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玲
相關判決書
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登記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訴聲字第1號 聲 請 人 呂阿燕 相 對 人 呂闕愛加 徐張皓雲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間撤銷詐害行為等事件(本院114年度原訴 字11號),聲請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以新臺幣(下同)370萬元為相對人供擔保後,許可就相對 人所有如附表所示土地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 理 由 一、訴訟標的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取得、設定、 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原 告得聲請受訴法院以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前項 聲請,應釋明本案請求。釋明如有不足,法院得定相當之擔 保,命供擔保後為登記,其釋明完足者,亦同,乃民訴法第 254條第5項、第6項、第7項所明定。觀其修正理由:「現行 條文第5項規定旨在藉由將訴訟繫屬事實予以登記之公示方 法,使第三人知悉訟爭情事,俾阻卻其因信賴登記而善意取 得,及避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第三人受不測之損害。其所 定得聲請發給已起訴證明之當事人,係指原告;其訴訟標的 宜限於基於物權關係者,以免過度影響被告及第三人之權益 」,已明示得聲請裁定許可為訴訟繫屬事實之登記者,限於 原告起訴之訴訟標的係基於物權關係,且其權利或標的物之 取得、設定、喪失或變更,依法應登記者為限;倘原告之訴 之訴訟標的,係債之關係者,自不得為上開之聲請。又法院 命原告供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之擔保金,係為擔保被告因繫屬 登記可能所受損害,法院應斟酌個案情節,妥適酌定是否命 供擔保及擔保金額,所命擔保之數額,不得逾越同類事件中 法官於假扣押、假處分時酌定之擔保金額。 二、又債權人依民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第三人回復原狀,僅 係因法律規定簡化訴訟關係,使債權人無須再依民法第242 條規定,代位債務人向第三人行使民法第767條第1項之物上 請求權,其訴訟標的實質上仍為民法第767條第1項規定,而 屬於物權關係。聲請人既依民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回復 原狀,依前說明,其訴訟標的實質上係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 段之物上請求權,自屬基於物權關係之請求(臺灣高等法院 111年度訴聲字第5號裁定意旨、同法院109年度抗字第1664 號裁定及同院花蓮分院111年度抗字第22號民事裁定意旨可 供參考)。 三、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對相對人呂闕愛加之債權,業經法院 判決確定,惟欲執行而查詢呂闕愛加之財產時,發現其已將 名下花蓮縣○○市○○段000○00地號土地於113年9月13日以贈與 為原因登記移轉所有權予相對人徐張皓雲。聲請人業依民法 第244條第1、4項規定提起訴訟,聲明請求撤銷前開登記及 回復登記為呂闕愛加所有,現由本院審理中(114年度原訴 字第11號)。為使第三人知悉訟爭情事,俾阻卻其因信賴登 記而善意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及避免確定判決效力所及之 第三人受不測之損害,爰請准就系爭土地為訴訟繫屬事實之 登記等語。 四、經查,聲請人上開聲請之主張,業據其提出前案確定判決書 (本院112年度原重訴第1號、花高院113年度原上字第2號民 事判決及確定證明書)、上開土也登第一類登記謄本及異動 索引等為釋明之方法,且有本案訴訟(本院114年度原訴字 第11號)卷宗可稽,依上說明,聲請人聲請就上項如附表所 示不動產為訴訟繫屬事實登記,應有理由。惟該釋明尚有未 足,爰依上開規定,命供擔保許可本件聲請。 五、按法院定擔保金額而為許可訴訟繫屬事實登記之裁定者,該 項擔保係備供相對人因不當登記所受損害之賠償,其數額應 視個案情節,依標的物受登記後,相對人難以利用或處分該 標的物所受之損害為衡量之標準。茲因如附件所示系爭訴訟 標的土地,114年度公告現值為每平方公尺28,800元,與本 院查詢其附近土地112年11月間之實價登錄價額每坪在9.2萬 至10萬元之間,上開公告現值貼近合理市價。附表所示土地 面積968平方公尺,整體折合市價約27,878,400元,因本件 涉及者乃權利範圍968分之616部分,屬共有狀態土地,參照 不動產估價師公會第六號估價作業通則:共有不動產(持分 產權不動產),應有部分之市場價額會因為處分難度而減損 ,附表土地持分為二分之以上而不及三分之二,共有人數為 2人,其變現期間約需3年,再依第二號估價作業通則:共有 不動產處分其應有部分估價通則,來計算其應有部分交易市 價應較整宗交易金額減損【公式:P'=PX(1/(1+Y)ⁿ;P'為合 理價格、P為整筆正常價格、Y為折現率(本件應為3%)、n 為整合年期(本件應為3年)】,減損後整宗總價為25,512, 685。