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呂明松

共找到 3 筆結果(第 1-3 筆)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傷害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16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呂明松 籍設新北市○○區○○路000號0樓(新北○○○○○○○○) 居臺北市○○區○○路00號(國防部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 選任辯護人 余昇峯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因傷害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1年度偵字第611 33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呂明松犯傷害罪,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扣案之剪刀壹把沒收。   事 實 呂明松於民國111年8月12日7時13分許,在址設新北市○○區○○路○ 段000號之1之統一超商家美門市(下稱本案超商)店內消費時, 因不明原因,對當時在結帳櫃檯與店員鄧欣穎交談、已下班之店 員李致維心生不滿,竟基於傷害之犯意,向李致維恫稱「要給你 死」(台語)(下稱本案恐嚇言語),隨即從口袋內拿出1把剪 刀,接續朝李致維左側前胸、背部攻擊,李致維因而受有左側前 胸壁穿刺傷2處(各1公分)、左側後胸壁擦傷(6公分)、左側 輕度氣胸之傷害。鄧欣穎見狀隨即將李致維與呂明松分開,並通 報警方前來處理,而呂明松則向在場另名店員張麗秀結帳購買1 包香煙後,徒步離開本案超商。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因檢察官、被告呂明松及其辯護人對於本案卷內有關證據之 證據能力均無爭執,依刑事裁判書類簡化原則,不予說明。 貳、實體部分: 一、訊據被告坦承於前揭時地,有持剪刀攻擊告訴人李致維,致 其受有如事實欄所載傷勢之事實,惟矢口否認有何恐嚇犯行 ,辯稱:伊沒有出言恐嚇告訴人等語。其辯護人則以:被告 就傷害部分已坦承犯行,但就恐嚇危害安全部份,依卷內監 視器錄影畫面之勘驗結果,未見被告有口出本案恐嚇言語, 且證人即店員鄧欣穎之證述亦無法證明被告出言恐嚇,至於 證人即店員張麗秀雖證稱被告有口出本案恐嚇言語之時間點 ,究係於被告傷害告訴人之前或之後,尚與告訴人、鄧欣穎 等人證述、卷附監視器錄影畫面之錄音狀況不一致,是證人 張麗秀所為不利被告之證述內容,不足採信,是依卷內事證 ,無法認定被告有出言恐嚇之行為,此部分應為無罪等語, 為被告辯護。   二、經查: ㈠、被告於111年8月12日7時13分許,在本案超商內,從其口袋內 拿出1把剪刀,接續朝告訴人左側前胸、背部攻擊,告訴人 因而受有左側前胸壁穿刺傷2處(各1公分)、左側後胸壁擦 傷(6公分)、左側輕度氣胸之傷害等情,業據被告於警詢 、本院準備程序及審理時(見偵卷第4至5頁反面;本院審易 卷第61頁;本院易字卷第41、155頁)均坦承不諱,核與證 人即告訴人於警詢、偵查中之證述(見偵卷第6至7頁反面、 38、40頁反面至40-1頁)、證人即案發當時在場之本案超商 店員鄧欣穎於偵查中、本院審理時之證述(見偵卷第40頁正 面至反面;本院易字卷第79至88頁)、證人即案發當時在場 之本案超商店員張麗秀於本院審理時之證述(見本院易字卷 第147至151頁)相符,並有告訴人所提染血衣服、受傷照片 2張、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下稱雙和醫院)醫療費用收據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和分局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 表、扣押物品收據、雙和醫院診斷證明書各1份、告訴人傷 勢照片2張、本案超商監視器影像擷圖6張、與本案剪刀類似 之照片1張、本院勘驗筆錄1份暨附圖4張(見他卷第19至23 頁;偵卷第15至17、20、25至28、45頁;本院易字卷第77至 79、91至92頁)在卷可證,及查扣剪刀1把在案可佐,此部 分事實堪以認定。 ㈡、據證人即告訴人於警詢時證稱:伊於111年8月12日7時13分許 ,在本案超商內,當時伊站在櫃台內和伊同事說話,這時被 告走至櫃台準備結帳,被告突然罵了伊一些話,但伊沒有聽 清楚他說什麼,伊便問被告「我有怎麼了嗎?」,被告就說 了一句「要給你死(台語)」,並從他褲子口袋內拿出1把 剪刀朝伊攻擊,伊逃脫至一旁,被告繼續進行結帳的動作後 ,便離開本案超商等語(見偵卷第6頁反面);復於偵查中 證稱:伊與被告並不認識,被告當天到本案超商買東西,當 時伊和同事在聊天,被告先罵伊三字經,伊回問「我有怎麼 嗎」,被告還是繼續罵,並說「要給你死」,就從口袋拿出 剪刀往伊的左胸口刺2刀,伊轉身要跑開,他又持剪刀劃傷 伊的背部等語(見偵卷第38頁)。