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宋松璟

共找到 175 筆結果(第 81-90 筆)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1年度附民字第678號 原 告 莊季甄 被 告 林聖凱 上列被告因本院111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6號違反銀行法等案件, 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本件附帶民事訴訟內容繁雜,非經長 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 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姜麗君 法 官 鄭昱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靜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2025-01-14

TPHM-111-附民-678-20250114-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1年度附民字第681號 原 告 李麗香 被 告 林聖凱 高憲鈺 住○○市○區○○○路○段00號 上列被 告因本院111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6號違反銀行法等案件,經原告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本件附帶民事訴訟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 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 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姜麗君 法 官 鄭昱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靜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2025-01-14

TPHM-111-附民-681-20250114-2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1年度附民字第882號 原 告 吳憲政 被 告 林聖凱 上列被告因本院111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6號違反銀行法等案件, 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 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民 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姜麗君 法 官 鄭昱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靜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2025-01-14

TPHM-111-附民-882-20250114-1

重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1年度重附民字第39號 原 告 吳思靜 被 告 楊嘉玲 湯季華 上列被告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111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6號), 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按法院認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之訴不合法者,應以判決駁回 之,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因犯罪而受損害 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及依 民法負損害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事訴訟法第 487條第1項亦定有明文;附帶民事訴訟之提起,必以刑事訴 訟程序之存在為前提,若刑事訴訟未經提起公訴或自訴,即 不得對於應負賠償責任之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是所謂「 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係指該刑事案件中依民法規定應 負賠償責任之人而言。故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原告所主張之 共同加害人,必以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經認定係共同侵權行為 之人,始得謂為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否則對之提起是項 附帶民事訴訟,即難謂合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附字第8號 判決意旨參照)。 二、經查,被告楊嘉玲、湯季華,就原告部分,並未於刑事訴訟 程序中經認定係共同侵權行為之人,依上開說明,原告對楊 嘉玲、湯季華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於法即有未合,應以 判決駁回之。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姜麗君                    法 官 鄭昱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未 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本判決非對於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書記官 劉靜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2025-01-14

TPHM-111-重附民-39-20250114-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2053號 原 告 李宜蓁 被 告 林聖凱 上列被告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111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6號), 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於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終結 前為之;又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88條前段、第502條第1項分別定有 明文。 二、查本件被告被訴違反銀行法等案件,業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 0月29日上午辯論終結。本件原告係於同日前述刑事案件辯 論終結後始向本院提起本件附帶民事訴訟,有起訴狀上之本 院收狀戳記足憑。依照首開規定,本件原告之訴顯非合法, 自應駁回原告附帶提起之民事訴訟,其假執行之聲請因亦無 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姜麗君                    法 官 鄭昱仁 不得上訴                    書記官 劉靜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2025-01-14

TPHM-113-附民-2053-20250114-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2年度附民字第884號 原 告 吳憲政 被 告 林聖凱 上列被告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111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6號), 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吳憲政聲明求為判決及陳述均詳如附件之刑事附帶民事 訴訟起訴狀。 二、被告林聖凱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三、按當事人不得就已起訴之事件,於訴訟繫屬中,更行起訴, 為民事訴訟法第253條所明定。依刑事訴訟法第491條規定 , 上開民事訴訟法規定雖不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明文準用 之列 ,然一事不再理乃訴訟法上之主要適用原則,為法理 所當然 ,附帶民事訴訟本質即屬民事訴訟,法院於審理附 帶民事訴 訟時,自可援用此一法理(最高法院93年度台附 字第55號判 決意旨參照)。又按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 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第502條第1項 定有明文。 四、經查,被告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經檢察官偵查起訴後,原 告已於本院對被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本院111年度附 民字第882號)。則原告於本院就同一事件對被告再提起本 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顯係重複起訴,依上說明,本件原告 之訴即屬不合法,且無法補正,自應以判決駁回,其假執行 之聲請,亦失所附麗,併予駁回之。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姜麗君                    法 官 鄭昱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未 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本判決非對於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書記官 劉靜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2025-01-14

