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最高行政法院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31-140 筆)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130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訴訟救助事件,對於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救 字第61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114年度抗字第55號),並聲請訴 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關於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部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而言。 二、本件聲請人對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救字第61號裁定提 起抗告,並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主張無資力應 指無薪資而言,其已遭資遣多年,沒有薪資,應已釋明其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等語。經查,聲請人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 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其窘於生活且缺 乏經濟上之信用,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轄區域內有資力之 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俾供本院審酌,是聲請人之主張 尚不足以釋明聲請人之完整收入及全面資力狀況,亦不足以 釋明其缺乏籌措款項以支出訴訟費用之信用。復經本院依職 權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查詢結果,並未有准予扶助之 紀錄,有該會民國114年2月19日法扶總字第1140000397號函 附卷可稽。又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6項第1款規定,聲 請訴訟救助及其抗告事件,並無強制代理規定之適用,是聲 請人聲請本院為其選任訴訟代理人,亦屬無據,應併予駁回 。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徐 子 嵐

2025-03-27

TPAA-114-聲-130-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都市更新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3年度上字第297號 上 訴 人 陳賜文 何碧嬌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朱駿宏 律師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政府 代 表 人 蔣萬安 參 加 人 泰鼎臨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原碩 上列當事人間都市更新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3月14日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41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判決關於駁回上訴人何碧嬌之訴暨其訴訟費用部分廢棄, 發回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二、其餘上訴駁回。 三、駁回部分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陳賜文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陳賜文、何碧嬌為臺北市松山區寶清段二小段187地 號(下稱187地號)土地分別共有人,並分別為坐落其上之 門牌號碼臺北市松山區塔悠路00巷0號0樓建物分別共有人及 臺北市松山區塔悠路00號0樓建物之所有權人。訴外人程建 輝前於民國106年9月20日以臺北市松山區寶清段二小段155 、167-1、167-2、167-3、170、171、172、173、174、174- 1、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 、188、189、190、191、205-16地號等25筆土地(下稱系爭 土地)申請自行劃定為都市更新單元(下稱系爭都更單元) ,並經被上訴人以106年10月23日府都新字第10632160400號 函(下稱系爭劃定都更單元處分)核准在案。參加人為系爭 都更單元之都市更新(下稱都更)事業實施者,於106年12 月28日擬具「擬訂臺北市松山區寶清段二小段155地號等25 筆土地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計畫案」(下稱系爭都 更事業及權變計畫)送請被上訴人審議,經被上訴人踐行聽 證程序後,以110年11月10日府都新字第11060153433號函( 下稱原處分)核准實施,上訴人不服,遂向臺北高等行政法 院(下稱原審)提起行政訴訟。經原審以111年度訴字第41 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後,上訴人仍不服,爰提起本件 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被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及參加人於原審 之陳述,均引用原判決之記載。 三、原審駁回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係以:㈠參加人係於都更條例1 08年1月30日修正施行前即擬具系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報 請被上訴人審核,該計畫之審核,依都更條例第86條第2項 規定,可適用108年1月30日修正施行前之都更條例(下稱修 正前都更條例)相關規定。㈡訴外人程建輝前於106年9月20 日已以系爭土地申請自行劃定為都更單元,並經被上訴人以 系爭劃定都更單元處分核准在案,該處分已載明救濟教示之 旨,被上訴人亦將劃定系爭都更單元之資料上網公告,且系 爭劃定都更單元處分係於106年10月27日寄存送達程建輝等 情,亦為原審辦理原處分相關行政爭訟事件於職務上已知之 事實,堪認被上訴人前作成核准劃定都更單元之行政處分, 系爭都更單元並不包括上訴人之土地。被上訴人所為系爭劃 定都更單元處分,已具行政處分要件,並無行政程序法第11 1條各款所定處分無效情形,且該處分迄今未經撤銷、廢止 或其他事由而失效,即有存續力及構成要件效力,原審自不 能在本件訴訟再行審查該行政處分之合法性,而應尊重該行 政處分,以其為審查原處分合法性基礎。㈢修正前都更條例 第25條第1項但書本即明定都更事業計畫範圍內重建區段之 土地,除以權利變換方式實施外,於符合法定要件下尚得以 協議合建或其他方式實施。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第8 條第2項顯係針對容積移轉而為之規範,實與獎勵容積無涉 。況該規定僅是指許可移入容積之上限,非謂被上訴人一定 要核准移入容積40%。又上訴人既非系爭都更單元內之私有 土地及合法建物所有權人,自無同意都更事業計畫報核或以 何種方式實施之權利,亦無本於權利變換計畫、合建協議或 其他實施方式,獲取都更重建後土地建物分配的權利,是不 論參加人如何擬定系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該計畫是否有 假權利變換之名行真合建、委建之實,或被上訴人核定更新 獎勵容積比例是否妥適、核定之時間是否已經逾都更條例施 行細則第20條規定,均與上訴人不相關,難認上訴人有何法 律上利害關係而有權利保護必要。