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梁春燕

共找到 2 筆結果(第 1-2 筆)

審訴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塗銷抵押權登記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審訴字第127號 原 告 梁顯瑞 梁春燕 梁香蓮 梁鳳琴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陳旻沂律師 被 告 黃旭照 洪山木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塗銷抵押權登記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新臺幣1,350,000元。   理  由 一、按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的之價額,以 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告就訴訟標的 所有之利益為準;因債權之擔保涉訟,以所擔保之債權額為 準;如供擔保之物其價額少於債權額時,以該物之價額為準 ,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及第77條之6分別定有 明文。 二、本件原告訴之聲明請求㈠被告黃旭照應將坐落高雄市○○區○○ 段000○000地號土地(權利範圍均1/2,下合稱系爭土地)於 民國69年10月4日設定擔保債權總金額新臺幣(下同)1,100 ,000元之抵押權(下稱系爭抵押權1)登記塗銷;㈡被告洪山 木應將系爭土地於69年12月17日設定擔保債權總金額250,00 0元之抵押權(下稱系爭抵押權2)登記塗銷,核屬因債權之 擔保涉訟,揆諸前揭規定,訴訟標的價額應以系爭土地之價 額與系爭抵押權1、2所擔保之債權額擇一為斷。而系爭土地 於起訴時之價額為9,622,500元【計算式:公告土地現值15, 000元/㎡×面積(768+515)㎡×權利範圍1/2=9,622,500元】, 均高於系爭抵押權1、2所擔保之債權額,爰依系爭抵押權1 、2所擔保之債權額,核定訴之聲明㈠、㈡之訴訟標的價額分 別為1,100,000元、250,000元。又前揭2項聲明之標的非互 相競合或應為選擇者,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1項規定, 其價額應合併計算,是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合計1,350,000元 (計算式:1,100,000元+250,000元=1,350,000元),應徵 第一審裁判費17,295元,原告已繳納足額裁判費,特此裁定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民事審查庭 法 官 楊佩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得抗告,如有不服,應於收受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李祥銘

