠快速組裝而且容易操作。 但是當使用一段時間後,上述以榫接方式結合的木椅,該榫 件難免會一直與該榫槽摩擦,導致該榫槽與該榫件受到毀損 ,該榫件越來越無法與該榫槽密合,不僅僅使得該木椅有晃 動或是解體之虞外,另外乘坐在該木椅上的使用者有可能因 為該木椅解體的緣故,導致使用者跌坐在地板上,無形中減 少該木椅的使用壽命也隱藏著可怕危險性。另外,一般人發 現該木椅有晃動的情形時,總是會在接合的地方釘上些許鐵 釘,用以修補該木椅晃動的現象,但是修補的過程中費時又 費力,甚至修補過後使得相當平整和乾淨的外觀,形成凹凸 不平的修補點,影響該木椅的美觀,且露出來之部分容易讓 經過的路人受傷或是鉤破衣褲(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 第[0003]至[0004]段,本院卷第145至146頁)。 ⒉系爭專利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一種木椅結合結構,包含一立柱、一橫柱、及至少一榫件。 該立柱包含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 面,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設置面,該設置面 凹設一凹槽,該凹槽具有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一槽壁面 、及一相對於該第一槽壁面的第二槽壁面,該立柱設有至少 一貫穿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一槽壁面的穿孔,該第二槽壁面往 該第二表面凹設至少一對應於該穿孔的靠抵槽。該橫柱凸設 一能夠榫接於該凹槽的凸部,該凸部具有至少一對應於該穿 孔與該靠抵槽的對應孔。該至少一榫件,穿設於該穿孔與該 對應孔且該榫件之其中一端靠抵該靠抵槽(系爭專利說明書[ 新型內容]第[0006]至[0009]段,本院卷第146頁)。 ⒊系爭專利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該橫柱的凸部榫接該立柱的凹槽 ,藉由該榫件穿設該穿孔與該對應孔且該榫件之其中一端靠 抵於該靠抵槽,達到堅固性提升、及安全性提升之目的。在 乘坐時,讓使用者的坐姿獲得更大的自由度,不需要時常擔 心解體或是晃動而小心翼翼乘坐,讓使用者產生不舒適感( 系爭專利說明書[新型內容]第[0014]段,本院卷第147頁)。 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主要圖式如附件一所示):   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5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其餘 為附屬項。參加人於111年12月13日申請更正,經被告審查 准予更正,於112年1月21日公告。原告僅爭執系爭專利更正 後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更正前、後請求項1之內容如下: ⒈更正前請求項1:一種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包含:一立 柱,包含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設置面,該設置面凹 設一凹槽,該凹槽具有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一槽壁面、 及一相對於該第一槽壁面的第二槽壁面,該立柱設有至少一 貫穿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一槽壁面的穿孔,該第二槽壁面往該 第二表面凹設至少一對應於該穿孔的靠抵槽;一橫柱,凸設 一能夠榫接於該凹槽的凸部,該凸部具有至少一對應於該穿 孔與該靠抵槽的對應孔;以及至少一榫件,穿設於該穿孔與 該對應孔且該榫件之其中一端靠抵該靠抵槽。  ⒉更正之請求項1:一種具有強化結合結構之椅子,包含:一立 柱,包含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設置面,該設置面凹 設一凹槽,該凹槽具有一相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一槽壁面、 及一相對於該第一槽壁面的第二槽壁面,該立柱設有至少一 貫穿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一槽壁面的穿孔,該第二槽壁面往該 第二表面凹設至少一對應於該穿孔的靠抵槽;一橫柱,凸設 一能夠榫接於該凹槽的凸部,該凸部具有至少一對應於該穿 孔與該靠抵槽的對應孔;以及至少一榫件,穿設於該穿孔與 該對應孔且該榫件之其中一端靠抵該靠抵槽,且該榫件的外 表面凹設有複數溝槽。 三、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2 項規定: 參加人申請更正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理由為「以申請時圖式 圖3為修改基礎,將該榫件30的外表面凹設有複數溝槽更正 至請求項1。由於更正後請求項1是將榫件的外表面凹設有複 數溝槽,係引進申請時圖式圖3或更正後說明書之內容,…… 。更正後所增加之技術內容已記載於圖式中,未超出申請時 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丁證1卷第41 頁)。然查: ㈠系爭專利請求項1更正部分係於末段增加「且該榫件的外表面 凹設有複數溝槽」等文,惟觀諸系爭專利申請時說明書、申 請專利範圍內容,並未有任何說明文字記載「溝槽」相關用 語,申請時圖式亦未標示「溝槽」之元件符號。而依系爭專 利說明書第[0017]段記載「圖3為圖2實施例之一局部放大立 體圖,說明本新型包含:一立柱、一橫柱、及兩榫件的結構 及其組態」(本院卷第147頁),可知圖3僅是圖2的部分放 大立體圖;第[0018]段記載「圖4為圖2實施例之一側視剖面 圖,說明一立柱、一橫柱、及一榫件的結合態樣」(本院卷 第147頁),可知須配合圖4的側視剖面圖,始能知悉圖2的 完整態樣,因此圖2、3、4是不可割裂的同一元件。系爭專 利依圖3所示之榫件30僅呈現斜紋佈設,徵以圖4並非示意圖 而係側視剖面圖,相互參照圖3、圖4榫件30之外輪廓呈直條 狀,並未見溝槽凹陷狀,整體觀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 常知識者由圖3、4之圖式,並無法直接無歧異得知榫件30具 有溝槽31。 ㈡依上說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提之更正內容,明顯已超出申 請時所提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之揭露範圍而納入申 請時未揭露之技術特徵,亦非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從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記載事項,可以直 接且無歧異得知者,顯見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已超出申 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不符合專 利法第120條準用專利法第67條第2項規定,自不應准許更正 。 