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罪

共找到 3 筆結果(第 1-3 筆)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4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介民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360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介民犯如附件所示之罪,各處如附件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 刑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陳介民(下稱受刑人)因犯妨害婚姻 及家庭罪,先後經法院判決確定如附件,應依刑法第50條、 第53條、第51條第5款,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 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得易科罰金之罪與 不得易科罰金之罪者,不在此限;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 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 ,有二以上裁判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刑,刑法 第50條、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 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 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另依刑法第 53條所定,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 ,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 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亦有明定。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如附件所示之罪,先後經判處如附件所示 之刑,並於如附件所示之日期分別確定在案,又各罪之犯罪 日期,均在最先之判決確定日前,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及各該 刑事判決書在卷可稽。再查,本院為上開案件犯罪事實最後 判決之法院,且本件係受刑人請求檢察官就附件編號1所示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附件編號2所示不得易科罰金之罪,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有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受刑人是否同意聲 請定執行刑調查表1份在卷可查,是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 ,此部分自不受同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規定之限制。故 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為正當,應予准許 。 四、經本院將聲請人之聲請書繕本寄送予受刑人,並以書面方式 徵詢受刑人對於本件定應執行刑之意見,受刑人表示:對法 院如何定刑無意見等語,此有本院114年3月12日雄院國刑儒 114聲441字第1141006104號函、送達證書、本院定應執行刑 案件受刑人意見調查表等在卷可參(本院卷第33-39頁)。 五、爰斟酌受刑人所犯分別為傷害罪及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罪 ,各罪之犯罪手段、情節與罪質互異,再衡諸受刑人各次犯 行犯罪時間、侵害法益、各次犯行對於法秩序呈現之輕率態 度、對於社會整體之危害程度,刑罰之邊際效益遞減、痛苦 程度遞增,兼衡責罰相當與刑罰經濟之原則等一切情形,就 附件所示各罪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 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翁瑄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張婉琪 附件:受刑人陳介民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2025-03-18

KSDM-114-聲-441-20250318-1

