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遺產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重家繼訴字第46號
原 告 甲○○
訴訟代理人 王銘鈺律師
被 告 丙○○
訴訟代理人 張銘峰律師
被 告 乙○○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13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兩造就被繼承人戊○○如附表一所示遺產,應依附表一所示「分割
方法」欄所示方法為分割。
訴訟費用由兩造各按附表二所示比例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按不變更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者
,非為訴之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6條定有明文。上
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於家事訴訟事件亦有準用。又民
法第1164條規定之遺產分割,其目的係廢止全部遺產公同共
有關係。法院為裁判分割時,得審酌共有物性質、經濟效用
等因素為分割,不受共有人主張拘束。故當事人關於遺產範
圍、分割方法主張之變更、增減,均屬補充或更正法律或事
實上之陳述,尚非訴之變更、追加(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
第233號判決可參)。本件原告起訴原請求就被繼承人戊○○之
遺產依起訴狀附表一、二、三所示分割方法為分割,嗣經變
更遺產範圍及分割方法如本判決附表一所載(本院卷一第26
5頁;本院卷二第24至29頁),依上開說明,此屬補充、更
正事實上之陳述,並非訴之變更、追加,揆諸前揭規定,依
法有據,應予准許。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被繼承人戊○○於民國111年10月3日過世,兩造均
為其繼承人,應繼分各為3分之1。原告於102年8月因離婚將
臺北汐止房產出售與妻己○○分配後,於102年12月10日將所
得款項其中新臺幣(下同)400萬元,匯至被繼承人戊○○名
下郵局00000000000000帳號之帳戶(下稱前述郵局帳戶)中
,即將上開金錢寄託予戊○○,於戊○○過世後,原告與戊○○間
之消費寄託關係即已終止,爰依繼承及消費寄託之法律關係
,提起本訴,請求該400萬元應先由戊○○之遺產中優先扣償
,剩餘遺產始由兩造按應繼分比例取得,至兩部機車則依目
前使用狀況各由原告及被告甲○○分別取得。並聲明:兩造就
被繼承人戊○○所有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分割如附表一所示
。
二、被告方面:
㈠被告甲○○抗辯:被繼承人戊○○生前曾接連匯款予原告合計406
萬元,原告因賣房後取得款項,而於102年12月10日匯款400
萬元歸還予戊○○,自屬還款,而非原告所主張之消費寄託關
係。又縱認被繼承人戊○○匯給原告之406萬元非屬借款,亦
屬因結婚、分居或營業所為之財產贈與,依民法第1173條第
1項規定,應列入被繼承人遺產。為此,爰答辯聲明:原告
之訴駁回。
㈡被告乙○○則到庭稱:同意原告之請求,本案400萬元確實是原
告寄放在兩造母親即被繼承人戊○○處,本應歸還予原告,不
能計入遺產。另就遺產分割方式,亦同意原告主張之分割方
案等語。
三、得心證之理由:
原告主張被繼承人戊○○於111年10月3日死亡,兩造均為戊○○
之子,為全體繼承人,應繼分比例各為3分之1,被繼承人戊
○○如附表一所示遺產應由兩造共同繼承等情,業據原告提出
除戶謄本及兩造戶籍謄本、繼承系統表、遺產稅免稅證明書
等為證,且為被告所不爭執(本院卷二第25頁),首堪認定
。茲就本件遺產範圍及分割分法,認定如下:
㈠原告主張與被繼承人戊○○間就系爭400萬元成立消費寄託關係
,有無理由?
