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吳誌銘

共找到 22 筆結果(第 21-22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重傷害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3400號 上 訴 人 戴瑋德 鄭燻毅 上 一 人 原審辯護人 吳誌銘律師 上列上訴人等因重傷害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5月15日第二審判決(112年度上訴字第5276號,起訴案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少連偵字第108號),提起上訴,其 中鄭燻毅部分,係由其在原審之辯護人為其利益代理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 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否 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戴瑋德、 鄭燻毅如其事實欄所載犯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審之科刑判 決,就戴瑋德部分,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之例,從一重論處 共同重傷害未遂共2罪刑(另想像競合犯刑法第150條第2項第 1款、第1項後段之罪),並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6月;就鄭 燻毅部分,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之例,從一重論處成年人與 少年共同犯重傷害未遂共2罪刑(想像競合犯刑法第150條第1 項後段之罪),並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2月;暨諭知扣案物 品之沒收。已詳述其所憑證據及認定之理由,俱有卷證資料 可資覆按。 二、上訴人等上訴意旨: ㈠、戴瑋德上訴意旨略以:梁顥嚴(綽號小白,經原審判處罪刑 確定)僅告知要教訓邱柏翔,伊不知當日其亦要傷害曾翔麟 ,且伊僅持刀揮砍邱柏翔,並未加入梁顥嚴等傷害曾翔麟之 行為,可見伊並無共同傷害曾翔麟之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 不應負擔此部分之罪責。又伊持刀砍傷邱柏翔,目的係對其 施以教訓,下手力道非重,亦非朝其要害部位揮砍,足證伊 並無重傷害之不確定故意。再者,案發當日係鄭燻毅看到伊 之定位點在西門町附近,自動與伊聯繫而前往現場,並非伊 主動召集。原審未查明實情,遽認伊對本件犯行均應負共同 正犯之責,顯有不當。另縱認伊對傷害邱柏翔2人應共同負 責,然梁顥嚴自始即打算教訓邱柏翔2人,並在密接時地為 本件傷害犯行,顯係基於單一傷害犯意而為,伊所為應論以 接續犯1罪,原判決論處2罪,亦有違誤。此外,伊已與被害 人等和解,請求法院從輕量刑云云。 ㈡、鄭燻毅上訴意旨略以:伊係臨時得知戴瑋德在西門町峨眉停 車場附近,欲與其聊天方至現場,到場後聽聞其等要教訓邱 柏翔,已表示不願參與,並未被分配任何刀械,即離開現場 ,故梁顥嚴等傷害曾翔麟之事,與伊無關,自無須對此共同 負責。又伊離去復返後,雖有阻擋邱柏翔之舉,然邱柏翔自 伊身旁跑開後,伊並未繼續阻攔,也沒有實際參與傷害邱柏 翔之行為,可見伊並無使其受重傷害之犯意。又伊僅係臨時 前往現場,且目的在與友人聊天,並非相約實施強暴脅迫行 為,現場停留時間甚為短暫,對社會安寧秩序無危,尚不該 當刑法第150條第1項之公然聚眾施行強暴罪,原判決認為亦 成立此罪,於法未當云云。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均屬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 證認事並未違反相關證據法則,且於理由內詳述其取捨證據 及得心證之理由者,自不能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之第三 審上訴理由。原判決①依憑證人邱柏翔、曾翔麟、跟隨梁顥 嚴之小妹賴O妏,共同正犯即少年張O翊(前2人之年籍、完 整名字均詳卷)、梁顥嚴之證詞,佐以戴瑋德在當日聚眾施 暴前,已以通訊軟體向暱稱「雞掰兄弟」之人傳送「出事」 、「快點」、「回我」、「吵架」、「跟萬華的吵」、「萬 國」、「挺小白」等訊息,及賴O妏、張O翊分別證稱:鄭燻 毅有在現場教要如何站在車子後面(埋伏)、梁顥嚴並指示 鄭燻毅錄影等語,參以鄭燻毅亦自承其到現場時,梁顥嚴有 說明要處理萬國幫成員之緣由,並分發刀具等語,及戴瑋德 坦認其分得開山刀1把之情,以及第一審勘驗現場監視器錄 影及鄭燻毅手機攝影等畫面,顯示戴瑋德、鄭燻毅與梁顥嚴 、張O翊在現場係採取四面包抄之埋伏位置,及鄭燻毅並未 離開現場,反而與梁顥嚴等躲在車後之情形,說明上訴人2 人於案發前已知悉梁顥嚴之犯罪計畫係持刀砍人,及攻擊對 象為萬國幫成員,並非僅計畫傷害邱柏翔1人,仍參與該持 刀砍人之犯罪計畫,並析述:依曾翔麟、邱柏翔步入埋伏地 點而遭傷害之過程,上訴人2人與梁顥嚴等於曾翔麟、邱柏 翔現身後,隨即衝出並相互配合而分別追擊、包抄等反應及 行動,未有任何遲疑或猶豫,堪認上訴人2人已知悉曾翔麟 、邱柏翔均為其等犯罪計畫之攻擊目標,有犯意之聯絡,且 其2人參與攻擊、包抄邱柏翔部分犯行,是在本件傷害曾翔 麟、邱柏翔犯罪計畫之合同意思範圍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 之一部分,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共同傷害曾翔麟等2 人之目的,故上訴人2人對於梁顥嚴等正犯共同傷害曾翔麟 、邱柏翔之全部犯罪計畫等行為,俱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 ,自應負共同正犯之責。