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週年利率百分之五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61-7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確認債權不存在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233號 原 告 朱玟瑜 訴訟代理人 呂靜玟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鄭宇容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高敏翔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被 告 新田居空間設計工作室 法定代理人 黃宥螢 被 告 林威辰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債權不存在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 判費,查原告訴之聲明第一項「確認被告新田居空間設計工作室 對原告新臺幣(下同)115萬7500元之工程款債權,就超出51萬5 000元部分不存在。」,此部分訴訟標的金額應核定為64萬2500 元,訴之聲明第二項「被告新田居空間設計工作室應給付原告36 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 五計算之利息。」,此部分訴訟標的金額應核定為36萬元,訴之 聲明第三項「被告林威辰、被告新田居空間設計工作室應連帶給 付原告39萬5267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 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此部分訴訟標的金額應核定為 39萬5267元,上開三項聲明均屬因財產權而為之請求,是該部分 訴訟標的金額合計為139萬7767元(計算式:64萬2500元+36萬元 +39萬5267元=139萬7767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萬7880元,至 訴之聲明第四項「被告林威辰、被告新田居空間設計工作室應刪 除在Google地圖『造顏美學_Zaoyan Beauty』頁面內,所公開張貼 如原證16所示之留言」,此部分核屬非因財產權而起訴,應徵第 一審裁判費4500元,是總計應徵第一審裁判費2萬2380元。茲依 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本裁定送達翌日 起5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五庭 法 官 何佳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黃馨儀

2025-01-22

TPDV-114-補-233-20250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6113號 原 告 朱淑淵 被 告 余秉原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 事訴訟,經本院刑事庭裁定移送前來(113年度附民字第734號) ,本院於中華民國114年1月17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捌拾貳萬伍仟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 一月六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本件原告起訴原請求被告給付新臺 幣(下同)100萬元及遲延利息,嗣變更請求金額為88萬元 及遲延利息(見本院卷第68頁),核屬減縮聲明,依民事訴 訟法第255條第1項但書第3款規定,應屬合法,先予敘明。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情事,爰依原告之聲請,准由其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訴外人何奕勲、雷士霆、羅先覺(以下各稱其姓 名)於民國109年、110年間,分別加入被告與其他真實姓名 年籍不詳之人組成之詐欺集團(下稱詐欺集團),先由何奕 勳每月給付金錢向雷士霆租用其中國信託銀行帳號00000000 0000號帳戶,其後,詐欺集團成員於110年3月間,利用交友 軟體及通訊軟體Line結識原告,向原告詐稱:在「永富國際 娛樂(yf666.vip)、(yf678.xyz)」、「興順國際娛樂( xs888.xyz)」等網路平台投資可獲利云云,致原告陷於錯 誤,而於附表所示日期、時間,將100萬元匯入附表所示第1 層人頭帳戶,隨即由詐欺集團成員將該100萬元依序轉匯入 附表所示第2至5層人頭帳戶,羅先覺、何奕勲則依被告指示 ,於附表所示日期、時間、地點自最後一層人頭帳戶中提領 一空(各層人頭帳戶之戶名、帳號、款項轉入日期、時間及 金額,以及提領人、提領日期、時間、地點及金額,均如附 表所示),再交由何奕勲依被告指示購買虛擬貨幣後,交予 被告,致原告受騙匯款。惟原告嗣與何奕勳及雷士霆調解成 立,並獲賠償12萬元,故扣除前開金額後,原告尚受有財產 上損害88萬元(計算式:100萬元-12萬元=88萬元)。爰依 民法第184條、第185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 被告應給付原告88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出任何聲明或 陳述。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數人 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 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造意人及幫助人,視為共同行為人 ,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分別定有明文。又所謂共同 侵權行為,係指數人共同不法對於同一之損害,與以條件或 原因之行為。加害人於共同侵害權利之目的範圍內,各自分 擔實行行為之一部,而互相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目的者 ,仍不失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而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 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  ㈡經查,原告主張其受被告所屬詐欺集團詐騙而將款項匯入如 附表所示第1層人頭帳戶,隨即由詐欺集團成員將該款項依 序轉匯入附表所示第2至5層人頭帳戶,羅先覺、何奕勲則依 被告指示,自最後一層人頭帳戶中提領一空,再全部交由何 奕勲依被告指示購買虛擬貨幣後,交予被告,何奕勳、雷士 霆、羅先覺因前開行為遭提起公訴,經本院刑事庭以112年 度訴字第1267號、112年度訴字第1643號刑事判決各判處罪 刑,且該判決認定被告係詐欺集團成員,從事洗錢工作,何 奕勳、羅先覺依被告指揮而行動,與被告為共同正犯等情, 有前開刑事判決、前開刑事案卷電子卷證等可資為憑,自堪 信為真實。是以,被告指示詐欺集團成員領取款項後購買虛 擬貨幣,再繳予被告,以掩飾並隱匿贓款,而與詐欺集團成 員相互分工利用他人之行為,共同詐欺原告匯款,各行為與 原告所受損害間有相當因果關係,被告自應與詐欺集團成員 就全部發生之結果,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又被告依民法第 184條、第185條規定,本應賠償原告如附表所示受詐騙所受 全部損害100萬元(如附表「人頭帳戶之戶名、帳號、贓款 轉入時間及金額」項下「第1層」欄所示)本息,惟原告業 自何奕勳、雷士霆、訴外人鄒心瑜(第4、5層人頭帳戶)獲 償17萬5000元,業據原告到庭陳述明確,此部分債務已因清 償而消滅,依民法第274條規定,被告亦同免責任,是原告 僅得請求被告賠償尚未受償餘額82萬5000元(計算式:100 萬元-17萬5000元=82萬5000元)本息;逾此範圍之主張,則 無依據,不應准許。  ㈢末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 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 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又遲延之債務,以支 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 ;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 年利率為5%,民法第229條第2項、第233條第1項前段、第20 3條定有明文。本件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係以給 付金錢為標的,原告請求被告給付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 114年1月6日(見本院卷第75頁)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之利息,併應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給 付82萬5000元,及自114年1月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 為無理由,則應予駁回。 五、末按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 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其因不足法 定人數不能合議者,由院長裁定之;前項移送案件,免納裁 判費,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查本件 係經本院刑事庭以113年度附民字第734號裁定移送前來,依 上揭法律規定,免納裁判費,又迄本院言詞辯論終結止,當 事人並無任何裁判費或其他訴訟費用之支出,自無諭知訴訟 費用負擔之必要,併此指明。 六、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顧仁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葉佳昕 附表:原告被詐騙之金流(民國/新臺幣) 編號 人頭帳戶之戶名、帳號、贓款轉入時間及金額 提領人、提領日期、時間、地點及金額 第1層 第2層 第3層 第4層 第5層 1 康凱翔 土地銀行000000000000號 110年5月14日上午11時42分 100萬元 余家菡 國泰世華000000000000號 110年5月14日中午12時45分 左列全數轉入 余金和 國泰世華000000000000號 110年5月14日中午12時49分 44萬元 無 無 羅先覺 110年5月14日中午12時58分至下午1時02分 臺北市○○區○○街00號B1全聯超市中山興安店(ATM) 左列全數提 領 余蘇美玉 國泰世華000000000000號 110年5月14日中午12時53分 49萬5031元 雷士霆 中國信託000000000000號 110年5月14日中午12時54分 左列全數轉入 無 何奕勲 110年5月14日中午12時57分至下午1時 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統一超商潤泰店(ATM) 左列全數提領 余家菡 中國信託000000000000號 110年5月14日下午3時11分 餘款6萬 4969元全數轉入 鄒心瑜 中國信託00000000000號 110年5月14日下午3時13分 左列全數轉入 鄒心瑜 國泰世華000000000000號 110年5月14日下午3時36分 左列全數轉入 何奕勲 110年5月14日下午3時 42分至47分 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統一超商鑫安江店(ATM) 左列全數提領

2025-01-22

TPDV-113-訴-6113-20250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簽帳卡消費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6452號 原 告 星展(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伍維洪 訴訟代理人 陳正欽 彭若鈞律師 被 告 呂宇泓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簽帳卡消費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 2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陸拾陸萬肆仟零玖拾參元,及如附表所示 之利息。 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仟貳佰柒拾元由被告負擔,並自本判決確定之 翌日起,加給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花旗(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花旗銀行)將其 在臺之消費金融業務及相關資產與負債(含營業部、44間分 行),依企業併購法之規定分割予原告乙節,經金融監督管 理委員會民國111年12月22日金管銀外字第11101491841號函 同意在案(見本院卷第51至52頁),就花旗(台灣)商業銀 行股份有限公司讓與原告部分之權利義務關係,自應由原告 概括承受。 二、本件依被告與花旗銀行簽訂之信用卡約定條款(下稱系爭信 用卡條款)第28條,被告與花旗銀行約定以本院為第一審管 轄法院(見本院卷第15頁),原告既受讓花旗銀行之權利義 務,上開合意管轄約定,仍生拘束兩造之效力,故本院就本 件訴訟有管轄權,合先敘明。 三、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 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被告於104年3月間向花旗銀行申請信用卡,依約 被告得持信用卡於特約商店簽帳消費,且應於當期繳款截止 日前向原告清償,或以循環信用方式繳付最低應繳金額,逾 期清償時,依原告公告之差別利率計付循環利息外,第1個 月收取違約金新臺幣(下同)300元,第2個月收取400元, 第3個月收取500元,最高收取期數不超過3期,如連續2期未 繳付最低應繳金額或所繳付款項未達原告所定最低應繳金額 者,即喪失期限利益,其債務視為全部到期。詎被告嗣未依 約清償,依約被告上開所有債務均喪失期限利益,視為全部 到期,被告尚欠66萬4,093元(其中本金57萬2,678元、已結 算未受償利息8萬9,288元、已結算未受償費用2,127元), 及如附表所示之利息未清償。為此,爰依消費借貸之法律關 係提起本訴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 三、按借用人應於約定期限內,返還與借用物種類、品質、數量 相同之物,民法第478條前段定有明文。本件原告主張之事 實,已據其提出信用卡約定條款、信用卡申請書、信用卡對 帳單、原告帳務系統畫面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11至49頁) ,堪信為真實。被告於前揭欠款因未依約繳納視為到期後, 依民法第478條前段規定,應負擔返還借款之責任。從而, 原告依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66萬4,093元及 如附表所示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本件第一審訴訟費用7,270元應由被告負擔,並依民事訴訟 法第91條第3項規定,自本判決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週年 利率5%計算之利息,爰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載。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許筑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林政彬 附表:(民國;新臺幣/元) 編號 項目 計息本金 利息 1 信用卡 572,678元 自113年11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15%計算。