互核告訴人對於被告有對 其口出本案恐嚇言語之指述內容,前後一致,並無明顯矛盾 或出入,且告訴人與被告互不認識,彼此間亦無糾紛或利害 關係,僅係偶然與被告相遇,應無誣指攀陷被告入罪之動機 。更何況,被告亦自承確有拿剪刀傷害告訴人,致告訴人受 有前揭傷勢一節,業經本院認定如前,足信告訴人所為指述 尚非全然無稽。  ㈢、再者,據證人即當時在場之店員張麗秀於本院審理時證稱: 當時伊、鄧欣穎與告訴人正在交接的時候,被告剛好從外面 進來要買香煙,但被告的眼神就是偏向面惡,比較兇的一直 看著告訴人,嘴巴唸唸有詞,被告買了1包香煙、結完帳之 後,突然間就臉色大變,一直嘴巴唸什麼伊不曉得,然後被 告就衝到櫃台,對著告訴人胸前打了1下,但當下伊不知道 被告手裡握有什麼東西,是告訴人說被告手裡握有東西,伊 對告訴人說趕快走,然後被告就在櫃台追著告訴人的時候有 講本案恐嚇言語,伊是不知道被告有講幾次,但被告攻擊告 訴人之後,伊確實聽到被告嘴巴有講本案恐嚇言語,當下伊 們有報警等語(見本院易字卷第148至151頁)。則證人張麗 秀就被告口出本案恐嚇言語之時間點,究係在傷害告訴人之 前或之後一節,雖與告訴人前揭指述互有微疵,但與告訴人 指述被告有對其傷害及出言恐嚇之主要情節仍屬契合;參以 證人張麗秀於本案發生前,與被告之間並無任何怨隙不快, 且於本院審理時尚證稱:被告追告訴人時,伊有去擋,伊的 手臂也有被劃到兩處,但不嚴重,當時警察有來並跟伊說要 不要去醫院驗傷,可以提告,但伊說沒關係,小傷無所謂等 語(見本院易字卷第148頁),而無意對被告提出刑事告訴 ,可認證人張麗秀並無冀圖使被告受到刑事追訴處罰而率然 提告之情事,尚難遽認其有何甘冒偽證風險,而設詞構陷被 告之必要,是其上開證詞非出於虛捏不實,適足作為告訴人 指述被告有出言恐嚇犯行之補強證據,由此益徵告訴人所述 被告對其口出本案恐嚇言語之重要情節,並非憑空杜撰之詞 ,堪信屬實。 ㈣、又被告自述國中畢業之智識程度(見本院易字卷第156頁), 係具有通常智識程度之成年人,對於本案恐嚇言語將使告訴 人聽聞後產生害怕之情,應有相當認識,且本案恐嚇言語已 隱含有傷害人之生命或身體之意,之後被告更與告訴人發生 前揭肢體衝突,在客觀上已足使一般人心生恐懼,何況告訴 人尚有逃脫、躲避被告之舉,此據證人即告訴人於警詢及偵 查中(見偵卷第6頁反面、38頁)、證人鄧欣穎、張麗秀等 人各於本院審理時(見本院易字卷第82、149至150頁)均證 述明確,足認告訴人確實心生畏懼,故被告對告訴人口出本 案恐嚇言語,自屬恐嚇之行為無疑。 ㈤、被告及其辯護人雖各以前詞置辯,然而:  ⒈被告有對告訴人口出本案恐嚇言語,此據證人即告訴人指證 歷歷,復有證人張麗秀之證述資為補強,足堪認定,則被告 空言辯稱沒有出言恐嚇告訴人云云,自難採信。  ⒉據證人鄧欣穎於本院審理時證稱:案發當時,被告走到微波 爐旁,就從口袋裡掏出小小東西攻擊告訴人,伊沒有注意是 什麼東西,告訴人要跑掉,所以被告就走向櫃台,伊不知道 被告一開始是攻擊告訴人心臟還是肚子,但伊看到的時候告 訴人就有血了,被告在攻擊告訴人的過程中,伊知道被告嘴 巴有在動,但沒有聽到被告說什麼,伊也沒有印象告訴人有 無跟被告對話,伊沒有注意被告與告訴人有無對談,事後伊 才聽告訴人說被告講要給他死等語(見本院易字卷第81至87 頁),則證人鄧欣穎就被告於前揭時地,持物品攻擊告訴人 ,致告訴人受傷流血,且被告嘴巴於攻擊告訴人過程中有在 動等節,均與告訴人前揭指述情節大致吻合。至於證人鄧欣 穎雖證稱其沒有聽到被告是否口出本案恐嚇言語,而與告訴 人、張麗秀等人所述內容未盡一致,惟人之陳述內容,本即 易受記憶力、對事物之解讀及描述方式、於見聞事實發生時 所處角色(參與者、旁觀者)或注意能力、關切重點等因素 所影響,縱係同一客觀事實之在場見聞者,仍難謂就該客觀 事實必定為完全一致之陳述,因此,證人鄧欣穎所述其知道 被告嘴巴在動,但沒有聽到被告說話內容一節,此或受限於 其記憶程度、自身觀察及描述能力所致,尚無從逕認被告並 無口出本案恐嚇言語,何況告訴人所述被告出言恐嚇一節, 既有前揭證人張麗秀之證述可資補強,仍不影響本院前揭認 定。  ⒊至於卷內案發當時本案超商之監視器錄影畫面,經本院勘驗 後未見被告口出本案恐嚇言語一情,此有前揭本院勘驗筆錄 在卷可參。惟上開影像係承辦員警於現場先以手機翻拍本案 超商內監視器畫面,未再行調閱並留存本案超商原始檔監視 器畫面,此有卷附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和分局中原派出所之 員警職務報告1份可參(見本院易字卷第35頁),是前揭員 警手機翻拍之該監視器錄影畫面既非原始檔案,尚不能排除 員警於翻拍過程中,漏未完整留存該監視器原始錄音內容之 可能。此外,縱然該監視器錄影畫面未錄有被告口出本案恐 嚇言語之內容,亦不代表被告並無口出本案恐嚇言語,此係 兩回事,而且本院認定被告有出言恐嚇告訴人之理由,已如 前述,是卷附監視器錄影畫面沒有錄到被告口出本案恐嚇言 語一事,尚不足為有利於被告之事實認定。 ㈥、綜上所述,被告及其辯護人就恐嚇危害安全部份所為之上開 辯解,均不足採信,本案事證明確,被告所為本案犯行堪以 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 ㈡、按刑法之恐嚇罪,係僅以通知加害之事使人恐怖為已足,不 必果有加害之意思,更不須有實施加害之行為,倘若在實施 傷害他人之行為時,先出言恐嚇,該恐嚇之危險行為,應為 其後進而傷害之實害行為所吸收,不另論罪。又按行為人在 行為著手後,改變其原來主觀犯意,究應視為犯意變更而評 價為一罪,或應認係另行起意而論以數罪,當視行為人前、 後所實行之數個行為,在法律上能否評價為自然的一行為, 及其形式上所合致的數個犯罪構成要件,彼此間是否具有特 別、補充或吸收關係而定。具體以言,倘行為人係基於單一 整體犯意,在密切接近之時、地,實行數行為、持續侵害同 一被害法益或客體,而依其行為所合致之數個犯罪構成要件 ,彼此間若具有特別、補充或吸收關係,僅論以一罪,即足 以充分評價其行為之不法、罪責內涵者,才可認係單純的犯 意提升或變更,否則即屬另行起意(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 字第4013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被告因不明原因對告訴人心 生不滿,遂於前揭時地,口出本案恐嚇言語恫嚇告訴人,隨 即對告訴人為本案傷害犯行,足認被告係於密切接近之時間 內,緊密實行上開恐嚇、傷害犯行,其犯罪目的單一,揆諸 前揭說明及最高法院判決意旨,應屬於單純的犯意之提升, 其所為恐嚇犯行,固令告訴人因而心生畏懼,惟其恐嚇之危 險行為應為傷害實害行為所吸收,不另成立恐嚇危害安全罪 ,僅論以傷害罪。公訴意旨認被告係一行為同時犯傷害罪及 恐嚇危害安全罪,應論以想像競合犯,容有誤會,附此敘明 。 ㈢、被告於密切接近之時間內,在同一地點先後攻擊告訴人左側 前胸(2處)、背部之行為,各行為間具有時空之密切關係 ,依社會通念,其各行為間之獨立性極為薄弱,難以強行分 開,且犯罪目的與侵害法益同一,應將之視為數個舉動之接 續實行而屬接續犯,應論以接續犯之傷害一罪。    ㈣、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僅因不明原因,即對告 訴人心生不滿,竟以本案恐嚇言語恫嚇告訴人,復持扣案之 剪刀1把傷害告訴人,致告訴人受有前揭傷勢,其恐嚇及持 剪刀傷害告訴人之犯罪手法,造成告訴人心理上相當恐懼之 犯罪動機、手段及所生損害,所為應予非難,且僅坦承傷害 之部分犯行,未能全然面對之犯後態度,仍有可議;又被告 曾口頭表示有調解意願等語(見本院易字卷第45頁),經本 院撥打電話詢問告訴人有無調解意願時,其表示:伊無調解 意願,伊想要被告負起法律責任等語,此有本院公務電話紀 錄表1份(見本院易字卷第115頁)在卷可查,是雙方未能調 解難以苛責被告,但被告迄未提出任何具體賠償方案或尋求 原諒之消極作為,亦難執為有利被告之量刑因子。惟考量被 告於本案之前,未有相類犯行遭法院判處罪刑之前案紀錄之 素行,此有卷附法院前案紀錄表1份可參;兼衡被告自述其 國中畢業之智識程度、婚姻狀態、工作情形及領有社會補助 之收入等家庭經濟生活狀況(見本院易字卷第156頁),及 其身心健康情形,此有證人即錦和康復之家負責人梁雅琪於 警詢、偵查中之證述(見偵卷第8至9、39頁正面至反面), 以及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出院病歷摘要、重大傷病免自行 部分負擔證明卡、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112年6月 1日三投行政字第1120035547號函、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證明 各1份(見偵卷第21至22、41頁;本院易字卷第47至48頁) 附卷可考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罰 金之折算標準。 參、沒收部分:   按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 為人者,得沒收之,刑法第38條第2項前段定有明文。本案 扣案之剪刀1把,為被告所有,且係供被告為本案傷害犯行 所使用之物,業據被告供承明確,並有前揭新北市政府警察 局中和分局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存卷可考,是上 開扣案物應依前揭刑法規定宣告沒收。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黃筵銘提起公訴,檢察官賴怡伶、龔昭如、洪郁萱 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梁世樺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曾翊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0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普通傷害罪)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 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5-02-08

