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陽明山信用合作社

共找到 4 筆結果(第 1-4 筆)

家親聲抗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通常保護令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4號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6號 抗 告 人 丙○○ 非訟代理人 黃國政律師 相 對 人 甲○○ 乙○○ 共 同 非訟代理人 莊明翰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扶養費等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3月 29日本院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113年度家親聲字第44號第 一審裁定提起抗告,本院第二審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抗告人丙○○於原審依民法第1114條規定,請求相對人甲 ○○、乙○○自民國113年1月1日起按月給付丙○○扶養費各新臺 幣(下同)2萬元;甲○○、乙○○則於原審反聲請免除對於丙○○ 之扶養義務。原審調查後,認丙○○對於甲○○、乙○○無正當理 由未盡扶養義務之情節重大,因而免除甲○○、乙○○對於丙○○ 之扶養義務,並駁回丙○○關於給付扶養費之聲請。 二、丙○○抗告意旨:原審對於丙○○113年3月25日「家事聲請調查 證據狀」及「家事陳述意見狀㈠」之訴求及意見均隻字未提 ,僅以證人丁○○(即丙○○前妻)及戊○○(即丙○○前妻之胞妹)之 供述作為唯一根據,置虛偽造假陳述之風險於不顧,令丙○○ 之權益嚴重受損,且丙○○之同居友人己○○已於112年10月2日 對甲○○、乙○○提起「返還費用訴訟」,原審裁定可能波及損 害己○○另訴請求之相關權益。又丙○○原在花蓮從事鋁門窗業 1年多,嗣於77年至79年初改至桃園南門市場做炸物小生意 ,丁○○有空會到場幫忙,期間丙○○約每週給丁○○2,000、3,0 00元,79年後丙○○返回花蓮從事建材生意,有不定時匯款至 丁○○之「陽明山信用合作社」(即陽信銀行前身)帳戶,金額 至少10萬元以上,亦曾趁北上探視甲○○、乙○○時,直接交付 「現金」予丁○○,至94年起始未再給付甲○○、乙○○之扶養費 。再依兩造間LINE對話內容,文字語氣毫無任何衝突、仇恨 、怨尤,倘丙○○對待甲○○、乙○○有民法第1118條之1第1項、 第2項所定之情形,兩造應無可能有上開互動,為此提起抗 告,並聲明:原裁定廢棄。  三、甲○○、乙○○答辯:丙○○與甲○○、乙○○之母親丁○○結婚1個多 月就分居,甲○○、乙○○出生到成年均是由丁○○單獨扶養,丙 ○○未曾提供金錢或花費心力扶養、陪伴甲○○、乙○○,對於甲 ○○、乙○○未盡扶養義務之情節重大。又丙○○明知與甲○○、乙 ○○無任何交集、感情,方於110年11月10日傳訊予甲○○要求 結束父女關係,之後長達6個月未有交談、對話,直到111年 4月5日才因健保掛在甲○○名下,而向甲○○索取銀行帳號將健 保費轉匯予甲○○,甲○○也將丙○○匯入之款項全數用以繳納丙 ○○積欠之健保費,之後又長達3個半月未有交談、對話,可 證丙○○與甲○○之互動生疏、敷衍,每次聯繫均間隔數月之久 ,毫無情感基礎,至於丙○○所提出之照片,均係甲○○、乙○○ 成年後基於禮貌、無奈而傳送予丙○○之照片,不能代表兩造 互動良好,為此聲明:抗告駁回。 四、直系血親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直系血親尊親屬不能維持 生活者,即有受扶養之權利;惟受扶養權利者對負扶養義務 者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之情節重大,由負扶養義務者負 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時,法院得免除其扶養義務;此觀民法 第1114條第1款、第1117條及第1118條之1第1項第2款、第2 項等規定即明。經查:  ㈠丙○○與丁○○於70年6月28日結婚後,生有甲○○(00年0月00日生 )及乙○○(79年7月14日),嗣於99年4月28日兩願離婚,協議 由丁○○行使負擔對於尚未成年乙○○之權利義務等情,有兩造 之戶籍謄本可以證明(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1 至15頁);又丙○○名下無財產,於110年、111年均未申報任 何所得,勞工保險已於108年7月31日退保,且丙○○目前無配 偶,一親等直系血親卑親屬僅有甲○○及乙○○等情,有丙○○之 財產所得調件明細表、勞工保險投保紀錄及一親等關聯資料 可以參考(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61至63、77至7 8頁,本院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4號卷第189至190頁),可 認丙○○主張其自113年1月1日起不能維持生活而有受扶養之 需要屬實,且甲○○、乙○○為丙○○之第一順序扶養義務人。  ㈡甲○○、乙○○於原審提出反聲請,主張丙○○對其等未盡扶養義 務情節重大,為此請求免除對於丙○○之扶養義務等情,業據 證人丁○○於原審調查時具結證稱:我與張寶墻於70年間結婚 1、2個月後就分居,因為當時我懷孕,丙○○沒有工作,我和 丙○○商量回臺北原來公司工作後,住在公司宿舍,我們就一 直分居到離婚,生完小孩後我到姊姊在永和租的房子坐月子 ,坐月子時張寶墻有來借錢,分居期間丙○○都住在花蓮,有 來跟我同住的時間大概只有4、5天,小孩的扶養費都是我自 己付的,小孩國小、國中也都是我自己接送,丙○○都沒有參 與,我妹妹戊○○從71年就與我們一家三口同住,直到乙○○國 中畢業,戊○○買房子才搬出去,但戊○○常常回來看我們等語 (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25至129、139頁);暨 證人即丁○○之胞妹戊○○於原審調查時具結證稱:我從甲○○、 乙○○出生後就與她們同住,剛開始住在永和租屋處,後來住 在北投,只有我跟甲○○、乙○○、丁○○4個人同住,印象中丙○ ○都沒有過來與小孩同住過夜,主要都是丁○○接送小孩,我 另一個姊姊偶爾會幫忙接送,我有參加過乙○○的畢業典禮, 丙○○從來沒有出現過,我也沒有看過丙○○給付家用或扶養費 ,小孩生病都是丁○○處理,不然就是我的家人幫忙等語(原 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31至135頁);丙○○於同日 調查時亦陳稱:我跟丁○○結婚1個多月就分居了,因為剛結 婚丁○○不適應花蓮生活,經過協調後她回原來公司上班,之 後丁○○就住在臺北市西寧北路宿舍,我們一直分居到離婚, 但中間有來來往往等語(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 23頁);依上開陳述,可證甲○○出生前,丙○○與丁○○即已分 居花蓮及臺北兩地,甲○○、乙○○出生後均係與丁○○、戊○○同 住,由丁○○擔任主要照顧者,且戊○○未有印象丙○○曾與甲○○ 、乙○○同住,亦未見過丙○○出席甲○○、乙○○之學校活動,縱 丙○○辯稱:甲○○在屏東就讀大仁科技大學時,其有前往安慰 等語(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41頁),仍難認丙○ ○有實質分擔甲○○、乙○○成長期間之照護責任。  ㈢丙○○辯稱其於77年至79年間在桃園從事炸物生意,丁○○有空 會到場幫忙,其約每週給丁○○2,000、3,000元,79年後返回 花蓮從事建材生意,亦不定時匯款至丁○○之「陽明山信用合 作社」(即陽信銀行前身)帳戶等語,並提出華南商業銀行存 款往來明細表暨對帳單為憑。惟丁○○既係有空始前往桃園幫 忙丙○○之生意,即難認丙○○每週均有給付丁○○金錢,且本院 依丙○○聲請調取丁○○之陽信銀行帳戶於81年4月9日至82年12 月31日之交易紀錄後,與丙○○提出之華南銀行交易明細比對 結果,均無相同日期自該華南銀行帳戶匯款至丁○○陽信銀行 帳戶之紀錄(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61頁,本院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4號卷第205至213頁),反而係丁○○之 陽信銀行帳戶於81年11月26日「支出」35萬元,丙○○提出之 華南銀行帳戶則於81年11月26日「存入」35萬元(本院113年 度家親聲抗字第34號卷第207頁,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 6號卷第161頁),顯無法證明丙○○曾以上開華南銀行帳戶匯 款予丁○○用以支付甲○○、乙○○之扶養費,是證人丁○○、戊○○ 證述丙○○未給付關於甲○○、乙○○之扶養費等語,應較為可採 ,縱丙○○於77年至79年間有零星給予丁○○金錢,衡諸甲○○、 乙○○成年前長達20年所需之關愛及生活費用,丙○○未盡扶養 義務之情節仍屬重大。  ㈣丙○○雖提出其與甲○○間之通訊紀錄及甲○○、乙○○之生活照2張 ,據以辯稱其對待甲○○、乙○○無民法第1118條之1第1項、第 2項所定之情形等語。