2025-01-22

TPDV-113-訴-6452-20250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4384號 原 告 曾麗鳳 訴訟代理人 簡榮宗律師 許寶仁律師 蔡竣惟律師 被 告 林鴻錚 陳張玉英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劉敏卿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25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貳拾萬元,及自民國一一三年七月九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五分之一,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主文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以新臺幣貳拾萬元為原告預 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原告與被告林鴻錚於民國77年間結婚,原告於11 2年1月28日晚上偶然間聽見被告林鴻錚在房間内與他人視訊 對話内容露骨,始驚覺被告林鴻錚與其30年前舊識、近5年 始熟絡之被告陳張玉英發生婚外情,詎其仍繼續與被告陳張 玉英保持聯繫,計畫於112年5月10日由被告陳張玉英自臺東 搭機至臺北與被告林鴻錚碰面,並約定一同入住位於臺北市 中正區之德立莊酒店(下稱系爭酒店)。嗣被告2人於112年 5月10日下午3時許先在系爭酒店大廳親密牽手勾肩,隨後一 同進入系爭酒店房間,依被告2人間LINE對話内容,推斷2人 於112年5月10日同宿系爭酒店已發生性行為,且自112年5月 2日起至6月16日止報備行蹤、賭氣尋求對方安慰、訴說情話 及傳送親密貼圖以表達愛意,甚至在出軌事實曝光後,安慰 彼此未有背叛情事等,已逾越一般男女朋友社交行為之界線 ,並逾社會一般通念所能容忍之範圍,足以破壞原告婚姻共 同生活圓滿安全及幸福,均在被告林鴻錚與原告之婚姻存續 期間,被告陳張玉英亦明知被告林鴻錚已有配偶,被告2人 共同侵害原告基於配偶關係之身分法益而情節重大。爰依民 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第3項準用同 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精神慰撫金,並聲明:( 一)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暨自起 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 之利息。(二)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等語。 二、被告則以:被告陳張玉英為被告林鴻錚前任職汽車公司之同 事,被告陳張玉英於84年辭職回到臺東家鄉工作後,被告2 人就沒有聯絡,其間熱心的許姓同事偶而會告知被告林鴻錚 之前同事近況。原告於112年5月10日拍攝到被告2人一同進 入系爭酒店,即係當日大伙約在中華路錢櫃KTV歡唱,被告 陳張玉英因飛機提早到臺北並下榻於系爭酒店,被告林鴻錚 為其老主管,帶了伴手禮要給被告林鴻錚,不便於聚會時拿 ,故被告林鴻錚提前抵達其下榻處取貨,再一起參加錢櫃KT V的歡唱,2人當日無侵害原告配偶權之情事發生。原告與被 告林鴻錚雖有夫妻之名,但近20年來夫妻關係名存實亡,無 親密之夫妻生活,被告林鴻錚已提起離婚之訴,原告則反請 求分配夫妻剩餘財產,原告與被告林鴻錚業於113年7月29日 在本院家事法庭達成和解離婚,目前無婚姻關係。被告林鴻 錚於10年前為方便照顧年邁雙親與雙親同住淡水,原告則與 女兒居住臺北市文山區,10多年來原告從未到淡水探視被告 林鴻錚之父母,夫妻早已形同陌路,原告對於被告林鴻錚有 心臟病,曾心臟痙攣而掛急診,都不關心,其對於被告2人 親密牽手會受到精神上傷害,難以想像,原告主張其配偶權 被侵害,請求賠償精神慰撫金100萬元,理由實在牽強等詞 ,資為抗辯,並答辯聲明:(一)原告之訴駁回。(二)如 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免假執行。 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 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 ,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 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前二項規定,於不法 侵害他人基於父、母、子、女或配偶關係之身分法益而情節 重大者,準用之。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 段、第195條第1項前段、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配偶因婚姻 契約而互負誠實之義務,配偶一方之行為不誠實,破壞婚姻 共同生活之圓滿安全及幸福者,即為違反因婚姻契約所負義 務而侵害他方基於配偶關係之身分法益。若明知為有配偶之 人,與之交往逾越普通朋友分際成為情侶,已逾社會一般通 念所能容忍之範圍,達破壞婚姻共同生活之圓滿安全及幸福 之程度,係屬干擾或妨害他人夫妻維持婚姻共同生活圓滿、 安全及幸福之權利,影響配偶之身分法益至鉅,苟配偶確因 此受非財產上損害即精神上痛苦,自得依法請求賠償。 四、經查: (一)原告與被告林鴻錚於77年間結婚,於113年7月29日經法院 和解離婚,有原告提出之戶籍謄本在卷可稽。 (二)原告前揭主張被告2人於112年5月10日同宿於系爭酒店共 處一室發生性行為、自112年5月2日起至6月16日止以通訊 軟體LINE表達愛意等情,業據提出被告2人於112年5月10 日自系爭酒店大廳一同搭乘電梯上樓後進入系爭酒店房間 之影片光碟及截圖、被告2人間以LIN互傳訊息、視訊、語 音通話之截圖等為證。被告雖以前詞辯稱被告陳張玉英於 112年5月10日帶伴手禮要給被告林鴻錚,被告林鴻錚抵達 至被告陳張玉英下榻之系爭酒店係拿取伴手禮,再一起參 加錢櫃KTV的歡唱,否認當日有侵害原告配偶權之情事發 生。然依原告提出被告2人於系爭酒店之影片及截圖內容 ,被告2人手上均無所辯之伴手禮,亦未有所稱見面拿取 伴手禮之行為,參以被告2人之對話截圖內容,堪認被告 陳張玉英明知被告林鴻錚係有配偶之人,與被告林鴻錚於 112年5月10日在系爭酒店房間發生性行為,被告2人並於1 12年5月8日至6月7日間互相傳送表達愛意等訊息內容,已 逾越普通朋友交往分際。被告林鴻錚違反因婚姻契約所負 義務,與被告陳張玉英共同不法侵害原告基於配偶關係之 身分法益,且其情節重大,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原告請 求被告連帶賠償其因此所受之非財產上損害,即屬有據。 被告林鴻錚另辯稱近20年來與原告之夫妻關係名存實亡、 無親密之夫妻生活、10多年原告從未到淡水探視其父母云 云,然為原告否認,主張婚後以被告林鴻錚為重心,從不 缺席有關被告林鴻錚家族聚會,多年前用心照料當時仍在 世之被告林鴻錚父親,去年每週自木柵遠赴淡水照料被告 林鴻錚之年邁母親,被告林鴻錚於111年8月初確診新冠病 毒時照顧並料理其三餐,且與被告林鴻錚仍有夫妻間之親 密關係存在等語,並提出112年5月14日與被告林鴻錚對話 之錄音檔光碟及譯文、相關之手機照片、訊息等截圖為證 。被告對於原告提出之上開證據亦不爭執,就其所辯未提 出證據證明,自難採信。 (三)本院審酌被告上開行為所致原告精神上痛苦程度,兩造陳 述之學經歷及原告提出之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 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被告提出之112年度各 類所得扣繳暨免扣繳憑單等,參酌本院調閱稅務資料連結 作業所列兩造之財產所得、勞保投保資料及兩造之身分、 地位、經濟狀況等各情,認原告得請求之精神慰撫金以20 萬元為適當。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項前段、 第195條第3項準用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20萬元 ,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7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部分,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逾此金額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本判決所命給付金 額未逾50萬元,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被告聲請宣告被告預 供擔保而免為假執行。原告其餘請求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 聲請已失所依據,應併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經斟酌 後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結果,爰不一一論述,附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民 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第389條第1項第5款、第39 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八庭 法 官 謝宜伶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張韶恬

2025-01-22

TPDV-113-訴-4384-20250122-1

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訴字第755號 原 告 高銘賜 訴訟代理人 蔡岳龍律師 郭桓甫律師 江宜庭律師 被 告 高百合 高練榮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蔡佩蓉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分割共有物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18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兩造共有如附表所示房地應予變賣,所得價金由原告、被告高百 合、高練榮各分配三分之一。 被告高百合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伍萬玖仟伍佰元,及自民國一一三 年六月二十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訴訟費用(除撤回部分外)由被告高百合負擔千分之七,餘由被 告高百合、高練榮及原告各負擔三分之一。 本判決主文第二項得假執行,但被告高百合以新臺幣伍萬玖仟伍 佰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減 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 第1項但書第3款定有明文。原告起訴原聲明:(一)兩造共 有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路○段000巷00號3樓建物及其坐落 土地臺北市○○區○○段○○段00○00地號土地應予變價分割,所 得價金按兩造應有部分之比例分配。(二)被告高百合應給 付原告新臺幣(下同)9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三)被 告高練榮應給付原告9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四)被告 高百合應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搬離門牌號碼臺北市○○ 區○○○路○段000巷00弄0號房屋之日止,給付原告3,333元。 (五)被告高練榮應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搬離門牌號 碼臺北市○○區○○○路○段000巷00弄○0○0號房屋之日止,給付 原告3,333元。最後變更聲明為:(一)兩造共有臺北市○○ 區○○段○○段0000○號(門牌號碼臺北市○○區○○○路○段000巷00 號3樓,兩造持分各三分之一)及其坐落臺北市○○區○○段○○ 段000000000地號土地(兩造持分各270分之18)(即附表所 示建物及土地,下合稱系爭房地)應予變價分割,所得價金 按兩造應有部分之比例即各3分之1分配。(二)被告高百合 應給付原告59,5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原告所為聲明之變更 ,合於前揭規定,應予准許。 二、原告主張:系爭房地為兩造共有,每人權利範圍各3分之1, 長久以來均出租予他人並將租金用作兩造母親之扶養費,惟 兩造母親已於民國112年6月14日過世,系爭房地至今仍由被 告高百合以每月15,000元出租,被告高百合未將相當於原告 權利範圍3分之1比例之租金每月5,000元分配予原告,屬超 越其權利範圍而為使用收益,應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返還 自112年6月15日起至113年6月12日本件起訴之日止計11個月 又27日所受不當得利59,500元予原告。系爭房地未訂有不分 割之期限,亦無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之情形,兩造對於 如何分割系爭房地未能達成共識,參酌系爭房地之房屋為單 一出入口及樓梯之單層房屋無法為原物分割、其使用情形、 經濟效用、兩造利益等一切情狀,採變價方式分割,以價金 平均分配於各共有人,最符合全體共有人利益,爰依民法第 823條第1項規定訴請裁判分割等語,並聲明如前項最後變更 之聲明。 三、被告則以:被告願意以總價1,500,000元買受系爭房地之原 告應有部分,因大伯無子嗣,於101年9月21日將出售其建物 之價金分歸兄弟姊妹即兩造父親高地坤、二伯、姑姑取得, 各分得3,814,074元,已列為高地坤遺產之應收款項-房屋買 賣價金債權,嗣匯款至兩造母親之郵局帳戶,再於110年10 月12日匯入原告之銀行帳戶,原告取得歸屬於母親及被告之 利益2,860,555.5元,扣除原告匯回款項約1,380,000元,尚 欠被告約1,450,000元,以此抵充同額價金,其餘價金部分 以被告2人每月收取之系爭房地租金5,000元按月給付,如原 告不同意,因被告無資力給付,只有持分之畸零地及墓地, 改以移轉畸零地之方式給付價金,上開原告積欠被告之1,45 0,000元可資用以抵銷原告另請求被告高百合給付之59,500 元等詞,資為抗辯,並答辯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四、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但 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契約訂有不分割之期限者,不在 此限。共有物之分割,依共有人協議之方法行之。分割之方 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有人 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列之分配 :一、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分配 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二、原物分配顯 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或以原 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 共有人。變賣共有物時,除買受人為共有人外,共有人有依 相同條件優先承買之權,有二人以上願優先承買者,以抽籤 定之。民法第823條第1項、第824條第1項、第2項、第7項分 別定有明文。 五、經查,原告前揭主張之事實,業據提出建物登記謄本、土地 登記謄本、建物所有權狀、本院調解不成立證明書等為證, 且為被告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系爭房地無因物之使用目 的不能分割,兩造就系爭房地未訂有不分割期限之契約,又 無法協議分割之方法,揆諸前揭規定,原告請求分割,即屬 有據。系爭房地之房屋僅有單一出入口,以原物分配於兩造 各分得一部分建物及其坐落土地顯有困難,被告雖表明願以 總價1,500,000元買受系爭房地之原告應有部分,但原告不 同意被告前揭提出以債權抵償、按月給付5,000元及改以移 轉被告持有之畸零地等方式給付價金,兩造遲未達成以金錢 補償他方而受原物分配取得系爭房地之協議,系爭房地若變 賣以價金分配於兩造,依前揭民法第824條第7項規定,兩造 均有依相同條件優先承買之權,且變賣由應買人競相出價, 亦得以公平價格賣出,無意承買之共有人並可獲配合理之價 金,有利於各共有人,亦屬公平。本院審酌上情及系爭房地 之性質、使用狀況、經濟效用、兩造意願並兼顧全體共有人 即兩造之利益等情,認系爭房地分割採變價方式,以變賣價 金按兩造權利範圍即每人3分之1之比例分配於兩造為當。 六、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 益,民法第179條前段定有明文。民法第818條所定各共有人 按其應有部分,對於共有物之全部有使用收益之權,係指各 共有人得就共有物全部,於無害他共有人之權利限度內,可 按其應有部分行使用益權而言,故共有人如逾越其應有部分 之範圍使用收益時,即係超越其權利範圍而為使用收益,其 所受超過利益,要難謂非不當得利。被告高百合將系爭房地 以每月15,000元出租他人,已逾越其應有部分而使用收益, 依前揭規定及說明,原告請求被告高百合返還自112年6月15 日即兩造母親死亡翌日起至113年6月12日本件起訴日止計11 個月又27日,按原告權利範圍3分之1計算相當於每月租金5, 000元之不當得利計59,500元【計算式:15,000元/月×1/3× (11+27/30)月=59,500元】,自屬有據。被告高百合雖以 前詞主張抵銷,惟原告否認被告有所辯之1,450,000元債權 存在,並主張被告既自陳該金額為父親應得之財產且匯入母 親之帳戶,原告與被告間自無可能有任何債權債務關係;原 告雖於父親過世後收受母親之金錢贈與,但其金額與被告所 辯父親高地坤遺產稅無涉,原告於年輕時期即外出打拼,長 年按月交付10,000元之孝親費予父母親,母親因感念原告對 其之孝道而主動贈與原告,並非原告擅自取走等語。被告雖 提出財政部臺北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安信建築經理( 股)公司房地點交證明暨買賣價金履約保證結案單、兩造母 親高陳阿藤之臺北六張犁郵局客戶歷史交易清單等為證,但 無法證明被告所辯父親高地坤所留3,814,074元之房屋買賣 價金應收款項債權等遺產業經高地坤之繼承人協議或法院判 決而有被告所辯其中2,860,555.5元分歸母親及被告2人且現 由原告持有之事實,難認被告高百合對原告有被告所辯之債 權存在,被告高百合主張抵銷,並無理由。 七、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823條第1項規定請求分割系爭房地 ,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高百合給付59,500元及自起 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6月2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均有理由。本院命被告高百合給付 金額未逾500,000元,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職權宣告被 告高百合預供擔保而免為假執行。 八、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由敗訴 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勝訴 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定有明文。本 件關於分割共有物之訴部分,係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兩造間 本可互換地位,且兩造均蒙其利,如僅由敗訴之被告負擔訴 訟費用顯失公平,該部分訴訟費用應由兩造按權利範圍比例 分擔,各負擔3分之1。 九、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方法及證據,經斟酌後均 不足以影響本判決結果,爰不一一論述,附此敘明。 十、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 第80條之1、第389條第1項第5款、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八庭 法 官 謝宜伶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張韶恬 附表 編號 標          示 權 利 範 圍 1 臺北市○○區○○段○○段00○00地號土地 90分之18 (高銘賜、高百合、高練榮各270分之18) 2 臺北市○○區○○段○○段0000○號建物(門牌:和平東路三段391巷19號3樓) 全   部 (高銘賜、高百合、高練榮各3分之1)

