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險
日期
2025-02-27
案號
PTDM-113-交易-419-20250227-1
字號
交易
法院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交易字第419號 公 訴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羅國榮 上列被告因公共危險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第7 014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羅國榮犯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處有期徒刑玖月。 犯罪事實 羅國榮於民國113年4月15日8時至10時,在位於屏東縣○○鎮○○○巷 00號之住處內,飲用含酒精成分飲品後,於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 每公升0.25毫克以上之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情形下,竟基 於酒後駕駛動力交通工具之犯意,於同日14時15分許,駕駛車牌 號碼BJF-0900號自用小客車自前處上路,於同日時20分許,行經 同縣鎮○○○路000號附近時,不慎碰撞路旁電桿及建商招牌,旋棄 車步行返家。嗣經警據報到場處理,於同日15時25分許循線至前 揭住所對其施以吐氣酒精濃度測試,測得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 每公升1.49毫克,始悉上情。 理 由 一、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除法律有規定 者外,不得作為證據,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固定有明文;次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同法第159條之1至之4之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同法第159條之5第1項,復定有明文。查本院下列資以認定本案而具傳聞性質之證據,檢察官及被告羅國榮均同意有證據能力(見本院卷第31頁),基於尊重當事人對於傳聞證據之處分權,及證據資料愈豐富,愈有助於真實發現之理念,復經本院審酌該等證據之作成情況,核無違法取證或其他瑕疵,並與本案均具關聯性,認為以之作為證據為適當,依上開法文規定,自具證據能力。 二、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於警詢、檢察事務官詢問、本院審 理時坦承不諱(見警卷第5至9頁,偵卷第23、24頁,本院卷第31頁),並有偵查報告、駕駛人車籍及駕籍資料、屏東縣政府警察局潮州分局交通小隊當事人酒精測定紀錄表、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表一、二、道路交通事故照片、監視器影像擷圖、蒐證照片、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事務官勘驗報告在卷可查(見警卷第4、15至17、19至24、26至40頁,偵卷第33至37頁),足佐被告前揭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堪信為真實。從而,本件事證明確,被告上揭犯行,洵可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之不能安全駕 駛動力交通工具罪。 ㈡爰以被告之責任為基礎,審酌酒後駕駛車輛行為對社會交通 與用路人之危害甚大,業經媒體大肆播送,且政府宣導酒後不得駕車不遺餘力,已為社會大眾所周知,被告自難諉為不知,且被告於93、106、107年間同曾因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案件,經法院判處罪刑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佐,素行難認良好,且徵被告明知酒後駕車因影響人對於車輛之操縱性、控制力,對用路人造成不可預知之危險,為法律所明定禁止,竟仍心存僥倖,於飲酒後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1.49毫克之情況下,駕駛車輛上路,無視法律之禁令,更於本案造成其駕駛車輛車頭、路旁電桿及建商招牌均毀損等實害,有道路交通事故照片可佐(見警卷第26至38頁),所為難認可取。並參酌被告就本案犯行,於案發後旋急離開現場,已有規避刑責之舉,俟於偵查中及本院審理時則俱坦承不諱,並於本院審理時供稱:經本案後已不再喝酒,並至醫療院所簽立戒酒切結書與施用戒酒藥物等語(見本院卷第37頁)。兼考量被告於本院審理中自陳之智識程度、家庭生活及經濟狀況(見本院卷第37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吳文書提起公訴,檢察官賴帝安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錢毓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郭淑芳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 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 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