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孫霈瑄

共找到 54 筆結果(第 51-54 筆)

單禁沒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宣告沒收違禁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單禁沒字第12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鄧錦章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戒毒偵 字第86號),聲請宣告沒收違禁物(113年度聲沒字第1068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之第一級毒品海洛因肆包(總驗餘淨重零點玖柒參貳公克, 含包裝袋肆個)、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陸包(總驗餘淨重壹 點捌陸陸伍公克,含包裝袋陸個)沒收銷燬。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113 年度戒毒偵字第86號被告鄧錦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業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確定,其中扣案之第一級毒品海 洛因4包(總淨重1.2562公克,總驗餘淨重0.9732公克)、第 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6包(總淨重1.8785公克,總驗餘淨重 1.8665公克),均屬違禁物,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 第1項前段規定,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銷燬等語。 二、按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違禁物或專 科沒收之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第38條第1項、第40條第2 項分別定有明文。又按查獲之第一、二級毒品及專供製造或 施用第一、二級毒品之器具,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 沒收銷燬之,爰依刑法第38條第1項、第40條第2項、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亦定有明文。 三、查被告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新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13年度 戒毒偵字第86號為不起訴處分,有上開不起訴處分書及臺灣 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而扣案之粉末4包(總淨 重1.2562公克,總驗餘淨重0.9732公克)、晶體6包(總淨重1 .8785公克,總驗餘淨重1.8665公克),經送驗後分別檢出第 一級毒品海洛因及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有臺北榮 民總醫院民國113年1月3日北榮毒鑑字第C0000000號毒品成 分鑑定書1份在卷可查(見新北地檢署113年度毒偵字第95號 卷第45至48頁),足認上開扣案物均屬違禁物無訛,是聲請 人就上開違禁物,聲請本院單獨宣告沒收銷燬,於法要無不 合,應予准許。又包裝前揭毒品之包裝袋共10個,因其上殘 留之毒品難以析離,亦應視為違禁物,併予沒收銷燬;至鑑 驗用罄部分,既已滅失,自無庸再為沒收銷燬之諭知,附此 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6第2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 第1項前段,刑法第40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吳昱農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孫霈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17

