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臺灣省會計師公會

共找到 13 筆結果(第 11-13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誣告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272號 上 訴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劉斐玲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邱素蘭 選任辯護人 陳國文律師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誣告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 年6月6日第二審更審判決(112年度上更一字第105號,起訴案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2376號),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貳、有罪部分:   一、原判決認定上訴人即被告邱素蘭(下稱被告)有其事實欄所 載,於民國106年7月28日誣告被害人羅淑蕾將臺灣省會計師 公會(下稱省公會)所核撥予其之新臺幣(下同)500萬元 賑災費用侵占入己,且未依省公會所託將應交付侯彩鳳之面 額150萬元之支票交付侯彩鳳,對於賑災款之執行有重大違 法等犯行(就其被訴誣指羅淑蕾對省公會募款中之2萬2千2 百元之執行重大違法部分,不另為無罪諭知,詳叄部分), 因而撤銷第一審論被告以誣告罪刑之判決,改判仍論被告誣 告罪刑(處有期徒刑4月)之判決,已詳敘其調查證據之結 果及證據取捨並認定事實之理由;所為論斷,均有卷存證據 資料可資覆按,從形式上觀察,原判決關於有罪部分尚無足 以影響判決結果之違背法令之情事。 二、檢察官及被告對此部分之上訴意旨分述如下: ㈠檢察官部分:第一審及原審均認定被告有誣告羅淑蕾經手500 萬元賑災款之重大違法情事,縱令就執行2萬2千2百元部分 ,不另為無罪諭知,對羅淑蕾而言,其所受精神、金錢之損 害鉅大,不會因部分判決無罪而有不同,原判決撤銷第一審 判決改判較輕之刑,量刑失衡,且未敘明何以被告所處之刑 可以因而減少1月之理由,有判決不載理由之違背法令情事 。  ㈡被告部分: ⒈依卷內證據,羅淑蕾於被告提告其妨害名譽之案件(經不起 訴處分確定,下稱前案)偵查中及本案審理時均自承在八八 風災過後,省公會、台北市會計師公會、高雄市會計師公會 (下合稱三公會)或加上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下稱全聯 會)之募款合計800多萬元,其經手部分款項達500萬元,竟 未能提出任何一個公會的決議,也沒有提出任何單據核銷, 足證羅淑蕾所稱前開公會關於八八風災募款中之500萬元部 分有帳目不清情事,被告因而合理懷疑羅淑蕾有侵占、業務 侵占、背信、違反商業會計法等犯行,非無所本,不得遽認 被告有誣告之故意。  ⒉證人呂志明證稱其並未交付羅淑蕾342萬6千2百元,則表示羅 淑蕾經手之500萬元之募款部分,並不包含呂志明所指之342 萬6千2百元;林敏弘證稱羅淑蕾沒有要求要帶500萬元現金 南下賑災,亦未將500萬元現金交付羅淑蕾之證述,亦只能 證明全聯會並未將500萬元現金交付羅淑蕾代為賑災。以上 證人之證詞,不足以推翻羅淑蕾經手500萬元募款之帳目不 清、流向不明之事,無從為不利於被告之認定。原判決以被 告另案已經聽聞前開2人之證詞,且羅淑蕾業經不起訴處分 後仍執意告發羅淑蕾有侵占、業務侵占、背信、違反商業會 計法第71條等犯行,有誣告之故意,判決適用法則不當。 ⒊原判決又以羅淑蕾稱其「經手」500萬元之募款乃包含「陪同 在場」等廣泛語意,認定前引羅淑蕾之供述不得作為被告合 理懷疑羅淑蕾侵占500萬元之依據,但所謂「經手」依客觀 文意係指由其手中經過之意,與陪同在場不同,依社會大眾 之認知均可清楚辨明,原判決之前揭論斷,違反證據法則及 理由矛盾。     ⒋羅淑蕾身為台北市會計師公會理事長,始終未說明三公會或 加上全聯會之募款800多萬元中各個公會實際募得之款項係 多少?且羅淑蕾稱呂志明主導募款,與呂志明所述其不知道 三公會募款800多萬之事歧異,則羅淑蕾所謂三公會或加上 全聯會或呂志明自行主導募款的800多萬元是否有正式列入 三公會或全聯會的募款款項?究有無決議將500萬元交付羅 淑蕾代為捐贈?羅淑蕾是否實際捐贈?事後有無提供單據辦 理核銷?呂志明是否於99年1月31日交付支票予侯彩鳳?均 未查明,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未調查之違誤。  ⒌證人呂志明證稱其親自將150萬元支票交付侯彩鳳,同時請林 寬政、羅淑蕾、丁澤祥簽名見證等語,與林寬政證稱其等在 交付支票之前就已經簽名,之後其他人進去跟馬總統在密室 ,伊不在場等語不符,亦與呂志明於99年5月12日親自主持 理事會審查本件支票核銷事宜之會議紀錄所載:「支票係面 交馬總統」不符,況呂志明既證稱支票是給侯彩鳳所屬大揚 教育基金會,自可由大揚教育基金會辦理核銷,但依省公會 99年3月17日、5月12日、7月14日、8月26日之監事會議紀錄 、106年6月14日理事會議紀錄之記載可知前開150萬元支票 之支出,尚未核銷,且關於是否核銷之事,呂志明與林寬政 之證詞也不一致。