PCDM-113-易-16-20250208-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622號 抗 告 人 即受判決人 徐世宗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1月29日113年度聲再字第13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意旨略以:本件被害人黃玉霞(下稱被害人)為越南 籍嫁入台灣,看不懂中文,更遑論向政府機關或權責機構( 即保險公司)查詢,以維其權益,而財政部廣告之內容,易 讓人民誤解以為所有保險(包括人壽、產險)皆有通報,以致 遺漏,一旦屆期9個月後繼承人權益即喪失,遑論向投保之 產險公司提出給付請求,故上開情形,若非抗告人即受判決 人徐世宗(下稱抗告人)及時為被害人查詢,被害人在當月即 屆滿9個月期限而喪失該保險給付之權利,故其情形應屬急 迫而無爭議。抗告人既為仗義而為,自當受刑法第24條第1 項「緊急避難」規定之保障而不罰,然遺憾原審法院為保護 103年度186號判決原審之顏面,故意扭曲刑法第24條之適法 性及判例見解。為此不服原裁定,提起抗告,以資救濟,請 求撤銷原裁定等語。 二、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主張依其與被害人之委任合約書記 載,對被害人有報酬請求權,乃屬其應依循民事法律途徑向 被害人起訴請求之問題,非屬刑法第24條所謂被告之生命、 身體、自由或財產正處於緊急危難之情形,不符合緊急避難 之要件。抗告人此部分主張,至多僅屬量刑審酌事項,無從 使抗告人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後段之要件並不相符。 準此,抗告人聲請再審,並未提出任何新事實或新證據,所 為論述僅係其個人對於法律適用之誤解,依卷存證據綜合判 斷,客觀上均難認為足以動搖原有罪確定判決,而為抗告人 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程度,顯與刑事 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規定之再審要件不符,因此被 告本案聲請再審並無理由,應予駁回等語。 三、按再審制度,係為發現確實之事實真相,以實現公平正義, 而於案件判決確定之後,另設救濟之特別管道,重在糾正原 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錯誤,但因不能排除某些人可能出於 惡意或其他目的,利用此方式延宕、纏訟,有害判決之安定 性,故立有嚴格之條件限制。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 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 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確定判決所認罪名 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第1項第6款之 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 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刑事訴訟法 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準此,所謂「新 事實」或「新證據」,須具有未判斷資料性之「新規性」, 舉凡法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不論該事實或證據之成 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就其實質之證據價值 未曾予評價者而言。如受判決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業經法 院在審判程序中為調查、辯論,無論最終在原確定判決中本 於自由心證論述其取捨判斷之理由;抑或捨棄不採卻未敘明 其捨棄理由之情事,均非未及調查斟酌之情形。通過新規性 之審查後,尚須審查證據之「顯著性」,此重在證據之證明 力,由法院就該新事實或新證據,不論係單獨或與先前之證 據綜合判斷,須使再審法院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產生合 理懷疑,並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為有利受判決人之蓋然 性存在。