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曾文生

共找到 169 筆結果(第 141-150 筆)

勞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補發勞工退休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293號 原 告 廖文盛 被 告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曾文生 訴訟代理人 趙偉程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補發勞工退休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8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 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款、第3款定有明文。經查 ,原告起訴時訴之聲明第1項為: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 幣(下同)300,000元,及自本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見本院卷一第9頁);次於 民國113年7月26日之民事擴張及準備狀擴張訴之聲明第1項 為: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2,306,385元,及自本訴狀繕本送 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見本院卷一 第41頁);再於113年8月30日之民事追加聲明及提出準備( 二)狀擴張訴之聲明第1項為: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3,230,7 25元,及自108年6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 息(見本院卷一第261頁);嗣於113年9月10日言詞辯論期 日當庭更正利息起算日為:自108年7月1日起算(見本院卷 一第405頁),經核均與首揭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自62年9月7日日起在被告公司服務,一直在新竹區營業 處調度組、維護組、從事新竹地區電力維護、調度、市區巡 修、以及饋線自動化等供電工程之任務,至108年5月31日, 始從被告新竹區營業處饋線自動化課長職位退休,服務年資 共計45年8月又25日,原告任職期間,奉公守法,克盡職責 。為此,被告以往乃經常對原告發給考績獎金、績效獎金。 依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2條第3款之旨意,考績獎金 、績效獎金亦屬工資之一種,被告在核給原告退休金時,理 應將考績獎金、績效獎金併入平均工資之內,一起核算原告 全部應得之退休金。詎料,被告在核算原告退休金時,卻未 將原告之考績獎金、績效獎金納入平均工資計算,以致原告 應領之勞工退休金短少3,230,725元。  ㈡經濟部所屬事業人員退休撫卹及資遣辦法(下稱退撫辦法) 在勞基法公布施行後,迄今仍適用於被告全部退休員工。又 被告之退休金給與,係以平均工資為計算基礎,故原告及被 告全部員工無例外,申辦退休時均依勞工身分辦理退休。原 告在被告員工類別,雖為派用人員,即勞基法第84條之公務 員兼具勞工身分,但工作性質則偏向勞工,職是之故,被告 乃依勞工退休有關之規定,對原告辦理退休。從而原告之退 休金應適用勞動基準法之規定辦理,事甚明確。  ㈢績效獎金係由被告依據員工日常工作績效所編制之表冊,再 按該表冊所載之考績等級核發,顯然績效獎金全因員工勞務 之付出始能獲取。在本質上,應屬原告等勞工從事工作之勞 務對價。且因每年皆依例發給,已屬經常性之給與,自屬工 資之一部。是以在計算勞工退休金平均工資時,自應將之併 算入工資,始為適法。  ㈣又考績獎金、績效獎金、工作獎金,無論其名稱為何,皆係 基於勞工勞力之付出,始能獲得。勞工每日出勤依職位說明 書為核心,核發標準依員工薪點表,顯以正常工作時間內的 勞務報酬,亦具工作對價關係,且核發上開獎金均已行之有 年,為固定常態,在制度上具經常性,非屬恩惠性給與。原 告本於兩造間勞動契約關係及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主張被 告應將原告退休前於108年1月領取之考績獎金108,986元( 下稱系爭考績獎金)、108年5月所核發績效獎金256,607元 (下稱系爭績效獎金),均計入平均工資以計算退休金,請 求勞工退休金短少3,230,725元。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 新臺幣3,230,725元及自108年7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答辯:  ㈠原告於108年6月1日自被告公司退休,為「派用人員」,即勞 動基準法第84條所規定之「公務員兼具勞工身分者」。基於 勞基法第84條之規定,應適用國營事業管理法、經濟部所屬 事業人員退休撫卹及資遣辦法及其作業手冊等公務員法令之 規定,故系爭績效獎金、考績獎金、工作獎金,均不得列入 平均工資據以計算退休金。  ㈡被告除經濟部所屬事業經營績效獎金實施要點(下稱績效獎 金實施要點)之「經營績效獎金」外,別無「年終獎金」一 項,而「經營績效獎金」非但性質上與一般企業或公司行號 之「年終獎金」相仿,一般實務上也將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 之「經營績效獎金」以「年終獎金」稱之,而依被告自92年 起之「考成等第及獎金發放情形表」如被告當年度工作考成 列甲等者,則考核(考成)獎金之提撥總額以不超過2個月 薪給總額為限,100年之考成等第為乙等,考核(考成)獎 金之提撥總額以不超過1.8個月薪給總額為限;而績效獎金 近年雖多核定提撥2.4個月,但也有核定提撥1.6個月甚或1. 2個月之情形。簡言之,被告之「經營績效獎金」均係按公 司各年工作考成成績及盈餘達成情形一次性結發,相當於年 終獎金性質之恩勉性給與,並非按勞工勞務計時、計日、計 月、計件逐月發給之經常性給與,故依前開法令判解非屬工 資。因之,本件原告主張將「經營績效獎金」之「考核獎金 」項下之「考績(考成)獎金」及「績效獎金」列入平均工 資據以計算退休金,即屬無由。  ㈢原告所主張「考核獎金」項下之「考績(考成)獎金」及「 績效獎金」,非屬勞務之對價、經常性給與。因之,原告從 事工作之報酬業於其所支領之基本薪給充分反映,「考績( 考成)獎金」、「工作獎金」及「績效獎金」自始即係恩惠 性、獎勵性之單方額外給與,非屬工資範疇;尤其,「考績 (考成)獎金」、「工作獎金」及「績效獎金」亦非退撫辦 法規定所得列計平均工資之項目,歷來均從未納入平均工資 計算退休金等語。並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 ,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原告主張其自62年9月7日起在被告公司服務,任職新竹區營 業處調度組、維護組、從事新竹地區電力維護、調度、市區 巡修、以及饋線自動化等供電工程之任務,至108年5月31日 ,始從被告新竹區營業處饋線自動化課長職位退休,服務年 資共計45年8月又25日,退休金基數於勞基法施行前為21.83 33,於勞基法施行後為23.1667。被告於108年1月、同年5月 曾分別核發予原告系爭考績獎金、系爭績效獎金,系爭考績 獎金及績效獎金、並未計入原告退休之平均工資等情,為被 告所無爭執(參見本院卷二第6頁),並有退休金計算清冊 、平均工資計算表、108年度薪給資料(見本院卷第13至19 頁)可佐,堪認屬實。 四、本院之判斷:  ㈠原告為公務員兼具勞工身分之派用人員,為兩造所不爭執。 而公務員兼具勞工身分者,其有關任(派)免、薪資、獎懲 、退休、撫卹及保險(含職業災害)等事項,應適用公務員 法令之規定,勞基法第84條前段定有明文。另國營事業管理 法(下稱國管法)第33條規定:「國營事業人員之進用、考 核、退休、撫卹、資遣及其他人事管理事項,除法律另有規 定外,由國營事業主管機關擬訂辦法,報請行政院核定」, 則國營事業人員依公務員人事法令派用之人員,其退休自應 依國營事業主管機關擬訂之辦法辦理。觀諸退撫辦法第1條 已明定該辦法係依國管法第33條規定所訂定,可知退撫辦法 即屬勞基法第84條所定之公務員法令。而退撫辦法第3條既 明定適用該辦法之國營事業人員平均工資之認定,依勞基法 有關規定辦理,原告主張退休金計算其應適用勞基法之規定 ,應屬可採。    ㈡系爭考績獎金、績效獎金是否應計入原告之平均工資?  ⒈按勞基法第2條第4款前段規定「平均工資:指計算事由發生 之當日前6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 金額」。又勞基法第2條第3款規定「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 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 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 常性給與均屬之」。所謂「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者,係指 符合「勞務對價性」而言,所謂「經常性之給與」者,係指 在一般情形下經常可以領得之給付。判斷某項給付是否具「 勞務對價性」及「給與經常性」,應依一般社會之通常觀念 為之,其給付名稱為何,尚非所問。是以雇主依勞動契約、 工作規則或團體協約之約定,對勞工提供之勞務反覆應為之 給與,乃雇主在訂立勞動契約或制定工作規則或簽立團體協 約前已經評量之勞動成本,無論其名義為何,如在制度上通 常屬勞工提供勞務,並在時間上可經常性取得之對價(報酬 ),即具工資之性質而應納入平均工資之計算基礎,此與勞 基法第29條規定之獎金或紅利,係事業單位於營業年度終了 結算有盈餘,於繳納稅捐、彌補虧損及提列股息、公積金後 ,對勞工所為之給與,該項給與既非必然發放,且無確定標 準,僅具恩惠性、勉勵性給與,非雇主經常性支出之勞動成 本,而非工資之情形未盡相同,亦與勞基法施行細則第10條 所指不具經常性給與且非勞務對價之年終獎金性質迥然有別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801號判決意旨參照)。準此, 系爭考績獎金、績效獎金是否屬於工資,應依一般社會交易 之健全觀念,判斷是否具備勞工因提供勞務而由雇主獲致對 價之「勞務對價性」,及有無於固定常態工作中可取得、具 有制度上經常性之「經常性給與」為據。  ⒉系爭考績獎金是否具工資性質?  ⑴依績效獎金實施要點第1點、第2點規定:本部位促進所屬事 業(以下簡稱「各事業」)企業化經營及激勵事業人員工作 潛能,提高生產力,發揮整體經營績效,特定本實施要點。 各事業當年度經營績效獎金,包括「考核獎金」及「績效獎 金」兩部分,獎金之提撥總額以不超過4.4個月薪給為限。 揆之上開規定意旨,可知經營績效獎金係以激勵、嘉勉員工 為目的。  ⑵依上開要點第2點、第3點規定,經營績效獎金分為「考核獎 金」及「績效獎金」兩項,考績獎金屬考核獎金之其中一項 ;而考核獎金係依「各事業」當年度工作考成列等核發,各 事業單位當年度工作考成列甲等者,其考核獎金之提撥總額 以不超過機構2個月薪給總額為限;工作考成成績未滿80分 ,但在75分以上者,其考核獎金之提撥總額以不超過機構1. 5個月薪給總額為限;工作考成成績未滿75分者,其考核獎 金之提撥總額以不超過機構1個月薪給總額為限(參見本院 卷一第221頁);另依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核發經營績效 獎金應行注意事項(下稱經營績效獎金應行注意事項)第2 點規定,考核獎金依當年度工作考成成績發給,最高以2個 月薪給總額為限(同上卷第225頁),足見考核獎金係以受 考核事業機構全體員工之整體表現而核發,屬勉勵性之給與 。  ⑶又經濟部依國管法第22條規定授權訂定之經濟部所屬事業機 構人員考核辦法(下稱考核辦法)、被告公司各單位辦理人 員年度考核作業注意事項(下稱考核作業注意事項),即為 被告辦理所屬任(僱)用人員年度考核作業之依據。依據考 核辦法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各機構人員正式任職者,每 年度終了舉辦年終考核,以平時考核為依據,平時考核就其 「工作、操行、學識、才能」行之(同上卷第227頁),該 辦法第8條並列舉不得考列甲等、考列丁等事由、不得作為 考核等次之因素(同上卷第230頁);又考核作業注意事項 第2點則規定「各級主管應依據受考人平時工作考核結果, 本綜覈名實、獎優懲劣之旨,按公平、公正原則,確實客觀 考核,以激勵團隊精神、提升工作士氣及績效。第7點並規 定考列甲等名額(或比率)之分配計算基礎、分配程序等, 再依第5點所定考核總分結果區分等第,經考列甲、乙等第 者,始晉級並發給一個月或半個月薪額之考績獎金;無級可 晉者另發給一個月之薪額。至考列丙、丁等者,則不發給考 績獎金(同上卷第233頁至235頁參照)等情,足認被告辦理 考核並非以員工提供勞務為唯一依據。  ⑷綜上所述,被告核發考績獎金多寡,係依據被告事業年度考 核之等第提撥,再個別考核員工,其考核審酌工作、操行、 學識、才能、功過、勤惰、服務態度、是否有誣控濫告、破 壞紀錄、稽延公務、損害政府或機構聲譽等各項指標,經年 度考核甲等、乙等者始核發考績獎金,考列丙、丁等者則不 核發,並非純屬勞工提供勞務之對價,自難認為工資性質。 原告主張應將系爭考績獎金列入平均工資計算,尚難以憑採 。    ⒊系爭績效獎金是否為有工資性質?  ⑴依績效獎金實施要點第4點第1款規定:「當年度審定決算無 盈餘或虧損之事業,不發給績效獎金。」(參見本院卷一第 221頁),可見若無盈餘,縱員工在年度內付出甚多勞務, 而可得到工資,但並不能受發給績效獎金。該規定可知績效 獎金具激勵員工之性質,非單純為經常性之給與。且依同款 但書規定:「但事業當年度無盈餘或虧損係受政策因素影響 ,並經申算該影響金額後可為盈餘者,其績效獎金總額由各 事業依下列方式計算,且以不超過本機構2.4個月薪給總額 為限。」(同上卷第221至222頁)等規定,足認被告是否發 放績效獎金之情事,其中發放及獎金額度若干,皆存有受政 策因素之影響,與勞工所提供的勞務非具有對價性,益徵被 告發給之系爭績效獎金性質上屬激勵性之給與。  ⑵復據上開要點第4點及經營績效獎金應行注意事項第2點規定 ,績效獎金應以當年度審定決算有盈餘,或經申算政策因素 影響金額有盈餘者,始得發給,最高以2.4個月薪給總額為 限。總盈餘達法定稅前盈餘加減政策因素影響金額者,以1. 2個月為限;未達法定稅前盈餘加減政策因素影響金額者, 以1.2個月按達成比率調減;超過法定稅前盈餘加減政策因 素影響金額者,績效獎金為1.2個月加X;X為0至1.2個月, 每級距0.4個月,最高加計3級至1.2個月為限(同上卷第221 至222頁、第225頁)。上開規定顯示績效獎金係依事業機構 整體盈餘表現而核發,即使員工個人領有績效獎金可能係經 考量政策因素所致,與其個人所提供的勞務間難認立於對價 性質。再依同要點第4點第7款明定「各事業機構績效獎金之 分配,應視單位績效及員工貢獻差異程度,按合理比例發給 。」(同上卷第223頁);經營績效獎金應行注意事項第8點 第2款1.(1)(2)(3)規定,績效獎金之分配,應視單位 績效及員工貢獻差異程度,按合理比例發給,並依下列因素 核定個人獎金:工作成績優異受記功以上獎勵者,得增發工 作獎金或績效獎金,工作表現不佳受記過以上處分者,應減 發工作獎金或績效獎金;請事、病假累積超過2個月者,不 發工作獎金或績效獎金(本院卷一第225至226頁)等規定。 以同樣提供勞務之員工,但因表現之優劣而受記功或記過處 分、或其勤惰狀況,會影響績效獎金是否發放,或受增發或 減發之對待,更足證明績效獎金性質上係激勵、恩勉性給與 ,並非經常性給與員工為勞務之對價。原告主張系爭績效獎 金係由被告依據員工日常工作績效所編制之表冊,再按該表 冊所載之考績等級核發,系爭績效獎金全因被告公司員工勞 務之付出始能獲取,屬原告從事工作之勞務對價云云,依上 該規定及說明,自非可取。  ⑶原告另以:被告於各虧損年度,仍會發放績效獎金,足認係 經常性給予云云。惟按績效獎金實施要點第4點第1款規定, 當年度審定決算無盈餘或虧損之事業,不發給績效獎金(見 本院卷一第221頁)。可知年度若無盈餘,即不發給績效獎 金,縱員工在該年度非常努力,並且付出甚多勞務,而可得 到工資,仍不能受發給績效獎金。惟該點但書規定「但事業 當年度無盈餘或虧損係受政策因素影響,並經申算該影響金 額後可為盈餘者,其績效獎金總額由各事業依下列方式計算 ...」(同上卷第221至222頁);另同點第3款、第4款就政 策性因素定有明文,各事業依同點第5款於年度結束後,得 就影響決算盈餘之政策因素項目提報本部審議後,再由各事 業自行從嚴核算各項政策因素之影響金額,並依績效獎金計 算方式申算獎金總額,由董事會核定(同上卷第222至223頁 )。此乃受政策因素影響導致無盈餘時,為激勵員工而例外 規定得提報經濟部審議等要件後,始得依整體核定盈餘情形 核發,其核發月數、金額、時間每年皆有不同,尚不能以例 外取代原則,遽認係不需考量盈餘或虧損之經常性給與,原 告此部分主張應屬無據。  ⒋復按勞基法第55條第2項規定「前項第1款退休金基數之標準 ,係指核准退休時1個月平均工資」,同法第2條第4款規定 「平均工資: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6個月內所得工資總 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然經營績效獎金屬獎 (激)勵性質,其與工作即給予對價之工資不同,已如前述 ;原告於退休當年度即108年1月、5月所領取之系爭考績獎 金、績效獎金係被告依績效獎金實施要點、經營績效獎金應 行注意事項、考核辦法等規定,按被告前一年度(即107年 )之工作考成成績、盈餘達成及政策性因素、單位績效、員 工貢獻程度、上級機關審議、併同原告個人之年度考核等影 響情形所核發,個人無法預期其獎金額度,而且若獲有獎金 亦屬前一年度之經營績效獎金,實屬激勵、慰勞性質,與原 告於退休當年度之勞務提供無關,並非具有勞務對價性之經 常性給與,被告自無需將系爭考績獎金、績效獎金列入平均 工資計算退休金。  ㈢綜上所述,系爭考績獎金、系爭績效獎金之發放,不具勞務 對價性,亦非經常性給付,實屬激勵、恩勉性質,非屬勞基 法第2條第3款所指之工資。從而,原告本於兩造間勞動契約 關係、勞基法第55條規定,主張被告應將系爭績效獎金、績 效獎金計入平均工資以計算退休金,請求被告給付勞工退休 金差額3,230,725元及遲延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本 院審酌後,認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毋庸一一論列, 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薛嘉珩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   日                 書記官 吳珊華