2025-01-22

TPDV-113-重訴-755-20250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簽帳卡消費款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6644號 原 告 星展(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伍維洪 訴訟代理人 陳正欽 彭若鈞律師 被 告 楊孝帥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簽帳卡消費款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 月2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玖拾柒萬參仟參佰柒拾柒元,及如附表所 示之利息。 訴訟費用新臺幣壹萬零陸佰捌拾元由被告負擔,並自本判決確定 之翌日起,加給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花旗(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花旗銀行)將其 在臺之消費金融業務及相關資產與負債(含營業部、44間分 行),依企業併購法之規定分割予原告乙節,經金融監督管 理委員會民國111年12月22日金管銀外字第11101491841號函 同意在案(見本院卷第105至106頁),就花旗(台灣)商業 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讓與原告部分之權利義務關係,自應由原 告概括承受。 二、本件依被告與花旗銀行簽訂之信用卡約定條款(下稱系爭信 用卡條款)第28條,被告與花旗銀行約定以本院為第一審管 轄法院(見本院卷第15頁),原告既受讓花旗銀行之權利義 務,上開合意管轄約定,仍生拘束兩造之效力,故本院就本 件訴訟有管轄權,合先敘明。 三、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 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  ㈠被告於民國108年4月間與花旗銀行簽訂信用卡使用契約,被 告得持信用卡至特約商店記帳消費、於自動提款機預借現金 或為其他信用卡消費行為,但應於每月繳款截止日前,繳付 最低應繳金額以上之金額,若被告未於每月繳款截止日前付 清當期最低應繳金額或遲誤繳款期限,應依原約定利率計付 循環信用利息(被告適用利率為週年利率15%),另延滯繳 款時逾期滯納金新臺幣(下同)300元,連續二期延滯繳款 時,第二期逾期滯納金400元,連續三期延滯繳款時,第三 期逾期滯納金500元,最高連續收取期數不得超過三期。詎 被告嗣未依約清償,依花旗銀行信用卡約定條款第23條約定 ,被告已喪失期限利益,所負債務視為全部到期,截至113 年11月22日止,尚積欠2萬6,998元(其中本金2萬370元、已 結算未受償利息5,185元、已結算未受償費用1,443元),及 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利息未清償。  ㈡被告另於108年10月30日向花旗銀行申請個人信用貸款(帳號 :0000000000000000000),並約定借款利率為6.99%,被告 應於每月應還款日清償當期本金及利息,如未依約還款時, 依原約定利率計收遲延利息。詎被告未依約清償,依滿福貸 個人信用貸款約定書第16條約定,被告已喪失期限利益,所 負債務視為全部到期,截至113年11月22日止,被告尚積欠9 4萬6,379元(包含本金80萬1,971元、已結算未受償利息14 萬3,208元、未受償費用1,200元),及如附表編號2之利息 尚未清償。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 三、按借用人應於約定期限內,返還與借用物種類、品質、數量 相同之物,民法第478條前段定有明文。本件原告主張之事 實,已據其提出信用卡約定條款、信用貸款申請書暨約定書 、信用卡申請書、信用貸款合約書、信用卡及信用貸款對帳 單、原告帳務系統畫面、卡友貸款撥款明細表、卡友貸款年 金試算表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13至104頁),堪信為真實 。被告於前揭欠款因未依約繳納視為到期後,依民法第478 條前段規定,應負擔返還借款之責任。從而,原告依消費借 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97萬3,377元及如附表所示之 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本件第一審訴訟費用1萬680元應由被告負擔,並依民事訴訟 法第91條第3項規定,自本判決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週年 利率5%計算之利息,爰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載。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許筑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林政彬 附表:(民國;新臺幣/元) 編號 項目 計息本金 利息 1 信用卡 20,370 自113年11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15%計算。 2 卡友信用貸款 801,971 自113年11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6.99%計算。

