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機車逼近

共找到 2 筆結果(第 1-2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地方庭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地方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3年度交字第1219號 原 告 張乃云 被 告 交通部公路局臺北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黃鈴婷 訴訟代理人 吳旻庭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原告不服被告民國113年4月1日 北監宜裁字第43-QQ0000000、43-QQ0000000號裁決,提起行政訴 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   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經核兩造陳述及卷內資料,事證尚屬明確, 爰不經言詞辯論而為判決。 二、爭訟概要:   原告於民國113年2月1日13時53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0 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宜蘭縣台9線83.5K+ 121公尺(下稱系爭路段)時,因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 之最高時速40公里至60公里以內」、「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 最高時速40公里(處車主)」之違規行為,經宜蘭縣政府警 察局宜蘭分局(下稱舉發機關)員警認定系爭車輛確有上開 違規事實,而填製宜警交字第QQ0000000、QQ0000000號舉發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下稱舉發通知單)予以舉發 ,並移送被告處理。嗣被告於113年4月1日開立北監宜裁字 第43-QQ0000000、43-QQ0000000號裁決書(下稱原處分一、 原處分二,合稱系爭原處分),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下稱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第43條第4項,裁處原 告罰鍰新臺幣(下同)12,000元,記違規點數3點,並應參 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及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原告不服,遂 提起行政訴訟。嗣因處罰條例第63條第1項自113年6月30日 起修正施行限於「當場舉發」者始記違規點數,被告於113 年10月17日重新製開裁決書並自行刪除原處分一關於記違規 點數3點部分(見本院卷第125頁),並將更正後原處分一重 新送達原告。原告仍不服,續行行政訴訟。 三、原告起訴主張:   違規當時現場並無擺設警52警告標誌,且原告超速之速限介 於吊扣與罰鍰間1公里內之誤差,惟被告並無檢附雷達測速 儀檢定合格證書及當日有擺設警52之照片。又原告後於系爭 路段皆以時速40公里行駛,卻時常遭後方汽機車逼近甚至追 撞,系爭路段是否適合放置測速照相並非無疑。爰聲明:原 處分撤銷。 四、被告則答辯以:   經檢視舉發員警採證照片,系爭車輛當時超過規定之最高時 速41公里,違規事實明確,且舉發員警執行移動式測速照相 前依規定設置測速標誌告示用路人,所使用之雷達測速儀器 亦定期檢定合格。另倘原告認速限設置有所不當,應自行向 行政機關反應以尋求改正方法,而於主管機關修正前,該限 速設置仍具效力,應為駕駛人所遵行。爰答辯聲明:原告之 訴駁回。 五、本院之判斷:  ㈠本件應適用法規:  ⒈處罰條例: ⑴第7條之2第1項第7款、第2項第9款及第3項:「(第1項)汽車 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 發者,得逕行舉發:…七、經以科學儀器取得證據資料證明 其行為違規。(第2項)前項第7款之科學儀器屬應經定期檢定 合格之法定度量衡器,其取得違規證據資料之地點或路段, 應定期於網站公布。但汽車駕駛人之行為屬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九、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 定之最低速限。(第3項)對於前項第9款之取締執法路段, 在一般道路應於一百公尺至三百公尺前,在高速公路、快速 公路應於三百公尺至一千公尺前,設置測速取締標誌。」  ⑵第43條第1項第2款、第4項:「(第1項)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六千元以下罰 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二、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 速四十公里。(第4項)汽車駕駛人有第一項或前項行為者, 並吊扣該汽車牌照六個月;經受吊扣牌照之汽車再次提供為 違反第一項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或前項行為者,沒入該 汽車。」  ⑶第24條第1項:「汽車駕駛人或汽車所有人違反本條例規定者 ,除依規定處罰外,並得令其或其他相關之人接受道路交通 安全講習。」  ⒉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第93條前段:「行車速度,依速限標誌或標線之規定。」  ⒊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辦法第4條第1項第9款:「汽車駕駛人有下 列情形之一者,除依本條例處罰外,並應施以講習:…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三條第一項或第三項規定。」  ⒋裁罰標準: 依照處罰條例第92條第4項規定授權訂定之「違反道路交通 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2條第2項所定之「違 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基準表),在訂 定時參考「車輛大小」、「違規次數」、「違規程度」、「 違規地點」、「所生影響」、「違反情節」等要素擇一或兼 採而為分級處罰。