⒈原告於102年8月5日曾收受其配偶己○○匯款479萬5,802元至原
告合作金庫銀行帳戶中,嗣由原告於102年12月10日再將其
中400萬元款項匯入被繼承人戊○○前述郵局帳戶等情,業據
原告提出其合作金庫銀行存摺封面及內頁交易明細、匯款申
請書代收入傳票、被繼承人戊○○前述郵局帳戶交易明細等為
證(本院卷一第41至49頁、第273頁),堪信為真實。
⒉按寄託物為代替物時,如約定寄託物之所有權移轉於受寄人
,並由受寄人以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返還者,為消費
寄託。自受寄人受領該物時起,準用關於消費借貸之規定;
又寄託物為金錢時,推定其為消費寄託,民法第602條第1項
及第603條已有明定。查原告主張與被繼承人戊○○間就系爭4
00萬元有消費寄託關係存在等情,業據證人丁○○到庭具結證
稱:與被繼承人戊○○約於100年間認識,不定期會到戊○○家
中探望,於105年間因談及在臺北置產話題,戊○○曾提及其
子即原告將臺北房屋出售,所得用以償還貸款及與妻分配後
,原告分得400多萬元,戊○○為免原告亂花錢,要求原告將4
00萬元寄回,預留其中200萬元欲供原告雙胞胎女兒之日後
嫁妝所用,餘款則由戊○○代原告保管;戊○○心願即是將系爭
400萬元歸還予原告,因原告一直忙碌未歸,戊○○則照顧病
中之次子(庚○○,已歿)終至自身亦成疾,戊○○生前經常提
及系爭400萬元之事,尤其生病期間想到就講,亦曾聽聞戊○
○於原告返家照顧時要求原告把此事辦一辦,原告當時則稱
要戊○○好好靜養,該筆款項先放在戊○○處,原告比較放心,
甚連戊○○往生前尚言及此事等語(本院卷一第297頁)。依
證人丁○○前揭證述內容,已明確證述原告與戊○○間就系爭40
0萬元有消費寄託之合意存在,復衡諸證人丁○○與被繼承人
戊○○間關係甚篤,與兩造亦無恩怨(本院卷一第303頁),
應無捏造事實之必要。至被告甲○○雖質疑證人丁○○對於戊○○
之整體財產狀況所知不清,所述僅為戊○○對外之含糊說法,
無從推測其真意云云(本院卷二第7至8頁);惟觀諸戊○○前
述郵局帳戶交易明細(本院卷一第273頁),戊○○於102年12
月10日取得系爭400萬元後,同日旋將其中200萬元轉為郵局
定存(兩筆各100萬元),且前述郵局帳戶及郵局定存金額
迄今有增無減(即如附表一編號1、2所示,本院卷一第91頁
),核與證人所證該筆金錢款項來源及用途相符,堪認系爭
400萬元應屬戊○○愛子心切之下而要求原告交付代為保管。
此外,被告乙○○亦到庭陳述戊○○在世時即曾提及原告所匯之
系爭400萬元,為原告售屋所得,當初乃因原告花費太大,
故盼原告將該款項匯回寄放予戊○○保管;證人丁○○常到戊○○
家中出入,與戊○○情同母女等語(本院卷一第265頁;本院
卷二第31頁),證人丁○○所述情節,應非無稽。又縱然證人
丁○○不清楚被繼承人戊○○之財產全貌,然依證人所述經過,
當時乃因渠等談及臺北置產話題,始言及原告曾將臺北房產
出售,並將其中所得即系爭400萬元寄放予戊○○保管之情,
衡情該等言談始末本與戊○○之整體財產無涉,自不因此減損
證人證述之憑信性。
⒊被告甲○○雖否認原告與戊○○間就系爭400萬元有消費寄託之意
思合致,辯稱原告所匯400萬元為歸還戊○○之借款云云,並
提出戊○○匯款單據及與原告與被告甲○○間之對話紀錄為證(
本院卷一第155至175頁、第317頁)。然當事人間移轉金錢
占有之原因多端,容為消費寄託或贈與、借貸或其他法律關
係,不一而足,原告確曾於102年12月10日將系爭400萬元寄
放由被繼承人戊○○保管等情,業據證人丁○○證述明確,且證
人核屬客觀中立,所證並與前述證據相符而可採信,業如前
述。至被告甲○○就此部分所辯,並未能提出任何借據以資證
明,且所提出匯款日期乃從80年延續到100年間,與原告於1
02年間始匯款系爭400萬元之時點有別,所載收款對象亦非
原告本人,尚難混為一談。又原告雖不否認被告甲○○所提出
之前述對話紀錄,為兩造間之對話內容(本院卷一第333頁
),然觀諸原告所提出之完整對話始末(本院卷一第347至3
49頁),可知該對話乃兩造間討論被繼承人遺產分配之過程
,尚難以此事後對話內容推認被繼承人戊○○與原告間先前確
有借貸合意存在,故被告甲○○此部分所辯,亦不足採。從而
,原告曾將系爭400萬元寄託於被繼承人戊○○之前述郵局帳
戶內,而與戊○○間有消費寄託關係存在一情,應堪認定。被
告甲○○前揭所辯,核屬臆測之詞,並非可採。
㈡被告甲○○辯稱戊○○曾匯款406萬元予原告乃屬特種贈與,應依
民法第1173條規定歸扣計入遺產,有無理由?
