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起訴程序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91-100 筆)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易字第445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徐清江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114年度偵 字第3386號),本院認有刑事訴訟法第451條之1第4項但書之情 形,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改依通常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本件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略以:被告徐清江意圖為自己不 法之所有,基於竊盜之犯意,於民國113年11月25日凌晨4時 20分許,在臺南市○區○○路0段000號前,徒手竊取許妗寧所 有之腳踏車(價值新臺幣【下同】3,000元,已發還)1部, 得手旋騎乘該腳踏車離去。嗣告訴人許妗寧發現失竊報警處 理。因而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嫌。 二、按被告死亡者,於偵查中應為不起訴之處分;又起訴之程序 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 ,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6款、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 定有明文。復按所謂「起訴」者,係指案件繫屬於法院之日 而言(最高法院81年度台上字第876號、90年度台非字第368 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刑事訴訟係對於特定被告之特定犯罪 事實所進行之程序,被告在刑事訴訟上具有為訴訟主體及訴 訟客體之地位,不僅是刑事訴訟之當事人,更為訴訟程序之 對象。如於檢察官偵查中,被告死亡,依刑事訴訟法第252 條第6款之規定,檢察官應為不起訴之處分(職權不起訴) ,以終結其偵查程序。如於法院審理中,被告死亡者,法院 始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款之規定為不受理之判決,以終 結其訴訟關係。惟於檢察官起訴繫屬法院前,被告已死亡, 而檢察官未依上述規定為不起訴處分,仍向該管法院起訴者 ,因訴訟主體於法院繫屬前業已失其存在,訴訟程序之效力 並未發生,其起訴程序違背規定,法院即應依同法第303條 第1款規定判決不受理(臺灣高等法院90年庭長法律問題研 討會會議決議可資參照)。 三、經查,被告本件竊盜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 114年2月12日偵查終結聲請簡易判決處刑,並於114年3月6 日繫屬本院等情,有上開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該署114年3 月6日南檢和暑114偵3386字第1149016621號函上本院收狀章 戳可稽。惟被告業於本案繫屬前之114年2月19日死亡,有其 個人戶籍資料1份附卷可按。是以,聲請人提起本件聲請簡 易判決處刑繫屬於本院前,被告既已死亡,揆諸前揭規定及 說明,本件聲請簡易判決處刑自屬程序違背規定,爰不經言 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2條、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本案經檢察官黃慶瑋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刑事第十六庭 法 官 黃俊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 應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徐 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11

TNDM-114-易-445-20250311-1

附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洗錢防制法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1095號 原 告 黃啟堯 被 告 張羿葶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113年度金簡字第315號【原 案號:113年度金訴字第458號】),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 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方面:聲明及陳述均詳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 所載(如附件)。 二、被告方面:本件未經言詞辯論,被告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 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三、按當事人不得就已起訴之事件,於訴訟繫屬中,更行起訴, 為民事訴訟法第253條所明定。依刑事訴訟法第491條規定, 上開民事訴訟法規定雖不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明文準用之列 ,然一事不再理乃訴訟法上之主要適用原則,為法理所當然 ,附帶民事訴訟本質即屬民事訴訟,法院於審理附帶民事訴 訟時,自可援用此一法理(最高法院32附字第495號判例、9 3年度台附字第55號判決參照)。又按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 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 項亦定有明文。 四、查本件原告對被告所提如附件所示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與 原告前曾對被告所提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於民國113年1月 18日繫屬本院,即本院113年度附民字第484號,業經本院裁 定移送民事庭),請求之當事人、原因事實及訴訟標的相同 ,核屬同一事件重複起訴。本件原告重複起訴在後,起訴為 不合法,應以判決駁回。假執行之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 回。 五、又本件係因起訴程序不合法而駁回,不影響原告前已對被告   合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之權利,併此敘明。 六、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王麗芳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 20日內敘明上訴理由,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黃定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2025-03-11