四、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未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 4項規定:   比對前揭更正前、後請求項1之內容,更正後請求項1並未減 損其更正前主要為提升堅固性、安全性及美觀性之目的(系 爭專利說明書第[0005]段,本院卷第146頁),故未實質擴大 或變更公告時之申請專利範圍,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為 更正並未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4項規定。 五、被告稱參加人舉發答辯書援引新浪網西元2016年9月22日公 開的“木制家具的基本接合之榫接合”網頁(https://k.sina .cn/article_1456061764_56c9bd44001002tdd.html)第2.1 .1.3節所揭圖2.1.1.1.1.3之(f)開螺旋溝槽圓榫,以及新 加坡商蝦皮娛樂電商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網頁所揭示「實木 斜紋木棒」圖片,可理解系爭專利圖3之榫件30係指開螺旋 溝槽圓榫,因此更正所加入之「溝槽」特徵係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系爭專利圖3即能直接且無歧異地得知 ,系爭專利圖4之榫件30未呈現螺旋溝槽之存在乃圖式細節 之簡略云云(本院卷第27頁、第125頁、第155至162頁)。然 參加人所引前揭新浪網頁內容第2.1.1.3節揭示「圓榫接合 的榫頭和榫眼呈圓形。……圖2.1.1.1.1.3(a)螺旋紋壓縮溝紋 圓榫……(f)開螺旋溝槽圓榫」(如附件二所示),對照圖 示可見(a)螺旋紋壓縮溝紋圓榫之上方圖式螺旋紋線條較為 稀疏排列,下方圖式無溝槽;(f)開螺旋溝槽圓榫之上方 圖式螺旋紋線條較為密集排列,且下方圖式呈現溝槽凹陷狀 ,因此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 (f)開螺旋溝槽圓榫具有溝槽。又新加坡商蝦皮娛樂電商 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網頁所揭示「實木斜紋木棒」之網頁圖 片解析度不佳,圖片中之實木斜紋木棒無法清楚辨識皆具溝 槽。而反觀系爭專利圖3之榫件30雖具有斜紋佈設且呈現密 集排列,然圖4之榫件30並未呈現溝槽凹陷狀,與新浪網之 圖2.1.1.1.1.3之(f)開螺旋溝槽圓榫圖示、新加坡商蝦皮 娛樂電商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網頁之圖片並不相同,無法比 附援引,被告所述不可採。  六、被告稱系爭專利申請時說明書雖未以文字敘述「溝紋」或「 溝槽」二字,惟如前揭新浪網網頁所示,螺旋紋壓縮溝紋圓 榫及開螺旋溝槽圓榫等係屬習知,故木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 有通常知識者自能直接且無歧異地知悉系爭專利圖3之榫件3 0上的螺旋條紋即為螺旋溝槽者,縱然系爭專利圖4之榫件30 的剖面呈平直狀,亦無礙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 意識圖4之榫件30亦是設有螺旋溝槽者。且圖式省略細節, 俾免圖面過於複雜而難以辨識,為慣行做法云云(本院卷64 頁)。查螺旋紋壓縮溝紋圓榫及開螺旋溝槽圓榫等係屬習知 ,系爭專利圖4之圖面,加上溝槽凹陷狀亦不複雜,然圖4是 側視剖面圖而非示意圖,於物體內部形狀在一般立體圖中不 易表達清楚之情況下,可將立體圖畫成剖面圖,用以表明物 體內部或其斷面形狀,並無省略細節必要,且系爭專利申請 時說明書並未載明圖4有省略溝槽之情形,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由圖3之榫件30僅呈現斜紋佈設,圖4之榫件 30之外輪廓呈直條狀未見溝槽凹陷狀,整體而言該榫件30並 未見溝槽,被告所述實難憑採。 七、原告主張被告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未通知原告陳述意 見即核准更正,實質影響原告就系爭專利NO1舉發案即本院1 11年度行專訴字第37號行政訴訟事件審查範圍,有違專利法 第120條準用第74條第3、4項規定之重大瑕疵,原處分應予 撤銷,並聲請列為爭點等情(本院卷第204頁)。惟系爭專 利請求項1之更正不符合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專利法第67條第 2項規定,不應准許更正,已如前述,本院認無再予論列爭 點必要,併此敘明。 八、原告聲請由高雄市家具商業同業公會鑑定系爭專利圖3中榫 件30所示斜向間隔排列之線條,所呈現之意義可能為何;是 否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由該圖3,即可直接無 歧異得知該榫件上具螺旋溝槽,待證事實為證明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否由圖3即可直接無歧異得知該榫件 上斜向間隔排列之線條為螺旋溝槽等情(本院卷第179頁), 惟原告聲請鑑定之待證事實係法院依當事人舉證、攻防後予 以判斷之事項,業經審酌如前所述,原告聲請核無必要。  柒、綜上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雖未違反專利法第120條 準用第67條第4項規定,但有違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67條第 2項規定,不應准許更正,被告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為核准 更正之處分即有違誤。從而,原處分就本件舉發事件所為「 請求項1舉發不成立」之處分,訴願決定予以維持,均有未 洽,原告訴請撤銷,並命被告作成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 ,為有理由,爰撤銷改判如主文第一、二項所示。 捌、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並無逐一論述必 要。 玖、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 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第218條,民事訴訟法第 385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蔡惠如    法 官 陳端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2024-10-23