故附表訴訟標的之價額按持分比例計算,應為約16,23 5,345元(計算式:25,512,685元X616/968)=16,235,345元 )。 六、上開訴訟標的價額為得上訴第三審事件。又參考各級法院辦 案期限實施要點規定,第一審、第二審、第三審之辦案期限 各為1年4個月、2年、1年,再加計裁判書製作、送達期間, 預估相對人受影響不能自由處分附表一所示不動產之期間約 為4年6個月。再按法定利率計算利息損失為3,652,953元( 計算式:16,235,345元×5%×〈4+6/12〉≒3,652,953元),再加 上不確定因素之影響,為認擔保金額以370萬元為適當。爰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沈培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書記官 丁瑞玲 附表: 土地坐落地號 土地面積(平方公尺) 權利範圍 花蓮縣○○市○○段000○00地號 968平方公尺 968分之616
2025-03-10
HLDV-114-訴聲-1-20250310-1
更生事件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更字第51號 聲 請 人 即債務人 林顥諭即林智集 代理人 謝維仁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更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即債務人林顥諭自民國113年10月30日下午4時起開始更生 程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且無擔保或無優 先權之本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200萬元 者,於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 更生;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 ,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 、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 之調解;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4 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所謂「不能清償」,指債務人因欠 缺清償能力,對已屆期之債務,全盤繼續處於不能清償之客 觀經濟狀態者而言。又所謂「不能清償之虞」,係指依債務 人之清償能力,就現在或即將到期之債務,有不能清償之蓋 然性或可能性而言。易言之,債務人之狀態如置之不理,客 觀上得預見將成為不能清償之情形而言,此將來發生不能清 償之事實,不必達到高度之確信。至於債務人之清償能力, 則包括財產、信用及勞力(技術),並不以財產為限,必須 三者總合加以判斷仍不足以清償債務,始謂欠缺清償能力而 成為不能清償。債務人之清償能力係處於流動性狀態,聲請 時與法院裁定時之清償能力未必一致,應以法院裁定時為判 斷基準時。(99年11月29日第2屆司法事務官消債問題研討第 4號司法院民事廳消債條例法律問題研審小組意見參照) 二、法院開始更生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 時發生效力;法院裁定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 務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 其他適當之自然人或法人一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消債條例 第45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亦有明文。 三、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前向金融及非金融機構借款,嗣因故 無法清償,目前尚有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合計新臺幣( 下同)593,563元未清償,聲請人目前任職於花蓮縣文化局從 事災後臨時工,月薪約14,000元,聲請人名下無其他財產, 聲請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形,聲請人為一般消費者,未曾 從事營業,復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爰依 消債條例第3條及第42條第1項規定向本院聲請更生。 