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欺
日期
2025-02-19
案號
TPHM-113-上易-759-20250219-1
字號
上易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759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李冠學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詐欺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 易字第548號,中華民國113年2月21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8099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李冠學科刑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李冠學處有期徒刑壹年肆月。 其餘上訴(沒收部分)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審理範圍 ㈠按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其立法理由謂:「為尊重當事人設定攻防之範圍,並減輕上訴審審理之負擔,容許上訴權人僅針對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提起上訴,其未表明上訴之認定犯罪事實部分,則不在第二審之審判範圍。如為數罪併罰之案件,亦得僅針對各罪之刑、沒收、保安處分或對併罰所定之應執行刑、沒收、保安處分,提起上訴,其效力不及於原審所認定之各犯罪事實,此部分犯罪事實不在上訴審審查範圍。」是科刑事項已可不隨同其犯罪事實單獨成為上訴之標的,且上訴人明示僅就科刑事項上訴時,第二審法院即不再就原審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審查,應以原審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作為論認原審量刑妥適與否之判斷基礎。 ㈡本件檢察官並未提起上訴,僅被告李冠學提起第二審上訴, 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我認罪,針對量刑及沒收部分上訴等語明確(本院卷第332頁),並當庭撤回對於原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及罪名部分之上訴,有刑事撤回上訴狀在卷足憑(本院卷第341頁),足認被告已明示僅就原判決之刑、沒收部分提起上訴。依前述說明,本院僅就原審判決量刑、沒收妥適與否進行審理,至於未上訴之原判決關於犯罪事實及罪名部分(如原判決書所載)非本院審判範圍。 二、被告提起上訴,理由略以:我認罪,原審量刑過重,請從輕 量刑,且不應沒收犯罪所得新臺幣(下同)168萬元等語。 三、撤銷改判之理由(量刑部分) ㈠原審以被告共同詐欺取財犯行事證明確,予以論罪科刑,固 非無見。惟查,被告於偵查及原審中否認犯行,嗣於本院審理時坦承犯行(本院卷第332頁),犯後態度已有變更,是被告之量刑基礎有所改變,原判決就此部分未及審酌,所為之刑罰量定,自有未當。 ㈡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被告不思循正途賺取財 物,對告訴人周福美佯以已尋得買家願購買其持有之塔位,惟須辦理節稅等話術,設詞詐騙,獲取不法利益,損害告訴人之財產權,實有不該,且迄今仍未與告訴人和解或賠償任何損害(本院卷第338頁),亦有可議之處。又被告先前一再否認犯行,惟於本院審理時終知坦承犯行,復考量被告有詐欺前科,此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存卷可考,素行非佳,兼衡被告自陳之智識程度、家庭生活暨經濟狀況(因涉及隱私,故不予揭露,詳見本院卷第338頁),以及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告訴人所受損害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 四、上訴駁回之理由(沒收部分) ㈠按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 ,依其規定;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為避免被告因犯罪而坐享犯罪所得,顯失公平正義,而無法預防犯罪,且為遏阻犯罪誘因,並落實「任何人都不得保有犯罪所得」之普世基本法律原則,刑法第38條之1已明文規範犯罪利得之沒收,期澈底剝奪不法利得,以杜絕犯罪誘因。關於犯罪所得之範圍,依該條第4項規定,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再參照新修正刑法第38條之1立法理由所載稱:「依實務多數見解,基於澈底剝奪犯罪所得,以根絕犯罪誘因之意旨,不問成本、利潤,均應沒收。」等旨,新修正刑法之立法意旨明顯不採淨利原則,於犯罪所得之計算,自不應扣除成本(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641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經查,告訴人遭被告詐騙,而於106年4月19日匯款168萬元至佑榮企業有限公司(下稱佑榮公司)之台新銀行副都心分行帳號00000000000000號帳戶等情,業經證人即告訴人周福美於偵查中證述明確(偵卷第280頁),並有匯款回條聯(他字卷㈠第100頁)、被告之名片(他字卷㈠第173頁)存卷足憑,而被告確有收到告訴人之168萬元乙節,業據被告供認不諱(審易卷第190頁,原審卷第116至117頁,本院卷第339頁)。被告雖辯稱:有交付塔位予告訴人,應扣除本錢,實際上沒有賺到那麼多云云(本院卷第339頁),然原判決認定告訴人係因被告施用詐術而誤信佑榮公司以9,600萬元收購其持有之塔位,並聽信被告節稅之話術而匯款168萬元,被告另以交付告訴人玉佛寺「贊助信徒功德蓮座使用憑證」之買賣外觀包裝詐欺之實,足見被告取得告訴人匯款168萬元,係直接來自其詐欺行為,自應沒收,且無扣除塔位成本之問題。原審已詳予說明被告上開犯罪所得應予沒收之理由,經核並無違誤,被告此部分上訴,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 條、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師敏提起公訴,檢察官侯名皇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劉心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 刑法第339條第1項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 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