IPCA-113-行專訴-16-20241023-3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新型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15號 民國113年9月25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鄭曆揚 訴訟代理人 陳豐裕律師 複 代理 人 湯其瑋律師 輔 佐 人 蘇玉真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謝育桓 參 加 人 東方宴餐飲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黃家宏 上列當事人間新型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2 年12月28日經法字第1121730938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並經本院命參加人參加訴訟,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參加人經合法通知(本院卷第341頁),無正當理由於言詞 辯論期日未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 依行政訴訟法第21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 定,准原告及被告聲請,由到場之當事人辯論而為判決(本 院卷第349頁)。   乙、實體方面:   壹、爭訟概要:   原告於民國110年4月29日以「食物容器構造」向被告申請新 型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6項,經編為第110204841號進行形 式審查後准予專利,並發給新型第M616024號專利證書(下 稱系爭專利)。嗣參加人以系爭專利有違核准時專利法第12 0條準用第22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提起舉發。案經被告 審查以112年9月5日(112)智專三㈠02060字第11220881220 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請求項1、4至6舉發成立,應予撤銷 」、「請求項2至3舉發不成立」(下稱原處分)。原告不服 提起訴願,經濟部於112年12月28日以經法字第11217309380 號訴願決定書(下稱訴願決定)予以駁回,原告不服提起本 訴。本院認為本件判決結果將影響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之 利益,依職權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本院卷第215至2 16頁)。     貳、原告主張及聲明:   一、證據5-1、5-2、6、8-1、8-2至8-4、附件1、2所揭示的交易 或通關單據未揭露上蓋品項或結構,應非來自證據8-1第6頁 及附件1經簡易通關之產品,縱為證據8-1第6頁、附件1交易 內容,因參加人所提海關實名委任證據,屬於以簡易通關輸 入的報關方式,不符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空運快遞貨物通關辦法規定,屬違法 之物,不得作為舉發證據。證據5-1、5-2、8-1、8-2至8-4 及附件1間欠缺關聯性而無法勾稽,證據5-1、5-2、8-1、8- 2至8-4、6、10皆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具證據力 。甲證4查詢鮭魚炒飯品項價格為新臺幣(下同)155元,與 附件2結帳單之145元不同,質疑附件2結帳單真實性。甲證5 所示通知參加人補送資料指示,違反中立立場。甲證6可知 無從以「美味更加分」斷定得知照片上的蓋體「設有透孔讓 熱氣排出而避免熱或蒸氣造成食物軟爛」,甲證8貼文所示 參加人之易開罐產品透氣結構是在餐盒接近上緣處的孔,證 據6之FB中的「經sgs檢驗」係指餐盒而非上蓋。爭點所示證 據及證據結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至6不具新穎 性或進步性。 二、聲明:原處分關於「請求項1、4至6舉發成立,應予撤銷」 之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     參、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就系爭專利主張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之證據,重點在於該等 證據為公眾所知悉之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與原告 所舉前揭貿易許可辦法等規定無涉。證據6公開日期早於系 爭專利申請日,所載「美味更加分」可證明該凸起狀設有透 孔,證據8-1第4頁對話內容可說明參加人使用之易拉罐蓋體 上透孔為中國早已使用之技術,證據5照片揭示產品相同於 證據6,證據5第6頁、第8頁之孔分別相當於證據4第4圖、第 5圖之孔A,證據4至6均為參加人產品,應為相同,證據5-1 、5-2、6、8-1之蓋體上揭示有透孔。甲證4照片公開日期與 證據5不同,尚難以價格不同論究為作假,附件2之發票日期 與證據5-1、5-2確可勾稽。甲證5是依專利法第74條第4項規 定所為通知,並無偏頗違誤。證據6網頁「經sgs檢驗」文字 可勾稽證據3、4佐證上蓋設有小孔。「美味更加分」係指上 蓋設有小孔避免菜餚變軟爛之設計。業界使用微信通信作為 商業交易平台已為慣例,證據8之微信下單之商業模式及微 信擷圖應為適格證據。 二、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肆、參加人未於準備程序及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 聲明或陳述。   伍、爭點(本院卷第297頁):   一、證據5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二、證據6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三、證據8-1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四、證據8-2至8-4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五、證據5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5不具新穎性? 六、證據8-2、8-3、9、10之結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 不具進步性?   陸、本院判斷: 一、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110年4月29日,於同年7月8日經形式審 查准予專利。參加人主張系爭專利違反專利法第120條準用 第22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提起舉發,是以系爭專利有 無撤銷之原因,應以核准時有效之108年5月1日修正公布, 同年11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為斷(下稱核准時專利法)。