易緝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妨害家庭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緝字第11號                    113年度易緝字第12號 公 訴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介民 上列被告因妨害家庭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1年度偵字第1 4266號)、追加起訴(111年度偵字第19226號),本院合併審理, 判決如下:   主 文 乙○○犯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罪,處有期徒刑8月。 其他被訴部分,無罪。   事 實 一、乙○○透過交友軟體「檸檬」認識少女陳○○(民國00年0月生, 真實姓名年籍詳卷,下稱甲女),2人進而交往成為男女朋友 。詎乙○○明知甲女係未滿18歲且受有家庭監督之未成年少女 ,竟基於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之犯意,於110年9月11日之 日間某時,透過LINE通訊軟體發送簡訊予甲女,慫恿甲女脫 離家庭,與其同住。甲女同意其言,於同日17時許放學後, 與乙○○於校門口(位址詳卷)前見面。乙○○旋即偕同甲女搭乘 火車,前往其位於雲林縣○○鄉○○路00○0號之居所(下稱麥寮 鄉居所)同住1晚,再於翌(12)日17時許帶同甲女搭乘火車回 到其位於高雄市○○區○○路000巷00號之住處(下稱楠梓區住處 )。於上開期間,乙○○乃要求甲女關閉手機,不讓甲女之父 親(真實姓名年籍詳卷,下稱乙父)覓得所在,並於乙父發現 甲女失聯又行方不明,焦急傳送   LINE訊息詢問甲女是否與其同在一處時,竟傳訊謊稱:「甲 女已讀不回我/我昨天到現在都聯絡不上她」、「你女兒根 本不在我身邊/我是一個人」等語,且刻意製造其亦在找尋 甲女下落之假訊息予乙父。乙○○即以上開方式,使甲女脫離 其家庭,移置於己力支配之範圍內。嗣經乙父報警處理,始 於110年9月13日21時許,在乙○○上開楠梓區住處尋獲甲女。 二、案經乙父訴由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一分局報告臺灣高雄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有罪部分: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前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乙○○於本院審理時坦認屬實(本院 卷A第42-44、238頁);並經證人甲女、乙父於警詢、偵查及 本院審理中分別證述明確,復有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一 分局三民派出所受(處)理案件證明單、失蹤人口系統─資料 報表、尋獲甲女之調查筆錄、監視錄影光碟暨翻拍照片、甲 女之LINE個人資料主頁擷圖、被告與甲女之LINE對話紀錄擷 圖、被告與乙父之LINE對話紀錄擷圖、甲女之個人戶籍資料 等件附卷可佐。綜觀以上事證,足認被告上開任意性自白與 事實相符,堪可作為認定本案犯罪事實之依據。從而,被告 和誘甲女之事證明確,上開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40條第1項之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 庭罪。本罪係對被害人為未成年之男女所設特別處罰規定, 自無再適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加重 其刑之必要。 ㈡量刑:   爰審酌被告行為時雖與甲女為男女朋友關係,惟被告已係年 滿25歲之成年人,而甲女斯時係17歲之未成年人,並領有輕 度身心障礙證明(偵卷A第55頁),2人於年紀、智識程度上顯 有相當差距;而被告明知甲女係未滿18歲、受有家庭監督之 未成年少女,復有智能方面之障礙,竟仍以上開方式,使甲 女脫離其家庭之監護與其同住,罔顧乙父對甲女親權之行使 ,並使乙父焦急如焚,所為實屬不該;另考量被告雖於審理 中坦承犯行,而有面對司法追訴及處罰之意,惟其於警詢及 偵查中均矢口否認,且於本案審理期間經2度發布通緝,實 徒耗司法資源;併參以被告於本院審理期間陳稱:有與乙父 調解之意願等語(本院卷A第46頁),惟於調解期日,乙父已 準時出席,然被告並未到場,以致調解不成,有本院調解案 件簡要紀錄表足參(本院卷A第57頁),實難認有彌補乙父損 害之誠意,而本案迄至言詞辯論終結前,其仍未與乙父達成 和解,是本件所生損害未有減輕;末衡以被告本案犯罪動機 、目的,及其於審理中所自陳之學歷、職業、家庭生活及經 濟狀況(本院卷A第235-236頁),又被告前因幫助犯詐欺取財 、侵占等案件,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以109年度聲字584號裁 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月確定,並於109年間(即5年內)入監 執行完畢,且另有妨害公務、廢棄物清理法、竊盜等前科( 參見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素行非佳,暨綜合考 量檢察官、告訴人乙父及被告對於本案量刑之意見(本院卷A 第236-238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貳、無罪部分(即追加起訴部分): 一、公訴意旨另以:被告明知甲女為未成年人,竟基於和誘未成 年人脫離家庭之犯意,於110年9月24日,撥打電話予甲女, 慫恿甲女脫離家庭,與其同住。甲女聽信其言,於同日17時 30分許放學後,前往與被告會合,被告即偕同甲女搭乘火車 ,前往被告之麥寮鄉居所同住,而脫離家庭。嗣乙父發現甲 女放學後,未按時返家,失聯又行方不明,遂報警處理,經 警於數日後,在乙○○位於楠梓區住處,尋獲甲女,而悉上情 。