㈣參加人於擬具系爭都更 事業及權變計畫時,已明確表示欲依臺北市現有巷道廢止或 改道自治條例(下稱北市廢巷條例),於申請建築執照前向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下稱都發局)辦理廢止臺北市松山 區塔悠路18巷及八德路4段511巷位在系爭都更單元內之部分 ,又細繹臺北市都市更新及爭議處理審議會(下稱都審會) 第428次會議、第471次會議紀錄之記載,都審會第428次會 議與會委員確有針對八德路4段511巷廢巷問題予以討論,而 參加人於該次會議亦有針對塔悠路18巷及八德路4段511巷廢 巷問題予以說明,都審會第471次會議亦有委員對於參加人 之廢巷計畫有所討論,並經參加人說明廢巷計畫,其後都審 會方作成參加人必須在申請建造執照前完成廢巷公告之決議 。㈤參加人欲依北市廢巷條例辦理廢止塔悠路18巷(部分) 及八德路4段511巷(部分),而北市廢巷條例第2條已明定 該自治條例之主管機關為都發局,能否廢巷依該條例第8條 則須經「臺北市現有巷道廢止或改道審議委員會」審議,可 見廢巷與否並非被上訴人於審議系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時 所能決定。此外,細繹原處分說明五,可見原處分乃以附款 要求參加人必須於申請建造執照完成前依北市廢巷條例完成 廢巷程序,並非表示已經核准廢止系爭都更單元內塔悠路18 巷及八德路4段511巷之現有巷道。而被上訴人對於核准系爭 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既有裁量權,本可於作成原處分時為此 附款,非謂必須先完成廢巷程序,被上訴人始得核准計畫, 亦非如上訴人所稱被上訴人對於參加人需於何時完成廢巷程 序無設定期限,原處分說明五已載明必須在「申請建造執照 完成前」完成公告廢巷。㈥上訴人主張位在187地號土地上之 塔悠路36號建物結構會因系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拆除同一 張建照之34號建物而受影響云云。然依建築法第78條規定, 建築物之拆除,除非有建築法所定例外事由,均須經建築法 主管機關審核施工安全性核發拆除執照後始得為之,而細繹 原處分說明七,可見其雖核准實施系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 ,惟參加人具體實施時,仍須主管機關依法核發拆除執照後 始得為之,非謂被上訴人一作成原處分,參加人即可逕行拆 除系爭都更單元內之房屋,難認原處分已對於塔悠路36號建 物結構造成破壞而損害上訴人權利等語,判決駁回上訴人在 原審之訴。 四、本院查:  ㈠駁回(上訴人陳賜文上訴)部分:   1.按都更條例第86條第2項明定:「本條例中華民國一百零 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修正之條文(於108年1月30日修正公 布施行)施行前已報核或已核定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其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或權利變換計畫之擬訂、審核及變更, 除第三十三條及第四十八條第一項聽證規定外,得適用修 正前之規定。」查訴外人程建輝前於106年9月20日以系爭 土地申請自行劃定為都更單元,經被上訴人以系爭劃定都 更單元處分核准在案。嗣參加人於106年12月28日擬具系 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送請被上訴人審議等情,為原審依 法所確定之事實。是依都更條例第86條第2項規定,系爭 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之審核,適用修正前都更條例相關規 定,於法並無不合。   2.又按修正前都更條例第19條規定:「(第1項)都市更新 事業計畫由實施者擬訂,送由當地直轄巿、縣(巿)主管 機關審議通過後核定發布實施;……。並即公告三十日及通 知更新單元範圍內土地、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他項權利 人、囑託限制登記機關及預告登記請求權人;變更時,亦 同。(第2項)擬訂或變更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期間,應舉 辦公聽會,聽取民眾意見。(第3項)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擬訂或變更後,送各級主管機關審議前,應於各該直轄市 、縣(市)政府或鄉(鎮、市)公所公開展覽三十日,並 舉辦公聽會;……。(第4項)前二項公開展覽、公聽會之 日期及地點,應登報周知,並通知更新單元範圍內土地、 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他項權利人、囑託限制登記機關及 預告登記請求權人;任何人民或團體得於公開展覽期間內 ,以書面載明姓名或名稱及地址,向各級主管機關提出意 見,由各級主管機關予以參考審議。經各級主管機關審議 修正者,免再公開展覽。(第5項)依第七條規定劃定之 都市更新地區或採整建、維護方式辦理之更新單元,實施 者已取得更新單元內全體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 權人之同意者,於擬訂或變更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時,得免 舉辦公開展覽及公聽會,不受前三項規定之限制。」第19 條之1規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之變更,得採下列簡化 作業程序辦理:一、有下列情形之一而辦理變更者,得逕 由各級主管機關核定發布實施之,免依前條規定舉辦公開 展覽、公聽會及審議:㈠第二十一條第二款所定事項之變 更,於依第二十二條規定徵求同意,並經原實施者與新實 施者辦理公證。㈡第二十一條第十一款所定事項之變更, 經全體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同意。二、第二十一條 第七款至第十款所定事項之變更,經各級主管機關認定不 影響原核定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者,免舉辦公開展覽、公 聽會及依第二十二條規定徵求同意。」上開條文於108年1 月30日修正時分別移列為第32條及第34條,其中第32條第 1項增訂都更事業得逕送中央主管機關審議通過後核定發 布實施之規定,第2至4項則未修正,第5項酌作文字修正 ,並增訂第6項「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擬訂或變更後,與事 業概要內容不同者,免再辦理事業概要之變更。」以縮短 行政作業程序;第34條則增訂第1款,原第1、2款分別遞 移至第2、3款並予修正,就都更事業計畫之變更,按不同 情形而採取免舉辦公聽會、公開展覽、徵求同意或審議之 簡化作業程序辦理,以加速行政流程。另依司法院釋字第 709號解釋意旨,增訂第33條規定主管機關核定發布實施 都更事業計畫前,應舉行聽證之原則。依上開規定可知, 由於都更事業之實施,影響人民權益至深且鉅,故而都更 事業計畫之擬訂及審議,應透過公聽會、公開展覽及聽證 程序,讓民眾有充分參與之機會。於擬訂及審議程序中, 如認原擬訂內容非妥,亦不排除辦理變更而予調整修正, 至於變更後則視其計畫變動程度、有無減損關係人權益及 取得同意等不同情形,決定是否補行公聽會、公開展覽、 聽證、徵求同意或審議,然非要求實施者自始擬訂之計畫 至審議結果均不得變動。   3.經查,訴外人程建輝於106年9月20日以系爭土地申請自行 劃定為都更單元,並經被上訴人以系爭劃定都更單元處分 核准在案,該處分已載明救濟教示之旨,經上網公告並送 達程建輝。上訴人陳賜文為187地號土地分別共有人,其 土地並不在系爭都更單元內。參加人為系爭都更單元之都 更事業實施者,擬具系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送請審議, 經被上訴人踐行聽證程序後,於110年11月10日以原處分 核准實施等情,為原審依職權所確定之事實,核與卷證相 符。