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欺等

日期

2025-03-17

案號

HLDM-113-原金訴-248-20250317-1

字號

原金訴

法院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原金訴字第248號 公 訴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陸美英 選任辯護人 陳品妤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678 0號)及移送併辦(113年度偵字第5704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陸美英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共參罪,各處有期徒刑壹年 肆月。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捌月。未扣案之陸美英所有中華郵政 股份有限公司帳號000-000000*****332號帳戶(全帳號詳卷)沒收 。   事 實 陸美英、陳宗彥(另經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提起公訴,並 由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113年度審金訴字第3098號判決)與姓名 年籍不詳使用如附表所示臉書及LINE暱稱帳號、使用LINE暱稱「 陳建斌」、「胡奇偉」帳號(下逕稱陳建斌、胡奇偉)、使用飛機 通訊軟體暱稱「洪三」帳號等人、名稱「黃丰駿」之人(下逕稱 黃丰駿),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 取財、洗錢之犯意聯絡,由如附表所示之臉書及LINE暱稱帳號, 於如附表所示之詐欺時點,向如附表所示之告訴人施以如附表所 示之詐術內容,致其等因此陷於錯誤,而於如附表所示之匯款時 間,匯款如附表所示之款項至陸美英所申辦之中華郵政股份有限 公司(下稱中華郵政)帳號000-000000*****332號帳戶(下稱本案 帳戶,全帳號詳卷)內,再由陸美英依上開陳建斌、胡奇偉之指 示,於民國113年5月10日之13時30分、33分、49分在新北市○○區 ○○路00號之板橋站前郵局,自本案帳戶提領新臺幣(下同)5萬元 、4萬9千元、2萬3千元,及於同日14時37分、53分在新北市○○區 ○○路00號之萊爾富府中店,自本案帳戶提領1萬元、1萬元後,陳 宗彥即依上開「洪三」之指示,與黃丰駿共同於同日14時許,在 新北市○○區○○路0段000號前,向丙○○收取上開提領之款項。嗣陳 宗彥復將該款項交予黃丰駿,以此方式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去向( 併辦意旨書之犯罪事實與起訴書同)。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本院以下所引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所為之陳述,經當事人 同意作為證據(本院卷第100至101頁),本院審酌該等供述證據作成時之情況,尚無違法取得證據及證明力明顯過低等瑕疵,且與本案待證事實間具有相當關聯,作為證據充足全案事實之認定,應屬適當,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項規定,得為證據。 貳、實體部分: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訊據被告陸美英固坦承其有提供本案帳戶之帳號予姓名年籍 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員,並於上開時間、地點自本案帳戶提領上開款項後交予陳宗彥等事實,惟矢口否認有何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等犯行,辯稱:我是在網路上找貸款,胡奇偉、陳建斌就跟我接洽,要我提供帳戶,之後就說會匯錢到我帳戶我再領出來還給他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說什麼我就照做等語;辯護人則為被告辯稱:被告係因需錢孔急誤信對方要替其美化帳戶,始提供本案帳戶之帳號,且被告遠赴板橋交付款項又未獲取酬勞,顯係遭詐欺集團利用,況依對話紀錄截圖被告於交付款項隔日尚詢問是否可多貸5萬元,可知被告確實相信對方是要協助辦理貸款等語。