四、經查: (一)聲請人主張有不能清償債務或不能清償之虞,提出財產及收 入狀況說明書、債權人清冊、調解不成立證明書、財產稅總 歸戶財產查詢清單、110及111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 清單、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查詢當事人綜合信用報告 回覆書、聲請人所有之郵局之存摺內頁影本等為證。 (二)依上開事證可知,聲請人名下無財產,聲請人目前擔任花蓮 縣文化局災後臨時工,每月收入約為14,100元,惟依現行11 3年最低基本工資為27,470元,雖目前收入尚未達到最低基 本工資,本院審酌聲請人目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中度)、過 往就業情形、目前花蓮災後飯店業(聲請人前之前任職於飯 店業)蕭條等情,尚難認定係與聲請人主觀工作意願有關; 聲請人另每月領有身心障礙補助5,437元,本院審酌該補助 係長期、定額之給付,應計算為固定收入,本院以19,537元 【計算式:14,100+5,437=19,537】作為聲請人收入之計算 標準。 (三)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政府 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消債條例第6 4條之2第1項定有明文。聲請人個人日常生活必要費用部分 ,審酌聲請人負債之現況,基於社會經濟活動之互賴及誠信 ,該日常生活所需費用,自應節制開支,不得有超越一般人 最低生活標準之享受,否則反失衡平,本院參酌衛生福利部 所公告113年度臺灣省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用標準之1.2倍為 17,076元,則聲請人每月最低生活費除有特殊情形並有證據 證明者外,自宜以前開數額為度,始得認係必要支出。聲請 人主張其每月必要生活費用為17,076元,未高於前開標準, 本院以此做為計算聲請人每月必要生活支出之計算基礎。 (四)聲請人陳報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總額為593,563元,惟 本院命債權人陳報債權,債權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 公司陳報陳報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金額總額為270,185 元;和潤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陳報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金 額總額為421,395元,總計691,580元【計算式:270,185+42 1,395=691,580】,本院以此做為計算聲請人債務之數額。 (五)綜上,聲請人每月薪資19,537元扣除每月必要生活支出17,0 76元後,每月收入餘額為2,461元【計算式:19,537-17,076 =2,461】,聲請人為00年0月生,目前距離法定退休年齡尚 餘26年6月,名下財產價值為0元,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 總額691,580元,聲請人每月收入餘額已無法清償債權人和 潤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年息百分之16所計算之利息,聲請人 確有永無清償債務之可能,聲請人稱其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 事,應屬真實,本院認應准許聲請人得藉由更生程序清理債 務。又消債條例除調整 五、綜上所述,聲請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之情堪為真實,應予 其更生之機會。此外,本件又查無債務人有消債條例第6條 第3項、第8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駁回更生聲請之事由存在, 則債務人聲請更生,洵屬有據,應予准許,並命司法事務官 進行本件更生程序,爰裁定如主文。 六、債務人於更生程序開始後,應禁止貪圖享受、節制慾望,避 免支出與其收入顯不相當之不必要花費,並提出足以為債權 人會議可決或經法院認為公允之更生方案供為採擇,而司法 事務官於進行本件更生程序、協助債務人提出更生方案時, 亦應依社會常情及現實環境衡量債務人之償債能力,並酌留 其生活上應變所需費用,進而協助債務人擬定允當之更生方 案,始符消債條例重建債務人經濟生活之立法目的,附此敘 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消債法庭 法 官 沈培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書記官 丁瑞玲
2024-10-30
HLDV-113-消債更-51-20241030-1
