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鍾靜宜

共找到 2 筆結果(第 1-2 筆)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分割共有物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48號 原 告 葉孟喬 訴訟代理人 張馨月律師 被 告 葉資和 訴訟代理人 洪大明律師 鄭玉金律師 複代理人 彭郁雯律師 被 告 鍾金君 訴訟代理人 王玲惠 被 告 鍾靜宜 葉愛味 葉美蓉 葉峮甫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黃凌君 上列當事人間分割共有物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14日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兩造共有之如附表一所示不動產,應予變價分割,所得價金由兩 造按照附表二所示應有部分比例分配。 訴訟費用由兩造按附表二所示比例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本件被告鍾金君、葉峮甫經合法通知,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 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 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起訴主張:   ㈠、附表一所示不動產(下分別稱263、264、267、275地號土地 、142建號建物,合稱系爭不動產)為兩造共有,兩造就系 爭不動產並無不能分割之約定,亦無不能分割之情事,且兩 造多次協商均無法達成分割之協議,為求房產有效運用,爰 依民法第823條第1項規定起訴請求分割系爭不動產。 ㈡、142建號建物原係2層樓加強磚造之房屋,惟其後有大幅增建 ,且另有增建部份坐落於267、275地號土地上,而267、275 地號土地皆為袋地不臨路,須經由264地號土地及其上142建 號建物大門始得進出,若為原物分割,即無法確保分割後之 各部分均有獨立出入口,足見原物分配顯有困難。況以被告 葉資和所提方案,即按本件鑑定報告附件八所示之分割方式 ,其中綠色斜線的部分係由原告及被告葉美蓉、葉愛味、葉 峮甫共有,餘由被告葉資和、鍾金君、鍾靜宜共有之分別共 有之方案(下稱系爭原物分割方案),原告並不同意再與其 他共有人維持共有。復按本件鑑定報告可知,因264地號土 地上有142建號建物之法定空地套繪限制,尚須將142建號建 物增建之鐵皮建物部份全數拆除後,方能申請法定空地分割 證明,然此舉顯係毁損兩造所共有之142建號建物、減損共 有物之價值,是原告並不同意拆除或毁損142建號建物。又 縱使系爭原物分割方案無需法定分割證明,因264地號已有 法定空地套繪之限制,如未解除,分割後亦無法另為申請建 築執照。復因267、275地號土地係裏地,無法單獨指示建築 線,唯有與264地號土地合併申請,才得以另行申辦建造執 照,否則僅能作為空地,而無法達到土地有效利用,顯見26 7、275地號要與264地號一起合併利用,才能使土地的經濟 價值提高並且為有效的利用。由上述可知,被告葉資和所提 之分割方案,不僅無法使土地發揮應有之經濟效益,甚且需 毁損原有建物,並嚴重減損共有物價值,更足認本件無法採 行原物分割方案。本件若採變價分割,除可使所有權歸一, 使系爭不動產之經濟價值極大化外,兩造亦可參與買受,俾 維持共有物之經濟效益,是本案應採以變價分割方式,並將 所得價金依兩造應有部分比例分配,較能兼顧兩造之利益, 並符合公平均衡之原則。 ㈢、並聲明為:兩造共有如附表一所示之系爭不動產,請求准予 變價分割,所得價金由兩造如附表二所示應有部分比例分配 。 二、被告則答辯以: ㈠、被告葉資和:  ⒈系爭不動產係兩造繼承自伊的父親葉祥坪之遺產,142建號建 物為葉祥坪於民國(下同)64年間出資興建完成,伊自斯時 起即與父親葉祥坪及母親葉羅線妹同住在上開建物迄今,期 間歷經伊結婚生子、父母親相繼離世,現仍由伊一家人居住 使用,並祭祀供奉祖先牌位,足認伊對上開建物在感情上或 生活上有密不可分之依存關係。考量上開建物充滿家族生活 回憶,且伊亦無足夠資力買下系爭不動產全部,為免變賣易 主,伊不同意原告主張之變價分割方案。伊主張應以保留系 爭142建號建物為前提分割,即以系爭原物分割方案分別共 有,方能維持使用現狀及家族情感,如兩造所受分配之不動 產價格不相當,願另以金錢補償之,又如有無意取得土地者 ,亦得於分割後將分得土地另行出售以獲取價金。  ⒉系爭原物分割方案中綠色斜線部分之土地上,雖現存有142建 號建物之部分增建,然該增建部份和主建物並不相連,目前 也無任何人使用,原告於分割後自得基於所有權人身份另行 訴請拆除即可,並不影響系爭原物分割方案之可行性。