2024-10-30

TPDV-113-勞訴-293-20241030-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上字第1794號 上 訴 人 長隆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王朝榮 訴訟代理人 王志超律師 鍾璨鴻律師 被 上訴 人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曾文生 被 上訴 人 林再厚 林兆仁 石志行 黃明忠 黃恒君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章修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6月 4日臺灣高等法院第二審更審判決(110年度上更一字第233號) ,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三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上訴第三審法院,非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 ;又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又提起上 訴,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其以民事訴訟法第469條所 定事由提起第三審上訴者,應於上訴狀內表明原判決所違背 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 事實。其依同法第469條之1規定提起上訴者,並應具體敘述 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 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另第三審法院應於上訴聲明之 範圍內,依上訴理由調查之。同法第467條、第470條第2項 、第475條本文分別定有明文。而依同法第468條規定,判決 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依同法第469條規 定,判決有該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是 當事人提起第三審上訴,如合併以同法第469條及第469條之 1之事由為上訴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所 違背之法令條項,有關之司法院解釋、憲法法庭裁判,或成 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等及其具體內容,暨係依何訴訟資料 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並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 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 性之理由。如未依上述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 規定不合時,即難認為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其上訴自非合 法。另第三審法院就未經表明於上訴狀或理由書之事項,除 有民事訴訟法第475條但書情形外,亦不調查審認。 二、本件上訴人對於原判決提起上訴,雖以該判決違背法令為由 ,惟核其上訴理由狀所載內容,係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 實之職權行使所論斷:上訴人承辦○○市○○區○○段合建建物之 拆除作業,將其中廢止用電事宜,交由訴外人國賀水電工程 有限公司(下稱國賀公司)施作,國賀公司負責人魏晉文向 被上訴人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電公司)提出申請 ,就該廢止用電事宜,為上訴人之代理人。台電公司台北西 區營業處三重服務所(下稱三重服務所)於民國105年7月18 日派員勘查後,僅剪除○○市○○區○○○路0巷之外線,系爭外線 則因其他用戶尚需用電及遭系爭看板阻隔無法施工而未一併 拆除,嗣訴外人達菖營造有限公司員工於同年8月4日拆除系 爭看板時,因破壞通電中之系爭外線絕緣造成短路,引發系 爭火災。被上訴人林再厚、林兆仁、石志行、黃明忠、黃恒 君(合稱林再厚等5人)為台電公司承辦人,於同年7月18日 赴現場勘查時,即已告知魏晉文系爭外線尚未拆除;魏晉文 雖於同年8月1日曾致電三重服務所櫃檯人員,但既未向該人 員確認系爭外線是否已拆除完畢,亦無法合理期待該人員理 解魏晉文來電欲查詢系爭外線已否拆除完畢,難認系爭火災 係因林再厚等5人未告知魏晉文系爭外線尚未拆除,或被上 訴人未建立內部追蹤機制所致等情,指摘其為不當;並就原 審已論斷者,泛言未論斷,而非表明該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 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並 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 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難認其已合法表明上 訴理由。依首揭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三、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4 44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官 彭 昭 芬 法官 蘇 芹 英 法官 李 國 增 法官 游 悦 晨 法官 邱 璿 如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陳 媖 如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5   日

2024-10-30

TPSV-113-台上-1794-20241030-1

司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依職權裁定確定訴訟費用額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他字第372號 被 告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曾文生 上列被告與原告黃文慶、凃志超、林輝華、曹廣榮、黃瑞麟、黃 金自、黃正文、陳志深間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事件,本院依職權 確定訴訟費用額,裁定如下:   主 文 被告應向本院繳納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仟伍佰玖拾柒元,及自本裁 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理 由 一、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費涉訟,勞工或 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勞動事件法第 12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依其他法律規定暫免徵收之裁判 費,第一審法院應於該事件確定後,依職權裁定向負擔訴訟 費用之一造徵收之,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2第3項亦有明文 。準此,第一審受訴法院依本條項所確定之訴訟費用額,以 當事人依法律規定暫免徵收之數額為限。又依同法第91條第 3項規定,法院依聲請以裁定確定之訴訟費用額,應於裁定 確定翌日起,加給按法定利率計算之利息,其立法理由旨在 促使當事人早日自動償付其應賠償對造之訴訟費用,故在當 事人無力支付訴訟費用時,雖由國庫暫時墊付,然依法院前 揭民事訴訟法第114條第1項規定,依職權裁定確定訴訟費用 額,同屬確定訴訟費用額之程序,亦應基於同一理由而類推 適用同法第91條第3項規定加計法定遲延利息(臺灣高等法 院暨所屬法院民國94年11月25日94年度法律座談會決議意旨 參照)。 二、查本件係原告提起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訴訟,依勞動事件法 第12條規定暫免徵收依民事訴訟法所定裁判費之三分之二。 上開訴訟經本院112年度勞訴字第343號判決訴訟費用由被告 負擔;被告不服提起上訴,經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勞上易 字第56號判決第二審訴訟費用由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負擔 ,全案確定。次查,本件原告第一審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 (下同)1,046,368元,應徵收裁判費11,395元,原告已繳 納3,798元,暫免繳納第一審裁判費7,597元(計算式:11   ,395-3,798)。是原告暫免繳納之的一審裁判費7,597元,   應即由被告向本院繳納,且依首揭說明,類推適用民事訴訟 法第91條第3項之規定,加給於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法定利率即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三、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異議費新台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民事第六庭司法事務官 林明龍

2024-10-29

TPDV-113-司他-372-20241029-1

司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依職權裁定確定訴訟費用額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他字第407號 被 告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曾文生 上列被告與原告温景元、陳福仁、吳銘杰、李隆宗、王順義、陳 正義間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事件,本院依職權確定訴訟費用額, 裁定如下:   主 文 被告應向本院繳納訴訟費用新臺幣7,399元,及自本裁定確定之 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理 由 一、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費涉訟,勞工或 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勞動事件法第 12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依其他法律規定暫免徵收之裁判 費,第一審法院應於該事件確定後,依職權裁定向負擔訴訟 費用之一造徵收之,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2第3項亦有明文 。準此,第一審受訴法院依本條項所確定之訴訟費用額,以 當事人依法律規定暫免徵收之數額為限。又依同法第91條第 3項規定,法院依聲請以裁定確定之訴訟費用額,應於裁定 確定翌日起,加給按法定利率計算之利息,其立法理由旨在 促使當事人早日自動償付其應賠償對造之訴訟費用,故在當 事人無力支付訴訟費用時,雖由國庫暫時墊付,然依法院前 揭民事訴訟法第114條第1項規定,依職權裁定確定訴訟費用 額,同屬確定訴訟費用額之程序,亦應基於同一理由而類推 適用同法第91條第3項規定加計法定遲延利息(臺灣高等法 院暨所屬法院民國94年11月25日94年度法律座談會決議意旨 參照)。 二、查本件係原告提起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訴訟,依勞動事件法 第12條規定暫免徵收依民事訴訟法所定裁判費之三分之二。 上開訴訟經本院112年度勞訴字第3號判決訴訟費用由新臺幣 (下同)11,098元由被告負擔;被告不服提起上訴,經臺灣高 等法院113年度勞上易字第17號判決第二審訴訟費用由台灣 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負擔,全案確定。次查,本件原告第一審 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016,423元,應徵收裁判 費11,098元,原告已繳納3,699元,暫免繳納第一審裁判費7 ,399元(計算式:11,098-3,699)。是原告暫免繳納之的一 審裁判費7,399元,應即由被告向本院繳納,且依首揭說明 ,類推適用民事訴訟法第91條第3項之規定,加給於裁定確 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法定利率即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 利息。 三、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異議費新台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民事第六庭司法事務官 林明龍