PCDM-113-附民-1095-20250311-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自字第1號 自 訴 人 陳○訓 年籍詳卷 陳○妃 年籍詳卷 陳○翰 年籍詳卷 被 告 唐○霞 年籍詳卷 上列被告因傷害案件,經自訴人提起自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自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自訴意旨略以:被告唐○霞於民國112年7月20日於陳○翰之住 處徒手毆打陳○翰、嘴咬陳○翰之手臂,並將陳○翰推撞牆壁 ,致陳○翰受有右上臂擦傷、皮下血腫及咬傷之傷害。被告 又於112年9月5日,於上址徒手掌摑陳○妃臉頰、拉扯陳○妃 之手臂及頭髮,造成陳○妃受有右側膝部挫傷、右側前臂挫 傷、右側腕部挫傷之傷害。 二、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對為刑 事案件當事人或被害人之兒童及少年不得報導或記載其姓名 或其他足以識別身分之資訊;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所製作必 須公開之文書,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之情形外,亦不得揭露足 以識別前項兒童及少年身分之資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 保障法第69條第1項第4款、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自 訴人陳○翰、陳○妃以刑事被害人之身分,由其法定代理人陳 ○訓向其等之母唐○霞提起自訴,為避免被害人之資訊遭揭露 ,故關於其姓名、年籍資料、住所等足資識別身分之資訊, 均依上揭規定予以隱匿。 三、按自訴之提起,應委任律師行之,刑事訴訟法第319條第2項 定有明文,本件自訴人提起自訴卻未委任律師行之,其起訴 程序於法不合,本院本應依同法第329條第2項之規定命其補 正,然本件自訴尚有其他起訴不合法且無從補正之情形(詳 後述),為免當事人不必要之勞費,爰此部分不另命其補正 ,先予敘明。 四、本件自訴有下列不合法之情形:  ㈠陳○妃、陳○翰提起自訴時均為限制行為能力人,不得以自己 名義提起自訴。   ⒈犯罪之被害人得提起自訴。但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 或死亡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直系血親或配偶為之,刑 事訴訟法第319條第1項定有明文。是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 行為能力之犯罪被害人,不得提起自訴,其法定代理人始 得提起。從而,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之犯罪被害人 提起自訴,即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34條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734號、101年字第2404號判 決意旨參照)。   ⒉本件自訴人陳○妃為100年間出生、自訴人陳○翰則為101年 間出生,其2人分別以自己之名義於114年2月3日向本院提 起自訴時,均為滿7歲以上之未成年人,乃限制行為能力 人,依上開規定,自不得提起自訴,且無從補正,是就其 2人自訴部分,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34條之規定諭知不受理 之判決。  ㈡陳○訓不得提起本件自訴:   ⒈按,若限制行為能力人以自己名義提起自訴,但其法定代 理人已於自訴狀內具名,可定期間命其法定代理人補正為 以自己名義為該限制行為能力人提起自訴(臺灣高等法院 暨所屬法院66年度法律座談會刑事類第52號意旨可參)。 依上開說明,本件自訴狀內已有陳○妃、陳○翰之法定代理 人陳○訓之簽名,應可寬認陳○訓已有代理陳○妃、陳○翰並 以自己名義提起自訴之意思。   ⒉次按,刑事訴訟法第319條第1項有關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 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直系血親或配偶提 起自訴之規定,係以犯罪之被害人可得提起自訴者而言, 如犯罪之被害人自始不得提起自訴者,則該不得提起自訴 之犯罪被害人若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或死亡者, 亦不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直系血親或配偶提起自訴(最高 法院59年度台上字第2650號判決意旨參照)。   ⒊對於直系尊親屬或配偶,不得提起自訴,刑事訴訟法第321 條本文已有明定。查本件被告為被害人陳○妃、陳○翰之生 母,陳○妃、陳○翰不得對被告提起自訴,則依上開說明, 陳○訓亦不得為陳○妃、陳○翰對被告提起自訴。  ㈢本件自訴人所起訴之傷害行為,已逾告訴期限而不得為告訴 ,故依法不得再行自訴。   ⒈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已不得為告訴或請求者,不得再行 自訴。告訴乃論之罪,其告訴應自得為告訴之人知悉犯人 之時起,於6個月內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22條、第237條 定有明文。又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須告訴乃論,刑 法第287條亦有明定。   ⒉本件陳○訓為陳○妃、陳○翰提起自訴主張之犯罪事實,係發 生於000年0月00日及同年9月5日之傷害行為,且自訴人於 當時即已明確知悉犯人之身分。依前開說明,被害人之告 訴權時效分別於113年1月間及同年3月間即已期滿,此後 依法已不得再提起告訴或自訴。而自訴人係於114年1月27 日始具狀提出本件自訴,此有自訴狀上本院收文戳章可證 。陳○訓為陳○妃、陳○翰提起自訴已逾告訴期間,揆諸前 揭規定,自不得再行自訴。 五、不得提起自訴而提起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刑事訴訟法 第334條定有明文。第303條之判決,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 同法第307條亦有明定,且此規定依同法第343條於自訴程序 亦有準用。本件自訴有違上述多項不得提起自訴之規定且無 從補正已如前述,爰依不經言詞辯論逕為不受理之判決。 六、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21條、第322條、第334條、 第343條、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刑事第十六庭 法 官 楊奕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陳崇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1