又按 系爭原物分割方案,267、275地號土地尚留有通道對外連接 ,且另申請就綠色斜線部分之土地作為建築基地,本即需要 部分土地作為法定空地之用,是以後段土地即267、275地號 土地作為法定空地使用,亦無未達土地有效經濟利用等情, 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㈡、被告鍾靜宜:   142建號建物為外公留給我們,不希望賣掉,惟其無資力取 得系爭不動產全部,希望能留時間供全體共有人合資於土地 上另為興建房屋後再行分配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 之訴駁回。 ㈢、被告葉愛味:     伊不想取得系爭不動產,惟希望能由葉家子孫一人取得系爭 不動產全部,不要分散,並不同意耗費時日另為合資蓋屋後 再行分割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㈣、被告葉美蓉:     希望能由葉家子孫一人取得系爭不動產全部,如無人要買, 伊願取得系爭不動產全部、並找補金錢給其他共有人。伊並 不同意另於土地上合資蓋屋後再行分割,因縱使完成興建, 亦無道路可供後方土地通行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 之訴駁回。 ㈤、被告鍾金君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據其前於言詞辯論 期日所為之陳述及聲明,同於被告鍾靜宜上述內容。 ㈥、被告葉峮甫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據其前於言詞辯論 期日及具狀所為之陳述及聲明如下:伊希望系爭不動產由被 告葉資和、鍾金君、鍾靜宜取得,伊的部份以金錢補償即可 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 但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契約訂有不分割之期限者,不 在此限,民法第823條第1項定有明文。另按共有物之分割, 依共有人協議之方法行之;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者, 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 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為判決分割;共有人相同之數不動產 ,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共有人得請求合併分割,民法第824 條第1、2、5項亦定有明文。經查:系爭不動產為兩造所共 有,所有權利範圍各如附表二所示應有部份欄所示,就系爭 不動產並無不分割之協議且無法協議分割等情,均為兩造所 不爭執,是原告訴請裁判分割系爭不動產,於法有據,應予 准許。 ㈡、次按共有物分割之方法,須先就原物分配,於原物分配有困 難時,則予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而就原物分配時 ,如發見共有人中有不能按其應有部分受分配者,亦得以金 錢補償之,民法第824條第2、3項即有明定,而定共有物分 割之方法,固可由法院自由裁量,不受共有人主張之拘束, 但亦須以其方法適當者為限。法院為裁判分割時,需衡酌共 有物之性質、價格、經濟效益,各共有人之意願、利害關係 ,共有人分得各部分之經濟效益與其應有部分之比值是否相 當,俾兼顧共有人之利益及實質公平,始為適當公平。經查 ,本件原告主張以變價分割方式,被告葉資和則據142建號 建物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之依存關係,以保有142號主建物 及基地為前提,提出系爭原物分割方案。據上開規定,共有 物分割以原物分割為優先考量,惟系爭原物分割方案是否可 行、可否達土地有效經濟利用等情,即涉及建物使用執照法 定空地分割之規定,及分割後能否各自單獨申請建築執照之 疑慮,分析如下:  ⒈按「直轄市或縣市主管建築機關核發建造執照時,應於執照 暨附圖內標註土地座落、基地面積、建築面積、建蔽率,及 留設之空地位置等,同時辦理空地地籍套繪圖。」、「建築 基地之法定空地併同建築物之分割,非於分割後合於左列各 款規定者不得為之。一、每一建築基地之法定空地與建築物 所占地面應相連接,連接部分寬度不得小於2公尺。二、每 一建築基地之建蔽率應合於規定。但本辦法發布前已領建造 執照,或已提出申請而於本辦法發布後方領得建造執照者, 不在此限。三、每一建築基地均應連接建築線並得以單獨申 請建築。四、每一建築基地之建築物應具獨立之出入口。」 、「建築基地空地面積超過依法應保留之法定空地面積者, 其超出部分之分割,應以分割後能單獨建築使用或已與其鄰 地成立協議調整地形或合併建築使用者為限。」、「申請建 築基地法定空地分割,應檢附直轄市、縣市主管建築機關准 予分割之證明文件」,有建築基地法定空地分割辦法(下稱 分割辦法)第2條第1項、第3條、第4條、第5條第1項定有明 文。次按,「本法所稱建築基地,為供建築物本身所占之地 面及其所應留設之法定空地。