2024-10-29

TPDV-113-司他-407-20241029-1

勞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給付退休金差額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上易字第80號 上 訴 人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曾文生   訴訟代理人 邱寶弘律師 被 上訴 人 卓燕清         葛文信         廖金龍         黃建勳         任漢章         曾廣台         林俊良         施明雄         蔡學昌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李柏毅律師       華育成律師       邱靖棠律師       上 一 人 複 代理 人 詹奕聰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2月16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勞訴字第400號第一審判決 提起上訴,本院於113年10月15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上訴人卓燕清、葛文信、廖金龍、黃建勳、任漢章、曾廣 台、林俊良、施明雄、蔡學昌(下分稱姓名,合稱被上訴人 )主張:被上訴人分別自附表「服務年資起算日期」欄所示 日期受僱於上訴人,除任漢章、曾廣台於台北供電區營運處 、蔡學昌於雲林區營業處服務外、其餘被上訴人均於台中供 電區營運處服務;另除黃建勳、蔡學昌之職級名稱為「線路 裝修員」外,其餘被上訴人均為「電機裝修員」,又卓燕清 、葛文信、廖金龍、黃建勳、任漢章、曾廣台(下稱卓燕清 等6人)除原本職務外,並有兼任領班,領有領班加給(下 稱系爭領班加給),林俊良、施明雄、蔡學昌(下稱林俊良 等3人)除原本職務外,並有兼任司機,領有兼任司機加給 (下稱系爭司機加給),均為僱用人員,與上訴人於任職期 間存在勞動契約關係。卓燕清、葛文信、廖金龍、黃建勳、 任漢章、曾廣台、林俊良、施明雄(下稱卓燕清等8人)分 別於附表「退休日期或舊制年資結清日期」欄所示日期退休 而領取退休金,蔡學昌則於民國108年12月間與上訴人簽立 由上訴人預先擬定之年資結清協議書(下稱系爭協議書), 協議依勞工退休金條例(下稱勞退條例)第11條第3項規定 結清勞退舊制年資,並以109年7月1日為約定結清舊制年資 之日。系爭領班加給、系爭司機加給分別係基於兼任領班或 司機之勞務而產生,性質上屬勞工因工作獲得之報酬,具有 勞務對價性及經常性給與之要件,均屬工資。詎上訴人於結 清被上訴人之舊制結清金或計算退休金時,均未將系爭領班 加給或系爭司機加給納入平均工資,而短少給付舊制結清金 或退休金,上訴人自應補足等語。爰依勞退條例第11條第3 項、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55條、第84條之2、經濟 部所屬事業人員退休撫卹及資遣辦法(下稱退撫辦法)第9 條、臺灣省工廠工人退休規則(下稱退休規則)第9條第1項 、第10條第1項第1款規定及系爭協議書,請求上訴人應各給 付被上訴人如附表「應補發退休金」欄、「應補發舊制結清 金」欄所示金額,及自如附表「利息起算日」欄所示之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上訴人則以:上訴人為公營事業,退休金核給事宜係依國營 事業管理法(下稱國管法)及經濟部制定,復經行政院核定 之退撫辦法,系爭領班加給、系爭司機加給等非法定薪給項 目,並非經濟部退撫辦法與經濟部所屬事業人員退休撫卹及 資遣辦法作業手冊(下稱系爭作業手冊)所規定得列入平均 工資計算基礎者。被上訴人請求之舊制退休金均由上訴人提 撥,屬於恩給制,並非遞延工資給付。系爭領班加給係獎勵 恩給性質,與工作績效獎金類似,且員工擔任領班可能依工 作目標、性質而選任或免除領班職務;系爭司機加給若員工 全月均未開車,仍會發給,且如連續3個月出車未達4次,會 檢討是否續予指派,可認上開加給均不符勞務對價性與經常 性給予之要件,非屬工資。另蔡學昌與上訴人簽訂系爭協議 書,其中第2條亦約定平均工資依行政院核定之經濟部所屬 事業機構列入計算平均工資之給與項目表(下稱系爭給與項 目表)辦理,即系爭司機加給不在據以結清舊制年資金額之 平均工資範疇,不得列入計算退休金,系爭協議書應無由法 院宣告無效之必要性。且上訴人於被上訴人在職期間,每月 均提撥固定款項至被上訴人之退休金專戶,該款項並不包含 系爭領班加給或系爭司機加給,兩造對此均不爭執,蔡學昌 並已簽立系爭協議書,此屬得拋棄之權利,被上訴人嗣後竟 再提起本件訴訟,如准許被上訴人請求追溯補發,將產生重 大勞資爭議,並造成國庫沉重負擔,影響公共利益,此已違 反誠信原則,構成權利濫用。縱認被上訴人之請求有理由, 然蔡學昌係先結清舊制年資,其應不得請求自109年8月1日 起算利息等語,資為抗辯。 三、原審為被上訴人全部勝訴之判決,即判命上訴人應給付卓燕 清等8人各如附表編號1至8「應補發退休金」欄;蔡學昌如 附表編號9「應補發舊制結清金」欄所示金額,及各如附表 編號1至9「利息起算日」欄所示日期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5%計算之利息,並依職權為假執行宣告及依聲請附條件免為 假執行。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並上訴聲明:㈠原判決廢 棄;㈡被上訴人於第一審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被上 訴人則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四、兩造不爭執事項(兩造同意援用原判決之記載,見本院卷第 120頁):  ㈠被上訴人均自附表「服務年資起算日期」欄所示之日起分別 受僱於上訴人,並分別於附表「退休日期或舊制年資結清日 期」欄所示日期退休或結清舊制年資,而被上訴人於勞基法 施行前、後舊制退休金之計算基數則如附表「結清或退休金 基數」欄所載,其退休或舊制年資結清前3個月、6個月之系 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則如附表編號7至9「平均司機加 給」、附表編號1至6「平均領班加給」欄所載。  ㈡倘應將系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計入平均工資,則被上 訴人應補發退休金或舊制年資結清金差額之計算結果如附表 編號1至8「應補發退休金」、附表編號9「應補發舊制結清 金」欄所示。 五、得心證之理由:  ㈠系爭司機加給及系爭領班加給均應列入平均工資計算退休金 :  ⒈按勞退條例第11條第1項、第3項規定:本條例施行前已適用 勞基法之勞工,於本條例施行後,仍服務於同一事業單位而 選擇適用本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其適用本條例前之工作年 資,應予保留;保留之工作年資,於勞動契約存續期間,勞 雇雙方約定以不低於勞基法第55條及第84條之2規定之給與 標準結清者,從其約定。查被上訴人於結算舊制年資或退休 前,均受僱於上訴人,屬勞基法規範之勞工,依勞基法第84 條之2規定,結算舊制年資之給與標準,依其等工作年資於7 3年7月30日勞基法施行前後,分別不得低於退休規則第9條 第1款及勞基法第55條第1項之規定。又勞基法第2條第3款規 定:「工資:謂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 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 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所謂「因 工作而獲得之報酬」者,係指符合「勞務對價性」而言;所 謂「經常性給與」者,係指在一般情形下經常可以領得之給 付。判斷某項給付是否具「勞務對價性」及「經常性給與」 ,應依一般社會之通常觀念為之,其給付名稱為何,尚非所 問。是以,雇主依勞動契約、工作規則或團體協約前已經評 量之勞動成本,無論其名義為何,如在制度上通常屬勞工提 供勞務,並在時間上可經常性取得之對價(報酬),即具工 資之性質,而應納入平均工資之計算基礎(最高法院100年 度台上字第801號判決意旨參照)。準此,上訴人發給被上 訴人之系爭司機加給及系爭領班加給是否應計入平均工資, 即應以是否具備勞工因提供勞務而由雇主獲致對價之「勞務 對價性」,及有無於固定常態工作中可取得而具制度上之「 給與經常性」為判斷。  ⒉經查,林俊良等3人受僱於上訴人期間,因兼任司機,於退休 或結清舊制年資前6個月所領得之系爭司機加給分別如附表 編號7至9「平均司機加給」欄所示,為兩造所不爭(見不爭 執事項㈠)。又經濟部考量上訴人由正式員工兼任工程車駕 駛工作,有助於提高車輛調度彈性及加速事故處理效率,係 屬業務實需,而同意上訴人支給兼任司機加給,亦有上訴人 108年9月12日電人字第1080017806號函可佐(見原審卷第61 頁至62頁),佐以上訴人兼任司機加給支給要點第2條第4項 規定,兼任司機應以與業務直接有關,且有事實需要之人員 為限(見原審卷第59頁)。而林俊良等3人原職務為電機裝 修員或線路裝修員,因兼任司機提供駕駛工程車並負責保養 維護車輛之勞務,並於兼任司機期間領取司機加給,堪認司 機加給係因兼任司機人員除其原來之主要職務外,須額外肩 負兼任司機任務而給予之加給,並非因應臨時性之業務需求 而偶爾發放,屬在該特定工作條件下之固定常態工作中勞工 取得之給與,顯為兼任司機者提供前開勞務之對價,且為每 月之固定給與,亦具經常性,雖為每月固定金額,不論兼任 司機者實際出車之次數與有無,但本質上仍與兼任司機駕駛 間有密切關連性,即應認具有勞務對價性,自應屬工資之一 部分,而應計入平均工資。  ⒊另查,卓燕清等6人受僱上訴人期間,因有兼任領班,於退休 前6個月所領得之系爭領班加給如附表編號1至6「平均領班 加給」欄所示,為兩造所不爭執(見不爭執事項㈠)。而核 領班工作本非其等主要職務,該項加給係因工作上需要,員 工須經常分班工作,且須有人領導,而上訴人未就此領班工 作事項另行聘請員工,故由工作成績優良,具領導能力,且 擔任相同或相關工作滿5年之正式人員中,挑選由其兼職為 之,因而得為領取等情,有上訴人各單位設置領班、副領班 要點在卷可憑(見原審卷第57頁至58頁),可見系爭領班加 給係因上訴人因工作需要而常設,並須兼任領班者方得享有 ,又係按月核發,非係因應臨時性之業務需求而偶爾發放, 屬在該特定工作條件下之固定常態工作中勞工取得之給與, 是以卓燕清等6人兼任領班,並享有按月核發之系爭領班加 給,應非因應臨時性之業務需求偶為發放,乃屬於在該特定 工作條件下之固定常態工作中勞工取得之給與。則此種雇主 因特殊工作條件而對勞工所加給之給付,本質上自應認係勞 工於該本職工作之外兼任領班工作之勞務對價,且既係兩造 間就特定之工作條件達成協議,為勞工於該一般情形下經常 可以領得之給付,性質上屬勞工因工作所獲之報酬,在制度 上亦具有經常性,而符合「勞務對價性」及「經常性給與」 之要件,亦屬工資之一部分,應計入平均工資計算退休金。  ⒋上訴人雖辯稱:上訴人係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機構,依國管 法第14條、第33條規定,並依行政命令實施用人費率單一薪 給付制度,所屬人員工資性質給與之認定,均係依行政院及 經濟部相關規定辦理,非逕予適用勞基法,而相關法規命令 所維護國家財政穩定之公益價值,並不亞於勞基法所欲保障 勞工最低勞動條件之意旨,且依系爭給與項目表將僻地(離 島)加給、全勤獎金、假日加班費、服役年資及勞基法施行 前零星工作月數等項目均納入退休金計算,應已優於適用勞 基法可領取退休金總額,應不得部分適用勞基法第2條第3款 規定,主管機關經濟部亦函示系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 屬慰勞獎勵員工之恩給性質。再者,線路裝修員係外勤工作 者,原則上由2人一組駕駛工程車輛前往,駕駛工作為執行 線路維修之附隨業務,非額外工作;系爭領班加給係無發生 工安事故始發給,倘發生工安事故則不給付,員工擔任領班 亦非經常性,極有可能依工作目標、性質而選任派充,或免 除領班職務而恢復原職級,系爭領班加給即非經常性給與云 云。經查:  ⑴按勞基法係國家為實現憲法保護勞工之基本國策所制定之法 律,其所定勞動條件為最低標準,該法第1條規定即明。復 國營事業為國家為發展國家資本,促進經濟建設,便利人民 生活之目的(國管法第2條參照),而由國家透過國管法第3 條所定之資本參與或控制關係,所組成之私法事業型態之組 織。此等國營事業在配合國家促進經濟建設、便利人民生活 之對外間接行政目的上,以及對內之財務與人事監督關係上 ,固然應受國管法之調控規範,以免國營事業因私法組織型 態,逸脫公行政管控,形成國家資本之浪費。惟國營事業此 等國家間接給付行政之特殊組織體,在對內之所屬勞工之勞 雇關係上,勞工之從屬性及相較於雇主社會經濟與締約地位 之懸殊弱勢差異,與一般民營事業並無二致,以管控國營事 業避免國家資本浪費為主之國管法中,亦無特別之法令規定 ,有效提升所屬員工勞動地位,自堪與雇主地位實質相當。 則縱國管法為促進國家資本有效利用之管理規範,而涉及對 所屬員工之人事勞動條件安排,此等單純追求經濟合理性之 法規,與一般民營事業體基於內部經濟性考量之規劃安排, 無本質上差異,相對於勞基法保障勞工權益之立法目的而言 ,並無較一般民營事業更優越、值得受保護之法益,足以凌 駕勞基法保護之法益。故國營事業管理之相關法令,在勞雇 關係勞動條件之標準上,並非勞基法之特別法,關於國營事 業所屬人員之待遇及福利標準,應不得低於勞基法所定之最 低標準,以符勞基法第1條規範意旨。從而,國管法第14條 雖規定國營事業應撙節開支,其人員待遇及福利,應由行政 院規定標準,不得為標準以外之開支,然此規定僅為原則性 規範國家事業單位就人員待遇及福利,應本於撙節開支之原 則,並未具體明定何者為薪資,更與系爭司機加給及系爭領 班加給是否屬於工資之認定無涉。國營事業單位固得依其事 業性質及勞動態樣與所屬人員另行訂定勞動條件,仍不得低 於勞基法之標準。故行政院就國營事業所屬人員之待遇及福 利所制訂之標準,或經濟部所定工資給與之辦法,若與勞基 法有所牴觸時,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1條規定,自應依勞基 法規定為據。且縱或退撫辦法及系爭給與項目表就列入平均 工資之給與項目,可能有部分係依勞基法規定非屬工資者, 然上訴人之員工因個別情形,未必得領取該等給付項目,難 認適用系爭給與項目表必定較為有利,自應適用勞基法第2 條第3項,而判斷系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屬工資之一 部分,始符勞基法保護勞工之立法目的。  ⑵系爭給與項目表固未將系爭司機加給及系爭領班加給列入計 算平均工資之給與項目(見原審卷第231頁),惟退撫辦法 第3條既已明定適用該辦法之國營事業人員平均工資之認定 ,依勞基法有關規定辦理,而依勞基法規定,系爭司機加給 及系爭領班加給應屬工資範疇,業如前述,系爭作業手冊就 系爭給與項目表在無其他法令授權情形下,未將之列入平均 工資,核與該手冊所據以研訂之退撫辦法規定牴觸,尚難以 系爭作業手冊關於平均工資之記載,逕認退撫辦法第3條規 定之平均工資應以系爭作業手冊為據。再者,上訴人給付之 系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是否為工資,屬法院應依職權 個案判斷之事項,依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137、216、217號 解釋,行政機關依其職掌就有關法規為釋示之行政命令,僅 有參考性質,並無拘束法院之效力。是以,上訴人援引經濟 部110年9月7日經授營字第11020369710號函、101年5月7日 經營字第10102607320號函(見原審卷第211頁至221頁), 於本件尚無拘束力,無從採為對其有利之認定。   ⑶另依上訴人兼任司機加給支給要點第1條規定:「每月支給標 準:㈠正式員工:1.小型車:由1人兼任司機,加發3級薪給 。由2人兼任司機(最多以2人為限),每人加發2級薪給。2 .大型車:限由1人兼任,兼任司機加發4級薪給。」