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處
日期
2025-03-27
案號
TCBA-113-訴-263-20250327-1
字號
訴
法院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訴字第263號 民國114年3月6日辯論終結 原 告 林治郁 被 告 臺中市太平區東平國民小學 代 表 人 陳榮原 訴訟代理人 柳國偉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懲處事件,原告不服教育部中華民國113年8月23 日臺教法(三)字第1130071397號函送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 員會113年8月19日再申訴評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 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事實概要: 原告係被告前代理教師(聘期自民國111年8月23日起至112年7 月31日止),被告於112年2月6日接獲被告教務主任檢舉原告教學不力,諸如:未遵守上下課時間,數次遲到或早退、對於教學計畫備課不足,經勸導仍無改善,無法提出具體可行之改善策略、班級經營及教學技巧欠佳,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及成效等情,於112年2月10日召開校園事件處理會議(112年2月6日教師教學不利事件檢舉案會議)(下稱被告112年2月10日校事會議)決議擬定觀課計畫,至原告任教班級觀課,經被告教務處多次提出建議、輔導措施,原告仍改善狀況不佳。嗣被告教務處以原告教學工作不力,簽請被告教師成績考核委員會(下稱考核會)議處。經被告考核會112年5月3日會議決議,依(110年7月28日修正)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下稱行為時教師成績考核辦法)第6條第2項第6款第9目「其他依法規或被告章則辦理有關教育工作不力,有具體事實。」規定及第3項規定,核予原告申誡2次之懲處,由被告以112年5月8日東平小字第0000000000號令(下稱原處分)通知原告。原告不服,於112年5月16日向臺中市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下稱臺中市教評會)提起申訴,申訴評議決定:「對於撤銷申誡2次之措施申訴駁回,其餘部分申訴不受理。」由臺中市政府以113年2月5日府授教秘字第0000000000號函送臺中市教評會112年9月8日府授教秘字第0000000000號評議書(下稱申訴評議決定)。原告仍不服,於113年3月14日提起再申訴,經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再申訴評議決定(下稱再申訴評議決定)駁回後,原告猶未甘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原告主張及聲明: ㈠主張要旨: ⒈原告係因受到蔡姓導師(下稱蔡師)職場霸凌致被懲處, 霸凌事件從上學期開學到下學期結束從未間斷,然被告對原告訪談調查報告全程錄音,卻在調查結果報告書上對原告陳述意見避重就輕。許泳雯教師(下稱許師)與蔡師密切熟識,直到下學期開考核會懲處原告,原告才知許師是考核會成員,也數度打斷原告發言表達意見,不讓原告發表完整意見,這也是職場霸凌。從此蔡師幾乎每週以老師名義或慫恿以家長名義投訴原告。 ⒉關於被告惡意指稱原告上課內容訛誤及悖離主題情事,原 告在正課傳授內容及知識上絕對正確無誤,各科皆根據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架構,依照教師指引及手冊、教師專用課本歸納重點布題以達成課程綱要教學。關於下課留置學生影響導師班級經營情事,蔡師不准學生利用下課及午休任何時間交作業、補考及找老師,造成學生怠惰及原告評量學生學習的困擾,嚴重影響原告及學生受教權。蔡師亦不將聯絡簿上家長有關科任課問題之留言給原告知悉並回應,直接將聯絡簿交給主任並穿鑿附會造成原告困擾。