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李世強

共找到 69 筆結果(第 1-10 筆)

司執消債清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執行清算事件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執消債清字第143號 異 議 人即 債 權 人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佳文 異 議 人即 債 權 人 星展(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伍維洪 代 理 人 陳正欽 相 對 人即 債 權 人 台立當舖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相 對 人即 債 權 人 彭秋娟即高健當舖 陳泰淯 何鶯蓮 周明慶 李佳哲 債 務 人 蔡柏宗 代 理 人 吳龍建律師 上列異議人就債務人蔡柏宗(原名:蔡正原)聲請消費者債務清理 事件,對於本院民國113年11月29日公告之債權表聲明異議,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9日公告之債權表項次參無擔保及無優 先權債權人中編號第5、6、8、9、11號彭秋娟即高健當舖、台立 當舖、陳泰淯、何鶯蓮、李佳哲之債權應予剔除。 其餘異議駁回。 理 由 一、按對於債權人所申報之債權及其種類、數額或順位,債務人 或其他債權人得自債權表送達之翌日起,監督人、管理人或 其他利害關係人得自債權表公告最後揭示之翌日起,於10日 內提出異議。前項異議,由法院裁定之,並應送達於異議人 及受異議債權人,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本條例)第36 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 二、異議人即債權人星展(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星展銀行)異議意旨略以:債權表中無擔保債權人編號第5 、6、8、9、10、11號彭秋娟即高健當舖、台立當舖、陳泰 淯、何鶯蓮、周明慶、李佳哲之債權,容有質疑,是以狀請 本院命債務人或債權人提出足堪證明債權之文件,以確認債 權之真實性,爰聲明異議等語;而異議人即債權人中國信託 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信託銀行)亦主張相同理 由對於權表中無擔保債權人編號第8、9、11號陳泰淯、何鶯 蓮、李佳哲之債權聲明異議。 三、經查,如本裁定主文第1項所示之債權,雖經債務人於債權 人清冊列為無擔保及無優先權之債權,視為其已於申報債權 期間首日為與清冊記載同一內容債權之申報。惟異議人對上 開債權聲明異議,倘無法提出該筆消費借貸具體原因關係之 事實與證據,該債權金額應予剔除,而:  ㈠經本院於113年12月12日、113年12月16日發函命相對人即債 權人限期提出債權證明文件,其分別收受或受寄存送達後, 相對人彭秋娟即高健當舖、台立當舖、陳泰淯、何鶯蓮迄今 均未提出債權證明文件,亦未陳報對於債務人之債權金額, 因認未提出該筆消費借貸具體原因關係之事實與證據,則依 上開規定意旨,相對人即債權人彭秋娟即高健當舖、台立當 舖、陳泰淯、何鶯蓮之債權難信存在,應予剔除,異議人該 部分之異議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第1項。  ㈡相對人即債權人李佳哲經通知後提出本院111年度雄簡字第10 67號民事判決、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34763號 檢察官起訴書、存摺封面及內頁影本、113年6月8日其與第 三人李建和間之清償協議書等,表示債務人前於109、110年 間向第三人李建和借款,並交付本票票面金額50萬元及15萬 元之本票作為借款擔保,第三人李建和因積欠債權人李佳哲 65萬元,即將前開本票轉讓予債權人李佳哲,經本院調取11 1年雄簡字第1067號及112年簡上字第114號民事卷宗、113年 審訴第448號刑事卷宗核閱。惟債權人李佳哲欲主張本於本 票票據關係請求債務人給付,經本院命提出本票原本(是否 已遭刑事案件沒收不明)而未提出,是已不能證明其為執票 人而得行使票據追索權,況第三人李建和未於所交付之本票 背書,如背書不連續,不得謂受讓人已取得票據權利而為適 格之債權人,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3年法律座談會民 執類提案第1號審查意見可資參酌;縱使債權人主張基於受 讓自第三人李建和對債務人之債權而對債務人有債權存在, 亦未提出該債權讓與及已合法通知債務人等之相關證明文件 。故認債權人李佳哲未提出對債務人有債權存在之事實與證 據,則依上開規定意旨,相對人即債權人李佳哲之債權難信 存在,應予剔除,異議人該部分之異議為有理由,爰裁定如 主文第1項所示。 四、再查:相對人即債權人周明慶已提出匿名合夥契約書、本院 111年度司裁全字第742號民事裁定、借據等,表示債務人前 以投資名義詐取債權人周明慶新臺幣(下同)200萬元,且 另向債權人周明慶借款30萬元未清償,此經本院前開假扣押 卷宗核閱無誤。是足以堪信該債權之存在為真實。綜上,本 件就相對人即債權人周明慶之異議無理由,爰依法裁定如主 文第2項所示。 五、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執行處  司法事務官 蔣開屏

2025-03-31

KSDV-113-司執消債清-143-20250331-1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128號 原 告 王正煥 訴訟代理人 吳文琳律師 崔瀞文律師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翁瑋律師 楊子敬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26日言 詞辯論終結,茲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與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自民國73年1月26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工程師,並於10 8年7月25日退休,且自87年7月1日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 基法)並選擇繼續適用勞退舊制。而原告自任職起至87年6 月30日止,加計義務役2年,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共1 6年5個月又6日,依據被告員工工作規則(下稱系爭工作規 則)第77條及其附件四所載,退休金基數金額以退休人員最 後之「本薪」及「實物代金」計算。然上開附件四所稱本薪 ,並未於系爭工作規則為任何定義,而被告於107年7月1日 全面實施合議薪制,合議薪資區分為「基本薪」與「變動薪 」,而原告退休時最後領取之薪資分別為「基本薪」148,43 5元、「變動薪」5,695元、「主管加給」10,000元,此有被 告提出之108年7月原告薪資單可稽(見本院113年度勞專調 字第149號卷〈下稱勞專調卷〉第167頁)。可知,被告給付原 告之薪資並無「本薪」之給付名目,而是以「基本薪」作為 聘雇人員薪資給與名目,此另參諸被告107年度專案人力進 用招考甄試簡章記載略以:「…貳、薪資及待遇:一、薪資 :新進人員薪資核敘基準表之薪資範圍內,核給基本薪。」 等語即明(見勞專調卷第211至216頁)。然被告為降低退休 金支應,片面擬定聘雇人員薪資保密協議書(下稱系爭保密 協議書),而依其第4條約款,自行創設「虛擬晉級」名目 ,旨在損害原告依據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附件四計算適用勞 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之權利,符合民法第247條之1第1 款「免除或減輕預定契約條款之當事人之責任者」、第3款 「使他方當事人有重大不利益者」、第4款「其他於他方當 事人有重大不利益者。」之規定,因顯失公平而無效。又原 告退休時最後之基本薪為148,435元,加計實物代金930元, 則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應為149,365元(計算式 :148435元+930元=149365元),經乘以適用勞基法「前」 之退休基數34,則此部分應請領退休金應為5,078,410元( 計算式:149365元×34個基數=0000000元),而被告僅以本 薪53,305元(含實物代金930元),合計54,235元作為基數 金額,核給原告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1,843,990元(計算 式:54235元×34=0000000元),已違反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 附件四之規定。  ㈡另參照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下稱勞委會,即勞動部前身)以 (87)台勞三字第043879號函釋(下稱台勞三字函釋)及最 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250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12 年度勞上字第79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勞再易字 第12號民事判決(下合稱系爭判決)之意旨略以:勞工適用 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低於當時法令標準者, 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自勞基法適用起每 滿1年給與2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 ,因增訂勞基法第84之2之本意,係為擴大勞基法制度之適 用範圍,使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享有退休金之給付,於此 情形下,勞工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如已達勞基法第53 條或第54條自請退休或雇主強制期退休之標準,適用勞基法 後之工作年資應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計給退休金,前15年每 1年2個基數,滿15年後每1年1個基數,自不得令原得本於勞 基法規定享有退休金給與之勞工,反因該條文之增訂而受有 不利益,否則即有違勞基法第84條之2之立法本意,是勞基 法第84條之2規定,於此情形無可適用,勞工自得請求雇主 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依同法第55條規定計給退休金 等語。基上,原告於87年7月1日起至108年7月25日止,適用 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共21年又25日,應依勞基法第55條規 定計給退休金,前15年每1年2個基數,滿15年後每1年1個基 數,則原告退休金基數應為36.5個基數(計算式:15×2+6+0 .5=36.5)。又原告於退休時受領同年度退休前6個月之特休 未休工資164,085元,應一併列入平均工資作為退休金基數 金額。是原告前6個月之平均工資應為215,895元【計算式: 188547元+(164085元÷6)=215895元】,是原告此部分得請 領之退休金為7,881,068元(計算式:215895元×36.5個基數 =0000000元),若再加計適用勞基法前應領退休金5,078,41 0元,合計應領退休金為12,958,578元(計算式:0000000元 +0000000元=00000000元),已逾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2項 規定,以最高總數45個基數計算之退休金為9,715,275元( 計算式:215895元×45個基數=0000000元)。故被告應給付 原告之退休金總額應為9,715,278元,經扣除被告已給付原 告之退休金5,897,751元後,被告尚短少給付原告退休金3,8 17,524元(計算式:0000000元-0000000元=0000000元)。 但原告僅訴請被告給付2,586,864元為一部請求,及計付自1 08年5月25日退休日後30日之翌日即108年8月25日起算法定 遲延利息。為此,爰依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勞基法第55條 第1項第1款、第3項、民法第229條第1項等規定,提起本件 訴訟。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2,586,864元,及自108年8 月2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㈡原告願 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  ㈠原告於73年1月26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材料暨光電研究所複 材電能組擔任研發類工程師,並自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法, 並於108年7月25日自請退休,任職期間適用勞工退休金舊制 。故原告於退休時,即應分別依系爭工作規則(見勞專調卷 第107至151頁)及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第84條之2等 規定。又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自73年1月26日起 至87年6月30日止,共16年5個月又6日,依系爭工作規則第7 7條第1項附件四規定略以:科技聘用之聘雇人員,按其連續 服務年資,每滿半年給予1個基數(未滿半年以半年計), 滿15年另加發1個基數,最高以61個基數為限,退休金基數 以退休人員最後之本薪及本人實物代金計算(見勞專調卷第 129、147頁)。依此計算原告之退休金基數為34個基數(計 算式:16.5年×2-1+2=34),而依據原告10職等功薪5級之最 後本薪為53,305元(見勞專調卷第153頁),加上每月930元 之實物代金,共計54,235元,故被告以上開金額作為原告適 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而給付退休金1,843,990元(54 235元×34個基數=0000000元),並無短少給付之違誤。又原 告適用勞基法前之年資已逾15年,依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 2項、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但書之規定,超過15年之工 作年資每滿1年給予1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半年 者以1年計,而原告於87年7月1日起至108年7月25日退休日 止,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共21年又25日,退休金基數 為21.5個基數,退休前6個月之平均工資為188,547元,此有 原告退休前6個月之薪資單、退休金明細表可參(見勞專調 卷第155至169頁)。雖原告主張於108年8月21日所受領之退 休前6個月之特休未休工資164,085元(見勞專調卷第235頁 ),並應計入原告舊制退休金計算,然被告退休前一個年度 之特休未休折抵工資,被告已於108年2月22日給付154,946 元(見勞專調卷第233頁),並計入原告舊制退休金計算, 而原告所主張之上開特休未休工資164,130元,因其非屬退 休當日前6個月之工資請求權,故不予計入。是原告於適用 勞基法後之退休金為4,053,761元(計算式:188547元×21.5 個基數=0000000元)。故原告適用勞基法前、後之工作年資 ,共計可請領5,897,751元,應屬適法有據。  ㈡依據勞基法第84條之2之增訂立法理由:「一、本條係新增。 二、規範勞工工作年資之計算標準。」,其立法本意與領取 退休之多寡並無關聯,再依前開與歷來最高法院向來看法, 勞工之工作年資應自其受僱之日起算,若年資橫跨適用勞基 法前後者,其退休金之計算,於勞基法施行後之工作年資部 分,在補足15年之差額部分為每年2個基數,其餘為每年1個 基數,而原告年資雖橫跨勞基法適用前後,但應從其受僱日 起算,故原告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超過年資15年之部分, 依據勞基法第55條第1項之規定,應以1年1個基數計算,故 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2項之規定,應屬適法。又上 開勞基法第84條之2之立法目的,既在於明確規範勞基法上 年資之起算時點,並使勞工在適用勞基法前後之退休金給與 制度能分段適用,然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卻稱:「明訂勞 工工作年資自受雇之日起算,其增訂目的暨在於擴大勞基法 退休制度之適用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得享有退 休金之給與」等語,顯與其立法當時之立法理由不符;且因 其自行創設造法標準,導致包括被告在內有橫跨勞基法適用 前後勞工之事業單位,在該不當造法下,導致被告必須負擔 溯及既往給付退休金之義務,更將導致被告因短少給付退休 金而將溯及遭到勞動機關之裁罰,業已違反信賴保護及法不 溯及既往之憲法原則,並不足採。是原告請求被告給付短付 之退休金及其遲延利息,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 :⒈原告之訴駁回。⒉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所不爭執之事實:     ㈠勞委會於86年10月30日公告指定被告所屬國防事業非軍職人 員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  ㈡原告自73年1月26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材料暨光電研究所複 材電能組之工程師,並於108年7月25日退休。  ㈢原告自73年1月26日起至87年6月30日止,加計2年義務役,工 作年資為16年5個月又6日,依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 項及其附件四所示,其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為34個基 數;原告自適用勞基法後即87年7月1日起至108年7月25日止 ,工作年資為21年又25日。  ㈣兩造於107年7月1日簽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聘雇人員薪資保 密協議書。  ㈤被告依適用勞基法前、後分段計算退休金給與標準,分別核 給原告之退休金各為1,843,990元、4,053,761元,合計5,89 7,751元。 四、得心證之理由:        原告主張:被告計算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 應以其退休時之基本薪148,435元,加計實物代金930元,合 計基數金額應為149,365元,而非本薪53,305元加計實物代 金930元;適用勞基法後之基數金額(即月平均工資)應為2 15,895元,而非188,547元;並依系爭台勞三字函釋及系爭 判決意旨之見解,被告依其系爭工作規則及適用勞基法第84 條之2規定,計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對於原 告不利,於此情形並無適用之餘地,應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 ,適用勞基法後始起算退休金年資基數,則被告尚應給付原 告退休金差額2,586,864元(為一部請求)及其遲延利息等 語,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揭情詞置辯。則本件爭點厥為: ㈠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究為本薪加計實 物代金之54,235元抑或基本薪加計實物代金之149,365元?㈡ 原告主張:應將特休未休工資164,085元列入適用勞基法後 之平均工資等語,是否有據?㈢本件有無勞基法第84條之2之 適用 ?  ㈠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究為本薪加計實物 代金54,235元抑或基本薪加計實物代金149,365元?  ⒈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基法第 84條之2定有明文。又勞基法施行前,除臺灣省工廠工人退 休規則(下稱退休規則)外,我國並無法令明文規定雇主需 給付勞工退休金,除退休規則所稱之工廠外,雇主自訂退休 辦法,乃為酬庸勞工之辛勞,保障其退休生活之一種福利措 施,自無受該退休規則或勞基法拘束之餘地(最高法院97年 度台上字第1342號判決意旨參照)。次按依照當事人一方預 定用於同類契約之條款而訂定之契約,為左列各款之約定, 按其情形顯失公平者,該部分約定無效:「一 免除或減輕 預定契約條款之當事人之責任者。二 加重他方當事人之責 任者。三 使他方當事人拋棄權利或限制其行使權利者。四 其他於他方當事人有重大不利益者。」,民法第247條之1定 有明文。再按民法增訂第247條之1規定,係鑑於我國國情及 工商發展之現況,經濟上強者所預定之契約條款,他方每無 磋商變更之餘地,為使社會大眾普遍知法、守法,防止契約 自由之濫用及維護交易之公平,而列舉4款有關他方當事人 利害之約定,而為原則上之規定,明定「附合契約」之意義 ,及各款約定,按其情形顯失公平時,其約定為無效;是該 條第1款所稱「免除或減輕預定契約條款之當事人之責任者 」、第3款所稱「使他方當事人拋棄權利或限制其行使權利 者」、第4款「其他於他方當事人有重大不利益者」,係指 一方預定之該契約條款,為他方所不及知或無磋商變更之餘 地,始足當之,而所稱「按其情形顯失公平者」,則指依契 約本質所生之主要權利義務,或按法律規定加以綜合判斷有 顯失公平之情形而(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017號判決 、同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503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經查,被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給與標準係依其系爭工 作規則第77條第1項與其附件四之規定:「聘雇人員工作年 資自受聘雇之日起算,八十七年六月三十日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本院八十七年六月三 十日各職類聘雇人員管理作業程序規定計算(如附件四)八 十七年七月一日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 ,依第六十八條及第七十五條規定計算。」、「科技聘用: 按其連續服務年資,任職滿一年者,給予一個基數,爾後每 增半年加給一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十五年另加 發一個基數,最高以六十一個基數為限。退休金基數金額以 退休人員最後之本薪及本人實物代金計算。」(見勞專調卷 第129、147頁),原告於退休時乃擔任材料暨光電研究所複 材電能組擔任研發類工程師,此有原告所提出離職證明書亦 記載其職稱為「研發類工程師」可稽(見勞專調卷第45頁) ,是依上開規定,原告退休金基數金額係以「科技聘用」退 休時最後之「本薪」及「本人實物代金」計算,而依據被告 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科技聘用薪給(工資)基準表」所 示,10職等功薪5級之本(功)薪為53,305元(見勞專調卷 第153頁)。另參系爭保密協議書第4條約定略以:乙方(即 原告)若有87年6月30日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乙方同 意於本規定修訂後其退休金、資遣費及撫卹金以初次合意時 之職等,計算至退休時之年資,自合議日起次年1月1日,每 年依考成結果虛擬晉等(級)後之「本(功)薪金額」為計 算內涵;…(見勞專調卷第231頁),益徵,原告同意有關適 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計算退休金給與標準係以退休時之職 等本(功)薪為準;再參照被告科技聘用人員薪給(工資) 基準表(見勞專調卷第153頁),被告以53,305元之本薪及 其實物代金930元,合計54,235元作為原告適用勞基法前之 退休金基數金額,洵屬有據。又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 年資為16年3個月又24日,退休金基數為34個基數,為兩造 所不爭執,則原告此部分得請領之退休金應為1,843,990元( 計算式:54235元×34個基數=0000000元)。  ⒊次查,原告雖陳稱:系爭工作規則附件四所稱「本薪」,係 指107年7月1日全面實施合議薪制中之「基本薪」,應以退 休當時最後之基本薪149,365元作為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 基數金額,計算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為5,078,410元(計 算式:149365元×34個基數=0000000元)等語。惟查:⑴被告 於107年7月1日起就其薪資制度採全面合議薪制,此觀諸系 爭協議書第6條約定略以:雙方合議每月薪資計150,220元, 基本薪計148,435元、變動薪1,785元,然而卻於同系爭協議 書第4條約定以初次合議日起次年1月1日,每年依考成結果 虛擬晉等(級)後之「本(功)薪」,作為其聘雇人員計算 適用勞基法前退休金基數。兩者於同一份保密協議書採取不 同用語,顯見係有意明確區分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 金額係採「本(功)薪」作為退休金給付標準,而非以「基 本薪」作為退休金給付標準。原告徒以107年7月1日以後所 適用之合議薪制變更為「基本薪」、「變動薪」,主張系爭 工作規則第77條之本薪應為合議薪制之基本薪等語,自無可 採。⑵另原告主張:被告為降低給付退休金預算而片面擬定 系爭協議書第4條約款,自行創設「虛擬晉級」名目,實則 根本不存在任何「晉級」考成結果,其旨在損害原告依據系 爭工作規則第77條附件四計算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 額之權利,符合民法第247條之1第1、3、4款規定,而顯失 公平屬無效等語。然細繹原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及其附件 四之內容,乃係被告適用勞基法前作為核算結清舊制工作年 資並給付退休金之規定,則該規定中所謂退休金基數金額以 退休人員最後之「本薪」計算,係指適用勞基法前之最後本 薪而言,並非指適用勞基法後之合議薪,是被告依其科技聘 用薪給(工資)基準表所載為10職等功薪5級所記載之「53, 305元」,加計實物代金930元,合計54,235元,作為計算退 休金基數金額,尚非無據。又系爭保密協議書第4點既註明 以「初次」合議時之職等,每年依考成結果虛擬晉等(級) 後之「本(功)薪」金額為計算內容,乃重申系爭工作規則 第77條附件四之前述計算方式,並未免除或減輕被告責任、 或使原告拋棄或限制行使權利、或對原告有何重大不利益, 難認上開約定有何顯失公平之處,是原告此部分之主張,亦 難憑採。  ⒋至原告另陳稱略以:被告所提出之註記107年7月1日起實施之 系爭科技聘用工資基準表乃被告為損害原告退休金所製作之 不實文件等語,惟觀系爭科技聘用工資基準表共分12等級, 每等目再分為4至10級不等之功薪,並載明給付金額,此與 被告系爭工作規則附件二「中山科學研究院科技聘用人員薪 額標準表」(見勞專調卷第138頁)所記載共分12職等每等 目再分為4至10級不等之功薪,每等級均載明月支金額相仿 ,僅上開附件二「中山科學研究院科技聘用人員新額標準表 」之月支金額因屬被告員工薪資調升前之本(功)薪金額, 相較於薪資結構調升後之系爭科技聘用人員工資基準表同等 級之本(功)薪金額為低而已,顯見被告所提出之系爭科技 聘用工資基準表所記載之本(功)薪及其職等給薪標準有所 憑據,難謂虛偽不實。且系爭科技聘用人員工資基準表經被 告公告乙節,亦有被告提出其106年12月13日國科人資字第1 060011635號函周知各所屬部門將其刊載於被告人力資源處/ 表格下載/薪資彙整表之網頁供被告各部門員工下載可佐( 見本院卷第19至20頁);雖原告僅泛言:系爭科技聘用人員 工資基準表係被告於112年4月21日公告在113年各職類薪資 表網頁,而未曾於107年間公告等語,惟上開網頁僅係被告 節錄最近期之網頁資料,並解釋說明有將各類職員工薪資表 上網公告,尚無從依此斷言原告並未於107年間公告系爭科 技聘用人員工資基準表,且原告並未提出其他相關憑證供本 院審酌,堪認,原告所述系爭科技聘用人員工資基準表為不 實文件等語,尚非屬實。是以,被告以其最後本(功)薪53 ,305元及其實物代金930元,合計54,235元,作為其計算原 告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委為可採。  ㈡原告主張:應將特休未休工資164,085元列入適用勞基法後之 平均工資等語,是否有據?  ⒈按平均工資係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6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 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勞基法第2條第4款前段,定 有明文。次按所謂工資,依勞基法第2條第3款規定係指勞工 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 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 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是工資之定義,應視其是否為勞 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及是否為經常性之給與而定之;而勞 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每年應給 予一定日數之特別休假,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但雇 主基於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或勞工因個人因素,得與他方 協商調整,勞工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 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為勞基法第38條第1項、第2項及 第4項前段所明定;又勞基法第38條第4項前段雖規定特別休 假因年度終結或終止契約而未休者,其應休未休之日數,雇 主應發給工資,惟此項不休假加班費乃雇主因年度終結勞工 未休畢特別休假,所給予補償之代償金,並非勞工於年度內 繼續工作之對價,且每年年度終結時未休畢之特別休假亦非 固定,勞工所得受領之代償金,即非經常性,自難認為勞基 法第2條第3款所稱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最高法院10 3年度台上字第1659號判決、同院85年度台上字第246號判決 意旨參照)。  ⒉原告主張:被告應將原告於108年8月21日受領之特休未休工 資之164,085元計入平均工資,因其係發生在兩造勞動契約 終止前6個月內,而非被告於原告退休時額外給與休假日, 應計入平均工資,是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平均工資應為215,89 5元【計算式:188547元+(164085元÷6)=215895元】等語 。惟查,原告於108年8月21日受領之特休未休工資之164,08 5元,揆諸前揭說明,乃屬被告因原告於108年7月25日退休 時所結算該年度其尚未休畢之特別休假而應給予補償之代償 金,並非勞工於該年度內繼續工作之對價,依其給付性質並 非勞工之經常性收入,已難謂為工資而可作為結算退休金基 數金額之基礎;況特別休假工資乃勞工與雇主協商於平時應 上班日不出勤而雇主仍應照給之工資,而該不出勤所照領之 工資已列入平均工資,若再就出勤加給之特休未休所給與補 償之代償金,列入平均工資計算,而特別休假又集中於退休 前6個月內,將使平均工資膨脹,亦有失公平,是以特別休 假出勤所給與補償之代償金,不應計入平均工資;再則,勞 工於兩造勞動契約終止(含退休)時仍未休完特別休假,雇 主所發給特別休假未休日數之工資代償金,屬終止契約後所 得,仍得不併入平均工資計算。是以,原告主張:計算其退 休前6個月平均工資時,應將其特別休假未休工資164,085元 計入平均工資等語,尚屬無據。  ㈢本件有無勞基法第84條之2之適用?   ⒈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基法第 84條之2定有明文。而依其立法理由所示:本條於85年12月2 7日增訂,係在於規範勞工計算工作年資之標準。次按勞工 退休金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 數,但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 數以45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亦定有明文。 再按勞工於事業單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 後退休者,如該事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 之法令或其自訂之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 此標準計算適用勞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 基法後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 自適用勞基法後,另行起算(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319 1號判決意旨參照)。準此以觀,跨越勞基法適用前後之勞 工,與受僱之始即適用勞基法之勞工相同,均應自受僱之日 起算其退休金年資;至於退休金之給與標準,則應按勞基法 適用前、後不同階段,分別核計,即勞基法適用以前之退休 金核計標準,依當時應適用之法令或事業單位自訂規定或勞 雇雙方之協議定之;適用勞基法以後部分,另依勞基法第55 條所定標準計算之。  ⒉經查,原告適用勞基法(87年7月1日)起至退休止,其工作 年資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原告依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 2、3款、第75條第1項第2款第1目、第2項規定略以:聘雇人 員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計算應自受聘雇之日起計,在院87 年7月1日後為第16年者,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給 與1/2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辦年計,滿半年者以1年計; 惟其87年7月1日前、後合計退休金總金額以不超過45個基數 (平均工資)為限。亦即,原告自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法後 之工作年資係接續自受僱日起算,其中在補足15年差額之工 作年資部分為每年2基數,已滿15年者,即應按勞基法第55 條第1項第1款但書規定,給與1個基數,此與勞基法第84條 之2、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之退休金給與計算方式,並無不 合。故原告自87年7月1日後之工作年資為逾15年部分,自不 能請求被告按勞基法第55條所定「1年2個基數」之給與標準 計算退休金。準此,原告所適用勞基法後之勞退舊制工作年 資,自受僱日起已滿15年後之工作年資,僅能按勞基法第55 條所定「滿1年1個基數」給與退休金,尚屬無誤。又系爭工 作規則係依據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並經勞資雙方協商後訂 定,再送由桃園市勞動局審查後准予備查,自屬有效而有拘 束勞雇兩造之效力,且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之意旨相同 。  ⒊次查,系爭勞動三字號函釋固稱:『…二、查勞動基準法第84 條之2 規定,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 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 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 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55條規定計算 。所詢關於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疑義,依行政 院秘書處86年5 月17日台86勞字第19901 號函送審查勞動基 準法施行細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會議紀錄結論:「適用勞動 基準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同意照修正條文( 指本會 報院之該法施行細則修正草案) 第50條之3 第1 項第2 款之 計算方式辦理」,即:勞工適用本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給與 ,優於或依照當時法令標準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 本法後工作年資,在全部工作年資15年以內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2 個月平均工資,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 個月平均工資;勞工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給與低 於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 每滿1 年給與兩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 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1 年計。另其適 用該法前後未滿1年之畸零年資,應分別依各該規定計算。… 』,然該函釋之內容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與勞基法第55 條第1 項第1 款規定並不完全相符,另添加「優於或依照當 時法令標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及「低於當時法令 標準者」等上開法律所未有之要件,而對於人民之權利增加 法律所無之限制,乃違反法律保留原則,本院爰不適用該函 釋以處理本件。   ⒋又查,原告雖以系爭實務見解略以:勞基法第84條之2所定之 勞工作年資自受僱日起算,旨在擴大勞基法所定退休制度之 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得享有退休金之給與,不 得令原得本於勞基法規定享有退休金給與之勞工,反因該條 文之增訂而受有不利益者,不能因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使其請領之退休金反而減少而於此情形不適用勞基法第84 條之2等語。惟勞基法之勞退舊制係採確定給付制,而課予 雇主應給付勞工退休金之義務,由雇主依勞工每月薪資總額 2%~15%按月提撥到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又此帳戶專款專 用,所有權屬於雇主,並由臺灣銀行(信託部)辦理該基金 收支、保管及運用,當勞工符合退休條件向雇主請領退休金 時,雇主可由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支付之。而勞基法第84 條之2增訂之立法理由,本在於規範工作年資有跨越適用勞 基法前後之勞工之工作年資及退休基數計算標準,亦即,勞 工在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依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 工作年資及其退休金計算方式;或於無法令可資適用時,依 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若雇主 無自訂退休金規定,亦無與勞工協商時,並無給付退休金之 義務),其旨在避免對勞基法適用前已依適用當時法令規定 之事業單位或無法令可資適用而依其自訂規定及經勞雇雙方 協商之事業單位而已按勞工薪資之固定比率按月提撥到勞工 退休準備金專戶者,創設追溯雇主須再行補提撥退休金至勞 工之退休準備專戶,而驟然增加雇主給付退休金之勞務義務 ,而兼顧受規範對象對信賴當時有效法規範之保護,多年來 均適用無礙。是依勞基法第84條之2之規定,原告之工作年 資既已跨越勞基法施行前、後,其計算退休金基數本應分別 適用被告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與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分別 計算,自無排除勞基法第84條之2適用之餘地。若謂退休之 工作年資應自受僱日起算,而就計算退休金基數之起算日部 分,又應依適用勞基法前後,均各自起算,會形同將勞基法 第84條之2規定予以割裂適用(即工作年資之計算自勞工受 僱日起算,而計算退休金基數起算日,卻分別自實際之受僱 日及勞基法適用日起算),致使法規喪失適用之一體性,將 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不適當的溯及既往適用,而與勞基法 第84條之2之規範意旨不符。  ⒌再查,本於法的安定性要求,司法者自須維持法規範之存續 與安定,避免法秩序之動搖。而原告已於108年7月25日退休 並領取被告給予之退休金,此有原告退休人員退休金給付明 細表及原告帳戶存摺內頁附卷可稽(見勞專調卷第46至49頁 ),原告退休時,均未就此加以爭執,本院若貿然同意系爭 判決之見解,而作成有別於已往本院之法律見解,將影響勞 工退休金之給付計算方式,而有礙法秩序之安定性。  ⒍末查,勞基法第84條之2之法條文義就勞工跨越勞基法適用前 後之工作年資及其計算退休金方式已記載明確,顯非法律規 範之不完整性,已如前述,如未遵照立法者明文規定與法規 範目的,率以形式適用結果不利,而為逾越法律之解釋不予 適用,使該法規形同具文,徒增不必要之勞資爭議,亦恐有 違立法之本意。再則,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既非最高法 院民事大法庭統一法律見解,自無拘束本院之效力,其法律 見解為本院所不採,併以敘明。是以,原告主張:本件不適 用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被告應再補短少給付退休金及其 遲延利息等語,即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勞基法第55條第1 項第1款規定,請求被告給付短少之退休金差額2,586,864元 ,及自108年8月2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為無理由,不應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之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因此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勞動事件法第15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規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民事勞動法庭  法 官 姚葦嵐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李孟珣