原判決並論明:被上訴人所為系爭劃定都更單元處分 ,既未經撤銷、廢止或其他事由而失效,即有存續力及構 成要件效力,自應作為審核系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的基 礎,不得將非屬系爭都更單元範圍之土地納入審核。上訴 人陳賜文既非系爭都更單元內之私有土地及合法建物所有 權人,自無同意都更事業計畫報核實施,及分配都更後土 地建物之權利,此部分縱有爭議,亦與上訴人陳賜文無涉 。參加人於擬具系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時,已載明將依 北市廢巷條例,於事業計畫核准後申請建築執照前,向都 發局辦理公告廢止位在系爭都更單元內之塔悠路18巷及八 德路4段511巷部分。且細繹都審會第428次、第471次會議 紀錄,與會委員確已針對廢巷問題予以討論,並經參加人 說明後,作成參加人須在申請建造執照前完成廢巷公告之 決議,被上訴人原處分乃於說明五以之為附款,並非表示 對於廢止系爭都更單元內塔悠路18巷及八德路4段511巷之 現有巷道有所准駁等語,據以維持原處分,已詳述得心證 之理由及法律上意見,經核並無違反論理法則、經驗法則 、證據法則或理由不備之情形。上訴人陳賜文上訴意旨復 執陳詞,以系爭都更事業及權變計畫於提出之始,應將所 擬廢巷之具體內容加以明訂,於後續辦理公開展覽、公聽 會、聽證時,關係人方得就計畫之詳細內容加以討論,提 出異議與解決方法,若僅由都審會為判斷,將剝奪其於都 審會前之受告知權與意見表達權利等語,主張原處分說明 五有關廢巷部分,違反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判決逕認原 處分合法,有判決違背法令云云,均無足採。   4.至於上訴人陳賜文主張:其於原審聲請調查都審會第471 次會議之錄音、錄影檔案,以釐清原處分說明五之作成是 否確有具體討論,蓋充分討論說明為正當法律程序之基礎 ,上訴人陳賜文聲請此證據在於釐清該次會議是否踐行正 當法律程序,與原處分之作成,自有直接關係而有調查必 要。原判決未依行政訴訟法第133條規定調查證據,有不 適用法規之判決違背法令云云。然查,都審會第471次會 議紀錄,前經上訴人陳賜文於起訴時即提出在卷,其詳載 該次會議進行內容,已可審查被上訴人有關正當法律程序 之踐行,上訴人陳賜文出於臆測,逕自主張應調查該次會 議之錄音、錄影檔案,難認有據。原判決並指明:上訴人 陳賜文以都審會第471次會議時,會議時間只有1小時30分 鐘,每項議案僅討論1分鐘,不可能充分討論,都審會委 員已觸犯刑法第213條公務員登載不實罪,因而請求調取 該次會議錄音、錄影檔案。惟會議討論事項是否已充分討 論,與開會時間長短無必然關聯,亦非謂開會時間未如與 會者所預期,會議紀錄即不可能如實記載,上訴人陳賜文 調查證據之聲請並無必要等語,已論明不予調查之理由, 尚無其上訴所指判決不適用法規之違背法令可言。   5.上訴人陳賜文又主張:原判決雖認原處分說明五有設定期 限,惟細繹原處分說明五之記載,所謂「申請建造執照完 成前」係一不確定期間,該文句之期限,究係指參加人「 申請建造執照前」或「建造執照經申請,核准前」,抑或 「建造執照經申請,建築完成前」,均非明確。且若參加 人遲不申請建造執照,將陷本案都更計畫之執行程序、遭 廢巷程序影響之相關人的法律權益,皆停滯於不確定之狀 態,是原處分說明五之記載就期限部分顯有重大明顯瑕疵 ,依行政程序法第111條第7款規定,應屬無效。原判決未 察及此而駁回其於原審之訴,有適用法規不當之判決違背 法令云云。惟查,原處分說明五乃以附款要求參加人辦理 現有巷道廢巷事宜,必須於「申請建造執照前完成公告廢 巷」,其文義指「申請建造執照前」依北市廢巷條例完成 公告廢巷,亦即須先完成公告廢巷後始得申請建造執照, 並無上訴意旨所指摘「建造執照經申請,核准前」或「建 造執照經申請,建築完成前」等意涵,自無期限不明確可 言。是其上訴主張上開附款無效,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云 云,並無可採。     6.綜上所述,原判決駁回上訴人陳賜文在原審之訴,並無違 誤。上訴論旨,仍執前詞,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 棄,為無理由,此部分應予駁回。    ㈡廢棄(上訴人何碧嬌上訴)部分:    ⒈行政訴訟法第37條第1項規定:「二人以上於下列各款情形 ,得為共同訴訟人,一同起訴或一同被訴:……二、為訴訟 標的之權利、義務或法律上利益,為其所共同者。三、為 訴訟標的之權利、義務或法律上利益,於事實上或法律上 有同一或同種類之原因者。」第39條第1款規定:「訴訟 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者,適用下列各 款之規定:一、共同訴訟人中一人之行為有利益於共同訴 訟人者,其效力及於全體;不利益者,對於全體不生效力 。」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若對於共同訴訟的各人,必須 合一確定,即法律上必須為一致的裁判,而不能為相歧異 的裁判者,為必要共同訴訟,於此始有行政訴訟法第39條 第1款規定之適用;反之,對共同訴訟人而言各自獨立, 法院得為不同勝敗的裁判者,則為普通共同訴訟。再者, 必要共同訴訟中,依法必須數人一同起訴或被訴,始有實 施訴訟權能,否則欠缺當事人適格者,為固有必要共同訴 訟;而可個別行使權利,毋庸全體起訴或被訴者,則為類 似必要共同訴訟。   ⒉經查,上訴人何碧嬌雖與上訴人陳賜文同為相鄰系爭都更 單元之187地號土地分別共有人(其上建物並無共有關係 ),惟於本件訴訟,其主張被上訴人核准實施原處分,致 侵害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係基於利害關係人地位而提起 共同訴訟。核其所涉法律關係,並非本於共有物即187地 號土地整體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而是依其各別之財產權 、居住自由,主張遭被上訴人原處分侵害而訴請除去原處 分(確認原處分違法並予撤銷)或確認原處分無效,其訴 訟標的並非對所有利害關係人均須合一確定,應認本件非 屬必要共同訴訟。本件於原審起訴時,訴之聲明為確認原 處分無效,至111年8月9日上訴人共同具狀追加備位聲明 「原處分撤銷」,改採預備訴之合併,有該行政追加暨更 正訴之聲明狀在卷可稽(原審卷1第357頁)。嗣於113年2 月7日言詞辯論期日,上訴人陳賜文雖到庭並變更訴之聲 明為單一「原處分撤銷」之撤銷訴訟,惟上訴人何碧嬌經 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而未到庭,經原審就其部分為一造辯 論判決,有言詞辯論期日筆錄在卷可稽(原審卷2第239至 240頁)。因其與上訴人陳賜文間非屬必要共同訴訟,並 無行政訴訟法第39條第1款規定之適用,尚不因上訴人陳 賜文之訴訟行為有利益或不利益於共同訴訟人而生影響。 是就上訴人何碧嬌所提行政訴訟,起訴時原為單一之確認 處分無效訴訟,嗣追加為先位確認處分無效訴訟、備位撤 銷訴訟之預備訴之合併。原審若不准許其追加,則應審理 起訴時之確認處分無效訴訟;若許其追加,因預備合併之 備位訴訟,係以先位訴訟經駁回作為受裁判之停止條件, 原判決亦應先審理先位之確認處分無效訴訟,並於先位訴 訟經駁回後,始得審理備位之撤銷訴訟。惟原判決就上訴 人何碧嬌之訴,並未就其追加部分為准駁,亦未就確認原 處分無效訴訟為審理,則備位之訴停止條件是否成就,尚 未可知,即以其備位之撤銷訴訟而予審理並駁回其訴,上 訴人何碧嬌上訴意旨雖未及此,惟原判決就此部分既有可 議,仍應以上訴為有理由,爰將此部分廢棄,發回原審高 等行政訴訟庭另為妥適之裁判。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行政訴 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56條第1項、第260條第1項、第98條 第1項前段、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85條第1項前段,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陳 國 成 法官 簡 慧 娟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林 麗 真 法官 高 愈 杰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章 舒 涵

