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工資差額

共找到 127 筆結果(第 11-20 筆)

勞補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補字第35號 原 告 郭宗穎 訴訟代理人 顏知樂律師 被 告 武恩德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潘學恩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 費。按「因定期給付涉訟,其訴訟標的之價額,以權利存續期間 之收入總數為準;期間未確定時,應推定其存續期間。但超過五 年者,以五年計算」、「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 資遣費涉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 」,勞動事件法第11條、第1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請 求確認僱傭關係存在及給付薪資、勞工退休準備金部分,雖為不 同訴訟標的,惟自經濟上觀之,其訴訟目的一致,不超出終局標 的範圍,訴訟標的之價額,應擇其中價額較高者定之(最高法院 102年度台抗字第978號、100年度台抗字第10號裁定意旨參照) 。查原告訴之聲明第一項請求確認兩造間之僱傭關係存在,則原 告提起本件訴訟受確認判決之法律利益,應以其繼續任職於被告 所能獲得利益為準,而原告為民國00年0月00日生,則原告自113 年12月27日起至其強制退休65歲為止,已逾5年,依上開規定存 續期間以5年計算,茲原告主張其每月薪資為新臺幣(下同)35, 000元,是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2,100,000元(計算式:35,000元 /月×12月×5年=2,100,000元);第二項請求被告應自113年12月2 7日起按月給付薪資部分,訴訟標的價額亦核定為2,100,000元( 計算式同上),惟其與第一項請求訴訟目的一致,依上開最高法 院裁定意旨,應以價高者定之,即以訴之聲明第一項之訴訟標的 價額計算;第三項請求被告給付工資差額部分,訴訟標的金額為 7,672元。茲以原告前揭請求,價額應合併計算,是本件訴訟標 的價額核定為2,107,672元(計算式:2,100,000元+7,672元=2,1 07,672元),應徵第一審裁判費26,187元,依上開規定暫免繳納 三分之二裁判費即17,458元,是本件應徵第一審裁判費8,729元 (計算式:26,187元-17,458元=8,729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 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7日內補繳,逾 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勞動法庭法 官 朱玲瑤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陳瑩萍

2025-03-20

CTDV-114-勞補-35-20250320-1

勞補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給付工資等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補字第59號 原 告 蘇庭宏 原告與被告新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原告 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按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 資遣費涉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 ;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勞動事件法第12 條第1 項、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 第1 項前段定有明文。查本件 訴訟標的金額為新台幣(下同)1,201,217元,原應徵第一審裁 判費15,657元,其中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工資差額 293,000元、加 班費140,920元、國定假日加班費27,340元、特休未休106,626元 、資遣費223,279元、提繳6%勞退金150,052元,合計941,217元 ,依前揭規定暫免徵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即8,367元,是本 件應徵第一審裁判費7,290元(計算式:15,657元-8,367元=7,29 0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 收受本裁定送達5 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呂佩珊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 記 官 解景惠

2025-03-20

KSDV-114-勞補-59-20250320-1

勞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勞上易字第3號 上 訴 人 富民運輸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席家宜 被上訴人 潘志成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4 年1月17日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3年度勞訴字第9號第一審判決提 起上訴,本院不經言詞辯論,逕行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提起上訴,為當事人對於所受不利益之終局判決聲明不服 之方法,受勝訴判決之當事人,自無許其提起上訴之餘地 ;至當事人所受判決是否對其不利,原則上應以被上訴人起 訴聲明與判決主文之比較為準。即如無其他特別情事,以形 式不服說為原則,惟如裁判實質內容不利該當事人者,亦非 無上訴不服利益存在,即以實質說為例外。至於判決理由有 關攻擊防禦方法之取捨,縱與當事人之主張或陳述不合,受 不利益判斷之當事人,要難認有上訴不服利益。又上訴者, 係有上訴權之當事人對於不利於己之判決,循審級救濟程序 向上級法院聲明不服,請求廢棄或變更原判決,獲得更有利 於己之判決,如原判決並無不利,即無藉由上訴制度尋求救 濟之利益。是以上訴不服利益係上訴之實質利益,屬上訴之 實質要件,其有欠缺,乃欠缺權利保護必要,依民國110年1 月20日增訂施行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2 項之立法理由,應 由法院以訴訟判決駁回其上訴。此與上訴之一般合法要件( 形式要件)有別(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3229號判決參照) 。 二、本件被上訴人起訴主張:  ㈠被上訴人潘志成於民國106年5月2日至112年10月13日服務於 上訴人富民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年資為6年5月又12日,擔任 職務為上訴人之臺中氣體所營業車輛駕駛員,負責亞東工業 氣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亞東氣體公司)運輸作業,往返於 臺中市與高雄市。兩造約定之工資為基本薪每日新臺幣(下 同)2,550元,另有加班費、補助費、獎金及其他津貼等, 平均每月薪資總計約86,247元。被上訴人於112年8月28日中 午執行工作時身體感到不適,稍作休息後,仍繼續提供勞務 ,完成當日運輸工作後,駕駛已為空車之大貨車欲返回停車 場停車並下班,然於當日晚間9時許,在高雄市路竹區中華 路與路科五路交叉路口,因罹患A型流感,一時失神而自撞 安全島(下稱系爭自撞事故)。被上訴人將事故發生原因回 報上訴人後,原直屬主管僅請被上訴人在家休養一段時間, 而上訴人自112年8月29日起即未再安排運輸工作予被上訴人 ,亦不告知被上訴人後續如何繼續工作,期間被上訴人不斷 向上訴人反映應派車趟,惟均未獲正面回應,僅要求被上訴 人等候公司決定之指示。  ㈡被上訴人新任直屬主管於112年9月11日就任,被上訴人亦多 次向其確認運輸作業車趟安排事宜,然其表示亞東氣體公司 拒絕被上訴人執行運輸作業,上訴人亦無適當職務可供安置 ,並一再藉故拖延指派工作。嗣上訴人於112年10月12日要 求被上訴人簽署自願離職書,遭被上訴人以無法接受而拒絕 後,上訴人竟於翌(13)日逕以電子公告併發「勞僱關係終止 通知書」(下稱系爭通知書),內容係針對112年8月28日發 生之系爭自撞事故,對被上訴人處以3次大過處分【詳如原 審判決附表(下稱附表)編號7至9所示】,並以被上訴人累計 3次大過,已違反工作規則情節重大,依勞動基準法(下稱 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向被上訴人終止勞動契約。惟觀 上訴人對被上訴人處以3次大過之理由,除實體上未具正當 事由,程序上亦未見上訴人履行查證義務,即逕自解僱被上 訴人,顯有瑕疵。再者,被上訴人如附表編號7至9所示行為 ,對上訴人及其所營事業之危險與損失亦未達重大程度,且 被上訴人擔任此運輸作業貨車司機已6年餘,到職時間並非 短暫,是將上情各節予以綜合評價後,亦未達勞基法第12條 第1項第4款所稱「情節重大」之程度,故上訴人不得不經預 告終止與被上訴人間之勞動契約。此外,縱使上訴人處以被 上訴人3次大過之理由查證屬實,然客觀上仍可期待上訴人 採用解僱以外之懲處手段繼續其僱傭關係,故上訴人逕予解 僱,仍非適法。另縱認為被上訴人違規情節重大,符合勞基 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規定,然上訴人於112年8月28日即已知 悉被上訴人發生系爭自撞事故而有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 規定之情形,其於同年10月13日始發出系爭通知書予被上訴 人,顯已逾越勞基法第12條第2項規定30日之除斥期間。是 以,上訴人得不經預告終止與被上訴人間勞動契約之權利, 已因逾越法定除斥期間而歸於消滅。  ㈢上訴人若執意解僱被上訴人,應依勞基法第11條第5款事由預 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並依勞基法第16條第1項第3款所定預 告期間,然上訴人於本件並未依法預告,故應依勞基法第16 條第3項給付被上訴人預告期間30日之工資86,247元。其次 ,若上訴人執意解僱被上訴人,依勞工退休金條例(下稱勞 退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應給付被上訴人資遣費。而被 上訴人係適用勞退條例之勞工,關於資遣費之計算應適用新 制,按被上訴人年資6年5月又12日核算為277,881元。又被 上訴人係遭上訴人違法終止勞動契約,並非自願離職,故上 訴人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被上訴人。此外,如法院認 定被上訴人自112年8月29日至同年10月13日間(下稱系爭期 間)之工資應以勞動部公告之基本工資即每月26,400元計算 ,然上訴人於系爭期間共1.5月,並未依法支付被上訴人每 月基本工資26,400元,而僅支付24,151元,上訴人自應補給 付短缺之基本工資15,449元予被上訴人。  ㈣綜上,被上訴人依法提起本件訴訟等語。爰聲明求為判決:⒈ 上訴人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被上訴人。⒉上訴人應給 付被上訴人379,577元,就其中15,449元自113年3月20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其餘部分則自起訴 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三、原審判決以:依被上訴人系爭自撞事故違規行為之態樣、過 失情節及對雇主及所營事業所生之損失程度、被上訴人任職 時間已6年餘等節綜合判斷,認被上訴人違規行為尚未達到 應予解僱之程度,縱加計如附表編號6所示事由,其情節亦 僅係倒車不慎擦撞客戶端欄杆,且未按規定回報公司,被上 訴人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之情節仍非重大,自不得任由 雇主懲戒勞工致達解僱程度。是以,上訴人依勞基法第12條 第1項第4款規定,主張自112年10月13日起終止兩造間勞動 契約,容非可採。又本件並無符合就業保險法第11條所稱之 非自願離職情事,則被上訴人依勞基法第19條規定,請求上 訴人發給非自願離職證明書,自屬無據。另上訴人係主張依 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終止勞動契約,然因其所憑事由未 達情節重大之程度,被上訴人未曾依勞基法第14條規定通知 上訴人終止兩造間勞動契約,本件亦無符合前開規定得請領 資遣費之情形,則被上訴人自不得依勞退條例第12條第1項 規定請求上訴人給付資遣費。上訴人主張依勞基法第12條第 1項第4款終止勞動契約為不合法,而被上訴人主張兩造間勞 動契約已於112年8月29日或112年10月13日終止,亦難採信 。從而,本件既非上訴人依勞基法第11條或第13條規定而終 止兩造間勞動契約,則被上訴人主張其得依上開規定請求預 告工資,亦非有據。而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給付基本工資差 額15,449元,於法有據,應予准許。乃判決被上訴人依兩造 間勞動契約,請求上訴人給付基本工資差額15,449元,及自 113年3月20日起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 。 四、經查:本件原審判決主文第1項判命上訴人給付被上訴人之 金額僅15,449元本息,並於主文第2項駁回被上訴人其餘請 求,則上訴人敗訴部分僅15,449元本息,上訴人就此部分固 有上訴利益,卻於民事聲明上訴狀主張前開15,449元部分不 予上訴,但因對原審判決未認定勞動契約終止日部分不服, 故提起第二審上訴,主張上訴利益為被上訴人於第一審請求 之金額379,577元扣除15,449元部分,即364,128元等語,此 有原審114年2月14日電話記錄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21至22 頁)。惟以被上訴人起訴聲明與第一審判決主文比較觀之, 上訴人敗訴部分僅15,449元,至於判決理由有關「勞動契約 終止日之判斷,兩造之勞動契約是否仍存在」攻擊防禦方法 之取捨,縱與上訴人之主張或陳述不合,尚難認有上訴不服 利益,即無藉由上訴制度尋求救濟之利益(按縱被上訴人嗣 後以兩造之勞動契約仍然存在為由,提起給付工資等訴訟, 本判決就兩造勞動契約之存否乙節並無既判力,且兩造仍應 就上訴人有無給付工資等義務為攻防,上訴人並非原法院之 前開認定,即將受不利益之判決),此情亦據原法院已於11 4年2月14日補費裁定理由載敘綦詳(見本院卷23至24頁)。 是以,上訴人提起本件上訴並不具備上訴利益之上訴實質要 件,依上說明,應由本院不經言詞辯論,逕以訴訟判決駁回 之。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顯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63條第1   項、第249條第2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勞動法庭                 審判長法 官 洪能超                    法 官 郭慧珊                    法 官 李珮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陳美虹