經查:  (一)被告將本案帳戶之帳號提供予胡奇偉及陳建斌,而胡奇偉 及陳建斌所屬之詐欺集團成員即以如附表所示之臉書及LINE暱稱帳號,於如附表所示之時間,向如附表所示之告訴人施以如附表所示之詐術內容,致其等因此陷於錯誤,而於如附表所示之時間匯款如附表所示之金額至本案帳戶,復由被告依陳建斌之指示,於上開時間、地點,自本案帳戶提領5萬元、4萬9千元、2萬3千元、1萬元、1萬元後,再於新北市○○區○○路0段000號前,交付予共同被告陳宗彥,共同被告復將該等款項交予黃丰駿等情,業據被告於警詢及本院審理時供承在卷(警卷第17至23頁,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42932號卷【下稱偵卷】第12至14頁,本院卷第141頁),核與共同被告、告訴人丁○○、甲○○、乙○○於警詢及偵訊之供、陳述大致相符(偵卷第47至51、61至64、85至87、101至103、127至128頁),並有本案帳戶客戶基本資料表、交易明細、自動提款機監視器畫面截圖、告訴人之匯款紀錄及與詐欺集團成員之對話紀錄截圖等(警卷第51頁,偵卷第23至25、73、76至84、93至96、98、109至111頁)在卷可佐,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二)被告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不確定故意:    1.刑法之故意,可分為直接故意與不確定故意,所謂不確 定故意即指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 其發生並不違反其本意,刑法第13條第2項定有明文。 是被告若對於他人可能以其所交付之本案帳戶資料,為 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罪行為,已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 不違反其本意,自仍應成立相關罪責。    2.金融帳戶事關個人財產權益之保障,專有性甚高,除非 本人或與本人有親密關係者,難認有何理由可供他人自 由使用,一般人均有應妥為保管及防止他人任意使用之 認識,縱有特殊情況,偶需提供他人使用,亦必深入瞭 解其用途及合理性,且金融帳戶資料如提供不明人士使 用,而未究明正當用途,極易被利用為與財產有關之犯 罪工具,此為現今臺灣社會依一般生活認知易於體察之 常識。而非有正當理由,竟要求他人提供帳戶資料,客 觀上當可預見其目的係供某筆資金存入後再行領出之用 ,且該筆資金之存入及提領過程係有意隱瞞其流程及行 為人身分曝光之用意,此亦為一般人本於通常認知能力 ,均易於瞭解。況長年以來,利用人頭帳戶遂行詐欺等 財產犯罪案件層出不窮,廣為大眾媒體所報導,政府機 關亦不斷加強宣導民眾防範詐騙之知識,是依當前社會 一般人之智識程度與生活經驗,對於非依正常程序要求 提供金融帳戶資料者,均能預見係為取得人頭帳戶供作 犯罪工具使用,已屬一般之生活經驗與通常事理,並為 公眾周知之事。查被告於本院自陳為高中畢業之智識程 度,之前開過麵店,現於餐廳上班,為心智正常之成年 人,更供稱之前曾向和潤辦過車貸,當時和潤也沒要求 其把錢領出來並交給不認識的人等語(本院卷第143、14 5頁),可見被告為智識正常及有相當社會生活經驗之人 ,對上情自應有所知悉。    3.又被告於警詢及本院供稱:我是用LINE跟胡奇偉和陳建 斌聯繫,沒有對方的年籍資料跟其他聯絡方式,我不知 道為何他們要匯錢到我帳戶再叫我領出來,我也沒問原 因,我不認識來跟我收錢的男子,我不曉得匯到本案帳 戶的錢哪裡來的,也不知道領錢跟申辦貸款的關係是什 麼等語(偵卷第13至14頁,本院卷第139、143頁),顯見 被告與胡奇偉及陳建斌素未謀面,對其等之年籍、背景 或辦公處所等項一無所知,亦未實際查證,對於為何自 己缺錢去借錢卻還要把錢領出來交給不認識之人亦不知 原因更未加詢問,彼此顯不存有任何情誼或信任基礎, 被告顯無從確保或掌握對方將如何使用其帳戶資料。    4.