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安全帽攻擊

共找到 62 筆結果(第 61-62 筆)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違反保護令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3年度簡字第3427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永信 上列被告因違反保護令罪案件,經檢察官聲請依簡易判決處刑( 113年度偵字第19999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甲○○犯違反保護令罪,處拘役肆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 仟元折算壹日。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犯罪事實及證據,均引用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如附件)所載。 二、家庭暴力防治法所稱「家庭暴力」,係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 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條第1款定 有明文。經查,本件被告甲○○與被害人乙○○為○○,其二人間 具有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家庭成員關係。被告明知本院核發之 如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所載之民事通常保護令係禁止其對被 害人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且不得對被害人為 騷擾、接觸、通話、通信之行為,被告應遠離被害人之住居 所至少100公尺,竟仍於該通常保護令有效期間內,對被害 人實施身體上不法侵害之行為,及騷擾、接觸、通話、通信 之行為等情,業據被告於警詢及偵查中供承明確,核與證人 即被害人於警詢中證述之情節相符,復有本院民國112年度 家護字第OOO號民事通常保護令等資料在卷可稽,被告上揭 犯行,應堪認定。 三、核被告所為,係犯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1條第1款、第2款之違 反保護令罪。被告於一接續行為中,違反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61條數款規定,因法院依同法第14條規定核發保護令者,該 保護令內之數款規定,均係保護令之內容,僅係將其違反情 形逐一列舉,被告同時違反保護令內數款規定,應僅論以單 一之違反保護令罪。爰審酌被告與被害人為○○,本應相互尊 重,且其既明知本院已核發民事通常保護令,竟仍無視於上 開保護令之內容,為前揭家庭暴力之犯行,所為非是。惟念 其犯後坦承犯行,態度尚可;並考量被告前有犯罪前科(依 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意旨, 作為量刑參考),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1份可參 ;再衡酌其犯罪目的、手段、家庭經濟勉持之生活狀況、國 小畢業之智識程度(警卷第3頁),暨被害人所受騷擾之程 度等一切具體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如易科罰 金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454條第2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1條第1款、第2款,刑法第11條前段、第 41條第1項前段,逕以簡易判決處刑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判決之日起20日內,向本院提 起上訴(須附繕本)。 本案經檢察官翁逸玲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刑事第十六庭 法 官 林岳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應附 繕本)。                書記官 吳玫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1條 (違反保護令罪之處罰) 違反法院依第14條第1項、第16條第3項或依第63條之1第1項準用 第14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4款、第10款、第13款至第15款及 第16條第3項所為之下列裁定者,為違反保護令罪,處3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0萬元以下罰金: 一、禁止實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騷擾、接觸、跟蹤、通話、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 為。 