2025-03-19

KSHV-114-勞上易-3-20250319-1

勞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64號 原 告 黃鈺娜(原名陳儀如) 訴訟代理人 沈恆律師 被 告 貝家崴即茶麋商號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0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壹拾貳萬參仟陸佰壹拾肆元,及自民國一 百一十三年四月七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 被告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四分之三,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壹拾貳萬參仟陸佰壹 拾肆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  ㈠緣原告自民國111年7月1日起任職於被告經營之茶麋商號(下 稱系爭商號)擔任店長,約定薪資為每月新臺幣(下同)3 萬4,000元,於次月10日以匯款方式給付薪資。惟原告自112 年7月10日(即同年6月份之薪資給付日)起之薪資至今均未 受給付,甚至還以店長身分代墊租金、費用及其他勞工之薪 資,被告更於112年8月12日未經預告,以勞動基準法(下稱 勞基法)第11條第1款歇業為由終止勞動契約。又被告雖辯 稱原告為系爭商號之技術股股東云云,惟訴外人吳奕辰、周 志謀(即被告背後之金主)曾口頭告知會給予原告技術股, 但對於股數、權利義務內容都沒有講清楚,其等應該只係用 話術來安撫原告賣力工作,實際上並無任何具體書面約定, 原告始終僅為被告之員工,自應享有勞工之權利甚明。  ㈡原告得向被告請求給付之項目及金額,分述如下:  ⒈資遣費部分:   原告係自111年7月1日起受僱於被告,最後工作日為112年8 月12日,並以同日為勞動契約終止日,而其離職前6個月( 即112年2月13日起至112年8月12日止)之應領薪資依序為112 年2月份1萬9,429元(計算式:34,000元×l6/28=19,429元) 、112年3月至112年7月份均為3萬4,000元、112年8月份1萬3 ,161元(計算式:34,000元×l2/31=13,161元),是其薪資 總額為20萬2,590元(計算式:19,429元+34,000元×5+13,161 =202,590元),除以其工作期間總日數181日(16+31+30+31 +30+31+12=181),故原告日平均工資為1,119元(計算式:20 2,590元÷181日=1,119元),再依民法第123條第2項規定, 按每月為30日,計算月平均工資為3萬3,570元(計算式:1, 119元×30=33,570元)。原告之資遣年資為1年1月又12日, 依勞退新制資遣費基數為67/120,故原告得請求被告給付之 資遣費為1萬8,743元(計算式:33,570元×67/120=18,743元 )。  ⒉特休未休工資部分:   被告於112年8月12日通知原告終止勞動契約時,原告年資為 1年1月又12日,共有10日之特別休假未休,而原告契約終止 前最近1個月正常工作時間所得之工資為3萬4,000元,除以3 0所得之金額即1日工資為1,133元,基此計算,原告得請求 之特休未休工資為1萬1,330元(計算式:1,133元×10=11,33 0元)。  ⒊工資差額部分:   原告每月薪資為3萬4,000元,被告於112年6月份起即未足額 給付薪資,112年6月份及7月份之薪資僅於112年7月16日支 付1萬元,尚有5萬8,000元未給付。又112年8月計薪至12日 為1萬3,161元(計算式:34,000×12/31=13,161元)。上開金 額合計為7萬1,161元,原告自得請求被告給付。  ⒋預告期間工資部分:   原告為受僱被告繼續工作1年以上3年未滿者,依勞基法第16 條第1項規定,預告期間為20日,而原告之日平均工資為1,1 19元,已如前述,則原告得請求被告給付之預告期間工資應 為2萬2,380元(計算式:1,119元×20日=22,380元)。  ⒌代墊款部分:  ⑴原告於工作期間因擔任店長工作需要,所生之代墊費用均由 原告先行支付,事後再向被告請款;惟原告於112年6月11日 支付之112年6月份板橋裕民街店面房租3萬0,015元、購買茶 葉款項8,100元、菜單設計費896元【含大陸廠商設計費:54 1元(即138元、134元、269元),業於112年5月10日、10日 、31日付款、臺灣廠商印刷費355元(即145元、105元、105 元),業於112年6月14日、21日、22日付款】、工讀生薪資 4萬4,296元(含112年6月11日支付李紜塵、洪爾辰、陳昌傑 112年5月份薪資1萬7,952元、3,344元、1萬3,000元;112年 8月10日支付李紜塵112年7月份薪資1萬元)等代墊費用,金 額共計8萬3,307元,被告僅給付4萬元,尚餘4萬3,307元仍 未給付,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返還。  ⑵被告辯稱已將款項交付原告,且系爭商號並無負債,故無可 能產生代墊款云云,惟原告負責帳務期間,每月均與吳奕辰 進行對帳,直至吳奕辰確認無誤才結束對帳,不容被告臨訟 再以帳款有差異為由而拒絕給付。況原告只能提出自己經手 部分之單據,其餘吳奕辰經手之單據並未交給原告,另有些 吳奕辰提報之支出自始未提供單據,故此差異非可歸責於原 告,遑論當月之帳務早經吳奕辰對帳確認無誤,已如前述。 另吳奕辰所提出之金錢均係直接支付房租,故未出現在原告 之報表內,且因吳奕辰本身沒有直接與廠商接洽,故不可能 直接支付貨款。再者,肚肚平台系統之資料並非原告每日輸 入,而係已設定好由各平台銷售資料自動帶入,且肚肚平台 系統上面顯示之外送金額並非實際收到之金額,實際入帳還 要再扣除一些費用以及抽成之34%,且Linepay、街口支付等 各行動支付要再扣除抽成之比例金額,故肚肚平台系統上面 顯示之營業額,本就與系爭商號實際入帳金額有差異,此即 各平台之抽成所導致,被告故意以此混淆,實屬無稽。至於 熊貓(Foodpanda)每月入帳2筆收入,本月月帳總表實際記 帳時係記入本月第2筆款項及次月第1筆款項之加總,故被告 所指熊貓金額之差異僅係記帳基準時間之不同所致,並非金 額之誤差甚明。  ⒍非自願離職證明書部分:   被告係依勞基法第11條第1款規定終止與原告間之勞動契約 ,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依就業保險法第11條第3項規定,請 求被告開立離職原因勾選勞基法第11條第1款之非自願離職 證明書交予原告收執。  ㈢爰依相關勞動法令及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求為判決:⒈被告 應給付原告16萬6,921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應開立離職原因 勾選「勞基法第11條第1款」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 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就第一項請求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  ㈠系爭商號係由周志謀(Jerro)、吳奕辰(Vinvent Wu)及鄭 皓澤所創立,原告(UNA)則為店長兼技術股股東,嗣鄭皓 澤於111年11月離開,被告於111年11月同意掛名為系爭商號 負責人,惟未領取報酬及分紅。又系爭商號之各項事務均係 由原告與吳奕辰對接,被告對於系爭商號之具體事務並不清 楚,因被告為系爭商號掛名之負責人,故所有線上平台之收 益均會定期(每月或每日)匯入被告帳戶內,被告每月整理 所有店內線上平台收益後,並將款項交付予原告。而依據肚 肚平台系統之資料,自112年3月1日至112年8月31日總營業 額為72萬1,402元,銷售總額為91萬1,191元,被告於112年3 月至7月31日交付予原告之總金額共計為29萬5,446元,系爭 商號所有之營運狀況均係以原告為主,被告並不理解為何會 有代墊款及未付薪資之情形,原告於112年7月份時陳稱因無 法負擔系爭商號之支出,有虧損而無法繼續經營,目前為停 止營業之狀態,被告及周志謀、吳奕辰均希望與原告核對清 楚帳目,但原告均以事務繁忙為由推遲拒絕。  ㈡又被告對於原告請求給付資遣費1萬8,743元、特休未休工資1 萬1,330元、工資差額7萬1,161元及預告期間工資2萬2,380 元等部分均不爭執,並同意直接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交付 原告。另關於代墊款4萬3,307元部分,被告固對於系爭商號 需支出房租3萬元、購買茶葉8,100元、菜單設計費896元、 工讀生薪資4萬4,296元等項並不爭執,惟因被告每月已將所 有收入交付原告,原告如何運用,被告並不清楚,故不可能 有代墊款之情形發生。且經被告將原告提供之111年12月至1 12年3月之各項支出單據(即原證11)與原告提出系爭商號1 11年12月至112年3月之月帳總表(即原證7)進行核對,統 計結果差額有6萬7,000元,況系爭商號為飲料店,竟有與飲 料店型態有落差之酒類支出發票。另原告雖稱每月均有與吳 奕辰進行對帳,然吳奕辰僅答應自112年6月1日協助查看帳 目,並未參與單據收取之記帳過程,原告作為店長,自應負 責全店之營運與帳號處理。再者,吳奕辰於112年1月支付原 告3萬元作為店內貨款,並於112年3月支付5萬元作為房租及 貨款支出,然原告提供之月帳總表僅顯示112年3月份支付5 萬元(即羊墊款)之記錄,惟此為股東往來款項,並非營業 額之一部分,且並未包含112年1月份之3萬元,顯見兩者間 有3萬元之誤差。且被告收到線上平台扣除服務費後之實收 金額,均全額匯款給原告,故月帳總表之總金額應與被告匯 款金額一致,但實際上卻存在2萬6,782元之差距。甚且被告 於112年4月至7月尚有匯款給原告熊貓收入金額11萬5,409元 ,但原告沒有提供後續月份,因此無法進行查核。此外,原 告提供之貨款與雜支報表金額為22萬8,478元,但支出憑證 金額僅為21萬7,412元,亦有1萬1,066元之落差。遑論,系 爭商號之營運係至112年8月份,惟原告僅交付至112年3月份 之帳目,112年4月至8月之帳目則未交付,被告實無法進行 核對。由此可知,原告提供之報表與實際情況間即存在重大 出入,顯見原告主張之匯款金額與被告實際匯款金額亦不一 致,原告帳目記錄顯然缺乏準確性及透明度,故被告對於原 告主張之代墊款項實無法接受。  ㈢併為答辯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並陳明如 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獨資為一人單獨出資經營之事業,該事業為出資之自然人 單獨所有,獨資商號與其主人係屬一體(最高法院43年台上 字第601號、100年度台上字第715號判決意旨參照)。故獨 資商號與負責人屬同一人格,負責人個人為權利義務主體。 被告固抗辯系爭商號係由周志謀、吳奕辰及鄭皓澤所設立, 原告則為店長兼技術股股東,其僅為系爭商號掛名之負責人 云云。然查,系爭商號為經核准設立之獨資商號,並登記被 告為負責人,為兩造所不爭,被告雖以前揭情詞置辯,然觀 諸被告所提出兩造間通訊軟體LINE對話紀錄,足認被告確實 有經手系爭商號營業收入管理事務,且其並未提出系爭商號 係由各合夥人出資經營共同事業之證明,而縱認周志謀、吳 奕辰等人有參與系爭商號之經營,亦難逕認系爭商號即屬合 夥事業,是本件被告以獨資商號名義所為交易上之一切行為 ,均為該負責人之行為,應認負責人貝家崴即為本件權利義 務主體。  ㈡原告依據兩造間勞動契約及相關勞動法令請求部分,是否有 據?  ⒈原告主張其自111年7月1日起受僱於被告擔任店長,約定薪資 為每月3萬4,000元,嗣被告於112年8月12日未經預告依勞勞 基法第11條第1款規定以歇業為由終止勞動契約等事實,為 被告所不爭執,堪信為真。  ⒉茲就原告請求之項目及數額有無理由,分述如下:  ⑴按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雇主依第11條或第13條但書規 定終止勞動契約者,其預告期間依左列各款之規定:一、繼 續工作3個月以上1年未滿者,於10日前預告之。二、繼續工 作1年以上3年未滿者,於20日前預告之。三、繼續工作3年 以上者,於30日前預告之。雇主未依第1項規定期間預告而 終止契約者,應給付預告期間之工資;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 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應依下列規定給予特別休 假:一、6個月以上1年未滿者,3日。二、1年以上2年未滿 者,7日。三、2年以上3年未滿者,10日。四、3年以上5年 未滿者,每年14日。五、5年以上10年未滿者,每年15日。 六、10年以上者,每1年加給1日,加至30日為止。勞工之特 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 工資。但年度終結未休之日數,經勞雇雙方協商遞延至次一 年度實施者,於次一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仍未休之日數,雇 主應發給工資,勞基法第22條第2項前段、第16條第1項、第 3項、第38條第1項、第4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勞工適用本 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適用本條例後之工作年資,於勞動契 約依勞基法第11條規定終止時,其資遣費由雇主按其工作年 資,每滿1年發給2分之1個月之平均工資,未滿1年者,以比 例計給;最高以發給6個月平均工資為限,不適用勞基法第1 7條之規定,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第1項亦有明定。經查, 被告於112年8月12日依勞基法第11條第1款規定終止與原告 間之勞動契約,已如前述,又被告並不爭執應給付原告資遣 費1萬8,743元、特休未休折算工資1萬1,330元、112年6至8 月工資差額7萬1,161元、預告期間工資2萬2,380元,金額共 計12萬3,614元,且亦未提出已為給付之相關證據資料以供 本院參酌,則原告請求被告應給付12萬3,614元,洵屬有據 ,應予准許。  ⑵復按勞基法第19條規定:「勞動契約終止時,勞工如請求發 給服務證明書,雇主或其代理人不得拒絕。」;又依就業保 險法第11條第3項規定:「本法所稱非自願離職,指被保險 人因投保單位關廠、遷廠、休業、解散、破產宣告離職;或 因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13條但書、第14條及第20條規定各 款情事之一離職。」。經查,被告係依勞基法第11條第1款 規定終止兩造間之勞動契約,已如前述,自屬就業保險法第 11條第3項規定之情形之一,故原告依勞基法第19條及就業 保險法第11條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 書,亦屬有據,應予准許。    ㈢原告依據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部分,是否有據?  ⒈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 益。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後已不存在者,亦同。民法第 179條定有明文。又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就其事 實有舉證責任,若一方就其主張之事實已提出適當之證明, 他造欲否認其主張者,即不得不提出相當之反證,以盡其證 明之責,此為舉證責任分配之原則,更是民事訴訟法第277 條基於「公平原理及誠信原則,適當分配舉證責任」而設其 抽象規範之具體展現(最高法院 102年度台上字第297號判 決意旨參照)。  ⒉原告主張其因擔任店長工作,為被告代墊112年6月份板橋裕 民街店面房租3萬0,015元、購買茶葉款項8,100元、菜單設 計費896元、工讀生薪資4萬4,296元等費用,金額共計8萬3, 307元等事實,為被告所不爭執,堪信屬實。另原告主張被 告僅給付4萬元,尚餘4萬3,307元仍未給付等語,則為被告 所否認,並以前揭情詞置辯。經查,依原告主張及其所提出 茶葉款項單據、通訊軟體LINE對話紀錄、菜單設計及印刷費 單據、工讀生打卡紀錄及存款交易明細可知,其代墊款項之 日期及金額依序為:112年5月10日272元、5月31日269元、6 月11日6萬4,311元、6月13日8,100元、6月14日145元、6月2 1日105元、6月22日105元、8月10日1萬元(見本院卷第27至 45頁、第163至181頁)。又依被告所提出兩造間通訊軟體LIN E對話紀錄可知,被告於112年3月至8月匯款予原告之日期及 金額依序為:112年3月8日1萬8,058元、3月13日1萬2,479元 、3月26日2萬6,023元、4月9日8,412元、4月10日3萬1,640 元、4月30日2萬3,520元、5月10日2萬5,839元及1萬9,251元 、5月30日2萬2,867元、6月13日2萬2,308元、7月5日2萬8,7 77元、7月11日1萬4,191元、7月26日2萬1,014元、8月10日2 萬1,067元(見本院卷第83至93頁)。而原告主張被告就其代 墊款部分已一部清償4萬元,依被告所提出對話紀錄可知, 原告所主張代墊費用已還款部分為4,000元+11,000元+5,000 元+20,000元=40,000元(見本院卷第95頁),此部分金額既 與被告匯款部分之金額無一相符,顯見非屬上開匯款之任一 筆款項。另原告雖主張系爭商號112年4月至7月之帳務係由 吳奕辰處理,並未保有此期間之收入支出報表等語,然依原 告所提出其所執有之支出明細包含112年4月至6月之支出部 分(見本院卷第197至211頁),暨被告於112年4月至8月仍有 將系爭商號線上平台收入匯款予原告等情節觀之,足認原告 縱毋需製作收入支出報表,惟仍有經手系爭商號之營業收入 及支出部分。又查,依原告所列出之112年4月份支出金額為 7萬1,527元、112年5月份支出金額為4萬2,342元、112年6月 份為支出金額4萬7,020元,合計支出金額為16萬0,889元, 惟被告自112年4月9日起至8月10日止,共計匯款23萬8,886 元予原告,則扣除支出部分後,尚有餘額7萬7,997元,又被 告對於原告所製作111年12月至112年3月之月帳總表雖有爭 執,惟縱使採認原告製作之112年3月月帳總表,於扣除112 年3月月帳總表所列虧損1萬6,789元,仍有餘額6萬1,208元 。此外,原告就被告匯付之款項扣除支出後並無餘額或已將 餘額交還被告等事實,並未提出任何證據舉證以實其說。是 以,堪認被告匯付予原告之款項扣除支出後之餘額,已足支 付原告所主張代墊款項4萬3,307元,難認被告尚有積欠原告 代墊款。  ⒊從而,原告依據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代墊款4 萬3,307元,洵屬無據,不應准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據兩造間勞動契約及上開勞動法令,請求 被告應給付12萬3,614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 4月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暨請求 被告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均為有理由,應予准 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末按法院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應依職權 宣告假執行,前項請求,法院應同時宣告雇主得供擔保或將 請求標的物提存而免假執行,為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項、 第2項所明定。本判決主文第1項係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被 告即雇主敗訴之判決,爰依據前開規定,依職權為假執行及 免為假執行之宣告。至本判決主文第2項,乃係請求被告為 特定行為,性質上不宜宣告假執行;另原告其餘敗訴部分, 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其依據,應併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 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對判決結果均不生影響,爰毋庸逐 一再加論述,附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王士珮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李依芳