,且第2 條第1項另有規範各單位專任司機不得支給兼任司機加給( 見原審卷第59頁),可見並非全部線路裝修員均兼任工程車 輛之司機,始就兼任司機者另外發放系爭司機加給,而非直 接內含於線路裝修員之薪資,自難認駕駛工作係執行線路維 修之附隨而不可或缺之業務,上訴人此部分所辯,要非可採 。至上訴人所引最高法院71年台上字第1550號、89年度台上 字第8075號刑事判決,係旨在界定修正前刑法第276條第2項 業務上過失致人於死罪之「業務」範圍,與本件所涉爭議顯 然不同,自無從為相同之解釋適用。且系爭領班加給既係因 兼任領班工作而發給,倘因免兼領班職務而不再執行領班之 工作,即不得再領取系爭領班加給,益證系爭領班加給具有 勞務對價性,並係在兼任領班之特定工作條件下,固定可取 得之給付,即具給與經常性。至於發生工安事故時不發給系 爭領班加給,應係以扣除系爭領班加給作為懲戒之方式,尚 不影響系爭領班加給所具之勞務對價性及給與經常性,亦不 能執此即認系爭領班加給非屬工資。 ㈡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給付結清年資及退休金差額,為有理由 :  ⒈依附表編號1至8所示,卓燕清等8人之服務年資期間跨越73年 7月30日勞基法施行前後,依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有關勞 基法施行前之年資,應依當時適用之法令即退休規則規定計 算,至於被上訴人勞基法施行後之年資,則依同法第55條規 定計算。其次,退休規則第9條第1款規定:「工人退休金之 給與規定如左:一、依第5條規定自願退休之工人及依第6條 規定命令退休之工人,工作年資滿15年者,應由工廠給與30 個基數之退休金,工作年資超過15年者,每逾1年增給半個 基數之退休金,其賸餘年資滿半年者以1年計算,未滿半年 者不計,合計最高以35個基數為限」,並依第10條第1項第1 款規定,應以結清前3個月平均工資(依同條第2項規定,工 資依工廠法施行細則第4條規定)所得為準;勞基法第55條 第1項第1款、第2項分別規定:「勞工退休金之給與標準如 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但超過15年之工 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數以45個基數為限」 、「前項第1款退休金基數之標準,係指核准退休時1個月平 均工資」。    ⒉系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屬勞基法第2條第3款所定工資 ,既如前述,則上訴人依上開規定與蔡學昌約定以109年7月 1日作為結算上訴人舊制年資之日(參系爭協議書第5條約定 ,原審卷第49頁),及卓燕清等8人於附表編號1至8所示退休 日期退休時,自應將系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列入平均 工資計算基礎。卓燕清等8人任職期間舊制年資跨越勞基法 施行前後,茲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第3項、第84條 之2、退休規則第9條第1款、第10條第1項第1款規定,將附 表編號1至6所列退休前3個月領班加給平均數額、前6個月領 班加給平均數額,及附表編號7、8所列退休前3個月司機加 給平均數額、前6個月司機加給平均數額分別計入平均工資 計算後,其等各得請求上訴人補發附表編號1至8「應補發退 休金」欄所示之差額;蔡學昌任職期間之舊制年資係勞基法 施行後,茲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第3項、第84條之2 、退休規則第9條第1款、第10條第1項第1款規定,將附表編 號9所列109年7月1日結算前6個月司機加給平均數額,計入 平均工資計算後,其得請求上訴人補發如附表編號9「應補 發舊制結清金」欄所示之差額,為上訴人所不爭執(見不爭 執事項㈡)。準此,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補發將系爭司機加 給、系爭領班加給納入平均工資後,據以計算之結清舊制年 資及退休金差額,為有理由。  ⒊上訴人雖抗辯:被上訴人在職期間,上訴人提撥至被上訴人 退休金專戶之薪資項目並不包含非法定薪給,是被上訴人已 知系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並非工資,且卓燕清等8人 收受上訴人所核發之退休給付通知單,及蔡學昌簽立系爭協 議書時,均知悉平均工資之給與項目及計算並不包括系爭司 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而未予爭執,悉數領取勞退舊制退 休金及結清金,自不得請求將系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 納入平均工資據以計算退休金或舊制年資結清金額;縱或系 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應列入平均工資,亦可解為被上 訴人自願減少請求退休金額,被上訴人未及時行使權利,事 隔多年始行使退休金差額請求權,應構成失權效,且個別勞 工訴求短少差額非高,卻造成國庫沉重負擔,應屬權利濫用 ;又縱認蔡學昌得請求將系爭司機加給納入平均工資據以計 算舊制年資結清金額,因非屬勞基法規定之退休情形,自不 適用退休後30日起算利息之特別規定云云。惟查:  ⑴按本條例施行前已適用勞動基準法之勞工,於本條例施行後 ,仍服務於同一事業單位而選擇適用本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 ,其適用本條例前之工作年資,應予保留。第1項保留之工 作年資,於勞動契約存續期間,勞僱雙方約定以不低於勞基 法第55條及第84條之2規定之給與標準結清者,從其約定。 勞退條例第11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是勞僱雙方於勞動 契約存續期間約定結清適用勞退條例前之工作年資,其計算 退休金基準應以不低於勞基法第55條規定之給與標準計算。 又勞基法第55條第2項規定退休金基數之標準,係指核准退 休時1個月平均工資,則系爭司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是否 為工資,自仍應依勞基法規定之平均工資認定,且勞基法既 為國家為實現憲法保護勞工基本國策制定法律,勞基法第2 條第3款之工資規定及第55條勞工退休金給與標準,自屬強 制規定,勞雇雙方不能以合意排除其適用。  ⑵查系爭協議書第2條中段固約定:「...平均工資之計算悉依 據行政院82年12月15日台82經44010號函核定『經濟部所屬事 業機構列入計算平均工資之給與項目表(按即系爭給與項目 表)』之規定辦理...」(見原審卷第49頁),然蔡學昌領取 之系爭司機加給依勞基法規定應計入平均工資,行政機關之 解釋僅具參考性質,並無拘束法院之效力,已認定於前,則 台電公司結清舊制年資,自應將系爭司機加給計入平均工資 計算,始符勞退條例第11條第3項規定意旨。系爭協議書上 開約定條款將系爭司機加給排除在平均工資之計算外,違反 勞基法第2條第3款工資規定及第55條勞工退休金給與標準之 強制規定,損及蔡學昌之權益,此部分約定應屬無效,應依 勞基法第55條規定予以調整之,即應將屬勞基法第2條第3款 所定工資之系爭司機加給計入平均工資計算退休金,以符合 不低於勞基法第55條規定之給與標準。縱或如上訴人辯稱本 件係經其與工會協商,而合意以系爭給與項目表計算平均工 資云云,然其等協商時疏未注意前述強制規定,遽將系爭司 機加給、系爭領班加給自平均工資刪除,仍屬違法而無效。 是蔡學昌主張其不受系爭協議書第2條中段之拘束,仍得依 勞退條例第11條第3項規定,以勞基法第55條所定標準,請 求將屬於工資之系爭司機加給計入平均工資等語,應屬有據 。  ⑶且系爭協議書第2條前段係約定:「結清舊制之年資採計、基 數計算方式,悉依據『經濟部所屬事業人員退休撫卹及資遣 辦法』及勞動基準法等相關規定辦理」,有系爭協議書可稽 (見原審卷第49頁),仍載明應依退撫辦法及勞基法辦理, 且未約明排除系爭領班加給及系爭司機加給作為工資之一部 ,自難認蔡學昌已就系爭司機加給不納入平均工資計算,與 上訴人有所合意。又上訴人於被上訴人在職期間提撥退休金 之數額,係屬上訴人單方決定,難以台電公司歷年來均未將 系爭領班加給、系爭司機加給列入提撥退休金之固定成數款 項,即逕論被上訴人前已與上訴人將此部分加給排除在工資 之外。再系爭協議書內容並無載有自願不請求及拋棄系爭領 班加給、系爭司機加給部分請求之文義,且上訴人所核發之 退休給付通知單及系爭協議書,被上訴人縱同意其上記載, 仍屬違反勞基法第2條第3款之工資規定及第55條勞工退休金 給與標準之強制規定而無效,即無權利拋棄之問題,自與上 訴人所援引之最高法院77年度台上字第1407號、106年度台 上字第2733號判決之事實有所不同,即無法比附援引。  ⑷至上訴人另主張本件請求違背誠信原則,構成權利濫用云云 。然按民法第148條第1項規定:「權利之行使,不得違反公 共利益,或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揭櫫權利濫用禁止之 原則。所謂權利濫用,係指外觀上徒具權利行使之形式,實 質上違背法律之根本精神,亦即與權利之社會作用及其目的 相背馳者而言。其判斷應採客觀標準,觀察一切具體情事, 尤應綜合權利人因權利行使所能取得之利益,與他人及國家 社會因其權利行使所受之損失,比較衡量以定之(最高法院 108年度台上字第1752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按行使權利, 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民法第148條第2項定有明 文。而所謂權利失效係源於誠信原則,應以權利人不行使權 利,確已達相當之期間,致義務人產生正當之信賴,信任權 利人將不再行使其權利,並以此作為自己行為之基礎,對義 務人之行為有應加以保護之情形,而依一般社會之通念,權 利人如對之行使權利,有違誠信原則,始足當之。權利失效 理論既係針對時效期間內,權利人不符誠信原則之前後矛盾 行為規範上之不足,用以填補權利人長久不行使權利所生法 秩序不安定之缺漏,剝奪其權利之行使,故在適用上尤應慎 重,以免造成時效制度之空洞化(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 第854號判決意旨參照)。查勞基法係國家為實現憲法保護 勞工基本國策制定之法律,業如前述,被上訴人依勞基法之 標準請求給付退休金或結清舊制年資退休金差額,乃正當權 利之行使,難認係專以損害上訴人為其主要目的,或有違背 誠信原則情事,且被上訴人於請領退休金或簽立系爭協議書 時,均未明確知悉上訴人依系爭給與項目表,將系爭司機加 給、系爭領班加給排除於平均工資之計算,業據認定如前, 則被上訴人於112年11月8日提起本件訴訟(見原審卷第7頁 ),請求上訴人給付將系爭司機領班、系爭領班加給列入平 均工資計算之退休金或結清舊制年資退休金差額,並無久不 行使權利之情事,上訴人復未舉證證明被上訴人有何積極行 為,足以使人產生其等不欲行使權利之正當信賴,自難認有 失權效之適用。況本件係因上訴人違反勞基法之強制規定, 而短少給付勞工退休金,依法應予補發,此補發金額係原應 編列之預算及成本,並非因受短少給付退休金之勞工訴請補 發才增加之成本,是上訴人此部分所辯,亦難憑採。  ⑸又按勞基法第55條第3項規定,雇主應於勞工退休之日起30日 內給付勞工退休金,定於一定期限內履行,俾使勞工債權能 迅速獲得清償,依勞退條例第11條第3項規定,於勞動契約 存續期間結清舊制年資,亦有適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4年 4月29日勞動4字第0940021560號函參照),則於勞雇雙方依 勞退條例第11條第3項規定結清舊制年資退休金者,其退休 金既係依勞基法之退休金標準計給,雇主給付之期限亦應比 照適用勞基法第55條第3項規定,即應於勞工結清舊制退休 金之日起30日內給付之。則上訴人辯稱蔡學昌尚未退休,不 得請求給付結清舊制年資差額云云,即無足採。  ⒋末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 任。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 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 ,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5%,民法第229條第1項、第 233條第1項、第203條分別定有明文。查上訴人未於附表編 號1至9「退休日期或舊制年資結清日期」欄所示之日起30日 內,給付卓燕清等8人退休金差額,及給付蔡學昌結清年資 差額,當自附表編號1至9「利息起算日」欄所示之日起,均 負遲延責任。則被上訴人依上開規定,請求上訴人給付各自 附表編號1至9「利息起算日」欄所示之日起算之法定遲延利 息,即屬有據。 六、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依勞基法第55條、第84條之2、勞退條 例第11條第3項、退休規則第9條、第10條規定及系爭協議書 第5條約定,請求上訴人應給付卓燕清等8人各如附表編號1 至8「應補發退休金」欄所示金額、蔡學昌如附表編號9「應 補發舊制結清金」欄所示金額,及各自附表編號1至9「利息 起算日」欄所示之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均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原審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核無不 合。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勞動法庭 審判長法 官 黃雯惠 法 官 戴嘉慧 法 官 宋泓璟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書記官 簡素惠                                            附表:(幣別:新臺幣) 編 號 姓名 服務年資 起算日期 退休日期或 舊制年資 結清日期 結清或退休金基數 平均領班加給 平均司機加給 應補發退休金 應補發舊制結清金 利息起算日 1 卓燕清 67年6月29日 110年12月31日 勞基法施行前 12.3333 退休前3個月 3,590元 16萬1,550元 111年1月31日 勞基法施行後 32.6667 退休前6個月 3,590元 2 葛文信 67年9月17日 110年11月30日 勞基法施行前 11.8333 退休前3個月 3,590元 16萬1,550元 110年12月31日 勞基法施行後 33.1667 退休前6個月 3,590元 3 廖金龍 67年8月7日 111年11月30日 勞基法施行前 12 退休前3個月 3,733元 17萬1,918元 111年12月31日 勞基法施行後 33 退休前6個月 3,852.1667元 4 黃建勳 67年5月20日 109年2月29日 勞基法施行前 12.5 退休前3個月 3,590元 16萬1,550元 109年3月31日 勞基法施行後 32.5 退休前6個月 3,590元 5 任漢章 72年6月15日 108年2月28日 勞基法施行前 2.3333 退休前3個月 3,590元 15萬0,780元 108年3月31日 勞基法施行後 39.6667 退休前6個月 3,590元 6 曾廣台 71年6月15日 108年11月30日 勞基法施行前 4.3333 退休前3個月 3,590元 15萬4,370元 108年12月31日 勞基法施行後 38.6667 退休前6個月 3,590元 7 林俊良 68年9月17日 110年10月31日 勞基法施行前 9.8333 退休前3個月 3,199元 14萬3,955元 110年12月1日 勞基法施行後 35.1667 退休前6個月 3,199元 8 施明雄 67年4月25日 108年4月27日 勞基法施行前 12.6667 退休前3個月 3,056.6667元 13萬9,851元 108年5月28日 勞基法施行後 32.3333 退休前6個月 3,127.8333元 9 蔡學昌 77年4月4日 109年7月1日 勞基法施行前 0 結清前3個月 3,199元 11萬9,963元 109年8月1日 勞基法施行後 37.5 結清前6個月 3,199元