TYDM-114-自-1-20250311-1

審易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妨害兵役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審易字第421號 公 訴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昌叡 上列被告因妨害兵役案件,經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113年 度撤緩偵緝字第5號),本院認不宜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原案號 :113年度簡字第4842號),改行通常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事實及理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劉昌叡係博愛甲字第241207號後備軍人 教育召集令應召員,其收悉該次教育召集令之送達後,應於 民國112年8月12日,前往高雄市○○區○○路0號「中正國小」 報到,並接受14日軍事勤務隊召集訓練,竟意圖避免教育召 集,於112年7月25日由其父劉石龍親自收受教育召集令並告 知劉昌叡後,卻未按時前往上址報到,無故逾應召期限達2 日。因認被告涉犯違反妨害兵役治罪條例第6條第1項第4款 之意圖避免教育召集而無故逾應召期限二日罪嫌等語。 二、按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法院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 不經言詞辯論為之,同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有 明文。又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3第1項、第255條第1項、第2 項、第256條之1第1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乃慮及撤銷緩起訴 處分性質上既屬檢察官之處分行為,事關被告之權益,除應 使被告知悉此一攸關權益之處分理由,亦應賦予被告就檢察 官撤銷緩起訴處分有聲明不服之救濟機會。在撤銷原緩起訴 處分未確定前,檢察官尚不得對同一事實再行起訴,否則將 使撤銷緩起訴處分程序及被告得聲請再議之規定形同具文。 檢察官撤銷緩起訴處分,應制作處分書敘述其處分之理由, 並將正本送達於被告,被告接受撤銷緩起訴處分書後,得於 10日內以書狀敘述不服之理由,經原檢察官向直接上級檢察 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聲請再議;如檢察官未於緩起訴期間內 踐行上揭法定之撤銷緩起訴處分程序而逕行起訴或聲請簡易 判決處刑,其起訴程序應屬違背規定,依刑事訴訟法第303 條第1款規定,應諭知公訴不受理之判決,此觀諸刑事訴訟 法第253條之3第1項第3款、第255條第1項、第2項、第256條 之1規定甚明。又本案撤銷緩起訴處分尚未確定之時,檢察 官逕對本案提起公訴,其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且其瑕疵無 從補正治癒。 三、經查:   本案撤銷緩起訴處分書係於113年10月21日寄存於被告之戶 籍地(見撤緩卷第43頁),則於寄存後10日生合法送達之效 力,再起算聲請再議時間10日,及加計在途期間4日(被告 住所地為高雄市鳳山區),得再議期間本應至113年11月14 日屆滿。然檢察官卻於撤銷緩起訴處分確定前之113年11月1 2日,即對被告作成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與提起公訴有相 同效力),於法未合,且此起訴程序違背規定之瑕疵無從補 正治癒。揆諸前揭說明,本案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爰不經 言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判決。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2條、第303條第1款、第307 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刑事第十二庭 法 官 姚億燦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書記官 李欣妍