關於習作第三單元3頁於期中考評量後才完成情事,原告上學期即提出考試遇學生請假相關問題詢問校長,校長當面裁示純屬個案,為維護學生考試權益應利用課餘或午休補考,然蔡師仍不管上級命令堅持不讓學生利用課餘時補考要上課中考試,造成原告進度被占用衍生學生受教權問題,問題反轉嫁給原告,4月14日缺考學生又要利用正課考試,基於公平起見及避免洩題不能講解第3單元習作及前3單元相關連部分只好進行新單元課程,蔡師不准學生利用下課及午休任何時間交作業、補考及找老師,強迫學生補考占用原告檢討習作第3單元時間,又不讓原告聯絡學生分派第3單元習作,於期中考考試當節課立刻收集全班社會習作並通知主任及校長,嚴重影響原告教學及學生受教權,同樣的上課內容、進度及教材,其他老師都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㈡聲明: 申訴及再申訴評議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被告答辯及聲明: ㈠答辯要旨: ⒈原告因屢次發生教學疏失(如未確實備課、未即時檢視學 生學習成果及修正教學策略、上課內容訛誤及悖離主題、未遵守上課時間,多次提前入班,遲到早退或下課留置學生,影響導師班級經營、作業檢閱多項缺失、班級經營不佳、未確實制定評量計畫),經多次要求仍未改善,嚴重影響學生權益(被告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案由二),又原告另於111學年度第2學期至定期評量當日(112年4月21日)仍未完成指導學生習寫評量範圍內之作業,嚴重影響學生權益(被告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案由三)等情事,經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會議決議通過將案由二與案由三併案,予以綜合評價,並將併案後案由修正為原告屢次發生教學疏失【未即時檢視學生學習成果及修正教學策略、作業檢閱多項缺失、111學年第2學期至定期評量當日(112年4月21日)仍未完成指導學生習寫評量範圍內之作業】,經多次要求仍未改善,嚴重影響學生權益,懲處額度修正為申誡2次。經被告校長覆核後,被告以原處分核定原告申誡2次,並依法規教示救濟並附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上開程序完全合法。 ⒉原告於被告召開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前,已提出陳述意 見書面予被告,原告並於上開考核會到場陳述意見,故被告考核會即可依據原告陳述之內容作成懲處決定,並無損原告陳述意見之權利。被告召開會議審議原告前開教學疏失情事,衡酌會議中已提供相關書面等資料,並聽取原告於112年5月3日到場陳述意見及書面陳述,且經充分斟酌及實質討論後,審認原告確實有屢次發生教學疏失,經多次要求仍未改善,嚴重影響學生權益,予以原告申誡2次,並經投票表決通過(投票10人,同意6票),足證被告考核會之審認,已具體審酌相關事證,且其決議符合法定程序,並無裁量恣意情事。 ⒊原告對於教學明顯懈怠,事後更加推諉卸責,反而逕自認 定是該班導師有意誣指原告(甚至認為是職場霸凌)並陷原告於不義之地步,則原告前揭行為確已該當行為時教師成績考核辦法第6條第2項第6款第9目「其他依法規或學校章則辦理有關教育工作不力,有具體事實」之要件,有損學生學習權益等事實,從而,被告經考核會決議後,對原告作成申誡2次處分,亦無違失情節可指。 ⒋原處分係依據原告不當行為紀錄等相關資料,認定原告有 行為時教師成績考核辦法第6條第2項第6款第9目等情,在程序完全合法,且已為實質完備之調查,並無資訊錯誤或不完整之情況下,被告對於原告有無申誡之事由,享有判斷餘地,其所為之判斷應予適度尊重。 ㈡聲明: 原告之訴駁回。 爭點: 被告以原告教育工作不力,並有具體事實,依行為時教師成績 考核辦法第6條第2項第6款第9目及第3項規定核予申誡2次處分,有無違誤? 本院的判斷: ㈠事實概要記載之事實,有原告聘書(見再申訴卷第142頁)、 被告教務主任112年2月6日教學不力事件檢舉書(見再申訴卷第199頁)、被告112年2月10日校事會議簽名表及會議紀錄(見再申訴卷第200-207頁)、被告教務處112年4月21日簽(見再申訴卷第152-153頁)、被告112年5月3日考核會會議會議紀錄及簽到表(見原處分卷2第109-112頁)、原處分(見本院卷第41頁)、原告申訴書(見原處分卷2第123-124頁)、申訴評議決定(見本院卷第43-48頁)、原告再申訴書(見再申訴卷第4-64頁)、再申訴評議決定(見本院卷第49-58頁)等證據可以證明。 ㈡被告以原告教育工作不力,並有具體事實,依行為時教師成 績考核辦法第6條第2項第6款第9目及第3項規定核予申誡處分,核無違誤: ⒈應適用的法令: ⑴教師法第4條規定:「教師資格檢定及審定、聘任、解聘 、不續聘、停聘及資遣、權利義務、教師組織、申訴及 救濟等事項,應依本法之規定。」第31條第1項第5款規 定:「教師接受聘任後,依有關法令及學校章則之規定 ,享有下列權利:……五、對主管機關或學校有關其個人 之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依法提出 申訴。」第42條規定:「(第1項)教師對學校或主管 機關有關其個人之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 益者,得向各級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提起申訴、再申訴 。