更生事件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消債更字第79號 聲 請 人 即債務人 張智誠 代理人 邵啟民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即債務人張智誠自民國113年10月23日下午4時起開始更生 程序。 命司法事務官進行本件更生程序。 理 由 一、按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且無擔保或無優 先權之本金及利息債務總額未逾新臺幣(下同)1,200萬元 者,於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 更生;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 ,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 、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 之調解;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條例)第3條、第4 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所謂「不能清償」,指債務人因欠 缺清償能力,對已屆期之債務,全盤繼續處於不能清償之客 觀經濟狀態者而言。又所謂「不能清償之虞」,係指依債務 人之清償能力,就現在或即將到期之債務,有不能清償之蓋 然性或可能性而言。易言之,債務人之狀態如置之不理,客 觀上得預見將成為不能清償之情形而言,此將來發生不能清 償之事實,不必達到高度之確信。至於債務人之清償能力, 則包括財產、信用及勞力(技術),並不以財產為限,必須 三者總合加以判斷仍不足以清償債務,始謂欠缺清償能力而 成為不能清償。債務人之清償能力係處於流動性狀態,聲請 時與法院裁定時之清償能力未必一致,應以法院裁定時為判 斷基準時。(99年11月29日第2屆司法事務官消債問題研討第 4號司法院民事廳消債條例法律問題研審小組意見參照) 二、法院開始更生程序之裁定,應載明其年、月、日、時,並即 時發生效力;法院裁定開始更生或清算程序後,得命司法事 務官進行更生或清算程序;必要時,得選任律師、會計師或 其他適當之自然人或法人一人為監督人或管理人,消債條例 第45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亦有明文。 三、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前向金融及非金融機構借款,嗣因故 無法清償,目前尚有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務合計新臺幣( 下同)1,006,325元未清償,聲請人目前任職於豐祥企業社, 每月薪資收入約32,000元,聲請人名下有110年7月份出廠普 通重型機車(車牌號碼為000-0000號,目前殘值為12,038元) 、107年2月份出廠MPW-0900普通重型機車(車牌號碼為000-0 000號,目前殘值為9,400元),聲請人目前每月支出必要生 活費用17,076元,聲請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形,聲請人為 一般消費者,未曾從事營業,復未經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 或宣告破產,爰依消債條例第3條及第42條第1項規定向本院 聲請更生等語。 四、經查: (一)聲請人主張有不能清償債務或不能清償之虞,提出財產及收 入狀況說明書、債權人清冊、調解不成立證明書、財產稅總 歸戶財產查詢清單、111年及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 料清單、薪資袋、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查詢當事人綜 合信用報告回覆書、聲請人所有之中華郵政存簿儲金簿之內 頁影本、勞(職)保被保險人投保資料表、戶籍謄本、國民身 分證影本、行車執照、動產擔保交易線上登記及公示查詢表 、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保險業通報作業資訊系統 查詢結果回覆書等為證。 (二)依上開事證可知,聲請人名下有110年7月份出廠普通重型機 車(車牌號碼為000-0000號,目前殘值為12,038元)、107年2 月份出廠MPW-0900普通重型機車(車牌號碼為000-0000號, 目前殘值為9,400元),目前均已設定動產擔保,抵押予債權 人和潤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債務總額為60萬元),並主張上開 車輛之殘值21,438元【計算式:12,038+9,400=21,438】係 有擔保債權,其餘部分578,562元為無擔保債權;本院審酌 原告主張之新車價格尚屬合理,本院堪為採信,本院分別以 折舊後之金額作為聲請人之財產計算依據,聲請人名下財產 總額合計為21,438元。 (三)債務人必要生活費用,以最近一年衛生福利部或直轄市政府 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倍定之,消債條例第6 4條之2第1項定有明文。聲請人個人日常生活必要費用部分 ,審酌聲請人負債之現況,基於社會經濟活動之互賴及誠信 ,該日常生活所需費用,自應節制開支,不得有超越一般人 最低生活標準之享受,否則反失衡平,本院參酌衛生福利部 所公告113年度臺灣省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用標準之1.2倍為 17,076元,則聲請人每月最低生活費除有特殊情形並有證據 證明者外,自宜以前開數額為度,始得認係必要支出。