然上開照片日期均係105年間,照片中 人物僅有甲○○、乙○○及小孩,並無丙○○(本院113年度家親聲 抗字第34號卷第133至135頁),無從僅以該2張照片即認兩造 間互動良好,且依上開通訊紀錄,丙○○於110年11月10日突 傳訊要求與甲○○、乙○○結束父女關係,並表示兩造已無交集 ,不想死後造成甲○○、乙○○麻煩,甲○○則回以「交集這個事 一向不是一方的問題」、「我們是有被好好教養的(,)其實 對父母(,)我們應該不是讓您有操心到或麻煩的孩子」、「 但你從未想過」、「如果沒有什麼威脅…其實也就現況…地生 活著」、「您好好照顧身體(,)我跟阿方也很感恩」,丙○○ 亦表明「妳們如何對待我,我都不會放在心上或怪妳們…」 、「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照顧妳媽,孝順她」(本院113年度家 親聲抗字第34號卷第87至91頁),嗣甲○○僅有於111年4月6日 、111年7月24日回覆丙○○之訊息及於111年9月1日至111年9 月17日、111年9月29日至111年10月2日間聯繫丙○○關於住院 之事,至112年3月2日至112年3月22日丙○○要求見面及揚言 提告後,兩造即未再傳訊聯繫(本院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4 號卷第93至131頁),足見兩造間感情確實淡薄,無從據以推 翻前述丙○○對於甲○○、乙○○未盡扶養義務情節重大之事實, 是丙○○所辯無法採信。  ㈤綜上所述,丙○○對於甲○○、乙○○未盡扶養義務之情節重大, 倘令甲○○、乙○○負擔丙○○之扶養義務,顯然有失公平,原審 依民法1118條之1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免除甲○○、乙○○對 於丙○○之扶養義務,並駁回丙○○關於給付扶養費之請求,並 無違誤,丙○○抗告意旨求予廢棄,核屬無據。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家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陳文通                    法 官 姜麗香                   法 官 陳怡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僅得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提起再抗告。如提起再抗 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告 狀,並繳納再抗告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劉雅萍

2025-03-03

SLDV-113-家親聲抗-36-20250303-1

家親聲抗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給付扶養費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4號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6號 抗 告 人 丙○○ 非訟代理人 黃國政律師 相 對 人 甲○○ 乙○○ 共 同 非訟代理人 莊明翰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扶養費等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3月 29日本院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113年度家親聲字第44號第 一審裁定提起抗告,本院第二審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抗告人丙○○於原審依民法第1114條規定,請求相對人甲 ○○、乙○○自民國113年1月1日起按月給付丙○○扶養費各新臺 幣(下同)2萬元;甲○○、乙○○則於原審反聲請免除對於丙○○ 之扶養義務。原審調查後,認丙○○對於甲○○、乙○○無正當理 由未盡扶養義務之情節重大,因而免除甲○○、乙○○對於丙○○ 之扶養義務,並駁回丙○○關於給付扶養費之聲請。 二、丙○○抗告意旨:原審對於丙○○113年3月25日「家事聲請調查 證據狀」及「家事陳述意見狀㈠」之訴求及意見均隻字未提 ,僅以證人丁○○(即丙○○前妻)及戊○○(即丙○○前妻之胞妹)之 供述作為唯一根據,置虛偽造假陳述之風險於不顧,令丙○○ 之權益嚴重受損,且丙○○之同居友人己○○已於112年10月2日 對甲○○、乙○○提起「返還費用訴訟」,原審裁定可能波及損 害己○○另訴請求之相關權益。又丙○○原在花蓮從事鋁門窗業 1年多,嗣於77年至79年初改至桃園南門市場做炸物小生意 ,丁○○有空會到場幫忙,期間丙○○約每週給丁○○2,000、3,0 00元,79年後丙○○返回花蓮從事建材生意,有不定時匯款至 丁○○之「陽明山信用合作社」(即陽信銀行前身)帳戶,金額 至少10萬元以上,亦曾趁北上探視甲○○、乙○○時,直接交付 「現金」予丁○○,至94年起始未再給付甲○○、乙○○之扶養費 。再依兩造間LINE對話內容,文字語氣毫無任何衝突、仇恨 、怨尤,倘丙○○對待甲○○、乙○○有民法第1118條之1第1項、 第2項所定之情形,兩造應無可能有上開互動,為此提起抗 告,並聲明:原裁定廢棄。  三、甲○○、乙○○答辯:丙○○與甲○○、乙○○之母親丁○○結婚1個多 月就分居,甲○○、乙○○出生到成年均是由丁○○單獨扶養,丙 ○○未曾提供金錢或花費心力扶養、陪伴甲○○、乙○○,對於甲 ○○、乙○○未盡扶養義務之情節重大。又丙○○明知與甲○○、乙 ○○無任何交集、感情,方於110年11月10日傳訊予甲○○要求 結束父女關係,之後長達6個月未有交談、對話,直到111年 4月5日才因健保掛在甲○○名下,而向甲○○索取銀行帳號將健 保費轉匯予甲○○,甲○○也將丙○○匯入之款項全數用以繳納丙 ○○積欠之健保費,之後又長達3個半月未有交談、對話,可 證丙○○與甲○○之互動生疏、敷衍,每次聯繫均間隔數月之久 ,毫無情感基礎,至於丙○○所提出之照片,均係甲○○、乙○○ 成年後基於禮貌、無奈而傳送予丙○○之照片,不能代表兩造 互動良好,為此聲明:抗告駁回。 四、直系血親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直系血親尊親屬不能維持 生活者,即有受扶養之權利;惟受扶養權利者對負扶養義務 者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之情節重大,由負扶養義務者負 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時,法院得免除其扶養義務;此觀民法 第1114條第1款、第1117條及第1118條之1第1項第2款、第2 項等規定即明。經查:  ㈠丙○○與丁○○於70年6月28日結婚後,生有甲○○(00年0月00日生 )及乙○○(79年7月14日),嗣於99年4月28日兩願離婚,協議 由丁○○行使負擔對於尚未成年乙○○之權利義務等情,有兩造 之戶籍謄本可以證明(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1 至15頁);又丙○○名下無財產,於110年、111年均未申報任 何所得,勞工保險已於108年7月31日退保,且丙○○目前無配 偶,一親等直系血親卑親屬僅有甲○○及乙○○等情,有丙○○之 財產所得調件明細表、勞工保險投保紀錄及一親等關聯資料 可以參考(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61至63、77至7 8頁,本院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4號卷第189至190頁),可 認丙○○主張其自113年1月1日起不能維持生活而有受扶養之 需要屬實,且甲○○、乙○○為丙○○之第一順序扶養義務人。  ㈡甲○○、乙○○於原審提出反聲請,主張丙○○對其等未盡扶養義 務情節重大,為此請求免除對於丙○○之扶養義務等情,業據 證人丁○○於原審調查時具結證稱:我與張寶墻於70年間結婚 1、2個月後就分居,因為當時我懷孕,丙○○沒有工作,我和 丙○○商量回臺北原來公司工作後,住在公司宿舍,我們就一 直分居到離婚,生完小孩後我到姊姊在永和租的房子坐月子 ,坐月子時張寶墻有來借錢,分居期間丙○○都住在花蓮,有 來跟我同住的時間大概只有4、5天,小孩的扶養費都是我自 己付的,小孩國小、國中也都是我自己接送,丙○○都沒有參 與,我妹妹戊○○從71年就與我們一家三口同住,直到乙○○國 中畢業,戊○○買房子才搬出去,但戊○○常常回來看我們等語 (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25至129、139頁);暨 證人即丁○○之胞妹戊○○於原審調查時具結證稱:我從甲○○、 乙○○出生後就與她們同住,剛開始住在永和租屋處,後來住 在北投,只有我跟甲○○、乙○○、丁○○4個人同住,印象中丙○ ○都沒有過來與小孩同住過夜,主要都是丁○○接送小孩,我 另一個姊姊偶爾會幫忙接送,我有參加過乙○○的畢業典禮, 丙○○從來沒有出現過,我也沒有看過丙○○給付家用或扶養費 ,小孩生病都是丁○○處理,不然就是我的家人幫忙等語(原 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31至135頁);丙○○於同日 調查時亦陳稱:我跟丁○○結婚1個多月就分居了,因為剛結 婚丁○○不適應花蓮生活,經過協調後她回原來公司上班,之 後丁○○就住在臺北市西寧北路宿舍,我們一直分居到離婚, 但中間有來來往往等語(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 23頁);依上開陳述,可證甲○○出生前,丙○○與丁○○即已分 居花蓮及臺北兩地,甲○○、乙○○出生後均係與丁○○、戊○○同 住,由丁○○擔任主要照顧者,且戊○○未有印象丙○○曾與甲○○ 、乙○○同住,亦未見過丙○○出席甲○○、乙○○之學校活動,縱 丙○○辯稱:甲○○在屏東就讀大仁科技大學時,其有前往安慰 等語(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41頁),仍難認丙○ ○有實質分擔甲○○、乙○○成長期間之照護責任。  ㈢丙○○辯稱其於77年至79年間在桃園從事炸物生意,丁○○有空 會到場幫忙,其約每週給丁○○2,000、3,000元,79年後返回 花蓮從事建材生意,亦不定時匯款至丁○○之「陽明山信用合 作社」(即陽信銀行前身)帳戶等語,並提出華南商業銀行存 款往來明細表暨對帳單為憑。惟丁○○既係有空始前往桃園幫 忙丙○○之生意,即難認丙○○每週均有給付丁○○金錢,且本院 依丙○○聲請調取丁○○之陽信銀行帳戶於81年4月9日至82年12 月31日之交易紀錄後,與丙○○提出之華南銀行交易明細比對 結果,均無相同日期自該華南銀行帳戶匯款至丁○○陽信銀行 帳戶之紀錄(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6號卷第161頁,本院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4號卷第205至213頁),反而係丁○○之 陽信銀行帳戶於81年11月26日「支出」35萬元,丙○○提出之 華南銀行帳戶則於81年11月26日「存入」35萬元(本院113年 度家親聲抗字第34號卷第207頁,原審112年度家親聲字第38 6號卷第161頁),顯無法證明丙○○曾以上開華南銀行帳戶匯 款予丁○○用以支付甲○○、乙○○之扶養費,是證人丁○○、戊○○ 證述丙○○未給付關於甲○○、乙○○之扶養費等語,應較為可採 ,縱丙○○於77年至79年間有零星給予丁○○金錢,衡諸甲○○、 乙○○成年前長達20年所需之關愛及生活費用,丙○○未盡扶養 義務之情節仍屬重大。  ㈣丙○○雖提出其與甲○○間之通訊紀錄及甲○○、乙○○之生活照2張 ,據以辯稱其對待甲○○、乙○○無民法第1118條之1第1項、第 2項所定之情形等語。然上開照片日期均係105年間,照片中 人物僅有甲○○、乙○○及小孩,並無丙○○(本院113年度家親聲 抗字第34號卷第133至135頁),無從僅以該2張照片即認兩造 間互動良好,且依上開通訊紀錄,丙○○於110年11月10日突 傳訊要求與甲○○、乙○○結束父女關係,並表示兩造已無交集 ,不想死後造成甲○○、乙○○麻煩,甲○○則回以「交集這個事 一向不是一方的問題」、「我們是有被好好教養的(,)其實 對父母(,)我們應該不是讓您有操心到或麻煩的孩子」、「 但你從未想過」、「如果沒有什麼威脅…其實也就現況…地生 活著」、「您好好照顧身體(,)我跟阿方也很感恩」,丙○○ 亦表明「妳們如何對待我,我都不會放在心上或怪妳們…」 、「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照顧妳媽,孝順她」(本院113年度家 親聲抗字第34號卷第87至91頁),嗣甲○○僅有於111年4月6日 、111年7月24日回覆丙○○之訊息及於111年9月1日至111年9 月17日、111年9月29日至111年10月2日間聯繫丙○○關於住院 之事,至112年3月2日至112年3月22日丙○○要求見面及揚言 提告後,兩造即未再傳訊聯繫(本院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34 號卷第93至131頁),足見兩造間感情確實淡薄,無從據以推 翻前述丙○○對於甲○○、乙○○未盡扶養義務情節重大之事實, 是丙○○所辯無法採信。  ㈤綜上所述,丙○○對於甲○○、乙○○未盡扶養義務之情節重大, 倘令甲○○、乙○○負擔丙○○之扶養義務,顯然有失公平,原審 依民法1118條之1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免除甲○○、乙○○對 於丙○○之扶養義務,並駁回丙○○關於給付扶養費之請求,並 無違誤,丙○○抗告意旨求予廢棄,核屬無據。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家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陳文通                    法 官 姜麗香                   法 官 陳怡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僅得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提起再抗告。如提起再抗 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告 狀,並繳納再抗告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劉雅萍

2025-03-03

SLDV-113-家親聲抗-34-20250303-1

臺灣高等法院

協同清算合資財產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上字第1037號 上 訴 人 張溪秀 張育羣 張立群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卓品介律師 上 訴 人 董麗琴(兼張瑋珊之承受訴訟人) 張耀文 駱萍(即張海清之承受訴訟人) 張勇智(即張海清之承受訴訟人) 陳思岑 兼 上 一人 送達代收人 陳鴻明 被 上 訴人 蔣志剛(即蔣碧玉之承受訴訟人) 訴訟代理人 陳建偉律師 林筠傑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協同清算合資財產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 112年5月31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重訴字第348號第一審判 決提起上訴,本院於114年1月8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張溪秀、張育羣、張立群、董麗琴、張 耀文、駱萍、張勇智連帶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訴訟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者,共同訴訟 人中一人之行為有利益於共同訴訟人者,其效力及於全體; 不利益者,對於全體不生效力,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1項第1 款定有明文。本件被上訴人主張訴外人張陳琴(繼承人為 原審共同被告張溪秀、張育羣、張立群、董麗琴、張耀文及 張海清)、陳林桂英(繼承人為原審共同被告陳鴻明、陳思 岑)及原審原告蔣碧玉(下合稱蔣碧玉等3人)約定各出資3 分之1,購買新北市○○區○○段000地號及同段277地號土地( 下合稱系爭土地),再出賣得利平分,而成立合資契約(下 稱系爭契約)。嗣張陳琴及陳林桂英先後死亡,僅餘蔣碧玉 一人時,該合資關係(下稱系爭合資關係)消滅,原審共同 被告分別為張陳琴及陳林桂英繼承人,應類推適用民法第69 4條第1項規定及依民法第1148條第1項繼承法律關係,與其 協同辦理清算合資財產等語,則本件訴訟標的對於原審共同 被告間必須合一確定。從而,上訴人張溪秀、張育羣、張立 群(下稱張溪秀等3人)提起第二審上訴之效力自應及於未 提起上訴之董麗琴、張耀文、陳鴻明、陳思岑及張海清,爰 將渠5人併列為視同上訴人。 二、查視同上訴人張海清(下逕稱其名)於本院審理中即民國OO O年O月OO日死亡,駱萍、張勇智為其繼承人等情,有戶籍謄 本、繼承系統表及原法院113年9月27日函覆未受理張海清之 聲請拋棄繼承事件可稽(本院卷第369、375頁至第380頁) ,嗣被上訴人於113年11月4日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本院卷第 387頁),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上訴人董麗琴、張耀文、駱萍、張勇智、陳思岑(下逕稱姓 名)均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被上訴人之聲請,由其一造辯 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被上訴人主張:蔣碧玉等3人於56年11月11日約定各出資3分 之1,向訴外人林永福購買系爭土地,登記於具自耕農身分 之張陳琴名下,嗣將來經多數決議處分系爭土地得利後平分 ,以賺取差價獲利,並簽立系爭契約。嗣蔣碧玉等3人於56 年11月24日與林永福簽訂買賣契約書(下稱系爭買賣契約) ,購買系爭土地,並登記於張陳琴名下。而系爭契約屬合資 之無名契約,得類推適用民法合夥之相關規定。張陳琴及林 桂英先後死亡已生當然解散事由,應類推適用合夥之規定進 行清算。又蔣碧玉於OOO年O月OO日死亡,伊為其唯一繼承人 ,爰類推適用民法第694條第1項規定及依民法第1148條第1 項繼承法律關係,請求上訴人偕同伊辦理清算由蔣碧玉等3 人合資購買之系爭土地;伊於清算前,保留上訴人應給付範 圍之聲明等語(原法院就前者先為一部判決,而判命上訴人 偕同被上訴人辦理清算合資購買之系爭土地。上訴人聲明不 服,提起上訴)。並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二、上訴人方面  ㈠張溪秀等3人以:系爭土地為張陳琴所有,因張陳琴不識字, 且無法了解系爭契約及買賣契約約定之內容,並未於系爭契 約及買賣契約上簽名。縱認前開契約書真正,然蔣碧玉等3 人間並未合意共同出資以完成一定目的,是系爭契約性質上 非屬合資契約。況系爭土地登記予張陳琴名下,並由其出名 對外處理系爭土地買賣事業之經營與執行,故系爭契約與隱 名合夥契約性質相似,應類推適用民法隱名合夥之規定。系 爭契約因張陳琴於OO年OO月OO日死亡而終止,被上訴人遲至 110年4月8日起訴,其請求權已罹於消滅時效。另系爭契約 並未約定合資人死亡後得由繼承人繼承,則類推適用民法第 687條第1款規定,伊於張陳琴過世後無從承受張陳琴之系爭 契約當事人地位,伊亦未經全體合資人選任為清算人,自無 從與被上訴人一同辦理清算合資財產等語,資為抗辯。