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險等

日期

2025-02-13

案號

TPHM-113-交上訴-200-20250213-1

字號

交上訴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交上訴字第200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黃建福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公共危險等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 3年度交訴字第27號,中華民國113年8月20日第一審判決(起訴 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1555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科刑部分撤銷。 黃建福處拘役肆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又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本案審判範圍  ㈠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而其立法理由指出:「為尊重當事人設定攻防之範圍,並減輕上訴審審理之負擔,容許上訴權人僅針對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提起上訴,其未表明上訴之認定犯罪事實部分,則不在第二審之審判範圍。如為數罪併罰之案件,亦得僅針對各罪之刑、沒收、保安處分或對併罰所定之應執行刑、沒收、保安處分,提起上訴,其效力不及於原審所認定之各犯罪事實,此部分犯罪事實不在上訴審審查範圍」。是科刑事項已可不隨同其犯罪事實而單獨成為上訴之標的,且上訴人明示僅就科刑事項上訴時,第二審法院即不再就原審法院所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審查,而應以原審法院所認定之犯罪事實,作為論認原審量刑妥適與否的判斷基礎。  ㈡本件上訴人即被告黃建福提起第二審上訴,其於本院陳稱: 針對原審判決量刑上訴,而未針對原審判決之犯罪事實、所犯法條、罪名上訴等語(見本院卷第88、108至109頁),並撤回量刑以外之上訴,有撤回部分上訴聲請書在卷可查(見本院卷第93頁)。是認上訴人只對原審之科刑事項提起上訴無訛。依據前述說明,本院僅就原審判決量刑妥適與否進行審理,至於原審判決其他部分,則非本院審查範圍。 二、刑之加重事由   被告所犯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6條第1項第1款、刑法第 284條前段之機車駕駛人無駕駛執照騎車而犯過失傷害罪,   審酌被告無駕駛執照騎車(見本院卷第49頁之交通部公路局 新竹區監理所113年11月21日函),未遵守交通安全規定肇致本案車禍發生,竟未採取必要之救護措施,所為實屬不當,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6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加重其刑。 三、被告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加重其刑之事項,均應由檢察官主 張並具體指出證明之方法後,經法院踐行調查、辯論程序,方得作為論以累犯及是否加重其刑之裁判基礎。倘檢察官未主張或具體指出證明方法時,可認檢察官並不認為被告構成累犯或有加重其刑予以延長矯正其惡性此一特別預防之必要,且為貫徹舉證責任之危險結果所當然,是法院不予調查,而未論以累犯或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即難謂有應調查而不予調查之違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意旨參照)。查公訴意旨、檢察官關於肇事逃逸罪部分,並未主張及說明為累犯或應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揆諸上開最高法院裁定意旨,本院自無從就此加重事項予以審究。然基於累犯資料本來即可以在刑法第57條第5款「犯罪行為人之品行」中予以負面評價,自仍得就被告之肇事逃逸罪可能構成累犯之前科、素行資料,列為刑法第57條第5款所定「犯罪行為人之品行」之審酌事項。 四、撤銷改判之理由、科刑審酌事項  ㈠原審認被告犯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6條第1項第1款、刑 法第284條前段之機車駕駛人無駕駛執照騎車而犯過失傷害罪,以及刑法第185條之4第1項前段之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受傷而逃逸罪,均予以科刑,固非無見,惟查:刑法第57條第10款規定「犯罪後之態度」為科刑輕重應審酌事項之一,而被告於原審判決後,於本院審理中坦認本案犯行,並於本院審理中,業與告訴人陳進達成立和解,並分期履行和解內容等情,有本院113年度交附民字第127號和解筆錄、匯款資料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71至72、115頁),原審未及審酌上情,本案量刑因子有所變動,原判決關於科刑部分自屬無可維持。被告上訴主張:被告於本院認罪,並與告訴人和解等語,指摘原判決量刑過重,為有理由,自應由本院就科刑部分予以撤銷改判。  ㈡爰以行為人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未確實遵守交通規則,肇 致本件交通事故,並造成告訴人受有手肘擦傷、膝部擦傷等傷害,且被告於肇事後,未留在現場對告訴人進行救護或採取其他必要措施,即擅自駕車逃逸,漠視他人生命、身體之安全與其他用路人之交通安全,所為實不足取;併審及被告於本院坦承過失傷害、肇事逃逸等犯行,業與告訴人達成和解,並分期履行和解內容(見本院卷第71至72、115頁之和解筆錄、匯款資料)等犯後態度;另考量告訴人所受傷勢程度,被告犯肇事逃逸罪之犯罪動機、手段、素行(民國108年5月9日假釋出監,迄至110年12月14日假釋期滿);兼衡被告於本院自陳之智識程度、家庭經濟生活狀況(見本院卷第111至112頁)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併均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299 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李允煉提起公訴,檢察官樊家妍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郭豫珍                    法 官 黃美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過失傷害部分,不得上訴。 肇事逃逸部分,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書狀,其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 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 上級法院」。                    書記官 彭威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