從省公會沒有以大揚教育基金會之名義辦 理核銷即可知,呂志明所證已違背常情,原判決未說明此部 分之證據取捨,即逕採認呂志明之證詞,有判決理由未備及 違背證據法則之違誤。 ⒍依侯彩鳳之證詞,其早於98年即看過呂志明,但其於110年12 月21日偵查中證稱99年1月31日省公會交付系爭支票給伊時 是「一男一女」交付的,沒有指該男子為「呂志明」,既與 常情不符,也與林寬政之證詞不符,就150萬元支票究竟是 否捐贈大揚教育基金會,侯彩鳳的證詞也與呂志明不符,且 侯彩鳳收受支票之後,既將支票用於馬英九發放災民紅包、 購買書包、文具、支付廠商費用,則理應立即領出使用,但 本件支票是由仁億企業社於99年2月11日始向合作金庫辦理 託收,於同年2月11、12、23、26日領出現金,且前開企業 社之負責人黃章仁證稱其收到支票一定會事先開單據、發票 等語,可見侯彩鳳所證,已與卷證不合,原審未予審酌即逕 予採認侯彩鳳之證詞,亦有判決理由不備及違背證據法則之 違誤。  ⒎99年5月12日省公會理事會會議紀錄所載內容中,關於前開省 公會交付之支票何以未記載受款人之原因、省公會捐贈及交 付之對象等事項,均與呂志明、林寬政、侯彩鳳、陳慶洲及 張豐淦等人所稱,無一相符,自難採認,然原判決援引該次 會議記載以及省公會113年3月26日會總字第0000000000號函 文說明該次會議紀錄有說明因捐款直接致贈學童及受災居民 ,故決議同意以照片、新聞、名單辦理核銷,作為認定被告 誣告之理由,即有判決理由矛盾之違背法令。 三、惟: ㈠被告上訴部分:  ⒈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復已敘述其憑以判斷之心證理由 ,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又證據之證明力係由法院本於確信 自由判斷;證人之證言縱令先後未盡相符,但事實審法院本 於審理所得之心證,就其證言一部分認為確實可信,予以採 取,原非法所不許。原審已綜合卷內證據資料,依調查之結 果,敘明其如何就證人羅淑蕾、呂志明、林敏弘、侯彩鳳、 林寬政、陳慶洲、張豐淦、黃章仁等供述證據以及省公會99 年5月12日第24屆第26次理事會議等非供述證據定其取捨, 而以①八八風災之賑災款支票係交付主辦單位,並經決議同 意依會計師公益促進會之決議核銷,捐款流向明確記載於會 議紀錄,餘額亦決議捐贈內政部專戶,被告身為省公會之理 事,並參與該次會議,堪認被告明知該筆捐款並無差額未明 之情;②被告於前案聽聞證人呂志明、林敏弘之證詞,且於 偵查庭訊中表示其不會講告訴人500萬元帳目不清,當時省 公會有500萬元沒有核銷,500萬元伊沒有親眼看到,但伊後 來沒有去追查,所以伊不清楚有沒有問題等語;③前案不起 訴處分書已詳載被告所指之未交付150萬元予侯彩鳳之事, 與事實不符,被告聲請再議仍遭駁回,仍於前案偵查後再提 出106年7月28日之告發狀,就與前開調查不一致且無誤解可 能之事項指羅淑蕾侵占及帳目不清等情,認定被告提出對羅 淑蕾之告發,有誣告之故意(見原判決第8至23頁),另就 被告否認犯罪所持辯解各詞及其原審辯護人辯護各節,說明 如何均不足採信,逐一予以指駁,復說明卷附仁億企業社之 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客戶資料查詢、存摺往來明細查詢資 料、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商業登記基本資料, 以及證人黃章仁之證述,如何俱不足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等 旨(見原判決第24至26頁),經核原判決之採證認事並無違 反經驗法則、論理法則,亦無任意推定犯罪事實、違背證據 法則、判決理由不備、理由矛盾或不適用法則、適用法則不 當之違誤,自難率指為違法。 ⒉刑事訴訟法第379條第10款固規定,依本法應於審判期日調查 之證據而未予調查者,其判決當然違背法令。但應行調查之 證據範圍,在同法並未定有明文,該項證據,自係指第二審 審判中已存在之證據,且與待證事實有重要關係,在客觀上 認為應行調查者而言。原判決已說明被告既於其告發狀援引 之證物5(即前案羅淑蕾之答辯狀內容),自可知羅淑蕾於 前案所指募款500萬元由其「經手」事實上是指「陪同在場 」之意,不可據以認定羅淑蕾有何侵占等不法行為(見原判 決第24頁),而羅淑蕾並非省公會之理事、監事,有無核銷 募款,即非羅淑蕾之權責,是以三公會或加上全聯會之募款 800多萬元中各個公會實際募得之款項係多少、有無正式列 入三公會或加上全聯會的募款款項、有無決議將500萬元交 付羅淑蕾代為捐贈、羅淑蕾事後有無提供單據辦理核銷等節 ,均非與本案待證事實有重要關係之事項。關於150萬元支 票係由呂志明交付侯彩鳳乙節,業經原審依調查證據之結果 詳述其得心證之理由,所依憑之證人供述間就該主要事實之 供述尚無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歧異之處,況被告及其原審辯 護人於原審審判長踐行調查證據之程序後,詢以:「尚有何 證據請求調查」時,均答稱:「無」等語(見原審卷第356 頁),自難率指原判決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 之違誤。 ㈡檢察官上訴部分:   刑之量定,乃法律賦予法院自由裁量之事項,倘於科刑時, 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 ,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顯然失當或違反公平、比例 及罪刑相當原則,亦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情形,自 不得指為違法。原判決已依刑法第57條科刑應審酌之一切情 狀,在罪責原則下適正行使其量刑之裁量權,客觀上並未逾 越法定刑度,亦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難認原判決有逾越法 律所規定之範圍,或濫用其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而原審撤 銷第一審判決改諭知較第一審為輕之刑度,既屬其依職權得 裁量之事項,尚無必要於判決中比較說明該刑度與第一審之 差別,況本件原審就被告之被訴事實有部分認定為無罪,即 有事實減縮情事(詳後述之叄部分),其較第一審所諭知之 刑度少1個月,亦非無據,難認原判決未贅為此部分之論述 有判決理由不備之情事。 四、綜上,被告之前揭上訴意旨,或係重執被告在原審辯解各詞 ,或係執其個人主觀意見,就無關事實認定之枝微細節、原 審採證認事及原判決已明白論斷之事項,再為事實上爭執; 檢察官之上訴意旨則係就原判決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 摘,俱難認係上訴第三審之適法理由。至被告及檢察官之其 他上訴意旨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關於有 罪部分有何違背法令之情形,核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 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依法應予駁回。又本院為法律審 ,且本件為程序判決,被告上訴後提出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 本、修訂本影本2紙,本院尚無從審酌,附此敘明。  叄、不另為無罪諭知部分: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於106年10月13日接續以刑事告發補充 理由書暨聲請調查證據狀,指省公會募款金額342萬6千2百 元中之2萬2千2百元帳目不清,羅淑蕾對賑災款之執行有重 大違法,而誣指羅淑蕾此部分亦涉犯刑法第335條第1項侵占 、第336條第2項之業務侵占、第342條第1項之背信、商業會 計法第71條之明知不實事項而填製會計憑證罪嫌。原審依調 查證據之結果認定此部分之犯罪不能證明,因而撤銷第一審 關於此部分之有罪判決,並敘明不另為無罪諭知等旨,已依 卷內證據資料說明其論斷之理由,從形式上觀察,原判決關 於此部分尚無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違背法令之情事。 二、檢察官對此部分之上訴意旨略以:依前案不起訴處分書之記 載,係被告逕自漏列「高雄新開災區法會公祭奠儀2萬元支 出」及「捐贈內政部八八水災捐款專戶2千200元」部分所致 。經檢視省公會提出之帳冊,上開支出均有相關憑證附卷可 憑,並無所謂帳務不清之情事。另依省公會99年5月12日第2 4屆第26次理事會會議紀錄,其中肆、臨時動議-報告中業已 記載前開支出,可見該2筆支出已於理事會進行報告,而捐 贈部分已於會議中通過,被告親自參與該次會議,且羅淑蕾 當時並未擔任省公會理事或監事,該部分之支出與羅淑蕾無 涉,詎被告仍為不實告發,並自承因其認為羅淑蕾在掌控各 個公會,誰當理事長或理事都是羅淑蕾在處理,可見被告刻 意針對羅淑蕾,主觀上有誣告故意。原判決徒以不起訴處分 書未就捐款差額之去向有何敘述暨斯時尚無前開理事會會議 紀錄可供參考,且未傳喚呂志明再就此部分予以調查,亦未 敘明何以不調查之理由,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未予調 查及判決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則之違法。   三、惟查:本案原審係依據被告106年10月13日之告發理由書狀 載內容,認定被告告發羅淑蕾就其經手三公會或包含全聯會 之募款500萬元有帳目不清之違法情事,前開告發理由書狀 中所指差額2萬2千2百元部分,僅在說明捐款相關募款總額 之疑點,非指除了原告發之500萬元外,另追加告發2萬2千2 百元帳目不清之違法情事(見原判決第28至29頁),亦即原 審係認定被告告發羅淑蕾之事實並不包含此部分公訴意旨所 指涉,此部分事實之認定,與被告是否參加前開理事會議自 無關聯,而證人呂志明就被告告發之內容包含哪一部分本無 知悉之可能,自無傳喚呂志明再予調查之必要,原判決就此 部分認為應不另為無罪諭知,尚無判決違背經驗法則、論理 法則,亦無調查職責未盡之可言。 四、檢察官前揭上訴意旨係就原審採證認事之適法職權行使及原 判決已經明白論斷之事項,徒憑己見任意指摘,核與法律規 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7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王敏慧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廷彥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8   日