並上 訴聲明:㈠原判決廢棄。㈡被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駁回。  ㈡上訴人陳鴻明、陳思岑(下稱陳鴻明等2人)以:伊同意被上 訴人之主張,與其餘上訴人在本件訴訟上的利害關係不一致 ,請將原審判決訴訟費用負擔部分撤銷,改判為第一審及第 二審訴訟費用皆由其餘上訴人連帶負擔等語。並聲明:上訴 駁回。  ㈢董麗琴、張耀文、駱萍、張勇智未於準備程序及言詞辯論期 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查蔣碧玉等3人僅張陳琴具自耕農身分,而張陳琴於57年6月 3日以「買賣」為原因登記為新北市○○區○○段000地號(地目 田,重測前為新北市○○○段○○○○段00000地號)及同段277地 號(地目田,重測前為○○○段○○○小段189-13地號)土地(即 系爭土地)之所有權人。張陳琴於OO年OO月OO日死亡,繼承 人為張海清、張港明、張溪秀、張茂彬。張港明於OOO年OO 月OO日死亡,繼承人為張育羣、張立群。張茂彬於OOO年O月 OO日死亡,繼承人為董麗琴、張耀文、張瑋珊。張瑋珊於OO O年O月OO日死亡,繼承人為董麗琴。張海清於OOO年O月OO日 死亡,繼承人為駱萍、張勇智。嗣系爭土地由張陳琴之繼承 人即張茂彬、張港明、張溪秀於89年12月8日辦理繼承登記 ,應有部分各3分之1。張茂彬於94年6月27日各出賣系爭土 地應有部分(下稱應有部分)30000分之2028予張溪秀及張 港明,並於94年7月26日為所有權移轉登記,張溪秀及張港 明之應有部分均變更為30000分之2028,張茂彬之應有部分 為30000分之5944。張港明於OOO年OO月OO日死亡,其應有部 分由繼承人張立群、張育羣繼承各30000分之6014,並於104 年1月13日為繼承登記。張茂彬於104年11月12日各出賣應有 部分30000分之1486予張立群、張育羣、張宏毅、張宏忠, 並於104年11月26日為所有權移轉登記。系爭土地現由張溪 秀、張立群、張育羣、張宏毅、張宏忠共有,應有部分依序 為30000分之12028、30000分之7500、30000分之7500、3000 0分之1486、30000分之1486。另陳林桂英於OOO年OO月O日死 亡,繼承人為陳鴻明、陳思岑;蔣碧玉於OOO年O月OO日死亡 ,繼承人為被上訴人等情,為張溪秀等3人、陳鴻明及被上 訴人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58至159頁),復有土地登記謄本 、異動索引、原法院民事紀錄科關於有無拋棄繼承查詢表、 原法院關於有無拋棄繼承之回函、繼承系統表及戶籍謄本可 證(原審卷一第119至134、143至145、191至201、229頁, 卷二第275、493至505頁,原審之當事人個人資料卷,本院 卷第119、169至171、257至261、369頁),堪信為真實。 四、被上訴人主張蔣碧玉等3人成立合資契約,應類推適用關於 合夥之規定,嗣張陳琴、陳李桂英死亡後,系爭合資關係當 然解散,伊為蔣碧玉之繼承人,得依民法第1148條第1項及 類推適用第694條第1項規定,請求上訴人偕同辦理清算合資 財產等情,為張溪秀等3人所否認,並以前揭情詞置辯。經 查:  ㈠按訴訟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者,適用下列 各款之規定:一共同訴訟人中一人之行為有利益於共同訴訟 人者,其效力及於全體;不利益者,對於全體不生效力。民 事訴訟法第56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查本件訴訟標的為被 上訴人基於合資關係對張陳琴、陳林桂英之繼承人為請求, 於上訴人間有合一確定之必要。因此,陳鴻明等2人前揭答 辯陳述,客觀上不利益於其他共同訴訟人,揆諸前揭規定, 對其他上訴人全體不生效力。   ㈡蔣碧玉等3人共同簽立系爭契約及買賣契約:  ⒈被上訴人主張蔣碧玉等3人於56年11月11日簽立系爭契約,約 定各出資3分之1購買系爭土地,並登記於具自耕農身分之張 陳琴名下,嗣將來經多數決議售價並處分系爭土地取得之款 項,由蔣碧玉等3人平分,系爭土地所有權狀交由蔣碧玉保 管等,蔣碧玉等3人其後即以價金新臺幣(下同)41萬5,272 元向林永福購買系爭土地,並於57年6月3日登記於張陳琴名 下,系爭土地重測前之所有權狀正本自57年6月3日迄今均由 蔣碧玉保管,蔣碧玉死亡後由被上訴人持有保管等情,業據 提出系爭契約、系爭買賣契約、土地所有權狀等件為證(原 審卷一第33至43、141頁)。張溪秀等3人雖否認系爭契約及 買賣契約之真正,然經法務部調查局鑑定系爭契約及買賣契 約上「張陳琴」印文,以重疊比對、特徵比對、影像光譜比 對儀、3D數位影像顯微鏡檢查之鑑定方法比對結果,認上開 印文與張陳琴於臺北市木柵區農會78年6月19日活期存款印 鑑卡、87年2月27日會員入會申請書及85年3月19日陽明山信 用合作社印鑑卡原本上之印文均相同,有該局111年12月21 日調科貳字第11103342400號函送之文書暨指紋鑑識實驗室 鑑定書(下稱系爭鑑定報告)在卷可稽(見外放卷),堪信 系爭契約及買賣契約書上「張陳琴」印文之真正,則依民事 訴訟法第358條「私文書經本人或其代理人簽名、蓋章或按 指印或有法院或公證人之認證者,推定為真正。」之規定, 已得推定系爭契約及系爭買賣契約書為真正。又蔣碧玉保管 系爭土地重測前之所有權狀正本、57年間買受系爭土地所繳 納土地增值稅聯單、系爭土地自58年至76年停徵前之田賦繳 納憑據、鑑界費、抄錄費、改制前臺北縣新店鎮公所66年9 月2日發給張陳琴關於系爭土地無訂立三七五減租條例證明 書等(原審卷二第237至256、267頁),衡情該等文書均係 系爭土地之買受人或所有權人所持有,蔣碧玉持有該等文書 ,即與系爭契約所載系爭土地係蔣碧玉等3人「共同產權」 乙節相符;且系爭土地為農地,依當時法令須具自耕農身分 始得承受,而蔣碧玉等3人中僅張陳琴具自耕農身分乙節, 為張溪秀等3人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59頁),亦與系爭契約 記載蔣碧玉等3人因此合意將系爭土地登記在張陳琴名下等 節相符;及蔣碧玉保管系爭土地所有權狀亦與系爭契約所約 定內容相符。此外,張溪秀等3人復未能說明蔣碧玉持有系 爭土地所有權狀之源由及舉證證明其等或張陳琴有繳納系爭 土地田賦(原審卷二第398頁),則綜上情狀以觀,足認系 爭契約及買賣契約為真正。  ⒉張溪秀等3人雖辯稱系爭鑑定報告將張陳琴於臺北市木柵區農 會78年6月19日活期存款印鑑卡、87年2月27日會員入會申請 書及85年3月19日陽明山信用合作社印鑑卡、陳鴻明所提系 爭契約原本上之印文均編為甲類印文,將系爭契約及買賣契 約依序編為乙1、乙2類印文,使用重疊比對法鑑定,會發生 「大蓋小」、「粗蓋細」,致無法發現其相異之處,不精確 ,且如原審卷三第229頁系爭鑑定報告節本所示,乙1、乙2 印文右框圈選處(標示a)為筆觸未連續直線,左下框圈選處 (標示b)有空隙;而甲類印文右框為倒落、連續直線(標示a’ ),左下框並無空隙(標示b’);及乙1、乙2之琴字下方圈 選處(標示c)為不連續運筆;而甲類該字下方為連續運筆( 標示c’),是乙1、乙2、甲類印文並非相同,系爭鑑定報告 不足採信云云,並另提出全球鑑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就系爭 契約與張陳琴之陳情書所為印文不相同之鑑定報告書為憑( 原審卷二第257至259、291至307頁)。然查前述鑑定報告書 係以影本鑑定,該報告書亦載明以影本鑑定結果可能失真( 原審卷二第293頁),本院自難據此為有利於張溪秀等3人之 認定。又衡情即使同一顆印章,亦會因沾墨水之多寡、蓋章 之力度與紙質而影響墨汁暈開之程度,而系爭鑑定報告係以 重疊比對、特徵比對、影像光譜比對儀、3D數位影像顯微鏡 檢查之鑑定方法,比對乙1、乙2及所有甲類印文,發現乙1 、乙2、甲類印文之紋線細部特徵均相同,自堪採信。張溪 秀等3人前開所辯,難認可取。  ⒊張溪秀等3人又辯稱張陳琴不識字,且出生於日治時期,未曾 受過繁體中文教育,無法了解系爭契約及買賣契約約定之內 容,自不可能於上述契約書用印云云。惟查,張陳琴雖為15 年出生,然其教育程度為國民學校畢業,有戶籍謄本可稽( 原審卷二第500至504頁),難謂全未受教育之人。此外,張 溪秀等3人未就張陳琴不識字乙節舉證以實其說,自難憑其 出生於日治時代乙節,即遽認張陳琴並不識字。況縱認其不 識字,亦非不得經由旁人解說後於系爭契約及買賣契約用印 。而按如有用印章代簽名者,其蓋章與簽名生同等之效力, 為民法第3條第2項所明定。查系爭契約及買賣契約書上張陳 琴之印文既為真正,已如前述,則縱系爭契約及買賣契約上 張陳琴簽名非本人親簽,仍生與簽名同等之效力。張溪秀等 3人空言抗辯,要難採信。  ⒋綜上,被上訴人主張蔣碧玉等3人共同簽立系爭契約及買賣契 約乙節,洵堪採信。   ㈢系爭契約屬於合資之無名契約性質,應類推適用民法合夥規 定:  ⒈按合資契約係雙方共同出資完成一定目的之契約;而合夥乃 二人以上互約出資以經營共同事業之契約,二者均係契約當 事人共同出資,雙方就出資及獲利比例均按約定定之,差異 僅在合夥以經營共同事業為特點,則就性質不相牴觸部分, 非不得類推適用民法合夥之相關規定,以定合資人間之權義 歸屬(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148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經審視系爭契約內容(原審卷一第141頁),蔣碧玉等3人係 約定各出資3分之1向林永福購買系爭土地,系爭土地係三人 共同產權,惟因系爭土地是田地,僅張陳琴業農,故以張陳 琴名義購買及辦理過戶,但系爭土地之出售處分,須經三人 協議同意,但售價經二人同意發售,另一人不得異議,或其 中一人提議發售其價格合符市面標準時,另二人有力量承購 者得優先承購,否則應同意向外發售,不得異議,並將所處 分取得款項三人均分(各三分之一取得之)。嗣蔣碧玉等3人 於56年11月24日共同向林永福購買系爭土地,並共同與林永 福簽訂系爭買賣契約(原審卷一第35至39頁)。