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法庭錄音光碟

日期

2024-10-30

案號

TTEV-113-東簡聲-16-20241030-1

字號

東簡聲

法院

臺東簡易庭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東簡聲字第16號 聲 請 人 顧玉珮 上列聲請人與相對人陳玉桂、劉識謙間請求返還價金事件(本院1 12年度東簡字第194號),聲請交付法庭錄音光碟,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因欲另再起訴,有釐正本院112年度 東簡字第194號返還價金事件(下稱系爭本案)當事人雙方於法庭上全般攻防內容,俾於後訴妥適聲明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與事實上、法律上之主張必要。爰依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8條第1、2項規定,聲請交付係爭本案歷來開庭時之法庭錄音光碟等語。 二、按當事人及依法得聲請閱覽卷宗之人,因主張或維護其法律 上利益,得於開庭翌日起至裁判確定後六個月內,繳納費用聲請法院許可交付法庭錄音或錄影內容。但經判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案件,得於裁判確定後二年內聲請,法院組織法第90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又當事人及依法得聲請閱覽卷宗之人,因主張或維護其法律上利益,聲請交付法庭錄音或錄影內容時,應敘明理由,由法院為許可與否之裁定,為法庭錄音錄影及其利用保存辦法第8條第1項規定甚詳。是以,法院受理聲請法庭錄音光碟事件應審查聲請人持有法庭錄音光碟與其主張或維護之法律上利益是否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性,而為許可與否之裁定。另法院對於參與法庭活動者實施錄音之主要目的在於輔助筆錄製作,顯係出於執行審判職務之目的需要。而法庭錄音光碟內容載有參與法庭活動者之聲紋、情感活動等內容,涉及人性尊嚴、一般人格權及資訊自決權等核心價值,為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之範疇。足見法庭錄音光碟由於其內容涉及個人資料,不具私藏性、交易性及流通性,不能任意成為私人永久持有之標的,故蒐集、處理及利用,應兼顧法庭公開與保護個人資訊之衡平性,避免法庭錄音內容遭惡意使用,法院受理聲請事件仍應適用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規定,實質審查聲請人持有法庭錄音光碟與其主張或維護之法律上利益是否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性而為許可與否之決定(法院組織法第90條之1立法理由三及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立法理由、106年度高等行政法院法律座談會提案及研討結果提案十一之大會研討結論參照)。 三、人格權之保護及其發展:   ㈠指紋屬於重要之個人資訊,個人對其指紋資訊之自主控制, 受資訊隱私權之保障。我國憲法第22條保障個人自主控制個人資料之資訊隱私權,即保障人民決定是否揭露其個人資料、及在何種範圍內、於何時、以何種方式、向何人揭露之決定權,並保障人民對其個人資料之使用有知悉與控制權及資料記載錯誤之更正權,業據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於94年9月28日以第603號解釋宣示在案。又人體中除指紋外,尚有聲紋、虹膜、DNA均係獨一無二之生物特徵,可用於個人身分辨識,是依上開第603號解釋意旨,聲紋、虹膜及DNA等個人資訊之保護應與指紋資訊之保護相同,該資訊主體均享有資訊自主決定權(Das informationelle Selbstbestimmungs-recht)甚明,上開生物特徵之個人資訊,核屬人格權之核心領域。  ㈡又於現代資訊處理條件之下,保障個人免於個人資訊之無限 制蒐集、儲存、使用、散布,已成為人格自由發展之前提。任何人如無從掌握在他所處社會環境中,哪些與他有關之資訊係已知,且不能合理地評估潛在溝通夥伴所知範圍,則此人基於自我決定去進行規劃或決策之自由即可能遭受重大妨礙。【參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西元2019年11月6日 1 BvR 16/13 裁定意旨,NJW 2020,300(307) Rn.84、1983年12月15日1 BvR 209/83判決意旨,NJW 1984,419(422) 】,此人格權之保護原則業經外國實務採認,具體言之,資訊自主決定權係防止第三人把個人資訊,以資訊主體無法預知之方法儲存、複製、蒐集、分析、散布及利用。我國係以自由民主法治國為立憲原則,對個人之資訊自主決定權(屬人格權之一)之保護亦與其他自由民主法治國採取相同標準。  ㈢另訴訟權或財產權雖屬憲法所保障基本權之一,然相對於人 格權核心領域之基本權而言,訴訟權或財產權並無較優越地位。 四、法院對參與法庭活動者實施錄音之主要目的在於輔助筆錄製 作,係出於執行審判職務之目的需要,其對於個人資訊之蒐集應受個人資訊保護法規範:  ㈠按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 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個人資訊保護法第5條定有明文,已揭示對個人資料保護意旨。  ㈡在法庭上為訴訟行為之當事人、己方或他方所委任之訴訟代 理人、履行作證義務之證人及其他關係人,僅認識到其於法庭內之活動,為輔助筆錄正確性,法院得利用錄音機或其他數位機器設備對之蒐集聲音,以作爲日後檢視法庭筆錄之記載是否正確之佐證。上開參與法庭活動人員對其等聲音須被法院蒐集一節無否決權,均別無選擇,自係信賴法院會妥善謹慎保護其個人隱私之重要資訊,此一信賴應受保護,法院亦應確保參與法庭活動人員之相關個資合於目的之正當使用及維護資訊安全。  ㈢又法庭活動內容除相關人員之聲紋外,對話內容往往涉及當 事人及證人之情感、生活隱私、昔日恩怨、言詞犀利或拙於應對、性格是否錙銖必較等個人隱私資訊,以目前數位檔案儲存之特性、容易複製、迅速流通,一旦使法庭錄音脫離法院控管範圍,技術上無法避免有心人透過各種「深偽技術(Deepfake)」將聲紋等個人資訊予以合成後,製作不實影音,輔以網路傳播速度,對資訊主體造成之傷害程度,將遠超過想像,對個人人格權之侵害甚鉅,不僅不符合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前述第603號解釋之保護個人資訊自主決定權意旨,亦與前述現代人格權保障之潮流背道而馳。縱使法院組織法第90條之4第2項對於持有者為非正當目的之使用,設有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亦僅屬於事後制裁措施,對人格權保障之作用甚微,事實上並無法防止該法庭錄音光碟經他人再複製或散布等行為。  ㈣基上,法院基於輔助製作筆錄目的而蒐集個人資訊,即應確 保參與法庭活動人員之個人資訊合於目的之正當使用,僅於具有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所定之正當合理關聯性要件時,始得交付法庭錄音光碟。 五、爰審酌相對人及渠等於系爭本案委任之訴訟代理人均已明確 表示不同意將含有渠等個人隱私重要資訊之系爭本案之法庭錄音交付予聲請人(見本院卷第7至9頁),且聲請人已於系爭本案歷次所提書狀及言詞辯論時明確表明其請求之原因事實、訴訟標的及訴之聲明,有其於系爭本案所提之書狀及歷次言詞辯論筆錄可稽(見系爭本案卷第9至17、139至146、235至240、267至273、285至290頁),倘聲請人欲另行起訴而有特定訴訟上主張及聲明之必要,自得影印系爭本案卷證資料以供參酌,而無交付法庭錄音光碟之必要。從而,本件聲請人聲請交付上開法庭錄音光碟,與其主張或維護之法律上利益並無正當合理之關聯性,亦欠缺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所定之正當合理關聯性。是本件聲請,不應准許。 六、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臺東簡易庭 法 官 張鼎正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 抗告費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書記官 戴嘉宏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