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欺
日期
2025-03-27
案號
TPHM-113-上易-2364-20250327-1
字號
上易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2364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王信凱 上列上訴人因詐欺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易字第1 076號,中華民國113年10月25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臺灣新 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緝字第1575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本院審理範圍: ㈠按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項、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是科刑事項可不隨同其犯罪事實而單獨成為上訴之標的,且上訴人明示僅就科刑事項上訴時,第二審法院即不再就原審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審查,而應以原審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作為論認原審量刑妥適與否之判斷基礎。 ㈡本案檢察官未提起上訴,上訴人即被告王信凱於本院準備程 序及審理時明示僅就原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上訴(見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2364號卷〈下稱上易字卷〉第34至35頁、第60至61頁),依前揭規定及說明,本院審理範圍僅限於原判決所處之刑部分,不及於原判決其他部分,是本院以原審判決書所載之事實及罪名為基礎,審究其諭知之刑度是否妥適,合先敘明。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我有心與告訴人王祥軒和解並賠償告訴 人,我若入監也無法賺錢還他,希望可以從輕量刑,並宣告緩刑云云。 三、上訴駁回之理由: ㈠按量刑係法院就繫屬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為事實審法院得 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量刑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之整體觀察為綜合考量,並應受比例原則等法則之拘束,非可恣意為之,致礙其公平正義之維護,必須兼顧一般預防之普遍適應性與具體個案特別預防之妥當性,始稱相當。苟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刑度,如無偏執一端,致有明顯失出失入之恣意為之情形,上級審法院即不得單就量刑部分遽指為不當或違法(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5301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原審以被告罪證明確,認定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 之詐欺取財罪,且屬接續犯,應僅論以一罪,再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不思以正途賺取所需,對他人施用詐術以詐得財物,顯然欠缺尊重他人財產權之觀念,殊值非難;惟念被告犯後坦承犯行,然迄今尚未賠償告訴人所受損害之犯後態度,並兼衡其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詐取款項之數額、無前科之素行暨其自陳國中畢業之智識程度、職業、家庭生活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量處有期徒刑1年2月。 ㈢經核原審於量刑時已詳予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形及前 開量刑審酌原則而為裁量權之行使,既未有何逾越法定刑度之情事,亦無濫用裁量權或重複評價之情形,難認原審量刑有何違法或不當之處。至被告雖執前詞上訴請求從輕量刑、宣告緩刑云云。惟查: ⒈被告所犯詐欺取財罪,法定刑為5年以下、拘役或科或併科新 臺幣(下同)50萬元以下罰金,考量被告於本案所詐得之財物達260萬元,原審量處有期徒刑1年2月,已屬低度量刑,難謂有何過重之情,況被告迄今仍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或賠償所受損失,是被告上訴後,本案之量刑因子並未變動,原審量刑縱與被告主觀上之期待存有落差,仍難謂其量刑有何違法或不當。 ⒉被告雖請求宣告緩刑,然被告迄今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並彌 補告訴人之損失,亦未獲得告訴人之原諒(見上訴字卷第64頁),本院斟酌上情,認被告於本案經原審所宣告之刑,難謂有何以暫不執行為適當之情形。 ⒊是以,被告上訴請求從輕量刑、宣告緩刑云云,均不足採。 ㈣綜上所述,被告猶執前詞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簡群庭提起公訴,臺灣高等檢 察署檢察官黃正雄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鄭富城 法 官 張育彰 法 官 郭峻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翁子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 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