三、遷出住居所。 四、遠離住居所、工作場所、學校或其他特定場所。 五、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 六、禁止未經被害人同意,重製、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 ,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被害人之性影像。 七、交付或刪除所持有之被害人性影像。 八、刪除或向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或 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申請移除已上傳之被害人性影像。 附件: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113年度偵字第19999號   被   告 甲○○ 男 OO歲(民國00年0月00日生)             住○○市○○區○○里○○00○00號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違反家庭暴力防治法案件,業經偵查終結,認為宜以 簡易判決處刑,茲將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分敘如下:     犯罪事實 一、甲○○與乙○○係○○關係,因甲○○於民國112年1月24日15時許, 在臺南市○○區○○路000號乙○○之工作場所前,以安全帽砸損 乙○○之機車儀表板、車頭燈、煞車燈、車牌,並拿安全帽攻 擊乙○○,以此方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經臺南市政府警察局 佳里分局向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聲請核發民事通常保護令,並 由該院於112年6月6日核發112年度家護字第OOO號民事通常 保護令予乙○○,裁定令甲○○不得對乙○○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 法侵害之行為,且不得對乙○○為騷擾、接觸、通話、通信之 行為,甲○○應遠離陳信君之住居所至少100公尺,並應於本 保護令之有效期間內完成認知教育輔導12次之處遇計畫,保 護令有效期間為1年。詎甲○○知悉前開民事通常保護令內容 ,竟仍基於違反保護令之犯意,於112年12月7日11時12分許 ,在臺南市○○區○○里○○00○00號住處內,不停以通訊軟體LIN E傳送訊息及打電話給乙○○,要求乙○○前往其住處,並因借 貸之需求而強迫乙○○擔任債務之保證人,經乙○○拒絕後,甲 ○○遂擋在門口不讓其出去,並與乙○○發生拉扯,以此方式對 陳信君為身體上之不法侵害,及騷擾、接觸、通話、通信之 行為,嗣因乙○○掙脫後逃離上址,並請求鄰居協助報警,始 循線查悉上情。 二、案經臺南市政府警察局佳里分局報告偵辦。 證據並所犯法條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甲○○於警詢及偵訊時均坦承不諱, 核與證人即被害人乙○○於警詢及偵查中具結之證述相符,並 有前開民事通常保護令及保護令執行紀錄表各1份、通訊軟 體LINE截圖畫面1張在卷為憑,足認被告自白與事實相符, 應可採信,其犯嫌應堪認定。 二、核被告甲○○所為,係犯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1條第1項第1款、 第2款之違反保護令罪嫌。被告之犯行雖同時違反數款保護令規 定,然此僅為不同之違反保護令態樣,本質上仍係違反同一保 護令,請論以一違反保護令罪。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51條第1項聲請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此 致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19  日 檢 察 官 翁 逸 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9   月  30  日 書 記 官 丁 銘 宇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全文: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1條 違反法院依第 14 條第 1 項、第 16 條第 3 項或依第 63 條之 1 第 1 項準用第 14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2 款、第 4 款、 第 10 款、第 13 款至第 15 款及第 16 條第 3 項所為之下列 裁定者,為違反保護令罪,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 併科新臺幣 10 萬元以下罰金: 一、禁止實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騷擾、接觸、跟蹤、通話、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 為。 