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欺等
日期
2024-10-31
案號
TPHM-113-上訴-3799-20241031-1
字號
上訴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3799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呂學瀚 上列上訴人因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金訴 字第247號、第418號、第504號,中華民國113年3月29日第一審 判決(起訴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6759號、 第57243號、第59009號、第62947號、第68883號;追加起訴案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8430號;112年度偵字第57 879號、第60502號、第62338號、第63692號、第65918號、第777 60號、第79082號;移送併辦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 偵字第28477號、第29565號、第41137號),針對量刑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其附表二編號1至13「罪名及宣告刑」欄所示之刑及 應執行刑部分均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如附表編號1至13「本院宣告刑」欄所 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拾月。 理 由 一、審理範圍: 上訴人即被告呂學瀚(下稱被告)明示僅對原判決刑之部分 提起上訴(見本院卷第114頁、第178頁),故本件之審理範圍為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 二、新舊法比較: ㈠洗錢防制法業於民國113年7月31日經總統修正公布,除該法第6條、第11條規定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另定外,其餘條文均於000年0月0日生效。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條第1項定有明文。依此,若犯罪時法律之刑並未重於裁判時法律之刑者,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自應適用行為時之刑,但裁判時法律之刑輕於犯罪時法律之刑者,則應適用該條項但書之規定,依裁判時之法律處斷。此所謂「刑」輕重之,係指「法定刑」而言。又主刑之重輕,依刑法第33條規定之次序定之、同種之刑,以最高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最高度相等者,以最低度之較長或較多者為重,同法第35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另按刑法及其特別法有關加重、減輕或免除其刑之規定,依其性質,可分為「總則」與「分則」二種。其屬「分則」性質者,係就其犯罪類型變更之個別犯罪行為予以加重或減免,使成立另一獨立之罪,其法定刑亦因此發生變更之效果;其屬「總則」性質者,僅為處斷刑上之加重或減免,並未變更其犯罪類型,原有法定刑自不受影響。再按所謂法律整體適用不得割裂原則,係源自最高法院27年上字第2615號判例,其意旨原侷限在法律修正而為罪刑新舊法之比較適用時,須考量就同一法規整體適用之原則,不可將同一法規割裂而分別適用有利益之條文,始有其適用。但該判例所指罪刑新舊法比較,如保安處分再一併為比較,實務已改採割裂比較,而有例外。於法規競合之例,行為該當各罪之構成要件時,依一般法理擇一論處,有關不法要件自須整體適用,不能各取數法條中之一部分構成而為處罰,此乃當然之理。但有關刑之減輕、沒收等特別規定,基於責任個別原則,自非不能割裂適用,要無再援引上開新舊法比較不得割裂適用之判例意旨,遽謂「基於法律整體適用不得割裂原則,仍無另依系爭規定減輕其刑之餘地」之可言。此為受最高法院刑事庭大法庭109年度台上大字第4243號裁定拘束之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243號判決先例所統一之見解(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2862號判決意旨參照)。㈡雖本件被告已明示為科刑上訴,但因想像競合所犯之一般洗錢罪,已修正公布施行,對被告科刑事項審酌有重大影響,故認此部分仍為上訴效力所及,應就罪刑為新舊法之比較。關於一般洗錢罪之法定刑部分,修正前該法第14條第1項原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萬元以下罰金。」該條項於修正後移列至該法第19條第1項,係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本案所涉犯之一般洗錢犯嫌,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依上開最高法院判決意旨,則經比較新舊法之結果,修正後之規定降低最高法定刑度,較有利於被告,依刑法第2條第1項但書規定,應適用修正後之規定。 三、刑之減輕說明: ㈠關於刑之減輕屬於責任個別事由,依上說明,自得與上開罪 刑割裂,另為新舊法之比較。關於一般洗錢罪之減刑事由部分,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業於112年6月14日修正公布,並自同年月16日起生效施行。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犯前二條之罪,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減輕其刑。」,修正後則規定:「犯前四條之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又於113年7月31日經修正,移列至該法第23條第3項,係規定:「犯前4條之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並因而使司法警察機關或檢察官得以扣押全部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或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經比較被告行為後所修正之規定,均較被告行為之規定嚴格,並未有利於被告。是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應適用被告行為時之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㈡本件被告前於偵查及原審審理時否認,但已於本院審理時自白,故被告仍合於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112年6月14日公布,同年月00日生效前),應減輕其刑,此部分屬於想像競合輕罪之減刑事由,故並於量刑時予以審酌。 四、撤銷改判之理由: ㈠原審判決就被告所犯如其附表一所示各罪,量處如其附表二「罪名及宣告刑」欄所示之刑,雖有說明科刑之理由,固非無見。惟查,原審未及審酌洗錢防制法關於一般洗錢罪法定刑之修正規定,以致就此部分想像競合所犯洗錢犯行,未能依較輕之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段規定,為刑之裁量審酌,且未及審酌被告於本院業已坦承犯行,而有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之適用,又被告復與如其附表一編號11、13所示告訴人吳沛喬、許晉和調解成立並依約賠償款項,有本院113年9月26日113年度附民字第1824號和解筆錄、本院113年10月21日公務電話紀錄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85-186頁、第189頁),此均為原審未及審酌被告之有利量刑因子,其刑之裁量,難認允當。