2025-03-11

KSDM-114-審易-421-20250311-1

審易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審易字第456號 公 訴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王忠義(已歿)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 偵字第34349號),本院認不應以簡易判決處刑,改行通常審判 程序(原案號:113年度簡字第5146號),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附件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所載。 二、按被告死亡者,檢察官應為不起訴處分;起訴之程序違背規 定者,法院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不受理之判決,得不經言 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6款、第303條第1款、第 307條分別定有明文。另提起公訴,應由檢察官向管轄法院 提出起訴書為之;起訴時,應將卷宗及證物一併送交法院, 亦據同法第264條第1項、第3項規定甚明。是所謂「起訴」 ,應指案件繫屬於法院之時。故如檢察官起訴前,被告已死 亡,而檢察官疏未查明,未依上開規定為不起訴處分,仍向 該管法院起訴者,因檢察官提出起訴書於管轄法院產生訴訟 繫屬時,該被告早已死亡,追訴對象已不存在,國家欠缺對 其為實體判決之訴訟要件,檢察官之起訴程序自屬違背規定 。 三、經查,本案起訴檢察官於113年12月2日偵查終結本案,以被 告涉犯竊盜罪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於113年12月24日繫屬於 本院,有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及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11 3年12月23日雄檢信月113偵34349字第1139107365號函之本 院刑事科收文戳為憑,應認本案起訴時點為113年12月24日 。惟被告已於起訴前之113年12月6日死亡之事實,有個人戶 籍資料1紙(見本院簡字卷第7頁)在卷可稽。是被告於本案 繫屬本院前既已死亡,檢察官未及審酌上情而聲請簡易判決 處刑,依上開說明,本案之聲請簡易判決處刑程序違背規定 ,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刑事第十二庭 法 官 洪韻婷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如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書記官 周耿瑩      附件: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34349號   被   告 王忠義  上被告因竊盜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王忠義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竊盜之犯意,於民國113 年9月27日5時許,在黃坤語所管領位於高雄市林園區王公路340 號之廣應廟內,趁無人注意之際,徒手竊取擺放在櫃台上之 不鏽鋼便當盒1個(價值新臺幣200元),得手後逃離現場。嗣因 黃坤語發覺遭竊而報警處理,經警調閱監視器錄影畫面,始查 悉上情。 二、案經高雄市政府警察局林園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證據: (一)被告王忠義於警詢時之自白。 (二)證人即被害人黃坤語於警詢時之證述。 (三)現場照片、監視器錄影畫面截圖及影片光碟等。 (四)綜上,被告之自白應與事實相符,本案事證明確,其犯嫌應 堪以認定。 二、所犯法條: (一)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嫌。 (二)至被告所竊得上開之便當盒1個,雖未扣案,惟乃被告之犯罪 所得,復未合法發還被害人,請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 、第3項規定,予以宣告沒收,並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 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檢 察 官 歐陽正宇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2  日 書 記 官 洪瑞娥

2025-03-11

KSDM-114-審易-456-20250311-1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易字第446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葉庭閣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114年度偵 緝字第221號),本院認有刑事訴訟法第451條之1第4項但書之情 形,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改依通常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本件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略以:被告葉庭閣於民國113年1 0月20日下午3時許,在臺南市永康區中華路912巷內路旁, 見告訴人陳柏言所有之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停 放在該處,且該車鑰匙未拔取,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 基於竊盜之犯意,騎乘該普通重型機車離去而得手。嗣告訴 人察覺上開普通重型機車遭竊,報警處理,經警在臺南市安 南區北汕尾一路439巷旁尋獲上開普通重型機車,而循線查 悉上情,並扣得上開普通重型機車(已發還告訴人)。因而 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嫌。 二、按被告死亡者,於偵查中應為不起訴之處分;又起訴之程序 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 ,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6款、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 定有明文。復按所謂「起訴」者,係指案件繫屬於法院之日 而言(最高法院81年度台上字第876號、90年度台非字第368 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刑事訴訟係對於特定被告之特定犯罪 事實所進行之程序,被告在刑事訴訟上具有為訴訟主體及訴 訟客體之地位,不僅是刑事訴訟之當事人,更為訴訟程序之 對象。如於檢察官偵查中,被告死亡,依刑事訴訟法第252 條第6款之規定,檢察官應為不起訴之處分(職權不起訴) ,以終結其偵查程序。如於法院審理中,被告死亡者,法院 始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款之規定為不受理之判決,以終 結其訴訟關係。惟於檢察官起訴繫屬法院前,被告已死亡, 而檢察官未依上述規定為不起訴處分,仍向該管法院起訴者 ,因訴訟主體於法院繫屬前業已失其存在,訴訟程序之效力 並未發生,其起訴程序違背規定,法院即應依同法第303條 第1款規定判決不受理(臺灣高等法院90年庭長法律問題研 討會會議決議可資參照)。 三、經查,被告本件竊盜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 114年2月5日偵查終結聲請簡易判決處刑,並於114年3月4日 繫屬本院等情,有上開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該署114年3月 4日南檢和修114偵緝221字第1149015693號函上本院收狀章 戳可稽。惟被告業於本案繫屬前之114年2月20日死亡,有其 個人戶籍資料1份附卷可按。是以,聲請人提起本件聲請簡 易判決處刑繫屬於本院前,被告既已死亡,揆諸前揭規定及 說明,本件聲請簡易判決處刑自屬程序違背規定,爰不經言 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2條、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冠瑢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刑事第十六庭 法 官 黃俊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 應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徐 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11