聲請 人主張其每月必要生活費用合計為17,076元,未逾前開標準 本院以此作為計算聲請人每月必要生活支出之計算基礎 (四)聲請人陳報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總額為984,887元,惟 調解階段命債權人陳報債權,債權人勞動部勞工保險局陳報 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總額為22,175元(國民年金);債權 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陳報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 債權總額為416,545元;債權人廿一世紀數位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調解時未為陳報,本院以聲請人陳報之金額作為計算基 礎(消債條例第47條第5項),債權人廿一世紀數位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總額為120,000元;債權 人和潤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調解時未為陳報,本院以聲請人陳 報之金額作為計算基礎(消債條例第47條第5項),債權人和 潤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總額為578,56 2元,有擔保債權為21,438元;故聲請人有擔保債權總額為2 1,438元,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權總額為1,137,282元【22,1 75+416,545+120,000+578,562=1,137,282元】。 (五)綜上,聲請人每月薪資32,000元,扣除每月必要生活支出17 ,076元後,每月收入餘額為14,924元【計算式:32,000-17, 076=14,924】,目前已遭本院以113年司執字第23030號強制 執行中;名下財產價值為21,438元,均為有擔保債權之擔保 ,有擔保之債權總額為21,438元;無擔保或無優先權之債權 總額1,137,282元;聲請人為00年00月生,雖距離法定退休 年齡尚有32年2月,然因債權人均未陳報債務之利率,以目 前法定利率最高上限百分之16計算,聲請人每月收入餘額顯 難清償利息,聲請人稱其有不能清償債務之情事,應屬真實 ,又目前債權人中國信託已向聲請人聲請強制執行(本院113 年度司執字第23030號),本院於113年10月4日以花院胤113 司執明字第23030號執行命令扣押聲請人應領薪資報酬債權 全額三分之一,依消債條例之立法目的,尚有保障債權人之 公平受償,倘透過更生程序,以每月聲請人每月可清償14,9 24元、共72期之更生方案,聲請人可清償1,074,528元(若不 計算利息,已可清償百分之九十四之債務),本院認應准許 聲請人得藉由更生程序清理債務。 五、綜上所述,聲請人有不能清償債務之虞之情堪為真實,應予 其更生之機會。此外,本件又查無債務人有消債條例第6條 第3項、第8條或第46條各款所定駁回更生聲請之事由存在, 則債務人聲請更生,洵屬有據,應予准許,並命司法事務官 進行本件更生程序,爰裁定如主文。 六、債務人於更生程序開始後,應禁止貪圖享受、節制慾望,避 免支出與其收入顯不相當之不必要花費,並提出足以為債權 人會議可決或經法院認為公允之更生方案供為採擇,而司法 事務官於進行本件更生程序、協助債務人提出更生方案時, 亦應依社會常情及現實環境衡量債務人之償債能力,並酌留 其生活上應變所需費用,進而協助債務人擬定允當之更生方 案,始符消債條例重建債務人經濟生活之立法目的,附此敘 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消債法庭 法 官 沈培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4 日 書記官 丁瑞玲
2024-10-22
HLDV-113-消債更-79-20241022-1
履行協議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訴字第274號 原 告 張鎮民 訴訟代理人 賴淳良律師 胡孟郁律師 被 告 張芝睿 訴訟代理人 范世明 上列當事人間履行協議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24日言詞辯 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95,640元及自民國112年7月26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百分之16,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195,640元為原告預 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 (一)系爭花蓮縣○○鄉○○段000○00地號土地(面積78平方公尺)及坐 