三、遷出住居所。 四、遠離住居所、工作場所、學校或其他特定場所。 五、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 六、禁止未經被害人同意,重製、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 ,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被害人之性影像。 七、交付或刪除所持有之被害人性影像。 八、刪除或向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或 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申請移除已上傳之被害人性影像。 附記事項: 本件係依刑事訴訟法簡易程序辦理,法院簡易庭得不傳喚被告、 輔佐人、告訴人、告發人等出庭即以簡易判決處刑;被告、被害 人、告訴人等對告訴乃論案件如已達成民事和解而要撤回告訴或 對非告訴乃論案件認有受傳喚到庭陳述意見之必要時,請即另以 書狀向簡易法庭陳述或請求傳訊。

2024-10-21

TNDM-113-簡-3427-20241021-1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妨害名譽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206號 公 訴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吳玉紅 上列被告因妨害名譽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1 7878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甲○○無罪。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甲○○於民國000年00月0日下午3時30分 許,基於公然侮辱之犯意,於不特定人皆得共見共聞、位於 屏東縣○○市○○路000號之○○○屏東店之櫃台處,見告訴人乙○○ 於該處向該店職員劉威佑進行客訴,而與告訴人發生爭吵, 並稱告訴人為「瘋女人」(台語)等語,足以損害告訴人之 名譽。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09條第1項之公然侮辱罪嫌。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 能證明被告犯罪或其行為不罰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 訟法第154條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而認定不 利於被告之事實,須依積極證據,苟積極證據不足為不利於 被告事實之認定時,即應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更不必有何 有利之證據,又檢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 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 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從說服法院以形成 被告有罪之心證,基於無罪推定之原則,自應為被告無罪判 決之諭知(最高法院52年度台上字第1300號、76年度台上字 第4986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公訴意旨認被告涉犯上開罪嫌,無非係以被告之供述、告訴 人、證人劉威佑之證述、監視錄影光碟暨臺灣屏東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勘驗筆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查詢結果頁 面截圖為其主要論據。訊據被告固坦認有於上開時間、地點 ,向告訴人稱「瘋女人」等語,且有上開證據可佐,此部分 之事實固堪認定。然本件尚應審究者,為被告之行為,是否 該當刑法第309條第1項之「公然侮辱罪」?