2025-03-27

TPAA-113-上-297-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143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南市北區文元國民小學間再審事件(本 院114年度聲再字第97號),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項事 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定 ,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關於 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之事 由釋明之。 二、本件聲請人對本院113年度聲字第742號裁定聲請再審,並聲 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經查,聲請人就其無資力支 出訴訟費用暨如何窘於生活且有何缺乏經濟上信用之情事, 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 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 證書以代釋明,自難認其已盡釋明之責。復經本院依職權向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查詢結果,並未有准予扶助之紀錄 ,有該會民國114年2月19日法扶總字第1140000397號函附卷 可稽。是以,聲請人就無資力部分,既未能盡釋明之責,依 上開規定及說明,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即無 從准許,均應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李 君 豪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高 玉 潔

2025-03-27

TPAA-114-聲-143-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156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間再審事件(本院114 年度聲再字第68號),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同法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 項事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 規定,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 關於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 之事由釋明之。 二、聲請人對本院113年度聲字第644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114 年度聲再字第68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已告知、釋明一再遭懲處、資遣( 數年),且多次遭行政法院法官或大法官駁回或不受理或移 轉管轄,應超過570次,聲請行政法院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 人、准予免繳裁判費、賠償、不應故意或共同或多次濫用權 力或不直接准許訴訟救助或致受損害或不利益或駁回等;行 政法院應依聲請,以裁定准許訴訟救助、免繳裁判費、選任 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不應故意或一再或共同不提出法律明定 之要求或限制或不依據法律或不恪遵憲法或不闡明或不命補 正或明知有補正仍故意直接駁回或移轉管轄等,請於4日內 闡明(具體)、全面調查全部涉案(大)法官、司法院、抗 告、再審、憲法訴訟、相關文書、111年度訴字第279號、11 3年度上字第511、513號、一切證據、完全資訊、提出所謂 無資力是指生活窘迫且缺乏經濟上的信用而言之法律依據、 相關規定,不應無法律明文要求或依據卻故意或多次或共同 直接駁回或致不利益或受損害或侵害權益或違法或不恪遵憲 法或不符合法律規定等,應依聲請4日內准許訴訟救助、免 繳裁判費、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賠償、7日內依法處置 、9日內確認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 查之證據,以釋明其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之信用,或提 出保證書以代之,俾供本院審酌,是聲請人之主張尚不足以 釋明其完整收入及全面資力狀況,更無法釋明缺乏經濟上之 信用而無資力繳納裁判費新臺幣1,000元之事實。又經本院 函詢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結果,聲請人就本院114年度 聲再字第68號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事件,並未經准許 法律扶助,有該基金會民國114年2月19日法扶總字第114000 0397號函在卷可稽。從而,聲請人就無資力部分,既未能盡 釋明之責,其訴訟救助聲請自無從准許。又聲請人就無資力 部分,既未能盡釋明之責,其聲請本院選任訴訟代理人,亦 無從准許,均應駁回。 四、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王 俊 雄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林 秀 圓 法官 陳 文 燦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章 舒 涵

2025-03-27

TPAA-114-聲-156-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8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交付法庭錄影光碟事件,對於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 3年度聲再字第98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114年度抗字第8號),並 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關於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 代理人部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項事 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定 ,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關於 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之事 由釋明之。 二、本件聲請人對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聲再字第98號裁定 提起抗告(本院114年度抗字第8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 訴訟代理人,聲請意旨略謂:聲請人已遭資遣數年,且多次 遭行政法院法官或大法官駁回或不受理或移轉管轄,行政法 院應依聲請,以裁定准予訴訟救助、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准予免繳納裁判費、賠償等語。惟就本件是否有「無資力 委任訴訟代理人」的事實,聲請人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其主 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其窘於生活,且缺乏 經濟上之信用,或提出保證書以代之,俾供本院審酌,是聲 請人之主張尚不足以釋明聲請人之完整收入及全面資力狀況 ,更無法釋明聲請人缺乏經濟上之信用而無資力繳納本件裁 判費用新臺幣1,000元之事實;又經本院依職權向財團法人 法律扶助基金會查詢結果,亦無聲請人以無資力為由申請法 律扶助而經准許情事,有該基金會民國114年1月24日法扶總 字第1140000053號函附卷可稽。是以,聲請人就無資力部分 ,既未能盡釋明之責,其訴訟救助聲請自無從准許,並因本 件不符訴訟救助之要件,依上開規定及說明,聲請人聲請本 院選任訴訟代理人,亦無從准許,均應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2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林 惠 瑜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 郁 芳

2025-03-27

TPAA-114-聲-8-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92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臺南市北區文元國民小學間交付法庭錄音 光碟事件,對於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聲再字第109號裁定提 起抗告(本院114年度抗字第16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 訟代理人,關於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部分,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同法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 項事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 規定,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 關於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 之事由釋明之。 二、聲請人聲請意旨略以:其已遭資遣,且多次遭行政法院法官 或大法官駁回或不受理或移轉管轄,聲請裁定准予訴訟救助 、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等語。惟聲請人並未提出可使本院 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其窘於生活, 且缺乏經濟上之信用,或提出保證書以代之,俾供本院審酌 ,尚不足以釋明其之完整收入及全面資力狀況,更無法釋明 缺乏經濟上之信用而無資力繳納本件訴訟費用之事實。復經 本院依職權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查詢結果,亦無聲請 人以無資力為由聲請法律扶助而經准許情事,有該基金會民 國114年2月11日法扶總字第1140000351號函在卷可憑。依上 開規定及說明,聲請人就無資力部分,既未能盡釋明之責, 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即屬無從准許,均應予 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陳 國 成  法官 簡 慧 娟 法官 高 愈 杰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林 麗 真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邱 鈺 萍

2025-03-27

TPAA-114-聲-92-20250327-1

聲再
最高行政法院

文化資產保存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58號 聲 請 人 林怡博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花蓮縣政府間文化資產保存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12月26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576號裁定,聲請再 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再審之聲請駁回。 二、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向本院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及第3項至第5項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或為無須委任 訴訟代理人或係委任其他具備訴訟代理人資格者之相關釋明 ,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未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亦未提出 相關釋明,經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3日以裁定命於裁定送達 後10日內補正,該裁定並於同年月24日送達,有送達證書在 卷可稽。聲請人迄未補正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 訟代理人,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至於聲請人 雖另具狀表示不服前揭補正裁定,惟該補正裁定乃訴訟程序 進行中之裁定,並無准許不服之特別規定,依行政訴訟法第 265條規定,不得聲明不服,聲請人尚無從據此補正其聲請 再審而未委任律師或得為訴訟代理人者為訴訟代理人之程式 欠缺,附此敘明。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第2 78條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李 君 豪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梁 哲 瑋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曾 彥 碩