2025-01-22

TPDV-113-訴-6644-20250122-1

重勞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勞訴字第14號 原 告 蔡華元 訴訟代理人 韓世祺律師 馬傲秋律師 高湘琦律師 劉書銘律師 被 告 台灣微軟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竇立佛 訴訟代理人 楊代華律師 黃雍晶律師 呂彥禛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8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壹拾壹萬零參佰貳拾壹元,及自民國一百 一十三年三月一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 息。 被告應自民國一百一十三年三月起至准許原告復職前一日止,按 月給付原告新臺幣參拾萬壹仟陸佰零肆元,及於每年一月、七月 各另給付原告新臺幣貳拾玖萬玖仟貳佰零肆元,暨自各該月應給 付日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十分之一,餘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二項得假執行,惟如被告以新臺幣壹拾壹萬零參佰貳拾 壹元為原告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本判決第三項得假執行,惟如被告按月以新臺幣參拾萬壹仟陸佰 零肆元、於每年一月、七月另按月以新臺幣貳拾玖萬玖仟貳佰零 肆元為原告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但書第3款定有明文。查原告起訴聲明經變更為如聲 明欄所示(見本院卷三第401至402頁、第419至420頁),其 所為變更屬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揆諸前揭規定 ,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 (一)原告自民國101年6月進入美國微軟集團工作,於111年9月 2日起從中國微軟轉任至被告公司,並於被告公司之「營 運暨行銷事業群」(Marketing & Operation,下稱M&O部 門【現已改制為銷售賦能暨營運事業群,即Sales Enable ment & Operation Business Group,下稱SE&O部門】) 負責「商務營運」(Business and Sales Operations, 下稱BSO)相關工作,職等63級,該職務主要內容為透過 數據分析、技能培訓等資源,協助被告公司銷售團隊提升 銷售業績,並與地區轉型負責人、銷售主管等合作推動新 銷售策略及工作流程,以達銷售轉型之目標,亦會負責主 導安排公司總經理和其下一級主管的高層業務會議,透過 落實明確會議目標、確保準備工作妥善及取得有效會議結 論,以實現公司業務目標。原告每月工資為新臺幣(下同 )299,204元、每月另有伙食津貼2,400元。詎原告於112 年7月11日會議時,突受部門主管及被告人資人員告知因 原告所屬部門組織調整,原告所擔任之上開職務日後僅需 資淺人員即可,不再需要如原告般之資深員工擔任,故決 定消除原告之職務,並同時提出合意終止勞動契約之協議 書,要求原告簽署,原告雖甚感困惑,但因從未有離職想 法,故並未簽署該合意終止協議書。嗣後原告於同年8月1 1日收到被告公司所發最後工作日通知,告知因原告所任 職之部門業務性質變更而終止勞動契約、112年8月11日為 原告最後上班日,及目前被告未有適合原告擔任之職缺等 ,並要求原告辦理離職手續云云。實則,M&O部門之任務 與功能與過去相較並無改變,且該部門分為營運團隊與行 銷團隊,彼此分工明確,行銷團隊組織縱有變動,對於營 運團隊並無任何影響,而依證人即首席營運長兼客戶成功 事業群總經理、亦為原告斯時部門主管陳慧蓉(下稱證人 陳慧蓉)於112年7月14日發給全部門員工之電子郵件中部 門組織圖所示,行銷團隊人員改為向亞洲區主管報告,原 告所屬營運團隊人員並無任何調整,難認有結構性或實質 性變異,再者行銷團隊人員也全數仍任職於M&O部門,並 無其所宣稱之業務性質變更而有減少勞工必要之情形(被 告公司其實僅因原告職級較高而薪資成本較高,故任意將 原告資遣,日後再改聘職級較低而薪資成本較低之員工擔 任BSO職務工作)。且被告公司雖宣稱已盡力找尋適合原 告之職務、仍無合適職缺可提供原告云云,然被告公司未 曾實質審酌原告專業能力是否能勝任,又除上開通知所列 職缺外,被告公司於該段期間仍有其餘工作內容適合於原 告專長之職缺,惟被告公司從未詢問原告意願或安排媒合 機會,即誆稱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云云,是被告公司亦未 盡安置義務,其片面終止勞動契約自非合法。爰依兩造間 勞動契約約定及民法第487條規定請求被告公司應按月給 付原告工資、伙食津貼,並於每年1月及7月另給付固定獎 金,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第227條等規定 請求被告公司賠償原告原可取得美國微軟公司已配發惟因 被告公司非法終止兩造間僱傭關係,導致原告無法如期取 得股票,所受之相當於股票價值之損害。 (二)聲明:   1、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   2、被告應自112年8月12日起至原告復職日前1日止,按月給 付原告301,604元,及於每年1月、7月各另給付299,204 元,暨自各該月之次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 計算之利息;   3、被告應給付原告2,631,512元,及其中2,624,649元自起訴 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 二、被告抗辯略以: (一)被告公司所屬美國微軟集團面臨新冠肺炎持續效益、生成 式人工智慧新產品崛起造成之營業態樣變化,及多國對外 國投資政策之轉變,為維持競爭力,提升運作效率,經審 慎評估後決定整合區域資源,將原本以小範圍營業地區為 主之經營策略,易以大範圍區域,遂重新檢視各區域及個 別地區之組織架構。其中自112年會計年度(即111年7月1 日至112年6月30日)起即陸續檢討原組織架構之效能,並 自112年2月起,就組織內個別單位業務進行調整變更、調 整各小範圍營業地區因此重複或閒置之人力,以整合區域 資源。原告原任職時所屬之M&O部門係於112年7月決定改 組為SE&O部門,並擬於112年8月11日正式生效,SE&O部門 重點部署於賦能銷售,證人陳慧蓉下轄員工由原先10人縮 減為4人,原本M&O部門主要業務之一之行銷活動移出被告 公司負責之業務範圍,交由亞太區整合行銷組織(即Asia Centralized Marketing Organization,下稱Asia CMO ,屬微軟集團亞洲區,非被告公司下轄單位)執行,並由 該組織與全球需求中心(Global Demand Center)合作, 以迅速及深度掌握行銷活動需求,故改組後之策略、銷售 紀律、行銷業務,確實已歸由亞太區整合行銷組織負責, 原告原擔任之資深商務營運協理(Sales Operation Prog ram Manager,下稱SOPM),與變更後之業務專案經理(B usiness Program Manager,下稱BPM)職位,工作內容有 重大差別,SOPM的工作範圍為:1、推動該會計年度所有 部門及跨部門之銷售營運計畫,以達成各領域之業績最大 化;2、推動銷售紀律並培養新習慣,以協助銷售團隊達 成目標;提供高品質的後端支援(工具、流程、資訊)以 及以即時數據為依據之洞見;3、領導流程和工具的標準 化並推動持續改善以優化生產力。BPM的工作已無SOPM前 述1、2之工作內容,僅餘3之內容,並細分為:1、設計並 執行臺灣年度整體業務規劃和審查專案與流程;2、與跨 職能團隊的利益關係者合作,設計符合合規要求的複雜專 案以實現業務目標;3、定義並追蹤成功標準和績效,例 如KPI,諸如專案的品質採用、使用、影響、效果等;4、 運用高階領導團隊的指示和成果持續改善專案,業務相對 單純,已無配置原告原擔任SOPM之需求,公司內部確有結 構性、實質性的變動,構成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 必要;經被告公司人資同仁向原告說明,原告亦認同公司 確有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11條第4款規定之「業 務性質變更」之情形,而需減少勞工。自112年2月1日起 至112年7月31日,因前述組織調整之業務性質變更,受到 影響而離職員工之總人數為123名,佔員工總數之比例超 過10﹪,顯然被告公司確實因組織調整之業務性質變更, 使高比例之員工受影響而離職,絕非僅有原告1人因此離 職。 (二)被告公司已踐行安置義務,惟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符合 勞基法第11條第4款之要件:   1、原告原職務確定將因組織調整受影響,被告公司於112年7 月11日正式通知原告時,除提出遠優於勞基法法定條件之 合意終止勞動契約(Mutual Termination Agreement)方 案外,再次為原告確認內部是否有適當職缺,然經內部評 估及確認,並未覓得適當職位以安置原告;其後,被告公 司仍持續注意各釋出之可能職缺,迄112年8月11日契約終 止之日,再次確認當時職缺,惜仍未發現可供適當安置者 ,故同時告知原告數個曾經被告公司評估之工作職缺,但 因與原告專業能力不符、職級及薪水有重大差距等事由, 認定並無適當職位可供安置原告,是被告公司確已履行法 定安置義務至明。再者,安置義務本為勞基法第11條第4 款就最後手段性之特別規定,依法實無需另行檢視最後手 段性。   2、原告任職美國微軟集團甚久,熟知倘員工認為有適當職缺 但未經被告公司評估時,向來由員工向被告公司申請;被 告公司於上述期間亦一再提醒原告倘有發現任何其主觀上 認為適當、但未經評估之職缺,亦可提出申請,顯然亦可 認屬踐行最後手段性之措施;惟於上述期間內,原告從未 對任何職缺表示意願,訴訟中竟反指被告公司違反安置義 務,違反民法第148條誠信原則,有構成權利濫用之虞。 (三)被告公司已合法終止勞動契約,故原告請求被告公司按月 給付工資、伙食津貼、每年1月及7月另給付之固定獎金及 賠償其預期可獲得之美國微軟公司股票價值,均無理由。 (四)退步言之,縱認被告公司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不合法(假 設語氣):   1、依民法第179條及第334條,被告公司已給付資遣費2,175, 203元應抵銷原告得請求之工資,且於可抵銷範圍內,原 告無遲延利息債權。   2、被告公司係依法終止勞動契約,不構成故意以背於善良風 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且美國微軟公司對股票獎勵之發 放有單獨裁量權,原告更非必將取得該等獎勵,況且原告 係自行、自願同意與美國微軟公司間股票獎勵契約之條件 。從而,原告所指損害之存在與否已有重大疑義,與被告 公司之終止契約亦不具因果關係,不符合民法第184條第1 項後段之要件。另勞基法第11條非屬「保護他人之法律」 ,且勞基法之規範目的係為保障勞工權益,不及於原告與 他人簽訂契約之利益,終止契約與損害間欠缺因果關係, 亦不符民法第184條第2項之成立要件。 (五)聲明:   1、原告之訴駁回;   2、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一第506至507頁、本院卷三第 420頁,並依判決論述方式略作修正): (一)原告自101年6月25日起進入微軟集團服務,最初任職於北 京之微軟公司,並轉任過位於美國、荷蘭、重慶、上海等 地之微軟公司,主要負責業務拓展與銷售相關工作(工作 經歷如附表1,即本院卷一第79至82頁)。嗣原告透過微 軟內部申請應徵程序,於111年9月2日起於被告公司M&O部 門負責BSO相關工作,擔任SOPM,職等63級,每月工資299 ,204元、伙食津貼2,400 元,被告公司並於每年1月及7月 另給付299,204元之固定獎金(見原證1、2,即本院卷一 第85至91頁)。 (二)原告於112年7月11日會議時,經部門主管及被告公司人資 人員告知,因原告所屬部門組織調整,故決定消除原告之 職務(job elimination ),並同時提出合意終止勞動契 約之協議書(Mutual Termination Agreement)交付原告 。被告公司另於同日下午5時18分許寄送消除職務告知之 電子郵件(見原證3,即本院卷一第95至97頁)。 (三)原告於112年8月11日收到被告公司所發最後工作日通知( Last Working Date Notice),告知因原告所任職之部門 業務性質變更而終止勞動契約,112年8月11日為原告最後 上班日,並附職缺審查表(見原證5,即本院卷一第101至 102頁)。 (四)原告於112年8月29日以台北延壽郵局000185號存證號碼之 存證信函寄予被告公司,表示仍願繼續提供勞務等語(見 原證11,即本院卷一第135至138頁),被告公司於112年8 月30日收受(見被證15)。 (五)原告已領得資遣費2,175,203 元。 (六)被告公司已於112年8月給付原告當月工資106,169元、伙 食津貼852元,並已給付固定獎金17,887元(見原證19, 即本院卷三第415頁)。 四、本件爭點: (一)被告公司是否有業務性質變更之情形? (二)被告公司依勞基法第11條第4款規定終止勞動契約是否符 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 (三)原告依兩造間勞動契約之約定及民法第487條規定,請求 被告公司應自112年8月12日起至原告復職日前1日止,按 月給付原告301,604元,及於每年1月與7月各另給付299,2 04元,暨自各該月之次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之法定遲延利 息是否有理由? (四)原告依民法第227條、第184條第1項後段及第2項、第216 條規定,請求被告應賠償相當於235股美國微軟公司股票 所對應價值,即2,631,512元是否有理由? (五)如本院認原告前述請求任一有理由,被告公司以不當得利 債權為抵銷抗辯是否有理由? 五、得心證之理由: (一)被告公司是否有業務性質變更之情形?   1、按勞動基準法第十一條第四款規定,業務性質變更,有減 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雇主可終止勞 動契約。是依該款規定,雇主除須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 勞工之必要外,必須雇主又無其他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 始得合法終止勞動契約。