2025-03-17

PCDV-113-勞訴-64-20250317-1

勞補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補字第71號 聲 請 人 王柏智 相 對 人 覃照幃即北屯後山飯小吃店 一、按因財產權事件聲請調解,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0之規 定繳納聲請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又有關勞動事件之處 理,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強制 執行法之規定。調解之聲請不合法者,勞動法庭之法官應以 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勞 動事件法第15條、第22條第1項亦分別定有明文。 二、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聲請人聲請勞動調解 未據繳納聲請費。查本件調解標的之金額為新臺幣(下同) 342,034元(含資遣費29,250元、工資差額153,208元、勞健 保費用33,600元、便當販賣佣金125,976元),依民事訴訟 法第77條之20第1項規定,應徵聲請費1,000元。茲依勞動事 件法第22條第1項但書規定,限聲請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 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聲請。 三、爰檢送聲請人民事聲請調解狀繕本,相對人於收受本裁定後 ,應於7日內提出答辯狀於法院,並以繕本或影本直接通知 聲請人。 四、本件前以公務電話徵詢兩造對於勞動調解委員之資格,將待 聲請人補納聲請費補正聲請合法要件後,即進行調解程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黃渙文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建分

2025-03-14

TCDV-114-勞補-71-20250314-1

勞補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補字第67號 原 告 屠勝達 上列原告與被告張隆隆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 繳納裁判費。按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費涉 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勞動事 件法第12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原告請求被告給付新臺幣(下同 )2萬6,107元(含工資差額5,175元、勞工退休金5,372元、資遣 費3,695元、謀職期間工資1萬1,865元),原應徵收第一審裁判 費1,500元,惟依上開規定,暫免徵收裁判費3分之2即1,000元( 計算式:1,500元×2/3=1,000元)。從而,本件應徵收第一審裁 判費500元(計算式:1,500元—1,000元=500元)。另原告在起訴 狀當事人欄被告之記載與其所附新北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紀錄之 雇主名稱不同,如有記載錯誤情形,應更正被告之正確名稱及事 務所所在地,有法定代理人者,並應記載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 茲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3、第436條第2項、第249條第1項但 書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第一審裁判費500 元,如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原告之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王士珮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李依芳