2025-03-28

TYDV-113-勞訴-128-20250328-1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129號 原 告 李興龍 訴訟代理人 吳文琳律師 崔瀞文律師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翁瑋律師 楊子敬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26日言 詞辯論終結,茲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與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者、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 此限;有關勞動事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 ,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強制執行之規定,民事訴訟法第255條 第1項第2款、第3款、勞動事件法第15條,分別定有明文。 查原告起訴時本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905 ,882元,及自民國109年6月29日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 行。原告嗣於113年8月6日具狀更正其第1項聲明為:被告應 給付原告951,242元,及自109年6月29日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等語(見本院卷第67頁)。核原告上開 所為,乃僅屬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及追加他訴,揆諸上 開規定,於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自73年3月8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設施工程處工程維運 組五等六級之技術師,並於109年5月29日退休,且自87年7 月1日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並選擇繼續適用勞 退舊制。而原告自73年3月8日起至87年6月30日止,加計義 務役2年,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共16年3個月又24日, 依據被告員工工作規則(下稱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及其附 件四「中山科學研究院各類職聘雇人員八十七年六月三十日 前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規定略 以:科技聘用之退休金基數應按其連續服務年資,任職滿1 年者,給與1個基數,爾後每增半年加給1個基數,未滿半年 者,以半年計,滿15年另加發2個基數,最高以61個基數為 限,退休金基數金額以退休人員最後之本薪及本人實物代金 計算。然上開附件四所稱「本薪」,並未於系爭工作規則為 任何定義,而被告於103年4月28日公布之「人事管理規章」 第3章第12條明定聘雇人員薪給(工資)區分:本薪、專業 加給、職務加給、品位加給及聘雇人員服務於偏遠地區發給 地域加給(見本院113年度勞專調字第170號卷〈下稱勞專調 卷〉第71至74頁);而被告自105年12月1日起採等級制及合 議薪制雙軌併行,再於107年7月1日全面實施合議薪制,合 議薪資區分為「基本薪」與「變動薪」,被告嗣後修改「人 事管理規章」第3章第8條規定,明定聘雇人員薪給(工資) 區分:基本薪、專業加給、職務加給、地域加給(見勞專調 卷第91至97頁),足見被告調整後之薪資已無「本薪」之給 付名目,改以「基本薪」代之。而原告退休時最後之基本薪 為76,580元(見勞專調卷第99頁),計算適用勞基法「前」 之退休基數34,則此部分應請領退休金為2,603,580元(計 算式:76580元×34個基數=0000000元)。  ㈡再參照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下稱勞委會,及勞動部前身)以 (87)台勞三字第043879號函釋(下稱台勞三字函釋)及最 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250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12 年度勞上字第79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勞再易字 第12號民事判決(下合稱系爭判決)之意旨略以:勞工適用 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低於當時法令標準者, 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自勞基法適用起每 滿1年給與2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 ,因增訂勞基法第84之2之本意,係為擴大勞基法制度之適 用範圍,使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享有退休金之給付,於此 情形下,勞工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如已達勞基法第53 條獲第54條自請退休或雇主強制期退休之標準,適用勞基法 後之工作年資應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計給退休金,前15年每 1年2個基數,滿15年後每1年1個基數,自不得令原得本於勞 基法規定享有退休金給與之勞工,反因該條文之增訂而受有 不利益,否則即有違勞基法第84條之2之立法本意,是勞基 法第84條之2規定,於此情形無可適用,勞工自得請求雇主 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依同法第55條規定計給退休金 等語。是原告於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後至109年5月29日 退休時止,工作年資21年10月又29日,退休金基數應為37個 基數(計算式:15×2+7=37)。又原告於108年4月1日與被告 議定每月薪資為78,080元,直至109年5月29日退休止,均未 調整,而原告前6個月平均未休假工資為12,338元(計算式 :74028元÷6=12338元)及延時工資13,534元,合計原告退 休金前6個月平均月工資應為103,952元(計算式:78080元+ 12338元+13534元=103952元)。則於適用勞基法後之請領退 休金應為3,808,928元(計算式:103952元×37個基數=00000 00元),再加計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2,603,720元,合計 為6,449,944元(計算式:0000000元+0000000元=0000000元 ),已逾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2項規定,以最高總數45個 基數計算之退休金為4,677,840元(計算式:103952元×45個 基數=0000000元)。是被告應給付原告之退休金總額應為4, 677,840元,經扣除被告已給付原告之退休金3,726,598元後 ,被告尚短少給付原告退休金951,242元(計算式:0000000 元-0000000元=951242元),及應加付自109年5月29日退休 日後30日之翌日即109年6月29日起算法定遲延利息。為此, 爰依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第3 項、民法第229條第1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㈠ 被告應給付原告951,242元,及自109年6月29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 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  ㈠原告於73年3月8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設施工程處工程維運 組織計數生產類技術師,並自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法,並於 109年5月29日自請退休,任職期間適用勞工退休金舊制。故 原告於退休時,即應分別依系爭工作規則(見勞專調卷第14 5至189頁)及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第84條之2等規定 。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自73年3月8日起至87年6 月30日止,共16年3個月又24日,依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 項附件四(見勞專調卷第167頁、185頁)規定略以:聘雇人 員之技術員,按其連續服務年資,每滿半年給予1個基數( 未滿半年以半年計),滿15年另加發1個基數,最高以61個 基數為限,退休金基數以退休人員最後之本薪計算(見勞專 調卷第145至189頁)。依此計算原告之退休金基數為34個基 數(計算式:16.5年×2+1=34),又原告所屬為技術員身份 ,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係以退休人員最後之「 本薪」計算,而非所謂「基本薪」,而原告退休時本薪5等6 級為42,995元(見勞專調卷第191頁),故被告以42,995元 作為基數金額,是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為1,461,83 0元(42,995元×34個基數=0000000元),並無短少給付之違誤 。又原告適用勞基法前之年資已逾15年,依系爭工作規則第 77條第2項、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但書之規定,超過15 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予1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 滿半年者以1年計,而原告於87年7月1日起至109年5月29日 退休日止,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共21年10月又29日, 退休金基數為22個基數,退休前6個月之平均工資為102,994 元,此有原告之薪資歷程可參(見勞專調卷第143頁),原 告雖稱原告之月平均工資為103,952元,容有誤解,蓋原告1 09年4月1日前之每月工資為76,580元,109年4月1日起之每 月工資為78,080元,而原告退休前一個年度之特休未休折抵 工資,被告已於109年4月9日給付74,028元(見勞專調卷第2 27頁),並計入原告舊制退休金計算,則原告於退休前6個 月含加班費與特休未休補償之平均工資為102,944元【計算 式:(76580元×121/180+78,080元×59/180)+(合計加班費 81,204元÷6)+(合計特休未休工資74,028元÷6)=102944元 ,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而原告僅以109年5月份之薪資作 為計算基礎,並不足採。是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為 2,264,768元(計算式:102994元×22個基數=0000000元)。故 原告適用勞基法前、後之工作年資,共計可請領3,726,598 元,應屬適法有據。  ㈡依據勞基法第84條之2之增訂立法理由:「一、本條係新增。 二、規範勞工工作年資之計算標準。」,其立法本意與領取 退休之多寡並無關聯,再依前開與歷來最高法院向來看法, 勞工之工作年資應自其受僱之日起算,若年資橫跨適用勞基 法前後者,其退休金之計算,於勞基法施行後之工作年資部 分,在補足15年之差額部分為每年2個基數,其餘為每年1個 基數,而原告3人年資雖橫跨勞基法適用前後,但應從其受 僱日起算,故原告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超過年資15年之部 分,依據勞基法第55條第1項之規定,應以1年1個基數計算 ,故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2項之規定,應屬適法。 又上開勞基法第84條之2之立法目的,既在於明確規範勞基 法上年資之起算時點,並使勞工在適用勞基法前後之退休金 給與制度能分段適用,然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卻稱:「明 訂勞工工作年資自受雇之日起算,其增訂目的暨在於擴大勞 基法退休制度之適用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得享 有退休金之給與」等語,顯與其立法當時之立法理由不符; 且因其自行創設造法標準,導致包括被告在內有橫跨勞基法 適用前後勞工之事業單位,在該不當造法下,導致被告必須 負擔溯及既往給付退休金之義務,更將導致被告因短少給付 退休金而將溯及遭到勞動機關之裁罰,業已違反信賴保護及 法不溯及既往之憲法原則,並不足採。是原告請求被告給付 短付之退休金及其遲延利息,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 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 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間所不爭執之事實:     ㈠勞委會(即勞動部前身)於86年10月30日公告指定被告所屬 國防事業非軍職人員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  ㈡原告自73年3月8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設施工程處工程為運 組織技術生產類技術師,並於109年5月29日退休。   ㈢原告自73年3月8日起至87年6月30日止,加計2年義務役,工 作年資為16年3個月又24日,依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 項及其附件四所示,其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為34個基 數;原告自適用勞基法後即87年7月1日起至109年5月29日止 ,工作年資為21年10月又29日。  ㈣兩造於107年7月1日簽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聘雇人員薪資保 密協議書。  ㈤被告依適用勞基法前、後分段計算退休金給與標準,分別核 給原告之退休金各為1,467,830元、2,264,768元,合計3,72 6,598元。 四、得心證之理由:        原告主張:被告計算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 應以其退休時之基本薪76,580元,而非以本薪42,995元;適 用勞基法後之基數金額(即平均工資)應為103,952元,而 非102,944元;並依系爭台勞三字函釋及系爭判決意旨之見 解,被告依其系爭工作規則及適用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 計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對於原告不利,於此 情形並無適用之餘地,應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適用勞基法 後始起算退休金年資基數,則被告尚應給付原告退休金差額 951,242元及其遲延利息等語,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揭情 詞置辯。則本件爭點厥為:㈠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 基數金額究為本薪42,995元抑或基本薪76,580元?㈡原告主 張:應將退休前6個月特休未休工資74,028元(原告誤繕為7 8,080元)列入適用勞基法後之平均工資等語,是否有據?㈢ 本件有無勞基法第84條之2之適用?  ㈠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究為「本薪42,995元 」抑或「基本薪76,580元」?  ⒈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基法第 84條之2定有明文。又勞基法施行前,除臺灣省工廠工人退 休規則(下稱退休規則)外,我國並無法令明文規定雇主需 給付勞工退休金,除退休規則所稱之工廠外,雇主自訂退休 辦法,乃為酬庸勞工之辛勞,保障其退休生活之一種福利措 施,自無受該退休規則或勞基法拘束之餘地(最高法院97年 度台上字第1342號判決意旨參照)。次按依照當事人一方預 定用於同類契約之條款而訂定之契約,為左列各款之約定, 按其情形顯失公平者,該部分約定無效:「一 免除或減輕 預定契約條款之當事人之責任者;二 加重他方當事人之責 任者;三 使他方當事人拋棄權利或限制其行使權利者。四 其他於他方當事人有重大不利益者。」,民法第247條之1定 有明文。再按民法增訂第247條之1規定,係鑑於我國國情及 工商發展之現況,經濟上強者所預定之契約條款,他方每無 磋商變更之餘地,為使社會大眾普遍知法、守法,防止契約 自由之濫用及維護交易之公平,而列舉4款有關他方當事人 利害之約定,而為原則上之規定,明定「附合契約」之意義 ,及各款約定,按其情形顯失公平時,其約定為無效;是該 條第1款所稱「免除或減輕預定契約條款之當事人之責任者 」、第3款所稱「使他方當事人拋棄權利或限制其行使權利 者」、第4款「其他於他方當事人有重大不利益者」,係指 一方預定之該契約條款,為他方所不及知或無磋商變更之餘 地,始足當之;而所稱「按其情形顯失公平者」,則指依契 約本質所生之主要權利義務,或按法律規定加以綜合判斷有 顯失公平之情形而(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017號判決 、同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503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經查,被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給與標準係依其系爭工 作規則第77條第1項與其附件四之規定:「聘雇人員工作年 資自受聘雇之日起算,八十七年六月三十日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本院八十七年六月三 十日各職類聘雇人員管理作業程序規定計算(如附件四)八 十七年七月一日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 ,依第六十八條及第七十五條規定計算。」、「技術員:按 其連續服務年資,每滿半年給與一個基數(未滿半年以半年 計),滿十五年另加發一個基數,最高以六十一個基數為限 。退休金基數金額以退休人員最後之本薪計算。」,而依被 告人事管理規章第1章第2條第2項所示:技術員:從事技術 操作及生產製造之僱用人員,其等級區分為僱用1等至5等( 僱佣資格基準表及工作內容如附件三、四)(見勞專調卷第 71頁),原告於起訴狀陳稱退休時擔任設施工程處工程為運 組五等六級之技術師,再依原告所提出離職證明書亦記載其 職稱為「技術師」(見勞專調卷第45頁),是依上開規定, 原告退休金基數金額係以技術員退休時最後之「本薪」計算 ,而依據被告之「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技術員薪給(工資) 基準表」所示,技術員5等6級之本薪為42,955元(見勞專調 卷第191頁)。另參系爭協議書第4條約定略以:乙方(即原 告)同意於本規定修訂後其退休金、資遣費及撫卹金以初次 合意時之職等,計算至退休時之年資,自合議日起次年1月1 日,每年依考成結果虛擬晉等(級)後之「本(功)薪」之 金額為計算內涵;…(見勞專調卷第231頁),益徵,原告同 意有關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計算退休金給與標準係以退 休時之職等本(功)薪為準,再參照被告107年度各執類薪 給(工資)基準表(見勞專調卷第191頁),被告以42,995 元作為原告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金額,洵屬有據。又 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為16年3個月又24日,退休 金基數為34個基數為兩造所不爭執,則原告此部分得請領之 退休金應為1,461,830元(計算式:42,955元×34個基數=1,46 1,830元)。  ⒊次查,原告雖陳稱:系爭工作規則附件四所稱「本薪」,係 指107年7月1日全面實施合議薪制中之「基本薪」,應以退 休當時最後之基本薪76,580元作為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 數金額,計算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為2,603,720元(計算 式:76,580元×3個基數=0000000元)等語。惟查:⑴被告於1 07年7月1日起固就其薪資制度採全面合議薪制,此觀諸系爭 協議書第6條約定略以:雙方合議每月薪資計75,605元,基 本薪計75,605元、變動薪0元等語可按,然而,卻於同系爭 協議書第4條約定以初次合議日起次年1月1日,每年依考成 結果虛擬晉等(級)後之「本薪」,作為其聘雇人員計算適 用勞基法前退休金基數;兩者於同一份協議書採取不同用語 ,顯見兩造均明知並有意明確區分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 基數金額係採「本薪」作為退休金給付標準,而非以「基本 薪」作為退休金給付標準。原告徒以107年7月1日以後所適 用之合議薪制變更為「基本薪」、「變動薪」,主張聘雇人 員管理作業規定之「本薪」應為合議薪制之基本薪等語,自 無可採。⑵另原告主張:被告為降低給付退休金預算而片面 擬定系爭協議書第4條約款,自行創設「虛擬晉級」名目, 實則根本不存在任何「晉級」考成結果,其旨在損害原告依 據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附件四計算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基 數金額之權利,符合民法第247條之1第1、3、4款規定,而 顯失公平屬無效等語。然細繹原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及其 附件四之內容,乃係被告適用勞基法前作為計算結清舊制工 作年資並給付退休金之規定,則該規定中所謂退休金基數金 額以退休人員最後之「本薪」計算,係指適用勞基法前之最 後本薪而言,並非指適用勞基法後之合議薪,此部分原告之 最後本薪,依被告技術員薪資基準表所載為5等6級之42,995 元,則被告以此作為計算退休金基數金額,尚非無據。又系 爭協議書第4點既註明以「初次」合議時之職等,每年依考 成結果虛擬晉等(級)後之「本(功)薪」金額為計算內容 ,乃重申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附件四之前述計算方式,並未 免除或減輕被告責任、或使原告拋棄或限制行使權利、或對 原告有何重大不利益,難認上開約定有何顯失公平之處,是 原告此部分之主張,亦難憑採。  ⒋至原告另陳稱略以:被告所提出之註記107年7月1日起實施之 系爭技術員工資基準表乃被告為損害原告退休金所製作之不 實文件等語,惟觀系爭技術員工資基準表共分5等,每等目 再分為8級,每等級載明本薪及專業加給之給付金額,此與 被告系爭工作規則附件二「中山科學研究院技術員薪額標準 表」(見勞專調卷第179頁)所記載共分5等6級,每等級均 載明月支金額相仿,僅上開附件二之月支金額因屬被告員工 薪資調升前之金額,相較於薪資結構調升後之系爭技術員工 資基準表同等級之給付金額為低而已,顯見被告所提出之系 爭技術員工資基準表所記載知本(功)薪及其職等給薪標準 有所憑據,難謂虛偽不實。且系爭技術員工資基準表經被告 公告乙節,亦有被告提出其106年12月13日國科人資字第106 0011635號函周知各所屬部門將之刊載於被告人力資源處/表 格下載/薪資彙整表之網頁供被告各部門員工下載可佐(見 本院卷第39至41頁);雖原告僅泛言:系爭技術員工資基準 表係被告於112年4月21日公告在113年各職類薪資表網頁, 而未曾於107年間公告等語,惟上開網頁僅係被告節錄最近 期之網頁資料,並解釋說明有將各類職員工薪資表上網公告 ,尚無從依此斷言原告並未於107年間公告系爭技術員工資 基準表,且原告並未提出其他相關憑證供本院審酌,堪認, 原告所述系爭技術員工資基準表為不實文件等語,尚非屬實 。是以,被告以42,995元之最後本薪作為其計算原告適用勞 基法前之退休金基數,委為可採。  ㈡原告主張:應將退休前6個月特休未休工資74,028元列入適用 勞基法後之平均工資等語,是否有據?  ⒈按平均工資係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6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 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勞基法第2條第4款前段,定 有明文。次按所謂工資,依勞基法第2條第3款規定係指勞工 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 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 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是工資之定義,應視其是否為勞 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及是否為經常性之給與而定之;而勞 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每年應給 予一定日數之特別休假,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但雇 主基於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或勞工因個人因素,得與他方 協商調整,勞工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 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為勞基法第38條第1項、第2項及 第4項前段所明定;又勞基法第38條第4項前段雖規定特別休 假因年度終結或終止契約而未休者,其應休未休之日數,雇 主應發給工資,惟此項不休假加班費乃雇主因年度終結勞工 未休畢特別休假,所給予補償之代償金,並非勞工於年度內 繼續工作之對價,且每年年度終結時未休畢之特別休假亦非 固定,勞工所得受領之代償金,即非經常性,自難認為勞基 法第2條第3款所稱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最高法院10 3年度台上字第1659號判決、同院85年度台上字第246號判決 意旨參照)。  ⒉原告主張:被告應將原告於109年6月16日受領之特休未休工 資之74,028元(原告誤繕為78,080元)計入平均工資,因其 係發生在兩造勞動契約終止前6個月內,而非被告於原告退 休時額外給與休假日,應計入平均工資等語。惟查,原告於 109年6月16日受領之特休未休工資之74,028元,揆諸前揭說 明,乃屬被告因原告於109年5月29日退休時所結算該年度其 尚未休畢之特別休假而應給與補償之代償金,並非勞工於該 年度內繼續工作之對價,依其給付性質並非勞工之經常性收 入,已難謂為工資而可作為結算退休金基數金額之基礎;況   特別休假工資乃勞工與雇主協商於平時應上班日不出勤而雇 主仍應照給工資,而該不出勤所照領之工資已列入平均工資 ,若再就出勤加給之工資,列入平均工資計算,而特別休假 又集中於退休前6個月內,將使平均工資膨脹,有失公平, 是以特別休假出勤之工資,不應計入平均工資;另勞工於兩 造勞動契約終止(含退休)時仍未休完特別休假,雇主所發 給特別休假未休日數之工資代償金,乃屬兩造勞動契約終止 後所得,仍得不併入平均工資計算。是以,原告主張:計算 其退休前6個月平均工資時,應將其退休前6個月特別休假未 休工資74,028元計入平均工資,尚屬無據。  ㈢本件有無勞基法第84條之2之適用?   ⒈按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 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 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 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 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 條規定計算。而依其立法理由所示:本條於85年12月27日增 訂,係在於規範勞工計算工作年資之標準。次按勞工退休金 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但 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數以45 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亦定有明文。再按勞 工於事業單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後退休 者,如該事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之法令 或其自訂之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此標準 計算適用勞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基法後 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自適用 勞基法後,另行起算(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3191號判 決意旨參照)。準此以觀,跨越勞基法適用前後之勞工,與 受僱之始即適用勞基法之勞工相同,均應自受僱之日起算其 退休金年資;至於退休金之給與標準,則應按勞基法適用前 、後不同階段,分別核計,即勞基法適用以前之退休金核計 標準,依當時應適用之法令或事業單位自訂規定或勞雇雙方 之協議定之;適用勞基法以後部分,另依勞基法第55條所定 標準計算之。  ⒉經查,原告適用勞基法(87年7月1日)起至退休止,其工作 年資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原告依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 2、3款、第75條第1項第2款第1目、第2項規定略以:聘雇人 員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計算應自受聘雇之日起計,在院87 年7月1日後為第16年者,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給 與1/2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1年計; 惟其87年7月1日前、後合計退休金總金額以不超過45個基數 (平均工資)為限。亦即,原告自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法後 之工作年資係接續自受僱日起算,其中在補足15年差額之工 作年資部分為每年2基數,已滿15年者,即應按勞基法第55 條第1項第1款但書規定,給與1個基數,此與勞基法第84條 之2、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之退休金給與計算方式,並無不 合。故原告自87年7月1日後之工作年資為逾15年部分,自不 能請求被告按勞基法第55條所定「1年2個基數」之給與標準 計算退休金。準此,原告所適用勞基法後之勞退舊制工作年 資,自受僱日起已滿15年後之工作年資,僅能按勞基法第55 條所定「滿1年1個基數」給與退休金,尚屬無誤。又系爭工 作規則係依據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並經勞資雙方協商後訂 定,再送由桃園市勞動局審查後准予備查,自屬有效而有拘 束勞雇兩造之效力,且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之意旨相同 。  ⒊次查,系爭勞動三字號函釋固稱:『…二、查勞動基準法第84 條之2 規定,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 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 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 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55條規定計算 。所詢關於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疑義,依行政 院秘書處86年5 月17日台86勞字第19901 號函送審查勞動基 準法施行細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會議紀錄結論:「適用勞動 基準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同意照修正條文( 指本會 報院之該法施行細則修正草案) 第50條之3 第1 項第2 款之 計算方式辦理」,即:勞工適用本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給與 ,優於或依照當時法令標準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 本法後工作年資,在全部工作年資15年以內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2 個月平均工資,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 個月平均工資;勞工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給與低 於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 每滿1 年給與兩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 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1 年計。另其適 用該法前後未滿1年之畸零年資,應分別依各該規定計算。… 』,然該函釋之內容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與勞基法第55 條第1 項第1 款規定並不完全相符,另添加「優於或依照當 時法令標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及「低於當時法另 標準者」等上開法律所未有之要件,而對於人民之權利增加 法律所無之限制,乃違反法律保留原則,本院爰不適用該函 釋以處理本件。   ⒋又查,原告雖以系爭實務見解略以:勞基法第84條之2所定之 勞工作年資自受僱日起算,旨在擴大勞基法所定退休制度之 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得享有退休金之給與,不 得令原得本於勞基法規定享有退休金給與之勞工,反因該條 文之增訂而受有不利益者,不能因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使其請領之退休金反而減少而於此情形不適用勞基法第84 條之2等語。惟勞基法之勞退舊制係採確定給付制,而課予 雇主應給付勞工退休金之義務,由雇主依勞工每月薪資總額 2%~15%按月提撥到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又此帳戶專款專 用,所有權屬於雇主,並由臺灣銀行(信託部)辦理該基金 收支、保管及運用,當勞工符合退休條件向雇主請領退休金 時,雇主可由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支付之。而勞基法第84 條之2增訂之立法理由,本在於規範工作年資有跨越適用勞 基法前後之勞工之工作年資及退休基數計算標準,亦即,勞 工在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依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 工作年資及其退休金計算方式;或於無法令可資適用時,依 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若雇主 無自訂退休金規定,亦無與勞工協商時,並無給付退休金之 義務),其旨在避免對勞基法適用前已依適用當時法令規定 之事業單位或無法令可資適用而依其自訂規定及經勞雇雙方 協商之事業單位而已按勞工薪資之固定比率按月提撥到勞工 退休準備金專戶者,創設追溯雇主須再行補提撥退休金至勞 工之退休準備專戶,而驟然增加雇主給付退休金之勞務義務 ,而兼顧受規範對象對信賴當時有效法規範之保護,多年來 均適用無礙。是依勞基法第84條之2之規定,原告之工作年 資既已跨越勞基法施行前、後,其計算退休金基數本應分別 適用被告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與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分別 計算,自無排除勞基法第84條之2適用之餘地。若謂退休之 工作年資應自受僱日起算,而就計算退休金基數之起算日部 分,又應依適用勞基法前後,均各自起算,會形同將勞基法 第84條之2規定予以割裂適用(即工作年資之計算自勞工受 僱日起算,而計算退休金基數起算日,卻分別自實際之受僱 日及勞基法適用日起算),致使法規喪失適用之一體性,將 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不適當的溯及既往適用,而與勞基法 第84條之2之規範意旨不符。  ⒌再查,本於法的安定性要求,司法者自須維持法規範之存續 與安定,避免法秩序之動搖。而原告已於109年5月29日退休 並領取被告給予之退休金,此有原告退休人員退休金給付明 細表及原告帳戶往來明細附卷可稽(見勞專調卷第47至49頁 ),原告退休時,均未就此加以爭執,本院若貿然同意系爭 判決之見解,而作成有別於已往本院之法律見解,將影響勞 工退休金之給付計算方式,而有礙法秩序之安定性。  ⒍末查,勞基法第84條之2之法條文義就勞工跨越勞基法適用前 後之工作年資及其計算退休金方式已記載明確,顯非法律規 範之不完整性,已如前述,如未遵照立法者明文規定與法規 範目的,率以形式適用結果不利,而為逾越法律之解釋不予 適用,使該法規形同具文,徒增不必要之勞資爭議,亦恐有 違立法之本意。再則,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既非最高法 院民事大法庭統一法律見解,自無拘束本院之效力,其法律 見解為本院所不採,併以敘明。是以,原告主張:本件不適 用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被告應再補短少給付退休金及其 遲延利息等語,即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勞基法第55條第1 項第1款規定,請求被告給付短少之退休金差額951,242元, 及自109年6月2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 無理由,不應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之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因此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勞動事件法第15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規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民事勞動法庭  法 官 姚葦嵐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李孟珣