PCDM-114-單禁沒-12-20250117-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1206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劉俊暉 選任辯護人 黃教倫律師 被 告 廖虹傑 上列被告因傷害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65466 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乙○○犯傷害罪,處拘役貳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 算壹日。 甲○○犯傷害罪,處拘役貳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 算壹日。   事 實 一、乙○○與甲○○為鄰居關係,2人間前因噪音問題素有嫌隙,嗣2 人於民國112年8月23日18時44分許,在新北市○○區○○路000 巷00號前錯身而過時,竟一言不合,均基於傷害之犯意,接 續以徒手互毆、互相推擠之方式,致乙○○受有右後肩及右手 腕擦挫傷、下背部鈍挫傷、左臉挫傷合併口腔黏膜損傷等傷 害;甲○○亦因此受有右側胸壁、右前臂及左手擦挫傷、左後 胸壁及右手拇指近端鈍挫傷等傷害。 二、案經乙○○、甲○○訴由新北市政府警察海山分局報請新北地方 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除法律有規定 者外,不得作為證據。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經當 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 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當事人、代 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 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 項之同意,刑事訴訟法第159條第1項、第159條之5分別定有 明文。經查就本判決所引下列供述證據之證據能力,被告乙 ○○及其辯護人、被告甲○○於本院準備程序中均表示同意有證 據能力等語(見本院卷第33至34頁),且經本院於審判期日 依法踐行調查證據程序,檢察官、被告迄至言詞辯論終結前 亦未對該等審判外陳述作為證據聲明異議,本院審酌各該供 述證據作成之客觀情狀,並無證明力明顯過低或係違法取得 之情形,復為證明本案犯罪事實所必要,認為以之作為證據 應屬適當,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規定,認前揭證據資料 均有證據能力。另被告乙○○之辯護人爭執被告甲○○於警詢中 之證述無證據能力等情,然上開傳聞證據未經本院引為證明 被告乙○○有本案犯罪事實之依據,故不另贅述上開證詞之證 據能力,併予敘明。 二、其餘資以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非供述證據,均查無違反法定 程序取得之情形,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反面規定,亦具 證據能力。 貳、實體部分 一、得心證之理由   訊據被告2人故坦承有於上開時、地發生衝突之事實,惟均 矢口否認有何傷害犯行。被告乙○○辯稱:當天是甲○○出手攻 擊我,我把他推開而已,因為甲○○跟我有噪音問題;我沒有 出手打甲○○,但有推擠他云云。被告乙○○之辯護人則為其辯 稱:乙○○並無攻擊甲○○之行為,甲○○之傷勢可能是自己導致 的;縱認乙○○有傷害甲○○之行為,也是因為甲○○先動手,乙 ○○是正當防衛等語;被告甲○○則辯稱:當時是乙○○先撞我, 我防衛才拿防狼噴霧噴他,我手伸出去,乙○○就用手對我攻 擊,然後才順勢產生毆打云云。惟查:  ㈠被告2人為鄰居關係,且2人間就噪音問題素有嫌隙;被告2人 有於上開事實欄一所示時間錯身而過,並發生衝突;被告2 人分別受有事實欄一所示之傷勢等情,業為被告2人所不爭 執,並有被告2人之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乙種診斷證明書、被 告甲○○提供之錄音檔案及對話譯文、被告乙○○提供之錄影檔 案、被告乙○○手機錄影畫面截圖、被告乙○○與其友人間之對 話紀錄截圖及事發現場照片在卷可佐(見臺灣新北地方檢察 署<下稱新北地檢署>112年度偵字第65466號卷<下稱偵卷>第 12至13、38至41、43至45頁,及偵卷之錄音錄影光碟存放袋 ),是上開事實洵堪認定。  ㈡被告甲○○部分   查被告甲○○於警詢、偵查中均自承:其與乙○○於事實欄一所 載之時、地相遇後,其向乙○○說「你再敲試試看」、「你搶 匪嗎」等語,其先被乙○○撞,後來其本來要對乙○○噴防狼噴 霧但不知道有沒有噴到,渠等就開始互毆,但不記得是誰先 攻擊的;其有徒手打乙○○等語(見偵卷第10至11、23至24頁) ,是被告甲○○業已坦承有傷害被告乙○○之事實,其雖於本院 準備程序、審理中改稱:其有噴防狼噴霧,後續也有推擠動 作,但是是乙○○先用肩膀撞我的,其也沒有出拳打乙○○,其 不可能特地對乙○○出手等語(見本院卷第33、60至70、89至9 0頁),是被告甲○○雖仍坦承雙方有推擠動作,但改口否認有 傷害被告乙○○之事實。惟被告供述前後有所矛盾時,究竟何 者可採,仍得由法院本其自由心證,綜合卷內事證予以斟酌 ,非謂一有不符或矛盾,即應認其全部為不可採信。查證人 即告訴人乙○○於本院審理時證稱甲○○有以右拳攻擊其臉頰; 甲○○使用防狼噴霧係於當日衝突發生後,乙○○先報警,後續 要阻止甲○○離去時,甲○○始拿出防狼噴霧使用等語(見本院 卷第70至84頁),再參諸告訴人乙○○本案所受傷勢為「右後 肩及右手腕擦挫傷、下背部鈍挫傷、左臉挫傷合併口腔黏膜 損傷」,此有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乙種診斷證明書在卷可稽( 見偵卷第12頁),是告訴人乙○○既確實受有臉頰之傷勢,與 其於本院審理時之證述相符,且觀諸該診斷證明書之記載, 告訴人乙○○係於112年8月23日20時27分至該院急診室就診並 開立此證明,該時間與事實欄一所載衝突發生時間間隔極短 ,足以推認該傷勢確實是由被告甲○○所造成,可知告訴人乙 ○○此部分之證詞應足採信,被告甲○○翻異前詞,辯稱無出手 攻擊等語,顯係臨訟卸責之詞,無足採信。