況被告於警詢時自承,知道將帳戶資料提供給不認識之 人,且由他人轉入金錢自己再提領出來交給不認識的人 ,容易遭他人作為犯罪使用等語(警卷第25頁),並於本 院供稱:是陳建斌叫我去領的,我也沒問為什麼,錢交 給他後就覺得奇怪等語(本院卷第143頁),足見被告即 使對胡奇偉、陳建斌之真實背景、所述內容之合理性及 真實性均一無所知,然其對於所提領之款項可能涉及不 法已有預見,仍甘冒風險將本案帳戶交予對方並提領現 金交付毫不認識之人,對他人將可任意使用其帳戶存入 款項而淪為人頭帳戶,所匯入及提領之款項可能為詐騙 贓款,並為他人隱匿犯罪所得去向等情,主觀上應具有 認識,對本案帳戶供作詐騙、洗錢犯罪工具使用,應存 有容任結果發生之不確定故意。  (三)被告為3人以上詐欺取財及洗錢之共同正犯:    1.共同正犯之意思聯絡,不以彼此間犯罪故意之態樣相同 為必要,不論「明知」或「預見」,僅認識程度之差別 ,間接故意應具備構成犯罪事實之認識,與直接故意並 無不同,共同正犯對於構成犯罪事實既已「明知」或「 預見」,其認識完全無缺,進而基此共同之認識「使其 發生」或「容認其發生(不違背其本意)」,彼此間在意 思上自得合而為一,形成犯罪意思之聯絡,故行為人分 別基於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實行犯罪行為,自可成立共 同正犯。多數人依其角色分配共同協力參與犯罪構成要 件之實現,其中部分行為人雖未參與犯罪構成要件行為 之實行,但其所為構成要件以外行為,對於實現犯罪目 的具有不可或缺之地位,仍可成立共同正犯。而詐欺集 團為實行詐術騙取款項,並蒐羅、使用人頭帳戶以躲避 追緝,各犯罪階段緊湊相連,仰賴多人縝密分工,相互 為用,方能完成之集團性犯罪,雖各共同正犯僅分擔實 行其中部分行為,仍應就全部犯罪事實共同負責。是以 部分詐欺集團成員縱未直接對被害人施以詐術,如有接 收人頭帳戶金融卡供為實行詐騙所用,或配合提領款項 ,均係該詐欺集團犯罪歷程不可或缺之重要環節,尤其 是分擔接收人頭帳戶之「收簿手」及配合提領贓款之「 車手」,當被害人遭詐欺集團成員詐騙後,雖已將款項 匯入詐欺集團指定之人頭帳戶,但上開款項在詐欺集團 成員實際提領前,該帳戶隨時有被查覺而遭凍結之可能 ,是配合提領贓款之車手,更是詐欺集團實現犯罪目的 之關鍵行為,此應為參與成員主觀上所知悉之範圍,猶 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而相互利用其他詐欺集團成 員之部分行為以遂行犯罪之目的,即應就其所參與並有 犯意聯絡之犯罪事實同負全責(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 第2300號判決意旨參照)。    2.被告雖未參與實行對告訴人之詐騙行為,然其除提供本 案帳戶供詐欺集團成員將詐騙所得匯入外,並參與提領 及交付款項予共同正犯等行為,為詐欺集團之「車手」 ,屬其完成詐欺犯罪及洗錢歷程不可或缺之重要環節。 是被告提供本案帳戶、提領及交付款項,與詐欺集團成 員即共同被告、黃丰駿、陳建斌、胡奇偉等人透過分工 模式,相互利用彼此之犯罪角色分工,而形成一個共同 犯罪之整體以利犯罪。且卷內雖無證據顯示陳建斌和胡 奇偉實際上為不同之人,然被告於到達交付地點即新北 市○○區○○路0段00號前時,尚以LINE和陳建斌通話確認 後,始再交付款項予共同被告,而共同被告又再將該等 款項轉交予負責把風之黃丰駿,此有被告及共同被告於 警詢之供述(警卷第19頁,偵卷第49至50頁)及被告與陳 建斌之LINE對話紀錄截圖(偵卷第33至34頁)在卷可稽, 是本案除被告外,至少尚有共同被告、黃丰駿、陳建斌 共同參與,且被告主觀上亦知悉有共同被告和陳建斌等 共犯,為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至明。  (四)被告及辯護人所辯並不可採:    1.被告雖辯稱其係在網路上找貸款、辯護人則辯稱被告係 誤信所謂美化帳戶之話術等語,然如前所述,被告連為 何要提供帳戶、為何要提款交給不認識之人等原因一概 不知亦未詢問,不僅根本無「誤信」話術之問題,且其 既然反正就是照陳建斌說的做,而持容任自己成為詐欺 、洗錢犯罪之一環亦不在乎之態度,自不得因此卸責; 況被告自承明知為此等行為有違法風險,且其前有辦理 車貸經驗、對方亦未要求提款再交出款項等情業如前述 ,則被告於本案面對此等顯然反於常理及其自身經驗之 要求,仍渾渾噩噩配合對方之一切指示,自已具有共同 犯詐欺取財及洗錢之不確定故意。    2.