從而,足認 蔣碧玉等3人係合資購買土地,目的在將來出售系爭土地, 以賺取價差均分利益,揆諸前揭說明,核屬合資之無名契約 性質,應類推適用民法合夥規定。  ⒊張溪秀等3人雖辯稱依系爭契約約定,張陳琴為系爭土地之所 有權人,且負責對外處理系爭土地出賣等之事業營業與執行 ,而蔣碧玉、陳林桂英就系爭土地僅有民法第706條規定之 監督權,故系爭契約與隱名合夥契約相似,應類推適用民法 隱名合夥規定云云。惟按合夥為二人以上互約出資以經營共 同事業之契約,隱名合夥則為當事人約定一方對於他方所經 營之事業出資,而分受其營業所生之利益及分擔其所生損失 之契約,故合夥所經營之事業,係合夥人全體共同之事業, 隱名合夥所經營之事業,則係出名營業人一人之事業,非與 隱名合夥人共同之事業,依民法第704條第1項規定,並專由 出名營業人執行事務。苟其契約係互約出資以經營共同之事 業,則雖約定由合夥人中一人執行合夥之事務,其他不執行 合夥事務之合夥人,僅於出資之限度內負分擔損失之責任, 亦屬合夥而非隱名合夥(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754號判 決要旨參照)。查系爭契約係約定蔣碧玉等3人所合資購買 之系爭土地為3人共同之產權,僅因礙於法令規定而登記在 張陳琴名下,但合資財產須經3人協議同意或多數決後始得 出售,並非張陳琴可單獨處分,且出售所得之價金亦需均分 ,並由3人共同出面與林永福簽訂系爭買賣契約,另由蔣碧 玉保管系爭土地所有權狀及繳納田賦等,故並非由張陳琴單 獨執行合資事務,則揆諸前揭說明,系爭契約性質與合夥關 係較為類似,而非隱名合夥性質,故應類推適用民法合夥規 定,故張溪秀等3人前揭所辯,難認可取。  ㈣系爭合資關係於陳林桂英於OOO年OO月O日死亡時解散,被上 訴人得類推適用民法第694條第1項規定及依民法第1148條第 1項繼承法律關係,請求上訴人協同清算合資財產:  ⒈按合夥解散後,其清算由合夥人全體或由其所選任之清算人 為之。民法第694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因合夥人死亡而退 夥,但契約訂明其繼承人得繼承者,不在此限,此觀民法第 687條第1款規定即明。再按合夥乃二人以上互約出資之合夥 人共同經營事業之契約(民法第667條第1項),合夥於存續 期間至少須有合夥人二人,始足以維持合夥之存在。是以, 合夥存續期間若因合夥人退夥致僅剩合夥人一人時,因已不 符合夥之成立要件,且其共同經營事業之目的亦無從繼續, 自應認合夥之目的事業不能完成而有同法第692條第3款所列 歸於解散之事由(參見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474號判決 意旨)。上開關於合夥之規定,與合資之性質並無牴觸,自 可類推適用於合資契約以定合資人間之權義歸屬。  ⒉查系爭合資關係由蔣碧玉等3人所組成,細譯系爭契約並未約 定合資人之繼承人得繼承系爭合資關係,而張陳琴、陳林桂 英先後於OO年OO月OO日、OOO年OO月OO日死亡,有戶籍謄本 可憑(原審卷一第193至195頁),是系爭合資關係於張陳琴 、陳林桂英死亡時,即分別生退夥之效果。從而,系爭合資 關係於陳林桂英OOO年OO月OO日死亡,合資構成員僅剩蔣碧 玉一人,此與合資必以二人以上互約出資以完成一定目的之 要件不符,自應認合資之目的不能完成,而有解散之事由。 是以,系爭合資關係於101年12月24日因僅剩蔣碧玉一人, 而無法完成目的,具有解散系爭合資關係之事由,即需就屬 蔣碧玉等3人共同產權之合資財產或債權債務進行結算,以 釐清合資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自得類推適用民法第694條 第1項規定,進行清算程序,分配合資財產,以消滅合資關 係。又張陳琴之繼承人張茂彬雖將所繼承之應有部分分別讓 與予張立群、張育羣、即非繼承人之張宏毅、張宏忠,已如 前述,然此部分非不可轉為張茂彬或其繼承人即董麗琴、張 耀文對其他合資人或繼承人之損害賠償債權等權利,而就現 存資產狀況進行清算,釐清權利義務關係,故不影響清算程 序之進行。再者,陳鴻明等2人為陳林桂英之繼承人、其餘 上訴人為張陳琴之繼承人或再轉繼承人,雖未因繼承而成為 共同合資人,然系爭合資關係業經解散,系爭契約之當事人 所負者為清算系爭合資關係之義務,自得由其繼承人繼承之 。  ⒊按清算乃屬消滅合夥(公同共有)關係之必要程序,自應許 合夥人於解散後得隨時請求合夥進行清算程序以消滅合夥關 係,當無限制合夥人請求清算期間,而使合夥關係陷於不確 定狀態之必要(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863號判決要旨參 照)。查張溪秀等3人固辯稱被上訴人之請求清算合資財產 之權利已罹於時效而消滅云云。然揆諸前揭說明,合夥人請 求清算合夥財產之權利,無民法第125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 用,而清算亦屬消滅系爭契約之合資財產共同產權之必要程 序,自得類推適用,而應認被上訴人之請求清算合資財產之 權利無消滅時效之適用。且按合夥人於合夥清算前,不得請 求合夥財產之分析;合夥因合夥之目的事業已完成或不能完 成而解散;合夥解散,應由合夥人全體或由其所選任之清算 人負責清算,以清償債務,返還出資,如有剩餘,並按合夥 人應受分配利益之成數分配剩餘財產,以消滅合夥關係,此 觀之民法第682條第1項、第692條第3款、第694條、第697條 至第699條之規定自明,故系爭合資關係解散後,被上訴人 始得請求清算合資財產,而系爭合資關係於101年12月24日 解散,被上訴人於110年4月8日提起本件訴訟請求清算(原 審卷一第9頁),尚未逾15年消滅時效期間。從而,張溪秀 等3人為時效抗辯,難認有據。  ⒋綜上,系爭契約性質屬合資契約,系爭合資關係業於OOO年OO 月OO日因陳林桂英死亡而解散,屬共同產權之系爭土地等權 利尚待清算,兩造亦未選認清算人,則被上訴人類推適用民 法第694條第1項規定及依民法第1148條第1項繼承法律關係 ,請求上訴人偕同辦理清算合資財產即系爭土地,為有理由 。  五、綜上所述,被上訴人類推適用民法第694條第1項及依民法第 1148條第1項繼承法律關係,請求上訴人偕同辦理清算合資 財產,自屬正當,應予准許。從而原審因被上訴人之聲請, 依民事訴訟法245條、第382條規定,先就此部分為上訴人敗 訴之一部判決,並無不合。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 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上訴。 六、另按訴訟費用,由敗訴之當事人負擔。又共同訴訟人,按其 人數,平均分擔訴訟費用。但共同訴訟人於訴訟之利害關係 顯有差異者,法院得酌量其利害關係之比例,命分別負擔。 共同訴訟人中有專為自己之利益而為訴訟行為者,因此所生 之費用,應由該當事人負擔。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第 1項、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係因張溪秀等3人否認系 爭契約及買賣契約之真正及董麗琴、張耀文、駱萍、張勇智 未表示意見,致生本件訴訟,陳鴻明等2人未否認被上訴人 之請求,且陳鴻明等2人與其餘上訴人於訴訟之利害關係顯 有不同,其餘上訴人未同意被上訴人請求之訴訟行為亦屬專 為自己之利益而為。是爰依前開規定,酌定本件第二審訴訟 費用應由張溪秀等3人、董麗琴、張耀文、駱萍、張勇智連 帶負擔。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賴劍毅               法 官 陳君鳳               法 官 賴秀蘭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 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 但書或第2項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林怡君

2025-01-22

TPHV-112-上-1037-20250122-1

訴緝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偽造有價證券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緝字第29號 公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甘宏仁 上列被告因偽造有價證券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89年度偵 字第505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免訴。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  ㈠同案被告黃耀德(所涉共同連續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嫌,業經 臺灣高等法院以96年度上更(二)字第781號判決有罪確定 )係富晉國際開發有限公司之總經理,欲從事國際金融業務 操作,然欠缺資金,即思以臺灣之銀行出具存款證明方式, 用以取得國外銀行之貸款,再以貸得之資金從事國際金融操 作來獲取暴利。遂於民國85年8月初,與原保證責任陽明山 信用合作社(現已改制為陽信商業銀行,以下稱陽明山信用 合作社)之前副理高永和(所涉共同連續行使偽造私文書罪 嫌,業據另案判處有罪確定)共同謀議如何取得存款證明。 其2人即基於共同偽造有價證券之概括犯意,由同案被告黃 耀德提供英文定期存款單之範本,供高永和偽造陽明山信用 合作社之英文定期存款單,並約定若成功,高永和可分得百 分之10至20之不等利益。