⒈按被繼承人生前因繼承人結婚、分居或營業,對其所為之特
種贈與,為求共同繼承人間遺產分割之公平,民法對被繼承
人生前自由處分為限制,而命將該特種贈與歸入繼承開始之
遺產中,為應繼財產,由共同繼承人繼承之。又因結婚、分
居或營業之特種贈與係列舉,並非例示之規定,於因其他事
由所為之生前贈與,即無民法第1173條第1項之適用,故不
宜任意擴大解釋,以保障被繼承人生前得自由處分其財產之
權利(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781號判決參照)。
⒉被告甲○○以被繼承人戊○○前述匯款單據為據,主張戊○○生前
以分居或營業為由,資助原告之款項,應予歸扣計入遺產云
云,但為原告所否認。經查,原告85年間與己○○結婚,有戶
籍資料可考(本院卷一第29頁),而被告甲○○並未舉證證明
該等匯款對象○○資訊科技公司(下稱○○公司)與原告間有何
直接關連,又依原告所陳其僅曾為○○公司之股東,並未參與
經營,且○○數位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公司)早於95年間即
已成立,有○○公司之公司設立登記資料為證等語(本院卷一
第327頁),與戊○○前述匯款時間點均非吻合,難認該等款
項為因結婚、分居或營業所為之特種贈與。故被告甲○○此部
分主張,難以採憑。
㈢本件遺產應如何分割?
⒈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
訂定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164條定有明文。本件被繼承人
戊○○如附表一所示遺產,並無不能分割之情形,亦無不分割
之約定,兩造既不能協議分割,故原告請求分割,於法核屬
有據,應予准許。又參酌民法第1172條規定意旨及反面解釋
,應認被繼承人如對於繼承人負有債務者,於遺產分割時,
應按其債務數額,由被繼承人之遺產扣償。即優先減扣清償
,方屬法理之當然(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35號裁判意
旨參照)。而共有物分割方法,法院應斟酌當事人之聲明,
共有物之性質,經濟效用及全體共有人之利益等公平決之,
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查原告曾寄託400萬元於被繼承人
戊○○處,業經本院認定如前,戊○○死亡時,上開消費寄託關
係消滅,原告自得請求返還,則揆諸前揭說明,被繼承人對
於原告之400萬元消費借貸債務自應於被繼承人之遺產中優
先扣償。本院審酌如附表一編號1、2所示郵局帳戶即為系爭
400萬元所匯入或輾轉存入之帳戶,爰自該等帳戶優先扣還4
00萬元予原告後,再就其餘遺產為分割,較屬妥適。
⒉復查,原告主張扣還系爭400萬元款項後,其餘存款及股票均
按如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配,另就機車部分各由被告
甲○○及原告單獨取得,為被告乙○○所同意,而被告甲○○除就
系爭400萬元抗辯不應扣除外,就原告主張前述分割方案亦
均無意見(本院卷二第33頁)。故參酌兩造對分割方案之意
願及財產性質、目前使用情形等一切情狀,認如依前述分割
方案為分割,並無損及兩造之權益,亦可使兩造得各自就其
所分得之部分為運用,應屬公平、妥適之分割方法。準此,
爰就本案遺產之分割方案,詳列如附表一「分割方法」欄所
示。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繼承及消費寄託之法律關係,訴請分割遺
產,於法有據,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並分割如附表一「分
割方法」欄所示。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經
核與判決結果均無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六、末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由
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
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定有明文
,且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規定,為家事事件所準用。而各繼
承人均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且裁判分割遺產乃形成訴訟,
法院決定遺產分割之方法時,應斟酌何種分割方法較能增進
共有物之經濟效益,並兼顧全體繼承人之利益,以決定最適
當之分割方法,不受原告聲明之拘束,亦不因由何人起訴而
有不同,爰諭知訴訟費用之負擔如主文第二項所示。
七、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7 日
家事第三庭 法 官 羅婉怡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7 日
書記官 謝佳妮
附表一:被繼承人戊○○之遺產項目
編號 種類 項目 價額(新臺幣)/股數 分割方法 1 存款 中華郵政-存簿儲金 1,549,216元暨其利息 優先扣除返還新臺幣400萬元予原告後,餘額由兩造按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配取得。 2 存款 中華郵政-定期儲金 3,502,959元暨其利息 3 存款 彰化銀行○○分行-活期儲蓄存款 926,283元暨其利息 由兩造按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配。 4 存款 元大銀行○○分行-證券存款 2,244,185元暨其利息 5 存款 稅款-高市國稅 3,200元 6 投資 台塑 23,062股 投資及孳息均由兩造按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配。 7 投資 南亞 5,000股 8 投資 聯電 7,888股 9 投資 一詮 4,000股 10 投資 宏總 1,140股 11 投資 長榮 326股 12 投資 陽明 2,000股 13 投資 國泰金 2,623股 14 投資 開發金 27,886股 15 投資 農林 3,000股 16 其他 機車000-000 20,000元 歸由被告甲○○取得。 17 其他 機車000-000 5,000元 歸由原告取得。
附表二:兩造之應繼分及訴訟費用負擔之比例
編號 繼承人 應繼分比例 1 甲○○ 3分之1 2 丙○○ 3分之1 3 乙○○ 3分之1
KSYV-112-重家繼訴-46-2024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