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劉展宏

共找到 3 筆結果(第 1-3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77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蘇碧雲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過失傷害案件,對於臺灣臺北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114年度執字第1482號)聲明異議,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以:誤判,被告劉展宏製造假車禍領保險等語 。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又刑事訴訟法第484所規定聲明異議,係指檢察 官根據確定判決執行時,關於其執行之指揮有違法或不當情 形,始得為之。反之,倘對於法院判決本身認定事實或法律 適用之錯誤,法律另設有救濟制度,而與刑之執行或執行方 法有指揮違法或不當情形迥異,故對於判決本身有無認定事 實或法律適用之錯誤一節,非屬聲明異議範圍,自不得循刑 事訴訟法第484條聲明異議。 三、經查,聲明異議人蘇碧雲顯係認本院113年度交簡上字第99 號判決有誤判之情事,然依上開說明,此無涉於檢察官依此 確定判決所為之執行行為,故本件並無所稱執行之指揮有違 法或不當情形甚明。是其聲明異議於法無據,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蔡宗儒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温冠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10

TPDM-114-聲-577-20250310-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排除侵害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224號 原 告 劉伯坤 劉伯輝 劉庭誌 劉夙容 劉展宏 劉俊辰 徐劉秋菊 陳彥宏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簡大鈞律師 被 告 順來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兼 法定代理人 陳萬來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排除侵害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補繳第一審裁判費新臺幣81,411元 ,如逾期未繳,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原告於起訴時,應繳納裁判費,此亦為起訴必備之程式。 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的之價額,以起 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告就訴訟標的所 有之利益為準。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 。以一訴附帶請求其起訴後之孳息、損害賠償、違約金或費 用者,不併算其價額。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 、第77條之2第1項前段、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原告訴之聲明為:⒈被告應連帶將堆置於桃園市○○區○ ○段00○000○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上之占用物清空 移除,並返還系爭土地予原告全體共有人;⒉被告應連帶給 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8萬9,208元;⒊被告應連帶自起訴狀 繕本送達時起至清空返還第一項土地之日止,按日給付原告 6,487元。原告訴之聲明第一項之訴訟標的價額應以系爭土 地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而系爭土地於起訴時之公告現值 為每平方公尺1,200元,有原告提出之土地登記第二類謄本 在卷可稽,是原告訴之聲明第一項之訴訟標的價額為643萬3 ,056元(計算式:1,200元/㎡×系爭土地總面積5,360.88平方 公尺=643萬3,056元)。訴之聲明第二項之訴訟標的價額為3 8萬9,208元。訴之聲明第三項則係附帶請求起訴後相當於租 金之不當得利,不併算其價額。是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應核定 為682萬2,264元(計算式:643萬3,056元+38萬9,208元=682 萬2,264元),應徵8萬1,411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 1項但書規定,限原告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逾期未繳 ,即駁回其訴。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游智棋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其餘關於命補繳 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鄭敏如

