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盜

日期

2024-11-11

案號

TPHM-113-聲再-505-20241111-1

字號

聲再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05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許凱文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竊盜案件,對於本院104年度上易 字第2517號,中華民國105年3月8日第二審確定判決(臺灣基隆 地方法院104年度易字第467號,起訴案號: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 104年度偵字第2384號、第2295號、第2463號、第2626號),聲 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稱: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許凱文(下稱聲請人 )與告訴人即舅舅陳清水間係三親等之旁系姻親,而聲請人所犯為親屬間竊盜,此有聲請狀內所附戶籍謄本可佐。惟檢察官誤將須告訴乃論之罪提起公訴,導致聲請人權益受損,亦未曾傳喚告訴人到庭作證並提出告訴,又何來刑事訴訟法第238條第1項關於告訴乃論之罪,告訴人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得撤回告訴程序之適用機會,就算告訴人有提告,檢察官亦需告知聲請人此一程序,讓其能向告訴人道歉請求原諒,進而可能獲得撤回告訴之機會,是檢察官起訴程序違背法令、適用法條不當,而有過失、失職之處,請求法院秉公明查等語。 二、按法院認為無再審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經前項裁定後 ,不得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係本於一事不再理原則而為設計、規範,以維持裁判的安定性。而所謂同一原因,係指同一事實之原因而言;是否為同一事實之原因,應就重行聲請再審之事由及其提出之證據(含證據方法及證據資料)與已經實體上裁定駁回之先前聲請,是否完全相同,予以判斷,實質相同之事由與證據,不因聲請意旨陳以不同之說詞或論點,即謂並非同一事實原因,若前後二次聲請再審之原因事實以及其所提出之證據方法相一致者,即屬同一事實之原因,自不許其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761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同法第433條前段亦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前因竊盜案件,經臺灣基隆地方法院以104年 度易字第467號判決判處罪刑,聲請人不服提起上訴,復經本院以104年度上易字第2517號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為部分撤銷改判無罪,其餘部分上訴駁回並確定在案等情,有上開判決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按。嗣聲請人前以上開同一事由,多次對原確定判決提出再審之聲請,並經本院112年度聲再字第146、457號、113年度聲再字第268、332、422號駁回再審之聲請確定在案,亦有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是聲請人仍執同一理由再向本院聲請再審,揆諸首揭說明,乃違背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3項之規定甚明。本件聲請人以同一事實之原因重複聲請再審,程序於法不合,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四、末按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 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聲請人之意見。但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前項本文所稱「顯無必要者」,係指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或顯無理由而應逕予駁回,例如非聲請權人、逾法定期間、以撤回或駁回再審聲請之同一原因聲請再審等情形,或再審原因已明,顯有理由而應逕為開始再審之裁定,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法院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77條之4定有明文。本件再審聲請既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應逕予駁回,依照上開說明,並無通知聲請人到場,聽取檢察官及聲請人意見之必要,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泰誠                    法 官 施育傑                    法 官 魏俊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頤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