基準表有防止處罰機關枉縱或偏頗的功能 ,可以使裁罰有統一性,讓全國因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受 處罰民眾間具有公平性,不因裁決人員不同,而生偏頗,寓 有避免各監理機關於相同事件恣意為不同裁罰之功能,且經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11號解釋認無違背法律保留原則,因 此可以作為法院裁判時所適用。而基準表關於機車或小型車 駕駛人違反第43條第1項第2款規定,於期限內繳納或到案聽 候裁決者,裁罰罰鍰12,000元,應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㈡經查:  ⒈本件原告於爭訟概要欄所示時、地,駕駛系爭車輛行經設置 「警52」測速取締標誌且限速為40公里之系爭路段,經雷達 測速儀器測得其時速為81公里,超速41公里,該測速儀器經 檢驗合格,且尚於期限內等情,有舉發通知單、交通違規申 訴書、汽車車籍查詢、舉發機關113年3月14日警蘭交字第11 30006866號函及所附採證照片、現場標誌設置照片、雷達測 速儀檢定合格證書、系爭原處分暨送達證書等件附卷可稽( 見本院卷第49至101頁)。足證,本件原告駕駛系爭車輛,於 爭訟概要欄所示時、地,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 時速逾40公里至60公里以内」之違規事實,堪信為真實。  ⒉至原告以前揭情詞置辯云云,惟上開舉發機關函已檢附雷達 測速儀檢定合格證書及警52告示牌設置照片,可知本件系爭 路段,已依規定擺放告示牌,且未遭他物遮蔽。又汽車駕駛 人行車速度本應依標誌或標線之規定,原告既領有合格汽車 駕駛執照,應知悉對於各路段之速限應隨時注意,並遵守各 路段時速限制,原告如認為上開速限標誌設置不當,應向交 通主管機關反應或表達意見,再由主管機關依法定程序予以 調整或改善,惟於交通標誌變更或調整前,原告仍應遵守現 有之交通標誌指示並受其規制,以維護其他用路人之安全。 是原告前開主張,並非可採。  ㈢綜上所述,原告確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40公 里至60公里以內」、「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40公里 (處車主)」之違規行為,被告依法據以裁處如系爭原處分 所示,於法核無違誤。原告訴請撤銷系爭原處分,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及陳述,經核於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本件第一審裁判費為300元,應由原告負擔,爰確定第一審 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八、結論:原告之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法 官 林禎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 由,向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原 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以及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 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 造人數附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盧姿妤

2025-03-31

TPTA-113-交-1219-20250331-2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妨害自由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易字第1417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莊豐璟 上列被告因妨害自由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緝字 第969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莊豐璟犯強制罪,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 元折算壹日。   事 實 一、莊豐璟因認其與高嘉璟間有債務糾紛,欲向高嘉璟催討債款 ,竟基於妨害他人行使權利之單一強制犯意,於民國112年1 0月29日21時13分許,乘高嘉璟駕駛車號000-000號機車(下 稱甲機車)在臺南市北區忠義路3段與佑民街53巷之交岔路 口暫停之機會,駕駛不詳車號之機車(下稱乙機車)逼近甲 機車左側並要求高嘉璟還款,旋將乙機車緊鄰停放於甲機車 旁,下車持安全帽敲打高嘉璟數下(尚無證據足證已成傷) ,及以腳踢踹甲機車左側車身,迨高嘉璟下車閃避後,莊豐 璟又持安全帽朝高嘉璟方向迫近,而接續以上開強脅方式妨 害高嘉璟任意駕車離去之權利。嗣經路人見狀攔阻,莊豐璟 始逕行騎車離開,復因高嘉璟報警處理,乃為警循線查悉上 情。 二、案經高嘉璟訴由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五分局報告臺灣臺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以下所引用具傳聞證據性質之供述證據,因檢察官及被告莊 豐璟於本案言詞辯論終結前均未爭執證據能力,本院審酌該 等證據之作成或取得之狀況,並無非法或不當取證之情事, 且無顯不可信之情況,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規定,均具 有證據能力;又以下所引用非供述證據性質之證據資料,則 均無違反法定程序取得之情形,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 定之反面解釋,亦應有證據能力,合先敘明。 二、訊據被告固坦承其客觀上曾有如事實欄「一」所示之舉動, 惟矢口否認涉有強制罪嫌,辯稱:因告訴人即被害人高嘉璟 欠錢未還,其只是要叫告訴人還錢,其未限制告訴人之行動 ,告訴人隨時可以離開云云。