2025-03-14

PCDV-114-勞補-67-20250314-1

勞小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給付工資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小字第110號 原 告 李宗彬 被 告 黃冠傑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21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6萬0,213元。 被告應提繳新臺幣5,500元至原告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 訴訟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二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各以新臺幣6萬0,213元、 新臺幣5,500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小額訴訟之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 ,但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 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3準用第436條第2項 適用第255條第1項但書第2款、第3款定有明文。原告起訴時 訴之聲明為:㈠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7萬9,713元 。㈡被告應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予原告(見本院卷第11至1 2頁)。嗣原告撤回原訴之聲明第二項請求,並變更聲明為 :㈠被告應給付原告6萬0,213元。㈡被告應提繳5,500元至原 告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見本院卷第145頁)。原告上開 所為,核屬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且請求基礎事實同一 ,於法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 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伊於113年4月10日至113年6月30日受僱於被告, 擔任物流司機,平均工資為6萬元。伊工作內容為配送貨物 至臺中各地區蝦皮門市,然伊之工作於113年5月22日停擺後 ,被告先請伊放有薪假至113年6月1日,復於113年6月15日 告知已無工作可供,並承諾會支付伊113年5月工資差額9,00 0元、113年6月工資4萬5,000元,惟被告另尚欠伊113年5月 預扣工資6,000元及依被告要求代墊之加油費213元,又被告 亦未為伊提繳113年4月10日至113年5月31日之勞工退休金5, 500元,爰依兩造勞動契約及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之 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6萬0, 213元。㈡被告應提繳5,500元至原告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 。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 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其提出臺中市政府勞工局勞資爭 議調解紀錄、原告帳戶之交易明細、通訊軟體LINE對話紀錄 截圖、5月扣款明細表、門市配送簽收單、收貨簽收單、113 年4月27日電子發票證明聯等件為佐(見本院卷第15至16、61 至67、69至85、87、89至95、97至115、117至119頁)。被告 於相當時期受合法之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 出任何書狀爭執,依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1項、第3項規定 ,視同自認,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  ㈡按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但法令另有規定或勞雇雙方另 有約定者,不在此限,勞基法第22條第2項定有明文。被告 既積欠原告113年5月至同年6月工資共6萬元(計算式:9,00 0+6,000+45,000=60,000),原告依上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 ,即屬有據。次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 者,應返還其利益,民法第179條前段亦有明文。原告主張 其因執行職務為被告代墊加油費213元,並請求被告給付, 亦屬有據。  ㈢另按雇主應為適用勞工退休金條例之勞工,按月提繳退休金 ,儲存於勞工保險局設立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雇主每月 負擔之勞工退休金提繳率,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6%,勞工 退休金條例第6條第1項、第14條第1項定有明文。依同條例 第31條第1項規定,雇主未依該條例之規定按月提繳或足額 提繳勞工退休金,致勞工受有損害者,勞工得向雇主請求損 害賠償:於勞工尚不得請領退休金之情形,亦得請求雇主將 未提繳或未足額提繳之金額繳納至其退休金專戶,以回復原 狀(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602號判決意旨參照)。原 告主張受僱於被告期間,被告均未為其提繳勞工退休金,依 其每月工資6萬元計算,其勞工退休金提繳級距為第8組41級 ,月提繳工資為6萬0,800元等情,亦有勞工提繳異動資料查 詢結果、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37 至42、141頁),則被告於113年4月10日至113年5月31日應 為原告提繳之退休金金額為6,202元【計算式:60,800×6%× (21÷30+1)=6,202,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是原告請求 被告提繳5,500元至其退休金專戶,即屬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原告6萬0,213元 ;及被告應提繳5,500元至原告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為 有理由,應予准許。 五、本件係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依勞動事件 法第44條第1項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同條第2項 規定,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被告供擔保後,免為假執 行。 六、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9第1項規定,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 判時,應確定其訴訟費用額。本件審核卷附證物後確定本件 訴訟費用如主文第2項所示金額(撤回減縮部分,依法應由 原告負擔)。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436之19第1項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勞動法庭法 官 許仁純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向 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上訴理由(上訴理由應表明一、原判決所 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二、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 法令之具體事實),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 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 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書記官 廖于萱

2025-03-11

TCDV-113-勞小-110-20250311-1

勞執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勞資爭議執行裁定事件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執字第15號 聲 請 人 胡尹霏 相 對 人 李宗翰即金誠行銷顧問社 住○○市○○區○○○路000號00樓之 0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勞資爭議執行裁定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二月六日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勞資爭議調解紀錄 調解方案所載:「(一)、勞資雙方合意以金額新台幣4萬元整 ,就本案之工資差額、扣薪、福利金、賠償6%退休金金額及等各 項請求給付,雙方達成和解。...資方應於一百一十四年二月七 日下午17時前,勞方至公司領取現金新台幣4萬元整給付完畢... 」之調解成立內容,關於相對人應給付聲請人新台幣4萬元之部 分,准予強制執行。 聲請程序費用新台幣750元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兩造間關於給付工資等勞資爭議,於民 國114年2月6日經高雄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 ,雙方經調解成立,相對人應於114年2月7日前給付聲請人 新台幣(下同)4萬元。惟相對人迄今尚未對聲請人為給付 ,爰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9條第1 項規定,聲請准予強制執 行等語。 二、按勞資爭議經調解成立或仲裁者,依其內容當事人一方負私 法上給付之義務,而不履行其義務時,他方當事人得向該管 法院聲請裁定強制執行並暫免繳裁判費;於聲請強制執行時 ,並暫免繳執行費,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9條第1項前段定有 明文。又所謂調解成立,係指調解方案經勞資雙方同意並在 調解紀錄簽名者而言,此觀同法第19條前段即明。查,兩造 關於給付工資等勞資爭議,前經高雄市政府勞工局依勞資爭 議處理法規定,作成如主文所示之調解結論,並經勞資爭議 雙方同意於調解紀錄簽名,有聲請人提出之高雄市政府勞工 局114年2月6日勞資爭議調解紀錄在卷可稽,又相對人未依 調解內容給付,業據聲請人陳明在卷,是聲請人以相對人未 依上開調解方案履行其義務,就尚未清償之4萬元,聲請人 據以聲請裁定強制執行,經核與首揭規定並無不合,應予准 許。 三、依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9條第1 項前段、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 2 項、第24條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吳芝瑛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裁判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書記官 鄭仕暘