是綜衡上情,被 告甲○○確實有以徒手攻擊、推擠之方式,傷害告訴人乙○○。 至於被告甲○○是否有使用防狼噴霧乙節,既經告訴人乙○○證 稱甲○○係於事實欄一所載之衝突後始使用上開噴霧等語(見 本院卷第76至77頁),且卷內又無相關事證足認告訴人乙○○ 有因上開噴霧受有傷勢,自與本案無涉,不另贅述。  ㈢被告乙○○部分   查被告乙○○於警詢中曾自承:其於告訴人甲○○攻擊後也有徒 手反擊等語(見偵卷第4頁反面),嗣後於偵查中、本院準備 程序及審理中均改稱:其沒有傷害甲○○,僅有將甲○○推開, 且後續雙方沒有推擠等語(見偵卷第25頁,本院卷第32、70 至82、88至90頁),是被告乙○○之供述固有前後不一之處, 惟此仍得由法院綜合卷內事證判斷何者較為可採,已如前述 。再查被告乙○○於本院審理時以證人身分作證時,證稱:其 與告訴人甲○○於事實欄一所載之時、地相遇後,因前有噪音 糾紛,甲○○就說「你再敲試試看」,其回應「你出聲音我就 敲」後,甲○○就惱羞成怒對其臉頰揮拳,其並反射性的將甲 ○○推開,後續雙方都沒有任何推擠動作等語(見本院卷第), 然查卷附診斷證明書(見偵卷第12至13頁),被告乙○○所受傷 勢為「右後肩及右手腕擦挫傷、下背部鈍挫傷、左臉挫傷合 併口腔黏膜損傷」,告訴人甲○○所受傷勢為「右側胸壁、右 前臂及左手擦挫傷、左後胸壁及右手拇指近端鈍挫傷」,且 2人之診斷證明書所載驗傷日期分別為112年8月23日20時27 分、同日20時22分,兩者與事實欄一所載之本案案發時間均 極接近,衡諸一般經驗法則,應得推論被告乙○○與告訴人甲 ○○所受傷勢均係於本案衝突時所造成。然若如被告乙○○所述 ,事發過程僅有告訴人甲○○對其出拳,其將告訴人甲○○推開 後,雙方即無其他推擠動作,則被告乙○○應僅有「左臉挫傷 合併口腔黏膜損傷」,或是如被告乙○○於本院準備程序所稱 ,因推開過程中其撞到鐵門,另造成右側擦挫傷(見本院卷 第32頁),然被告乙○○卻同時受有前開右手腕擦挫傷、下背 部鈍挫傷之傷勢,顯然非告訴人甲○○僅以右拳攻擊其臉頰所 能造成,且若如被告乙○○所述,亦無法解釋為何告訴人甲○○ 會受有前開傷勢,是被告乙○○所稱後續沒有推擠衝突等語, 顯與卷內事證未符,亦悖於一般經驗法則,應係推諉卸責之 詞。再查證人即告訴人甲○○於本院審理時證稱:其於事實欄 一所載時、地,與被告乙○○有言語衝突後,其先欲使用防狼 噴霧噴乙○○,尚未噴成功,乙○○就攻擊過來,兩人後續有推 擠,過程大約10秒左右,兩人有接近快跌倒但沒有真的跌倒 等語(見本院卷60至70頁),其中告訴人甲○○稱自己係欲噴防 狼噴霧而非出拳攻擊被告乙○○等節,經本院認定顯係卸責之 詞而不可採,業如前述。惟就後續2人有發生推擠之過程, 既有卷內診斷證明書可證明告訴人甲○○受有前開傷勢,且診 斷證明書所載之時間與告訴人甲○○所稱發生推擠時間極為接 近,衡諸一般經驗法則,應足推論被告乙○○與告訴人甲○○後 續仍有發生徒手推擠情事,致告訴人甲○○受有上開傷勢之可 能性甚高,是被告乙○○於警詢時之供述顯然較可採信,其有 傷害告訴人甲○○之行為甚明。至於被告乙○○所提之錄影檔案 、手機錄影畫面截圖、被告乙○○與其友人間之對話紀錄截圖 等等,上開證據既係事實欄一所載之時、地所發生衝突之前 、後資料,自僅能證明被告乙○○與告訴人甲○○前有噪音爭執 、案發後2人有持續口角衝突,後續有報警驗傷等情,而未 能證明案發當時被告乙○○並無傷害告訴人甲○○之事實。至於 被告乙○○之辯護人為其辯護稱告訴人甲○○之診斷證明僅能證 明甲○○受有上開傷勢,不能證明該傷勢是被告乙○○所造成, 也可能是告訴人甲○○在攻擊被告乙○○時,自己造成的擦挫傷 等語(見本院卷第33頁),惟按於訴訟進行過程中,苟卷存事 證已足致被告受不利益之判斷,被告自需就其否認犯罪所為 有利於己之辯解,提出或聲請法院調查,以證明該有利事實 有存在之可能,此即被告於訴訟過程中所負提出證據,以踐 行立證負擔之形式上舉證責任,其雖與檢察官所負兼具提出 證據與說服責任之實質舉證責任有別,而毋庸達於說服法院 確信該有利事實存在之必要,但仍須足以動搖法院因卷存事 證對被告所形成之不利心證,否則,法院自得逕依卷證而為 對被告不利之判斷(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411號刑事 判決意旨參照)。依本案告訴人甲○○之診斷證明書上所載時 間、傷勢內容,及告訴人甲○○於本院審理時之證述,已足使 法院推認被告乙○○有傷害犯行,業如前述,被告乙○○之辯護 人如欲動搖法院之心證,自應提出足資說服法院之證據或說 明。惟查被告乙○○之辯護人僅空泛稱告訴人甲○○之傷勢可能 是自己造成的,未能合理說明若無後續推擠動作、僅有告訴 人甲○○出拳毆打被告乙○○之臉頰乙節,如何可能造成告訴人 甲○○受有包含右側胸壁、右前臂及左手擦挫傷、左後胸壁鈍 挫傷在內等傷勢,自屬未盡合理說明義務,未能動搖本院前 已形成之心證甚明,是被告乙○○之辯護人所辯亦不足採信。  ㈣被告2人所為均非正當防衛   被告乙○○之辯護人另主張被告乙○○所為應屬正當防衛等語( 見本院卷第33頁),被告甲○○亦主張其係先被告訴人乙○○用 肩膀撞,且長期受騷擾,始為前開防衛行為等語(見偵卷第2 4頁,本院卷第89至90頁),惟按正當防衛必須對於現在不法 之侵害,且基於防衛之意思為之,始屬相當,若侵害業已過 去,或無從分別何方為不法侵害之互毆行為,均不得主張正 當防衛。況互毆係屬多數動作構成單純一罪而互為攻擊之傷 害行為,縱令一方先行出手,而還擊(或還手)一方在客觀 上苟非單純僅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為必要排除之反擊行為, 因其本即有傷害之犯意存在,則對其互為攻擊之還手反擊行 為,自無主張防衛權之餘地(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466 3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查被告2人於本院審理時雖均證稱 是對方先動手等語(見本院卷第64、79頁),惟現場既無任何 監視器錄影畫面可資判斷,亦無其他證人在場目擊事發經過 ,被告2人於本院審理時之證述又均有維護自身行為之情, 業已論述如前,是自僅難憑渠等之證詞而逕認何人為先出手 之一方。