2024-10-29

TPHV-113-勞上易-80-20241029-1

司他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訴訟費用之徵收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他字第42號 受裁定人即 被 告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曾文生 上列受裁定人即被告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與原告劉清松等九人 間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等事件,本院依職權確定訴訟費用額,裁 定如下:   主 文 受裁定人即被告應向本院繳納訴訟費用額確定為新臺幣8,620元 ,及自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理 由 一、按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費涉訟,勞工 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3分之2,勞動事件法第 12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依其他法律規定暫免徵收之裁判 費,第一審法院應於該事件確定後,依職權裁定向負擔訴訟 費用之一造徵收之,復為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2第3項所明 定。再按依第1項及其他裁判確定之訴訟費用額,應於裁判 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法定利率計算之利息,民事訴訟法第 91條第3項亦有明文。末按法院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時,應 以原告起訴請求法院裁判之聲明範圍為準;如原告起訴聲明 已有一部撤回、變更、擴張或減縮等情形後,法院始為訴訟 標的價額之核定者,即應祇以核定時尚繫屬於法院之原告請 求判決範圍為準,據以計算訴訟標的之價額,徵收裁判費用 (最高法院95年度台抗字第689號裁定參照)。 二、查兩造間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等事件,原告依勞動事件法第 12條規定暫免徵收依民事訴訟法所定裁判費3分之2,僅徵收 3分之1。嗣上開事件經本院112年度勞訴字第29號判決諭知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經被告上訴由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13年度勞上易字第11號判決諭知上訴駁回而確定在案,此 經本院依職權調取上開卷宗核明無訛。 三、經本院調卷審查後,原告起訴時訴訟標的金額為新臺幣(下 同)1,218,625元,嗣於民國112年12月25日為訴之擴張及減 縮,惟原告為訴之擴張及減縮前法院尚未核定訴訟標的價額 ,依上開最高法院裁定意旨,本件訴訟標的金額應為1,209, 178元,所需徵第一審裁判費為12,979元,是暫免繳納之裁 判費,依上開確定裁判關於訴訟費用之諭知,扣除原告已繳 納之裁判費4,359元,被告應向本院繳納之訴訟費用額確定 為8,620元(計算式:12,979元-4,359元=8,620元),並自 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法定利率即年息5%計算之利息 。 四、爰裁定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民事庭司法事務官 曹靖

2024-10-29

MLDV-113-司他-42-20241029-1

勞補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差額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補字第349號 聲 請 人 即 原 告 楊萬隆 陳志賢 彭睿宏 熊光天 徐秋雲 王俊鴻 林福銘 李慶源 陳立三 謝兆坤 王保勝 李國勝 李麗真 陳有志 游順清 傅樹聖 陳明德 張瑞 李文斌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嚴珮菱律師 相 對 人 即 被 告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曾文生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給付退休金差額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應於收受本裁定後5日內,繳納如附表「應繳調解費」欄 所示之調解聲請費,逾期未繳納,即駁回聲請人之聲請。 聲請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提出勞動調解聲請書狀繕本2份到 院。   理 由 一、按勞動事件,除有民事訴訟法第406條第1項第2款所定情形 之一外,於起訴前,應經法院行勞動調解程序;不合於第一 項規定之勞動事件,當事人亦得於起訴前,聲請勞動調解, 此觀勞動事件法第16條第1項第1款、第3項自明。復調解之 聲請不合法者,勞動法庭之法官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 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有關勞動事件之處理,依 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強制執行法 之規定;聲請勞動調解,應向管轄法院提出聲請書狀,或依 本法第18條規定以言詞為之,並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0所 定額數繳納聲請費,勞動事件法第22條第1項、第15條;勞 動事件審理細則第15條第1項亦有明文。又按普通共同訴訟 ,雖係於同一訴訟程序起訴或應訴,但共同訴訟人與相對人 間乃為各別之請求,僅因訴訟便宜而合併提起訴訟,俾能同 時辯論及裁判而已,係單純之合併,其間無牽連關係且係可 分。各共同訴訟人間之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應各自獨立 ,亦得合併加計總額核定訴訟費用,予共同訴訟人選擇,避 免有因其一人不分擔訴訟費用而生不當限制他共同訴訟人訴 訟權之虞,並與普通共同訴訟之獨立原則有違(最高法院11 0年度台抗字第194號裁定要旨參照)。   二、經查,聲請人即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未據繳納訴訟費用,又本件現有卷內證據資料既無勞動事件法第16條第1項第1款、第2款所列情形,聲請人亦稱未曾就本件與相對人即被告進行調解乙節,有本院公務電話紀錄附卷可稽,是聲請人就本件於起訴前,當應由法院行勞動調解程序,聲請人係逕向法院起訴,依勞動事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即視為勞動調解程序之聲請,故應以勞動調解程序之規定計算並補繳勞動調解聲請費。又本件聲明請求相對人給付各如附表「請求金額」欄所示之金額,再依新修正之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2項規定併算至起訴前1日即113年9月25日之孳息,輔以伊等表示就應補繳訴訟費用欲分別計算一節,有本院公務電話紀錄附卷可考,是聲請人應補繳各如附表「應繳調解費」欄所示之調解聲請費。茲依勞動事件法第22條第1項但書規定,命聲請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聲請。另聲請人應於上開期日前併提出民事起訴狀繕本2份(應均含寄送予本院書狀所附書證影本,且得自行遮掩書狀上當事人欄位之住址資料,將供勞動調解委員使用),以俾本案進行,末此指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書 記 官 林芯瑜 附表(新臺幣/元,元以下四捨五入) 編號 原告 請求金額 利息起算日 (民國) 利息 訴訟標的 價額 應繳 調解費 1 楊萬隆 663,191 109年8月1日 137,726 800,917 1,000 2 陳志賢 695,243 109年7月2日 147,239 842,482 2,000 215,415 109年7月2日 45,621 261,036 3 彭睿弘 694,950 109年8月1日 144,321 839,271 1,000 4 熊光天 1,054,437 109年5月2日 232,120 1,286,557 2,000 5 徐秋雲 713,104 111年3月3日 91,531 804,635 1,000 6 王俊鴻 885,505 108年11月1日 217,021 1,102,526 2,000 7 林福銘 694,950 109年8月1日 144,321 839,271 1,000 8 李慶源 694,950 109年8月1日 144,321 839,271 1,000 107,685 109年8月1日 22,363 130,048 9 陳立三 1,026,681 112年1月31日 84,855 1,111,536 2,000 10 謝兆坤 694,950 109年8月1日 144,321 839,271 1,000 11 王保勝 646,467 109年3月2日 147,713 794,180 1,000 191,970 109年3月2日 43,864 235,834 1,000 12 李國勝 643,515 109年8月1日 133,640 777,155 1,000 13 李麗真 727,267 112年7月1日 45,031 772,298 1,000 14 陳有志 969,586 111年7月1日 108,514 1,078,100 2,000 15 游順清 1,007,619 111年5月2日 121,052 1,128,671 2,000 16 傅樹聖 949,774 113年2月1日 30,881 980,655 1,000 17 陳明德 643,080 109年8月1日 133,549 776,629 1,000 18 張瑞 508,682 109年3月3日 116,161 624,843 1,000 19 李文斌 643,080 109年8月1日 133,549 776,629 1,000 143,955 109年8月1日 29,895 173,850 1,000 合計:17,815,665元