2025-03-11

KSDV-114-勞執-15-20250311-1

勞簡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給付工資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簡字第61號 原 告 歐聖宏 被 告 金山名門管理委員會 法定代理人 朱慶修 訴訟代理人 陳茂志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4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12,581元,及自民國113年6月8日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6%,餘由原告負擔。 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但被告以新臺幣12,581元為原告預供擔 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於同法第436條第2項、及勞動事件 法第15條後段規定,於勞動事件之簡易程序亦適用之。本件 原告起訴原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49,119 元等語(本院卷第11頁)。迭變更聲明(本院卷第109頁、1 51頁),嗣於民國113年12月10日具狀變更聲明為:被告應 給付原告208,551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本院卷第167、217頁) ;核屬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明,與前揭規定並無不合,應予 准許。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  ㈠原告於108年12月9日受僱被告,擔任社區管理員,每月工資 按當年度基本工資給付,此外,週一至週五為兩班制,工作 時間為8小時,早班為上午7時至下午3時,中班則為下午3時 至晚間11時;另112年4月前,週六及週日為一班制,自上午 9時至下午5時30分,工作時間為8小時30分,112年4月後方 改為週休2日。其後,被告則於113年8月31日以勞動基準法 第11條第4款業務性質變更為由,未經預告終止兩造勞動契 約。  ㈡然原告任職期間,被告並未足額給付工資,尚有工資差額27, 680元、休假日及例假日加班費146,891元、國定假日出勤工 資差額3,315元、特休未休工資差額2,959元、預告工資差額 3,654元未給付原告;亦未替原告投保健保,致原告受有自 行負擔健保雇主應負擔額之損失24,052元。另被告於108年1 2月至110年6月間則未提繳退休金共26,993元至勞動部勞工 保險局為原告設立之個人專戶(下稱系爭專戶),另致原告 受有損害。  ㈢兩造前經勞資爭議調解然未成立。為此,爰依勞動基準法( 下稱勞基法)第16條第1項第3款、同條第3項、第21條第1項 、24條第2項、第36條第1項、第37條、第38條第1、4項、第 39條、第40條第1項,及民法184條第2項、第482條,以及健 保法第84條第1、3項之規定,以及勞工退休金條例(下稱勞 退條例)第14條第1項、兩造勞動契約提起本件訴訟,請求 被告給付前開費用,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208,551元, 及至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 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  ㈠兩造於109年7月1日至110年6月30日間係簽立承攬契約,並無 僱傭關係存在。  ㈡此外,被告於休假日及例假日採一班制,工作時間為8小時, 每月8日休假日及例假日由兩位管理員輪流上班,而被告前 已給付原告就111年2月至112年4月期間之不休假獎金55,745 元,另原告之特休假亦已休畢,則原告再請求休息日、國定 假日、特休未休工資差額並非有理。  ㈢再者,被告就特休未休工資、預告工資、資遣費等業已提存 共125,808元予原告為清償等語。  ㈣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三、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兩造於108年12月9日至110年6月30日是否具有僱傭關係?  1.按民事訴訟法第279條第1項規定:「當事人主張之事實,經 他造於準備書狀內或言詞辯論時或在受命法官、受託法官前 自認者,無庸舉證。」,而當事人或其訴訟代理人於訴訟上 所為之自認,於辯論主義所行之範圍內有拘束當事人及法院 之效力,法院應認其自認之事實為真,以之為裁判之基礎, 在未經當事人合法撤銷其自認前,法院不得為與自認之事實 相反之認定(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029號民事裁判意旨 參照)。  2.查原告於本院審理時陳稱:「(問:關於被告抗辯109年至1 10年6月30日為承攬契約有何意見?)不爭執」(本院卷第8 4頁),並有系爭承攬契約附卷可參(本院卷第87頁),揆 諸上開說明,既然原告就兩造於109年至110年6月30日為承 攬之法律關係之事實,並不爭執,堪認原告業已自認。  3.原告固另主張:原告工作內容及被告扣薪方式均無改變,足 證兩造於此期間為僱傭關係,原告得撤銷自認等語(本院卷 第162頁)。然查,工作內容及扣薪方式縱屬相同,兩造於1 10年6月30日前有何從屬性存在,則未見原告另舉證以為其 佐,實難認被告撤銷自認為合法,揆諸上開規定,原告既已 自認兩造於110年6月30日前為承攬關係,本院自不得為與原 告前開自認之事實相反之認定。則原告主張:108年至110年 6月30日兩造具僱傭關係存在,難認可採。  ㈡茲就原告各項主張說明如下:  1.工資差額27,680元部分  ⑴原告主張:被告以基本工資給薪之事實,為兩造所不爭執( 本院卷第163頁)。然原告主張110年7月1日後,被告給付原 告工資未達基本工資,為被告所否認,抗辯:均已按照基本 工資給付完畢等語。  ⑵按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稱僱傭者,謂當事人約定,一 方於一定或不定之期限內為他方服勞務,他方給付報酬之契 約。勞基法第22條第2項前段、民法第482條分別定有明文。 查原告主張兩造約定原告月工資以基本工資計薪之事實,為 被告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63頁),而被告於110年7月至111 年9月已給付薪資如附表一所示(本院卷第187頁),準此, 原告請求被告應給付工資差額14,250元,即屬有據。  ⑶至原告固主張110年7月1日前被告亦應給付工資差額等語,然 此前兩造並未有僱傭關係,業經本院認定如前,則原告主張 :被告就108年12月至110年6月間仍應依照基本工資給付報 酬而請求被告給付工資差額等語,即非有據。  2.休假日及例假日出勤工資差額146,891元部分  ⑴原告主張:被告於108年12月至112年3月每月均有4日休假日 及例假日需出勤,被告應給付休假日及例假日之出勤工資等 語,為被告所否認,抗辯:前已給付不休假獎金予原告等語 。  ⑵①按「雇主使勞工於第36條所定休息日工作,工作時間在二小 時以內者,其工資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另再加給一又三分之 一以上;工作二小時後再繼續工作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 另再加給一又三分之二以上。」、「第36條所定之例假、休 息日、第37條所定之休假及第38條所定之特別休假,工資應 由雇主照給。雇主經徵得勞工同意於例假日工作者,工資應 加倍發給。」勞基法第24條第2項、第39條定有明文。是勞 工於休假日出勤,雇主給付之每小時工資應按加班2小時以 內以時薪乘以4/3、加班3至8小時內以時薪乘以5/3、加班8 小時以上以時薪乘以8/3計之。②次按「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 間者,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依下列標準加給:一、延長 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 一以上。二、再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 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二以上。」勞基法第24條第1項第1、2 款亦有明文,對照同法第39條規定,是勞工於例假日及國定 假日出勤,雇主給付之每小時工資應按加班8小時以內給予8 小時工資,超過8小時至10小時內以時薪乘以4/3、超過10小 時以上以時薪乘以5/3計之。  ⑶經查,管理員正常工作時間為週一至週五:早班7至15時(休 息時間:11時至11時30分)、晚班15至23時(休息時間:17 時至17時30分),例假日為9至17時30分,有被告出具之管 理人員守則附卷可參(本院卷第147頁),則被告抗辯:原 告於休息日(含休息日、例假日、國定假日)出勤時間為8 小時等語,即與前開規定未符。至被告固另抗辯:其中30分 鐘為休息時間等語,然被告就原告於休假日期中30分鐘未提 供勞務之事實,並無提出相關事證以為其說,則被告此部分 抗辯,即尚屬無據。準此,原告主張:週六及週日為一班制 ,自上午9時至下午5時30分,工作時間為8小時30分等語, 應為可採。  ⑷次查,被告自陳:社區共2位管理員,慣例為每月週、六日共 8日分別由兩位管理員輪流上班等語。準此,原告主張每月 有於休假日加班2日、例假日加班2日等語,即屬可採。再查 ,110年7月至112年3月間①110年7至12月共25週,休假日共1 3日、例假日共12日,②111年共52週,休假日26日、例假日2 6日,③112年1至3月共12週,休假日6日、例假日6日;從而 依據前開規定計算結果,原告請求被告給付110年7月至112 年3月間休假日及例假日出勤工資如附表二所示共106,169元 ,要屬可採。  ⑸再查,被告就原告於111年2月至112年3月期間,每月4日於休 假日出勤,已給付工資55,745元,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 第89、91、155、181、219頁),則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休假 日及例假日出勤工資差額以50,424元為可採(計算式:0000 00-00000=50424)。  ⑹至原告主張被告亦應給付110年7月1日前之休假日及例假日工 資差額等語,然此期間兩造並未有僱傭關係,業經本院認定 如前,則原告主張被告就此期間亦應給付休假日及例假日出 勤工資差額,即非有據。  3.國定假日工資差額3,315元部分  ⑴原告主張:109年1月24日、110年2月11日、111年1月31日、1 12年1月21日之農曆春節(除夕)出勤,為被告所否認,抗 辯:原告並未上班等語。  ⑵按雇主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勞基法第30條第5 項定有明文。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從提出文書之命者,法院 得審酌情形認他造關於該文書之主張或依該文書應證之事實 為真實。前項情形,於裁判前應令當事人有辯論之機會。民 事訴訟法第345條定有明文。查本院依據職權並依原告聲請 通知被告提出原告出勤記錄,有本院審理單及言辭辯論筆錄 在卷可查(本院卷第45、106頁),然被告無正當理由仍未 提出111年1月之考勤表,則揆諸前開規定,既然被告社區管 理員就國定假日採輪班制,且原告於112年1月21日農曆春節 確有出勤,應認原告主張:111年1月31日農曆春節除夕亦有 出勤等語為真實,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該日國定假日出 勤工資912元(計算式同前例假日計算方式),即屬可採。  ⑶次查,原告於112年1月21日出勤,有考勤表附卷可參(見本 院證物卷第79頁),則原告請求被告給付該日國定假日出勤 工資992元(計算式同前例假日計算式),亦屬可取。準此 ,被告應給付原告國定假日出勤工資為1,904元(計算式:9 12+992=1904)。  ⑷至原告固主張:被告應給付原告109年1月24日及110年2月11 日農曆春節除夕出勤工資等語,然兩造於此期間未有僱傭關 係存在,業經本院認定如前,則原告請求被告給付此部分國 定假日出勤工資差額,即非有據,附此敘明。  4.特休未休工資差額2,959元部分  ⑴原告主張108年12至113年8月任職期間,被告尚有共46日特休 未休工資未給付原告等語,為被告所否認,抗辯:均已給付 完畢等語。  ⑵按「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 應依下列規定給予特別休假:一、六個月以上一年未滿者, 三日。二、一年以上二年未滿者,七日。三、二年以上三年 未滿者,十日。四、三年以上五年未滿者,每年十四日。勞 工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雇主 應發給工資。但年度終結未休之日數,經勞雇雙方協商遞延 至次一年度實施者,於次一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仍未休之日 數,雇主應發給工資。」、「本法第38條第4項所定年度終 結,為前條第二項期間屆滿之日。本法第38條第4項所定雇 主應發給工資,依下列規定辦理:一、發給工資之基準:㈠ 按勞工未休畢之特別例假日數,乘以其一日工資計發。㈡前 目所定一日工資,為勞工之特別休假於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 前一日之正常工作時間所得之工資。其為計月者,為年度終 結或契約終止前最近一個月正常工作時間所得之工資除以三 十所得之金額。㈢勞雇雙方依本法第三十八條第四項但書規 定協商遞延至次一年度實施者,按原特別休假年度終結時應 發給工資之基準計發。」勞基法第38條第1項第1至4款、第4 項,同法施行細則第24之1條第1、2項定有明文。  ⑶查原告任職期間特休未休日數分別為:①111年1月1日,就110 年7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任職期間,取得特休3日、②111年7 月1日,就110年7月1日至111年6月30日任職期間,取得特休 7日、③112年7月1日,就111年7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任職期 間,取得特休10日、④113年8月31日離職時,就111年7月1日 至112年6月30日任職期間,取得特休14日。此外,被告抗辯 :原告於112年2月18日、6月12日已特休共2日,為原告所不 爭執(本院卷第162至163頁),則原告主張特休未休之天數 以32日為可採(計算式:3+7+10+14-2=32)。  ⑷至被告固抗辯均已給付完畢等語,然被告提出之簽收單(本 院卷第89、91頁)乃針對例假日不足天數為工資給付,有前 開前收單附卷可查,實難據為被告業已給付特休未休工資之 證明。此外,關於被告已給付原告特休工資乙節,被告自陳 :並無其他證明等語(本院卷第162頁),則被告此部分抗 辯,即非有據。  ⑸末查,原告任職期間為110年7月1日至113年8月31日之情,業 經本院認定如前,則原告主張被告就108年12月9日至110年6 月30日期間亦應給付特休未休工資,即非有據。  ⑹依此,被告應給付原告特休未休工資為28,205元(計算式:2 5250÷30×10+26400÷30×10+27470÷30×12=28205)。而被告業 已清償提存特休未休工資差額36,817元之事實,有提存通知 書在卷可查,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45、149、157 、181、219頁),已逾應給付之金額,則原告再請求被告給 付特休未休工資差額,即非有據。  5.預告工資差額3,654元部分  ⑴按雇主依第11條或第13條但書規定終止勞動契約者,其預告 期間依左列各款之規定:三、繼續工作三年以上者,於三十 日前預告之。雇主未依第1項規定期間預告而終止契約者, 應給付預告期間之工資。勞基法第16條第1項第2款、第3項 分別定有明文。  ⑵原告主張被告未經預告,即於113年8月31日以勞基法第11條 第4款終止兩造勞動契約,為被告所否認,抗辯:於113年1 月起陸續有告知原告等語。  ①查被告於113年8月31日以勞基法第11條第4款為由終止兩造契 約,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218頁),至被告固抗辯:1 13年8月31日前已多次向原告預告終止兩造勞動契約等語, 然此部分未見被告提出相關事證以為其佐,則被告此部分抗 辯,尚難認據。  ②次查,原告於110年7月1日至113年8月31日受僱被告,業經本 院認定如前,則被告終止兩造勞動契約時原告之年資已逾3 年,準此,揆諸前開規定,原告主張被告應給付原告30日預 告工資27,470元,即屬可採。  ③再查,被告就預告公司業已清償提存23,816元之事實,為兩 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45、157、181、219頁),則原告請 求被告給付預告工資差額3,654元(計算式:00000-00000=3 654)即屬可採。  6.勞健保損失24,052元部分   ⑴原告主張被告未替原告投保健保,致原告受有自行負擔健保 雇主應負擔額之損失24,052元等語,未經被告否認。  ⑵經查,原告自110年7月1日起即已受僱於被告,被告並未替原 告投保健保,原告於110年7月至113年8月(共24個月),係 以第6類地區人口身分投保於台中南區公所,110年7至113年 8月間(共38個月)健保費每月為826元,有健保WebIR查詢 系統單附卷可稽(本院卷第201至202頁);此外被告不爭執 原告上開期間每月工資為基本薪資,依此,如被告有為原告 投保健保,依其薪資級距每月應自行負擔之健保費110年為3 72元、111年為392元、112年為409元、113年為426元,共15 ,252元,則被告未依全民健保法上開規定為原告投保健保, 因而受有無庸繳納雇主應負擔保險費之利益,並致原告需支 付逾其應分擔之保險費,是原告依全民健保法第84條第3項 前段、民法第184條第2項,請求被告公司退還或賠償其額外 支付之保險費差額16,136元(計算式:826*00-00000=16136 ),核屬正當,應予准許。  7.提繳退休金26,993元至系爭專戶部分   按雇主應為適用本條例之勞工,按月提繳退休金,儲存於勞 工保險局設立之勞退專戶。雇主應為第7條第1項規定之勞工 負擔提繳之退休金,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6%。雇主未依本 條例之規定按月提繳或足額提繳勞工退休金,致勞工受有損 害者,勞工得向雇主請求損害賠償,勞工退休金條例第6條 第1項、第14條第1項及第31條第1項固分別定有明文。本件 原告主張被告於108年12月9日至110年6月間並未提繳退休金 ,故應補繳26,993元至系爭個人專戶等語。然查,兩造於此 期間並未有僱傭關係,業如前述,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應提 繳退休金至系爭個人專戶,尚非有據,難認可採。  ㈢準此,原告應給付被告之工資差額為14,250元、休假日及例 假日出勤工資差額50,424元、國定假日出勤工資差額1,904 元、預告工資3,654元、健保自負額損失為16,136元,共計8 6,368元。然被告前已清償提存部分,尚有200元準備金差額 (計算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00)為兩造 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45、157、219頁),從而,被告應給 付原告之工資差額為86,168元(計算式:00000-000=86168 )。 四、綜上,原告依據勞基法第16條第1項第3款、同條第3項、第2 1條第1項、24條第2項、第36條第1項、第37條、第38條第1 、4項、第39條、第40條第1項,及民法184條第2項、第482 條,以及健保法第84條第1、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工資 差額86,168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6月8日(見 本院送達證書,本院卷第33頁)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 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尚 非有據,應予駁回。 五、雇主敗訴之判決時,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前項情形,法院 應同時宣告雇主得供擔保或將請求標的物提存而免為假執行 ,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項、第2項亦有明文。本判決原告勝 訴部分,既屬就勞工之給付請求而為雇主敗訴之判決,依勞 動事件法第44條第1項、第2項規定,就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 ,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同時宣告被告提供相當擔保金額 後,得免為假執行。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陳航代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江沛涵