再所謂業務性質變更,就雇主所 營事業項目變更固屬之;就經營事業之技術、手段、方式 有所變更,致全部或部分業務發生結構性或實質性之變異 亦屬之。故雇主出於經營決策或為因應市場競爭條件及提 高產能、效率需求之必要,採不同經營方式,該部分業務 之實施,亦發生結構性、實質性之變異,亦屬業務性質變 更之範疇(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821號裁判意旨參照 )。   2、經查:   (1)被告公司主張其所屬美國微軟集團面臨新冠肺炎持續效 益、生成式人工智慧新產品崛起造成之營業態樣變化, 自111年7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起即陸續檢討原組織架 構之效能,自112年2月起,被告公司陸續開始調整公司 內部組織,其中,原告原任職時所屬之M&O部門係於112 年7月決定改組為SE&O部門,原M&O部門行銷活動部分改 由Asia CMO與全球需求中心合作執行,證人陳慧蓉下轄 員工由10人減為4人,並擬於112年8月11日正式生效等 情,業據證人陳慧蓉具結證稱:「(法官問:改制前M&0 部門主要工作與功能為何?)M&0部門即是公司裡的作 戰指揮部門,訂定公司年度策略方向、規劃整個市場行 銷規劃及後續執行,確保公司可以達到業績目標,故每 年需要新臺幣6000至7000萬元市場行銷費用,要做適當 安排及管理,確保可達到最終目標。另外還有客戶售前 檢測、售後部署,投資經費大概有新臺幣3000至4000萬 ,這個部門我每年管理的經費需要新臺幣約1億元,要 由此部門作成整體規劃與執行,確保和公司策略相符, 以達到最後業績。…(法官問:請簡述擔任BSO項下SOPM 職務主要工作內容?)剛剛談到1億元經費預算,是需 要原告協助我去管理、確定這個經費使用是合規合法, 並且要依照時間表使用,例如:一、市場行銷費用,要 花這個行銷費用時,一開始說第一季要花3000萬元,要 花在哪些地方,所有人去開PO(採購單),採購要花的 錢是否符合公司規定、是否如期執行、有無達到最後結 果。亦即原告要追進度,還要追最後的結果,比如某場 活動預計帶到多少業績,有無達到該等業績。二、原告 幫我們做整個年度的客戶規劃,哪些客戶分到大型企業 、哪些客戶分到公共事務客戶、哪些客戶分到中小型企 業,都是要原告提案。三、剛剛有提到,希望藉由原告 長才,轉型業務多採用數位工具和流程,以符合公司發 展方向,此部分需要原告來做相關教育訓練。四、做整 個年度計畫、安排和執行,比如何時開會、何時業績審 核、如何配合美國和亞太地區的時程,需要原告安排。 …(法官問:M&O改制為SE&O部門後,該部門主要工作與 功能為何?)應該說改制後,有哪些改變:一、新臺幣 1億元的預算沒有了,交回美國總部跟亞太地區管理預 算。二、所有剛提到原告幫我們做整年度的客戶規劃, 哪些客戶分到大型企業、哪些客戶分到公共事務客戶、 哪些客戶分到中小型企業,也都改由亞太地區來做相關 執行。三、原來業務的教育訓練在經過這幾年下來,也 都差不多了,所以公司決定交由臺灣微軟的卓越業務團 隊來負責,這是我部門下面的另1個團隊。四、剩下的 工作『整個年度計畫、安排和執行,比如何時開會、何 時業績審核、如何配合美國和亞太地區的時程』會變成 :美國總部和亞太地區會提供我們固定開會時程、業務 審核的格式和方向(標準化),所以這項工作是縮減了 。(法官問:M&O改制為SE&O部門後,是否仍有SOPM的 工作?)在臺灣就沒有SOPM了,SOPM都集中到亞太總部 。亞太區域總部再區分為印度、日本、韓國、大中華區 等,大中華區的SOPM是在中國,被告公司是屬於大中華 區。(法官問:如無,原告原本SOPM剩下的工作是由何 職位接手?該職務的具體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這個職 位由BPM接手,具體工作內容就是我剛剛提到第四項美 國總部和亞太地區會提供我們固定開會時程、業務審核 的格式和方向(標準化)。…」等語明確(見本院卷三 第235至237頁),核與被告公司提出之附圖3、4大致相 符(見本院卷三第137、139頁),並有被告公司112年8 月11日內部公告電子郵件列印本(見本院卷二第333至3 37頁、中文翻譯節本見同上卷第339至349頁)及被告公 司內部網頁列印資料(見同上卷第351至352頁、第355 至358頁,中文網頁見同上卷第353至354頁、第359至36 1頁),足證被告公司於112年7月將M&O部門改組為SE&O 部門後,原告原SOPM職務中原本有3項工作,工作範圍1 改由卓越銷售部門(Sales Excellence,簡稱SE)處理 ,範圍2改由SE、大中華區上市推動團隊(GCR Go To M arket,簡稱GCR GTM)、大中華區準備就緒團隊(GCR Readiness Team)及亞太區商務及銷售營運(Asia Bus iness and Sales Operations,簡稱Asia BSO)等處理 (大中華區上市推動團隊及大中華區準備就緒團隊皆非 被告公司下轄單位),僅餘範圍3因工作內容單純,改 由BPM處理,亦與常理無違,此等業務精簡情形屬被告 公司内部結構性、實質性之變動,堪認被告公司確有業 務性質變更之情形;再觀諸被告公司提出之離職證明書 影本,該公司自112年3月至8月間離職人數高達123人( 見本院卷二第363至608頁),於112年8月間在職員工總 人數為903名(見本院卷二第609頁),受影響之離職人 數佔員工總數之比例超過10﹪,益徵被告公司確有因前 述業務性質變更、而有減少勞工之必要之客觀情形。   (2)原告雖爭執:前揭離職人數除包括原告在內之2人為資 遣外,其餘均為自願離職,無從證明其餘自願離職者係 因被告公司有勞基法第11條第4款情事而受影響云云, 然被告公司因有前述業務性質變更之情,亦可能與部分 勞工達成以高於勞基法規定資遣費而給與離職金之方式 合意終止勞動契約,而未依勞基法資遣方式進行,此觀 證人即被告公司HR Manager和HR Consulting團隊成員 張芷芹(下稱證人張芷芹)證稱:「(被告訴訟代理人 楊代華律師問:證人方稱2023年受到影響之員工人數有 約100位,其中只有2位最後適用勞基法資遣離職,其他 人是簽合意終止合約或合意終止後轉任,為何如此?) 以公司角度,公司當然肯定協助員工繼續找適合的工作 ,即使已經通知員工,公司不得不資遣,公司還是會持 續找合適職缺至最後1天。我們是很善意提出優於法定 資遣費的合意終止條件。(被告訴訟代理人楊代華律師 問:證人的意思是否為,公司的合意終止,給與受影響 員工之條件優於法定資遣的條件?所以大多數受到影響 員工都是合意終止?)是。」等語即明(見本院卷三第 60頁),故原告此部分主張縱然為真,亦無從反推被告 公司並無業務性質變更之情事。   (3)原告又主張:業務性質變更實與公司内部組織事務分 工之調整有別,前者應係一特定事件,例如公司決定停 止某項產品之生產銷售,或公司與其他公司進行合併 ,以致於公司組織必然的發生實質性、結構性變革,此 與公司自行將内部組織職掌業務内容重新分工、調整 之情況迥然不同,後者並無何等結構性、實質性變革 ,而無足認有發生業務性質變更之客觀事云云,然雇主 基於經營決策或為因應環境變化與市場競爭,改變經營 之方式或調整營運策略,而使企業內部產生結構性或實 質上之變異,均屬業務性質變更之範疇,而被告公司既 有前述(1)業務性質變更之客觀情形,亦無證據證明 係偏頗針對原告而為之,原告此部分主張難認有據。   (4)原告另以:證人陳慧蓉於112年7月14日寄送之電子郵件 說明FY24財務年度(微軟2024財務年度)變化內容時, 未曾提及BSO工作有何變化,且112年7月被告公司部門 組織圖中原告仍在該職務圖上,顯見原告擔任之BSO職 務及SOPM職位經調整後均未被消除云云,並提出前揭電 子郵件及附件為證(見本院卷一第99至100頁),然斯 時原告雖已經被告公司通知資遣,仍在職中,證人陳慧 蓉並證述:「(法官問:【提示原證4電郵第2頁,即本 院卷一第100頁】請問為何妳於2023年7月14日寄送之電 子郵件的附件SE&O的組織圖,和剛才給妳看的答辯四狀 附圖四的組織圖不同?)唯一不同是SOPM改成BPM,當 時製作原證4號電郵第2頁大圖的時候,已經通知原告, 但為了尊重她,我特地發郵件問她希望如何呈現,因為 她還在職,希望還是秀出她的名字,我就尊重她,我跟 人力資源部說,他們也同意用這樣的方式呈現。」等語 (見本院卷三第240頁),核與常理無違,是亦無從以 前揭電子郵件遽認被告公司無勞基法第11條第4款之情 形。 (二)被告公司依勞基法第11條第4款規定終止勞動契約是否符 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   1、按工作權為憲法第15條明文保障之基本權利,有關勞基法 第11條終止勞動契約之事由,涉及勞工既有工作權之喪失 ,屬於憲法工作權保障之核心範圍,解釋勞基法第11條之 規定,自應謹守憲法基本權價值體系而為合憲性之解釋。 另勞基法第11條以反面列舉之方式,限制雇主終止勞動契 約之權利,並於雇主業務性質變更之情形下,仍於該條第 4款規定,應以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勞工時,始准許雇主 終止勞動契約,顯見解僱應為雇主之最後手段,雇主若可 利用組織內調職、再教育等相當成本之方式達到經營目的 時,應迴避解僱勞工。   2、經查:   (1)被告公司雖辯以:因當時出缺職缺均非合適原告或以經 口頭詢問原告後未獲原告正面反應,而認無適當工作可 供安置,因而終止勞動契約云云,並提出證人張芷芹、 陳慧蓉之證詞為證,然美國微軟集團為國際知名大企業 ,被告公司身為美國微軟集團之一員,雖有業務精簡之 情事,衡酌美國微軟集團之全球企業體系及龐大規模, 被告公司於決定資遣前,先行主動為因此受影響之原告 於其他部門或美國微軟集團關係企業中,安排轉職、轉 換工作地點之機會,應無太大困難,同時被告公司亦得 對原告施以相當之再教育訓練,以媒合其他內部或國內 外關係企業之適當職位,以此方式仍無法為原告覓得職 缺後,始得依勞基法第11條第4款規定資遣,且依證人 張芷芹證述:「(法官問:被告公司資遣員工前,是否 會協助被資遣之原告在被告公司內部尋找適合的職缺? )我不參與前面這個流程,但據我了解,是會儘量找合 適的位置給員工。(法官問:被告公司是以何標準為被 資遣員工搜尋及評估適當職缺?)我不參與這個流程, 但據我所知,基本上會參考其技術背景、產業經驗、職 級,我的業務未包含此部分。…(法官問:除審查上述 職缺外,在通知資遣至正式被資遣期間,被告公司如何 協助原告尋找集團內部適合的職缺?)我不參與前面部 分,但據我了解,公司會持續尋找合適的職缺,若有看 到的話,就會趕快去通知人資長。…(法官問:【提示 起訴狀附表2、原證10,即本院卷一第83至84頁、第113 至134頁】這裡所列的職缺,是否是適合原告之職缺? 理由為何?)我不負責招募,112年8月11日以後的職缺 我不會參與,也不知道實際內容的要求,這並非我的業 務。8月11日早上我去看有3個職缺顯示,…」等語(見 本院卷三第57至58頁),其既未參與原告資遣前尋找職 缺之工作(僅於契約終止日上午上被告公司內部網站簡 單搜尋職缺),自難以其證詞為有利於被告公司之認定 ;另證人陳慧蓉固證稱:「(法官問:在當天通知前, 妳是否已確認被告公司當時有無其他適合原告之職缺? )我們跟HR都有看,當時確實沒有適合原告的職缺,我 不記得我是通知原告當天早上,還是前幾天有再確認, 但那陣子我都有去注意職缺。…(法官問:有無協助過 原告轉職?如有,具體的協助行為有哪些?)當時有部 分是技術方面職缺,我已經跟她溝通過,她沒有興趣。 我也有跟她說,如果有需要我幫忙的,請她提出,她沒 有提出;我有問她要不要去找中國微軟的職缺,她說她 沒有想回去。…」等語(見本院卷三第242頁),惟審酌 其證詞僅證明有上網搜尋職缺,並口頭詢問原告是否有 需要幫忙,除此之外,無法證明其身為原告之部門主管 ,有積極為原告尋找、媒介適當職位之情節,被告公司 復未就「曾積極為原告尋覓合適職缺」乙事提出相關書 證證明之,故本院認被告公司依勞基法第11條第4款規 定終止與原告間之勞動契約,不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 則。至被告公司以該公司於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時提出 優於法定條件之合意終止勞動契約方案認符合最後手段 性云云,然該方案並非迴避終止契約之方案,故被告公 司此部分辯解亦難採信。   (2)被告公司再辯稱:被告公司就需求人力進行檢索評估後 ,未覓得可供安置原告之適當職位,因此,提前1個月 於112年7月11日以電子郵件向原告說明前述組織調整情 事,明確告知最後工作日為112年8月11日,除提出優於 勞基法之合意終止勞動契約方案外,並告知經被告公司 內部評估確認,未覓得適當職缺可供安置,更進一步指 出,原告可透過微軟內部網址在最後工作日前自行確認 有無其認為適當之職缺,惟原告並未申請被告公司其他 職缺,被告公司遂於同年8月11日再次以電子郵件通知 於是日依法資遣,再次提供相關職缺及記載職缺詳情之 內部職缺搜尋網址,然原告自始至終均未曾表達對於任 何職缺之興趣,已盡安置義務云云,並有112年7月11日 、同年8月11日電子郵件為證(見本院卷一第249至259 頁)。惟按所謂「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應指雇主主 動為勞工安置而不可得之情形,非謂勞工須自行尋求安 置或另向雇主應徵其他工作。被告公司既未舉證證明決 定資遣原告前,有積極為原告搜尋適合之職缺,此觀諸 其於112年7月11日之電子郵件中,亦僅附上內部職缺搜 尋網址,而未主動為原告搜尋適合之職缺,進一步安排 或輔導原告就任新職缺,形同被告在解僱原告時,自始 無庸考量迴避資遣的調職,不須主動為勞工安置職務, 要求勞工自行在美國微軟集團尋找工作機會,如認雇主 得被動單方決定是否繼續聘用原告,無異規避安置義務 ,顯與勞基法第11條第4款規定之精神有違。至被告公 司於112年8月11日電子郵件中固有附上職缺審查表,然 斯時已為被告公司終止勞動契約之日,自無可能以前述 職缺審查表認定被告此終止權之行使符合解僱最後手段 性原則,附此敘明。   (3)被告公司另辯稱:原告深諳被告公司人事政策向來是由 對於特定工作有意願的員工提出申請,又依證人張芷芹 於113年9月11日之證詞可知原告從未主動向其表達對任 何職缺感興趣,竟於訴訟中反指被告公司違反安置義務 ,意圖藉提起本件訴訟逼迫被告公司更改考評結果,原 告之行為顯已違反民法第148條之誠信原則,有構成權 利濫用之虞,然按權利之行使,不得違反公共利益,或 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民法第148條第1項定有明文。 又民法第148條係規定行使權利,不得以損害他人為主 要目的,若當事人行使權利,雖足使他人喪失利益,而 茍非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即不在該條所定範圍之內 ;權利之行使,是否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應就權利 人因權利行使所能取得之利益,與他人及國家社會因其 權利行使所受之損失,比較衡量以定之。