2024-11-07

TPSM-113-台上-4272-20241107-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選派檢查人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34號 抗 告 人 捷昇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世凱 代 理 人 王維立律師 賴邵軒律師 相 對 人 王明彥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選派檢查人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2年12月2 5日本院111年度司字第79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壹、按繼續6個月以上,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1%以上之股東,得 檢附理由、事證及說明其必要性,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於 必要範圍內,檢查公司業務帳目、財產情形、特定事項、特 定交易文件及紀錄,107年8月1日修正公布並自同年11月1日 施行之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定有明文。揆諸其修正之立法理 由:「為強化公司治理、投資人保護機制及提高股東蒐集不 法證據與關係人交易利益輸送蒐證之能力,爰修正第1項, 擴大檢查人檢查客體之範圍及於公司內部特定文件。所謂特 定事項、特定交易文件及紀錄,例如關係人交易及其文件紀 錄等。另參酌證券交易法第38條之1第2項立法例,股東聲請 法院選派檢查人時,須檢附理由、事證及說明其必要性,以 避免浮濫」。可知具備法定要件之少數股東得依該條項規定 聲請選派檢查人之目的,係為強化股東保護機制及提高其蒐 集不法證據與關係人交易利益輸送之能力,藉由與董監事無 關之檢查人,於必要範圍內,檢查公司業務帳目、財產情形 、特定事項、特定交易文件及紀錄,補強監察人監督之不足 ,保障股東之權益。是以,倘具備前開法條所定要件,股東 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公司即有接受檢查之義務,法院自應 准許之。末按,非訟事件,應依非訟事件程序處理,法院僅 須形式上審查是否符合非訟事件程序上之要件,無需為實體 上之審查;倘利害關係人對實體事項有所爭執,應循民事訴 訟程序訴請法院為實體上之裁判,以謀解決,非訟事件法院 不得於該非訟事件程序中為實體上之審查及裁判(最高法院 90年度台抗字第649號裁定參照) 貳、本件抗告意旨略以:查鈞院106年度司執字第60109清償票款 強制執行事件,於民國(下同)110年5月13日執行拍賣程序 前,相對人早已於109年11月26日與忠富發建設有限公司( 下稱忠富發公司)簽訂債權讓與契約書,將其對於債務人張 澤洋、德慶公司、德美公司、薛義益之票據債權合計新臺幣 (下同)9270萬元(下稱系爭債權)讓與忠富發公司。復再 由忠富發公司於110年1月25日與遠銀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遠銀資產公司)簽訂債權讓與契約書,將系爭債權讓 與遠銀資產公司。職是,鈞院106年度司執字第60109清償票 款強制執行事件於110年5月13日執行拍賣程序前,系爭債權 之真正債權人應為遠銀資產公司。為此,遠銀資產公司於11 2年5月3日對相對人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提起確認股權存在 之訴,目前仍於該院審理中(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 度訴字3350號)。另正因相對人是否真為抗告人之股東之事 實不明確,相對人另於112年6月間,向鈞院對抗告人提起變 更股東名簿之訴訟(案號:鈞院112年度訴字第1549號),目 前亦在鈞院審理中。承前所述,相對人是否真為抗告人公司 之股東身分尚屬未明,若相對人真有心欲共同經營公司,則 為何早早將系爭債權轉讓而脫離債權人之身分?若相對人無 意出售系爭債權,而與忠富發公司約訂前揭債權讓與契約之 目的乃係為騙取高額款項,相對人如此不誠信之行為,而為 本件聲請之目的為何?亦有可疑。綜上,相對人實非具備抗 告人股東身分之資格,自不具公司法第245條第l項行使少數 股東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之身分要件,且原審裁定係以張澤洋 有不實增資行為,有選任檢查人之必要性為據,惟不實增資 部分已回復到實際資本額的登記,選任必要性已不存在。原 裁定未查上情,自非有理。 參、相對人意見略以: 一、相對人是依鈞院公開拍賣之強制執行程序買受並繳付價金而 取得抗告人之50,000股之股份,故為抗告人公司之股東實無 庸置疑。相對人依公司法第245條向鈞院聲請選派檢查人, 就本件有無公司法第245條之適用,原審裁定理由已有充分 載明其理由。 