被告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量刑不當,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就科刑部分及定應執行刑部分均予以撤銷改判。 ㈡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已預見「陳弘澤」、「 林志明」等人可能係詐欺集團成員,而以不實說詞取得其帳戶使用,並利用其容任詐欺所得款項轉入其帳戶並配合提領、轉交款項之行為,遂行詐欺、洗錢犯罪,竟為成功貸款以取得資金之利益,而心存僥倖,猶基於不確定故意,而與「金豐金融顧問」、「陳弘澤」、「林志明」、「梁育仁」及本案詐欺集團成員共同實行本案加重詐欺取財、洗錢犯行,致如原審判決附表一所示告訴人、被害人財產受損,並製造金流斷點,使告訴人、被害人等難以追回款項,也增加檢警機關追查前開共犯之困難度,所為殊非可取,應予非難;再考量被告犯後未自始坦認犯行,直至本院審理時始坦承犯行,而與吳沛喬、許晉和調解成立並依約賠償款項,其餘告訴人、被害人則未達成和解並賠償損害之犯後態度,其有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關於減輕其刑適用之有利因子;兼衡被告犯罪之手段、分工與參與情形、行為所生損害暨其素行與自陳之教育程度與生活狀況(見原審金訴字第247號卷第141頁)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附表編號1至13「本院宣告刑」欄所示之刑。復基於罪責相當原則,審酌被告本案所犯均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行為時間亦接近,是責任非難之重複程度相對較高,再考量各罪之犯罪動機、目的、手段、所生危害,兼衡所犯各罪所反映被告之人格特性、刑事政策、犯罪預防等因素,而為整體非難評價,就被告本案所犯各罪,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至被告於本院雖已坦承犯行並請求宣告緩刑等語,然本件被 害人數眾多,可見被告犯行並非偶一為之,況尚有諸多被害人並未獲得被告賠償而填補其損害,認仍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並無暫不執行刑罰為適當之情形,故不宣告緩刑。 六、退併辦之說明: 被告明示僅就原審判決之刑提起上訴,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移送併辦之113年度偵字第13973號、第13974號、第13975號犯罪事實,本院無從併予審理,應退由檢察官另行處理,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299 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李冠輝提起公訴,檢察官黃偉、陳旭華追加起訴, 檢察官廖維中移送併辦,檢察官賴正聲、沈念祖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1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泰誠 法 官 施育傑 法 官 魏俊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李頤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1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 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四、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 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洗錢防制法第2條 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 一、隱匿特定犯罪所得或掩飾其來源。 二、妨礙或危害國家對於特定犯罪所得之調查、發現、保全、沒 收或追徵。 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 四、使用自己之特定犯罪所得與他人進行交易。 洗錢防制法第19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 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0萬 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表: 編號 原審認定犯罪事實 原審諭知之罪名及宣告刑 本院宣告刑 1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1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2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2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3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3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4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4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5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5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6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6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7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7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8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8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9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9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10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10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11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11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壹月。 12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12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肆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13 如其犯罪事實欄一、附表一編號13 呂學瀚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呂學瀚處有期徒刑壹年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