TPHM-112-附民-884-20250114-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1年度附民字第689號 原 告 周珍妮 被 告 林聖凱 上列被告因本院111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6號違反銀行法等案件, 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 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將本件附帶民 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姜麗君 法 官 鄭昱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靜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2025-01-14

TPHM-111-附民-689-20250114-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1年度附民字第680號 原 告 游美玉 被 告 許建暉(原名許思為) 鄒志偉 蔡沛茵 上列被告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111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6號), 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按法院認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之訴不合法者,應以判決駁回 之,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因犯罪而受損害 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及依 民法負損害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刑事訴訟法第 487條第1項亦定有明文;附帶民事訴訟之提起,必以刑事訴 訟程序之存在為前提,若刑事訴訟未經提起公訴或自訴,即 不得對於應負賠償責任之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是所謂「 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係指該刑事案件中依民法規定應 負賠償責任之人而言。故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原告所主張之 共同加害人,必以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經認定係共同侵權行為 之人,始得謂為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否則對之提起是項 附帶民事訴訟,即難謂合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附字第8號 判決意旨參照)。 二、經查,被告蔡沛茵、許建暉、鄒志偉,就原告部分,並未於 刑事訴訟程序中經認定係共同侵權行為之人,依上開說明, 原告對蔡沛茵、許建暉、鄒志偉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於 法即有未合,應以判決駁回之。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姜麗君                    法 官 鄭昱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劉靜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2025-01-14

TPHM-111-附民-680-20250114-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568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張淑芬 選任辯護人 王銘裕律師 許仲勛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本院113年度金上重訴 字第37號),聲請具保停止羈押,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張淑芬向監所表示願到工廠工 作賺取薪資,供被害人持執行名義扣押取償,顯無因面臨重 懲及鉅額賠償而有逃亡之虞。被告已與一位被害人達成和解 ,另有被害人亦同意和解條件,倘能具保停押在外工作,將 更有利被害人;況被告女兒因本案而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 希望陪同女兒治療,被告實無逃亡動機;且被告名下財產經 查扣,無隱匿財產以供逃亡。被告同意接受其他替代羈押之 手段,請給予具保停押之機會等語。 二、按羈押中之被告,除有刑事訴訟法第114條各款所列情形之 一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不得駁回外,其他應否許可停止羈押 ,法院本有斟酌訴訟進行程度及其他情事予以裁量之權。故 審酌被告有無羈押之必要,除被告犯罪嫌疑已屬重大外,自 當基於訴訟進行程度、犯罪性質、犯罪實際情狀及其他一切 情事,審慎斟酌有無上開保全或預防目的,依職權妥適裁量 ,俾能兼顧國家刑事追訴、刑罰權之順暢執行及人權保障。 三、經查: (一)被告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前經本院法官訊問後,認被告涉 犯銀行法第125條第3項、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犯罪嫌疑重大 ,考量所涉為最輕本刑7年以上有期徒刑之重罪,業經原審 判處罪刑在案,可能需面對嚴厲處罰及鉅額民事賠償責任, 有相當理由足認被告有逃亡之虞。復考量本案非法吸金數額 甚為龐大,被害人數亦多,對於社會金融秩序及民眾財產安 全之危害情節甚大,衡酌比例原則,認有羈押必要,依刑事 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款規定,處分被告自民國113年9月2 6日起羈押3月,復經本院裁定自113年12月26日起延長羈押2 月在案。 (二)被告雖以前詞聲請具保停止羈押,惟審酌被告經原審判決法 人之行為負責人共同犯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非法經營 收受存款業務罪、共同犯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罪 、刑法第164條第1項後段使犯人隱蔽罪,應執行有期徒刑12 年2月在案,可預期判決或執行之刑度既重,則妨礙審判程 序進行或規避刑罰執行之可能性增加,蓋重罪常伴有逃亡之 高度可能性,此乃趨吉避凶、脫免刑責、不甘受罰之基本人 性,足認被告仍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款羈押原因 存在,基於對社會侵害之危害性及國家刑罰權遂行之公益考 量,權衡公、私益之比例,為確保日後審判及刑罰執行程序 進行,被告仍有羈押必要,不能因具保而使之消滅,復查無 不得駁回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之法定事由。至聲請意旨另指在 外工作得以賠償被害人及家人因素等節,均非停止羈押與否 所應審酌之事項,自不足以作為准予具保之事由。從而,本 件聲請具保停止羈押,尚難准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鄭昱仁                    法 官 姜麗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趙俊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4  日