高永和遂自85年8月間起,連續在 其臺北市○○區○○街00號住處附近及同市士林區天母地區等地 ,委託不知情之刻印人員偽造「保證責任陽明山信用合作社 理事主席」及「陳勝宏」之印章,並意圖供行使之用,連續 在其住處以上開印文偽造由理事主席陳勝宏及其本人所簽署 如附表一所示之6張英文定期存款單,面額共計新臺幣(下 同)220億元,並由另一同有犯意聯絡之姓名年籍不詳成年 人偽簽「Shung Hong Chen」陳勝宏之英文簽名於上開定期 存款單上,偽造成為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所發行之有價證券, 足生損害於陽明山信用合作社及陳勝宏。  ㈡偽造完成後,同案被告黃耀德便透過同案被告彭鴻源(所涉 共同連續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嫌,業經臺灣高等法院以96年度 上更(二)字第781號判決有罪確定)找香港MAX INVESTMEN TS LIMITED(以下均稱為馬克思投資公司)之臺灣執行董事 翟尚義(所涉共同連續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嫌,亦據另案判處 有罪確定),請翟尚義代為辦理融資借款,迄85年8月10日 ,同案被告黃耀德與馬克思投資公司談妥後,隨即由黃耀德 與馬克思投資公司簽訂契約(JOINT VENTUREA GREEMENT) ,而高永和與同案被告黃耀德為達行使前開英文定期存款單 之目的,竟與同案被告黃耀德及前揭姓名年籍不詳之成年人 ,另基於共同偽造文書之概括犯意,於85年8月間某日,在 不詳地點,偽簽陳勝宏之英文簽名並蓋用前開偽刻之印章, 連續偽造如附表二所示之英文私文書,用以證明同案被告黃 耀德於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有定期存款220億元,足生損害於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及陳勝宏。惟陽明山信用合作社並非銀行 ,致馬克思投資公司無法直接以陽明山信用合作社之英文定 期存款單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貸得資金,致前揭投資計畫未能 完成。  ㈢翟尚義為促成同案被告黃耀德之投資計畫,另介紹馬克思投 資公司之關係企業即菲律賓MAYUMO INC.dba MAYUMO INVEST MENTS(以下均以稱為馬玉莫投資公司)與同案被告黃耀德 接觸,惟馬玉莫投資公司總裁GEORGE H.GOLDSMITH(以下稱 喬治金史密斯)得知此事後,要求查看同案被告黃耀德之定 期存款單,同案被告黃耀德便將如附表一所示之定期存款單 影印後交予翟尚義傳真給不知情之喬治金史密斯,雙方並於 85年8月23日在不詳地點簽訂投資契約(JOINT VENTURE AGR EEMENT)。嗣於同年10月間,馬玉莫投資公司欲查詢同案被 告黃耀德名義之英文定期存款單是否真實,而陽明山信用合 作社又非銀行,無法由外國銀行直接對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查 證,遂委託法國「SOCIETE GENERALE PARIS」銀行(中文名 稱為法國興業巴黎總行,以下稱法國興業銀行)臺北分行之 人員至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查詢同案被告黃耀德之英文定期存 款單是否真正,高永和為求取信該查詢人員,乃與同案被告 黃耀德謀議,於同年10月間某日,在不詳地點,以前揭偽造 之方法再偽刻「保證責任陽明山信用合作社圖記」之印章, 蓋用印文並偽簽陳勝宏之英文簽名,偽造如附表三之英文私 文書,連同前開偽造之6張英文定期存款單交付予查證之人 員。查驗完畢後,高永和即將供查驗之上開文件依喬治金史 密斯之指示,寄交加拿大某銀行轉交給喬治金史密斯,而行 使該偽造之有價證券及偽造之私文書,足生損害於陽明山信 用合作社及陳勝宏本人。詎馬玉莫投資公司遲未給高永和等 人回覆,翟尚義再介紹同案被告呂學揚(所涉共同連續行使 偽造私文書罪嫌,業經臺灣高等法院以93年度上訴字第1697 號判決有罪確定)幫忙另尋其他借款管道,同案被告呂學揚 得知此事後,便將此事告知其在美國之友人被告甘宏仁,被 告甘宏仁則要求查看英文定期存款單,然因同案被告黃耀德 之前揭6張英文定期存款單已寄送給馬玉莫投資公司,故由 翟尚義從高永和取得附表二編號一之文件影本交給同案被告 呂學揚,再由同案被告呂學揚將該偽造之英文定期存款單影 本傳真給Quantum Capital Group Inc.(負責人係美國籍人 ERWINWONG,中文姓名為黃中耀,該公司以下均稱為美國量 子公司)於亞洲行銷企劃負責人被告甘宏仁,惟因僅有傳真 資料,故美國量子公司未立即處理。  ㈣迄85年10月間,美國量子公司負責人黃中耀與被告甘宏仁來 臺灣要求與英文定期存款單之所有人同案被告黃耀德見面, 以便看定期存款單之正本,惟翟尚義與高永和無法提出該定 期存款單之正本(因已寄給馬玉莫投資公司),以致借款之 事未能進行。然而,美國量子公司有意在香港投資「中僑通 訊公司」(下稱中僑公司)及「中川通訊公司」(下稱中川 公司),被告甘宏仁認英文定期存款單之方式可以透過量子 公司國際金融市場上貸得資金,遂與黃中耀、高永和、翟尚 義、同案被告呂學揚等人基於共同偽造有價證券之犯意聯絡 ,共謀以同前之方法偽造陽明山信用合作社之定期存款單, 再由美國量子公司於國外銀行取得之信用貸款來投資,並由 美國量子公司將香港投資案中所取得之股權,轉讓其中一部 分給陽明山信用合作社作為條件。另因美國量子公司與陽明 山信用合作社至香港簽約須律師費港幣100萬元,經商討後 ,認應由陽明山信用合作社負擔,然高永和無法從陽明山信 用合作社取得該筆款項,故經翟尚義找同有犯意聯絡之同案 被告彭鴻源幫忙,同案被告彭鴻源再找其表姐王麗花籌措上 開律師費,惟同案被告彭鴻源與同有犯意聯絡之王麗花商討 後,明知文昌公司在陽明山信用合作社並無定期存款,竟向 翟尚義表示要高永和以「Wen Chung Business Development Co.Ltd」(查無登記資料,以下稱文昌公司)名義,開具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之英文定期存款單供其透過美國量子公司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代為借款作為條件,遂由高永和於85年10 月間某日,在其住處再度以前開方法偽造如附表四及附表五 所示之英文定期存款單,其中美國量子公司名義之英文定期 存款單36億元作為投資中僑公司用,7億元係為投資中川公 司,而文昌公司名義之英文定期存款單,則係由美國量子公 司代王麗花與同案被告彭鴻源在國際金融市場借款之用,均 足生損害於陽明山信用合作社及陳勝宏。  ㈤嗣於85年11月4日,高永和帶如附表三及附表四之英文定期存 單與同案被告呂學揚及被告甘宏仁共同至香港與王麗花碰面 ,由王麗花確認文昌公司名義之英文定期存款單後,於同年 11月5日,由高永和佯稱得到陽明山信用合作社之授權代表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與Quantum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係美國量子公司轉投資設立於英屬維京群島之外國公司,負 責人為甘宏仁)及美國量子公司(負責人黃中耀),共同簽 署「ACQUISITION AND SUBSCRIPTION AGREEMENT」(中文譯 為合作投資備忘錄),嗣簽約後,因美國量子公司無法以前 開美國量子公司及文昌公司名義之英文定期存款單在國際金 融機構貸得款項,致無法順利投資香港中僑公司及中川公司 ,亦無法提供資金給王麗花及同案被告彭鴻源,故王麗花亦 不願出港幣100萬元之律師費。然因美國量子公司已與香港 和記黃埔電訊公司簽立共同投資中僑公司之契約,該公司避 免違約,遂要求高永和找陽明山信用合作社以現金來投資, 惟高永和無法獲得陽明山信用合作社之同意,渠等便轉向臺 灣尋找資金,於是透過同案被告朱本勤(所涉共同連續行使 偽造私文書罪嫌,業經臺灣高等法院以93年度上訴字第1697 號判決有罪確定)找不知情之董淵源(年籍不詳)商借投資 資金。  ㈥高永和為於國內貸得資金,即與同案被告呂學揚、朱本勤、 被告甘宏仁、翟尚義等人基於共同偽造有價證券及偽造文書 之犯意聯絡,由高永和於85年12月間,在不詳地點,蓋用「 保證責任陽明山信作社」、「陳勝宏」印章及「陽明山信用 合作社理事主席陳勝宏」戳章,再偽造如附表六之私文書, 並共同持前揭美國量子公司及文昌公司名義之英文定期存款 單影本及附表六之私文書向董淵源借款,然因董淵源認為美 國量子公司及文昌公司均非在國內設立登記之公司,不願接 受該英文定期存款單,遂由高永和於85年11月底,在其住處 ,再以同樣方法,偽造如附表七之以同案被告呂學揚名義之 英文定期存款單,及如附表八之私文書再向董淵源借款,嗣 因同案被告呂學揚與董淵源發生爭執,董淵源不願接受以同 案被告呂學揚名義之英文定期存款單向其借款,因而高永和 再於86年1月間,在其住處,以同樣方法偽造如附表九之以 同案被告朱本勤名義之英文定期存款單,及如附表十之私文 書,並由同案被告朱本勤於86年1月18日,在臺北市士林區 中正路陽明山信用合作社總社附近,簽立「同意轉讓書」後 交給高永和,由高永和再向董淵源借款,均足生損害於陽明 山信用合作社及陳勝宏本人。  ㈦嗣董淵源亦無法提供資金,致美國量子公司無法完成前揭香 港投資案,故委託香港律師簡家聰發函向陽明山信用合作社 求償,及同年1月28日陽明山信用合作社營業部接獲民眾查 詢該合作社是否有開立英文定期存款單情事,為陽明山信用 合作社發現後報警,始循線查知上情。  ㈧另經警於86年1月30日在高永和住處查得其所有供犯犯罪所用 之偽造印章7顆及其本人名義印章2顆、附表六、七、八、九 之文書、同案被告朱本勤出具之「同意轉讓書」、不構陷與 不揭露合約;另於同年1月31日在翟尚義臺北市○○○路0段000 巷0號00樓住處扣得其所有供犯罪所用偽造之如附表二之文 書、偽造之黃耀德英文定期存款單影本一張;並在臺北市○○ 路0段000號0樓之0皓昉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業於91年4月22 日解散,翟尚義為該公司之股東)扣得偽造之美國量子公司 英文定期存款單彩色影本2張、文昌公司英文定期存款單彩 色影本及黑白影本各1張。