建築基地原為數宗者,於申請 建築前應合併為一宗。…應留設之法定空地,非依規定不得 分割、移轉,並不得重複使用;其分割要件及申請核發程序 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定之」,建築法第11條 第1、3項亦有明定。是如土地因建築而受有法定空地套繪管 制者,原則上即不能分割、不能移轉,更不能重複使用,必 須解除套繪管制後,方能重新申請建築執照,合先陳明。  ⒉經查,142建號建物重測前為豆子埔段655建號,坐落之基地 為264地號土地,264地號土地面積為228.47平方公尺,重測 前為豆子埔段355地號,有該土地及建物登記第一類謄本在 卷可稽(見本院調字卷第31、40頁),復按被告葉資和所提 142建號建物之建造執照及使用執照存根(即新竹縣○○○○○00 ○鄉○○○00號建造執照及竹北鄉公所64年3月10日竹鄉建字25 號使用執照,見本院卷第157-159頁)所載,142建號建物原 有基地為豆子埔段355地號,基地面積包含騎樓59.16平方公 尺、其他295.85平方公尺等情,綜上足認264地號土地因142 建號建物而受有法定空地套繪管制。而系爭原物分割方案中 顯就264地號土地分割為二,自應併受上開分割辦法之限制 ,如未解除其上之既有套繪管制,當無從再行分割,進而另 行申請建築執照至明。而依142建號使用執照存根(見本院 卷第159頁)所載,其原基地面積為102.82平方公尺,依斯 時建蔽率計算所需法定空地面積為66.67平方公尺。然142建 號建物嗣經大幅增建,原有使用執照所涵括之土地業已逕行 蓋滿(包含263、264地號土地),此有新竹縣竹北地政事務 所113年1月15日JB73字第5300號土地複丈成果圖在卷可稽( 下稱系爭複丈成果圖,見本院第123、125頁即附圖一、二) ,是於未拆除上開增建之前,自已無從提供法定空地證明以 解除既有之套繪管制。而142建號建物之增建部份未具有結 構及使用上之獨立性,自為142建號建物所有權所含括,142 建號建物既為兩造所共有,如欲行拆除,原則上即應由全體 共有人同意後方得為之,然原告已具狀明確表明不同意拆除 等情(見本院卷第300頁),即難提供法定空地分割證明以 解除264地號土地之既有套繪管制後再行分割,是被告葉資 和主張原告得於按系爭原物分割方案分割完成後,再另行基 於所有權人地位訴請拆除地上物云云,已難成理。  ⒊被告葉資和雖主張267、275地號土地對外尚留有道路通行云 云,惟經本院現場履勘確認,267、275地號土地並無獨立對 外連接之通路,須經坐落264地號土地上之142建號建物才能 通往中華路405巷,被告葉資和亦當場陳報確需經他人土地 方能對外通行至中正西路等情,有113年2月26日勘驗筆錄在 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14-115頁)。復按被告葉資和所提被 證5相片所示通道(見本院卷第183-187頁),亦尚有障礙物 阻隔,且被告葉資和迄未提出有3戶以上住戶通行該通道20 年以上之證明文件等情,足認267、275地號土地確無獨立對 外連接之通路,是按上開分割辦法之規定,縱兩造均同意拆 除坐落於綠色斜線土地上之增建部分以取得法定空地分割證 明,亦無從就267、275地號土地另行申請建築執照。又依系 爭複丈成果圖可知,系爭原物分割方案中綠色斜線前後段土 地之連接部份,僅有0.63公尺之寬度,並不符合前後棟建物 至少應留有1.2公尺門廳連接之建照審查要求,是縱綠色斜 線部分之後段土地即267、275地號土地與前段土地之264地 號合併申請指示建築線以另行申辦建築執照者,亦因前後段 土地連接寬度顯有不足,致後段土地部份(含部份264號土 地及全部267、275地號土地)不能建築基地而僅能作為空地 使用,故難認系爭原物分割方案可發揮土地之經濟效用。  ⒋被告葉資和另主張,以系爭原物分割方案中綠色斜線部分前 段土地作為建築基地、後段土地作為法定空地,亦可符合發 揮土地之經濟效用云云。惟依上開分割辦法可知,建築基地 之法定空地與建築物所占地面連接部分寬度不得小於2公尺 ,然所提系爭原物分割方案中綠色斜線前後段土地之連接部 份僅有0.63公尺之寬度,已如前述,是縱欲以267、275地號 土地作為另行申辦建築執照之法定空地之用,亦難符合上開 規範之要求,是被告葉資和之上開主張,亦難可採。  ⒌按分割共有物,以消滅共有關係為目的。法院裁判分割共有 土地時,除因該土地內部分土地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部分 共有人仍願維持其共有關係,應就該部分土地不予分割(如 為道路)或准該部分共有人成立新共有關係外,應將土地分 配於各共有人單獨所有。本件原告、及被告葉愛味、葉美蓉 、葉峮甫均已於本院表明不希望繼續維持共有關係(見本院 卷第193、291頁),則被告葉資和所提出之系爭原物分割方 案,仍在未經原告、及被告葉愛味、葉美蓉、葉峮甫同意之 前提下,逕自創設另一新共有關係,違背分割共有物訴訟之 目的,亦非妥適。 ㈢、綜上可知,系爭原物分割方案並非妥適,反觀如系爭不動產 採變價分割,欲取得土地之共有人亦得以應買、承受及行使 優先承買權等方式取得系爭土地之所有權,而不欲取得土地 之共有人則能分配最多之價金(蓋拍定金額可能高於拍賣抵 價),如此兩造均能獲致最高利益,應屬最適宜兩造之分割 方案。是本院審酌系爭不動產之型態、使用情形、經濟效用 、兩造之利益及意願等一切情狀,認系爭不動產之分割方法 以變價後價金,按兩造之所有權應有部分比例分配,應為最 適當、合理及公平之分割方法。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823條第1項、第824條第2項之規定 ,訴請裁判分割兩造共有之系爭土地,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並酌定以變價分割為適當,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五、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由敗訴 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勝訴 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定有明文。本 件係因分割共有物而涉訟,兩造之行為均可認按當時之訴訟 程度,為伸張或防禦權利所必要,又分割共有物之訴,乃形 式形成訴訟,法院不受當事人聲明分割方法之拘束,故實質 上並無所謂何造勝訴、敗訴之問題,爰審酌兩造各自因本件 分割訴訟所得之利益等情,認本件訴訟費用應由兩造按如附 表二所示之應有部分比例分擔,較為公允,併予諭知訴訟費 用之負擔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民事第一庭法   官 黃致毅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5  日               書 記 官 魏翊洳 附表一 編號 土地座落 面積(平方公尺) 1 新竹縣 竹北市 文化段 263地號 全部 59.66 2 新竹縣 竹北市 文化段 264地號 全部 228.47 3 新竹縣 竹北市 文化段 267地號 全部 26.94 4 新竹縣 竹北市 文化段 275地號 全部 85.71 編號 建號 門牌 坐落地號 權利範圍 建物面積(平方公尺) 1 142 新竹縣○○市○ ○路000巷0號 新竹縣○○市○○段000地號 全部 一層: 111.18 二層: 114.06 含增建部份                  附表二 不動產所有權人 應有部分(權利範圍) 葉孟喬 10分之1 葉資和 5分之1 鍾金君 10分之1 鍾靜宜 10分之1 葉愛味 5分之1 葉美蓉 5分之1 葉峮甫 10分之1

2024-11-15

SCDV-113-訴-48-20241115-1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妨害秩序等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50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楊孟翰 上列被告因妨害秩序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1年度偵字 第25721號),被告於準備程序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經本 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行簡式審判程序,判決如下: 主 文 楊孟翰共同犯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罪,累犯, 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事 實 一、楊孟翰前因劉士魁自民國000年0月間起,透過Line投資群組 、臉書動態等方式對外宣稱可代操股票及定期獲利,招攬不 特定人加入投資(劉士魁涉嫌違反銀行法、證券投資信託及 顧問法部分,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另行提起公訴 ;下稱劉士魁吸金案),成為劉士魁吸金案之投資人,潘柏 穎(業經本院審結)、黃威凱則均係劉士魁所經營之洗鞋店 之員工。因劉士魁上開違法吸金犯行嗣經檢警查獲,楊孟翰 與其他投資人黃宏宭、龔昶豪、王威程、林梓晴、郭秉倫、 鄭俊霖(前開除楊孟翰以外之人均業經本院審結)認黃威凱 與劉士魁仍有聯絡,應知悉劉士魁資金藏匿之處所,因而有 意尋找黃威凱。嗣楊孟翰、黃宏宭、龔昶豪、王威程獲悉黃 威凱與潘柏穎於000年0月00日下午擬前往臺南市政府警察局 第四分局就劉士魁吸金案製作警詢筆錄,潘柏穎、楊孟翰、 黃宏宭、龔昶豪、王威程竟共同基於在公共場所聚集三人以 上施強暴脅迫、傷害、非法剝奪他人行動自由之犯意聯絡, 由潘柏穎透過Line與黃威凱聯繫,以需要搭乘黃威凱便車一 同前往警局製作筆錄為藉口,將黃威凱約至臺南市○○區○○○○ 街000號前。