二、相對人與遠銀資產公司就抗告人公司股權歸屬之民事訴訟, 業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3350號民事判決判斷 如下:「被告(即王明彥)尚未依系爭契約第l條約定取得 同榮段347地號全部投資權益,系爭債權讓與忠富發公司之 條件尚未成就,則忠富發公司既尚未取得系爭債權,原告( 即遠銀資產公司)主張依其與忠富發公司間債權讓與契約書 ,原告為系爭債權之合法權利人云云,難認有據。」申言之 ,相對人仍為系爭票據債權之債權人,而得行使系爭票據債 權之債權人權利。 三、又相對人確為抗告人之公司股東部分,業經鈞院112年度訴 字第1549號民事判決判斷如下:「系爭股份經原告(即王明 彥)以2,500,000元承受後,原告已繳足價金在案,且系爭 股份為有價證券,復由執行法院依強制執行法第68條之l規 定為必要行為即發函予被告公司辦理股票過戶手續等節,有 系爭執行命令1份為憑(見本院卷第15頁),復為兩造所不 爭執,自堪認系爭股份所有權已歸原告所有,是原告為被告 公司(即捷昇公司)之股東,自不待言」、「原告(即王明 彥)已取得系爭股份所有權,原告顯然可得行使系爭股份所 表彰之股東權,被告(即捷昇公司)空言辯稱原告非系爭股 份之所有權人,顯屬無據,自無從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 、「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公司將其所持系爭股份之股數及其性 (姓)名、住居所記載於股東名簿,以表彰原告之股東權, 是原告本件請求即屬有據,應予准許。」申言之,相對人為 抗告人之股東,依法自得行使相關股東之權利。 四、再者,相對人與忠富發公司對於前述債權讓與契約書第1條 第1、2項之權益,曾於110年11月l日簽訂債權讓與增補協議 書,確認相對人尚未取得同榮段347號投資權益,且相關爭 議仍於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0年度訴2164號分配表異議之訴 審理中,有關該案中乙方(即相對人)之權益,應依終局判 決確定之(目前該案仍在審理中)。 五、綜上所述,抗告人提起本件抗告顯然在拖延檢查人檢查程序 之進行,且無理由,故懇請鈞院明察,駁回抗告人之抗告, 以維相對人之權益。 肆、經查: 一、按非訟事件法第172條第2項規定法院對於選派檢查人事件於 裁定前應「訊問」利害關係人,與同法第44條、第73條、第 74條等規定應使法律上利益受影響之關係人或債務人有「陳 述意見之機會」之用語顯然不同,顯見係立法者有意加以區 別,故所謂訊問自係指當庭訊問,若僅以書面通知利害關係 人陳述意見,即未踐行訊問程序,與法條規定不符。另參照 非訟事件法第34條、第35條規定,訊問不公開審理及應作成 筆錄之意旨,故依據法條文義,自不得以書面通知陳述意見 方式為之(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6年法律座談會民事 類提案第32號研討結果參照)。查本件原審僅以書面使兩造 陳述意見,惟依前開規定及說明,選派檢查人應「訊問」利 害關係人,故本院於113年9月12日已請兩造到庭陳述意見, 補正程序,合先敘明。 二、抗告人辯稱相對人實非具備抗告人股東身分之資格,自不具 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行使少數股東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之身 分要件,且原審裁定係以張澤洋有不實增資行為,有選任檢 查人之必要性為據,惟不實增資部分已回復到實際資本額的 登記,選任必要性已不存在云云。本院查: (一)相對人於110年6月18日經本院106年度司執字第60109號清償 票款強制執行事件,以併案債權人身分以2,500,000元承受 抗告人公司之股份50,000股,並已繳足價金,且系爭股份為 有價證券,復由執行法院依強制執行法第68條之l規定發函 予抗告人公司辦理股票過戶手續,有本院106司執宿字第601 09號執行命令影本1件為憑(見原審卷第13頁),復為兩造 所不爭執,自堪認系爭股份所有權已歸相對人所有,是相對 人為抗告人公司之股東。而抗告人公司總股份為92,500股, 故相對人持股比例已達54%之事實,亦據相對人提出本院106 司執宿字第60109號執行命令影本、抗告人公司股東名簿、 抗告人公司變更登記表、相對人戶籍謄本可證(見原審卷第 57至65頁),自形式上觀察,相對人為繼續6個月以上持有 抗告人已發行股份總數1%以上之股東之事實,堪可認定。是 相對人主張其具備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所定行使少數股東聲 請法院選派檢查人之身分要件,洵堪採信。 (二)抗告人以本院106年度司執字第60109清償票款強制執行事件 於110年5月13日執行拍賣程序前,系爭債權之真正債權人應 為遠銀資產公司;且相對人與遠銀資產公司就股權歸屬仍有 民事訴訟紛爭,現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度訴字3350號審 理中;相對人另向鈞院對抗告人提起變更股東名簿之訴訟, 目前亦由鈞院112年度訴字第1549號審理中,相對人是否真 為抗告人之股東之事實不明確為由,拒絕為相對人辦理股東 名簿變更登記,主管機關亦因而拒絕為相對人辦理變更登記 。此有新北市政府111年12月12日新北府經司字第111808690 11號函可證(見原審卷第87頁)。