經查: ㈠、按刑法第309條第1項(下稱系爭規定)所處罰之公然侮辱行 為,係指依個案之表意脈絡,表意人故意發表公然貶損他人 名譽之言論,已逾越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經權衡該言 論對他人名譽權之影響,及該言論依其表意脈絡是否有益於 公共事務之思辯,或屬文學、藝術之表現形式,或具學術、 專業領域等正面價值,於個案足認他人之名譽權應優先於表 意人之言論自由而受保障者。參酌我國法院實務及學說見解 ,名譽權之保障範圍可能包括「社會名譽」、「名譽感情」 及「名譽人格」。「社會名譽」又稱外部名譽,係指第三人 對於一人之客觀評價,且不論被害人為自然人或法人,皆有 其社會名譽。於被害人為自然人之情形,則另有其名譽感情 及名譽人格。「名譽感情」指一人內心對於自我名譽之主觀 期待及感受,與上開社會名譽俱屬經驗性概念。「名譽人格 」則指一人在其社會生存中,應受他人平等對待及尊重,不 受恣意歧視或貶抑之主體地位,係屬規範性概念。此項平等 主體地位不僅與一人之人格發展有密切關係,且攸關其社會 成員地位之平等,應認係名譽權所保障人格法益之核心所在 。另「名譽感情」係以個人主觀感受為準,既無從探究,又 無從驗證,如須回歸外在之客觀情狀,以綜合判斷一人之名 譽是否受損,進而推定其主觀感受是否受損,此已屬社會名 譽,而非名譽感情。又如認個人主觀感受之名譽感情得逕為 公然侮辱罪保障之法益,則將難以預見或確認侮辱之可能文 義範圍。蓋一人耳中之聒聒噪音,亦可能為他人沉浸之悅耳 音樂。聽聞同樣之粗鄙咒罵或刻薄酸語,有人暴跳如雷,有 人一笑置之。如認「名譽感情」得為系爭規定之保護法益, 則任何隻字片語之評價語言,因對不同人或可能產生不同之 冒犯效果,以致不知何時何地將會一語成罪。是系爭規定立 法目的所保障之名譽權內涵應不包括「名譽感情」。至於冒 犯他人名譽感情之侮辱性言論,依其情節,仍可能成立民事 責任,自不待言。從而,系爭規定所保護之名譽權,其中「 社會名譽」及「名譽人格」部分,攸關個人之參與並經營社 會生活,維護社會地位,已非單純私益,而為重要公共利益 。故為避免一人之言論對於他人之社會名譽或名譽人格造成 損害,於此範圍內,系爭規定之立法目的自屬合憲。又就表 意脈絡而言,語言文字等意見表達是否構成侮辱,不得僅因 該語言文字本身具有貶損他人名譽之意涵即認定之,而應就 其表意脈絡整體觀察評價。如脫離表意脈絡,僅因言詞文字 之用語負面、粗鄙,即一律處以公然侮辱罪,恐使系爭規定 成為髒話罪。具體言之,除應參照其前後語言、文句情境及 其文化脈絡予以理解外,亦應考量表意人之個人條件(如年 齡、性別、教育、職業、社會地位等)、被害人之處境(如 被害人是否屬於結構性弱勢群體之成員等)、表意人與被害 人之關係及事件情狀(如無端謾罵、涉及私人恩怨之互罵或 對公共事務之評論)等因素,而為綜合評價。而就故意公然 貶損他人名譽而言,則應考量表意人是否有意直接針對他人 名譽予以恣意攻擊,或只是在雙方衝突過程中因失言或衝動 以致附帶、偶然傷及對方之名譽。按個人語言使用習慣及修 養本有差異,有些人之日常言談確可能習慣性混雜某些粗鄙 髒話(例如口頭禪、發語詞、感嘆詞等),或只是以此類粗 話來表達一時之不滿情緒,縱使粗俗不得體,亦非必然蓄意 貶抑他人之社會名譽或名譽人格。尤其於衝突當場之短暫言 語攻擊,如非反覆、持續出現之恣意謾罵,即難逕認表意人 係故意貶損他人之社會名譽或名譽人格。是就此等情形亦處 以公然侮辱罪,實屬過苛。基此,基於刑法謙抑性原則,國 家以刑罰制裁之違法行為,原則上應以侵害公益、具有反社 會性之行為為限,而不應將損及個人感情且主要係私人間權 利義務爭議之行為亦一概納入刑罰制裁範圍。故就「名譽感 情」而言,此項法益顯屬個人感情,已非系爭規定所保障之 目的法益。如以系爭規定保護個人之名譽感情,不僅有違刑 法最後手段性原則,亦難免誘使被害人逕自提起告訴,以刑 逼民,致生檢察機關及刑事法院之過度負擔(憲法法庭113 年度憲判字第3號判決意旨可參)。 ㈡、經本院當庭勘驗案發當時之監視器錄影畫面,可知告訴人係 因其配偶至○○○裝水與其他顧客發生糾紛,不滿○○○介入此糾 紛,且欲向○○○調閱監視器觀看,而於案發時前往○○○服務台 客訴,經服務台員工通知證人即安全課課長劉威佑到場與告 訴人進行溝通,告訴人仍情緒激動,向證人劉威佑表示其配 偶為正當防衛,並談論到台北捷運鄭捷事件,認為與其配偶 發生糾紛之人是在欺負其配偶等語。證人劉威佑與告訴人溝 通之過程中,被告先走至服務台旁,並有1名員工向前與被 告交談。嗣被告於監視器時間16分9分41秒時,向告訴人稱 :「小姐,發生事情的不是我們,你搞錯對象了吧」,告訴 人回覆稱:「我沒有說○○○報警哦,妳問他(手指向證人劉威 佑),妳給我閉上妳的嘴」,被告說:「你兇什麼?」,告 訴人說:「我說妳給我閉上妳的嘴,妳問他(手指向證人劉 威佑),我有說他們報警嗎?」,證人劉威佑伸出手欲制止 被告,告訴人加大音量又說:「我有說他們報警嗎?」、「 我有說他們有報警嗎?」。被告也加大音量重複說:「妳大 聲什麼?」、「妳大聲什麼?」。監視器時間16時10分01秒 時被告雙臂交叉抱於胸前,向前走一步,又更大聲地吼:「 妳大聲什麼?」、「妳大聲什麼?」,告訴人則大吼:「到 底關妳什麼事?」、「我從來沒有說○○○報警哦」,被告加 大音量說:「那妳在這邊吵什麼啦」、告訴人大吼:「關妳 什麼事啦」。