2025-03-07

TCDV-113-勞簡-61-20250307-1

勞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加班費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勞訴字第233號 原 告 蘇中信 洪寶銘 賴建全 張正忠 蔡委承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邱靖棠律師 李柏毅律師 華育成律師 被 告 台灣宅配通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邱純枝 訴訟代理人 薛進坤律師 方景平 尤馨慧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加班費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2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被告同 意者,或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者,或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 項之聲明者,或不甚礙被告之防禦及訴訟之終結者,不在此 限;被告於訴之變更或追加無異議,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 ,視為同意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1款、 第2款、第3款、第7款及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可參。查,本件 原告原起訴時訴之聲明為:「被告應給付原告等人各新臺幣 (下同)1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等語(見本院112年度勞 專調字第71號卷一,下稱勞專調卷一,第11頁),嗣具狀變 更聲明為:「被告應給付原告等各如附表3『總請求金額』欄 所示之金額,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等語(見本院勞專調卷二,第30 0頁,附表3參同卷第451頁),核原告上揭所為,係屬請求 之基礎事實同一、追加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揆之前揭規定 ,即不在禁止之列,皆應准許,合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 (一)緣原告等人係於民國92年至105年間陸續受僱於被告,擔 任送貨員,執行職務時均兢兢業業、盡忠職守,但由於送 貨量及路況等情,時常導致原告等人返回公司時已超過正 常工作時間,形成常態性加班之狀態,惟被告卻於發放每 月加班費數額時,竟長期不足額發放。遑論每年國定假日 原告等人均有出勤之情形,被告原應各加給1日工資,卻 僅每月給付少於1日工資數額之加班費,而有所謂的短少 給付國定假日出勤工資之情形,且就原告等人所知,被告 於計算原告等人加班費數額時,均係以原告等人之「本薪 」作為計算基礎,加上被告並無核實計算原告等人實際加 班時數,導致原告等人每月加班費數額均有不足額之情形 ,此情已嚴重影響原告等人之權益甚鉅。為此,原告等人 擬請求107年6月26日至111年12月25日止(被告計薪週期 為前月26日至當月25日)之平日、休息日加班費以及國定 假日工資差額加班費,爰依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 24條、第39條提起本件訴訟,茲就原告等人請求項目及金 額敘明如下。 (二)原告蘇中信部分   1.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差額328,835元    原告蘇中信於92年4月10日到職,爰請求107年6月26日起 至111年12月25日止之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差額共 計328,835元(計算表詳如本院勞專調卷二,第303頁、第 305至332頁)。   2.國定假日工資差額42,174元(計算式詳同上卷第449頁) (三)原告洪寶銘部分   1.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差額930,432元    原告洪寶銘於103年4月7日到職,爰請求107年6月26日起 至111年12月25日止之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差額共 計930,432元(計算表詳同上卷,第303頁、第419至447頁 )。   2.國定假日工資差額48,430元(計算式詳同上卷第449頁) (四)原告賴建全部分   1.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差額459,986元    原告賴建全於104年9月25日到職,爰請求107年6月26日起 至111年12月25日止之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差額共 計459,986元(計算表詳同上卷,第303頁、第333至362頁 )。   2.國定假日工資差額24,032元(計算式詳同上卷第449頁) 。  (五)原告張正忠部分   1.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差額1,051,861元    原告蘇中信於94年10月15日到職,爰請求107年6月26日起 至111年12月25日止之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差額共 計1,051,861元(計算表詳同上卷,第303頁、第391至418 頁)。   2.國定假日工資差額46,334元(計算式詳同上卷第449頁) 。  (六)原告蔡委承部分           1.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1,780,892元    原告蘇中信於92年4月10日到職,爰請求107年6月26日起 至111年12月25日止之平日及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差額共 計1,780,892元(計算表詳同上卷,第303頁、第363至390 頁)。   2.國定假日工資差額84,738元(計算式詳同上卷第449頁) (七)併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等各如附表3『總請求金額』欄所 示之金額(附表3詳見本院勞專調卷二,第451頁),及自 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 之利息。 二、被告則以: (一)依被告之工作規則第九條後段規定,被告係採取加班申請 制,原告等人於被告公司任職已多年,自知悉需提出加班 申請始可確認加班行為,若原告等人未提出加班申請,被 告會依照加班管理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查核所有勞工是 否有1小時以內之延長工時情事存在,若有,被告會直接 計算延長工時之工資並給付於勞工。換言之,被告並非未 曾給付加班費,亦未有積欠,而係勞工必須遵守「加班申 請制」之規定。若原告等主張有加班需求,為何未依規定 提出加班申請。是以,被告公司提出工作規則以及加班管 理辦法,足以認定被告公司已舉證推翻此勞動事件法之推 定。且按臺灣高等法臺中分院109年度勞上易字第13號民 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08年重勞上字第28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勞上易字第92號民事判決意旨,被告 採行加班申請制,原告等亦有加班申請後,發給加班費之 事實,故就原告等未申請加班,逗留於公司內之行為,不 得認定為延長工時。 (二)原告等五人之歷月薪資明細表(參見被證五),其中均已 給付原告等加班費。以原告蔡委承107年(即2018年)7月 薪資明細表為例,薪資明細表已載明「加班費3,067」元 ,「加班時數18.00」小時,足見被告已給付加班費。而 被告加班費計算基準為「本薪17200+生活補助金2000+伙 食津貼1800」,若低於基本工資,則以基本工資計算。就 107年5月25日至111年12月25日之基本工資,及以此為基 礎換算之時薪、前兩小時加班費與後兩小時加班費之數額 。 (三)另依取送件獎金辦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於延長工時內 作業之取、送件獎金歸屬加班費。」,原告等於延長工時 所提供之勞務,被告公司已給予勞動報酬即取、送件獎金 ,自不得再行重覆請求勞動報酬。以原告蔡委承107年( 即2018年)7月薪資明細表為例,薪資明細表已載明「收 送件獎金 37,506」元,其於延長工時中所領取之收送件 獎金自應予以扣除,不得重覆請求。另依照原告等之所簽 屬「SD類人員任職準則同意書」有關「薪資福利」之約定 「契約ESD自報到日起,薪資採固定月薪制;晉升為ESD或 RESD人員後,薪資採月薪變動制,發放日期皆比照正式員 工辦理。加班費及給假規定,同意均按公司員工工作規則 各有關規定辦理。」,被告公司給付之薪資採取固定月薪 制,若原告等有為領取送取件獎金而為配送貨物,被告公 司會依照送取件獎金辦法另外計算送取件獎金予原告等, 故送取件獎金為不定數,此亦可從被告公司之招聘文書上 可確認之,因每人每日每月能領取之送取件獎金無法估算 ,被告公司為履行激勵宅配工程師之用意,並且保障宅配 工程師之生活品質,若宅配工程師之送取件無法達到一定 的金額,被告公司設定一最低送取件獎金之金額即13,000 元(可參上列招聘文書黑框處「達標人員收送件獎金如低 於$13,000,補至$13,000」)。若當月送取件獎金未達13, 000元,被告公司會將獎金補足為13,000元。職是,被告 公司發放送取件獎金,該獎金性質與原告等有無提供勞務 無關,依上開所述,縱然無提供勞務,被告公司仍然會給 付最低送取件獎金,且原告等也會依照延長工時申請加班 費,顯見送取件獎金並非工資,自不得作為加班費計算基 礎。 (四)且依兩造所提證據資料,計算原告等自107年起至111年止 ,按基本工資計算平常日延長工時工資以及休息日延長工 時工資加總對照表(詳如附件四,見鈞院卷三第65至83頁 ),被告公司已給付之延長工時工資均已超過法定應給付 之延長工時工資等語,資為置辯。併答辯聲明:原告之訴 駁回。 三、協議兩造不爭執事項,並同意依此爭點做為辯論及判決之基 礎(見本院卷三第95、96頁): (一)原告蘇中信於92年4月10日與被告成立僱傭關係,於被告 擔任送貨司機,任職地點為被告公司臺中市南屯所。 (二)原告洪寶銘於103年4月7日與被告成立僱傭關係,於被告 擔任送貨司機,任職地點為被告臺中市南屯所。 (三)原告賴建全於104年9月25日與被告成立僱傭關係,於被告 擔任送貨司機,任職地點為被告臺中市南屯所。 (四)原告張正忠於94年10月15日與被告成立僱傭關係,於被告 司擔任送貨司機,任職地點為被告臺中市南屯所。 (五)原告蔡承委於105年7月7日與被告成立僱傭關係,於被告 擔任送貨司機,任職地點為被告公司彰化縣彰化所。 (六)對被證1至6資料形式上真正不爭執(本院卷二第38頁)。 (七)「出勤資料」同意以被證4 資料為準、「薪資明細」同意 以被證5 資料為準(本院卷一第636 頁)。 (八)原告賴建全、蔡委承之104 年、105 年之新人訓練及教育 訓練簽到表形式上不爭執(見被證16、17)。    四、協商兩造爭執事項(見本院卷三第96頁): (一)被告給付原告之「取送件獎金」是否具有「延長工時工資 」之性質? (二)原告未依公司規定提出加班申請,得否請領加班費? (三)原告依勞基法第24、39條規定,各別請求被告給付原告蘇 中信370,982元、原告洪寶銘978,862元、原告賴建全484, 018元、原告張正忠1,098,185元、原告蔡委承1,865,630 元,有無理由?    五、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被告給付原告之「取送件獎金」是否具有「延長工時工資 」之性質?   1.經查,被告公司「取送件獎金辦法」第一條,被告公司設 計送取件獎金之制度,係基於激勵宅配工程師送取件之效 率以及服務品質,又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於延長工時內 作業之取、送件獎金歸屬加班費。」(見本院卷二第33、 34頁),原告等於延長工時所提供之勞務,被告公司已給 予勞動報酬即取、送件獎金,自不得再行重覆請求勞動報 酬。且依上開辦法第四條規定需達成底線之件數,始給付 收送件獎金,且金額並不固定,並非取送件即可領取收送 件獎金,因原吿等人的本質工作即是取送件,公司已有給 付本薪作為勞務對價,故取送件獎金應是具有獎勵性質。 另依原告等之所簽屬「SD類人員任職準則同意書」有關「 薪資福利」之約定「契約ESD自報到日起,薪資採固定月 薪制;晉升為ESD或RESD人員後,薪資採月薪變動制,發 放日期皆比照正式員工辦理。加班費及給假規定,同意均 按公司員工工作規則各有關規定辦理。」(見本院卷三第 31至36頁),被告公司給付之薪資採取固定月薪制,若原 告等有為領取送取件獎金而為配送貨物,被告公司會依照 送取件獎金辦法另外計算送取件獎金予原告等,故送取件 獎金為不定數。此亦可從被告公司之招聘文書上可確認之 ,因每人每日每月能領取之送取件獎金無法估算,被告公 司為履行激勵宅配工程師之用意,並且保障宅配工程師之 生活品質,若宅配工程師之送取件無法達到一定的金額, 被告公司設定一最低送取件獎金之金額即13,000元,而以 被告公司其他員工為例,該名員工於109年2月份之送取件 獎金僅有3,122元,被告公司另外以「獎金補助」之方式 給付9,938元,使其送取件獎金可達13,000元之門檻(實際 上領取金額為13,060元),有109年2月薪資明細表乙份可 憑(見本院卷三第37頁);再以該名員工110年12月份薪 資為例(見本院卷三第39頁),其已有申請延長工時之薪 資,惟被告公司同意基於激勵之目的,縱然該名員工該月 份並未有額外配送貨物,被告公司仍然以「獎金補助」之 方式給付收送件獎金至13,000元。依上被告公司發放送取 件獎金,該獎金性質與原告等有無提供勞務無關,依上開 所述,縱然無提供勞務,被告公司仍然會給付最低送取件 獎金,且原告等也會依照延長工時申請加班費,顯見送取 件獎金應不得作為加班費計算基礎。   2.次查,證人即任職於被告處之人資主管經理張寶文於另案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112年度勞訴字第6號請求給付加班等之 案件審理時證稱:「兩造間之勞動契約有約定為排班制。 另以本院卷二第97頁之原告106年6 月薪資明細表為例, 其上所載之加班費4,029 元是以加班時數19小時,用本薪 、生活補助金、伙食津貼,以這個三個項目的數字加總計 算,如果這三個數字加起來低於當年度的基本薪資,會以 當年度的基本薪資核算19小時的加班費給付給原告。收送 件獎金1萬4,038元,分為收件獎金和送件獎金,收件是用 運費乘上9.5%來核算獎金,9.5%是定額,運費則是以與契 約客戶之約定決定;送件是以每件定額5.5 元乘以件數做 為計算。此收送件獎金之數字,是從系統計算出來的。加 班時數19個小時,是從7時30分至17時30分,扣午休2 小 時及扣休息30分鐘後,從18時開始起算。18時至19時期間 是系統自動計算,19時是原告以人工申請方式進行,加班 費計算最小單位是0.5 小時,未滿0.5 小時不算加班,必 須超過0.5 小時,才算0.5 小時的加班。司機剛報到時, 公司會安排至總公司進行兩天一夜的教育訓練,會提供公 司制度如公司工作規則、個資的相關規定、薪資制度、請 假及加班申請,薪資發放週期等,都會讓員工知道,以了 解公司的運作制度,並讓其簽名確認,當時也都會提供員 工上課的講義。至於收送件獎金因為有包括加班費之性質 ,所以員工當天若申請加班,我們就會計算按加班費給員 工,就不再計算收送件獎金。公司所規定的收送件獎金辦 法中就有提到收送件獎金歸屬於加班費,即如本院卷二第 200 頁第6 條其他規定中第1 項,就有規定於延長工時內 作業之取、送件獎金屬加班費。原告開始任職時,已可透 過公司內部網站網頁進入人力資源專區,得知相關辦法, 包括勞健保、團保申請、離職文件、加班申請單等,還有 相關規定修訂的公告,都可以在此網頁查詢得到」等語, 此有臺灣南投地方法院112年度勞訴字第6號民事判決乙份 可參(見本院卷二第203、204頁),且經本院調取上開民 事卷宗核閱無訛。   3.第查,原告賴建全、蔡委承各於104、105年參加新人訓練 之簽到表以及教育訓練講綱,有第226、245期契約ESD新 人訓練簽到表影本等附卷可參(見本院卷三第85、89頁)    ,雖原告蘇中信、張正忠、洪寶銘因到職期間較早,被告 公司已無保存資料,然依上開期間被告安排之講授者就薪 資結構予以簡報說明,簡報上記載略以:加班費以固定薪 /240;加班第1-2小時*1.33,第3小時*1.66;收、送件獎 於延長工時內作業之獎金歸屬加班費;第2小時開始採申 請制,需填加班申請單,有上開簡報書面之擷取畫面在卷 可憑(見本院卷三第86至88頁、第90至92頁)。可知該簡 報檔案於原告於104年10月5日參加時即已存在,被告確係 以該簡報檔案作為講授內容。原告既然有參加被告所舉行 之新人訓練,被告亦有建置網路平台供員工就公司制度規 章予以查詢,足認原告對於兩造約定收送件獎金於延長工 時屬於加班費乙節,當知之甚明。   4.此外,被告南投營運所的經理吳幸忠於上開另案南投地院 案件審理時亦證稱:「原告任職期間負責之區域為南投市 工業區、南投市八卦路、文化路,及以上這附近的區域。 若是相同的路線在10時出車,80件左右都可以休息吃飯, 要看司機對區域的熟悉程度,以我之前跑該區域的經驗都 會先送工業區,送到12時,休息吃午餐到下午1時,再去 配送公司行號,原則上下午4點就可以送完。我之前當司 機約4 、5 年時間,如果送件超過下午5 、6 時,就會停 止送件,開始集貨是到契約客戶那邊收貨,準備回站所下 班,晚餐就會買回站所作業完再吃。回站所就是將當天取 件的貨收完回到站所後下貨,堆疊籠車,進辦公室做單繳 代收貨款的錢。休息時間都是司機自己規劃調配。若有司 機收送件件數比較少,可以很早在下午5 時半至6 時間就 下班,而收件量大的,他們就必須晚點下班,所以我的認 知取送件獎金就是加班費。雖然有轄區只有單純送件,可 以早一點下班,但目前沒有遇到司機主動要更換配送區域 轄區,因為通常大家都會申請收送件較多的區域,想賺更 多的錢,不會申請只有送貨賺錢比較少的轄區,只保障底 薪的轄區,不會有人想去。至於原告有些銷單數雖會超過 80件,但其中應該會有單點多件的情形,不太可能每一件 的地點都不一樣。轄區內天華國際、橘點子等大型契約客 戶,每日出貨量分別在90至100件、60至70件左右,因此 也可以領取比較多的收件獎金。另就本院卷二第329頁之 銷單數來看,「126」表示他當天送達126件,至於銷單數 集中落在20時至21時,表示他是統一銷單,沒有送到貨後 馬上銷單,而是回到站所再銷。因此上面所顯示之銷單數 ,不一定表示原告在該時段有送達貨物。原告雖有時候會 加班到晚上22時、23時,但也不一定都在工作,原告太太 會拿晚餐給他吃,他在集貨完會在站所吃晚餐,有時候太 累,也會在站所休息,滑一下手機,和大家聊天,等到站 所關門,才會離開」等語(見本院卷三第205頁)。   5.核證人吳幸忠證詞可知,縱使為相同配送路線、配送件數 、配送店家、交通壅塞等客觀條件大致接近之情形,仍因 配送員之個人時間管理、路線安排、應變能力及安排用餐 休息之規劃而有不同,然就客觀情形而論,收送件數越多 、送的地點越多,工作時間必然越長,是被告給付之收送 件獎金,難謂與延長工時工資無關。復參以原告知悉兩造 有約定收送件獎金於延長工時屬於加班費,已如前述,工 作時間自如不爭執事項一至五所示迄今有歷時20年餘或或 十年左右,時間非短,對於收送件獎金之性質自難諉稱不 知。故被告辯稱收送件獎金具有延長工時工資之性質,應 為可採。 (二)原告未依公司規定提出加班申請,得否請領加班費?   1.按勞基法第24條規定:「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其延 長工作時間之工資依左列標準加給之:一延長工作時間在 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一以上。 二再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 加給三分之二以上。三依第32條第3項規定,延長工作時 間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倍發給之。」,依此規定, 勞工延長工作時間必須是雇主認有延長工作時間之必要, 而要求勞工延長工作時間,且勞工確有延長工作時間時, 勞工始可請求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如非雇主主動要求勞 工延長工作時間,而係勞工自行將下班時間延後,則勞工 必須舉證證明其延後下班時間係因工作上之需要,始可請 求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否則勞工非因工作上之需要而自 行延後下班時間,即命雇主給付加班費(臺灣高等法院高 雄分院98年勞上第4號判決意旨參照)。又雇主如主張該 時間內有休息時間或勞工係未經雇主同意而自行於該時間 內執行職務等情形,不應列入工作時間計算者,亦得提出 勞動契約、工作規則或其他管理資料作為反對之證據,而 推翻上述推定,以合理調整勞工所負舉證責任,謀求勞工 與雇主間訴訟上之實質平等等語,是勞工雖得依出勤紀錄 所載之出勤時間,推定其業經雇主同意於該時間內服勞務 ,然雇主就員工加班乙事已預先先以工作規則加以規範, 若勞工或推定出勤之時間與工作規則不符時,雇主仍得本 此推翻上開推定(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勞上易字第92號民 事判決可資參照)。