嗣於同日15時22分許,在上開公眾得出入之道 路上,黃威凱抵達上址並下車與潘柏穎見面後,楊孟翰、黃 宏宭、龔昶豪、王威程隨即前往上址徒手毆打、拉扯黃威凱 ,黃宏宭並對黃威凱噴灑辣椒水,楊孟翰、黃宏宭、龔昶豪 再將黃威凱強押至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小客車後座中間, 由黃宏宭駕駛該車,楊孟翰、龔昶豪則搭乘該車看管黃威凱 ,並以吸水布矇住黃威凱之眼睛、以棉質頭套套住黃威凱之 頭部,並於同日16時14分許,強行將黃威凱載至高雄市○○區 ○○路0段000巷0弄0號民宅(該址為林景耀之住處,林景耀另 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林梓晴、郭 秉倫、鄭俊霖亦先後抵達上開民宅,隨後楊孟翰、黃宏宭、 龔昶豪、林梓晴、郭秉倫、鄭俊霖即共同基於非法剝奪他人 行動自由、強制、傷害、恐嚇等犯意聯絡,由楊孟翰、黃宏 宭、龔昶豪將黃威凱強押下車帶至上開民宅內,黃宏宭、楊 孟翰、龔昶豪、林梓晴、郭秉倫、鄭俊霖則均在上開民宅內 質問黃威凱,要求黃威凱回答劉士魁究竟有無財物放置在黃 威凱處,以此方式要求黃威凱行無義務之事,過程中其等因 對於黃威凱之回答不滿,遂由楊孟翰、林梓晴、鄭俊霖出手 毆打黃威凱,由林梓晴以金屬球棒毆打黃威凱之手、腳,由 楊孟翰以菸頭燙黃威凱之左足背,致黃威凱受有右腳跟瘀傷 、右小腿瘀傷、左小腿瘀傷、左足背燙傷等傷害,楊孟翰、 林梓晴、鄭俊霖並出言恐嚇黃威凱:上開情形不可驗傷、報 警,如果去驗傷還會有第2次等語,致黃威凱心生畏懼。迄 至同日18時39分許,再由楊孟翰、黃宏宭將黃威凱強押上駕 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小客車,由黃宏宭駕駛該車搭載黃 威凱、楊孟翰,將黃威凱載至劉士魁住處前離開。 二、案經黃威凱訴由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四分局報告臺灣臺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一、本件被告楊孟翰(下稱被告)所犯者,非為死刑、無期徒刑 、最輕本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亦非高等法院管轄第 一審案件,其等於本院審理中,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 經依法告知其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之意見後, 本院爰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之規定,裁定進行簡 式審判程序,並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2規定,不受同法第 159條第1項、第161條之2、第161條之3、第163條之1及第16 4條至第170條所規定證據能力認定及調查方式之限制,合先 敘明。 二、上開事實,終據被告於本院審理時坦承不諱(見本院113年 度訴字第50號卷二〈下稱院二卷〉第168頁、第174頁、第182 頁),核與證人即告訴人黃威凱(見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四 分局南市警四偵字第1110580478號卷〈下稱警卷〉第185頁至 第192頁、警卷第193頁至第196頁、警卷第197頁至第201頁 、警卷第203頁至第205頁、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他 字第5581號〈下稱他卷〉第141頁至第143頁、臺灣臺南地方檢 察署111年度偵字第25721號〈下稱偵卷〉第157頁至第162頁、 偵卷第257頁至第260頁)、在場證人鍾靜宜(見警卷第211 頁至第217頁、他卷第145頁至第147頁、偵卷第162頁至第16 4頁)、杜哲宇(見警卷第107頁至第114頁、偵卷第240頁至 第242頁)、證人林景耀(見警卷第149頁至第155頁、偵卷 第240頁至第242頁)、朱畇洋(見警卷第157頁至第165頁、 偵卷第237頁至第240頁)、陳資滿(見警卷第171頁至第179 頁、偵卷第243頁至第245頁)、徐佳葦(見警卷第223頁至 第229頁、偵卷第246頁至第248頁)於警詢及偵查中所述、 證人即同案被告潘柏穎(見警卷第5頁至第9頁、第11頁至第 19頁、他卷第165頁至第169頁)、林梓晴(見警卷第77頁至 第87頁、他卷第156頁至第157頁)、王威程(見警卷第91頁 至第101頁、偵卷第153頁至第156頁)、郭秉倫(見警卷第1 19頁至第129頁、他卷第159頁至第161頁)、鄭俊霖(見警 卷第135頁至第144頁、他卷第157頁至第159頁)於警詢及偵 查中之證述、證人即同案被告黃宏宭(見警卷第41頁至第51 頁、警卷第53頁至第55頁、他卷第173頁至第175頁、本院11 