(第2項)教師因學校或主管機關對其依法申請之案 件,於法定期間內應作為而不作為,認為損害其權益者 ,亦得提起申訴;法令未規定應作為之期間者,其期間 自學校或主管機關受理申請之日起為2個月。(第3項) 申訴之提起,應於收受或知悉措施之次日起30日內以書 面為之;再申訴應於申訴評議書達到之次日起30日內以 書面為之。(第4項)前項期間,以申訴評議委員會收 受申訴書或再申訴書之日期為準。」第47條第2項規定 :「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之權利、義務、資格、聘任 、終止聘約、停止聘約之執行與其通報、資訊之蒐集、 查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⑵(111年5月27日修正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 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第1條規定︰「本辦法依教師法(以 下簡稱本法)第47條第2項規定訂定之。」第2條第3款 規定︰「本辦法所稱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定義如下 :……三、代理教師:指以全部時間擔任學校編制內教師 因差假或其他原因所遺之課務者。」第4條第3項規定︰ 「聘期3個月以上經公開甄選之代課、代理教師之平時 考核,公立學校準用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 核辦法相關規定,私立學校準用該校教師成績考核相關 規定;服務成績優良之考核項目、認定標準及辦理程序 由各校自訂,並經學校教師成績考核會核議,學校應依 核議結果,成績優良者於個人離職或服務證明文件,加 註服務成績優良。」第14條第2款規定︰「兼任、代課及 代理教師於受聘期間,享有下列權利:……二、享有兼任 、代課及代理教師依法令規定之權益。」第15條第2款 規定︰「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除應遵守法令履行聘約 外,並負有下列義務:……二、積極維護學生受教之權益 。」 ⑶(112年8月1日施行,現行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 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第14條第4款第3目規定︰「兼任 、代課及代理教師於受聘期間,享有下列權利:……四、 對下列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準用 本法之申訴程序,請求救濟:……(三)聘期3個月以上 代課、代理教師,對學校有關其平時考核及個人服務成 績之措施。」第19條規定:「(第1項)本辦法自發布 日施行。(第2項)本辦法中華民國112年6月19日修正 發布之條文,自112年8月1日施行。」 ⑷行為時教師成績考核辦法第1條規定:「本辦法依高級中 等教育法第33條及國民教育法第18條第2項規定訂定之 。」第6條第2項第6款第9目、第3項規定:「……(第2項 )獎勵分記大功、記功、嘉獎;懲處分記大過、記過、 申誡;其基準規定如下:……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申誡 :……(九)其他依法規或學校章則辦理有關教育工作不 力,有具體事實。(第3項)前項各款所列記大功、記 功、嘉獎、記大過、記過、申誡之規定,得視其情節, 核予1次或2次之獎懲。」第8條規定:「辦理教師成績 考核,高級中等學校應組成考核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 學應組成考核委員會(以下併稱考核會),其任務如下 :一、學校教師年終成績考核、另予成績考核及平時考 核獎懲之初核或核議事項。二、其他有關考核之核議事 項及校長交議考核事項。」第9條規定:「(第1項)考 核會由委員9人至17人組成,除掌理教務、學生事務、 輔導、人事業務之單位主管及教師會代表1人為當然委 員外,其餘由本校教師票選產生,並由委員互推1人為 主席,任期1年。但參加考核人數不滿20人之學校,得 降低委員人數,最低不得少於5人,其中當然委員至多2 人,除教師會代表外,其餘由校長指定之。(第2項) 前項主席因故不能主持會議時,由委員互推1人為主席 。(第3項)委員每滿3人應有1人為未兼行政職務教師 ;未兼行政職務教師人數之計算,應排除教師會代表。 (第4項)任一性別委員應占委員總數3分之1以上。但 該校任一性別教師人數少於委員總數3分之1者,不在此 限。(第5項)委員之任期自當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 止。(第6項)委員之總數、選舉與被選舉資格、會議 規範及相關事項規定,由學校擬訂,經校務會議通過後 實施。」