又辯護人辯稱被告自花蓮遠赴板橋提款又未獲得酬勞, 顯係遭詐欺集團利用等語,然詐欺集團車手之移動距離 長短、是否具地緣關係等,實非判斷該車手是否具有詐 欺、洗錢犯意之要素,實務上亦不乏車手遠赴外縣市提 款之案例,是辯護人上開所辯顯無關聯性;反而,被告 既供稱對方自稱是銀行等語(本院卷第141頁),則一般 銀行於各地設有分行,何以辦理貸款不能在花蓮本地進 行卻要遠赴板橋處理,此更與常情有違,然被告仍不問 一切疑點,執意要配合其主觀認知上具有違法風險之行 為,自難以此推諉其責。    3.至於辯護人辯稱被告於交付款項隔日尚在LINE中要求陳 建斌多貸5萬元,主觀上顯係要貸款等語,然除上開所 述關於本案貸款情節並不合理部分外,被告既供稱係先 與胡奇偉聯繫,胡奇偉再介紹陳建斌聯繫等語(本院卷 第138頁),而被告與胡奇偉之LINE對話紀錄則顯示,胡 奇偉於113年4月30日傳送陳建斌之LINE個人檔案給被告 ,並要被告先傳送文字訊息給陳建斌,表示是胡奇偉朋 友的阿姨等語(偵卷第37頁),然觀被告與陳建斌之LINE 對話紀錄,一開始竟為陳建斌於同年5月4日直接傳訊「 陳小姐,資料都沒問題了」給被告(偵卷第27頁),且被 告亦供稱前面沒有其他對話等語(本院卷第142至143頁) ,顯與被告與胡奇偉間LINE對話關於被告應先向陳建斌 自我介紹部分不符,被告亦稱不曉得為何陳建斌直接就 說沒問題了等語(本院卷第143頁),是該等LINE對話紀 錄是否屬實、是否完整即顯然有疑,實無從逕採為對被 告有利之證據。    4.尤其,被告並未交出本案帳戶之提款卡及密碼,詐欺集 團並無法掌握本帳戶內之款項,若被告僅為單純缺錢在 網路上尋求貸款之人,與詐欺集團成員間並無犯意聯絡 ,則詐欺集團成員又豈敢直接將大額款項匯入被告本案 帳戶,而不懼被告直接將其內款項占為己有或報警處理 ?凡此情狀均足證被告並非於申辦貸款時受騙,而屬本 案詐欺集團為3人以上詐欺取財及洗錢犯行之共犯。 二、論罪科刑:  (一)新舊法比較:    1.刑法第339條之4之加重詐欺罪,在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 例(下稱詐欺防制條例)113年7月31日制定公布、同年 8月2日施行後,其構成要件及刑度均未變更,而詐欺防 制條例所增訂之加重條件,係就刑法第339條之4之罪, 於有各該條之加重處罰事由時,予以加重處罰,係成立 另一獨立之罪名,屬刑法分則加重之性質,此乃被告行 為時所無之處罰,自無新舊法比較之問題,而應依刑法 第1條罪刑法定原則,無溯及既往予以適用之餘地(最高 法院113年度台上字3358號判決意旨參照),合先敘明。    2.又法律變更之比較,應就與罪刑有關之法定加減原因與 加減例等影響法定刑或處斷刑範圍之一切情形,依具體 個案綜其檢驗結果比較後,整體適用法律。關於舊洗錢 法第14條第3項所規定「(洗錢行為)不得科以超過其 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之科刑限制,因本案前置 特定不法行為係刑法第339條第1項普通詐欺取財罪,而 修正前一般洗錢罪(下稱舊一般洗錢罪)之法定本刑雖 為7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其宣告刑上限受不得逾普通詐 欺取財罪最重本刑5年以下有期徒刑之拘束,形式上固 與典型變動原法定本刑界限之「處斷刑」概念暨其形成 過程未盡相同,然此等對於法院刑罰裁量權所為之限制 ,已實質影響舊一般洗錢罪之量刑框架,自應納為新舊 法比較事項之列。再者,一般洗錢罪於舊洗錢法第14條 第1項之規定為「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 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00萬元以下罰金」,新洗錢法第1 9條第1項後段則規定為「(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 者)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1億元者,處6月以 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000萬元以下罰金」,新洗 錢法並刪除舊洗錢法第14條第3項之科刑上限規定;至 於犯一般洗錢罪之減刑規定,舊洗錢法第16條第2項及 新洗錢法第23條第3項之規定,同以被告在偵查及歷次 審判中均自白犯罪為前提,修正後之規定並增列「如有 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等限制要件。