經查:  ㈠被告曾為事實欄「一」所示之各項動作等客觀事實,業據被 告於本院審理時坦承不諱,亦有證人即告訴人於警詢中之證 述可資佐證(警卷㈠即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五分局卷第7至9 頁),並有監視器錄影影片光碟及錄影畫面擷取照片、告訴 人指認被告之照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113年2月 1日成附醫急診字第1130001946號函暨診療資料摘要表、告 訴人之病歷資料及照片在卷可稽(警卷㈠第17至37頁、第41 頁,偵卷㈠即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2124號卷第 65至94頁,光碟置於偵卷㈠第199頁之存放袋內),上開事實 首堪認定。  ㈡按刑法第304條所稱之強暴、脅迫,以所用之強脅手段足以妨 害他人行使權利,或使他人行無義務之事為已足,並非以被 害人之自由完全受其壓制為必要。所謂「強暴」,係指對人 或物施加不法腕力,至於「脅迫」之行為態樣,則不以施加 言語恐嚇為限,當下揚言以不利益之手段加以要挾固屬之, 其他如依行為人行為時之客觀情勢,已達足以壓制被害人「 意思決定自由」與「意思實現自由」之程度,令其心生畏懼 ,被迫曲從,亦屬脅迫(最高法院112年度臺上字第2188號 刑事判決意旨參照)。又所稱「強暴」者,乃以實力不法加 諸他人之謂,且不以直接施諸於他人為必要,即間接施之於 物體而影響於他人者,亦屬之(最高法院109年度臺上字第3 082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被告於案發時、地駕駛乙機車 逼近告訴人之甲機車左側要求還款,旋將乙機車緊鄰停放於 甲機車旁,下車持安全帽敲打告訴人數下,及以腳踢踹甲機 車左側車身,即係直接對告訴人施加不法腕力,及間接對物 實施不法實力而影響於告訴人;迨告訴人下車閃避後,被告 又持安全帽朝告訴人方向迫近,造成告訴人之心理壓力,亦 足以壓制告訴人之意思決定自由。且被告上開舉動已使告訴 人因此被迫離開所駕之甲機車而一再閃躲,在被告因路人見 狀攔阻而罷手離開前,告訴人均無法任意駕車離去,益見被 告所為已有相當之強度,顯係以上開強脅方法妨害告訴人駕 車離去之權利無疑,被告辯稱其未限制告訴人移動,告訴人 隨時可以離開云云,尚無可採。  ㈢再除被告與告訴人就告訴人是否負有債務乙事仍各執一詞, 應另循合法方式解決爭議外,因債務問題之正當解決管道甚 多,即令債務人堅不履行債務,亦有民事審判或強制執行程 序等多種合法途徑可資依循,是縱被告與告訴人間確有債務 糾紛,仍不能認定告訴人有於案發時、地依被告要求處理債 務問題之義務,被告以上開強脅手法使告訴人無法任意駕車 離去,其所採取之手段顯不具正當性,自屬以強脅方法妨害 他人行使權利甚明。  ㈣被告行為時已係年近35歲之成年人,其心智已然成熟,具有 一般之智識程度及豐富之社會生活經驗,對於上開各情自難 諉為不知,其竟猶恣意為上開行為,主觀上應已認知其所為 足以使告訴人難以任意離去,堪認被告顯具有以強脅方法妨 害他人行使權利之強制故意;被告辯稱其僅欲向告訴人催討 債款云云,實係其違犯上開犯行之動機、目的,不影響於其 主觀上所具之犯意。  ㈤綜上所述,本件事證已臻明確,被告上開犯行洵堪認定,應 予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  ㈠被告以事實欄「一」所示之強脅方法妨害告訴人任意駕車離 去之權利,核其所為係犯刑法第304條第1項之強制罪。  ㈡次按刑法第305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係指單純以將來加害生 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 全者而言;如對於他人之生命、身體等,以現實之強暴、脅 迫手段加以危害要挾,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 ,即應構成刑法第304條之強制罪,縱有恐嚇行為,亦僅屬 犯強制罪之手段,無更論以恐嚇危害安全罪之餘地(最高法 院90年度臺上字第5199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被告行為時 係以現實之強脅手段造成告訴人心理上之負擔,縱因此使告 訴人心生畏懼,仍屬被告犯強制罪之手段,尚無從另論以恐 嚇危害安全罪,檢察官起訴意旨認被告所為另構成刑法第30 5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容有誤會,併此指明。  ㈢被告違犯強制犯行之行為中固有前述數個施強脅之不同動作 ,然被告係因認其與告訴人間有債務糾紛,對告訴人有所不 滿,而於密接之時間、相同之地點為上開舉動,主觀上應係 基於單一之強制犯意,客觀上所侵害者亦為同一被害人之自 由法益,各舉動之獨立性甚為薄弱,在刑法評價上以視為數 個舉動之接續施行,合為包括之一行為予以評價,較為合理 ,屬接續犯,僅論以一強制罪。  ㈣爰審酌被告前有強盜、妨害自由等前科,仍不思戒慎行事, 且其本應循理性、合法之途徑表達訴求,竟不知自制,僅因 認其與告訴人間有債務糾紛,對告訴人有所不滿,即於人、 車往來之道路旁恣意以強脅手法妨害告訴人任意駕車離去之 權利,所為使告訴人感受心理壓力,亦破壞社會治安及善良 秩序,實不足取,更顯見其無視法紀、漠視他人權利之心態 ,被告犯後復未全然坦承犯行,難認其已知悔悟,兼衡被告 之犯罪動機、手段及情節,暨其自陳學歷為高職肄業,在KT V工作,小孩尚未出生(參本院卷第119頁)之智識程度、家 庭生活狀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諭知易科 罰金之折算標準,以示懲儆。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304條第1 項、第41條第1項前段,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第1項,判決如主文 。   本案經檢察官沈昌錡提起公訴,檢察官陳擁文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蔡盈貞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 應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吳宜靜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附錄所犯法條: 刑法第304條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 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4-12-05

TNDM-113-易-1417-2024120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