2024-10-28

TPDV-113-勞補-349-20241028-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迴避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569號 聲 請 人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曾文生 代 理 人 吳文琳律師 崔瀞文律師 相 對 人 安順裝卸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彥銘 代 理 人 沈靖家律師 鄧茗佳律師 鮑湘琳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就臺灣仲裁協會113年度臺仲聲字第4號仲裁事件, 聲請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對於仲裁庭之決定不服者,得於14日內聲請法院裁 定之,仲裁法第17條第3項定有明文。查,兩造間因臺中港 工專Ⅱ第一、二、三期煤倉設施補償事宜協議書(下稱系爭 協議書)第2條之補償金、交地延遲請求賠償等爭議,相對 人向臺灣仲裁協會(下稱仲裁協會)聲請仲裁(案號:113 年度臺仲聲字第4號,下稱系爭仲裁事件)。聲請人以主任 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有仲裁法第15條第2項第4款足 使聲請人認其不能獨立、公正執行職務之虞,向仲裁庭聲請 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迴避,經仲裁庭於民國11 3年9月16日作成駁回其聲請之仲裁決定(下稱系爭仲裁決定 ),並由仲裁協會以113年9月18日臺營仲字第113200號函通 知聲請人;聲請人於113年9月19日收受仲裁決定後,於113 年9月24日向本院聲請裁定,有本院收狀戳可稽,未逾法定 期間,合先敘明。 二、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於系爭仲裁事件中,依系爭協議書第 2條規定,請求聲請人給付最終財產價值補償金,相對人不 爭執系爭協議書並無仲裁協議,惟主張兩造於110年10月13 日會談內容(下稱系爭會談內容)中有仲裁協議之約定等語 。然系爭會談內容中相對人補述「安順公司表達如下:在台 電公司願補償安順公司因此而增加之運輸管理及興建成本為 前提下,安順公司同意同意㈡的期程,惟補償方式由安順公 司與台電公司另行以調解、仲裁方式決之」等內容,僅為相 對人單方表達之意,兩造並未就最終財產價值補償金額協議 以仲裁方式為之;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明知上 情,卻將相對人個人表達意見解釋為兩造之協議,作成聲證 6之中間判斷,未盡注意義務,且強令仲裁程序之進行,蓄 意曲解系爭會談內容,違反仲裁法第1條第3項、第4項規定 ,亦違反仲裁倫理規範第6條規定之義務,足認主任仲裁人 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明顯偏頗,無法客觀公正履行仲裁人 職務,構成仲裁法第16條第1項第2款、第15條第2項第4款之 應迴避事由。又相對人於系爭仲裁事件中請求聲請人給付遲 延交付土地而增加之運輸管理成本,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 裁人謝建弘無視相對人完全未舉證證明其所聲稱之前置協商 程序,而聲請人已舉證證明系爭會談內容第㈣點真意為需經 協商決定調解或仲裁,且明知聲請人已明確表示不同意仲裁 ,強令曲解兩造有仲裁協議,並於113年8月26日下午4時作 成不附理由之聲證6中間判斷,違反仲裁法第1條規定之立法 本旨,亦違反仲裁倫理規範第6條規定之義務,足認主任仲 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明顯偏頗,無法客觀公正履行仲 裁人職務,構成仲裁法第16條第1項第2款、第15條第2項第4 款之應迴避事由。聲請人於113年9月9日具狀向仲裁協會聲 請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迴避,仲裁庭於113年9月16 日作成系爭仲裁決定,惟系爭仲裁決定僅有主任仲裁人謝定 亞、仲裁人謝建弘簽名,仲裁人黃立不同意而未簽名,顯見 系爭仲裁決定由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自行決定 ,違反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845號、100年度台上字第1 875號等判決意旨,爰依仲裁法第16條第1項第2款、第15條 第2項第4款規定,聲請命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 迴避等語,並聲明:請求命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 弘於系爭仲裁事件應予迴避。 三、相對人陳述意見略以:仲裁法第17條第1項關於作成迴避准 駁決定之仲裁庭,應包括被聲請迴避之仲裁人,是系爭仲裁 決定內容,形式上並無不法。又聲請人提出之迴避事由,充 其量僅為聲請人主觀上單純不滿仲裁人認事用法之結論,顯 不該當仲裁法第15條第2項第4款所定「有其他情形足使當事 人認其有不能獨立、公正執行職務之虞」之規範意涵等語。 四、按仲裁人應獨立、公正處理仲裁事件,並保守秘密。仲裁人 有足使當事人認其有不能獨立、公正執行職務之虞者,當事 人得請求其迴避;當事人請求仲裁人迴避者,應於知悉迴避 原因後14日內,以書面敘明理由,向仲裁庭提出,仲裁庭應 10日內作成決定,但當事人另有約定者,不在此限。仲裁法 第15條第1項、第2項第4款、第16條第1項第2款、第17條第1 項定有明文。而所謂足使當事人認仲裁人有不能獨立、公正 執行職務之虞,依其立法理由「係指第2項第1款至第3款以 外情形,例如仲裁人與當事人一方曾有同事或合夥關係,而 其關係足使當事人產生懷疑其不能獨立、公正執行職務者而 言。」即應以仲裁人對於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或與當 事人之一造有密切之交誼或嫌怨,或基於其他情形客觀上足 疑其為不公平之仲裁者為其原因事實,若僅憑當事人之主觀 臆測,則不得認其有不能獨立、公正執行職務之虞。次按仲 裁法第17條除於第6項規定當事人請求獨任仲裁人迴避者, 應向法院為之外,並未規定當事人請求仲裁人迴避時,應另 選定仲裁人遞補或另組成新仲裁庭,以作成應否迴避之決定 。故另選定仲裁人,或另就是否迴避之決定組成仲裁庭,並 無法源依據。仲裁法第32條第2項規定,合議仲裁庭之判斷 ,以過半數意見定之;第4項規定,合議仲裁庭之意見不能 過半數者,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仲裁程序視為終結。如此 時仲裁庭之組成不包括被請求迴避之仲裁人,將難以達成多 數決,而無法作成決定。依仲裁法第30條第5、6款規定,當 事人主張仲裁人欠缺仲裁權限(同法第16條第1項第1款之迴 避事由),或其他得提起撤銷仲裁判斷之訴之事由(包括同 法第40條第1項第5款被聲請迴避而仍參與仲裁者),經仲裁 庭認其無理由時,仍得進行仲裁程序,並為仲裁判斷。已明 文規定該欠缺仲裁權限者,或被聲請迴避者,於經認定無仲 裁權限或應迴避前,仍得參與判斷。故而,依仲裁法第19條 規定,就關於聲請仲裁人迴避之程序,即無再準用民事訴訟 法之餘地。況仲裁法就聲請仲裁人迴避之程序,採二階段審 查之立法例,第一階段由仲裁庭審查,第二階段由法院審查 ,如當事人就仲裁庭所作成應否迴避之決定不服者,仍得依 仲裁法第17條第3項規定,聲請法院裁定之;或仲裁庭已進 而作成仲裁判斷者,得依同法第40條第1項第5款規定,提起 撤銷仲裁判斷之訴,已足以保障當事人之權益。又參酌德國 新仲裁法之修法過程,及奧地利2006年修正通過之新仲裁法 ,明文規定迴避之聲請,由包括被聲請迴避之仲裁人在內之 仲裁庭評決等,應認仲裁法第17條所稱之仲裁庭,即指原仲 裁庭。如被聲請迴避之仲裁人不參與迴避聲請之評決,而由 其餘2仲裁人組成之仲裁庭為之,將僅餘聲請迴避之當事人 所選任之仲裁人及主任仲裁人,仲裁庭之組成將失去平衡, 而使得聲請迴避之當事人一造可能受到過度之保護,反失其 公平性;或因難以作成決定而拖延仲裁程序,反不利仲裁程 序之迅速進行。故仲裁程序中,當事人依仲裁法第16條規定 請求仲裁人迴避,除獨任仲裁人應向法院為之外,仲裁法第 17條所稱之仲裁庭,其組成應包括被請求迴避之仲裁人(臺 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0年11月16 日100年法律座談會民 事類提案第65號丙說意旨參照)。 五、經查:  ㈠聲請人主張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有違反仲裁法 第1條第3項、第4項規定情形,及違反仲裁倫理規範第6條規 定之義務,構成仲裁法第16條第1項第2款、第15條第2項第4 款之應迴避事由等情,提出仲裁聲請書、系爭協議書、聲請 人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中部施工處110年10月27日中施字第1 108125856號函暨檢附之系爭會談內容、圖示、仲裁協會113 年8月28日臺營仲字第113186號函、出席會議情形報告單、 相對人111年3月1日(111)安業字第003號、111年4月20日 (111)安業字第011號函、聲請人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111 年3月21日核火字第1118030579號、111年4月28日核火字第1 113301407號函、仲裁協會113年度臺仲聲字第4號仲裁事件 第1次仲裁詢問會會議記錄(見本院卷第23-65頁)等件為證 ,惟上開證據資料均尚無從釋明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 謝建弘有何客觀上足疑其為不公平之仲裁,尚無從僅因仲裁 人認定與聲請人不同,或聲請人之個人主觀臆測,而認定主 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有不能獨立、公正執行職務 之虞。此外,聲請人亦未提出其他證據釋明主任仲裁人謝定 亞、仲裁人謝建弘對系爭仲裁事件之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 係,或與當事人之一造有密切之交誼或嫌怨之情形,則聲請 人以上開事由遽指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於系爭 仲裁事件已有仲裁法第15條第2項第4款所定不能獨立或公正 執行職務之虞之迴避事由,難認可取。  ㈡聲請人另主張系爭仲裁決定僅由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 謝建弘簽名,仲裁人黃立未簽名,違反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 字第1845號判決意旨等情,並提出仲裁聲請仲裁人迴避書節 本、仲裁協會113年9月18日臺營仲字第113200號函檢附之系 爭仲裁決定(見本院卷第19-22頁)等件為證。惟查,系爭 仲裁事件係由3位仲裁人組成合議仲裁庭,依仲裁法第32條 第2項規定,合議仲裁庭之判斷,以過半數意見定之。而依 系爭仲裁決定之記載,仲裁人黃立因與主任仲裁人謝定亞、 仲裁人謝建弘等人持不同意見,而未於系爭仲裁決定上簽名 ,並非未參與仲裁庭決議。茲合議仲裁庭3人中既已有2人同 意系爭仲裁決定,核已過半數,符合上開規定,並無聲請人 主張之合議仲裁庭組織不合法,或仲裁決定違反法律規定之 情形。至聲請人援引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845號判決見 解,主張系爭仲裁決定違反法律規定等語。然上開案件係以 合議仲裁庭就主任仲裁人應否迴避為決定時,主任仲裁人迴 避而未參與決定,致合議仲裁庭組織為偶數,違反仲裁法第 1條第1項規定,與本件被聲請迴避之仲裁人(即謝定亞、謝 建弘)及未被聲請迴避之仲裁人(即黃立)均參與系爭仲裁 決定之情形,已然不同,前提事實不同,自不能比附援引, 附此敘明。  ㈢從而,仲裁協會之仲裁庭於113年9月16日作成駁回聲請人迴 避聲請之系爭仲裁決定,於法尚無不合。聲請人不服,向本 院聲請裁定命主任仲裁人謝定亞、仲裁人謝建弘應予迴避,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依仲裁法第52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第24條第1項、 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李桂英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聲明不服。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書記官 翁鏡瑄