另敘明:上訴人2人於事前已參與 持刀砍人之犯罪計畫,戴瑋德並分得開山刀1把,鄭燻毅亦 知悉其他共犯均持有開山刀,並以四面包抄之勢在現場埋伏 ,而依上開犯罪計畫,上訴人2人已認識因現場下手者眾多 ,無法控制彼此之揮砍力道或攻擊部位,且對於數人分持鋒 利之開山刀,任意朝人之軀幹、四肢揮砍,可能因失控砍傷 被害人之神經、韌帶或肌腱,造成肢體機能毀敗或嚴重減損 之重傷害結果,主觀上已有所預見,且其結果之發生亦不違 背其本意,仍容認而決意為之。再參以梁顥嚴等人持開山刀 揮砍之力道及部位,被害人等既深且長之傷口,及手、足部 位有多處骨折、肌腱斷裂等傷勢各情,因認上訴人2人在主 觀均具有重傷害之不確定故意等旨綦詳。核原判決已敘明其 憑以認定上訴人2人確有本件被訴犯行之證據暨理由,對於 上訴人2人所為包括如其前揭上訴意旨之辯解為何不予採納 ,亦依據卷證資料詳予指駁說明,揆其論斷尚無違經驗、論 理及相關證據法則。上訴人等上訴意旨仍執其等不為原審所 採信之相同陳詞,對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再事爭 執,依上開說明,尚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②原判決對 於上訴人2人所為之重傷害行為,已說明並非侵害同一人之 人身法益,而係侵害分屬邱柏翔、曾翔麟個人身體法益之犯 罪,所犯罪數,應依受重傷害之被害人人數加以計算,不受 重傷害行為時間、地點之密接程度所影響等旨甚詳,核其論 斷,亦於法無違。戴瑋德上訴意旨泛謂其所為應論以接續犯 1罪,不應論處2罪云云,而指摘原判決適用法則不當,顯有 誤解,同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③刑法第150條第1項之 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以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有 「聚集」之行為為其構成要件之一,亦即不論其在何處、以 何種聯絡方式聚集,係在遠端或當場為之,自動與被動聚集 ,事前約定或臨時起意者均屬之。而該罪重在安寧秩序之維 持,所保護之法益為社會安寧秩序,不論施暴對象為不特定 人或特定人,若造成公眾或他人之危害、恐懼不安,而有被 波及之可能者,已足當之。原判決綜合卷證資料,說明:案 發當天鄭燻毅與梁顯嚴等齊聚西門町峨眉停車場而知悉當日 犯罪計畫後,仍聚集該公共場所,並由梁顥嚴、戴瑋德及張 O翊等分持開山刀揮砍,鄭燻毅則負責對逃離者包抄阻擋等 分工方式參與該計畫,再衡酌案發現場峨眉停車場位於人車 絡繹不絕之西門町,該停車場於案發時仍有車輛進出及行人 出入,鄭燻毅、戴瑋德與其他正犯在該停車場車道間持刀追 砍、包抄阻攔被害人等,造成現場血跡斑斑之施暴行為,已 對行經該處之人車安全產生莫大威脅,並使周遭不特定多數 人有被波及而深感恐懼之可能,已危害社會安寧秩序,因認 鄭燻毅所為該當於刑法第150條第1項之聚眾妨害秩序犯罪構 成要件,不因最初前往之原因及案發時間之長短而影響其成 立該罪之認定等旨綦詳,核其論斷與經驗及論理法則無違, 於法尚無不合。鄭燻毅上訴意旨仍執前詞,泛謂當日案發時 間短暫,應不成立本罪云云,而指摘原判決不當,亦非上訴 第三審之合法理由。是上訴人等上訴意旨所云,均非依據卷 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違背法令之情形,無非係就 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暨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 事項,再事爭執,並就其等有無本件被訴犯行之單純事實, 漫事爭辯,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 相適合;揆之首揭說明,其等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 應併予駁回。又本件既應從程序上駁回戴瑋德之上訴,則其 請求本院從輕量刑一節,即屬無從審酌,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8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4  日

2024-10-08

TPSM-113-台上-3400-20241008-1

家繼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0年度家繼訴字第84號 原 告 吳志銘 訴訟代理人 張薰雅律師 被 告 吳志強 吳順成 訴訟代理人 林國漳律師 被 告 江順嘉 訴訟代理人 江振宏 廖淑貞 被 告 江順智 訴訟代理人 李欣倫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本院於民國112年12月14日 所為之判決,應裁定更正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附表甲編號3㈢編號Q部分關於「被告吳志銘」之記載,應 更正為「被告吳志強」。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隨 時或依聲請以裁定更正之,其正本與原本不符者亦同。此於 家事訴訟事件判決亦準用之,民事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家 事事件法第51條定有明文。 二、查本院前開之判決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應予更正。爰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蔡鎮宇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書記官 廖素芳

2024-10-04

TPDV-110-家繼訴-84-20241004-4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