TNDM-114-易-446-20250311-1

審金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詐欺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審金訴字第2303號 公 訴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謝錦勝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追加起訴(113年度偵字第332 84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追加起訴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追加起訴意旨略以:如附件追加起訴書所載。 二、按起訴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言 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分別定有 明文。再刑事訴訟法第165條第1項規定,於第一審辯論終結 前,得就與本案相牽連之犯罪或本罪之誣告罪,追加起訴。 次按刑事訴訟法第265條之追加起訴,係就與已經起訴之案 件、無單一性不可分關係之相牽連犯罪(指刑事訴訟法第7 條所列案件),在原起訴案件第一審辯論終結前,藉原訴之 便而加提獨立之新訴,俾與原起訴案件合併審判,以收訴訟 經濟之效。故起訴之追加,須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始得為之 ,此為追加起訴時間上之限制,而起訴之追加既係利用舊訴 之訴訟程序提起,自以有本案之存在為前提,其已無本案之 訴可資附麗者,即無許其追加之餘地。違反上開之規定而追 加起訴者,顯屬不合,其追加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應諭知 不受理之判決,並無所謂追加起訴祇須具備刑事訴訟法第26 4條第2項規定之法定記載程式,即可不論是否合法,均應以 實體判決終結其訴訟關係之可言(最高法院100年度台非字 第107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 三、經查:本件追加起訴意旨雖以上開犯罪與本院113年度審金 訴字第557號被告謝錦勝洗錢等案件(下稱前案)具有一人犯 數罪之相牽連關係,因而追加起訴;惟前案業經本院於113 年7月23日判決終結,有該判決附卷可稽。而本件追加起訴 係於113年9月11日始繫屬本院,有本院收文戳在卷足憑,是 本件追加起訴既係於前案終結後始繫屬本院,依前揭說明, 其追加起訴程序自屬違背規定,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不受 理判決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刑事審查庭法 官 曾雨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楊宇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附件:

2025-03-10

TYDM-113-審金訴-2303-20250310-1

原重訴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原重訴字第1號 原 告 林惠鈴 上列原告與被告羅蔧萱間因洗錢防制法等案件所提刑事附帶民事 訴訟請求損害賠償事件,經本院刑事庭以113年度重附民字第67 號裁定移送前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七日內,補繳裁判費新臺幣玖萬零壹 佰玖拾玖元,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以刑事起訴或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 所受之損害為限,而其是否符合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之要件, 以刑事庭裁定移送民事庭時之刑事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為準, 則關於因犯罪所受損害之範圍,自應以刑事判決所認定之有 罪事實為準。本件刑事判決既認定被告犯未遂罪未造成原告 損失,則原告請求之金額或範圍,即未經刑事有罪判決認定 為犯罪事實,依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規定,刑事庭應以 判決駁回該部分原告之訴。如將其移送民事庭,民事庭仍應 以訴不合法,裁定駁回之(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7年 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27號研討結果參照)。惟刑事附帶 民事訴訟,經刑事庭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規定裁定移 送於同院民事庭後,民事庭如認其不符同法第487條第1項規 定之要件時,應許原告得繳納裁判費,以補正起訴程式之欠 缺(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108年度台抗大字第953號裁定參照 )。 二、查原告於本院刑事庭113年度原訴字第81號洗錢防制法等案 件刑事訴訟程序中,對被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被 告給付新臺幣(下同)9,002,000元及其遲延利息,有刑事 附帶民事起訴狀可稽(見重附民卷第3至4頁),經本院刑事 庭以113年度重附民字第67號裁定移送前來(見重附民卷第5 頁)。被告對原告所涉犯行如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 3年度偵字第6606號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二所載,經本院刑事 庭認定被告就該部分所為係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未遂罪 (見本院卷第7至8、13至14頁),是本件原告請求9,002,00 0元之損害賠償,非上開刑事有罪判決認定為被告之犯罪事 實所受之損害,顯不符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規定之要件 ,揆諸上開說明,原告依法應繳納裁判費,以補正起訴程序 之欠缺。查本件訴訟標的金額為9,002,000元,應徵第一審 裁判費90,199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 命原告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如數向本院繳納,逾期未補繳 ,即駁回原告之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民事庭 法 官 謝佩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書記官 黃家麟

