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秩序等

日期

2024-10-14

案號

TCDM-113-訴-349-20241014-1

字號

法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349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NAMWONG CHAKKAPHONG(中文姓名:佳卡朋) JAIRACH SOPON(中文姓名:索朋) BOONKON PONGSAKORN(中文姓名:沙克) 上列被告因妨害秩序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字 第6672號),被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自白犯罪,經告知簡式審判 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意見後,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 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判決如下: 主 文 NAMWONG CHAKKAPHONG犯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 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緩刑貳年。 JAIRACH SOPON犯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罪,處 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緩刑貳 年。 BOONKON PONGSAKORN犯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罪 ,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緩 刑貳年。 犯罪事實 一、NAMWONG CHAKKAPHONG(下稱佳卡朋)、JAIRACH SOPON(下稱 索朋)、BOONKON PONGSAKORN(下稱沙克)等3人,於民國112年10月29日23時45分許,在臺中市大里區工業二路與工業五路口,因何家豪懷疑其停放於該處之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小客車遭佳卡朋、索朋、沙克3人之友人敲擊,而與佳卡朋、索朋、沙克3人發生爭執;佳卡朋、索朋、沙克均明知上開路口係公共場所,若聚集三人以上實施強暴脅迫,足以使公眾或不特定他人產生危害、恐懼不安之感受,竟基於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之犯意聯絡,共同徒手毆打何家豪,致使何家豪受有頭部、鼻子挫傷、鼻骨閉鎖性骨折、頸部、左側膝部擦傷等傷害(傷害部分業經何家豪撤回告訴,此部分爰不另為不受理諭知,詳後述)。嗣經警獲報前往上址處理並調閱案發地點監視錄影器畫面,而查悉上情。 二、案經何家豪訴由臺中市政府警察局霧峰分局報告臺灣臺中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理 由 一、本案被告佳卡朋、索朋、沙克(下合稱被告3人)所犯係死刑 、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亦非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案件,其於準備程序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本院告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公訴人、被告之意見後,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是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2規定,本件之證據調查,不受同法第159條第1項、第161條之2、第161條之3、第163條之1及第164條至第170條規定之限制。 二、上開事實,業據被告3人於偵查、本院準備程序、簡式審判 程序中坦承不諱,並經證人即告訴人何家豪、證人邱信叡於警詢、偵訊中證述明確,另有警員職務報告、指認犯罪嫌疑人紀錄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診斷證明書、現場監視器畫面截圖、臺中市政府霧峰分局仁化派出所受(處)理案件證明單、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等在卷可證,堪認被告3人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是本案事證明確,被告3人犯行堪以認定,應予依法論罪科刑。 三、論罪科刑 (一)核被告3人所為,均係犯刑法第150條第1項後段在公共場所 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罪。 (二)共犯  1.按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之行為人在犯罪中各自擔當不同角色, 並依行為之不同而各負相異之刑責,即各個行為人在犯同一罪名之意思下,必須另具首謀、下手實施強暴脅迫或在場助勢之特別意思。故應認首謀、下手實施或在場助勢之人,本身即具有獨自不法內涵,而僅對自己實施之行為各自負責,不能再將他人不同內涵之行為視為自己行為。換言之,本罪之不法基礎在於對聚眾之參與,無論首謀、下手實施強暴脅迫及在場助勢之人之行為,均應視為實現本罪之正犯行為,倘因而侵害其他法益而成立他罪者,自應視情節不同,分別依競合關係或實質數罪併合處罰。此時,原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之首謀、在場助勢之人,與實際下手實施強暴脅迫而犯其他犯罪者,又應回歸刑法「正犯與共犯」章,依刑法第28條至第31條各規定處理,準此,刑法第150條之犯罪態樣因有「在場助勢之人」、「首謀及下手實施者」,故參與相同程度之犯罪行為方應適用共同被告之規定(最高法院109年台上字第2708號、111年度台上字第3231號判決意旨)。  2.