2025-03-28

TYDV-113-勞訴-129-20250328-1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差額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勞訴字第2號 原 告 江德長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翁瑋律師 楊子敬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26 日言詞辯論終結,茲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與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於民國70年7月16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主任工程師,迄至 108年10月30日退休止,加計義務役2年,總共工作年資為40 年3月又16日,其中自任職日起至87年6月30日止之適用勞動 基準法(下稱勞基法)前之年資為18年11月又16日,依照被 告所定之員工工作規則(下稱系爭工作規則),核定退休金 基數為39,得請領之退休金為新臺幣(下同)2,115,165元 【計算式:54235元(本薪+實物)×39個基數=0000000元】 。原告適用勞基法後並未選擇適用勞退新制,退休前6個月 之月平均工資為新臺幣(下同)162,009元,則原告自87年7 月1日起至108年10月30日退休止之工作年資,共計21年3月 又30日。被告核給原告21.5個基數,請領退休金3,483,194 元,原告合計領得退休金給與為5,598,359元(計算式:000 0000元+0000000元=0000000元),先予敘明。  ㈡依照臺灣高等法院台中高分院107年度勞上易字第5號判決、 同院106年度勞上易字第4號判決、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 第1250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勞上字第79號判決、 同院112年度勞再易字第12號等判決之見解(下合稱系爭判 決)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即勞動部前身)87年10月19日台 87勞動3字第43879號函釋(下稱台勞動3號函釋)意旨,認 為勞工於事業單位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 標準,應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計算,亦即,勞工如已達勞基 法第53條所定,而依該條規定自請退休,或雇主依同法第55 條規定請領退休金,自不能因適用勞基法第84條之2之結果 ,反使勞工請領退休金減少,該勞基法第84條之2於此情形 無可適用。故原告自87年7月1日起至108年10月30日止,工 作年資共21年3月又30日,「前15年」應給與每年2個基數, 之後每年1個基數,依此計算,原告之退休金基數為36.5( 計算式:15年×2個基數+6.5個基數=36.5個基數),可領退 休金為5,913,328元(計算式:162009元×36.5個基數=00000 00元),加計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為2,115,165元,合計 退休金為8,028,493元,已逾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但書 規定所定最高45個基數計算之退休金7,290,405元(計算式 :162009元×45基數=0000000元),是原告本得領取之退休 金金額為7,290,405元,經扣除原告已領取退休金5,598,359 元,原告尚得向被告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為1,692,046元( 計算式:0000000元-0000000元=0000000元)。原告於113年 9月18日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應按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勞上 字第79號判決之見解,補發不足退休金1,692,046元,然為 被告所拒。為此,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規定,提起 本件訴訟。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692,046元,及自108 年12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  ㈠原告自70年7月16日起任職於被告,擔任研發類工程師,其自 87年7月1日起始適用勞基法規定。又原告適用勞基法前之年 資(自70年7月16日起至87年6月30日止,含2年兵役期), 共18年11月又16日,此部分退休金給與標準乃依勞基法第84 條之2:「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 作年資,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 令規定計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 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 ,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項及附件四:「聘僱人員工作 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87年6月30日前之工作年資,其資遣 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本院87年6月30日各職類聘 雇人員管理作業程序規定計算(如附件四)」、「科技聘用 退休金:按其連續服務年資,任職滿1年者,給予1個基數, 爾後每增半年加給1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15年 另加發2個基數。最高以61個基數為限。退休金基數金額以 退休人員最後之本薪及本人實物代金計算。」之規定;另依 據兩造於107年6月29日簽訂之薪資保密協議書第4點:「乙 方(即原告)若有87年6月30日適用勞動基準法前之工作年 資,乙方同意於本規定修訂後其退休金、資遣費及撫卹金, 以初次合意時之職等,計算至退休時之年資,自合意日起次 年1月1日,每年依考成結果虛擬晉等後之『本(功)薪』金額 為計算內涵」辦理(見本院113年度勞專調字第300號卷〈下 稱勞專調卷〉第215頁、第233頁、第251頁)。依此計算原告 之退休金基數為39個基數(計算式:19×2-1+2=39),而依 據原告當時之基數金額為53,305元(原告退休前為10職等功 薪5級,本薪為53,305元及實物代金930元,合計54,235元( 見勞專調卷第239頁),則被告所給付之退休金2,115,165元 (計算式:54235元×39個基數=0000000元),應屬合法有據 。  ㈡又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計算,係依系爭工作規則第7 5條第2項第1款及第77條第1、2項規定略以:按聘雇人員在 院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但 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給與 0.5個基數),最高總數以45個基數為限;未滿半年以半年 計;退休金計算應自受聘雇之日起算,87年7月1日後之工作 年資為第16年者,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給與0.5 個基數;惟其87年7月1日前、後合計退休金總金額以不超過 45個基數(平均工資)為限(見勞專調卷第214至215頁); 及適用勞基法第55條、第84條之2等規定,勞工於事業單位 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後退休者,如該事 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之法令或其自訂之 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此標準計算式用勞 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自應接續計算。再依據上開勞基法第84條之2之意旨及最高 法院向來之看法,若勞工之工作年資雖橫跨勞基法適用前後 ,但應從其受僱日起算,而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超過整體 年資15年之部分,依據勞基法第55條第1項之規定,應以1年 1個基數計算之。是以,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共21年3月又30日,退休金基數為21.5,退休前6個月平均工 資,包含基本工資、變動薪及主管加給後為162,009元(見 勞專調卷第241頁),則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計為3 ,483,194元(計算式:162009元×21.5基數=0000000元),應 屬適法。故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前、後之退休金共計5,598,35 9元(計算式:0000000元+0000000元=0000000),被告已全數 給付完畢(見勞專調卷第247、249頁)。  ㈢又上開勞基法第84條之2之立法目的,在於明確規範勞基法上 年資之起算時點,並使勞工在適用勞基法前後之退休金給與 制度能分段適用,不因何時適用勞基法而有差別,尚不得自 行創設年資計算方式之餘地。然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所稱 :「明訂勞工工作年資自受雇之日起算,其增訂目的暨在於 擴大勞基法退休制度之適用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 亦得享有退休金之給與」等語,顯與其立法當時之目的與立 法者決定不符;且因其自行創設造法標準,導致包括被告在 內有橫跨勞基法適用前後勞工之事業單位,在該不當造法下 ,導致被告必須負擔溯及既往給付退休金之義務,更將導致 被告因短少給付退休金而將溯及遭到勞動機關之裁罰,業已 違反信賴保護及法不溯及既往之憲法原則,並不足採。是原 告請求被告給付短付之退休金及其遲延利息,並無理由等語 ,資為抗辯,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⒉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間所不爭執之事實:    ㈠勞委會於86年10月30日公告指定被告所屬國防事業非軍職人 員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  ㈡原告自70年7月16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主任工程師,於87年 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於108年10月30日止退休,且退休時 適用勞退舊制。  ㈢原告自70年7月16日起至87年6月30日止,加計兵役期2年,工 作年資共18年11月又16日;自87年7月1日起至108年10月30 日止,工作年資為21年3月又30日。  ㈣原告於108年10月30日退休前6個月之平均工資為162,009元。  ㈤被告依適用勞基法前計算之基數所核給原告之退休金2,115,1 65元;被告依適用勞基法後計算之基數所核給原告之退休金 3,483,194元,合計被告已給付原告退休金為5,598,359元。 四、本院之判斷:   原告主張:按系爭台勞三字函釋及系爭判決意旨之見解,被 告依其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2項及適用勞基法第84條之 2規定,計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對於原告反 而不利,於此情形並無適用之餘地,應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 ,適用勞基法後始起算退休金年資基數,則被告尚應分別給 付原告之退休金差額1,692,046元及其遲延利息等語,為被 告否認,並以前揭情詞置辯。則本件爭點厥為:本件有無系 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2項及勞基法第84條之2之適用,亦 即,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上開退休金差額及其遲延利息,是否 有據?茲分述如下:  ㈠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基法第 84條之2定有明文。而依其立法理由所示:本條於85年12月2 7日增訂,係在於規範勞工計算工作年資之標準。次按勞工 退休金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 數,但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 數以45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亦定有明文。 再按勞工於事業單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 後退休者,如該事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 之法令或其自訂之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 此標準計算適用勞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 基法後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 自適用勞基法後,另行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資 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 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 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及退 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員工於適用勞 基法前即受僱,於適用後始退休,就適用勞基法前年資之退 休金,倘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事業單位亦無自訂規定,勞 雇雙方復未經協商,則僅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始得依 勞基法相關規定計算退休金,於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並 無得適用或類推適用勞基法第55條規定計算退休金之餘地, 否則無異係對原無規定給付員工退休金之事業單位,追溯創 設給付退休金之義務(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3191號判 決、同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252號裁定意旨參照)。準此以 觀,跨越勞基法適用前後之勞工,與受僱之始即適用勞基法 之勞工相同,均應自受僱之日起算其退休金年資;至於退休 金之給與標準,則應按勞基法適用前、後不同階段,分別核 計,即勞基法適用以前之退休金核計標準,依當時應適用之 法令或事業單位自訂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議定之;適用勞基 法以後部分,另依勞基法第55條所定標準計算之。  ㈡經查,原告為國防事業非軍職人員,依前開勞委會86年10月3 0日公告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而原告受聘為被告之 主任工程師,其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計算,當時並無任合 法令可資適用,自應按被告自訂之系爭工作規則辦理退休金 計算。是原告自任職時起至87年6月30日止之工作年資,其 退休金給與標準,應依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項及其附件 四之「中山科學院各類職聘雇人員八十七年六月三十日以前 工作年資退休(職)金、資遣費發給標準」與兩造薪資保密 協議書計算,即科技聘用按其連續服務年資,每滿半年給與 1個基數(未滿半年以半年計),滿15年另加發1個基數,最 高以61個基數為限,而基數金額以最後「本薪」計算。又上 開系爭工作規則並無違反強制規定而無效之情事,且已經報 請主管機關即桃園市政府核備在案,自有拘束兩造之效力。 是原告以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項於其請求適用勞基法前 之退休金,並無適用等語,委無可採。從而,是原告此階段 工作年資18年11月又16日,換算為39個基數,而依據原告10 職等功薪5級之「本薪」53,305元(見勞專調卷第239頁)加 上每月930元之實物代金,合計54,235元為退休金基數金額 ,故其所受領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2,115,165元(計算式 :54235元×39個基數=0000000元),應屬無誤。  ㈢次查,原告適用勞基法(87年7月1日)起至退休止,其工作 年資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原告依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 2項、第75條第1項第2款第1目、第2項規定略以:聘雇人員 其退休金計算應自受聘雇之日起計,在院87年7月1日後之工 作年資為第16年者,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給與1/ 2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辦年計,滿半年者以1年計;惟其 87年7月1日前、後合計退休金總金額以不超過45個基數(平 均工資)為限。亦即,原告自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法後之工 作年資係接續自受僱日起算,其中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 已滿15年者,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即應按勞基法後之工 作年資係接續自受僱日起算,其中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 已滿15年者,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即應按勞基法第55條 第1項第1款但書規定,給與1個基數,而非自適用勞基法時 起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退休金給與標準,此與勞基法第 84之2、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之退休金給與計算方式,並無 不合。故原告自87年7月1日後之工作年資自不能請求被告按 勞基法第55條所定「1年2個基數」之給與標準計算退休金。 準此,原告所適用勞基法後之勞退舊制工作年資,自受僱日 起已滿15年後之工作年資,僅能按勞基法第55條所定「滿1 年1個基數」給與退休金,尚屬無誤,且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之意旨相同。是原告主張: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2項 規定於其請領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並無適用等語,亦無 可採。故據此核計,原告適用勞基法後之舊制退休金,應為 21.5基數,而被告以21.5基數計給原告舊制退休金3,483,19 4元(計算式:平均工資162009元×21.5基數=0000000元), 亦無違誤。  ㈣後查,系爭台勞動三字號函釋固稱:『…二、查勞動基準法第8 4條之2 規定,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 ,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 ,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 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55條規定計 算。所詢關於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疑義,依行 政院秘書處86年5 月17日台86勞字第19901 號函送審查勞動 基準法施行細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會議紀錄結論:「適用勞 動基準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同意照修正條文( 指本 會報院之該法施行細則修正草案) 第50條之3 第1 項第2 款 之計算方式辦理」,即:勞工適用本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給 與,優於或依照當時法令標準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 用本法後工作年資,在全部工作年資15年以內之部分,每滿 1 年給與2 個月平均工資,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 1 個月平均工資;勞工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給與 低於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 ,每滿1 年給與兩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 1 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1 年計。另其 適用該法前後未滿1年之畸零年資,應分別依各該規定計算 。…』,然該函釋之內容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與勞基法第 55條第1 項第1 款規定並不完全相符,另添加「優於或依照 當時法令標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及「低於當時法 另標準者」等上開法律所未有之要件,而對於人民之權利增 加法律所無之限制,乃違反法律保留原則,本院爰不適用該 函釋以處理本件。   ㈤又查,原告雖以系爭實務見解略以:勞基法第84條之2所定之 勞工作年資自受僱日起算,旨在擴大勞基法所定退休制度之 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得享有退休金之給與,不 得令原得本於勞基法規定享有退休金給與之勞工,反因該條 文之增訂而受有不利益者,不能因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使其請領之退休金反而減少而於此情形不適用勞基法第84 條之2等語。惟勞基法之勞退舊制係採確定給付制,而課予 雇主應給付勞工退休金之義務,由雇主依勞工每月薪資總額 2%~15%按月提撥到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又此帳戶專款專 用,所有權屬於雇主,並由臺灣銀行(信託部)辦理該基金 收支、保管及運用,當勞工符合退休條件向雇主請領退休金 時,雇主可由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支付之。而勞基法第84 條之2增訂之立法理由,本在於規範工作年資有跨越適用勞 基法前後之勞工之工作年資及退休基數計算標準,亦即,勞 工在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依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 工作年資及其退休金計算方式;或於無法令可資適用時,依 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若雇主 無自訂退休金規定,亦無與勞工協商時,並無給付退休金之 義務),其旨在避免對勞基法適用前已依適用當時法令規定 之事業單位或無法令可資適用而依其自訂規定及經勞雇雙方 協商之事業單位而已按勞工薪資之固定比率按月提撥到勞工 退休準備金專戶者,創設追溯雇主須再行補提撥退休金至勞 工之退休準備專戶,而驟然增加雇主給付退休金之勞務義務 ,而兼顧受規範對象對信賴當時有效法規範之保護,多年來 均適用無礙。是依勞基法第84條之2之規定,原告之工作年 資既已跨越勞基法施行前、後,其計算退休金基數本應分別 適用被告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與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分別 計算,自無排除勞基法第84條之2適用之餘地。若謂退休之 工作年資應自受僱日起算,而就計算退休金基數之起算日部 分,又應依適用勞基法前後,均各自起算,會形同將勞基法 第84條之2規定予以割裂適用(即工作年資之計算自勞工受 僱日起算,而計算退休金基數起算日,卻分別自實際之受僱 日及勞基法適用日起算),致使法規喪失適用之一體性,將 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不適當的溯及既往適用,而與勞基法 第84條之2之規範意旨不符。  ㈥再查,本於法的安定性要求,司法者自須維持法規範之存續 與安定,避免法秩序之動搖。而原告已於108年10月30日退 休並領取被告給予之退休金,此有原告退休人員退休金給付 明細表附卷可稽(見勞專調卷第21頁),原告退休多年來, 均未就此加以爭執,本院若貿然同意系爭判決之見解,而作 成有別於已往本院之法律見解,將影響勞工退休金之給付計 算方式,而有礙法秩序之安定性。  ㈦末查,勞基法第84條之2之法條文義就勞工跨越勞基法適用前 後之工作年資及其計算退休金方式已記載明確,顯非法律規 範之不完整性,已如前述,如未遵照立法者明文規定與法規 範目的,率以形式適用結果不利,而為逾越法律之解釋不予 適用,使該法規形同具文,徒增不必要之勞資爭議,亦恐有 違立法之本意。再則,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既非最高法 院民事大法庭統一法律見解,自無拘束本院之效力,其法律 見解為本院所不採,併以敘明。是以,原告主張:本件不適 用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含相同內容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 第1、2項規定),被告應再補短少給付退休金及其遲延利息 ,即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請求被告 給付短少之退休金差額予原告1,692,046元,及自108年12月 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不應 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之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因此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勞動事件法第15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規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民事勞動法庭  法 官 姚葦嵐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李孟珣

2025-03-28

TYDV-114-勞訴-2-20250328-1

重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勞訴字第13號 原 告 黃星瑋 周文能 黃金德 李明堂 潘湧川 尹燕霓 潘文珏 朱祖仁 余冠倫 劉明正 萬瑞華 周錫英 聶淳 陳麗華(梁忠勇之繼承人) 梁信天(梁忠勇之繼承人) 梁語真(梁忠勇之繼承人) 李銘誌 鄭名津 范姜永金 簡學斌 陳紀盛 李進興 王惠君 廖人吉 葉健雄 范紀彪 彭家慶 黃文貴 顏邦彥 丁亞玲 高國霖 張清祥 劉修奎 林天才 何美華 顏邦華 温鎮桂 許峰銘 石朝中 劉立中 上40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黃儉華律師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徐克銘律師 複代理人 廖健君律師 陳惟中律師 訴訟代理人 張琬婷 游智舜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1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 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但書第2款、第3款分別定有明 文。查,原告原起訴聲明中所載:編號20、被告應給付原告 李進興新臺幣(下同)2,187,975元及自民國111年1月31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編號26、被告應 給付原告黃文貴1,559,085元及自109年6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嗣原告於114年2月5日以書 狀將上開聲明變更為如附表所示編號20及26之金額,其餘聲 明不變。核原告所為之變更,係基於同一事實而擴張應受判 決事項之聲明,揆諸上開規定,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等40人主張:原告均自如附表所示之日起於被告處任職 ,並自附表所示之日退休,原告認應以適用勞動基準法(下 稱勞基法)後重新起計原告退休年資基數(如附表所示之年 資基數),且僅於原告適用勞基法後所計算之退休金基數始 有上限為45個基數之限制,然被告卻自原告任職起計年資基 數,將造成越晚任職之後進員工,所得請領之退休金竟可多 於原告,是依原告上開計算標準,被告所給付原告之退休金 均有短少,短少金額如附表「請求之金額」欄所示,爰依勞 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被告應給付 原告等人如附表「請求之金額」欄所示之金額,及自附表「 利息起算日」欄之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 息。原告黃星瑋另另補充:被告曲解勞動部之解釋函,且勞 委會明確指出勞基法為當時的最低法律標準。被告工作規則 違反勞基法規定應為無效。且被告89年1月3日亦曾函請國防 部人力司同意依勞基法55條規定核發原告適用勞基法後工作 年資退休金。 二、被告則以:依勞基法第84條之2、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規定 :勞工工作年資應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勞基法前已在同一 事業單位工作之年資合併計算等語,是本件原告主張退休金 基數年資應自適用勞基法後重新起算,顯與法未合。又依勞 基法第55條第3項已明訂舊制退休金上限為45個基數,原告 逕自主張僅於適用勞基法後所計算之退休金始有上限為45個 基數之限制云云,顯屬無據。是被告已依法核付原告退休金 ,並無短少給付之情事,原告等人請求被告再給付退休金差 額,顯無理由。另原告許峰銘之退休金請求權已於113年6月 1日屆滿,其至113年11月14日始為本件請求,應已罹於時效 。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 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對於原告均如附表所示之時間任職、退休時間、平均薪 資等情,均無爭執,均應堪信為真實。惟原告適用勞基法後 之舊制退休金,究應如何計算退休金基數及其基數上限為何 乙節,兩造存有爭議,原告主張:①依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 應以有利原告之方式,於原告適用勞基法後,重新起算原告 退休金之年資基數;②僅有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基數始有 上限45個基數之限制,如將適用勞基法前後合併計算,則無 上限45個基數之限制云云,被告則辯稱:①原告適用勞基法 前、後之年資基數應合併接續計算,依法並無重新起算年資 基數之理由;②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適用勞基法前後合併 計算之上限即為45個基數等語以資抗辯。是本件爭點厥為: ㈠原告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基數是否重新起計?㈡原告適用勞 基法前後之退休金合併計算後,是否應以45個基數為上限? 四、本院判斷: ㈠、原告適用勞基法後年資基數是否重新起計?  ⒈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工退休 金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 但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數以 45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84條之2、第55條第1項第1款定有 明文,再按勞工工作年資以服務同一事業單位為限,並自受 僱當日起算。適用本法前已在同一事業單位工作之年資合併 計算。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亦有明文。又按勞工於事業單 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後退休者,如該事 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之法令或其自訂之 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此標準計算適用勞 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自適用勞基法後, 另行起算,查被上訴人係於上訴人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 於上訴人適用勞基法後退休,上訴人並訂有系爭退撫辦法等 情,為原審所認定,而被上訴人對於適用勞基法前年資之退 休金,亦請求自其受僱之日起,按系爭退撫辦法計算,則就 適用勞基法後之系爭年資之退休金,自應接續計算,乃原審 就系爭年資,又自適用勞基法後,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之退休金,所持法律見解,已有可議(最高法院109年度台 上字第3191號判決參照)。是以本院認勞基法既已明訂計算 退休金之年資基數係以自受僱於同一事業單位時起算,若勞 工工作年資跨越勞基法公布施行前、後,而於勞基法施行後 退休者,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勞基 法施行前、後之工作年資應合併接續計算,而非自勞基法施 行時起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⒉再查,原告雖主張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基數應重新起 算云云,然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後之休假年資、服務年資、薪 資結構、職級等年資均未重新起計,為何僅在計算退休金之 工作年資認應重新起計,要難謂有理。又查,如依原告主張 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應重新起計,則原告「前15年」之年資 ,將於計算第一階段(即適用勞基法前)及第二階段(即適 用勞基法後)退休金時,重複計算而有加倍累計基數,致雙 重給付退休金之情,是原告主張顯屬無據。末查,被告工作 規則第77條已明訂:「聘僱人員工作年資自受聘僱之日起算 ,87年6月30日前(即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其資遺 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本院(即被告)87年6月30日各 職類聘僱人員管理作業程序規定計算(如附件四)。87年7 月1日後(即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遺費及退休 職金給與標準,依第68條(資遺費給與標準)及第75條規定 計算」,而被告工作規則(此指第77條及附件四,下稱系爭 工作規則)係依據勞基法第55條規定,經勞資協商後訂定, 再送由桃園市勞動局審查後准予備查,自屬有效而有拘束兩 造之效力,是系爭工作規則目的應在明白告知87年7月1日以 後仍在職的員工,其工作年資應自受僱時起接續計算,而退 休金計算標準則區分87年7月1日以後及87年6月30日以前, 分別適用勞基法及系爭工作規則為二階段計算等情無訛。  ⒊綜上,原告退休金年資基數應自任職時起算,原告上開主張 ,實屬無理。 ㈡、是否僅有適用勞基法後之舊制退休金始以45個基數為上限?  ⒈勞基法課雇主負擔勞工退休金之給付義務,除性質上確有窒 礙難行者外,係一體適用於所有勞雇關係,與憲法第7條平 等權之保障,亦無牴觸;又立法者對勞工設有退休金制度, 係衡酌客觀之社會經濟情勢、國家資源之有效分配,而為不 同優先順序之選擇與設計,亦無違憲法第7條關於平等權之 保障。...惟立法者就保障勞工生活之立法選擇,本應隨社 會整體發展而隨時檢討,勞基法自73年立法施行至今,為保 護勞工目的而設之勞工退休金制度,其實施成效如何,所採 行之手段應否及如何隨社會整體之變遷而適時檢討改進,俾 能與時俱進,符合憲法所欲實現之勞工保護政策目標,以及 國內人口年齡組成之轉變,已呈現人口持續老化現象,未來 將對社會經濟、福利制度等產生衝擊,因此對既有勞工退休 制度及社會保險制度,應否予以整合,由於攸關社會資源之 分配、國家財政負擔能力等全民之整體利益,仍屬立法形成 之事項,允宜在兼顧現制下勞工既有權益之保障與雇主給付 能力、企業經營成本等整體社會條件之平衡,由相關機關根 據我國憲法保障勞工之基本精神及國家對人民興辦之中小型 經濟事業應扶助並保護其生存與發展之意旨,參酌有關國際 勞工公約之規定,並衡量國家總體發展,通盤檢討(釋字第 578號解釋文參照)。是以勞工退休金制度係一體適用於所 有勞雇關係,此涉及社會資源之分配、國家財政負擔能力, 並需兼顧現制下勞工既有權益之保障與雇主給付能力、企業 經營成本等整體平衡下之考量,故勞基法既已明文規定計算 方式、基數上限等限制,全體勞工應一體適用。本件原告竟 以不同時期適用勞基法之勞工加以比較,認如越晚任職之勞 工,退休後將領取較多退休金,而主張除上開年資基數應自 適用勞基法後從新起計外,甚至主張僅有適用勞基法後始有 上限45基數之限制云云,而有恣意解釋年資基數起算時點, 並恣意限制45基數上限之適用範圍之情,顯將勞基法第55條 之規定形同具文。此外,本件原告以不同時期適用勞基法之 勞工為比較基準,卻忽略自94年7月1日後始任職之勞工,即 無舊制退休金制度可資選擇,僅得適用新制退休金提撥制度 ,該勞工除需年滿60歲始得申請退休外,其退休時所得領取 之新制退休金亦顯低於依舊制退休金計算之金額【說明:任 滿30年退休之勞工,平均月薪10萬元,舊制退休金(僅以上 限45基數試算):10萬*45=450萬,新制退休金僅得領取10 萬*6%*12*30=216萬】,是原告上開主張僅適用勞基法後始 有上限為45個基數之限制,僅係舊制退休金利益極大化之論 述,實與實體正義無關,亦顯脫逸現行勞基法第55條之法規 範,原告之主張顯屬無稽。故本院認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係 不區分適用勞基法前、後,舊制退休金合計應以45個基數為 給付之上限。  ⒉綜上,本件被告業就原告適用勞基法前、後區分第一、第二 階段之退休金,依上開規則及勞基法第55條規定分別按本薪 、平均工資給付完畢,即屬合法。故原告主張均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本件原告未陳明願供擔保聲請為假執行,是被告 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免為假執行,自無庸審酌,附此敘明。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 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游璧庄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記官 劉明芳 附表 原告等40人主張被告短少給付之金額 編號 姓名 到職日期 退休日期 自適用勞基法日重新起算之退休金基數(A) 退休前 平均工資(B) 中科院給付之 適用勞基法後退休金(C) 請求之金額(B*A-C) 利息起算日 1 黃星瑋 74年12月26日 112年2月27日 40.0 182,000元 4,999,540元 2,280,460元 112年2月28日 2 周文能 71年9月23日 111年3月20日 39.0 127,422元 3,058,128元 1,911,330元 111年3月21日 3 黃金德 72年4月19日 109年7月30日 37.5 207,762元 4,674,645元 3,116,430元 109年7月31日 4 李明堂 74年1月24日 111年7月23日 39.5 188,375元 4,922,239元 2,518,574元 111年7月24日 5 潘湧川 73年1月25日 109年3月30日 37.0 181,148元 3,985,256元 2,717,220元 109年3月31日 6 尹燕霓 76年8月25日 109年2月24日 37.0 165,083元 4,341,683元 1,766,388元 109年2月25日 7 潘文珏 72年8月29日 109年11月29日 37.5 168,274元 3,786,165元 2,524,110元 109年11月30日 8 朱祖仁 72年10月3日 109年3月30日 37.0 162,598元 3,577,156元 2,438,970元 109年3月31日 9 余冠倫 73年7月30日 108年12月31日 37.0 152,553元 3,356,166元 2,288,295元 109年1月1日 10 劉明正 71年1月21日 111年2月27日 39.0 174,733元 4,193,592元 2,620,995元 111年2月28日 11 萬瑞華 71年12月30日 110年3月30日 38.0 171,319元 3,940,337元 2,569,785元 109年3月13日 12 周錫英 71年12月2日 108年12月31日 37.0 149,498元 3,288,956元 2,242,470元 109年1月1日 13 聶淳 76年1月5日 109年6月29日 37.0 118,215元 3,016,847元 1,357,108元 109年6月30日 14 陳麗華 梁信天 梁語真 被繼承人:梁忠勇 74年10月29日 113年3月30日 41.0 133,807元 3,766,667元 1,719,420元 113年3月31日 15 李銘誌 70年2月23日 109年2月23日 37.0 167,417元 3,683,174元 2,511,255元 109年2月24日 16 鄭名津 75年11月28日 110年5月27日 38.0 146,683元 3,934,038元 1,639,916元 110年5月28日 17 范姜永金 71年3月4日 110年12月31日 39.0 152,000元 3,648,000元 2,280,000元 111年1月1日 18 簡學斌 69年9月19日 110年7月30日 38.5 172,667元 4,057,675元 2,590,005元 110年7月31日 19 陳紀盛 75年10月1日 109年3月30日 37.0 139,405元 3,554,828元 1,603,157元 109年3月31日 20 李進興 73年2月16日 111年1月30日 39.0 146,839元 3,524,136元 2,202,585元 111年1月31日 21 王惠君 80年10月15日 112年10月14日 40 108,840元 3,600,427元 753,173元 112年10月15日 22 廖人吉 77年11月18日 113年5月17日 41.0 147,003元 4,670,285元 1,356,838元 113年5月18日 23 葉健雄 73年8月17日 109年1月30日 37.0 110,985元 2,441,670元 1,664,775元 109年1月31日 24 范紀彪 75年1月22日 111年7月20日 39.5 86,228元 2,295,389元 1,110,617元 111年7月21日 25 彭家慶 74年10月17日 113年2月28日 41.0 97,408元 2,736,191元 1,257,537元 113年2月29日 26 黃文貴 72年12月20日 109年5月30日 37.0 104,679元 2,302,938元 1,570,185元 109年6月1日 27 顏邦彥 76年2月5日 111年7月30日 39.5 89,445元 2,476,732元 1,056,346元 111年7月31日 28 丁亞玲 78年3月7日 109年8月30日 37.5 86,975元 2,423,993元 837,570元 109年8月31日 29 高國霖 78年10月6日 110年3月30日 38.0 92,124元 2,674,360元 826,352元 110年3月31日 30 張清祥 81年7月27日 108年12月30日 36.5 80,313元 2,460,790元 470,635元 108年12月31日 31 劉修奎 73年4月15日 110年4月29日 38.0 77,196元 1,824,913元 1,108,535元 110年4月30日 32 林天才 75年6月17日 112年8月30日 40.5 82,798元 2,353,947元 999,372元 112年8月31日 33 何美華 73年10月8日 109年1月30日 37.0 111,102元 2,559,790元 1,550,984元 109年1月31日 34 顏邦華 75年2月18日 109年2月28日 37.0 89,244元 2,211,466元 1,090,562元 109年2月29日 35 温鎮桂 76年1月22日 111年7月21日 39.5 95,209元 2,677,277元 1,083,479元 111年7月22日 36 許峰銘 73年3月28日 108年5月30日 36.0 76,821元 1,688,526元 1,077,030元 108年6月1日 37 石朝中 81年9月18日 112年12月30日 40.5 93,290元 3,095,362元 682,883元 112年12月31日 38 劉立中 71年12月9日 108年12月30日 36.5 115,338元 2,479,767元 1,730,070元 108年12月31日 註1:陳麗華、梁信天、梁語真三人為中科院退休員工梁忠勇之 繼承人。 註2:王惠君曾申請留職停薪6月,此部分年資於基數計算時已扣 除。