2024-10-23

TPDV-113-聲-569-20241023-2

台聲
最高法院

請求給付工程款聲請核定第三審律師酬金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台聲字第1084號 聲 請 人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曾文生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晃盛電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間請求給付工 程款事件(本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29號、第2880號、109年度台 上字第1379號),聲請核定第三審律師酬金,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之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共為新臺幣九萬元(即上開事件各 共為新臺幣三萬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官 鍾 任 賜 法官 陳 麗 玲 法官 黃 明 發 法官 陶 亞 琴 法官 呂 淑 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郭 金 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2024-10-23

TPSV-113-台聲-1084-20241023-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勞工退休金條例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簡字第142號 113年9月27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曾文生 訴訟代理人 林富華律師 被 告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 代 表 人 白麗真 訴訟代理人 葉懿嫻 紀慧禎(兼送達代收人) 參 加 人 吳明和 上列當事人間勞工退休金條例事件,原告不服勞動部中華民國11 3年2月21日勞動法訴一字第1120014731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 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本件因屬其他關於公法上財產關係之訴訟,其標的之金額為 新臺幣(下同)13,848元,係在50萬元以下,依行政訴訟法 第229條第2項第3款規定,應適用同法第2編第2章規定之簡 易訴訟程序。 貳、實體方面: 一、爭訟概要:      緣原告從事電業,為適用勞動基準法(下或簡稱「勞基法」 )之行業,經被告審認其所屬本國籍勞工吳明和(下稱吳君 )民國106年8月及107年11月至112年5月期間之夜點費及不 休假加班費未列入工資總額計算,致未覈實申報調整吳君之 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乃依勞工退休金條例(下或簡稱勞 退條例)第15條第3項規定,以112年6月1日保退三字第1126 0057221號函(下稱原處分)核定逕予更正及調整吳君之月 提繳工資(詳如附表所示),短計之勞工退休金,於近期月 份之勞工退休金內補收。原告不服原處分關於逕予更正及調 整108年11月、109年11月、110年11月、111年11月之勞工退 休金月提繳工資(不休假加班費)部分,提起訴願,經勞動 部以113年2月21日勞動法訴一字第1120014731號訴願決定書 (下稱訴願決定)為駁回訴願之決定。原告仍不服,遂提起 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起訴主張及聲明: (一)主張要旨:   1、原告係依勞退條例之規定按月申報工資調整,且確已將不 休假加班費全數計入應申報之月提繳工資總額中:   ⑴依據勞退條例第15條規定略以,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如 在當年2月至7月調整時,雇主應於當年8月底前向勞保局 申報調整;如在當年8月至次年1月調整時,應於次年2月 底前申報調整,其調整均自通知之次月1日起生效。另查 被告網站揭露有關勞工退休金常見問答資料,其中回答有 關月提繳工資有變動時,事業單位可按月或按季申報調整 ,以適時反映實際工資。   ⑵原告對於勞工月提繳工資有變動時,係依規定採按月申報 調整方式,有關系爭不休假加班費部分,原考量該項工資 係屬勞工全年度未休假而工作之報酬,爰原告過去於發放 系爭不休假加班費後,分12個月攤提計入勞工嗣後之每月 工資總額中,再依各月提繳工資級距覈實申報調整,按月 提繳勞工新制退休金。   ⑶前開作法嗣經被告函示,依勞動部改制前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下稱勞委會)88年5月26日台88勞保2字第021753號函 及96年10月9日勞保2字第0960140390號函略以,特別休假 不休假加班費及每月延長工時之加班費皆屬工資之範圍, 自應併入月薪總額申報勞保投保薪資;另投保單位於發給 加班費、不休假加班費之當月致被保險人之月薪資總額有 所變動時,即應計入當月之勞工保險投保薪資申報,次月 如已無此薪資項目,則不予計入計算,爰原告業自108年1 1月起配合修正,將年度結發之不休假加班費全數計入實 際發放當月工資總額,俾覈實申報調整。   ⑷據上,原告過去有關不休假加班費採分月攤提計入各月工 資總額申報調整之作法,未符前開函釋規定,惟尚非原處 分所稱未將不休假加班費列入工資總額計算,謹先敘明。  2、本件被告核算吳君之薪資資料,認定原告未將不休假加班 費列入108年至111年各年度發放當月(11月)工資總額計 算,並逕予更正調整108年至111年各年度之「11月份」應 提繳工資,而未併予調降各年度「12月」提繳工資之作法 ,不符既有函釋規定,自屬違誤之處分,應予撤銷:   ⑴按原告員工支領之不休假加班費,係依勞基法第38條規定 ,其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而未休之日數,且經勞雇雙方協 商不遞延至次一年度實施者,原告於年度終結後發給工資 ,爰依勞退條例第15條規定,列入發放當月(11月)工資 總額申報調整,並按次月(12月)調整生效之日提繳工資 ,提繳勞工退休金,洵屬有據。此有吳君每月薪資明細資 料可參。   ⑵經查,勞委會96年10月9日函示重申,投保單位於發給加班 費、不休假加班費之當月致被保險人之月薪資總額有所變 動時,即應計入當月之勞工保險投保薪資申報,次月如已 無此薪資項目,則不予計入計算。   ⑶原處分之附件「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明細表」,被告針 對108年至111年各年度不休假加班費發放當月(11月)工 資總額有所變動之情形,即逕認原告當月自調未覈實,並 更正調整該月提繳工資,亦即均調整至最高上限150,000 元。惟原告業依勞退條例第15條規定覈實申報調整,並自 次月1日起生效,已確實反映於次月申報提繳工資,參見 同上附件所示,可知原告108年至111年度各年度12月原申 報月提繳工資均達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分級表最高上限 150,000元。然被告並未併予下調,致不休假加班費有重 複提繳之情形,顯不合理,亦不符上揭函釋之意旨,自為 明確。         3、況且,被告業已補收系爭不休假加班費之勞工退休金額共 計13,848元,此有112年5月份勞工退休金繳款單及雇主提 繳勞工退休金計算名冊可證。足徵被告溢收勞工退休金之 情事,確對原告利益有現實損害,顯屬不利益之行政處分 ,亦應予撤銷。   4、綜上所述,原處分於法既有未合,訴願決定未予糾正,遞 予維持,即有未洽。   (二)聲明:    訴願決定及原處分關於逕予更正及調整108年11月、109年 11月、110年11月、111年11月之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及 補收13,848元勞工退休金部分,均撤銷。 三、被告答辯及聲明: (一)答辯要旨:   1、依照勞委會88年5月26日(88)台勞保2字第021753號及96 年10月9日勞保2字第0960140390號函釋略以:依勞動基準 法施行細則第24條規定,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而未休者, 其應休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該規定已移列至勞 基法第38條第4項)。又加班費係勞工因延長工時工作所 獲取之報酬,自應屬工資之範圍。據此,雇主依上開規定 發給之加班費、年度不休假加班費,自應計入勞工保險月 投保薪資申報。另投保單位於發給加班費、不休假加班費 之當月致被保險人之月薪資總額有所變動時,即應計入當 月之勞工保險投保薪資申報,次月如已無此薪資項目,則 不予併入計算。   2、原告雖為前揭主張;惟查,勞工退休金條例施行細則第15 條第1項規定,雇主應按勞工每月工資總額,依月提繳分 級表之標準,覈實向勞保局申報月提繳工資。上述每月工 資總額之計算方式及月提繳工資之申報調整方式,應採一 致之標準,不容雇主逕將單一薪資項目自實際發放當月之 工資總額抽離,列入次1月份或特定月份之工資總額計算 ,或針對不同薪資項目、不同月份薪資採取不同之申報調 整方式,否則雇主將可藉此任意調整所屬勞工各月份之月 提繳工資,甚至因此減少其每月應提繳之勞工退休金金額 ,先予敘明。   3、查原告及其所屬單位申報調整月提繳工資之方式,一向採 提前於前1個月下旬核算勞工當月工資,若有變動,即於 前1個月月底前申報調整,於當月生效。例如108年2月之 工資於前1個月即1月下旬核算,如有變動即於1月底前申 報調整,並自2月生效;3月之工資於2月下旬核算,如有 變動即於2月底前申報調整,並自3月生效,以此類推。原 告所屬第一核能電廠曾傳真說明,前開所稱提前1個月計 算之員工薪資,包含假日出勤加發薪給、值班超時報酬、 「不休假加班費」…等。原告前多按月申報調整吳君月提 繳工資,被告已受理,至受理吳君檢舉案時,始依前述原 告一向之申報調整方式,逐月審核其應申報之月提繳工資 。   4、據原告提供吳君之106年8月及107年11月至112年5月薪資 明細資料所示,原告自107年起,係於各年度11月份發給 不休假加班費,該薪資項目自應列入各年度實際發放當月 及11月之工資總額計算。原告既稱已自提繳日起將吳君各 年度發放之不休假加班費計入各年度發放當月(11月)之 月工資總額計算,致各年度11月之工資有所異動,原告即 應依其每月申報調整方式,於10月底前申報調整月提繳工 資,自11月生效。原告未覈實申報月提繳工資,被告依勞 退條例第15條第3項規定,逕行更正、調整,於法並無違 誤。   5、至原告稱已於吳君各年度12月份之月提繳工資內反映各年 度11月份之不休假加班費,被告之更正及調整,有重複提 繳之情;然誠如前述,原告應依其一向之申報調整方式, 當月(11月)之月工資總額應於當月(11月)之月提繳工 資內反映,原告所屬單位亦曾說明「不休假加班費」可提 前於前1個月計算申報,今原告卻改稱因吳君各年度11月 份工資總額納入不休假加班費之故,遂當月(11月)之申 報調整方式須不同於其他月份,於11月底申報調整,自次 月12月生效。惟查被告配合原告逐月申報調整月提繳工資 之方式,於查核檢舉原告未覈實申報月提繳工資案件時, 即逐月審核其應申報之月提繳工資,原告之申報調整方式 ,應有其一致性,而非依其意願指定某一給與項目於其指 定月份調整生效。況原告每月所發給之工資內涵均包括加 班費、各項獎金、津貼等變動工資,「不休假加班費」亦 確於每年11月發放,原告所屬單位亦曾說明含「不休假加 班費」等各項薪資,均係於發放前1個月核算申報調整月 提繳工資,且既原告各年度其他月份均能依一向之申報調 整方式申報,則原告再以吳君各年度11月份之工資總額因 納入不休假加班費為由,主張每年11月之申報調整方式須 不同於其他月份,顯非有理。   6、另勞退月提繳工資調整係採申報制度,依勞退條例第14條 第1項及第5項規定,雇主應為同條例第7條第1項規定之勞 工負擔提繳之退休金,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百分之6, 所定每月工資,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月提繳分級表,報請 行政院核定之,此乃雇主應負擔勞工退休金之法定最低標 準。另觀諸勞工保險條例第13條及第14條規定,投保單位 應按被保險人之月薪資總額,依投保薪資分級表之規定, 向保險人(被告)申報月投保薪資,並依被保險人當月投 保薪資及保險費率計算保險費。由上述條文文字可證,倘 若立法者認雇主為勞工提繳勞工退休金之金額應為百分之 6,不得低於或高於百分之6,則條文文字應同於勞工保險 條例第13條及第14條之規定,足見勞退條例第14條第1項 規範之真意,僅要求雇主為勞工提繳之勞工退休金不得低 於百分之6之下限,如雇主為勞工申報提繳之金額優於上 述標準,並無不可。   7、查原告前多按月申報調整吳君月提繳工資,被告已受理, 且經核算原告所提供其薪資資料,108年至111年各年度12 月份之月提繳工資均無低報情事。又原告前申報調整其月 提繳工資,均已繳納並分配至吳君勞退個人專戶,原告之 主張恐影響其退休金權益,難謂有理,原處分應無不當。 (二)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參加人主張及聲明:    (一)主張要旨:    依法令規定處理。 (二)聲明:       原告之訴駁回。   五、爭點:   原告以吳君108年至111年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而未休之日數   ,經勞雇雙方協商不遞延至次一年度實施,而原告已於各該 年度之11月發給工資,並按各該年度次月即12月調整生效之 月提繳工資提繳勞工退休金,故被告認原告未覈實申報各該 年度11月之月提繳工資,乃逕予更正、調整及補收勞工退休 金,且未調降各該年度12月之月提繳工資,核有違誤,是否 可採? 六、本院的判斷: (一)前提事實:    「爭訟概要」欄所載之事實,除原告主張如「爭點」欄所 載外,其餘事實業為兩造所不爭執,且有台灣電力股份有 限公司員工吳明和君提繳新制勞工退休金期間之每月薪資 明細資料影本1份、勞退個人異動查詢影本1份、個人專戶 明細資料查詢影本1份(見原處分卷第3頁至第8頁、第17 頁至第25頁)、公司基本資料1份、原處分影本1份、訴願 決定影本1份、系爭不休假加班費之月份提繳異動情形對 照表影本1紙(見本院卷第7頁至第9頁、第23頁至第28頁 、第29頁至第34頁、第47頁)足資佐證,是除原告主張部 分外,其餘事實自堪認定。 (二)原告以吳君108年至111年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而未休之日 數,經勞雇雙方協商不遞延至次一年度實施,而原告已於 各該年度之11月發給工資,並按各該年度次月即12月調整 生效之月提繳工資提繳勞工退休金,故被告認原告未覈實 申報各該年度11月之月提繳工資,乃逕予更正、調整及補 收勞工退休金,且未調降各該年度12月之月提繳工資,核 有違誤,不可採:   1、應適用之法令:   ⑴勞動基準法:    ①第2條第3款: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三、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 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 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 均屬之。    ②第38條第4項:       勞工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 ,雇主應發給工資。但年度終結未休之日數,經勞雇雙 方協商遞延至次一年度實施者,於次一年度終結或契約 終止仍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      ⑵勞工退休金條例:    ①第1條第2項:     勞工退休金事項,優先適用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者, 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②第3條:     本條例所稱勞工、雇主、事業單位、勞動契約、工資及 平均工資之定義,依勞動基準法第二條規定。    ③第7條第1項第1款:     本條例之適用對象為適用勞動基準法之下列人員,但依 私立學校法之規定提撥退休準備金者,不適用之:     一、本國籍勞工。    ④第14條第1項、第5項:     雇主應為第七條第一項規定之勞工負擔提繳之退休金, 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百分之六。     第一項至第三項所定每月工資及前項所定每月執行業務 所得,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月提繳分級表,報請行政院 核定之。    ⑤第15條第2項、第3項:     勞工之工資如在當年二月至七月調整時,其雇主應於當 年八月底前,將調整後之月提繳工資通知勞保局;如在 當年八月至次年一月調整時,應於次年二月底前通知勞 保局,其調整均自通知之次月一日起生效。     雇主為第七條第一項所定勞工申報月提繳工資不實或未 依前項規定調整月提繳工資者,勞保局查證後得逕行更 正或調整之,並通知雇主,且溯自提繳日或應調整之次 月一日起生效。   ⑶勞工退休金條例施行細則第15條第1項:    依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提繳之退休金,由 雇主或委任單位按勞工每月工資總額,依月提繳分級表之 標準,向勞保局申報。   2、按勞委會88年5月26日函釋:「查該特別休假不休假加班 費及每月延長工時之加班費皆屬工資之範圍,自應併入月 薪資總額申報勞保投保薪資,前經本會88年3月26日台88 勞保2字第010010號函復在案。故投保單位於發給之不休 假加班費及延長工時加班費當月致被保險人之月薪總額有 所變動時,即應計入當月之薪資總額申報勞保投保薪資, 次月如已無此薪資項目,則不予併入計算。」、96年10月 9日函釋:「依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4條規定,特別休 假因年度終結而未休者,其應休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 工資。又加班費係勞工因延長工時工作所獲取之報酬,自 應屬工資之範圍。據此,雇主依上開規定發給之加班費、 年度不休假加班費,自應計入勞工保險月投保薪資申報。 另投保單位於發給加班費、不休假加班費之當月致被保險 人之月薪資總額有所變動時,即應計入當月之勞工保險投 保薪資申報,次月如已無此薪資項目,則不予計入計算。 」。經核上開2函釋,係勞委會本諸勞基法之中央主管機 關地位基於職權所為解釋法令之解釋性釋示,核與勞基法 之相關規定及意旨無違,且無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自得 參酌及援用。   3、查原告係於108年至111年之每年11月發給吳君不休假加班 費,但卻未將之計入各該月份(11月)之月提繳工資而予 以申報,則被告認原告未覈實申報各該年度11月之月提繳 工資,乃逕予更正、調整及補收勞工退休金,揆諸前開規 定及函釋,依法洵屬有據。   4、至於原告雖以被告未調降各該年度12月之月提繳工資,核 有違誤;惟查:   ⑴按法律是以文字表現之行為規範,惟法律中之文字概念, 多數含有多重意義,而具某一程度之不確定性,故有加以 解釋之可能之必要。法律之解釋,乃因抽象法條於適用在 具體事實時,因條文本身意義不明,而為澄清疑義,以期 法律能正確適用所致。至於法律解釋之方法,理論上固有 文義解釋、論理解釋、歷史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 合憲解釋等,惟若依法律條文所規定的文義解釋過於寬廣 ,但從論理解釋上,可由其制定之立法理由、沿革及整體 規範的意義關聯,而探得其立法之真正本意,此時就該法 律條文則應依其立法理由而予以目的性限縮而為解釋,如 此,才能符合其立法所欲達成之目的。準此,觀之勞退條 例第15條第3項規定,乃係於103年1月15日修正施行時所 增訂,在此之前則無此項規定,而此項規定依其立法會議 討論審查過程(見本院卷第145頁),可知係由勞退條例 之中央主管機關勞動部主動提出之法律修正案,該部代表 於會議中報告時,即已闡述:「…3、增訂勞保局於雇主未 覈實申報提繳工資時得逕予調整之機制:退休金關於勞工 老年生活之保障,雇主如未覈實辦理勞工工資申報及調整 ,勢必影響勞工權益。為積極處理,爰增訂勞保局查證後 ,得逕行更正或調整月提繳工資,並溯自提繳日或應調整 之次月1日起生效之規定,以貫徹勞工退休金權益之保障 ,另一方面,亦可間接減輕勞工爭訟之壓力。」;又該規 定增訂之立法理由亦已明確揭示:「三、為保障第7條第1 項勞工之退休金權益,避免雇主未確實依規定申報或調整 月提繳工資,爰增訂第3項規定,授權勞保局查證後得逕 行更正或調整月提繳工資,並溯自提繳日或應調整之次月 1日起生效。」,顯見該規定增訂之立法意旨及緣由,與 同條例第14條第1項:「雇主應為第7條第1項規定之勞工 負擔提繳之退休金,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百分之六。」 之規定,並不當然完全相涉,除同時有違反同條例第14條 第1項規定時得併為判斷外,在未有同時違反同條例第14 條第1項規定時,自得僅依同條例第15條第3項規定而為判 斷即可。再觀之該規定中所稱「雇主為第7條第1項所定勞 工申報月提繳工資不實」,並未採取如勞工保險條例第72 條第3項中所為「投保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將投保薪資 金額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者」之相類用語,足見增訂施行 之勞退條例第15條第3項規定,依其制定之立法理由、沿 革及整體規範的意義關聯,當可探得其立法之真正本意在 於保障勞工之退休金權益,是該規定所稱「雇主為第7條 第1項所定勞工申報月提繳工資不實」,在文義解釋上固 涵蓋有雇主低報不實及雇主高報不實之情形,然就前者情 形,雇主低報不實對勞工而言,顯然會導致勞工所領退休 金生有減少之不利結果;而就後者情形,雇主高報不實對 勞工而言,並不會導致勞工所領退休金產生減少之不利結 果。從而,被告依此項規定所為查證後得逕行更正或調整 者,自當依該規定之立法理由及真正本意而予以目的性限 縮解釋,亦即該規定中所稱「雇主為第7條第1項所定勞工 申報月提繳工資不實」,解釋上應僅限於雇主低報不實之 情形,而不包含雇主高報不實之情形,如此,方能貫徹此 項規定所揭示保障勞工退休金權益之立法目的。   ⑵本件原告於108年至111年之每年11月發給吳君不休假加班 費,但卻未將之計入各該月份(11月)之月提繳工資而予 以申報,而有低報之情事,而次月(12月)之月提繳工資 縱屬「高報不實」,並不會導致吳君所領退休金產生有減 少之不利結果,若謂被告就此可逕予更正及調整,反而會 導致其所領退休金產生減少之不利結果,顯然無從貫徹勞 退條例第15條第3項規定所揭示保障勞工退休金權益之立 法目的,況此項規定解釋上應僅限於雇主低報不實之情形 ,而不包含雇主高報不實之情形,已如前述,是原告前揭 所稱自無足採。   (三)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兩造其餘的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 資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 述之必要,一併說明。 七、結論: 原處分關於逕予更正及調整108年11月、109年11月、110年1 1月、111年11月之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及補收13,848元勞 工退休金部分,認事用法,均無違誤,訴願決定遞予維持, 亦無不合。原告訴請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法 官 陳鴻清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書記官 李芸宜 附表 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明細表(單位)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P00000000A) 姓名 年 月 工資總額 原申報月提繳工資 應申報月提繳工資 說明 吳明和 106 8 39,435 92,100 92,100 107 11 136,142 101,100 137,100 雇提未覈實,逕予更正 12 91,648 92,100 92,100 108 1 85,920 87,600 87,600 2 96,043 96,600 96,600 3 89,412 92,100 92,100 4 104,961 105,600 105,600 5 101,007 101,100 101,100 6 101,007 101,100 101,100 7 91,229 92,100 92,100 8 101,001 101,100 101,100 9 87,230 87,600 87,600 10 98,976 101,100 101,100 11 179,548 96,600 150,0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短計雇主提繳勞工休金為3,204元) 12 89,411 150,000 150,000 109 1 95,493 92,100 96,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2 92,845 87,600 96,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3 97,056 96,600 101,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4 113,413 110,100 115,5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5 96,295 92,100 96,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6 93,256 92,100 96,600 7 105,559 101,100 105,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8 85,870 83,900 87,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9 91,382 87,600 92,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10 95,743 92,100 96,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11 159,233 83,900 150,0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短計雇主提繳勞工休金為3,966元) 12 100,856 150,000 150,000 110 1 91,379 87,600 92,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2 90,829 87,600 92,100 3 100,441 96,600 101,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4 106,285 105,600 110,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5 91,882 87,600 92,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6 98,487 96,600 101,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7 94,163 92,100 96,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8 92,906 92,100 96,600 9 87,080 83,900 87,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10 94,031 92,100 96,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11 159,077 92,100 150,000 未調,低報,逕予調整 (短計雇主提繳勞工休金為3,474元) 12 105,156 150,000 150,000 111 1 87,080 83,900 87,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2 98,624 96,600 101,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3 95,540 92,100 96,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4 112,149 110,100 115,5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5 85,364 83,900 87,6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6 106,775 105,600 110,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7 116,070 115,500 120,9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8 97,362 96,600 101,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9 101,229 96,600 105,600 未調,低報,逕予調整 10 91,292 87,600 92,1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11 173,689 96,600 150,000 自調未覈實,逕予更正 (短計雇主提繳勞工休金為3,204元) 12 103,141 150,000 150,000 112 1 94,284 96,600 96,600 2 95,184 96,600 96,600 3 125,166 126,300 126,300 4 101,719 105,600 105,600 5 84,140 87,600 87,600

2024-10-22

TPTA-113-簡-142-20241022-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