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欺

日期

2024-12-27

案號

HLDM-113-花原易-8-20241227-1

字號

花原易

法院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花原易字第8號 聲 請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劉羽鏡 選任辯護人 蔡文欽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 偵字第2166號),本院認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改依通常程序審 理,嗣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自白犯罪,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 述,經本院告知簡式審判程序意旨,並聽取檢察官、被告及其辯 護人之意見後,改依簡式審判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陳劉羽鏡犯詐欺得利罪,處拘役伍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壹仟元折算壹日。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肆千貳佰零柒元沒收 ,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事 實 一、陳劉羽鏡明知自己無資力支付KTV餐飲及歌唱服務費用,且 知悉KTV業者並無同意提供其無需支付對價之包廂歌唱服務,仍基於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之詐欺得利犯意,於民國113年1月5日19時5分許起,與友人至劉○閔管理、位於花蓮縣○○市○○○路00號之「好樂迪KTV」花蓮店消費,致該店服務人員陷於錯誤,誤認陳劉羽鏡有付款能力及意願,提供包廂歌唱服務(含餐飲),至翌(6)日1時8分許止,總計消費新臺幣4,207元。嗣陳劉羽鏡待其友人皆離去後,因無法支付消費款項,經由該店逃生出口離開,而以上開方式詐得上開包廂歌唱服務(含餐飲)之利益。 二、案經好樂迪股份有限公司告訴及花蓮縣警察局新城分局報告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理 由 一、證據能力:   被告陳劉羽鏡所犯者為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以 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其於準備程序進行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告知其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檢察官、被告及其辯護人之意見後,本院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之規定,裁定進行簡式審判程序。是本案依同法第273條之2規定,不受同法第159條第1項、第161條之2、第161條之3、第163條之1及第164條至第170條有關證據提示、交互詰問及傳聞證據等相關規定之限制。 二、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陳劉羽鏡於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時 時均坦承不諱(本院卷第13至19、87至88頁),核與好樂迪股份有限公司花蓮店襄理即證人劉○閔於警詢時之證述、告訴代理人許明中於偵查中之指訴情節(警卷第15至17頁,偵字卷第39至40頁)相符,並有好樂迪股份有限公司花蓮店貴賓消費結帳單、營運狀況回報表、監視器錄影畫面擷圖照片各1份(警卷第23頁、第25頁、第27至31頁)在卷可佐,足認被告自白與事實相符,其犯行堪以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㈠被告詐得之餐飲與包廂歌唱服務服務為合併計價及折扣,有 前引消費結帳單附卷可稽,且餐飲係附隨於包廂歌唱服務而提供,故認被告所詐得者乃總體包含餐飲內之包廂唱歌服務。是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第2項之詐欺得利罪。  ㈡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⒈另有犯數詐欺案件經 法院判處最行之前案紀錄,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素行並非良好;⒉因一時貪念,藉此牟取不法消費利益,使店家受有財產上損失,不僅侵害他人財產法益,並危害社會交易之信賴關係,顯然欠缺法治及尊重他人財產權之觀念,所為應予非難;⒊告訴人之損害金額;⒋犯後業已坦承犯行,但尚未與告訴人和解及賠償之犯後態度;⒌犯罪之動機、目的及其所自述高中肄業之智識程度、無需扶養人口、勉持之經濟及家庭生活狀況、有罹患重度憂鬱症之身心狀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以示懲儆。 四、沒收:   未扣案之包廂歌唱服務(含餐飲),雖係被告本件詐欺犯行 所得利益,且業經其享用,應依刑法第38條之1第3項規定,以該服務之價值即新臺幣4,207元為其本件犯罪所得之認定,又該財產上利益未實際返還告訴人,自應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規定,宣告沒收,並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 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羅美秀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檢察官卓浚民到庭執 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曹智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理 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 之日期為準。 辯護人依據刑事訴訟法第346條、公設辯護人條例第17條及律師 法第43條2項、第46條等規定之意旨,尚負有提供法律知識、協 助被告之義務(含得為被告之利益提起上訴,但不得與被告明示 之意思相反)。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李宜蓉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 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