倘其權利之行 使,自己所得利益極少而他人及國家社會所受之損失甚 大者,非不得視為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此乃權利社 會化之基本內涵所必然之解釋(最高法院45年台上字10 5號、71年台上字第737號判決意旨參照)。故權利濫用 者,須兼備主觀上專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及客觀上因 權利行使取得利益與他人所受損害不相當,缺一不可。 是以,行使權利者,主觀上若非專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 的時,縱因權利之行使致影響相對人之利益時,亦難認 係權利濫用。查本件被告公司違法解僱,原告據此提起 本訴,請求確認僱傭關係存在,被告公司應按月給付工 資及法定遲延利息,核屬權利之正當行使,非以損害被 告為目的,自無權利濫用可言,被告公司此部分辯解容 有誤會。    (三)原告依兩造間勞動契約之約定及民法第487條規定,請求 被告公司應自112年8月12日起至原告復職日前1日止,按 月給付原告301,604元,及於每年1月與7月各另給付299,2 04元,暨自各該月之次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之法定遲延利 息是否有理由?   1、按僱用人受領勞務遲延者,受僱人無補服勞務之義務,仍 得請求報酬;債務人非依債務本旨實行提出給付者,不生 提出之效力。但債權人預示拒絕受領之意思或給付兼需債 權人之行為者,債權人對於已提出之給付,拒絕受領或不 能受領者,自提出時起,負遲延責任,民法第487條前段 、第235條及第234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債權人於受領遲 延後,需再表示受領之意,或為受領給付作必要之協力, 催告債務人給付時,其受領遲延之狀態始得認為終了。在 此之前,債務人無須補服勞務之義務,仍得請求報酬(最 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979號裁定意旨參照)。查被告公 司前揭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並非合法,已如前述,前揭終 止行為雖不生終止之效力,然已足徵被告公司有為預示拒 絕受領原告提供勞務之意思表示,而原告在被告公司違法 解僱前,主觀上並無任意去職之意,客觀上亦繼續提供勞 務,堪認原告已將準備給付之事情通知被告公司,為其所 拒絕。則被告公司拒絕受領後,即應負受領遲延之責,原 告無須催告被告公司受領勞務,其復未再對原告表示受領 勞務之意或為受領給付作必要之協力,依前揭說明,應認 被告公司已經受領勞務遲延,仍應給付工資予原告。   2、經查:   (1)原告任職被告公司時每月薪資為299,204 元,伙食津貼 為2,400元,並於每年1月及7月另給付299,204元之固定 獎金原告(見前述不爭執事項(一)),從而,原告主 張被告應自112年8月12日起至原告復職日前1日止,按 月給付原告301,604元,及於每年1月與7月各另給付固 定獎金299,204元,暨自各該月之次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 之法定遲延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2)被告公司雖辯稱:被告公司每年1月及7月另給付之固定 獎金屬獎勵、恩惠性之給與,非屬工資云云,惟按勞工 與雇主間關於工資之爭執,經證明勞工本於勞動關係自 雇主所受領之給付,推定為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 勞動事件法第37條定有明文。兩造就前述固定獎金係約 定於被告公司寄送原告之錄取通知書,工作滿6個月或 以上之員工每年度有2次獎金分配時間,全年在職之員 工,發放數額為分配期間最後1個月之基本月薪金額; 如員工到職未滿6個月但仍在職即按比例發放(英文見 本院卷一第89至91頁;中文翻譯見同卷第201至203頁) ,堪認前述固定獎金在制度上即屬原告提供勞務之對價 ,且同為每半年薪資結構中固定可取得之給付,自為工 資之性質。被告公司未舉證證明前揭固定獎金屬恩惠性 給與,則其於每年1月、7月另給付之固定獎金,自應推 定為工資,被告公司有給付之義務,其前揭辯解不足採 信。 (四)原告依民法第227條、第184條第1項後段及第2項、第216 條規定,請求被告應賠償相當於235股美國微軟公司股票 所對應價值,即2,631,512元是否有理由?   1、按損害賠償之債,以有損害之發生及有責任原因之事實, 並二者之間,有相當因果關係為成立要件,故原告公司所 主張損害賠償之債,如不合於此項成立要件者,即難謂有 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最高法院48年台上字第481號判決 參照)。而所謂相當因果關係,係指依經驗法則,綜合行 為當時所存在之一切事實,為客觀之事後審查,認為在一 般情形上,有此環境,有此行為之同一條件,均發生同一 之結果者,則該條件即為發生結果之相當條件,行為與結 果即有相當之因果關係;反之,若在一般情形上,有此同 一條件存在,而依客觀之審查,認為不必皆發生此結果者 ,則該條件與結果並不相當,不過為偶然之事實而已,其 行為與結果間即無相當因果關係(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 第2032號、98年度台上字第1953號判決意旨參照)。   2、經查:   (1)原告不爭執係依Microsoft Corporation之Stock Award Under The Microsoft Corporation 0000 Stock Plan for Non-U.S.Employees(下稱系爭股票獎勵計畫,見 被證16、27,即本院卷二第17至67頁、第193至200頁, 中文節本翻譯見被證17,即同卷第99至102頁)按時程 由美國微軟公司授予(Awarded)共453股之股票,截至 被告公司單方面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之日止,共計218 股已轉換(vested)且移轉所有權予原告,其餘仍有23 5股尚未轉換(unvested)暨移轉所有權予原告(見原 證12,即本院卷一第139至143頁),然依系爭股票獎勵 計畫規定:「…11.Acknowledgment of Nature of Plan and SAs.In accepting the Award,Awardee acknowle dges,understands and agrees that:(a)the Plan is established voluntarily by the Company,it is dis cretionary in nature and may be modified,amended suspended or terminated by the Company at any t imes,as provided in the Plan.(b)the Award of SAs . is voluntary,exceptional and occasional and do es not create any contractual or other right to receive future awards of SAs. or other awards,o r benefits in lieu of SAs. even if SAs. have bee n awarded in the past;…(l)no claim or entitleme nt to compensation or damages arises from termin ation of SAs.or any diminution in value of the SAs. or Shares received upon settlement of SAs. resulting from termination of Awardee's Continuo us Status(for any reason whatsoever and whether or not in breach of applicable laws and whether or not later found to be invalid or in breach of employment laws in the jurisdiction where Award ee is employed or the terms of Awardee's employm ent agreedment,if any.)…(中文翻譯:11.對本計畫 及股票獎勵性質的確認。當接受本獎勵、被給與者確認 、了解且同意下列事項:(a)本計畫由美國微軟公司 自願性加以提供,其性質可由美國微軟公司依其裁量依 本計畫約定隨時修改、修訂、暫停或終止本計畫;(b )本股票獎勵的給與係屬自願性、例外性及非經常性, 且並未創設任何契約或其他權利可取得未來的股票獎勵 或其他獎勵,或其他關於股票獎勵的利益,儘管過去曾 經給與股票獎勵;…(l)因被給與者連續性狀態終止【 不論該等終止係基於任何理由,且不論該等終止在被給 與者受聘僱地點的司法管轄區是否嗣後被認定無效或違 反勞動法或聘僱契約約定,若有】而終止股票獎勵,或 於清算時取得的股票獎勵或股票價值的減少,被給與者 不得主張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或損失。)」等語(見本院 卷二第28至29頁,中文翻譯節本見同卷第101頁),原 告亦已同意系爭股票獎勵計畫之條款(見本院卷二第19 1至192頁),足見美國微軟公司得依其裁量隨時修改、 暫停或終止系爭股票獎勵計畫,原告亦同意系爭股票獎 勵計畫未創設任何契約或其他權利可取得未來的股票獎 勵或其他獎勵,是難認原告未能取得前述235股尚未轉 換(unvested)之股票,與被告公司違法終止勞動契約 間有相當因果關係存在,故原告依民法第227條、第184 條第1項後段及第2項、第216條規定,請求被告公司給 付相當於235股Microsoft Corporation之股票2,631,51 2元(計算式:343.60【起訴前最近1日即112年10月24 日之收盤價】×32.59【當日臺灣銀行牌告匯率】×235【 股數】=2,631,512.14,元以下四捨五入)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五)如本院認原告前述請求任一有理由,被告公司以不當得利 債權為抵銷抗辯是否有理由?     1、按二人互負債務,而其給付種類相同,並均屆清償期者, 各得以其債務,與他方之債務,互為抵銷,但依債之性質 不能抵銷或依當事人之特約不得抵銷者,不在此限,民法 第334條第1項定有明文。   2、經查:   (1)被告公司應自112年8月12日起至原告復職日前1日止, 按月給付原告301,604元,及於每年1月與7月各另給付 固定獎金299,204元,暨自各該月之次月1日起至清償日 止之法定遲延利息,已經本院認定如前,然兩造不爭執 被告公司給付原告之資遣費為2,175,203元(見不爭執 事項(五)),且被告公司終止勞動契約不合法,兩造 僱傭契約繼續存在,被告公司原無給付原告資遣費之義 務,本得請求原告返還,是被告公司依前述規定主張就 原告請求前述薪資債權與原告已受領之資遣費為抵銷乙 節,為有理由。   (2)綜上,經抵銷資遣費2,175,203元後,原告請求被告給 付110,321元(計算式詳如附表)及自113年3月1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算之利息,暨自113年3月起至 准許原告復職前1日止,按月給付原告301,604元,及於 每年1月、7月各另給付299,204元,暨自各該月應給付 日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算之利息之範圍 內為有理由,逾此部分之請求,即屬無據。 六、綜上所述,原告依兩造間勞動契約約定請求確認僱傭關係存 在,被告應給付原告110,321元及自113年3月1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暨自113年3月起至准許原告 復職前1日止,按月給付原告301,604元,及於每年1月、7月 各另給付299,204元,暨自各該月應給付日之翌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之範圍內,為有理由,應予 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即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七、本件為勞動事件,就勞工即原告勝訴部分,應依勞動事件法 第44條第1、2項之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同時宣告雇主 即被告公司得供擔保而免為假執行,並酌定相當之金額。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與攻擊防禦方法,經核均   與本件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一一予以審酌,附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勞動 事件法第15條、第44條第1、2項,民事訴訟法第79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方祥鴻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黃文誼 附表:(金額均為新臺幣) 應給付工資月份 原告工資債權數額 被告得抵銷之債權數額 扣抵餘額 原告可請求之工資數額 112年 8月 176,696元 (註) 176,696元 1,998,507元   0元 112年 9月 301,604元 301,604元 1,696,903元   0元 112年10月 301,604元 301,604元 1,395,299元   0元 112年11月 301,604元 301,604元 1,093,695元   0元 112年12月 301,604元 301,604元  792,091元   0元 113年 1月 600,808元 600,808元  191,283元   0元 113年 2月 301,604元 191,283元     0元 110,321元 113年3月起無可扣抵金額。 註:被告公司已給付原告112年8月工資106,169元、伙食津貼852 元,並已給付固定獎金17,887元,故原告當月工資債權數額為17 6,696元(計算式:301,604-106,000-000-00,887=176,696)。