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40條第1項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罪 嫌等語。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 能證明被告犯罪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4 條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再檢察官對於起訴 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其所 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 方法,無從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者,基於無罪推 定之原則,自應為被告無罪判決之諭知。 三、公訴意旨認被告涉有上開罪嫌,無非係以⒈被告於警詢及偵 查中之供述、⒉甲女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⒊乙父於警詢及 偵查中之證述、⒋被告與乙父之LINE對話紀錄、⒌甲女之身心 障礙手冊影本等件為主要論據。       四、訊據被告固坦承於110年9月24日有接送甲女至其楠梓區住處 同住之事實,惟堅詞否認有何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犯行, 辯稱:這次我有經過乙父同意。我沒有阻止甲女與乙父聯絡 ,且已有跟乙父講甲女在我家睡覺,及甲女想請假不去學畫 畫的情形。這期間我有給甲女手機,是她自己不聯絡她父親 等語(偵卷B第126頁,本院卷A第44-46、238頁)。 五、經查:  ㈠被告有於110年9月24日17時30分許,於甲女上學之校門口, 將甲女接送至其楠梓區住處,約2日後,因乙父報警處理, 經員警至被告上開住處帶回甲女等事實,為被告所坦認而不 爭執(偵卷B第126頁,本院卷A第44頁),核與證人乙父於警 詢、偵查中之證述;證人甲女於警詢、偵查及本院審理中之 證述內容大致相符;並有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一分局三 民派出所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受(處)理案件證明單等件在 卷可佐,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至追加起訴書雖記載本次 被告亦係偕同甲女搭乘火車,先前往其麥寮鄉居所同住等語 ,惟參以甲女於警詢時係證稱:110年9月24日,被告叫我去 楠梓找他,我就搭公車前往楠梓的後勁夜市,被告在那邊等 我,會合後,我們就一起步行回去被告家中。住了2、3天, 後來警察到被告家中找到我等語(偵卷A第42、44頁),及被 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亦供稱:這次我跟甲女是在楠梓區住處 ,沒有去麥寮等語(本院卷A第44頁),又卷內並無被告與甲 女於該次有前往麥寮鄉居所之相關事證,應認本次期間,甲 女均係與被告同住於楠梓區住處,而未前往麥寮鄉居所,合 先敘明。  ㈡按刑法之和誘罪,除被誘人之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 ,係得被誘人之同意外,並以行為人有引誘之行為為成立要 件。至所謂之「引誘」,則係指被誘人原無脫離家庭或其他 有監督權人之意,因行為人之勸導誘惑,始決意脫離家庭或 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而言,且必須具有使被誘人脫離家庭之意 思,而移置於自己實力支配之下始可;所謂置於自己實力支 配之下,係指和誘後,被誘人事實上已移置於自力支配範圍 內,而與親權人完全脫離關係(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5 12號、95年度台上字第3633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㈢查甲女固於偵查中證稱:被告當天一直叫我不要去學校,且 一直打電話給我,要我去找他。且我有想跟爸爸聯絡,但他 把我手機收走,不讓我對外聯絡等語(偵卷B第132-133頁), 惟甲女於警詢時亦有證稱:我離家期間,父親有打給我,但 我沒有接等語(警卷B第22頁),及於審理中證稱:這次純粹 是我不想回家,被告沒有限制我使用手機等語(本院卷A第21 1-212頁),則甲女究係因被告之勸導誘惑,始決意離家,抑 或出乎己意決定脫離家庭,已先非無疑。又從甲女上述證稱 被告未限制其使用手機乙節、被告已主動告知甲女所在(詳 後述),及卷內別無其他證據證明被告有干涉、阻擾甲女與 乙父聯繫之事實,則被告主觀上是否有使甲女與親權人即乙 父完全脫離關係之意,亦屬有疑。 ㈣而觀諸卷附被告與乙父之對話紀錄(警卷B第25頁),可見乙 父當時有問被告:「甲女怎麼沒去學畫/你跟他去哪裡了」 ,被告則回覆稱:「她在我家睡覺/她今天想請假不去學畫 畫」等語,可見被告已有明確告知乙父甲女目前人在其楠梓 區住處,並未有所隱瞞。併參以乙父於警詢中亦證稱:110 年9月24日下午5時30分許,甲女向我說要去找被告,我說「 出去後晚上9時要回家」,甲女同意,但翌(25)日8時,我工 作結束後返家未看見甲女,聯繫甲女問她何時要回家,甲女 稱「下午要去畫畫」,之後就不與我聯繫。我下午2時打電 話問老師,老師說女兒沒有來。