另107年3月21日高等行政法院法律座 談會研討結果亦認為勞工受僱於雇主,雇主即有遵守勞基 法有關工時、工資規定。由勞基法第24條規定中「雇主延 長勞工工作時間」之文義觀之,負有依所定標準給付工資 義務者,為主動延長勞工工作時間之雇主。另應受勞基法 第32條規定之限制,於延長勞工工作時間時應遵守一定程 序及不得逾一定時數之者,亦為雇主。苟雇主並無延長勞 工工作時間之行為,雖勞工有依己意而延長工作時間之結 果,雇主應無依前開規定給付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之義務, 亦不生僅得延長勞工工作時間於一定時數範圍內之可言。 蓋以雇主與勞工分別為勞動契約之一方,雇主尚無於契約 約定外受領勞工所提出延長工作時間之勞動之義務,亦無 於勞工為前開勞動給付後負給付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之義務 。又勞委會96年3月2日勞動2字第0960062674號函:「事 業單位於工作規則內明定勞工應事先申請並經同意後始得 延長工時,若未經核准不列入延長工作時間且不計給加班 費者,若無違反其他強制禁止規定者,應無違反勞基法第 24條規定。」已就勞委會81年4月6日函釋作成補充解釋。 依此,勞工雖有延長工時之舉措,然如其未向雇主事先申 請,並經雇主同意,主管機關即不得以雇主未給付延長工 作時間工資係違反勞基法第24條規定,而依同法第79條第 1項第1款予以處罰。在現代勞務關係中,因企業之規模漸 趨龐大,受僱人數超過一定比例者,雇主為提高人事行政 管理之效率,節省成本有效從事市場競爭,就工作場所、 內容、方式等應注意事項,及受僱人之差勤、退休、撫恤 及資遣等各種工作條件,通常訂有共通適用之規範,俾受 僱人一體遵循,此規範即工作規則。勞工與雇主間之勞動 條件依工作規則之內容而定,有拘束勞工與雇主雙方之效 力,除該工作規則違反法律強制規定或團體協商外,即成 為僱傭契約內容之一部。按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應 加給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為勞基法第24條所明定。又依 勞基法第32條規定,延長工時應經勞雇雙方之同意,可見 延長工時不得由一方單方片面為之,亦即不論雇主或勞工 單方為延長工時之決定,均不生其合法效力,故若係勞工 未經雇主同意片面延長工時,則非屬合於規定之加班,自 不得向雇主請求給付加班費,以免侵及雇主之同意及人事 管理權;而若雇主未經勞工同意片面延長工時,不僅與勞 基法規定有違,而不得強制勞工履行,然若已有強制並使 勞工實際為延長工時之結果時,自應依法給付加班費,以 保護勞工之權益。甲公司工作規則係依勞基法第70條所訂 立,經主管機關核備後於甲公司公開揭示週知,未違反勞 基法等相關規定,而成為勞動契約內容之一部分,依同法 第71條規定,自有約束甲公司所屬員工之效力。由上開工 作規則可知,甲公司之員工如因業務需要於上班時間以外 繼續加班處理者,應事先以加班申請單報請單位主管核准 後始得加班,核屬甲公司為有效經營企業、控制成本支出 及人事管理所必須,尚稱合理。甲公司建有e-Hour系統, 供員工得隨時查詢個人出勤狀況、薪資給付明細,加班申 請得以電子公文系統提出申請。甲公司之員工如需加班, 應事先申請同意,上電子公文e-Hour系統申請,呈請權責 主管核准,並於次月10日前送至人資中心作業,以辦理加 班申報。則甲公司在制度上設有加班申報系統,作為勞資 雙方合意延長工作時間之平台,足供員工自行評估其正常 工作時間內之效率、品質、有無延長工作時間之必要等, 進而辦理登錄,送請主管核定同意,制度上與一般公務部 門無異,可認甲公司已就工時、加班費之管理為必要之注 意,建置防止之措施,並公開揭示使員工知悉。甲公司並 未指派員工乙延長工時工作,亦未指派乙超量業務限期完 成,復未阻礙員工乙申報加班,則乙既未於事前向甲公司 申請或事後補辦申請,其延長工作時間並非甲公司本於指 揮監督地位促其所為,甲公司自無依勞基法第24條規定給 付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之義務,核無未給付該項工資而違反 勞基法第24條之問題,準此,勞動契約為雙務契約,勞工 於正常工時以外工作必要,自應取得雙方之同意,雇主始 有給付加班費之必要,從而,原告自應舉證其加班已經取 得被告之同意,並依據被告之工作規則申請加班等事實, 合先敘明。   2.而查,依被告公司工作規則第九條後段「延長工作時間應 事先填寫加班單予主管核准。延長工時之起迄時間應分別 刷卡或簽到退,其用餐時間不計算在內,並以累計30分鐘 為計算單位」(見本院卷一第57頁);又依被告公司加班 管理辦法第3條亦有規定「加班申請及核定1.當日排班8小 時且正常出勤(未請假)者,直接核給1小時延長工時加 班時數,不需提交加班申請單。 2. 單日延長工作時間超 過1小時以上或當日排班低於8小時之出勤班別,若需申請 延長工作加班者,應由申請人事先填寫『加班申請單』呈站 所經理簽核,每月25日連同出勤明細表,經區、處級主管 核定後轉人力資源部,否則不予計算加班,但臨時加班得 於次日補足加班申請手續。」等語(見本院卷一第65頁) ,則依被告公司之工作規則,員工加班需事先提出申請, 並取得主管核准並同意,原告主張被告沒有加班聲請之機 制云云,顯非可採。況原告等亦不爭執有加班申請後,發 給加班費之事實,則原告就上開加班費之請求,既未依上 開規定申請加班,自難認原告有經過被告同意而加班之事 實,揆之前開說明,自難准許。 (三)原告依勞基法第24、39條規定,各別請求被告給付原告蘇 中信370,982元、原告洪寶銘978,862元、原告賴建全484, 018元、原告張正忠1,098,185元、原告蔡委承1,865,630 元,有無理由?   1.按工資由勞雇雙方議定之,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勞基法 第21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勞雇雙方於勞動契約成立之時 ,係基於平等之地位,勞工得依雇主所提出之勞動條件決 定是否成立契約,則為顧及勞雇雙方整體利益及契約自由 原則,如勞工自始對於勞動條件表示同意而受僱,勞雇雙 方於勞動契約成立時即約定例假、國定假日及延長工時之 工資給付方式,且所約定工資又未低於基本工資加計假日 、延長工時工資之總額時,即不應認為違反勞動基準法之 規定,勞雇雙方自應受其拘束,勞方事後不得任意翻異, 更行請求例、休假日之加班工資。故關於勞工應獲得之工 資總額,原則上得依工作性質之不同,任由勞、雇雙方予 以議定,僅所議定之工資數額不得低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所核定之基本工資,此種工資協議方式並不違背勞動基準 法保障勞工權益之意旨,且符合公平合理待遇結構,則雙 方一旦約定即應依所議定之工資給付收受,不得於事後反 於契約成立時之合意主張更高之勞動條件,如題旨勞動條 件既未違反基本工資之規定,勞工自不得再行請求(臺灣 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99年11月10日99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 提案第15號)。因此,為免計算假日工作及平日延長工作 時間加班費之煩雜,並顧及上揭客運業司機所憑以計算加 班費之平日工資,難以計算其確定數額,倘客運業與其所 屬駕駛員另行議定假日工作及平日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加給 之計算方式,且其金額不低於法定基本工資,即與勞基法 第21條第1項規定工資由勞雇雙方議定,但不得低於基本 工資之立法意旨無違(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660號 判決可按)。準此,對於非監視性工作者,於勞雇雙方於 勞動契約成立之時,既基於平等之地位簽定勞動契約,原 告自始對於勞動條件表示同意而受僱,兩造於勞動契約成 立時即約定例假、國定假日及延長工時之工資給付方式, 且所約定工資又未低於基本工資加計假日、延長工時工資 之總額時,即不應認為違反勞基法之規定,兩造自應受其 拘束,原告事後不得任意翻異,更行請求例、休假日、延 長工時之加班工資,合先敘明。      2.而被告所營事業項目包括「汽車貨運業」、「倉儲業」、 「理貨包裝業」等,有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資料在卷可參 (見本院勞專調卷一,第29頁),為物流業者,其所屬司機 之工作內容,與一般有固定工作地點、時間之生產線上勞 工之工作方式,並不相同,其司機之工作時間常因道路行 駛路線不同、尖峰離峰等交通壅塞、用餐休息時間之安排 或其他因素,造成工時不易掌握,常會有逾8小時之情形 ,為兼顧勞資雙方之利益,被告自得與其司機員工協議訂 定不同工資給與之計算方式。準此,揆之前開說明意旨, 為計算藉以判斷被告之給付是否優於勞基法,只要被告上 開就系爭勞動契約所約定之薪資給付方式,合計之總額除 以請求期間後所計算之平均每月薪資,尚不低於原告請求 期間107至111年度之基本工資,加上以該年度基本工資據 以計算之平日、休息日及例假日延長工時工資合計之總額 後所計算之月薪時,即屬合法。   3.依上,原告就上開加班費之請求,因未依被告公司規定申 請加班,則不列入加班時數,且收送件奬金之性質具有延 長工資之性質,不應列入加班費計算之基礎,業已認定如 前,則本院以原告等所提出之附表一、被告公司附件二、 民事答辯二狀、被證五之證據資料,計算原告等自107年 起至111年止,按基本工資計算平常日延長工時工資以及 休息日延長工時工資加總對照表,被告公司已給付之延長 工時工資均已超過法定應給付之延長工時工資(明細均詳 如附件四所載,見本院卷三第65至83頁)。原告等人合計 每月薪資均已逾基本工資加計延長工時加班費及國定假日 之加班費總合,即被告既依兩造約定之工資給付予原告每 月薪資,且未低於原告107年至111年間以該年度之基本工 資計算之每月薪資,已合乎勞基法對勞工之最低保障基準 ,原告即不得事後對被告再為請求之。是原告等人主張被 告應給付延長工時工資差額,即屬無據,無法准予。 六、綜上所述,原告基於兩造勞動契約、勞基法第24、39條規定 ,各別請求被告給付延長工時工資差額,原告蘇中信請求37 0,982元、原告洪寶銘請求978,862元、原告賴建全請求484, 018元、原告張正忠請求1,098,185元、原告蔡委承請求1,86 5,630元,均無理由,應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 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 無一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吳幸娥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黃靜鑫

2025-03-07

PCDV-112-勞訴-233-20250307-4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