而相對人提出112年2月17 日第1次股東臨時會議事錄為據,主張於董事、監察人改選 後相對人已為抗告人之董事長,並於112年2月17日函請抗告 人交付公司印鑑、存摺帳簿等資料,惟亦遭抗告人以相對人 持股未達50%為由拒絕提供並否認相對人為改選後之董事長 ,此亦有112年第1次股東臨時會開會通知、112年第1次股東 臨時會議事錄各1件、台北光復郵局存證信函2件在卷可證( 見原審卷第97至113頁)。足證相對人於取得股份及於董事 、監察人改選後仍無法登記為相對人之股東或董事長,亦無 從取得相對人相關之營運、財務資料,相對人確有難予參與 抗告人經營之情事。 (三)又抗告人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張澤洋(登記負責人為張世凱) 於109年間多次辦理虛偽增資之變更登記,經本院刑事簡易 判決111年度簡字第1577號認定成立公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 之未繳納股款罪而論罪科刑;且抗告人公司於109年至112年 間遭第三人聲請支付命令、本票裁定,而有高達437,930,10 5元之債務。此有本院111年度簡字第1577號刑事簡易判決、   本院112年度司促字第10599、10600、23742號支付命令、11 1年度司促字第14712、15190、29132、29544號支付命令、1 09年度司促字第40341、28725號支付命令、111年度司票字 第8005、3935、5527、6825、2621、2622號本票裁定各1件 在卷可佐(見原審卷第35至38、169至191頁)。由此可見, 抗告人之財務及營運情形確屬有異常。 (四)基此,自形式上觀察,相對人為繼續6個月以上持有抗告人 已發行股份總數1%以上之股東,且抗告人拒絕登記相對人為 其公司之股東或董事長,相對人無法取得抗告人相關之營運 、財務資料,亦有難予參與抗告人經營之情事,僅得透過選 派檢查人之方式進行監督,而相對人又已檢附事證說明聲請 之理由及必要性,則相對人依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聲請法院 選派檢查人,洵屬有據。 (五)從而,相對人依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規定,聲請選派檢查人 檢查抗告人於109年1月1日至112年8月31日之財務報表(包 含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及股東權益變動表)及 商業會計憑證(包括原始憑證、記帳憑證、收入傳票及支出 傳票),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又關於檢查人之人選,原審 依職權函請社團法人臺灣省會計師公會推薦適任之人選,經 該公會以112年11月10日會總字第1120441號函推薦蘇世忠會 計師為檢查人(見原審卷第133頁)。原審認為蘇世忠會計 師係由該會計師公會推薦,其學歷為淡江大學會計系碩士, 現任蘇世忠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執行會計師業務25年 ,有會計師公會會員學經歷表附卷可稽(見原審卷第135頁 ),是蘇世忠會計師學理及實務經驗兼備,應能本於專業知 識予以檢查,當亦能適時維護、保障相對人及其他股東之權 益。爰依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之規定,選派蘇世忠會計師為 檢查人,檢查抗告人如上所示之項目,亦屬適當。  三、至於抗告人主張相對人是否真為抗告人之股東之事實不明確 ,自不具公司法第245條第l項行使少數股東聲請法院選派檢 查人之身分要件云云,此乃屬對實體事項所為爭執,依首開 說明,並非本件非訟事件所能審認。況抗告人前開爭執事項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3350號請求確認股權存 在之訴、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549號請求變更股東名簿之訴 ,均已判決相對人勝訴在案(尚未判決確定)(見本院卷第 65至76頁)。抗告人以此實體事項為爭執,難認有理。 四、綜上所述,相對人為繼續6個月以上,持有抗告人已發行股 份總數1%以上之股東,並已檢附事證說明選派檢查人之必要 性,依前揭規定及說明,自得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抗告人 即有容忍檢查業務帳目及財產狀況之義務。原裁定參酌蘇世 忠會計師之學經歷及專長選派其為檢查人,檢查抗告人公司 自109年1月1日起至112年8月31日止之財務報表及商業會計 憑證等文件,核無違誤。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 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第21 條第2項、第24條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第4 49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紫能                             法 官 朱慧真                                      法 官 毛崑山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書記官 李瓊華

