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法等

日期

2024-12-13

案號

TPDM-113-金重訴-2-20241213-1

字號

金重訴

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金重訴字第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童翊晴 選任辯護人 林彥廷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 緝字第245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童翊晴自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海 捌月。   理 由 一、按被告犯罪嫌疑重大,而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必要時檢 察官或法官得逕行限制出境、出海。但所犯係最重本刑為拘役或專科罰金之案件,不得逕行限制之:一、無一定之住、居所者。二、有相當理由足認有逃亡之虞者。三、有相當理由足認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2第1項定有明文;又審判中限制出境、出海每次不得逾八月,犯最重本刑為有期徒刑十年以下之罪者,累計不得逾五年;其餘之罪,累計不得逾十年,同法第93條之3第2項後段亦有明定。 二、經查,被告童翊晴因違反銀行法等犯行,經臺灣臺北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緝字第2455號追加公訴,並於113年1月2日繫屬於本院,經本院訊問後,於113年4月17日對聲請人為限制出境、出海之處分,有本院113年4月2日訊問筆錄、限制出境、出海通知書及113年4月15日北院英刑實113金重訴2字第1139018652號函在卷可稽,先予敘明。 三、茲因前開期間即將屆滿,本院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3第4項 規定,給予被告及其辯護人陳述意見之機會(見本院卷第12   9頁),審酌被告涉嫌違反刑法第29條第1項、第29條之1、 銀行法第125條第3項、第1項後段之與法人行為負責人共同非法收受存款業務達一億元以上罪嫌,及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第3款加重詐欺取財等罪嫌,而上開銀行法罪名   法定刑為最輕本刑7 年以上之重罪,且被告犯罪所涉金額甚 鉅,恐有後續民事追償之風險,是基於趨吉避凶、脫免刑責之人性,在面臨重罪訴追及刑罰之執行之情況,自有因此萌生逃亡境外、脫免刑責之動機。另衡酌被告曾於偵查中經通緝始到案,並自陳在○○地區工作,堪認被告非無在海外滯外不歸之能力,自有相當理由足認有逃亡之虞。又衡酌我國司法實務經驗,被告在國內尚有家人,並有固定住居所情況下,仍不顧國內事業、財產及親人而棄保潛逃出境,致案件無法續行或執行之情事,仍不勝枚舉,據此,為防止被告出境後故意不入境接受審理或於判決確定後即速出境拒絕接受執行,是本案限制被告出境、出海之理由存在,且為達保全審理或刑罰執行之目的,仍有限制其出境之必要。兼衡上開各情及人權保障與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本院認有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2 第1 項第2 款規定,對被告為限制出境、出   海之必要,爰裁定如主文所示,並由本院通知執行機關即內 政部移民署及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偵防分署執行之。 四、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3第1 項第2 款,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刑事第十六庭 法 官 程欣儀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萬可欣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