復參酌被告2人因噪音問題素有嫌隙,且被告2人均 自承當時已有口角衝突,業如前述,而觀諸卷附案發現場照 片(見偵卷第44頁),可見該處所空間甚狹窄,若欲2人同時 通過,勢必得錯身而過,甚難排除肢體有所接觸,則綜合當 時情境,被告2人因前有宿怨而引發互毆行為,應屬可合理 推斷。再觀諸被告2人所受之傷勢嚴重程度大致相當,亦難 依此判斷何人先出手攻擊、何人僅是防禦而已。則被告2人 互相指摘對方屬先動手攻擊之不法侵害等語,既無其他證據 可佐,均無從採信,依前揭判決意旨,被告2人所為屬無從 分別何方為不法侵害之互毆行為,自均不得主張防衛權。另 被告甲○○稱長期受被告乙○○騷擾等情,然無論所稱騷擾行為 是否屬實,皆非事實欄一所示時、地之「現在」不法侵害, 核與正當防衛之要件不符,併此敘明。  ㈤綜上所述,被告2人前揭所辯,均不足採信,本件事證明確, 被告2人之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2人所為,均係犯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又被告 2人於事實欄一所載時、地,先後以徒手互毆、互相推擠之 方式致對方受有事實欄一所示之傷害,於自然意義上固為數 行為,惟被告2人均係於密切接近之時間及同地實施,侵害 同一被害人之身體法益,各行為之獨立性極為薄弱,且係出 於同一傷害犯意,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 以強行分開,應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施行,而均論以接續犯 之一罪。  ㈡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2人因噪音問題前有嫌隙 ,然未思以理性方式處理,竟率爾以事實欄一所載之方式傷 害對方,分別造成被告2人受有事實欄一所示之傷害,顯然 被告2人均欠缺尊重他人身體之觀念,應值非難。再兼衡被 告2人之素行(詳參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智識程 度、家庭經濟狀況(見本院卷第88頁)、犯罪之動機、目的、 手段之危險性、事實欄一所載之傷勢程度、被告2人犯後否 認犯行之態度,及被告2人迄未達成調解或賠償等一切情狀 ,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㈢另被告乙○○之辯護人雖為被告乙○○請求為緩刑宣告(見本院卷 第99至100頁),然被告乙○○既然始終否認犯行,犯後亦未與 告訴人甲○○達成和解、調解或賠償損害,顯然對於所為犯行 並無悔悟之心,而使法院信其無再犯之虞,自不適宜為緩刑 宣告,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本 件依刑事判決精簡原則,僅記載程序法條文)。 本案經檢察官丙○○提起公訴,檢察官雷金書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彭全曄                                       法 官 劉思吟                              法 官 吳昱農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敘明上訴理由,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應附繕本) ,上訴於臺灣高等法院。其未敘述上訴理 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切勿逕送 上級法院」。                    書記官 孫霈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 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5-01-14

PCDM-113-易-1206-20250114-1

附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2388號 原 告 劉俊暉 被 告 廖虹傑 上列被告廖虹傑因傷害案件(本院113年度易字第1206號),經原 告劉俊暉提起請求損害賠償之附帶民事訴訟,因事件繁雜,非經 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 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彭全曄 法 官 劉思吟 法 官 吳昱農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孫霈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2025-01-14

PCDM-113-附民-2388-20250114-1

附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傷害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2666號 原 告 廖虹傑 被 告 劉俊暉 上列被告劉俊暉因傷害案件(本院113年度易字第1206號),經原 告廖虹傑提起請求損害賠償之附帶民事訴訟,因事件繁雜,非經 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 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彭全曄 法 官 劉思吟 法 官 吳昱農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孫霈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2025-01-14

PCDM-113-附民-2666-2025011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