監視器時間16時10分10秒時,被告說:「瘋女 人(台語)」、「當這邊是妳家是不是啦」,告訴人大聲說: 「來啊!妳這麼有本事妳來啊」,被告大聲說:「你被告應 該啦!死好啦、死好啦」,告訴人大聲說:「現在又沒妳的 事,管這麼多」,證人劉威佑以身體擋住雙方,雙方仍隔空 互罵。監視器時間16時10分26秒起,畫面左方走出一名黑衣 男子,走至被告身後試圖勸架,雙方仍大聲互相指責,被告 對告訴人大聲說:「你去找警察阿」、「你來這裡吵什麼」 、「你很吵阿、吵死了」等語,告訴人則回應:「關你什麼 事啊」、「可以閉上你的嘴嗎」,被告以手指向告訴人說: 「你才閉上你的嘴」、「你丈夫跟你這款的啦」,告訴人回 應:「跟我這款的?也要看你有沒有本事(台語)」,被告大 聲說:「我有沒有本事?(台語)我不會在這裡給人家找麻煩 」、「你把你丈夫顧好啦、來這邊丟人現眼」。黑衣男子於 監視器時間16時11分18秒時試圖將被告帶離現場,被告走了 幾步又轉身與告訴人大聲互罵,說「你吵到我了」,告訴人 加大音量說:「與你何干(台語)」,被告更大聲地說:「你 吵到我了啦」、「叫警察來啊」、「笑死人了」,至監視器 時間16時12分01秒時被告本欲離開,聽聞告訴人繼續回應, 轉身又走向告訴人說:「在那邊吵架、打架,人家都錄影了 」,告訴人說:「我哪裡吵架,你眼睛看到了?」,被告說 :「等一下找那個男生,人家都有錄影了,要告你們」,告 訴人則回應說:「阿他就跑掉了阿」、「告阿」,被告邊走 邊說:「死好啊」,告訴人大聲對被告吼說:「我有叫你來 嗎?還是你要包白包?」,告訴人與黑衣男子往畫面左方離 去,於監視器時間16時12分35秒離開畫面等情,有本院勘驗 筆錄暨附件截圖照片在卷可查(見本院卷第83至87、97至115 頁);復佐以被告於本院審理中供稱:我是○○○生鮮處處長, 案發那天店長不在,我是店內最大的主管,糾紛剛發生的時 候員工有打分機通知我,我開完會過去了解,在旁邊的時候 收銀課課長有先來跟我說發生什麼事情,直到我聽到告訴人 講說她家人是拿安全帽攻擊其他顧客,不是像鄭捷一樣拿刀 ,我才上前制止她,她開始對我咆哮,我就情緒失控,跟告 訴人互相咆哮,過程中我有提到瘋女人3個字等語(見本院卷 第32、90頁),並有被告提出其任職○○○○○○屏東店雜貨處處 長之名片附卷可查(見本院卷第55頁)。可見本案係告訴人先 不滿○○○介入其與另名顧客之糾紛,因而情緒激動,被告則 因其為○○○之主管,不滿告訴人因與另名顧客產生之糾紛而 至○○○進行客訴,雙方因而發生口角衝突,以致於被告於此 衝突持續過程中向告訴人稱「瘋女人」等語。而衡酌被告前 揭所為之動機係不滿告訴人因與其他顧客之糾紛,而至被告 任職之工作場所進行客訴,而表達一時之不滿情緒,且所發 表言論期間甚短,尚非持續性反覆為之,倘非該處處理本案 糾紛之員工,如以客觀第三人角度觀察,尚無法立刻查知被 告辱罵之對象、原因為何,故難認被告前述所為已對告訴人 之社會名譽及名譽人格產生明顯、重大減損,告訴人遭被告 辱罵前述粗話固感到難堪、不快,然揆諸前揭說明,此核屬 「名譽感情」部分,尚非公然侮辱罪所欲保障之對象,而僅 係被告個人修養、情緒管控之私德問題。是以,被告前揭所 為不致於撼動告訴人在社會往來生活之平等主體地位,亦不 致於使告訴人產生自我否定之效果而損及其人格尊嚴,且亦 未涉及結構性強勢對弱勢群體(例如針對種族、性別、性傾 向、身心障礙等)身分或資格之貶抑,故難認有侵害告訴人 之名譽人格及社會名譽,且已逾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 本院參酌前揭憲法法庭判決之意旨,認為被告前開所為,核 與公然侮辱罪之構成要件不符,尚無以刑法公然侮辱罪加以 處罰之必要。至被告雖本院審理中表示:我認罪、承認等語 (見本院卷第36、82頁)。惟其亦表明其係因情緒失控,沒有 侮辱告訴人之意等語(見本院卷第32、90頁),是亦難僅憑 被告上開空泛之「認罪」、「承認」等語,遽為被告有罪之 判決。 四、綜上所述,檢察官固起訴被告涉犯公然侮辱罪嫌,然依據前 揭憲法法庭判決意旨,就公然侮辱罪適用範圍應為合理之限 縮,本件依據檢察官所舉之事證,尚未達於通常一般之人均 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被告確有檢察官所指訴之公然侮辱 犯行之程度,本院自無從形成被告有罪之確信,揆諸前開法 條規定及判決先例意旨,自應為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1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錢鴻明、廖子恆提起公訴,檢察官楊婉莉、施怡安 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7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黃虹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1  日 書記官 李諾櫻

2024-10-07

PTDM-113-易-206-2024100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