2025-01-22

TPDV-113-重勞訴-14-20250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訴字第255號 原 告 台北市台大樸園管理委員會 法 定 代理人 黃志偉 訴 訟 代理人 陳香如律師 被 告 天辰物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兼法定代理人 康家銘 上列當事人間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27日言詞辯 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陸拾肆萬伍仟零壹元,及被告天辰物業管理 顧問有限公司自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二月四日起、被告康家銘自民 國一百一十二年一月十七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 之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除減縮部分外)由被告連帶負擔十分之九,餘由原告負 擔。 本判決第一項於原告以新臺幣貳拾貳萬元供擔保後,得假執行。 但被告如以新臺幣陸拾肆萬伍仟零壹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 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伊於民國108年3月1日至110年2月28日期間委由 被告天辰物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下稱天辰公司)執行社區管 理維護事務。被告康家銘(下逕稱姓名)為天辰公司之受僱人 ,其於天辰公司派駐至台北市台大樸園社區(下稱台大樸園 社區)執行社區管理維護事務期間,與天辰公司另一受僱人 林玟伶共同侵占附表編號一所示管理費、裝修保證金及零用 金合計新臺幣(下同)1,106,422元;於林玟伶110年1月4日離 職後,另單獨侵占管理費及零用金共176,475元,康家銘自 應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天辰 公司為康家銘之僱用人,應依民法第188條規定負連帶賠償 責任。就康家銘、林玟伶共同侵占部分,因林玟伶已與伊以 300,000元和解,扣除林玟伶內部應分擔額(即1/2)553,211 元後,被告應連帶賠償553,211元;就康家銘單獨侵占部分 ,被告應連帶賠償176,475元,合計被告應連帶賠償數額為7 29,686元。爰依上開規定,求為命被告連帶如數給付並加付 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法定利息之判決。 二、被告則以:原告所稱之零用金短少,已包含在短少之管理費 之內,原告重複計算。於林玟伶擔任總幹事期間,社區管理 費收支及裝修保護金皆係由林玟伶處理,與康家銘無關,康 家銘並未侵占上開款項。另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細則第 11條規定,管理費等經費收支不得授權管理服務人執行,是 以管理費之收取並非天辰公司依法應提供之公寓大廈一般事 務管理服務內容,係原告額外要求康家銘、林玟伶辦理之事 務,屬康家銘、林玟伶個人行為,與天辰公司無關。且原告 設有主任管理委員、監察委員、財務委員等職務,對於社區 公共基金及其他經費之收支、保管及運用具有法定職權,縱 原告主張侵權行為屬實,原告亦屬與有過失。況原告請求遭 侵占之款項皆發生在110年1月之前,其起訴時間卻是在112 年1月間,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請求權時效等 語,資為抗辯。 三、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數人 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 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民 法第185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 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 任,亦為民法第188條第1項前段所明定。  ㈠原告主張康家銘與林玟伶共同侵占附表編號㈠㈡㈢所示款項及 單獨侵占編號㈠所示款項,為有理由,其餘則屬無據:  ⒈原告主張於108年3月1日至110年2月28日期間委託天辰公司執 行社區管理維護事務,天辰公司派駐康家銘、林玟伶執行職 務,惟該期間社區管理費短少如附表編號㈠㈡及編號㈠所示 等情,乃據提出財務收支月報表、財務收支報告總表、存摺 影本、查核報告、住戶管理費繳費登記表、管理費收入明細 表、財務查核表、財報總表,及行政事務服務合約書等件為 據(本院卷㈠第21至67、85至121頁;卷㈡第179至184頁)。原 告主張林玟伶於109年2月26日間收取住戶繳納之裝修保證金 30,000元(如附表編號㈢所示),未存入社區帳戶,於109年5 月間返還保證金後卻列為當月社區支出,以此方式侵占公款 等情,亦提出財務收支報告總表、收支明細表、付款單等件 為證(本院卷㈠第69至79頁)。上開管理費短少數額及虛列裝 修保證金支出之數額,均為被告所不爭執(本院卷㈡第227、5 26頁)。  ⒉康家銘雖抗辯:於林玟伶擔任總幹事期間,社區管理費及裝 修保護金皆係由林玟伶處理,與伊無關,伊未有侵占上開款 項云云。然查,原告主張康家銘亦有經手社區管理費等公款 收支等情,已提出林玟伶於所涉侵占案件之偵查筆錄為據( 本院卷㈡第158頁)。林玟伶於偵查中供陳:社區的收款部分 是伊收的,但伊每天都會把錢交給康家銘報帳,康家銘收完 錢後,過幾天會把錢交給伊,伊再把錢存到社區戶頭。但是 後來康家銘就沒有把錢交給伊存到社區的戶頭;伊有注意到 存款不足,可是康家銘不讓伊管,他都叫伊不要管,後來存 摺是在康家銘那邊,伊就沒有看到過了;伊發現存款不足時 ,有想要告訴管委會,但是康家銘跟伊說他很快就會把錢補 進去,所以伊就給他一點時間等語,與原告所為康家銘有經 手管理費等社區公款之主張,尚屬一致。況康家銘亦自陳: 伊每週至社區1至2次,負責社區各事項追蹤,並負責查核管 理費收支狀況等語(本院卷㈠第317頁)。系爭社區每月自108 年8月間起,每月帳戶結存數額均與財務報表所載存款結餘 數額明顯不符,此觀財務收支月報表、財務收支報告總表及 存摺影本甚明(本院卷㈠第21至65頁);林玟伶於109年2月間 收取住戶提出之裝修保證金,並無入帳,卻於同年5月間返 還保證金時列為社區支出乙事,亦屬可比對查知之事項。前 開事實僅須稍加查核即可確認,康家銘既長期、固定查核社 區收支狀況,無可能不知管理費等社區公款短少之事實。康 家銘抗辯未參與侵占管理費等社區公款云云,難認可採。   ⒊康家銘雖另抗辯其於於林玟伶110年1月4日離職後,其代理擔 任總幹事之期間,因社區帳戶無存款,無法提領支付,故以 管理費支付廠商貨款云云(本院卷㈠第318頁、卷㈡第457頁), 然就此部分抗辯並未提出舉證,難認可採。  ⒋至零用金部分,原告主張康家銘於執行職務期間單獨或與林 玟伶共同侵占零用金,經核對各月財務收支月報表,零用金 短少如附表編號㈣、㈡所示云云,固以財務收支月報表為據 (本院卷㈠第21至55頁)。然觀諸財務收支月報表,其內容無 非為原告銀行存款數額及每月管理費收支狀況,報表上雖單 獨列有「零用金」乙項,然未載有零用金之來源,無從看出 原告有以銀行存款支應零用金、抑或以管理費收支餘額撥付 為零用金等情形。原告就此部分僅表示:管理委員會認為現 場應該要有零用金等語(本院卷㈡第525頁),未為具體之主張 及舉證,應認其主張及舉證不足。原告主張受有零用金短少 之損害云云,難認可採。  ⒌綜上,原告主張康家銘執行社區管理維護事務期間,與林玟 伶共同侵占社區管理費及裝修保證金(即附表編號㈠㈡㈢部分) ,合計1,014,042元;及單獨侵占管理費137,980元(即附表 編號㈠部分),核屬有據。逾上開範圍之主張,則無理由。  ㈡原告主張康家銘為天辰公司之受僱人,由天辰公司派駐於台 大樸園社區執行社區管理維護事務等情,為被告所不爭執。 天辰公司固抗辯: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細則第11條規定 ,管理費等經費收支不得授權管理服務人執行,管理費之收 取非天辰公司依法應提供之公寓大廈一般事務管理服務內容 ,係原告額外要求康家銘、林玟伶辦理之事務,故康家銘、 林玟伶非執行天辰公司職務云云。然查:  ⒈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6條所定管理委員會之職務,除第7款 至第9款、第11款及第12款外,經管理委員會決議或管理負 責人以書面授權者,得由管理服務人執行之。但區分所有權 人會議或規約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為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施行細則第11條所明定。而管理委員會之職務包含收益、公 共基金及其他經費之收支、保管及運用,則為公寓大廈管理 條例第36條第7款所明定。從而,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 細則第11條但書之規定,關於公共基金及其他經費之收支、 保管及運用,得由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或規約規定委由管理服 務人執行。  ⒉查台大樸園社區規約於第8條規定管委會得設專職總幹事,並 得委任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執行社區管理維護事務,有原 告提出之台大樸園社區住戶規約可佐(本院卷㈡第161至178頁 )。原告主張其依該規約,與天辰公司簽訂行政事務服務合 約,於第5條約定由天辰公司派駐行政主任(總幹事)將收取 之管理費存入銀行,影印入帳存摺交付財務委員,及由天辰 公司配合原告之要求,完成管理費收繳程序及每月收支明細 報表之製作等情,亦據提出行政事務服務合約書為憑(本院 卷㈡第180至184頁),堪信屬實。則原告依社區住戶規約,委 由天辰公司執行社區管理維護事務,並包含公共基金及其他 經費之收支、保管及運用,依上規定,即無不合。天辰公司 抗辯原告係自行與康家銘、林玟伶約定處理上開事務,康家 銘、林玟伶並非執行天辰公司職務云云,核無足採。  ⒊綜上,原告主張康家銘為天辰公司之受僱人,由天辰公司派 駐於原告台大樸園社區執行社區管理維護事務,並包含管理 費等社區公款收支等情,足資認定。  ㈢被告雖為時效抗辯,主張原告遭侵占之款項皆發生在110年1 月之前,原告於112年1月間起訴,已罹於請求權時效云云。 然按,因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 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此觀民法第1 97條第1項規定即明。原告主張其直至110年1月13日召開臨 時管理委員會,於會議中被告康家銘親自出席,當場提出查 核報告表示表示社區公款短絀均是遭林玟伶侵占,天辰公司 將負責將被侵占之公款補入社區帳戶,原告自此始知悉損害 及侵權行為人之事實,未具被告否認,被告復未提出原告於 110年1月13日前即已知悉侵權事實之事證,應認原告此部分 主張可採。原告於112年1月4日提起本件訴訟,有本院收狀 戳附於民事起訴狀可稽(本院卷㈠第9頁),距原告知悉損害及 賠償義務人之110年1月13日,尚未逾2年之時效期間,被告 所為時效抗辯,仍無足採。  ㈣被告固另抗辯:原告設有主任管理委員、監察委員、財務委 員等職務,對於社區公共基金及其他經費之收支、保管及運 用具有法定職權,對於管理費等社區公款遭侵占,亦屬與有 過失云云。然查,原告委任天辰公司執行社區管理維護事務 ,包含保管社區帳戶存摺、完成管理費收繳程序及製作每月 收支明細報表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原告主張:林玫伶協助 在財務報表上粉飾太平,僅讓原告查看不實財報,而在原告 要求查看銀行活期存款存摺時,想盡辦法推託稱正在刷存摺 、存摺本在康家銘身上等詞,掩飾台大樸園社區公款遭侵占 等情,未據被告具體否認,尚堪採信。原告於僅能查看不實 財務報表、未能核對社區帳戶存摺之情況下,實難期能迅速 查知管理費等社區公款遭侵占之事,難認亦有過失。被告為 與有過失之抗辯,並非可採。  ㈤綜上所述,康家銘於受僱天辰公司執行職務時,或單獨、或 與林玟伶共同侵占台大樸園社區管理費等公款,足資認定。 原告主張康家銘應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負侵權行為損害 賠償責任,及天辰公司應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規定負僱用人 之連帶賠償責任,自屬有據。  ㈥再按債權人向連帶債務人中之一人免除債務,而無消滅全部 債務之意思表示者,除該債務人應分擔之部分外,他債務人 仍不免其責任,為民法第276條第1項所明定。連帶債務如係 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而與僱用人成立 者,參酌同法第188條第3項規定,僱用人對該連帶債務並無 內部應分擔額(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563號判決意旨參 照)。依上規定及說明,天辰公司對於受僱人康家銘、林玟 伶執行職務侵害原告之權利,雖應負連帶賠償責任,然於天 辰公司與康家銘、林玟伶間,天辰公司並無內部應分擔額, 康家銘、林玟伶2人內部應分擔額為各1/2,即各507,021元 。就康家銘、林玟伶共同侵占1,014,042元部分,原告與林 玟伶業已和解,且經原告免除林玟伶之債務,業經原告陳述 明確,依上規定,應扣除林玟伶內部應分擔額,經扣除後, 被告應連帶負賠償責任之數額為507,021元。就康家銘單獨 侵占部分,被告應連帶賠償137,980元。合計被告應連帶賠 償數額為645,001元。原告上開範圍之請求為有理由,應予 准許。至原告其餘範圍之請求(即請求被告連帶賠償短少之 零用金部分),則無理由,不應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8條第1項規定, 請求被告連帶給付645,001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 康家銘自112年1月17日起、天辰公司自112年2月4日起,均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 許。逾上開範圍之請求則屬無據,應予駁回。原告陳明願供 擔保聲請准為假執行之宣告,經核就其勝訴部分,並無不合 ,爰酌定相當擔保金額併准許之。並依被告之聲請,諭知其 得預供相當之擔保金額免為假執行。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 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附,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 據,經審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附此 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鄧晴馨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江慧君 附表: 一 康家銘與林玟伶共同侵占部分 ㈠108年7月至109年12月管理費短少881,967元 ㈡109年12月25日至110年1月4日管理費102,075元 ㈢虛列裝修保證金支出30,000元 ㈣108年7月至109年7月零用金短少92,380元 二 康家銘單獨侵占部分 ㈠110年1月5日至25日管理費短少137,980元 ㈡108年1月至6月零用金短少38,495元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主 文 本判決第一項關於「陸拾肆萬伍仟零壹元」之記載,應更正為「 新臺幣陸拾肆萬伍仟零壹元」。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依 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前項裁定,附記於判決原本及正 本。民事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前段、第2項前段分別定有明 文。 二、查本院前開判決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應予更正。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鄧晴馨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江慧君