我透過LINE傳訊問被告,被 告向我說甲女在他家睡覺,之後我就不跟他們聯繫,直接到 派出所報案等語(警卷B第15-16頁),堪認乙父係知悉甲女人 就位在被告楠梓區住處,然其並未進一步向被告確認甲女何 時返家,抑或要求被告將甲女帶回,即逕自前往報案。則被 告既已主動告知乙父目前甲女之確切所在,亦無限制甲女使 用手機之舉,均如前述,卷內復無其他證據足認被告有使甲 女脫離家庭,移置於自己實力支配之下之客觀行為,則被告 是否具有和誘罪之客觀犯行,亦不無疑問,依罪疑有利被告 原則,實難遽以和誘罪相繩。 六、綜上所述,檢察官對於公訴意旨所指被告涉犯上揭罪嫌之舉 證尚不足為有罪之積極證明,無從使本院達於無所懷疑,而 得確信為真實之程度,無從說服本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 ,揆諸前開說明,本案此部分即屬不能證明被告犯罪,自應 為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第301條第1項前 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甲○○提起公訴、追加起訴,檢察官陳麒、杜妍慧到 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洪韻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書記官 蔡嘉晏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刑法第240條第1項》 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3年以下有期 徒刑。 《卷證索引》 【本院113年度易緝字第11號】 簡稱 卷宗名稱 偵卷A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4266號卷宗 審易卷A 本院112年度審易字第1177號卷宗 審易緝卷A 本院113年度審易緝字第12號卷宗 本院卷A 本院113年度易緝字第11號卷宗 【本院113年度易緝字第12號】 簡稱 卷宗名稱 警卷B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一分局111年高市警三一分偵字第11073306600號卷宗 偵卷B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9226號卷宗 審易卷B 本院112年度審易字第1414號卷宗 審易緝卷B 本院113年度審易緝字第13號卷宗 本院卷B 本院113年度易緝字第12號卷宗

2025-01-02

KSDM-113-易緝-11-20250102-1

易緝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妨害家庭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緝字第11號                    113年度易緝字第12號 公 訴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介民 上列被告因妨害家庭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1年度偵字第1 4266號)、追加起訴(111年度偵字第19226號),本院合併審理, 判決如下:   主 文 乙○○犯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罪,處有期徒刑8月。 其他被訴部分,無罪。   事 實 一、乙○○透過交友軟體「檸檬」認識少女陳○○(民國00年0月生, 真實姓名年籍詳卷,下稱甲女),2人進而交往成為男女朋友 。詎乙○○明知甲女係未滿18歲且受有家庭監督之未成年少女 ,竟基於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之犯意,於110年9月11日之 日間某時,透過LINE通訊軟體發送簡訊予甲女,慫恿甲女脫 離家庭,與其同住。甲女同意其言,於同日17時許放學後, 與乙○○於校門口(位址詳卷)前見面。乙○○旋即偕同甲女搭乘 火車,前往其位於雲林縣○○鄉○○路00○0號之居所(下稱麥寮 鄉居所)同住1晚,再於翌(12)日17時許帶同甲女搭乘火車回 到其位於高雄市○○區○○路000巷00號之住處(下稱楠梓區住處 )。於上開期間,乙○○乃要求甲女關閉手機,不讓甲女之父 親(真實姓名年籍詳卷,下稱乙父)覓得所在,並於乙父發現 甲女失聯又行方不明,焦急傳送   LINE訊息詢問甲女是否與其同在一處時,竟傳訊謊稱:「甲 女已讀不回我/我昨天到現在都聯絡不上她」、「你女兒根 本不在我身邊/我是一個人」等語,且刻意製造其亦在找尋 甲女下落之假訊息予乙父。乙○○即以上開方式,使甲女脫離 其家庭,移置於己力支配之範圍內。嗣經乙父報警處理,始 於110年9月13日21時許,在乙○○上開楠梓區住處尋獲甲女。 二、案經乙父訴由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一分局報告臺灣高雄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有罪部分: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前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乙○○於本院審理時坦認屬實(本院 卷A第42-44、238頁);並經證人甲女、乙父於警詢、偵查及 本院審理中分別證述明確,復有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一 分局三民派出所受(處)理案件證明單、失蹤人口系統─資料 報表、尋獲甲女之調查筆錄、監視錄影光碟暨翻拍照片、甲 女之LINE個人資料主頁擷圖、被告與甲女之LINE對話紀錄擷 圖、被告與乙父之LINE對話紀錄擷圖、甲女之個人戶籍資料 等件附卷可佐。