2025-03-04

KSDV-114-審訴-127-20250304-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返還借名登記不動產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398號 原 告 黃能斌 訴訟代理人 楊家欣律師 廖家伶律師 被 告 梁菡凌即梁春燕 訴訟代理人 盧意祥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借名登記不動產事件,於民國114年1月15 日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與被告自民國76年1月11日起結婚至今。於81年間,訴外 人即原告父親黃隆江欲將其名下坐落於桃園市○○區○○段000 地號之土地(下稱系爭土地)之全部所有權移轉予原告,惟 礙於當時法令之限制,因原告不具自耕農身分而無法過戶, 而被告則具自耕農身分,故黃隆江安排將系爭土地由原告借 名登記予被告。 ㈡、為確保被告不得以出名人之身分擅自處分系爭土地,黃隆江 即先行於81年間將系爭土地設定抵押權予原告,而被告多年 來對此事時均未有異議;原告復長年實際使用、收益系爭土 地,例如於104年起將系爭土地規劃為停車場並出租於他人 ,其間均由原告收取租金並負擔管理之責任;而系爭土地歷 年來之地價稅亦皆由原告所繳付。自以上事實均可知原告係 系爭土地之實際所有權人無疑。 ㈢、惟自106年起兩造間夫妻感情生變,而於112年時被告復主張 其為系爭土地之實際所有權人,故原告於112年9月12日以存 證信函送達被告,表明終止借名登記契約之意思表示。該借 名登記契約既已終止,原告遂依照民法第767條第1項及第17 9條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系爭土地等語。 ㈣、聲明:被告應將坐落桃園市○○區○○段000地號土地,權利範圍 全部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予原告。 二、被告則以: ㈠、系爭土地係被告於83年間向黃隆江購得並取得移轉登記,兩 造間就系爭土地不存在借名登記契約。 ㈡、自83年起至112年止,除107年至111年等5年外,其餘各年系 爭土地之地價稅均係由被告繳納;系爭土地之權狀正本長年 來均由被告所持有;被告以系爭土地所有權人身分,多次參 與系爭土地之鑑界,並聲請取得系爭土地之地籍圖謄本等文 件,而原告則未對系爭土地之鑑界有所聞問。自以上事實均 可知被告係系爭土地之實際所有權人無疑。而原告將系爭土 地出租之行為,係未經被告同意所為之無權處分,無足證明 原告係系爭土地之實際所有權人。 ㈢、縱認兩造間存在借名登記契約,亦屬於脫法行為應屬無效等 語,資為抗辯。 ㈣、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原告主張兩造於76年1月11日結婚,惟自106年起兩造間夫妻 感情生變;81年間黃隆江將系爭土地設定抵押權予原告,被 告對此並未有異議;83年間黃隆江將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 記為被告所有,而斯時法令係規定非自耕農身分不得取得農 地所有權,原告當時不具自耕農身分,被告則具自耕農身分 ;原告曾於104年起將系爭土地規劃為停車場出租於他人, 並因此收受租金並負擔管理之責任等事實,為被告所不爭執 ,並有卷附系爭土地地價稅繳款書共18張、車庫租賃合約書 49紙、系爭土地之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1份等件附卷可佐( 見司調卷第49-145頁、第151-155頁;本院卷一第21頁、第5 1-75頁),自堪信為真實。 四、原告另主張於81年間黃隆江即安排將系爭土地由原告借名登 記予被告;系爭土地歷年來之地價稅亦皆由原告所繳付等情 ,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是本件應予審究者厥為 :兩造間就系爭土地是否存有借名登記契約?若是,則該契 約是否因屬脫法行為而無效?原告終止借名登記關係,並請 求被告將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予原告,是否有理由?茲 判斷如下: ㈠、按不動產物權經登記者,推定登記權利人適法有此權利。民 法第759條之1定有明文。次按稱借名登記者,謂當事人約定 一方將自己之財產以他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 、處分,他方允就該財產為出名登記之契約。又借名契約固 不以訂立書面為必要,惟仍應符合一般契約之成立要件,即 需有雙方意思表示之合致,始足成立。復按當事人主張有利 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 條前段定有明文。又不動產為登記名義人所有屬常態事實, 為他人借名登記者屬變態事實,主張借名登記者,應就該借 名登記之利己事實,提出符合經驗法則、論理法則之事證以 資證明,始可謂已盡舉證責任(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 11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本件系爭土地之所有權原登記於 被告之名下,而兩造存有借名契約此節則為被告所否認,揆 諸前揭說明,原告就其主張兩造間就系爭土地存有借名契約 之事實,自應負舉證之責。 ㈡、原告雖以證人即原告之兄黃春榮證述證明黃隆江於81年間安 排將系爭土地由原告借名登記予被告之事實。惟查,黃春榮 於本院審理時證稱:「我知道系爭土地...我父親當時把土 地及房屋分成好幾份,由五個兄弟抽籤,...剛剛的土地被 黃能斌抽走了」、「設定抵押權是我找的代書辦理的」、「 (知否您父親當時並未將土地過戶給原告,而過戶給被告之 緣由?)黃能斌沒有農地,無法取得自耕農身分」、「(知 否兩造間就系爭土地有何約定?)不知道兩造間是如何約定 」、「設定給我原告後,我就沒有再過問,所以兩造間有何 約定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是以買賣為原因,我只知道我 設定給黃能斌,我不知道系爭土地後來辦理過戶的過程」、 「我沒有參與過戶,他們過戶及我設定抵押權是不同時間, 所以我不知道他們過戶的事情」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14-22 0頁)。