2025-01-22

TPDV-112-訴-255-20250122-4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簽帳卡消費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5680號 原 告 良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今井貴志 訴訟代理人 高聿豔 被 告 魯金智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簽帳卡消費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 2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壹佰零玖萬肆仟零壹元,及如附表所示之 利息。 訴訟費用新臺幣壹萬壹仟捌佰玖拾元由被告負擔,並自本判決確 定之翌日起,加給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本件依被告與訴外人渣打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渣打商銀)所簽訂信用卡合約書第31條之約定(見本院卷第 26頁),合意以本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故本院就本件訴訟 自有管轄權,合先敘明。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 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被告前向渣打商銀申辦信用卡及簽訂使用契約, 並申請餘額代償服務,依約被告得於特約商店記帳消費,惟 依「信用卡合約書」第11條約定,應於繳款截止日前向原告 清償或以循環信用方式繳付最低應繳金額,並約定循環信用 利息之計算方式,係將每筆得計入循環信用本金之帳款,自 各筆帳款實際墊款日起以週年利率20%計算至清償日止。如 若申請餘額代償服務並獲核准時,渣打商銀得於核准後以動 支持卡人信用額度方式代償持卡人指定之款項,且得將代償 之金額計入循環信用本金,按循環信用利息規定計付利息; 倘持卡人未於當期繳款期限前繳付最低付款額或遲誤繳款期 限者,除前揭循環信用利息以外,另須收取3期分別為新臺 幣(下同)300元、400元、500元之違約金(金融監督管理 委員會100年2月9日金管銀票字第10040000140號令)。詎被 告嗣後未依約清償,依兩造間「信用卡合約書」第26條之約 定,被告上開所有信用卡(暨餘額代償服務)消費帳款均喪 失期限利益,視為全部到期;迄至民國99年4月20日止累計 消費款本金107萬5,399元,及自本件起訴日(即113年9月25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15%計算之利息未清償。嗣 渣打商銀於99年12月1日就對被告之債權及該債權下之從屬 權利讓與原告,並依修正前金融機構合併法第15條第1項第1 款及第18條第3項規定,於報紙公告,本件債權已合法移轉 予原告,爰依消費借貸及債權讓與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 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二、被告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 述。 三、按借用人應於約定期限內,返還與借用物種類、品質、數量 相同之物,民法第478條前段定有明文。經查,原告就其上 開主張,業據其提出渣打商銀信用卡申請書影本、分攤表、 渣打銀行書立之債權讓與證明書、太平洋日報公告等件為證 (見本院卷第9至30頁),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本件被 告於前揭欠款因未依約繳納視為到期後,依首揭民法第478 條前段之規定,自應負擔返還借款之責任。從而,原告依消 費借貸及債權讓與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如主文第1項 所示之本金、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本件第一審訴訟費用1萬1,890元應由被告負擔,並依民事訴 訟法第91條第3項規定,自本判決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週 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爰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載。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許筑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林政彬 附表:(民國;新臺幣/元)                 編號 類別 請求金額 計息本金 週年利率 利息請求期間 1 信用卡 1,094,001 1,075,399 15% 自113年9月25日起至清償日止

2025-01-22

TPDV-113-訴-5680-20250122-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6522號 原 告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佳文 訴訟代理人 林志淵 被 告 蕭潔瑩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1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柒拾貳萬捌仟捌佰陸拾壹元,及如附表所 示之利息。 訴訟費用新臺幣捌仟零肆拾元由被告負擔,並自本判決確定之翌 日起,加給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本判決於原告以新臺幣貳拾肆萬貳仟元為被告供擔保後,得假執 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本件依兩造間簽訂之借據約定書第10條約定(見本院卷第21 頁),合意以本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本院就本件訴訟有管 轄權,合先敘明。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 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  ㈠被告於民國105年6月17日向原告借款新臺幣(下同)40萬元 ,約定借款期間自105年6月17日起至112年6月17日止,利息 採定儲利率指數加計週年利率3.15%計算(違約時為週年利 率4.88%),借款人應自借款日起,按月攤還本息,詎被告 僅攤還本息至113年9月17日止即未依約繳納,尚欠30萬26元 (其中27萬8,452元為借款、2萬1,574元為利息),依約除應 給付上開消費款項外,另應給付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利息。  ㈡被告復於105年11月3日向原告借款40萬元,約定借款期間自1 05年11月3日起至112年11月3日止,利息採定儲利率指數加 計年利率3.68%計算(違約時為週年利率5.41%),借款人應 自借款日起,按月攤還本息,詎被告僅攤還本息至113年9月 3日止即未依約繳納,尚欠31萬6,017元(其中29萬3,496元 為借款、2萬2,521元為利息),依約除應給付上開消費款項 外,另應給付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利息。  ㈢被告再於105年12月7日向原告借款140萬元,約定借款期間為 自105年12月7日起至112年12月7日,借款利率按定儲利率指 數加計年利率4.43%機動計付(違約時為週年利率6.16%請求 ),上開借款並均依年金法按月平均攤還本息,並均約定如 有任何一宗債務不依約清償本金時,即喪失期限利益,其債 務視為全部到期,詎料被告繳納利息至113年9月7日後竟未 依約清償本息,計尚欠11萬2,818元(其中10萬4,570元為借 款、8,248元為利息),依約被告除應給付上開積欠款項外, 另應給付如附表編號3所示之利息。被告前後3筆信用貸款合 計為72萬8,861元尚未清償予原告,爰依消費借貸法律關係 提起本訴,請求被告負清償責任,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 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 三、按借用人應於約定期限內,返還與借用物種類、品質、數量 相同之物,民法第478條前段定有明文。本件原告主張之事 實,已據其提出個人信用貸款申請書、個人信用貸款約定書 、身分證影本、撥款資訊、產品利率查詢、放款帳戶利率查 詢、繳款計算式、放款帳戶還款交易明細等件為證(見本院 卷第19至71頁),且被告對於上開事實,已於相當時期受合 法之通知,而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爭執,亦未提出書狀供 本院審酌,參酌原告所提上開證據資料,堪信原告之主張為 真實。被告於前揭欠款因未依約繳納視為到期後,依前開規 定,自應負擔返還借款之責任,從而,原告依消費借貸之法 律關係,請求被告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及利息,為有理 由,應予准許。又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經核 於法並無不合,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准許之。 四、本件第一審訴訟費用8,040元應由被告負擔,並依民事訴訟 法第91條第3項規定,自本判決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週年 利率5%計算之利息,爰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載。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許筑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林政彬 附表:(民國;新臺幣/元) 編號 項目 計息本金 利息 1 小額信貸 278,452 自113年9月1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4.88%計算。 2 小額信貸 293,496 自113年9月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41%計算。 3 小額信貸 104,570 自113年9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6.16%計算。

2025-01-22

TPDV-113-訴-6522-2025012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