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簡椿雄

共找到 2 筆結果(第 1-2 筆)

家調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調解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調字第435號 聲 請 人 簡椿雄 上列聲請人聲請調解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民事訴訟法第116條第1項規定,當事人書狀應提供應為之 聲明或陳述,及證明或釋明用之證據,且聲請民事調解,應 依民事訴訟法第一編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之規定繳納聲請 費,此均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次按原告之訴,有起訴不合程 式或不備其他要件之情形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 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 9條第1項但書第6款定有明文,此復為家事事件法第51條於 家事訴訟事件準用之。 二、經查,聲請人提起本件聲請時未繳納調解費用,亦未載明具 體明確之應受調解之聲明、請求權基礎及提出相關文件證據 ,致本院未能依其書狀內容得知其調解之聲明,亦無從得知 聲請人因此所受利益而核定本件調解標的金額。本院於民國 114年1月9日發函命聲請人,於通知送達後20日內補正聲請 調解之聲明、請求權基礎及提出相關文件證據,該通知於11 4年1月16日送達聲請人,有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憑,惟聲請 人迄未補正上開資料及繳納聲請費用,此有本院查詢繳費紀 錄之答詢表、本院收狀、收文資料查詢清單在卷可參。揆諸 前揭說明,聲請人本件之聲請,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蔡甄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抗 告狀,並應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林佳穎