2025-03-27

TPAA-114-聲再-58-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175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高雄高等行政法院間聲請再審事件(本院 114年度聲再字第118號),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同法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 項事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 規定,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 關於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 之事由釋明之。 二、聲請人對民國114年1月16日本院113年度聲字第703號裁定聲 請再審(本院114年度聲再字第118號),並聲請訴訟救助及 選任訴訟代理人。聲請人雖主張:其已告知、釋明遭資遣, 且多次遭行政法院法官或大法官駁回或不受理或移轉管轄, 聲請裁定准予訴訟救助、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等語。惟聲 請人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 ,以釋明其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之信用,或提出保證書 以代之,俾供本院審酌,尚不足以釋明其之完整收入及全面 資力狀況,更無法釋明缺乏經濟上之信用而無資力繳納本件 訴訟費用之事實。復經本院依職權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 會查詢結果,亦無聲請人以無資力為由聲請法律扶助而經准 許情事,有該基金會114年3月7日法扶總字第1140000525號 函在卷可憑。依上開規定及說明,聲請人就無資力部分,既 未能盡釋明之責,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即屬 無從准許,均應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陳 國 成  法官 高 愈 杰 法官 蔡 如 琪 法官 林 麗 真 法官 簡 慧 娟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蕭 君 卉

2025-03-27

TPAA-114-聲-175-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裁 定 114年度聲字第94號 聲 請 人 王千瑜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迴避事件,對於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聲 再字第111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114年度抗字第18號),並聲請 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關於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 人部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因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聲請訴訟救助者,關於無 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提出可使行政法院信其主張為 真實且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 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此觀行政訴訟 法第102條第2項、第3項及第17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4條 之規定自明。而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 之信用者而言。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 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 行政法院提起之事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 定有明文,且依第49條之3第1項規定:「第49條之1第1項事 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定 ,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因此,關於 選任訴訟代理人之聲請,自應就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之事 由釋明之。 二、聲請人對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3年度聲再字第111號裁定提起 抗告,並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經查,聲請人就 其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暨如何窘於生活且有何缺乏經濟上信 用之情事,並未提出可使本院信其主張為真實且能即時調查 之證據以釋明之,或提出受訴行政法院管轄區域內有資力之 人出具之保證書以代釋明,自難認其已盡釋明之責。復經本 院依職權向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查詢結果,並未有准予 扶助之紀錄,有該會民國114年2月11日法扶總字第11400003 51號函附卷可稽。是以,聲請人就無資力部分,既未能盡釋 明之責,依上開規定及說明,其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 理人,亦無從准許,均應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 蕭 惠 芳              法官 林 惠 瑜 法官 梁 哲 瑋 法官 林 淑 婷 法官 李 君 豪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高 玉 潔