2025-03-21

TYDV-113-重勞訴-13-20250321-1

重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重勞訴字第3號 原 告 蔡榮典 黃宗堂 陳宏光 高永福 蔣皓傑 夏芝庭 陳懿瑛 林夏英 許華夫 劉娟娟 劉新化 洪梓彬 張秋華 魏錫惠 黃宗立 劉鳳琴 易祥齡 丁明仁 韓萬興 董人沛 劉燕玲 唐中興 趙汝謙 葛安琪 黃淑惠 林瑞民 楊秀琴 林財福 林玉山 王明燦 陳玉佩 陳秀玲 程鵬章 陳忠勝 陳志維 林永生 許能專 蔡麗秋 王甯 上39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黃儉華律師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潘永茂 張琬婷 楊子敬律師 翁瑋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1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 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但書第2款、第3款分別定有明 文。查,原告原起訴聲明中:20、被告應給付原告李進興新 臺幣(下同)2,187,975元及自民國111年1月31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26、被告應給付原告黃文 貴新臺幣(下同)1,559,085元及自109年6月1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嗣原告於114年2月5日以書 狀將上開聲明變更為如附表編號20及26所示之金額,其餘不 變。核原告所為之變更,係基於同一事實而擴張應受判決事 項之聲明,揆諸上開規定,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等39人主張:原告均自如附表所示之日起於被告處任職 ,並自如附表所示之日退休,原告等人認應以適用勞動基準 法(下稱勞基法)後重新起計退休年資基數(如附表所示之 年資基數),且僅於適用勞基法後所計算之退休金基數始有 上限為45個基數之限制,然被告將原告年資基數自任職時起 算,此一算法將造成越晚任職之後進員工,所得請領之退休 金竟可多於原告,是應依原告上開計算標準,故被告給付原 告之退休金金額均有短少,短少金額如附表「請求之金額」 欄所示,爰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提起本件訴訟,並聲 明:被告應給付原告等人如附表「請求之金額」欄所示之金 額,及自附表「利息起算日」欄之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 利率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依勞基法第84條之2、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規定 :勞工工作年資應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勞基法前已在同一 事業單位工作之年資合併計算等語,是本件原告主張退休金 基數年資應自適用勞基法後重新起算,顯與法未合。又依勞 基法第55條第3項已明訂舊制退休金上限為45個基數,原告 逕自主張僅於適用勞基法後所計算之退休金始有上限為45個 基數之限制云云,顯屬無據。是被告已依法核付原告退休金 ,並無短少給付之情事,原告等人請求被告再給付退休金差 額,顯無理由。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 ,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對於原告均如附表所示之時間任職、退休時間、平均薪 資等情,均無爭執,均應堪信為真實。惟原告適用勞基法後 之舊制退休金,究應如何計算退休金基數及其基數上限為何 乙節,兩造存有爭議,原告主張:①依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 應以有利原告之方式,於原告適用勞基法後重新計算退休金 之年資基數;②僅有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基數始有上限45 個基數之限制,如將適用勞基法前後合併計算,則無上限45 個基數之限制云云;被告則辯稱:①原告適用勞基法前、後 之年資基數應合併接續計算,依法並無重新起算年資基數之 理由;②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適用勞基法前後合併計算之 上限即為45個基數等語以資抗辯。是本件爭點厥為:㈠原告 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基數是否重新起計?㈡原告適用勞基法 前後之退休金合併計算後,是否應以45個基數為上限? 四、本院判斷: ㈠、原告適用勞基法後年資基數是否重新起計?  ⒈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工退休 金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 但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數以 45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84條之2、第55條第1項第1款定有 明文,再按勞工工作年資以服務同一事業單位為限,並自受 僱當日起算。適用本法前已在同一事業單位工作之年資合併 計算。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亦有明文。又按勞工於事業單 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後退休者,如該事 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之法令或其自訂之 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此標準計算適用勞 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 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自適用勞基法後, 另行起算,查被上訴人係於上訴人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 於上訴人適用勞基法後退休,上訴人並訂有系爭退撫辦法等 情,為原審所認定,而被上訴人對於適用勞基法前年資之退 休金,亦請求自其受僱之日起,按系爭退撫辦法計算,則就 適用勞基法後之系爭年資之退休金,自應接續計算,乃原審 就系爭年資,又自適用勞基法後,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之退休金,所持法律見解,已有可議(最高法院109年度台 上字第3191號判決參照)。是以本院認勞基法既已明訂計算 退休金之年資基數係以自受僱於同一事業單位時起算,若勞 工工作年資跨越勞基法公布施行前、後,而於勞基法施行後 退休者,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勞基 法施行前、後之工作年資應合併接續計算,而非自勞基法施 行時起另行起算「前15年」工作年資。  ⒉再查,原告雖主張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基數應重新起 算云云,然原告於適用勞基法後之休假年資、服務年資、薪 資結構、職級等年資均未重新起計,為何僅在計算退休金之 工作年資認應重新起計,要難謂有理。又查,如依原告主張 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應重新起計,則原告「前15年」之年資 ,將於計算第一階段(即適用勞基法前)及第二階段(即適 用勞基法後)退休金時,重複計算而有加倍累計基數,致雙 重給付退休金之情,是原告主張顯屬無據。末查,被告工作 規則第77條已明訂:「聘僱人員工作年資自受聘僱之日起算 ,87年6月30日前(即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其資遺 費及退休職金給與標準,依本院(即被告)87年6月30日各 職類聘僱人員管理作業程序規定計算(如附件四)。87年7 月1日後(即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遺費及退休 職金給與標準,依第68條(資遺費給與標準)及第75條規定 計算」,而被告工作規則(此指第77條及附件四,下稱系爭 工作規則)係依據勞基法第55條規定,經勞資協商後訂定, 再送由桃園市勞動局審查後准予備查,自屬有效而有拘束兩 造之效力,是系爭工作規則目的應在明白告知87年7月1日以 後仍在職的員工,其工作年資應自受僱時起接續計算,而退 休金計算標準則區分87年7月1日以後及87年6月30日以前, 分別適用勞基法及系爭工作規則為二階段計算等情無訛。  ⒊綜上,原告退休金之年資基數應自任職時起算,原告上開主 張,實屬無理。 ㈡、是否僅有適用勞基法後之舊制退休金始以45個基數為上限?  ⒈勞基法課雇主負擔勞工退休金之給付義務,除性質上確有窒 礙難行者外,係一體適用於所有勞雇關係,與憲法第7條平 等權之保障,亦無牴觸;又立法者對勞工設有退休金制度, 係衡酌客觀之社會經濟情勢、國家資源之有效分配,而為不 同優先順序之選擇與設計,亦無違憲法第7條關於平等權之 保障。...惟立法者就保障勞工生活之立法選擇,本應隨社 會整體發展而隨時檢討,勞基法自73年立法施行至今,為保 護勞工目的而設之勞工退休金制度,其實施成效如何,所採 行之手段應否及如何隨社會整體之變遷而適時檢討改進,俾 能與時俱進,符合憲法所欲實現之勞工保護政策目標,以及 國內人口年齡組成之轉變,已呈現人口持續老化現象,未來 將對社會經濟、福利制度等產生衝擊,因此對既有勞工退休 制度及社會保險制度,應否予以整合,由於攸關社會資源之 分配、國家財政負擔能力等全民之整體利益,仍屬立法形成 之事項,允宜在兼顧現制下勞工既有權益之保障與雇主給付 能力、企業經營成本等整體社會條件之平衡,由相關機關根 據我國憲法保障勞工之基本精神及國家對人民興辦之中小型 經濟事業應扶助並保護其生存與發展之意旨,參酌有關國際 勞工公約之規定,並衡量國家總體發展,通盤檢討(釋字第 578號解釋文參照)。是以勞工退休金制度係一體適用於所 有勞雇關係,此涉及社會資源之分配、國家財政負擔能力, 並需兼顧現制下勞工既有權益之保障與雇主給付能力、企業 經營成本等整體平衡下之考量,故勞基法既已明文規定計算 方式、基數上限等限制,全體勞工應一體適用。本件原告竟 以不同時期適用勞基法之勞工加以比較,認如越晚任職之勞 工,退休後將領取較多退休金,而主張除上開年資基數應自 適用勞基法後從新起計外,甚至主張僅有適用勞基法後始有 上限45基數之限制云云,而有恣意解釋年資基數起算時點, 並恣意限制45基數上限之適用範圍之情,顯將勞基法第55條 之規定形同具文。此外,本件原告以不同時期適用勞基法之 勞工為比較基準,卻忽略自94年7月1日後始任職之勞工,即 無舊制退休金制度可資選擇,僅得適用新制退休金提撥制度 ,該勞工除需年滿60歲始得申請退休外,其退休時所得領取 之新制退休金亦顯低於依舊制退休金計算之金額【說明:任 滿30年退休之勞工,平均月薪10萬元,舊制退休金(僅以上 限45基數試算):10萬*45=450萬,新制退休金僅得領取10 萬*6%*12*30=216萬】,是原告上開主張僅適用勞基法後始 有上限為45個基數之限制,僅係舊制退休金利益極大化之論 述,實與實體正義無關,亦顯脫逸現行勞基法第55條之法規 範,原告之主張顯屬無稽。故本院認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係 不區分適用勞基法前、後,舊制退休金合計應以45個基數為 給付之上限。  ⒉綜上,本件被告業就原告適用勞基法前、後區分第一、第二 階段之退休金,依上開規則及勞基法第55條規定分別按本薪 、平均工資給付完畢,即屬合法。故原告主張均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本件原告未陳明願供擔保聲請為假執行,是被告 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免為假執行,自無庸審酌,附此敘明。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 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游璧庄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書記官 劉明芳        編號 姓名 到職日期 退休日期 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基數 退休前 平均工資 原告主張適用勞基法後退休金 中科院給付之 適用勞基法後退休金 請求之金額 利息起算日 1 蔡榮典 72年7月16日 112年1月15日 40.00 135,742元 5,429,680元 3,393,550元 2,036,130元 112年1月16日 2 黃宗堂 74年11月4日 109年1月10日 37.00 95,242元 3,523,954元 2,303,904元 1,220,050元 109年1月11日 3 陳宏光 76年4月29日 108年10月28日 36.50 88,428元 3,227,622元 2,269,062元  958,560元 108年10月29日 4 高永福 78年9月19日 109年3月18日 37.00 146,802元 5,431,674元 4,175,049元 1,256,625元 109年3月19日 5 蔣皓傑 72年5月23日 109年9月29日 37.50 166,696元 6,251,100元 3,750,660元 2,500,440元 109年9月30日 6 夏芝庭 64年1月14日 109年11月30日 14.00 74,145元 1,038,030元  567,840元  470,190元 109年12月1日 7 陳懿瑛 72年9月13日 109年11月29日 37.50 89,991元 3,374,663元 2,060,794元 1,313,869元 109年11月30日 8 林夏英 69年9月26日 110年2月26日 38.00 74,466元 2,829,708元 1,712,718元 1,116,990元 110年2月27日 9 許華夫 69年11月21日 110年2月27日 38.00 85,932元 3,265,416元 1,976,436元 1,288,980元 110年2月28日 10 劉娟娟 75年3月3日 110年3月30日 38.00 81,048元 3,079,824元 2,094,280元  985,544元 110年3月31日 11 劉新化 69年10月28日 110年4月27日 38.00 171,528元 6,518,064元 3,945,144元 2,572,920元 110年4月28日 12 洪梓彬 69年6月12日 110年5月30日 38.00 140,710元 5,346,980元 3,236,330元 2,110,650元 110年5月31日 13 張秋華 65年2月23日 110年8月22日 38.50 89,404元 3,442,054元 2,100,994元 1,341,060元 110年8月23日 14 魏錫惠 78年10月3日 110年12月30日 38.50 114,996元 4,427,346元 3,451,030元  976,316元 110年12月31日 15 黃宗立 76年7月2日 110年12月30日 38.50 163,170元 6,282,045元 4,487,175元 1,794,870元 110年12月31日 16 劉鳳琴 78年7月1日 110年12月30日 38.50 61,670元 2,374,295元 1,819,265元  555,030元 110年12月31日 17 易祥齡 67年8月3日 111年1月30日 39.00 82,543元 3,219,177元 1,980,816元 1,238,361元 111年1月31日 18 丁明仁 75年8月18日 111年2月17日 39.00 125,253元 4,884,867元 3,414,397元 1,470,470元 111年2月18日 19 韓萬興 78年11月29日 111年2月27日 39.00 82,956元 3,235,284元 2,516,055元  719,229元 111年2月28日 20 董人沛 74年9月4日 111年6月29日 39.00 86,060元 3,356,340元 2,093,960元 1,262,380元 111年6月30日 21 劉燕玲 73年4月17日 111年8月30日 39.50 116,170元 4,588,715元 2,914,705元 1,674,010元 111年8月31日 22 唐中興 75年10月16日 111年8月30日 39.50 98,630元 3,895,885元 2,720,215元 1,175,670元 111年8月31日 23 趙汝謙 79年7月16日 111年10月30日 39.50 118,953元 4,698,644元 3,756,536元  942,108元 111年10月31日 24 葛安琪 72年7月1日 111年10月30日 39.50 93,975元 3,712,013元 2,302,388元 1,409,625元 111年10月31日 25 黃淑惠 72年10月11日 111年12月31日 40.00 89,428元 3,577,120元 2,281,625元 1,295,495元 112年1月1日 26 林瑞民 75年8月4日 112年1月19日 40.00 99,201元 3,968,040元 2,745,884元 1,222,156元 112年1月20日 27 楊秀琴 75年8月18日 112年2月14日 37.00 119,443元 4,419,391元 2,957,409元 1,461,982元 112年2月15日 28 林財福 73年8月27日 112年2月26日 40.00 166,413元 6,656,520元 4,378,326元 2,278,194元 112年2月27日 29 林玉山 74年9月16日 112年3月15日 40.00 118,510元 4,740,400元 3,249,544元 1,490,856元 112年3月16日 30 王明燦 72年11月28日 112年4月10日 40.00 122,097元 4,883,880元 3,052,425元 1,831,455元 112年4月11日 31 陳玉佩 73年5月1日 112年10月30日 40.50 125,067元 5,065,214元 3,273,003元 1,792,211元 112年10月31日 32 陳秀玲 73年8月15日 112年12月30日 40.50 102,060元 4,133,430元 2,729,084元 1,404,346元 112年12月31日 33 程鵬章 71年8月17日 113年2月16日 41.00 193,410元 7,929,810元 5,028,660元 2,901,150元 113年2月17日 34 陳忠勝 72年11月21日 113年4月29日 41.00 168,769元 6,919,529元 4,435,249元 2,484,280元 113年4月30日 35 陳志維 73年12月3日 113年6月02日 41.00 168,134元 6,893,494元 4,371,484元 2,522,010元 113年6月3日 36 林永生 81年2月18日 113年8月17日 41.50 120,937元 5,018,886元 4,265,448元  753,438元 113年8月18日 37 許能專 78年5月15日 113年9月29日 41.50 126,984元 5,269,836元 4,093,964元 1,175,872元 113年9月30日 38 蔡麗秋 80年6月3日 113年9月29日 41.50 132,316元 5,491,114元 4,545,055元  946,059元 113年9月30日 39 王甯 72年10月11日 109年4月10日 37.0 77,850元 2,880,450元 1,755,518元 1,124,932元 109年4月11日 合計 57,074,513元 註1:夏芝庭於94年07月1日轉勞退新制,故基數僅計算至94年6 月30日為止。