本件依原 判決認定之事實,上訴人一般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 未達1億元,且其始終否認被訴犯行,故上訴人並無上 開舊、新洗錢法減刑規定適用之餘地,揆諸前揭加減原 因與加減例之說明,若適用舊洗錢法論以舊一般洗錢罪 ,其量刑範圍(類處斷刑)為有期徒刑2月至5年;倘適 用新洗錢法論以新一般洗錢罪,其處斷刑框架則為有期 徒刑6月至5年,綜合比較結果,應認舊洗錢法之規定較 有利於上訴人(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2303號判決意 旨參照),是被告並未自白犯罪,無減刑問題,且洗錢 財物利益未達1億元,即應適用上開修正前之規定。  (二)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 共同詐欺取財罪,以及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被告與共同被告、黃丰駿、胡奇偉、陳建斌等本案詐欺集團成年成員間,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應依刑法第28條規定論以共同正犯。  (三)被告上開所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及一般洗錢罪間, 係一行為觸犯數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之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財罪處斷。又刑法處罰之加重詐欺取財罪係侵害個人財產法益之犯罪,其罪數計算,應以被害人數、被害次數之多寡,決定其犯罪之罪數。是被告共同詐欺告訴人丁○○、甲○○、乙○○之3次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犯行,各告訴人是分別受騙,彼此並無關連,所侵害者為其個別之財產法益,自應予分論併罰。  (四)爰以行為人責任為基礎,審酌:1.各告訴人遭詐欺之金額 合計達14萬餘元,所生損害非輕;2.被告於本案係擔任提供帳戶及取款車手之角色分工;3.被告於本院否認犯行、亦未賠償告訴人之犯後態度;4.被告前於87年間有妨害風化前科,距今已久之素行,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5頁);5.被告於本院審理時所自陳為高中畢業之智識程度、從事餐飲業、月收入約3萬2千元、須扶養1名未成年女兒、家庭經濟狀況還可以(本院卷第145頁)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另考量被告3次犯行性質相同、侵害法益種類相同、時間相近等情,依刑法第51條第5款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以示懲儆。 三、沒收部分:  (一)犯罪所用之物部分:    1.沒收適用裁判時之法律,刑法第2條第2項定有明文。查 詐欺防制條例第48條第1項之沒收規定,為刑法沒收之 特別規定,故關於供本案詐欺犯罪所用之物之沒收,應 適用現行詐欺防制條例第48條第1項之規定,亦即其供 犯罪所用之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收之。    2.被告提供本案帳戶予詐欺集團成員使用,該帳戶即屬犯 罪所用之物,且該帳戶登記之所有人仍為被告,參諸依 銀行法第45條之2第3項授權訂定之「存款帳戶及其疑似 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9條至第10條等規定 ,警示帳戶之警示期限除有繼續警示之必要,自通報時 起算,逾2年或3年自動失其效力,銀行得解除該帳戶之 限制,顯見用以供犯罪使用之帳戶於逾遭警示期限後, 若未經終止帳戶,仍可使用,查卷內無證據證明本案帳 戶已終止銷戶,被告亦供稱目前只是凍結而已等語(本 院卷第145頁),故本案帳戶仍有依上開規定宣告沒收之 必要,避免再供其他犯罪使用。檢察官執行沒收時,通 知中華郵政予以銷戶即達沒收之目的,故無庸再諭知追 徵。  (二)犯罪所得部分:    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 ,依其規定;前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固各有明文。