被告3人均有實施強暴,而就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 施強暴犯行有犯意聯絡以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  3.按刑法條文有「結夥三人以上」者,主文無加列「共同」之 必要(最高法院79年度台上字第4231號判決意旨參照)。刑法第150條第1項既以「聚集三人以上」為構成要件,應為相同解釋,附此敘明。 (三)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3人不思以理性解決問 題,竟因與告訴人發生糾紛,即為本案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犯行,對於社會秩序損害非微,所為實屬不該;復審酌被告3人之犯罪動機,以及被告3人犯後坦承犯行,並且與告訴人達成調解,有依約給付款項,告訴人並已撤回告訴等情(有本院電話紀錄表、聲請撤回告訴狀等在卷可證);另審酌被告3人並無前科;末審酌被告3人於本院簡式審理程序時自陳之智識程度、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等其他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現代刑法傾向採取多元而有彈性之因應方式,對行為人所處 刑罰執行與否,多以刑罰對於行為人之矯正及改過向善作用而定。如認行為人對於社會規範之認知及行為控制能力尚無重大偏離,僅因偶發犯罪,執行刑罰對其效用不大,祇須為刑罰宣示之警示作用,即為已足,此時即非不得延緩其刑之執行,並藉違反緩刑規定將入監執行之心理強制作用,謀求行為人自發性之矯正及改過向善。查被告3人並無犯罪紀錄,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其等因一時失慮,致罹刑典,且犯罪後知所為非是,勇於面對,顯見被告3人尚知自省,並審酌被告3人業與告訴人達成調解,被告3人依約給付賠償,告訴人並已撤回告訴,堪認其等已展現其認知自身行為不當並願彌補告訴人損失之誠意,歷此偵、審經過及科刑教訓,應能知所警惕,信無再犯之虞,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宣告緩刑2年,以勵自新。 四、按刑法第95條規定:「外國人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是否一併宣告驅逐出境,固由法院酌情依職權決定之,採職權宣告主義。但驅逐出境,係將有危險性之外國人驅離逐出本國國境,禁止其繼續在本國居留,以維護本國社會安全所為之保安處分,對於原來在本國合法居留之外國人而言,實為限制其居住自由之嚴厲措施。故外國人犯罪經法院宣告有期徒刑以上之刑者,是否有併予驅逐出境之必要,應由法院依據個案之情節,具體審酌該外國人一切犯罪情狀及有無繼續危害社會安全之虞,審慎決定之,尤應注意符合比例原則,以兼顧人權之保障及社會安全之維護(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404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被告3人均係泰國國籍之人,雖因本案犯行而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惟其等前於我國並無犯罪紀錄,此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證,尚乏證據證明被告有繼續危害社會安全之虞,本院審酌被告之犯罪情節、性質及被告之素行、生活狀況等節,認無諭知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驅逐出境之必要,併此敘明。 五、公訴意旨另認被告3人上開犯行涉犯涉犯刑法第277條第1項 傷害罪等語。惟依刑法第287條規定,傷害罪係告訴乃論之罪;而告訴人於本院審理中撤回對被告3人之告訴,是就被告3人涉犯傷害罪部分本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惟因此部分若成立犯罪,與其等前揭成立之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罪,有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關係,爰均不另為不受理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 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信郎、許燦鴻提起公訴,檢察官黃楷中、游淑惟 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4  日 刑事第十六庭 法 官 陳嘉凱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 勿逕送上級法院」。 告訴人或被害人如不服判決,應備理由具狀向檢察官請求上訴, 上訴期間之計算,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起算。      書記官 洪筱筑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4  日 附錄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150條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強暴脅迫者, 在場助勢之人,處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10 萬元以下罰 金;首謀及下手實施者,處 6 月以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一、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之。 二、因而致生公眾或交通往來之危險。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50 萬 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 7 年以上有期徒 刑;致重傷者,處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