2025-03-21

TYDV-114-重勞訴-3-20250321-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違反公司法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02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李世強 代 理 人 焦文城律師 洪肇垣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公司法等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金上更一字 第4號,中華民國113年8月13日第二審更審確定判決(臺灣高雄 地方法院109年度原金重訴字第1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 察署107年度偵字第22486號、108年度偵字第1223號),聲請再 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略以:  ㈠確定判決以資金的最後流向回到借款債權人張永昌帳戶,認 為並未實際繳納股款。惟若康力公司向東園公司購買牛樟芝 萃取技術係真實之交易,康力公司本有向東園公司給付價金 之義務,則東園公司收取價金後,如何處理,與本案判斷無 關,不能以東園公司收取價金後,由聲請人即被告(下稱聲 請人)取得並給付予張永昌,而認聲請人繳納增資股款有不 實之情形。此在吾人社會生活中適有一經濟學上之例可供參 。  ㈡聲請人於前審所提出之答辯狀及辯護意旨狀均指出:康力公 司接受上開技術移轉,有其必要性,符合商業判斷之理由如 下:「康力公司於上開技術移轉案前,即有銷售有關牛樟芝 實體之製成品予大陸廈門之金信堂公司,有檢疫證明書、出 口報單與發票可憑,是應可證明康力公司在技術移轉交易前 ,已有從事牛樟芝產品之銷售,康力公司為發展成有研發、 製造、銷售整合之公司之需要,因而向東園公司取得技術移 轉。」,其中在第一審所提出之「輸出植物檢疫證明書」、 「康力公司出口報單」、及「康力公司開立予金信堂(廈門 )貿易有限公司統一發票」,係在本件102年7月間增資事件 之前。可見聲請人並非於增資前後,始決定為繳納增資股款 而去借款;而係因在100年即有銷售牛樟芝產品之營業,故 在公司營運有關研發暨生產方向考量而有購買技術之需求, 為了東園公司牛樟芝萃取技術之移轉予康力公司,最後決定 由康力公司購買上開牛樟芝萃取技術之方式,因其買賣價金 為9300萬元,始決定增資。聲請人採由康力公司以現金增資 ,取得資金向東園公司購買系爭技術之方式,待康力公司取 得上開技術後,亦依法申請專利取得專利證書,足見聲請人 為符合經營公司之利益,並無違反商業判斷之情形,亦無損 害第三人甚明。聲請人就上開爭執,亦於前審辯護意旨狀記 載:「東園公司確實擁有牛樟芝萃取技術,此有東園公司委 託亞太智財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所為之95年12月15日牛樟 芝子實體培育技術鑑價報告、96年4月30日牛樟芝菌絲體技 術鑑價報告可佐,足見東園公司確實擁有牛樟芝之相關技術 。」等語。  ㈢偵查卷刑事答辯狀所附「95年12月15日東園生技之牛樟芝子 實體培育技術鑑價報告」、「96年4月30日東園生技之牛樟 芝菌絲體技術鑑價報告」等證據,足見聲請人經營之東園公 司於95、96年間已有將已發展之技術出售之考慮,故由專家 作成鑑價報告,作為考量出售價金之決定依據甚明。再者, 聲請人於辯護意旨狀第12頁所載:「康力公司取得上開技術 移轉後,有繼續營運並取得下列成果:1.於102年4月委由五 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向中國、日本、美國及臺灣申請「牛 樟芝萃取方法」之專利,可證明此一技術可為專利之申請, 具有高度財產價值,嗣後於103、104、105年亦取得:美國U S 0000000B1專利、日本特許0000000特許證、中華民國發明 第Ⅰ471161號、中國0000000號發明專利。2.繼上開申請,康 力公司又取得「用以抗子宮肌瘤之中草藥組合物及其萃取物 之用途」於臺灣、日本、美國之專利,及「用以改善酒精中 毒之中草藥複方組合物及其用途」於臺灣之發明專利等,應 可證明:康力公司取得技術後,持續研發,長期間取得各項 專利,並向植物新藥方向發展之事實。3.且由於持續發展, 從保健食品繼續向生技新藥方向努力,康力公司更於105年 獲經濟部審定為「生技新藥公司」,並提呈下列事證佐證: A.康力公司與大仁科技大學於103、104、105年之產學合作 計畫契約書6份。B.康力公司與漢聖生技公司之委託研究計 晝合約一份。C.大仁科技大學產學合作計畫書上載:「康力 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初期以開發保健食品為主,中期目標 將保健食品申請健康食品認證,長期目標則是以開發植物新 藥為主。目前公司已開發出多種的牛樟芝系列保健產品,這 朝著申請健康食品的方向前進,也準備著手進入牛樟芝植物 新藥的開發。」、「最近幾年在孤培式牛樟芝保健食品方面 ,公司持續與大仁科技大學的研發團隊簽訂多個產學合作案 ,包含牛樟芝滴丸機能性成份檢測與清除自由基效力評估試 驗、牛樟芝口含顆粒劑抗肝腫瘤活性評估、一種提高牛樟芝 口含顆粒製劑三萜類成分釋出率之炮製方法、對人類子宮肉 瘤細胞生長具抑制活性的牛樟芝複方機能性成分檢測、皿培 式牛樟芝安全性評估、孤培式牛樟芝機能性成份檢測與清除 自由基效力評估試驗與牛樟芝複方應用於改善B型肝炎之開 發計畫等…」。D.偵查卷被證8、9、10與研發單位間之合作 意向書、契約書。足證康力公司負擔債務而取得「牛樟芝萃 取方法」之專利申請有其必要性,聲請人所為符合經營公司 之商業判斷原則,亦堪認定。換言之,就上開技術移轉係屬 真實乙節,聲請人已提出上開事證達12份之多,用以證明康 力公司確實有取得技術,並繼續發展之事實。  ㈣因此,確定判決有刑事訴訟法第421條就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 院之案件,除前條規定外,其經第二審確定之有罪判決,如 就足生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者之違誤,有如下聲 請再審之事由如下:  ⒈確定判決書第10頁第11行以下,雖列聲請人提出之兩份鑑價 報告以及相關之專利證書及106年3月31日康力公司牛樟芝萃 取方法專利技術鑑價案專家意見書,卻說明:「東園公司與 金主張永昌之間並無任何債權債務關係,業據聲請人於原審 供述明確。倘若聲請人、劉榮欽所辯康力公司是將9300萬元 增資股款作為向東園公司購買牛樟芝之專利及技術等語為真 ,則東園公司取得該9300萬元乃其出售專利權或技術之價金 ,屬於東園公司資產,並非聲請人個人資產,雖聲請人為東 園公司負責人,甚或係東園公司唯一股東,然二者人格有別 ,實無將該款項先匯入鄒秀蓮名下帳戶再轉入張永昌帳戶, 以代聲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欠款之理。而聲請人身為東園公 司負責人,自107年因本案接受調查至今,均無法就「東園 公司為何要將資產9300萬元匯給與本案無關之鄒秀蓮」,或 「東園公司為何要代聲請人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積欠張永昌 的鉅額款項」等節提出合理之說明。足認其爭辯稱該9300萬 元是購買東園公司專利權或技術價金,而非虛偽增資等語, 並非事實。」。  ⒉原確定判決顯未審酌:聲請人並無向外借款作為不實出資之 經驗,在增資之三個途徑中,採行「康力公司現金增資購買 東園公司之技術」之方式,但當時因資金不足需要借款情形 下,並無借款之途徑,而由有經驗之劉榮欽會計師透過張永 昌出借9300萬元作為聲請人繳納增資股款,辯護人個人所知 張永昌應為市場上作為出借公司資金驗資之金主,但聲請人 事前並不知悉,僅是相信劉榮欽之介紹,聲請人遂依張永昌 慣行之方式配合處理,乃有開立銀行帳戶,並將帳戶透過會 計師事務所交予金主保管之事實。準此,確定判決上開所指 「實無將該款項先匯入鄒秀蓮名下帳戶再轉入張永昌帳戶以 代聲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欠款之理」或「無法就「東園公司 為何要將資產9300萬元匯給與本案無關之鄒秀蓮」,或「東 園公司為何要代聲請人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積欠張永昌的鉅 額款項」等節提出合理之說明。」等節,聲請人並不知其原 由,僅為配合張永昌之作業方式甚明。原確定判決據此為不 利於聲請人之判斷,應有違誤。  ⒊聲請人於前審113年7月16日刑事辯護意旨狀亦提出偵查卷内 卷證被證1、2、7及一審卷被證3、4上載「孤培式牛樟芝萃 取液技術移轉」之金額2000萬、7300萬元之統一發票各乙張 等事證暨聲請人因此發展取得之偵查卷被證3、4、5、6所示 各國專利。其中一審卷被證3、4為東園公司開立予康力公司 之統一發票,東園公司並具以申報並繳納營業稅,亦足酌證 東園公司與康力公司交易之事實。原確定判決就本狀第五段 所示「輸出植物檢疫證明書」、「康力公司出口報單」、及 「康力公司開立予金信堂(廈門)貿易有限公司統一發票」 ,均係在本件102年7月間增資事件前;第六段所示「95年12 月15日東園生技之牛樟芝子實體培育技術鑑價報告」、「96 年4月30日東園生技之牛樟芝菌絲體技術鑑價報告」》、第七 段所示康力公司取得萃取技術所發展取得之各國專利及產學 合作、合作研究之書面資料,及東園公司開立予康力公司之 統一發票均未實際審酌,應有刑事訴訟法第421條就重要證 據漏未審酌,且影響判決結果。  ⒋原確定判決僅係質疑康力公司將9300萬元匯給東園公司後之 資金流向認:「實無將該款項先匯入鄒秀蓮名下帳戶再轉入 張永昌帳戶以代聲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欠款之理」或「均無 法就東園公司為何要將資產9300萬元匯給與本案無關之鄒秀 蓮」,或「東園公司為何要代聲請人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積 欠張永昌的鉅額款項」等節提出合理之說明。」,顯然就聲 請人所主張「東園公司確實有轉讓予康力公司之技術」、「 康力公司為支付技術轉讓價金而匯款東園公司」、「康力公 司受技術轉讓後繼續發展並取得多國專利且有與其他單位有 產學合作或合作研究之研發行為」等足以證明技術轉讓技術 真實等事實予以忽視。上開事證已足以證明東園公司與康力 公司技術轉讓之事實,足見:⒈依上開鑑價報告或專家意見 書,均足以證明技術轉讓交易之適當價格在9300萬元以上, 且為歷審判決(含本案確定判決)及檢察官所不否認。⒉交 易既然為真實,則『康力公司所為增資』及『康力公司因此支 付技術轉讓之價金』等節,亦為真實。⒊準此,則東園公司取 得價金後,如何處分,應與本案康力公司增資無關。是原確 定判決認:「實無將該款項先匯入鄒秀蓮名下帳戶再轉入張 永昌帳戶以代聲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之理」或「(聲請人均 無法就「東園公司為何要將資產9300萬元匯給與本案無關之 鄒秀蓮」,或「東園公司為何要代聲請人個人或康力公司償 還積欠張永昌的鉅額款項」等節提出合理之說明等情,應不 影響康力公司應為了取得技術而增資之判斷。足見確定判決 並未審酌本段㈢所述之重要證據,顯然影響判決結果。  ⒌另案臺灣橋頭地院111年度簡字第2318號判決:「張永昌共同 犯公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之未繳納股款罪,處有期徒期參月 」,係認定張永昌出借款項予公司負責人作為辦理設立公司 之金主,…張永昌遂於…以其所申設元大商業銀行鳳山分行帳 號…匯款新臺幣300萬元至陳欽堃所申設板信銀行新興分行帳 號…再由陳欽堃於同日將該300萬元匯款至合鑫公司籌備處所 申設板信商業銀行新興分行帳號復由林瑞玲…陳欽堃隨即於 同年月5日將該300萬元自合鑫公司帳戶匯回陳欽堃帳戶…; 同院110年度簡字第474號刑事簡易判決:「張永昌共同犯公 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之未繳納股款罪」;高雄地院108年度 訴字第148號刑事判決,認定推由陳兆芳向不知情的張永昌 借支辦理公司申請變更登記。從司法院判決查詢之網頁亦有 查得張永昌為被告或關係人提供資金作公司設立登記或變更 登記之用達10數件。上開判決所示足見張永昌有與會計師或 記帳人員配合之情形,但上開判決均係單純不實增資,與本 案聲請人已有以康力公司承接東園公司技術轉讓,為支付技 術轉讓價金之需要而有真實交易之情形不同。參酌聲請人於 113年7月16日刑事辯護意旨狀所載:依證人鄒秀蓮、王劭均 、李國章、戴源德等人之證述康力公司確實有向東園公司購 買技術,辦理技術移轉:鄒秀蓮證稱:「東園公司有技術移 轉給康力公司」 等語、「(是否知道為何要將上開增資款 轉匯到東園公司?)可能是因為技術移轉,是東園公司技術 移轉給康力公司」等語;王劭均證稱:「康力公司希望承接 東園公司相關萃取技術,並申請相關認證」、「康力公司有 承接東園公司粹取技術」等語;李國章證稱:「東園公司有 一些技術,康力公司要使用,但兩家股東不同,康力公司要 拿錢向東園公司買技術。」等語;戴源德證稱:「我記憶中 康力公司辦理技術移轉有辦理增資的情形」等語、「我知道 技術移轉,東園公司有一些研發沒有做完,康力公司接著做 。」等語。可見聲請人確實係有向東園公司辦理技術移轉, 為籌措資金而增資甚明,雖未採取以技術移轉直接作增資, 但以由聲請人個人向第三人借款,再由被告交付金錢予康力 公司作為增資,再由康力公司上開增資款以技術移轉之代價 支付予東園公司,並無檢察官所指未出資或任意取回股款之 情形。參酌同上狀第11頁:亦有聲請人所提偵查卷内卷證被 證1、2、7及一審卷被證3、4上載「孤培式牛樟芝萃取液技 術移轉」之金額2000萬、7300萬元之統一發票各乙張等事證 暨聲請人因此發展取得之偵查卷被證3、4、5、6所示各國專 利。上開一審卷被證3、4為東園公司開立予康力公司之統一 發票,東園公司並具以申報並繳納營業稅,亦足酌證東園公 司與康力公司交易之事實。  ⒍再審卷所附證1-1、1-2所示判決足證張永昌習於出借款項, 且有一定作業之方式,必須強調:聲請人只是因為選擇第一 種現金增資而購買東園公司技術之方式,因劉榮欽所介紹之 張永昌方面僅提供此一模式,洽可達成聲請人繳納增資股款 及東園公司收回資金之目的,故交出印章、存摺,由劉榮欽 會計師事務所或隱於幕後之張永昌或其指定之人操作上開資 金流向,但仍無礙於聲請人有因康力公司為支付技術轉讓價 金而為現金增資之需求,由聲請人籌資而繳納增資股款之事 實判斷。故原確定判決以「實無將該款項先匯入鄒秀蓮名下 帳戶再轉入張永昌帳戶,以代聲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欠款之 理」、「而聲請人均無法就東園公司為何要將資產9300萬元 匯給與本案無關之鄒秀蓮,或東園公司為何要代聲請人個人 或康力公司償還積欠張永昌的鉅額款項」等節,實未審酌上 開印章、存摺均交予第三人之事實,足見此一模式並非聲請 人所計劃採行,而是配合張永昌方面要求所為,故不能以上 開事由而為不利聲請人之認定。綜上所述,上開新事實、新 證據即「張永昌為金主」,「上開資金移轉為張永昌方面之 模式」,並提出再證1-1、1-2等判決供參,綜合卷内已有上 開之事證,足見東園公司與康力公司間技術轉讓交易為真實 ,是以鄒秀蓮開戶作為資金流通的帳戶,以及資金到東園公 司後再輾轉回到張永昌帳戶,與聲請人所主張之交易目的並 無不符,聲請人並非單純因為驗資及還款而向張永昌借款, 不能據此而為聲請人涉犯使公務員登載不實或業務登載不實 及行使上開不實文書之判斷。為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6款聲請再審等語。 二、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除前條規定外,其經第二 審確定之有罪判決,如就足生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 酌者,亦得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同法第421條亦 有明文。