而 依同法第120條準用第22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可供產 業上利用之發明,無申請前已公開實施情事,得依本法申請 取得新型專利;新型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 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時,不得取得新型專利。 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㈠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⒈系爭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   一般食物於供外帶、外送時,普遍皆係將食物以塑膠袋包裝 ,或係將食物以外帶碗容裝後,再於該外帶碗上蓋掣蓋體, 而即可供消費者外帶或讓外送員將食物外送至消費者手中。 然而,上述食物包裝方式雖可達到方便食物外帶、外送之預 期功效,但也在其實際施行操作使用過程中發現,其具有下 列缺點:⑴利用塑膠袋包裝食物,不僅造成食物攜帶過程不 容易置放定位,容易滑動位移,且其隔熱效果不佳,容易讓 食物快速冷卻,影響食物食用時的味道口感。⑵利用外帶碗 容裝食物並予以蓋掣蓋體,由於該蓋體與該外帶碗之間並非 完全緊密結合固定,使得於該外帶碗受到擠壓時,該蓋體極 易會由該外帶碗上脫落,造成外帶碗內所容裝的食物向外潑 灑出之情況發生。⑶不論係利用塑膠袋包裝食物或係以外帶 碗容裝食物,由於皆無法完全對食物進行封裝,使得食物遭 到外送員開啟偷吃的新聞時有所聞,致令其在整體結構設計 上仍存在有改進之空間(系爭專利說明書[0002]至[0006], 本院卷第321至322頁)。 ⒉系爭專利之技術手段   系爭專利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體及上蓋;其中:該容器本體 ,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蓋,其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 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 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環,且於該上蓋上端面開設有 至少一透氣孔(系爭專利說明書[0010]至[0012],本院卷第 323頁)。 ⒊系爭專利之功效   系爭專利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 能確實對食物進行封裝,可防止食物快速散熱冷卻,且確保 食物不會有向外潑灑出之情況發生,並能有效防止外送員隨 意開啟偷吃食物之情況發生,確保食物外送過程的乾淨,以 令食物外帶、外送過程更具便利性,而在其整體施行使用上 更增實用功效特性者(系爭專利說明書[0008],本院卷第32 2頁)。 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主要圖式如附件一所示):   系爭專利核准處分時公告之申請專利範圍共6項,其中第1項 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與爭點有關之請求項內容如下: ⒈請求項1: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體及上 蓋;其中: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蓋,其 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端周緣 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環,且 於該上蓋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 ⒉請求項4:如請求項1所述食物容器構造,其中,該上蓋於上 端面凸設有至少一凸出部,令該透氣孔開設於該凸出部。 ⒊請求項5:如請求項1或4所述食物容器構造,其中,該上蓋所 開設之該透氣孔係為長槽孔。 ⒋請求項6:如請求項1所述食物容器構造,其中,該上蓋周緣 環設形成有結合部,且於該結合部下端面對應該容器本體之 該開口端周緣凹設形成有結合槽,該結合槽供該容器本體之 該開口端周緣相配合插掣,利用機器對該結合部外緣加壓, 令該上蓋藉由該結合槽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  三、舉發證據說明:   ㈠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  ⒈證據5-1:為參加人與訴外人於110(西元2021年)1月11日及 同年月25日於通訊軟體之對話內容(如附件二所示)。  ⒉證據5-2:為證據5-1第3頁(乙證1卷第54頁)即110年1月25 日對話內容中之影片(存於光碟中)。  ⒊附件2:為參加人就證據5-1於110(西元2021)年1月11日開立 之統一發票及結帳單(如附件九所示)。  ⒋證據5所示通訊軟體雖非任意第三者可觀看,惟參佐與其相關 之附件2結帳單及發票,得與證據5之訂單日期(2021/1/11 )、單號(2101110005)、桌號(外02)、品項(x1鮭魚炒 飯)、內容物(鮭魚炒飯)及餐廳名稱(東方宴)相互勾稽 ,足以證明證據5擷圖中之產品係於110年1月11日購自參加 人而有公開販賣之事實,其公開販賣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 (110年4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  ㈡證據6、附件3:  ⒈證據6:為參加人在110(西元2021)年2月10日於臉書上公開刊 登之廣告,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之 先前技術(如附件三所示)。  ⒉附件3:為110(西元2021)年3月25日第三人(洪嬿婷)之臉書貼 文及所附影片擷圖,惟臉書網頁擷圖公開日期可隨意製作竄 改,影片畫面並不清晰,且相關網址亦無法再度查閱其內容 ,故難謂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不可為系爭專利之 先前技術(如附件十所示)。      ㈢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  ⒈證據8-1:為109(西元2020)年11月23日參加人與大陸地區 易拉罐批發工廠之微信對話內容、交易紀錄及廠商資訊等( 如附件四所示)。  ⒉附件1:為參加人於109(西元2020)年11月23日及同年12月15 日向淘寶網賣家購入商品訂單資訊及海關實名委任擷圖(如 附件八所示)。   ⒊證據8-1為參加人向大陸地區易拉罐批發工廠下單交貨交易紀 錄及微信擷圖內容,附件1第1頁為參加人於109(西元2020) 年11月23日向淘寶網賣家購入商品訂單資訊及海關實名委任 擷圖,其公開訂購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而證據8-1和附 件1第1頁之「訂單編號:1229611524065810705」、「創建 時間:2020-11-23」、「付款時間:2020-11-23」及「收貨 信息:黃家宏東方宴餐飲有限公司」等內容互核相符,即證 據8-1公開日(109年11月23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 爭專利之先前技術。  ㈣證據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  ⒈證據8-2:為110(西元2021)年1月4日參加人與大陸地區易拉 罐批發工廠之微信對話內容及對話內容中之影片(如附件五 所示)。  ⒉證據8-3:為證據8-2對話內容中所指機器操作影片(存於光 碟中)。  ⒊證據8-4:為參加人拍攝手機上所顯示之證據8-2對話內容中 機器操作之影片(點選其內容即為證據8-3之影片,存於光 碟中)。   ⒋附件1:為參加人於109(西元2020)年11月23日及同年12月15 日向淘寶網賣家購入商品訂單資訊及海關實名委任擷圖。   ⒌證據8-2之微信對話內容可見「易拉罐外賣餐盒封口機」機械 操作影片擷圖(片長2分54秒);證據8-3、8-4為證據8-2對 話內容中之機器操作影片,而由附件1第4頁之參加人向淘寶 網賣家下訂封口機之交易紀錄記載「創建時間:2020-12-15 」、「付款時間:2020-12-15」、「收貨信息:黃家宏(參 加人代表人)」等內容(乙證1卷第134頁反面),可知參加 人於109年12月15日曾向大陸地區易拉罐批發工廠下單訂購 「易拉罐外賣餐盒封口機」,並於當日付款完成取得該封口 機後,於110年1月4日向該工廠詢問該封口機之機械操作問 題,故該封口機產品於109年12月15日即有公開販售之事實 ,且賣家有提供相關操作影片供購買者參考,即證據8-2至8 -4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  ㈤證據9:為110(西元2021)年4月6日參加人與大陸地區易拉罐 批發工廠之微信對話內容,其日期雖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 惟屬私人對話內容,復無其他如統一發票、訂單資料等證據 資料佐證公開日期,難以認定證據9所提及產品為系爭專利 申請日前已公開者,不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如附件六 所示)。    ㈥證據10:為109(西元2020)年12月30日「這外賣盒顏值滿分! 自由兄弟易拉罐餐盒走紅網路」之網路文章,其公開日早於 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如附件七所示 )。   四、爭點分析: ㈠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依前揭三之㈠所述,可為 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而證據5之通訊軟體對話內容中之「 鮭魚炒飯」食品容器影片擷圖及參加人標註之符號,已揭露 一種食品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盒體2及蓋體1;其中: 盒體2,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蓋體1,其供蓋設於盒體2之 開口端,令蓋體1與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蓋體1 上端面一側設有拉環11,且於蓋體1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 氣單元A,證據5之食品容器、盒體2、蓋體1、拉環11、透氣 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食物容器、容器本體、上 蓋、開啟拉環、透氣孔,故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 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體及上蓋;其中 :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蓋,其供蓋設於 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 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環,且於該上蓋 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之全部技術特徵,故證據5足 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㈡證據6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⒈證據6參加人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所揭示之食品容器照片及參加 人標註之符號已揭露一種食品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盒 體2及蓋體1;其中:盒體2,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蓋體1, 其供蓋設於盒體2之開口端,令蓋體1與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 不脫落,而於蓋體1上端面一側設有拉環11,證據6之食品容 器、盒體2、蓋體1、拉環11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食 物容器、容器本體、上蓋、開啟拉環,故證據6已揭露系爭 專利請求項1「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 體及上蓋;其中: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 蓋,其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 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 環」之技術特徵。 ⒉依證據6參加人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所揭示之食品容器照片及參 加人標註之符號所載,證據6之參加人標註之A處係無法看出 具有透氣單元A,且被告亦自承證據6看不清楚A處具有孔洞 而須對照證據4方可得知(本院卷第297頁),惟證據4與證據6 為不同之證據,且參加人亦未以證據4、6為單一事實之佐證 ,因此證據6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且於該上蓋上端 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的技術特徵。 ⒊依上所述,證據6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 ,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至於原告所提 甲證8得否佐證證據6易拉罐的上蓋無設置透氣孔,無礙前揭 認定,並無論駁必要,併此敘明。   ㈢證據8-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依前揭三之㈢所述,可為系爭 專利之先前技術。而證據8-1之微信對話內容中大陸地區易 拉罐批發工廠提及「比如,冒菜,火鍋杯,麻辣燙,這些我 這邊的客戶都是要求帶暗孔」、「暗孔就是像針孔般大小, 看不出的」等文字及所傳食品容器圖片及參加人標註之符號 ,已揭露一種食品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盒體2及蓋體1 ;其中:盒體2,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蓋體1,其供蓋設於 盒體2之開口端,令蓋體1與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 於蓋體1上端面一側設有拉環11,且於蓋體1上端面開設有至 少一透氣單元A,證據8-1之食品容器、盒體2、蓋體1、拉環 11、透氣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食物容器、容器 本體、上蓋、開啟拉環、透氣孔,故證據8-1已揭露系爭專 利請求項1「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容器本體 及上蓋;其中: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該上蓋 ,其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該上蓋與該開口端 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一側設有開啟拉環 ,且於該上蓋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之全部技術特徵 ,故證據8-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㈣證據8-2至8-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證據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依前揭三之㈣所述 ,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而證據8-2至8-4之微信對話內 容中之「易拉罐外賣餐盒封口機」機械操作影片內容及參加 人標註之符號已揭露一種食品容器構造,其主要係包括有盒 體2及蓋體1;其中:盒體2,其上端形成有開口端;蓋體1, 其供蓋設於盒體2之開口端,令蓋體1與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 不脫落,而於蓋體1上端面一側設有拉環11,且於蓋體1上端 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單元A,證據8-1之食品容器、盒體2、 蓋體1、拉環11、透氣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食 物容器、容器本體、上蓋、開啟拉環、透氣孔,故證據8-2 至8-4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一種食物容器構造,其主要 係包括有容器本體及上蓋;其中:該容器本體,其上端形成 有開口端;該上蓋,其供蓋設於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令 該上蓋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而於該上蓋上端面 一側設有開啟拉環,且於該上蓋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孔 」之全部技術特徵,故證據8-2至8-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 項1不具新穎性。 ㈤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5不具新穎性: ⒈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新穎性: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4,係為請求項1所述全部技術特徵進一步限 定之附屬項,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上蓋於上端面凸設 有至少一凸出部,令該透氣孔開設於該凸出部」。 ⑵證據5之通訊軟體對話內容中之「鮭魚炒飯」食品容器影片擷 圖及參加人標註之符號已揭露其中蓋體1於上端面凸設有至 少一凸出部,令透氣單元A開設於凸出部,證據5(包含證據5 -1、5-2、附件2)之蓋體1、透氣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專利請 求項4之上蓋、透氣孔,故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4「 其中,該上蓋於上端面凸設有至少一凸出部,令該透氣孔開 設於該凸出部」之附屬技術特徵。  ⑶依上所述,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全部技術特徵, 故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新穎性。 ⒉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新穎性: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5,係為請求項1或4所述全部技術特徵進一步 限定之附屬項,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上蓋所開設之該 透氣孔係為長槽孔」。 ⑵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4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 證據5之通訊軟體對話內容中之「鮭魚炒飯」食品容器影片 擷圖及參加人標註之符號並已揭露其中蓋體1所開設之透氣 單元A係為長槽孔,證據5之蓋體1、透氣單元A即相當於系爭 專利請求項5之上蓋、透氣孔,故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 項5「其中,該上蓋所開設之該透氣孔係為長槽孔」之附屬 技術特徵。 ⑶依上所述,證據5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5之全部技術特徵, 故證據5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新穎性。 ㈥證據8-2、8-3、9、10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 進步性: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6,係為請求項1所述全部技術特徵進一步限 定之附屬項,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上蓋周緣環設形成 有結合部,且於該結合部下端面對應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 周緣凹設形成有結合槽,該結合槽供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 周緣相配合插掣,利用機器對該結合部外緣加壓,令該上蓋 藉由該結合槽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 ⒉證據9所提及產品,難以認定為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已公開,證 據9不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已如前述。故關於證據8-2 、8-3、9、10之結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 步性之爭點,應排除不適格之證據9後,就證據8-2、8-3、1 0與系爭專利請求項6為比對,先予敘明。 ⒊證據8-2、8-3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已如前 述。又證據8-2、8-3之微信對話內容中之「易拉罐外賣餐盒 封口機」機械操作影片內容已揭露餐盒蓋體外周緣對應盒體 之開口部周緣,彼此藉由封口機之機械滾動加壓結合而能固 定不脫落,是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證據8-2 、8-3影片內容,自能簡單變更證據8-2、8-3之餐盒蓋體完 成系爭專利請求項6「其中,該上蓋周緣環設形成有結合部 ,且於該結合部下端面對應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周緣凹設 形成有結合槽,該結合槽供該容器本體之該開口端周緣相配 合插掣,利用機器對該結合部外緣加壓,令該上蓋藉由該結 合槽與該開口端周緣結合固定不脫落」之附屬技術特徵。 ⒋依上所述,證據8-2、8-3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6依附於請求 項1之技術特徵,且系爭專利請求項6之附加技術特徵為證據 8-2、8-3之簡單變更可得者,故系爭專利請求項6之整體技 術特徵,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證據8-2、8-3 所能輕易完成者,並未具有無法預期的功效,故單就證據8- 2、8-3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已不 符合專利要件,是以證據8-2、8-3、9、10之結合即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 五、原告主張不可採之理由: ㈠原告主張被告所提簡報第8頁(本院卷第310頁)左邊上下兩 張照片,尤其下方照片非當時證據5對話中所呈現之照片, 因自參加人所提證據所拍攝之影片或照片,均無這角度,應 是事後拍攝,非其與友人對話時拍攝之照片云云。經查:  ⒈被告簡報第8頁左邊上方圖即為證據5-2影片第12秒擷圖(證據 5-1之第6頁,乙證1卷第51頁)之部分擷圖,應仍屬證據5-1 或證據5-2之一部分,而被告簡報第8頁左邊上方圖確實可見 蓋體1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單元A。  ⒉被告簡報第8頁左邊下方圖即為參加人於舉發階段靜態拍攝之 照片(證據5-1之第8頁,乙證1卷第49頁)之部分擷圖,非證 據5-2影片之部分擷圖,惟該照片係以實物靜態拍攝證據5-2 影片之食品容器之蓋體1,其目的為佐證證據5(包含證據5-1 、5-2、附件2)之食品容器之蓋體1上端面開設有至少一透氣 單元A,復因附件2之結帳單及發票得與證據5之訂單日期(2 021/1/11)、單號(2101110005)、桌號(外02)、品項( x1鮭魚炒飯)、內容物(鮭魚炒飯)及餐廳名稱(東方宴) 相互勾稽,可知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之產品, 其公開販賣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 術。 ㈡原告提出甲證3主張證據5-1、5-2、證據8-1、附件1揭示的上 蓋係以簡單通關方式輸入,不符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 許可辦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空運快遞貨物通關辦法規 定,屬非法取得之物,不得作為舉發證據,亦不得用來做為 包裝食材並販售給消費者云云。經查:  ⒈先前技術應涵蓋申請前所有能為公眾得知(available to th e public)之資訊,並不限於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語言或 任何形式,例如文書、網際網路、口頭或展示等。又專利法 所稱之實施,包含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 述目的而進口等行為。而公開實施係指透過前述行為而揭露 技術內容,使該技術能為公眾得知之狀態。  ⒉本件由附件2之結帳單及發票可知,證據5擷圖中之產品已於1 10年1月11日公開販賣,而由附件1之交易資訊可知,證據8- 1之產品已於109年11月23日公開販售,即證據5(包含證據5- 1、5-2、附件2)與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已公開實 施,至於是否符合前揭規定或得否用來做為包裝食材並販售 給消費者,與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和證據8-1( 包含證據8-1、附件1)之產品已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公開販 賣之事實無涉,原告主張不可採。 ㈢原告主張證據5-1第2頁參加人標示為證據5-2影片處的圖片, 其畫面角度在證據5-2影片完全沒有出現,又證據5-1第8頁 照片中的上蓋在拉環旁側出現刮痕,但證據5-2影片中的上 蓋在相同位置並無刮痕,故證據5-2影片無法和證據5-1相互 勾稽云云。然查證據5所示通訊軟體雖非任意第三者可觀看 ,然其擷圖中之產品公開販賣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 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已如前所述。證據5-1第2頁參加人標 示為證據5-2影片處的圖片,其畫面角度在證據5-2影片確實 完全沒有出現。