2025-03-19

PCDV-114-家調-435-20250319-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妨害名譽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2241號 上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簡椿雄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妨害名譽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 度簡上字第99號,中華民國113年8月30日第一審判決(聲請簡易 判決處刑書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8067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略以:被告簡椿雄係告訴人簡椿郎之 胞兄,於民國111年6月9日13時58分許,在新北市○○區○○街0 0號0樓告訴人住處附近,被告因細故與告訴人發生爭執,竟 意圖散布於眾,基於公然侮辱及誹謗之犯意,於不特定多數 人得以共見共聞之情形下,以「毋成囝仔」辱罵告訴人,並 對告訴人陳稱「老父不養,隴不曾回去看老父」、「不孝的 喜落裡」、「不孝子」、「跟你姐,錢舞了了,老母的錢7 、8百萬舞了了」(以上均為台語)等語,以此方式指摘、 傳述告訴人對其父不孝順及將其母之遺產揮霍殆盡等不實事 項,足以貶損告訴人之名譽,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09條第1 項之公然侮辱及同法第310條第1項之誹謗罪嫌等語。 二、按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不 能證明被告犯罪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154條 第2項、第30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刑法第309條第1 項所處罰之公然侮辱行為,係指依個案之表意脈絡,表意人 公然貶損他人名譽之言論,已逾越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 ;而語言文字等意見表達是否構成侮辱,不得僅因該語言文 字本身用語負面、粗鄙即認定之,而應就其表意脈絡整體觀 察評價,除應參照其前後語言、文句情境及其文化脈絡予以 理解外,亦應考量表意人之個人條件(如年齡、性別、教育 、職業、社會地位等)、被害人之處境(如被害人是否屬於 結構性弱勢群體之成員等)、表意人與被害人之關係及事件 情狀(如無端謾罵、涉及私人恩怨之互罵或對公共事務之評 論)等因素,而為綜合評價,例如被害人自行引發爭端或自 願加入爭端,致表意人以負面語言予以回擊,尚屬一般人之 常見反應,仍應從寬容忍此等回應言論;且就故意公然貶損 他人名譽而言,應考量表意人是否有意直接針對他人名譽予 以恣意攻擊,或只是在雙方衝突過程中因失言或衝動以致附 帶、偶然傷及對方之名譽。按個人語言使用習慣及修養本有 差異,有些人之日常言談確可能習慣性混雜某些粗鄙髒話( 例如口頭禪、發語詞、感嘆詞等),或只是以此類粗話來表 達一時之不滿情緒,縱使粗俗不得體,亦非必然蓄意貶抑他 人之社會名譽或名譽人格。尤其於衝突當場之短暫言語攻擊 ,如非反覆、持續出現之恣意謾罵,即難逕認表意人係故意 貶損他人之社會名譽或名譽人格;一人對他人之負面語言或 文字評論,縱會造成他人之一時不悅,然如其冒犯及影響程 度輕微,則尚難逕認已逾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例如於 街頭以言語嘲諷他人,且當場見聞者不多,或社群媒體中常 見之偶發、輕率之負面文字留言,此等冒犯言論雖有輕蔑、 不屑之意,而會造成他人之一時不快或難堪,然實未必會直 接貶損他人之社會名譽或名譽人格,而逾越一般人可合理忍 受之範圍(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意旨參照)。復 按刑法第310條第1項之誹謗罪,係以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 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為其成立要件。惟此係原則 規定,尚有例外不成罪者,亦即同條第3項規定:「對於所 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 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第311條亦列舉4款以善意發表言 論者不罰之情形,其中第2款規定「對於可受公評之事,為 適當之評論者,不罰。」前者為「真實抗辯原則」,後者係 「適當評論原則」。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並謂:「言論 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憲法第11條有明文保障,國家應給 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 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刑法同條( 按指第310條)第3項首段以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 不罰。係針對言論內容與事實相符者之保障,並藉以限定刑 罰權之範圍,非謂指摘或傳述誹謗事項之行為人,必須自行 證明其言論內容確屬真實,始能免於刑責。惟行為人雖不能 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 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亦 不得以此項規定而免除檢察官或自訴人於訴訟程序中,依法 應負行為人故意毀損他人名譽之舉證責任,或法院發現其真 實之義務」,兼採學理上所稱之「真正惡意(或實質惡意) 原則」。上揭所謂「證明為真實」,其證明之強度,不必至 於「客觀的真實」,而只須「主觀的真實」,故只要行為人 並非故意捏造虛偽事實,或並非因重大過失或輕率,而致其 所陳述者不符事實,即不應令行為人擔負刑責(參見上揭解 釋蘇俊雄大法官協同意見書),亦即所言者,既非憑空捏造 或空穴來風,而係確有所本者,控訴之一方,即應舉證證明 被告之「真正惡意」,其若無法證明,當應推定為善意,認 為不具備犯罪一般構成要件之故意要素,阻卻其成立犯罪。 