立法意旨係以此類案件既不得上訴於第三審,設第 二審法院對於「足生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即 予判決,則判決後無復救濟之途,為受判決人利益起見,故 特許其聲請再審,以資救濟。因此,僅係放寬得聲請再審之 「證據」之許容性而已,亦即刑事訴訟法第421條就足以影 響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得聲請再審之規定,其中「重 要證據」與同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新事實或新證據」法 規範用語雖有不同,然二者之涵義應為相同之解釋。   是法文所稱「足生影響於判決」與同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 同,亦即須具備「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始足當之。又依上開 原因聲請再審者,應提出具體之新事實或新證據,由法院單 獨或綜合卷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全部卷證,予以觀察、判斷 客觀上能否令人形成得合理相信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確認 之事實,或鬆動其事實認定之重要基礎,而影響於判決之結 果者,始足該當。是為受判決人利益聲請再審所憑之新事實 或新證據,除須具有未經判斷之嶄新性外,尚須具備單獨或 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之 確實性,二者均不可或缺,倘未兼備,或僅就卷內業已存在 之證據資料,對於法院取捨證據之職權行使,徒憑己意為指 摘,或對證據之證明力持相異之評價,即與上開要件不合, 自不能遽行開啟再審。 三、依聲請人上開聲請再審意旨,本件之爭點為:康力公司是否 有以向金主張永昌借得之9300萬元作為增資股款,並向東園 公司購買牛樟芝萃取技術,而向主管機關聲請公司增資之變 更登記?就此,確定判決認定聲請人係康力公司實際負責人 ,係從事業務之人;劉榮欽(業經本院前審判處罪刑確定) 為建昇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2人明知如附表一所示之人並 無因康力公司增資事項,繳納9300萬元股款,竟由聲請人以 5萬元之代價,委託劉榮欽代為籌措康力公司虛偽增資款930 0萬元及辦理不實之增資變更登記,劉榮欽洽詢不知情之金 主張永昌同意短期出借9300萬元。續由聲請人帶不知情之康 力公司會計鄒秀蓮前往板信商業銀行(下稱板信銀行)新興 分行,分別以其2人名義開立如附表二所示帳戶(鄒秀蓮名 下之板信銀行帳戶下稱B帳戶、聲請人名下之板信銀行帳戶 下稱C帳戶),再前往元大銀行高雄分行,分別開立如附表 二所示之康力公司元大銀行帳戶(下稱D帳戶)、聲請人擔 任負責人之東園公司元大銀行帳戶(下稱E帳戶),供虛假 驗資及還款使用。嗣張永昌指示不知情員工王碧蓮從如附表 二所示之張永昌板信銀行帳戶(下稱A帳戶)將9300萬元匯 入B帳戶後,由不詳之人輾轉將該筆資金從B帳戶匯入C帳戶 、再匯入D帳戶,充作聲請人及其指定之人頭股東為增資所 繳納之股款,並製作不實之股東繳納股款明細表,並檢具不 實之資產負債表、股東名簿等,交由不知情之會計師李善餘 出具康力公司已由如附表一所示之股東以現金繳足之資本額 查核簽證報告書,表示康力公司已收足股款後,先由不詳之 人將該9300萬元從D帳戶轉至E帳戶後,續由王碧蓮將該9300 萬元轉回B帳戶、再轉回A帳戶以歸還張永昌。嗣由劉榮欽所 屬不知情之員工持上開資本額查核簽證報告書及康力公司帳 戶存摺影本等資料,向主管機關高雄市政府申請康力公司增 資變更登記而行使之,使不知情之承辦公務員於形式審查後 ,認康力公司業已依法收足股東應繳納之股款,符合規定, 而將此不實之事項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司登記簿之公文書 上,足生損害於主管機關對公司管理及公司資本查核之正確 性,所憑之主要證據資料及心證理由如下:  ㈠聲請人坦承:員工曾銘坤、鄒秀蓮、王劭均、戴源德、陳郁 娟、黎德星、左義啟、李國章都是未實際出資的名義股東, 另曾向陳郁娟借款,由她指定其本人及女婿顏智勇擔任股東 ,我亦曾向李淑慎借款,由她指定曾俊偉擔任股東,另我曾 向康力公司監察人黃進典借款,由他指定媳婦張采綝為股東 ,所以康力公司102年增資的全部股款9300萬元都是由我存 入康力公司元大銀行帳戶,所有股東都未實際出資等語明確 ,憑以認定康力公司於102年7月10日增資9300萬元之如附表 一所示之列名股東,實際上均未出資之事實。   ㈡聲請人供稱:康力公司9300萬元增資款是我透過劉榮欽向金 主張先生調借,據以辦理現金增資登記,該次增資登記的所 有股東實際上都未出資。我委託劉榮欽辦理現金調度籌借, 劉榮欽叫我去元大銀行開戶,向金主借款的利息及劉榮欽的 代辦費合計約40、50萬元,該筆9300萬元我先轉到東園公司 的元大銀行帳戶內,再轉回給金主,都是透過劉榮欽聯絡借 款事宜等語。證人張永昌證稱:我確曾在板信銀行新興分行 開戶,並交給公司的王碧蓮處理,細節雖不清楚,但我的板 信銀行新興分行帳戶顯示102年7月8日至10日,分別支出180 0萬元、1350萬元、6150萬元是正確的,後來有人於102年7 月15至17日間,分別轉帳5600萬元、2500萬元、1200萬元到 我的板信銀行新興分行帳戶,應該是借貸關係等語。及證人 鄒秀蓮證稱:聲請人要我跟他一起去板信銀行開戶,開戶後 我沒有拿到存摺、印章,至於帳戶於102年7月間大筆金額的 匯入及匯出都不是我處理的等語、劉榮欽亦不否認有介紹金 主張永昌短期借款9300萬元給聲請人,嗣後該筆9300萬元有 匯入東園公司帳戶,暨9300萬元金流等相關證據,憑以認定 張永昌於102年7月8日至10日出借9300萬元予聲請人,102年 7月15日至17日即全數收回,期間僅有短短1週,顯見其出借 時應已與聲請人言明是短期借款,而非投資康力公司。何況 ,聲請人、劉榮欽均自承向張永昌調借之9300萬元是要作為 康力公司增資之款項,顯見聲請人明知向張永昌取得之該筆 款項僅供康力公司驗資使用。  ㈢聲請人供稱:東園公司與金主張永昌之間並無任何債權債務 關係,則倘若聲請人所辯康力公司是將9300萬元增資股款作 為向東園公司購買牛樟芝之專利及技術等語為真,那東園公 司取得該9300萬元乃其出售專利權或技術之價金,屬於東園 公司資產,並非聲請人之資產,聲請人雖為東園公司負責人 ,甚或係東園公司唯一股東,然二者人格有別,實無將該款 項先匯入鄒秀蓮名下帳戶再轉入張永昌帳戶,以代聲請人或 康力公司償還欠款之理。而聲請人身為東園公司負責人,自 107年因本案接受調查至今,均無法就「東園公司為何要將 資產9300萬元匯給與本案無關之鄒秀蓮」,或「東園公司為 何要代聲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積欠張永昌的鉅額款項」等節 提出合理之說明,足認其辯稱:該9300萬元是購買東園公司 專利權或技術價金,而非虛偽增資等語,並非事實。   ㈣聲請人自承:係康力公司實際負責人,實質掌控公司財務、 經營決策、人事等一切運作,東園公司僅有其1名股東,自9 8年起即無員工、實質上已停止營業等語,並經證人即東園 公司監察人康曼麗;證人曾任職東園公司、康力公司之資深 員工戴源德等證述在卷,憑以認定聲請人掌理東園公司一切 事務,自98年間就無須對其他股東負責。若康力公司確有向 東園公司購買專利、技術之需求,卻又苦無資金,聲請人大 可讓康力公司積欠受讓自東園公司專利及技術之費用即可, 實無大費周章向他人借用高達9300萬元現金,並為此支付短 短1週即高達40至50萬元之利息與代辦費之必要。再以聲請 人於偵查中自陳:9300萬元只是借來製造金流,讓我辦理增 資,後來款項仍由金主收回,東園公司實際上並沒有取得該 筆款項,因為東園公司股東只有我1人,但我利用9300萬元 從康力公司帳戶匯到東園公司帳戶這件事,趁勢將東園公司 的某項萃取技術轉售給康力公司。該次增資後,連同康力公 司原有股本500萬元,我有發行9800張股票等語,可見聲請 人透過劉榮欽借得該9300萬元之真正目的,是為康力公司通 過驗資後獲准增資變更登記,再藉此印製實體股票9800張( 含康力公司原有資本額500萬元,共計9800萬元,每張面額1 萬元)以販售變現牟利,該9300萬元從康力公司帳戶匯入東 園公司帳戶,目的是在掩飾返還借款給金主張永昌之事實, 並藉機讓康力公司取得實已停止營業之東園公司名下之專利 權或技術而已,聲請人自始無讓康力公司出資購買東園公司 專利權或技術之意。況倘若該9300萬元確是劉榮欽代聲請人 為康力公司籌措,以作為向東園公司購買專利權或技術之價 金,聲請人或劉榮欽大可請金主張永昌直接將款項匯給東園 公司,無須採用先匯給無關之鄒秀蓮、再匯給聲請人個人、 繼而轉給康力公司再匯給東園公司如此迂迴曲折之方式,益 徵其所辯僅是事後卸責之詞,不足採信。      ㈤聲請人雖提出亞太智財公司95年12月15日出具之東園生技之 牛樟芝子實體培育技術之鑑價報告、亞太智財公司96年4月3 0日出具之東園生技之牛樟芝菌絲體技術鑑價報告、美國US 0000000B1專利、日本特許第0000000號特許證、經濟部智慧 財產局104年2月1日出具之中華民國發明第I471161號專利證 書、中國大陸知識產權局105年5月11日出具之證書號000000 0號發明專利證書、亞太技術交易公司106年3月31日出具之 康力公司-牛樟芝萃取方法專利「將牛樟芝萃取液用到滴丸 ,抗肝腫瘤活性實驗」之技術鑑價案專家意見書之摘要為證 。然「東園公司與金主張永昌之間並無任何債權債務關係」 ,業據聲請人於原審供述明確。倘聲請人、劉榮欽所辯康力 公司是將9300萬元增資股款作為向東園公司購買牛樟芝之專 利及技術乙節為真,則東園公司取得該9300萬元乃其出售專 利權或技術之價金,屬於東園公司資產,並非聲請人個人資 產,雖聲請人為東園公司負責人,甚或係東園公司唯一股東 ,然二者人格有別,實無將該款項先匯入鄒秀蓮名下帳戶再 轉入張永昌帳戶,以「聲請人或康力公司償還欠款」之理。 而聲請人身為東園公司負責人,自107年因本案接受調查至 今,均無法就「東園公司為何要將資產9300萬元匯給與本案 無關之鄒秀蓮」,或「東園公司為何要代聲請人個人或康力 公司償還積欠張永昌的鉅額款項」等節提出合理之說明,足 認所辯該9300萬元是購買東園公司專利權或技術價金,而非 虛偽增資等情,並非事實。   ㈥依聲請人前揭供述、證人康曼麗、戴源德之證述,認定聲請 人就東園公司一切事務,自98年間就無須對其他股東負責。 準此,若康力公司確有向東園公司購買專利、技術之需求, 卻又苦無資金,聲請人大可讓康力公司積欠受讓自東園公司 專利及技術之費用即可,無大費周章向他人借用高達9300萬 元現金,並為此支付短短1週即高達40至50萬元之利息與代 辦費之必要。再觀聲請人自陳:9300萬元只是借來製造金流 ,讓我辦理增資,後來款項仍由金主收回,東園公司實際上 並沒有取得該筆款項,因為東園公司股東只有我1人,但我 利用9300萬元從康力公司帳戶匯到東園公司帳戶這件事,趁 勢將東園公司的某項萃取技術轉售給康力公司。該次增資後 ,連同康力公司原有股本500萬元,我有發行9800張股票等 語,可見聲請人透過劉榮欽借得該9300萬元之真正目的,是 為康力公司通過驗資後獲准增資變更登記,再藉此印製實體 股票9800張以販售變現牟利,該9300萬元從康力公司帳戶匯 入東園公司帳戶,目的在掩飾返還借款給金主張永昌之事實 ,並藉機讓康力公司取得實已停止營業之東園公司名下之專 利權或技術而已,聲請人自始即無讓康力公司出資購買東園 公司專利權或技術之意。若該9300萬元確是為康力公司籌措 ,以作為向東園公司購買專利權或技術之價金,聲請人大可 請金主張永昌直接將款項匯給東園公司,無須採用迂迴曲折 之方式,先匯給無關之鄒秀蓮、再匯給聲請人個人、繼而轉 給康力公司再匯給東園公司之必要,益徵聲請人所辯僅是事 後卸責之詞,不足採信。   ㈦經核確定判決上開論斷俱與卷存證據資料相符,所為審認亦 無違論理及經驗法則而有不合尚理之處,且就聲請人所持之 辯解亦一一指駁,就所提出之提出有關:亞太智財公司出具 之東園生技之牛樟芝子實體培育技術之鑑價報告、亞太智財 公司96年4月30日出具之東園生技之牛樟芝菌絲體技術鑑價 報告、美國US 0000000B1專利、日本特許第0000000號特許 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中華民國發明第I471161號專利證書 、中國大陸知識產權局出具之證書號0000000號發明專利證 書、亞太技術交易公司出具之康力公司-牛樟芝萃取方法專 利「將牛樟芝萃取液用到滴丸,抗肝腫瘤活性實驗」之技術 鑑價案專家意見書之摘要等如何不足為聲請人有利之認定, 亦已說明其論斷之理由,聲請人主張未確實審酌云云,足以 影響確定判決,援為再審之法定事由,違背規定,並非合法 。  ㈧確定判決雖未就聲請人所提出康力公司於本案發生前有關銷 售有關牛樟芝之檢疫證明書、出口報單、發票、「孤培式牛 樟芝萃取液技術移轉」之金額2000萬、7300萬元之統一發票 東園公司開立予康力公司之統一發票,東園公司據以申報並 繳納營業稅、康力公司與大仁科技大學間之產學合作計畫契 約書、與漢聖生技公司之委託研究計晝合約等證據資料,如 何不足以為聲請人有利之審認說明其理由,然聲請人於本院 調查時,就確定判決認定之流向,均表示無意見,且確定判 決亦援引聲請人於偵查中自陳:9300萬元只是借來製造金流 ,讓我辦理增資,後來款項仍由金主收回,東園公司實際上 並沒有取得該筆款項,因為東園公司股東只有我1人等語, 憑以認定康力公司並無向東園公司購買牛樟芝萃取液技術移 轉之專利、技術之情事,再參以康力與東園公司均係聲請人 個人所經營,則要取得出售牛樟芝萃取之技術移轉之統一發 票,亦係易如反掌,及系爭9300萬元並未流入東園公司,而 係進入與上開二公司無關之案外人鄒秀蓮之帳戶,再返還給 金主張永昌等情,則聲請人所執上開確定判決未審酌之統一 發票等證據資料,均不足以動搖確定之有罪判決。又聲請人 所主張:證人鄒秀蓮雖證稱:「東園公司有技術移轉給康力 公司」 、「(是否知道為何要將上開增資款轉匯到東園公 司?)可能是因為技術移轉,是東園公司技術移轉給康力公 司」等語;證人王劭均證稱:「康力公司希望承接東園公司 相關萃取技術,並申請相關認證」、「康力公司有承接東園 公司粹取技術」等語;證人李國章證稱:「東園公司有一些 技術,康力公司要使用,但兩家股東不同,康力公司要拿錢 向東園公司買技術。」等語;戴源德證稱:「我記憶中康力 公司辦理技術移轉有辦理增資的情形」、「我知道技術移轉 ,東園公司有一些研發沒有做完,康力公司接著做。」等語 ,確定判決亦未說明如何不足為聲請人有利之認定,然綜合 確定判決所援引上開對聲請人不利之證據資料,從形式觀之 ,亦難證明康力公司確有以所借得9300萬元辦理增資程序後 ,再以之作為取得牛樟芝萃取液技術移轉專利之對價,因此 其等之證言,亦無從推翻確定之有罪判決,而為聲請人有利 之判決,亦無從開啟本件再審程序。再者,聲請人於本院雖 提出另案臺灣橋頭地院110年度簡字第474號刑事簡易判決及 同院111年度簡字第2318號判決;暨高雄地院108年度訴字第 148號刑事判決均係與本案無關之他案判決,該判決雖認定 張永昌同樣出借款項予他案公司負責人作為辦理設立公司登 記,與本案手法相同,但不能證明本件康力公司有向東園公 司購買牛樟芝萃取液技術移轉技術之情事,同樣不能為聲請 人有利之認定。綜上所述,綜合卷內其他有利與不利之全部 卷證而為客觀之觀察與判斷,均無從令人形成得合理相信足 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事實,而影響於判決之結果,本 件再審之聲請一部分為無理由,一部分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第434條第1項,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施柏宏                    法 官 林青怡                    法 官 李嘉興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賴梅琴