第10條規定:「(第1項)考核會會議時,應 有全體委員2分之1以上出席,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 始得決議。但審議教師年終成績考核、另予成績考核及 記大功、大過之平時考核時,應有全體委員3分之2以上 出席,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始得決議。(第2項) 考核會為前項決議時,迴避之委員不計入該項決議案之 出席人數。」第12條規定:「考核會執行初核時,應審 查下列事項:一、受考核人數。二、受考核教師平時考 核紀錄及下列資料:(一)工作成績。(二)勤惰資料 。(三)品德紀錄。(四)獎懲紀錄。三、其他應行考 核事項。」第14條第1項規定:「考核會完成初核,應 報請校長覆核,校長對初核結果有不同意見時,應敘明 理由交回復議,對復議結果仍不同意時,得變更之。」 第16條第2項、第3項規定:「……(第2項)平時考核之 獎懲令應附記理由及不服者提起救濟之方法、期間、受 理機關。(第3項)前2項考核,應以原辦理學校為考核 機關。但主管機關依前條第3項及第4項規定逕行核定或 改核者,以該機關為考核機關。」第18條規定:「(第 1項)考核會委員於審查有關委員本人或其配偶、前配 偶、四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關係者 之事項時,應自行迴避。(第2項)委員有下列各款情 形之一者,審查事項之當事人得向考核會申請迴避︰一 、有前項所定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二、有具體事實, 足認其執行任務有偏頗之虞。(第3項)前項申請,應 舉其原因及事實,並為適當之釋明;被申請迴避之委員 ,對於該申請得提出意見書,由考核會決議之。(第4 項)委員有第1項所定情形不自行迴避,而未經審查事 項當事人申請迴避者,應由考核會主席命其迴避。」第 20條規定:「(第1項)考核會於審查受考核教師擬考 列第4條第1項第3款或懲處事項時,應以書面通知該教 師陳述意見;通知書應記載陳述意見之目的、時間、地 點、得否委託他人到場及不到場所生之效果。(第2項 )考核會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以書面通知審 查事項之相關人員列席說明;通知書應記載列席說明之 目的、時間、地點及得否委託他人到場。」 ⒉按傳道、授業及解惑乃教師對於學生之基本任務,教師之 工作權與學生之受教權均受憲法保障,而教師是否已盡其所負上開義務,學生之受教權是否受到充分之保障,往往因師、生、親間立場不同,彼此認知不同而產生衝突,故應有公正客觀之監督機制辦理平時、年終等成績考核,以決定獎懲或續聘、資遣等事項,故教育主管機關亦因而訂頒相關法令設置考核會。而教師平日之行為舉止是否堪為學生表率、其教學是否認真得以勝任其傳道、授業及解惑義務,並非僅憑單一事件即得判斷,須經相當時日之觀察、了解始足以為之,然事實之觀察及判斷卻又往往因角色不同而產生認知上差異。因而教師平時考核獎懲及年終考績考核事件,涉及高度屬人性之人格評價,且教學、訓輔、服務、品德生活及教育行政之品質優劣,涉及教育專業領域知識,由監督受考人職務行使具最緊密關連性之單位主管或機關首長進行初核,再經教育專業人員組成之考核會考核,符合功能最適理論。又基於尊重考核評定者及考核會之專業性、不可替代性及法律授權之專屬性,應承認學校對教師成績考核或獎懲決定有判斷餘地,行政法院就此乃採取較低之審查密度,僅於學校對教師之成績考核或獎懲決定,有判斷出於錯誤之事實認定或不完全資訊、或有與事物無關之考量,顯然違反平等原則及違反一般公認之價值判斷標準,而有判斷濫用者;或組織不合法、未遵守法定正當程序、未予當事人應有之程序保障等顯然違法情事時,始予撤銷或變更(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807號判決意旨參照)。 ⒊本件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組織及決議程 序,核屬適法: ⑴被告111學年度之考核會委員共計11人,其中包括教務主 任、學務主任、輔導主任、人事室主任及教師會代表等 5名為當然委員,票選委員6人,其中未兼行政職務教師 3人,男性委員4人,女性委員7人,111學年度任期自11 1年9月1日起至112年8月31日止(見原處分卷2第5頁) ;被告於112年5月3日召開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該 次考核會會議實到委員10人,原告亦列席並陳述意見, 經表決後,6人同意懲處額度修正為申誡2次(見再申訴 卷第241-244頁),前開未供閱覽卷證,業經本院於114 年2月11日準備程序期日當庭勘驗(見本院卷2第10-12 頁)。