2025-03-07

TYDV-114-補-224-20250307-1

交簡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交簡上字第99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蘇碧雲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過失傷害案件,不服本院於中華民國113年7 月30日所為113年度交簡字第799號第一審刑事簡易判決(聲請簡 易判決處刑案號:113年度偵字第16934號),提起上訴,本院管 轄之第二審合議庭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 蘇碧雲犯過失傷害罪,處拘役參拾捌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 實 一、蘇碧雲於民國113年1月8日下午11時30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 00-0000號自用小貨車,自臺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2段由北往 南方向行駛,行經同路段與和平西路3段交岔路口時,本應 注意車前狀況,而依當時情形,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疏 未注意車前狀態,貿然前行,適有劉展宏騎乘車牌號碼000- 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於蘇碧雲駕駛車輛前方之機慢車停等 區停等紅燈,自後方遭蘇碧雲撞擊,致其受有胸壁挫傷、右 大腿挫傷併瘀青、右膝部挫傷併擦傷及瘀青等傷害。嗣蘇碧 雲於犯罪未發覺前,主動向到場處理之警員坦承為肇事者而 自首接受裁判,始悉上情。 二、案經劉展宏訴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萬華分局報告臺灣臺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後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理 由 一、本案據以認定被告蘇碧雲犯罪之供述證據,其中屬於傳聞證 據之部分,除因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至之4關於傳聞 法則例外規定者,本有證據能力外,其餘檢察官、被告在本 院審理時均未爭執證據能力,復經本院審酌認該等證據之作 成無違法、不當或顯不可信之情況,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 之5第2項規定,均有證據能力。其餘認定本案犯罪事實之非 供述證據,查無違反法定程序取得之情形,依刑事訴訟法第 158條之4規定反面解釋,亦具有證據能力。 二、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一)訊據被告固於偵查中坦承上揭犯行,惟於提起上訴後矢口 否認有何過失傷害之犯行,並辯以:當時紅燈我熄火,沒 有撞到告訴人,是告訴人倒車來撞我等語。經查:  1、被告於113年1月8日下午11時30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 000號自用小貨車,自臺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2段由北往南 方向行駛。嗣行經同路段與和平西路3段交岔路口時,適 逢告訴人騎乘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於該路 口在被告駕駛車輛前方之機慢車停等區停等紅燈等節,為 被告自承在卷(見偵卷第6至7、51至52頁、本院卷第158 頁),核與告訴人於警詢及偵查中所為證述(見偵卷第10 至12、49至50頁)相符,並有初步分析研判表、道路監視 器錄影畫面截圖、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照片、道路交通事故 現場圖(見偵卷第17、21至30、31頁)、道路交通事故現 場圖、道路交通事故補充資料表、道路交通事故談話紀錄 表2份、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表(一)、(二)、當事 人登記聯單、時相號誌表、道路監視器錄影畫面截圖、現 場照片、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 知單、M3監理車籍資料查詢(見本院卷第71至87、91、95 至105頁)等件在卷可憑,是此部分事實,堪以認定。   2、依證人即告訴人於偵查中明確證述:113年1月8日下午11 時30分在萬華區環河南路1段與和平西路3段口,當時我是 騎機車繞過被告,在被告車輛前方的機車停等區停等紅綠 燈,還沒綠燈的時候,被告就起步撞上我等語(見偵卷第 49頁),又被告與告訴人兩車發生碰撞前,告訴人之機車 原暫停於機慢車停等區內,被告之車輛則於機慢車停等區 後方停等紅燈,嗣兩車發生撞擊後,告訴人之機車往前超 出機慢車停等區並倒地,被告之車輛則於撞擊後向前行, 並停止於機慢車停等區之框線內,有卷附道路監視器錄影 畫面截圖及現場照片在卷可佐(見偵卷第17、22至23頁、 本院卷第98頁)。足可認定告訴人確實係於停等紅燈之狀 態下,遭被告駕駛車輛自後方撞擊,方受撞擊之力道向前 並倒地,則被告所辯係遭告訴人自行倒車撞擊其車輛云云 ,要與上揭事證全然不符,是被告所辯全屬無稽。 (二)按汽車行駛時,駕駛人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並行之間隔 ,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4條 第3項、第2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而本事事故發生時天 候陰、道路有照明且開啟、無障礙物、視距良好等情,有 道路交通調查報告表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83頁),甚者 ,告訴人之機車係停等於被告車輛之正前方,並無不能注 意之情事,被告竟未注意而貿然前行,直接追撞告訴人之 機車倒地,導致告訴人受有胸壁挫傷、右大腿挫傷併瘀青 、右膝部挫傷併擦傷及瘀青等傷害,亦有西園醫療社團法 人西園醫院乙種診斷證明書在卷可佐(見偵卷第15至16頁 )。堪認告訴人所受上開傷害結果,與被告過失行為間, 具有相當因果關係無訛。 (三)綜上,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洵堪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     三、論罪: (一)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84條第1項前段過失傷害罪。 (二)被告於肇事後,在未被有偵查犯罪職權之機關或公務員發 覺前,主動向前往處理車禍之員警自首犯罪,並接受裁判 乙節,此有卷附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自首情形記錄表可供 對照(見本院卷第89頁),其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 判,核與刑法第62條前段自首要件相符,依法予以減輕其 刑。 (三)又被告於本件事故發生時,其駕駛執照經「易處逕註」, 屬無駕駛執照駕車等情,有M3監理車籍資料查詢在卷可參 (見本院卷第105頁)。惟按無效之行政處分自始不生效 力;行政處分具有重大明顯之瑕疵者,無效。行政程序法 第110條第4項、第111條第7款分別定有明文。基此,行政 機關所為之行政處分為無效者,既自始、對世不生效力, 普通法院當然不受其拘束。86年1月22日修正公布之道路 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5條規定:「汽車所有人、駕駛人違 反道路交通管理,經主管機關裁決後逾15日未向管轄地方 法院聲明異議,或其聲明異議經法院裁定確定,而不依裁 決或裁定繳納罰鍰或不繳送汽車牌照、駕駛執照者,依左 列規定處理之:……二、經處分吊扣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 ,按其吊扣期間加倍處分;仍不依限期繳送汽車牌照或駕 駛執照者,吊銷其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三、罰鍰不繳者 ,按其罰鍰數額,易處吊扣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1個月至3 個月;不依期限繳送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者,吊銷其汽車 牌照或駕駛執照。」(94年12月28日修正公布該條第3款 :「罰鍰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觀諸該條第 2款、第3款規定,僅規範主管機關得循序加重變更為「吊 扣期間多寡」及「吊銷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之行政罰, 並無授權主管機關得作成附條件之負擔處分。倘裁決機關 作成附加受處分人逾期未履行同條本文所規定繳納或繳送 義務為停止條件,所為易處限制、剝奪汽車行駛權利之裁 罰性不利處分(下稱易處處分),使「吊扣期間多寡」及 「吊銷汽車牌照或駕駛執照」之行政罰,繫於將來可能發 生之事實,生效與否完全處於不確定之狀態,顯已嚴重違 反憲法法治國原則導出之明確性原則及行政程序法第5條 之規定,合理可認為此類易處處分瑕疵已達重大明顯之程 度,應屬無效之處分,不發生受處分人之駕駛執照遭吊銷 之效力(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115號判決意旨參照 )。本件被告考領有合格之駕駛執照,嗣於91年9月17日 起至92年9月16日止,經監理機關吊扣駕照,並於本件事 故前即由監理機關易處逕註,有前揭M3監理車籍資料查詢 在卷可查,惟該案係何原因而為易處逕註,已無資料可憑 (見本院卷第165、166頁),參以被告供稱其係因罰鍰未 繳納而遭註銷駕駛執照等語(見本院卷第158頁),自應 為被告有利之認定,而認為此所謂「易處逕註」,乃經主 管機關作成附加被告未履行繳納罰鍰義務之停止條件,所 為逕行易處吊銷駕駛執照之行政處分,自始不生效力,不 發生吊銷或註銷被告駕駛執照之效力,與道路交通管理處 罰條例第86條第1項之加重條件不合,無庸依上開規定加 重其刑,附此敘明。 四、撤銷原判決之理由及科刑審酌事由: (一)原審以被告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事證明確, 並審酌一切情狀後,逕以簡易判決判處被告拘役40日,並 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固非無見。惟查:本案被告符 合自首要件,依法得減輕其刑,原判決就此有利被告事項 未予斟酌,復未說明不予減輕之理由,容有未當。被告提 起上訴,執前詞否認有過失,固無理由。惟原判決既有前 揭可議而無可維持,自應由本院將原判決撤銷改判。 (二)爰審酌被告前已有過失傷害之前科素行,駕駛自用小貨車 行駛於道路,本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審慎操控,以 維用路人之生命、身體、財產安全,其駕車疏未注意車前 狀況,貿然前行撞擊正前方停等紅燈之告訴人,造成告訴 人受有前揭傷害,堪認其過失情節重大,應予非難。兼衡 被告於本院審理時否認犯罪,未能與告訴人達成和解,賠 償損害,於犯後態度無從為更有利之考量,暨其自述智識 程度、經濟能力、扶養親屬之家庭生活狀況(本院卷第16 0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第二項所示之刑,並諭知 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第1項、第3項、第36 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373條、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 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江宇程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檢察官楊淑芬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鄧鈞豪                    法 官 林承歆                    法 官 趙德韻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判決不得上訴。                    書記官 田芮寧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0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致重傷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萬元以下罰金。

2024-12-20

TPDM-113-交簡上-99-202412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