2025-03-20

KSHM-113-聲再-102-20250320-1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撤銷買賣契約等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補字第218號 原 告 陳羿汝 訴訟代理人 李冠穎律師 許文仁律師 被 告 李世強 上列當事人間撤銷買賣契約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 按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但所主張之數項 標的互相競合或應為選擇者,其訴訟標的價額,應依其中價額最 高者定之,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1項定有明文。查原告訴之先 位聲明請求被告應同意原告向安新建築經理股份有限公司領取履 約保證專戶內款項新臺幣(下同)1,490,000元,訴訟標的價額 核定為1,490,000元;備位聲明請求確認兩造就坐落高雄市○○區○ ○段000地號土地及其上同段564建號建物所成立之不動產買賣契 約書,被告對原告之買賣價金債權其中1,490,000元不存在,訴 訟標的價額亦核定為1,490,000元。茲因原告先位與備位請求相 互應為選擇,應以價高者定之,是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1,49 0,000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8,933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 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7日內補繳,逾期不 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民事審查庭法 官 朱玲瑤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陳瑩萍

2025-03-17

CTDV-114-補-218-20250317-1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153號 原 告 張紹武 許秋鐘 上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李律民律師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裘雅心 鍾文俊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04年2月7日 言詞辯論終結,茲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與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甲○○部分:   原告甲○○於民國69年9月26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工程師,迄 至108年10月30日退休,於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 前之年資為17年9月又5日,加計2年兵役期,退休金基數為4 1,依照被告所定之員工工作規則(下稱系爭工作規則), 得請領之退休金為新臺幣(下同)2,223,635元(計算式:5 4235元×41個基數=223635元),就上開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 金計算方式,並無疑義。然原告甲○○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 基法後至退休日止之年資,共22年3月又18日(查實際年資 應為21年3月又30日),退休前六個月之平均工資為136,098 元,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勞退舊制基數應為36.5,應領退 休金為4,967,577元(計算式:136098元×36.5個基數=00000 00元),是其於適用勞基法前、後應領退休金合計為7,191, 212元(計算式:0000000元+0000000元=0000000元),已逾 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規定,退休金基數上限為45個基 數計算之退休金6,124,410元(計算式:136098元×45個基數 =0000000元),是原告甲○○得請求之退休金6,124,410元, 扣除已領取之退休金5,149,742元,被告尚短給付原告甲○○9 74,668元(計算式:0000000元-0000000元=974668元)。  ㈡原告乙○○部分:   原告乙○○於69年9月12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技術師,迄至109 年10月30日退休,於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前之年 資,計17年9月又19日,加計義務役期年資2年,退休金基數 為41,依照被告所定之系爭工作規則,得請領之退休金為1, 662,960元(計算式:40560元×41個基數=0000000元),就 上開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計算方式,並無疑義。然原告乙 ○○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後至退休日止之年資共22年3 月又30日,退休前六個月之平均工資為87,093元,依勞基法 第55條規定,勞退舊制基數應為37.5,應領退休金為3,265, 987元(計算式:87093元×37.5個基數=0000000元),是其 於適用勞基法前、後應領退休金合計為4,928,947元(計算 式:0000000元+0000000元=0000000元),已逾依勞基法第5 5條第1項第1款規定,退休金基數上限為45個基數計算之退 休金3,919,185元(計算式:87093元×45個基數=0000000元 ),是原告乙○○得請求之退休金3,919,185元,扣除已領取 之退休金3,622,553元,被告尚短給付原告乙○○296,632元( 計算式:0000000元-0000000元=296632元)。  ㈢被告將上開原告甲○○、乙○○(下合稱原告2人)在87年7月1日 以後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依適用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 ,對於適用勞基法前之年資已滿15年者,其退休金基數係以 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計算,反不利於原告2人,造成工作越 久,領得月少之不合理之處,實有違勞基法第84條之2之立 法本意。是依勞委會(勞動部前身)87年10月19日(87)台 勞動三字第043879號函釋(下稱系爭台勞三字函釋)略以: 勞工適用本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給與,優於或依照當時法令 標準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本法後工作年資,在全 部工作年資15年以內之部分,每滿1年給與2個月平均工資, 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年給與1個月平均工資;勞工適用本 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給與低於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 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每滿1年給與兩個基數,超 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 計;滿半年者以1年計;另其適用該法前後未滿1年之畸零年 資,應分別依各該規定計算等語,可知,應認勞工適用勞基 法前、後合計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低於當時法令標準 者,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自勞基法適用 起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年給與1個 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方屬合理。此亦有最高法院11 1年度台上字第1250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勞上 字第79號民事判決、臺灣台中高分院106年度勞上易字第4號 民事判決意旨(下合稱系爭判決意旨),可資參照。是原告 2人適用勞基法前、後合計工作年資之退休金給與標準,顯 然低於勞基法第55條所定之最低勞動條件。為此,原告甲○○ 、乙○○爰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請求被告給 付退休金差額及其遲延利息,並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甲○ ○974,668元,及自108年12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 算之利息。⒉被告應給付原告乙○○296,632元,及自109年12 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  ㈠原告甲○○、乙○○係分別自69年9月26日、69年9月12日起任職 於被告,分別擔任研發類工程師、技術生產類技術員,其等 分別至108年10月30日、109年10月30日退休時止,且均係自 87年7月1日起始適用勞基法規定,其等年資乃橫跨適用勞基 法前後,依勞基法第84條之2、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等規定 及歷年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393號、89年度台上字第42 號判決、107年度台上字第2444號及109年度台上字第3191號 等共計數十則歷年最高法院裁判之見解(見答辯狀附表一, 本院113年度勞專調字第262號卷〈下稱勞專調卷〉第65至75頁 ),勞工工作年資跨越勞基法適用前後,而於勞基法適用後 始退休者,以分段適用方法計算退休金,亦即,其退休金年 資應接續合併計算,而非自適用勞基法時,另行起算「前15 年」工作年資退休金給與標準。是以,原告2人退休時,即 應依系爭工作規則及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第84條之2 等規定,又其中原告2人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給與部分 ,兩造並不爭執,而所應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部分:其 中原告甲○○於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自87年7月1日起至108年1 0月30日,共21年3月又30日(原告甲○○此部分主張年資為22 年3月18日,容有誤算),退休金基數為21.5(計算式:21× 1+0.5=21.5),退休前6個月平均工資為136,098元,此部分 之退休金為2,926,107元(計算式:136096元×21.5=0000000 元),合併計算之退休金共計5,149,742元(計算式:0000000 元+0000000元=0000000元);原告乙○○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 自87年7月1日起至109年10月30日止,共22年3月又30日,退 休金基數為22.5(計算式:22×1+0.5=22.5),退休前6個月 平均工資為87,093元,此部分之退休金為1,959,593元(計算 式:87093元×22.5=0000000元),合併計算之退休金共計3,6 22,960元(計算式:0000000元+0000000元=0000000元)。是 被告已全數給付與原告2人完畢,並無短少。  ㈡依據勞基法第84條之2之增訂立法理由:「一、本條係新增。 二、規範勞工工作年資之計算標準。」,其立法本意與領取 退休之因多寡並無關聯,再依前開與歷來最高法院向來看法 ,勞工之工作年資應自其受僱之日起算,若年資橫跨適用勞 基法前後者,其退休金之計算,於勞基法施行後之工作年資 部分,在補足15年之差額部分為每年2個基數,其餘為每年1 個基數,而原告2人年資雖橫跨勞基法適用前後,但應從其 受僱日起算,故原告2人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超過年資15 年之部分,依據勞基法第55條第1項之規定,應以1年1個基 數計算,故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2項之規定,應屬 適法。又上開勞基法第84條之2之立法目的,既在於明確規 範勞基法上年資之起算時點,並使勞工在適用勞基法前後之 退休金給與制度能分段適用,然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卻稱 :「明訂勞工工作年資自受雇之日起算,其增訂目的暨在於 擴大勞基法退休制度之適用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 亦得享有退休金之給與」等語,顯與其立法當時之立法理由 不符;且因其自行創設造法標準,導致包括被告在內有橫跨 勞基法適用前後勞工之事業單位,在該不當造法下,導致被 告必須負擔溯及既往給付退休金之義務,更將導致被告因短 少給付退休金而將溯及遭到勞動機關之裁罰,業已違反信賴 保護及法不溯及既往之憲法原則,並不足採。是原告請求被 告給付短付之退休金及其遲延利息,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 辯,並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如被告受不利之判決,願供 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所不爭執之事實:    ㈠勞委會(即勞動部前身)於86年10月30日公告指定被告所屬 國防事業非軍職人員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  ㈡原告甲○○自69年9月26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研發類工程師, 於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於108年10月30日退休時適用 勞退舊制,退休前6個月之平均工資為136,098元。  ㈢原告乙○○自69年9月16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生產類技術師, 於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法,於109年10月30日退休時,適用 勞退舊制,退休前6個月之平均工資為87,093元。  ㈣原告甲○○、乙○○自受僱日起至87年6月30日止,依被告系爭工 作規則第77條及其附件四「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各類職聘雇 人員八十七年六月三十日以前工作年資退休(職)金、資遣 費及撫卹金發給標準」,所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基數 、退休金計算方式及所領取之退休金,已如前述。  ㈤被告依適用勞基法前、後分段計算退休金基數,分別核給原 告甲○○之退休金各2,223,635元、2,926,107元,合計5,149, 742元;分別核給原告乙○○之退休金各1,662,960元、1,959,5 93元,合計3,622,553元。 四、原告2人主張:依系爭台勞三字函釋及系爭判決意旨之見解 ,被告依其系爭工作規則及適用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計 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對於原告3人反而不利 ,於此情形並無適用之餘地,應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適用 勞基法後始起算退休金年資基數,則被告尚應分別給付原告 甲○○、乙○○之退休金差額各974,668元、296,632元及其遲延 利息等語,為被告否認,並以前揭情詞置辯。則本件爭點厥 為:本件有無勞基法第84條之2之適用,亦即,原告2人請求 被告給付上開退休金差額及其遲延利息,是否有據?茲分述 如下:  ㈠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基法第 84條之2定有明文。而依其立法理由所示:本條於85年12月2 7日增訂,係在於規範勞工計算工作年資之標準。次按勞工 退休金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 數,但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 數以45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亦定有明文。 再按勞工於事業單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 後退休者,如該事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 之法令或其自訂之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 此標準計算適用勞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 基法後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 自適用勞基法後,另行起算(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3191號判決意旨參照)。準此以 觀,跨越勞基法適用前後之勞工,與受僱之始即適用勞基法 之勞工相同,均應自受僱之日起算其退休金年資;至於退休 金之給與標準,則應按勞基法適用前、後不同階段,分別核 計,即勞基法適用以前之退休金核計標準,依當時應適用之 法令或事業單位自訂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議定之;適用勞基 法以後部分,另依勞基法第55條所定標準計算之。  ㈡經查,原告2人適用勞基法(87年7月1日)起至退休止,其工 作年資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原告2人依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 7條第2項、第75條第1項第2款第1目、第2項規定略以:聘雇 人員其退休金計算應自受聘雇之日起計,在院87年7月1日後 之工作年資為第16年者,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給 與1/2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辦年計,滿半年者以1年計; 惟其87年7月1日前、後合計退休金總金額以不超過45個基數 (平均工資)為限。亦即,原告2人自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 法後之工作年資係接續自受僱日起算,其中適用勞基法前之 工作年資已滿15年者,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即應按勞基 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但書規定,給與1個基數,此與勞基法 第84條之2、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之退休金給與計算方式, 並無不合。故原告2人自87年7月1日後之工作年資自不能請 求被告按勞基法第55條所定「1年2個基數」之給與標準計算 退休金。準此,原告2人所適用勞基法後之勞退舊制工作年 資,自受僱日起已滿15年後之工作年資,僅能按勞基法第55 條所定「滿1年1個基數」給與退休金,尚屬無誤。又系爭工 作規則係依據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並經勞資雙方協商後訂 定,再送由桃園市勞動局審查後准予備查,自屬有效而有拘 束勞雇兩造之效力,且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之意旨相同 。  ㈢次查,系爭勞動三字號函釋固稱:『…二、查勞動基準法第84 條之2 規定,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 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 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 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55條規定計算 。所詢關於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疑義,依行政 院秘書處86年5 月17日台86勞字第19901 號函送審查勞動基 準法施行細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會議紀錄結論:「適用勞動 基準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同意照修正條文( 指本會 報院之該法施行細則修正草案) 第50條之3 第1 項第2 款之 計算方式辦理」,即:勞工適用本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給與 ,優於或依照當時法令標準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 本法後工作年資,在全部工作年資15年以內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2 個月平均工資,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 個月平均工資;勞工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給與低 於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 每滿1 年給與兩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 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1 年計。另其適 用該法前後未滿1年之畸零年資,應分別依各該規定計算。… 』,然該函釋之內容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與勞基法第55 條第1 項第1 款規定並不完全相符,另添加「優於或依照當 時法令標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及「低於當時法另 標準者」等上開法律所未有之要件,而對於人民之權利增加 法律所無之限制,乃違反法律保留原則,本院爰不適用該函 釋以處理本件。   ㈣又查,原告2人雖以系爭實務見解略以:勞基法第84條之2所 定之勞工作年資自受僱日起算,旨在擴大勞基法所定退休制 度之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得享有退休金之給與 ,不得令原得本於勞基法規定享有退休金給與之勞工,反因 該條文之增訂而受有不利益者,不能因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 年資,使其請領之退休金反而減少而於此情形不適用勞基法 第84條之2等語。惟勞基法之勞退舊制係採確定給付制,而 課予雇主應給付勞工退休金之義務,由雇主依勞工每月薪資 總額2%~15%按月提撥到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又此帳戶專 款專用,所有權屬於雇主,並由臺灣銀行(信託部)辦理該 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當勞工符合退休條件向雇主請領退 休金時,雇主可由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支付之。而勞基法 第84條之2增訂之立法理由,本在於規範工作年資有跨越適 用勞基法前後之勞工之工作年資及退休基數計算標準,亦即 ,勞工在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依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 計算工作年資及其退休金計算方式;或於無法令可資適用時 ,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若 雇主無自訂退休金規定,亦無與勞工協商時,並無給付退休 金之義務),其旨在避免對勞基法適用前已依適用當時法令 規定之事業單位或無法令可資適用而依其自訂規定及經勞雇 雙方協商之事業單位而已按勞工薪資之固定比率按月提撥到 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者,創設追溯雇主須再行補提撥退休金 至勞工之退休準備專戶,而驟然增加雇主給付退休金之勞務 義務,而兼顧受規範對象對信賴當時有效法規範之保護,多 年來均適用無礙。是依勞基法第84條之2之規定,原告2人之 工作年資既已跨越勞基法施行前、後,其計算退休金基數本 應分別適用被告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與勞基法第55條之規 定分別計算,自無排除勞基法第84條之2適用之餘地。若謂 退休之工作年資應自受僱日起算,而就計算退休金基數之起 算日部分,又應依適用勞基法前後,均各自起算,會形同將 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予以割裂適用(即工作年資之計算自 勞工受僱日起算,而計算退休金基數起算日,卻分別自實際 之受僱日及勞基法適用日起算),致使法規喪失適用之一體 性,將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不適當的溯及既往適用,而與 勞基法第84條之2之規範意旨不符。  ㈤再查,本於法的安定性要求,司法者自須維持法規範之存續 與安定,避免法秩序之動搖。而原告甲○○、乙○○已分別於10 8年10月30日、109年10月30日退休並分別領取被告給予之退 休金,此有原告2人退休人員退休金給付明細表附卷可稽( 見勞專調卷第21至23頁),原告2人退休多年來,均未就此 加以爭執,本院若貿然同意系爭判決之見解,而作成有別於 已往本院之法律見解,將影響勞工退休金之給付計算方式, 而有礙法秩序之安定性。  ㈥末查,勞基法第84條之2之法條文義就勞工跨越勞基法適用前 後之工作年資及其計算退休金方式已記載明確,顯非法律規 範之不完整性,已如前述,如未遵照立法者明文規定與法規 範目的,率以形式適用結果不利,而為逾越法律之解釋不予 適用,使該法規形同具文,徒增不必要之勞資爭議,亦恐有 違立法之本意。再則,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既非最高法 院民事大法庭統一法律見解,自無拘束本院之效力,其法律 見解為本院所不採,併以敘明。是以,原告2人主張:本件 不適用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被告應再補短少給付退休金 及其遲延利息等語,即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2人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請求 被告給付短少之退休金差額予原告甲○○974,668元,及自108 年12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原告乙○○2 96,632元,及自109年12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 之利息,均為無理由,不應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之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因此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勞動事件法第15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規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民事勞動法庭  法 官 姚葦嵐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李孟珣

