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損
日期
2024-12-11
案號
TPHM-113-上易-315-20241211-1
字號
上易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315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邱仁澤 選任辯護人 駱鵬年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毀損案件,不服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2年度 易字第524號,中華民國112年12月28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4093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邱仁澤緩刑貳年。 理 由 一、本案審判範圍: 按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3項定有明文。經查,上訴人即被告邱仁澤上訴並表明僅針對量刑上訴(本院卷第194~195頁),檢察官則未上訴。是本院僅就原判決量刑妥適與否進行審理,至於原判決其他部分均非本院審判範圍。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請審酌被告已經與告訴人吳宇翰(下稱 告訴人)和解,並已履行和解條件,告訴人願意原諒被告,請求從輕量刑,佐以被告並無前科,核與緩刑要件相符,請從輕量刑並給予緩刑等語。 三、駁回上訴之理由: ㈠按量刑係法院就繫屬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為事實審法院得 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量刑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之整體觀察為綜合考量,並應受比例原則等法則之拘束,非可恣意為之,致礙其公平正義之維護,必須兼顧一般預防之普遍適應性與具體個案特別預防之妥當性,始稱相當。苟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刑度,如無偏執一端,致有明顯失出失入之恣意為之情形,上級審法院即不得單就量刑部分遽指為不當或違法(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5301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原審審酌被告僅因告訴人之自小客車擋住本案大樓內長照機 構,即持不詳物品,刮損告訴人之自小客車,並減損該車右後車門及下飾板之烤漆保護、美觀及效用,使告訴人蒙受財產上之損害,所為實有不該。並考量被告本案毀損犯行所使用之手段、對告訴人財產所造成之損害,及被告迄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並賠償損失之犯後態度,另考量被告無前科與智識程度、家庭生活狀況等一切情狀,量處拘役30日,併諭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下同)1千元折算1日之折算標準。經核原審就刑罰裁量職權之行使,既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亦無濫用權限之情形,故已難認原審所量處之上開刑度有何失當之處。至被告雖以前詞上訴辯稱原判決量刑過重,然衡以原審量定刑期,已依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就當時之一切情狀詳為斟酌如上,核屬原審定刑裁量權之行使,且未悖於法律秩序之理念,符合法規範之目的,亦無違反比例、平等原則或罪刑相當原則。揆諸前開法律規定及說明,原判決量刑並無過重之情,縱與被告主觀上之期待有所落差,仍難指其量刑有何不當或違法。是被告此部分之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㈢末查被告前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本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本院卷第117頁)。審酌被告係因一時失慮,致罹刑章,惟其於本院審判中坦承犯行,且已與告訴人達成和解並履行完畢,復獲得告訴人原諒,有本院審判及和解筆錄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95、201~202頁)堪認被告經此偵、審程序與科刑之教訓,當能知所警惕。本院因認對被告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諭知如主文第2項所示之緩刑,以啟自新。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鄧瑄瑋提起公訴,檢察官王盛輝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鄭富城 法 官 葉力旗 法 官 張育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許家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54條 毀棄、損壞前2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 公眾或他人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萬5千元以下罰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