2025-03-10

ILDV-114-原重訴-1-20250310-1

原易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原易字第34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羅佾德 被 告 尤治平 上列被告因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4年度偵字第219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尤治平於民國113年11月18日16至17時 許間,在臺東縣○○鄉○○村0鄰○○0號前,因債務問題與告訴人 高偉雄生有口角,遂基於傷害之犯意,持所攜帶之開山刀1 把予以揮砍,致告訴人受有右拇指、左小指、左上臂、左手 腕、右大腿、右膝、左前臂擦傷,及右食指(2.2x0.3x0.3 公分)、右小指(2.2x0.5x0.4公分)割傷之傷害。因認被 告涉犯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嫌等語。 二、按告訴乃論之罪,其告訴已經撤回者,應為不起訴之處分; 案件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 經言詞辯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5款、第303條第1款 、第307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以,如應不起訴而起訴者,其 起訴之程序即屬違背規定,法院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最高 法院82年度台非字第380號裁判要旨參照)。又所謂「起訴 時」,係指案件繫屬於法院之日而言(最高法院81年度台上 字第876號裁判要旨參照)。   三、查公訴人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77 條第1項之傷害罪嫌,因而於114年1月20日提起本件公訴, 嗣於114年2月25日繫屬本院;及告訴人業於114年2月20日, 具狀向公訴人撤回告訴等節,有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114年2 月25日東檢方宇114偵219字第1149003258號函(暨其上本院 所蓋印之收文戳章、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11 4年度偵字第219號】)、刑事撤回告訴狀(暨其上臺灣臺東 地方檢察署所蓋印之收文戳章)各1份在卷可考,是告訴人 雖係於公訴人提起本件公訴後、繫屬本院前,始具狀撤回告 訴,惟揆諸前開說明,起訴程序違背規定與否之判斷時點, 係以「起訴時(即案件繫屬法院之日)」為準,故公訴人提 起本件公訴自仍於訴追條件有所欠缺,核屬起訴之程序違背 規定,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陳偉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 勿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對於本判決如有不服,請書 具不服之理由狀,請求檢察官上訴者,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 察官收受判決正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江佳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2025-03-07

TTDM-114-原易-34-20250307-1

附民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4年度附民字第137號 原 告 可麗都大樓管理委員會 被 告 劉茂森 上列被告因侵占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於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終結 前為之,但在第一審辯論終結後提起上訴前,不得提起;法 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 訴訟法第488條、第50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故提起附帶 民事訴訟,以有刑事訴訟之存在為前提,倘原告於刑事訴訟 繫屬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其訴自非合法,法院當應判決 駁回之。 二、經查,原告於民國114年3月4日具狀向本院提起本件刑事附 帶民事訴訟等情,有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之收文戳章可憑,   然依原告提出之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所載之刑事侵占案件, 尚未繫屬於本院,有本院索引卡查詢-當事人姓名查詢、法 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揆諸前揭說明,原告既於被 告無刑事訴訟繫屬前,即向本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本件起 訴程序顯不合法。從而,原告提起本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 訴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 法 官 林新益                   法 官 許家菱                   法 官 張立亭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 訴理由,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陳喜苓

2025-03-07

CTDM-114-附民-137-2025030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