而該等事實或證據是否足使再審法院合理相信足以 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開啟再審程序,當受客觀存在的 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抗告人任憑主觀、片面自 作主張,就已完足。如聲請再審之理由僅係對原確定判決之 認定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 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縱法 院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 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2 63號裁定要旨參照)。   四、經查: (一)緣抗告人得知被害人黃玉霞(原越南籍,民國00年0月0日取 得本國國籍)之夫呂明松於100年3月1日在任職之○○機器企 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工作時,因發生高週波感應 爐爆炸之意外事故,受有嚴重燒燙傷,於翌日不治死亡,抗 告人乃遊說被害人於同年3月5日與其簽訂委任契約,由抗告 人替被害人處理勞保、商業保險等和解求償事宜,被害人則 應給付領得理賠金額之百分之50作為委任報酬,被害人並同 意徐世宗代刻「黃玉霞」之印章1枚。惟被害人嗣於同日另 私下與○○公司以新臺幣(下同)389萬元達成和解,並於領 得相關款項後,於同年6月22日出境,迄今均未返國。抗告 人不甘受損,為取得對被害人之執行名義,遂以被害人尚積 欠其委任報酬為由,以其本人為債權人、被害人為債務人, 於101年4月10日向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原審法院)聲請 核發支付命令,經原審法院以101年度司促字第10729號事件 受理,並於101年4月23日核發支付命令,上開支付命令本係 向被害人設於臺南市○○區○○里○○00號之戶籍地址送達,詎抗 告人竟於101年4月24日,逾越黃玉霞之授權,基於行使偽造 之私文書之故意,持前揭被害人委刻之印章,在「郵件改投 改寄新地址申請書」之申請人欄,盜蓋被害人「黃玉霞」之 印文1枚,及偽造「黃玉霞」之署名1枚,並填寫將原應寄送 至「臺南市○○區○○里○○00號」(下稱舊址)之文件,改投至抗 告人設籍之「臺南市○○區○○村○○000○0號」(下稱新址),持 向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郵局(下稱○○郵局)申請將郵件 改寄上址;抗告人復將前揭被害人委刻之印章交付實際住在 新址之不知情之李碧珠,請李碧珠代收被害人之信件,待新 營郵局之送達人員於101年4月30日將上開支付命令送達至新 址時,即由不知情之李碧珠持被害人之印章,在前揭法院送 達證書之本人欄,盜蓋被害人之印文1枚,以表示被害人本 人已收受上開支付命令正本及聲請狀繕本各1件,並交還予 送達人員,進而提出於原審法院,而行使偽造私文書,足以 生損害於被害人及原審法院處理案件之正確性。嗣原審法院 因誤認上開支付命令已合法送達,且債務人即被害人並未提 出異議,乃於101年5月24日誤為核發支付命令確定證明書予 抗告人。抗告人則以代被害人行使其權利為由,旋對○○公司 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侵權損害賠償,經原審法院以101年度勞 訴字第34號民事事件審理中,始發覺上情。嗣經臺灣臺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以抗告人所為,涉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嫌提 起公訴(102年度偵字第7959號),抗告人於審理中自白犯罪 ,經檢察官聲請改依協商程序而為判決,經原審法院以103 年度訴字第186號判決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在案等情,有上開 起訴書、刑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 佐,並據本院調取上開案卷核閱屬實,故前揭事實,洵堪認 定。 (二)本件抗告意旨,主張抗告人所作所為依當時客觀情境而言有 其急迫性,應適用刑法第24條第1項緊急避難規定而不罰等 語,核其性質僅為法律見解之主張,而未見抗告人有所謂新 事實或新證據之提出,申言之,抗告人顯未能提出任何法院 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之新事實或新證據以為其立論基礎 (不論該事實或證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 後),是抗告人上述抗辯,僅係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再 行爭辯,並對原審法院之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為相異評價, 既未提出任何新事實或新證據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即難認 抗告人主張者有何上開所謂「新規性」可言,揆諸上開說明 ,顯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3項所定之聲請再審要件不符。 (三)又按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 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刑法第24條固有明文。然該條 項所規定緊急避難行為,必須在客觀上避難行為係不得已, 亦即須因自己或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財產正處緊急危 難之際,非侵害他人法益別無救護之途,為必要之條件,因 此行為人若有其他可行之方法(例如行為人可選擇逃避措施 ,或能請求政府機關協助),且法益所遭之危難程度尚非迫 切危急,自不能主張緊急避難(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 799號、106 年度台上字第2861號、100 年度台上字第562號 判決意旨參照)。從而,抗告人主張依其與被害人之委任合 約書記載對被害人有報酬請求權,即便屬實,亦屬其得依循 民事訴訟程序向被害人起訴請求履行債務之給付問題,其本 可依民事相關規定主張及保障其權利,卻捨此不為而甘犯刑 章,即使如此,確然無法合理化抗告人上開行使偽造文書犯 行,申言之,抗告人之行使偽造文書犯行,既無任何非侵害 他人法益別無救護之途的急迫情形可言,即難認有何刑法第 24條所謂因避免自己或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正處 於緊急危難之情形,自不符合緊急避難之要件,即無緊急避 難規定之適用。故抗告人此部分主張,至多僅屬刑法第57條 之量刑審酌事項,依一般概然性觀之,並無從使抗告人有受 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判決之可能,故亦 不具前揭所謂「顯著性」,準此,亦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 第1項第6款後段之要件不符。 五、綜上所述,原裁定以本件再審之聲請,與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要件尚有不符,其聲請為無理由,因而 駁回抗告人再審之聲請,認事用法並無不合(其論述內容與 本院上開說明略有不同,然結論並無二致),抗告人仍執前 詞提起抗告,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瑛宗                    法 官 黃裕堯                    法 官 張 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李淑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TNHM-113-抗-622-20250124-1

司繼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陳報遺產清冊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951號 聲 請 人 呂淵 上列聲請人陳報遺產清冊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一、聲請人係被繼承人呂明松(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 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生前最後住所:新北市○○區○○路 000號)之繼承人。被繼承人於民國113年7月30日死亡,聲 請人開具遺產清冊呈報本院,經核並無不合,本院爰依法為 公示催告。 二、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應自本公示催告揭示於本院公告處、司法 院資訊網路及其他適當處所之翌日起6個月內向繼承人報明 其債權,如不為報明,而又為繼承人所不知者,僅得就賸餘 遺產行使其權利。 三、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被繼承人呂明松之遺產負擔。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抗告,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家事法庭司法事務官 陳亭禎

2024-10-18

KLDV-113-司繼-951-2024101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