然因犯罪所得之物,以實際所得者為限,苟無所得或尚未取得者,自無從為沒收追繳之諭知(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3434號判決意旨參照)。被告本案並未取得報酬,此為被告供承明確(偵卷第14頁),卷內亦無其他證據證明被告有取得犯罪所得,自無從為沒收追徵之諭知。  (三)洗錢財物部分:    1.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有關沒收洗錢之 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之規定,業經修正為同法第25條第1 項規定,於113年7月31日公布,同年0月0日生效施行, 自應適用裁判時即修正後之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之 規定。    2.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規定:「犯第19條、第20條之 罪,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 否,沒收之。」。惟按,同筆不法所得,可能會同時或 先後經多數洗錢共犯以移轉、變更、掩飾、隱匿、收受 、持有、使用等相異手法,就不法所得之全部或一部進 行洗錢,且因洗錢行為本身特有之偽裝性、流動性,致 難以明確特定、精密劃分各共犯成員曾經經手之洗錢標 的財產。此時,為求共犯間沒收之公平性,及避免過度 或重複沒收,關於洗錢行為標的財產之沒收,仍應以屬 於行為人所得管理、處分者為限,始得予以沒收(最高 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197號判決意旨參照)。查各告 訴人匯入本案帳戶之款項,業經被告提領而轉交共同被 告以如前述,而非屬被告所持有或可得支配之洗錢財物 ,依上說明,自不得再依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規定 宣告沒收,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戴瑞麒提起公訴,檢察官廖榮寬移送併辦,檢察官 吳聲彥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王龍寬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 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 之日期為準。 辯護人依據刑事訴訟法第346條、公設辯護人條例第17條及律師 法第43條2項、第46條等規定之意旨,尚負有提供法律知識、協 助被告之義務(含得為被告之利益提起上訴,但不得與被告明示 之意思相反)。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陳柏儒 附表:(新臺幣:元) 編號 告訴人 詐欺方式 匯款時間/金額 1 丁○○ 臉書暱稱「Amber Liao」於113年5月10日,向丁○○佯稱欲購買商品惟須經認證云云,致丁○○陷於錯誤而依指示匯款 113年5月10日13時27分/4萬9,987元 113年5月10日13時30分許/4萬9,981元 2 甲○○ 臉書暱稱「Len Shelly」於113年5月10日,向甲○○佯稱欲購買商品惟須經認證云云,致甲○○陷於錯誤而依指示匯款 113年5月10日13時44分/2萬2,912元 3 乙○○ LINE暱稱「賴秀娟」(起訴書誤載為不詳,應予更正)於113年5月10日,向乙○○佯稱欲購買商品惟須經認證云云,致乙○○陷於錯誤而依指示匯款 113年5月10日14時32分/9,985元 113年5月10日14時49分/9,985元 附錄本判決論罪之法律條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第2項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1百萬元以下罰金: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 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