綜觀以上事證,足認被告上開任意性自白與 事實相符,堪可作為認定本案犯罪事實之依據。從而,被告 和誘甲女之事證明確,上開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40條第1項之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 庭罪。本罪係對被害人為未成年之男女所設特別處罰規定, 自無再適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加重 其刑之必要。 ㈡量刑:   爰審酌被告行為時雖與甲女為男女朋友關係,惟被告已係年 滿25歲之成年人,而甲女斯時係17歲之未成年人,並領有輕 度身心障礙證明(偵卷A第55頁),2人於年紀、智識程度上顯 有相當差距;而被告明知甲女係未滿18歲、受有家庭監督之 未成年少女,復有智能方面之障礙,竟仍以上開方式,使甲 女脫離其家庭之監護與其同住,罔顧乙父對甲女親權之行使 ,並使乙父焦急如焚,所為實屬不該;另考量被告雖於審理 中坦承犯行,而有面對司法追訴及處罰之意,惟其於警詢及 偵查中均矢口否認,且於本案審理期間經2度發布通緝,實 徒耗司法資源;併參以被告於本院審理期間陳稱:有與乙父 調解之意願等語(本院卷A第46頁),惟於調解期日,乙父已 準時出席,然被告並未到場,以致調解不成,有本院調解案 件簡要紀錄表足參(本院卷A第57頁),實難認有彌補乙父損 害之誠意,而本案迄至言詞辯論終結前,其仍未與乙父達成 和解,是本件所生損害未有減輕;末衡以被告本案犯罪動機 、目的,及其於審理中所自陳之學歷、職業、家庭生活及經 濟狀況(本院卷A第235-236頁),又被告前因幫助犯詐欺取財 、侵占等案件,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以109年度聲字584號裁 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月確定,並於109年間(即5年內)入監 執行完畢,且另有妨害公務、廢棄物清理法、竊盜等前科( 參見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素行非佳,暨綜合考 量檢察官、告訴人乙父及被告對於本案量刑之意見(本院卷A 第236-238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貳、無罪部分(即追加起訴部分): 一、公訴意旨另以:被告明知甲女為未成年人,竟基於和誘未成 年人脫離家庭之犯意,於110年9月24日,撥打電話予甲女, 慫恿甲女脫離家庭,與其同住。甲女聽信其言,於同日17時 30分許放學後,前往與被告會合,被告即偕同甲女搭乘火車 ,前往被告之麥寮鄉居所同住,而脫離家庭。嗣乙父發現甲 女放學後,未按時返家,失聯又行方不明,遂報警處理,經 警於數日後,在乙○○位於楠梓區住處,尋獲甲女,而悉上情 。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40條第1項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罪 嫌等語。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 能證明被告犯罪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4 條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再檢察官對於起訴 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其所 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 方法,無從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者,基於無罪推 定之原則,自應為被告無罪判決之諭知。 三、公訴意旨認被告涉有上開罪嫌,無非係以⒈被告於警詢及偵 查中之供述、⒉甲女於警詢及偵查中之證述、⒊乙父於警詢及 偵查中之證述、⒋被告與乙父之LINE對話紀錄、⒌甲女之身心 障礙手冊影本等件為主要論據。       四、訊據被告固坦承於110年9月24日有接送甲女至其楠梓區住處 同住之事實,惟堅詞否認有何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犯行, 辯稱:這次我有經過乙父同意。我沒有阻止甲女與乙父聯絡 ,且已有跟乙父講甲女在我家睡覺,及甲女想請假不去學畫 畫的情形。這期間我有給甲女手機,是她自己不聯絡她父親 等語(偵卷B第126頁,本院卷A第44-46、238頁)。 五、經查:  ㈠被告有於110年9月24日17時30分許,於甲女上學之校門口, 將甲女接送至其楠梓區住處,約2日後,因乙父報警處理, 經員警至被告上開住處帶回甲女等事實,為被告所坦認而不 爭執(偵卷B第126頁,本院卷A第44頁),核與證人乙父於警 詢、偵查中之證述;證人甲女於警詢、偵查及本院審理中之 證述內容大致相符;並有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一分局三 民派出所受理各類案件紀錄表、受(處)理案件證明單等件在 卷可佐,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至追加起訴書雖記載本次 被告亦係偕同甲女搭乘火車,先前往其麥寮鄉居所同住等語 ,惟參以甲女於警詢時係證稱:110年9月24日,被告叫我去 楠梓找他,我就搭公車前往楠梓的後勁夜市,被告在那邊等 我,會合後,我們就一起步行回去被告家中。