此有被告111學年度考核會委員名單(見原處分 卷2第5頁)、被告112年4月25日東平小字第1120002137 號開會通知單(見再申訴卷第249-250頁)、被告112年 5月3日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會議會議紀錄及簽到表( 見再申訴卷第241-244頁)、本院114年2月11日準備程 序期日筆錄(見本院卷2第7-16頁)在卷可稽,堪認就 原告之申誡處分,被告111學年度之考核會委員組成、 決議程序均符合前開規定,且申誡處分作成前,業經被 告函知原告列席考核會陳述意見,核無決議程序不合法 之情事。是以,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 會組織及決議程序,經核均為適法。 ⑵原告於本院114年3月6日言詞辯論期日陳述設備組長許師 係考核會票選委員且為考核會主席並主張其於原告懲處 案具足認其執行任務有偏頗之虞情事卻未迴避乙節。經 查,被告考核會成員中之設備組長為原告於起訴狀內所 稱許師,許師雖出席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年度第1次 考核會會議,但非該次會議主席,原告所陳係其誤解, 此有本院114年2月11日準備程序期日筆錄(見本院卷2 第7-16頁)、被告111學年度考核會委員名單(見原處 分卷2第5頁)、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 會會議簽到表(見再申訴卷第243-244頁)在卷可稽, 先予敘明。又原告於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年度第1次 考核會並未即向考核會申請許師於其懲處案有應為迴避 事由,且原告亦未能提出具體原因及事實,並為適當之 釋明,故原告此部分主張,實非有據。況依行為時教師 成績考核辦法第10條規定:「(第1項)考核會會議時 ,應有全體委員2分之1以上出席,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 意,始得決議。但審議教師年終成績考核、另予成績考 核及記大功、大過之平時考核時,應有全體委員3分之2 以上出席,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始得決議。(第2 項)考核會為前項決議時,迴避之委員不計入該項決議 案之出席人數。」之規定,縱認為原告主張考核會票選 委員許師應予迴避乙節可採,然查被告112年5月3日111 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會議共計委員10人出席,縱使亦不 將許師予以記入出席人數及同意票數,出席人數為9人 ,同意懲處額度修正為申誡2次之同意人數為5人,仍已 達半數同意。是以,無論許師迴避與否,均不會影響各 該決議之結果。從而,原告主張被告對其作出懲處係有 程序瑕疵乙節,難謂有據,自無可採。 ⒋雖原告主張其係因受到蔡師職場霸凌致被懲處云云。惟查 : ⑴於111年9月1日至112年1月12日期間,被告多次接獲校內 教師、學生家長具名投訴原告教學不力,被告教務主任 曾多次以教學改善通知書通知原告留意與改善事項(見 原處分卷1第110-113頁),原告亦提出對應改善方式( 見原處分卷1第118-127頁),經被告教務處以問卷詢問 多位教師關於原告教學狀況及蒐集學生對原告課程回饋 後(見再申訴卷第217-237頁),遂於112年2月10日由 被告教務主任向被告提出關於原告教學不力之檢舉,相 關具體事實如下:「1.未遵守上下課時間,數次遲到或 早退。2.教學計劃、備課不足,經勸導仍無改善,無法 提出具體可行之改善策略。3.教學評量行為失當,明顯 損害學生學習權益。4.與校內同儕溝通不良,製造紛爭 對立,影響團體工作士氣氛圍。5.學生學習成效不佳, 家長已做反應但親師溝通不良,引發家長質疑。6.班級 經營、教學技巧欠佳,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及成效。7.社 會科作業、試卷批閱多處訛誤,未做訂正批閱及及時檢 討。」(見再申訴卷第199頁)。被告遂於112年2月10 日召開校事會議,原告亦列席參與並陳述意見,該次會 議決議擬定觀課計畫,至原告任教班級觀課,再行檢視 原告是否改善(見再申訴卷第201-207頁),惟經被告 教務處多次提出建議、輔導措施,原告雖提出改善方案 ,被告亦進行對原告之公開觀課(見原處分卷1第114-1 17、128-132、138-142頁),被告教務處仍認其教育工 作不力,經多次提出建議、輔導措施後改善狀況不佳, 遂以112年4月21日簽請被告召開考核會議處(見再申訴 卷第152-153頁)。於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年度第1次 考核會會議原分為二案由對原告為議處,案由二︰「本 校代理教師林治郁屢次發生教學疏失(未確實備課、未 即時檢視學生學習成果及修正教學策略、上課內容訛誤 及悖離主題、未遵守上課時間,多次提前入班,遲到早 退或下課留置學生,影響導師班級經營、作業檢閱多項 缺失、班級經營不佳、未確實制定評量計畫),經多次 要求仍未改善,嚴重影響學生權益,建請核予申誡二次 案……。」