惟證據5-1第3頁參加人標示為證據5-2影片 處的圖片,其畫面角度在證據5-2影片第1秒處出現,且影片 的長度皆為32秒,故應為相同影片,故證據5-1第2頁參加人 標示為證據5-2影片處,應屬參加人於舉發時之誤繕,惟該 誤繕並不影響證據5產品公開販賣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 事實,原告主張不可採。 ㈣原告主張證據5-1之廚房分單、附件2之帳單、統一發票可以 任意竄改,且菜單上的鮭魚炒飯價格為155元(甲證4)與附件 2結帳單上鮭魚炒飯品項的金額為145元並不相同,故其真實 性與正確性有所疑慮云云。然證據5-1廚房分單、附件2之帳 單、發票日期同為110年1月11日,且彼此間應可相互勾稽已 如前所述。甲證4為110年2月之相片,甲證4之日期與證據5- 1廚房分單、附件2之帳單、發票日期並不相同,且甲證4是 內用之菜單,與附件2為外送之結帳單、發票,購買方式亦 不相同,故難依甲證4佐證證據5-1之廚房分單、附件2之帳 單、統一發票非真。況附件2之發票屬公文書,衡諸常情, 參加人當不致甘冒涉犯偽造、變造統一發票或偽造印戳之偽 造文書或偽造印文等刑事犯罪風險,提出偽造或變造之不實 單據,原告所為主觀臆測不足採。 ㈤原告主張證據5、8-1、8-2、附件1的上蓋未見透氣孔,且如 賣家所言蓋體上的暗孔是如針孔般大小,看不出來云云。查 證據5-1第4、6頁及證據8-1第5頁之上蓋1,因影片或照片之 解析度較低,無法清楚看出參加人所指A處具有明顯之透氣 單元A,惟佐以證據5-1第8頁之照片,及以證據8-1賣家所言 「配帶暗孔」,可知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或證 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的上蓋1確具有透氣單元A。 ㈥原告主張證據8-1第1頁的「深圳市新天馬貿易」與證據8-1第 4頁「易拉罐工廠批發」不同,顯然是不同廠商云云。查證 據8-1第1頁和附件1第1頁之「訂單編號:1229611524065810 705」、「創建時間:2020-11-23」、「付款時間:2020-11 -23」及「收貨信息:黃家宏東方宴餐飲有限公司」等內容 互核相符,可知證據8-1之產品有於109年11月23日公開販售 之事實,至於賣方為「深圳市新天馬貿易」與「易拉罐工廠 批發」是否相同,並不影響證據8-1之產品有公開販售之事 實。 ㈦原告主張證據8-2第1頁之「王」與證據8-1第1頁的「深圳市 新天馬貿易」或證據8-1第4頁「易拉罐工廠批發」不同,顯 然證據8-1和證據8-2之間毫無關聯云云。然參加人係以證據 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為單一事實之證據, 並未主張8-1和證據8-4為單一事實之證據,故無論究證據8- 1和證據8-2之間是否有關聯必要。 ㈧原告主張從證據8-1第6頁左側參加人所提出之交易成功的擷 圖中,其顯示的圖片中記載了「不漏氣、不漏水、新環保材 料」等字樣,該筆交易中的蓋子也不具有可透氣的暗孔或透 氣孔云云。查「不漏氣、不漏水、新環保材料」等三個詞彙 係修飾材料,其目的為表示證據8-1之產品之材料為不漏氣 、不漏水、新環保材料,非證據8-1之產品為不漏氣、不漏 水。再由證據8-1賣家所言「配帶暗孔」,可知證據8-1(包 含證據8-1、附件1)的上蓋1確具有透氣單元A,已如前述, 是以原告主張不可採。  ㈨原告以甲證5所示通知參加人補送資料指示,主張被告違反中 立立場云云。惟依甲證5函文意旨,可知被告係於112年5月2 2日依專利法第74條第4項規定(專利專責機關認有必要,通 知舉發人陳述意見、專利權人補充答辯或申復時,舉發人或 專利權人應於通知送達後一個月內為之。除准予展期者外, 逾期提出者,不予審酌)通知舉發人即參加人補送相關證據 之證明文件(本院卷第97頁),後續亦通知原告表示意見( 乙證1卷第138至147頁),並無原告所指偏頗情節,原告主 張不足採。  ㈩原告主張從甲證6可知無從以「美味更加分」斷定得知照片上 的蓋體「設有透孔讓熱氣排出而避免熱或蒸氣造成食物軟爛 」云云。然本件係以證據5-1第8頁之照片,及證據8-1賣家 所言「配帶暗孔」,認證據5(包含證據5-1、5-2、附件2)或 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的上蓋1是具有透氣單元A, 已如前述,並非以「美味更加分」推定蓋體具有孔洞,原告 所述不足採。  原告提出A至K圖質疑證據之真實性云云(本院卷第54、61、6 3、64、67頁)。惟查該圖A至K係證據5-1、5-2、8-1、8-2 之部分擷圖或放大圖,本件係以證據5(包含證據5-1、5-2、 附件2)之整體、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之整體、證 據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之整體綜合判斷, 並非單獨擷圖而據以論定,原告以擷圖所為質疑顯不可採。  原告主張參加人請網紅貼文有看到甲證8餐盒上有打孔,且有 陳述藉由孔可使裡面的食物透氣,假設它的蓋子有孔,為何 還要在餐盒上打孔云云。然本件係以證據5(包含證據5-1、5 -2、附件2)之整體、證據8-1(包含證據8-1、附件1)之整體 、證據8-2至8-4(包含證據8-2至8-4、附件1)之整體綜合考 量後,可得知上蓋1具有透氣單元A,已如前述,原告所指網 紅貼文之碗中有無打孔,並無礙前揭審認,原告所為質疑無 足採憑。    柒、綜上所述,參加人所提爭點所示證據之結合足以證明系爭專 利請求項1、4、5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 ,有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情形 ,原處分所為「請求項1、4至6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 分,並無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從而,原告 訴請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不利原告部分,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捌、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當事人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並無逐一論述必 要。    玖、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 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第218條,民事訴訟法第385 條第1項前段規定,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蔡惠如    法 官 陳端宜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2024-10-23

IPCA-113-行專訴-15-20241023-3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