另於86年2月4日經警訊問後又扣 得翟尚義所有偽造之陽明山信用合作社85年8月10日出具之 黃耀德定期存款單帳目明細影本1張、存款總額證明書影本1 張、偽造之黃耀德英文定期存款單影本6張。因認被告甘宏 仁係犯刑法第201條第1項之偽造有價證券罪、同法第216條 、第210條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嫌;其偽造印章、印文之行 為,均係其偽造有價證券及偽造文書之部分行為,另偽造文 書及行使偽造有價證券之低度行為,分別為行使偽造私文書 及偽造有價證券之高度行為所吸收,均不另論罪。被告行使 偽造有價證券之行為本含有詐欺取財之本質,故不另論以詐 欺取財罪。又被告先後多次偽造有價證券及行使偽造私文書 之犯行,均時間緊接,犯罪構成要件相同,均顯係基於概括 之犯意反覆為之,為連續犯,請依刑法第56條規定論以一罪 ,並加重其刑。再被告所犯上開連續偽造有價證券及連續行 使偽造私文書罪間,具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為牽連犯, 請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從一重處斷等語。 二、按銀行開具之定存單,除可轉讓之存單,其權利之行使與存 款單有不可分離之關係,可自由轉讓外,一般存款單僅係存 款之證明,屬私文書之一種,存款人不得依交付或背書之方 式轉讓他人,亦不得以提示存單為行使權利之必要條件,應 非屬刑法上所稱之有價證券;又依共犯高永和於另案供稱陽 信所製發之3種定期存單都是不可轉讓的,如要變成可轉讓 ,需向財政部申請,將格式變更為可轉讓等語,且本件附卷 之偽造定存單,既非可轉讓之格式,亦無可轉讓之記載,參 以高永和、同案被告黃耀德等人原係欲藉國內金融單位出具 之定期存款單,持往國外供作資力、信用證明之用,以便能 取得國外資金,供國際金融業務之操作而牟得利益,並非因 該定存單屬有價證券,可持之行使權利,是該定存單應認屬 一般存款之證明,為私文書之一種。而臺灣高等法院93 年 度上訴字第 1697 號、96 年度上更(二)字第 781 號判決亦 同此認定,而就同案被告黃耀德、朱本勤、呂學揚、彭鴻源 本案罪嫌判決共同連續行使偽造私文書罪確定在案。起訴意 旨認被告就偽造並行使「定期存款單」之行為,係涉犯刑法 第201條第1項之偽造有價證券罪,尚有誤會,惟此部分業經 公訴檢察官當庭更正起訴法條為刑法第216條、第210條之行 使偽造私文書罪(見本院113年度訴緝字第29號卷【下稱本 院卷】第82頁),並經本院諭知被告此部分罪名(見本院卷 第83頁)。又被告係以偽造之定存單供作擔保之用,自屬行 使偽造私文書行為以外之另一行為,應再論以詐欺取財罪, 僅因起訴書認上開行使定存單之行為,本身含有詐欺取財之 本質,不另論以詐欺取財罪,是被告此部分所涉刑法第339 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應仍在檢察官起訴範圍。是本案被 告受起訴之犯罪事實,應係犯刑法第216條、第210條之行使 偽造私文書罪、同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 三、被告行為後,刑法部分條文業於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於 95年7月1日起施行。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行為後 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 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此條文規定係規 範行為後法律變更所生新舊法比較適用之準據法,本身尚無 新舊法比較之問題,於新法施行後,應一律適用新法第2條 第1項之規定,為「從舊從輕」之比較。茲就本件新舊法比 較敘述如下:  ㈠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部分:    修正前刑法第339條第1項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 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5年以 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千元以下罰金」,嗣於103 年6月18日修正公布,改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 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比較被告行 為前後法律變更之結果,修正後之法定刑度將罰金數額提高 ,應認以行為時法律較有利於被告。  ㈡牽連犯、連續犯部分:   原刑法第55條後段之牽連犯、第56條連續犯規定,於94年1 月7日修正,同年2月2日公布,00年0月0日生效施行後業已 刪除,此刪除雖非犯罪構成要件之變更,但顯已影響被告刑 罰之法律效果,自屬法律有變更。而修正後原屬連續犯、牽 連犯之數個犯罪行為,依新法可能須數罪併罰,經比較修正 前之規定,則可將原屬數個犯罪之行為評價為一罪,顯然修 正後之規定並未較有利於被告,依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1項規 定,應適用行為時即修正前刑法第55條後段之規定,從重論 以一罪,較有利於被告。  ㈢追訴權時效部分:   刑法施行法第8條之1前段規定:「於中華民國94年1月7日刑 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或行刑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 比較修正前後之條文,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規定。」已就 刑法修法前追訴權時效進行而未完成者,關於刑法修正後新 舊法適用一節定有規定,應屬刑法第2條之特別規定,即應 優先適用。本案被告行為後,關於追訴權時效之規定先後2 次修正,即分別於:⒈94年1月7日修正、94年2月2日公布、9 5年7月1日施行,及⒉108年12月6日修正、108年12月31日公 布、109年1月2日施行。如⒈所示修正後刑法第80條所定追訴 權時效固較修正前之規定為長,自屬對被告不利,惟修正後 刑法第83條放寬使追訴權時效消滅進行之事由,對被告較為 有利,亦即修正前、後之規定各有較有利於被告之情形;至 如⒉所示修正後刑法第83條則延長停止原因視為消滅之經過 期間,即將追訴權之時效停止進行期間,從原「至刑法第80 條法定追訴期間『4分之1』」延長為「至刑法第80條法定追訴 期間『3分之1』」,對被告較為不利。揆諸前揭規定,就追訴 權時效部分,綜合比較相關規定後,應整體適用被告行為時 即「修正前」規定,最有利於被告。  ㈣共同正犯部分:   修正前刑法第28條規定關於「實施」一語,依實務見解認係 涵蓋陰謀、預備、著手、實行概念在內(司法院31年院字第 240號解釋),即承認陰謀共同正犯、預備共同正犯,非僅 侷限於直接從事構成犯罪事實之行為,故解釋上包括「共謀 共同正犯」,基於近代刑法之個人責任原則及法治國人權保 障之思想,應以不承認「陰謀共同正犯」與「預備共同正犯 」為當,故94年2月2日修正後刑法第28條為杜爭議,而將「 實施」一語,修正為「實行」;且修正後,並無礙於「共謀 共同正犯」之存在。故如實行或共謀共同正犯,因依新舊法 均成立共同正犯,因其成立要件與刑罰效果均未變更,刑罰 無「有利」或「不利」之不同,「刑罰」無實質更易,自無 新舊法比較問題,應依一般法律適用原則,適用裁判時法即 現行刑法第28條之規定,併此敘明。   四、按案件時效已完成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並得不經言詞辯 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分別定有明文 。又牽連犯之追訴權時效,在各個犯罪間各自獨立,不相干 連,應分別計算(最高法院88年度台非字第271號判決意旨 參照)。再若有就起訴之犯罪事實,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 之法條者,其追訴權時效期間之計算,應以起訴法條為準, 抑或以法院變更法條後判決所適用之法條為準。此應視法院 變更法條後其判決所適用之法條究係較原起訴法條為輕或重 之罪名及該罪名所適用追訴權時效期間之長短不同,而異其 計算之依據。如判決時因變更後之輕罪已罹於追訴權時效而 消滅,即應依變更法條後之輕罪所適用之追訴權時效期間計 算,諭知免訴之判決(最高法院108年度台非字第80號判決 意旨參照)。再按追訴權之時效,如依法律之規定,偵查、 起訴或審判之程序,不能開始或繼續時,停止其進行。前項 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 ,一併計算。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如達於第80條第1 項各款所定期間4分之1者,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修正前刑 法第83條定有明文。故刑法追訴權之時效規定,係指刑事追 訴機關於法定期間內,怠於行使偵查、起訴、審判等追訴權 ,即生時效完成,而消滅追訴權之效果,倘若案經提起公訴 後,被告在逃而依法通緝,致無法行使審判權時,其追訴權 之時效,依同法第83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應停止進行至 法定追訴期間4分之1。