2025-03-27

TPAA-114-聲-94-20250327-1

最高行政法院

不當勞動行為爭議

最 高 行 政 法 院 判 決 112年度上字第497號 上 訴 人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簡志誠 訴訟代理人 張玉希 律師 被 上訴 人 勞動部 代 表 人 洪申翰 訴訟代理人 林俊宏 律師 吳篤維 律師 參 加 人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南區電信分公司企業 工會 代 表 人 許福利 上列當事人間不當勞動行為爭議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 年4月20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訴字第59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理 由 一、上訴人代表人由謝繼茂依序變更為郭水義、簡志誠,被上訴 人代表人由許銘春依序變更為何佩珊、洪申翰,茲均據新任 代表人分別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核均無不合。 二、爭訟概要: ㈠緣參加人於民國109年5至8月間向被上訴人申請不當勞動行為 之裁決,請求裁決事項為:⒈確認上訴人迄今拒絕承認與參 加人間於103年12月3日簽署團體協約(下稱系爭團體協約) 第1條約定:「本協約適用範圍為甲方(即上訴人)所屬南 區分公司、乙方(即參加人)及乙方會員。前項乙方會員係 甲方之從業人員」之適用範圍包括轄下各營運處之行為,構 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不當勞動行為。⒉確認上訴人未 履行雙方108年4月17日團體協約修約第9次協商會議決議: 「就目前團協如何保障南企工會(即參加人)會員在人評、 考核會權益,請資方(即上訴人)研擬可行方案。」之行為 ,構成違反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違反誠信協商、工會法第 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⒊確認上訴人迄今未函請 參加人推薦3名所屬分公司同仁擔任109年上訴人所屬南區分 公司(下稱南區分公司)考核委員會(下稱考核會)委員參 與考核會之行為,構成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違反誠信協商 、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不當勞動行為。⒋確認上訴人於1 09年8月18日召開南區分公司109年第4次考核會會議(下稱 系爭考核會議),未通知邀請參加人理事長列席之行為,構 成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違反誠信協商、工會法第35條第1 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⒌命上訴人於本裁決決定書送達翌 日起10日內,向參加人研擬並提出保障參加人會員在人評、 考核會權益提出可行方案並續行團體協約之協商。  ㈡案經被上訴人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109年10月30日作成10 9年勞裁字第16號裁決決定(下稱原裁決),主文為:⒈確認 上訴人迄今未函請參加人推薦3名所屬分公司同仁擔任109年 南區分公司考核會委員參與考核會之行為,構成工會法第35 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⒉確認上訴人未通知參加人 理事長列席系爭考核會議之行為,構成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 項、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⒊參加人其 餘之請求駁回。上訴人對原裁決主文第1、2項部分不服,提 起行政訴訟,聲明:請求撤銷原裁決主文第1項及第2項。經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下稱原審)以110年度訴字第59號判決 (下稱原判決)駁回其訴後,上訴人仍不服,提起本件上訴 。 三、上訴人起訴主張、被上訴人在原審之答辯及參加人之陳述均 引用原判決之記載。 四、原審駁回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係以:  ㈠上訴人自103年起至108年間,均同意參加人推派南區分公司 考核會委員;另參加人與南區分公司於106年9月25日所簽訂 之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下稱高雄地院)106年度審訴字第410 號民事訴訟案和解書,上訴人並已同意參加人可推派3席考 核會委員,再加上往後連續3年上訴人延續和解書所載,函 請參加人推薦3席考核會委員之事實,堪認自106年起上訴人 與參加人間已然形成固定由參加人推薦3名考核會委員人選 之慣例。此外,勞方考核會委員係代表參加人參與考核會, 且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從業人員考核要點(下稱考核要點 )適用於上訴人現職從業人員,包括參加人所屬會員,是考 核會委員之推派,亦顯然涉及有關影響勞工權益之考核會參 與權甚明。既自106年起上訴人與參加人間已然形成固定由 參加人推薦3名考核會委員人選之慣例,當應成為勞資行為 準據,上訴人應有遵守之義務,以維繫勞資集體關係之長期 穩定發展。詎上訴人於參加人申請本件裁決後,無視南區分 公司108年度考核會委員任期將屆,旋即片面告知參加人日 後不同意其推薦考核會委員,且已自行指派完成,未依誠信 原則與參加人就考核會委員推薦事宜進行團體協商,原裁決 認為此部分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 應屬有據。  ㈡系爭團體協約第1條規定其適用範圍,包含參加人所屬會員; 又系爭團體協約第11條第2項文義對於考核會之召開事由未 設有「處理南區分公司員工之考核或申訴,方須邀請理事長 」之限制,考核會既由南區分公司召開,自應有適用上開條 款。復證諸上訴人於107年間第4次至第7次考核會會議均有 邀請參加人理事長列席,討論事項為「奉首長提交委員會討 論有關本轄相關營運處於103~106年間辦理企客專標各案相 關人員,經總公司專案小組稽查發現,由於懈怠疏漏風險控 管或督導無方等多項疏失……」而同屬南區分公司各營運處相 關事務;且上訴人曾邀請參加人理事長列席於109年間舉辦 之第1、2次南區分公司考核會會議,迄參加人申請本件裁決 後,仍邀請其理事長列席第3次南區分公司考核會會議,卻 未邀請列席系爭考核會議,除時間上具有密接性,其作出前 後相反之處理,亦足徵已產生藉由可任意不遵守團體協約約 定及過往前例,而拒絕邀請參加人理事長列席,進而動搖參 加人會員信心,堪認有不當影響、妨礙或限制工會活動至明 ;此外,衡諸參加人正與上訴人進行團體協商之際,上訴人 片面違反團體協約而未邀請參加人理事長列席系爭考核會議 ,亦將使參加人陷於交涉立場顯著不安定之窘境,有礙團體 協商之進行。從而,原裁決認上訴人未通知參加人理事長列 席系爭考核會議,構成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工會法第35 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亦屬有據等語,為其判斷之 基礎。 五、本院的判斷:  ㈠工會法第2條規定:「工會為法人。」第6條第1項第1款規定 :「工會組織類型如下,……:一、企業工會:結合同一廠場 、同一事業單位、依公司法所定具有控制與從屬關係之企業 ,或依金融控股公司法所定金融控股公司與子公司內之勞工 ,所組織之工會。」第37條規定:「(第1項)工會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得經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議決,自行宣告 解散:一、破產。二、會員人數不足。三、合併或分立。四 、其他經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認有必要時。(第2項) 工會無法依前項第1款至第3款規定自行宣告解散或無從依章 程運作時,法院得因主管機關、檢察官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 解散之。」第38條第2項規定:「企業工會因廠場或事業單 位合併時,應於合併基準日起一年內完成工會合併。屆期未 合併者,主管機關得令其限期改善,未改善者,令其重新組 織。」第41條規定:「工會之解散,除因破產、合併或組織 變更外,其財產應辦理清算。」民法第30條規定:「法人非 經向主管機關登記,不得成立。」