2024-10-22

PCDV-113-抗-34-20241022-1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聲請選派檢查人等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字第2號 聲 請 人 林秀珍 住○○市○○○路0巷000號3樓 代 理 人 徐履冰律師 相 對 人 佳群報關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志強 代 理 人 郭祐舜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選派檢查人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選派章世璋會計師(大宇會計師事務所)為相對人之檢查人,檢 查範圍如附表所示。 聲請人其餘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於民國81年間核准設立,聲請人自91 年間起為相對人股東,出資額為相對人資本總額之50%即新 臺幣(下同)250萬元,負責處理財務事宜,而聲請人配偶甲○ ○則為董事,負責執行職務,並對外代表相對人。聲請人因 懷疑甲○○外遇,致雙方感情生變,甲○○於000年0月間對聲請 人有跟蹤騷擾及恐嚇危害安全等行為,經本院核發112年度 暫家護字第260號暫時保護令,且經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 下稱基隆地檢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12643號起訴書提 起公訴,聲請人因心生畏懼,自000年00月間起不敢到相對 人公司上班,改採居家辦公方式。但相對人員工於113年1月 11日告知聲請人與甲○○之112年度股東盈餘分派金額,與兩 人出資額比例不符,且甲○○宣稱由其取走要支付予聲請人股 東盈餘之4紙支票,因不符相對人公司章程第14條、第16條 規定,聲請人知悉後要求將分派股東盈餘之8紙支票交還相 對人,甲○○置之不理,經聲請人於113年5月6日以存證信函 通知相對人應提供公司財務相關資料供查閱,甲○○竟回函否 認聲請人之股東權利,為此依公司法第110條第3項準用第24 5條第1項規定,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檢查相對人自112年1 0月起迄今之業務帳目及財產情形等語。 二、相對人陳述意見如下:聲請人雖登記為相對人之股東,出資 額為250萬元(下稱系爭出資額),然實際出資人為相對人 之法定代理人甲○○,聲請人與甲○○間就系爭出資額成立借名 登記關係,甲○○已起訴請求聲請人返還系爭出資額,應待確 認系爭出資額權利歸屬再審酌聲請人是否得以相對人股東身 分聲請選派檢查人。又聲請人已向基隆地檢署對甲○○提出侵 占及背信刑事告訴,如甲○○就相對人公司財務涉及不法情事 ,基隆地檢署應會予以調查,自無選派檢查人之必要,請求 駁回聲請人之聲請等語。 三、繼續6個月以上,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1%以上之股東,得檢 附理由、事證及說明其必要性,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於必 要範圍內,檢查公司業務帳目、財產情形、特定事項、特定 交易文件及紀錄,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規定 ,於有限公司準用之,為同法第110條第3項所明定。依據公 司法第245條第1項修正之立法理由:「為強化公司治理、投 資人保護機制及提高股東蒐集不法證據與關係人交易利益輸 送蒐證之能力,爰修正第1項,擴大檢查人檢查客體之範圍 及於公司內部特定文件。所謂特定事項、特定交易文件及紀 錄,例如關係人交易及其文件紀錄等。另參酌證券交易法第 38條之1第2項立法例,股東聲請法院選派檢查人時,須檢附 理由、事證及說明其必要性,以避免浮濫。」可知,具備法 定要件之少數股東得依該條項規定聲請選派檢查人之目的, 係為強化股東保護機制及提高其蒐集不法證據與關係人交易 利益輸送之能力,藉由與董監事無關之檢查人,於必要範圍 內,檢查公司業務帳目、財產情形、特定事項、特定交易文 件及紀錄,補強監察人監督之不足,以保障股東之權益。又 公司法雖於第245條第1項賦與少數股東對公司業務帳目及財 產狀況之檢查權,然為防止少數股東濫用此權利,動輒查帳 影響公司營運,故嚴格限制行使要件,限於股東須持股達已 發行股份總數1%以上,且繼續6個月以上,始得向法院聲請 選派檢查人,且檢查內容僅以公司業務帳目、財產情形、特 定事項、特定交易文件及紀錄為限。是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 規定已就行使檢查權對公司經營所造成之影響,與少數股東 權益之保障間,加以斟酌、衡量。因此,聲請人如具備上開 股東身分,並檢附理由、事證及說明其必要性,亦非濫用權 利,恣意擾亂公司正常營運,即已符合聲請法院選派公司檢 查人之要件,相對人即有容忍檢查之義務,法院自應准許之 。經查: ㈠公司股東姓名或名稱、資本總額及各股東出資額為有限公司 章程應載明事項,且公司章程主管機關應予公開,此觀公司 法第101條第1項第3款、第4款及同法第393條第2項第10款規 定自明。