3年度訴字第50號卷一〈下稱院一卷〉第133頁至第163頁)、 龔昶豪(見警卷第61頁至第71頁、他卷第175頁至第177頁、 院一卷第255頁至第270頁)於警詢、偵查及本院審理時所述 大致相符,並有告訴人指認車牌號碼000-0000號、AVF-1672 號自小客車照片2張(見警卷第231頁)、監視器影像翻拍擷 圖1份(見警卷第233頁至第259頁、第293頁至311頁)、告 訴人傷勢照片4張(見警卷第361頁至第363頁)、LINE群組 「待命組」對話紀錄擷圖3張(見警卷第367頁至第371頁) 、車牌號碼0000-00號、AVF-1672號、BNP-0058號、7120-MY 號、BQA-3363號、BEA-8158號自用小客車之車輛詳細資料報 表1份(見警卷第375頁、第377頁、第379頁、第381頁、第3 85頁、第387頁)、車牌號碼000-0000號自用小客貨之車輛 詳細資料報表1份(見警卷第383頁)、第四分局偵查隊111 年11月3日職務報告1份(見偵卷第137頁)等件在卷可查, 足認被告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應可採信。綜上所述, 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可認定,應依法論科。 三、論罪科刑之理由 ㈠查本案被告行為後,立法者增訂刑法第302條之1規定(112年 5月31日公布施行,同年0月0日生效):「犯前條第一項之 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 科100萬元以下罰金:一、三人以上共同犯之、二、攜帶兇 器犯之。」然被告行為時,刑法並無前揭加重處罰規定,依 刑法第1條所定之「罪刑法定原則」及「法律不溯及既往原 則」,自無從適用新增訂之刑法第302條之1規定,合先敘明 。  ㈡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150條第1項後段在公共場所聚集三 人以上施強暴下手實施罪、同法第277條第1項傷害罪、同法 第302條剝奪行動自由罪、同法第304條第1項之強制罪、同 法第305條恐嚇危害安全罪。被告於同一日,先後在臺南市○ ○區○○○○街000號前及高雄市○○區○○路0段000巷0弄0號民宅內 傷害告訴人等行為,係於密接之時間為之,各舉動間獨立性 甚為薄弱,依一般社會觀念,在時間差距上,難以強行分開 ,在刑法評價上應視為數個舉動之接續施行,合為包括之一 行為,均應論以接續犯之一罪。被告將告訴人帶離臺南市○○ 區○○○○街000號前並前往及待在上開民宅之過程中,均持續 剝奪告訴人之行動自由,堪認係以單一犯罪之意思及行為, 持續侵害同一法益,且法益侵害狀態均未除去,係行為之繼 續,應論以繼續犯之一罪。被告與潘柏穎、黃宏宭、龔昶豪 、王威程在第一現場所為在公眾場所聚集3人以上施強暴之 下手實施、傷害、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等犯行;及被告與黃宏 宭、龔昶豪、林梓晴、郭秉倫、鄭俊霖在第三現場所為傷害 、剝奪行動自由、強制、恐嚇危害安全等犯行,均具有犯意 聯絡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被告所犯在公共場所聚 集三人以上施強暴下手實施罪、傷害罪、剝奪行動自由罪、 強制罪、恐嚇危害安全罪,均係在其等同一犯罪決意及預定 計畫下所為,時間、地點均有所重疊,而具有局部之同一性 存在,依社會一般通念,難以從中割裂評價,均應認屬一行 為觸犯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應從一重論以在公眾場所聚集 三人以上施強暴之下手實施罪處斷。  ㈢被告前於107年間,因毀損案件,經本院以106年度訴字第209 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5月確定,嗣於同年8月4日易科罰金 執行完畢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上開判決 各1份在卷可稽。被告於受有期徒刑執行完畢後,5年內故意 再犯本案有期徒刑以上之罪,為累犯,而起訴書載明被告上 開構成累犯之事實,並請求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論以 累犯並加重其刑,復提出被告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1份為證 ,堪認已就被告上開犯行構成累犯之事實有所主張,並盡舉 證責任。依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本院審酌 被告前案所犯為毀損罪,本案所犯則為在公眾場所聚集三人 以上施強暴之下手實施、傷害、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等罪,均 為故意犯罪,且前次係因債務糾紛毀損他人物品,竟仍未思 改正,又因金錢糾紛引發本案犯行,足見其守法觀念薄弱, 對刑罰之反應力顯然不佳,若無給予較重之刑罰,則無法使 被告心生警惕,復依被告本案之犯罪情節,並無量處法定最 低本刑之可能,認予以加重,不致生行為人所受之刑罰超過 其所應負擔罪責之情形,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重其刑 。  ㈣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為成年人,竟未思以理 性和平之方式解決問題,反推由潘柏穎藉故將告訴人約出後 ,旋由被告等人下手實施強暴並傷害告訴人,且為自告訴人 口中詢問出劉士魁之下落,復將告訴人帶至民宅加以拷問, 剝奪告訴人之自由,所為除造成告訴人受有精神上之恐懼及 身體上傷害外,亦對社會秩序、公共安全造成相當程度之危 害,所為實值非難;惟念及被告終能坦承全部犯行,犯後態 度尚可;並考量被告並未與告訴人達成調解、和解或賠償告 訴人之損害乙節;暨被告於本院審理時所陳述之教育程度、 職業、收入、家庭經濟狀況、素行(因涉及個人隱私,故不 揭露,見院二卷第182頁、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四、不予宣告沒收之理由 查未扣案之鐵棍、菸蒂、頭套、布料、紙箱等物,固經認係 供本案犯罪所用之物;然上開物品既均未扣案,本院考量上 開物品並無事證證明現仍存在,且取得容易,價值不高,復 非違禁物,於日常生活中取得亦屬容易,刑法上之重要性低 ,既未據扣案,為免將來執行困難,爰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 項規定,不予宣告沒收。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段 ,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于文提起公訴,檢察官莊立鈞、周文祥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刑事第十四庭 法 官 謝 昱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 應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周怡青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4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150條 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施強暴脅迫者, 在場助勢之人,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首謀及下手實施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一、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攜帶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之。 二、因而致生公眾或交通往來之危險。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第1項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 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02條 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5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9千元以下罰金。 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 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1項之未遂犯罰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04條第1項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3年以 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千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 於安全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000元以下罰金。

2024-10-04

TNDM-113-訴-50-20241004-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