2025-03-14

TYDV-113-勞訴-153-20250314-1

勞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152號 原 告 郭建得 鍾瑞香 陳聰輝 上三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李律民律師 被 告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法定代理人 李世強 訴訟代理人 鍾文俊 張煥熙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退休金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04年2月7日 言詞辯論終結,茲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與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甲○○部分:   原告甲○○於民國86年4月8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助理研究員, 迄至112年3月30日退休,於適用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 前之工作年資為1年2月又23日,退休金基數為2,依照被告 當時所定之員工工作規則(下稱系爭工作規則),得請領之 退休金為新臺幣(下同)91,400元(計算式:45700元×2個 基數=91400元),且就上開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計算方式 ,並無疑義。又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後至112年3月30 日退休日止之工作年資,共24年8月又30日,退休前六個月 之平均工資為124,469元,退休金基數應為39.54,依勞基法 第55條規定,此部分應領退休金為4,921,504元(計算式:1 24469元×39.54個基數=0000000元),是其於適用勞基法前 、後應領退休金合計為5,012,904元(計算式:91400元+000 0000元=0000000元),並未超過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 規定,退休金基數上限為45個基數計算之退休金5,601,105 元(計算式:124469元×45個基數=0000000元),是原告甲○ ○得請求之退休金應為5,012,904元,扣除已領取之退休金4, 888,435元,被告尚短給付124,469元(計算式:0000000元- 0000000元=124469元)。  ㈡原告乙○○部分:   原告乙○○於77年4月28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工程師,迄至111 年9月29日退休,於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為10年2月又 3日,退休金基數為21個基數,依照被告當時所定之系爭工 作規則,得請領之退休金為921,270元(計算式:43870元×2 1個基數=921270元),且就上開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計算 方式,並無疑義。又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後至111年9 月29日退休日止之工作年資,共24年2月又29日,退休金基 數應為39.2,退休前六個月之平均工資為101,304元,依勞 基法第55條規定,此部分應領退休金為3,971,116元(計算 式:101304元×39.2個基數=0000000元),是其於適用勞基 法前、後應領退休金合計為4,892,386元(計算式:921270 元+0000000元=0000000元),已逾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 款規定,退休金基數上限為45個基數計算之退休金4,558,68 0元(計算式:101304元×45個基數=0000000元),是原告乙 ○○得請求之退休金應為4,558,680元,扣除已領取之退休金3 ,874,282元,被告尚短給付684,398元(計算式:0000000元 -0000000元=684398元)。  ㈢原告丙○○部分:   原告丙○○於71年11月3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工程師,迄至111 年12月31日退休,於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為15年7月 又28日,退休金基數為33個基數,依照被告當時所定之系爭 工作規則,得請領之退休金為1,503,480元(計算式:45560 元×33個基數=0000000元),且就上開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 金計算方式,並無疑義。又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後至 111年12月31日退休日止之工作年資,共24年又6月,退休金 基數為應40,退休前六個月之平均工資為96,600元,依勞基 法第55條規定,此部分應領退休金為3,864,000元(計算式 :96600元×40個基數=0000000元),是其於適用勞基法前、 後應領退休金合計為5,367,480元(計算式:0000000元+000 0000元=0000000元),已逾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規定 ,退休金基數上限為45個基數計算之退休金4,347,000元( 計算式:96600元×45個基數=0000000元),是原告丙○○得請 求之退休金應為4,347,000元,扣除已領取之退休金3,918,4 80元,被告尚短給付428,520元(計算式:0000000元-00000 00元=428520元)。   ㈣被告將上開原告甲○○、乙○○、丙○○(下合稱原告3人)在87年 7月1日以後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係依適用勞基法第84 條之2規定,自受僱日起算工作年資,致使原告3人有短領退 休金之情事,已如上述。是依勞委會(勞動部前身)87年10 月19日(87)台勞動三字第043879號函釋(下稱系爭台勞三 字函釋)略以:勞工適用本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給與,優於 或依照當時法令標準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本法後 工作年資,在全部工作年資15年以內之部分,每滿1年給與2 個月平均工資,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年給與1個月平均工 資;勞工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給與低於當時法令 標準者,其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每滿1年給 與兩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個基數;未 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1年計;另其適用該法前後 未滿1年之畸零年資,應分別依各該規定計算等語,可知, 應認勞工適用勞基法前、後合計之工作年資,其退休給與低 於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 ,自勞基法適用起每滿1年給與2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 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與上開函釋相 同見解者,亦有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250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勞上字第79號民事判決、臺灣台中 高分院106年度勞上易字第4號民事判決意旨(下合稱系爭判 決意旨)可資參照。是被告依其系爭工作規則及勞基法第84 條之2規定,適用勞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給與標準,顯 然低於勞基法第55條所定之最低勞動條件,有違勞基法第84 條之2之立法本意,在擴大勞基法所定退休制度之適用範圍 ,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得享有退休金之給與,不得令 原得本於勞基法規定享有退休金給與之勞工,反因該條文之 增訂而受有不利益,是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於此情形無 可適用,勞工資得請求雇主就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依 同法第55條規定計給退休金。是被告自應依系爭台勞三字函 釋意旨,原告3人開始適用勞基法後應為1年2個基數為計算 。為此,原告3人爰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 請求被告給付退休金差額及其遲延利息,並聲明:⒈被告應 給付原告甲○○124,469元,及自112年5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應給付原告乙○○684,398元,及 自111年11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⒊被 告應給付原告丙○○428,520元,及自112年2月1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  ㈠原告3人均係自87年7月1日起始適用勞基法規定,其等之工作 年資乃橫跨適用勞基法前後,依勞基法第84條之2、勞基法 施行細則第5條等規定,及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678號 等共計數十則歷年最高法院裁判之見解(見答辯狀附表一, 本院113年度勞專調字第260號卷〈下稱勞專調卷〉第71至81頁 ),勞工工作年資跨越勞基法適用前後,而於勞基法適用後 始退休者,以分段適用方法計算退休金,亦即,其退休金年 資應接續合併計算,而非自適用勞基法時,另行起算「前15 年」工作年資退休金給與標準。是以,原告3人退休時,即 應分別依其等退休時所適用之系爭工作規則(見勞專調卷第 99至177頁)及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第84條之2等規定 。又原告3人於適用勞基法前之退休金部分,兩造並不爭執 ,而所應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部分:其中原告甲○○於退 休時,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為24年8月又30日(「未滿1 5年」之工作年資為13年9月又7日,「滿15年」之工作年資 為10年11月又23日),則退休金基數為38.54,退休前6個月 之平均工資為124,469元,此部分退休金即為4,797,035元( 計算式:124469元×38.54基數=4,797,035元),則原告甲○○ 總共得請領並已領取之退休金總額為4,888,435元(計算式 :91400元+0000000元=0000000元):原告乙○○於退休時, 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年資為24年2月又29日(「未滿15年」 之工作年資為4年9月又27日,「滿15年」之工作年資為19年 5月又2日),則退休金基數為29.15,退休前6個月之平均工 資為101,304元,此部分退休金即為2,953,012元(計算式: 101304元×29.15基數=2,953,012元),則原告乙○○總共得請 領並已領取之退休金總額為3,874,282元(計算式:921270 元+0000000元=0000000元):原告丙○○於退休時,適用勞基 法後之工作年資為24年又6月,退休金基數為25,其退休前6 個月之平均工資為96,600元,此部分退休金即為2,415,000 元(計算式:96600元×25基數=0000000元),則原告丙○○總 共得請領並已領取之退休金總額為3,918,480元(計算式:0 000000元+0000000元=0000000元)。是被告已全數給付退休 金與原告3人完畢,並無短少。  ㈡依據勞基法第84條之2之增訂立法理由:「一、本條係新增。 二、規範勞工工作年資之計算標準。」,其立法本意與領取 退休之因多寡並無關聯,再依前開與歷來最高法院向來看法 ,勞工之工作年資應自其受僱之日起算,若年資橫跨適用勞 基法前後者,其退休金之計算,於勞基法施行後之工作年資 部分,在補足15年之差額部分為每年2個基數,其餘為每年1 個基數,而原告3人年資雖橫跨勞基法適用前後,但應從其 受僱日起算,故原告3人適用勞基法後之年資,超過年資15 年之部分,依據勞基法第55條第1項之規定,應以1年1個基 數計算,故被告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1、2項之規定,應屬 適法。又上開勞基法第84條之2之立法目的,既在於明確規 範勞基法上年資之起算時點,並使勞工在適用勞基法前後之 退休金給與制度能分段適用,然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卻稱 :「明訂勞工工作年資自受雇之日起算,其增訂目的暨在於 擴大勞基法退休制度之適用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 亦得享有退休金之給與」等語,顯與其立法當時之立法理由 不符;且因其自行創設造法標準,導致包括被告在內有橫跨 勞基法適用前後勞工之事業單位,在該不當造法下,導致被 告必須負擔溯及既往給付退休金之義務,更將導致被告因短 少給付退休金而將溯及遭到勞動機關之裁罰,業已違反信賴 保護及法不溯及既往之憲法原則,並不足採。是原告請求被 告給付短付之退休金及其遲延利息,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 辯,並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 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所不爭執之事實:    ㈠勞委會(即勞動部前身)於86年10月30日公告指定被告所屬 國防事業非軍職人員自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  ㈡原告甲○○自86年4月8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研發類工程師, 於87年7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於112年2月30日退休時適用勞 退舊制,退休前6個月之平均工資為124,469元。  ㈢原告乙○○自77年4月28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生產類技術師, 於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法,於111年9月29日退休時,適用勞 退舊制,退休前6個月之平均工資為101,304元。  ㈣原告丙○○自71年11月3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生產類技術師, 於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法,於111年12月31日退休時,適用 勞退舊制,退休前6個月之平均工資為96,600元。   ㈣原告甲○○、丙○○自受僱日起至87年6月30日止,依被告111年1 1月4日增訂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及其附件三「國家中山科 學研究院聘雇人員八十七年六三十日以前工作年資退休(職 )金、資遣費及撫卹金發給標準」;原告乙○○依被告107年8 月3日增訂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及其附件四「國家中山科 學研究院各類職聘雇人員八十七年六三十日以前工作年資退 休(職)金、資遣費及撫卹金發給標準」,所適用勞基法前 之工作年資、基數、退休金計算方式及所領取之退休金,已 如前述。  ㈤被告依適用勞基法前、後分段計算退休金基數,分別核給原 告甲○○之退休金各91,400元、4,921,504元,合計5,012,904 元;分別核給原告乙○○之退休金各921,270元、3,971,116元 ,合計4,892,386元;分別核給原告丙○○之退休金各1,503,4 80元、3,864,000元,合計5,367,480元。 四、原告3人主張:依系爭台勞三字函釋及系爭判決意旨之見解 ,被告依其系爭工作規則及適用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計 算適用勞基法後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對於原告3人反而不利 ,於此情形並無適用之餘地,應依勞基法第55條規定,適用 勞基法後始起算退休金年資基數,則被告尚應分別給付原告 甲○○、乙○○及丙○○之退休金差額各124,469元、684,398元、 428,520元及其遲延利息等語,為被告否認,並以前揭情詞 置辯。則本件爭點厥為:本件有無勞基法第84條之2之適用 ,亦即,原告3人請求被告給付上開退休金差額及其遲延利 息,是否有據?茲分述如下:  ㈠按勞工工作年資自受僱之日起算,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 其資遣費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 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 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資遣費 及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17條及第55條規定計算,勞基法第 84條之2定有明文。而依其立法理由所示:本條於85年12月2 7日增訂,係在於規範勞工計算工作年資之標準。次按勞工 退休金之給與標準如下:按其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2個基 數,但超過15年之工作年資,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最高總 數以45個基數為限,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亦定有明文。 再按勞工於事業單位納入勞基法適用前受僱,於適用勞基法 後退休者,如該事業單位於納入勞基法適用前,依當時適用 之法令或其自訂之規定,應給付勞工退休金,勞雇雙方亦按 此標準計算適用勞基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金者,則就適用勞 基法後之工作年資自應接續計算,即二者應合併計算,而非 自適用勞基法後,另行起算(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319 1號判決意旨參照)。準此以觀,跨越勞基法適用前後之勞 工,與受僱之始即適用勞基法之勞工相同,均應自受僱之日 起算其退休金年資;至於退休金之給與標準,則應按勞基法 適用前、後不同階段,分別核計,即勞基法適用以前之退休 金核計標準,依當時應適用之法令或事業單位自訂規定或勞 雇雙方之協議定之;適用勞基法以後部分,另依勞基法第55 條所定標準計算之。  ㈡經查,原告3人適用勞基法(87年7月1日)起至退休止,其工 作年資之退休金給與標準,原告甲○○、丙○○依被告111年11 月4日修正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第2、3款、第75條第1項第 2款第1目、第2項規定略以:聘雇人員之工作年資,其退休 金計算應自受聘雇之日起計,在院87年7月1日後為第16年者 ,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給與1/2個基數),未滿 半年者以辦年計,滿半年者以1年計;惟其87年7月1日前、 後合計退休金總金額以不超過45個基數(平均工資)為限; 而原告乙○○依被告107年8月3日修正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 第2項、第75條第1項第2款第1目、第2項規定略以:聘雇人 員其退休金計算應自受聘雇之日起計,在院87年7月1日後之 工作年資為第16年者,每滿1年給與1個基數(未滿半年給與 1/2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辦年計,滿半年者以1年計;惟 其87年7月1日前、後合計退休金總金額以不超過45個基數( 平均工資)為限。亦即,原告3人自87年7月1日適用勞基法 後之工作年資係接續自受僱日起算,其中在補足15年差額之 工作年資部分為每年2基數,已滿15年者,即應按勞基法第5 5條第1項第1款但書規定,給與1個基數,此與勞基法第84條 之2、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條之退休金給與計算方式,並無不 合。故原告3人自87年7月1日後之工作年資自不能請求被告 按勞基法第55條所定「1年2個基數」之給與標準計算退休金 。準此,原告3人所適用勞基法後之勞退舊制工作年資,自 受僱日起已滿15年後之工作年資,僅能按勞基法第55條所定 「滿1年1個基數」給與退休金,尚屬無誤。又系爭工作規則 係依據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並經勞資雙方協商後訂定,再 送由桃園市勞動局審查後准予備查,自屬有效而有拘束勞雇 兩造之效力,且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之意旨相同。  ㈢次查,系爭勞動三字號函釋固稱:『…二、查勞動基準法第84 條之2 規定,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 依其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計算;當時無法令可資適用者, 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適用 本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標準,依第55條規定計算 。所詢關於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疑義,依行政 院秘書處86年5 月17日台86勞字第19901 號函送審查勞動基 準法施行細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會議紀錄結論:「適用勞動 基準法後之工作年資其退休金給與同意照修正條文( 指本會 報院之該法施行細則修正草案) 第50條之3 第1 項第2 款之 計算方式辦理」,即:勞工適用本法前工作年資之退休給與 ,優於或依照當時法令標準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 本法後工作年資,在全部工作年資15年以內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2 個月平均工資,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 個月平均工資;勞工適用本法前之工作年資,其退休給與低 於當時法令標準者,其適用本法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計算, 每滿1 年給與兩個基數,超過15年之部分,每滿1 年給與1 個基數。未滿半年者以半年計;滿半年者以1 年計。另其適 用該法前後未滿1年之畸零年資,應分別依各該規定計算。… 』,然該函釋之內容與勞基法第84條之2 規定與勞基法第55 條第1 項第1 款規定並不完全相符,另添加「優於或依照當 時法令標準」、「比照當時法令標準者」及「低於當時法另 標準者」等上開法律所未有之要件,而對於人民之權利增加 法律所無之限制,乃違反法律保留原則,本院爰不適用該函 釋以處理本件。   ㈣又查,原告3人雖以系爭實務見解略以:勞基法第84條之2所 定之勞工作年資自受僱日起算,旨在擴大勞基法所定退休制 度之範圍,使較後適用勞基法之勞工亦得享有退休金之給與 ,不得令原得本於勞基法規定享有退休金給與之勞工,反因 該條文之增訂而受有不利益者,不能因適用勞基法後之工作 年資,使其請領之退休金反而減少而於此情形不適用勞基法 第84條之2等語。惟勞基法之勞退舊制係採確定給付制,而 課予雇主應給付勞工退休金之義務,由雇主依勞工每月薪資 總額2%~15%按月提撥到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又此帳戶專 款專用,所有權屬於雇主,並由臺灣銀行(信託部)辦理該 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當勞工符合退休條件向雇主請領退 休金時,雇主可由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中支付之。而勞基法 第84條之2增訂之立法理由,本在於規範工作年資有跨越適 用勞基法前後之勞工之工作年資及退休基數計算標準,亦即 ,勞工在適用勞基法前之工作年資依當時應適用之法令規定 計算工作年資及其退休金計算方式;或於無法令可資適用時 ,依各該事業單位自訂之規定或勞雇雙方之協商計算之(若 雇主無自訂退休金規定,亦無與勞工協商時,並無給付退休 金之義務),其旨在避免對勞基法適用前已依適用當時法令 規定之事業單位或無法令可資適用而依其自訂規定及經勞雇 雙方協商之事業單位而已按勞工薪資之固定比率按月提撥到 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者,創設追溯雇主須再行補提撥退休金 至勞工之退休準備專戶,而驟然增加雇主給付退休金之勞務 義務,而兼顧受規範對象對信賴當時有效法規範之保護,多 年來均適用無礙。是依勞基法第84條之2之規定,原告3人之 工作年資既已跨越勞基法施行前、後,其計算退休金基數本 應分別適用被告之系爭工作規則第77條與勞基法第55條之規 定分別計算,自無排除勞基法第84條之2適用之餘地。若謂 退休之工作年資應自受僱日起算,而就計算退休金基數之起 算日部分,又應依適用勞基法前後,均各自起算,會形同將 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予以割裂適用(即工作年資之計算自 勞工受僱日起算,而計算退休金基數起算日,卻分別自實際 之受僱日及勞基法適用日起算),致使法規喪失適用之一體 性,將勞基法第55條之規定,不適當的溯及既往適用,而與 勞基法第84條之2之規範意旨不符。  ㈤再查,本於法的安定性要求,司法者自須維持法規範之存續 與安定,避免法秩序之動搖。而原告甲○○、乙○○、丙○○已分 別於112年3月30日、111年9月29日、111年12月31日退休並 分別領取適用勞基法後被告給予之退休金,此有原告3人退 休人員退休金給付明細表附卷可稽(見勞專調卷第17至21頁 ),原告3人退休時,均未就此加以爭執,本院若貿然同意 系爭判決之見解,而作成有別於已往本院之法律見解,將影 響勞工退休金之給付計算方式,而有礙法秩序之安定性。  ㈥末查,勞基法第84條之2之法條文義就勞工跨越勞基法適用前 後之工作年資及其計算退休金方式已記載明確,顯非法律規 範之不完整性,已如前述,如未遵照立法者明文規定與法規 範目的,率以形式適用結果不利,而為逾越法律之解釋不予 適用,使該法規形同具文,徒增不必要之勞資爭議,亦恐有 違立法之本意。再則,原告所援引之系爭判決,既非最高法 院民事大法庭統一法律見解,自無拘束本院之效力,其法律 見解為本院所不採,併以敘明。是以,原告主張:本件不適 用勞基法第84條之2規定,被告應再補短少給付退休金及其 遲延利息等語,即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3人依勞基法第5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請求 被告給付短少之退休金差額予原告甲○○124,469元,及自112 年5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原告乙○○68 4,398元,及自111年11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 之利息;丙○○428,520元,及自112年2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均無理由,不應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之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 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因此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勞動事件法第15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規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民事勞動法庭  法 官 姚葦嵐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4

TYDV-113-勞訴-152-2025031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