第37條規定:「法人解散 後,其財產之清算,由董事為之。但其章程有特別規定,或 總會另有決議者,不在此限。」第40條第2項規定:「法人 至清算終結止,在清算之必要範面內,視為存續。」是可知 ,結合同一廠場內之勞工所組織之企業工會,為法人,非經 向主管機關登記,不得成立,其消滅則須經解散及清算之程 序;企業工會得因破產、會員人數不足、合併或分立,或者 其他經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認有必要,經會員大會或會 員代表大會議決,自行宣告解散,法院亦得因主管機關、檢 察官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解散之。又企業工會因廠場或事業 單位合併時,如未於合併基準日起一年內完成工會合併,主 管機關得令其限期改善,未改善者,令其重新組織。申言之 ,結合同一廠場內之勞工所組織之企業工會法人,可能因該 廠場之組織調整,致不再符合工會法第6條第1項第1款所稱 廠場之情事,此際該企業工會可能步向前述合併、自行宣告 解散或被法院宣告解散等途,惟在依法解散及清算前,該企 業工會之法人人格自仍屬存續中。經查,上訴人因應經營所 需,於111年1月1日裁撤所屬南區分公司,並於1ll年9月1日 廢止南區分公司登記,參加人未辦理解散,此為原審所確定 之事實,核與卷內資料相符,則原判決因認參加人未辦理解 散前,其法人資格仍為存續,且本件訴訟係參加人針對上訴 人過去的行為,向被上訴人提出不當勞動行為裁決之申請, 原審亦係就原裁決決定是否適法為裁判,並不因上訴人所屬 南區分公司裁撤而有影響,經核於法並無不合。至臺灣高等 法院高雄分院107年度上字第291號及110年度勞上字第28號 民事判決固論以南區分公司自107年11月1日起為組織調整, 參加人已不符廠場企業工會之實質要件,自107年11月1日起 即應喪失工會法人資格等語,惟亦均未否定參加人之當事人 能力,即參加人之法人人格尚未消滅,原審未就此二不拘束 行政法院之民事法院見解予以一一論駁,尚難指為有判決不 備理由之違法。上訴意旨主張:南區分公司業已裁撤,其轄 下已無員工,參加人實不具備工會法法人之要件,原判決置 上開事實及前揭民事判決之見解於不顧,顯有理由不備之違 法等語,自無可採。 ㈡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規定:「雇主或代表雇主行使管理 權之人,不得有下列行為:……五、不當影響、妨礙或限制工 會之成立、組織或活動。」其修正理由略以:「為避免雇主 以其他不當方式影響、妨礙工會成立,致妨礙工會運作及自 主性,爰增訂第1項第5款之概括性規範。」足見上開規定禁 止雇主或代表其行使管理權之人對工會有不當勞動行為之立 法目的,旨在杜絕雇主藉其經濟優勢地位,對於勞工為行使 法律所賦予之團結權、團體協商權及集體爭議權,而成立、 組織工會或辦理工會活動時,採取反制行為,以確保工會能 自主正常運作,不受雇主支配介入,俾能發揮集體協商功能 ,維護及提昇集體勞工權益。又團體協約是為維持並改善勞 動條件,確保並提升勞工之地位所發展而來,理論上是勞工 為克服個人相對於雇主處於較弱的立場,透過團結的力量, 進行團體協商所締結的成果,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規定 :「勞資雙方應本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團體協約之協商;對 於他方所提團體協約之協商,無正當理由者,不得拒絕。」 團體協約為工會與雇主或雇主團體透過指派代表進行協商後 ,達成合意所簽訂之契約,旨在使勞動者得藉工會集體力量 ,在與雇主對立之協商過程,取得較平等之談判地位,是勞 資雙方均有進行團體協約協商之義務,非有正當理由,不得 任意拒絕,且以誠實信用原則為最高指導原則之一;而為維 持勞資自治自律原則,並避免任一方無正當理由拒絕團體協 約之協商,例如佯裝協商、拖延協商或刻意杯葛協商程序等 ,致協商無法進行,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2項並例示無正當理 由拒絕協商之情事(團體協約法第6條立法理由參照)。至 於雇主之行為是否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之不當勞動行為 ,抑或更有未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規定本於誠實信用原 則進行團體協約之協商,則應依勞資關係脈絡,綜合客觀事 實之一切情狀為斷。是以,本件上訴人迄未函請參加人推薦 3名所屬分公司同仁擔任109年南區分公司考核會委員參與考 核會,及未通知參加人理事長列席系爭考核會議之行為,是 否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規定之不當勞動行為,抑或 後者更有違反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未依誠實信用原則進行 團體協約之協商,應依勞資關係脈絡,綜合一切客觀情狀為 判斷,特別是雇主就同種類或相類似事例之處理方式,有無 前後處置方式不一致之特殊對待情事。  ㈢本件係112年8月15日修正施行之行政訴訟法施行前已繫屬於 本院,於施行後尚未終結之事件,依行政訴訟法施行法第19 條規定,應由本院依舊法即112年8月15日修正施行前行政訴 訟法(下稱行政訴訟法)規定審理,合先敘明。行政訴訟法 第125條第1項規定:「行政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事實關係,不 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第133條規定:「行政法院於撤銷 訴訟,應依職權調查證據;……」行政訴訟係採取職權調查原 則,其具體內涵包括事實審法院有促使案件成熟,亦即使案 件達於可為實體裁判程度之義務,以確定行政處分之合法性 及確保向行政法院尋求權利保護者能得到有效之權利保護。 基於行政訴訟之職權調查原則,法院應充分調查為裁判基礎 之事證以形成心證,是所有與待證事實有關之訴訟資料,無 論有利或不利於訴訟當事人之任何一造,都必須用於心證之 形成而不能有所選擇,亦即法院負有審酌與待證事實有關之 訴訟資料之義務,如未審酌亦未說明理由,即構成行政訴訟 法第243條第1項所謂判決不適用同法第125條第1項、第133 條之應依職權調查規定,暨同法第243條第2項第6款所謂判 決不備理由之當然違背法令。  ㈣關於原裁決主文第1項確認上訴人未函請參加人推薦3名所屬 分公司同仁擔任109年南區分公司考核會委員之行為,構成 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部分:   ⒈於複數工會併存下,雇主負有中立保持義務,平等承認、 尊重其團結權,不得以對其中一工會之待遇而造成對其他 工會之壓抑,倘致某一工會組織強化,或因此削弱其他工 會運作,當可認係對工會之支配介入,即有構成不當影響 或妨礙工會組織或活動之不當勞動行為。考核要點第9點 第1項:「各機構應組織考核委員會,考核委員會置委員9 人或15人,3分之1委員由本機構員工所隸屬之工會分會推 薦,餘由人力資源處派駐主管及機構首長就該機構人員中 派兼之,並由機構首長指定1人為主席。」乃勞方推薦考 核會委員之依據。關於勞方複數工會推薦考核會委員之比 例,如勞資雙方已長期形成慣例,則考量慣例常須透過勞 資雙方長期折衝、妥協,始得形成共同信守之準據,其重 要性並不下於勞資約定,則欲變更慣例自應透過協商程序 而為調整,而不宜由單方逕為變更。本件上訴人南區分公 司對應之工會除參加人之外,另有中華電信工會之相關分 會(南區分公司分會、台中市分會),因此乃衍生相關工 會如何分配該3或5名勞方考核會委員及是否已形成慣例之 問題。   ⒉原審以上訴人自103年起至108年間,均同意參加人推派南 區分公司考核會委員,另參加人與南區分公司於106年9月 25日簽訂和解書,上訴人並已同意參加人可推派3席考核 會委員,可認自106年起上訴人與參加人間已然形成固定 由參加人推薦3名考核會委員人選之慣例,詎上訴人於參 加人申請本件裁決後,無視南區分公司108年度考核會委 員任期將屆,片面告知參加人日後不同意其推薦考核會委 員,且已自行指派完成,未依誠信原則與參加人就考核會 委員推薦事宜進行團體協商等由,認原裁決此部分於法並 無不合,固非無見,惟查:    ⑴依上訴人於原審所提出南區分公司與各工會往來函文( 原證7至原證16,原審卷第111-141頁),南區分公司於 104年6月7日函請參加人、中華電信工會南區分公司分 會及台中市分會協商推薦104年考核會委員5人,參加人 、中華電信工會南區分公司分會及台中市分會分別推派 1人、2人、5人,扣除2名重疊之人選外,共計6人,已 超過法定5位名額,南區分公司遂以104年7月27日南人 三字第1040000234號函知各工會略以:「四、綜上,基 於尊重工會自主、自治,避免事業單位介入工會運作, 構成不當勞動行為,就本考核委員之勞方委員產生,請 貴工(分)會再自行協商共同推派法定員額,組成本分 公司考核委員會,以共同促進議事順利運作並確保員工 權益。」