落其上同段建號865號之建物(門牌號碼為花蓮縣○○鄉○○00街 00號)為原告及其弟張鎮偉於民國84年7月所出資共同購買, 然因原告父親張玉取、母親張潘貴香均健在,故登記於父母 親名下,當初房貸借款人為張玉取,借款金額180萬元,並 由張潘貴香、原告為連帶保證人,張玉取、張潘貴香分別於 101年7月25日、101年3月12日過世,父母過世前考量為免生 前移轉,將遭課徵高額贈與稅,乃與四名子女即原告、張鎮 偉、張譽䕒、張秋雅約定,待父母過世後,由四人辦妥繼承 登記後,再分別將繼承取得之應有部分,按當時購買之出資 額,移轉予原告、張鎮偉,最終由原告取得系爭房地四分之 三、張鎮偉取得四分之一權利,事後因故遲未辦理繼承登記 ,但仍由原告依兄弟姊妹間之約定,繼續繳納貸款,因當時 貸款名義人係母親張潘貴香,花蓮二信人員表示將金額匯入 張潘貴香帳戶內仍可以其名義繳納,故原告持續將每月應繳 之金額匯入母親花蓮二信帳戶中,持續繳納房屋貸款。 (二)原告之妹張秋雅於111年間因故過世,其夫謝澤生了解系爭 房地係原告與張鎮偉出資所購及有兄弟姊妹間之約定存在, 遂於111年8月15日依照協議,將因繼承分割取得系爭房地四 分之一權利部分,移轉為張鎮民所有,可證兄弟姐妹間確有 協議存在。 (三)張譽䕒於107年10月25日死亡,其因繼承分割取得系爭房地四 分之一權利部分由其女即被告取得,原告數度與被告及其父 親范世明洽談辦理移轉登記,均獲應允答覆,被告辦理繼承 登記時所支出之費用為原告所支出,然原告委請代書協助辦 理移轉登記,遭被告拒絕履行迄今,被告既為張譽䕒之繼承 人,自應依民法1148條第1項之規定,除繼承財產外,亦應 承擔其母張譽䕒承諾移轉系爭房地四分之一權利之義務;引 用我國預立遺產分割協議之實務見解、德國民法2274條至23 02條專章承認繼承契約、英美法係之擬制信託、回復信託主 張取得權利之名義人即被告,因繼承而取得名目上之權利, 既未有扶養父母之事實(原告父母係由與其共同居住之原告 、張鎮偉照顧),亦未有出資之事實,而負有將系爭不動產 歸還給實際權利人即原告之義務;爰依協議移轉系爭不動產 請求權、借名登記終止後返還請求權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 訴訟,請求本院擇一為勝訴判決,並聲明:被告應將坐落於 花蓮縣○○鄉○○段000○00地號土地(面積78平方公尺)及坐落其 上同段建號865號之建物(門牌號碼為花蓮縣○○鄉○○00街00號 )應有部分四分之一之權利,移轉登記為原告所有;原告願 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四)若先位聲明未獲准許,原告備位主張系爭房地係由原告出資 購入,貸款亦由原告繳納,88年6月10日至000年0月00日間 本金利息總額為2,703,292元,張譽䕒應返還上開款項,被告 係張譽䕒唯一繼承人,負有返還該款項之義務,被告既不願 返還系爭房地,亦未依約清償,爰依不當得利、借貸返還、 無因管理(在不違背且有利於本人之意旨為無因管理)之法律 關係,請求本院擇一為勝訴判決,並備位聲明:被告應給付 原告675,823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 行。 二、被告則以:被告否認張譽䕒與其兄弟姐妹間有借名登記協議 存在,如此重要之協議,應要有文書佐證,系爭房屋係於84 年7月31日,張玉取在港務局任職,系爭不動產係由張玉取 退休金所購置,剩下退休金除用來給原告訂婚外,其餘的留 起來用於繳納貸款,如有不足部分由原告之母張譽䕒幫忙籌 備現金,張譽䕒在母親在世時,都有拿錢回家,並非如原告 所主張從未拿錢回家。被告係於母親張譽䕒107年10月25日過 世後依法繼承(111年7月1日為繼承登記);依民法1196、119 7、1146條第1項,本件係於101年8月17日張譽䕒即辦理繼承 登記,原告遲至112年6月27日始起訴,被告主張時效消滅; 原告備位主張被告應返還675,823元,被告主張時效消滅; 就原告主張101年至107年之貸款金額係原告繳納,被告沒有 意見;依我國信託法之規定,信託係要式行為,應採登記為 原則,縱有信託關係存在,依信託法第6條第1項、第7條, 撤銷權以罹於時效,被告主張時效抗辯等語為答辯,並聲明 :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一)依原告提出之系爭土地、建物登記第一類謄本(卷第117頁 至123頁)及異動索引(卷第387至405頁),系爭土地及建 物(合稱系爭不動產)係於88年4月14日以買賣為原因登記 於張玉取、張潘貴香二人名下(權利各2分之1),張玉取過世 後,由張譽䕒代理全體繼承人辦理張潘貴香所有系爭房地二 分之一權利、由張鎮偉代理全體繼承人辦理張玉取所有系爭 房地二分之一權利之繼承登記,由原告、張鎮偉、張譽䕒、 張秋雅各自張玉取、張潘貴香繼承系爭房地八分之1,合計 每人繼承系爭房地四分之一權利,嗣張秋雅死後,其繼承人 於111年8月31日以贈與為原因,登記移轉其應有部分(即權 利範圍4分之1)予原告;又被告因張譽䕒於107年10月25日過 世而於111年7月1日以繼承為原因,登記取得權利範圍4分之 1,現上開不動產登記之權利範圍原告占2分之1、張鎮偉及 被告各占4分之1,乃兩造所不爭之事實。 (二)原告主張系爭不動產為其與張鎮偉購買,借名登記於父張玉 取、母張潘貴香二人名下,並與張譽䕒、張秋雅約定於父母 死後,應返還登記予原告(使其權利範圍占4分3)等語,既 經被告否認,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規定,當事人主張有利 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而應由原告負證明 其主張為真實之義務。