案由三:「本校代理教師林治郁於111學年度 第2學期至定期評量當日(112年4月21日)仍未完成指 導學生習寫評量範圍內之作業,嚴重影響學生權益,建 請核予記過一次案,……」,嗣經全體委員同意將二案由 併案予以綜合評價,並將案由修正為:「本校代理教師 林治郁屢次發生教學疏失(未即時檢視學生學習成果及 修正教學策略、作業檢閱多項缺失、111學年度第2學期 至定期評量當日【112年4月21日】仍未完成指導學生習 寫評量範圍內之作業),經多次要求仍未改善,嚴重影 響學生權益」,經表決後懲處額度修正為申誡2次(見 再申訴卷第241-242頁),前開部分未供閱覽卷證,業 經本院於114年2月11日準備程序期日當庭勘驗(見本院 卷2第11-12頁)。此有被告教務處教學改善通知書(見 原處分卷1第110-117頁)、原告改善回復書(見原處分 卷1第118-132頁)、教師及學生對原告課程觀察建議與 回饋資料(見再申訴卷第217-237頁)、被告教務處112 年2月6日教學不力事件檢舉書(見再申訴卷第199頁) 、被告112年2月10日校事會議會議紀錄及簽名表(見再 申訴卷第200-207頁)、公開觀課課堂觀察紀錄表(見 原處分卷1第138-142頁)、被告教務處112年4月21日簽 (見再申訴卷第152-153頁)、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 年度第1次考核會會議會議紀錄及簽到表(見再申訴卷 第241-243頁)、本院114年2月11日準備程序期日筆錄 (見本院卷2第7-16頁)在卷可稽。是以,被告自111年 9月起即接獲關於原告教育工作不力情事之投訴及檢舉 ,經被告教務主任多次以教學改善通知書通知原告留意 與改善事項,及被告112年2月10日校事會議後之各種建 議、輔導措施,被告教務處仍認原告有教育工作不力且 改善狀況不佳情事,遂以112年4月21日簽請被告召開考 核會議處,被告於112年5月3日召開111學年度第1次考 核會會議並決議予以原告申誡2次之懲處。 ⑵原告有如下教育工作不力之情事: A、未即時檢視學生學習成果、修正教學策略: 對原告所教授社會課,學生普遍反映為不喜歡社會課 、課程內容離題及未從社會課裡學到知識等語(見再 申訴卷第232-237頁),依授課班導師回饋表內容, 原告教學內容貧乏,上課內容有訛誤之處,上課少與 學生互動,未歸納總結重點,教學有八成無關課程授 課重點,習作講解不清致學生不理解,無法掌握上課 節奏,要求導師給予早自修、下課、午休時間叫學生 補寫作業,徒增導師困擾,學生亦回家與家長抱怨等 情事(見再申訴卷第217-231頁),被告教務主任於1 11年9月至112年1月間即數次請原告留意與改善(見 原處分卷1第110-113頁),被告於112年2月10日校事 會議請原告提出改進作法(見再申訴卷第206頁), 惟原告112年2月17日提出之報告書卻未針對112年2月 10日校事會議所列7點檢舉事項提出改善作法,且對 於其教學不恰當行為亦未有回應(見原處分卷1第128 -130頁)。此有被告教務處教學改善通知書(見原處 分卷1第110-113頁)、教師及學生對原告課程觀察建 議與回饋資料(見再申訴卷第217-237頁)、被告112 年2月10日校事會議會議紀錄(見再申訴卷第201-207 頁)、原告112年2月17日報告書(見原處分卷1第128 -130頁)在卷可稽。是依學生對原告課堂回饋內容及 教師課程觀察建議等相關資料,普遍不認同原告之教 學內容及方式,原告亦未能掌握學生學習成效,經被 告數次通知留意與改善,仍未改善及提出對應措施, 顯見原告確實有未即時檢視學生學習成果、修正教學 策略之教育工作不力情事。 B、作業檢閱多項缺失: 經被告以習作檢閱紀錄表評量原告於社會科作業批改 情形,原告於學生作業有多處批閱不確實,就作業進 度、批改、訂正、複閱等事項均自評為全部達成,惟 經被告進行複評,學生作業均有習作第3單元未依進 度批改,亦有未指出學生作業錯字等情事,此有被告 習作檢閱紀錄表(見再申訴卷第196-198頁)在卷可 稽。是原告未依教學進度確實批閱學生作業,亦未確 實批改出學生作業錯字,顯有作業檢閱多項缺失之教 育工作不力情事。 C、111學年度第2學期至定期評量當日(112年4月21日) 仍未完成指導學生習寫評量範圍內之作業: 被告於112年4月21日接獲4年7班導師告知,該班學生 反映該次社會科考試範圍為第1單元至第3單元,然原 告並未指導該班學生完成第3單元之習作內容(見原 處分卷1第244頁),原告於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年 度第1次考核會會議亦自承部分習作係於考試當日下 午始批改完成,且4年8班批改習作日期為113年4月24 日,顯係於考試(即113年4月21日)完後始批閱(見 本院卷1第411-417頁、再申訴卷第245-246頁)。