三、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認被告涉犯上開罪嫌,無非係以告訴 人偵查中之指訴、現場錄音光碟與譯文及原審法院111年度 家護字第1413號民事通常保護令、111年度家護抗字第160號 民事裁定為其主要論據。 四、訊據被告固坦承有於上開時間、地點,對告訴人口出前揭言 語等情,惟堅詞否認有何公然侮辱或誹謗犯行,辯稱:告訴 人多年來未盡扶養父親簡文生之責,其父親之照顧或喪葬費 用均係由其負擔,其所述皆屬基於親身體驗之事實,自不該 當公然侮辱或誹謗犯行等語。經查:  ㈠被告於111年6月9日13時58分許,在新北市○○區○○街00號0樓 告訴人住處附近,於不特定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之情形下, 以「毋成囝仔」辱罵告訴人,並對告訴人陳稱「老父不養, 隴不曾回去看老父」、「不孝的喜落裡」、「不孝子」、「 跟你姐,錢舞了了,老母的錢7、8百萬舞了了」等語之事實 ,為被告所不爭執,復經證人即告訴人於偵訊時證述無訛( 他字卷二第69至71頁),並有被告與告訴人之對話錄音譯文 在卷可稽(他字卷一第281至285頁),是此部分之事實,固 堪認定。  ㈡然查,證人即告訴人於偵訊證稱:案發當時,在其住處樓下 ,被告說他之前有去開庭,猜測是其對被告提告,被告就說 他要請律師來告其,並對其陳稱上開言語,其並不知道父親 的喪葬費是怎麼花的,被告未與其商量喪葬費如何支出、被 告用什麼錢去支付的其也不知道等語(他字卷二第69至71頁 );證人陳秋榮於偵訊時亦證稱:被告之父簡文生是其姐夫 ,其有請被告照顧簡文生,並請外傭協助照顧,其知道簡文 生要把名下土地過戶給被告,因為請外傭的錢都是被告出的 ,簡文生生前整修房子的錢也是被告先支出的等語(他字卷 二第7至9頁),是依上開證詞內容以觀,可知告訴人就父親 簡文生生前之外傭看護費用、房屋修繕費用以及死後之喪葬 費用等項,均未曾支付分文;且依被告所提出其與父親簡文 生之錄影譯文所示,亦見簡文生向被告訴苦,表示伊某次去 告訴人住處,伊一直按電鈴,但告訴人卻不幫伊開門達半小 時之久...還兇伊像兇小孩一樣...伊想到要去「阿郎」家( 指告訴人家)就會哭...還有告訴人拿了伊新臺幣7(下同) 萬元卻未用作伊配偶(即被告與告訴人之母親)對年法會使 用等情(簡字卷第30之13頁),則被告基於上開種種,主觀 上認為告訴人對父親不孝順,而對告訴人口出「毋成囝仔」 等語,該用詞固屬粗鄙,然此無非係被告個人修養問題,因 一時衝動而表達不雅言語,以抒發其不滿之情緒,難認係蓄 意貶損告訴人之社會名譽或人格,自難以認定已構成侮辱; 況且被告口出上開話語,僅有一句,時間甚為短暫,屬於偶 發性之行為,並非反覆性、持續性之行為,亦無累積性、擴 散性之效果,縱會造成告訴人之不快或難堪,然因冒犯及影 響程度尚屬輕微,未必會直接貶損告訴人之社會名譽或名譽 人格,難認已逾一般人可合理忍受之範圍,依上開說明,即 難遽對其以公然侮辱罪刑相繩。  ㈢另被告對告訴人陳稱「老父不養,隴不曾回去看老父」、「 不孝的喜落裡」、「不孝子」、「跟你姐,錢舞了了,老母 的錢7、8百萬舞了了」等語,固有傳述告訴人不孝或將母親 財產花用殆盡之情事,然依前揭證人陳秋榮之證詞及被告與 父親簡文生之錄影譯文以觀,在在可見告訴人確有未盡力扶 養父親簡文生、或恣意花用父親所給予財產之情形,則在此 情形下,被告基於其傳統孝道、勤儉美德觀念,復依據其親 身照顧父親且支付父親生前與死後相關費用之經歷,陳述上 開內容以表達對於告訴人平日對待父母之行為態度感到不滿 ,堪認被告各項所言均有所依憑,難認被告所談論之內容純 屬虛捏而非真實,則被告上開所為,即難認屬刑法第310條 之誹謗犯行。此外,被告與告訴人前因安頓父親簡文生之相 關事宜迭起爭執,告訴人復有對被告提出詐欺、行使偽造私 文書之刑事告訴等情,有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 第78067號不起訴處分書在卷可稽(偵字卷第11至15頁), 足見被告與告訴人間,就父親生前花費或所留遺產等節均積 怨已深,糾紛甚屬激烈,則被告於該被訴案件開庭後之本件 案發當日,見到對其提告之告訴人,語出前開「不孝子」等 負面言詞,堪認皆屬事出有因,其所言無非係欲表示其對告 訴人未盡扶養父親責任之不滿情緒,顯然並非純然之恣意謾 罵,亦難認被告所用言詞在客觀係出於貶低告訴人社會名譽 之目的,亦無從以刑法第309條之公然侮辱罪相繩。 五、上訴駁回之理由:  ㈠檢察官上訴理由略以:原審判決卻將事實割裂認定為「毋成 囝仔」及其他詞語,已有認定事實上之違誤;被告與告訴人 間就父親生前花費或所留遺產等節均積怨已深,迭有訟爭, 原審判決認定,被告口出上開言語僅係因不滿情緒偶然所為 ,認定事實及理由實有矛盾;被告提出之父親簡文生之錄影 譯文,然譯文中亦僅提及告訴人拿取父親7萬元,依告訴人 所自承與父親間之債務亦僅有320萬元且已償還,均與被告 口出「跟你姐,錢舞了了,老母的錢7、8百萬舞了了」之金 額及索取錢財對象相差甚鉅,是被告是否已盡合理查證義務 及是否沒有真實惡意,亦顯有疑義;告訴人僅為一般民眾, 顯非公眾人物,且被告所指摘告訴人沒有回家看父親及將母 親錢財花用殆盡之內容,係被告與告訴人間之家務糾紛,顯 與公眾團體事務無關,應純屬涉於個人私德,仍應構成誹謗 罪等語。       ㈡綜觀被告為上開夾敘夾議之言語,均屬有關告訴人所為是否 符合孝道之批判,縱然被告與告訴人間先前已有糾紛爭訟, 然此等言論依前後脈絡為整體觀察,時間甚為短暫,仍屬於 偶發性之行為,並非反覆性、持續性之行為,且被告所言有 所本,業如前所述,難認有何明知不實而虛捏、指摘或傳述 不實事項之惡意。又被告所為上揭言論,除事涉人倫孝道, 關乎社會倫常之價值外,更涉及法律層面關於繼承之規定與 執行,衍生後續之民、刑事問題,尚非單純涉於私德。綜上 所述,本件依檢察官所舉前開事證,尚難認被告行為已該當 刑法第309條之公然侮辱或同法第310條之誹謗罪名,應屬不 能證明被告犯罪,揆諸前揭說明,自應對被告為無罪之諭知 。原審為被告無罪判決,並無違誤,檢察官執前詞聲明上訴 ,指摘原判決不當,並無理由,應與駁回。至被告請求傳喚 證人陳秋榮,欲證明告訴人有無跟其父親拿錢去貸款買房子 ,與本案爭點無重要關係,且本案業已判決被告無罪,而無 調查必要,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周彥憑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檢察官余佳恩提起上 訴,檢察官沈念祖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泰誠                    法 官 施育傑                    法 官 魏俊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李頤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2025-02-27

TPHM-113-上易-2241-20250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