住了2、3天, 後來警察到被告家中找到我等語(偵卷A第42、44頁),及被 告於本院準備程序中亦供稱:這次我跟甲女是在楠梓區住處 ,沒有去麥寮等語(本院卷A第44頁),又卷內並無被告與甲 女於該次有前往麥寮鄉居所之相關事證,應認本次期間,甲 女均係與被告同住於楠梓區住處,而未前往麥寮鄉居所,合 先敘明。  ㈡按刑法之和誘罪,除被誘人之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 ,係得被誘人之同意外,並以行為人有引誘之行為為成立要 件。至所謂之「引誘」,則係指被誘人原無脫離家庭或其他 有監督權人之意,因行為人之勸導誘惑,始決意脫離家庭或 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而言,且必須具有使被誘人脫離家庭之意 思,而移置於自己實力支配之下始可;所謂置於自己實力支 配之下,係指和誘後,被誘人事實上已移置於自力支配範圍 內,而與親權人完全脫離關係(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5 12號、95年度台上字第3633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㈢查甲女固於偵查中證稱:被告當天一直叫我不要去學校,且 一直打電話給我,要我去找他。且我有想跟爸爸聯絡,但他 把我手機收走,不讓我對外聯絡等語(偵卷B第132-133頁), 惟甲女於警詢時亦有證稱:我離家期間,父親有打給我,但 我沒有接等語(警卷B第22頁),及於審理中證稱:這次純粹 是我不想回家,被告沒有限制我使用手機等語(本院卷A第21 1-212頁),則甲女究係因被告之勸導誘惑,始決意離家,抑 或出乎己意決定脫離家庭,已先非無疑。又從甲女上述證稱 被告未限制其使用手機乙節、被告已主動告知甲女所在(詳 後述),及卷內別無其他證據證明被告有干涉、阻擾甲女與 乙父聯繫之事實,則被告主觀上是否有使甲女與親權人即乙 父完全脫離關係之意,亦屬有疑。 ㈣而觀諸卷附被告與乙父之對話紀錄(警卷B第25頁),可見乙 父當時有問被告:「甲女怎麼沒去學畫/你跟他去哪裡了」 ,被告則回覆稱:「她在我家睡覺/她今天想請假不去學畫 畫」等語,可見被告已有明確告知乙父甲女目前人在其楠梓 區住處,並未有所隱瞞。併參以乙父於警詢中亦證稱:110 年9月24日下午5時30分許,甲女向我說要去找被告,我說「 出去後晚上9時要回家」,甲女同意,但翌(25)日8時,我工 作結束後返家未看見甲女,聯繫甲女問她何時要回家,甲女 稱「下午要去畫畫」,之後就不與我聯繫。我下午2時打電 話問老師,老師說女兒沒有來。我透過LINE傳訊問被告,被 告向我說甲女在他家睡覺,之後我就不跟他們聯繫,直接到 派出所報案等語(警卷B第15-16頁),堪認乙父係知悉甲女人 就位在被告楠梓區住處,然其並未進一步向被告確認甲女何 時返家,抑或要求被告將甲女帶回,即逕自前往報案。則被 告既已主動告知乙父目前甲女之確切所在,亦無限制甲女使 用手機之舉,均如前述,卷內復無其他證據足認被告有使甲 女脫離家庭,移置於自己實力支配之下之客觀行為,則被告 是否具有和誘罪之客觀犯行,亦不無疑問,依罪疑有利被告 原則,實難遽以和誘罪相繩。 六、綜上所述,檢察官對於公訴意旨所指被告涉犯上揭罪嫌之舉 證尚不足為有罪之積極證明,無從使本院達於無所懷疑,而 得確信為真實之程度,無從說服本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 ,揆諸前開說明,本案此部分即屬不能證明被告犯罪,自應 為無罪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第301條第1項前 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甲○○提起公訴、追加起訴,檢察官陳麒、杜妍慧到 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洪韻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書記官 蔡嘉晏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刑法第240條第1項》 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3年以下有期 徒刑。 《卷證索引》 【本院113年度易緝字第11號】 簡稱 卷宗名稱 偵卷A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4266號卷宗 審易卷A 本院112年度審易字第1177號卷宗 審易緝卷A 本院113年度審易緝字第12號卷宗 本院卷A 本院113年度易緝字第11號卷宗 【本院113年度易緝字第12號】 簡稱 卷宗名稱 警卷B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三民第一分局111年高市警三一分偵字第11073306600號卷宗 偵卷B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9226號卷宗 審易卷B 本院112年度審易字第1414號卷宗 審易緝卷B 本院113年度審易緝字第13號卷宗 本院卷B 本院113年度易緝字第12號卷宗

2025-01-02

KSDM-113-易緝-12-2025010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