此 有被告教務處112年4月25日改善通知單(見原處分卷 1第244頁)、學生習作第3單元(見本院卷1第411-41 7頁)、被告112年5月3日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申訴 人問答逐字稿(見再申訴卷第245-246頁)在卷可稽 。雖原告主張係因有學生112年4月14日缺考未進行補 考,基於公平起見及避免洩題不能講解第3單元習作 及前3單元相關連部分只好進行新單元課程,蔡師不 准學生利用下課及午休進行補考或找老師云云。經查 ,學校於學期初即排定教學進度及定期評量範圍,教 師即應依規劃完成教學進度,縱使於112年4月21日定 期評量日前原告進行課堂考試,學生有缺考未補考情 形,原告自仍應以學期定期評量日為主進行教學進度 調整,惟原告未能調整教學進度以符合學期主要教學 進度,已影響學生學習權益,故原告前開主張為無理 由。是綜合上開卷證資料,原告確實至112年4月21日 定期評量日仍未完成指導學生撰寫評量範圍內作業, 教學進度掌握不佳,影響學生學習權益,有教育工作 不力情事。 ⑶綜上所述,雖原告主張其係因受到蔡師職場霸凌致被懲 處云云,惟查,被告自111年9月起即接獲關於原告教育 工作不力情事之投訴及檢舉,經被告教務主任多次以教 學改善通知書通知原告留意與改善事項,及被告112年2 月10日校事會議後之各種建議、輔導措施,被告教務處 仍認原告有教育工作不力且改善狀況不佳情事,遂以11 2年4月21日簽請被告召開考核會議處,被告於112年5月 3日召開111學年度第1次考核會會議,決議原告有前開 教育工作不力情事,並予以原告申誡2次之懲處,依前 開卷證資料,經核原告確實有未即時檢視學生學習成果 及修正教學策略、作業檢閱多項缺失、111學年度第2學 期至定期評量當日(112年4月21日)仍未完成指導學生 習寫評量範圍內之作業等之教學疏失,且經被告屢次通 知改善未見成效,原告前開教育工作不力情事關於教學 內容及方式為教師於課程進行中應自行調整之範圍,與 其所主張受到職場霸凌部分並無關連,縱使原告於教學 工作上與授課班級導師班級經營方式有所衝突,亦非原 告不能調整教學方式以為因應,是原告前揭主張為無理 由。故被告考核會以上開事實認定原告教育工作不力, 有具體事實,依行為時教師成績考核辦法第6條第2項第 6款第9目及第3項規定核予申誡處分,屬適法之處置。 ㈢綜上所述,原告前揭主張均無可採。被告就原告經檢舉後調 查確認其確有未即時檢視學生學習成果及修正教學策略、作業檢閱多項缺失、111學年度第2學期至定期評量當日(112年4月21日)仍未完成指導學生習寫評量範圍內之作業等之教學疏失,經被告以原處分核予原告申誡2次之懲處,於法有據,申訴及再申訴評議決定遞予維持,亦無不合。原告訴請撤銷申訴評議決定、再申訴評議決定及原處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㈣本件的判決基礎已經明確,兩造其餘的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 資料經本院斟酌後,均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而無一一論述的必要,併予說明。 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審判長法官 劉錫賢 法官 郭書豪 法官 林靜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其未表 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 按他造人數附繕本);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 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未表 明上訴理由者,逕以裁定駁回。 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但符合下列情 形者,得例外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 2.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3.專利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 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當事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當事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㈠、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黃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