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犯罪防治條例附帶民訴等

日期

2024-12-10

案號

TPDM-112-附民-1470-20241210-1

字號

附民

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2年度附民字第1470號                    113年度附民字第3號 原 告 張弼涵 陳怡璇 被 告 陳金水 黃彥山 廖炳緯 上列被告等因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513號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等案件,經原告等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訴之聲明及陳述如附件「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共2 件)所載。 二、被告等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三、按刑事訴訟諭知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者,應以判決駁 回原告所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次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亦有明定。是附帶民事訴訟之提起,必以刑事訴訟程序之存在為前提,若刑事訴訟未經提起公訴或自訴,即不得對於應負賠償責任之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最高法院29年附字第64號判例參照)。又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同法第502條第1項規定甚明。 四、經查: ㈠、被告廖炳緯就原告即告訴人張弼涵、陳怡璇(本院112年度訴 字第1513號刑事判決附表二編號1、3部分)被訴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10日以112年度訴字第1513號刑事判決被告廖炳緯無罪在案,依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規定,自應以判決駁回原告提起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㈡、被告陳金水、黃彥山因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等案件,雖經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35927、39044、40462號起訴書,向本院提起公訴,並由本院以112年度訴字第1513號刑事案件受理繫屬並判決在案。惟依上開檢察官起訴書之內容觀之,本案檢察官並未以被告陳金水、黃彥山涉嫌參與原告即告訴人張弼涵、陳怡璇遭本案詐欺集團成員詐騙等犯行,而向本院提起公訴(詳見上開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一、㈡及附表二編號1、3所載),且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513號刑事判決亦未認定被告陳金水、黃彥山犯有此部分犯行。是原告2人顯係就未經提起公訴或自訴之被告陳金水、黃彥山,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原告2人對被告陳金水、黃彥山提起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於法不合,本院自應以判決駁回之。 ㈢、又本件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依據,應 併予駁回。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第503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黃傅偉                 法 官 黃思源                 法 官 黃媚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 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黃勤涵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0  日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