又檢察官偵查終結後至案件實際繫屬 於本院前之期間,與未行使追訴權無異,此期間追訴權時效 應繼續進行(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2094號、99年度台上 字第1013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 五、經查,本件被告被訴涉犯刑法第216條、第210條之行使偽造 私文書罪、同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且依修正前刑法 第56條之規定論以連續犯,又因其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從 一重之連續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又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詐欺 取財罪之法定最重本刑均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追訴權時效 依94年2月2日修正前刑法第80條第1項第2款規定均為10年, 復因被告逃匿,經本院通緝,致審判不能進行,是時效期間 應加計因通緝而停止之追訴期間4分之1,合計為12年6月。 又其前開犯罪行為終了日均為86年1月18日,經臺灣士林地 方法院檢察署(現改制為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下稱士林地 檢署)檢察官於88年12月29日簽分偵辦,於91年7月15日偵 查終結起訴,並於91年8月12日繫屬本院,然因被告逃匿, 經本院於92年2月18日發布通緝,致審判程序不能開始,有 士林地檢署91年8月12日士檢正89偵000505字第5865號函上 之本院收文戳章、92年2月18日92年士院刑忠緝字第44號通 緝書可憑(見本院91年度訴字第434號卷一第1頁、第100至1 02頁)。從而,被告被訴行使偽造私文書、詐欺取財罪嫌之 追訴權時效,均應自其犯罪行為終了日即86年1月18日起算1 2年6月,並加計因開始實施偵查日(88年12月29日)至通緝 發布日(92年2月18日)止之期間即3年1月21日,並扣除前 述該案經提起公訴至實際繫屬法院之期間即29日。從而,本 案被告所涉上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詐欺取財罪之追訴權時 效應於101年8月10日已完成,揆諸前揭說明,爰不經言詞辯 論,逕為免訴判決之諭知。 六、沒收部分:   刑法有關沒收規定之條文業於104年12月17日修正,並自105 年7月1日起施行。依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2項規定:「沒收 、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是於新 法施行後,關於沒收之法律效果,應一律適用裁判時法。又 沒收,除違禁物及有特別規定者外,逾刑法第80條規定之時 效期間,不得為之,修正後刑法第40條之2第2項規定甚明。 查被告所涉犯之行使偽造私文書、詐欺取財罪,縱或有犯罪 所得及未扣案之偽造文書等物,皆因逾該罪之追訴權時效期 間,依上開規定及說明,不得沒收,且該等未扣案之物亦已 於同案被告黃耀德、朱本勤、呂學揚、彭鴻源之偽造有價證 券等案件中,經判決沒收確定,本院即無庸再為沒收之宣告 ,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2條第2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8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楊秀枝                   法 官 陳孟皇                   法 官 鄭欣怡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切 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蔡秉芳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附表一:以黃耀德名義所偽造之英文定期存款單 編號 帳     號 存單號碼   金額(新臺幣)   日期       一  0000-00000-0 00000000   36億元   85年8月10日 二  0000-00000-0 00000000   36億元   85年8月10日 三  0000-00000-0 00000000   36億元   85年8月10日 四  0000-00000-0 00000000   36億元   85年8月10日 五  0000-00000-0 00000000   36億元   85年8月10日 六  0000-00000-0 00000000   40億元    85年8月10日 附表二 編號 偽造之文書                            一 標題分別為「LETTER OF REFERENCE,TO WHOM IT MAY CONCERN」(中文譯為證明函,內容係致相關人士,證明黃耀德於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有定期存款220億)之英文私文書 二 標題為「To: Attention:For the Account of Max/Huang Joint Venture」內容係說明馬克思公司及黃先生投資帳目)之英文私文書, 附表三 編號 偽造之文書                             一  標題為「AFFIDAVIT」(譯為切結書)之英文文件2份          二 標題為「To:SOCIETE GENERALE PARIS」(譯為法國興業巴黎總行,此信函內容係於80年10月20日所出具之黃耀德於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有定期存款新台幣220億之確認)文件一份 附表四:以量子公司名義所偽造之英文定期存款單 編號   帳號     存單號碼  金額(新台幣)   日期       一  0000-00000-0  00000000  36億元   85年10月30日 二  0000-00000-0  00000000  7億元     85年10月30日 附表五:Wen Chung Business Development Co.Ltd名義之英文 定期存款單 編號   帳號     存單號碼  金額(新台幣)    日期      一  0000-00000-0  00000000  36億元   85年10月30日 附表六 編號      偽造之文書名稱                數量  一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於86年1月24日出具存款人為美國量子公司之「定期存單保管條」 2張 二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於86年1月24日出具存款人為美國量子公司之「保證付款證明書」1張(另有1張日期為85年12月30日之保證付款證明書其上並無陳勝宏之印文) 1張 附表七:呂學揚名義所偽造之英文定期存款單 編號   帳號     存單號碼  金額(新臺幣)   日期       一  0000-00000-0  00000000  36億元   85年10月30日 附表八 編號      偽造之文書名稱                數量    一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於85年12月30日出具存款人呂學揚之「保證付款證明書」(其中1張未蓋有高永和、陳勝宏、保證責任陽明山信用合作3種印文) 2張 二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於85年12月30日出具存款人為呂學揚之「定期存單保管條」 1張 附表九:以朱本勤名義所偽造之英文定期存款單 編號   帳號     存單號碼  金額(新台幣)     日期     一  0000-00000-0  00000000 36億元   85年10月30日 附表十 編號      偽造之文書名稱                數量  一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於86年1月18日出具存款人為朱本勤之「定期存單保管條」 1張 二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於86年1月18日出具存款人為朱本勤之「保證付款證明書」 1張 三 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於86年1月28日出具存款人為朱本勤之「保證付款證明書」(其上並未蓋有高永和、陳勝宏、保證責任陽明山信用合作社3種印文,係偽造陳勝宏之英文簽名) 1張 附表十一 編號     文件日期          文件名稱            一 85年10月間 內容係黃耀德向喬治金史密斯表示,可以向陽明山信用合作社查詢其定期存款之事 二 86年1月28日 英文標題為「Dear Mr.Goldsmith」(內容係黃耀德詢問定期存款單之消息) 三 86年1月29日 英文標題為「Dear Rene」(內容為黃耀德要回定期存款單)

2024-11-08

SLDM-113-訴緝-29-2024110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