2025-01-13

TPHM-113-聲-3568-20250113-1

金上重訴
臺灣高等法院

銀行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金上重訴字第9號 上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施慶鴻 選任辯護人 王俊賀律師 陳克譽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施慶鴻羈押期間,自民國114年1月19日起,延長貳月。   理 由 一、上訴人即被告施慶鴻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前經本院法官訊 問後,認被告涉犯銀行法第125條第3項、第125條第1項後段 之法人之行為負責人違反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準存款業務罪 之犯罪嫌疑重大,所犯法定刑係最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 之罪,經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2年,依原判決認定之犯罪所 得數額,客觀上被告有足夠資金支持逃亡生活,被告在海外 亦有相當資產,足認被告經此重刑宣告後,主觀上放棄具保 金畏罪逃亡之動機更為強烈,有相當理由足認被告有逃亡之 虞,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款之羈押原因,非予 羈押顯難確保後續審理及執行之進行,有羈押必要,於民國 113年2月19日執行羈押3月,復經本院先後裁定自113年5月1 9日、113年7月19日、113年9月19日、113年11月19日各延長 羈押2月,羈押期間即將屆滿。 二、按羈押被告,審判中不得逾3月,但有繼續羈押之必要者, 得於期間未滿前,經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101條或第101條之 1之規定訊問被告後,以裁定延長之;延長羈押期間,審判 中每次不得逾2月,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項、第5項分別定 有明文。 三、經本院訊問被告並聽取檢察官、辯護人關於是否延長羈押之 意見後,審酌本院甫於113年12月26日判決改判被告法人之 行為負責人共同犯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非法經營收受 存款業務罪,處有期徒刑12年,被告犯罪嫌疑自屬重大。查 被告自84年7月18日至107年5月2日之入、出境紀錄共高達數 百次,有被告入出境資料附卷可考(本院卷二第415至428頁 ),可見被告出境情況,顯為頻繁,又被告辯護人前於113 年2月19日本院羈押訊問時為被告陳稱:被告在大陸地區有 其他資產,如果要交出相關保證金,必須被告在外先處理大 陸地區之資產,才能變價繳交具保金等語(本院卷一第668 頁),是以上開被告頻繁出境及海外留有相當資產情形,堪 認被告極有能力在國外生活,有相當理由足認被告有逃亡海 外規避審判及執行之虞。再者,被告經本院判處上開刑期非 輕,當有規避重刑執行而逃亡之高度誘因,況實務上不乏被 告在有固定住居所及親人之情形下,仍發生棄保潛逃、偷渡 逃亡之情形。從而,原羈押原因仍存在。本案甫經宣判,尚 未確定,權衡國家刑事司法權之有效行使、社會秩序及公共 利益、被告人身自由之私益及防禦權受限制之程度,為確保 日後審判及刑罰執行程序得以順利進行及防衛社會治安,認 仍有羈押必要,且無從以限制住居、限制出境出海、施以電 子腳環及具保等手段替代羈押。至被告於本院訊問時主張父 親病危、交保後始能籌措款項歸還投資人等節,均非羈押與 否所應審酌之事項。爰裁定被告自114年1月19日起延長羈押 2月。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項、第5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十四庭審判長法 官 宋松璟                    法 官 鄭昱仁                    法 官 姜麗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趙俊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2025-01-13

TPHM-113-金上重訴-9-20250113-8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