至105年1月下旬達成共識,由台中市分會推薦 1人,參加人推薦4人(其中2人為南區分公司分會推薦 之人選),因此,南區分公司似始於105年1月25日依各 工會之共識核派勞方考核會委員5人。    ⑵又南區分公司於105年6月17日行文至各工會,請相關工 會參考104年比例(即參加人2人、南區分公司分會2人 、台中市分會1人)合計推薦5人,惟因參加人推薦3人 ,南區分公司分會推薦2人、台中市分會推薦1人,已超 過法定名額5位。南區分公司再於105年7月25日以南人 二字第1050000354號函各工會,以其等推薦人數6人, 超過1人,基於工會自主原則,請各工會自行協商,嗣 因無法達成協商,南區分公司為使議事得以進行,俾確 保員工權益,乃就參加人推薦人選順位在前之2名人選 予以核派並通知出席,參加人因此向高雄地院民事庭起 訴,請求確認第1次考核會決議無效(106年度審訴字第 410號)。嗣參加人與南區分公司就上開民事事件達成 和解,而撤回起訴,南區分公司同意由參加人推派3名 考核會委員,此為原審確定之事實。該和解書既係因針 對上開民事事件所為之和解,則上訴人主張和解效力並 不及於其他,似非無據。    ⑶至於106年起勞方委員之推薦,上訴人則主張:106年至1 08年係因南區分公司對應之各工會對於參加人推派之勞 方委員3人均無異議,且總推派之名額亦未逾考核要點 規定之5人,上訴人乃依考核要點予以核派,並非自106 年起上訴人與參加人間已形成固定由參加人推薦3名委 員人選之慣例;嗣109年勞方委員之推派,因中華電信 工會以109年3月16日及同月17日去函明確表示拒絕協商 ,並要求上訴人依考核要點核派,上訴人為因應複數工 會現況,乃以109年8月12日信人三字第1090001437號函 邀請各工會共同推派研商代表5名,以利召開會議研商 修正考核要點,惟經中華電信工會以109年8月17日電工 七(109)第758號函復礙難配合辦理等情,並提出上開 往來函文為證(原審卷第135-141頁、原處分卷第532-5 34頁)。從而,106年至108年參加人得推派勞方委員3 名,究係因其他各工會均無異議,且總推派之名額亦未 逾考核要點規定之5人所致,抑或係自106年起上訴人與 參加人間已形成固定由參加人推薦3名勞方委員人選之 慣例,誠屬重要的爭點所在,攸關原裁決主文第1項合 法性之判斷,自有詳予調查審認之必要。又勞方考核會 委員共5人,係由各工會所共享。若上訴人、參加人及 其他工會間並未形成固定由參加人推薦3名勞方委員人 選之慣例,而南區分公司對應之工會既屬複數,各工會 間若無法達成協議,則參加人主張其得單獨推薦3名勞 方委員之依據為何?原判決未審究上述重要爭點及調查 上開往來函文等相關事證,並說明上訴人之主張何以不 可採之理由,僅以106年和解後至108年上訴人均同意參 加人推薦3名勞方委員之事實,逕認自106年起上訴人與 參加人間已然形成固定由參加人推薦3名勞方委員人選 之慣例,容屬速斷,核有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 ㈤關於原裁決主文第2項確認上訴人未通知參加人理事長列席系 爭考核會議之行為,構成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工會法第 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部分:   ⒈參加人主張:系爭團體協約的適用範圍包含南區分公司所 轄9個營運處,南區分公司應邀請其理事長列席系爭考核 會議等語,其依據為系爭團體協約第1條:「(第1項)本 協約適用範圍為甲方所屬南區分公司、乙方及乙方會員。 (第2項)前項乙方會員係指甲方之從業人員。」第11條 :「(第1項)甲方依有關規定辦理乙方會員在甲方工作 之考核、獎懲與升遷等事項。(第2項)甲方所屬南區分 公司於召開人評會時,由甲方邀請乙方理事長出席;於召 開考核委員會議時,由甲方邀請乙方理事長列席。……」而 上訴人則主張:系爭團體協約的適用範圍並不包含南區分 公司所轄9個營運處,因系爭考核會議僅係處理臺中營運 處的員工考核再申訴的案件,故循例沒有邀請參加人之理 事長列席;至於107年第4至7次及109年1至3次考核會會議 所處理者均非僅限於營運處事項,故有邀請參加人之理事 長列席等語。是則,系爭團體協約的適用範圍是否包含南 區分公司所轄9個營運處,乃參加人與上訴人之爭議所在 。    ⒉原判決認系爭團體協約第1條之適用範圍,包含參加人所屬 會員;又系爭團體協約第11條第2項文義對於考核會之召 開事由未設有「處理南區分公司員工之考核或申訴,方須 邀請理事長」之限制;復證諸上訴人於107年間第4次至第 7次考核會會議均有邀請參加人理事長列席,且上訴人曾 邀請參加人理事長列席於109年間舉辦之第1、2次南區分 公司考核會會議,迄參加人申請本件裁決後,仍邀請其理 事長列席第3次南區分公司考核會會議,卻未邀請列席系 爭考核會議等情,因而認定原裁決此部分亦無違誤,固非 無見,惟查:    ⑴依上訴人與參加人訂定團體協約第1至4次協商會議紀錄 及條文協商對照表所示,上訴人與參加人於103年4月21 日第1次協商會議,就系爭團體協約第1條草案之協商結 果,條文文字為:「本協約適用範圍為甲方(即上訴人 )及其南區分公司含所屬各機構與乙方(即參加人)」 ,103年5月7日、同年月22日,第2、3次協商會議,就 該部分並未有另外的協商結果,嗣於103年6月20日第4 次協商會議,就系爭團體協約第1條草案之協商結果, 條文文字已更改為:「本協約適用範圍為甲方所屬南區 分公司、乙方及乙方會員。前項會員係指甲方之從業人 員」(原處分卷第320-400頁),故依系爭團體協約文 義及歷次協商之條文文字,南區分公司與當時尚隸屬於 其轄下之9個營運處(即第1次協商時條文所載「所屬各 機構」),於第1次協商時係並列存在,分屬不同單位 ,嗣於最終確定之系爭團體協約第1條第1項已將「含所 屬各機構」之文字移除,且未見於最後確定之系爭團體 協約條文或說明欄,記載南區分公司即當然包括9個營 運處,再佐以協商會議過程中,勞資雙方均有經過充分 的討論、磋商團體協約的內容,且第4次協商會議紀錄 已由雙方代表於會議紀錄簽名確認,則依系爭團體協約 協商過程及文義觀之,系爭團體協約的適用範圍似已排 除9個營運處。參加人雖持高雄市政府勞工局於107年11 月1日高市勞關字第10738866700號函(原處分卷第158 頁),主張系爭團體協約之適用對象包含南區分公司轄 下9個營運處,惟上述函文僅記載倘9個營運處之勞工為 參加人之會員,則其應屬適用系爭團體協約之勞工等語 ,與系爭團體協約所載南區分公司是否包含9個營運處 似屬無涉。又上訴人與參加人於103年12月3日簽訂系爭 團體協約前,9個營運處中已有彰化及高雄營運處成立 企業工會,且臺中、彰化、南投、臺南、高雄、屏東等 6個營業處成立之企業工會,於上訴人與參加人簽訂系 爭團體協約後,已分別與上訴人另外簽訂團體協約,自 行成立工會給予其會員權益保障,似尚無權益無法保障 之問題。    ⑵觀之上訴人提出之系爭考核會議開會通知單,該次會議 所列議程之討論事項僅為臺中營運處108年年終考核結 果再申訴案,並無涉及南區分公司之事項;再對照106 年第4次考核會開會通知單(原處分卷第620頁),該次 會議所列議程為屏東營運處105年年終考核結果再申訴 案審議,而該次會議列席受文者亦不包含參加人之理事 長,則上訴人主張其循例未通知參加人之理事長參加系 爭考核會議,前後處置並無不一致,似非無據。     ⑶原判決就上訴人主張系爭團體協約的適用範圍並不包含 南區分公司所轄9個營運處,何以不足採取,並未說明 其理由,僅以系爭團體協約第11條對於考核會之召開事 由未設有限於處理南區分公司員工之考核或申訴,逕認 上訴人未邀請參加人理事長列席系爭考核會議之行為, 係發生於參加人申請本件裁決之後,二者具有時間上之 密接性,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 ,另將使參加人陷於交涉立場顯著不安之窘境,有礙團 體協約之進行,亦構成違反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1項之不 當勞動行為,核有判決理由不備之違背法令。 ㈥綜上所述,原判決既有上述違背法令之情事,因攸關原裁決 是否合法之判斷,影響本件判決結果,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 違背法令,求予廢棄,為有理由。又因本件事實尚未臻明確 ,猶待原審再為調查審認,本院無從自為判決,爰將原判決 廢棄,發回原審高等行政訴訟庭更為適法之裁判。 六、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56條第1項 、第260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最高行政法院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王 碧 芳 法官 王 俊 雄 法官 鍾 啟 煒 法官 林 秀 圓 法官 陳 文 燦 以 上 正 本 證 明 與 原 本 無 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章 舒 涵

2025-03-27

TPAA-112-上-497-202503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