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手機扣押

共找到 3 筆結果(第 1-3 筆)

金訴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詐欺等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金訴字第170號 公 訴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黃育綸 聲請人 即 輔 佐 人 杜氏鸞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詐欺等案件,聲請撤銷羈押或具保停止羈押,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黃育綸願意坦承犯罪,配合檢警之調查 ,並無勾串共犯或證人之必要,且檢警已將被告聯繫詐欺集 團所用之手機扣押在案,實已阻隔被告與集團間之聯繫管道 ,被告復於偵查中就共犯林凱靖之犯罪行為具結作證,被告 既無法與詐欺集團成員聯繫亦已指認共犯林凱靖犯罪,故被 告實施同一犯罪之客觀條件業已改變,亦無事實足認有反覆 實施同一犯罪之虞,另被告自出生時即患有水腦之疾病,有 持續回診檢查之必要,請求准予撤銷羈押或具保停止羈押等 語(見本院卷第57至61頁)。 二、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聲請停止 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另法院應否准許 具保停止羈押之聲請,除應檢視法院當初羈押被告之理由是 否繼續存在,亦應審酌其聲請是否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14條 不得駁回其聲請之情形。再按羈押被告之強制處分,係藉由 限制被告人身自由,以確保刑事訴訟程序之順利進行,或為 避免被告反覆實施同一犯罪,危害社會治安,惟羈押被告限 制其人身自由,對被告侵害亦強,故法院於審酌是否准予具 保停止羈押時,應照訴訟進行程度等一切情事,依職權就具 體個案,依比例原則判斷有無羈押必要。經查:   ㈠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8日訊問後,認 其涉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2項、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 詐欺取財未遂罪及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2項、第1項之一般洗 錢未遂罪嫌疑均屬重大,衡以詐欺集團之犯罪型態,在本質 上具有反覆、延續實行之特徵,且被告自陳除本案外,尚有 其他次向被害人收取款項之犯行,有反覆實施詐欺犯行之事 實,有羈押之原因及必要,乃於同日裁定羈押在案(見本院 卷第21至33頁)。  ㈡被告雖坦承犯行,並有卷內事證可佐,足認其上開犯罪嫌疑 均仍屬重大,審之本案詐欺集團透過計畫性、組織性分工, 對被害人實施詐欺行為,有相當規模,而本案詐欺集團尚有 其他共犯未到案,被告誠有與其他未到案之共犯再犯之能力 ,且被告除本案外,尚有其他次擔任詐欺集團取款車手之犯 行,此有被告之供述及法院前案紀錄表等件在卷可按,有事 實足認被告有反覆實行同一詐欺犯罪之虞,而有刑事訴訟法 第101條之1第1項第7款之情形,兼衡以公共利益、被告人身 自由之私益及防禦權受限制之程度,認命被告具保、限制住 居等侵害較小之手段,均不足以確保被告不會再犯,是本件 仍具羈押之原因,且有繼續羈押之必要。  ㈢至聲請人雖以前揭情詞為由請求撤銷羈押或具保停止羈押。 然被告之羈押原因及必要性均仍然存在,已如前述,本件亦 無刑事訴訟法第114條各款所定不得駁回具保停止羈押聲請 之情形,則聲請人本件聲請,自難准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楊宗翰                   法 官 曾迪群                   法 官 曾思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書狀敘述抗 告之理由抗告於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盧建琳

2025-03-24

PTDM-114-金訴-170-20250324-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請發還扣押物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557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呂晨嘉 選任辯護人 王聖傑律師 廖孺介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詐欺等案件(113年度訴字第817號),聲請 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呂晨嘉(下稱被告)因本院11 3年度訴字第817號詐欺等案件,經扣押所有之iPhone手機1 臺(IMEI碼:000000000000000)(下稱系爭手機)。然被 告均係以另扣案之工作機聯絡本案詐欺事宜,並未以系爭手 機為本案犯行,且系爭手機扣押迄今已經過相當時間,應已 採證完畢,而無留存之必要。故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 前段、第317條前段規定,聲請准予將系爭手機發還被告等 語。 二、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 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 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中遇有必要情形,得繼續扣押之,刑事 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317條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於本院審理中供稱:我有用系爭手機來與包括共 同被告陳清文內之詐欺集團聯絡等語(見113年度訴字第817 號卷第450頁);又於警詢中供稱:我於113年4月中開始加 入詐欺集團,我於加入詐欺集團期間,每日工作結束後,我 會將工作機交還給共同被告陳清文。我之所以知道要去工作 ,是因為共同被告陳清文會在工作前一天用Facetime聯繫我 ,告知我明天要上班等語(見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 偵字第11975號卷二第25頁)。則被告稱共同被告陳清文於 其開始為本案詐欺集團從事提領車手、查帳工作後,均係以 手機Facetime軟體聯絡其上班從事詐欺犯罪事宜,顯然系爭 手機為被告本案詐欺犯罪所用之物。本院並已於113年2月27 日以113年度訴字第817號判決宣告沒收系爭手機。則系爭手 機於上開判決確定前,為保全沒收,顯然仍有留存之必要。 被告聲請發還系爭手機,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蘇琬能                   法 官 鄭勝庭                   法 官 江哲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薛月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7

SLDM-113-聲-1557-2025022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發還扣押物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804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劉立齊 選任辯護人 吳怡德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貪污治罪條例等案件(本院112年度軍訴字 第3號),聲請發還扣押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劉立齊因貪污治罪條例等案件 經檢調查扣手機(扣押物編號K-1、K-2),茲因本案業已審 結,起訴書及本案調查證據結果均未顯示扣案物品與本案有 何直接關聯,且未經宣告沒收,爰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規 定聲請發還由被告負保管之責。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刑事訴訟法第133條 第1項定有明文。又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要者,不待案件終 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其係贓物而無第 三人主張權利者,應發還被害人。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 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中遇有必要情形,得繼續扣 押之,則據同法第142條第1項、第317條分別規定甚明。所 謂扣押物「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或追徵之物, 且又無留作證據之必要者,始得依上述規定發還。其有無繼 續扣押必要,應由法院依案件發展、事實調查,予以審酌。 從而,扣押物在案件未確定,而仍有留存必要時,法院自得 本於職權依審判之需要及訴訟進行之程度,予以妥適裁量而 得繼續扣押,俾供審判或日後執行程序得以適正運行(最高 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33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被告因貪污治罪條例等案件,前經法務部調查局桃園 市調查處執行搜索,扣得行動電話2具(詳如扣押物品目錄 表所示,見臺灣高等檢察署112年度警聲搜字第4號卷宗第23 5頁),案經起訴後,經本院以112年度軍訴字第3號為被告 有罪之判決,前開扣案物品雖未經本院宣告沒收,然均為檢 察官起訴書證據清單所列證據方法(證據清單㈩編號3),且 被告於本院審理時否認犯行,本案復經檢察官、被告提起上 訴,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27第1項前段規定,其上訴效力 及於沒收(含未諭知沒收)部分,全案尚未確定,日後仍有 隨案件發展及訴訟程序進行調查扣押物之可能,衡酌本案犯 罪情節重大,在未經判決確定或確認無留存必要前,自仍有 繼續扣押上開物品之必要。被告聲請發還扣押物,礙難准許 ,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張惠立 法 官 楊仲農 法 官 廖怡貞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芷含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2024-10-17

TPHM-113-聲-2804-2024101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