顯見黃春榮所親見親聞者僅有「系爭土地於黃隆江 分產時本由原告抽籤取得」、「因原告不具自耕農身分而使 系爭土地無法被登記予其名下」、「系爭土地最終係登記予 被告名下」等事實,惟據前揭事實,亦尚難逕予推論兩造間 係約定以借名登記方式來處理前述困境。又據黃春榮所陳, 其自81年主導設定系爭土地抵押權事由後,即未曾過問系爭 土地之情事,不明瞭兩造間就系爭土地有何約定,亦不清楚 黃隆江於83年間將系爭土地過戶予被告之原因與過程。從而 ,尚難單憑黃春榮之前揭證述,而認兩造間確就系爭土地成 立借名登記契約。 ㈢、原告尚主張黃隆江於81年將系爭土地設定抵押權予伊,係為 確保被告不得以出名人之身分擅自處分系爭土地,足證兩造 間就系爭土地存在借名登記關係等語,惟查,黃春榮於本院 審理時證稱:「(承上,你是否知道該筆土地上為何設定抵 押權給原告?你知道抵押權設定是由何人負責辦理的嗎?) 我知道系爭土地有設定抵押權,這抵押權是我設立。...設 定抵押權是我找的代書辦理的,當時房屋已經過戶好了,土 地還沒有過戶,如果沒有設定抵押,怕兄弟間會有爭議,因 為土地仍是父親的名字」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15-216頁) 。足見當時黃隆江之所以將系爭土地設定抵押權予原告,係 因房屋已經過戶,然而土地仍在父親名下,為了杜絕兄弟間 爭議所為,與原告前述所稱係為避免被告處分系爭土地之說 詞尚有出入,原告上開主張已難憑採。 ㈣、原告另主張被告自83年取得系爭土地之登記名義以來,不曾 對系爭土地所設定之抵押權有所異議,可證被告始終知悉原 告方係系爭土地之實際所有權人等語,然此為被告否認,並 辯稱土地法於89年修正後即便非自耕農亦得取得農地,原告 遲至113年方起訴並不合理等語。查據原告所稱兩造自從另 案離婚訴訟提起後,才有感情不睦的狀態,所以法令修改之 後,伊其實沒有向被告請求將系爭土地移轉登記返還給伊, 及伊基於對配偶之信賴,故未要求保管權狀文件,或積極請 求返還借名登記土地等語(見本院卷一第134頁、第160頁) 可知,兩造間在婚姻仍屬和睦時,渠等間相處之氛圍係不會 對於彼此財產歸屬過度計較,而配偶間之信賴亦足使彼此不 向對方財產積極主張權利。同理,被告對於抵押權設定一事 未有爭執,亦可能僅係因過往婚姻尚屬和睦而未對原告有所 主張,是難僅因被告長年未對系爭土地所設定之抵押權有所 爭執,即逕認被告承認原告方為系爭土地之實際所有權人。 ㈤、原告復主張系爭土地歷年來之地價稅亦皆由原告所繳付,故 可證原告係系爭土地之實際所有權人無疑等語,亦為被告否 認,並辯稱原告僅支付107年至111年共計5年間之地價稅, 自83年以來至112年止之其餘年份均係由被告繳納等語。查 原告自承兩造於106年以前感情和睦時,應不僅就系爭土地 之地價稅由誰實際出資繳付未予明確區分,就兩造其餘土地 之地價稅或其他費用亦同,兩造資金常常流用,此情符合夫 妻同財共居之常情等語(見本院卷第313頁),被告亦稱: 「前開土地(按:指登記於原告名下之其他土地)於104年 前被告確實有幫原告繳納,這是基於夫妻間互相協助的義務 」、「所以有時候對方繳納,對於兩造家庭是曾有發生過的 」等語(見本院卷二第7頁)。顯見兩造均承認在婚姻仍和 睦之期間,雙方家庭中存有資金流用、未予明確區分繳費義 務,甚或替彼此繳納對方本應支出費用之情形,則於106年 以前系爭土地之地價稅究竟係由何人繳納,與該人是否係即 系爭土地之所有權人,應無必然關聯,自難以繳納稅捐之狀 況,驟予推論系爭土地所有權之歸屬狀況。再者,兩造自10 6年下半年起即婚姻不睦,被告甚至於107年向原告提起離婚 訴訟之事實,為兩造所不爭(見司調卷第8頁;本院卷第32 頁)。從而,於斯時起兩造均應可預見將來可能存在分配與 釐清財產關係之必要,並因此可能開始從事有利於己對財產 主張權利之作為,此觀諸原告自承自104年後系爭土地之租 金係由其收受,且自107年起兩造間因婚姻感情破裂而不再 有前述夫妻間互相替對方繳納費用之情形至明。是以,兩造 感情不睦後之107年以後,兩造爭相繳納系爭土地地價稅之 作為,亦無從逕予作為係系爭土地所有權歸屬之唯一證明。 ㈥、原告又主張其長年實際使用、收益系爭土地,例如於104年起 將系爭土地規劃為停車場並出租於他人,故可證其方係系爭 土地之實際所有權人等語,惟查,不動產之出租人不以所有 權人為限,是原告出租系爭土地之行為本身,無足證明其係 系爭土地之實際所有權人。況且,原告自承兩造於夫妻關係 良好時,原告作為代表人之公司重要文件、存摺、小孩保單 以及家中財產文件等皆交由作為妻子、母親之被告予以保管 ,基於對配偶之信任,原告亦不會特別過問(見本院卷一第 313頁),足見兩造於婚姻關係和睦期間對彼此財產支配、 管理具高度信賴基礎,縱使系爭土地係被告所有,卻仍容任 原告自104年起出租系爭土地收益不予過問,或由原告出租 被告所有之土地並將收益供作家庭使用,亦無違於常情。況 且被告辯稱其於106年前常年負責操作網路銀行轉帳費用予 董姵均,供董姵均繳納系爭土地地價稅之事實,業經證人董 姵均於本院審理時證述明確(見本院卷一第223-226頁), 而為原告所不爭執(原告所爭執者僅係被告之資金來源為何 ),足見此處理系爭土地稅費之管理行為,亦曾由被告負責 為之,兩造既均曾對系爭土地有所使用、收益或管理,並與 前述兩造均自承在婚姻關係和睦時,彼此財產高度流通、對 於彼此高度信任等情相符,則難單以原告對系爭土地之使用 、收益或管理之狀況,認定兩造間就系爭土地存在借名登記 關係。 五、綜上所述,原告未能證明兩造間就系爭土地約定有借名登記 之契約關係,因此未能推翻被告作為系爭土地所有權登記名 義人所受推定得適法享有權利,從而,原告主張依民法第76 7條第1項及第179條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應將坐落桃園市○ ○區○○段000地號土地,權利範圍全部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予原 告,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核與判 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卓立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 20 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李芝菁

2025-02-27

TYDV-113-訴-1398-20250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