惟查: 1.系爭不動產於00年0月間購置時,60年次之原告僅27歲、67 年次之張鎮偉僅21歲,均尚年輕,於無明確金流及約定出資 比例之證據下,自難憑原告片面主張而認係其二人合資購買 而借名登記於父母名下。 2.況且若係原告與張鎮偉所合資購買而為張譽䕒等所承認者, 則於父張玉取、母張潘貴香過世後,僅須由張譽䕒等抛棄繼 承或書立遺產分割協議,即可辦理繼承登記為原告2分之1、 張鎮偉4分之1,何須大費週章另成立所謂「口頭協議」而於 辦理繼承登記後才再以贈與方式移轉應有部分,故原告於未 能明確舉證有所謂「口頭協議」情形下,其上述片面主張乃 不足採信。 3.又「張秋雅繼承人以贈與為原因,登記移轉權利範圍4分之1 予原告」之間接事實,僅能推認有贈與關係,誠如證人張鎮 偉所述:「用我父親的退休金買的」、「我是覺得給我或給 我哥哥(即原告)都沒關係」、「我不會為了房子去跟兄弟 姊妹爭」等語(卷第194頁),可見張秋雅繼承人自願將系 爭不動產4分之1所有權移轉予原告,有可能係不想與原告爭 訟而已,並不足以推認必有所謂「口頭協議」存在。 4.再者,證人張鎮偉固證述:「過年回家時,跟大姐、二姐有 約定姐姐部分要登記給我們兩兄弟,當時我姐姐因為罹癌, 來不及完成過戶。」等語,雖似有口頭約定情形,然其亦證 稱:「爸媽去世之後沒有留下任何遺書,無法佐證,所以無 法過戶給我們兩兄弟,地政還是依照所有法定繼承人去辦理 登記。」等語,即可推知,於父母過世後,張譽䕒、張秋雅 並不承認原告與張鎮偉兄弟二人合資購買系爭不動產之情事 ,亦不承認父母有遺願將系爭不動產由原告兄弟二人繼承, 始不得已由四人共同辦理繼承。因此,並無所謂父母生前已 約定之口頭協議(預立遺產分割協議)存在。至於父母過世 後,亦因無任何協議(預立遺產分割協議或擬制信託)存在 ,且各不相讓,才會依法定應繼分比例辦理繼承登記而各得 4分之1。至於所謂後來「過年回家時,跟大姐、二姐有約定 姐姐部分要登記給我們兩兄弟」,則性質上屬於已取得繼承 財產後之贈與行為。然按民法408條第1項前段規定,贈與物 之權利未移轉前,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上述口頭成立之贈 與,本無完全之拘束力,贈與未履行前,贈與人得任意及隨 時撤銷其贈與,此撤銷權亦應得由贈與人死亡後之契約繼受 人來行使,而拒絕給付乃一種默示撤銷之方式。張譽䕒是否 有口頭與原告成立贈與,或僅同意贈與予張鎮偉一人而非原 告,抑或僅為張秋雅一人因不想爭而願贈其部分予原告,因 證人張鎮偉說得十分模糊且無其他證據可佐,其證述無從證 明張譽䕒同意讓與其所有權利予原告,自難認有原告與張譽䕒 間有贈與契約存在。且被告明白拒絕移轉其4分之1權利予原 告,亦得退萬步認定有撤銷贈與之意思,故原告無強制請求 被告履行之權利。 5.承上所述,原告所主張合資買不動產借名登記父母名下、信 託或口頭協議移轉所有權4分之1等,均無法證明,且為被告 所拒絕,則原告先位聲明部分之請求,即屬無據,為無理由 ,應併其假執行聲請予以駁回。 (三)原告自張玉取過世後,開始代全體繼承人支付系爭不動產貸 款,業經證人張鎮偉證述甚詳,為被告所不爭。上開張玉取 、張潘貴香二人所遺債務,依繼承之法理,應由張譽䕒概括 繼承,其內部分擔額為4分之1。則自張玉取101年7月25日過 世後,101年9月13日至最後一期107年8月24日,共繳納782, 559元(計算式:10,830*1期+10,734*39期+10,722*3期+10, 712*3期+10,704*3期+10,696*23期+10,681*1期=782,559) ,故張譽䕒應分擔額為195,640元(元以下自動進位),亦應 由被告繼承。原告於代償上開貸款而被告受利益之範圍內, 自得依不當得利返還請求,請求被告返還之。又不當得利返 還請求權之消滅時效為15年,原告112年6月17日提起本件訴 訟時,上開請求權尚未罹於消滅時效。從而,原告請求被告 給付195,64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2年7月26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遲延利息,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逾此範圍部分之備位聲明請求,乃無理由,應併 其假執行之聲請予以駁回。 (四)原告勝訴部分金額未逾50萬元,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 第5款之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同法第392條第2 項規定,依職權宣告被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四、訴訟費用負擔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民事庭法 官 沈培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書記官 丁瑞玲
2024-10-18
HLDV-112-訴-274-2024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