又公司應備置股東名簿,記載各股東出資額,各股 東姓名或名稱、住所或居所,繳納股款之年月日,公司法第 103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公司登記應附送公司章程,如有變 更,應向主管機關辦理變更登記(公司登記辦法附表三參照 );且代表公司之董事,不備置章程或股東名簿,主管機關 依同法第101條第2項、第103條第2項規定,並得課以罰鍰。 因此,公司以何人為股東,自應受章程記載之拘束,凡列名 於章程之股東者即得對公司主張其有股東資格而行使股東之 權利。 ㈡聲請人主張其自91年起迄今為相對人之股東,目前出資額占 資本總額50%等情,已有提出有限公司變更登記表為證,且 相對人自承聲請人登記為其公司之股東,是自形式上觀之, 已堪認聲請人符合公司法第245條第1項所定股東之要件,揆 諸前揭規定及說明,自得主張具有股東資格並行使權利。相 對人雖陳稱聲請人實際上沒有出資成為股東,聲請人與甲○○ 間就系爭出資額成立借名登記關係等語,然本件聲請為非訟 事件,法院僅為形式上之審查,並未涉及實體法上權利義務 之爭執,系爭出資額是否僅為借名登記,聲請人有無股東權 利,核屬實體法律關係之事項,非訟程序不得審查及判斷, 故於聲請人股東身分未經移轉或塗銷登記前,其依前揭法條 規定聲請選派檢查人,乃行使其股東權利,相對人於非訟程 序否認聲請人之股東身分,已逾形式審查範疇,自無可採。 ㈢又聲請人主張相對人之112年度股東盈餘分派與出資額比例不 符,且未經股東表決過半數之同意,與公司章程第14條規定 不符,經聲請人於113年5月6日發函通知相對人,要求提供 一定時間內之財務相關資料予聲請人查閱,相對人迄今仍未 提供任何業務帳目、財產情形予聲請人進行查閱,且相對人 及甲○○發函通知聲請人終止系爭出資額借名登記關係、僱傭 關係等情,業據聲請人提出相對人會計帳簿113年1月應付票 據頁、相對人公司章程、七堵郵局存證號碼000039號存證信 函、台北法院郵局存證號碼000192號存證信函等件影本為證 ,則聲請人主張相對人不提供任何財務相關資料予聲請人進 行查閱實屬有據,足認聲請人已檢附理由、事證,並說明選 派檢查人之必要性。至於就檢查範圍部分,本院審酌聲請人 所提出之相關事證,其聲請檢查相對人自112年10月1日起迄 今之業務帳目及財產情形,難認有何逾越必要範圍之情事, 核屬有據,應予准許;逾上開檢查範圍之股東往來及往來銀 行交易資料,聲請人並未檢附理由、事證,並說明檢查之必 要性,該部分聲請應予駁回。 ㈣相對人另以聲請人已向基隆地檢署對甲○○提出侵占及背信刑 事告訴,自無選派檢查人之必要云云。惟刑事偵查之目的, 與選派檢查人檢查之目的不同,有限公司少數股東聲請法院 選派檢查人之權利,不因有刑事偵查即被取代或排擠,   檢察官縱為調查,姑且不論是否為起訴處分,均無礙聲請人 身為股東依法聲請檢查相對人業務狀況之權利。 四、關於檢查人之人選,經社團法人臺灣省會計師公會徵詢該會 會員均無意願擔任本件之檢查人,且台北市會計師公會不處 理本院管轄之事件,有社團法人臺灣省會計師公會113年8月 15日會總字第1130000246號函及本院113年10月21日電話紀 錄可憑。本院審酌聲請人所推薦之章世璋會計師係淡江大學 會計學系及東海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現任職於大宇會計師 事務所,並擔任圓方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美怡投資有限公司 、福來國際有限公司臨時管理人等情,有聲請人113年8月22 日陳報狀在卷可參,足認章世璋會計師之學經歷,對於相對 人公司業務、帳目及盈虧情況應能本於專業知識予以檢查, 並能適時維護、保障股東權益,擔任相對人之檢查人應屬適 當,爰依公司法第110條第3項準用同法第245條第1項規定, 選派章世璋會計師為本件之檢查人,檢查範圍如附表所示。 五、依公司法第110條第3項、第245條第1項及非訟事件法第175 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民事第二庭法 官 陳湘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書記官 洪儀君 附表: 檢查範圍:民國112年10月1日至檢查日之業務帳目、財產情形 編號 檢查項目 1 財務報表(含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股東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及相關附註,如經會計師查核簽證者,加附查核報告書)、營業人銷售與稅額申報書。 2 會計帳簿(含總分類帳、明細分類帳、日記帳、應付票據本)、會計傳票及會計憑證(含收入傳票、支出傳票、轉帳傳票及後附會計憑證、原始憑證、進銷項發票)、財產目錄,以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各類所得扣繳申報書。 3 股東往來明細、傳票、對象、發生原因及相關法律憑證(例如契約、票據、借據等)。 4 相對人所使用金融機構帳戶之存摺內頁或往來明細或對帳單及支票資料。

2024-10-22

KLDV-113-司-2-2024102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